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霉素及其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中生霉素及其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一、中生菌素及其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杜相革,李显军,陈倩[1](2021)在《《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的发展变化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于2000年作为推荐性农业行业标准首次发布,历经2013年、 2020年两次修订。本文总结了该准则的历次修订情况,因2020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传承了2013版的结构和体例,故重点分析了2020版中化学农药清单的结构、种类和数量变化,阐明新版农药使用准则的创新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协调性。该准则的实施对规范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农药使用行为,强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和监管,全面推进绿色食品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曹军[2](2020)在《桃枝枯病病菌侵染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桃枝枯病(peach shoot blight)是我国南方桃产区发生严重的一种真菌病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控制该病害,本文研究了其致病菌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在桃树上的侵染机制,包括侵染过程、致病力影响因子、致病因子等,对桃枝枯病其他两种新分离株进行了病原学研究,同时开展了桃枝枯病绿色防控技术田间试验研究。对桃拟茎点霉分生孢子萌发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接种9 h后分生孢子全部萌发,9 h~12 h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及芽管开始伸长,接种12 h~24 h产生了新生菌丝,30h后菌丝开始出现隔膜,并开始向四周蔓延。运用扫描电镜连续观察桃枝枯病菌在桃枝条上的侵染,发现病菌对桃枝条韧皮部和中央髓部为害不大,主要为害枝条木质部导管结构,在导管中产生大量菌丝使组织结构逐渐稀疏、腐朽化,因此该病菌能侵入桃枝条木质部导管,破坏导管的结构和功能,阻断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输送,这可能是枝枯病菌侵染形成溃疡斑及枝梢枯死的原因之一。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湿度)对桃枝枯病菌致病力的影响,发现30℃时病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2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病菌的致病力,但低温的抑制作用更大。病菌接种后前24 h的不同光照处理对病菌致病力并无显着影响。不同湿度条件研究表明,需要达到较高的湿度病菌才能致病,湿度过低病菌致病降低甚至不致病。同时,研究分析发现温度和降雨量等气象因子能显着影响田间桃枝枯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改良的Marcus培养基诱导桃枝枯病菌产生胞壁降解酶类,在病菌胞内和胞外都发现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和纤维素酶(Cx),其中PG和PGTE酶活性最高,PMTE酶活性相对较低。表明桃枝枯病菌可以分泌产生这5种胞壁降解酶类来降解寄主细胞壁。诱导并提取的桃枝枯病菌粗毒素在一定浓度下可引起桃枝条产生症状,其与桃枝枯病症状基本一致,表明病菌产生的毒素可能是其致病因子之一。另外,本文研究发现,除了Phomopsis amygdali,还有2种拟茎点霉也可以引起桃枝枯病,初步鉴定为P.liquidambari和P.eres,并对这2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菌丝生长速度和致病力均显着高于P.amygdali,研究结果更新和完善了桃枝枯病原,为桃枝枯病的有效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形成了农业防治、生物农药(中生菌素、申嗪霉素)与化学农药(咪鲜胺、多菌灵、烯唑醇)复配防治相结合的桃枝枯病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绿色防控与同期常规化学防治的防效差异不显着,在桃果品质方面也无显着差异性;但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同时显着降低了化学农药如多菌灵在桃果中的残留量。经济评价表明绿色防控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产值较常规化学防治增加8.15%。这为桃枝枯病高效、绿色防控和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桃园其他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了思路和技术模式。

