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丁酯的无皂核壳乳液聚合研究

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丁酯的无皂核壳乳液聚合研究

一、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丁酯无皂核壳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晓英,韩锐,李光照,王中最,陈刚,古良鸿[1](2022)在《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微球化学制备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可设计性、流动性、热稳定性、功能基表面特性等优良的综合性能。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微球的形貌、粒径及分布、表面结构等可根据制备方法发生显着变化,从而影响其理化性能。本文综述了乳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分散聚合法、两步复合法、自组装法、物理诱导和模板辅助法等化学方法在制备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微球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其中涉及的多层、核-壳、功能化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也做了一定总结。最后,提出了当前在化学制备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微球时仍面临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胡霞[2](2021)在《单分散P(St-co-nBA)-g-PS/Ni复合微球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合物/金属复合微球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且同时具有金属和聚合物两种物质的优异性能,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研究的聚合物/金属复合微球大多是以聚苯乙烯为核,聚苯乙烯虽然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但是其性脆、抗冲击强度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里引入柔性单体丙烯酸丁酯(nBA)。加入丙烯酸丁酯制备的共聚微球具有一定弹性,成功解决了微球性脆易碎的问题。采用分散聚合的方法聚制备了P(St-co-nBA)微球,对共聚微球进行核磁(1H-NM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性能等测试,研究nBA含量对共聚微球的转化率、形貌、玻璃化转变温度、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当nBA含量为单体总量的2.5wt%时,制备的共聚微球是单分散的均匀球形,粒径为3μm。而nBA含量增加到15wt%时,微球模量降低,离心洗涤时受力易变形。为了提高微球的热稳定性和耐溶剂性,加入交联剂制备高交联的共聚微球。研究了交联剂种类和含量对微球的影响。通过SEM观察交联微球的形貌,差式量热扫描对微球的热性能进行分析,另外将交联的微球加入甲苯溶剂中,测试了微球的耐溶剂性。结果表明,加入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DCPA)制备的交联P(St-co-nBA)微球性能最佳。为了提高微球的化学稳定性,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不同核壳比的P(St-co-nBA)-g-PS微球,通过SEM观察微球的形貌,差式量热扫描对微球的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球表面凹凸不平,DSC曲线出现了P(St-co-nBA)核和PS壳的两个吸收峰。通过化学镀制备了P(St-co-nBA)-g-PS/Ni复合微球,研究了粗化、敏化和活化对微球的影响,另外研究了镀液中各组分还原剂、络合剂、主盐浓度、化学镀实施方式、还原剂和还原剂添加方式对复合微球的影响。还原剂浓度对化学镀镍壳层粗糙度影响比较大,还原剂浓度为0.26mol时微球表面比较光滑;络合剂对化学镀镍影响比较小;主盐浓度对化学镀镍速率和壳厚度都有影响,主盐浓度从0.05mol增加到0.2mol时,镍壳层百分比由35.8%增加到46.5%,主盐浓度为0.15mol时复合微球表面比较完整光滑;另外还原剂滴加到镀液中和在超声环境中制备的P(St-co-nBA)-g-PS/Ni微球表面更加光滑致密。

王晨[3](2021)在《聚丙烯酸酯/镁铝水滑石复合乳液的原位合成及其在防火涂料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聚丙烯酸酯乳液具有很多优点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乳胶膜的耐热性,硬度较差,限制它的应用。使用无机纳米镁铝水滑石(MgAl-LDHs)对乳液进行改性,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纳米MgAl-LDHs的粒径较小,与聚丙烯酸酯的相容性差。故制备性能良好的聚丙烯酸酯/纳米MgAl-LDHs复合乳液需要解决纳米MgAl-LDHs在乳液中的分散问题。本工作在纳米MgAl-LDHs表面改性,聚丙烯酸酯/纳米MgAl-LDHs复合乳液,复合乳液聚合机理、聚合动力学,复合乳液基水型防火涂料方面展开研究。研究了磷酸酯偶联剂(DN-27)对纳米MgAl-LDHs粉体的湿法表面改性。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衍射分析(XRD)、热重分析(TG)、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DN-27已经成功的接枝到了纳米MgAl-LDHs表面,纳米MgAl-LDHs偶联剂改性后团聚得到改善,分散性变好。论文还探究了磷酸酯偶联剂用量对纳米MgAl-LDHs改性效果的影响。研究了滴加法聚合工艺制备聚丙烯酸酯/纳米MgAl-LDHs复合乳液,确定聚合最优条件。最优条件为,引发剂过硫酸钾(KPS)用量0.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用量3%,DN-27改性MgAl-LDHs的用量2%,反应温度75℃。利用确定好的条件,又采用间歇法的原位乳液聚合工艺制备复合乳液。通过FTIR、XRD、TG、TEM对两种工艺所制得的复合乳液及乳胶膜进行表征。分析结果可知,两种聚合工艺合成的纯丙乳液与复合乳液都成功制备,且纳米MgAl-LDHs的加入提高了乳胶膜的耐热性。TEM照片也可看出,滴加法制得的复合乳液中纳米MgAl-LDHs分散到乳胶粒中。研究了在纳米MgAl-LDHs存在条件下的原位乳液聚合动力学。探究了复合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改性纳米MgAl-LDHs用量和聚合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出聚合反应表观动力学方程为Rp=K[I]1.62[E]0.33[MgAl-LDHs]-0.06,通过阿累尼乌斯方程计算得表观活化能为89.13k J·mol-1。并且我们还在滴加法乳液聚合工艺中研究知单体滴加速率Ra的增加使得反应速率Rp也增加。研究了聚丙烯酸酯乳液、聚丙烯酸酯/纳米MgAl-LDHs复合乳液配制水性膨胀型防火涂料。通过锥形量热仪与模拟大板燃烧法对涂料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纳米MgAl-LDHs复合乳液配制水性膨胀型防火涂料的阻燃性高于聚丙烯酸酯乳液配制的水性膨胀型防火涂料,纳米MgAl-LDHs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许晓敏[4](2021)在《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应用》文中提出涂料染色工艺简单,色谱齐全,可上染各类纤维,染色后无需进行水洗,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染色工艺。现阶段国内涂料染色粘合剂多为聚丙烯酸酯乳液,但聚丙烯酸酯乳液存在耐摩擦牢度差、高温发粘、低温发脆的缺点;聚硅氧烷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柔顺性,通过有机硅对聚丙烯酸酯进行改性,可以合成出粘结性好、成膜性佳的粘合剂。因此本课题以自制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和丙烯酸酯类单体为原料,制备出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粘合剂,并将合成的改性乳液作为粘合剂应用在棉织物的涂料染色中。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第一部分是阳离子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本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等为聚合反应单体,以乳液聚合的方式合成阳离子型聚丙烯酸酯乳液,所得乳液稳定性良好,单体转化率高。