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创新思维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创新思维

一、坚持人本化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徐文佳[2](2021)在《教育信息化2.0下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蕉岭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带来了教学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和师生信息素养等建设,助力信息化教学登上新台阶。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蕉岭师生接受,但是初中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差,信息化教学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县域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无法满足教学所需。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对教仪站人员、英语教研员、三间代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找出当前蕉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问题,明确当前蕉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差距。本文根据信息化2.0八大行动的要求和蕉岭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探寻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提出五个发展策略如下:一、以校本培训为媒介。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种子教师的辐射作用,通过校本培训带动学校集群的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二、以课程目标为基准。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围绕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三、以应用需求为根本。加快英语科组资源库完善步伐,开展英语“希沃课堂”的研究,提高移动学习软件的使用率,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四、以教学创新为目标。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提高个人英语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高英语课堂效率。五、以精准测评为导向。教师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教研组精准评价教师的教学,以评促学,以奖促教。

高倩[3](2021)在《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我国“高精尖”人才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对创新创造型人才的需求大幅扩增。“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关注儿童创新、创造能力发展,是实现教育变革、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探究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具有一定的时代紧迫性。图形化编程的认知负荷较小,倡导“用编程学”而非“学编程”,在启蒙儿童的编程思想、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等方面,具有较为显着优势。据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图形化编程为基点,探究了儿童创造思维的培养。具体如下:(1)从创造思维培养与图形化编程教育深度融合的角度出发,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的指导下,以尊重和信任儿童的多元化发展为前提,通过引导和促进创造思维的生成过程、明确和利用图形化编程的自身优势,构建的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模型,可以辅助一线教师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创造思维培养逻辑。(2)以“自主探究”、“案例教学”、“编程制作”、“综合探究”、“评价展示”等阶段的循环发展为主线,借助“问题引导→头脑风暴→概念形成”、“知识运用→素材选取→表现方法”等环节的迭代提升,构建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模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树立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继而实现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3)应用所建构的培养模型进行教学实践,通过设计不对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进行实践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实践能够有效塑造儿童的创造性学习倾向、创造性自我效能和创造性思维信念,使儿童创造力表达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与精进性得到提升。上述研究及相关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图形化编程与创造思维的研究思路,为图形化编程教学和儿童创造思维培养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姜梦倩[4](2021)在《面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坚持把创新放在首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支撑,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前各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解决能力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切入点,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面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进行了设计与实践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梳理现有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游戏化教学相关研究,调查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游戏化教学的优势,阐明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游戏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适切性。其次,在对已有的游戏化教学模式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在相关理论基础的指导下,提出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通过对活动理论要素和游戏化教学元素的分析,厘定和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学事件,进行游戏化教学活动流程的设计,初步构建了面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框架。最后,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的分析,发现问题并修正设计框架。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数据的分析,验证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在本研究中,将游戏化教学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设计框架。不仅为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游戏化教学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张红品[5](2021)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在课堂活动当中,活跃课堂气氛,进而让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第一阶段,把游戏教学引入课堂之中,是符合义务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这是能够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游戏活动。在文献分析法及调查法基础上,研究发现,在目前小学游戏教学的设计当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师的教学目的很难实现,教学过程中游戏类型较少,教学过程中游戏管理纪律差,在进行游戏教学后教师并不能有效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活动。我们通过对小学一年级课堂数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活动这一实例的分析,发现造成游戏教学难以有效开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因为经验不够对于数学游戏教学缺乏了解,老师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不够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的监管能力较差,传统教学模式使得游戏教学难以有发挥的空间,大班制教学影响游戏开展效果。针对上面容易出现的几类问题,笔者最终确定研究主题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现状如何及如何在小学低年级实施数学游戏教学法。本文通过围绕数学课堂引入游戏教学的目标设计,提出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围绕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开展游戏教学,丰富数学课堂游戏教学类型,加强游戏过程中的课堂管理,注重游戏教学的课下反思。应用上述游戏教学策略,设计了几何类教学案例、代数类教学案例、综合探究类游戏教学案例,供教师参考。

祝智庭,韩中美,黄昌勤[6](2021)在《教育人工智能(eAI):人本人工智能的新范式》文中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遵循人本主义理念并形成人本人工智能教育新应用,将有力促成一种新型的研究与应用范式——教育人工智能(educ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的形成。eAI注重以人为本的协作教育理念,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以人和机器的交互、协作为研究对象,理解教育活动并揭示其发生的规律,从而促进人和机器智慧的共同成长。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领下,eAI必将是人本人工智能的持续动力和新的研究范式,也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诉求。文章深度融合人本人工智能与教育,开展eAI的理论探究。首先,从人工智能、人在回路和奇点生态三方面阐释了人本人工智能的内涵,并解析eAI创新所需要的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的一体化联动。在此基础上,剖析eAI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人本人工智能引领下eAI的研究框架,以人在旁路、人在回路和人在领路模式贯穿三大智能(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来透析eAI生态。最后,从基于混合智能的eAI环境、面向协同增智的eAI技术、底线思维引领下的eAI实践理性、面向设计思维的eAI创变力量、基于和谐共生的教育伦理等方面探寻了人本人工智能视域下eAI新范式,以期为构建人本人工智能视角下人机协同的eAI新生态提供设计思路和实践指导。