郭成[3](2019)在《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猕猴桃是陕西省主要栽培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规模大、经济效益高,是农民增收致富和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引发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对我省猕猴桃产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该病害发展速度快、侵染途径多且侵染后导致树体病死率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是目前猕猴桃生产中的最大灾害。但在目前的防治现状来看,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化学药剂防治存在药剂滥用、施药技术落后等现象,带来环境污染、人畜中毒、杀伤天敌、防治成本增加、病菌产生抗药性等问题。因此,提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猕猴桃溃疡病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研究溃疡病病原菌在猕猴桃树体不同部位无症状带菌规律、猕猴桃溃疡病菌的传播途径、生物药剂防治、药剂减量增效混用、精准施药以及农业防治等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以及抗病诱导剂及有机肥对猕猴桃溃疡病发生程度的影响及使用技术的研究探索,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田间周年发病带菌规律调查和室内接种、分子检测,明确了多年生枝干、叶片、花朵、果实、根系等不同部位溃疡病带菌情况与带菌规律,进一步揭示了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田间发病规律,为该病害防治提供了科学参考和依据。2.通过室内在猕猴桃离体枝条、叶片上采取直接接菌、摩擦伤、刀伤、冻伤和皮孔接菌等接菌方法,进行了溃疡病菌在猕猴桃树体不同部位的侵染方式、途径和不同温度下溃疡病菌对侵染发病的影响试验观察,明确了猕猴桃溃疡病菌的侵染传播方式、途径和不同温度下溃疡病菌对侵染发病的影响。3.通过管碟法测定各生物药剂EC50。表明梧宁霉素、春雷霉素、中生菌素、氨基寡糖素、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将各药剂相互混用筛选,发现梧宁霉素、氢氧化铜与大部分药剂混用有增效或加和作用,将结果进行田间验证,防治效果比较理想;同时,对氨基寡糖素及有机肥对防效的影响进行研究,明确了在猕猴桃生长期使用氨基寡糖素及冬春季合理使用有机肥可有效的提高溃疡病的防治效果。4.通过对田间喷雾、喷淋、涂抹3种施药方式防治效果的观察,发现涂抹法防治效果最好,其防治效果相比喷淋法与喷雾法高出20.04%和40.05%。5.根据前期的病害发生规律和田间防治研究,制定了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治技术方案,将该技术示范应用,取得了高于70%的良好防效,为猕猴桃溃疡病的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提供依据。

饶悦[4](2018)在《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食品的出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经济调控下,绿色食品产业能够不断推动农业发展,形成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河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秦皇岛市农业局和秦皇岛市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结合宏观和微观研究方式,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的调查与研究。2017年秦皇岛市绿色食品认证企业达到23家,认证产品达81个。其中以蔬菜水果为主的种植业企业13家,认证产品57个;以葡萄酒、淀粉等加工为主的加工业企业7家,认证产品19个;以食用菌、干果为主的其他企业3家,认证产品5个。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以绿色植保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不到位和农药肥料等化学品使用管理不规范等为主,针对秦皇岛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发展“绿色+植保”、“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生态循环经济”等为主的创新模式。通过秦皇岛市绿色食品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案例分析,提出了秦皇岛市应以加强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农药化肥合理施用为主,同时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开发功能性产品、保健食品,开展精深加工;加强龙头企业的创建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绿色食品品牌意识,创建名优特品牌为辅的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战略。

刘剑,李小平,张静恒,江兰[5](2014)在《波尔多液在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上的应用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介绍绿色食品水果概念与要求出发,分析了波尔多液在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中应用的原因,指出合理施用波尔多液配制是难点和关键,并阐述了波尔多液在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中的应用概况。

徐岩岩,李宝聚,石延霞,谢学文[6](2011)在《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对糙皮侧耳细菌性褐斑病药效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硫酸链霉素为对照药剂,通过平皿抑菌试验和活体药效试验,对3%中生菌素用于防治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细菌性褐斑病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中生菌素(37.57、5.0 mg/L)与硫酸链霉素(250 mg/L)对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细菌性褐斑病病原菌)的平皿抑制率均为100%;活体药效试验中,3%中生菌素(37.5 mg/L)与硫酸链霉素(250 mg/L)对糙皮侧耳细菌性褐斑病的预防效果均在80%以上,显着优于接种后施药处理的治疗效果。

