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18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

CK18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CK18在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天[1](2021)在《CK7、CK20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分析CK7、CK20在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影响其表达的因素。探讨CK7、CK20与胰腺导管腺癌预后的关系,并评估其他临床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为该疾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8年12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5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患者术前均行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l99、CAl25)检测、术后病理均有免疫组化指标(CK7、CK20)资料。收集和整理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病理资料,其中一般资料包含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等;病理资料包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总生存期。使用卡方χ2检验分析免疫组化指标(CK7、CK20)与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神经浸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使用生存分析探讨CK7、CK20与胰腺导管腺癌预后的关系,并评估其他临床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使用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与TNM分期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6.0软件,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排除失访病例后的93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1-60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1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23个月[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9.2—27.4个月],患者的1、3、5年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53%、26%、13%。TNM分期为III-IV期的患者的CA125值均显着高于I和II期,p值为0.000。Log-rank检验分析结果显示CK20阳性、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总生存率呈负相关,p值分别为0.030、0.014、0.019;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K20阳性、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36、0.018。结论:CK7、CK20与纳入研究的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CK7与患者预后生存无明显相关性。CA125的表达程度和肿瘤临床分期呈显着正相关。CK20阳性、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生存期限的重要因素;CK20阳性、远处转移是影响PDAC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召阳[2](2018)在《CK7、CK8/18和CK19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六位。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国家之一,食管癌在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中位居第二。食管癌在我国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区分布,其中太行山地区、苏北地区、大别山区、川北地区、闽粤交界(潮汕地区)与新疆哈萨克是高发地区。组织学上,食管癌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和腺鳞癌等类型,我国以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最多见,约占90%。尽管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食管癌在诊断和治疗水平上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且食管癌综合治疗的模式也已基本形成,但是其总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20-30%。食管癌早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当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时,超过70%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进行手术切除肿块后,约80%的患者死于肿瘤复发,其中有40%的患者是因淋巴结复发而引起的。最新研究已经证实,即便切除肿瘤原发灶,小鼠淋巴结转移灶内的肿瘤细胞亦可以通过淋巴结内血管离开淋巴结再次发生远处转移和定植,形成新的转移灶。由此可见,淋巴结的状态亦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40作为鳞状上皮的特异性标记物,在临床工作中常用于鉴别鳞状上皮源性病变/肿瘤。虽然p40是食管鳞癌的特异性标记物之一,但其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存在争议。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是上皮细胞特征性标志物,CK7、CK8/18和CK19常表达于单层上皮细胞,临床病理诊断中多用于诊断腺上皮来源的病变/肿瘤,在大部分腺上皮来源的病变/肿瘤中一般呈弥漫阳性表达,但在部分腺癌中CK7、CK8/18和CK19也会出现非弥漫阳性表达,有文献报道其在腺癌中低表达提示患者预后差。此外,有研究发现CK7、CK8/18和CK19也可在部分鳞状细胞癌中表达,且其表达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会给病理医师带来一些迷惑而引起病理诊断的偏差或误诊。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CK7、CK8/18、CK19和p40在正常食管黏膜、食管鳞状细胞癌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了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K7、CK8/18、CK19和p40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CK7、CK8/18、CK19和p40在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差异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期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食管鳞状细胞190例、癌旁正常食管黏膜154例和食管鳞状细胞淋巴结转移灶6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食管黏膜、食管鳞状细胞及淋巴结转移灶中CK7、CK8/18、CK19和p40表达情况,分析了食管鳞状细胞中CK7、CK8/18、CK19和p40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p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CK7、CK8/18、CK19和p40在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差异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全组患者均通过电话或复查随访,随访时间截止至2017年7月31日,190例患者中成功随访108例,随访率为56.84%。总生存时间是自手术日期至因本病死亡的日期或末次随访时仍生存的日期。结果1.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K19弥漫表达于鳞状上皮全层,p40弥漫表达于鳞状上皮基底层和副基底层,而CK7和CK8/18均呈阴性。