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1](2021)在《益海嘉里中国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益海嘉里(Yihai Kerry),是以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统一称谓,它的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等。该企业集团隶属于新加坡丰益国际,是一家以粮油加工和内外贸易为主的大型跨国公司。当前,随着跨国公司本土化竞争愈演愈烈,益海嘉里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巨大挑战,因此,公司急需制定清晰明确的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下对于跨国公司本土化发展的转型要求。本文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介绍了益海嘉里在华发展历程,本土化发展战略的成绩和本土化发展战略的目标。结合益海嘉里在华发展概况,首先采用PEST分析法对益海嘉里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所涉及的产业门类进行产业环境分析,并且采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对益海嘉里所面对的粮油市场竞争环境进行深入研究,然后使用EFE矩阵对其外部关键因素评价,据此得出益海嘉里在华发展外部环境所面临的五个优势和四个劣势。随后,从资源保障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产品实现过程能力三个方面对益海嘉里在华发展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并且借助IFE矩阵评价其内部环境关键因素,获得了企业在华本土化发展所面临的六个优势和五个劣势。在此基础之上,以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为依据,采用SWOT矩阵分析法,对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备选方案进行识别,并对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备选方案分别从适用性、可行性、可接受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然后对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从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地选择分析,制定了相对具体的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最后对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有力的保障措施。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益海嘉里目前发展现状面临困境。当前公司正处于传统粮油行业到新型粮油行业的转型过渡期,较早的产业布局和粮油种植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当前消费者对粮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原有模式与当前市场需求并不完全对等,在华发展遇到瓶颈。第二,益海嘉里的内外部环境表明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仍然具有继续改进的空间。一方面,外资投资环境的持续优化与双循环新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为益海嘉里在华发展提供了优渥土壤。另一方面,A股上市之后的融资优势,也使得公司可以继续扩大在华投资力度。另外,研究表明,消费升级下粮油市场高端产品需求火热,益海嘉里可以发挥其品牌价值和研发优势,在高端粮油产品市场大显身手。第三,益海嘉里应该综合多个层面优化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选择。例如加强产品创新,提升粮油产品附加值,扩大销售渠道,打造品牌矩阵,筑牢产品价格优势等优化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选择。第四,为了保障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最后从产品品类,多端销售,品牌矩阵,全产业链一体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本研究可以为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的识别与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永斌[2](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朱简妮[3](2021)在《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推动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跨境电商崛起以及在企业自身寻求进步的驱动之下,对于品牌出海的提出与探究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必然。本文在中国品牌出海现状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品牌实力与企业实力不匹配这一核心问题,并以此问题为原点,探究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方式。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2020年《Brand 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榜单中的15个电子品类品牌上。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学界对“出海”的研究集中在“企业”而非“品牌”上;结合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品牌为什么出海、出海现状与困境、如何解决以及带来的启示。从电子品类品牌出发,深入探究品牌的出海问题是本文的创新点,能够在学术研究方面进行一定的整理、深化以及补充。但也由于本文难以穷尽研究文本和对象以及研读的欠缺带来了研究视野和对象分析的局限,无法更全面地反映所有出海品类品牌的现状、问题和品牌建设的历时性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品牌出海相比企业出海有更高的要求,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寻求进一步自我提升的途径,同样也是顺应目前宏观国际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必由之路。在经过了产品出海阶段、品牌觉醒阶段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出海品牌呈现出整体稳定增长,品类发展动荡,欧洲市场发展稳定,重点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特点。中国的品牌出海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企业国际化程度低,中国制造刻板印象以及品牌自身文化不自信的问题。通过对电子品类品牌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发现,这些品牌必须强化品牌基础,抵抗出海风险;培养国际基础,布局海外市场,管理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实力;加强品牌底蕴,促进文化认同。品牌出海应是以品质为船,以沟通为帆,向世界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以多元文化共同繁荣为核心,坚守中国的底线,促进海外国家对中国文化与品牌文化的认同,促进品牌忠诚;用全球视野进行本土化执行,让更多的中国品牌出海,让更多的出海品牌成功上岸;通过在全球市场展现出属于中国品牌的声名,让中国品牌成为中国的最佳名片,助力中国国家形象建设;而中国国家形象同样也会反哺中国品牌形象,促成中国品牌出海。

王天尧[4](2021)在《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变化与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作为东北亚区域内的发达国家,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强,产业合作潜力大。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经贸关系虽然有所起伏,但近几年呈现出逐渐回暖的态势,在中美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日两国经贸投资合作的必要性愈发凸显,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促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日两国合作面临全新向好形势之时,我国需要重新审视、规划并调整未来与日方的投资合作。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现有大多数文献都是从国际关系视角阐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投资趋势等。本文以21世纪为时间切入点,分别从中日两个角度来分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变化及其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两国的经济效应,最后总结出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本论文重点研究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变化与影响。首先概括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与特点,分别将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六个理论进行阐述,为之后的章节做理论基础。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划分为四个阶段,集中分析了各个阶段日本对华投资发展过程。其次分析了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变化的背景与影响因素,投资的背景从世界、日本、中国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投资的影响因素分别从中日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再次,重点分析了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变化。以21世纪为时间点,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规模来看是波动变化并且经历了四次高潮。从中国利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占外商总投资的比重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占日本海外直接投资比重来看,投资将进一步趋向谨慎。然后分别从投资行业结构、投资区域、投资方式和目的等方面分析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变化。最后,通过实证结果分析得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两国GDP增长率的影响为正,对中日两国的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中日贸易有着促进效应。然后总结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企业战略、技术转移、生产经营、投资环境等面临的问题,并对中国促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提出对策和建议。

