M88-3发动机

M88-3发动机

一、M88-3发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孟庆鹤[1](2021)在《非定常射流控制轴流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空发动机技术指标中对推重比的要求日益提升,压气机级压比也随之越来越高。在压气机叶栅中强烈的逆压力梯度和端壁二次流作用下,角区普遍存在分离流动,不仅引发气动损失,还能造成严重的堵塞现象,甚至影响发动机的稳定性。尤其在非设计工况下,大尺度的流动分离还表现出明显的非定常性,更易引发压气机旋转失速或喘振。因此,对角区分离进行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相比传统的定常流动控制手段,非定常流动控制往往能够有效减小额外能量的输入,提升流动抗干扰能力。本文采用脉动射流和扫频射流方法,开展了非定常射流控制角区流动分离的研究工作。首先,通过低速叶栅风洞实验验证了脉动射流和扫频射流控制压气机平面叶栅角区分离的有效性,初步分析了非定常射流的流动控制机理。定常射流以0.85%的射流动量系数,取得了5.72%的总压损失减小效果;脉动射流以定常射流一半的动量系数,取得了7.85%的总压损失减小效果。借助流场显示结果可知,定常射流及其引导下的射流马蹄涡阻碍了端壁二次流向角区的积聚,同时射流对附面层低能流体起到一定加速作用;脉动射流在定常射流的基础上,引起的马蹄涡强度明显减弱,使得端壁分离区相比定常射流明显收窄,吸力面分离螺旋点尺度得到了进一步限制。对密布的测点频率谱进行解构可以得到特征频率在空间上的能量分布,脉动射流的射流频率在出口的分布位置对应集中脱落涡的影响区域,体现了脉动射流对脱落涡有着明显的锁频效应。此外,还通过实验验证了吸力面布置扫频射流器控制角区分离的有效性,不计射流能量取得了12.7%的总压损失控制效果。通过流场显示及测取特征频率分布位置,可以发现扫频射流在较大范围内加速了吸力面附面层,限制了低能流体的积聚,吸力面流场显示结果中已经观察不到分离螺旋点。其次,采用非定常雷诺平均数值方法补充了实验中难以进行的方案和难以获取的流场数据,并对端壁脉动射流和吸力面扫频射流进行了详细的参数化研究。对脉动射流频率的研究显示射流频率对集中脱落涡产生明显的锁频效应。在射流频率较高时,脱落涡没有充分发展就已经脱落;射流频率较低时脱落涡的发展充分,尺度较大且强度较高。对扫频射流的研究分为两部分:直接布置扫频射流器以及将模化的扫频式射流布置于吸力面。直接将单个扫频射流器应用于压气机叶片,可以发现本文方案设置下射流效果对射流器安装角、出口位置、射流压比等参数不敏感,而对射流器轴向和展向位置敏感。布置双扫频射流器时,射流器位置对射流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模化的扫频式射流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控制效果随着射流频率增大而提高,并在无量纲频率大于1后稳定,对应射流周期与流体从叶片前缘流至叶片尾缘时间一致。设计工况下总压损失减小了6.1%;9°攻角下,该方案总压损失减小了10.19%。最后,通过大涡模拟结合模态分析方法捕捉流场脉动信息、提取流场主要结构,以深入分析非定常射流对角区分离的影响机理。在频谱分析、本征正交分解和动态模态分解中,均观察到脱落涡流动特征在原型方案的观测位置占据主导地位。两种非定常射流均使得本征正交分解重构流场中能量分布相对原型流场更为分散。脉动射流及其引导下的小尺度流动结构支配了大量能量较高的模态,脉动射流通过这些小尺度流动结构抑制端壁横向二次流的发展。射流所在平面之外,主导扫频射流的流场结构为大尺度流向涡,体现扫频射流在更大范围通过射流本身加速角区低能流体来产生角区分离控制效果。动态模态分解重构流场中,两种非定常射流方案下能量最高的模态频率均与射流频率一致。

林爽,吴榕,郑睿书[2](2020)在《加力燃烧室一体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未来的航空发动机在推力质量比、紧凑性、隐身性、结构可靠性、燃油利用率等一系列指标上较传统发动机都会有显着提升,而发动机加力燃烧室一体化设计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点研究方向。