食管鳞状细胞组织中,CK19和p40均呈阳性表达,其中弥漫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47%(151/190)、77.37%(147/190),部分/地图样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53%(39/190)、22.63%(43/190);CK7和CK8/18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26%(29/190)、31.05%(59/190)。淋巴结转移灶中,CK19和p40均呈阳性表达,其中弥漫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06%(57/64)、79.69%(51/64),部分/地图样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94%(7/64)、20.31%(13/64);CK7和CK8/18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19%(11/64)、43.75%(28/64)。在大部分食管鳞状细胞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CK7、CK8/18、CK19和p40的表达保持一致,但是部分原发灶CK19、p40低表达者在淋巴结转移灶表达水平上调(P<0.001,P=0.003)。2.食管鳞状细胞中CK7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p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CK8/18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CK19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p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p40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p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在早期和进展期食管鳞状细胞中,p40的低表达均提示患者易伴有淋巴结转移,而CK7和CK8/18的表达及CK19的低表达仅在进展期提示患者更易伴有淋巴结转移。3.当食管鳞状细胞不伴有淋巴结转移时,CK8/18的表达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食管鳞状细胞伴有淋巴结转移时,CK7在原发灶阳性表达和CK19在淋巴结转移灶低表达,均是提示患者预后差的独立指标。结论1.在食管低分化癌中,CK7和CK8/18的表达及CK19和p40的低表达并不能除外鳞状细胞癌。2.在早期和进展期食管鳞状细胞中,p40的低表达均提示患者易伴有淋巴结转移,而CK7和CK8/18的表达及CK19的低表达仅在进展期提示患者更易伴有淋巴结转移。3.当食管鳞状细胞不伴有淋巴结转移时,CK8/18的表达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食管鳞状细胞伴有淋巴结转移时,食管鳞状细胞原发灶中CK7的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灶中CK19的低表达,均可作为独立指标提示患者预后差。

朱方清[3](2017)在《KRT80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死亡率分别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3位。在中国,胃癌是消化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胃癌的发生是众多因子介入、多个阶段逐渐病变的过程,是HP感染、环境因素、遗传基因等综合作用的产物。目前基因方面的研究已成为胃癌发病机制和诊疗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很多基因在胃癌组织中异常表达,且与胃癌的发生、进展相关,角蛋白家族多个成员也在其中。近年来细胞角蛋白与胃癌相关的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角蛋白(Keratin或cytokeratin)简称KRT或CK,是细胞骨架蛋白中间丝的组成部分,其家族由50多个成员组成,根据酸碱性、等电点的不同,角蛋白可分为I型和II型。角蛋白对维持上皮细胞、组织的机械稳固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角蛋白通常表达于正常上皮细胞以及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当机体上皮细胞恶变或上皮来源肿瘤转移时,肿瘤细胞仍能保持起源细胞的角蛋白类型。依据这一特性,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角蛋白来鉴别原发部位不明肿瘤的来源。除了在正常胃组织有表达,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胃癌中也见多个角蛋白家族成员m RNA或蛋白水平异常表达,其中研究较多的有CK20、CK7、CK18、CK19,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鉴别诊断、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预后等方面密切相关。Keratin 80基因是Keratin基因家族中的一员,属于II型上皮角蛋白,其在人类染色体定位于12q13.13,其编码的蛋白质包含452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50.5 k Da,其等电点为5.47。目前,国内外对KRT80 m RNA、蛋白表达及相关的研究很少,它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还未见到文献报道。目的:为了了解KRT8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我们收集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科、普儿外科2016年3月-2016年7月期间经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各20例,术后经病理科医生诊断均为胃腺癌。全部病例术前均未行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本研究采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KRT80蛋白、m RNA在胃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KRT80蛋白水平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KRT80mRNA、蛋白在20例胃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胃癌组织中平均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KRT80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TNM分期均无显着相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1、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都有KRT80 m RNA、蛋白的表达,在胃癌组织中KRT80的表达上调。2、KRT80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相关。

梁爽,金东岭,刘现军,李兰梅[4](2008)在《细胞角蛋白18和Survivin基因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中CK18和Survivin的基因表达对病理诊断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甲状腺癌。13例甲状腺腺瘤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K18和Survivin的基因的表达。结果(1)CK18在3种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Survivin在正常甲状腺、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15.38%和60.71%。甲状腺癌于甲状腺腺瘤较正常甲状腺Survivin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94枚淋巴结CK18阳性表达率为35.11%(33/94)较HE染色阳性率20.21%(19/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56例甲状腺癌中有7例14枚淋巴结属于微转移;(3)CK18标记显示甲状腺高分化滤泡状癌侵犯被膜的阳性表达较HE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18是检测甲状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侵犯被膜的一个敏感指标,可作为临床病理诊断的客观依据之一;Survivin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有关,抑制Survivin的表达可能成为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理想靶点。