周红芳[5](2021)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文中认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发展。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开放性和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大国竞合博弈愈演愈烈,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逆全球化从经贸领域蔓延至科技领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科研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体制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微观层面的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制约,全球科技在开放与保护的较量中艰难前行。但是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跨国公司的逐利行为和数字产业的技术革新都会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科学从本质上讲是无国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随着全球化研发和生产的发展以及跨国学术研究网络的出现,科学的发展愈发是一个全球合作的过程。从我国国内创新情况看,开放水平不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彰显了高层次创新和高水平开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但是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广泛吸收耗散结构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制度经济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理论知识,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纵贯式结构,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对策建议。在全文中,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②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系目标、运行环境是怎样?作为最鲜明的特征,开放度该如何衡量?③如何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在梳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建立原则、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等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论文根据马克思对创新形式的划分,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建立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分析框架:生产力层面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生产关系层面的制度创新。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中,三大创新活动表现为: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以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在体系中,科学创新是基石,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根据以上分析框架,论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活动进行定性分析,对创新开放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了新冠疫情下逆全球化形势对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最后根据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等主要国家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经验和启示,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开放是经济增长的外在环境。开放式创新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相对于企业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研究并不充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既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第二,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建立起来的全面而开放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公共与私有机构之间相互作用,对内要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对外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体系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系统性和安全性等特征,有内向型开放和外向型开放两种模式。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可以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科学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活动国际化、科研成果国际化实现,国家应注重对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加大对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跨国并购和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研发国际化,根据马克思全球化理论,要注意区分研发国际化的双重影响,趋利避害。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通过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要在全球实现创新资源的配置,还会受到国际规则的影响。中国应该增强国内外规则的协调性,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提升国际治理的能力。第四,从知识开放、技术开放、资本开放、人才开放和制度开放五个要素分析,中国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水平十分有限,创新要素跨国流动水平不高,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借鉴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应从科学创新开放、技术创新开放、制度创新开放以及三大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创新开放度,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第五,从新中国时期的巴统协议,冷战时期的瓦森纳协定,到中美贸易战,再到疫情期间中美科技领域部分脱钩,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从未停止。新形势下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下,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科技合作,探索更加柔性,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主动引领全球治理良性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智库(CCG)[6](2020)在《2020企业全球化报告——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机遇》文中指出受新冠疫情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遭受重创,世界经济整体陷入衰退。尽管外部环境受限,在中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完善营商环境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连续三年稳居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国地位。