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台数字化转型经验

浅谈电台数字化转型经验

一、浅谈广播电台数字化改造的几点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郭芮伶[1](2021)在《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新闻对边境地区拉祜族的国家认同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张仙彩[2](2021)在《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立足中央,面向民族地区的方针”,及时准确地向拉祜族民众,以及拉祜族地区的各族人民传播中央的方针和政策,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维护边疆安全和各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发展为研究脉络,以拉祜语广播电视的媒介生态环境、生产内容、社会效益为研究视角,着重对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的资源现状,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形态及其社会功能进行系统地梳理,并对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思考。论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的历史沿革及媒介生态环境》。重点对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沿革和受众基础、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的主要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主要对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专题节目、文艺节目分类梳理,分析了各类拉祜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特点及其表达方式、节目追求。第三章,《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的价值探索及功能分析》。主要探索了拉祜语广播电视的审美价值、传播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分析了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资讯服务功能。第四章,《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梳理了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出发点对拉祜语广播电视的发展做出相应思考。

孙春梅[3](2020)在《“大国工匠”培养导向的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开展全民阅读和培育工匠精神。而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培育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文化育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大国工匠视域研究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问题,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贵州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是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正是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首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和了解国内外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进展,这些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准备。其次,本文调查了贵州高职学生阅读现状和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情况,并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阅读能力、阅读现状、阅读喜好及习惯以及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再次,利用案例研究法分析省内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典型案例,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借鉴成功案例的实践经验。最后,基于工匠精神、阅读相关理论和实证调研,构建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及模式实施流程和策略。基于大国工匠、全民阅读、职教改革等政策及新媒体多媒体技术应用背景和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环境和资源及多元财政保障体系等基础条件支撑下,本文构建了由推广主体、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推广客体和培养目标构成的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推广客体主要是贵州高职在校学生,而这一服务对象决定了阅读推广的培养目标。而推广主体、推广内容和推广方式是该模式的主要构成部分。阅读推广主体是多元化协同创新主体,除图书馆外,还要与校内外资源进行协同创新。阅读推广内容主要为通识知识(经典文化、职教及工匠文化、贵州文化等)和职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资源、专业技能等),两种推广内容同时进行。通识知识推广是基础,职业知识和技能推广为核心,通识知识推广对职业知识及技能推广有促进作用。本文最后对模式实施流程和策略进行了设计。

李旖旎[4](20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中,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恶意攻击;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一些错误言论时而在国内出现;在观念大碰撞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价值观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难于避免。为了凝人心、聚合力,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党和政府必须牢牢守住思想防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从无到有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共产国际和毛泽东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思想为指导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石;列宁和共产国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从而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解释力;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开辟了具体的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过程必然是一种动态过程。