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学生“自我成长小组”模式初探

社工学生“自我成长小组”模式初探

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我成长小组”模式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胡吉雪[1](2021)在《历奇成长小组在儿童生命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济南市S社区的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人们前所未有地不安、焦虑,甚至恐慌。疫情,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生百态,同样也引起了人们对生命深层次思考,为广大儿童提供了宝贵的生命教育机会。儿童轻生事件频发,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反思。现有的研究成总体成果并不显着,特别是在观念层面,学者们普遍没有认识到历奇教育这一专业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至于历奇辅导在儿童社会工作领域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历奇辅导对提升儿童的生命教育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对儿童生命教育问题进行干预研究。本研究以济南市S社区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问卷法和观察法等方法对社区儿童的生命教育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儿童生命教育的需求和特点。经调查发现,S社区儿童存在生命理解模糊、生命教育认识单一、缺乏自身的客观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社区儿童需要进一步了解生命知识、增强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合理规划时间和提高情绪管理能力。针对儿童的生命教育需求,本研究依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体验学习等理论,发挥历奇辅导的优势,开展儿童生命教育服务,增强儿童在疫情下的生命教育意识,丰富其生命体验,同时也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增强其社会关怀和责任意识。本研究共开展了八次成长性生命教育历奇小组研究,以游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以及影视赏析等方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小组活动,让儿童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生命历程,热爱生命、超越自我、展现生命的韧性,活出积极人生。通过成效评估发现,组员在认识生命、自我客观认识、合理规划时间、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预期目标基本达到,同时增强了儿童的生命认知和珍惜生命意识,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自我评价,培养了良好的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能力,实践证明了历奇辅导介入儿童生命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但是,生命教育历奇成长小组中存在场地限制、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模糊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儿童生命教育服务成效,本文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出建议,第一,提升儿童认知水平;第二,加强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第三,充分发挥社区教育服务优势;第四,政府主导下发动全员力量开展生命教育。

朱娜[2](2021)在《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桂林L区“优抚之家”社工服务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老年退役军人服务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随着国家日渐强大,党和政府对于退役军人的优抚安置非常重视。国家出台了相关的优抚政策,对退役军人进行优待。传统的老年退役军人服务提供方式单一,而老年退役军人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介入老年退役军人服务尤为重要。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工作参与到老年退役军人服务中,为原来传统的工作模式增加活力。将一部分行政工作之外的工作交给社工机构完成,在减轻政府部门工作量之外,也创新了工作模式,提供更好的服务。当前社会服务普遍以项目化的形式开展,社会工作能够针对老年退役军人这类人群的不同特点,分析需求,制定计划,解决困难。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老年退役军人服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已经有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社会对老年退役军人的关注度也很高。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社工参与到老年退役军人服务中,为传统工作模式的创新提供可能。本文以老年退役军人为服务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以及无结构访谈法对“优抚之家”整个服务项目的实务过程进行梳理,通过选取服务活动中的几个典型案例,分析出社会工作介入老年退役军人实务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本篇文章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文章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在传统老年退役军人服务单一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介入老年退役军人服务中是必然趋势。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叙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笔者对整个社工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从每个服务计划入手,着重分析服务活动的开展过程,结合思考并发现其中的问题。通过项目的实施与运行,社会工作者基本完成了项目目标,老年退役军人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社会参与提高,人际交往的圈子扩大,提升自我价值感,获得社会的尊重。第三部分,阐述社会工作介入老年退役军人服务过程的问题以及成因,具体问题包括:一是社工开展老年退役军人服务过程行政色彩较严重,二是社工开展老年退役军人服务支持力度不够;三是社工机构服务整体运作能力不足;四是社工开展老年退役军人服务的评估与监管不力。而关于问题形成的原因则包括政府与社工机构地位不平等、各方资源投入不足、社工行业及社工自身存在不足、老年退役军人社工服务评估过程不规范。第四部分,笔者根据前文分析的社会工作介入老年退役军人过程的问题以及相关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一是政府要鼓励引导社工机构发展;二是加大老年退役军人社工服务的支持力度;三是社工机构要提升自身能力建设;四是社会工作者要增强自身专业性;五是注重老年退役军人社工服务评估过程的专业性。相关建议的提出,以期为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赵雨青[3](2021)在《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研究 ——以S校的“劝学”小组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工作在儿童领域的研究在不断拓展,弱势儿童群体得到了更多地关注,单亲家庭儿童就是其中一类,特别是农村的单亲家庭儿童,他们被关注和帮助的需求更为迫切。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家庭结构的转变往往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进而使他们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冷漠、自卑、焦虑等。