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我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财税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告对后疫情时代企业全球化发展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外商在华投资的五大现状与特点,并对外商企业在华投资的政策与市场机遇进行了剖析,最后针对促进外商在华投资,提出了落实《外商投资法》,完善外商在华投资法制环境;进一步完善负面清单制度,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投资信心,吸引高科技投资;大力推进自贸区、自贸港的建设与探索,创造吸引外资的新高地;考虑加入CPTPP等高标准贸易协定,积极拓展多边合作;提升国际人才优势,通过人才吸引资本和技术;通过官方和民间等多种渠道做好宣传与沟通,提振外商来华投资信心等政策建议。CCG企业全球化研究课题组连续七年研究企业全球化发展情况,2020年,课题组通过对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发放问卷调查、跟进电话访谈、定期组织专题论坛、研讨会、媒体新闻监测等方式,对2019至2020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等情况进行了收集与研究,以投资体量、影响力、发展潜力等为重点考察因素,通过专家评议,综合评选推介出"2020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旨在对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进行评价,激励更多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

王昊[7](2020)在《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新兴“世界工厂”,吸引了大批包括电子行业在内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中国经济腾飞的40年中,跨国公司也逐渐从各级制造业到研发中心、渠道等全面扎根中国,充分享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与用地成本快速增长,中国政府实施本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外商投资优惠政策也慢慢取消,同时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美贸易战等问题下,在华投资的电子业跨国公司也开始将在华产业向越南转移,利用越南低廉的成本优势以重新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本文试图对转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现阶段向越南转移的特征与动因是什么,中国与越南的投资环境相比各具有什么样的利弊与特点,更适合什么样层次的电子产业投资与发展,中国接下来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优化电子业投资环境以应对产业向越南转移,电子业跨国公司应该如何优化在华投资策略。本文通过数据详细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发展的历程和现在面临的问题,同时分析了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的现状:在产业向越南转移的同时,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加大投资的趋势,接下来分析了转移的动因:中越产业级差、转移后获得成本优势、现实层面因素(金融危机与中美贸易战)、追寻辐射更大的消费市场、越南投资优惠政策。之后基于关键因素评估法对中越的电子业投资环境作了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越南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更好的投资环境,而中国现阶段相比越南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再,但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与研发方面则具有更好的投资环境。又通过对三星和英特尔公司的产业转移案例实践的分析,最终对中国政府如何应对产业向越南转移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电子业投资环境以更好的引资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中国政府应该努力延缓人口红利下降,引导跨国公司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并进一步优化技术密集型电子产业投资环境:加大对高级要素的投入、坚持制造业转型升级、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放开引资优惠政策、提高国内市场需求。并对电子行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提出自己的建议。

魏倩[8](2020)在《V公司在华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型跨国公司来华发展,它们凭借领先的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较强的创新竞争力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制度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中小型跨国公司要想在与本国制度和文化差异极大的中国市场获得成功,就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突破制度约束,获取相应的组织合法性,反之,企业若没有及时制定提调整好策略,就无法适应中国的制度环境,导致在华发展举步维艰。本文试图对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在中小型跨国公司面对制度约束时组织合法性获取问题。本文尝试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结合组织合法性理论,对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中小型跨国公司面对制度约束时,采取何种策略获取组织合法性。本文将V公司进入中国至今的发展过程分为市场建立阶段、企业市场拓展阶段和市场转型阶段。然后,以组织合法性维度理论以及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理论为基础,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母公司影响作为外部条件,对案例对象的合法化行为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各个阶段采取的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以及组织合法性维度与获取策略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和母公司对企业获取组织合法性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中小型跨国公司的特殊性,组织合法性获取也与大型跨国公司存在差异。企业不同阶段侧重的组织合法性维度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前一阶段所获取的组织合法性,有可能会促进下一阶段组织合法性的获取。而组织合法性获取时所采取的策略也不是单一的。政策不确定性和母公司对于中小型跨国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均有影响作用。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小型跨国公司在制度理论下获取合法性的研究空缺,为中小型跨国公司有效运行和有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于中国企业面临东道国制度障碍获取合法性时,提供一些启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田苏宁[9](2020)在《基于全球化视角的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在华市场的本土化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不断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全球化生产网络,这其中全球各地的跨国公司发挥了主导作用。S公司是一家聚焦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业务领域涵盖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工业、医疗、交通等,遍布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市场是S公司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全球化经营是S公司的重要发展战略,而各国或各地区市场存在的差异化需求,则要求S公司在全球化经营和本土化战略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近十年来,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吸引了全球汽轮机巨头参与到中国工业汽轮机市场的竞争,中国本土的工业汽轮机制造商作为新崛起的力量,也显示了强劲的本土竞争优势。作为跨国公司的S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国际和本土两种力量的激烈竞争。同时,伴随全球各国和地区关于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和低碳技术市场需求不断上升,为以创新发展为根基的S公司提供了市场机会。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S公司为研究样本,以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的在华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以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战略理论、企业竞争优势战略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发现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态势中挑战与机会并存,但总体上有利于S公司在中国开展工业汽轮机业务,而S公司在声誉、创新和组织方面具备核心能力;以此构建SWOT战略矩阵,推导出S公司的基本战略定位为以增长为主兼顾多样化的竞争战略;实现途径为推进差异化并控制溢价;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价值链的分析提出本土化经营战略的调整方案,即:通过全球创新资源前瞻性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培育本土设计和工艺技术能力、实施核心部件转子的本土化制造。最终本文还提出了本土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战略联盟以扩展价值链、优化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和加强团队本土化的人力资源建设等。本文系统地运用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战略理论和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对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在华市场的发展,从全球化视野提出了本土化战略的优化措施,为S公司在当前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调整本土化战略提供参考。另外,本文所研究的工业汽轮机行业属于与高新技术紧密联系的高端重型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写照,作为国际技术领先的S公司,其在华工业汽轮机的本土化战略不仅影响S公司在华的竞争布局,也会对中国整个工业汽轮机行业技术进步带来影响。

