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洼盐碱地生态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禹城市低洼盐碱地为例

低洼盐碱地生态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禹城市低洼盐碱地为例

一、低洼盐碱地生态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禹城市低洼盐碱地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马荣[1](2021)在《宁夏吊庄移民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

刘玥[2](2021)在《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文中指出自2020年起,长江流域将开始长达十年的全面禁渔,渔民全部上岸并转业,不允许任何的生产性捕捞行为,力求恢复长江鱼类资源。在此之前,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积累水域鱼类本底资料的工作很重要。嘉陵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中游是嘉陵江鱼类最丰产的江段,然而有关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的系统调查已经是十年前的工作。目前嘉陵江干流梯级水利工程已建设完成15个,梯级水电站的修建使得嘉陵江的河道和流域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都会造成影响。此外,虽然垂钓活动对江河原生鱼类资源的影响较小,但是如果垂钓者的垂钓行为不规范甚至不合法,也将对鱼类资源造成较大破坏。本文以此入手,探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以及垂钓渔业现状,以期为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了探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和垂钓渔业现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于2017-2019年间对嘉陵江中游展开了相关调查,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鱼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调查,共统计鱼类标本22560尾,重约1914 kg,鉴定有鱼类94种,隶属于7目18科58属,其中有中国特有种44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6种。根据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划分,有易危种8种,包括方氏鲴(Xenocypris fangi)、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等;近危种1种,为汪氏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wangi),其余鱼种皆为无危或数据缺乏。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划分,嘉陵江中游的优势鱼种为蛇鮈(Saurogobio dabryi)、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光泽拟鲿(Pseudobagrus nitidus)5种。嘉陵江中游鱼类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845,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9.278,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26,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C为0.117。与十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嘉陵江中游鱼类群落的多样性上升、优势种的优势地位弱化。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显示,在50%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将10个江段划分为3个群组,群组Ⅰ为草街库区,群组Ⅱ为亭子口库区,群组Ⅲ包括沙溪库区、金银台库区、新政库区等8个江段;组间相似性检验结果显示Global R=0.878,P=0.002<0.05,表明各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群组Ⅲ的组内平均相似性为57.93%,鲫、黄尾鲴、蛇鮈、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大鳍鳠(Hemibagrus macropterus)和鲤是对组内相似性有贡献的主要物种;群组Ⅰ与群组Ⅱ、群组Ⅰ与群组Ⅲ、群组Ⅱ与群组Ⅲ之间的组间平均相异性分别为57.74%、56.02%、53.19%,方氏鲴、蛇鮈、光泽拟鲿和黄尾鲴是对各组间相异性贡献度较高的几个分歧种。鱼类生态类型统计分析显示,嘉陵江中游鱼类繁殖类型以产粘性卵鱼类为主,食性类型以肉食性和杂食性为主,鱼类栖息水层类型占比较大的是底层生活的鱼类。共发现9种外来鱼类,其中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已在此形成稳定种群,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镜鲤可能已形成一定的种群,其余种类仅采到少数几尾个体,应为养殖逃逸。(2)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调查,共统计单船渔获物138船,测量17 959尾鱼,重约1 594 Kg,由5目13科47属76种鱼类组成。根据渔获物信息确定水域主要经济鱼类种类,运用FiSATⅡ软件分析了鲤、鲫、黄尾鲴、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黄颡鱼、蛇鮈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参数和生长特性;通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尾/(船×天)]计算每种鱼的年捕捞量,从而利用FiSATⅡ软件初步估算其资源量,并以此推算嘉陵江中游鱼类的总资源量。结果显示,7种鱼的生长指数b在2.86-3.03之间,均为匀速生长;7种鱼的生长系数K皆大于0.2,为快速生长型;生长性能指数φ′在4.40-5.30之间;仅蛇鮈的E值小于Emax,资源利用不足,其余鱼种E值皆大于Emax,资源过度开发;黄颡鱼的拐点年龄ti最大(4.26龄),蛇鮈最小(1.58龄),其余大多在3龄以内;鲤、鲫、黄尾鲴、翘嘴鲌、蒙古鲌、黄颡鱼和蛇鮈的年资源重量依次为3 883 t、9 246 t、2 469 t、1 259 t、862 t、376 t、1 391 t,嘉陵江中游鱼类的年总资源量为37 400 t。研究发现,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因遭到过度捕捞而同时存在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层面的小型化;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开发过度,开捕体长应控制在拐点体长以上。(3)垂钓渔业调查结果显示,嘉陵江中游垂钓活动有以下特征:垂钓者年龄跨度大、职业组成多样,但以退休人员和中老年人为中坚力量;秋季垂钓活动最旺盛,阴天是垂钓者最偏爱的天气;各种钓具、饵料丰富多样,钓具以手竿为主,饵料以商品饵料为主;垂钓者对钓具、饵料等投入较高,所选择的垂钓地点一般都与居住地相隔不远,因此在交通费、住宿费、餐费等其他方面上几乎不产生消费;垂钓对象以鲤和鲫为主,也有蒙古鲌、鲴类、翘嘴鲌、(?)类、黄颡鱼类等多种鱼类;大部分垂钓者最大单次垂钓量在5 kg以内,平均单次垂钓量在0.5 kg以内;渔获物的处理以自留为主,只有不到10%的垂钓者会出售渔获物,不到2%的垂钓者选择放生;垂钓者密度平均约为6.4人/km,估算嘉陵江中游垂钓者数量约为4 041人,年垂钓总量约为279 t。研究发现,嘉陵江中游垂钓者就近开展垂钓活动以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未发现违法垂钓行为,垂钓鱼种皆为常见经济鱼类,渔获量尚不会对鱼类资源构成较大威胁。

