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透析器重复使用方法的比较

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透析器重复使用方法的比较

一、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器重复使用不同方法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姜莹莹,李威,卢喜玲,张乾,张笑,杨阳,李玲玉,张亚杰,张秋雨[1](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疫苗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疫苗接种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MHD>3个月的患者360例。调查MHD患者HBV感染情况、疫苗接种现状,分析MHD患者HB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360例患者中有43例出现HBV感染(感染组),感染率为11.94%(43/360),将其余317例未感染患者纳入未感染组。360例患者中有112例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为31.11%(112/360)。两组年龄、透析龄、透析器重复使用史、输血次数、乙肝家族病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透析龄≥45个月、有透析器重复使用史、输血次数≥1、有乙肝家族病史是MHD患者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本院MHD患者HBV感染率较高,年龄、透析龄、透析器重复使用史、输血次数、乙肝家族病史是影响因素,临床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防控措施。

张慧,宗志勇[2](2021)在《国外血液透析机构医院感染暴发的研究现状:1987—2021年》文中研究表明血液透析患者是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不仅可能发生经血传播病原体的感染,还可能发生细菌、真菌和其他病毒所致的感染。血液透析操作众多,过程复杂,多种原因可导致感染暴发。本文通过在PubMed上检索血液透析暴发相关的文献,总结分析1987年至今国外血液透析机构医院感染暴发情况,以期为今后的血液透析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和监管提供参考。

《中国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管理规范》专家组[3](2021)在《中国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管理规范》文中研究指明为加强透析前期和初始透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管理,《中国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管理规范》专家组编写了本规范。规范首先提出"围透析期CKD"的概念及特征,其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治疗费用显着增高,同时肾小球滤过率快速降低,需要强化管理;接着本规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围透析期CKD患者病情评估指标与频率、肾脏替代治疗时机与模式选择、透析充分性评估、围透析期常见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最后提出了围透析期CKD的未来研究方向。围透析期CKD管理一直是肾脏病临床的难点,本管理规范的制定、宣传及落实能够提高我国围透析期CKD患者的管理水平,从而对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减轻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燕卫星[4](2021)在《血液透析用双层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全球有超过200万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依靠维持性血液透析延长生命,传统血液透析虽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是间歇性的透析治疗效果不佳,治疗过程中还限制了患者的自由,因此它并不是完美的治疗方案。将传统血液透析设备微型化制作可穿戴人工肾(WAK)是新的发展方向,WAK可以更好的模拟人体肾脏的功能,通过频繁持续的透析进一步提高ESRD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自主权。传统血液透析对中分子毒素清除率低,微型WAK设备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同时WAK还需要高效的透析液净化系统及时清除透析液中的毒素。本研究分别将羟基磷灰石(HAP)与天然火山泥引入分离膜中,制备双层混合基质膜,PES/HAP双层混合基质膜应用在透析器中结合扩散与吸附作用提高中分子毒素的清除率,PES/火山泥双层混合基质膜应用在透析液循环系统中清除透析液中的毒素。通过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对HAP进行疏水改性,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制备了g-HAP-4和g-HAP-12。将它们分别共混到PES下层铸膜液中,通过相转化法制备双层混合基质膜。PES/HAP,PES/g-HAP-4和PES/g-HAP-12双层混合基质膜对溶菌酶的静态吸附量逐渐增加分别为4.9 mg/g,6.7 mg/g和8.4 mg/g。在模拟透析实验中,PES/g-HAP-12双层混合基质膜对溶菌酶的清除率达到58.4%,相较于单层膜对溶菌酶40.6%的清除率有明显的提升。单层膜与双层膜的上层都是由PES与PVP组成,PVP赋予了膜良好的亲水性,所有膜都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火山泥对尿素与溶菌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通过测试发现火山泥中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Pb,Hg,Cd等重金属元素,所以火山泥可以作为透析液净化的吸附材料。将不同质量火山泥共混到下层铸膜液中,通过相转化法制备的三种PES/火山泥双层混合基质膜中火山泥含量分别为29.6 wt%,37.3 wt%和46.6 wt%。火山泥负载量最高的膜吸附性能是最佳的,在静态吸附实验中,它对尿素和溶菌酶的吸附量分别为0.120 mg/cm2和0.055 mg/cm2;在超滤吸附实验中,它对尿素和溶菌酶的吸附量分别为0.205 mg/cm2和0.241 mg/cm2。

