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试论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响[1](2020)在《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高校为例》文中指出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面对新时代的政策导向和现实问题,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进行特色鲜明和深度突破的变革,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满足社会转型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与期待。同时,随着“文化强国建设”和“坚定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也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意蕴深厚、内涵丰富的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可贵的人文教育开发价值,因此,地方高校可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从而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文化育人功能,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变革发展,促进高校特色文化建设,推动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地域文化”“地方高校”等核心概念,并在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理论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理论的指导下,从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和地域文化传承的相互关系,以及优秀地域文化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价值方面,论证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从政策指引、文化资源现实条件、有效途径三方面分析了可行性。因此,通过对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分析,能肯定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明确为何及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从而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本研究以处于历史悠久、地域文化资源丰富的河南省高校为例,选取了四所位于不同城市且具有一定办学实力的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研、资料收集,归纳当前河南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五项成效,即在育人理念中强调地域文化价值、在部分专业中开设地域文化人文课程、组织地域文化主题的校园活动、在校园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元素、依托研究成果丰富人文教育资源。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效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本文以现状问题与做法成效为导向,从地域文化的人文教育功能及融入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出发,提出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对策及建议。第一,推进地方高校与本地社会内外联动,提高高校管理层对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划方案制定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与政府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获取相应社会保障,形成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合力;第二,地方高校要革新教学体系,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挖掘优秀地域文化的育人资源,开发地域文化校本教材,优化人文课程体系建设,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地域文化育人的实效;第三,要充分利用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整合校内资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地域文化主题的人文教育第二课堂体系,扩大地域文化宣传教育途径和覆盖面;第四,在校园景观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元素,为高校传承地域文化营造良好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第五,建立合理完善的地域文化教育教学的相关考核评价制度和保障制度,促进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为优良持久。

曾欢琳[2](2020)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们常用“仪式感”一词来表达对积极情感的体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理想秩序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2019年10月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仪式感从日常生活领域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如何利用仪式及仪式感培育大学生健康理性平和的心态、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本文提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这一概念,对其现状进行省察,并探讨其提升路径,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相关概述。首先,按照从仪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从仪式感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逻辑阐述了其基本内涵;其次,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具有的情境性、感染性和潜隐性等主要特点,并从情感体验的内容、主体范围和持续程度归纳了其表现形式;再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意志坚定、行为催生等功能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明确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价值意蕴。第三部分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现状分析。从总体状况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参与度较高但参与状态不理想,认可度较高但认知内容有偏差,体验度较高但体验结构略失衡,需求匹配程度较高但心理效能实现不佳,进而从学校、学生、仪式和环境等方面追根溯源,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提升路径。客体层面可从常态化机制、效能转化实践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落实仪式感的提升保障机制;主体层面则要求大学生增强仪式感提升中的自我管理,主动调节心理预期,把控需求阈值、增强仪式参与,提升情感体验、培养健康心态,塑造道德行为;介体层面要精准识别思想政治教育伪仪式,精心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真仪式,于一破一立之中规范仪式感提升的仪式载体;环体层面则可通过创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来优化仪式感提升的外部环境。

刘斌[3](2020)在《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自身前途与命运,更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重视高校本科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健康和谐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能够为本科生素质教育与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构建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此外,通过研究能够深入的了解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情况,探索出军人综合素质中优秀因素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相应的有效路径,为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促进本科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对天津市五所院校进行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保障机制,即:加强学校中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建设,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探索全面育人的视角;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高校文化资源;加强部队特色组织建设,不断优化高校氛围设置;提升教育者的素质,优化教师团队结构;强化校园网络阵地,宣扬部队优秀文化;发挥退伍复学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建立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军人综合素质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肖艳芳[4](2019)在《艺术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综合素质做出了新的标准,其中,艺术教育在学生人格建立健全、综合人文素养提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并逐渐显现出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对艺术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为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育人作用,从艺术意识、师资队伍及教学体系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推进措施,以提升高校艺术教育的质量。