李天惠[10](202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与国家利益》文中指出本文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与母国、东道国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跨国企业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制约关系。当今,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行为体,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加深,本文将探讨跨国公司在跨国投资经营活动以及参与国际经济事务时的作用与影响。作为不同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分别有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行为体,其根本目标是获得经济收益,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跨国公司利益高度一致。市场的扩大让跨国公司拥有更多的议价优势和选择权,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并建立广泛的生产和销售网络。而国家追求的国家利益内涵更加广泛,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也要复杂的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利益出现交叉重叠,因此国家利益不再是完全排他的,对其的考量也须包含国际层面。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并非总是获利的。由于全球经济“不可能三角”的存在,国家利益与高度经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固有矛盾。而具体到跨国公司与母国以及东道国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冲突与合作并存。跨国公司是母国经济与实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推移,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变得不再完全符合母国利益,当然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利益同样有重叠也有矛盾。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母国与东道国会根据利益需求制定相应政策引导、规制跨国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避免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对国家产生不利影响。而跨国公司则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减少因国家管制给经营带来的阻碍。跨国公司促进着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对国际贸易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但其导致的资本流动与贸易差会引发国家间的经贸摩擦。有时国家间经贸摩擦背后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更深的政治原因,比如大国竞争。在这种母国与东道国的矛盾关系中,跨国公司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或受影响方。通过博弈论的研究方法,本文分析了国家间合作的可能性,而跨国公司作为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纽带,也发挥着调和国家之间矛盾的重要能动作用。由于跨国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资源调配能力使其在国内与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甚至导致国家被迫让渡部分经济权力。本文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虽然跨国公司的实力以及对国际经济议题的影响力还会进一步提升,但主权国家并不会过度让渡经济权力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也无法完全替代国家在国际经济议题中的地位。但是为了减少国家间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与母国的“剥离”也许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跨国公司与国家的利益竞争还会继续,但双方都应更加关注不同群体的利益关切。跨国公司应尽力协调母国与东道国、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的冲突与发展,在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的平衡发展;而主权国家应多以合作的形式促进经济发展,避免滥用国家权力干预市场,以战略眼光保障国家长远利益的实现。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机遇与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益海嘉里中国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宏观环境背景
        1.1.2 企业发展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战略管理
        2.1.2 发展战略
        2.1.3 跨国公司
        2.1.4 本土化与本土化战略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3 益海嘉里在华发展现状
    3.1 企业简介
    3.2 业务概况
        3.2.1 厨房食品
        3.2.2 油脂科技产品
        3.2.3 饲料原料
    3.3 发展历程
        3.3.1 市场开拓阶段
        3.3.2 发展扩张阶段
        3.3.3 整合壮大阶段
    3.4 本土化发展战略成绩
    3.5 本土化发展战略目标
4 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产业环境分析
        4.2.1 粮油产业环境分析
        4.2.2 油脂科技产业环境分析
        4.2.3 饲料原料产业环境分析
    4.3 竞争环境分析
        4.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4.3.2 消费者议价能力
        4.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4.3.4 替代品的威胁
        4.3.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4.4 外部环境因素矩阵(EFE)矩阵
5 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5.1 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5.1.1 财务资源保障能力
        5.1.2 无形资产保障能力
    5.2 综合管理能力分析
        5.2.1 管理创新能力
        5.2.2 品牌建设能力
        5.2.3 风险管控能力
    5.3 产品实现过程能力分析
        5.3.1 产品支撑能力
        5.3.2 市场开拓能力
    5.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6 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的识别与选择
    6.1 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备选方案的识别
        6.1.1 机会分析
        6.1.2 威胁分析
        6.1.3 优势分析
        6.1.4 劣势分析
        6.1.5 SWOT矩阵图
    6.2 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备选方案评价
        6.2.1 适用性评价
        6.2.2 可行性评价
        6.2.3 可接受性评价
    6.3 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选择
        6.3.1 公司层发展战略选择
        6.3.2 业务层发展战略选择
        6.3.3 职能层发展战略选择
7 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拓展产品品类组合
    7.2 精准发力销售B端
    7.3 强化品牌矩阵优势
    7.4 筑牢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产业发展之必然
        1.1.1 改革开放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1.1.2 中国出口额整体呈上升趋势
