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数字打样机

选择数字打样机

一、选择一种数字打样机(论文文献综述)

张戈[1](2021)在《棉纤维色纺混色模型优化及配色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色纺生产中本色纤维与有色纤维经混合梳理后纺制成纱线,其织成的面料色彩丰富,风格多样,有立体感,满足人们对时尚和个性的追求。色纺生产过程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符合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棉纤维是一种柔软有弹性内部不均匀的半透明材料,颜色测量时不易处于稳定的状态,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由于有色纤维混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纤维自身结构的特殊性,造成颜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的不理想。目前,由于纤维样品颜色测量结果不准确,现有纤维混色颜色预测模型Friele模型、Stearns-Noechel(简称S-N)模型、Kubelka-Munk(简称K-M)理论颜色预测结果不理想,导致色纺企业仍普遍采用人工打样配色技术,该方法主观性强、稳定性差、耗时费力、重现性差。针对上述有色纤维混合计算机测配色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标准化的纤维样品颜色测量方法,并优化纤维混色颜色预测模型,同时提出新的优化算法,以提升计算机测配色技术对色纤维混合组分比例预测结果的精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为解决纤维样品颜色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通过优化纤维样品的参数,制定一套标准的纤维状样品颜色测量方法。优化的纤维样品参数包括纤维层厚度、纤维密度、纤维排列方式、色纤维混合均匀度。通过分析不同参数设定下的纤维样品颜色变化趋势,确定最优的样品参数设定值。最终通过制样和纤维样品参数设定,将梳理混合后的纤维样品控制在定量、厚度适中、密度恒定、均匀分布的状态。标准的纤维样品颜色测量方法,可以保证纤维样品颜色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为研究色纺棉纤维混合颜色的变化规律提供数据基础,并应用于计算机测配色中。(2)针对有色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不理想的情况,分析及比较现有色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从原理上说明Friele模型、S-N模型和K-M理论构建的有色纤维颜色参数、质量比例与混色纤维颜色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相较于Friele模型和S-N模型,K-M双常数理论中研究3个颜色参数(K、S、R)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充分地解释有色纤维颜色与混色纤维颜色之间的内在联系,且不存在误差累积效应,适用性更优。利用制备的多组分混色纤维样品,比较三种模型预测的混色纤维样品颜色之间的差异,并对预测结果进行颜色评价。结果表明:K-M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优于S-N模型和Friele模型,该方法预测结果中,CIEDE2000色差小于2的混色纤维样品占比为87.5%,适合研究色纤维混合颜色变化规律。(3)针对K-M双常数理论中有色纤维吸收系数K和散射系数S无法精准测算,求解过程复杂的问题,优化模型并改进模型中待定参数K和S的求解方法。本文基于有色纤维的反射率R可通过颜色测量获取,将有色纤维的待定参数K和S与已知参数R建立联系,然后用有色纤维的待定参数S和已知参数R共同表征待定参数K,实现模型中待定参数数量减半,并进一步降低模型中待定参数的求解复杂程度。建立有色纤维待定参数S、已知参数R、组分比例C与混色纤维已知参数R之间的方程,求解单色纤维待定参数S。实验结果表明:基于K-M双常数理论的优化模型预测结果中,CIEDE2000色差小于2的多组分混色纤维样品占比为97.5%,预测准确性提高。(4)针对目标样品组分比例预测结果精度不够的现象,基于K-M双常数理论优化模型,提出最小二乘法与网格搜索相结合的综合法,预测目标样品的组分比例。由于最小二乘法计算的目标样品组分比例结果是一个近似解,满足局部最优,无法满足整体最优及约束条件设置各组分质量比例之和为1。而最小二乘法又缺乏整体搜索能力,综合法利用网格搜索在近似解基础之上,搜索计算目标样品组分比例的整体最优值,提高预测结果的精度,同时满足约束条件设置。