本文在结合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过程具体划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4个阶段,并梳理出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脉络,即曲折探索——初步展开——稳步推进——逐步形成的发展脉络。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意识形态领导权而实施了三种策略:一是宣传领导策略,它的实施是为了把党的主张和决定准确而完整地输送到目标群体中;二是舆论引导策略,它的实施是为了确保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的认同;三是组织动员策略,它的实施是为了获取群众对革命的行动支持。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就是对舆论主导权的争夺,二是拥有先进而彻底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建设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根本原因,三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成功建设离不开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卢斌[5](2017)在《《新华日报》重庆版体育新闻报道研究(1938-1947)》文中研究指明《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无产阶级政党报纸,其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力较大。《新华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国统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斗争,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组织群众运动,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政策、方针、政治主张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新华日报》自1938年创刊到1947年被查封,有较多的体育新闻报道,目前学术界对《新华日报》的研究多集中在舆论宣传、政治文化、教育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对于《新华日报》的体育新闻研究尚少。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新华日报》9年间的体育新闻报道为文本进行分析,以体育史学、体育新闻史、新闻史学、体育学术史等视角将《新华日报》体育新闻报道进行相关内容整理,以还原当时的体育发展情况,介绍当时的体育活动,进而探讨《新华日报》在近现代体育发展史上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影响。《新华日报》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从近代体育史的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体育总体上处于发展的低潮阶段。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新华日报》的体育新闻报道,以了解其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乃至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创新点在于根据《新华日报》的影印版和索引对其体育新闻报道的文本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归类,并对其体育新闻报道进行理论分析。本研究认为:在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宣传党的抗日战争政策、民族统一战线等是主流,《新华日报》从1938年创刊到1947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勒令停刊,这将近9年时间的不间断的体育新闻报道,反应出我党一贯重视体育运动,并推动了抗日战争时期体育的发展。我党对体育的重视,也反映在对体育新闻的报道上,由于是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间,《新华日报》的体育新闻报道也是有限的,从数量上来说,远远不及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战线等的报道。从《新华日报》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体育新闻报道多以国统区的体育活动为主,凸显了我党对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视,也表现了党对国统区体育活动的重视。《新华日报》也尽可能地报道宣传了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体育活动,例如延安“九一”运动会等。《新华日报》促进了体育的传播,也丰富了其宣传面,这些体育新闻报道也体现了我党早期体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党的体育方针、体育政策、体育理论等,对当时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新华日报》记载了抗战大后方陪都重庆等地的各类体育活动、运动会、体育会议、学校体育、体育赛事、滑翔运动等,为丰富抗战时期的体育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新华日报》刊载的赛事成绩、体育场馆等内容也为我们后续研究留下了宝贵资料。从《新华日报》的报道特点来看,在抗日战争的历史条件下,体育活动的主要表现是服从抗战这一主题,在这种情况下,各项体育活动也反映了战时条件下的体育面貌。特别是《新华日报》作为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党的机关报,它在国统区的英勇表现,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史上的光辉一页。从《新华日报》体育新闻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其新闻报道具有自己的特色,战时的体育新闻报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建国以后的体育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继承性。《新华日报》在运用新闻理论报道各类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体育特刊的报道,为今后开展体育新闻报道提供了借鉴。

高月[6](2016)在《延安《解放日报》的科学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职能,大众传媒对公众的科学启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事业奠基作的延安《解放日报》,置身于落后、贫穷、闭塞的农村传播生态和战乱频仍的传播语境,高度重视科学传播,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因而对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借助传播结构的五大环节,对报纸科学传播的传者、内容、受众、传播策略以及传播效果进行系统分析,试图廓清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基本线索。同时,结合科学传播模式的相关观点,分析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结构模式和功能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历史价值及现实启发。研究结果发现,延安《解放日报》的科学传播是陕甘宁边区的经济背景、自然环境、社会背景、文化教育背景和媒介背景等社会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内容主要为自然科学知识,具体体现为理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医疗卫生知识、农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知识等诸多方面。