高小勇[3](2020)在《FGH96粉末高温合金母合金的纯净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FGH96粉末高温合金是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的首选材料,对非金属夹杂物的要求很高。夹杂物主要来源于母合金的制备过程。本论文研究了FGH96粉末高温合金母合金熔炼制备过程中夹杂物的形成机理和控制方法,并成功制备出纯净的母合金。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真空感应熔炼时坩埚材质(MgO、Al2O3和MgO-Spinel)和活泼元素(A1和Ti)加入顺序对夹杂物的影响。采用MgO坩埚时,合金液中的Al与坩埚发生化学反应,夹杂物为近球状MgO-Al2O3,数量较少、尺寸较小;坩埚内壁形成连续的致密的MgAl2O4层,能够有效阻止化学反应和合金液对坩埚的物理侵蚀。采用Al2O3坩埚时,夹杂物为较大尺寸的Al2O3;坩埚内壁物理侵蚀严重。采用MgO-Spinel坩埚时,化学反应和坩埚侵蚀程度居中。活泼元素加入顺序对夹杂物尺寸和形貌影响较大。最佳工艺路线为先加入Ti后加入Al。先加入Ti时,夹杂物为细小圆形TiOx,平均尺寸小于1μm;然后加入Al,夹杂物转变为Al2O3。在真空感应熔炼铸锭中,氮化物数量最多(占80.6%),尺寸范围为1~5μm。氧化物数量较少,尺寸范围为1~25.5μm。(2)研究了电渣重熔时环境气氛和渣料成分对夹杂物的影响。真空气氛可以避免空气对电极的氧化和氮化,并且抑止O2和N2扩散进入渣池和合金熔池,从而控制夹杂物特别是氮化物的数量。渣料中加入稀土氧化物CeO2可以降低氧化物数量,并且改变其成分。当CeO2加入量为1.0wt.%时,夹杂物转变为Al2O3-MgO-Ce2O3;当CeO2加入量为3.0~10.0wt.%时,夹杂物转变为Al2O3-Ce2O3。最佳的CeO2加入量为3.0wt.%。采用真空感应熔炼+真空电渣重熔+真空感应重熔(雾化制粉前)的工艺路线,实现了非金属夹杂的有效去除,制备出纯净的FGH96粉末高温合金母合金。经过大样电解分析,母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仅0.399mg/kg。(3)采用磁悬浮熔炼技术研究了夹杂物的碰撞、聚集和上浮机理。磁悬浮熔炼促进夹杂物的聚集和上浮。在水冷铜坩埚中直接冷却时,夹杂物团簇数量较多,尺寸较大。浇注至钢模后,夹杂物团簇的数量减少、尺寸变小。采用高温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线观察了氧化物和氮化物的溶解和析出行为。氧化物在熔炼过程中稳定存在,并且发生碰撞和聚集。氮化物在熔化过程中发生分解,在冷却和凝固过程中析出。(4)研究了夹杂物对FGH96合金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夹杂物含量越低,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越小。当合金中氮含量高于12ppm时,在疲劳试样横截面的主裂纹和二次裂纹及其附近存在较多夹杂物。为了得到低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需将氮含量控制在12ppm以下。

唐弓斌[4](2017)在《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润滑油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航空发动机是飞行器的“心脏”,保证航空发动机有关轴承和齿轮等摩擦副的良好润滑、降低摩擦系数、减少磨损是延长其寿命,确保飞行安全的关键技术。随着航空涡轮发动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型组合循环发动机的问世,这对航空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状况,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航空发动机的类型与润滑剂性能要求,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研制一种适用于新型组合循环航空发动机润滑油。首先,课题分析了当前应用航空发动机润滑油基础油的基本现状。研制过程中,经综合考虑,精选新多元醇酯(NP451)、油溶性聚醚(OSP32)、聚α-烯烃(PA06)的复合作为研制油的复合基础油。其次,为提高研制油的减摩、极压抗磨、抗氧抗腐剂、热氧化安定等性能,通过大量的试验,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结合MATLAB软件,确定了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以及抗氧抗腐剂的最佳配比;确定了抗氧抗腐剂、金属防锈剂、金属减活剂的用量范围。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均匀设计试验,设计了 10组配方。基于测定各组配方的性能指标,分析了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抗氧抗腐剂等之间的协同或拮抗效果;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10组全配方建立了数学评价模型,并借助SuperDecisions软件对ANP模型求解,从而确定了配方D10为最优全配方方案。最后,通过对研制油的典型理化指标测试,对比相关标准表明,研制油具有优异的低温性、减摩性、极压性、抗磨性、抗氧、抗腐等性能,能较好的满足更为严苛的航空发动机工况要求。