        1.1.3 众多中国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1.1.4 “一带一路”助推品牌国际化
    1.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1.2.1 品牌
        1.2.2 品牌出海
        1.2.3 品牌出海与企业出海
        1.2.4 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1.2.5 中国品牌的国际传播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品牌出海驱动因素的历史探究
    2.1 宏观背景
        2.1.1 经济全球化引发“出海”意识
        2.1.2 “走出去”战略开拓“出海”道路
        2.1.3 逆全球化反推“出海”高质量
        2.1.4 “一带一路”搭建“出海”新平台
        2.1.5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2.2 土洋之争
        2.2.1 以广告树立在华品牌形象
        2.2.2 以创新传播打造在华时尚范式
        2.2.3 土洋之争导致中国品牌之殇
        2.2.4 缩小中外品牌差距
    2.3 微观背景
        2.3.1 顺应“走出去”趋势
        2.3.2 寻求未饱和市场
        2.3.3 丰富品牌资产
        2.3.4 提升品牌全球形象
        2.3.5 弘扬中国特色文化
第3章 品牌出海的现状与挑战
    3.1 品牌出海的发展历程
        3.1.1 产品出口阶段
        3.1.2 品牌觉醒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2 品牌出海的现状
        3.2.1 品牌力持续增长但电子品类品牌力回落
        3.2.2 品类动荡但强势品类始终占据半壁江山
        3.2.3 出海品牌马太效应显着
        3.2.4 出海品牌品牌力在欧洲市场增长乐观
        3.2.5 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是品牌出海的重要沟通点
    3.3 品牌出海的挑战
        3.3.1 外部环境多变导致出海风险增大
        3.3.2 中外品牌国际化程度差距明显
        3.3.3 制造大国与品牌小国
        3.3.4 去中国化容易失去品牌的国别性
第4章 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4.1 夯实品牌基础抵抗出海风险
        4.1.1 注册商标维护品牌权益
        4.1.2 建设海外根据地强化本土优势
        4.1.3 借力电商平台跨境出海
        4.1.4 并购海外品牌整合优势资源
    4.2 布局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化程度
        4.2.1 吸纳与保留全方面国际人才
        4.2.2 获取国际组织认证背书品牌实力
        4.2.3 投标海外项目提高品牌好感度
        4.2.4 海外上市提升全球知名度
    4.3 管理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实力
        4.3.1 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4.3.2 合作推广实现品牌优势互补
        4.3.3 国际展会展示品牌实力
        4.3.4 赞助节事扩张品牌影响力
        4.3.5 明星代言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
        4.3.6 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可持续发展
    4.4 强化品牌底蕴促进文化认同
        4.4.1 文化自信打造跨文化传播的基础
        4.4.2 创新理念转换跨文化传播的思路
        4.4.3 转换策略培养跨文化传播的认同
        4.4.4 拓展路径突破跨文化传播的局限
    4.5 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4.5.1 “文化和融合”实现共同繁荣
        4.5.2 “品质和信誉”颠覆刻板印象
        4.5.3 “全球视野和本土运营”真正触达受众
        4.5.4 “技术和互动”建立情感连接
        4.5.5 “媒体和热点”引发全球关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变化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结构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分析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与特点
        2.1.1 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
        2.1.2 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2.2 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市场内部化理论
        2.2.3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5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2.6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第3章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
    3.1 探索启动阶段(1979-1990)
    3.2 加速增长阶段(1991-2000)
    3.3 持续深化阶段(2001-2010)
    3.4 转型调整阶段(2011-至今)
第4章 21 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变化的背景与影响因素
    4.1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变化的背景
        4.1.1 全球经济发展为日本对外投资提供良好环境和广阔平台
        4.1.2 应对贸易摩擦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使日本加快对外直接投资
        4.1.3 日本日益严峻经济压力加快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浪潮
        4.1.4 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和良好的引资环境具有强大吸引力
    4.2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变化的影响因素
        4.2.1 影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变化的中国因素
        4.2.2 影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变化的日本因素
第5章 21 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变化
    5.1 投资规模与比重的变化
        5.1.1 投资规模波动变化
        5.1.2 中国利用日本直接投资的比重变化
    5.2 投资行业结构的变化
        5.2.1 投资行业布局表现
        5.2.2 投资仍以制造业为主
        5.2.3 非制造业投资有所增加
        5.2.4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潜力巨大
    5.3 投资区域的变化
        5.3.1 投资区域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
        5.3.2 投资由南向北和由沿海向内陆转移
    5.4 投资方式和目的的变化
        5.4.1 投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
        5.4.2 投资目的地向获取中国市场转变
第6章 21 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经济影响分析
    6.1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经济的影响
        6.1.1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6.1.2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6.2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双边贸易的影响
        6.2.1 模型建立与数据选取
        6.2.2 实证结果分析
第7章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问题及对我国促进日本对华投资的对策建议
    7.1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问题
        7.1.1 日本企业战略调整中投资出现波动
        7.1.2 日本企业在技术转移上较为保守
        7.1.3 日资企业在生产经营上面临成本提高和人才短缺等问题
        7.1.4 日资企业在华面临的环境规制压力越来越大
    7.2 促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7.2.1 继续完善营商环境
        7.2.2 优化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7.2.3 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解决实际困难
        7.2.4 重视日本中小企业对华直接投资
        7.2.5 把握日资企业在华结成经营联盟的动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我国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1.4.2 具体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2.1 思想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2.1.2 西方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2.1.3 简要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2.2 开放式创新理论