单洪丽[5](2008)在《CK18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诊断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从分子水平上把握肿瘤分期,探讨上皮性标志CK18 mRNA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RTFQ-PCR)建立了CK18 RTFQ-PCR标准曲线,定量检测CK18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应用RTFQ-PCR标准曲线检测CK18 mRNA灵敏度达10个拷贝、CV值2.13%、具有可重复性。(2)胃良性病变淋巴结CK18 mRNA表达全部阴性,胃癌组织CK18 mRNA表达全部阳性,表明CK18可以作为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基因标志。胃癌淋巴结CK18 mRNA拷贝数在无转移组是0,微转移组和转移组CK18mRNA表达水平依次提高,表明淋巴结CK18 mRNA拷贝数能够显示转移癌细胞的数量和增殖状态。(3)病理诊断无转移的淋巴结中检测出有22.11%(44/199枚)CK18mRNA表达阳性,分子水平上反映常规病理诊断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检测出有62.50%(15/24例)的患者已存在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水平检测微转移使33.33%(8/24例)的胃癌患者TNM分期改变。(4)淋巴结CK18 mRNA拷贝数与TNM分期呈正相关(r=0.584)。(5)15例诊断微转移胃癌患者CK18 mRNA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本研究将CK18 mRNA>104定义为非冬眠癌细胞,具有增殖形成转移病灶的功能,那么,86.67%(13/15例)胃癌患者CK18 mRNA超过104,可形成转移病灶。本研究首次提出胃癌淋巴结CK18 mRNA的RTFQ-PCR定量能指示转移癌细胞的数量,可能精确和敏感地鉴定淋巴结微转移程度。首次提出淋巴结CK18 mRNA拷贝数与胃癌TNM分期有关,能反映淋巴结转移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RTFQ-PCR定量检测CK18 mRNA还能显示微转移癌细胞数在不同患者个体间存在的差别明显,提示临床对于CK18 mRNA>104非冬眠癌细胞需给与高度关注。

贾友鹏[6](2008)在《TNF-α、CK20对结肠癌浸润、转移影响的研究及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据统计,自2002年至2007年,美国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占每年恶性肿瘤总死亡率的10%左右,连续5年排在第三位。在每年新发癌症患者中,结直肠癌同样以10%左右的发生率牢牢占据前三位。与此同时,结肠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术后转移率、复发率逐年升高,已经引起疾病控制部门和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结肠癌的局部浸润和淋巴转移都在早期发生。因临床症状发生较晚、表现不典型及检查手段的局限性,使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愈加困难,客观上给结肠癌的浸润、转移提供了时间。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是由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涉及细胞游走、定植、增殖、新生血管形成、免疫监视等多个方面,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手段可以对这个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结肠癌的局部浸润首先是肠壁内扩散,可以在2年左右的时间里环绕肠壁一周,还可以侵袭肠系膜甚至肠周围器官,直接与结肠癌的临床分期相关,对结肠癌的预后有重大的影响。淋巴转移则在结肠癌的转移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约占60%,在早期即有发生,不仅与结肠癌的临床分期有关,还可以指导术后进一步的抗肿瘤治疗,也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结肠癌浸润、淋巴转移的研究是相当重要和必要的。目前针对结肠癌公认的治疗方案是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基础的肿瘤综合治疗,但是对于肿瘤部位相近、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相近、具有相同Dukes分期、同样施行了根治性手术和区域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其预后和生存期限却有着显着的不同。这显然无法单纯用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环境因素等来解释。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肿瘤的复发、转移是直接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如果可以对肿瘤细胞的浸润范围和能力进行严密的测定和监视,就可以有效地预防肿瘤局部复发,同样,如果能够对肿瘤的淋巴转移情况甚至淋巴微转移的情况进行监测和控制,则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术中、术后肿瘤转移的发生。近年来恶性肿瘤微转移的研究成为热门课题,微转移主要是指一种肿瘤状态:使用常规的临床及病理诊断方法无法检测出来,但却保持了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具有增殖分化潜能,最终可以使肿瘤发生转移或复发,而且这种状态不能单纯用转移灶大小、部位等来定义。微转移涵盖微小的浸润、血行微转移、淋巴微转移和骨髓微转移等多个方面。在外科根治性手术已经进行的前提下,临床可见的肿瘤组织已经基本清除,常规病理学检查检测不到的微转移就成为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例如对于临床诊断为Dukes A、B期的结肠癌患者,因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在治疗规范中没有对这部分患者做出明确的术后辅助放疗、化疗的要求,如果忽略了可能已经发生的微转移的存在,就可能延误治疗,造成患者生存期限的差异。因此,微转移目前被认作是准确临床病理分期的必要补充,是指导采取何种治疗方式的关键。细胞因子失衡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中必要的条件之一,近年来针对细胞因子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比较明确的有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白介素家族、生长因子家族和干扰素家族等。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是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分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也可以产生,它不仅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还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有着重要影响。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s, CKs)是一类多基因编码的非水溶性纤维性多肽,存在于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包括20多种亚型,其表达方式反映了上皮细胞分化的不同途径,其中部分亚型的单克隆抗体能识别特异表型的腺癌。癌细胞大多保留起源细胞的CKs类型,由此便可通过测定CKs来决定癌细胞的起源。如CK20具有严格组织特异性,局限于单层上皮及其起源的肿瘤细胞中,不仅在胃肠道、胰腺和胆管等原发部位的腺癌中表达,而且在转移它处后如肝、脊柱和脑转移性腺癌中仍保持其阳性表达特征,因此常作为上述肿瘤的标志物进行检测。本次试验选取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的TNF-α和CK20两种指标,通过对结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和淋巴结中TNF-αmRNA和CK20 mRNA表达情况的检测,试图揭示二者与结肠癌浸润和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判断结肠癌的术后复发、亚临床转移发生的可能。提高对结肠癌患者预后的估计,指导结肠癌的临床治疗,并为研究淋巴微转移机制和利用TNF-α抑制结肠癌浸润和淋巴转移等提供一定的帮助。