韩建军[3](2020)在《盐碱地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广饶孙武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具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可以起到维护环境生态稳定、维持物种丰富度等作用,城市中的湿地资源不仅能够调节城市区域气候,提高城市内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良好的休闲活动场所。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保护和利用城市湿地环境的重要方式,是部分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构成内容。盐碱地区湿地作为湿地的一种重要类型,其特殊的立地条件使得在进行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时要更加注重对特色景观的表达,特别是如何将盐碱地湿地环境的保护以及景观的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总结归纳出适合盐碱地区城市湿地公园建规划设计的方法,在保护盐碱地区城市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地建设和利用。本文以盐碱地区的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面相关的理论概述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并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实地考察,寻找并解决问题,选取了山东东营市明月湖城市湿地公园、山东滨州市黄河岛湿地公园、山东潍坊白浪绿洲城市湿地公园、山东荣成市桑沟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天津桥园湿地公园等盐碱地区的城市湿地公园为调研对象,对案例中的园区整体规划布局、盐碱湿地景观模式营造、盐碱环境改良手法以及植物配置等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分析出盐碱地区城市湿地公园与普通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在园区规划布局上更加注重场地与使用功能;在景观营造上可以充分利用盐碱湿地的独特性打造特色景观;在植物种植前应采用客土压碱、调控地下水位等技术措施改良盐碱环境,在种植选择上注重植物的耐盐碱性;湿地水岸环境更加注重生态等。总结出盐碱地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需要遵循景观生态学理论、地域主义景观理论、湿地生态恢复理论、生态游憩理论以及环境承载力理论等。归纳出盐碱地区城市湿地公园在园区规划布局及分区、盐碱环境改良措施、盐碱湿地特色景观营造方面的设计手法。在盐碱地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结合场地现状条件,完成广饶孙武湖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在园区规划布局、道路交通、竖向设计上充分考虑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明确设计目标和规划定位,形成“一轴、三区、六片、多点”的空间布局。针对盐碱环境现状,分区分级,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改良盐碱湿地环境,抓住盐碱湿地特色,将园区整体划分为综合管理服务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保育区三大功能分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场地及周边条件和规划需求,将三大功能区划分为盐碱环境修复示范区、湿地体验区、科普宣教区等六个片区;最后通过设计手法营造出百里苇荡、赤蓬红滩、曲水花溪、生态浮岛等独具特色的盐碱湿地景观,并根据场地条件和植物对盐碱的耐受性,因地制宜,选择搭配出盐碱湿地环境中的植物配置模式,充分发挥植物在生态和景观方面的重要作用。最终实现对广饶孙武湖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和盐碱景观特色营造,将其规划建设成一个具有生态保护、科普宣教、环境优美的城市湿地公园,服务于整个城市的居民。

赵彬玥[4](2019)在《农田暗沟对低洼盐碱地水盐运移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宁夏青铜峡低洼盐碱地地下水位高、灌水洗盐效果差、改良利用困难的瓶颈问题,通过测试分析盐碱地不同间距暗沟两侧土壤水盐动态变化,研究不同间距暗沟对盐碱地灌水洗盐、土壤水盐动态变化、土壤含盐量、pH值以及对垂柳生长发育等的影响,筛选确定适宜该低洼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最佳暗沟间距,为宁夏引黄灌区乃至我国同类地区低洼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间距暗沟对土壤含水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2017和2018年,随着暗沟间距的减小,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呈下降趋势。2017年,3 m、6 m、9 m和15 m间距暗沟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分别比CK降低15.98%、10.54%、23.67%和8.06%;2018年,3 m、6m和9 m间距暗沟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分别比CK降低3.80%、2.56%、6.23%,15 m间距暗沟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比CK升高9.76%。由此可见,9 m暗沟处理土壤含水率最低,排水排盐速度最快。(2)不同间距暗沟对土壤pH值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2017年,随着暗沟间距的减小,各土层土壤pH值呈整体下降趋势,3m、6m、9m和15m间距暗沟处理的土壤pH值分别比CK降低4.86%、5.28%、2.56%和2.70%;2018年,6 m间距暗沟处理的土壤pH值比CK降低1.21%,3 m、9m和15 m间距暗沟处理的土壤pH值分别比CK升高0.46%、0.78%和0.05%。由此可见,6 m暗沟间距对土壤pH的降低效果最佳。(3)不同间距暗沟对土壤含盐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2017年,3m、6m、9m和15 m间距暗沟处理的土壤含盐量分别比CK降低4.37%、7.77%、32.23%和15.17%。2018年,3 m、6m、9m和15m间距暗沟处理的土壤含盐量分别比CK降低46.12%、39.61%、52.67%和28.77%。由此可见,9 m的暗沟处理的土壤含盐量最低,3 m和6 m暗沟处理次之。(4)不同间距暗沟对垂柳生长发育指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2017年,3 m、6 m、9 m和15 m间距暗沟处理垂柳的胸径分别比CK增加了 69.94%、75.51%、80.52%和69.57%,树高分别比CK增加了 28.57%、38.86%、58.11%和24.86%,冠幅分别比CK增加了 39.31%、46.89%、51.57%和43.37%。2018年,3m、6m、9m和15m间距暗沟处理垂柳的胸径分别比 CK 增加了 58.82%、66.97%、32.82%和 66.82%,树高分别比 CK 增加了 30.99%、36.70%、52.97%和 22.64%,冠幅分别比 CK 增加了 30.38%、39.80%、46.51%和 28.05%。由此可见,盐碱地9 m对垂柳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显着,6 m和3 m间距暗沟处理次之。由不同间距暗沟对低洼盐碱地水盐运移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9m间距为低洼盐碱地最佳暗沟间距设计,可有效解决青铜峡低洼盐碱地地下水位高、灌水洗盐效果差、改良利用困难的问题,为我国同类地区低洼盐碱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王贝贝[5](2017)在《潍坊胜伟盐碱地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是所有农业生产的基础,滨海盐碱地作为土地资源的一种特有形式,其开发利用涉及到方方面面。在滨海地区,由于气候、地理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通常因为含盐量高而致使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死亡,进而造成了土地利用率低、生态环境的恶化,地面景观极度萧条。我国在盐碱地改良治理方面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经验,但在景观设计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薄弱,这就需要借鉴当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生产性景观的设计理念与手法。