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内容具有不同倾向和不同侧重点,在传播过程中也呈现出独特的结构模式,具体表现为整体以线性模式为主,局部向非线性模式过渡的一种科学传播模式。其中,以“缺失模型”为代表的线性传播贯穿于报纸科学传播的始终,在经历了党的整风运动以及报纸改版之后,以“民主模型”为代表的非线性传播模式逐渐显露出来。就延安《解放日报》产生的社会功能来看,主要体现为宣传鼓动功能、组织传播功能以及科学启蒙功能。延安《解放日报》的科学传播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它开创了中国农村科学传播的新局面,凸显了科学传播的目的和宗旨,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传统,推动了科学与进步的社会革命。此外,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卓尔不群的传播理念和丰富有效的传播技巧对当今科学传播尤其是农村科学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旺[7](2014)在《我军俘虏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我军俘虏工作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术成果以战争年代我军宽待俘虏的实践历程为背景,研究性质一般以史实回忆和经验总结为主,而系统解读我军俘虏工作这一主题的学术成果和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对比当前战时俘虏处置问题相关的内容更多地散见于军事史、战争史和心理战等研究中,并不全面系统的现实状况,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有关我军俘虏工作的重要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对有关内容进行了专题归纳,丰富拓展了以往的研究视角。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量化分析法等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军俘虏工作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细致的分析。首先从我军俘虏工作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出发,系统阐释了与课题相关的概念,解析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创立发展的历史背景。其次着眼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分析战争年代以来我军俘虏工作运行实施的思想根基、人道精神、法理渊源和规则尺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相关军事理论、我军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历代军事法制中蕴含的善俘观、国际人道法关于俘虏待遇的相关规定等对我军俘虏工作产生的具体影响。再次采用历史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剖析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要战争时期我军俘虏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系统梳理了俘虏工作的具体做法,回顾总结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的成功经验。而后立足对比各个战争时期我军和外国军队俘获人员的死亡率、转化率、投诚率等客观数据,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更为令人信服地阐释我军俘虏工作的优越性,进一步增添定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最后研究探讨了信息化战争给我军俘虏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和要求,通过分析当前我军俘虏工作这一领域存在的矛盾问题,从创新发展思路举措、系统设计、科学谋划任务流程等角度提出了完善的建议,确保充分保障我军俘虏工作在未来战争中的职能履行。本文详细阐释了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梳理完善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的实践历程,全面论证了我军俘虏工作的卓越成效,科学借鉴了美军战俘事务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探索研究了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俘虏工作方式方法,系统阐明了加强我军俘虏工作建设的思路举措,以期将这些对策建议纳入日常的军事演习和训练中,逐步规范我军战时俘虏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酒德永,韩向兵,酒冉[8](2014)在《浅谈广播电台节目制作时的调音经验》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广播电台节目形式的多样化,节目主持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可是新进主持人对于调音台的使用和对节目的制作都缺乏经验,以至于有些直播和录播的节目出现很大的偏差,导致播出效果不好,从而影响节目质量。文章讲述了如何把握好对调音台的使用和制作节目时调音的一些经验。

许川[9](2012)在《新媒体挑战下交通广播的创新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1年中国第一个交通广播——上海交通信息台开播,各地出现了创办交通广播的热潮,社会的发展、政策的利好、经济的繁荣、城市化的加速、汽车时代的来临、交通的发展等均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交通广播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成为媒体中的一道靓丽风景。但地域性依赖较强、同质化的恶性竞争、目标受众的变化和单一的盈利模式等已阻碍了交通广播的健康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且不断发展更新的新技术和层出不穷的新媒体,迅速地改变着交通广播的传播状态,给交通广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生存压力。在新媒体时代下,城市交通广播如何应对自身发展危机及新媒体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发展战略如何定位等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论文从城市交通广播所处的新媒体时代及媒体进入激烈竞争时代的背景出发,引入经典的战略管理理论及模型,在对城市交通广播所处的宏观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竞争环境中面临的行业内现有的竞争、内容等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威胁、受众和广告商等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威胁、新媒体等替代者的威胁和新进入者的威胁;指出城市交通广播的内部优劣势、外部威胁及机会;并通过对城市交通广播的领头羊北京交通广播、深圳交通广播和济南交通广播等新媒体发展战略的具体应用案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掘它们发展中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最后从节目创新、微博与广播节目互动创新和移动终端应用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城市交通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具体发展和创新战略。