另外,使用Matrigel法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对结肠癌细胞系侵袭能力的影响、对TNF-αmRNA表达的影响等,为利用祖国传统医学治疗结肠癌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部分TNF-α、CK20在结肠癌浸润过程中表达的研究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角蛋白20(CK20)在结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和相关性及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结肠癌患者30例,采用RT-PCR法,检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切缘组织中TNF-αmRNA和CK2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三种组织中TNF-α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0%、43.3%、20.0%,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20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3%、33.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癌旁和切缘组织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mRNA和CK20 mRNA的表达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TNF-αmRNA和CK20 mRNA与结肠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TNF-αmRNA与结肠癌Dukes分期、侵及肠壁范围密切相关(P<0.05)。结论:TNF-αmRNA可以作为反映结肠癌的浸润能力的客观指标。第二部分TNF-α、CK20在结肠癌淋巴微转移中表达的研究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和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在结肠癌患者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结肠癌淋巴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30例结肠癌患者,收集淋巴结共计398枚,采用连续切片和RT-PCR法,检测淋巴结中微转移灶的存在情况和TNF-αmRNA和CK2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连续切片结果显示,在常规病理无转移的淋巴结中有20.2%的淋巴结存在微转移,TNF-αmRNA和CK20 mRNA的表达与连续切片的检查结果基本吻合,三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TNF-αmRNA和CK20 mRNA的表达随Dukes分期增加而增高,P<0.05。在转移阳性淋巴结中表达高于转移阴性淋巴结,P<0.01。结论:TNF-αmRNA和CK20 mRNA均可以准确地反映结肠癌淋巴微转移的情况,TNF-α具有和CK20一样的反映结肠癌淋巴微转移情况的能力,可能在结肠癌淋巴微转移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参芪扶正注射液对结肠癌侵袭能力的影响目的: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对结肠癌细胞系侵袭能力的作用及对TNF-αmRNA、CK20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Matrigel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参芪扶正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结肠癌细胞株Caco-2和LS-174T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用RT-PCR法检测不同参芪扶正注射液的浓度状态下结肠癌细胞株TNF-αmRNA、CK2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不同浓度的参芪扶正注射液作用下,CK20 mRNA的表达情况在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对照组TNF-α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用药组,低浓度组明显高于高浓度组。在浓度为10%时,两组细胞系的穿膜细胞数最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对结肠癌细胞表达TNF-αmRNA的能力有很大影响,不同浓度的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对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产生强弱不同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加大,TNF-αmRNA的表达逐渐减弱,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陈萍[7](2008)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检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20, CK20) mRNA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mRNA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可否作为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和判断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在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7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胃癌40例,大肠癌32例)、30例胃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K20 mRNA和hTERT mRNA的定性和半定量表达。以2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新鲜组织标本和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作阳性对照。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1)CK20 mRNA和hTERT mRNA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39%和61.11%,相对系数分别为0.84±0.17和0.82±0.17(胃癌分别为52.50%和65.00%,相对系数分别为0.81±0.17和0.78±0.17,大肠癌分别为50.00%和56.25%,相对系数分别为0.89±0.17和0.88±0.17);在胃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和3.33%,相对系数分别为0.11±0.01和0.11;在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及相对系数均为0。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与胃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健康体检者相比,CK20 mRNA和hTERT mRNA的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组和大肠癌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CK20 mRNA和hTERT mRNA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组织和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中均阳性表达。(2)CK20 mRNA阳性表达率和相对系数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与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均有关(P<0.05);在胃癌中其阳性表达率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大肠癌中则无关,但相对系数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阳性表达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于阴性者,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3)hTERT mRNA阳性表达率和相对系数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与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均有关(P<0.05);其阳性表达率与胃肠道恶性肿瘤浸润深度无关,在胃癌中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在大肠癌中则无关,但相对系数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阳性表达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于阴性者,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独立地与CK20 mRNA、hTERT mRNA的表达相关。