生产性景观通常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够更好适应当地的环境,并能有效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在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尤为短缺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生产性景观的引入来有效改良盐渍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景观效果,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文章以盐碱地改良利用和生产性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潍坊市胜伟盐碱地改造示范园为案例进行归划研究,将上述理论进行实践。从扩大生产和提高审美的角度出发,通过盐渍土改良、水系营建等技术措施来对场地进行基础整理;贯彻中国传统园林中“相地合宜,因地制宜”原理,顺应潍坊滨海盐碱地的自然资源现状,结合农业生产和观光需求来进行田园景观的营造。根据耐盐碱性能和农业价值以及生态修复功能来选择生产要素,合理布局农、林、牧、渔等产业结构,引入现代化设施农业,保证园区全面发展。园区划分为八个功能区:耐盐碱水稻种植区-农田景观、碱蓬种植区-菜畦景观、智能温室区-现代设施景观、日光温室蔬果生产区、耐盐碱植物园区-植物景观、咸水养殖区-渔业景观、耐盐牧草种植区-草牧景观(设立循环农业)、露天果品采摘园-果园景观。此外,设立水稻种植体验中心和土地租赁种植中心,为大众提供即时性和永久性的劳动生产体验需求。每个模块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景观平台,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发展,最终促进盐碱地生产和景观的良性发展与有机结合。

山东省人民政府[6](2017)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中指出鲁政发[2017]8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3月20日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基准年为2015年。

牛犇[7](2014)在《黑龙港流域盐碱地治理与农业环境变迁研究(1949-1979)》文中指出盐碱地一直以来都是黑龙港流域最大面积的低产土壤。新中国成立以后,黑龙港流域开始了对盐碱地的大面积改良运动。在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时间里,黑龙港流域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治理。本文运用大量的馆藏档案史料,研究黑龙港流域的盐碱地对于该地区农业环境变的影响,探讨黑龙港流域农业环境的变迁对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并试图从中总结出黑龙港流域盐碱地改良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本文先从整体上比较详细的记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黑龙港流域小规模改良盐碱地实验,“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推广,以及在根治海河运动中的群众治碱高潮和打井治碱经验。并通过两个微观层面的例子对整个程中对于这一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于黑龙港流域盐碱地改良运动的介绍,分别从水环境的变迁、土壤环境的变迁和种植物种变化,这三个方面来诠释这一运动对于黑龙港流域整体环境变迁的意义。最后本文从环境史学的观点出发,并运用日本的环境社会学理论对于各个不同时期的盐碱地改良运动进行分析,来对于整个黑龙港流域盐碱地的改良工作进行反思,并深入挖掘人在环境变迁中的作用。最终来综合看待盐碱地改良对于整个黑龙港流域经济、环境和人文变迁的意义。本文认为,通过群众运动式的改良运动,黑龙港流域的农业环境在短时间内即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对于当地人民的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改良过程中缺乏科学理论做指导,加之对于自然资源的过量开采,最终导致了黑龙港流域出现了很多的环境问题,很多问题直至今日仍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因此,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于农业环境的改良不要盲目上工程,命令出项目,必须做到科学论证,慎之又慎。真正的做到改良环境和保护环境想结合,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可以持续的发展下去。

张志鹏[8](2014)在《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模式和创新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科学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可进一步优化区域土地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土地效益,是统筹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破解土地供需两难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国土均衡开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未利用地资源作为黄河三角洲最大的优势和潜力,进行高效生态集约开发利用,已经被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定位为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拓展全省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搭建区域合作新平台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黄河三角洲濒海经济带的建设,促进环渤海经济区的形成,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清晰地认识未利用地资源禀赋特征,正确选择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模式和管理创新机制非常重要,对完善对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实现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管理制度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核心城市东营市未利用地资源为例,以实现未利用地资源生态、高效、集约以及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运用SWOT分析方法解析开发利用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区域未利用开发利用战略性方向;在采用规划控制分区法确定土地的主要用途后,微观上选择典型区块,根据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逐一地块进行比配和量化,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等级,开展了未利用地宜建性适宜度评价;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查阅分析法,解析了目前未利用地农业开发的主要模式;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探讨了管理创新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东营市为代表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及其自然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区位优势突出,开发优势明显;但区域土壤盐渍化较严重,淡水资源日趋短缺,工程地质条件差,土地利用强度比较低,节约集约利用难度大,生态环境整体脆弱。区域未利用地开发优势突出,劣势也比较明显,机遇和挑战并存。充分发挥本身优势,积极利用难得的发展机遇,正视挑战,弱化劣势,坚持生态、高效、集约开发利用宝贵的未利用地资源,可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2)本地区未利用地农用地开发存在明沟改碱、竖井排水改良、台田“上农下渔”综合开发、稻改、淤灌改良、暗管改碱开发、综合治理等七种模式,暗管改碱和综合治理将是未来主导开发利用模式;湿地保育将是今后一项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生态用地模式。而基于未利用地适建性评价,东营市万亩以上未利用地中,很适宜作为建设用地开发的地块为第1、10地块,适宜作为建设用地开发的地块为3、9、11、13、14、15、17、20、25地块,本着适度开发的原则,结合东营市“十一五”规划,建议主要开发第1、10地块作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建设开发利用首选模式是临港工业区用地模式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用地模式。(3)依据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独特禀赋特点,简化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构建市场化投资机制和奖励机制,开展指标跨区交易和使用,遵循生态、集约、高效成片规模和滚动开发利用机制可作为创新的管理模式和策略进行探索。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战略的制定、区域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模式的合理选择以及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参考。