对于农村的单亲家庭儿童而言,他们很大一部分还是留守儿童群体,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监护人良好的教养和照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行动上也容易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对儿童的成长带来了更多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使得部分儿童精力涣散、无心学习,进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一些厌学儿童沉溺于网络、上课玩手机、扰乱课堂秩序,对老师抵触情绪明显,甚至存在旷课逃学等现象,及早介入这些儿童的厌学问题,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轨道,拯救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业,也关乎他们的整个人生。论文主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具有厌学问题的农村单亲家庭儿童进行介入。首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法等方法对S校的五六年级学生的厌学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存在厌学问题突出,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厌学行为出现频繁的问题,影响的因素从微观的个体到宏观的社会环境都有涉及;其次,在分析的基础上把非农村单亲家庭的儿童的农村单亲家庭的厌学情况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了农村单亲家庭儿童的厌学问题更为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最后,根据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普遍性和相似性,并综合社工的能力和资源,决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进行介入。在此基础上,作者以加强了他们对学习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找回学习的自信心为目的,针对性地制定小组工作方案,开展了名称为“劝学”的成长小组,分别开展了以我的学习观、以兴趣为师、拥抱自律的自己、以榜样为主题的六节小组活动。最后对小组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了评估,印证了小组工作的方法在厌学问题的解决上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小组目标基本能够达成。最后,笔者通过对小组实务整个过程进行反思,结合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即运用整合性社会工作的方法,推动微观到宏观层面系统的连接,促进农村单亲家庭儿童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解决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

周高楼[4](2021)在《校园欺凌行为预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C市S小学为例》文中指出校园欺凌现象在世界各国校园中普遍存在,屡禁不止的校园欺凌行为已经成为威胁校园安全的一股暗流。许多受到欺凌的孩子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抑郁等现象,更严重的会出现自残现象,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学龄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刻,大量研究表明处在学龄期的青少年最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行为偏差,因此我们要重视针对小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预防教育。本文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理论,将小组工作作为介入预防小学的校园欺凌行为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筛选出对校园欺凌行为存在认知行为偏差的孩子,将这部分孩子聚集起来开展小组社会工作。通过小组社会工作让组员对校园欺凌行为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知,提升小组成员的共情能力,帮助组员改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从根本上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社会工作者干预预防、消除和发展校园暴力的适当对策。在预防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特别做好工作,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全面预防青少年个体的校园欺凌行为。培养青少年的坚强人格,在家长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学校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宣传和监督,完善学校反欺凌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预防和处理的指南和具体工作手册。在恢复性层面,除了在法律上惩罚欺凌者和保护被欺凌者的权益外,社会工作者还必须确保欺凌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纠正自己的行为。在发展层面上,校园欺凌不可能被一劳永逸地消除。除了预防和康复,社会工作者还必须关注被欺凌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提高他们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

刘玘英[5](2021)在《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陕西省曹村L小学的实践》文中认为抗逆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农村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使得他们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加之农村教育水平有限,师资力量缺乏,老师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指导,留守儿童无法应对生活中的逆境,导致其抗逆力水平下降。因此,提高留守儿童抗逆力水平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本文以曹村L小学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调查L小学留守儿童抗逆力现状,通过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问卷情况发现,该校留守儿童在情绪稳定性、自我接纳度、自我效能感、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支持五个方面存在问题。在与校方进行沟通后,根据问卷得分和服务对象自身意愿,选择7名服务对象组成“逆风成长”抗逆力小组。在进行小组工作介入过程中,运用优势视角和社会支持理论使他们学会利用自身资源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知和社会支持力。“逆风成长”小组工作的介入对留守儿童的抗逆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情绪稳定性、自我接纳度、自我效能感、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支持五个维度来看,除社会支持维度中的家庭支持波动较小之外,其余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小组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水平。基于上述调查研究和小组工作介入,本文围绕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等主体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家庭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父母应多与孩子互动交流,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增强自信。第二,学校以多元化的方式提高留守儿童自我接纳度,培养留守儿童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社会工作者采用多种服务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增强留守儿童抗逆力。第三,农村社会工作者应与基层政府、社区联合起来,为留守儿童提供资源,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水平,为留守儿童解决困难。第四,增强建设乡镇儿童社工站,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政府应加强乡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使偏远地区拥有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以提高留守儿童抗逆力水平。