(5)RT-PCR法检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和hTERT mRNA诊断微转移,灵敏度为75.00%90.00%,特异度为66.67%88.89%,实验准确度为71.43%85.71%。两项指标间及在胃癌、大肠癌间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无统计学差异。(6)CK20 mRNA、hTERT mRNA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在胃癌患者中CK20 mRNA、hTERT mRNA阳性表达率高于CA199(P<0.05)。(7)CK20 mRNA与hTERT mRNA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1)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K20 mRNA和hTERT 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复发转移及生存有关,提示CK20 mRNA和hTERT mRNA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2)RT-PCR技术定性和半定量检测外周血CK20 mRNA和hTERT mRNA表达可作为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预测指标。(3)CK20 mRNA、hTERT mRNA与CEA、CA199的表达呈正相关,在胃癌患者中CK20 mRNA、hTERT mRNA诊断外周血微转移优于CA199。(4)CK20 mRNA与hTERT mRNA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程继文[8](2007)在《卵巢恶性肿瘤腹后腔淋巴结转移临床与生物学意义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在卵巢上皮癌治疗中的作用目地:探讨了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了广西肿瘤医院妇瘤科1985-2002年间治疗的361例卵巢癌患者临床信息,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图,Log-rank test进行差异性检验,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回归分析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早期卵巢上皮癌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与提高生存率无显着相关性(P>0.05);晚期卵巢上皮癌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p<0.05);其中残余灶<2cm的生存率高于残余灶≥2cm的患者(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期别、残余灶、腹膜后淋巴清扫和化疗疗程是卵巢癌上皮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在卵巢癌的手术中建议有选择进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主要针对早期或者残余灶≥2cm的卵巢癌患者,以改善卵巢癌患者生存率。卵巢恶性肿瘤腹后腔淋巴结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CK18与CA125作为卵巢癌腹后腔淋巴结微转移临床检测意义。主要方法:是从361例卵巢癌患者中,选取清扫淋巴结部位记录详细的病例60例,针对原发灶与淋巴结进行CK18与CA125免疫组化检测,采用数据进行四格表、行×列卡方检验或配对卡方检验以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析CA125和CK18在微转移的诊断价值以及临床预后判断的意义。结果:卵巢癌腹膜后各组淋巴CK18、CA125阳性表达率均显着高于临床病理检测阳性表达率,卵巢癌原发灶CK18、CA125蛋白表达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其淋巴结,而且在CK18、CA125与临床分期有关,卵巢癌腹膜后各组淋巴CK18、CA125阳性表达率均显着高于临床病理检测阳性表达率,在临床的诊断价值较高,CK18、CA125阳性表达对预后影响不明显。结论:CA125和CK18可以应用于临床中卵巢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作为淋巴结转移病理诊断有益补充。卵巢恶性肿瘤腹后腔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及临床意义目的:我们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角度分析腹后腔淋巴结转移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主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卵巢癌腹后腔淋巴结组织染色,检测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中等基因表达,并转移淋巴结中相关基因表达分析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Ki-67在转移灶的阳性率显着高于原发灶,而P53、PTEN、PTTG蛋白表达阳性率各组间差别无显着意义,发现化疗对Ki-67P53、PTEN、PTTG以及预后影响较大,其中Ki-67与临床分期有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P53、PTEN、Ki-67、PTTG阳性表达对预后影响不明显。在COX分析中,大网膜转移对预后影响最大。这些结果说明P53、PTEN、PTTG、Ki-67在淋巴结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Ki-67的异常表达增高在其中的意义尤其重大。

邹勤光[9](2007)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并将检测结果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相联系以探讨二者关系。材料和方法:研究组(胃癌淋巴结临床转移阴性组)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自2006年3月到2006年10月期间经病理诊断确定为胃癌,并行D3手术的患者共83例。取其胃周围第1、第2及第3站淋巴结共245枚,且这些淋巴结经常规病理检查证实无临床转移。胃部其他疾病组组选取因胃溃疡,胃间质瘤等其他胃部疾病而行胃大部切除术的病人8例,淋巴结共76枚。胃癌淋巴结临床转移阳性组选取经病理诊断确定为胃癌,并行D3手术的患者共31例,淋巴结141枚,并且这些淋巴结经普通病理检验证实有临床转移。胃癌淋巴结临床转移阳性组及研究组患者在行胃癌D3手术中取得的淋巴结切开一半送病理科行常规病理检查,另一半连同阴性对照组淋巴结一起应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以细胞角蛋白18(CK18)为标志基因检测。PCR产物分析采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含0.5%溴化乙锭),紫外照相。应用Glyko bandscan分析系统分别测定样本CK18mRNA及β-actin阳性条带的总灰度,最后计算出CK18mRNA/β-actin的灰度比值,将结果与患者的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得到的相关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4.0处理并用Χ2检验。结果:以CK18mRNA/β-actin≥1.5为CK18mRNA高表达,即微转移阳性。以CK18mRNA/β-actin<1.5为CK18mRNA低表达或者不表达,即微转移阴性。①研究组共有51(65.4%,51/78)例患者125(51.1%)枚淋巴结CK18mRNA高表达。②阴性对照组患者8例淋巴结76枚CK18mRNA全部无表达;阳性对照组患者31例,淋巴结141枚CK18mRNA全部高表达。④研究组(胃癌淋巴结临床转移阴性组)经回顾病历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胃癌淋巴结CK18mRNA高度表达即有明显微转移的胃癌患者同胃癌淋巴结CK18基因低表达或者不表达即无微转移的患者相比,其肿瘤组织分化明显要比差;肿瘤侵犯的深度更深;且侵润性生长的比例大;Borrmann分型III、IV型占的比率明显增大,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的部位,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无明显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以CK18为标志物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是可行的方法。②胃癌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与胃癌的多项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与肿瘤所在部位及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无关。

