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0MK 和幻影 2000 的比较

Su-30MK 和幻影 2000 的比较

一、苏-30MK同幻影2000的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陈邦瑜[1](2018)在《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构成了一幅追求权力政治的图谱。出于自身安全和发展的考虑,有些国家的权力政治角逐带有明显的防御性思维,而有些国家为了实现自身国家宏大战略,彰显着明显利益最大化的进攻性思维,也有些国家根据自身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自身进攻性权力政治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形成了有限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思维。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权力(即实力)才能更好地维护既有的权力和利益或者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由国家实力(主要指经济实力)界定的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权力政治目标的基础,国际环境也是该国制定对外权力政治目标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国家权力政治目标是其开展多样化对外行为的动力源,而对外行为是实现国家权力政治目标的手段。在国家的对外安全行为中,军事冲突和武装威慑是其展现对外权力政治目标意志力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对于印度而言,独立后,印度历届政府都承袭了“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大国梦成为了历届政府的无形指挥棒。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起伏和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经济实力强弱的不同,印度领导人根据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制定了不同权力政治目标,也采取了目标相适应的对外安全行为。尼赫鲁时期(1947-1966),冷战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为印度确立强国目标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国内政治较为稳定的印度凭借相对强盛的国家经济实力基础确立了“第三权力大国”目标。为此,印度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不结盟安全外交,积极实施对朝鲜战争的调停外交,同时也因为领土争端与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发生军事冲突。这一时期,印度的对外安全行为以权力政治目标为导向,对外安全外交合作为主,军事斗争为辅。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时期(1966-1990)时期,美苏两国的争霸态势复杂多变,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苏攻美守局面。国际上,多个地区性权力力量的增强挤压了印度的国际力争拓展空间。同期,印度国内的民族、宗教矛盾相比尼赫鲁时期更为尖锐和突出。在维持总体发展的趋势下,印度经济发展经历了低速增长期。在这种情况整体局面下,印度确立了做实南亚地区霸权的权力政治目标。为此,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吞并了锡金,出兵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建立和巩固了在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在全球层面上打着不结盟运动的旗号,实施与苏联准结盟政策:在政策上积极支持裁军禁核、反帝反殖和反种族歧视,而在实际行动上却不断加强军事建设,很少采取积极有效的对外行为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和反种族歧视斗争。这一时期,印度的对外安全行为以强化军事实力、实施军事打击为主要的实际选择,对外安全外交与合作的选择和作用明显存在虚化现象。冷战后(1991-2014),全球多极化为多国争当世界性强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印度国内局势继续保持稳定,经济发展也顺利进入了快车道。在此背景下,印度确立了世界性大国的权力政治目标。为此,印度在全球层面突出了与美俄等大国的军事外交与合作,积极寻求对印度海军论坛、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和南亚地区合作联盟等地区性国际机制的主导权,在低烈度武装斗争基础上寻求印巴和解与和平,并且实现了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夙愿。印度这一时期的对外安全行为总体上以推进和平与合作为主,军事斗争行为的选择也明显减少。莫迪上台后,印度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世界第七位,在其第一个五年执政期内(2014-2019),将跃居第六。由于周边国家独立自主意识倾向的不断增强,印度洋战略地位凸显催生也加速了“印—太”战略概念的流行,印度将面临着以“印—太”地区为主战场的全球博弈新环境。基于印度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莫迪政府提出了“印度的21世纪”强国目标。莫迪的强国目标可分为南亚地区霸权、扩大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以及扩大全球影响力三个层面。对外安全行为选择上,莫迪政府为了重塑南亚霸权,怀柔政策与军事手段同时使用;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强调以军事实力为基础而开展对外安全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突出更广阔范围的安全外交与合作。这一时期,印度相比冷战后时期(1991-2014)在地区霸权权力的护持上更突出了军事手段,在“印—太”地区及全球范围内的对外安全外交和合作上更加突出军事合作和军事实力的构建。总体而言,印度历届政府在对外战略中体现了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思维,印度的进攻性权力政治思维受到了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国际环境为实现其权力政治目标的便利性的限制。在不同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印度相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弱是不同时期权力政治目标形成的基础,两者间形成了一种正相关关系:从阶段对比而言,当相对经济实力越强时,其制定的对外权力政治目标越大。在对外安全行为的选择上,当印度权力政治目标越大时,其依靠军事武装手段来实现该目标的选择越少,权力政治目标的大小与军事武装手段的选择成反相关关系;相反,当权力政治目标越大时,印度对外安全外交与合作成选择越多,两者间又成正相关关系。