叶长红[5](2019)在《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担负文化建设和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的责任,注重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培育是提高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归属上讲,大学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范畴,其文化建设与高校的职能息息相关,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灵活化、终身化为特质,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高等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关注,从学生个体——人,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点”现实的人“入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文化育人,以文化整体观贯穿教育过程,以文化的有机整体,实现“文而化之,以文化人”,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兼顾文化自觉。在文化育人的内容上,注重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注重文化自觉,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与培育作用,重点是以化成天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是以人学理论为指导,界定清楚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视角,分析文化育人在高校的实施中对人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学界对于人学理论的讨论与新进展,并关注其他育人理论,主要以人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展望文化育人的发展前景,更好地研究关注文化对于人的积极内化作用,培育出更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人才,并将积极关注学界关于人的理论的新进展,为文化育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推进高校文化育人。首先,以人学理论为视角,在本文中将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清楚,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四个方面阐述文化育人对现实的人的影响。以人学理论透视高校文化育人,其目标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整体贯穿,文化对人的影响,实现文化的内化作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文化育人的目标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所追求的目标是契合的,体现了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关注的理论诉求。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一部分,人既可以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者,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对象,在高校文化育人中,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文化育人实施的对象与基础,而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发展的展开是文化育人所应有的目的。其次,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出发,分别探讨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人的存在论之人的实践性存在、主体性存在和能动性存在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紧紧抓住人的本质的特点必不可少。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观建设中必须厘清人的价值论之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价值的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要求准确把握价值的属性和特点。人的发展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也是文化育人的人学诉求。本文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以及发展论四个方面出发,分别分析了当前文化育人在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建议,丰富了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最后,从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人学制度建构和人学实践建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人学理论建构包括人学理念、人学目标和人学内容的建构,人学制度建构要以人为本,建立文化育人的行政组织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和机制,人学的实践建构主要从文化育人的课堂建设入手,从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入手,关注当前的网络课堂建设,形成文化育人的课堂合力,以文化育人的理论、路径和课堂建设三方面的合力,共同推进文化育人的发展。本研究的难点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高校文化育人,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很多的欠缺,在二者的理论分析以及方法论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也是本研究后续会注意的问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将面临新的态势,因此,将更加注重研究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马仁秒[6](2019)在《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希望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岳海玲[7](2019)在《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合美育课程是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为载体,将美育渗透课程之中,以实现美育目标的课程组,是学校美育实施的主渠道。2015年教育部要求对美育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建构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至今,美育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已有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审美化学科课程的研究,对其他美育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育观为指导,以杜威经验主义美育观为方法启示,展开对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建构策略研究具有意义。首先,论文运用观察法与访谈法,从实践层面把握当前我国学校美育实施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学校存在美育不受重视、美育课程单一、美育目的功利化等问题;学校美育实施效果受教师美育意识、美育课程开发程度、学校规章制度的影响;对学校美育的本质认识还有待明晰、美育地位有待提高、学校美育课程有待开发。其次,论文采用理论思辨和系统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学校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基础。一是从美育的本质需要和学校美育实施现状出发,探讨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为其构建提供立论根基。二是从词源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明晰美育的本质,为综合美育课程的建构提供理论前提。三是从美育的实践性和渗透性出发,提出了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逻辑体系,明晰了综合美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定位及该课程内在的审美能力发展指向。综合美育课程的建构应以审美人性、渗透性、审美实践性为原则。其课程目标包括:立足于美育实践,从提升学生直观日常事物本质的能力;促进审美经验的积累、积淀审美心理;培养学生审美人格、感悟生命价值意义。最后,论文以马克思实践美育观为指导,以杜威经验美育观为方法启示,提出了学校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三类课程中,各自的美育目的、美育内容、实施方法、原则和课程评价。