崔东泽[7](2020)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文中认为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命运的关键因素。智慧学习环境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学习环境中的高级形态,探究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创造力的系统观认为,创造力产生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即大学生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创新思维水平的现状是什么?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如何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对于大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是否有效?文章首先回顾了创造力的构成理论,根据创造力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大学生创造力现状调查问卷”、“创新思维问卷”和“创新知识问卷”,将分析结果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在“大学生创造力的交互作用要素”基础上,结合活动设计理论提出了面向大学创造力培养的在线开放课程设计理论模型。以高校的公选课《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为例,构建了基于课立方平台的智慧学习环境,并采用行动研究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验证数据来自四部分内容:后测调查问卷、学生访谈、课立方学习过程数据和学生创新设计作品。文末对研究进行了总结;结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智慧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

高静[8](2020)在《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研究开始从一般教学理论的建构转向对教学实践的探索,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教师是教学实践改造与变革的实施者与推动者,教师以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实践理性指导并参与教学实践,从而实现对教学实践的改造与变革。教师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师教学的内在依据,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且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理想教学的实现,首先需要理想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由此才能进一步将理想的教学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实现对教学的应然改造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然而,在当前社会历史阶段需要怎样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包括其目标向度是怎样的?有哪些基本维度?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现的或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应该是怎样的?这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困扰与难题,对其的认识模糊与定位不准,使教师教学实践迷失方向与教学行动的意志力不足,导致教师教学实践的偏离,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基于此,本研究以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建构为着重点,尝试性地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应答。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理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武器,以“人是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德树人”根本教育宗旨下的教学需求以及教学深化改革为契机,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历史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来探讨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具体对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基本特征及价值意蕴进行理论阐释,并在对其历史形态及其演变进行考察与审视,以及对“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学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推演并建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包括应然追寻、理论架构与实现路向。总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围绕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三个层面,遵循“是什么——怎么样——应如何”的研究思路,具体表现为“理论阐释(第一章)——历时审视(第二章)——理论建构(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是什么”的本体论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与教学实践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并阐释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我们认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是指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与主流价值取向下,遵循教学的普遍价值原则、教学过程规律与教学规范,借助一定的方法工具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即将应然教学转化为实然教学的意志性能力。这种意志性能力是一种相对于认识能力而言的现实行动能力,即在认识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指导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行动,其实质是教师将观念中的理想教学转化为现实教学的行动能力,否则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就会因仅停留在意识或观念层面无法“变现”而失去现实效力。为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概念及其论域,在对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并不消除教师教学实践感性、并非拒斥教师教学理论理性、并非等同于教师教学实践逻辑、非片面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即是教师教学的合理性,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内隐性与外化性的统一、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具身性与离身性的统一。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价值意蕴具体表现为教学实践理性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渗透、是教师教学的内生根据与内在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展现。在“怎么样”的认识论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人类历史分期的划分,追溯、梳理并归纳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历史形态及其演变。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时期是“自然朴素”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奴隶与封建社会时期为“经验伦理”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近代时期是“理性启蒙”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现代时期表现为“工具效用”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且分别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不同的功能作用,即在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容要素如教师主体意识、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过程规范与教学实现方式四个方面共同展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学实践理性样态,并在整体上呈现一种历史性的演变过程。综观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整个历史形态及其演变过程,首先在纵向层面总体上呈现为不断向复杂性与高层次演化与发展的趋势;横向层面表现为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及其特定需要,作为完整意义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凸出的重心不同或某一侧面备受推崇。其次,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具有“传统性”,传统是从过去流传下来并进入到现在且关乎着未来,不断地选择性地以不同形式延续着,生存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并与特定社会相互作用而以新的符合需要的形式展现着并发挥作用。此外,由于社会实践自身的历史局限,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低层次与片面化具有历史必然性,但这只是其存在与发展过程中的短暂阶段,在未来的自由王国里必将实现其自身的和谐与自觉。在“应如何”的价值论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性”建构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首先,在宏观层面根据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及趋势,以及“立德树人”时代背景下的教学需求,推演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走向多向和谐与自律自觉这一应然向度,其本质内涵为建构教师与学生的完整性以及教学世界的完整性。这一理想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前提与条件,即在意识层面对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理性的双重启蒙,在制度层面为教师教学行动自由提供制度保障,在自我养成层面教师应进行教学的自我反思以及教学的德性自律。其次,在中观层面根据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向度,对教师教学实践理性进行理论架构,包括合理定位教学“人是目的”的根本基点、真实反映教学主体的内在尺度、科学把握教学客体的基本规律、自觉遵循教学正义的伦理原则以及善于运用教学推理的思维方法。最后,以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追寻与理论架构为价值导向与理论支撑,提出具体的教学实现路向。立足于微观的课堂教学实践,并遵循先指出教学实践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后阐述教师应该如何建构或实现应然的教学状态的逻辑思路,提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实现路向,包括自觉建构“可能”的自足型教学价值取向、综合考量多元性与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自主建立“他者”关照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灵活选用学生发展指向的智慧性教学方法,以及立足于“为教学的评价”的差异教学评价。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研究视角新。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理论指导,对教师教学实践理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同时以“和谐理性”为具体的理论指引,建构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第二,研究观点新。本研究认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更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将观念建构的理想状态的教学有效且合理地转化为现实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师如何促进教学由低效走向高效,教师教学如何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此外,还指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走向多向和谐与自律自觉的状态,旨在建构师生与教学世界的完整性。