赖燕茹[10](2011)在《传播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以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延安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为例,结合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从传播学角度对延安时期我党如何运用大众媒介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初步研究。文章概述了《解放日报》的历史沿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举措及特色,较深入地分析了《解放日报》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大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深入人心提供了舆论支撑;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提供了媒体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论文初步总结了延安《解放日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加强传播主体的理论修养、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善用传播谋略、注重传播效果等基本历史经验,对当前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大众媒介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二、浅谈广播电台数字化改造的几点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广播电台数字化改造的几点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的历史沿革及媒介生态环境
    第一节 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的发展历史
        二、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
        一、受众基础
        二、基础设施
        三、管理体制
第二章 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的主要内容及其呈现方式
    第一节 新闻节目的内容特点及其呈现
        一、贴近民众的节目内容
        二、报道式的节目表达
        三、意义深远的节目追求
    第二节 专题节目的内容特点及其呈现
        一、科普性的节目内容
        二、故事化的节目表达
        三、惠民性的节目追求
    第三节 文艺节目的内容特点及其呈现
        一、民族化的节目内容
        二、表演化的节目表达
        三、娱乐化的节目追求
第三章 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的价值探索及功能分析
    第一节 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的价值
        一、审美价值:原生态的拉祜族文化审美
        二、传播价值:信息的获取与传播
        三、文化价值: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四、经济价值:宣传引导,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第二节 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的功能
        一、舆论引导功能:加强党在边境民族地区的舆论引导力
        二、教育功能:提高拉祜族群众整体素质
        三、娱乐功能:丰富大众文化娱乐生活
        四、服务功能:提供量体裁衣的资讯服务
第四章 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一节 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拉祜语及广播电视媒体人才匮乏
        二、缺少互动与反馈渠道
        三、内容生产不能满足受众所需
        四、影响力亟待提高
        五、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思考
        一、培育拉祜语广播电视专业人才
        二、增建互动与反馈渠道
        三、丰富节目内容,满足受众所需
        四、扩展传播渠道与范围,提升影响力
        五、向社会各界寻求经济援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大国工匠”培养导向的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大国工匠
        2.1.2 图书馆阅读推广
    2.2 理论基础
        2.2.1 阅读学理论
        2.2.2 阅读推广及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
3 高职与普通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对比研究
    3.1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
    3.2 两类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区别
4 贵州省高职院校学生阅读情况调查
    4.1 调查实施情况
        4.1.1 问卷调查目的
        4.1.2 问卷的调查对象和时间
        4.1.3 问卷调查内容
        4.1.4 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1 样本的基本信息
        4.2.2 整体阅读调查分析
        4.2.3 参与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调查分析
        4.2.4 专业文献阅读调查
        4.2.5 贵州高职学生对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建议
    4.3 贵州高职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结论
        4.3.1 以数字和碎片化阅读为主,深层阅读较缺乏
        4.3.2 学生对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关注度不高
        4.3.3 缺乏专业文献选择和阅读方法技巧
5 贵州省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调查分析
    5.1 问卷调查分析
        5.1.1 问卷调查实施情况
        5.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 案例调研分析
        5.2.1 贵州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案例调研
        5.2.2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案例调研
    5.3 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6 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构建
    6.1 构建思路
        6.1.1 基于职教改革和大国工匠培养构建模式的培养目标
        6.1.2 基于阅读相关理论构建模式要素与流程
        6.1.3 基于学生阅读调查结果构建推广内容和方式
        6.1.4 基于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构建基础和主体
        6.1.5 借鉴贵州幼儿师专图书馆阅读推广先进经验