骆旭添[9](2011)在《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低碳议题已成为各国学者和政府研究的前沿热点,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等方面,低碳农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研究都非常薄弱。加强低碳农业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将有助于政府对低碳农业进行合理规划和预测,为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初步回答什么是低碳农业、怎样建设低碳农业以及如何提高建设低碳农业的能力等问题;系统论述低碳农业的提出背景、科学内涵、基本特性,初步构建相对完整的基本理论体系;结合福建省农业的基本条件,探讨福建省发展低碳农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探讨适合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各种模式;提出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撑技术;构建福建省低碳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基础研究:结合福建省自然环境概况、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福建省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和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福建省农业发展基础良好,低碳农业发展前景广大;对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及低碳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开展了福建省发展低碳农业的SWOT分析和农业区域布局分析。(2)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思路及对策研究:探讨了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必然性;提出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思路,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生产效益为中心、以改进方式为手段;分析了低碳农业对策措施,认为应主要从加强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低碳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低碳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低碳农业政策法规的完善、加大宣传教育,提高从业者素质、加强对外交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等方面积极发展低碳农业。(3)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分析了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的存在条件、基本思路、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重点探讨了农村庭院综合利用模式、丘陵山地牧草果菌沼模式、“上农下渔”基塘模式、有害投入品减量、替代模式、资源节约型模式、“三品基地”模式、清洁能源模式、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生态低碳型池塘模式、休闲观光生态旅游模式等多种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类型的原理、特点及案例分析。(4)发展低碳农业技术体系研究:构建了发展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分析了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农村沼气技术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技术;科学合理施肥技术、节水技术、免耕技术等资源节约型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立体种养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等生态理念技术的应用要点。(5)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研究:从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指导思想、构建原则、构建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了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运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赵名彦[10](2011)在《滨海盐碱地造林技术与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在滨海盐碱荒漠化地区进行生态恢复和绿化造林是十分困难和艰巨的工作。本文借鉴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在长期滨海地区盐渍土地区绿化造林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力图找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措施,对河北滨海盐碱地乃至更大范围的滨海盐碱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研究区位于河北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中捷友谊农场一队)。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本文全面调查分析了开发区滨海盐碱地立地条件,同时结合植被调查的结果发现植被对土壤类型有着显着的指示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开发区不同立地条件的植被建设基本思路。二、通过对研究区土壤的多年跟踪监测和分析,将年内的土壤水盐动态依据蒸降比划分为4个阶段:春季强烈蒸发积盐期、夏季降雨淋溶期、秋季蒸发积盐期和冬季相对稳定期。并且根据室内土柱的模拟试验摸清了一维积水入渗条件下土壤盐分变化特征。三、为了丰富滨海盐碱地造林和植被建设的种质资源,引进了胡杨(Populus euphratica)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Rupr.)Maxim.)等11个乔灌木树种和8个柽柳(Tamarix chinensis)品种,并对其进行适应性研究。四、试验中应用并研究了四项盐碱荒漠化治理技术:土工排水体排水技术、集雨洗盐技术、隔盐层技术和表面覆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土工排水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林地的排水能力;集雨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降雨的利用效率;隔盐层对降低土体盐分含量的作用显着;四种表面覆盖处理抑盐的作用非常明显,促进了胡杨的生长。五、通过这几项技术的优化组合并根据盐碱地的特点从而总结出了两套优化造林技术模式:减蒸促排技术模式和集雨阻盐防蒸技术模式。通过实验观测和研究中发现:(1)减缓了土壤盐分的积聚,有效地降低了土壤含盐量;(2)有效的提高了乔木的瞬时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加大了获取以及利用光能和CO2的能力,光合生理响应能力得到加强;(3)有效地提高了乔木的存活率和生长量;(4)对离子的再分布作用非常显着,主要离子的含量都呈现减少的趋势;(5)土壤养分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氮素和磷素亏缺较为严重。