中秋[2](2016)在《旧瓶新酒(二) 新/老苏-35的气动设计演进》文中指出从苏-27S到苏-27M苏-27是苏联80年代开始装备的高性能战斗机。苏-27虽然是为防空军设计的拦截机,但却拥有足以与F-15对抗的高机动性,又保持了拦截机的大航程和重火力,体积、成本和战斗力都要比同时代的米格-29高,是苏联空军装备的第一型重型战斗机。苏联在70年代开始研制的米格-29和苏-27,都采用了翼身融合的高升力布局,但受到苏联当时飞控系统的技术能力制约,这两型机也都没有充分发挥边条的增升作用。米格-29的边条翼面积大,但边条的边缘较钝,人为削弱边条涡强度以降低机械增稳飞行控制系统的

杨政卫[3](2015)在《T-50战术技术特性总体检》文中指出关于T-50的飞行性能,目前只知道其最大速度为马赫数2、起飞滑跑距离300400米,最大起飞重量约35吨。网络信息指出T-50拥有超过4000千米的亚声速航程(4300千米,带2个副油箱则为5500千米)以及2000千米的超声速航程。不过由于网络上的数据多属推估,即使是俄文网站的数据也是基于有疑点的空重数据进行推测,因此本文不予取用,仅进行有根据的分析。据笔者研究,T-50的空重应在1516.5吨,发动机推力15000千克力,据此估计

李凌林[4](2015)在《曲折发展的印度国防工业(1990-20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防工业是国家的安全命脉所在,自主化的国防工业对本国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1990年至2010年期间,印度的国防工业把握住了冷战后国际局势剧变的契机,利用其“左右逢源”的外交地位,获取了极佳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印度的国防工业在军民结合水平上,加强了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相互交流,融合水准大幅提升;在运行模式上,进行了体制改革,提升了国防工业的活力;在对外合作与交流上,进一步完善了国际合作体制,进口了—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先进装备;在自主研发高新装备方面,航天工业与火箭工业都是成效斐然;在对外资利用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部分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总体来说,印度国防工业在这一时期的进步是显着的,但缺点也是明显的。该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上的痼疾使其一直在国防工业自主化之路上蹒跚而行,离全面自主化仍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对该时期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的国防工业经验教训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有助于为我国国防工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全文主要由前言、正文、结语及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主要叙述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的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正文主要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20世纪90年代前印度国防工业发展的简况。主要对独立后到1990年这段时期的印度国防工业发展进行了叙述和分析,为下文做铺垫。第二部分阐述了1990至2010年间印度国防工业发展的成就。分析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印度在军民结合、体制改革、国际合作、自主研发和外资利用方面的表现进行详细论述。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印度国防工业的困顿及其原因,并对印度国防工业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印度国防工业的国际合作。主要就印度国防工业国际合作的原因、成就以及国际合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印度国防工业该时期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从国情差异、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方面进行了说明,并为我国未来的国防工业道路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印度国防工业的状况进行总结,并对我国国防工业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杨政卫[5](2014)在《渐行渐近的苏-35》文中研究说明在本届珠海航展上惊艳亮相的苏-35让国人在大饱眼福之余也进一步提升了其在中国的"人气",那么苏-35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本文将深入解析苏-35的技术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未来加入中国空军的可能性。

任海平,徐长春[6](2014)在《全球军品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军品大宗交易层出不穷,总体规模在全球经济低迷中逆势增长,实际成交量也达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最高峰。全球军品贸易在呈现军工强国垄断供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国家主导需求,更加注重经济效应,高新技术武器交易越来越多,交易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等趋势外,也开启了制度化、有序化、透明化和无害化的窗口。