实验结果表明:与最小二乘法比较,综合法提高了目标样品组分比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网格搜索法比较,综合法提高了配色效率。综合法预测结果中,CIEDE2000色差小于0.5的目标样品占比为100%。综合上述研究工作,本文设计并搭建一个集颜色测量、颜色预测和数据管理于一体的纤维混色计算机测配色系统。该系统具备标准的色纤维颜色测量方法,可以实现色纤维混合快速准确的颜色预测及目标样品组分比例预测,为色纺企业产品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管理提供解决方案,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蔡志为,刘宝华,何健,康会峰[2](2020)在《多刀头瓦楞纸箱打样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传统型瓦楞纸箱打样机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的多刀头瓦楞纸箱打样机。方法设计压-切一体式刀头,通过控制相应气缸动作实现压痕和切口功能的快速转换;使用气动互锁的固定压爪和移动压爪,配合伺服电机带动的同步带,实现一组横向刀头和多组纵向刀头的组合驱动及定位;采用伺服电机驱动送纸机构实现送纸及纵向切割的进给运动;通过基于PLC的控制系统完成加工参数输入、箱型信息解算及控制指令发送。结果样机经过测试,各部分机构运行正常,精度符合设计要求,控制系统能够完成预定控制任务,加工的纸箱产品外形尺寸误差小于1mm,相较于传统设备所需加工时间减少了25%以上。结论该设备采用并行布置的压-切一体式刀头加工,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工效率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郭蕾蕾[3](2019)在《顶空-气质联用法测定烟标油墨中VOCs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设备,针对按印刷工艺分类的烟标油墨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测定无法统一的特点,建立了适合于烟标油墨中VOCs测定的通用型方法。该方法从印刷的角度出发,油墨经模拟印刷制样后,测定印刷品中残留的VOCs含量,这样可以直观反映油墨印刷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小。预处理操作便捷可靠,避免了手动制样造成的随机误差。配合质谱仪的联用,改进了传统的色谱测定技术。通过评估和验证,该方法适用于实验室的常规检测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改进制样方式,进而实现标准化制样,同时根据“基质化处理”的分析要求,选择合适的基质校正剂。(2)根据VOC组分的沸点范围,考察了顶空进样和色谱分离参数对VOC组分的保留时间、峰形、分离程度、检测器灵敏度等的影响。研究表明:顶空进样时,当平衡温度为80℃,平衡时间为45min时,各VOC组分在气相和液相(基质校正剂)之间已基本实现平衡,对应的响应值最佳;以VOC专用毛细管柱作为分析柱,起始温度为40℃,保留2min,以4℃/min升温至200℃,保留10min,配合20:1的分流比,以氦气(He)为载气气体,载气流速为2.0mL/min,各VOC组分的色谱峰均能出峰,基线基本完全分离,峰形较好,分离效果满意。(3)结合烟草行业对有关残留控制物的标准法规,列表归纳了烟标油墨中的VOC组分。采用质谱联用的方法进行多重确认,获得了在既定条件下的保留时间数据,为烟标油墨中VOCs的定性分析作参照。(4)在外标法和内标法两种定量方式下,分别考察了该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检测限、回收率、重复性等可靠性因素来进行方法的评估和验证。线性相关系数范围分别为0.99380.9998、0.99340.9998,二者均>0.99,且VOC组分在各自的含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范围分别为0.0010.310mg/m2、0.0240.062mg/m2,定量限范围分别为0.0030.920 mg/m2、0.0800.207mg/m2,表明本方法具有较低的检测限。不同的加标水平下,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0.4%112.2%、75.5%113.6%,均>60%,且加标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0.61%5.65%、1.03%3.61%,均<6%,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重复性范围分别为0.26%3.57%、1.42%4.85%,均<6%,故方法的重复性可满足检测要求。

