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女性红色艺术现代化的先行者——沉寿与她的“雪焕绣”

传统女性红色艺术现代化的先行者——沉寿与她的“雪焕绣”

一、传统女红艺术现代化的先行者——沈寿与她的《雪宦绣谱》(论文文献综述)

王孟一[1](2021)在《刺绣专书与清代刺绣书写研究》文中提出

高蕾[2](2018)在《传统手工艺的危机及文化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弘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使命和战略目标,但是,与此形成悖论的是,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手工艺行业却极度萎缩,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被纳入非遗,这种现象一方面显示了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传统手工艺自身文化再生力量的日渐疲弱,需要借助政府保护的方式来延续的事实,因此,面对传统手工艺现实危机的症候进行反思和梳理,就显得尤为必要。论文整体结构是以历时性和共时性构成一个立体的叙述维度。在历时性中,这种对现实的忧虑被代入到了一个延续的时间轴,分析了传统手工艺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生产、文化及危机形式,而且,按照20世纪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对于后工业社会的叙述,如果传统手工艺依然带着惯性的模式进入未来的后工业社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论文再一次钩沉历史,将时间还原到十九世纪末西方面临危机的那个节点,以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早期包豪斯的理想与西方工作室运动为例展开论述,对他们所采取的策略和一系列改良实践进行了梳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复兴首先必须是应和着当代整体文化的一种转型,当代社会、文化景观是其必要的上下文语境,这部分的叙述以共时性和跨学科的维度展开,从当代消费社会、视觉转向和后现代文化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手工艺与当代社会、文化转型的关系,以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历史与现实等角度进一步梳理出传统手工艺的当代文化转型策略,并结合手工艺与当代设计、手工艺与当代艺术的经典案例分析,来论证传统手工艺文化转型的合理性。.论文从现实困境出发,以危机溯源、历史经验、当代社会文化转向、应对策略等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传统手工艺的危机、当代转型的必然性和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复兴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参考。

马燕[3](2018)在《唐代刺绣技法的突破性发展及其主要推动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刺绣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从可考据的西周时期开始,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在针法和纹样上都有着突破性的发展。在唐代之前西周至魏晋这1500多年的时间,针法上辫子股绣法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段时期的针法保持着一种相对单一的情况,尽管在汉代有平针绣和类似接针的针法出现,但出于何种原因没有使得这些针法被广泛应用,我们不得而知;在纹样上,从最早时期的描摹轮廓线,到根据社会特征生活需要绘绣结合设计纹样,刺绣在纹样上开始逐渐丰富起来。进入唐代,中国刺绣首次有了转折性的突破发展,针法较之前的单一情况,发展并采用了除锁绣之外的其余五种主要针法,针法由此进入纵向发展时期,即针法的深入;纹样在前代的发展铺垫基础之上,融合了外来文化,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刺绣纹样,纹样自此进入横向发展时期,即题材的多元化。这两者在刺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缺一不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纹样的变革推动针法的发展,针法的繁衍又进一步扩大了纹样的范围。唐代刺绣在这两者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朝代的更迭和发展与刺绣手工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突破性发展的背后我们不经会思考是何种因素推动了刺绣艺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对此,本文提出的疑问是在那遥远的历史背景之上,唐代刺绣工艺的突破性发展,以及推动唐代刺绣突破变革的因素有哪些。在全文五个章节的展开中,本文希望通过对最早期刺绣工艺的发展到唐代刺绣的第一次转折研究出这一时期刺绣艺术突破发展的推动因素,以及在当下,刺绣艺术在延续不朽的同时怎样创造出属于本时代的刺绣形式和针法语言。

