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平滑肌瘤的诊治

小肠平滑肌瘤的诊治

一、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1](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刘秀霞[2](2019)在《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与CT影像学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象,探索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之间的相关性,以期通过CT影像学对GIST危险度进行初步评估,指导术前分期。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均行腹部MSCT增强扫描。危险度分级标准采用200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制定的标准,分为极低危险、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CT影像学表现分析包括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及强化方式。通过对比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CT影像表现,分析不同危险度胃肠间质瘤与CT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极低危险、低度危险、中度危险及高度危险分别为5例、20例、11例及26例。发生于胃、小肠及结直肠病例数分别为44例、12例和6例。发生于肠道的间质瘤危险度明显高于发生于胃的间质瘤。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表达阳性率为98.40%,DOG-1的表达阳性率为96.84%,CD34的表达阳性率为91.91%,Ki-67的表达阳性率为91.93%,SMA表达阳性率为30.67%。CD117、DOG-1、CD34、Ki-67、SMA与危险度分级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肿瘤最大径越大,伴液化坏死,不均匀强化,危险度越高;肿瘤直径越小,不伴液化坏死,均匀性强化,危险度越低。不同危险度的GIST在肿瘤最大径、有无液化、发病部位、强化方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危险度中钙化、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及各期CT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危险度的胃肠间质瘤CT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肿瘤最大径、有无液化和强化方式有助于GIST术前无创危险度分级,而钙化、生长方式及强化程度无明显差别。

李思遥[3](2019)在《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临床中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21例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其它病因导致的肠套叠31例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的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结果:本组资料中21名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其中20例检查结果提示肠套叠,1例结果提示“小肠内强化结节,血管畸形”。该21名患者明确诊断后均于本院行手术治疗,其中20名患者行小肠部分切除术,1名患者行回肠部分及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确诊小肠肿瘤及肠套叠,并切除肿物送检。术后石蜡病理诊断: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8例。其中小肠间质瘤(核分裂<5/50HPF)5例,小肠间质瘤(核分裂>5/50HPF)1例,小肠脂肪瘤3例,小肠肉瘤样癌2例,小肠脂肪肉瘤2例,小肠腺癌2例,小肠绒毛管状腺瘤1例,小肠神经内分泌癌1例,小肠平滑肌肉瘤1例,小肠纤维瘤1例,小肠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小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术后给予相应患者抗肿瘤辅助治疗。结论: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患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继发性肠套叠的相关症状,由于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导致较易出现漏诊情况。CT对诊断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对于怀疑肠套叠的患者应积极行CT等辅助检查。手术解除肠套叠并切除肿物后,患者症状缓解,恢复良好。

艾力·赛丁[4](2013)在《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表现及预后相关因素。(2)研究DOG1在胃间质瘤中的免疫组化表达及临床意义,并与CD117、CD34等免疫组化指标表达比较,为进一步提高GST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3)通过DOG1、CD117、CD34在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胃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恶性潜能分级的对比研究,分析以上指标在两种民族间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70例胃间质瘤病例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电话和信件随访。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生物学特性、诊治、以及性别、年龄、首发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破裂、核分裂像、手术方式、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标志、恶性潜能分级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2)使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73例经手术与组织病理检查明确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检测DOG1的表达,分析DOG1在GIST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3)选择经手术与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资料完整的汉族和维吾尔族胃间质瘤病例共62例,经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DOG1,并通过比较DOG1、CD117和CD34在汉族和维吾尔族胃间质瘤中的表达、恶性潜能分级等生物学特征分析等对比研究,分析GST的民族差异,分析比较两各民族的生存率和预后。结果:(1)在70例GST中CD117、CD34、SMA、S-100和Ki-67阳性比例各自是94.3%(66/70)、91.4%(64/70)、38.6%(27/70)、24.3%(17/70)、84.3%(59/70);以上免疫组化指标在GST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及恶性潜能分级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2)CD117、CD34、SMA、S-100和Ki-67对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CD117检测是诊断GST的常规检查,但以上指标与预后无相关性p0.05)。(3)GST患者性别、年龄、首发症状、肿瘤原发部位等因素与预后无相关性(P>0.05)。肿瘤大小、核分裂像计数和恶性潜能分级与预后相关,其中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计数是影响GST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在73例GIST中DOG1阳性率为91.78%(67/73),而在26例非GIST中阳性率为11.5%(3/26)。因此在GIST的诊断方面,特别是针对CD117阴性的GIST中,DOG1能够起很好的补充效益,能够提高GIST的诊断准确率,可以作为诊断GIST的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5)DOG1在GIST中的表达与GIST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和恶性潜能分级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6) DOG1在GIST中的表达与GIST的预后无相关(P>0.05), DOG1不能作为评价GIST预后的指标。(7)GST中汉族和维吾尔族在性别方面有差异(P<0.05),GST在维吾尔族男性中比汉族男性多见。(8) DOG1、CD117、CD34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的表达分别为91.67%(44/48)、93.75%(45/48)、91.67%(44/48)和92.86%(13/14)、92.86%(13/14)、92.86%(13/14),在两个民族之间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9)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和恶性潜能分级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与预后相关(P<0.05),但对两个民族间生存率的影响作用无区别。结论:(1)GST患者男女比例1.06:1,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以50-69岁居多,中位年龄59.1岁。临床表现以腹胀不适为主,其次为腹痛、消化道出血及腹部包块,临床特异性不明显。(2)GST发病部位常见于胃体,其次是贲门和胃窦。GST以超声内镜检查率最高,免疫组化检查,特别是CD117检测是诊断GST的常规检查。免疫组化检测SMA和S-100蛋白有利于GIST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3)DOG1在GIST诊断方面,具有CD117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尤其对于CD117阴性的GIST,DOG1可发挥良好的互补作用,减少GIST的漏诊率,可推广应用DOG1在GIST诊断过程中的免疫组化检测。联合CD117和CD34在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其诊断准确率。(4)DOG1不能作为划分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在划分肿瘤恶性程度方面,需要结合肿瘤实体大小、细胞分裂像等因素。(5)在临床上,运用NIH恶性潜能分级方法来判断G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是合理、科学、简单、可行的方法。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是影响GST预后的独立因素。(6)GST的预后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首发症状和DOG1、CD117、CD34、SMA S-100、Ki67的表达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7)手术是原发GST的首选治疗,首次手术力争根治性切除肿瘤是GST手术治疗的关键。(8)GST在维吾尔族男性中比汉族男性多见。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和恶性潜能分级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与预后相关,但对两个民族间生存率的影响作用无差异。(9)DOG1、CD117和CD34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同时与两个民族的预后无相关性。