马林,宋金俤,曲绍轩[7](2010)在《六种生物杀菌剂对平菇及杂菌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平板内菌丝生长抑制率测定法测定了6种生物杀菌剂稀释1000倍后对木霉、黄曲霉、黑曲霉及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生物杀菌剂对3种杂菌及平菇菌丝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生菌素对3种杂菌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大,5d后黄曲霉菌丝的生长完全受到抑制,木霉和黑曲霉菌落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43mm、11.83mm,其次为宁南霉素;宁南霉素和中生菌素对平菇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小,5d后平菇菌落直径分别为12.50mm和12.33mm。试验表明中生菌素和宁南霉素适合在食用菌生产中使用。

肖春宏[8](2008)在《微生物源抗真菌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总结了我国已商品化的抗真菌农用抗生素主要品种的开发单位、作用机理、化学结构及作用范围。并分析了抗真菌农用抗生素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王燕[9](2008)在《谷子纹枯病拮抗菌株筛选及其抗菌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从谷子纹枯病根际土壤中分离并筛选出对谷子纹枯病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并对其发酵条件和产生的活性物质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由全国各谷子产区采集谷子纹枯病根际土壤样品,通过梯度稀释法对土壤样品进行分离,共分离到包括细菌、链霉菌、真菌在内的土壤微生物1346株。通过对峙培养法,共筛选到拮抗细菌16株,链霉菌1株,木霉菌3株。其中链霉菌SS56抑菌活性最高,发酵液平皿和盆栽试验抑菌活性测定显示了较强的抑菌活性。SS56菌株对所有作物的纹枯病菌及某些主要作物的土传病害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抑菌谱较广。(2)根据SS56菌株的菌丝和孢子形态及其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试验,初步判定其为灰绿链霉菌。SS56对纹枯病菌气生菌丝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显微镜观察,初步明确了SS56主要通过分泌活性物质抑制谷子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和伸长,造成菌丝节间缩短,分枝增多,弯曲变形;菌丝体原生质凝集,顶端生长点膨大,内容物外泄。(3)对SS56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21种常用链霉菌发酵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PD培养液为最适发酵培养基;以PD为发酵培养基对菌株发酵的接种菌龄、接种量、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和发酵时间等条件进行了选择,结果显示,SS56在接种菌龄4天,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为31℃,摇床转速160rpm,培养4天,初始pH8为最适发酵条件。(5)对SS56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物质在弱酸和中性pH条件下稳定;较耐高温,在80℃仍稳定存在,100℃时活性有所降低,121℃活性完全丧失。有效期较长,6个月后仍具有活性。(6)对SS56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和分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菌体和发酵液均有活性物质存在,采用乙酸乙酯静置萃取的方法可将活性物质分离,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有机相中,推测链霉菌SS56所产活性物质为脂溶性物质。静置吸附试验显示,强极性大孔吸附树脂NKA-9可将活性物质吸附。将洗脱液分段收集,并对各组洗脱液性进行活性测定,对活性组分利用TLC法分离制备。将TLC制备结果条带分别回收测活,经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显示为一纯度较高单峰,可进一步进行结构鉴定。

于萌萌[10](2007)在《“驯服”微生物 推进绿色农业——微生物农药发酵新技术新工艺及重要产品规模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微生物农药是指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造的农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食品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微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应用范围广,防治面积大,不污染环境、无残留,维护生态平衡,环境相容性好,适应人们对无公害农副产品、绿色食品需求的特点。由于微生物农药是通过微生物菌株发酵生产的,谁拥有了独特菌株和高效的生产技术与工艺,谁就拥有了知识产权和生产主动权。

二、中生菌素及其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生菌素及其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的发展变化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历次版本的修订情况
    (一)2000版
    (二)2013版
    (三)2020版
二、2020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变化
    (一)农药定义的变化
    (二)有害生物防治原则的变化
    (三)农药种类的变化
    (四)产品安全评价标准的变化
三、2020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特点分析
    (一)创新提出绿色食品有害生物防治原则
    (二)强化综合评估,科学筛选农药品种
    (三)兼顾法规要求和生产需求,保证标准合法性和合理性
    (四)注重标准的协调性,建立标准的有效衔接
四、应用与挑战
    (一)应用
    (二)挑战