夏艳杰[6](2021)在《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实务研究 ——以S社区“生命知多少”小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人们的精神压力逐渐增大,精神生活却更加空虚,在这一背景下,社会自杀、他杀等残害、漠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此类事件中青少年群体的占比也在持续增大,如果社会对于频频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他杀及恶意伤害事件的重视不足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性,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因此,疫情在给人类生命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契机。在此背景下,2020年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要注重开展生命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青少年期更是个体生命意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实践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不仅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迫切要求。基于此,本研究在社会学习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指导下,以J市Z区S社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及参与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并评估S社区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其需求,评估结果显示S社区青少年对生命教育存在如下需求:自然生命层面要科学认识生命、加强生命安全教育;精神生命层面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生命价值观;社会生命层面要不断增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因此,本研究立足于S社区青少年在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不同层面的需求进行小组活动的方案设计,通过对青少年开展八次小组活动,并以小组开展过程中的组员改变、社工表现、目标达成情况及小组成员满意度为指标,对小组的开展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小组工作方法对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使得青少年在参与小组的过程中对生命有了科学地认识;掌握了一定的安全防护知识;树立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最后本研究立足于整个研究过程对此次研究进行总结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效果不一;其次,生命教育与社会工作在理念上的契合性有助于社工更准确的评估服务对象需求;再次,社会学习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生命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最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会网络的支持。接着,本研究从理论与实务两个层面出发对研究中的理论运用以及实务开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反思,同时针对反思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即社会应扩大对于生命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学界应健全生命教育需求与成效评估的具体指标;社会工作要实现与生命教育的进一步融合;社会工作者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并积极链接学校及家庭等多方资源以巩固小组成效。

周慧[7](2021)在《基于家庭系统整合视角的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以北海市F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迁移也成为了一个日益普遍的社会现象,并逐渐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特征。迁移在带给随迁家庭更好的社会资源的同时,其中的不稳定性因素也会对随迁儿童的家庭系统带来挑战。家庭关系的失衡、亲子间情感的疏离以及同胞互动的关系逐渐出现于在部分随迁家庭当中,危及随迁家庭的教养能力,进而随迁儿童情绪状态也深受影响,甚至会造成随迁儿童产生情绪困扰甚至情绪问题。这不仅对随迁儿童个体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影响到迁移家庭的整体发展。针对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问题,难以依靠家庭自身来得到改善,同时也难以从社区或学校中获取专业的帮助与支持,所以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来为随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具有专业性的支持力量至关重要。而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随迁儿童个体,无法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给予全局性的指导。因此,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出发,探究社会工作介入来改善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北海市F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法、半结构式访谈和观察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随迁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水平及家庭教养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该校随迁儿童情绪管理的总体状况及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指出他们的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普遍较弱,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养相对偏弱。通过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判明了情绪管理能力的三个维度与家庭教养情况间存在显着正相关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在呈现随迁儿童情绪真实情况的同时,也带来了实践方面的启发,即立足于家庭系统理论,进行整合性介入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进一步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聚焦于个体与家庭,分别从治疗、发展以及预防三个层面进行切入,通过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运用,来帮助随迁儿童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实践结果发现,基于家庭系统整合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方法在改善随迁儿童家庭教养情况,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具有显着成效。并验证了社会工作对改善随迁儿童情绪管理状况的有效性,凸显了社会工作在理论、方法以及系统上的专业优势,亦为社会工作参与提升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