郑琳[5](2020)在《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选择了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公司,依据核心能力理论、价值链理论,应用EFE矩阵模型、SWOT分析、IFE矩阵模型和QSPM矩阵模型等分析工具,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研究法和问卷与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发现:集团面临医保覆盖广度和深度的提升、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人数的持续增长、国产化技术水平的提升、国家开放民营资本介入独立血透中心、国家政策对国产品牌的支持等机会,血液透析治疗的医保支出巨大、阳光采购、带量采购和集中采购带来的利润低、与国外巨头品牌存在巨大差异、国产品牌技术含量低、产品竞争激烈、国产企业对成本可控性弱等威胁,有自己的营销团队且销售成本较低、企业品牌、产品标准化生产且质量稳、独立血液透析中心、产品种类覆盖齐全、售后服务体系完善、资金周转快、研发投入持续稳定等优势,专业人才的不足、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成本居高难下、信息化建设有待完善、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术推广能力弱等劣势。用EFE矩阵对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做出了分析评价;从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的内部环境,生产能力、营销、财务、组织、研发能力等以及价值链构成等方面,介绍了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的资源与能力,找出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用IFE矩阵进行了分析评价;综合考虑集团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机会与威胁,得出了增长型、扭转型、多元化、紧缩型战略;后续展开QSPM矩阵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多元化战略对应最高的加权得分,发现最佳战略是多元化战略;从多元化战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该采用血液净化领域为主产业的发展布局,在科研方面,跟相关行业专家学习,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所建立良好技术关系,加强研发队伍人才建设;在制造方面,应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持续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采购及生产成本;在营销方面,应打造专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加强市场营销人才的招聘与培养;在销售方面,应提升集团大医院的销售能力,建立大客户销售信用机制,在集团营销队伍中持续进行销售能力的培训;在服务方面,应降低集团服务能力对个人素质的依赖,打造专业化的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体系,加强现有服务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以及通过加强产品、服务多元化,加强产品创新,个性化分配销售资源,确保公司营业稳步增长的途径,保障多元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建设平台、打造一流的团队、积极推动财务体制的优化完善等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曾维玲,栾中佼,周光宇[6](2020)在《透析器过敏反应1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4所医院2016年12月~2019年12月需要更换透析器的过敏反应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发作时间、责任透析器、接触责任透析器时间、替代透析器等。结果 853名患者中透析器过敏反应共18例,发生率为2.11%,最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50%)、皮肤瘙痒(33.33%)。12例过敏症状在透析后的前30min内出现,9例反应发生在血液透析的第1周。所涉及的膜为聚砜/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sul fone/polyvinylpyr-rolidone,PS/PVP)膜(9例)、聚芳醚砜/聚乙烯吡咯烷酮/聚酰胺(polyethersul fone/polyvinylpyrrolidone/polyamide,PAES/PVP/PA)膜(7例)、聚芳醚砜/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ethersul fone/polyvinyl-pyrrolidone, PAES/PVP)膜(2例)。血液透析13例(72.22%),血液透析滤过5例(27.78%),灭菌方式均为蒸汽灭菌。3例更换为不同类型的PS或PAES膜后仍有交叉过敏反应,18例替换为三醋酸纤维素膜后均未再次发生过敏反应。结论合成膜透析器过敏反应发生率与20年前相比波动不大,三醋酸纤维素膜可能是聚砜膜及其衍生膜过敏较好的替代膜,具体原因还需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