第二部分是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及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粘合剂的合成。本实验选择端环氧基聚硅氧烷与丙烯酸发生开环反应,合成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经红外光谱仪分析结果表明,端环氧基聚硅氧烷发生了环氧结构的开环反应,与丙烯酸发生了化学键合,合成了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本实验以自制的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为改性剂,对聚丙烯酸酯进行改性,通过设计核壳结构的粒子,合成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研究表明所制备的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好,凝胶率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仪、红外光谱分析仪等对乳液微观结构、乳液粒径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合成的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乳液平均粒径小,乳液粒径分布窄,根据TEM图可知,乳液颗粒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X射线原子能谱仪的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改性乳液成膜后表面硅元素含量较高,这表明具有核壳结构的改性乳液在成膜过程中出现核-壳结构的转变。第三部分是将合成的改性乳液作为粘合剂应用在棉织物涂料染色中。实验主要探究粘合剂中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的用量、粘合剂用量、焙烘温度与时间等对涂料染色棉织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涂料染色棉织物的手感柔软,干/湿摩擦牢度好,其中干摩擦牢度达4~5级,湿摩擦牢度为4级,最后将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粘合剂与市售的阳离子粘合剂6218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改性乳液粘合剂处理所得的涂料染色棉织物各项牢度指标与粘合剂6218相近,并且在织物手感上优于粘合剂6218,因此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粘合剂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徐陈静[5](2021)在《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的制备和涂层特性》文中研究指明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具有分子结构和性能可调、安全环保、耐候等优点,在建筑、纺织、造纸、石油和工业防腐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聚丙烯酸酯涂层的耐热性、耐水性较差,存在“冷脆热黏”现象,在实际应用中发展受限。采用刚性无机纳米颗粒与聚丙烯酸酯复合制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乳液是增强涂层性能的有效途径。然而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极性差异较大,相容性不好,纳米氧化硅改性聚合物时分散不均,往往需要在聚合前先进行化学改性,复合乳液制备工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辅助单体与纳米氧化硅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分别采用原位Pickering乳液聚合和细乳液聚合合成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并对聚合过程、复合乳胶粒径分布和形貌、复合粒子形成机理及复合乳液成膜后涂层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单体、1-乙烯基咪唑(1-VID)为辅助单体、纳米氧化硅为Pickering乳化剂,通过Pickering乳液聚合合成MMA共聚物/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纳米氧化硅无需额外的表面处理,在辅助单体的作用下纳米氧化硅粒子吸附在聚合物乳胶粒子表面,充当反应体系乳化剂。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合成的复合粒子具有明显的“草莓状”结构。研究了纳米氧化硅用量、阳离子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浓度等对MMA乳液聚合转化率、乳胶粒子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发现随着AIBA浓度增大,Pickering乳液聚合速率增大,复合乳胶粒子粒径分布逐渐变窄;随着氧化硅用量增加,复合乳胶粒子粒径分布逐渐变宽;由于辅助单体和AIBA均能通过物理作用吸附在纳米氧化硅表面,通过原位Pickering乳液聚合可以得到高纳米氧化硅含量(如大于20wt%)的MMA共聚物乳液。其次,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氨水为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氧化硅溶胶。以MMA为主单体、1-VID为辅助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HD)为主/助乳化剂,通过细乳液聚合合成MMA共聚物/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研究了温度、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浓度和氧化硅用量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引发剂浓度越大,细乳液聚合反应速率越大,而氧化硅的存在对细乳液聚合有一定的缓聚作用。研究了纳米氧化硅粒径和用量、乳化剂浓度对复合乳胶粒子形貌的影响。对于粒径为20 nm的纳米氧化硅,乳化剂SDS浓度的变化影响复合乳胶粒子粒径,但当聚合前期采用Tween-80乳化剂,后期补加少量SDS时,氧化硅可起到一定的Pickering乳化剂的作用,确保复合胶乳的稳定性。不同氧化硅用量的复合乳胶粒子粒径在90~200 nm之间,氧化硅含量增加会导致复合乳胶粒径增大和粒径分布变宽。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证明在MMA共聚物乳胶粒子表面也存在氧化硅粒子。最后,以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1-VID为辅助单体、SDS/HD为主/助乳化剂,通过细乳液聚合制备了不同纳米氧化硅用量的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透射电镜证实了复合粒子的形成,复合乳液成膜过程受温度影响。随着纳米氧化硅粒子含量的增加,复合胶膜的疏水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都有所提高。AFM分析表面形貌发现纳米氧化硅的添加增加了乳胶膜的表面粗糙度,使其耐水性增加。在一定纳米氧化硅用量范围内(如3%~9%),纳米氧化硅的添加可提高丙烯酸酯聚合物乳胶膜的拉伸强度和储能模量。

罗霞[6](2020)在《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ASA胶粉及其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丙烯酸酯-苯乙烯-丙烯腈(Acrylate-Styrene-Acrylonitrile,ASA)是由丙烯酸酯、苯乙烯、丙烯腈为主要的反应试剂,通过乳液聚合合成的核-壳结构的接枝共聚物。核壳结构的ASA通常使用丙烯酸酯与交联剂和接枝剂等作为橡胶核层,当然,具有接枝或交联功能的单体也可以同时用于核层共聚,当核层聚丙烯酸酯反应至一定的程度后,利用反应过程中丙烯酸酯未交联部分残余的双键继续链接苯乙烯(St)与丙烯腈(AN)共聚物形成壳层。丙烯酸酯聚合物抗冲击性能强,耐候性好,苯乙烯成型加工性能优异,丙烯腈耐化学性好,刚性强;通过乳液聚合合成的核-壳结构的ASA,使得三种反应单体的性能得到了有效的结合,具有卓越的电性能、机械性能、耐候性的核-壳结构的ASA在生产生活的各行各业中被广泛运用。研究表明,要想提高ASA的性能,可以在聚合过程加入功能型单体,如在核层可以引入有机硅氧烷,对核进行改性,提高材料韧性;改善材料的耐热性能,可以在壳层的制备中,加入α-甲基苯乙烯,而添加甲基丙烯甲酯则可以增强其光泽度和刚性。基于ASA的优良性能及使用情况,我国对ASA及ASA与聚氯乙烯(PV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的合金材料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大多较为基础,主要研究了ASA的合成方法及改性和共混合金材料的性能。基于对ASA合金材料的基础研究,深入开发高性能、多功能化的ASA将成为研究人员研究的新方向,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工业价值。