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例家庭暴力烧伤案分析

86例家庭暴力烧伤案分析

一、86例家庭暴力烧伤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1)在《创伤性骨折患者PTSD的发生特征及对骨折预后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情况,分析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骨折患者PTSD的预防,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在贵州省某三甲医院共招募了204名创伤性骨折住院患者,根据性别、年龄(±5岁)、民族按1:1匹配了204名呼吸性内科疾病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社区性肺炎,肺结核和肺癌等),并根据是否存在创伤暴露分为暴露组和对照组。第1阶段:一般情况调查,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月收入、文化程度、外伤史及生活习惯等。第2阶段:PTSD评定,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PTSD-SS)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PTSD评定。第3阶段:临床资料收集,收集入院后第1,3,7,14/28天血常规、糖脂代谢、降钙素原、心肌酶、C反应蛋白、肌红蛋白和超敏肌钙蛋白T等生化指标。对患者基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构成比的差异比较采用?2检验,不同组间生化指标: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的差异比较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住院时长(Length of Hospital Stay,LOS)的影响因素分析分别采用Kaplan-Meier和Cox’s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TSD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相关、析因分析和通径分析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招募的204名创伤性骨折住院患者中,男女比为1.52:1,41~60岁这个年龄段发生骨折的人数比例最大。(2)创伤性骨折原因中,47.06%(96人)为跌倒,其次是高空坠落占22.55%(46人),交通事故占22.06%(45人)。其中,跌倒主要导致了轻伤,重伤主要由高空坠落和交通事故导致,各种原因均可导致严重伤。损伤严重程度(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范围在4-45分之间,平均11.56±8.57分,其中155例(75.98%)≤16分,受伤人数随ISS增加而减少;NRS评分范围在1-10分之间,平均6.79±2.44分,人数随疼痛程度增加而增加。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结果显示ISS与疼痛测量数值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pain measurement),NRS间存在关联(P<0.05)。(3)骨折最严重的部位以下肢为主,前三位并发症占比分别是肿胀39.22%,深静脉血栓22.06%和血气胸9.31%;骨折后遗症中占比最大的是疼痛30.39%(62例),其次是其他系统感染11.76%(24例)。绝大部分患者(81.86%)出院时的康复情况为好转,非正常出院的患者仅占6.86%,73.53%为部分生活自理。骨折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17±9.76天,Cox’s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期间病危(HR=1.70)、手术1次(HR=2.18)和手术2次(HR=2.04)是住院时长的危险因素。(4)骨折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点的血常规,肝肾功,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与呼吸性疾病内科患者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第1,3,7和14天,骨折患者的WBC高于、RBC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低于呼吸性疾病患者。第1和14天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骨折患者低于呼吸性疾病患者(P=0.010和P=0.004);骨折患者入院后第7天的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水平低于呼吸性疾病患者。(5)骨折组30.39%患者PTSD症状阳性(62/204,PTSD得分范围为24~98分)。损伤程度合并手术对骨折患者PTSD得分存在交互效应。通径分析发现,有五个因素直接影响骨折患者的PTSD从而间接影响骨折预后,其中昏迷和较理想的肢体活动情况能减轻PTSD症状;但损伤严重程度的加深、疼痛程度的增加和女性会有较重的PTSD症状。且PTSD是创伤性骨折患者的预后指标(住院时长和住院费用)的正向影响因素。结论:男性、41-60岁和农村创伤性骨折发生占比高,跌倒为主要病因。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且入院14天内,骨折患者的WBC高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而RBC和HB水平低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创伤性骨折后一月内PTSD症状阳性检出率为30.39%。昏迷和较理想的肢体活动情况是PTSD的保护因素,损伤严重程度的加深、疼痛程度的增加和女性容易发生PTSD。且PTSD是创伤性骨折患者的预后的正向影响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进行骨折后安全急救知识的宣传,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加强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呵护以减少PTSD的发生,对改善创伤性骨折的预后大有裨益。

杨阳[2](2021)在《职业性手外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了解职业性手外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分析职业性手外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与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社会支持、焦虑、抑郁、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早期评估和针对性的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减少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山东省济南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职业性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患者一般人口学和疾病学资料调查表、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社会支持量表(SSRS)、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医学应对量表(MCMQ)。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资料及各量表的现状调查结果采用率、百分比、中位数、四分位数、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分组的差异性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医学应对、焦虑、抑郁与ASD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SD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7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有效率97.28%,250例研究对象中年龄在21~40岁之间,平均年龄(35.70±4.12)岁。其中男性患者166例(66.4%);高中及中专文化水平的患者93例(37.2%);偏外向性格的患者93例(37.2%);家庭收入在3001~4000元的患者95例(38.0%)。医疗费用以新农合为主的患者97例(38.8%);合并有并发症状的患者186例(74.4%);右手损伤的患者161例(64.4%):受伤后伴有恐惧症状的患者149例(59.6%)。2.职业性手外伤患者ASD的发生率为30.4%,ASDS总分为44.00(28.00,58.00)分,其中分离症状得分为9.00(6.00,12.00)分,再体验症状得分为9.00(6.00,13.00)分,回避症状得分为8.00(4.00,14.00)分,高警觉症状得分为16.00(11.00,20.00)分。3.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为(30.55±5.13)分,其中主观支持得分为(12.92±2.30)分,客观支持得分为(11.23±2.40)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为(6.40±2.31)分;心理弹性总分为(64.89±16.96)分,其中坚韧性得分(33.19±9.17)分,力量性得分为(20.90±6.08)分,乐观性得分为(10.80±2.92)分;医学应对-面对总分为(18.25±5.43)分,医学应对-回避总分(14.33±4.64)分,医学应对-屈服总分(8.53±3.97)分;伴有焦虑症状的患者134例(53.6%),有抑郁症状的患者70例(28%),焦虑及抑郁症状同时存在的患者为65例(26%),焦虑症状得分为(8.37±5.02)分,抑郁症状得分为(5.22±3.46)分。4.职业性手外伤患者ASD症状得分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性别(p<0.001)、性格(p<0.001)、家庭收入(p<0.05)、有无并发症(p<0.001)、受伤手别(p<0.001)、受伤后有无恐惧感(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SDS与心理弹性总分(r=-0.685,p<0.01)、力量性(r=-0.724,p<0.01)、坚韧性(r=-0.631,p<0.01)、乐观性(r=-0.486,p<0.01)负相关;与社会支持总分(r=-0.496,p<0.01)、主观支持(r=-444,p<0.01)、客观支持(r=-0.271,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r=-0.278,p<0.01)负相关;与面对应对得分(r=-0.368,p<0.01)负相关,与屈服应对得分(r=0.794,p<0.01)、回避应对得分(r=0.519,p<0.01)正相关;与焦虑得分(r=-0.830,p<0.01)、抑郁得分(r=0.685,p<0.01)显着正相关。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焦虑、有并发症、受伤后伴有恐惧感、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屈服进入ASDS总分的回归方程,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可解释总变异70.2%。结论1.职业性手外伤患者ASD的发生率较高,建议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增加对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的心理疏导,早期评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2.对女性、内向性格、家庭收入低、有并发症、受伤后伴有恐惧感的患者应重点关注及时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需要,早期提供干预措施。3、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部分患者采取回避、屈服的应对方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发现患者的负性情绪,采取有效的管理情绪的方法,帮助患者乐观的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治疗。4、主观支持是ASD的保护因素,屈服面对、焦虑、受伤后伴有恐惧感、合并有并发症是ASD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鼓励职业性手外伤患者与外界多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情感和物质上的支持,使患者感知到被尊重、理解和关注。医护人员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如团体治疗等方法减轻患者焦虑情绪,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帮助患者勇敢的面对疾病,减轻急性应激障碍症状。