(2)桃枝枯病病菌侵染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桃枝枯病研究现状
        1.1 桃枝枯病危害及其病原种类
        1.2 桃枝枯病症状及其发病规律
        1.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1.4 桃枝枯病的防治方法
        1.4.1 农业防治
        1.4.1.1 田间管理
        1.4.1.2 合理施肥
        1.4.1.3 合理选种
        1.4.2 化学防治
    2 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2.1 植物病原真菌侵染结构
        2.2 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因子
        2.2.1 酶类
        2.2.1.1 角质酶
        2.2.1.2 细胞壁降解酶
        2.2.2 毒素
        2.2.2.1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种类及特性
        2.2.2.2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致病机理
        2.2.3 生长调节物质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植物材料
    2 培养基
        2.1 葡萄糖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
        2.2 苜蓿煎汁+Czapck培养基
        2.3 PSK液体培养基
        2.4 改良的Marcus培养基
    3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 主要试剂材料
        3.2 主要仪器
    4 桃拟茎点霉分生孢子侵染过程观察
        4.1 桃拟茎点霉生活史
        4.2 扫描电镜观察桃拟茎点霉的侵染过程
    5 不同环境条件下桃拟茎点霉致病力的测定
        5.1 不同温度条件桃拟茎点霉致病力的测定
        5.2 不同光照周期桃拟茎点霉致病力的测定
        5.3 不同湿度条件桃拟茎点霉致病力的测定
        5.4 田间桃枝枯病发生动态调查与气象资料收集
    6 桃拟茎点霉胞壁降解酶诱导及其活性测定
        6.1 胞壁降解酶的诱导
        6.2 胞外蛋白的提取
        6.3 胞内蛋白的提取
        6.4 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
    7 桃拟茎点霉毒素的诱导及测定
        7.1 毒素的诱导
        7.2 粗毒素的制备
        7.3 生物法检测毒素活性(离体枝条针刺法)
    8 桃枝枯病病原新种的鉴定与致病性
        8.1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8.1.1 病原菌分离
        8.1.2 形态学鉴定
        8.1.2.1 病原菌菌落形态及营养菌丝生长速率
        8.1.2.2 分生孢子器形态数目观察
        8.1.2.3 分生孢子形态观察
        8.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8.2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8.2.1 桃树枝条致病性测定
        8.2.2 桃果致病性测定
    9 桃枝枯病田间绿色防控
        9.1 桃枝枯病绿色防控田间试验
        9.1.1 试验园(区)选择
        9.1.2 施药时间(共六次)
        9.1.3 常规化学防治
        9.1.4 绿色防控
        9.1.4.1 农业防治措施
        9.1.4.2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复配防治
        9.1.5 调查及计算
        9.2 绿色防控园桃果品质检测和农药残留分析
        9.3 绿色防控经济评价
结果与分析
    1 桃拟茎点霉分生孢子侵染过程
        1.1 桃拟茎点霉生活史
        1.2 扫描电镜观察桃拟茎点霉的侵染枝条过程
        1.2.1 韧皮部
        1.2.2 木质部导管
        1.2.3 中央髓部
    2 桃拟茎点霉致病力影响因子研究
        2.1 不同温度条件对桃拟茎点霉致病力的影响
        2.2 不同光照周期对桃拟茎点霉致病力的影响
        2.3 不同湿度条件对桃拟茎点霉致病力的影响
        2.4 气象因子对田间桃枝枯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3 桃拟茎点霉的胞壁降解酶及活性
    4 桃拟茎点霉毒素及活性
    5 桃枝枯病致病新种的发现与验证
        5.1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5.1.1 菌落形态及生长速率
        5.1.2 分生孢子器形态特征
        5.1.3 分生孢子形态特征
        5.2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结果
        5.3 病原菌的致病性
        5.3.1 桃枝致病性
        5.3.2 桃果致病性
        5.3.3 柯赫氏法则验证
    6 桃枝枯病田间绿色防控
        6.1 防治效果
        6.2 桃果品质
        6.3 农药残留
        6.4 经济评价
讨论
    1 桃枝枯病侵染过程和侵染机制
    2 桃枝枯病影响因子
    3 桃枝枯病菌新种
    4 桃枝枯病田间绿色防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猕猴桃溃疡病的研究概况
        1.1.1 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及危害
        1.1.2 猕猴桃溃疡病的症状
        1.1.3 猕猴溃疡病的病原
        1.1.4 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病因素
        1.1.5 分子检测
        1.1.6 病害循环
        1.1.7 传播途径
    1.2 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生物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3 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治研究
        1.3.1 猕猴桃溃疡病菌发生规律