曹雨[8](2021)在《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进城务工,因此城市中流动儿童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中都面临着学校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流动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来说,又是在处于小学阶段的社会功能还不健全的孩子,学校就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和活动的场地,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如何缓解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力薄弱的问题,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成为了城市化任务中急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以江苏省Y市一所小学中的流动儿童为对象,借助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提升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能力为目标,以人格发展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为支撑,开展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力提升成长小组,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力提升问题进行介入。研究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业适应、行为习惯适应和心理适应四个方面了解该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现状,并分析造成该现状的原因。同时以需求分析为基础,为服务对象制定具体的介入方案,实施开展可行的实务过程。通过对项目服务成效的评估发现,小组工作在提升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情绪管理能力上具有显着效果。这一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方面的服务能力,提供小组工作介入方法上的反思。最后,提炼、总结实务经验与技术,反思其中的不足。本文旨在研究社会工作专业介入流动儿童群体,通过小组工作干预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力,帮助流动儿童群体提高应对生活和学习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并融入陌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并为社会工作的实务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思路借鉴,为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依据。

高若焓[9](2021)在《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学生管理研究 ——以天津H独立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等素质教育发展进程中,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学生管理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管理者和教育部门的关注重点,以服务质量的提升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引导其认知行为,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管理,应当秉承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传递“自助”与“互助”理念,关爱学生成长,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公平服务每一位学生,采取人性化管理手段,理解和引导学生的认知行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和校园活动。不断推进高校与社会力量的融合与协作,实现高校社区学生管理服务的健全化发展,立足学生管理,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实现协同管理,以全员育人的视角使高校社区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发展,朝着长效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本研究将选取H独立学院社区学生管理展开研究分析,在社区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方法指导下,结合社会支持视角下的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探究社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反思和总结实务工作并提出解决策略。主要针对天津H独立学院高校社区建设基本概况及需求调查。选取H独立学院社区学生管理展开研究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社区学生管理满意度分析,分析社会支持情况以及统计社会支持视角下的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对高校社区学生管理的影响分析。采用访谈法探究社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文化建设需求、社区管理专业化需求以及社区参与需求及相关的问题分析,最后进行社区需求结果反馈总结。进而提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管理的分析。通过建立社会工作目标,提出促进社区学生参与、改善高校社区关系、挖掘高校社区资源的目标,引发社区工作介入的过程分析,并对介入效果的进行数据对比统计评估。最终,提出促进校园活动多元化、提升高校社区专业化管理成效、提升学生参与高校社区管理积极性等实效性举措。

胡宗成[10](2021)在《小组工作在提升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业压力对中学生的学业发展及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学业压力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中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能力和方法。如何缓解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学业压力,学会科学应对学业压力,从而降低因学业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皖北地区S县Y中学八年级学生为对象,对中学生的学业抗压能力状况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业压力主要源于任务发展压力、竞争压力和期望压力三个方面,任务发展压力和期望压力对于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感受影响明显,且中学生的学业抗压能力普遍不足,具体表现在学业抗压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业抗压的方法存在问题、主动寻求帮助的积极性不高。而根据分析,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个人缺乏对学业压力的正确认识、缺乏应对学业压力的能力及个人社会支持网络不发达。基于此,本研究应用萨提亚冰山理论与理性情绪疗法,尝试提升中学生的学业抗压能力。本研究通过访谈发现,服务对象存在以下需求:1.提高学业抗压能力的需求。2.掌握学习方法技巧,缓解学业焦虑,提升学业成绩的需求。3.建立同辈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及理性情绪疗法对服务对象进行干预,结果发现:通过小组工作的开展,服务对象获得了一个释放不良情绪的平台和机会,学会了如何正确认识学业压力,提高了应对学业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了如何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提高了服务对象对学业生活的适应性。同时也说明以萨提亚冰山理论和理性情绪疗法为指导的小组工作对于提升中学生的学业抗压能力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我成长小组”模式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我成长小组”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历奇成长小组在儿童生命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济南市S社区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观察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生命教育