黄凰[9](2020)在《初中数学问题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初二年级为例》文中认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需要的是创造性和批判性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教育改革刻不容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目标包含了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所讨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展开的。新兴的问题化教学,以问题为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必经之路。在初中数学课堂进行问题化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是针对我国教育现状提出的,目的是探索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本文对长沙市某实验中学八年级4班(实验班)和10班(对照班)进行问题化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笔者提供了问题化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具体研究案例。通过研究发现,问题化教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合作探究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能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方法。第二部分的研究综述,首先对问题化教学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描述,紧接着论述了国内外的问题化教学研究现状,最后详细阐述了问题化教学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分析目前各校开展问题化教学的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展示了学生和老师眼中的初中数学问题化教学课堂,并作了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是问题化教学设计的具体实践。展示了初次尝试问题化教学的教学设计第11章《多边形的内角和》,实践并反思后,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为学习内容,设置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展开研究。提供了三个不同类型课程的问题化教学设计案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比对总结。论文的第五部分,结合实验结果反思总结,对老师给出了合理化的教学建议,为问题化教学的后续研究作铺垫。

罗静[10](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实验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颁布,将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推向了新的高度,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故事化教学将故事与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据有限调查,目前故事化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未得到具体运用。为此,本文借用教育实习的机会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实验研究,探索故事化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效果。本研究采用了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选取湖南省长沙市某所普通高中学校两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一个是实验班44人,一个是对照班43人。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采用故事化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考试测验和问卷调查,并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显着性差异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故事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二,故事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故事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第四,故事化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第五,故事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最后,本研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建议,其中包含教学设计建议和教学实施建议,可以为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故事化教学提供借鉴意义,为故事化教学更好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助力。