于景成[8](2018)在《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依法治国作为我国重要的一项治国策略方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法律素质的提升直接关乎我国法制进程的发展以及建成法治强国目标的达成。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途径方面,外国高等教育学中主要运用存在实用主义、人本主义两类教育模式,通过两种教育模式达到不同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式等差异性分析。因此,在结合外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我国国情、高等教育机制和体制、大学生素质能力与认知能力等多种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研究,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便是塑造大学生成为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培养环节。现如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大学生法律素质获取渠道也成多样性、便捷性,在获取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具有一定精准性。本研究通过明晰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总结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历史经验,透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从而提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践创新。正文主体分为五部分。第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研究基础。研究首先明确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定,其中包括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涵解读、概念辨析和要素特质的阐释。理清素质与法律素质、法律教育与法律素质教育之间的概念,解析了法律素质教育与法学教育、公民法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并阐明法律素质教育所包含要素的内在特质。同时也介绍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与理论借鉴,分别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态度改变理论和大众传播理论,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第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研究从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以及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必然三点意义出发剖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紧跟时代特征和现实需要,在个人、校园和国家三个层面维度上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意义予以探讨。第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历史经验。研究通过梳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同时借鉴部分国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进行纵深比较与横向观摩,从而厘清自身发展规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提升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水平奠定基础。第四,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调查研究洞悉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实问题,找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突出短板,进而透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问题成因。根据对大学生法律素质及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把握,深入研究重点,通过数据分析呈现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中的瓶颈问题,进而针对问题透析成因,为提出解决对策厘清分析思路。第五,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践创新。扎根于深厚的研究基础,回应时代的召唤,把握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和问题成因,旨在为研究的最终目标,即提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践创新铺垫前期道路。研究最终针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形成三大体系创新成果,分别为实施体系创新、环境建设创新以及考核体系创新,为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发展成熟提出创造性的理论构想和实践举措。

王丹[9](2018)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倾向、信仰追求、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集中表达和经典提炼,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于高校而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内容,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怎么做好”的逻辑梳理而成的。首先,在提炼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其次,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素质教育内容,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作用;再次,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以H大学的本科生为例,了解并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通过调查现状,总结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论述了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以及学生层面对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保障措施,即:加强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建设,发挥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启发,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

廖和平[10](2017)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协同育人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存在指导思想上的一致性、教育内容上的互渗性、教育功能上的交融性、教育方法上的互用性、教育结果上的互利性等关联。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两者的协同,有利于促进两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二、试论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1.人文素质教育变革的时代需要
        2.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迫切性
        3.高校承担文化传承使命的召唤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2.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应用领域
        3.地域文化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研究
        4.地方高校服务地域文化建设与传承发展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1.人文素质教育
        2.地域文化
        3.地方高校
    (六)理论基础
        1.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2.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
二、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地域文化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2.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平台
        3.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价值
    (二)可行性
        1.地方高校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政策指引
        2.地域文化资源及其教育功能的现实条件
        3.人文素质教育传承地域文化的有效路径
三、河南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调查设计
        1.确定调查对象
        2.相关资料收集
        3.确定访谈对象
        4.访谈主要内容
    (二)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成效
        1.在育人理念中强调地域文化价值
        2.部分专业开设地域文化人文课程
        3.组织地域文化相关主题校园活动
        4.在校园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元素
        5.依托研究成果丰富人文教育资源
    (三)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中的问题
        1.教育覆盖面有限,育人成效尚不显着
        2.内涵挖掘不深入,文化认同程度较低
        3.总体方案未制定,实施牵引动力不强
    (四)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影响因素
        1.教师重视程度
        2.高校实施强度
        3.政府支持力度
四、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推进内外联动,形成文化传承合力
        1.提高管理层重视度,制定系统规划
        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获取社会保障
    (二)革新教学体系,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1.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师资水平
        3.更新人才培养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三)整合校内资源,扩大文化宣传途径
        1.开展主题系列讲座,提高地域文化育人效应和质量
        2.依靠社团组织平台,增强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
        3.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精神内涵和意义
    (四)融入环境建设,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五)完善制度保障,增强文化传承动力
        1.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制度
        2.建立完善有效的保障制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相关概述
    (一)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基本内涵
        1. 仪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
        2. 仪式感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
    (二)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主要特点及表现形式
        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主要特点
        2.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表现形式
    (三)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功能分析
        1. 展演象征内容,促进思想认同
        2. 唤醒情感体验,激发情感共鸣
        3. 驱动价值内化,坚定意志信念
        4. 获得情感能量,催生社会行为
    (四) 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价值意蕴
        1. 培养大学生健康平和心态的现实之需
        2. 构建和谐向上校园文化的重要之策
        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时代之义
        4.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然之举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现状分析
    (一)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调查设计
    (二)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总体情况
        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参与度较高,但参与状态有待改善
        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认可度较高,但认知内容略有偏差
        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体验度较高,但体验结构略显失衡
        4.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需求匹配度较高,但心理效能实现不佳
    (三)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学校因素的影响
        2. 学生因素的影响
        3. 仪式因素的影响
        4. 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提升路径
    (一) 客体层面: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提升的保障机制
        1. 确立仪式感的提升常态化机制
        2. 设立仪式感的效能转化实践机制
        3. 创立仪式感的评价反馈机制
    (二) 主体层面: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中的自我管理
        1. 调节心理预期,把控需求阈值
        2. 增强仪式参与,提升情感体验
        3. 培养健康心态,塑造道德行为
    (三) 介体层面: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提升的仪式载体
        1. 识别思想政治教育伪仪式
        2. 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真仪式
    (四) 环体层面: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提升的外部环境
        1. 创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2. 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军人综合素质的相关研究
        1.3.3 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个案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
        3.1.1 天津市部分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军人综合素质的运用情况
        3.1.2 天津市部分本科生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态度
        3.1.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路径调查
        3.1.4 学校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3.1.5 学校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3.2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3.2.2 应用途径方面的问题
        3.2.3 学校方面的问题
    3.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3.3.1 针对学生方面问题的对策
        3.3.2 针对应用途径方面问题的对策
        3.3.3 针对学校方面问题的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4)艺术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艺术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1. 艺术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综合素质
    2. 艺术教育能激发和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 艺术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推进艺术教育
    1. 增强艺术教育意识,推进思想教育发展
    2.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综合教育质量
    3. 构建艺术教学体系,提高艺术教育地位
三、结语