    6.2 模式要素分析
        6.2.1 背景和基础条件分析
        6.2.2 推广客体与培养目标分析
        6.2.3 多元协同推广主体分析
        6.2.4 推广内容分析
        6.2.5 推广方式分析
    6.3 模式实施流程
        6.3.1 做好活动前期调研
        6.3.2 确定活动选题和方案
        6.3.3 活动实施策划
        6.3.4 活动效果评估
    6.4 模式实施策略
        6.4.1 用好相关政策和现代信息技术
        6.4.2 加强多元财政保障体制建设和基础条件建设
        6.4.3 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主体
        6.4.4 突出数字和嵌入式推广方式,兼顾常规方式
        6.4.5 树立“主题+品牌”意识,突出职教特色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贵州省高职院校学生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C 贵州省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D 贵阳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重要概念阐释
        1.3.1 意识形态
        1.3.2 意识形态领导权
        1.3.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
        1.3.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思想
        2.1.1 革命阶级要“赋予自已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
        2.1.2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2.1.3 无产阶级要“不断地进行反对统治阶级政策的鼓动”
    2.2 列宁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思想
        2.2.1 科学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武器
        2.2.2 政党领导下的阶级同盟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基础
        2.2.3 思想灌输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重要途径
    2.3 共产国际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思想
        2.3.1 主张紧握新闻宣传的管理权
        2.3.2 提出“到群众中去”的口号
        2.3.3 强调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2.4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思想
        2.4.1 把“制造舆论”作为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首要任务
        2.4.2 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
        2.4.3 要求宣传工作必须贯彻群众路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历史进程
    3.1 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曲折探索
        3.1.1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革命指导思想的确立
        3.1.2 “反帝”口号的提出及“反帝”情绪的高涨
        3.1.3 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话语权的争夺
        3.1.4 大革命后期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动摇
    3.2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初步展开
        3.2.1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和制度的确立
        3.2.2 土地所有权的初步解决激发了农民革命热情
        3.2.3 红军长征的胜利扩大了党在沿途群众中的影响
        3.2.4 西安事变的解决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规模
    3.3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稳步推进
        3.3.1 六届六中全会奠定了党推进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础
        3.3.2 新民主主义话语的形成标志共产党掌握了革命话语权
        3.3.3 共产党政治威望提升扭转了国共关系的主动权
        3.3.4 党内整风与文艺界整风促进了社会各界思想统一
        3.3.5 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强化了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3.4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逐步形成
        3.4.1 重庆谈判为共产党赢得了中间党派的舆论支持
        3.4.2 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形成充分满足农民的实际利益
        3.4.3 南京解放标志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合法性的获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主要策略
    4.1 成立专门系统的宣传领导体系
        4.1.1 党的宣传机构设置与“集权化”信息输送
        4.1.2 政府宣传机构设置与信息的“二级输送”
        4.1.3 军队宣传机构设置与“游击式”信息输送
        4.1.4 群众宣传组织设置与“补充式”信息输送
    4.2 唤醒劳苦大众的舆论引导
        4.2.1 舆论引导的议题框架
        4.2.2 舆论引导的网络体系
        4.2.3 舆论引导的实践成效
    4.3 形成组织严密、高效统一的组织动员形式
        4.3.1 组织动员的目标演进
        4.3.2 组织动员的技术手段
        4.3.3 组织动员的实践成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经验启示
    5.1 只有敢于斗争才能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
        5.1.1 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揭露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
        5.1.2 树立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的自觉性
        5.1.3 排除新自由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干扰
    5.2 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掌握理论主导权
        5.2.1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2.2 培养懂理论善宣传的行家里手
        5.2.3 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模式