甘兰,夏自由[4](2018)在《瓦楞纸箱数字化打样应用技巧》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纸箱的打样技术已逐渐从传统的手工打样发展为数字打样,采用纸箱打样机直接对瓦楞纸板进行压痕、裁切,完成样盒。数字打样的最大优势是省去刀版纸盒的模板制作与模压过程,打样成本大幅度降低,出样周期缩短,适合当今个性化时代背景下对纸箱包装的少批量、多款式的发展需求。一套完整的瓦楞纸箱数字打样流程,主要包括两步:包装图文信息和盒型的数字打样。纸箱的数字打样可以检测出:包装产品的图文信息是否完整,图

李轩[5](2018)在《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软件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包装设计制造一体化进程得以快速推进,尤其是开发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系统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结合“上海数字化包装设计制造系统研究”项目,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采用理论研究、软件系统开发以及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软件系统进行了开发。论文以免胶式纸盒结构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免胶式纸盒在快递运输行业的发展及应用现状,针对传统包装纸盒设计过程中缺乏可视化和参数化的问题,设计开发了盒型优化、尺寸规格匹配以及数控代码自动生成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包装纸盒设计、制造一体化系统平台的开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梳理免胶式纸盒结构、传统包装纸盒设计方法,结合运输型纸盒的特征对免胶式盒型进行归类和再设计,构建纸盒零件库与盒型库。(2)以包装纸盒设计、制造一体化为目标,Grasshopper和Visual Basic作为开发语言、Rhinoceros为模型载入窗口、Excel为数据库的总体框架实现对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软件系统的开发。(3)利用Excel存储数据信息构建数据库,与纸盒零件库、盒型库实现信息传递,补充和完善数据库功能。(4)系统软件上机调试、盒型样品裁切,根据反馈信息完善系统功能,协调软件开发过程中设计与制造的衔接问题,完成算法和代码的优化。(5)开发了一套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系统应用软件。实验数据和样品表明,本文所进行的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软件系统开发是切实可行的。

杨勇,熊伟斌[6](2017)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真网点喷墨打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真网点打样使用调频网点来模拟印刷调幅网点,能在数码打样上获得与印刷调幅加网相同的参考效果。方法利用BP神经网络获得数码打样与印刷输出的CMYK-CMYK网点面积率的非线性映射来实现真网点喷墨打样。结果基于BP神经网络的真网点喷墨打样,识别率稳定在95%左右,训练100次左右就能达到收敛。真网点形态变形小,色域映射准确,与标准胶印印张的色差均值为2.24,色差标准差为1.47,色差方差为2.16,色差熵为3.12。结论基于BP神经网络的真网点数码打样和标准胶印印张的网点面积率转换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具有原理简单、转换迅速和适应性强等优点。无论在网点外观、色域和色差各方面,都比传统数码打样具有更多的优势。

吴积荣[7](2011)在《基于ARM与DSP的纸箱打样机数控平台的开发》文中提出随着包装行业的不断发展,纸箱、纸盒已成为了家电、食品、医药、日化、纺织、交通工具、烟酒等行业必不可少的包装容器。同时,由于人们的审美观不断提升,对纸箱、纸盒的包装外形和图案的多样化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市场形势,国内也有一些厂家开始生产相关的纸箱打样设备。但是,目前国内对于纸箱打样机设备进行研究开发的企业还是相对较少,而且其核心部件的运动控制系统,大多基于PC机的专用运动控制卡,其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本文提出了以ARM设计的管理平台代替PC机,然后以PC/104总线或串口传输的方式与通用DSP设计的运动控制平台相结合的纸箱打样机控制方案,并详细介绍了纸箱打样机数控平台软、硬件以及通讯协议的设计过程。纸箱打样机数控平台的硬件设计,分别以ARM处理器S3C2440A作为管理模块和以通用DSP处理器TMS320F2812作为运动控制模块的搭建核心。同时,分别设计了串口和PC/104两种通讯接口用于两平台间的数据交互,周边也配置了存储器资源和丰富的通用外设接口。处理器S3C2440A主要负责外部加工数据的接收和发送、任务的调度、文件的管理、界面显示、DXF等图形格式文件的转换、G代码的解释、速度的规划和由实际长度到脉冲数的转换等功能。处理器TMS320F2812负责数据的接收、数据类型的判断处理、数据的存储和提取,以及根据加工数据完成插补运算,最后输出速度和位置控制量给伺服电机,以完成预定的运动轨迹。本文首先通过Prote199SE软件,完成纸箱打样机数控平台的硬件原理设计、PCB设计,并制作出硬件电路板;然后通过对电路板的调试和验证,确保硬件电路板能够正常工作;最后,在此硬件基础上,软件方面主要完成了DSP运动控制平台的设计,以及完成整机调试。通过以上工作,本课题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完成了纸箱打样机基本功能的实现。对于嵌入式纸箱打样机数控平台的完善,还需要后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徐东[8](2011)在《基于Windows CE的纸箱打样机嵌入式数控系统开发》文中认为嵌入式技术的发展给工业控制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促使工控领域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升级。数控技术也越来越多与嵌入式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技术领域—嵌入式数控技术。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为纸箱打样机开发一款基于Windows CE的嵌入式数控系统。文中介绍了其软硬件构架,给出了其关键环节的技术实现。论文首先分析当前国内外纸箱打样机发展现状以及嵌入式技术在数控领域的应用概况,详细介绍了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特性及体系结构,进一步阐述选择Windows CE作为数控平台操作系统的原因。以ARM9处理器S3C2440A与专用DSP运动控制器MCX314为核心,构建结构紧凑、开放性好、可靠性高的嵌入式硬件平台,对S3C2440A和MCX314之间的硬件连接进行了详细说明。随后简要分析了Windows CE的流驱动模型,并开发MCX314的流驱动程序。采用S3C2440片上定时器作为插补定时器,实现数控系统的实时插补控制。系统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插补方式,由S3C2440A为核心的上位机以软件方式实现粗插补,精插补由下位机MCX314硬件实现。文中给出了一种改进的时间分割法,并详细讨论了直线和圆弧的具体插补计算过程。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和平稳性,对速度前瞻进行了研究,给出一种基于插补前直线加减速的控制算法,能够根据设定的最大前瞻段数以及实际加工轨迹的几何特性,自适应地确定转接速度的近似最优解,从而实现进给速度在转接处高速转接和平滑过渡。采用编译&解释的方式解析NC代码,以“指令"&“数据”形式实现编译输出,以较小内存实现数据存储。实际打样过程中,以主线程、控制线程、计算线程、插补线程、仿真线程协调处理来实现系统的实时控制,并重点讨论其同步及通信方式。在eMbedded Visual C++下开发数控系统的应用程序,并通过实例演示了系统的部分功能。实际打样加工情况表明,开发的基于Windows CE的纸箱打样机嵌入式数控系统实时性较高、稳定性好、效率高且操作简便。