(5)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2 高校文化育人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依据
    2.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视角选择
    2.4 高校文化育人的经验与教训
3 高校文化育人的存在论透视
    3.1 人的存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
    3.2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
    3.3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的成因
    3.4 以重视人的存在的特质促进文化育人
4 高校文化育人的本质论透视
    4.1 人的本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
    4.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问题的成因
    4.4 以全面把握人的本质促进文化育人
5 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论透视
    5.1 人的价值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点
    5.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5.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问题的成因
    5.4 注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与教育
6 高校文化育人的发展论透视
    6.1 人的发展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
    6.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6.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成因
    6.4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解决建议
7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
    7.1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
    7.2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制度建构
    7.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实践建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情况

(6)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二)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三) 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作用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 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多样性
    (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体现创新
    (四) 不断完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

(7)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述评
        1.2.2 国外研究述评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整体评析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美
        1.3.2 美育
        1.3.3 综合美育课程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1.4.4 研究价值
        1.4.5 研究创新
2 现实审视: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调查
    2.1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说明
        2.1.1 调查目的和方法
        2.1.2 调查对象
    2.2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的问题表现
        2.2.1 美育不受重视、地位边缘化
        2.2.2 美育课程不足、形式单一化
        2.2.3 美育目的功利化、工具化
        2.2.4 学校其他课程中的美育渗透不足
    2.3 影响学校美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2.3.1 教师美育意识影响美育课程实践
        2.3.2 美育课程开发影响美育实践
        2.3.3 学校规章制度影响美育课程实践
    2.4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反思
        2.4.1 美育的本质认识有待明晰
        2.4.2 学校美育地位有待提高
        2.4.3 学校美育课程有待开发
    本章小结
3 意义思索: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3.1 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
        3.1.1 有助于实现美育对人的价值
        3.1.2 有助于实现美育对社会的价值
        3.1.3 有助于完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3.1.4 有助于学校美育课程的重新定位
        3.1.5 有助于提升学校素质教育质量
    3.2 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3.2.1 美育可以融入学校各种课程
        3.2.2 国家政策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3.2.3 美育的学理性证实了构建综合美育课程可行
    本章小结
4 前提阐释:明晰美育本质是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理论前提
    4.1 美育的词源内涵
    4.2 美育的哲学内涵
    4.3 美育的心理学内涵
    4.4 美育内涵的本质定位
    本章小结
5 理性定位:综合美育课程的逻辑体系构建
    5.1 综合美育课程的内涵
        5.1.1 综合美育课程内涵的多重分析
        5.1.2 综合美育课程的内涵界定
    5.2 综合美育课程以美育特点为构建原则
    5.3 综合美育课程的定位
        5.3.1 综合美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体系构建
        5.3.2 综合美育课程中审美能力的发展指向构建
    5.4 综合美育课程以美育目的为课程目标
        5.4.1 强调生活实践,培养审美能力
        5.4.2 强化审美意识,健全审美人格
        5.4.3 积淀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素养
        5.4.4 发挥心理效应,促进全面发展
    5.5 综合美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
        5.5.1 综合美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5.5.2 综合美育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5.5.3 综合美育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本章小结
6 策略探寻:综合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6.1 综合美育课程以学科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6.1.1 以实现积淀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素养为美育目的
        6.1.2 以渗透领悟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6.1.3 以学科知识内蕴的美育精神为美育内容
        6.1.4 以美育实现与学科发展的结合为原则
        6.1.5 以形成性评价启发学生审美求知动力
    6.2 综合美育课程以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6.2.1 以实现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为美育目的
        6.2.2 以直接实践体验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6.2.3 以审美化活动主题为美育内容
        6.2.4 以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自然的结合为原则
        6.2.5 以档案袋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审美表现
    6.3 综合美育课程以隐性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6.3.1 以实现美育心理效应、促人全面发展为美育目的
        6.3.2 以渗透陶冶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6.3.3 以校园文化环境为美育内容
        6.3.4 以审美性与民族性的结合为原则
        6.3.5 以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审美体验
    本章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大学法律素质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大学法律素质教育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路径