本论文主要采用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丙烯腈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工艺、氧化还原引发合成了核壳结构的PBA-ASA三元接枝共聚物,合成的乳液粒径均一稳定且分散性好。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动态光散射(DL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力学性能测试等测试方法表征了PBA-ASA胶粉的结构与PBA-ASA/PMMA合金性能。探究了乳化剂的用量、交联剂种类和用量等对合成橡胶核聚丙烯酸丁酯(PBA)乳胶粒子粒径大小的影响,乳胶粒子粒径数值随乳化剂和交联剂的用量的增大而减小;将合成的PBA-ASA核壳接枝共聚物与PMMA按不同比例共混制备的合金做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PBA-ASA/PMMA体系中,合金冲击强度在PBA-ASA/PMMA为3:7时最佳,最高可达5.5 KJ/m2;PBA-ASA/PMMA合金冲击强度随交联剂的用量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对比交联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二丙烯酸己二醇酯、3-(乙氧基)-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EO)3TA),实验交联剂选择DAP合成的胶粉制备的合金冲击性能最好。用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代替接枝壳层单体丙烯腈,合成的胶粉与PMMA共混制得的合金冲击性能大幅降低。为了提升胶粉的抗冲击性能,考虑在丙烯酸酯内核中引入有机硅氧烷进行改性。通过酸催化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乙氧基硅烷(TEOS)、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开环,在乳液中与丙烯酸酯共聚得到带双键的硅丙种子核乳液,壳层继续接枝苯乙烯-丙烯腈(SAN)合成了一种硅杂的ASA胶粉(Si-ASA)。探讨了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KH-570用量、反应合成时间对合金冲击性能的影响。对比PBA-ASA/PMMA合金,Si-ASA/PMMA合金冲击性能明显得到提高,合金冲击性能可以达到8KJ/m2左右。对比采用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合成的Si-ASA胶粉与PMMA的合金,SDS作乳化剂时,合金冲击性能会更好。合金的冲击性能随硅烷偶联剂KH-570的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KH-570用量为0.02 wt%达到最大值。对比PBA-ASA合成条件,缩短Si-ASA核层和壳层的合成时间,均会使合金的冲击性能降低,且合金表观会出现发雾现象。与PBA-ASA/PMMA合金性能相似,以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代替接枝壳层单体丙烯腈,合成的Si-ASA与PMMA制得的合金冲击性能均大幅下降,但仍能达到6KJ/m2,且冲击性能远远优于PBA-ASA/PMMA合金,增韧效果很明显。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开发前景。

朱传聪[7](2020)在《有机硅改性苯丙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苯丙树脂及其乳液属于重要的高性能聚合物胶体材料,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广泛应用于金属涂层、建材涂料、粘合剂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产业升级和行业发展,苯丙树脂在机械性能、耐候性、耐腐蚀性、耐水性和功能性等方面存在缺陷。有机硅具备良好的抗高温性、抗辐射性、抗氧化性等优异性能,采用有机硅改性苯丙树脂,可有效提高其耐温性、扩张性、耐磨性和保光性,实现材料的高性能化,拓展树脂材料的应用面。本文从提高苯丙树脂的材料性能出发,提出了两种有机硅改性苯丙树脂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以苯乙烯(St)、丙烯酸异辛酯(2-EHA)、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去离子水、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10(OP-1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均匀混合液为有机硅丙苯预乳液,在过硫酸钾(KPS)引发剂体系下,通过半连续自由基乳液聚合制备了有机硅丙苯胶乳(SMI),并以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602)为交联剂,固化得到有机硅丙苯树脂(SMIN)。重点考察了KH-570和KH-602用量对SMI乳液和SMIN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KH-570改性,SMI胶乳的转化率均在88%以上,凝胶率无明显增加。DLS和TEM分析表明,KH-570含量的增加导致SMI胶乳的粒径增大,SM5I乳胶具有最佳的粒度分布。FTIR表明KH-570和KH-602成功与St和2-EHA单体共聚。XRD表明KH-570和KH-602的引入降低了苯丙树脂的结晶能力。TG表明KH-602增强了SMIN树脂的热稳定性。SEM、拉伸测试表明,KH-602用量的增加导致SMIN树脂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先增加后降低,其中SMIN15树脂的拉伸强度最高可达3.5 MPa以及47%的应力修复效率。2.将2-{[(十二烷基硫烷基)硫代碳酰硫基]硫烷基}丙酸(DSCPA)、苯乙烯(St)、丙烯酸异辛酯(2-EHA)、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10(OP-1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去离子水通过半连续RAFT乳液聚合制备了有机硅丙苯胶乳(SSA),真空高温固化得到有机硅丙苯树脂(SSA)。重点研究了VTMS含量对SSA胶乳和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TMS含量的增加使SSA胶乳粒径的分布变宽,平均粒径增大。FTIR表明VTMS成功与St和2-EHA单体共聚。GPC表明VTMS含量的增加导致SSA的分子量增加,分子量分布变宽。TG和DMA表明VTMS增强了SSA树脂的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从35.1℃升高到40.9℃。SEM、拉伸测试表明,当VTMS含量为0至4wt%时,SSA树脂的拉伸强度从3.6MPa增加至5.8MPa,断裂伸长率首先从405%增加到680%再减小为480%。其中,SSA-2树脂的应变修复效率最高为78%,SSA-4树脂的应力修复效率最高为81%。耐水性、划痕硬度、耐溶剂性和耐腐蚀性测试表明,随着VTMS含量的增加,SSA树脂的水接触角由85°增至105°,划痕硬度、耐溶剂性和耐腐蚀性增强。

吴焕圣[8](2020)在《基于聚丙烯酸叔丁酯响应性光子晶体的研究》文中认为光子晶体结构色是一种由光子晶体的有序排列形成周期性结构后,使光波发生折射、漫反射、衍射或干涉而产生的各种颜色。与普通的色素色相比,结构色具有颜色鲜艳且永不褪色的优点。也是因此,光子晶体结构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未来在传感、迷彩、显示等领域大有可为的器件材料。关于光子晶体的材料选择还在不断被扩展,在过去的研究中发现超疏水作用力在形成光子晶体薄膜时,能够减少缺陷,形成紧密规整无裂缝的光子晶体薄膜。另一方面,过去在制备光子晶体薄膜时一般采用的PS,PMMA,但是他们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远高于他们的膜温度,容易在加热成膜时造成缺陷。因此,寻找一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超疏水材料成为光子晶体研究的方向热点,本文采用了拥有较低的玻璃化转温度和超疏水表面的聚丙烯酸叔丁酯(PtBA)作为光子晶体材料,研究了它的胶体溶液在电场下的调控和制备得到的光子晶体的光学性能,实验结果也证明了PtBA光子晶体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有望作为光子晶体的备选材料。另一方面,在研究聚丙烯酸叔丁酯光子晶体的同时,发现光子晶体器件的制备一般采用在制备前驱体时加入磁性光子晶体的方法,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合成光子晶体显示器件,这个方法限定了制备器件时光子晶体的选择。或者采取将准备好的光子晶体的有序阵列直接插入基板材料中,但是它们的制造过程复杂且要求极高的精度,并且由于粒子的排列取决于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而无法构建坚固的光子显示单元。因此,本文采取了一种使用具有温度响应的PS@PtBA核壳纳米粒子制备稳定的光子晶体器件。由于核-壳结构和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组装后的有序结构的共聚物纳米粒子将在温度超过玻璃化转变温度时交联并融合,从而产生致密的光子晶体薄膜器件,该方法实现了在PtBA薄膜内无磁性的PS纳米的有序排列,在使用210nm的PS粒子时,得到了鲜艳的绿色结构色的光子晶体薄膜,当使用160nm的PS粒子时得到了鲜艳的蓝色结构色的光子晶体薄膜器件。这种通过使用有序的智能核-壳粒子阵列制备薄膜器件的方法,不仅克服了对光子晶体本身特性的要求,而且形成了一种相对坚固的光子晶体结构显色单元。未来将为光子晶体提供诸如传感、显示,伪装等领域的广阔可能。