续薇[10](2007)在《细胞信号分子Tiam1和Rac1的异常表达与胃癌恶性表型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率、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探讨Tiam1、Rac1表达水平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及病因学意义,本研究以RTFQ-PCR的方法,定量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MM)的上皮性标志CK18mRNA及胃癌中细胞信号分子Tiam1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66例胃癌患者微转移与Tiam1表达水平的关系,同时以RT-PCR相对定量Tiam1下游信号分子Rac1的表达。结果显示:(1)以淋巴结CK18表达阳性定义为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标志:病理诊断无转移的淋巴结中22.11%淋巴结CK18表达阳性(44/199枚),常规病理诊断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62.50%的患者已存在淋巴结微转移(15/24例)。将CK18转录本>104定义为微转移而非冬眠癌细胞。87%例胃癌患者CK18转录本超过104(13/24例)具有细胞生物学意义。(2)胃癌患者癌组织的Tiam1和Rac1呈高水平表达,转录本表达相关系数r=0.854。(3)胃癌信号分子Tiam1和Rac1的超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等恶性表型呈正相关。(4)PCR-SSCP分析显示癌组织超高水平表达的Rac1存在基因变异。本研究首次证明CK18mRNA的RTFQ-PCR可明显提高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提示分子水平的TNM分期。首次建立细胞信号转导网络中成员Tiam1表达的RTFQ-PCR检测系统。通过这个检测系统的应用,首次分析了Tiam1转录本的定量水平对胃癌恶性表型及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进而首次提出Tiam1和Rac1超表达可以作为胃癌组织存在恶性肿瘤相关的异常转录激活的确切指标,其生物学意义与肿瘤其它恶性表型的实验分析相同。依据本论文的实验结果,首次发现胃癌中Rac1存在表达水平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Rac1异常转录激活的原因。

二、CK18在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K18在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CK7、CK20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115 例PDA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概述
    3.2 93 例PDAC患者的生存率分析结果
4 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角蛋白与胰腺癌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CK7、CK8/18和CK19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细胞角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3)KRT80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细胞角蛋白18和Survivin基因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K18和
        2.1.1 甲状腺癌CK18表达特点
        2.1.2 甲状腺癌Survivin表达特点
    2.2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中CK18和Survivin表达与HE染色的比较
    2.3 Survivin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 讨论

(5)CK18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诊断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CKs 的结构
    2. CKs 的表达
    3. CKs 的功能
    4. CKs 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
    5. CKs 在消化系统肿瘤微转移中的应用
    6. 小结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CK18 mRNA RTFQ-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
    2. CK18 mRNA RTFQ-PCR 标准曲线的质量控制
    3. CK18 mRNA RTFQ-PCR 方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讨论
    1. RTFQ-PCR 技术的选择与质量控制标准
    2. RTFQ-PCR 在诊断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应用
    3. 胃癌微转移检测的临床病理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6)TNF-α、CK20对结肠癌浸润、转移影响的研究及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第一部分 TNF-α、CK20 在结肠癌浸润过程中表达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四) 第二部分 TNF-α、CK20 在结肠癌淋巴微转移中表达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五) 第三部分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结肠癌侵袭能力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二、文献综述
    (一) 第一部分 大肠癌的微转移
    (二) 参考文献
    (三) 第二部分 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机制
    (四) 参考文献
三、缩略语表
四、作者简介
五、致谢
六、博士期间获奖、发表论文、科研及参加学术活动
七、附图

(7)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8)卵巢恶性肿瘤腹后腔淋巴结转移临床与生物学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主要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基础与临床研究现况(综述)
    1.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
        1.1 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途径及发生率
        1.1.1 盆腹腔直接种植播散
        1.1.2 淋巴道转移
        1.1.3 远处转移
        1.2 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与临床病理的关糸
        1.2.1 浆液性卵巢癌:
        1.2.2 粘液性卵巢癌
        1.2.3 内膜样癌
        1.2.4 透明细胞癌
        1.2.5 无性细胞瘤
        1.2.6 内胚窦瘤
        1.2.7 末成熟畸胎瘤
        1.2.8 颗粒细胞瘤
        1.3 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步骤
        1.3.1 增殖和血管/淋巴管生成
        1.3.2 解粘附
        1.3.3 侵袭
        1.3.4 运动
        1.3.5 肿瘤新生血管的解剖特点
        1.3.6 循环与栓塞
        1.3.7 锚定粘附
        1.3.8 逸出
        1.3.9 转移灶形成
        1.4 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理
        1.4.1 基因的概念与分类:
        1.4.1.1 癌基因
        1.4.1.2 抑癌基因
        1.4.1.3 与卵巢恶性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
        1.4.2 细胞粘附分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
        1.4.2.1 钙粘素
        1.4.2.2 整合素
        1.4.2.3 选择素
        1.4.2.4 CD44
        1.4.3 蛋白酶降解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
        1.4.3.1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
        1.4.3.2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