二、低洼盐碱地生态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禹城市低洼盐碱地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洼盐碱地生态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禹城市低洼盐碱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2)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嘉陵江鱼类资源调查史
    1.3 鱼类生物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1.3.1 鱼类生物多样性分析
        1.3.2 聚类分析
    1.4 鱼类生长、开发和资源量的估算
        1.4.1 鱼类生长方程
        1.4.2 鱼类开发率的估算
        1.4.3 鱼类资源量的估算
    1.5 我国休闲垂钓渔业研究状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嘉陵江中游鱼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调查方法
        2.1.2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鱼类物种组成
        2.2.2 鱼类分布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2.2.3 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2.2.4 鱼类生态类型
        2.2.5 外来鱼类种类及分布
    2.3 讨论
        2.3.1 历史记录种此次未调查到原因分析
        2.3.2 鱼类生物多样性现状
        2.3.3 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2.3.4 不同江段鱼类繁殖类型
        2.3.5 防范外来鱼类入侵
        2.3.6 增殖放流对于补充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所起到的作用
    2.4 结论
第3章 嘉陵江中游7 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特性及资源量
    3.1 研究方法
        3.1.1 调查方法
        3.1.2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渔获物的总体情况
        3.2.2 嘉陵江7 种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3.2.3 生长方程和种群参数
        3.2.4 生长特性与拐点年龄
        3.2.5 资源量估算
    3.3 讨论
        3.3.1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变化
        3.3.2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特性
        3.3.3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开发现状
    3.4 结论
第4章 嘉陵江中游垂钓渔业现状调查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垂钓人员的人口学特征
        4.2.2 垂钓人员的行为特征
        4.2.3 垂钓对象和日渔获量
        4.2.4 嘉陵江中游休闲垂钓人数和年垂钓量
    4.3 讨论
        4.3.1 嘉陵江中游垂钓者对季节和天气的选择
        4.3.2 嘉陵江中游垂钓者的消费意愿分析
        4.3.3 对垂钓者的建议
        4.3.4 对休闲垂钓管理者的建议
    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渔民走访调查问卷》中各种鱼类出现频次
    附录 Ⅱ 嘉陵江中游鲤的资源量
    附录 Ⅲ 部分经济鱼类和外来鱼类采集照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致谢

(3)盐碱地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广饶孙武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研究概况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内容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论述
        1.2.1 湿地
        1.2.2 湿地公园
        1.2.3 城市湿地公园
        1.2.4 盐碱湿地景观营造方面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及流程
第2章 案例调研与分析
    2.1 案例调研的方法
    2.2 案例调研的内容
    2.3 案例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2.3.1 东营市明月湖城市湿地公园
        2.3.2 潍坊白浪绿洲城市湿地公园
        2.3.3 滨州市黄河岛湿地公园
        2.3.4 天津桥园公园
        2.3.5 荣成桑沟湾城市湿地公园
        2.3.6 伦敦湿地中心
    2.4 盐碱地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2.4.1 规划设计理论
        2.4.2 规划设计方法
第3章 广饶孙武湖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3.1 区域概况与基址分析
        3.1.1 广饶县概况
        3.1.2 孙武湖概况
    3.2 区域及基址现状分析
        3.2.1 区域规划分析
        3.2.2 基址现状分析
    3.3 场地解读
        3.3.1 场地SWOT分析
        3.3.2 规划设计目标
    3.4 盐碱湿地景观营造及改良措施
        3.4.1 盐碱湿地特色景观营造
        3.4.2 盐碱条件改良措施
    3.5 孙武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念与原则
        3.5.1 规划设计理念
        3.5.2 规划设计原则
    3.6 规划设计依据
    3.7 总体布局与规划分区
        3.7.1 总体布局
        3.7.2 分区规划设计
    3.8 专项设计
        3.8.1 盐碱环境改良设计
        3.8.2 其他专项设计设计
    3.9 景观节点设计
        3.9.1 特色盐碱环境湿地景观设计
        3.9.2 盐碱环境改良景观
        3.9.3 园区其他景观
    3.10 经济技术指标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件

(4)农田暗沟对低洼盐碱地水盐运移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基本情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间距暗沟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研究
    3.1 不同间距暗沟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2 不同年份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间距暗沟对土壤pH值的影响研究
    4.1 不同间距暗沟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2 不同年份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间距暗沟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暗沟间距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5.2 不同年份土壤含盐量的动态变化
    5.3 不同暗沟间距对土壤分盐的影响