许安丽[9](2020)在《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兼具了聚合物与无机粒子的优良性能,两者的协同作用能提升材料的机械和加工性能以及热稳定性,功能无机粒子的引入还能赋予材料催化、抗刮、透明性和光学等新的功能,使得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在高性能涂料、生物医药、催化、纺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易团聚,难以均匀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利用无皂乳液聚合将二者有机结合,既提高了聚合物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均匀分散性,得到的复合乳液又可直接成膜用于涂料研究。本论文采用聚多巴胺对无机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并将改性后的无机纳米粒子与不同单体进行无皂乳液聚合,获得了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探究了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所得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多巴胺的自聚合反应对无机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研究聚多巴胺改性硅溶胶表面特性和胶体稳定性,通过TEM、DLS和Zeta电位等测试方法表征表面改性的无机纳米粒子和硅溶胶的结构形貌、稳定性和分散性。2、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以聚苯乙烯为核、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壳的聚苯乙烯/二氧化硅(PS/Si O2)纳米复合材料。我们探究了引发剂、无机纳米粒子、改性硅溶胶及其初始浓度等因素对PS/Si O2纳米复合材料的胶体稳定性和结构形貌的影响。利用FTIR、XPS、SEM和TEM等手段对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采用APS/TMED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改性硅溶胶存在下,能够制备以聚苯乙烯为核、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壳的PS/Si O2纳米复合材料。改变硅溶胶初始浓度能够有效调控PS/Si O2纳米复合材料和P(S-BA)/Si O2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其胶体稳定性。3、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PMMA/Si O2)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单体、改性硅溶胶的初始浓度、p H值等因素对PMMA/Si O2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胶体稳定性和结构形貌的影响。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包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量随着改性硅溶胶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改变p H值会影响胶乳粒子和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的电荷密度,进而影响PMMA/Si O2结构形貌和胶体稳定性。此外,加入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共聚单体BA有助于共聚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胶乳的成膜,拓宽纳米复合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和开发,为规模化生产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

王佳平[10](2020)在《纳米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乳液的绿色合成及其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纳米改性涂料的研制已成为涂料领域的新趋势,尤其在防腐涂料领域。本课题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环氧丙烯酸酯无皂核壳乳液,并分别利用纳米SiO2和GO对环氧丙烯酸酯乳液进行改性,制备纳米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复合涂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选取丙烯酸丁酯作为环氧树脂的分散介质制备环氧丙烯酸酯,将其作为核单体,选取苯乙烯作为壳单体,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环氧丙烯酸酯无皂核壳乳液,当聚合过程中单体滴加温度为45°C,乳液聚合温度为70°C,核壳比为1:1.2,水的用量为聚合单体的1.8倍时,乳液的单体转化率可以达到98.46%,所制备的乳液机械性能稳定性、耐化学品性能和耐电解质性能较好,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3C谱等对聚合反应进行表征,TEM结果表明合成的乳液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2)在St?ber法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法确定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最佳实验条件,此时,反应物正硅酸乙酯(TEOS)的转化率达到了99.93%左右,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59.8nm。选取KH-550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并利用FT-IR、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最佳条件下,选取不同比例正硅酸甲酯(TMOS)和正硅酸乙酯(TEOS)复配制备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将纳米二氧化硅作为防腐填料分散于环氧丙烯酸酯无皂核壳乳液,并通过添加水性涂料助剂制得纳米二氧化硅/环氧丙烯酸酯复合涂料。相比于试验组其他涂层,当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复合硅源中TEOS:TMOS为1:1时,所制备复合涂层表现出最佳的机械性能,经过480h中性耐盐雾测试后,涂层仅划线处有轻微锈蚀并且涂层表面无起泡现象;在3.5%NaCl溶液中浸泡600h后,涂层仍没有失效,低频交流阻抗值为1.18×106?·cm2,表现出较好的的防腐性能。(3)通过Hummer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并以氧化石墨烯表面丰富的含氧基团作为反应活性点,将KH-550接枝到氧化石墨烯得到改性氧化石墨烯的水分散液,并采用FT-IR,XRD和TEM对氧化石墨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改性后的氧化石墨烯作为防腐填料分散于环氧丙烯酸酯无皂核壳乳液,并通过添加水性涂料助剂制备氧化石墨烯/环氧丙烯酸酯复合涂料。相比于试验组其他涂层,当改性氧化石墨烯含量为2wt%时,其在复合涂料中分散性良好,此时所制备复合涂层表现出较好的机械性能,且480h中性耐盐雾实验中耐蚀性能最好。电化学测试中,在3.5%NaCl溶液中浸泡600h后,涂层仍没有失效,低频交流阻抗值为1.21×106?·cm2,表现出最佳的防腐性能。

二、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丁酯无皂核壳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丁酯无皂核壳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微球化学制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液聚合法
    1.1 传统乳液聚合法
    1.2 无皂乳液聚合法
    1.3 细乳液聚合法
2 悬浮聚合法
3 分散聚合法
4 其他制备方法
    4.1 两步复合法
    4.2 自组装法
    4.3 物理诱导和模板辅助法