        1.4.3.3 乙酰肝素酶
        1.4.3.4 组织蛋白酶B
        1.4.4 肿瘤血管生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
        1.4.4.1 促血管形成因子
        1.4.4.2 血管形成抑制因子
    2.卵巢恶性肿瘤的微转移
        2.1 概念
        2.2 卵巢癌微转移检测的标本获得
        2.2.1 淋巴结
        2.2.2 骨髓
        2.2.3 外周血液
        2.2.4 腹腔冲洗液
        2.3 卵巢癌微转移检测标志物的选择
        2.4 卵巢癌微转移的检测方法
        2.4.1 连续病理切片法
        2.4.2 免疫组织化学法
        2.4.3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2.4.4 流式细胞术
        2.5 卵巢癌微转移的生物学特性
        2.6 卵巢癌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2.6.1 准确分期
        2.6.2 判断预后
        2.6.3 指导治疗
        2.7 卵巢恶性肿瘤的微转移
    3.卵巢恶性肿瘤腹后腔淋巴结转移
        3.1 发生率及转移规律
        3.2 影响腹后腔淋巴结转移主要临床病理因素
        3.3 腹后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改变
        3.3.1 细胞增殖及周期的改变
        3.3.2 肿瘤耐药及信号传递的改变
        3.4 腹后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
        3.4.1 对临床分期的影响
        3.4.2 对预后的影响
        3.5 腹后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3.5.1 物理影像学
        3.5.1.1 B超
        3.5.1.2 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诊断(CT)和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诊断(MRI)
        3.5.2 淋巴造影及前哨淋巴结确定
        3.5.2.1 前哨淋巴结介绍
        3.5.2.2 淋巴造影的检测方法
        3.5.3 PET功能影像
        3.5.3.1 PET诊断的原理
        3.5.3.2 PET的临床应用
        3.6 腹后腔淋巴结转移的治疗
        3.6.1 腹后腔淋巴结清扫
        3.6.1.1 清扫的范围及要求
        3.6.1.2 清扫的途径
        3.6.1.3 清扫的临床价值
        3.6.2 后腹腔淋巴结化疗
        3.6.2.1 主要原理
        3.6.2.2 主要途径
        3.6.2.3 临床价值
    4.卵巢恶性肿瘤腹后腔淋巴结转移临床与生物学意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地
第二章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在卵巢上皮癌治疗中的作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随访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对早期卵巢上皮癌生存期的影响
        3.2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对晚期卵巢上皮癌生存期的影响
        3.3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对卵巢上皮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4 卵巢上皮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5 60例卵巢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率
        3.6 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其临床分期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卵巢恶性肿瘤腹后腔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标本处理
        2.3 腹后腔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2.3.1 原理
        2.3.2 仪器及试剂来源、配制
        2.3.3 实验步骤
        2.3.4 结果判断
        2.4 统计学处理
        2.4.1 灵敏度
        2.4.2 特异度
        2.4.3 假阴性率
        2.4.4 假阳性率
        2.4.5 似然比
    3 结果
        3.1 原发病灶与各组腹后腔淋巴结组织中CK18与CA125检出情况
        3.2 各组腹后腔淋巴结微转移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3.3 卵巢癌腹膜后各组淋巴CK18、CA125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检测的比较分析
        3.4 淋巴组织中CK18、CA125表达对其微转移诊断的价值
        3.5 淋巴组织中CK18、CA125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4 讨论
第四章 卵巢恶性肿瘤腹后腔淋巴结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标本处理
        2.3 腹后淋巴结组织中P53、PTEN、Ki-67、PTTG等表达测定
        2.3.1.试剂来源
        2.3.2 试剂配制、实验仪器:同前第三章
        2.3.3 实验步骤
        2.3.4 结果判断
        2.4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腹后腔各组淋巴结P53、Ki67、PTEN、与PTTG阳性表达的检出情况
        3.2 各组腹后腔淋巴结P53、Ki67、PTEN、与PTTG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3.2.1 各组腹后腔淋巴结P53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3.2.2 各组腹后腔淋巴结PTEN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3.2.3 各组腹后腔淋巴结Ki67等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3.2.4 各组腹后腔淋巴结PTTG等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3.3 腹后腔淋巴结P53、PTEN、Ki67与PTTG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3.3.1 Kaplan-Meier生存曲线与生存期:
        3.3.2 腹后腔淋巴结P53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3.3.3 腹后腔淋巴结PTEN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3.3.4 腹后腔淋巴结Ki67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3.3.5 腹后腔淋巴结PTTG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3.3.6 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
    4.讨论
        4.1 p53基因
        4.2 PTEN基因
        4.3 Ki67基因
        4.4 PTTG基因
        4.5 综合
参考文献

(9)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综述
参考文献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感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细胞信号分子Tiam1和Rac1的异常表达与胃癌恶性表型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缩略词索引表
绪论
    一、MAPK信号通路
        1. MAPK信号通路的命名
        2. MAPK信号转导途径及活化
        2.1 MAPK细胞外信号转导
        2.2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
        3. 小G蛋白
        3.1 定义
        3.2 共性
        3.3 小G蛋白亚类各性
    二、Rac1及其激活因子Tiam1
        1. 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