李永慧[9](2010)在《浅谈数码打样的实施过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打样系统已成为印刷工艺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印刷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数码打样系统的组成,详细介绍了数码打样的实施过程。

沈志伟[10](2010)在《数字打样色彩管理认证》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打样是印刷工作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字打样在印前可以检验制作的图像质量;为客户提供审校样张,客户签字的样张会作为生产商和客户之间对该批印刷品质量所达成的合同附件;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数字打样样张为印刷工序提供标准样张。因此,如何做好数字打样的色彩管理是非常重要而且必须要做好的,

二、选择一种数字打样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一种数字打样机(论文提纲范文)

(1)棉纤维色纺混色模型优化及配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纤维混色计算机测配色研究现状
        1.2.1 颜色测量
        1.2.2 颜色预测
        1.2.3 配比预测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纤维状样品颜色测量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制样及颜色测量
        2.2.1 原料
        2.2.2 纤维样品制样设备
        2.2.3 颜色测量设备
        2.2.4 纤维样品容器
        2.2.5 纤维样品颜色评价
    2.3 纤维样品参数优化
        2.3.1 纤维层厚度
        2.3.2 纤维密度
        2.3.3 纤维排列方式
        2.3.4 纤维混合均匀度
    2.4 测量方法比较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混色颜色预测模型比较与分析
    3.1 引言
    3.2 纤维混色颜色预测模型
        3.2.1 Friele模型
        3.2.2 Stearns-Noechel模型
        3.2.3 Kubelka-Munk理论
    3.3 实验方案
        3.3.1 原料
        3.3.2 混色纤维样品制备
        3.3.3 混色纤维样品颜色测量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模型参数求解
        3.4.2 模型预测结果比较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混色颜色预测模型优化
    4.1 引言
    4.2 基于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的纤维混色模型优化
    4.3 实验方案
        4.3.1 原料
        4.3.2 混色纤维样品制备
        4.3.3 混色纤维样品颜色测量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色纤维吸收系数K和散射系数S的求解
        4.4.2 颜色预测模型的比较与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纤维混色组分比例预测模型构建
    5.1 引言
    5.2 基于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优化模型的混色纤维组分比例预测
    5.3 实验方案
        5.3.1 原料
        5.3.2 混色纤维样品制备
        5.3.3 混色纤维样品颜色测量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混色纤维样品组分比例预测结果
        5.4.2 不同方法预测结果比较和分析
    5.5 纤维混色测配色系统构建
        5.5.1 系统需求
        5.5.2 系统构架设计
        5.5.3 系统运作流程
        5.5.4 系统软硬件构成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工作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二 两组分训练样品组分比例及颜色参数
附录三 三组分训练样品组分比例及颜色参数