        2.1.2 历奇辅导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2.2 体验学习
        2.2.3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文献述评
第3章 济南市S社区儿童生命教育需求评估与方案设计
    3.1 济南市S社区概况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 济南市S社区儿童生命教育现状调查
        3.2.1 儿童对生命理解模糊
        3.2.2 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开展少,儿童对生命教育认识比较单一
        3.2.3 儿童缺乏对自身的客观认识
        3.2.4 缺乏时间管理观念
        3.2.5 情绪调节能力不足
        3.2.6 死亡认识不深刻
    3.3 济南市S社区儿童生命教育存在问题
        3.3.1 学校对生命教育认识不足
        3.3.2 生命教育内涵内容狭窄
        3.3.3 儿童的生命教育认知不足
        3.3.4 死亡教育缺失
        3.3.5 生命教育专业人才缺乏
    3.4 济南市S社区儿童生命教育需求评估
        3.4.1 对生命知识进一步巩固的需求
        3.4.2 增强自身客观认识的需求
        3.4.3 合理规划时间的需求
        3.4.4 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的需求
    3.5 济南市S社区儿童生命教育历奇成长小组方案设计
        3.5.1 服务对象的选取
        3.5.2 小组目标
        3.5.3 小组活动方案
第4章 济南市S社区儿童生命教育历奇成长小组实施过程及成效评估
    4.1 济南市S社区儿童生命教育历奇成长小组实施过程
        4.1.1 第一次小组:相见欢
        4.1.2 第二次小组:小小生命体
        4.1.3 第三次小组:“疫”起行动,保护自我
        4.1.4 第四次小组:自我认知,探索成长
        4.1.5 第五次小组:时间管理者
        4.1.6 第六次小组:情绪魔法师
        4.1.7 第七次小组:死亡教育
        4.1.8 第八次小组:感恩生命,收获成长
    4.2 济南市S社区生命教育历奇成长小组成效评估
        4.2.1 过程评估
        4.2.2 结果评估
第5章 结论、反思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历奇辅导介入儿童生命教育效果明显
        5.1.2 历奇辅导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5.2 反思
        5.2.1 历奇教育成长小组活动过程反思
        5.2.2 社会工作者的自我反思
        5.2.3 社区社会工作切实性强
    5.3 建议
        5.3.1 提升儿童自我认知水平
        5.3.2 加强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5.3.3 充分发挥社区教育服务优势
        5.3.4 开展死亡教育
        5.3.5 政府主导下发动全员力量开展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桂林L区“优抚之家”社工服务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点
        1.研究问题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研究的创新点
    (四)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二、桂林L区“优抚之家”社工服务项目介绍及执行
    (一)项目简介
        1.机构简介
        2.项目概要
    (二)老年退役军人的基本情况及需求分析
        1.老年退役军人的基本情况
        2.老年退役军人的需求分析
        3.项目服务设计
    (三)项目准备和宣传工作
        1.前期调查与准备
        2.宣传工作
    (四)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及计划
        1.总目标
        2.具体目标
        3.项目服务计划
    (五)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执行
        1.“关爱到家”走访慰问服务计划实务过程分析
        2.“助力优抚·社工同行”个案辅导服务计划实务过程分析
        3.“我和祖国共成长”小组活动服务计划实务过程分析
        4.“老有所乐·宝刀未老”社区活动服务计划实务过程分析
        5.“聚爱优抚·关爱传递”资源链接服务计划实务过程分析
    (六)项目评估
        1.方案评估
        2.过程评估
        3.结果评估
    (七)项目总结
三、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存在的问题
        1.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行政色彩较严重
        2.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支持力度不够
        3.社工机构整体服务运作能力欠缺
        4.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评估与监管不力
    (二)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问题的成因
        1.政府与社工机构地位不平等
        2.各方资源投入不足
        3.社工行业及社工自身存在不足
        4.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评估过程不规范
四、解决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要鼓励引导社工机构发展
        1.促进政府职能转型
        2.加强社工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二)加大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支持力度
        1.扩大资金来源
        2.多方协作提供服务
    (三)社工机构要提升自身能力建设
        1.落实员工激励制度
        2.完善内部管理监督体制
        3.机构提高链接资源能力
        4.打造项目品牌
        5.吸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四)社会工作者要增强自身专业性
        1.提升社工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2.加大机构督导力度
        3.服务介入过程注重技巧的运用
    (五)注重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评估过程的专业性
        1.立足项目需求开展服务
        2.注重评估方式专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研究 ——以S校的“劝学”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1.儿童厌学的现状
        2.作者与课题的“结缘”
    (二)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回顾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单亲家庭
        2.厌学
    (二)理论基础
        1.生态系统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三、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S校的概况及五至六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分析