陈艳君[4](2018)在《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文中认为悠久的社会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传统手工业为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奠定了历史基础。清末民国时期,人地矛盾造成的生存压力及政府的提倡推动了皖南手工业在传统基础上向近代转型。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分析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的历史基础与驱动因素,考察技术转型、组织形式的近代化、结构变革、转型的特征、有限突破,客观总结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力图复原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的历史图景,为皖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皖南手工业的技术转型主要包含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两个方面。手工业由经验型技术向科学型技术转型的技术科学化不仅表现为手工业文本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本中科技含量的增加方面,尤其以制茶业、纺织业和文房四宝业最为显着。随着手工业技术逐渐由经验型上升为科学理论型,其技术传承方式和操作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为新式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和生产设备的革新。新式职业技术教育在学科设置上不断细化,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生产设备的革新以安庆土布业的生产工具改良、芜湖碾米业的新式动力设备引进及向机器生产的转化最为引人注目。生产工具的改良、新式动力机器的引进以及向机器生产的转化,使皖南手工业在生产力形态上与传统手工业区别开来。皖南手工业的组织形式转型主要包括生产组织形式和行业组织形式两个方面。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以家庭手工业、手工作坊和工场以及合作制最为突出。家庭手工业在近代皖南尤其是乡村地区广泛存在,并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状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家庭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作坊、工场手工业大量涌现,行业分布广泛,大多规模较小,小本经营,内部分工明确,促进了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在合作制手工业方面,祁门茶叶合作社是典型代表。然而,由于在实际业务的进行过程中过多注重“运”、“销”环节,对“产”、“制”环节的关注明显不足,银行和洋商趁机取巧图利,成为最终受益者,忽视了最底层的茶农的利益,也就不可能改良茶叶品质,更不可能复兴红茶。在手工业行业组织形式方面,传统行会逐渐被新兴同业公会及工会代替。在劳资纠纷中,代表雇主的同业公会与代表雇工的工会的团体谈判,大多能达成团体协议。即便不能达成一致,在第三方的调处下,也能减少对抗,促进纠纷解决,有利于手工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但同业公会及工会处在政府的严密监管中,只是披上了新式行业组织的外衣,传统行业组织的积习依然存在。在洋货以及国产机制品的冲击下,皖南手工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行业结构变革加剧。首先,纺纱业、染料业、炼钢业、制丝业等传统行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逐渐衰落。其次,机器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具有局部性和复杂性,织布业、榨油业、造纸业、制烟业等传统行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守住部分市场份额而继续艰难发展;铁、铜、锡器制造业,竹木加工业,砖瓦业,石业,陶瓷业等传统行业未受到机器工业的冲击而徘徊于固有轨道;徽墨业、宣纸业、舒簟业及罗经业等传统特色行业在时代的变迁中勉力维持。再次,皖南手工业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以祁红为代表的出口型手工业深受国际市场主导和影响;针织、铅石印刷、皂烛、火柴、化妆品等新兴行业从国外引进后与皖南实际相结合而改用手工生产。因此,除少数传统行业走向衰落,近代皖南手工业还是有所发展的,一些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设备、生产原料及产品品种等进行了改良和革新,不断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各地出现了一些新的行业,出现了某些近代因素。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彰显出总体发展迟缓及不平衡的特征。首先,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在技术科学化、技术传承方式、技术操作方式等方面均明显滞后于苏南地区,苏南在文本数量及科技含量、实业教育及职业教育、机器化或半机器化的规模及程度等方面相对于皖南占据优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区位与交通条件、社会力量的推动、基础电力工业的支持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其次,具体到皖南区域内部,鲜明地显现出转型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地域和行业上,也表现在生产者身份的主体化与技术的边缘化、外贸优势与内销不足等方面。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取得了一些突破,主要体现在手工业功能的拓展,即手工业对农业的较强的后向联系效应及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但皖南手工业在近代转型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障碍,包括交逼而来的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的暴敛、商业资本的压榨等多方盘剥,管理主体及生产主体的观念制约,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导致的教育不振。由于众多障碍性因素的掣肘,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取得的突破十分有限。

龚建培[5](2018)在《近代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研究(1912-1937)》文中提出本文以近代中后期(1912-1937)的江浙沪为研究的主要时间和区域,以传世实物、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梳理为基础,从多学科的视域将微观的设计物像、设计事件进行勾连,还原它们所承载的“设计观念”,并放置于宏观的历史叙事、宽泛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解读、阐释,从设计、技术、品种、风格、消费的关系研究探讨中,揭示近代织旗袍物设计演变的时代特征以及对现代染织设计的影响。全文共6章,21余万字,插图1000余张。旗袍是近代中国女性的第一款时装,而其使用的面料、里料和辅料集中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织物设计、生产、消费的最新时尚和成果,是近代女性服饰织物发展的典型缩影。本文首先从社会变迁、消费方式、文化形态、时尚传播方式等角度,概述了近代旗袍织物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演变过程。并以500余件近代传世的旗袍织物和众多历史文献为考证、分析基础,从材料、技术、品种的被动接受和主动发展两个方面,研究探讨了土布、丝绸、印染、刺绣、蕾丝、花边等织物在中西熔铸发展历程中的创新设计成果,以及江浙沪区域多家企业的产品设计案例;其次以月份牌广告中大量的旗袍织物图像为依据,对部分经典织物纹样进行了四方连续形式的复制、还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风美雨”、海派文化对旗袍织物在纹样题材、色彩观念、表现程式嬗变过程中的影响;最后再以报刊杂志中呈现的社会各阶层女性与旗袍织物的生活影像为依据,通过文献、影像叙事和服饰纹样的交叉、比较研究,探讨了近代传播媒介和时尚女性对旗袍织物设计发展的横向引导作用,并对江浙沪不同阶层女性在旗袍织物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图像学的整理、分析、阐释,填补了此研究领域的部分缺失。本文的研究在整体上舍弃了传统美术史、工艺史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的研究方式,以游离于传统设计史研究视线之外的传世旗袍织物、老上海月份牌图像、历史影像文献为三个主要版块,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技术革命、新型原料与生产方式;文化、观念的裂变与消费需求;日常生活、阶层时尚传播对织物设计演变的影响之上,以期获得轮廓可辨析、意义可以解读的近代织物设计发展线索。在构建近代旗袍织物设计数据库的同时,着重探讨了近代旗袍织物设计在表现为丰富多样、融汇东西的同时,又显露出肤浅、粗糙、暧昧、杂糅以及没有完整体系的深层社会原因;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在旗袍织物设计上表现出的观念、语境上共性、个性特征和存疑问题,以及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差异及互动关系。从历史的视野和民众史述话语权的角度,揭示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大众消费的更迭,如何参与和影响近代旗袍织物发展的历史现实。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考据学、设计学、类型学、图像学、叙事学等为理论框架,在纵向层面——以近代江浙沪生活方式与近代文化转型的关系为视角,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为人文背景,揭示了旗袍织物设计发展、演变过程中显现和蕴藏的各种文化现象、消费价值变更,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在横向层面上——通过收藏的近代旗袍织物与月份牌图像、报刊杂志影像以及历史文献的交叉解读,在重视个案历史形态的同时,从整体社会文化背景的构成中,还原了近代旗袍织物设计的历史语境、传播途径,多维度的探讨了旗袍织物的设计特征和人文、美学价值。从社会文化学、大众消费学角度对近代旗袍织物设计的反思性、探索性研究,不但是对近代织物设计贡献和时代局限的再认识,也对近代染织设计史、近代设计史研究的一种推进,对正处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冲突、融合中的中国现代染织设计发展,亦能起到借鉴与促进作用。