高艳,房艳辉,郜同心,郭学娜,任建伟[7](2020)在《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单次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3月在航空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规律血液透析的109例患者,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原发病、血管通路及单次血液透析中患者的透析前后尿素氮、透析时间、超滤量、血流量、干体质量和超滤率等。根据单室尿素清除率(single-pool Kt/V,spKt/V)结果分为达标组(spKt/V≥1.2)与未达标组(spKt/V<1.2),分析探讨MHD患者单次血液透析充分性与临床数据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透析相关性凝血、泵控血流量、动静脉内瘘、干体质量共5个因素与spKt/V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4.345,95%CI 1.240~15.070,P<0.05)、透析相关性凝血(OR=5.497,95%CI 1.213~27.125,P<0.05)、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OR=0.105,95%CI 0.012~0.889,P<0.05)和泵控血流量(OR=0.984,95%CI 0.969~0.998,P<0.05)是单次血液透析spKt/V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HD患者单次血液透析充分性与患者性别、透析相关性凝血、泵控血流量及使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密切相关。

许明杰[8](2020)在《比较高、低剂量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 ——一项随机、交叉、对照临床试验》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越来越多应用于活动性出血的普通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但临床上因其临床操作繁琐,限制了其推广。目前含钙透析液的透析中使用枸橼酸抗凝的方案并不统一,国内外有学者提出了较低剂量的枸橼酸抗凝方案在良好的抗凝效果上可减少甚至取消血气测量,也有学者采取较高剂量的枸橼酸抗凝方案,但需要进行频繁血气监测。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两种不同剂量枸橼酸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我院血透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活动性出血或高危出血风险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研究,用随机编码表,由系统自动随机进入A组或B组。A组先接受低剂量RCA(Low dose-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L-RCA)进行3次血液透析,然后再进行高剂量RCA(High dose-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H-RCA)进行3次血液透析,B组先进行H-RCA进行3次血液透析,然后再进行L-RCA进行3次血液透析。观察完成预设时间比率、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抗凝效果以及透析过程中血气变化。研究结果:目前完整完成方案共14人,共84例次,两组方案各42例次。1、L-RCA组枸橼酸速度为[200.00(196.98,205.64)]ml/h,H-RCA组为[260.00(258.92,261.79)]ml/h(P<0.01);L-RCA组枸橼酸使用总量为[780.00(761.81,803.19)]ml,H-RCA组枸橼酸使用总量为[1040.00(974.70,1031.97)]ml,P<0.01;L-RCA、H-RCA完成预定透析时间的比例分别为(90.48%vs.88.10%,P=0.72)。L-RCA、H-RCA组透析时间为(3.86±0.24 vs.3.79±0.44h,P=0.22)。2、不良反应:H-RCA出现心慌3例次,透析后低钙3例次,但无肌肉痉挛等低钙症状;两组均无溶血、过敏、低血压、肌肉痉挛、通路功能不良等症状。3、抗凝效果:将滤器及静脉壶凝血程度分为0-3级,2级及以下为有效率,L-RCA组与H-RCA组透析器抗凝有效率分别为(97.62%vs.95.24%,P=1.00)。L-RCA、H-RCA透析器寿命分别为(3.86±0.24 vs.3.82±0.41h,P=0.57)。两组静脉壶抗凝有效率均为83.33%(P=1.00)。4、体内血气和电解质水平变化:LRCA组透析后p H较透析前轻度升高(7.434±0.047 vs.7.490±0.054,P=1.21×e-7);LRCA组体内钙离子较透析前下降(1.16±0.12 vs.1.09±0.09mmol/L,P=2.2×10-5),体内钠离子轻度升高(137.70±2.43 vs.138.89±1.41mmol/L,P=1.16×10-3)。H-RCA组p H升高(7.429±0.054 vs.7.488±0.053,P=3×10-6);钙离子下降(1.15±0.12 vs.1.06±0.08mmol/L,P=4.9×10-5);钠离子升高138.50(137.00,140.00)vs.139.00(138.00,141.00),P=4.82×10-4。低剂量、高剂量RCA组透析前后钙离子变化均值(-0.09±0.10 vs.-0.08±0.10mmol/L,P=0.896),钠离子变化均值(1.19±2.03 vs.1.14±1.75mmol/L,P=0.909),透析2h滤器后Ca2+浓度(1.00±0.10 vs.0.96±0.09mmol/L,P=0.046)。结论:1、L-RCA方案与H-RCA方案完成预设时间比率无明显差异。2、L-RCA方案抗凝效果不劣于H-RCA方案,两者不良反应均较低。3、RCA透析后均有p H、Na+上升,游离Ca2+较前降低,建议行枸橼酸透析时可适当降低碳酸氢根浓度以避免碱中毒。透析后钠离子浓度有明显升高,考虑与输注枸橼酸钠量大相关,建议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如血压),调整透析液钠离子浓度。