方娴[3](2020)在《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面临着突发事件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其偶然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导致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紧急医疗救援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医疗机构迅速高效开展医疗救援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周边与八国相邻,特殊的地缘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其发生突发事件风险较高,时刻考验着政府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由于新疆三级综合型公立医院承担着地区医疗救援的重任,因此研究其医疗救援应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以承担新疆各地州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主要任务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从入院救治患者伤害特征、医务人员应急救援及管理认知和医院风险事件识别综合分析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首先回顾性分析既往救治的突发事件住院患者的伤害情况,分析伤害所造成的医疗救援压力和社会经济损失;其次,医务人员是医院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的核心力量和专业人员,分析医务人员医疗救援综合能力和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情况,寻找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再次,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内外环境进行突发事件和内部脆弱性风险评估,帮助医院确定医疗救援和应急管理的优先干预重点,做好医院自身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市、北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为全面提高新疆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政府-社会-医院”无缝隙衔接策略和政策建议。方法:(1)通过乌鲁木齐市5所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病案系统收集2011-2018年收治的因交通事故、职业灾害事故、火灾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住院治疗的29595例患者病历信息,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伤害特征(伤害部位和伤害性质)、临床特征(入院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情况、转归情况)及住院费用。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住院费用采用CPI指数进行贴现标化。(2)对新疆21家样本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相关科室的5022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人口学基本情况、应急培训演练及救援情况(次数及级别)、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包括突发事件认知、医疗救援角色认知、医疗救援工作能力认知和急救知识技术掌握情况四方面)和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包括承担应急任务、明确各级职责、应急培训演练、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经验总结和应急信息沟通六方面)。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的影响因素。(3)运用风险矩阵法和Borda序值法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外部环境即新疆地区4类突发事件的风险可能性和严重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并确定其风险等级;再运用Kaiser模型风险评估矩阵对医院内部环境可能发生的4类致灾因子从其发生可能性和严重性(包括人员、财务、运营影响和应急准备、内外部应急响应6方面)进行灾害脆弱性风险分析,确定其相对风险值(R%)并进行排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自然灾害和技术事故两种致灾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新疆21家(全疆合计23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最后确定新疆整体(21家医院)、乌鲁木齐市(包括7家医院)、北疆地区(包括8家医院)和南疆地区(包括6家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得分。结果:2011-2018年收治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29595例,(1)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男性占75.0%,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35.3%)和3645岁(24.1%)年龄段,职业以工人(26.9%)、自由职业者(18.1%)和农牧民(17.5%)居多。(2)伤害特征:事件类型中交通事故患者最多占50.6%,社会安全事件占24.1%,职业安全事故占23.3%;伤害部位,上下肢受伤占39.6%,头颈部位占34.8%。(3)临床特征:入院患者入院时病情以急危重为主占78.3%,患者多集中在骨科、急诊创伤科和神经外科,住院天数较长,60%需要手术治疗,90%以上患者治愈或好转。死亡例数共计861例,其中交通事故占66.43%,职业安全事故占31.4%。(4)直接经济负担,29595例患者共产生住院费用8.0亿元,交通事故占比最高达到62.5%,住院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社会安全事事件人次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2%。样本医院的5022名医务人员中,(1)近三年接受应急培训人员仅占59.3%,参加应急演练人员仅占60.8%,并且培训和演练次数较少级别较低;但有20.3%的人参与应急救援,救援次数较多且级别较高,地区间也存在差异(P<0.05)(2)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方面,一是突发事件分类回答错误率高,达到25.7%;二是医疗应急救援能力认知中安全防护(85.4%)、健康教育(62.2%)、心理支持(76.0%)、公共卫生防疫(64.0%)应答率低于急救技能(94.7%)和急救知识(95.3%)。三是50.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应急知识不能满足救援需要,掌握的急救技能中现场灾情评估(33.4%)、心理危机干预(33.4%)、健康教育(36.9%)和生物性致病因素防护(19.4%)的应答率低于其他急救技能。(3)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基本在3.0分上下,属于一般熟悉水平,其中承担应急任务和明确职责两部分评分较高为3.08±1.02和3.09±1.04,其他部分认知评分低于3.0分,应急培训、演练和救援是应急管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南疆地区除个别条目外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整体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医院外部环境突发事件风险等级中,地震和道路交通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暴雪、生物灾害、极端温度、企业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环境灾害、传染病暴发流行、“苯中毒、铅中毒和尘肺”以及经济安全事件为高风险事件。医院内部风险事件相对风险度较高的依次是火灾(48.72%)、暴力型医疗纠纷(47.60%)、医院感染暴发(46.65%)、地震(45.40%)、电力故障(44.94%)、流行病暴发(41.44%)、信息系统故障(41.25%)、电梯故障(40.23%)等,部分自然灾害因子和技术事故因子间相关性高于0.4。其次构建的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以及76个三级指标,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确定其应急管理能力得分,其中医疗救治能力、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得分较高,分别为0.23806、0.13622和0.10355,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得分较低,分别为0.00134、0.00106和0.00091。乌鲁木齐市、北疆和南疆地区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与新疆整体的应急医疗救援情况近似。结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存在不足:(1)突发事件伤害导致医疗救援压力大,人群健康损伤严重,医疗急救需求增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2)医务人员存在应急培训演练机会较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不够综合全面,突发事件认知不足,对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公共卫生防疫、安全防护方面认知低于临床急救技能和知识。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可通过综合规范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提高其认知水平。(3)医院应明确将地震和道路交通伤害极高风险事件作为医疗救援优先目标,重点关注暴雪、传染病流行、企业安全事故等高风险事件救援,持续关注中低风险事件,定期采取风险评估的防控与救援措施。在内部加强对火灾、暴力型医疗纠纷、医院感染爆发等高风险事件的抗灾能力建设,明确自身脆弱性,完善高风险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强化部门防控,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从整体看,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治、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相对较好,而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的能力相对较弱,应重点建设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乌鲁木齐市、南疆和北疆地区应急管理能力与整体相似。综合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通过发挥政府应急医疗救援管理体系的支撑作用和社会网络应急救援体系的辅助作用,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刘文强[4](2020)在《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状;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对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探讨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相关性;为减轻创伤骨折患者的心理障碍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创建干预对策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以吉林省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及辽宁省一所三级甲等医院骨科共计260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文版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及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对患者进行量化评估。采用均值、标准差、频数、百分率等指标描述骨折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状;采用t检验、单因素ANOVA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骨折患者社会支持得分为34.16±5.43分。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在年龄、文化程度及人均月收入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2)本研究中,骨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31.10±5.12分。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水平在性别、人均月收入、付费方式、骨折部位、骨折程度、主要照顾者健康状况及BI指数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3)本研究中,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为36.06±4.42分。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骨折原因、骨折部位、骨折程度及BI指数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骨折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分别呈负相关(r=-0.638,P<0.05;r=-0.658,P<0.05),自我感受负担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呈正相关(r=0.593,P<0.05)。(5)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回归分析后显示,性别、骨折程度、BI指数、自我感受负担及社会支持进入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回归方程,共解释了 53.7%的变异度。结论:(1)本研究中,骨折患者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人均月收入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2)本研究中,骨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处于轻至中度水平。女性、人均月收入越低、自费、脊柱骨折、骨折部位越多、主要照顾者健康状况越差、BI指数越低,自我感受负担水平越高。(3)本研究中,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35.8%。女性、年龄越高、文化程度越低、因车祸或暴力伤骨折、脊柱骨折、骨折部位越多、BI指数越低,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越高。(4)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三者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自我感受负担水平越低,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越低。(5)性别、骨折程度、BI指数、自我感受负担及社会支持是影响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因素。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关注患者的精神及心理特点,提高创伤骨折患者的社会支持,减轻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促进患者的康复。