5 结语与展望

(2)单分散P(St-co-nBA)-g-PS/Ni复合微球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分子微球介绍
        1.2.1 共聚型高分子微球
        1.2.2 交联高分子微球
        1.2.3 核壳结构高分子微球
    1.3 微米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1.3.1 乳液聚合法
        1.3.2 无皂乳液聚合法
        1.3.3 沉淀聚合法
        1.3.4 悬浮聚合法
        1.3.5 分散聚合法
        1.3.6 种子溶胀聚合法
    1.4 聚合物/金属复合微球的制备
        1.4.1 原位化学还原法
        1.4.2 层层自主装法
        1.4.3 溶剂挥发法
        1.4.4 气相沉淀法
        1.4.5 化学镀法
    1.5 聚合物/金属复合微球的应用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聚合物/金属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过程
        2.3.1 种子微球的制备
        2.3.2 核壳结构交联P(St-co-nBA)-g-PS微球的制备
        2.3.3 P(St-co-nBA)-g-PS/Ni复合微球的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
        2.4.1 转化率的测试
        2.4.2 FTIR测试
        2.4.3 ~1H-NMR测试
        2.4.4 DSC测试
        2.4.5 热失重测试
        2.4.6 微球形貌和尺寸测试
        2.4.7 凝胶含量(GC)的测试
        2.4.8 Zata电位测试
        2.4.9 场发射电子显微镜(FESEM)和能谱(EDX)测试
第3章 核壳结构单分散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微球的制备
    3.1 引言
    3.2 nBA含量对共聚微球的影响
        3.2.1 FTIR分析
        3.2.2 ~1H-NMR分析
        3.2.3 聚合动力学分析
        3.2.4 P(St-co-nBA)微球形貌及尺寸分析
        3.2.5 P(St-co-nBA)微球热性能分析
        3.2.6 P(St-co-nBA)微球分散聚合机理
    3.3 交联剂含量和种类对共聚微球的影响
        3.3.1 DVB含量对共聚微球的影响
        3.3.2 EGDMA含量对共聚微球的影响
        3.3.3 DCPA含量对共聚微球的影响
        3.3.4 TAIC含量对共聚微球的影响
        3.3.5 交联剂种类对共聚微球热性能的影响
    3.4 核壳结构交联共聚微球分析
        3.4.1 引发体系反应机理
        3.4.2 不同核壳比微球的形貌尺寸分析
        3.4.3 不同核壳比微球热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物/金属复合微球制备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引言
    4.2 化学镀镍原理及流程
    4.3 化学镀预处理
    4.4 还原剂浓度对聚合物/金属复合微球的影响
    4.5 络合剂浓度对聚合物/金属复合微球的影响
    4.6 主盐浓度对聚合物/金属复合微球的影响
    4.7 还原剂添加方式对聚合物/金属复合微球的影响
    4.8 化学镀实施方式对聚合物/金属复合微球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聚丙烯酸酯/镁铝水滑石复合乳液的原位合成及其在防火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水滑石及其研究进展
        1.2.1 水滑石概述
        1.2.2 水滑石的结构
        1.2.3 水滑石的有机改性
    1.3 乳液聚合
        1.3.1 乳液聚合的定义
        1.3.2 乳液聚合的机理
        1.3.3 乳液聚合工艺
        1.3.4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发展趋势
    1.4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复合乳液的合成
        1.4.1 原位分散聚合法
        1.4.2 溶胶-原位聚合法
        1.4.3 乳液插层聚合法
        1.4.4 机械共混法
    1.5 防火涂料
        1.5.1 防火涂料涂覆技术
        1.5.2 防火涂料的分类
        1.5.3 膨胀型防火涂料
    1.6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纳米MgAl-LDHs的表面改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纳米MgAl-LDHs的改性方法及机理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TIR分析
        2.3.2 XRD分析
        2.3.3 TG分析
        2.3.4 SEM与 EDS分析
        2.3.5 未改性/改性MgAl-LDHs在溶剂中的分散图
        2.3.6 水接触角分析
        2.3.7 磷酸酯偶联剂用量对MgAl-LDHs改性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酯/纳米MgAl-LDHs复合乳液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聚丙烯酸酯/纳米MgAl-LDHs复合乳液的制备
        3.2.4 乳液乳胶膜的制备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乳液聚合条件研究
        3.3.2 FTIR分析
        3.3.3 粒径分析
        3.3.4 TG分析
        3.3.5 XRD分析
        3.3.6 TEM分析
        3.3.7 常规性能测试
        3.3.8 滴加法乳液聚合工艺制备复合乳胶粒子形成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丙烯酸酯/纳米MgAl-LDHs复合乳液聚合表观动力学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聚丙烯酸酯/纳米MgAl-LDHs复合乳液的制备
        4.2.4 转化率的测定
        4.2.5 聚合速率(Rp)计算
    4.3 聚合反应表观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4.3.1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反应速率影响
        4.3.2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4.3.3 改性纳米MgAl-LDHs用量的影响
        4.3.4 聚合反应温度的影响
        4.3.5 单体滴加速率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丙烯酸酯/MgAl-LDHs复合乳液在涂料中的应用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膨胀型防火涂料的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锥形量热仪测定不同膨胀型防火涂料防火性能
        5.3.2 模拟大板燃烧法测涂料防火性能
        5.3.3 膨胀型防火涂料理化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纺织品涂料染色
        1.2.1 涂料染色概述
        1.2.2 颜料与色浆
        1.2.3 涂料染色粘合剂
    1.3 乳液聚合
        1.3.1 乳液聚合体系的物理模型及各阶段的动力学模型
        1.3.2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1.4 阳离子乳液聚合
    1.5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
        1.5.1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基本方法
        1.5.2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阳离子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测试与表征
        2.4.1 乳液稳定性
        2.4.2 凝胶率
        2.4.3 固含量
        2.4.4 单体转化率
        2.4.5 乳液粒径
        2.4.6 聚合物乳液胶膜吸水率
        2.4.7 胶膜的力学性能