姜疆[5](2017)在《发动中国航发,发动经济动力》文中研究说明航空发动机有着困扰中国多年的技术短板。现在中国已下定决心,自主打造先进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心脏"的航空发动机(Aircraft engine),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它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世界只有少数几国才能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而这一领域也是困扰中国多年的技术短板。现在,我国政府已下定决心,自主打造先进航空发动机。

火心2000[6](2017)在《高卢雄机之心(下)——法国战斗机动力系统》文中提出与美国、苏联/俄罗斯、英国这3个航空强国相比,法国的航空工业虽稍有不足,但仍独具特色。尤其是法国的军用航空动力系统,能在整体技术水平略逊于美英的条件下,仍努力为法兰西的高卢雄机,在国际军机市场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接上期)涅盘——M88发动机法国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以阿塔系列起步,基本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随后的M53系列进一步夯实这一基础。虽然,M53发动机某些指标仍逊色当时世界最先进水

孔祥泽[7](2016)在《插拔对电连接器接触件贮存寿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一些型号定寿延寿意义重大,电连接器作为型号上各单元之间传递电能和信号的基础机电元件,其寿命评估是型号定寿延寿的重要前提。目前,针对贮存电连接器的寿命评估主要是考察温度的影响,而尚未考虑型号库存测试时的插拔所产生的效应,不能完全反映电连接器在贮存过程中经历的实际应力状态,其评估结果难以准确地指导工程评判。本文以Y11P-1419型电连接器为对象,结合失效机理分析和加速退化试验研究,揭示贮存电连接器计入插拔与不计入插拔的效应,并结合试验数据评估计入插拔与不计入插拔的定量寿命区别,进而为更准确地评估型号上电连接器的贮存寿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总结了贮存寿命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加速寿命和加速退化试验的发展历程,根据电连接器贮存寿命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指出目前电连接器贮存寿命评估中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2.根据型号上电连接器的使用情况以及型号对电连接器的功能要求,总结了型号上常用的电连接器类别及其主要特点,详细分析了Y11P-1419型电连接器随着型号贮存时的贮存剖面、贮存应力和失效模式,并从失效机理层面揭示了插拔对贮存电连接器接触性能的影响:插拔造成插拔后的阻值跳变;插拔过程刮擦磨损镀金层和氧化膜,加速后续贮存期间的氧化腐蚀。3.设计了严格的加速退化对照试验,证实了插拔后阻值出现跳变现象,通过设计补充试验,得到了插拔后接触性能恢复稳态的时间,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判别试验数据,结果表明插拔加快了电连接器的退化速度,并结合试验样品微观接触表面的SEM和EDS分析,直观地验证了计入插拔的电连接器失效机理。4.结合电连接器微观表面的电势变化和电接触理论,建立了包含微观影响因子的接触电阻数学模型,进一步计入接触件长期贮存时的蠕变和应力松弛,建立了接触电阻退化模型;采用回归分析和最小二乘法估计了模型参数,并基于试验数据得到了120℃下的电连接器加速退化轨迹,计算得到计入插拔后电连接器接触件的平均寿命减少了22.81%。5.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陈懋章[8](2015)在《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文中认为前言一.发动机技术进步与飞机的发明二.喷气式发动机的发明三.战斗机用发动机的发展四.民用大客机发动机的发展五.未来军用发动机的发展趋势六.未来民用发动机的发展趋势航空发动机技术是发达国家基础性战略产业的支撑。航空发动机是高温、高压、高转速而又要求重量轻、可靠性高、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经济性好的高科技产品,研制难度很大。航空发动机是以材料和机械制造等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它以其先进性和复杂性成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表一为产品单位重量创造的相对价值,可见航空发动机的该值是船舶的1400倍。鉴

杨政卫[9](2015)在《T-50的机体设计与动力系统》文中提出T-50采用常规气动布局(主翼+平尾+垂尾)、分离双发与突出尾锥设计,并应用隐身外形,因此看似苏·-27与F-22的融合体。简言之,"r-50相当于将苏-27的机腹中线空间包覆以形成弹舱,并采用大量隐身外形设计,因而与F-22有些许相似,但其外形是针对气动设计优化而非对隐身优化。