李雅静[5](2020)在《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合理限度与法律手段》文中研究指明近代,随着人权保障运动的兴起,儿童人权保护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各国不再采取被动态度,而是以保护儿童利益为原则,积极主动地思考公权力与私领域之间的权力平衡问题,以打破“家庭自治”的传统理念。在针对家庭儿童虐待的问题中,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对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做了规定,为国家介入家庭违法行为,保障儿童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我国深受“法不入家门”传统思想的影响,面对日益频发的家庭儿童虐待问题,现有的干预手段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国家在介入私领域的过程中,不论是采取福利给付还是强制干预的措施,都会对家庭及成员的权利义务造成影响。强制干预可能造成家庭成员分离,亲情关系疏远,损害家庭功能,干预不当又无法保护儿童权益,从而加深国家、家庭、儿童三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阻碍公权力对家庭私领域的干预。因此,国家是否应该介入家庭、如何适当介入家庭,是国家权力运行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从第二章开始对家庭儿童虐待的概况进行探讨。从施虐主体身份的特定性、虐待行为的多样性、社会性的忽视和纵容、虐待行为的违法性、虐待行为的循环性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家庭儿童虐待的特点,以及家庭儿童虐待出现的原因。对其造成的严重后果,本文从儿童的直接身体和间接心理影响、对施虐者自身的影响、对家庭内部的影响、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本文在第三章论述了国家介入家庭领域的演变过程,从法理的角度论证了国家干预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基于儿童基本人权理论、儿童的社会价值、国家干预家庭的功利主义逻辑的法理基础,为国家干预手段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第四章从儿童虐待的发现与报告机制、家庭儿童虐待的调查程序、审查起诉、评估标准、儿童紧急保护措施、儿童家庭外安置措施、剥夺父母监护权措施等方面论述国家干预的程序手段及存在的不足,指出当前国家权力不当运行的根源是父母与未成年之间的权利冲突、国家与儿童之间的矛盾、国家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本文第五章主要从依法干预、适度干预、儿童最佳利益、弥补家庭失能、尊重家庭自治、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等原则对我国国家干预儿童虐待提出建议。明确警察介入、法院介入、社会工作介入、义务主体报告的界限范围,并对国家、家庭、儿童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提出调解方案。最后在完善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方式和机制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从而实现对国家干预家庭虐待的权力规制,以减少并遏制家庭儿童虐待事件的发生。