潘配强[9](2020)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血液透析滤过(HDF)3种不同透析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白介素2(IL-2)、血清白介素6(IL-6)、血清白介素37(IL-37)的影响,为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提供更加合理及优质的血液透析模式。方法选择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时间超过6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75例,其中低通量血液透析组(LFHD)20例,高通量血液透析组(HFHD)30例,血液透析滤过组(HDF)25例,健康对照组20例。3组患者分别在首次透析前后及透析治疗3个月后透析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白介素2、血清白介素6、血清白介素37水平,并在我院检验科同时测定首次透析前后及透析治疗3个月后透析前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2微球蛋白(b2-MG)、甲状旁腺激素(IPTH),同时测定2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白介素2、血清白介素6、血清白介素37、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2微球蛋白(b2-MG)、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1.75例MHD患者治疗前血清IL-2、IL-6、IL-37、hs-CRP、b2-MG、IPTH、Scr、BUN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低通组对各指标首次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后与首次治疗前相比,Scr及BUN有差异性意义(P<0.05),余指标均无差异性意义(P>0.05)。3.高通组对各指标首次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后与首次治疗前相比,Scr、BUN、b2-MG、IPTH均有差异性意义(P<0.05),IL-6首次治疗后无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有差异性意义(P<0.05),对hs-CRP、IL-2、IL37首次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后无差异性意义(P>0.05)。4.HDF组对各指标首次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后与首次治疗前相比,Scr、BUN、b2-MG、IPTH、IL-2、IL-6、IL37均有差异性意义(P<0.05),对hs-CRP首次治疗后无差异性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有差异性意义(P<0.05)。结论1.MHD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2.低通量血液透析对小分子毒素有良好清除能力,但对b2-MG、IPTH为代表的中分子毒素清除能力差,对hs-CRP及3种白介素均无明显清除作用,对改善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无明显作用。3.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小分子及中分子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治疗3个月后对白介素6有一定的清除效果,对改善透析患者的微炎症有一定改善效果,对hs-CRP、白介素2及白介素37无明显的清除作用。4.血液透析滤过对hs-CRP及IL-6为代表的炎症因子均有明显的清除效果,对改善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有明确的作用,且优于低通量及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IL-2及IL-37水平降低,尚无法明确为血液透析滤过清除作用或微炎症改善后机体反应所致。