    2.5 结果与讨论
        2.5.1 乳化剂的选择
        2.5.2 引发剂的选择
        2.5.3 功能单体的选择
        2.5.4 丙烯酸酯类单体的比例
        2.5.5 反应温度与保温时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性能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端环氧基聚硅氧烷的开环机理
        3.3.2 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
        3.3.3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3.4 测试与表征
        3.4.1 乳液稳定性
        3.4.2 凝胶率
        3.4.3 固含量
        3.4.4 单体转化率
        3.4.5 乳液粒径
        3.4.6 乳胶膜吸水率
        3.4.7 胶膜的力学性能
        3.4.8 红外光谱分析
        3.4.9 透射电镜(TEM)
        3.4.10 接触角
        3.4.11 胶膜表面元素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3.5.2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红外光谱分析(FTIR)
        3.5.3 不饱和聚硅氧烷用量对阳离子核/壳型硅丙乳液性能的影响
        3.5.4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胶颗粒结构分析(TEM)
        3.5.5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胶膜表面元素分析
        3.5.6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胶膜耐水性
        3.5.7 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用量对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5.8 核/壳比例对乳液和胶膜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在涂料染色中的应用
    4.1 实验原料
    4.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测试与表征
        4.4.1 染色织物K/S值
        4.4.2 耐摩擦牢度
        4.4.3 皂洗牢度
        4.4.4 织物柔软度
        4.4.5 扫描电镜(SEM)
    4.5 结果与讨论
        4.5.1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对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4.5.2 粘合剂用量对涂料染色织物性能的影响
        4.5.3 焙烘条件对涂料染色织物性能的影响
        4.5.4 与市售阳离子型粘合剂产品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的制备和涂层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纳米氧化硅的表面修饰
        2.1.1 基于化学相互作用的表面修饰
        2.1.2 基于物理相互作用的表面修饰
    2.2 原位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纳米氧化硅复合粒子
        2.2.1 传统乳液聚合
        2.2.2 分散聚合
        2.2.3 无皂乳液聚合
        2.2.4 Pickering乳液聚合
        2.2.5 细乳液聚合
    2.3 无机纳米粒子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3.1 纳米粒子分散状态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3.2 纳米粒子粒径和含量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3.3 无机纳米粒子接枝情况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3.4 无机粒子增强增韧机理
    2.4 研究内容
3 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粒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的制备
        3.2.3 测试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聚合时间对乳液聚合转化率和复合粒子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3.3.2 引发剂浓度对聚合转化率和复合粒子粒径分布的影响
        3.3.3 纳米氧化硅用量对复合粒子粒径分布和形貌的影响
        3.3.4 复合物结构分析
        3.3.5 复合粒子形成机理
    3.4 小结
4 细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粒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不同粒径氧化硅溶胶的制备
        4.2.3 细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
        4.2.4 测试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粒径氧化硅的合成
        4.3.2 原位细乳液聚合动力学
        4.3.3 复合乳胶粒径及粒径分布
        4.3.4 细乳液法制备PMMA/纳米氧化硅复合乳胶及其形貌
        4.3.5 结构分析
        4.3.6 复合粒子形成机理
    4.4 小结
5 丙烯酸酯共聚物/纳米氧化硅复合乳胶膜的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共聚物/纳米氧化硅软质复合乳液
        5.2.3 细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共聚物/纳米氧化硅软质复合乳液
        5.2.4 复合乳胶膜的制备
        5.2.5 测试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乳液的合成和成膜过程
        5.3.2 乳胶膜的接触角
        5.3.3 乳胶膜的热稳定性
        5.3.4 乳胶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5.3.5 复合乳胶膜的力学性能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ASA胶粉及其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ABS树脂
    1.3 ASA树脂
        1.3.1 ASA树脂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ASA树脂的合成方法
    1.4 ASA合金及应用
        1.4.1 ASA的应用
        1.4.2 ASA合金的应用
    1.5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合成的Si-ASA
    1.6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BA-ASA的制备及PBA-ASA/PMMA合金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及原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部分
        2.3.1 PBA的制备
        2.3.2 PBA-ASA的制备
        2.3.3 PBA-ASA/PMMA合金的制备
        2.3.4 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BA的粒径分析
        2.4.2 乳化剂用量对接枝聚合的影响
        2.4.3 PBA-ASA的结构表征及其形貌分析
        2.4.4 PBA-ASA/PMMA合金的性能研究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合成Si-ASA的制备及Si-ASA/PMMA合金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试剂及原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有机硅氧烷溶液的制备
        3.3.2 Si-PBA的制备
        3.3.3 Si-ASA的制备
        3.3.4 Si-ASA/PMMA合金的制备