梁祖荣[6](2018)在《困境儿童的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研究 ——以N市LS区困境儿童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困境儿童的生存现状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内困境儿童的相关政策已取得有效发展。然而,对于困境儿童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困境儿童面临的多主体、多维度的社会排斥是困境儿童生存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而促进其社会融入则是帮助困境儿童提高生存福祉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N市LS区的困境儿童调研,并结合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的连续统视角,尝试从个体健康、家庭关系、学校融入与社会支持四大向度,分析困境儿童被社会排斥境况,并进一步分析如何有效促进困境儿童社会融入的实现。本研究的核心研究问题为:第一,LS区困境儿童的基本状况如何?他们是否属于留守流动、监护缺失、遭受家庭暴力、流浪乞讨抑或是特殊困难儿童?第二,基于对困境儿童生存状况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其是否受到社会排斥,并受到何种向度的社会排斥?第三,困境儿童在不同向度中是如何受到社会排斥的?第四,如何帮助困境儿童减少社会排斥,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入,从而促进他们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创新性地结合Castel(2000)提出的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入的孤立性、脆弱性、有援性与融入性理论,以及不同向度主体对于困境儿童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的影响,对以上四个研究问题作出回应。本研究具有对困境儿童发展的理论、实务与政策意义。本研究将采用多元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并贯穿于资料研究方法和方式的选用、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过程。在研究方式的选取上,本研究将结合调查研究法与实地研究法的优势对LS区困境儿童开展研究。在资料的收集中,本研究将采取结构式访问与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困境儿童的相关必要信息,并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对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与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多元研究方法思维将渗透于研究的全过程。研究者严格遵守研究伦理保护被访者的个人信息及其基本权利。通过研究发现,第一,LS区困境儿童的社会排斥状况集中表现为监护缺失型与特殊困难型,而由于调查样本的局限,流动乞讨型困境儿童并未涉及。另外,大部分困境儿童面临双重困境,困境类型复杂,生存状况堪忧,亟待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第二,困境儿童主要面临个体健康、家庭关系、学校融入以及社会支持四个主要向度的社会排斥。在个体健康向度上,孤立性主要表现为当困境儿童缺乏家庭照顾与社会关怀;而脆弱性则主要表现为遭遇疾病的个体容易陷入脆弱的境地。在家庭关系向度上,孤立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来自家庭系统的支持并且处于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中;而脆弱性则体现为困境儿童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并有可能遭遇家庭暴力。在学校融入向度上,孤立性主要表现为困境儿童融入学校主流文化存在困难,且难以获得存在感与认同感;脆弱性则主要体现为困境儿童容易受到学校同辈群体的排斥,并可能遭遇校园暴力。在社会支持向度上,孤立性主要表现为困境儿童难以获得社会支持与保护,与社会存在隔离的状态;而脆弱性质则主要体现为困境儿童容易受到不同向度风险因子的伤害,从而陷入困境的恶性循环。第三,困境儿童既受到不同向度社会排斥的影响,同时不同向度的社会排斥更会相互影响,从而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基于社会排斥的多向度特征,本研究提出通过对困境儿童进行分级保护,并通过多元主体的介入促进困境儿童实现社会融入。困境儿童的分级保护是实现社会融入的基础,而多元主体视角下的社会融入主要包括个体健康向度的恢复,家庭关系向度的改善,学校融入向度的促进以及社会支持向度的提升,每一向度的分析将结合社会融入的有援性与融入性进一步细化探讨,以回应社会排斥孤立性与脆弱性特征。分级保护与多元主体介入相结合,能帮助困境儿童减少社会排斥,实现社会融入,提高社会福祉。