曹丹[6](2017)在《湘绣在湖南民间服饰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历史遗产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有的湘楚文化特色而闻名世界。湘绣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刺绣、绘画、书法、诗词等多种艺术精华融于一体,文化内涵深厚,是湖南湘楚文化的杰出代表作品。湘绣主要是以硬缎、软缎、纯丝、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绒线、丝线进行绣制而成,其构图非常之严谨,色彩相当之鲜明,各种针法极其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表现形式和千变万化的针法技艺,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浓郁的感染力。湘绣的应用广泛,既有华丽名贵的装饰艺术品,也有精美实用的生活日用品,而湘绣服饰更是高雅脱俗,富有文化内涵,为世人所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将湘绣这种传统手工技艺运用于服装之中,对其深入研究,并进行创新和运用,能使服装更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能赋予服装新的生命力,展示出中国服装的独有魅力和中国手工刺绣技艺的独特风采。湘绣在服装中的运用研究,既是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创新研究,也是对湘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对湘绣的起源、发展和工艺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湘绣在民间传统服饰、现代服饰中的运用以及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发展前景。从湘绣色彩、针法、图案入手,对湘绣在现代服饰设计之中的运用进行探索和创新,对通过艺术设计手法将湘绣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突破了传统的湘绣服饰的设计方法和方式,与现代时尚设计手法进行结合,使之相互融合,设计出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时尚服饰,为中国服装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为湘绣带来新的发展趋势,为服装流行界带来新的潮流。

李燕[7](2017)在《近代苏南女教育家教育生活史研究》文中提出近代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一部分女性开始突破封建旧制的束缚,从家庭的舞台走上社会的舞台。她们获得了宝贵的受教育的机会,她们中的部分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苏南地区的知识女性认识到教育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她们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成为一个新兴的群体,即苏南女教育家群体。本文通过搜集各类有关近代苏南女教育家的历史资料,从教育生活史的角度考察这一特殊群体,窥探历史背景下苏南女教育家的教育生活,探讨这一群体所经历的教育生活的规律,从生活中总结近代苏南女教育家群体展现的群体特征并分析该特征形成的动因。通过研究近代在苏南地区涌现的女教育家群体,本文发现她们有着较为相似的生活轨迹,她们的教育生活都包括儿时的家庭生活、国内的女学生活、国外的留学生活以及归国后的教育实践四个阶段。在探究她们不同阶段的教育生活后总结出苏南女教育家的群体特征,包括:醉心学术不断追求自身发展、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与实践、教育爱国展现高尚之人格、重视教育的传承及注重同辈间的交往。当今社会呼唤教育家的出现,女性作为教育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长历程与发展轨迹尤为值得关注。近代苏南女教育家的成长无疑能给当今女教师的发展、女教育家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沈平[8](2015)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国时期图案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这种特点在当时的实用美术的图案上也有反映。有识之士在继承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文明成果,艺术品在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之间相互借鉴,图案作为重要的文化艺术符号也受到了西方历史文化的冲击。本文第一章论述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对艺术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在各个领域影响深远,也波及到了当时的艺术领域。第二章论述民国时期实用美术的西化现象,分别选取服饰、月份牌、纺织品、建筑、生活器皿、刺绣等具有代表的美术类别进行分析,服饰的西化与中国传统服饰的混搭蔚然成风,其中西式风格被认为是时髦、摩登、有教养的象征,并被上层人士和普通百姓所效仿。第三章是论文的重点阐述部分,主要论述图案在中国传统题材和西方构成形式中的不同样式。西方文明以其强大的侵略性对民国时期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冲击,西方图案也出现在工艺品设计中,与中国传统图案一起构成了当时的时代设计风格,这种结合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代表着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审美认知。第四章论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民族图案发展的意义,民族图案要依托于中华民族精神,此种精神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要以中国自身文化为主体,“体”就是本质,这种本质决定着中国艺术设计未来的走向,西方文化只是拿来效仿,挽救当时落后的中国设计。只有在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参考西方先进文明的设计理念,中国民族图案的发展才是正确的路径,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理念。