第一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研究基础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定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涵解读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概念辨析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要素特质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
        (二)态度改变理论
        (三)大众传播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一、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一)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全面素质结构
        (二)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
        (一)有利于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方式
        (二)有利于营造尊法守法的校园环境
        (三)有利于推进依法治校的发展进程
    三、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必然
        (一)有利于培养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有利于提供人民权益的法律保护
        (三)有利于加速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第三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孕育期
        (二)第二阶段:初创期
        (三)第三阶段:成长期
        (四)第四阶段:发展期
    二、国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英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二)美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三)日本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经验反思及借鉴
        (一)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
        (二)国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经验的可借鉴性原则
        (三)国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及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实问题
        (一)法律知识掌握有限
        (二)法律意识相对薄弱
        (三)法律能力有所欠缺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突出短板
        (一)重视程度不够
        (二)教学方法单一
        (三)师资队伍薄弱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问题成因
        (一)社会环境影响
        (二)育人过程偏差
        (三)主体意识缺失
第五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践突破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系构建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实施体系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三维”教育体系构建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三级”援助体系构建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育人环境营造
        (一)营造合力育人的舆论氛围
        (二)依托全体教师的示范引领
        (三)借力思政教育的平台优势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考核体系创新
        (一)确保考核机构的权威性
        (二)提高考核指标的科学性
        (三)推动考核平台的专业性
        (四)实现考核机制的动态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状况
        1.3.2 国外研究状况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5 研究的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2.1.2 大学生素质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育人的思想
第3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融入价值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
        3.1.1 思想政治方面
        3.1.2 科学文化方面
        3.1.3 身心素质方面
        3.1.4 专业素质方面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3.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3.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
        3.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4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实施
    4.2 信效度检验
        4.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4.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4.3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4.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效
        4.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5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5.1 加强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建设
        5.1.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探索全面育人的视角
        5.1.2 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高校文化资源
        5.1.3 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不断优化高校课程设置
        5.1.4 提升教育者的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5.1.5 强化校园网络阵地,倡导优秀传统文化
        5.1.6 优化学校考核标准,促进评价更加公平
    5.2 发挥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5.2.1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2.2 重视家庭教育,提升文化修养
        5.2.3 强化学生自我教育,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5.3 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3.1 评价机制
        5.3.2 激励机制
        5.3.3 督导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协同育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协同育人的关联分析
    1.1 指导思想上的一致性
    1.2 教育内容上的互渗性
    1.3 教育功能上的交融性
    1.4 教育方法上的互用性
    1.5 教育结果上的互利性
2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协同育人的主要途径
    2.1 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二者的协同
    2.2 在课堂教学上体现二者的协同
    2.3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二者的协同

四、试论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高校为例[D]. 李响.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 曾欢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D]. 刘斌.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4]艺术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肖艳芳. 大众文艺, 2019(16)
  • [5]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D]. 叶长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J]. 马仁秒. 中国教育学刊, 2019(S1)
  • [7]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D]. 岳海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研究[D]. 于景成.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王丹. 河北大学, 2018(01)
  • [10]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协同育人的思考[J]. 廖和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10)

标签:;  ;  ;  ;  ;  

论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