刘霞[7](2017)在《日本康爆文学主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爆文学是指以二战末期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原爆文学在日本发展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涵盖小说、诗歌、戏剧、随笔、散文以及评论等多种文学样式,作为战后文学的重要分支,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整个战后文学史,是日本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归纳整理日本原爆文学的生成语境及发展脉络,结合具体文本对其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做一个历史性的梳理与勾勒,从“毁灭”、“创伤”、“反思”三个方面对日本原爆文学的主题意蕴和思想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对日本原爆文学进行纵横交织的研究。简要来说,纵向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的历时性维度。日本原爆文学在战后社会的综合语境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和文本内涵,三大主题的呈现跟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步调基本一致,蕴藏着一种承上启下且相互并列的内在逻辑。而横向研究主要通过对具体的文本细读、解析、阐释与比较,考察各个阶段的文本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的异同,以核认知为主线横向挖掘日本原爆文学的内在主题意蕴和文本价值。具体将从五个部分进行阐释。绪论部分首先对日本原爆文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沿革进行梳理。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归纳和总结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一章“毁灭主题:人间地狱的再现”。本章主要以原民喜的《夏之花》三部曲、大田洋子的《尸横遍街》等作品为文本分析对象,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从“毁灭的序曲”、“毁灭的瞬间”、“毁灭的惨景”三个层面,探讨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毁灭性”在原爆文学中的具体呈现。原民喜、大田洋子等作家基于自身的被爆体验,肩负着厚重的写作使命,通过记忆的书写和历史的证言,再现了广岛和长崎被爆之前的民不聊生、被爆之时的人间地狱之惨状、以及被爆之后人们在废墟上苦苦挣扎的图景。第二章“创伤主题:呐喊与安魂”。本章主要以大田洋子、林京子、井伏鳟二等作家的原爆文学为分析对象,研究原爆文学中的创伤记忆与历史书写。具体从“创伤的症候”、“创伤的展演”、“创伤的安度与复原”等逻辑相继的三个方面,对被爆者的肉体之痛和精神之殇进行分析和阐述,尤其是对作品中表现的女性被爆者因遭受歧视而造成的心理创伤进行更为细致的文本分析。这些作品不再停留在记录的层面,主要聚焦被爆幸存者所承受的身心伤害,关注他们战后的生存状况,思索个体生命的价值,拷问作为一个被爆幸存者在战后如何有尊严地存活下去等更深层面的问题,向人们展示了被爆幸存者的战后是一部言说不尽的血泪史。由此可见,原爆文学不仅对被爆幸存者发出了自强不息的呐喊,也向逝者表达了深切哀悼之情以及对骨肉同胞的无尽追思。与此同时,它对战后的社会矛盾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合理也进行了强烈地控诉。第三章“反思主题:痛定思痛”。本章主要以井上光晴的《手之家》《大地的群像》、堀田善卫的《审判》、小田实的《广岛》以及大江健三郎的核文学为文本分析对象,对原爆文学中的反思精神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这些作品突破以往固有视角——狭隘的民族主义视点或个人体验的宣泄,立足国际视野对原爆这场灾难的实质进行思索和反省。多重主题的交错与民族视野的超越,从广岛体验走向世界和平,是作家们历经劫难后痛定思痛的蚌病成珠。如果说井上光晴通过国内视野对被爆者与部落民歧视等社会问题进行批判的话,那么堀田善卫的《审判》以及小田实的《广岛》则是一种国际视野,对被害与加害的相对性以及被爆无国境等问题进行探讨,触碰到道德根本问题的核心之处。此外,大江健三郎通过一系列核文学作品直击时代命脉,把广岛体验国民化,并把这种“屈辱”附上普世价值从而达到世界化的目的,强烈呼吁废除核武器实现世界和平,向人们提出如何面对核时代这一重大课题。最后为结语部分。该部分主要从文学特色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对日本原爆文学的总体特征进行概括与评述。首先,日本原爆文学在叙事策略上,纪实与虚构在文本实践中各有侧重,并相互补充彼此衬托。早期的原爆文学,偏重个人体验和历史纪实,现实主义气息浓厚。60年代以后的原爆文学基于文学张力的自身需求,不乏作者的虚构想象。在纪实和虚构之间、生活和艺术之间,日本原爆文学通过虚构想象与历史真实,从而达到了平衡且完美结合,实现了作家抒写历史并反思时代精神价值的创作本心。其次,日本原爆文学不仅从形式上与时俱进地实现了过渡,在对核认知这一层面上也呈现出其突出的特征,从唯一被爆国的民族受害情结到对战争责任的反思,从狭隘的民族愤恨到人类永久和平的演进,核认知从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升到全人类的角度可以说是日本原爆文学超越时空最有价值的表现。总之,日本原爆文学将全部的情感与理性思考都放置于文本载体中,树立了灾难书写的典范,在呈现主题的同时满足了大众情感宣泄的需要,同时也具备了心理疗伤和警示后世的功能。其真实性和历史理性,给人们带来的教诲是鲜明和深刻的,从而使日本原爆文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当代文学史的特质与意义。