王鹏[7](2013)在《冷战后印度军购对地区安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冷战结束以后,“军购”与“军售”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西方军事强国希望依靠军售平衡国家的高额开支,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依靠军购弥补自身国防力量的不足,又或者针对某些假想敌国家。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自建国以来便确立了做地区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发展理念,然而印度自建国以米国家周边纷争不断,如三次印巴战争、中印战争、恐怖袭击等,都不断困扰着印度的国防安全,但印度的国防工业发展水平却无法跟进印度日益膨胀的军事武器需求,这便使印度军购拥有了一种必然性。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两极格局结束,而印度的国防工业发展却依然停滞不前,这使得印度开始进行的军事采购数额不断攀升。至2012年,印度当年的单笔军购数额就已经高达上百亿美元,印度大手笔的军购订单更是吸引了西方强国的重点关注。印度这样的大手笔军购也给地区安全蒙上了阴影,加上印度所军购的项目大部分具备战略针对性,这对中国、巴基斯坦、中东、东亚以及南亚都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如带动地区军备竞赛、影响地区国家外交政策、催生恐怖主义,甚至成为了导致美国奥巴马政府制定问归亚洲政策的根源。作为与印度一直以来存在领土纷争的中,国,对于印度这种具备战略针对性的军事采购,更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在业洲局势持续动荡的时期,保持军事克制的情况下,应当勇于展示自身的军事实力,给予挑动地区骚乱的国家充分的警示,为地区和平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凯,马凌,魏国福,朱爱平[8](2011)在《法国空军的目标指示吊舱——达摩克利斯》文中提出概述了法国空军战斗机狂风F3最新装备的目标指示吊舱——达摩克利斯(Damocles),从其研制背景、试验与出口、性能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对该吊舱进行了全面描述,并介绍了美国、俄罗斯主要的目标指示吊舱,与之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张燕军[9](2011)在《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文中认为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问题是中东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与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及繁荣有着密切联系,事关中东人民的福祉。尽管如此,但客观而言,军备竞赛的危害和军备控制的重要意义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二战后开始的军备竞赛至今仍在继续进行,其间因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多次爆发大规模战争,而军备控制并未能很好地发挥遏制中东军备竞赛的作用,今后其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以冷战为界,中东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均可分为两个时期,冷战时期,中东军备竞赛在美苏两个大国的插手干预下愈演愈烈,多次以战争的方式结束而又重新开始,这一时期的军备控制受到美苏争夺影响,显得软弱无力;冷战后,美国在自身利益驱动下,给予中东军控以更多关注,但主要集中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它对常规武器控制兴趣索然(对反美国家除外,如叙利亚、伊朗等国),致使中东军备竞赛尤其是海湾地区国家间对抗日趋激烈。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第一,关键地区,如列万特、海湾和马格里布地区军备竞赛的发展演变,武器转让、军事工业发展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中东军备竞赛的作用。第二,军备竞赛的根源,它对世界、本地区及相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消极作用,例如军备竞赛经常性地打断中东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使之出现反复;它所造成的国家间信任缺乏,使得经济整合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军备竞赛占用的宝贵人力物力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和民众应享有的福利;另外,军备竞赛导致的集权倾向可能会对人权造成严重侵害。第三、中东军备控制的发展演变、特点及对中东地区的影响,仍以列万特、海湾和马格里布为例,并专门论述了常规、非常规武器控制及各个行为体的立场。第四,关于中东军备控制工作的缺陷,造成它的原因,它与中东和平进程及安全的关系。本文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中东军备竞赛是本地区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要素,也不是问题根源,中东的不安定根植于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等,不解决它们,军备竞赛将无法根除,只有和平进程取得突破,军备竞赛才能止息。第二,军备控制虽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军备竞赛,但它能增强国家间信任及合作,为消除中东军备竞赛及其他矛盾奠定基础,因而是不可或缺的。第三、必须建立专门针对中东地区或次区域的军控机制,并辅之以可靠的核查和执行手段,在地区性军控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下,先从次区域着手不失为一种过渡方式。第四,大国(特别是美国)必须对中东地区的安全切实承担责任,域外大国是中东军备竞赛的重要参与者,因而对中东军备竞赛的发生发展应当肩负更多义务,严格控制对中东的武器转让,减少对地区事务的干预。第五,中东国家需要转变观念,学会尊重他国利益和正当关切,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安全观念和以武力谋求安全、军事优势的做法,尝试与邻国合作共存、实现共同安全。纵观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可以发现,相对于长时期激烈的军备竞赛,中东军备控制工作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而言,实践很难称得上是成功的,这既与军控本身的缺陷有关,也同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密不可分。但是,军控仍是维护中东和平的重要工具,今后必须给予其更多关注与支持,方能为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创造条件。