        1.1 Rac1基因
        1.2 Rac1的功能结构域
        1.3 Rac1的下游效应分子
        1.4 Rac/GDI活性调节
        1.5 Rac1的生物活性
        1.6 Rac1与恶性肿瘤
        2. Rac1的GEF: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
        2.1 Tiam1的结构、功能及分布
        2.2 Tiam1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
        2.3 Tiam1在侵袭转移肿瘤中的表达
        2.4 Tiam1的临床应用价值
    三、肿瘤的微转移
        1. 微转移定义
        2. 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3. 微转移检测的策略与方法
        4. 微转移的肿瘤标志
        5. 微转移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四、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胃癌及淋巴结总RNA的提取
        2.2 RT-PCR扩增CK18目的片段
        2.3 CK18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2.4 CK18 RTFQ-PCR标准曲线的建立及定量检测
        3.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 CK18基因载体克隆的构建
        1.1 胃癌和淋巴结CK18 c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1.2 CK18的TA克隆及鉴定结果
        2. CK18 mRNA RTFQ-PCR分析
        2.1 CK18重组质粒RTFQ-PCR荧光域值与标准曲线
        2.2 RTFQ-PCR检测CK18的可重复性和敏感性
        3. RTFQ-PCR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3.1 三种方法检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
        3.2 胃癌淋巴结CK18表达水平与分组
    三、讨论
        1. RTFQ-PCR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1.1 RTFQ-PCR技术的选择
        1.2 TaqMan探针技术的应用
        1.3 RTFQ-PCR的优缺点及对策
        2. RTFQ-PCR检测胃癌淋巴结的微转移
        2.1 胃癌微转移标志物CK18
        2.2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2.3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第二部分 胃癌Tiam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胃癌、癌旁及胃良性病变组织总RNA的提取
        2.2 RT-PCR扩增Tiam1基因
        2.3 Tiam1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2.4 Tiam1标准品的制备、标准曲线绘制及定标
        2.5 RTFQ-PCR方法检测三种胃病变组织的Tiam1表达
        3.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 Tiam1重组质粒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2. Tiam1重组质粒测序图谱
        3. Tiam1标准品荧光域值
        4. Tiam1重组质粒RTFQ-PCR标准曲线及Ct值
        5. 胃癌、癌旁及胃良性病变组织Tiam1 RTFQ-PCR扩增曲线图
        6. 胃癌、癌旁组织及胃良性病变Tiam1的RTFQ-PCR定量结果
        7. 胃癌组织Tiam1 mRNA量值水平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8. 三种胃病变组织Tiam1 mRNA表达阳性率
        9. 两种胃病变组织Tiam1 mRNA表达量值水平
        10. Tiam1 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和转移的关系
    三、讨论
        1. Tiam1生物学作用及检测方法
        2. 胃癌Tiam1高水平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3. 胃癌Tiam1高水平表达的病因学意义
第三部分 胃癌Rac1超表达及突变的病因学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RT-PCR扩增胃癌、癌旁及胃良性病变组织Rac1基因
        2.2 琼脂糖电泳检测胃癌、癌旁及胃良性病变组织Rac1 PCR产物
        2.3 PCR-SSCP检测胃癌Rac1基因突变
        3.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 三种胃病变组织Rac1基因RT-PCR扩增产物琼脂糖电泳
        2. 胃癌组织Rac1测序结果分析
        2.1 胃癌Rac1 RT-PCR扩增片段序列分析图谱
        2.2 胃癌组织Rac1测序结果及与Genbank序列的比较
        3. 三种胃病变组织Rac1基因表达阳性率
        4. 胃癌Rac1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5. 胃癌Rac1表达水平与临床TNM分期的关系
        6. 三种胃病变组织中Rac1与Tiam1表达阳性率
        7. 胃癌组织Tiam1和Rac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8. Rac1表达水平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及转移的关系
        9. Rac1表达水平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
        10. PCR-SSCP显示胃癌组织中的Rac1基因突变
    三、讨论
        1. 胃癌Rac1表达水平定量分析的临床病理意义
        2. 胃癌Rac1和Tiam1表达水平定量分析的生物学意义
        3. Tiam1-Rac1信号途径异常对转录激活的作用
        4. 胃癌Rac1基因的组成型活化与胃癌病因学假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专着和获奖情况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四、CK18在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CK7、CK20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D]. 郭晓天.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CK7、CK8/18和CK19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杨召阳. 郑州大学, 2018(01)
  • [3]KRT80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D]. 朱方清.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4]细胞角蛋白18和Survivin基因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 梁爽,金东岭,刘现军,李兰梅.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06)
  • [5]CK18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诊断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D]. 单洪丽. 吉林大学, 2008(10)
  • [6]TNF-α、CK20对结肠癌浸润、转移影响的研究及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作用[D]. 贾友鹏. 大连医科大学, 2008(02)
  • [7]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研究[D]. 陈萍. 宁夏医学院, 2008(S2)
  • [8]卵巢恶性肿瘤腹后腔淋巴结转移临床与生物学意义探讨[D]. 程继文. 广西医科大学, 2007(09)
  • [9]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D]. 邹勤光. 吉林大学, 2007(02)
  • [10]细胞信号分子Tiam1和Rac1的异常表达与胃癌恶性表型关系的研究[D]. 续薇. 吉林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CK18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