彭波[8](2016)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文中指出青少年是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关键阶段,占一国家总人口的1/5以上,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HRB)不仅与其当前及以后健康状况有关,且影响到人群的健康素养状况。做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促进工作,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性保障。AHRB监测依赖于被访者对自我行为报告的准确度与坦诚度,且相关报告涉及高度敏感的问题。欠发达地区调查难度高、可操作性低等原因导致其AHRB问题被关注的较少,成为AHRB健康促进工作的短板与盲区。因此,本研究选取一定样本,调查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现状,深入剖析,并提出健康促进对策。本文首先以文献研究之方法,充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多视角地整理、总结国内外AHRB的研究进展。其次,在现有研究经验的指导下,利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于2013年选取属于政府划定的欠发达地区的广安市中学生为样本,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62份,其中男生628份,女生634份。用SPSS软件(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结论与现有文献报告加以对比,甄别欠发达地区AHRB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尝试对AHRB进行综合评分,总结特点、分析原因;继而评价现有AHRB的健康促进措施,结合欠发达地区AHRB问题与特点优化健康促进对策。文献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少子高龄化趋势严峻等问题,虽使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着提升,其成长物质、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但也让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增多。AHRB已引起WHO等国际组织及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如美国已于1990年建立“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并于1991年起每2年对全美青少年进行监测。而我国监测工作起步滞后、覆盖面不全、监测中断现象频发,北上广等大城市关注度较高,而西南、西北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欠发达地区成为监测与研究的盲区。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社会经济转型等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成为AHRB的高发地区,欠发达地区青少年是健康危险行为集聚性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做好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教育于健康促进工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理论梳理发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主要以问题行为理论、危险保护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以及其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行为的产生机制、改变途径与干预方法。调查与对比研究发现:(1)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经常喝软饮料(≥1次/d,12.75%,95%CI:10.9114.59%)、经常吃甜食(≥1次/d,18.64%,95%CI:16.4920.79%)均低于发达地区报告情况,但经常不吃早餐(≥4d/w,7.05%,95%CI:5.648.47%)的检出率较高。经常不喝奶制品的报告率为21.08%(95%ci:18.8223.33%),奶制品的饮用频数分布出现“双峰分布”的两极分化现象,每天喝奶制品(19.81%)和每天都不喝奶制品(18.7%,95%ci:16.6920.72%)人数均较多。(2)欠发达地区青少年运动锻炼与体力活动强度较大,但仍有20.84%的青少年缺乏锻炼。经常看视屏(≥2h/d)的检出率达35.02%(95%ci:32.3837.66%)、经常玩游戏(≥1h/d)为40.79%(95%ci:38.0843.51%)等静坐行为生活方式均存在,但检出率较低。为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而静坐时间较长,70.44%的青少年学生每天至少需要1小时才能完成课外作业。(3)肢体暴力与语言暴力伤害的发生率较高,打架(31.45%,95%ci:28.8834.02%)、常被他人勒索财物(1.11%,95%ci:0.521.69%)、常受到肢体暴力伤害(1.36%,95%ci:0.722.00%)、常被恶意取笑(5.48%,95%ci:4.236.74%)行为存在。孤独感(12.60%)、自杀意念(19.26%)、离家出走意念(29.59%)等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4)步行违规(3.57%)、骑车违规(36.61%)等交通危险行为检出率较低,但易导致溺水的行为检出率(12.92%)较高。(5)吸烟行为(20.29%,95%ci:18.0722.51%)与现有报告相近,但饮酒行为检出率较高(57.23%,95%ci:54.5059.96%)。初次吸烟与饮酒行为有低龄化趋势。在欠发达青少年中检出了毒品(1.03%)、镇静安眠药(5.15%)等精神成瘾类物质的使用行为,与大部分发达地区的报告率相似,但低于武汉与杭州等地的报告率。(6)57.53%的研究对象至少有一方面网络成瘾的表现,上网大多以聊天、娱乐、游戏为目的。赌博的自报率为12.83%。(7)不健康音像与书籍制品观看、边缘性行为以及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均低于2005全国报告率。研究对象的ahrb平均得分为38.865(95%ci:38.07539.655),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大于高中生。除高中生组与亚组外,其他各组平均分都高于《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库》的评分结果。ahrb具有性别上的差异性:男生吸烟、饮酒、喝软饮、玩游戏、违规骑车、危险游泳、网络成瘾、接触色情制品的检出率大于女生;而女生在孤独感、失眠、吃甜食、“向胖认同”、厌食、缺乏运动的检出率高于男生。一些ahrb具呈现学龄段方面的差异性:初中生喝软饮、遭受恐吓威胁等语言暴力、被冷漠对待、不行违规、骑车违规的报告率大于高中生;而高中生接触色情制品、赌博、喝酒、学习压力大、缺乏运动的检出率更高。青少年吸烟、饮酒具有年轻化趋势。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突出,但目前缺少积极、健全与系统的监测与干预措施。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地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欠发达地区儿童青少年人口将迅速增多,其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健康促进任务艰巨。因此,应在政策、法律、制度设计方面,形成保障,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医院、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立体的、动态的监护网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与力量成立相关机构,促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干预与研究工作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武永春,祝小英,周洪春[9](2009)在《家庭内多位成员同时烧伤的特点及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家庭内多位成员同时烧伤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15起事故中18家47例家庭内多位成员同时烧伤病人,伤后早期给予微创性创面摩擦术,后期行皮肤移植术。结果47例病人中放弃治疗3例,死亡9例,治愈35例。结论家庭内多位成员同时烧伤病情严重,早期磨痂术及后期皮肤移植有利于创面愈合。

王勇,刘兵,刘旭盛,夏忠锐[10](2002)在《86例家庭暴力烧伤的分析》文中认为

二、86例家庭暴力烧伤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6例家庭暴力烧伤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创伤性骨折患者PTSD的发生特征及对骨折预后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创伤性骨折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PTSD发生情况
    前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创伤性骨折患者PTSD对预后的影响分析及与呼吸系统疾病PTSD的比较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骨折所致PTSD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骨折患者住院原因及相关情况调查表
附录二 呼吸性疾病患者住院原因及相关情况调查表
附录三 AIS-90评分(简明损伤评分)与ISS评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致谢
作者简介