飞飞[10](2008)在《海空三剑客》文中认为威力八面的航空母舰是当今最具威力的水面舰艇,而航母的威力就体现在其舰载机上面。目前世界上作战能力最强的舰载机当属美国F/A-18E/"F超级大黄蜂"、法国"阵风"(RAFALE)和俄罗斯苏-33"海侧卫",可谓"海空三剑客"。

二、苏-30MK同幻影2000的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30MK同幻影2000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议题与假设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外关于印度对外战略的研究
        (二) 国内外关于印度外交关系的研究
        (三) 国内外关于对外(安全)行为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五、全文结构内容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国家对外行为
    一、概念解析
        (一) 权力、政治权力与权力政治
        (二) 国家行为、国家对外行为与国家对外安全行为
    二、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观
        (一) 现实主义的四种权力政治观
        (二) 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观
    三、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对外行为的关联性
        (一) 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国家对外行为
        (二) 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的关联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独立后印度权力政治目标的演变
    一、尼赫鲁时期印度争做“第三权力大国”(1947-1966)
        (一) 平衡于美苏之间,谋求与美苏同等的权力地位
        (二) 谋求第三世界领导权
    二、“英-拉·甘地”时期印度要做实地区权力霸主( 1966-1990)
        (一) 谋求对巴基斯坦的绝对权力优势
        (二) 推行“印度版的门罗主义”,谋求南亚霸权
        (三) 觊觎印度洋的海洋霸权
    三、冷战后印度争做世界性权力大国(1991-2014)
        (一) 扩大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二) 获取公开的核威慑权
        (三) 增强对印度洋的控制力
        (四) 提高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四、莫迪时期“印度的21世纪”强国目标(2014-2017)
        (一) 实施“邻国优先”政策,强化地区霸权
        (二) 扩大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权力范围
        (三) 借力大国外交,扩大全球影响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印度权力政治目标确立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实力是印度权力政治目标确立的基础
        (一) 尼赫鲁时期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1947—1966)
        (二) “英—拉·甘地”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1966—1990)
        (三) 后冷战时期印度的经济发展成就(1991-2014)
        (四) 莫迪时期印度经济的新发展(2014-2017)
    二、国际环境是印度确立权力政治目标的外部条件
        (一) 尼赫鲁时期的国际环境(1947-1966)
        (二) “英-拉·甘地”时期的国际环境(1966-1990)
        (三) 后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1991-2014)
        (四) 莫迪时期的国际环境(2014-201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权力政治目标下印度对外安全行为的选择
    一、争做“第三权力大国”目标下的对外安全行为(1947-1966)
        (一) 以全球层面的安全外交与合作为主
        (二) 以地区层面的领土军事斗争为辅