柳杨[10](2020)在《聚合物微孔膜的表面抗凝改性及其透析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终末期肾病病人需要终生接受血液透析以维持正常的人体机能。血液透析器作为血液透析的关键设备,由于其中的透析膜与血液相容性不足会引起凝血反应以及补体活化,导致血栓在膜内表面的生成以及炎症的发生。临床上通常采用外部注射未分级或者低分子量肝素来抑制凝血的发生,但是肝素的过量使用会造成人体凝血功能障碍、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副反应。因此,提高透析膜的血液相容性对于减少抗凝剂的使用,对尿毒症病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在本文中,我们以聚砜透析器为基体,通过绿色高效的改性方式将能够抑制凝血瀑布和免疫反应的功能聚合物稳定地固定在血液透析器的纤维内表面,制备出血液相容性优异并且毒素清除率提高的透析器,结果如下:(1)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引发甲基丙烯酸月桂酯和丙烯酸或者对苯乙烯磺酸钠无规共聚合生成两亲性类肝素聚合物。其中甲基丙烯酸月桂酯提供长烷基链作为疏水链段,通过简单的浸泡和循环可以将其与同样疏水的聚砜材料表面通过疏水-疏水吸附作用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制备亲水改性的透析膜。改性之后的透析膜经过四个小时的水流冲刷之后,其抗凝性能仍然维持较高的水平证明此涂层能够稳定地固定在血液透析膜内表面。同时探究不同的聚合物浓度对抗凝改性效果的影响。通过测量其凝血时长、溶血率、补体活性表征其血液相容性改善程度,并且通过动物透析实验对改性透析器的实际应用性进行了相关表征证明此方法制备的透析膜在透析过程中的肝素使用量减少了一半。(2)为了使聚合物涂层与基体材料更稳定地结合,同时为了防止有机溶剂的参与造成对人体的损伤,我们采用羧酸基聚合物作为改性聚合物,以水溶液反应体系对整支透析器进行亲水改性。通过海藻酸钠和丙烯酸合成富含羧酸基的聚合物,采用界面植入的方式,先将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通过50 wt.%乙醇的溶胀作用溶胀进基体材料内表层,然后再将富羧基聚合物在偶氮二异丁腈扩散层聚合,与基体材料聚合物之间稳定结合。采用测量凝血时长、溶血率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方式对其血液相容性进行表征。使用肾衰竭的动物模型对抗凝透析器进行为期一小时的透析测试,对其表面粘附的血栓和小中毒素清除率与原膜进行对比以证明改性的有效性。

二、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器重复使用不同方法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器重复使用不同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疫苗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HBV感染情况筛查
        1.2.2 临床资料采集
        1.2.3 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MHD患者HBV感染情况
    2.2 MHD患者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现状
    2.3 MHD患者HBV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HBV感染的影响因素
3 讨 论

(2)国外血液透析机构医院感染暴发的研究现状:1987—2021年(论文提纲范文)

1 经血传播病原体医院感染暴发
    1.1 HBV
        1.1.1墨西哥[2]
        1.1.2 日本
        1.1.3 美国
        1.1.4 巴西
    1.2 HCV
        1.2.1 美国
        1.2.2 法国
        1.2.3 德国
        1.2.4 西班牙
        1.2.5 意大利
        1.2.6 越南
2 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
    2.1 多种细菌
    2.2 革兰阴性菌
    2.3 黏质沙雷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
    2.4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无色杆菌
    2.5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皮克蒂尔氏菌
    2.6 甘露醇罗尔斯顿菌
    2.7 艰难梭菌
    2.8 无乳链球菌
    2.9 肺炎克雷伯菌 Welbel
    2.10 结核分枝杆菌
    2.11 成团泛菌
3 真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
    3.1 单胞瓶霉属
    3.2 热带念珠菌
4 其他病毒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
    4.1 甲型H1N1流感
    4.2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