3 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依据
    3.1 理论依据
    3.2 历史依据
    3.3 现实依据
4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
    4.1 基本概念
        4.1.1 国家创新体系
        4.1.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4.1.3 相关概念辨析
    4.2 构成要素
        4.2.1 行为主体因素
        4.2.2 投入和产出因素
        4.2.3 环境因素
    4.3 主要特点
        4.3.1 开放性
        4.3.2 系统性
        4.3.3 流动性
        4.3.4 安全性
    4.4 建立原则
        4.4.1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4.4.2 坚持两种创新资源和两个市场相结合原则
        4.4.3 坚持体现本国国情与符合国际规范相结合原则
        4.4.4 坚持开放合作与为我所用相结合原则
    4.5 目标体系
        4.5.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5.2 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4.5.3 提升本国在全球创新网络竞争力
    4.6 创新活动
        4.6.1 科学创新
        4.6.2 技术创新
        4.6.3 制度创新
        4.6.4 三大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
    4.7 体系运行
        4.7.1 运行模式
        4.7.2 运行机制
        4.7.3 运行环境
        4.7.4 演化路径
    4.8 开放水平的测度
        4.8.1 创新开放度的影响因子
        4.8.2 创新开放度衡量指标体系
5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一: 科学创新
    5.1 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
        5.1.1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主体
        5.1.2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人员的聚集地
        5.1.3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产出地
    5.2 创新形式:科学研究国际化
        5.2.1 人才培养国际化
        5.2.2 科研活动国际化
        5.2.3 科研成果国际化
    5.3 基于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国际化
        5.3.1 国际大科学研究
        5.3.2 “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
6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二: 技术创新
    6.1 创新主体:企业
        6.1.1 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
        6.1.2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6.1.3 企业是技术发明的主体
    6.2 创新形式:研发国际化
        6.2.1 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6.2.2 实施跨国并购
        6.2.3 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6.3 研发国际化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双重影响
        6.3.1 有利影响
        6.3.2 不利影响
7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三: 制度创新
    7.1 创新主体:政府
        7.1.1 政府是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者
        7.1.2 政府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导者
        7.1.3 政府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者
    7.2 创新形式: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7.2.1 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7.2.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7.2.3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7.3 国际规则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7.3.1 影响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国际规则
        7.3.2 相关国际规则变化趋势
        7.3.3 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启示
8 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8.1 发展历程
        8.1.1 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
        8.1.2 起步阶段(1978年—1991年)
        8.1.3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11年)
        8.1.4.深度融合阶段(2012年至今)
    8.2 创新活动
        8.2.1 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
        8.2.2 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8.2.3 以政府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8.3 开放水平测度
        8.3.1 国际比较
        8.3.2 总体评价
    8.4 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8.4.1 逆全球化下的挑战
        8.4.2 开放合作是大势
        8.4.3 中国优势
        8.4.4 应对策略
9 国际经验和重要启示
    9.1 国际经验
        9.1.1 美国经验
        9.1.2 日本经验
        9.1.3 德国经验
        9.1.4 以色列经验
    9.2 重要启示
        9.2.1 正确认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关系
        9.2.2 正确认识自主创新和封闭式创新的关系
        9.2.3 正确认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
        9.2.4 正确认识局部开放和全面开放的关系
        9.2.5 正确认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9.2.6 正确认识制造业开放和服务业开放的关系
        9.2.7 正确认识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的关系
        9.2.8 正确认识完善国内创新环境与进—步扩大创新开放的关系
10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2020企业全球化报告——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商在华发展新机遇
    (一)后疫情时代企业全球化发展背景
        1.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2.全球供应链重构:韧性和避险将成为企业投资布局的新考量
        3.全球疫情危机下中美竞争加剧
        4.经济全球化治理秩序面临变革
    (二)外商在华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1.外商在华投资规模稳步提升,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FDI流入国
        2.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超七成,高技术产业占比不断提升
        3.外商投资区域分布有望更趋平衡
        4.亚洲是投资主要来源地,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额增加
        5.企业类型趋于多元,独资企业为主要投资方式
    (三)外商在华发展新机遇
        1.政策层面:更高水平的开放
        2.市场层面:经济韧性、消费潜力与产业链优势
    (四)促进外商在华投资的建议
        1.《外商投资法》需落实到位,完善外商在华投资法制环境
        2.进一步完善负面清单制度,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投资信心,吸引高科技投资
        4.大力推进自贸区、自贸港的建设与探索,创造吸引外资的新高地
        5.考虑加入CPTPP等高标准贸易协定,积极拓展多边合作
        6.以开放自信的姿态,更国际化、规范化的标准迎接外资
        7.提升国际人才优势,通过人才吸引资本和技术
        8.通过官方和民间等多种渠道做好宣传与沟通,提振外商来华投资信心
二、2020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推荐
    安盛集团(AXA Group)
    巴斯夫公司(BASF SE)
    百事公司(PepsiCo Inc.)
    宝马集团(BMW AG)
    贝莱德集团(BlackRock,Inc.)