王欣[9](2013)在《当代苏绣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人们对身体的装饰,先后历经了从画身到纹身,再到画服,直至绣服的发展过程。从汉代《说苑》中的“绣衣而豹裘者”到宋代“画绣”、明代闺阁绣的盛行,再到清代仿真绣的开创,苏绣艺术不断发生着演化。在吴文化的长期浸润之下,经过一代代兰心蕙性的苏绣艺人不断探索,以及文人墨客潜移默化的影响,苏绣最终形成了“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位居中国“四大名绣”之首。本文主要以当代苏绣艺术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查阅、资料搜集、田野调查等方法,广泛搜集了大量有关苏绣历史、吴文化、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当代苏绣创作、现代服饰设计、当代苏绣传承等方面的资料。通过梳理苏绣艺术发展的主要阶段、分析其艺术特色,寻求它在“市场态”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揭示当代苏绣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变迁过程中的生存和应用空间。通过研究发现,苏绣艺术既是具有商业属性的商品,又是被赋予精神属性的文化艺术产物,这种特殊身份决定它从本质上就具备了实用性与文化艺术性两大特征。文章在论述“当代性”下苏绣艺术的转型时,提出其当代定位也应兼顾上述两方面,立足于当代民众的日常生活,不断“适应”新需求。论文还对当代苏绣艺术创新的尺度、途径进行了界定,谈及创新应当坚守苏绣艺术的文化特征、“手工”属性和艺术风格的基本前提,并且从题材、技艺、材料、艺术形式方面明确了苏绣艺术在当代应用中的具体方向。此外,论文对“市场态”中苏绣的发展特征、艺术创新情况进行了整理与分析,进而对当代苏绣艺术在艺术品、日用服饰和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中的具体特征与设计方法做了详细分析和总结,为苏绣艺术和其它优秀传统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示。

林书羽[10](2013)在《沈寿对于中国刺绣教育的贡献》文中研究指明沈寿(1874—1921)是清末着名的刺绣大师,她在北京农工商绣工科任总教习期间,第一次把刺绣技艺搬到学堂上,打破了传统的“艺徒制”,开中国刺绣教育之先河,是刺绣教育的先行者。对于沈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苏州、南通、南京和台湾。因为沈寿的故乡是吴县今天的苏州,苏州又是刺绣的故乡,所以江苏省的学者对于她的研究比较多,他们主要针对沈寿在刺绣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来谈的。台湾的学者,主要是余觉的学生钱佚樵,着重探讨沈寿的感情生活。对于沈寿在刺绣教育方面的贡献,各方学者谈的比较少。其实,沈寿在1904年至1914年间,她先后参与、组织创办了“北京农工商绣工科”、“天津自立女工传习所”、“苏州同立刺绣学校”和“南通女工传习所”等,为早期的工艺美术教育奠定了基础。沈寿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教育开始萌芽和兴起的关键时期,她的教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对当时的工艺美术教育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沈寿是女子自立的榜样,唤醒了女性的自觉自强意识。“南通女工传习所”的教育模式更代表了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模式,对中国早期的职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对现当代的职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沈寿办学方法、办学模式、办学思想、办学形式等展开论述,分析日本工艺美术教育、及西方工艺美术教育对沈寿的影响,在广泛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梳理沈寿刺绣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一步分析。从中发现沈寿对中国早期职业教育甚至工艺美术教育都起到至关重要要的作用。本文的基本框架为:第一章介绍沈寿刺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介绍沈寿的刺绣教育实践与办学模式;第三章介绍沈寿的教育思想;第四章论述了沈寿教育思想对现当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启示。

二、传统女红艺术现代化的先行者——沈寿与她的《雪宦绣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女红艺术现代化的先行者——沈寿与她的《雪宦绣谱》(论文提纲范文)