        3.3.5 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i-ASA的结构表征及其形貌分析
        3.4.2 Si-ASA的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有机硅改性苯丙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文献综述
    1.1 聚合物胶乳的概述
    1.2 乳液聚合机理分类
        1.2.1 传统自由基聚合
        1.2.2 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NMP)
        1.2.3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1.2.4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1.3 乳液聚合方式及特点
        1.3.1 传统乳液聚合
        1.3.2 无皂乳液聚合
        1.3.3 半连续性种子乳液聚合
        1.3.4 核壳乳液聚合
        1.3.5 反相乳液聚合
        1.3.6 微乳液聚合
    1.4 有机硅的种类
        1.4.1 硅烷偶联剂
        1.4.2 硅油
        1.4.3 有机硅树脂
        1.4.4 聚硅烷
        1.4.5 硅橡胶
    1.5 有机硅丙苯树脂的研究进展
        1.5.1 硅烷偶联剂改性苯丙树脂
        1.5.2 有机氟硅改性苯丙树脂
        1.5.3 硅油改性苯丙树脂
        1.5.4 复合有机硅改性苯丙树脂
        1.5.5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改性苯丙树脂
        1.5.6 硅溶胶改性苯丙树脂
        1.5.7 无机-有机硅复合改性苯丙树脂
    1.6 自修复树脂的概述
    1.7 自修复树脂的研究进展
        1.7.1 可逆共价键自修复
        1.7.2 可逆非共价键自修复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有机硅改性苯丙树脂的自由基聚合与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步骤
        2.2.1 SMI乳液的制备
        2.2.2 SMIN树脂的制备
        2.2.3 SMIN树脂的自修复过程
    2.3 测试与表征
        2.3.1 胶乳性能测试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试(FT-IR)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试(XRD)
        2.3.4 动态光散射测试(DLS)
        2.3.5 透射电镜测试(TEM)
        2.3.6 动态热重性能测试(TG)
        2.3.7 拉伸性能测试
        2.3.8 自修复性能测试
        2.3.9 扫描电镜测试(SEM)
        2.3.10 耐水性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SMI乳液的粒径及粒度分布
        2.4.2 SMI乳液的TEM
        2.4.3 SI、SMI和 SMIN的 FT-IR
        2.4.4 SI、SMI和 SMIN的 XRD
        2.4.5 SMIN树脂的TG
        2.4.6 SMIN树脂的拉伸性能
        2.4.7 SMIN树脂的SEM
        2.4.8 SMIN树脂的耐水性能
    2.5 本章小结
3.有机硅改性苯丙树脂的RAFT聚合与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步骤
        3.2.1 小分子RAFT试剂DSCPA的制备
        3.2.2 SSA乳液的制备
        3.2.3 SSA树脂的制备
        3.2.4 SSA树脂的自修复过程
    3.3 测试与表征
        3.3.1 胶乳性能测试
        3.3.2 核磁共振仪测试(1C-NMR)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试(FT-IR)
        3.3.4 凝胶渗透色谱仪测试(GPC)
        3.3.5 动态光散射测试(DLS)
        3.3.6 透射电镜测试(TEM)
        3.3.7 动态热重性能测试(TG)
        3.3.8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DMA)
        3.3.9 划痕硬度测试
        3.3.10 附着力测试
        3.3.11 拉伸性能测试
        3.3.12 修复性能测试
        3.3.13 扫描电镜测试(SEM)
        3.3.14 耐水性测试
        3.3.15 耐溶剂性测试
        3.3.16 耐腐蚀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RAFT试剂的1C-NMR
        3.4.2 乳液聚合的聚合反应速率
        3.4.3 SSA胶乳的粒径和粒度分布
        3.4.4 SSA乳液的TEM
        3.4.5 SSA树脂的FTIR
        3.4.6 SSA树脂的GPC
        3.4.7 SSA树脂的热力学性能
        3.4.8 SSA树脂的拉伸性能
        3.4.9 SSA树脂的自修复性能
        3.4.10 SSA树脂的SEM
        3.4.11 SSA树脂的AFM
        3.4.12 SSA树脂的耐水性能
        3.4.13 SSA树脂的耐溶剂性能
        3.4.14 SSA树脂的防腐蚀性能
    3.5 本章小结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8)基于聚丙烯酸叔丁酯响应性光子晶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光子晶体的研究进展
        1.2.1 力学响应光子晶体
        1.2.2 湿度响应光子晶体
        1.2.3 温度响应光子晶体
        1.2.4 电场响应光子晶体
        1.2.5 光刺激响应光子晶体
        1.2.6 磁场响应光子晶体
        1.2.7 化学响应光子晶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3.3 本论文的研究方案
        1.3.4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PtBA胶体晶体序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样品制备
        2.2.4 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tBA纳米粒子的表面形貌分析
        2.3.2 PtBA纳米粒子的化学性能分析
        2.3.3 电场对PtBA纳米粒子悬浮液的影响
        2.3.4 PtBA纳米粒子光子晶体有序阵列的光学性能研究
        2.3.5 PtBA纳米粒子光子晶体有序阵列对碳点荧光增强的效果探究
    2.4 小结
第三章 温度响应的PS@PtBA智能粒子的应用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样品制备
        3.2.4 性能表征
    3.3 实验部分
        3.3.1 PS@PtBA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粒子表面形貌分析
        3.3.2 PS@PtBA纳米粒子的化学性能分析
        3.3.3 温度响应性的PS@PtBA智能粒子制备光子晶体薄膜器件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9)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1.1 共混法
        1.1.2 溶胶-凝胶法(sol-gel)
        1.1.3 乳液聚合
        1.1.4 细乳液聚合
        1.1.5 分散聚合
        1.1.6 无皂乳液聚合
    1.2 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1.2.1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与性能
        1.2.2 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1.2.2.1 纳米二氧化硅的化学改性
        1.2.2.2 纳米二氧化硅的物理改性
        1.2.3 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
        1.2.4 其他无机纳米粒子的改性与应用
    1.3 聚多巴胺修饰无机纳米粒子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聚多巴胺修饰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 实验表征方法