        1.S校的概况
        2.S校五至六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分析
    (二)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1.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的表现
        2.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的原因
    (三)S校五至六年级单亲家庭厌学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需求分析
        1.S校对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介入情况
        2.社会工作介入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需求分析
        3.小组工作介入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儿童厌学问题的优势
四、S校“劝学”小组的设计
    (一)小组的前期准备工作
        1.小组组员的招募
        2.小组组员的特征
        3.问题的评估
    (三)“劝学”小组方案设计
        1.小组简介
        2.小组目标
        3.小组活动的整体设计
        4.预估困难与解决对策
五、S校“劝学”小组工作实务过程
    (一)小组初期
        1.第一节小组活动:我的学习观
        2.第二节小组活动:以兴趣为师
    (二)小组中期
        1.第三节小组活动:拥抱自律的自己
        2.第四节小祖活动:探寻学习的方法
    (三)小组后期
        1.第五节小组活动:榜样的力量
        2.第六节小组活动:全新起点
    (四)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厌学儿童服务的评估
        1.过程评估
        2.效果评估
六、结论、反思与建议
    (一)结论
        1.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2.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对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需要综合性社会工作方法介入
    (二)反思
        1.小组工作实务过程的反思
        2.小组理论运用的反思
        3.社会工作者自身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的反思
    (三)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增强家庭的监护与支持
        2.推动学校教育制度的革新,推行“家+校+社工”的联动模式
        3.社会工作机构落地学校开展儿童服务,发展学校社会工作
        4.政府政策的支持与落实,保障农村儿童的权利
        5.社会工作者坚守专业价值理念,提升个人专业服务能力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校园欺凌行为预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C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
        1.4.3 文献评述
    1.5 校园欺凌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田野调查法
    1.7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校园欺凌行为调查与分析
    2.1 S小学基本概况
    2.2 调查整体情况
        2.2.1 调查对象基本概况
        2.2.2 调查对象资料统计分析
    2.3 小组设计设想
        2.3.1 前期准备
        2.3.2 小组成员招募
        2.3.3 需求分析
        2.3.4 小组目的及目标
        2.3.5 预计困难及解决办法
    2.4 理论基础
        2.4.1 团体动力学理论
        2.4.2 认知行为理论
        2.4.3 社会学习理论
第3章 预防校园欺凌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3.1 “你好,同学”:建立专业关系
    3.2 “原来它是校园欺凌”:认识校园欺凌
    3.3 “校园欺凌我知道”:校园欺凌的危害
    3.4 “花儿朵朵开”:了解非理性想法
    3.5 “改变自己,我能行”:改变偏差行为
    3.6 “和谐校园我的家”:构建和谐校园
    3.7 “对校园欺凌说不”:杜绝校园欺凌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的反思与建议
    4.1 小组评估
        4.1.1 介入过程评估
        4.1.2 介入结果评估
    4.2 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2.1 成员选择片面化
        4.2.2 效果持续性无法评估
        4.2.3 社工未能深入干预
    4.3 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预防的建议
        4.3.1 预防校园欺凌行为出现
        4.3.2 校园欺凌发生后的介入
        4.3.3 被欺凌者的自我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初中生对校园欺凌行为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陕西省曹村L小学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留守儿童
        2.1.2 抗逆力
        2.1.3 发展性小组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优势视角理论
        2.2.2 社会支持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抗逆力研究
        2.3.2 留守儿童抗逆力研究
        2.3.3 社会工作视角下对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干预研究
        2.3.4 文献评述
第3章 L小学留守儿童抗逆力现状分析
    3.1 L小学留守儿童概况
        3.1.1 L小学基本情况
        3.1.2 L小学留守儿童抗逆力现状
    3.2 L小学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需求分析
        3.2.1 合理控制情绪的需求
        3.2.2 家庭亲子沟通的需求
        3.2.3 积极认知自我的需求
        3.2.4 获得朋辈支持的需求
        3.2.5 学会运用自身社会资源的需求
第4章 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
    4.1 小组工作方案设计
        4.1.1 小组工作理念
        4.1.2 组员的选择
        4.1.3 组员的问题及需求
        4.1.4 小组工作的目标
        4.1.5 小组活动内容
    4.2 小组工作实务过程
        4.2.1 了解抗逆力
        4.2.2 提升抗逆力
        4.2.3 回顾反思,展望未来
    4.3 小组工作介入效果分析
        4.3.1 抗逆力前后测量表评估
        4.3.2 小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
        4.3.3 组员访谈
        4.3.4 社工观察与自评
第5章 结论、反思和建议
    5.1 结论
        5.1.1 小组工作介入有效提高留守儿童抗逆力
        5.1.2 优势视角理论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抗逆力
        5.1.3 夫妻关系对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影响
    5.2 反思
        5.2.1 小组活动不足之处
        5.2.2 “家庭-学校”的良性互动缺失
    5.3 建议
        5.3.1 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
        5.3.2 丰富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途径