    5.4 不同年份土壤分盐的动态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碱地不同间距暗沟对垂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6.1 不同间距暗沟对垂柳生长发育的影响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潍坊胜伟盐碱地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盐碱地相关内容概述及研究进展
    2.1 盐碱地相关内容概述
        2.1.1 盐碱土
        2.1.2 盐碱土的成因
        2.1.3 盐碱土的分类及分布
        2.1.4 盐碱土改良
    2.2 国内外滨海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
        2.2.1 滨海农业生态工程
        2.2.2 沿海林业生态工程
        2.2.3 水利工程
        2.2.4 化学改良技术
        2.2.5 生物改良技术
    2.3 国内外盐碱地改良优秀案例
        2.3.1 荷兰围海造田工程
        2.3.2 天津滨海新区盐渍土改良绿化
3 生产性景观研究概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生产性景观的含义及范围
        3.1.2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概念
        3.1.3 生产性景观的特点
        3.1.4 生产性景观在国内外的起源和发展
    3.2 国内外优秀案例解析
        3.2.1 国外优秀案例
        3.2.2 国内优秀案例
4 生产性景观在滨海盐碱地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4.1 相关理论基础
        4.1.1 生态修复原理
        4.1.2 景观美学原理
        4.1.3 农业生态学原理
    4.2 生产性景观在滨海盐碱地适用性研究
        4.2.1 经济可适用性
        4.2.2 生态可适用性
        4.2.3 美学可适用性
        4.2.4 技术参照可适用性
        4.2.5 国家政策引导
    4.3 设计指导思想
        4.3.1 生态美学的指导
        4.3.2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
        4.3.3 可持续景观与景观可持续性的思想指导
    4.4 生产性景观在滨海盐碱地建设中的设计方法研究
        4.4.1 因地制宜,强化本土自然景观
        4.4.2 文化弘扬,挖掘与再现地域文化
        4.4.3 生态优先,还原田园风光
        4.4.4 双向互动,提供市民创造与参与场所
    4.5 生产性景观在滨海盐碱地建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4.5.1 建立生态微循环系统,将生产与生态更好的结合
        4.5.2 开辟劳动体验场所,增强休闲娱乐功能
        4.5.3 渐进设计,降低生产性景观生产周期性阻力
        4.5.4 多学科互动,促进滨海盐碱地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的双重提升
    4.6 生产性景观在滨海盐碱地建设中的生态效应研究
5 潍坊市滨海盐碱地生产性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
    5.1 潍坊滨海新区概况
        5.1.1 交通环境条件
        5.1.2 自然地理条件
        5.1.3 社会经济条件
        5.1.4 历史文化条件
    5.2 研究区概况
        5.2.1 区位
        5.2.2 场地现状分析
        5.2.3 场地现存问题分析
        5.2.4 可利用资源
    5.3 规划目标与规划定位
    5.4 规划策略
        5.4.1 工程技术策略
        5.4.2 生产策略
    5.5 景观营造策略
        5.5.1 因地制宜,强化本土自然景观
        5.5.2 本土文化景观的再现和弘扬
        5.5.3 生态友好,营造朴素的乡野田园景观
        5.5.4 寓教于乐,创造市民可参与的互动场所
    5.6 生产性景观在滨海盐碱地建设中的效益分析
        5.6.1 经济效益
        5.6.2 生态效益
        5.6.3 社会效益
        5.6.4 审美效益
    5.7 规划愿景
6 结论
    6.1 研究结果
    6.2 创新点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社会实践经历
攻读学位期间设计获奖情况

(7)黑龙港流域盐碱地治理与农业环境变迁研究(1949-197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原因与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黑龙港流域的气候状况及盐碱地情况
    (一)黑龙港流域的气候及水源
    (二)黑龙港成盐碱地的成因
    (三)建国前黑龙港流域的盐碱地状况以及人民生活
二、黑龙港流域盐碱地的治理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盐碱地治理(1949—1957)
    (二)“大跃进”运动时期的盐碱地治理(1958—1962)
    (三)根治海河运动中的盐碱地治理(1963—1979)
    (四)黑龙港流域典型的治碱模式
三、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黑龙港流域地下水环境的改变
    (二)黑龙港流域土壤环境的改良
    (三)黑龙港流域农业种植作物的变化
    (四)盐碱地治理与农作物产量的增长
四、黑龙港流域农业环境变化的思考
    (一)“生态变迁受损群”理论下的反思
    (二)盐碱地治理下各种社会要素的关系
    (三)科技创新促进盐碱地改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模式和创新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 SWOT 分析
    2.1 优势
    2.2 劣势
    2.3 机遇
    2.4 挑战
    2.5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战略
第三章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模式分析
    3.1 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类型
    3.2 未利用地宜建适宜性评价
    3.3 农地开发利用模式
    3.4 生态用地利用模式
    3.5 建设用地利用模式
第四章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管理创新模式
    4.1 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
    4.2 市场化开发创新投资模式
    4.3 指标跨区使用创新交易模式
    4.4 生态、集约、高效土地开发利用创新模式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低碳经济
        1.1.1 低碳经济提出背景
        1.1.2 低碳经济概念及其内涵
        1.1.3 低碳经济研究现状
    1.2 低碳农业
        1.2.1 低碳农业提出背景
        1.2.2 低碳农业概念
        1.2.3 低碳农业内涵
        1.2.4 与其他农业形态关系
    1.3 低碳农业研究进展
        1.3.1 文献检索情况
        1.3.2 国内低碳农业研究
        1.3.2.1 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1.3.2.2 低碳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1.3.2.3 低碳农业政策制度研究
        1.3.2.4 低碳农业评价体系研究
        1.3.2.5 低碳农业应用研究
        1.3.3 国外低碳农业研究
        1.3.3.1 农业碳排放及减排技术研究
        1.3.3.2 低碳农业政策研究
        1.3.4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2 研究意义、目的、内容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内容
    2.4 拟解决关键问题