    达能集团(Danone SA)
    大众汽车(Volkswagen)
    戴姆勒股份公司(Daimler AG)
    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高通公司(Qualcomm Inc.)
    荷兰皇家壳牌集团(Royal Dutch Shell Plc)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空气产品公司(Air Products)
    联合利华公司(Unilever Plc)
    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mpany)
    明治控股株式会社(Meiji Holdings Co.,Ltd.)
    摩根大通集团(JPMorgan Chase&Co.)
    默克集团(Merck KGaA)
    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
    雀巢公司(Nestle)
    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Panasonic Co.,Ltd.)
    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星巴克(Starbucks Corporation)
    英力士集团(INEOS Group Holdings)

(7)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转移相关研究
        1.2.2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研究
        1.2.3 投资环境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状况与面临的问题
    2.1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状况
        2.1.1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2.1.2 在华电子业实际使用外资额现状
        2.1.3 在华电子产业分布情况
    2.2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所面临的问题
        2.2.1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所面临的内部问题
        2.2.2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所面临的外部问题
第三章 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现状与动因分析
    3.1 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现状
        3.1.1 越南吸引外资情况
        3.1.2 电子业向越南转移的跨国公司情况
        3.1.3 转移后越南电子业的发展情况
        3.1.4 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特点
    3.2 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的动因分析
        3.2.1 基于产业级差的动因
        3.2.2 基于降低成本的动因
        3.2.3 基于现实层面因素的动因
        3.2.4 基于寻求辐射更大消费市场的动因
        3.2.5 基于越南引资优惠政策的动因
第四章 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分析——基于关键因素评估法
    4.1 降低成本类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1.1 劳动力结构与成本
        4.1.2 土地费用
    4.2 开拓市场类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2.1 市场规模
        4.2.2 文化环境
        4.2.3 运输条件
    4.3 获得原料类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3.1 通货膨胀
        4.3.2 产业链条件
    4.4 风险分散类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5 获得当地生产与管理优势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5.1 科技发展水平
        4.5.2 教育水平
    4.6 投资环境小结
第五章 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案例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5.1 三星公司向越南转移案例分析
        5.1.1 在华发展历程
        5.1.2 向越南转移情况
        5.1.3 三星选择投资地动因
    5.2 英特尔向越南转移案例分析
        5.2.1 在华发展历程
        5.2.2 向越南转移情况
        5.2.3 英特尔选择投资地动因
    5.3 对中国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中国政府的对策建议
        6.2.1 延缓中国人口红利的下降
        6.2.2 引导电子业跨国公司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
        6.2.3 持续加大对高级要素投入力度
        6.2.4 持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6.2.5 针对高新技术电子产业放开引资优惠政策
        6.2.6 提升投资便利化,提高企业交易效率
        6.2.7 持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6.2.8 培育电子业产业集群
    6.3 对电子业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策略建议
        6.3.1 选择在华投资技术密集型产业与研发
        6.3.2 选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6.3.3 选择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投资建厂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8)V公司在华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组织合法性的相关文献综述
        2.1.1 组织合法性的研究视角
        2.1.2 制度环境与组织合法性
        2.1.3 组织合法性的概念与维度
        2.1.4 组织合法性的获取策略
    2.2 组织合法性获取逻辑的概念框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选择
    3.2 案例选择
    3.3 数据收集
    3.4 编码分析
第4章 案例描述
    4.1 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描述
    4.2 V公司发展历程描述
    4.3 V公司的三个发展阶段
        4.3.1 市场建立阶段(2004—2010)
        4.3.2 市场拓展阶段(2010—2016)
        4.3.3 市场转型阶段(2016—至今)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市场建立阶段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
        5.1.1 V公司的合法化行为
        5.1.2 V公司组织合法性的构建
        5.1.3 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
        5.1.4 母公司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1.5 环境不确定性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2 市场拓展阶段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
        5.2.1 V公司的合法化行为
        5.2.2 V公司组织合法性的构建
        5.2.3 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
        5.2.4 母公司对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2.5 环境不确定性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2.6 上阶段组织合法性对本阶段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3 市场转型阶段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分析
        5.3.1 V公司采取的合法化行为
        5.3.2 V公司组织合法性的构建
        5.3.3 V公司的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
        5.3.4 母公司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3.5 环境不确定性对V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5.3.6 上阶段组织合法性对本阶段合法性获取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基于全球化视角的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在华市场的本土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际化经营战略理论
        2.2.1 国际化战略
        2.2.2 多国化战略
        2.2.3 全球化战略
        2.2.4 跨国化战略
    2.3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2.3.1 产业组织理论角度
        2.3.2 资源基础理论角度
        2.3.3 基于关系视角
    2.4 全球化和本土化战略研究综述
        2.4.1 关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理解
        2.4.2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战略实施
第3章 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在华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S公司的全球化发展简介
        3.1.1 S公司的全球化发展历程