(4)血液透析用双层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血液透析技术
        1.1.1 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1.2 血液透析研究综述
        1.2.1 血液透析发展历史
        1.2.2 血液透析现状
    1.3 可穿戴人工肾(WAK)进展
        1.3.1 应用于WAK的微流控技术进展
        1.3.2 应用于WAK的膜科学进展
        1.3.3 应用于WAK的吸附材料进展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具有吸附中分子毒素功能的双层血液透析膜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原料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2.3 疏水HAP的制备
        2.2.4 疏水HAP的化学组成表征
        2.2.5 疏水HAP的热重测试
        2.2.6 疏水HAP的粒径分布测试
        2.2.7 疏水HAP的接触角测试
        2.2.8 HAP吸附性能研究
        2.2.9 双层混合基质膜的制备
        2.2.10 双层混合基质膜的扫描电镜测试
        2.2.11 双层混合基质膜的热重测试
        2.2.12 双层混合基质膜的Zeta电位测试
        2.2.13 双层混合基质膜的渗透分离性能测试
        2.2.14 切割分子量测试
        2.2.15 双层混合基质膜吸附溶菌酶实验
        2.2.16 体外模拟血液透析实验
        2.2.17 血小板与红细胞粘附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AP吸附能力
        2.3.2 疏水HAP的 FT-IR分析
        2.3.3 疏水HAP的热重分析
        2.3.4 疏水HAP的粒径与接触角分析
        2.3.5 疏水HAP的接触角分析
        2.3.6 双层混合基质膜的扫描电镜分析
        2.3.7 双层混合基质膜的热重分析
        2.3.8 双层混合基质膜的Zeta电位分析
        2.3.9 双层混合基质膜的渗透性能分析
        2.3.10 双层混合基质膜静态吸附溶菌酶实验
        2.3.11 血液透析性能
        2.3.12 血小板和红细胞粘附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用于透析液净化的双层混合基质膜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原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2.3 火山泥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3.2.4 PES/火山泥双层混合基质膜的制备
        3.2.5 PES/火山泥双层混合基质膜的扫描电镜测试
        3.2.6 PES/火山泥双层混合基质膜的热重测试
        3.2.7 PES/火山泥双层混合基质膜的Zeta电位测试
        3.2.8 PES/火山泥双层混合基质膜的膜渗透分离性能测试
        3.2.9 PES/火山泥双层混合基质膜的切割分子量测试
        3.2.10 PES/火山泥双层混合基质膜静态清除尿毒症毒素实验
        3.2.11 超滤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火山泥的X射线衍射谱分析
        3.3.2 火山泥的X射线能谱仪分析
        3.3.3 火山泥的BET分析
        3.3.4 火山泥的吸附能力分析
        3.3.5 PES/火山泥双层混合基质膜的扫描电镜图
        3.3.6 PES/火山泥双层混合基质膜的热重分析
        3.3.7 PES/火山泥双层混合基质膜的Zeta电位分析
        3.3.8 PES/火山泥双层混合基质膜的渗透性能分析
        3.3.9 静态吸附实验
        3.3.10 超滤吸附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理论依据、分析工具与相关研究进展
    2.1 理论依据
        2.1.1 核心能力理论
        2.1.2 价值链理论
    2.2 战略管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战略管理的过程
        2.3.1 企业战略分析
        2.3.2 企业战略制定
        2.3.3 企业战略实施
        2.3.4 企业战略控制
    2.4 战略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2.4.1 PEST分析法
        2.4.2 波特五力竞争面模型
        2.4.3 EFE矩阵
        2.4.4 IFE矩阵模型
        2.4.5 SWOT分析法
        2.4.6 QSPM矩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国内血液净化行业的发展状况
        3.2.3 血液净化行业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3.3 EFE矩阵分析
        3.3.1 关键因素分析
        3.3.2 关键因素权重的确定
        3.3.3 EFE矩阵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4.1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发展历程及经营现状
        4.1.1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概况
        4.1.2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和人员
        4.1.3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经营现状
        4.1.4 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公司价值链构成
    4.2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公司资源与能力分析
        4.2.1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公司资源分析
        4.2.2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公司相关能力分析
    4.3 IFE矩阵分析
        4.3.1 关键因素分析
        4.3.2 关键因素权重的确定
        4.3.3 IFE矩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确定
    5.1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公司SWOT分析
    5.2 集团使命、愿景、价值观
    5.3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确定
        5.3.1 QSPM矩阵分析
        5.3.2 发展战略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6.1.1 以血液净化领域为主产业的发展布局加强产品、服务多元化
        6.1.2 加强产品及服务创新
        6.1.3 个性化分配销售资源,确保公司营业稳步增长
    6.2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2.1 确保研发投入
        6.2.2 加强平台建设
        6.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2.4 完善财务制度
        6.2.5 改进内部流程
        6.2.6 加强集团管理层和员工培训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透析器过敏反应1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方法
        1.收集资料
        2.透析资料
        3.单次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价指标与标准
        4.透析充分性评价指标计算
    三、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一般资料
    二、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单因素分析
    三、Logistic回归的多因素分析
    四、模型判断
讨 论