        2.2.3 实验过程
        2.2.3.1 St?ber法制备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2.2.3.2 制备聚多巴胺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聚多巴胺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
        2.3.2 聚多巴胺修饰的硅溶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实验表征方法
        3.2.3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
        3.3.1.1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红外分析
        3.3.1.2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XPS分析
        3.3.1.3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Zeta电位分析
        3.3.1.4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分析
        3.3.1.5 聚苯乙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3.3.2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3.3.2.1 引发剂类型对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3.3.2.2 硅溶胶类型对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3.3.2.3 改性硅溶胶初始浓度对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影响
        3.3.2.4 改性硅溶胶初始浓度对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表征方法
        4.2.3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4.3.1.1 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分析
        4.3.1.2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4.3.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1 改性硅溶胶初始浓度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4.3.1.2 pH值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4.3.1.3 pH值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纳米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乳液的绿色合成及其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性防腐涂料
        1.2.1 水性防腐涂料发展概况
        1.2.2 水性防腐涂料的研究现状
    1.3 水性环氧树脂
        1.3.1 水性环氧树脂的分类
        1.3.2 环氧树脂的水性化方法
    1.4 环氧丙烯酸酯乳液
        1.4.1 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
        1.4.2 环氧丙烯酸乳液的研究进展
    1.5 纳米材料改性水性环氧树脂防腐性能
        1.5.1 纳米材料防腐机理概述
        1.5.2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水性环氧树脂防腐性能
        1.5.3 氧化石墨烯改性水性环氧树脂防腐性能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环氧丙烯酸酯无皂核壳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2.4 测试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环氧丙烯酸酯无皂核壳乳液的合成
        2.3.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3 透射电镜分析(TEM)
        2.3.4 核磁共振13C谱分析
        2.3.5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二氧化硅/环氧丙烯酸酯复合防腐涂料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2.4 测试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3.3.2 粒径分析结果
        3.3.3 X射线衍射图谱(XRD)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4 纳米二氧化硅及其改性后的微观形貌
        3.3.5 TEOS与 TMOS的物质的量比对涂层机械性能的影响
        3.3.6 TEOS与 TMOS的物质的量比对漆膜耐盐雾性能的影响
        3.3.7 TEOS与 TMOS的物质的量比对涂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石墨烯/环氧丙烯酸酯复合防腐涂料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2.4 测试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射线衍射图谱(XRD)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2 氧化石墨烯的微观形貌
        4.3.3 氧化石墨烯含量对漆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4.3.4 氧化石墨烯含量对漆膜耐盐雾性能的影响
        4.3.5 氧化石墨烯含量对涂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4 氧化石墨烯防腐机理探究
        4.4.1 涂层体系中金属的腐蚀行为
        4.4.2 氧化石墨烯/环氧丙烯酸酯复合涂层体系防腐机理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丁酯无皂核壳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微球化学制备的研究进展[J]. 何晓英,韩锐,李光照,王中最,陈刚,古良鸿. 复合材料学报, 2022
  • [2]单分散P(St-co-nBA)-g-PS/Ni复合微球的制备[D]. 胡霞.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聚丙烯酸酯/镁铝水滑石复合乳液的原位合成及其在防火涂料中的应用[D]. 王晨.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应用[D]. 许晓敏. 东华大学, 2021(01)
  • [5]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的制备和涂层特性[D]. 徐陈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6]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ASA胶粉及其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罗霞.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有机硅改性苯丙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朱传聪.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聚丙烯酸叔丁酯响应性光子晶体的研究[D]. 吴焕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20(01)
  • [9]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 许安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纳米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乳液的绿色合成及其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 王佳平.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丁酯的无皂核壳乳液聚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