        5.3.3 增强社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5.3.4 加强建设乡镇儿童社工站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实务研究 ——以S社区“生命知多少”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
        2.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S社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S社区基本概况
    (二)S社区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自然生命层面:对生命认知与保护能力不足
        2.精神生命层面:对自我及生命意义认知片面
        3.社会生命层面:对他人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三)S社区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
        1.青少年自身认知能力有限
        2.学校生命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3.家庭对生命教育缺乏重视
    (四)S社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需求
        1.自然生命层面:加强对生命的科学认识和保护
        2.精神生命层面:促进自我认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社会生命层面:增强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意识
三、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具体实务
    (一)小组实施背景
    (二)小组工作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1.小组组员招募
        2.小组活动目标
        3.小组方案设计
        4.小组基本特征
        5.小组评估方法
        6.预计困难和应对方法
    (三)小组的进程与效果
        1.小组初期
        2.小组中期转折期
        3.小组后期成熟期
        4.小组结束期
    (四)小组评估
        1.过程评估
        2.结果评估
四、结论、反思与建议
    (一)结论
        1.生命教育三个层面的介入效果不一
        2.理念上的契合性有助于社工准确评估需求
        3.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对生命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4.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开展需要社会网络的支持
    (二)反思
        1.理论反思
        2.实务反思
    (三)建议
        1.社会应扩大对于生命教育的关注与支持
        2.学界应健全生命教育需求与成效评估的具体指标
        3.社会工作要实现与生命教育的进一步融合
        4.社会工作者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5.社工应链接学校及家庭等多方资源以巩固小组成效
五、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家庭系统整合视角的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以北海市F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3.文献评述
    (四)概念界定
        1.随迁儿童
        2.情绪管理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实地研究法
    (三)研究思路
    (四)理论基础
        1.家庭系统理论
        2.家庭动力理论
三、F学校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现状及与家庭教养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一)调查工具介绍
        1.情绪管理能力量表
        2.家庭教养情况评价量表
        3.调查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研究对象情况
        1.问卷调查对象
        2.访谈对象
    (三)F学校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1.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水平分析
        2.情绪管理能力各维度情况分析
        3.情绪管理能力水平的差异分析
    (四)家庭教养情况和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1.随迁儿童家庭教养情况分析
        2.家庭教养情况与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五)小结:整体特征与发展需求
四、基于家庭系统整合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
    (一)随迁儿童情绪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
        1.案主基本情况
        2.家庭系统分析
        3.主要问题分析
        4.具体介入过程
    (二)随迁儿童情绪困扰的小组工作介入
        1.小组前期筹备阶段
        2.小组实施介入阶段
        3.小组成效评估阶段
    (三)多元系统架构预防随迁儿童情绪问题
        1.家庭与学校:关注与交流
        2.学校与社工:支持与辅助
        3.社工与家庭:咨询与帮扶
五、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成效与反思
    (一)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成效体现
        1.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
        2.随迁家庭教养能力情况改善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体现
        1.社会工作理论指导的科学性
        2.社会工作技巧运用的有效性
        3.社会工作系统整合的全局性
    (三)总结与反思
        1.研究结论
        2.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衡量学校适应指标的研究
        二、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
        四、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S小学流动儿童适应现状
        一、S小学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服务对象需求评估的基本框架
        四、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
    第二节 S小学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学校因素
第三章 S小学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提升的方案设计
    第一节 实务模式
        一、理论基础
        二、小组工作模式的选择:发展模式
    第二节 小组方案设计
        一、活动目标
        二、设计理念
        三、活动计划
        四、前期准备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实施过程
    第一节 小组开始阶段
    第二节 小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小组成熟阶段
    第四节 小组结束阶段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小组工作成效评估
    第一节 过程评估
        一. 实务原则与实务技巧
        二、小组工作者的角色地位
    第二节 结果评估
        一、组员对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二、目标达成程度