(8)比较高、低剂量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 ——一项随机、交叉、对照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聚合物微孔膜的表面抗凝改性及其透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血液相容性
        1.2.1 凝血瀑布
        1.2.2 补体激活
    1.3 血液透析膜的血液相容性改善
        1.3.1 血液相容性改善策略
        1.3.2 功能聚合物的选择
        1.3.3 提高血液相容性的改性方法
    1.4 血液透析器的血液相容性表征
        1.4.1 亲水性和抗污性能
        1.4.2 溶血率
        1.4.3 凝血时间
        1.4.4 凝血激活
        1.4.5 血小板激活
        1.4.6 补体激活
    1.5 血液透析器表征
        1.5.1 超滤系数
        1.5.2 动物透析实验
    1.6 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疏水相互作用制备自抗凝透析器及透析性能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
        2.2.2 类肝素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2.3 类肝素改性膜的制备
        2.2.4 改性膜的表征
        2.2.5 亲水性测量
        2.2.6 防污性能
        2.2.7 血小板粘附
        2.2.8 抗凝特性
        2.2.9 补体激活
        2.2.10 溶血率
        2.2.11 自抗凝透析器的制备
        2.2.12 改性透析器的血液相容性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类肝素聚合物的表征
        2.3.2 构象变化
        2.3.3 膜表面化学性质
        2.3.4 表面膜形貌
        2.3.5 表面亲水性及抗污特性
        2.3.6 血小板粘附
        2.3.7 凝血测试以及补体活化检测
        2.3.8 透析器血小板粘附
        2.3.9 毒素清除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界面植入凝胶皮层制备具有Ca~(2+)螯合能力和亲水性的自抗凝透析器以及透析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
        3.2.2 抗凝平板膜的制备
        3.2.3 聚合物和抗凝平板膜的表征
        3.2.4 亲水性测试
        3.2.5 Ca~(2+)吸附能力
        3.2.6 防污测试
        3.2.7 溶血率
        3.2.8 抗凝检查
        3.2.9 ELISA方法
        3.2.10 动物透析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类肝素聚合物的表征
        3.3.2 改性膜的物理化学表征
        3.3.3 改性膜表面形貌
        3.3.4 抗污性能
        3.3.5 血液相容性
        3.3.6 肾衰动物模型透析实验
        3.3.7 超滤系数与毒素清除率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器重复使用不同方法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疫苗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J]. 姜莹莹,李威,卢喜玲,张乾,张笑,杨阳,李玲玉,张亚杰,张秋雨.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21(05)
  • [2]国外血液透析机构医院感染暴发的研究现状:1987—2021年[J]. 张慧,宗志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1(09)
  • [3]中国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管理规范[J]. 《中国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管理规范》专家组.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08)
  • [4]血液透析用双层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燕卫星.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A血液净化产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郑琳. 山东大学, 2020(05)
  • [6]透析器过敏反应1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J]. 曾维玲,栾中佼,周光宇. 中国血液净化, 2020(08)
  • [7]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 高艳,房艳辉,郜同心,郭学娜,任建伟.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0(07)
  • [8]比较高、低剂量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 ——一项随机、交叉、对照临床试验[D]. 许明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9]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D]. 潘配强. 青岛大学, 2020(01)
  • [10]聚合物微孔膜的表面抗凝改性及其透析性能研究[D]. 柳杨.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透析器重复使用方法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