(3)顶空-气质联用法测定烟标油墨中VOCs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烟标油墨的种类
        1.2.1 凹印油墨
        1.2.2 胶印油墨
    1.3 烟标油墨中的VOCs
        1.3.1 VOCs的定义
        1.3.2 VOCs的危害
    1.4 VOCs测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进样方式的种类
        1.4.2 检测方法的种类
        1.4.3 烟标油墨中VOCs测定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概述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气相色谱法的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气相色谱法的原理
    2.3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2.4 气相色谱法的定性分析
        2.4.1 利用保留值的测定定性
        2.4.2 利用保留值的规律定性
        2.4.3 利用文献的数据定性
        2.4.4 利用化学反应定性
        2.4.5 利用检测器的选择性定性
        2.4.6 利用质谱仪等的联用定性
    2.5 气相色谱法的定量分析
        2.5.1 利用峰面积或峰高百分比法定量
        2.5.2 利用归一化法定量
        2.5.3 利用外标法定量
        2.5.4 利用内标法定量
        2.5.5 利用标准加入法定量
    2.6 顶空进样的分析原理
    2.7 气质联用的分析原理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烟标油墨中VOCs测定的实验设计
    3.1 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3.2.1 外标法的标准工作溶液
        3.2.2 内标法的标准工作溶液
    3.3 样品的预处理
        3.3.1 凹印油墨的模拟印刷制样
        3.3.2 胶印油墨的模拟印刷制样
    3.4 实验操作条件
        3.4.1 顶空进样条件
        3.4.2 色谱分离条件
        3.4.3 质谱分析条件
    3.5 定性分析
        3.5.1 外标法的定性分析
        3.5.2 内标法的定性分析
    3.6 定量分析
        3.6.1 外标法的定量分析
        3.6.2 内标法的定量分析
    3.7 样品中VOCs的计算
        3.7.1 外标法的计算
        3.7.2 内标法的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烟标油墨中VOCs测定的条件优化
    4.1 内标物的选择
    4.2 前期制样的条件优化
        4.2.1 制样方式的选择
        4.2.2 载墨量的选择
        4.2.3 基质校正剂的选择
    4.3 顶空进样的条件优化
        4.3.1 平衡温度的选择
        4.3.2 平衡时间的选择
    4.4 色谱分离的条件优化
        4.4.1 色谱柱的选择
        4.4.2 程序升温的选择
        4.4.3 分流比的选择
        4.4.4 载气流速的选择
    4.5 定量方式的选择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烟标油墨中VOCs测定的方法验证
    5.1 方法的线性范围
        5.1.1 以外标法定量的线性范围
        5.1.2 以内标法定量的线性范围
    5.2 方法的检测限
        5.2.1 以外标法定量的检测限
        5.2.2 以内标法定量的检测限
    5.3 方法的回收率
        5.3.1 以外标法定量的回收率
        5.3.2 以内标法定量的回收率
    5.4 方法的重复性
        5.4.1 以外标法定量的重复性
        5.4.2 以内标法定量的重复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4)瓦楞纸箱数字化打样应用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一、包装图文信息的数字打样
    1. 写真冷裱方式
    2. 平板喷绘方式
二、纸箱盒型的数字打样
三、图文打样与盒型打样的套准问题
四、瓦楞纸箱数字打样的注意事项
    1. 设备精准度的校正
    2. 文件制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 图文数字打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 盒型打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总结