        三、服务对象满意度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学校适应评定量表
附录二: 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三: 小组活动末期反馈评估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学生管理研究 ——以天津H独立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支持理论
        2.1.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1.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高校社区
        2.2.2 高校社区管理
        2.2.3 社会工作介入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高校社区学生管理的相关研究
        2.3.3 国外高校社区学生管理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天津H独立学院高校社区建设基本概况及需求调查
    3.1 天津H独立学院高校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3.2 天津H独立学院社区学生管理相关调查
        3.2.1 调查对象
        3.2.2 相关变量
        3.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 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天津H独立学院高校社区学生管理现状
        3.3.1 天津H独立学院高校社区管理满意度分析
        3.3.2 天津H独立学院学生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分析
        3.3.3 天津H独立学院社会支持对社区学生管理的影响作用分析
    3.4 H独立学院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文化建设方面问题分析
        3.4.2 社区管理专业化方面的问题分析
        3.4.3 社区参与方面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社会工作对高校社区管理的实务介入
    4.1 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
        4.1.1 完善高校社区硬件设施资源建设
        4.1.2 改善高校社区学生管理质量
        4.1.3 提高高校社区学生参与积极性
    4.2 介入方法选择及基本情况介绍
    4.3 介入过程
        4.3.1 活动阶段
        4.3.2 个案工作介入
        4.3.3 小组工作介入
        4.3.4 社区工作介入
    4.4 总结活动反馈
    4.5 介入效果的评估
        4.5.1 社会工作介入后高校社区学生管理满意度
        4.5.2 社会工作介入前后效果比较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学生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5.1 拓展实际支持水平,促进校园活动多元化
        5.1.1 创设学生校园活动环境
        5.1.2 加设高校社区学生活动与服务设施
        5.1.3 烘托高校社区学生文化氛围
    5.2 强化信息支持力度,提升高校社区学生管理专业化
        5.2.1 提高高校社区学生管理专业化指导水平
        5.2.2 提升高校社区学生服务管理效能
        5.2.3 加强高校社区学生信息化管理
    5.3 发挥情感支持力量,提升学生参与高校社区管理积极性
        5.3.1 实现专业社工与朋辈社工的有机结合
        5.3.2 提升校园服务意识和学生参与感
        5.3.3 提高社工专业方法介入社区学生管理实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社区管理调查问卷
    访谈提纲
致谢

(10)小组工作在提升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主要内容
        二、理论来源
        三、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前期调查及资料收集方法
        二、后期社会工作干预方法
第三章 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现状及抗压能力不足原因探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选取及资料收集
    第二节 中学生学业压力及抗压能力现状的资料分析
    第三节 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研究小结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服务方案设计与实务干预
    第一节 小组成员的招募与需求评估
        一、小组成员的招募
        二、小组成员的需求评估
    第二节 服务方案设计
        一、理念
        二、目标
        三、小组性质
        四、小组活动大纲
    第三节 小组工作活动的实施
        一、有缘初次来相逢,共话未来促成长
        二、倾听内心真实声音,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三、了解理性情绪疗法知识,学会自我科学分析
        四、战胜非理性信念,学会治疗技巧
        五、理性生活快乐多,多加练习烦恼少
        六、学业抗压第一步,必胜信心是首要
        七、抗压路上欢乐多,游戏疗法真奇妙
        八、学业抗压有法宝,相助支持是妙招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评估
        一、评估内容
        二、评估方法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建议
        一、反思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调查问卷
    附件二 访谈提纲
    附件三 小组工作服务成效满意度评价问卷
致谢

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我成长小组”模式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奇成长小组在儿童生命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济南市S社区的实践[D]. 胡吉雪.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桂林L区“优抚之家”社工服务项目为例[D]. 朱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研究 ——以S校的“劝学”小组为例[D]. 赵雨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校园欺凌行为预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C市S小学为例[D]. 周高楼.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陕西省曹村L小学的实践[D]. 刘玘英.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6]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实务研究 ——以S社区“生命知多少”小组为例[D]. 夏艳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家庭系统整合视角的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以北海市F学校为例[D]. 周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研究[D]. 曹雨. 扬州大学, 2021(09)
  • [9]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学生管理研究 ——以天津H独立学院为例[D]. 高若焓.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10]小组工作在提升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中的应用研究[D]. 胡宗成. 兰州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社工学生“自我成长小组”模式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