        (三) 尼赫鲁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二、做实地区权力霸主下的对外安全行为(1966-1990)
        (一) 以地区军事斗争与武装威慑为主导
        (二) 以跨地区的准军事结盟为支撑
        (三) 全球层面安全外交与合作的弱化
        (四) “英—拉·甘地”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三、争当世界性大国目标下的对外安全行为(1991-2014)
        (一) 提升全球层面的军事外交与合作
        (二) 努力主导跨地区安全合作机制
        (三) 在低烈度武装斗争基础上开展地区和平外交
        (四) 建立核武装,提升本国军事实力
        (五) 后冷战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四、“印度的21世纪”强国目标下的对外安全行为(2014-2017)
        (一) 怀柔政策与军事手段并用,重塑南亚霸权
        (二) 突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安全合作
        (三) 以安全合作为重点,深化拓展全球外交
        (四) 莫迪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本研究的发现
        (一) 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思维主导着独立后印度的对外战略
        (二) 印度对外安全行为的选择路径遵循“实力--目标--对外安全行为”的逻辑
        (三) 印度国家实力的强弱与印度权力政治目标成正相关关系
        (四) 印度对外权力政治目标与对外安全行为中军事武装手段的运用成反相关关系
        (五) 地区霸权是印度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目标的“底线”
        (六) 控制印度洋是印度实现全球权力政治目标的关键
    二、本研究未尽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一) 对外安全行为对促进印度实力增长和权力政治目标实现的有限作用论述尚浅
        (二) 国内政治因素对权力政治目标制定与对外安全行为选择的影响论述不足
参考文献
    着作类
        一、中文着作(含译着、研究或咨询报告)
        二、外文着作(含研究或咨询报告)
    论文类
        一、中文论文(含学位论文)
        二、外文论文(含网络和报刊文章)
    网站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4)曲折发展的印度国防工业(199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20世纪90年代前印度国防工业简况
二、1990—2010年印度国防工业的成就及表现
    (一)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印度国防工业发展的影响
    (二) 1990—2010年印度国防工业的成就及其表现
三、印度国防工业的困顿
    (一) 印度国防工业曲折发展的表现
    (二) 国防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
    (三) 印度国防工业的遭遇的困境对其发展的影响
四、印度国防工业的国际合作
    (一) 印度推行国防工业国际合作的考虑
    (二) 印度国防工业的国际合作的成就及问题
五、印度国防工业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一) 中印国情的异同
    (二) 印度国防工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三) 印度国防工业的教训
    (四) 印度曲折发展的国防工业对我国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全球军品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俄两大巨头的军品贸易现状及趋势
    (一) 美国军品贸易现状及趋势
    (二) 俄罗斯军品贸易现状及趋势
二、全球军品贸易市场总体状况
    (一) 全球军品贸易规模迅速扩张
    (二) 军品供给市场呈现美俄主导局面
    (三) 军品需求市场呈现亚洲主导态势
三、全球军品贸易未来发展的五大趋势
    (一) 军工强国垄断全球军品供给, 主导全球军事及战略格局
    (二) 发展中国家是军品主要买家, 亚太是军品主要需求市场
    (三) 军贸更加注重经济效应, 军事和政治效应重要性降低
    (四) 高新技术武器交易越来越多, 交易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五) 军品贸易制度化、有序化、透明化和无害化的窗口开启