        3.1.2 S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3.2 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发展现状
        3.2.1 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的全球实力
        3.2.2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中国的本土化推进历程
    3.3 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在华发展面临的挑战
        3.3.1 行业并购频繁导致布局变化不定
        3.3.2 面临中国本土制造商的激烈竞争
        3.3.3 公司组织结构重整带来的内部振荡
第4章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市场的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因素分析
        4.1.2 经济因素分析
        4.1.3 社会因素分析
        4.1.4 技术因素分析
        4.1.5 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4.1.6 法律因素分析
    4.2 行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4.2.1 同业竞争者之间的对抗性
        4.2.2 新进入者的威胁
        4.2.3 替代品的威胁
        4.2.4 客户的议价能力
        4.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3 工业汽轮机行业客户需求分析
第5章 S公司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5.1 S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5.1.1 S公司的有形资源
        5.1.2 S公司的无形资源
    5.2 企业资源的配置分析
        5.2.1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业务价值链
        5.2.2 市场与销售活动的资源配置分析
        5.2.3 订单执行活动中的资源配置分析
        5.2.4 售后服务的资源配置分析
    5.3 S公司的核心能力分析
第6章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市场的本土化战略调整与实施
    6.1 S公司在华市场的基本战略定位与竞争优势来源
        6.1.1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市场的基本战略定位
        6.1.2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取途径
    6.2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市场本土化战略的调整优化
        6.2.1 利用全球资源前瞻性创新形成产品差异化
        6.2.2 发展本土设计和工艺技术能力
        6.2.3 实现核心部件转子的本土化
    6.3 S公司工业汽轮机在华市场本土化策略优化的实施保障
        6.3.1 构建战略联盟扩展价值链
        6.3.2 调整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
        6.3.3 加强本土团队人力资源建设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与国家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博弈论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关于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
    一、跨国公司及相关经济学理论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与分类
        (二)跨国公司的经济学理论
    二、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一)自由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依附论
        (三)现实主义理论
    小结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
    一、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定义
        (二)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实力扩张
        (三)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利益分化
    二、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的界定
        (二)国家利益划分
        (三)国家利益特性
    三、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矛盾的理论分析
        (三)经济全球化与不同国家利益矛盾的表现
        (四)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矛盾长期存在
    小结
第三章 互动关系: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
    一、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
        (一)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关系的变化发展
        (二)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实力对比
        (三)跨国公司属性与主权国家的关联
    二、跨国公司与母国的博弈关系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对母国的积极影响
        (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对母国的负面影响
        (三)母国对跨国公司影响的应对措施
    三、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博弈关系
        (一)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博弈能力
        (二)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目标冲突
        (三)东道国的投资政策制定
    小结
第四章 三方博弈:母国、东道国与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母国——东道国”三方博弈
        (一)三方博弈的假设
        (二)达成合作博弈的可能性
        (三)三方博弈方式
    二、三方博弈框架下的跨国公司战略选择
        (一)跨国公司的行为选择
        (二)跨国公司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与依赖
        (三)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
    小结
第五章 贸易争端背后的国家利益与跨国公司
    一、一般趋势:贸易争端、逆全球化现象与跨国公司
        (一)贸易争端的原因与表现
        (二)贸易争端与逆全球化现象
        (三)贸易争端影响下的跨国公司策略
    二、案例分析:从日美贸易争端到中美贸易争端
        (一)日美贸易争端概况
        (二)中美贸易争端与日美贸易争端的比较
        (三)中美贸易争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四)中美贸易争端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一、中国的国家利益与跨国公司
        (一)中国国家利益的发展变化
        (二)跨国公司与中国国家利益的契合
    二、国家利益视角下的外国企业对华投资
        (一)跨国公司在华发展进程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
        (四)中国进一步用好外资的措施与建议
    三、国家利益视角下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一)中国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跨国公司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三)中国跨国公司投资发展趋势
        (四)中国跨国公司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五)对中国跨国公司及国家发展的启示
    小结
结语
    一、基本论点
    二、政策启示
    三、研究不足与可进一步开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机遇与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海嘉里中国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D]. 王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3]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D]. 朱简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变化与影响研究[D]. 王天尧. 吉林大学, 2021(01)
  • [5]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D]. 周红芳. 四川大学, 2021
  • [6]2020企业全球化报告——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机遇[A]. 全球化智库(CCG). 2020企业全球化报告——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机遇, 2020
  • [7]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研究[D]. 王昊. 广西大学, 2020(07)
  • [8]V公司在华组织合法性获取策略研究[D]. 魏倩. 山东大学, 2020(05)
  • [9]基于全球化视角的S公司工业汽轮机业务在华市场的本土化战略研究[D]. 田苏宁. 山东大学, 2020(05)
  • [10]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与国家利益[D]. 李天惠. 外交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