(2)传统手工艺的危机及文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传统手工艺的危机
    第一节 “边缘”与“他者”的困境
        一、文化等级的“边缘”与“他者”
        二、手工艺者主体的“边缘”地位
        三、传承方式的封闭性和脆弱性
        四、审美的旁落
    第二节 遭遇现代文明
        一、传统价值的失落
        二、现代技术的挑战及人的异化
        三、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差异
    第三节 后工业挑战
        一、“知识为轴心的技术”挑战
        二、服务型社会的人才特质
        三、后工业社会的机遇
第二章 西方的觉醒和改良
    第一节 英伦的曙光——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一、约翰·罗斯金的理论先导
        二、威廉·莫里斯的实践
        三、阿什比的乡村手工艺
        四、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悖论
    第二节 理想的大厦——包豪斯
        一、早期包豪斯的理想
        二、包豪斯的手工艺实践
        三、从理想到现实
    第三节 界限的混沌——现代艺术与手工艺的先锋实践
        一、现代艺术与手工艺
        二、西方工作室手工艺运动
        三、现代手工艺
第三章 当代文化景观
    第一节 消费社会
        一、从消费“物”到“消费文化”
        二、消费社会文化“符码”特征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二节 视觉文化转向
        一、视觉的世界
        二、日常生活“表层审美化”
        三、跨学科的视域
    第三节 后现代文化
        一、“弑父娶母”的后现代
        二、后现代的不确定性
        三、后现代文化与手工艺
第四章 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建构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的当代文化策略
        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手工艺
        二、知识分子与手工艺
        三、历史经验与当代现实
    第二节 当代设计与手工艺实践个案
        一、奇幻的世界——戴尔·切胡利
        二、无曲线不设计——荣·阿莱德
        三、鬼才设计师——汤姆·迪克森
        四、英国设计家具之父——约翰·麦克皮斯
    第三节 当代艺术与手工艺
        一、观念与作为文化意义的手工艺
        二、手工艺与当代开放的媒介视域
    第四节 当代艺术与手工艺实践个案
        一、朱迪·芝加哥的《晚宴》
        二、玛格达莲娜·阿巴卡诺维奇的苦难与救赎
        三、安东尼·葛姆雷——《亚洲的土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1979-2012 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详表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唐代刺绣技法的突破性发展及其主要推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课题研究概况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刺绣艺术的发展线索
    第一节 、刺绣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针法的发展创新
    第三节 、刺绣手工艺传承的局限性问题
    小结
第二章 :唐代之前刺绣工艺特点
    第一节 、“运斤成风”——西周至南北朝刺绣工艺特点
        1、最早的刺绣技法与勾线方式
        2、平面装饰的填充方式
        3、平针的出现
    第二节 、“设计共鸣”——战国到魏晋南北朝刺绣纹样特点
        1、几种基本纹样
        2、纹样特征
    第三节 :“流”与“型”的设计秩序
        1、人造的秩序
        2、纹样形态的对称、连续、组合
        3、高度成熟的装饰设计
    第四节 、魏晋之过渡
    小结
第三章 :唐代刺绣的发展
    第一节 、“艺”的发展——唐代刺绣纹样主要特征
        1、唐代刺绣纹样
        2、刺绣纹样组织形式
    第二节 、“技”的突破——唐代刺绣主要针法
        1、劈针
        2、平绣
        3、戗针
        4、套针
        5、扎针
        6、钉线钉物绣
    第三节 、刺绣主要分类
        1、实用品刺绣
        2、宗教刺绣
        3、观赏性刺绣
    小结
第四章 :唐代刺绣发展的突破性因素
    第一节 、丝织业大发展
    第二节 、丝绸之路——题材的拓宽、技法的丰富
    第三节 、佛教的本土化
    第四节 、女红文化
    小结
第五章 :“无图造物”——逆向型重构实验
    第一节 、DOROTHY TUCKER的“FREESTYLE”
    第二节 、无图造物——传统刺绣的蜕变与再生
    “回归”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历史基础与驱动因素
    第一节 历史地理概况
        一、社会历史概况
        二、地理资源概况
        三、商品经济概况
    第二节 前近代皖南手工业概况
        一、制茶业
        二、纺织业
        三、文房四宝业
        四、其他行业
    第三节 驱动因素
        一、人地矛盾与生存压力
        二、地方政府的提倡
    小结
第二章 技术转型
    第一节 技术的科学化
        一、手工业文本的增长
        二、制茶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三、纺织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四、文房四宝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第二节 技术传承方式的转变
        一、传统学徒制概况
        二、实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
        四、私立静仁职业学校个案研究
    第三节 生产设备的革新
        一、传统生产工具的改良
        二、新式动力设备的引进
        三、向机器生产的转化
    小结
第三章 组织形式的近代化
    第一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一、家庭手工业
        二、作坊、工场手工业
        三、合作制手工业——以祁门茶叶合作社为中心
    第二节 行业组织的演变
        一、行会
        二、同业公会
        三、工会
    小结
第四章 结构变革
    第一节 机器工业冲击下逐渐衰落的行业
        一、纺纱业
        二、染料业
        三、炼钢业
        四、制丝业
    第二节 被侵占部分市场而继续发展的行业
        一、织布业
        二、榨油业
        三、造纸业
        四、制烟业
    第三节 未受到机器工业冲击而徘徊于固有轨道的行业
        一、概况
        二、铁、铜、锡器制造业
        三、竹木加工业
        四、砖瓦业
        五、陶瓷业
    第四节 勉力维持的传统特色行业
        一、徽墨业
        二、宣纸业
        三、舒簟业
        四、罗经业
    第五节 国际市场影响下的出口型手工业——以祁红为对象的考察
    第六节 新兴手工业
        一、针织业
        二、铅石印刷业
        三、皂烛业
        四、火柴业
        五、化妆品业
    小结
第五章 近代转型的特征
    第一节 转型的迟缓——基于皖南与苏南的比较
        一、差距之比较分析
        二、原因之比较分析
    第二节 近代转型的不平衡
        一、地域的不平衡
        二、行业的不平衡
        三、生产者身份主体化与技术边缘化
        四、外贸优势与内销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有限突破与多重障碍
    第一节 手工业功能的拓展
        一、后向联系农业
        二、满足多元消费
    第二节 多重障碍
        一、天灾人祸
        二、多方盘剥
        三、观念制约
        四、教育不振
    小结
余论
    一、手工业近代转型的最大瓶颈
    二、近代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后记