        1.3.2 施肥对猕猴桃溃疡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1.3.3 猕猴桃溃疡病的药物防治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在红阳猕猴桃树体不同部位无症状带菌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猴桃树体不同器官溃疡病无症状带菌情况检测
        2.2.2 红阳猕猴桃树体枝干上不同位点溃疡病带菌规律
        2.2.3 红阳猕猴桃树体上不同功能部位溃疡病带菌率测定结果
        2.2.4 猕猴桃溃疡病不同时期在红阳树体无症状功能器官带菌规律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猕猴桃溃疡病侵染途径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红阳树体上溃疡病菌不同侵染方式、途径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生物药剂对猕猴桃溃疡病防治的研究及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数据统计和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六种药剂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皿内抑菌效果
        4.3.2 药剂混配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皿内抑菌效果
        4.3.3 不同药剂对红阳猕猴桃溃疡病田间预防和治疗效果
        4.3.4 氨基寡糖与不同生物药剂混用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预防效果
        4.3.5 不同生物药剂、微生物菌肥及有机粪肥与施用对海沃德猕猴桃溃疡病的预防效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示范
    5.1 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主要技术方案
        5.1.1 植物检疫
        5.1.2 农业防治
        5.1.3 药剂防治
    5.2 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预防效果
        5.2.1 示范地点
    5.3 示范效果调查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1.2 国际国内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1.1.3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1.1.4 河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定义
        1.3.2 国外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研究
        1.3.3 国内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更好解决三农问题
        1.4.2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
        1.4.3 居民对高品质生活和食品安全的追求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情况及问题
    2.1 秦皇岛市基本情况
        2.1.1 区位优势
        2.1.2 气候优势
        2.1.3 交通优势
        2.1.4 旅游资源优势
    2.2 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2.3 秦皇岛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机遇
        2.3.1 内部机遇
        2.3.2 外部机遇
    2.4 秦皇岛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存在的问题
        2.4.1 绿色植保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不到位
        2.4.2 农药肥料等化学品使用管理不规范
        2.4.3 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
        2.4.4 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差
        2.4.5 品牌意识淡薄,缺少名优特品牌
第三章 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模式
    3.1 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主要发展模式
    3.2 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的创新模式
        3.2.1 绿色+植保模式
        3.2.2 绿色+科技创新模式
        3.2.3 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3.2.4 绿色+旅游模式
        3.2.5 绿色+电商模式
        3.2.6 绿色+名优特品牌模式
第四章 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发展思路和战略对策
    4.1 总体发展思路
    4.2 战略对策
        4.2.1 加强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对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的影响
        4.2.2 规范农药化肥在生产过程中的合理施用
        4.2.3 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4.2.4 开发功能性产品、保健食品,开展精深加工
        4.2.5 加强龙头企业的创建和辐射带动能力
        4.2.6 提高绿色食品品牌意识,创建名优特品牌
    4.3 案例:绿色食品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00)
附录二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394-2000)
附录三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13)
附录四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394-2013)
致谢