姜会泽,费逸伟,姚婷,郭青鹏,杨学[10](2014)在《航空发动机结构及其关键材料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发动机的性能,进一步降低燃油率,改善经济效益,都须依靠材料技术的进步。航空发动机的服役环境特殊,所以开发耐高温,抗氧化性、导热性与加工性能好的新型材料意义重大。本文重点分析了几种新型材料的性能特点,及新型材料在发动机主要部件的使用情况,展望了未来新材料的发展动态,对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有很大的意义。

二、M88-3发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88-3发动机(论文提纲范文)

(1)非定常射流控制轴流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压气机角区分离的研究现状
        1.3.1 压气机静叶叶栅内的涡系结构
        1.3.2 压气机静叶叶栅角区分离对失速的影响
        1.3.3 压气机内复杂流动的非定常性
    1.4 常见流动控制方法与机理
        1.4.1 被动流动控制方法
        1.4.2 主动流动控制方法
        1.4.3 角区分离流动控制的近期趋势
    1.5 参数化研究及寻优方法
    1.6 复杂流动的分析方法
        1.6.1 本征正交分解法
        1.6.2 动态模态分解法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7.1 相关研究小结
        1.7.2 本文研究思路
第2章 实验与数值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台介绍
        2.2.2 时均数据采集方法
        2.2.3 流场脉动信息的测量
        2.2.4 流场显示方法
    2.3 数值方法
        2.3.1 控制方程
        2.3.2 湍流模型
        2.3.3 亚格子模型
    2.4 参数化研究及寻优
        2.4.1 试验设计方法
        2.4.2 机器学习方法
    2.5 模态分析方法
        2.5.1 本征正交分解
        2.5.2 动态模态分解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射流方式对压气机平面叶栅角区分离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的实施
        3.2.1 叶栅进口均匀性的改善
        3.2.2 扫频射流与脉动射流的实现
    3.3 原型方案下的流场特征
        3.3.1 原型方案下流场的时均特征
        3.3.2 原型方案下流场的非定常特征
    3.4 端壁定常射流对角区分离的影响
        3.4.1 直孔定常射流的效果
        3.4.2 定常射流的试验设计方法
        3.4.3 定常射流参数寻优过程
    3.5 脉动射流对角区分离的影响
        3.5.1 脉动射流的产生及其在流场中的特性
        3.5.2 脉动射流对压气机平面叶栅性能的影响
        3.5.3 脉动射流对流场非定常特征的影响
    3.6 扫频射流对角区分离的影响
        3.6.1 端壁效应
        3.6.2 扫频射流对压气机平面叶栅性能的影响
        3.6.3 扫频射流对流场非定常特征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射流方式控制压气机平面叶栅角区分离的数值研究
    4.1 引言
    4.2 数值方法的实施
    4.3 脉动射流对流场结构的影响
    4.4 扫频射流器在压气机平面叶栅中的应用
        4.4.1 单个扫频射流器对流场的影响
        4.4.2 多个扫频射流器对流场的影响
    4.5 模化的扫频式射流及其参数化研究
        4.5.1 模化的扫频式射流
        4.5.2 扫频式射流在设计工况下的参数化研究
        4.5.3 扫频式射流的变攻角特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定常射流对角区分离控制机理的大涡模拟和模态分析
    5.1 引言
    5.2 数值方法
    5.3 频率谱分析
    5.4 本征正交分解下的流场特征
        5.4.1 原型方案下的POD重构流场
        5.4.2 非定常射流方案下的POD重构流场
    5.5 动态模态分解下的流场特征
        5.5.1 原型方案下的DMD重构流场
        5.5.2 非定常射流方案下的DMD重构流场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加力燃烧室一体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加力燃烧室一体化设计现有方案
    “扩压器+稳定器”一体化设计
    “喷油杆+稳定器”一体化设计
    “混合器+扩压器+稳定器”一体化设计
    “涡轮后框架+加力燃烧室”一体化设计
加力燃烧室一体化设计技术瓶颈
结束语