林苏,刘懿[5](2005)在《胃肠道间质瘤》文中提出胃肠道间质瘤(GIST) 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既往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发现大多数GIST存在c kit前癌基因的变异,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STI 571 是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对 GIST的认识将对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有所帮助。现就GIST的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张春福[6](2004)在《D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D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04年5月小肠出血病人10例,经胃镜、结肠镜检查排除十二指肠球部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选择应用小肠钡灌、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选影(DSA)、核素扫描(ECT)等检查。对10例小肠出血病例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结果: DSA检查的23例患者中阳性19例,其中小肠病变10例。10例中1例血管瘤,5例肠道肿瘤, 4例为血管畸形,DSA见局部畸形血管团伴引流静脉,局部血管增多、增粗、迂曲、聚集、结构紊乱,动静脉瘘和动脉期静脉早显,对比剂外溢,局部肠壁染色增浓。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价值,尤其对小肠出血病变的诊断更具独特的优越性。对小肠出血,DSA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毕建威,经纬,赵为国[7](2004)在《小肠平滑肌肉瘤诊治分析(附10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小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策略 ,提高诊治水平。 方法 :对我院 1 993~ 2 0 0 1年收治的 1 0例小肠平滑肌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0例小肠平滑肌肉瘤中 ,行根治性手术 6例 ,术后生存最短 1年余 ,最长 8年 6个月仍健在 ,1例肿瘤摘除术后生存 4年余 ;行姑息性切除术 3例 ,分别于术后 1、2、3年死亡。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小肠平滑肌肉瘤较为少见 ,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 ,诊断较为困难 ,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对放、化疗不够敏感 ,但亦有一定作用

李绍琼[8](2003)在《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断——附33例分析》文中认为

何博华,谭国钳,钱聚标,肖兰凤,李梅,雷朝晖[9](2003)在《小肠平滑肌肉瘤8例的诊断和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肠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治疗。方法对8例小肠平滑肌肉瘤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术中所见及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术前3例考虑为小肠平滑肌肉瘤,1例考虑为空肠血管瘤;误诊为肠套叠1例,卵巢肿瘤2例,盆腔肿瘤1例;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根治性小肠平滑肌肉瘤切除术,其余3例因侵犯广泛而无法切除。4例术后2年内死亡,其余4例目前仍存活,无复发。结论小肠平滑肌肉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而常常被误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的根治性治疗方法。

杨春[10](2002)在《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文中研究表明

二、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与CT影像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3)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术前检查
    2.4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间质瘤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统计资料
        2.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2.3 治疗
        2.4 病理组织学形态
        2.5 免疫组织化学
        2.6 生存分析
    3 讨论
        3.1 胃间质瘤的定义
        3.2 胃间质瘤的流行病学现状
        3.3 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
        3.4 辅助检查
        3.5 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化
        3.6 GST的治疗
        3.7 预后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组织学形态
        2.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2.3 生存及预后分析
    3 讨论
        3.1 DOG1的介绍
        3.2 DOG1与GIST的免疫组化特点
        3.3 DOG1在其他肿瘤中的研究情况
        3.4 GIST的诊断步骤
        3.5 基因学研究及诊断
        3.6 DOG1与GIST预后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汉族、维吾尔族胃间质瘤CD117、CD34、DOG1表达及恶性潜能对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实验材料
        1.4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临床表现及特征
        2.2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组织病理特点
        2.3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免疫组化特点
    3 讨论
        3.1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临床病例特点比较
        3.2 DOG1、CD117和CD34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的表达
        3.3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预后分析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胃肠道间质瘤(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2 病理
3 临床表现
    3.1 发生部位
    3.2 临床症状
4 诊断
5 治疗
    5.1 手术治疗
    5.2 药物治疗
    5.3 复发与转移的处理
        5.3.1 复发的治疗
        5.3.2 转移的治疗
6 预后

(6)D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提 要
前 言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综 述
附 图
致 谢

四、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2]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与CT影像学的关系研究[D]. 刘秀霞.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3]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D]. 李思遥.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4]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的分析研究[D]. 艾力·赛丁.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5]胃肠道间质瘤[J]. 林苏,刘懿.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2005(01)
  • [6]D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D]. 张春福. 吉林大学, 2004(04)
  • [7]小肠平滑肌肉瘤诊治分析(附10例报告)[J]. 毕建威,经纬,赵为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4(02)
  • [8]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断——附33例分析[J]. 李绍琼. 肿瘤防治杂志, 2003(10)
  • [9]小肠平滑肌肉瘤8例的诊断和治疗[J]. 何博华,谭国钳,钱聚标,肖兰凤,李梅,雷朝晖. 中国航天医药杂志, 2003(03)
  • [10]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J]. 杨春. 临床外科杂志, 2002(S1)

标签:;  ;  ;  ;  ;  

小肠平滑肌瘤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