(5)波尔多液在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上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食品水果概念与要求
    1.1 绿色食品水果的概念
    1.2 绿色食品水果的分类
    1.3 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准则
    1.4 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中肥料的使用准则
2 波尔多液在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中应用的原因
    2.1绿色食品的病虫害防治要求高
    2.2 综合防治配合使用波尔多液能够生产出合格的绿色食品水果
3 合理施用波尔多液配制是难点和关键
    3.1 波尔多液配制方法
    3.2 波尔多液常用制剂
    3.3 波尔多液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4 波尔多液在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中的应用优势
    4.1具有农药与肥料双重功效
    4.2 波尔多液的增光避虫作用
    4.3 波尔多液可防治的常见病害
5 结语

(7)六种生物杀菌剂对平菇及杂菌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供试菌种
        1.1.3 供试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六种生物杀菌剂对杂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六种生物杀菌剂对杂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8)微生物源抗真菌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真菌农用抗生素的研究概况
二.我国抗真菌农用抗生素的主要品种
    1. 井冈霉素
    2. 杀稻瘟菌素-S
    3. 农抗120
    4. 武夷菌素
    5. 多抗霉素
    6. 公主岭霉素
    7. 庆丰霉素
    8. 中生菌素
三.我国抗真菌农用抗生素的未来的研究开发趋势

(9)谷子纹枯病拮抗菌株筛选及其抗菌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谷子纹枯病研究现状
        1.1.1 谷子纹枯病发生情况
        1.1.2 病原菌及危害特点
        1.1.3 谷子纹枯病防治研究进展
    1.2 农用抗生素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1.2.1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概况
        1.2.2 农用抗生素的特点
        1.2.3 农用抗生素在植病生防中的研究和应用
        1.2.4 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2.5 存在的问题
        1.2.6 前景和展望
2 谷子纹枯病生防菌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拮抗菌对峙培养效果
        2.2.2 种子处理及室内防效试验结果
        2.2.3 SS56 生防抑菌谱的测定
    2.3 小结
3 链霉菌SS56 的分类鉴定及其抑菌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显微镜观察结果及电镜观察结果
        3.2.2 链霉菌SS56 培养特征
        3.2.3 生理生化反应
        3.2.4 SS56 生防机制
    3.3 小结
4 链霉菌SS56 抗菌活性物质的性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活性物质的萃取
        4.2.2 酸碱稳定性
        4.2.3 热稳定性
        4.2.4 活性物质的有效期
    4.3 小结
5 链霉菌SS56 摇瓶发酵工艺的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5.2.2 种龄试验
        5.2.3 接种量试验
        5.2.4 摇瓶装量试验
        5.2.5 发酵温度试验
        5.2.6 摇床转速优化试验
        5.2.7 发酵液初始pH 试验
    5.3 小结
6 链霉菌SS56 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试验
        6.2.2 薄层制备结果、
        6.2.3 HPLC 检测结果
        6.2.4 紫外分光测定
    6.3 小结
讨论
    1 拮抗菌 SS56 提取抗生素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 拮抗菌 SS56 具有极大开发潜力
    3 拮抗菌 SS56 发酵工艺的可操作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驯服”微生物 推进绿色农业——微生物农药发酵新技术新工艺及重要产品规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工艺创新提高工厂生产水平
规模应用, 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应用前景及效益分析

四、中生菌素及其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的发展变化及特点分析[J]. 杜相革,李显军,陈倩.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1(04)
  • [2]桃枝枯病病菌侵染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曹军. 扬州大学, 2020
  • [3]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D]. 郭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4]秦皇岛市绿色食品产业安全调查与研究[D]. 饶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8(01)
  • [5]波尔多液在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上的应用探析[J]. 刘剑,李小平,张静恒,江兰. 园艺与种苗, 2014(11)
  • [6]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对糙皮侧耳细菌性褐斑病药效试验[J]. 徐岩岩,李宝聚,石延霞,谢学文. 食用菌学报, 2011(01)
  • [7]六种生物杀菌剂对平菇及杂菌生长的影响[J]. 马林,宋金俤,曲绍轩. 食用菌, 2010(03)
  • [8]微生物源抗真菌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展[J]. 肖春宏.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9)
  • [9]谷子纹枯病拮抗菌株筛选及其抗菌物质的研究[D]. 王燕. 河北师范大学, 2008(12)
  • [10]“驯服”微生物 推进绿色农业——微生物农药发酵新技术新工艺及重要产品规模应用[J]. 于萌萌. 中国科技奖励, 2007(07)

标签:;  ;  ;  ;  ;  

中生霉素及其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