(2)职业性手外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职业性手外伤
        2.1.1 职业性手外伤概念
        2.1.2 职业性手外伤的分类
        2.1.3 职业性手外伤的临床表现
        2.1.4 职业性手外伤的严重程度分级
        2.1.5 职业性手外伤的治疗及预后
        2.1.6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的心理状况
    2.2 急性应激障碍
        2.2.1 ASD的概念
        2.2.2 ASD的发生率
        2.2.3 ASD的临床表现
        2.2.4 ASD的发病机制
        2.2.5 ASD的评价工具
        2.2.6 ASD的影响因素
        2.2.7 ASD的干预
        2.2.8 ASD对PTSD的预测功能
    2.3 问题提出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1.2 样本量的确定
    3.2 研究工具
    3.3 实施流程
    3.4 质量控制和伦理学考虑
    3.5 统计学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的一般资料
    4.2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ASD现状
    4.3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ASD得分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分析
    4.4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焦虑抑郁得分情况
        4.4.1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4.4.2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情况
        4.4.3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的医学应对得分情况
        4.4.4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情况
    4.5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焦虑、抑郁与ASD得分的相关分析
    4.6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ASD的多因素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分析
    5.2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ASD的现状分析
    5.3 一般资料对职业性手外伤患者ASD症状的差异性分析
    5.4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社会支持现状及与ASD的相关性分析
    5.5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心理弹性现状及与ASD的相关性分析
    5.6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应对方式现状及与ASD的相关性分析
    5.7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及与ASD的相关性分析
    5.8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ASD的多因素分析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各类突发事件不断频发
        1.1.2 我国面临突发事件严峻挑战
        1.2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1.2.1 国外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1.2.2 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1.3 国外医疗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1.3.1 国外公共卫生处置研究
        1.3.2 国外医院医疗应急管理研究
        1.4 我国医疗应急管理研究及现状
        1.4.1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现状
        1.4.2 我国医疗机构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4.3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现状
        1.5 研究不足
        1.6 理论研究基础
        1.6.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1.6.2 风险管理理论
        1.6.3 系统管理理论
        1.6.4 无缝隙政府理论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内容
        1.8.1 主要研究内容
        1.8.2 几个概念
        1.9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基础
    第2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治患者特征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信息质量控制
        2.1.3 研究方法
        2.1.3.1 文献研究法
        2.1.3.2 贴现法
        2.1.3.4 数据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
        2.1.4 相关内容界定
        2.1.4.1 住院病例伤害类别界定
        2.1.4.2 住院病例创伤部位界定
        2.1.4.3 住院病例损伤性质界定
        2.2 结果
        2.2.1 应急救治住院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2.2.2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伤害特征
        2.2.3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临床特征
        2.2.4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时间分布
        2.2.5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费用分析
        2.3 讨论
        2.3.1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危害性严重
        2.3.2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
        2.3.3 应用事件规律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季节性防控
        2.4 小结
    第3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研究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3.2.2 不同地区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医务人员培训演练机会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
        3.3.2 医务人员医疗救援能力认知缺乏综合性
        3.3.3 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水平不高,且存在地区差异
        3.3.4 构建规范综合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3.3.5 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不足提升医院应急管理水平
        3.4 小结
    第4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风险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专家情况
        4.2.2 新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4.2.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HVA)
        4.3 讨论
        4.3.1 借助科学方法确定新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优先目标.
        4.3.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明确自身脆弱性,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4.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第5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及能力评价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方法
        5.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情况
        5.2.1 基本情况
        5.2.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情况
        5.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5.3.1 德尔菲法筛选指标
        5.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4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分析
        5.4.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统计
        5.4.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综合分析. ..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四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第6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及建议
        6.1 完善政府医疗救援应急管理体系
        6.1.1 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职责.
        6.1.2 构建高级别合作协调联动机制
        6.1.3 借助应急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6.1.4 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和应急物资动态管理机制
        6.1.5 打造地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救援能力
        6.1.6 组合各类救援队伍,打造地区综合紧急医疗救援队伍
        6.1.7 建设医疗救援学科,培养专门人才队伍
        6.1.8 打造立体救援模式,增加高技术含量应急救援设备
        6.1.9 加强突发事件高危行业针对性监管,从源头降低事件风险
        6.2 发挥基层组织职能,构建社会网络医疗救援应急体系
        6.2.1 制定基层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6.2.2 集合和调配基层辖区内医疗救援应急资源
        6.2.3 针对高风险行业及人群开展医疗救援应急教育和培训. . . . . .
        6.2.4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救援功能
        6.2.5 组建基层医疗救援志愿者团队
        6.3 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6.3.1 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层级扁平化
        6.3.2 医院脆弱性风险防控
        6.3.3 做好紧急医疗救援队建设
        6.3.4 应急医疗救援队员素质和能力要求
        6.3.5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
        6.3.6 医院建立综合性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6.3.7 院前及院内应急救援流程衔接
        6.3.8 建设医疗救援重点科室
        6.3.9 后勤物资设备保障
        6.3.10 信息通讯系统保障
        6.3.11 灾后身心康复支持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7.1 结论
        7.2 创新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学原则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骨折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骨折患者社会支持现状
    3.3 骨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3.4 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
    3.5 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
    3.6 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骨折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
    4.2 骨折患者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骨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4 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5 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4.6 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 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合理限度与法律手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本文的研究问题及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家庭儿童虐待概况
    2.1 对家庭儿童虐待的界定
    2.2 家庭儿童虐待的特点及影响
    2.3 家庭儿童虐待的主要原因
第3章 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演变及法理正当性
    3.1 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演变
    3.2 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法理正当性
第4章 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手段及权利冲突
    4.1 域外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主要手段
    4.2 我国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主要手段
    4.3 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存在的问题
    4.4 国家、家庭、儿童三者间的权利冲突
第5章 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原则与界限
    5.1 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原则
    5.2 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界限范围
    5.3 完善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保护机制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困境儿童的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研究 ——以N市LS区困境儿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困境儿童状况
        二、困境儿童的社会关注
        三、中国困境儿童政策发展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儿童社会工作实务意义
        三、儿童社会政策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儿童与困境儿童研究回顾
        一、儿童与困境儿童的定义
        二、困境儿童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社会排斥研究回顾
        一、社会排斥概念与向度
        二、社会排斥相关实证研究
    第三节 社会融入研究回顾
        一、社会融入的概念
        二、社会融入相关实证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多元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三、资料收集过程
    第三节 研究伦理
        一、知情同意原则
        二、匿名与保密原则
        三、客观中立原则
        四、不伤害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S区困境儿童基本状况
    第一节 LS区困境儿童基本信息统计
        一、LS区困境儿童基本状况
        二、LS区困境儿童困境类型分布
    第二节 LS区困境儿童类型与级别
        一、留守流动型困境儿童分级统计
        二、监护缺失型困境儿童分级统计
        三、遭受家庭暴力型困境儿童分级统计
        四、特殊困难型困境儿童分级统计
        五、困境儿童类型与级别统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S区困境儿童社会排斥分析
    第一节 困境儿童个体健康向度的社会排斥
        一、个体健康向度的孤立性社会排斥
        二、个体健康向度的脆弱性社会排斥
    第二节 困境儿童家庭关系向度的社会排斥
        一、家庭关系向度的孤立性社会排斥
        二、家庭关系向度的脆弱性社会排斥
    第三节 困境儿童学校融入向度的社会排斥
        一、学校融入向度的孤立性社会排斥
        二、学校融入向度的脆弱性社会排斥
    第四节 困境儿童社会支持向度的社会排斥
        一、社会支持向度的孤立性社会排斥
        二、社会支持向度的脆弱性社会排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S区困境儿童社会融入分析
    第一节 LS区困境儿童分类分级保护
        一、留守流动型困境儿童分级保护
        二、监护缺失型困境儿童分级保护
        三、遭受家庭暴力型困境儿童分级保护
        四、特殊困难型困境儿童分级保护
        五、流浪乞讨型困境儿童分级保护
    第二节 多元主体介入下的社会融入
        一、个体健康向度的恢复
        二、家庭关系向度的改善
        三、学校融入向度的促进
        四、社会支持向度的提升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困境儿童类型分布的集中性
        二、困境儿童社会排斥的多维性
        三、困境儿童社会排斥的传递性
        四、困境儿童社会融入的多主体联动
    第二节 研究讨论
        一、困境儿童社会排斥与融入的理论创新点
        二、研究局限
        三、拓展领域
参考文献
附录一:N市LS区困境儿童调研评估表
附录二:N市LS区困境儿童调研周志
附录三:N市LS区困境儿童调研部分照片
致谢