(5)近代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评述
        1.2.1 着作类成果
        1.2.2 论文类成果
    1.3 本文考察的范围以及相关概念阐释
        1.3.1 本文考察的时间与地域范围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1.4 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的反思及创新点
        1.4.1 研究视域的反思与检讨
        1.4.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近代社会变革与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
    2.1 辛亥革命后社会价值取向的嬗变
        2.1.1 从严苛的等级制度到民主平等的进步思想
        2.1.2 “唯以新奇相尚”的服饰文化观
        2.1.3 “享受型”、“奢侈型”为主流的生活观
        2.1.4 由封闭实用到开放崇洋的消费观
    2.2 近代文化形态的多元变革与旗袍织物设计
        2.2.1 文化形态整体特征的复杂性与肤浅性
        2.2.2 消费文化中阶层需求的体验与文化认同
        2.2.3 新兴文化形态的助力和引导
        2.2.4 各种时装展示会的涌现与推动
    2.3 近代时尚的传播方式及特点与旗袍织物
        2.3.1 时尚引领者与时尚发源地的逆转和颠覆
        2.3.2 三个层面和三种消费特征
        2.3.3 旗袍时尚的起始年代和各阶段的发展特征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技术、品种的被动接受与主动突破——收藏品中的近代旗袍织物设计
    3.1 土布设计的被动改良
        3.1.1 土布的被动改良——挣扎求存
        3.1.2 改良土布的主要品种与设计特点
        3.1.3 土布的纹样设计与民众生活中的消费特点
    3.2 丝绸织物品种设计的日新月异
        3.2.1 从土丝到人造丝的锐意变革
        3.2.2 新型设备的引进与织物品种的设计拓展
    3.3 印染设计的新旧、中西并存
        3.3.1 染色织物——从小众到大众
        3.3.2 印花织物——从手工到机械
    3.4 刺绣、花边设计发展的中西熔铸
        3.4.1 传统手工刺绣与西方机绣
        3.4.2 蕾丝面料与花边设计的别样玲珑
    3.5 本章结论
第4章 观念与表达的中西杂糅——月份牌图像中的近代旗袍织物设计
    4.1 旗袍织物设计中折射的海派文化观念
        4.1.1 包容、开放的意识与海纳百川
        4.1.2 崇洋、趋新之风与都市欲望
        4.1.3 重消费、求享乐的观念与奢华追求
    4.2 近代旗袍织物设计的纹样、色彩发展特征
        4.2.1 外来纹样的大量输入
        4.2.2 近代自主织物纹样设计的发轫
    4.3 色彩观念的裂变与人性的释放
        4.3.1 服饰制度对色彩设计审美取向的影响
        4.3.2 西风东渐对色彩消费观念的影响
        4.3.3 科技进步对色彩设计体系的影响
        4.3.4 着装方式对色彩流行的影响
    4.4 传统程式的超越与突破
        4.4.1 雅文化的沉暮与市民文化的兴起
        4.4.2 设计表现方法的重构与西化
    4.5 本章结论
第5章 消费的表象与女性生活叙事——近代刊物影像中的旗袍织物设计
    5.1 近代刊物对旗袍及织物时尚的引领与叙事
        5.1.1 女性话语的倡导者、传播者、叙事者
        5.1.2 服饰时尚历史形态的保存者
    5.2 名人宝眷与大家闺秀
        5.2.1 名人宝眷的端庄、华贵
        5.2.2 大家闺秀的争奇斗妍
    5.3 “摩登女郎”与演艺明星
        5.3.1 “摩登女郎”的崭露头角
        5.3.2 群星璀璨的别样妩媚
    5.4 知识女性与淡雅隽逸
        5.4.1 “女学生”的独领风骚
    5.5 职业女性与淡雅隽逸
        5.5.1 职场的清新素雅之风
        5.5.2 社会活动的身份标签
    5.6 本章结论
第6章 结论
    6.1 近代旗袍织物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产物
        6.1.1 社会学角度的剖析
        6.1.2 文化学的角度的剖析
        6.1.3 技术学角度的剖析
        6.1.4 传播学角度的剖析
    6.2 近代旗袍织物具有多元性的设计语汇
        6.2.1 品种创新中的“中西杂陈”
        6.2.2 纹样主体文化语义的暧昧与缺失
        6.2.3 色彩的国际化、市场化与文化自觉的非确定性
    6.3 近代旗袍织物设计发展的历史贡献和时代局限
        6.3.1 现代设计观念的发端与确立
        6.3.2 近代设计体系的初步建构
        6.3.3 “拿来主义”盛行下的创新与混杂
    6.4 对现代染织设计发展的启迪与借鉴
        6.4.1 兼收并蓄是设计前行之动力
        6.4.2 自主创新是设计发展之本体
        6.4.3 消费需求是设计变革之引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一、主要学术论文
    二、主要着作
    三、主要科研项目
    四、主要获奖
附录A:近代旗袍织物设计数据实录图例
附录B、近代文献中关于近代女性服饰织物、纹样和色彩的论述摘录
附录C、关于“近代旗袍织物数据库”建构的简述