(3)FGH96粉末高温合金母合金的纯净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粉末高温合金概述
        2.1.1 国外粉末高温合金发展历程
        2.1.2 国内粉末高温合金发展历程
        2.1.3 粉末高温合金制粉方法
    2.2 粉末高温合金熔炼制备工艺
        2.2.1 真空感应熔炼
        2.2.2 电渣重熔
        2.2.3 真空自耗重熔
        2.2.4 电子束熔炼
        2.2.5 磁悬浮熔炼
    2.3 非金属夹杂物概述
        2.3.1 发展历史
        2.3.2 来源和分类
        2.3.3 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2.3.4 分析方法
        2.3.5 夹杂物的去除技术
    2.4 粉末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研究现状
    2.5 课题背景及意义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内容
4 真空感应熔炼过程夹杂物的演变行为
    4.1 坩埚材质对夹杂物的影响
        4.1.1 实验方法
        4.1.2 研究结果和讨论
        4.1.3 各类夹杂物生成热力学计算
        4.1.4 试样化学成分
        4.1.5 试样的夹杂物
        4.1.6 坩埚与合金液界面反应
    4.2 活泼元素加入顺序对夹杂物的影响
        4.2.1 实验方法
        4.2.2 研究结果和讨论
    4.3 真空感应熔炼铸锭中的夹杂物
    4.4 本章小结
5 大气电渣重熔过程夹杂物的演变行为
    5.1 实验条件
    5.2 研究结果和讨论
    5.3 本章小结
6 真空电渣重熔过程夹杂物的演变行为
    6.1 气氛对夹杂物的影响
        6.1.1 实验条件
        6.1.2 研究结果和讨论
    6.2 渣料成分对夹杂物的影响
        6.2.1 实验条件
        6.2.2 研究结果和讨论
    6.3 三联熔炼技术控制夹杂物含量
        6.3.1 实验条件
        6.3.2 研究结果和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真空磁悬浮熔炼过程夹杂物的演变行为
    7.1 实验方法
    7.2 研究结果和讨论
        7.2.1 化学成分
        7.2.2 夹杂物
    7.3 夹杂物聚集和上浮机理
    7.4 浇注对夹杂物上浮的影响
    7.5 熔炼过程中夹杂物在线观测
        7.5.1 实验方法
        7.5.2 熔化和凝固过程夹杂物的演变
        7.5.3 凝固过程中氧化物的演变
    7.6 本章小结
8 夹杂物对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
    8.1 实验方法
        8.1.1 合金制备
        8.1.2 疲劳裂纹扩展实验
    8.2 夹杂物特征
    8.3 夹杂物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8.4 夹杂物对拉伸和冲击性能的影响
    8.5 夹杂物对疲劳裂纹扩展性能的影响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
10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润滑油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航空喷气发动机的发展历史
    1.3 喷气式航空发动机结构与润滑
        1.3.1 涡喷发动机基本结构
        1.3.2 涡扇发动机基本结构
        1.3.3 蜗桨/桨扇/涡轴发动机基本结构
        1.3.4 冲压喷气发动机基本结构
        1.3.5 组合循环发动机的基本结构
        1.3.6 航空喷气发动机润滑的主要部件
    1.4 航空发动机的润滑要求
        1.4.1 润滑油的工作条件
        1.4.2 润滑系统的功用和要求
    1.5 航空润滑国内外现状
        1.5.1 航空润滑的国外现状
        1.5.2 航空润滑的国内现状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
        1.6.2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航空润滑油基础油的选择
    2.1 合成基础油的种类
        2.1.1 酯类油
        2.1.2 聚醚型油
        2.1.3 合成烃
        2.1.4 其它合成油
    2.2 基础油的选择
        2.2.1 新戊基多元醇酯
        2.2.2 聚α-烯烃
        2.2.3 油溶性聚醚
    2.3 基础油的复配试验
        2.3.1 理论计算
        2.3.2 试验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剂的选择与配比试验
    3.1 摩擦改进剂的选择及其配比试验
        3.1.1 摩擦改进剂的机理
        3.1.2 摩擦改进剂的选择
        3.1.3 摩擦改进剂的配比试验
    3.2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及其配比试验
        3.2.1 极压抗磨剂的作用机理
        3.2.2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
        3.2.3 极压抗磨剂的配比试验
    3.3 抗氧剂的选择及其配比试验
        3.3.1 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3.3.2 抗氧剂的选择
        3.3.3 抗氧剂的配比试验
    3.4 其它添加剂的选择
        3.4.1 抗氧抗腐剂的选择
        3.4.2 金属防锈剂的选择
        3.4.3 金属减活剂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配方方案的优选
    4.1 全配方方案设计
    4.2 全配方试验结果
    4.3 全配方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
        4.3.1 研制油极压抗磨效果分析
        4.3.2 研制油减摩效果分析
    4.4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全配方筛选
        4.4.1 特征矩阵标准化
        4.4.2 ANP模型的建立
        4.4.3 ANP超矩阵权重的计算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制油的性能测试
    5.1 研制油性能测试方法
    5.2 研制油性能测试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7)插拔对电连接器接触件贮存寿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型号及其上元器件贮存寿命研究现状
    1.3 加速寿命和加速退化试验研究现状
    1.4 电连接器贮存寿命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连接器的贮存剖面和失效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电连接器的典型类型
        2.2.1 型号上电连接器的使用情况
        2.2.2 型号对其上电连接器的功能要求
        2.2.3 型号上电连接器的典型类型
    2.3 贮存任务剖面和失效模式分析
        2.3.1 电连接器的结构材料
        2.3.2 电连接器的贮存任务剖面
        2.3.3 电连接器的贮存失效模式
    2.4 贮存期间的失效机理分析
        2.4.1 电连接器接触件的表面微观接触
        2.4.2 氧化腐蚀对失效过程的影响
        2.4.3 插拔对失效过程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入插拔的电连接器加速退化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常温下的频繁插拔摸底试验研究
        3.2.1 摸底试验方法
        3.2.2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3.3 计入插拔的加速退化试验研究
        3.3.1 加速退化试验方法
        3.3.2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3.4 试验样品微观接触表面分析
        3.4.1 摸底试验样品SEM和EDS分析
        3.4.2 加速退化试验样品SEM和EDS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计入插拔的电连接器接触件贮存寿命估计
    4.1 引言
    4.2 计入插拔的电连接器接触电阻模型
        4.2.1 计入插拔的电连接器接触电阻数学模型
        4.2.2 计入插拔的接触电阻退化模型
    4.3 退化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4.3.1 统计模型
        4.3.2 模型参数估计
    4.4 计入插拔的性能退化轨迹建立
        4.4.1 对照组性能退化轨迹建立
        4.4.2 插拔组性能退化轨迹建立
        4.4.3 计入插拔的电连接器接触件寿命估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部分试验数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和参与项目情况