(5)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软件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免胶式包装纸盒的简介
        1.2.2 包装纸盒CAD/CAM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最小包围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状
        1.2.4 快递包装纸盒运输的应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2 免胶式纸盒结构原型开发与研究
    2.1 免胶式折叠纸盒概述
        2.1.1 免胶式折叠纸盒的结构特点
        2.1.2 免胶式折叠纸盒的设计要求
    2.2 免胶式纸盒在快递运输包装上的应用
    2.3 免胶式快递纸盒结构设计方法
    2.4 免胶式快递包装盒型库的构建
    2.5 本章小结
3 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系统应用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3.1.2 应用可行性分析
    3.2 系统功能分析及总体架构
        3.2.1 CAD系统功能
        3.2.2 CAM系统功能
    3.3 数据库逻辑关系
        3.3.1 数据库需求分析
        3.3.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4 应用平台开发工具及其设备
        3.4.1 CAD系统开发工具
        3.4.2 CAM系统开发工具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理论及其算法分析
    4.1 包围盒匹配性阈值分析
        4.1.1 阈值的概念
        4.1.2 纸盒填充物缓冲材料归类
        4.1.3 阈值优化算法理论分析
    4.2 盒型优化方法
        4.2.1 最小包围盒生成算法
        4.2.2 三重循环逻辑思维
    4.3 包装纸盒尺寸规格数据判定
        4.3.1 包装尺寸的换算关系
        4.3.2 纸盒选型与数据判定
    4.4 纸盒选型与拼合算法对应关系
    4.5 数据信息提取及输出
    4.6 数控代码转换
        4.6.1 纸盒打样机数据对接
        4.6.2 NC代码编译规则逆向读取
    4.7 盒型打样
    4.8 本章小结
5 软件系统平台开发与实现
    5.1 系统主页
        5.1.1 界面生成
        5.1.2 代码实现
    5.2 模型置换与盒型优化算法
        5.2.1 界面生成
        5.2.2 运算器实现
    5.3 盒型匹配
        5.3.1 界面生成
        5.3.2 运算器实现
    5.4 纸盒选型与数据输出
        5.4.1 界面生成
        5.4.2 运算器实现
    5.5 数据转换
        5.5.1 界面生成
        5.5.2 代码实现
    5.6 软件运行流程图
    5.7 本章小结
6 实例应用
    6.1 软件系统安装
    6.2 软件系统运行
        6.2.1 软件系统启动
        6.2.2 选取应用实例对象
        6.2.3 盒型匹配
        6.2.4 代码转换
    6.3 系统调试及校核
        6.3.1 系统运行问题及解决方法
        6.3.2 盒型打样
        6.3.3 包装纸盒成型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专利、获奖等