(6)湘绣在湖南民间服饰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研究对象的起源和发展
        1.1.2 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分类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湘绣艺术的概况
    2.1 湘绣的定义
        2.1.1 湘绣的广义与狭义概念
        2.1.2 湘绣与湖南民间桃绣、湘西苗绣的概念区别
    2.2 湘绣的工艺概况
        2.2.1 湘绣在中国传统刺绣中的特点
        2.2.2 湘绣的刺绣工艺技法
    2.3 湘绣的分布环境以及现存问题
        2.3.1 湘绣的分布环境及分布情况
        2.3.2 湖湘文化对湘绣特点影响
        2.3.3 湘绣的发展现况及出现的问题
3. 应用于民间传统服饰中的湘绣艺术
    3.1 应用于民间传统服饰中的湘绣及其纹样
        3.1.1 传统民俗服装及其纹饰
        3.1.2 以湘绣装饰的生活用品
    3.2 湘绣应用于民间传统服饰中的装饰特点
        3.2.1 湘绣的色彩特点
        3.2.2 湘绣的造型特点
        3.2.3 湘绣的独特语境
4. 湘绣艺术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探索
    4.1 湘绣材料分析
    4.2 湘绣元素符号解构与重组探索
        4.2.1 湘绣图案解构重组
        4.2.2 湘绣针法解构重组
5. 湘绣应用于现代服装中的设计实践
    5.1 灵感来源
    5.2 设计过程
    5.3 设计实践
        5.3.1 设计实践一牡丹
        5.3.2 设计实践二鸟语花香
        5.3.3 设计实践三自由
        5.3.4 设计实践四荷塘夜色
6. 结论
    6.1 创新点
    6.2 不足
    6.3 结论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7)近代苏南女教育家教育生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教育家群体的研究
        1.2.2 关于苏南女教育家的研究
        1.2.3 目前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近代苏南女教育家出现的背景
    2.1 近代苏南女教育家群体的出现
    2.2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逐步确立
        2.2.1“强国保种”思想创立先锋
        2.2.2“女国民”思想成为主流
    2.3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制度不断完善
    2.4 近代教会女校的启发及女教员的示范
    2.5 苏南地区自古以来女子从教之传统
        2.5.1 女师一职的出现
        2.5.2 闺塾师的兴盛
第三章 苏南女教育家国内的求学生活
    3.1 苏南女教育家早期的家庭生活
        3.1.1 较为良好的家庭条件
        3.1.2 启蒙较早的学习生活
        3.1.3 亲人之间的交往互动
        3.1.4 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
    3.2 苏南女教育家的女学生活
        3.2.1 克服层层阻碍辗转求学
        3.2.2 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课程
        3.2.3 积极参加各类爱国活动
        3.2.4 老师的支持及同学的帮助
第四章 苏南女教育家国外的留学生活
    4.1 留学之梦起航
        4.1.1 自费留学日本
        4.1.2 考取官派留日
        4.1.3 为留学美国做准备
    4.2 留美之梦实现
        4.2.1 来之不易的留美机会
        4.2.2 刻苦的学习生活
        4.2.3 社会活动中崭露头角
    4.3 五四前后掀起留美热潮
        4.3.1 课业繁重坚持勤奋苦读
        4.3.2 师从名师学习新式教法
        4.3.3 学生群体共同探讨国事
第五章 苏南女教育家的教育实践
    5.1 突破刺绣艺徒制办近代传习所
        5.1.1 规范刺绣的教育形式
        5.1.2 完善刺绣的教学内容
        5.1.3 创新刺绣的教学方法
    5.2 立足基础教育办女校
        5.2.1 排除万难开办振华女校
        5.2.2 继承母志掌管学校
    5.3 投身高等教育做校长
        5.3.1 临危受命成为金陵女子大学校长
        5.3.2 发扬厚生精神重视高尚人格培养
        5.3.3 吸取优良经验开展特色的管理
    5.4 服务民众办教育
        5.4.1 创建民众学校
        5.4.2 开拓民众教育实验
        5.4.3 设立中国社会教育社
第六章 苏南女教育家的特征及启示
    6.1 苏南女教育家的特征
        6.1.1 醉心学术:不断追求自身发展
        6.1.2 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与实践
        6.1.3 注重传承:教育事业的延续
        6.1.4 重视交往:同辈之间学习互动密切
        6.1.5 教育爱国:展现高尚之人格
    6.2 苏南女教育家特征形成的动因分析
        6.2.1 时代潮流的助力
        6.2.2 地域特征的滋养
        6.2.3 男性力量的支持
    6.3 苏南女教育家的教育生活对当今女教师的启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国时期图案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对艺术的影响
    1.1 近代文化运动简述
    1.2 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时期艺术的影响
第二章民国时期实用美术的西化
    2.1 服饰
    2.2 月份牌
    2.3 纺织品
    2.4 建筑
    2.5 生活器皿
    2.6 刺绣
第三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民国时期图案
    3.1 传统图案的延用
        3.1.1 传统题材的延用
        3.1.2 图案构成
    3.2 西方图案的流行
    3.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民国时期图案
第四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民族图案发展的反思
结语
附图
参考文献