    5.3 只有提升党的政治威望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5.3.1 练就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5.3.2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5.3.3 照顾和给以人民群众实际利益
    5.4 只有加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才能抢占舆论制高点
        5.4.1 形成全党参与和全党动手的大宣传格局
        5.4.2 把握正确舆论引导方向
        5.4.3 加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华日报》重庆版体育新闻报道研究(1938-194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新闻史研究方兴未艾
        1.1.2 近年来体育的原始期刊呈现和数据库建设
        1.1.3 抗战时期的特殊性
        1.1.4 抗战时期体育新闻研究滞后
        1.1.5 《新华日报》研究的蓬勃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民国时期体育和体育新闻的研究
        1.2.2 关于《新华日报》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2 《新华日报》的体育新闻报道的背景
    2.1 《新华日报》的创办背景、历史变迁
    2.2 《新华日报》体育新闻的特殊背景
3 《新华日报》体育新闻报道的数量统计与主要报道内容
    3.1 《新华日报》体育新闻的年度数量分析
    3.2 《新华日报》体育新闻的内容数量分析
    3.3 《新华日报》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要报道内容
        3.3.1 体育会议
        3.3.2 报人体育活动
        3.3.3 学校体育活动
        3.3.4 滑翔运动
        3.3.5 体育理论
4 《新华日报》体育新闻的消息来源和特色分析
    4.1 《新华日报》体育新闻的消息来源
        4.1.1“中央社”提供大部分新闻来源
        4.1.2 建立分馆和分销处
        4.1.3 《新华日报》的“本报消息”
        4.1.4 《新华日报》的国际消息来源
    4.2 《新华日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特色分析
        4.2.1 《新华日报》体育新闻的版面设置
        4.2.2 《新华日报》体育新闻的消息特色
        4.2.3 《新华日报》的体育特刊
        4.2.4 《新华日报》的国际体育新闻报道特色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6.1 期刊论文
    6.2 硕博论文
    6.3 着作类
    6.4 期刊数据库和资料室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6)延安《解放日报》的科学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第一章 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背景
    二、社会环境
    三、经济环境
    四、文化教育背景
    五、媒介背景
第二章 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结构体系
    一、传者分析
        (一) 社会精英
        (二) 基层民众
    二、内容分析
        (一) 历史分期
        (二) 传播阵地
        (三) 传播内容
    三、受众分析
        (一) 延安《解放日报》的一般受众
        (二) 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目标受众
    四、传播策略分析
        (一) 传播宗旨
        (二) 传播技巧
        (三) 传播途径
    五、传播效果分析
        (一) 个人效果
        (二) 社会效果
第三章 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模式及社会功能
    一、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模式
        (一) 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式
        (二) 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模式
    二、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 宣传鼓动功能
        (二) 组织传播功能
        (三) 科学启蒙功能
第四章 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发
    一、历史价值
        (一) 开创农村科学传播的新局面
        (二) 凸显科学传播的目的与宗旨
        (三) 形成重知识、重人才的传统
        (四) 推动科学与进步的社会革命
    二、现实启发
        (一) 适应历史变化,扣合传播环境
        (二) 因地制宜利用,继承综合创新
        (三) 尊重受众主体,凸显科学启蒙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报纸
    二、学术着作
    三、学术论文
    四、学位论文
    五、电子文献
附录
    表一 延安《解放日报》传播理学知识刊文材料
    表二 延安《解放日报》传播工程技术知识刊文材料
    表三 延安《解放日报》传播农学知识刊文材料
    表四 延安《解放日报》传播医疗卫生知识刊文材料
    表五 延安《解放日报》传播其他科学知识刊文材料
插图和附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军俘虏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基本内涵
    2.1 我军俘虏工作的概念
        2.1.1 战俘和俘虏
        2.1.2 优待俘虏和宽待俘虏
        2.1.3 我军俘虏工作
    2.2 我军俘虏工作相关概念辨析
        2.2.1 我军俘虏工作与联络工作
        2.2.2 我军俘虏工作与俘虏政策
        2.2.3 我军俘虏工作与战时政治工作
    2.3 我军俘虏工作的特征
        2.3.1 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2.3.2 政治要求的敏感性
        2.3.3 政策制度的保障性
        2.3.4 教育改造的灵活性
        2.3.5 影响范围的深远性
    2.4 我军俘虏工作的地位作用
        2.4.1 我军俘虏工作是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4.2 我军俘虏工作是争取政治主动和瓦解敌军的重要手段
        2.4.3 我军俘虏工作是体现军队文明程度的重要保证
        2.4.4 我军俘虏工作是提升国家和军队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3.1.1 瓦解敌军思想
        3.1.2 统一战线思想
    3.2 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3.2.1 践行根本宗旨
        3.2.2 实行军内民主
        3.2.3 宽待俘虏
    3.3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义思想
        3.3.1 理性待俘
        3.3.2 运用俘虏瓦解敌军
        3.3.3 视俘为己出
    3.4 国际人道主义
        3.4.1 国际人道法的历史演变
        3.4.2 国际人道法关于战俘权利待遇的主要内容