(7)冷战后印度军购对地区安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冷战后印度军购背景简述
    1.1 印度建国初期国防发展
    1.2 中印战争
    1.3 巴基斯坦与印度关系
第二章 冷战后影响印度军购原因
    2.1 国防工业的缓慢发展
    2.2 苏联解体
    2.3 中国崛起
    2.4 巴基斯坦因素
    2.5 印度洋重要性的凸显
    2.6 恐怖袭击威胁
第三章 冷战后印度军购内容
    3.1 陆军
    3.2 海军
    3.3 空军
第四章 冷战后印度军购对地区关系的影响
    4.1 印度军购对印巴关系的影响
    4.2 印度军购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4.3 印度军购对地区其他国家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冷战后印度军购对地区重大事件的影响
    5.1 印度孟买恐怖袭击
    5.2 索马里海盗
    5.3 伊拉克战争与阿富汗战争
    5.4 中国南海纠纷
    5.5 美国战略重心重回亚洲
第六章 冷战后印度军购对中国国防建设的影响
    6.1 印度军购主要针对中国的原因
    6.2 中国国防建设的变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指导思想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动态
    四、研究思路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六、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部分 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
    第一章 中东地区军备竞赛分析
        第一节 中东军备竞赛概述
        一、军备竞赛的概念和类型
        二、中东军备竞赛:标准与依据
        第二节 中东军备竞赛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列万特地区的军备竞赛
        一、列万特地区军备竞赛的演变
        二、列万特地区军备竞赛的评估与展望
        第四节 马格里布地区的军备竞赛
        一、冷战时期的马格里布地区军备竞赛
        二、冷战后的马格里布地区军备竞赛
        三、马格里布地区军备竞赛评估
        第五节 海湾地区的军备竞赛
        一、伊朗与GCC成员国的军备竞赛
        二、伊朗与伊拉克的军备竞赛
        三、冷战后海湾军备竞赛的特点与未来评估
        第六节 中东军备竞赛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武器转让、军事工业发展与中东军备竞赛
        第一节 武器转让与中东军备竞赛概述
        第二节 世界主要国家对中东的武器转让
        一、美苏对中东的武器转让
        二、其他大国对中东的武器转让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东的武器转让
        第三节 武器转让对中东军备竞赛的影响
        第四节 军事工业发展与中东军备竞赛
        一、中东国家发展军事工业的动力
        二、中东国家军事工业发展的成就
        三、军事工业发展与中东军备竞赛的关系
    第三章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与中东军备竞赛
        第一节 中东国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历史与现状
        一、列万特地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二、海湾地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三、北非地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第二节 中东国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动力
        第三节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与中东军备竞赛的关系
    第四章 中东军备竞赛的原因、特点与影响
        第一节 中东地区军备竞赛原因的结构与层次分析
        一、中东地区军备竞赛原因的结构与层次分析
        二、层次间的互动与中东军备竞赛
        第二节 中东军备竞赛的特点
        第三节 中东军备竞赛的影响
        一、军备竞赛与中东经济发展
        二、军备竞赛与中东政治发展
        三、军备竞赛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四、军备竞赛与地区安全:安全困境与恐怖主义
        第四节 中东军备竞赛与战争:以六·五战争和海湾战争为例
        一、六五战争与地区军备竞赛
        二、海湾战争对中东军备竞赛的影响
        三、军备竞赛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中东地区的军备控制
    第一章 中东地区军备控制概述
        第一节 中东军备控制概述
        一、军备控制相关问题概述
        二、中东军备控制的动力
        三、中东军备控制的意义
        第二节 列万特地区的军备控制
        一、联合国阶段(1948-1956)
        二、美苏争霸阶段(1956-1991)
        三、冷战后美国主导下的反扩散阶段(1991-至今)
        第三节 海湾地区的军备控制
        一、冷战时期的海湾军备控制
        二、冷战后的海湾军备控制
        第四节 马格里布地区的军备控制
        第五节 中东地区军备控制的特点
    第二章 中东军备控制的制度化进程和各方的参与
        第一节 中东军备控制的制度化建设
        一、多边制度下的中东军备控制
        二、从伊朗核问题看中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控制
        第二节 相关各方与中东军备控制
        一、美国与中东军备控制
        二、联合国、欧盟与中东军备控制
        三、中东地区国家与军备控制
    第三章 军备竞赛、军备控制与中东和平的未来
        第一节 军备竞赛与中东安全:理论视角
        一、军备与安全:概念分析
        二、军备竞赛与中东安全:理论视角
        三、军备控制与中东安全:理论视角
        第二节 中东军备控制的成就与问题
        一、中东军备控制取得的成就与问题
        二、军备控制与中东和平进程
        第三节 中东和平的未来
        一、政治军事(安全)文化与中东和平的未来
        二、地区主义与中东和平
        三、国际秩序与中东和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作者简介

四、苏-30MK同幻影2000的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关联性研究[D]. 陈邦瑜.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2]旧瓶新酒(二) 新/老苏-35的气动设计演进[J]. 中秋. 兵器知识, 2016(12)
  • [3]T-50战术技术特性总体检[J]. 杨政卫. 航空世界, 2015(04)
  • [4]曲折发展的印度国防工业(1990-2010)[D]. 李凌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8)
  • [5]渐行渐近的苏-35[J]. 杨政卫. 航空世界, 2014(12)
  • [6]全球军品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J]. 任海平,徐长春. 全球化, 2014(08)
  • [7]冷战后印度军购对地区安全影响研究[D]. 王鹏. 青岛大学, 2013(S1)
  • [8]法国空军的目标指示吊舱——达摩克利斯[J]. 高凯,马凌,魏国福,朱爱平. 飞航导弹, 2011(07)
  • [9]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 张燕军. 西北大学, 2011(09)
  • [10]海空三剑客[J]. 飞飞. 现代兵器, 2008(01)

标签:;  ;  ;  ;  ;  

Su-30MK 和幻影 2000 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