(8)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发动机技术进步与飞机的发明
二.喷气式发动机的发明
三.战斗机用发动机的发展
四.民用大客机发动机的发展
五.未来军用发动机的发展趋势
    5-1.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
    5-2.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
六,未来民用发动机的发展趋势

(10)航空发动机结构及其关键材料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材料的种类及特点
    1.1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1.2 金属及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
    1.3 陶瓷基复合材料
    1.4 应用
2 发动机主要部件新材料的应用及原因
    2.1 轴承
    2.2 风扇和压气机
    2.3 燃烧室和涡轮
3 航空发动机材料发展的看法
4 结语

四、M88-3发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定常射流控制轴流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的机理研究[D]. 孟庆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加力燃烧室一体化设计[J]. 林爽,吴榕,郑睿书. 航空动力, 2020(06)
  • [3]FGH96粉末高温合金母合金的纯净化技术研究[D]. 高小勇.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4]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润滑油的研制[D]. 唐弓斌. 广西大学, 2017(07)
  • [5]发动中国航发,发动经济动力[J]. 姜疆. 新经济导刊, 2017(03)
  • [6]高卢雄机之心(下)——法国战斗机动力系统[J]. 火心2000. 航空世界, 2017(02)
  • [7]插拔对电连接器接触件贮存寿命影响的研究[D]. 孔祥泽.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8)
  • [8]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J]. 陈懋章. 科学中国人, 2015(28)
  • [9]T-50的机体设计与动力系统[J]. 杨政卫. 航空世界, 2015(04)
  • [10]航空发动机结构及其关键材料技术分析[J]. 姜会泽,费逸伟,姚婷,郭青鹏,杨学. 广州化工, 2014(15)

标签:;  ;  ;  

M88-3发动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