        3.4.3 国际人道法关于战俘问题的局限性
    3.5 俘虏工作相关学科理论
        3.5.1 心理学理论
        3.5.2 社会学理论
        3.5.3 管理学理论
第四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实践历程
    4.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1.1 明确了“不搜俘虏腰包”的政治纪律
        4.1.2 奠定了俘虏工作的组织基础
        4.1.3 创建了宽待俘虏的政策体系
        4.1.4 确立了争取进步俘虏的方针策略
    4.2 抗日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2.1 设立了各级敌军工作部门
        4.2.2 概括了政治工作三大基本原则之一
        4.2.3 阐明了伪军工作的方针策略
        4.2.4 建立了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4.2.5 成立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组织
    4.3 解放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3.1 确立了“即俘即补即战”的俘虏工作方针
        4.3.2 开展了大规模改造解放战士活动
        4.3.3 完善了宽待俘虏政策体系
        4.3.4 指明了教育改造俘虏军官的基本方法
    4.4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4.1 加强了敌军工作机构建设
        4.4.2 设立了战俘管理处
        4.4.3 丰富发展了宽待俘虏政策体系
        4.4.4 健全了适合外籍俘虏的管理教育方法
        4.4.5 开展了基于宽俘事实的国际宣传
    4.5 建国后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的俘虏工作
        4.5.1 健全了俘虏收容管理机构
        4.5.2 颁布了俘虏须知
        4.5.3 规范了俘虏工作流程
第五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效果评估和经验总结
    5.1 我军俘虏工作的效果评估
        5.1.1 定性评估
        5.1.2 定量分析
    5.2 我军俘虏工作的基本经验
        5.2.1 坚持把俘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
        5.2.2 坚持围绕党和军队制定的宽待俘虏方针政策开展工作
        5.2.3 坚持结合俘虏工作实践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5.2.4 坚持紧贴俘虏基本情况和舆论宣传变化开展实施
        5.2.5 坚持通过以俘管俘和以俘制俘增强俘虏工作效果
        5.2.6 坚持在教育改造中提高俘虏工作能力
第六章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俘虏工作的创新发展
    6.1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俘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6.1.1 制约干扰因素增多
        6.1.2 对象构成日趋复杂化
        6.1.3 运行机制日益交互化
        6.1.4 涉俘事务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6.2 科学借鉴近几场局部战争美军战俘事务的方式方法
        6.2.1 重视法规建设,依法组织开展战俘事务
        6.2.2 健全组织机构,推动战俘事务有序实施
        6.2.3 确立标准化作业环节,规范战俘事务流程
        6.2.4 开展俘前训练,帮助军人应对可能的被俘情况
        6.2.5 完善战俘及失踪人员遗骸搜寻处置机制
        6.2.6 构建归俘权益保障制度体系
    6.3 继承发扬我军俘虏工作的优良传统
        6.3.1 坚持传承宽待俘虏的政治优势
        6.3.2 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制定的政策法规
        6.3.3 始终着眼国家和军队的整体战略布局
    6.4 科学设计信息化战争我军俘虏工作的任务流程
        6.4.1 收容处置
        6.4.2 集结转送
        6.4.3 管理教育
        6.4.4 遣返安置
    6.5 推进我军俘虏工作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6.5.1 联合俘管能力
        6.5.2 教育改造能力
        6.5.3 瓦解敌军能力
        6.5.4 对敌宣传能力
        6.5.5 信息运用能力
    6.6 加强我军俘虏工作建设的主要途径
        6.6.1 完善适应战时的俘虏工作法规政策
        6.6.2 优化着眼实战的俘虏工作体制编制
        6.6.3 制定齐全配套的俘虏工作预案体系
        6.6.4 建设全面先进的俘虏工作信息系统
        6.6.5 健全军民融合的俘虏工作协调机制
        6.6.6 建立高效顺畅的俘虏工作系统工程
        6.6.7 构建烈士及被俘失踪人员遗骸搜寻处置机制
        6.6.8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归俘权益保障制度
结束语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我军俘虏工作历史简表
附录B 美军战俘事务专业词汇
附录C 信息化战争我军俘虏工作系统工程图

(8)浅谈广播电台节目制作时的调音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调音台的信号输入
2 通道增益旋钮的使用
3 调音台音调控制器的调整
4 对调音台通道AUX的调整
5 调音台的声像平衡调整
6 调音台主输出部分的调整
7 结束语

(9)新媒体挑战下交通广播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战略理论模型综述
    2.1 PEST 分析
    2.2 波特“五力”模型
    2.3 SWOT 分析法
第3章 城市交通广播战略全景分析
    3.1 城市交通广播“PEST”模型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城市交通广播的“五力”模型分析
        3.2.1 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
        3.2.2 供应者的议价能力
        3.2.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4 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
        3.2.5 潜在的竞争者
    3.3 城市交通广播的“SWOT”分析
        3.3.1 城市交通广播内部优势
        3.3.2 城市交通广播内部劣势
        3.3.3 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
        3.3.4 外部环境带来的威胁
第4章 城市交通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实证
    4.1 网络广播
        4.1.1 新浪“微电台”
        4.1.2 专门的网络电台
    4.2 短信互动平台
    4.3 广播电台的微博拓展
        4.3.1 济南交通广播微博与节目互动
        4.3.2 济南交通广播“1031 微路况”
        4.3.3 微博拓展案例
    4.4 广播电台的移动终端建设
        4.4.1 北京交通广播易通 1039 新媒体机
        4.4.2 北京交通广播易通 1039pad
        4.4.3 易通 1039 移动终端的经验与启示