    2.5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4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基础研究
    4.1 自然环境概况
        4.1.1 地理环境
        4.1.2 气候条件
        4.1.3 环境质量
    4.2 自然资源概况
        4.2.1 土地资源
        4.2.2 水资源和海洋资源
        4.2.3 森林植被资源
        4.2.4 矿产资源
        4.2.5 野生动物资源
    4.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3.1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3.2 经济增长活力不断增强
        4.3.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4.4 福建省农业发展现状
        4.4.1 农业产值持续增加
        4.4.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4.4.3 农业基础持续夯实
        4.4.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4.5 福建省发展低碳农业的SWOT 分析
        4.5.1 福建省发展低碳农业的优势分析(Strength)
        4.5.1.1 生产条件优越
        4.5.1.2 区位优势明显
        4.5.1.3 发展基础良好
        4.5.2 福建省发展低碳农业的劣势分析(Weaknesses)
        4.5.2.1 资源环境制约
        4.5.2.2 小农经济制约
        4.5.2.3 资金投入不足与管理体系复杂制约
        4.5.2.4 低碳农业技术制约
        4.5.2.5 低碳农业政策制约
        4.5.3 福建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4.5.3.1 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4.5.3.2 海西建设发展机遇
        4.5.3.3 农民低碳意识提高
        4.5.4 福建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战略挑战(Threats)
    4.6 福建省农业固碳潜力分析
        4.6.1 不同生态系统固碳现状
        4.6.2 农业固碳潜力
    4.7 福建省农业区域布局
        4.7.1 沿海蓝色产业带
        4.7.2 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
        4.7.3 闽西北绿色产业带
        4.7.4 发展重点
5 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及低碳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5.1 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调查
        5.1.1 调查方法
        5.1.1.1 调查内容
        5.1.1.2 数据处理
        5.1.2 结果分析
        5.1.2.1 福建省种植业面源污染
        5.1.2.2 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
        5.1.3 讨论
    5.2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5.2.1 对消费者调查结果
        5.2.2 对农民调查结果
        5.2.3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调查结果
6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思路及其对策研究
    6.1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必然性
        6.1.1 低碳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6.1.2 低碳农业是农业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6.1.3 低碳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6.1.4 低碳农业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
        6.1.5 低碳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6.2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思路
        6.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6.2.2 以保护资源为前提
        6.2.3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
        6.2.4 以生产效益为中心
        6.2.5 以改进方式为手段
    6.3 福建省低碳农业重点发展领域
        6.3.1 集约型技术推广应用
        6.3.2 低碳农业模式创新
        6.3.3 生态环境建设
        6.3.4 生态补偿机制探索
    6.4 福建省低碳农业对策措施
        6.4.1 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制定
        6.4.2 低碳农业技术体系构建
        6.4.3 低碳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6.4.4 低碳农业政策法规完善
        6.4.5 加大低碳农业宣传教育
        6.4.6 扩大低碳农业交流合作
7 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7.1 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存在条件
    7.2 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设计原则
        7.2.1 再循环原则
        7.2.2 减量化原则
        7.2.3 再利用原则
        7.2.4 再思考原则
    7.3 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设计方法
    7.4 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类型
        7.4.1 农村庭院综合利用模式
        7.4.1.1 模式特点
        7.4.1.2 模式运行图
        7.4.1.3 案例分析
        7.4.2 丘陵山地牧草果菌沼模式
        7.4.2.1 模式特点
        7.4.2.2 模式运行图
        7.4.2.3 案例分析
        7.4.3 “上农下渔”基塘模式
        7.4.3.1 模式特点
        7.4.3.2 模式运行图
        7.4.3.3 案例分析
        7.4.4 有害投入品减量、替代模式
        7.4.4.1 模式特点
        7.4.4.2 分析评价
        7.4.4.3 案例分析
        7.4.5 资源节约型模式
        7.4.5.1 模式特点
        7.4.5.2 分析评价
        7.4.5.3 案例分析
        7.4.6 “三品基地”模式
        7.4.6.1 模式特点
        7.4.6.2 分析评价
        7.4.6.3 案例分析
        7.4.7 清洁能源模式
        7.4.7.1 模式特点
        7.4.7.2 分析评价
        7.4.7.3 案例分析
        7.4.8 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7.4.8.1 模式特点
        7.4.8.2 模式运行图
        7.4.8.3 案例分析
        7.4.9 生态低碳型池塘模式
        7.4.9.1 模式特点
        7.4.9.2 分析评价
        7.4.9.3 案例分析
        7.4.10 休闲观光生态旅游模式
        7.4.10.1 模式特点
        7.4.10.2 模式运行图
        7.4.10.3 案例分析
8 低碳农业发展技术研究
    8.1 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8.1.1 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