(7)基于ARM与DSP的纸箱打样机数控平台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嵌入式数控技术的发展
        1.1.1 嵌入式技术的发展概述
        1.1.2 数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1.3 嵌入式技术结合数控技术的发展分析
    1.2 当前包装行业及纸箱打样机的概述
        1.2.1 包装行业的发展现状
        1.2.2 纸箱打样机的概述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1.3.1 课题的来源
        1.3.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纸箱打样机控制平台的方案分析与设计
    2.1 控制平台的功能需求与性能指标分析
        2.1.1 控制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
        2.1.2 控制平台的性能指标分析
    2.2 平台控制方案的选择
        2.2.1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的对比分析
        2.2.2 步进电机与伺服电机的比较分析
        2.2.3 总体方案的确定
    2.3 运动控制平台主要芯片的选择
        2.3.1 ARM芯片选型
        2.3.2 DSP芯片选型
        2.3.3 平台相关主要芯片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纸箱打样机硬件平台的设计
    3.1 纸箱打样机控制平台硬件总体架构
    3.2 ARM管理模块硬件的搭建
        3.2.1 核心板的资源分析
        3.2.2 以太网控制芯片的与S3C2440A的接口设计
        3.2.3 其它外围芯片的设计
    3.3 DSP运动控制模块硬件的设计
        3.3.1 DSP最小系统搭建
        3.3.2 DSP其他电路的设计
    3.4 ARM模块与DSP模块的通讯设计
        3.4.1 串行接口的设计
        3.4.2 PC/104总线的设计
    3.5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
        3.5.1 印制电路板的布局
        3.5.2 印制电路板的布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纸箱打样机软件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4.1 软件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
        4.1.1 ARM管理软件平台的分析
        4.1.2 运动控制软件平台的软件分析
    4.2 ARM管理平台软件的设计
        4.2.1 驱动程序的设计
        4.2.2 应用程序的设计
    4.3 DSP运动控制软件的设计
        4.3.1 系统初始化
        4.3.2 速度规划处理及插补的设计
        4.3.3 切向跟随的设计
        4.3.4 I/O处理模块设计
    4.4 ARM与DSP模块之间的通讯协议设计
        4.4.1 通讯协议的制定
        4.4.2 ARM与DSP通讯的数据处理
        4.4.3 控制命令与参数修改命令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纸箱打样机的整机调试与测试结果分析
    5.1 ARM管理平台与DSP运动控制平台的测试
        5.1.1 ARM管理平台的测试
        5.1.2 DSP运动控制平台的测试
    5.2 ARM与DSP之间的通讯测试
        5.2.1 PC/104接口的通讯测试
        5.2.2 串行接口的通讯测试
    5.3 纸箱打样机整机测试
        5.3.1 软件系统的整体测试
        5.3.2 联合机械系统整体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 全文总结
    二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基于Windows CE的纸箱打样机嵌入式数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纸箱打样机概述
        1.1.1 纸箱打样机工作原理
        1.1.2 纸箱打样机的国外发展状况
        1.1.3 纸箱打样机的国内发展状况
    1.2 嵌入式系统概述
        1.2.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
        1.2.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1.2.3 嵌入式操作系统
        1.2.4 嵌入式系统在数控中的应用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纸箱打样机嵌入式数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2.2.1 Windows CE的版本型号及命名
        2.2.2 Windows CE的特征
        2.2.3 Windows CE的体系结构
        2.2.4 基于Windows CE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2.3 纸箱打样机嵌入式数控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
        2.3.1 嵌入式控制芯片S3C2440A简介
        2.3.2 专用运动控制芯片MCX314简介
        2.3.3 系统硬件体系结构
    2.4 纸箱打样机嵌入式数控系统软件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控制芯片MCX314的驱动程序设计
    3.1 Windows CE下数控系统的实时控制
    3.2 Windows CE中断处理机制
        3.2.1 Windows CE中断原理
        3.2.2 Windows CE中断处理过程
    3.3 MCX314驱动程序开发
        3.3.1 Windows CE流驱动简介
        3.3.2 MCX314流驱动程序开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控系统的插补算法和速度前瞻
    4.1 插补算法
        4.1.1 概述
        4.1.2 本系统采用的插补算法
        4.1.3 时间分割法
    4.2 速度前瞻控制算法
        4.2.1 速度前瞻概述
        4.2.2 加工路径转接矢量夹角模型
        4.2.3 加工路径段间转接速度规划
        4.2.4 加工路径段内的加减速处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纸箱打样机嵌入式数控系统应用程序开发
    5.1 数控代码编译模块
        5.1.1 编译方式的选择
        5.1.2 编译输出
    5.2 系统多线程实时控制及同步
        5.2.1 多线程规划
        5.2.2 多线程同步
        5.2.3 线程优先级设定
        5.2.4 线程的工作流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运行实例
    6.1 系统主界面
    6.2 功能按键区
    6.3 机床参数设置
        6.3.1 系统参数
        6.3.2 加工参数
        6.3.3 刀具参数
        6.3.4 速度等级
        6.3.5 电机参数
    6.4 图形操作子菜单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选择一种数字打样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棉纤维色纺混色模型优化及配色方法研究[D]. 张戈. 江南大学, 2021(01)
  • [2]多刀头瓦楞纸箱打样机设计[J]. 蔡志为,刘宝华,何健,康会峰. 包装工程, 2020(15)
  • [3]顶空-气质联用法测定烟标油墨中VOCs的方法研究[D]. 郭蕾蕾.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瓦楞纸箱数字化打样应用技巧[J]. 甘兰,夏自由. 印刷杂志, 2018(12)
  • [5]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软件系统开发研究[D]. 李轩.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真网点喷墨打样[J]. 杨勇,熊伟斌. 包装工程, 2017(03)
  • [7]基于ARM与DSP的纸箱打样机数控平台的开发[D]. 吴积荣. 广东工业大学, 2011(11)
  • [8]基于Windows CE的纸箱打样机嵌入式数控系统开发[D]. 徐东. 广东工业大学, 2011(10)
  • [9]浅谈数码打样的实施过程[J]. 李永慧. 中国包装, 2010(10)
  • [10]数字打样色彩管理认证[J]. 沈志伟. 数码印刷, 2010(05)

标签:;  ;  ;  ;  ;  

选择数字打样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