(7)日本康爆文学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日本原爆文学
        (一) 原爆文学的概念与诞生背景
        (二) 原爆文学的发展沿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毁灭主题:人间地狱的再现
    第一节 毁灭的序曲
        一、《毁灭之序曲》: 时空维度下的灾难预示
        二、《毁灭之序曲》: 多重视角下的精神幻灭
    第二节 毁灭的瞬间
        一、《夏之花》等: 原爆瞬间
        二、《来自废墟》等: 原爆的次生毁灭
    第三节 毁灭的惨景
        一、《尸横遍街》等: 人的毁灭
        二、《来自废墟》等: 家园的毁灭
        三、《广岛的回忆》: 城市文明的毁灭
    小结
第二章 创伤主题: 呐喊与安魂
    第一节 创伤的症候
        一、肉体之痛
        二、精神之殇
    第二节 创伤的展演
        一、普遍性的个体创伤
        二、独特性的女性创伤
    第三节 创伤的安度与复原
        一、《祭场》: 艰难的哀悼与安魂之路
        二、创伤记忆与历史书写
    小结
第三章 反思主题: 痛定思痛
    第一节 多重主题的交织: 井上光晴的原爆文学
        一、《手之家》: 多重主题的反思
        二、《大地的群像》: 多重主题反思之深化
    第二节 战争责任之思: 堀田善卫的《审判》
        一、《审判》: 加害者保罗与恭助的对比
        二、《审判》: 罪与罚
        三、《审判》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民族主义视野的超越: 小田实的《广岛》
        一、《广岛》: 民族与种族歧视的交织
        二、《广岛》: 被害与加害的辩证思考
        三、《广岛》的进步意义
    第四节 核时代的生存之道: 大江健三郎的核文学世界
        一、《广岛札记》: 大江反核之旅的起点
        二、《治疗塔》: 现代危机的预言
        三、核时代的生存之道
    第五节 原爆认知及战争反思
        一、反对战争抑或反对战败
        二、“请安息吧,战争错误不再重演”
        三、“提起广岛时”
    小结
结语
使用文本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
后记

(8)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样本代表性及研究可行性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思路与路线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概况
        (二)国外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进展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小结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二)测量指标、测量工具与调查要求
        (三)数据收集、处理及质量控制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健康促进理论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及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二)健康促进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理论
        (一)问题行为理论
        (二)危险和保护理论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四)行为与行为管理假设
        (五)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相关的其他理论
第三章 基于广安市样本的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一般人口学情况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基于广安市的调查
        (一)不良饮食行为
        (二)缺乏运动和锻炼行为
        (三)故意伤害行为
        (四)非故意伤害行为
        (五)物质成瘾行为
        (六)精神成瘾行为
        (七)危险性行为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基于现有文献的对比
        (一)营养缺乏型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突出
        (二)体力活动参与率高而运动锻炼少,因学习而静坐的时间较长
        (三)故意伤害行为与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
        (四)交通危险行为检出率低,但溺水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高
        (五)吸烟、饮酒等物质成瘾行为有低龄化现象
        (六)上网等精神成瘾行为检出率与现有报告相似,赌博检出率较低
        (七)危险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较低
    四、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现有特征与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的普遍性
        (二)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的集聚性与多样性
        (三)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相关性
        (四)不同性别、学段等亚群中差异明显
第四章 量化评分探究及影响因素与健康促进困境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的量化评分探究
        (一)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的量化评分方法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得分频数分布情况
        (三)基于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库的评分比较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甄选
        (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困境分析
        (一)缺乏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的政策支持
        (二)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方法的存在瓶颈
        (三)欠发达地区客观环境带来诸多健康促进工作的难题
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对策
    一、现有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评析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主要范式
        (二)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优点
        (三)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缺陷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对策
        (一)以“互联网+移动设备+监测哨点”构筑大数据监测系统
        (二)以家庭为纽带的健康危险行为的矫治:情、知、信、行
        (三)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促进作用
        (四)协同构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防控屏障和诊疗干预网络
        (五)重视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一)本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9)家庭内多位成员同时烧伤的特点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致伤原因及创面特点
        3.1.1 致伤原因:
        3.1.2 创面特点:
    3.2 正确的现场救治能够避免或减轻损伤程度。
    3.3 治疗体会

(10)86例家庭暴力烧伤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四、86例家庭暴力烧伤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伤性骨折患者PTSD的发生特征及对骨折预后影响的研究[D]. 王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职业性手外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阳. 山东大学, 2021(12)
  • [3]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D]. 方娴. 吉林大学, 2020(08)
  • [4]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刘文强. 延边大学, 2020(05)
  • [5]国家干预家庭儿童虐待的合理限度与法律手段[D]. 李雅静. 长江大学, 2020(02)
  • [6]困境儿童的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研究 ——以N市LS区困境儿童为例[D]. 梁祖荣. 南京大学, 2018(01)
  • [7]日本康爆文学主题研究[D]. 刘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8]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D]. 彭波.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9]家庭内多位成员同时烧伤的特点及治疗[J]. 武永春,祝小英,周洪春. 中国医疗前沿, 2009(24)
  • [10]86例家庭暴力烧伤的分析[J]. 王勇,刘兵,刘旭盛,夏忠锐. 中华烧伤杂志, 2002(06)

标签:;  ;  ;  ;  ;  

86例家庭暴力烧伤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