        8.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8.1.3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8.1.4 农村沼气技术
    8.2 资源节约型技术
        8.2.1 科学合理施肥技术
        8.2.2 节水技术
        8.2.3 免耕技术
    8.3 生态理念技术
        8.3.1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8.3.2 生物多样性技术
        8.3.3 立体种养技术
        8.3.4 循环农业技术
9 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研究
    9.1 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1.1 构建指导思想
        9.1.2 构建原则
        9.1.3 构建方法
        9.1.3.1 指标体系的构成
        9.1.3.2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9.1.3.3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值
        9.1.3.4 计算评价结果
    9.2 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9.2.1 指标体系构成
        9.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9.2.2.1 构建一级判断矩阵
        9.2.2.2 构造二级判断矩阵
        9.2.2.3 层次总排序
        9.2.2.4 模糊综合评判
        9.2.3 综合评价值计算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特色与创新
    10.3 存在不足
    10.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滨海盐碱地造林技术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盐渍土相关概念和理论
        1.2.1 盐渍土的概念及类型
        1.2.2 盐碱土分布
        1.2.3 滨海盐碱土的特征
    1.3 国内外滨海盐碱地治理技术进展
        1.3.1. 滨海农业生态工程
        1.3.2. 沿海林业生态工程
        1.3.3. 水利工程
        1.3.4. 生物改良技术及生物工程
        1.3.5. 化学改良技术
    1.4 盐碱土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水文与水资源
    2.4 气候
    2.5 土壤
    2.6 植被
    2.7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区立地条件和植被群落特征
    4.1. 研究意义
    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4.2.1. 调查方法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立地类型的划分
        4.3.2. 植物群落与立地类型的关系
        4.3.3. 不同立地类型的盐碱地造林意见
    4.4. 结论
5. 滨海盐碱土水盐动态研究
    5.1. 水盐运动大田试验
        5.1.1. 研究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滨海盐碱地盐分运动的室内模拟试验
        5.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结论
6. 引种筛选及适应性研究
    6.1. 引种选择的原则
    6.2. 造林树种的调查与筛选
    6.3. 引种适应性试验
        6.3.1. 胡杨在滨海盐碱地适应性
        6.3.2. 10种园林绿化树种在滨海盐碱地的适应性
        6.3.3. 不同柽柳种在滨海盐碱地的适应性
7. 造林关键工程技术及应用效果
    7.1. 铺设隔盐层
        7.1.1. 材料与设计
        7.1.2. 结果与分析
        7.1.3. 结论
    7.2. 表面覆盖
        7.2.1. 材料与方法
        7.2.2. 结果与分析
        7.2.3. 结论
    7.3. 集雨技术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暗管排水
        7.4.1. 土工排水体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7.4.2. 试验设计
        7.4.3. 结果与分析
        7.4.4. 结论
8. 滨海盐碱地造林优化技术模式与效果分析
    8.1. 优化技术模式
        8.1.1. 减蒸促排造林技术模式
        8.1.2. 集雨阻盐防蒸造林技术模式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布设
        8.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3.1. 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季节性动态
        8.3.2. 对土壤剖面盐分和水分的影响
        8.3.3 对树种光合和蒸腾特性的影响
        8.3.4. 模式的造林效果
        8.3.5. 土壤离子组成的变化
        8.3.6. 土壤养分的变化
    8.4. 结论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研究区立地条件和植被群落特征
        9.1.2. 滨海盐碱土水盐运动研究
        9.1.3. 引种筛选和适应性研究
        9.1.4. 关键造林技术措施和应用效果
        9.1.5. 滨海盐碱地造林优化技术模式及效果分析
    9.2.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低洼盐碱地生态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禹城市低洼盐碱地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吊庄移民效益评价研究[D]. 马荣. 宁夏大学, 2021
  • [2]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D]. 刘玥. 西南大学, 2021(01)
  • [3]盐碱地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广饶孙武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 韩建军.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4]农田暗沟对低洼盐碱地水盐运移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赵彬玥. 宁夏大学, 2019(02)
  • [5]潍坊胜伟盐碱地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D]. 王贝贝.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6]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10)
  • [7]黑龙港流域盐碱地治理与农业环境变迁研究(1949-1979)[D]. 牛犇.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 [8]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模式和创新管理研究[D]. 张志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1)
  • [9]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骆旭添.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6)
  • [10]滨海盐碱地造林技术与效果研究[D]. 赵名彦.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低洼盐碱地生态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禹城市低洼盐碱地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