(9)当代苏绣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苏绣艺术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刺绣艺术的源起
        一、刺绣的产生
        二、刺绣成形的条件
    第二节 苏绣艺术的肇始与流变
        一、关于苏绣
        二、传统苏绣艺术的形成期
        三、传统苏绣艺术的鼎盛期
        四、近现代苏绣艺术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传统苏绣的艺术类型
    第一节 闺阁绣
        一、闺阁绣概述
        二、闺阁绣的艺术特征及成因
    第二节 民间实用绣
        一、民间实用绣概述
        二、苏州民俗中的民间实用绣
        三、民间实用绣的吉祥寓意
    第三节 宫货绣
        一、宫货绣概述
        二、苏州宫货绣的主要发展阶段
        三、宫货绣的产品类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绣艺术特征及当代定位
    第一节 苏绣的艺术特征
        一、针法要素
        二、绣工要素
        三、题材要素
    第二节 苏绣艺术的当代定位
        一、传统工艺美术与苏绣的当代性
        二、当代苏绣蜕变之路:从“原生态”到“市场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绣艺术的当代嬗变
    第一节 新题材的拓展
        一、传统题材的保留
        二、紧扣时代的当代艺术题材
        三、从“以画定稿”到“度身定制”
        四、异军突起的独立创作题材
    第二节 新针法的创新
        一、当代苏绣艺术中的新针法
        二、传统针法的创新运用
    第三节 新材料的开发
        一、绣线材料的新成员
        二、刺绣底料的变化
        三、绣品装裱材料的科技化
    第四节 艺术形式的新突破
        一、“与日俱增”的绣品规格
        二、艺术“跨界”
        三、苏绣家族新成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苏绣艺术的市场表现
    第一节 艺术品领域
        一、高端艺术品
        二、中端艺术品
        三、室内装饰艺术品
    第二节 日用服饰领域
        一、生活类服饰
        二、其它实用类服装
    第三节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苏绣应用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苏绣形态
        三、苏绣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第一节 当代苏绣艺术的传承
        一、家庭式传承
        二、师徒传承
        三、集中教育传承
        四、理论研究传承
    第二节 当代苏绣艺术的发展
        一、非遗保护与苏绣艺术
        二、知识产权与苏绣艺术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和科研情况
附录 1:田野调查及访谈汇总表
附录 2:笔者田野调查时拍摄的照片
附录 3:部分当代苏绣艺术家获奖情况统计
附录 4:部分传统苏绣针法分解图
附录 5:镇湖绣品街刺绣经营一览表
后记

(10)沈寿对于中国刺绣教育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沈寿刺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沈寿的生平与清末刺绣教育的背景
        一、 沈寿的生平
        二、 清末的刺绣教育背景
    第二节 沈寿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 沈寿的生长环境
        二、 余觉对沈寿的影响
        三、 张謇对沈寿的影响
第二章 沈寿的刺绣教育实践与办学模式
    第一节 北京“农工商部绣工科”
        一、 办学沿革
        二、 办学模式
    第二节 “苏州同立绣工学校”
        一、 关于“苏州同立绣工学校”办学时间的考证
        二、 办学沿革
    第三节 天津“自立绣工传习所’
    第四节 “南通女工传习所”
        一、 办学沿革
        二、 办学模式
第三章 沈寿教育思想的解读
    第一节 “绣理与画理同源”,重在“求神”、“创新”
    第二节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第三节 重视文化课,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
    第四节 “诲人不倦”,倡导女子要“自强、自立”
    第五节 刺绣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
第四章 沈寿教育思想对现当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启示
    第一节 职业教育要以实践为主
    第二节 沈寿教育思想中的创新理念及其影响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传统女红艺术现代化的先行者——沈寿与她的《雪宦绣谱》(论文参考文献)

  • [1]刺绣专书与清代刺绣书写研究[D]. 王孟一. 江南大学, 2021
  • [2]传统手工艺的危机及文化转型研究[D]. 高蕾. 西安美术学院, 2018(01)
  • [3]唐代刺绣技法的突破性发展及其主要推动因素研究[D]. 马燕. 南京艺术学院, 2018(02)
  • [4]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D]. 陈艳君. 苏州大学, 2018(01)
  • [5]近代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研究(1912-1937)[D]. 龚建培.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6]湘绣在湖南民间服饰中的运用研究[D]. 曹丹.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7)
  • [7]近代苏南女教育家教育生活史研究[D]. 李燕. 江南大学, 2017(02)
  • [8]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国时期图案探析[D]. 沈平. 鲁迅美术学院, 2015(08)
  • [9]当代苏绣艺术研究[D]. 王欣. 苏州大学, 2013(11)
  • [10]沈寿对于中国刺绣教育的贡献[D]. 林书羽.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传统女性红色艺术现代化的先行者——沉寿与她的“雪焕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