    4.5 广播电台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开发
        4.5.1 深圳交通广播——1062 车主宝典
        4.5.2 1062 车主宝典的经验与启示
第5章 新媒体挑战下交通广播的创新与发展
    5.1 节目设计的创新
    5.2 互动模式的创新
    5.3 移动终端应用的创新
    5.4 城市交通广播的全媒体战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传播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以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况
    2.1 早期大众传媒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
    2.2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情况
        2.2.1 马列理论学习兴起高潮
        2.2.2 马列着作大量出版发行
        2.2.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广泛开展
    2.3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途径
        2.3.1 以教育活动为基本依托
        2.3.2 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2.3.3 以大众传媒为重要渠道
第三章 《解放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举措与特点
    3.1 延安《解放日报》的历史沿革
        3.1.1 前身:《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
        3.1.2 初创:性质和主旨的确立
        3.1.3 成熟:“完全”党报的成型
    3.2 《解放日报》的传播举措
        3.2.1 组织传播“网络化”
        3.2.2 典型化传播鼓励示范
        3.2.3 传播主体精英与大众相结合
    3.3 《解放日报》的传播特点
        3.3.1 版面内容多样化
        3.3.2 语言形式通俗化
        3.3.3 传受关系互动化
第四章 《解放日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4.1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深入人心提供了舆论支撑
        4.1.1 加深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认知
        4.1.2 加强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同
        4.1.3 促使大众自觉将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
    4.2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提供了重要平台
        4.2.1 承载了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重大历史任务
        4.2.2 见证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界定
    4.3 为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3.1 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无产阶级党报理论
        4.3.2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4.3.3 为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事业进行了人才准备
第五章 《解放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5.1 加强传播主体的理论修养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向的根本保证
        5.1.1 加强传播主体的党性修养
        5.1.2 强化传播主体的大众传媒意识
    5.2 善用传播谋略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必循之规
        5.2.1 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吸引力
        5.2.2 及时褒贬,加强报纸战斗力
        5.2.3 善用时机,占领舆论制高点
        5.2.4 设置议程,掀起学习高潮
    5.3 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立足点
        5.3.1 进行受众分析,关注受众心理
        5.3.2 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5.3.3 建立和谐畅通的传受关系
    5.4 加强传播效果研究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式的必然要求
        5.4.1 注重运用大众传播效果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4.2 正确对待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
        5.4.3 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传播平台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A
附录 B
附录 C

四、浅谈广播电台数字化改造的几点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新闻对边境地区拉祜族的国家认同影响研究[D]. 郭芮伶.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拉祜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研究[D]. 张仙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大国工匠”培养导向的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D]. 孙春梅.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6)
  •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研究[D]. 李旖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
  • [5]《新华日报》重庆版体育新闻报道研究(1938-1947)[D]. 卢斌. 成都体育学院, 2017(11)
  • [6]延安《解放日报》的科学传播研究[D]. 高月. 兰州大学, 2016(03)
  • [7]我军俘虏工作研究[D]. 张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2)
  • [8]浅谈广播电台节目制作时的调音经验[J]. 酒德永,韩向兵,酒冉.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27)
  • [9]新媒体挑战下交通广播的创新与发展[D]. 许川.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10]传播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以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为例[D]. 赖燕茹.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浅谈电台数字化转型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