二、坚持人本化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人本化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2)教育信息化2.0下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蕉岭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的要求:《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
        二、课程的需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三、个人的实践:蕉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需要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信息化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二、信息化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三、信息化教学国内外发展综述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五节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教育信息化2.0
        二、信息化教学
        三、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体例说明
    第五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三、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四、观察笔记的生成过程
        五、调查的信度与效度
第四章 调查结果
    第一节 教师问卷结果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的技术素养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计划与准备能力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五、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评估与诊断能力
        六、教师个人学习与发展能力
    第二节 访谈结果
        一、蕉岭初中硬件资源
        二、蕉岭初中英语教学资源
    第三节 课堂观察结果
        一、课堂信息技术功能应用
        二、整体课堂效果分析
        三、案例分析
        四、课堂观察总体结果
    第四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第五节 蕉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现状总结
第五章 蕉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
    第一节 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总纲
    第二节 以校本培训为媒介
        一、推动种子教师的自身成长
        二、开展全员参与的校本培训
    第三节 以课程目标为基准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二、围绕课程目标设计教学
    第四节 以应用需求为根本
        一、加快科组资源库完善步伐
        二、开展英语“希沃课堂”的研究
        三、提高移动学习软件的使用率
    第五节 以教学创新为目标
        一、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
        二、创新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
    第六节 以精准测评为导向
        一、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
        二、精准评价教师的教学
    第七节 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的实践
        一、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的校本研修实施
        二、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的课堂实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仪站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二 英语教研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初中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蕉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五 蕉岭初中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六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七 课堂实践材料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造型人才培养是AI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1.1.2 我国儿童编程教育从“非刚需”转为“刚需”
        1.1.3 图形化编程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思维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现状
        1.2.1 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研究现状
        1.2.2 儿童图形化编程教育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创造思维
        2.1.2 图形化编程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2.4 合作教育学理论
        2.2.5 技术批判理论
第3章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现状
    3.1 问卷调查
        3.1.1 问卷的设计与修正
        3.1.2 调查实施
        3.1.3 数据分析
    3.2 访谈调查
        3.2.1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修正
        3.2.2 调查实施
        3.2.3 数据分析
    3.3 调查分析与小结
        3.3.1 调查分析
        3.3.2 调查小结
第4章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模型构建
    4.1 构建目标
    4.2 构建原则
        4.2.1 引导和促进创造思维的生成过程
        4.2.2 明确和利用图形化编程的自身优势
        4.2.3 拓展和深入多重教学理论的综合应用
        4.2.4 尊重和信任儿童的多元化发展潜力
        4.2.5 辅助和指导一线教师的培养逻辑构建
    4.3 构建过程
        4.3.1 创造思维的相关分析
        4.3.2 图形化编程的相关分析
        4.3.3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过程分析
        4.3.4 模型的初步构建
        4.3.5 模型修正
第5章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实践
    5.1 实践方案设计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假设
        5.1.3 实验工具
        5.1.4 实验过程
    5.2 具体实施过程
        5.2.1 教学前测
        5.2.2 教学方案
        5.2.3 教学过程
        5.2.4 教学后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对比分析
        5.3.2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的对比分析
        5.3.3 教师教学体验反馈分析
    5.4 实践总结与反思
        5.4.1 实践总结
        5.4.2 实践反思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结论
        6.1.3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面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问题解决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游戏化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四、小结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面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基础
    第一节 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培养
        一、问题解决能力界定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
        三、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模式分析
    第二节 游戏化教学活动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一、游戏化教学活动界定
        二、游戏化教学活动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三、游戏化教学模式分析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心流体验理论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四、活动理论
第三章 面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框架
    第一节 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一、引导性原则
        二、难度适中原则
        三、体验性原则
        四、生成性原则
        五、及时反馈原则
    第二节 游戏化教学活动要素的厘定
        一、游戏化教学元素分析
        二、活动理论要素分析
        三、游戏化教学活动要素确定
    第三节 游戏化教学活动要素设计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教学活动目标设计
        三、教学活动内容设计
        四、游戏团队设计
        五、游戏规则设计
        六、游戏工具设计
        七、游戏分工设计
        八、游戏评价设计
    第四节 游戏化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一、游戏化情境创设
        二、呈现游戏任务
        三、明确游戏规则
        四、探究完成游戏任务
        五、反馈与评价
第四章 面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实践
    第一节 总体规划
        一、实施对象
        二、实施内容
        三、测量工具
    第二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
        二、教学实施
        三、效果评价
        四、反思与修正
    第三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
        二、教学实施
        三、效果评价
        四、反思与修正
    第四节 第三轮行动研究
        一、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
        二、教学实施
        三、效果评价
        四、反思与总结
    第五节 实践效果分析
        一、问题解决能力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二、问题解决能力访谈结果分析
        三、学生学习成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与不足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创新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信息技术问题解决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 初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教师访谈
    附录3 初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学生访谈
    附录4 游戏化教学活动自评/互评量表
    附录5 初中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活动学生任务分工表
致谢

(5)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的必要性
        1.2.1 “数学课程标准”培养综合素养的要求
        1.2.2 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
        1.2.3 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适合度的要求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游戏
        2.1.2 游戏化教学
    2.2 文献综述
        2.2.1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中的价值探析
        2.2.2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2.3 研究评述及本文创新点
    2.3 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的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理论
        2.3.2 多元智能理论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调查过程
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4.1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4.1.1 有关教师对游戏教学的设计研究
        4.1.2 有关游戏教学的过程研究
        4.1.3 有关游戏的教学效果
    4.2 调查结论及分析
        4.2.1 教学目的不明确
        4.2.2 教学过程中游戏类型较少
        4.2.3 教学过程中游戏管理纪律差
        4.2.4 游戏教学后未能进行及时反思
    4.3 影响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有效开展的原因分析
        4.3.1 教师对数学游戏教学重要性缺乏认知
        4.3.2 教师对低年级数学教学特点把握有待提升
        4.3.3 部分数学教师的课堂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4.3.4 应试教育体制及教学资源不足制约游戏教学开展
5 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化教学建议
    5.1 围绕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开展游戏教学
        5.1.1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5.1.2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5.1.3 培养学生游戏实践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5.2 丰富数学课堂游戏教学类型
        5.2.1 竞赛游戏
        5.2.2 闯关游戏
        5.2.3 .情景模拟游戏
    5.3 加强游戏过程中的课堂管理
        5.3.1 调动多主体维护课堂秩序
        5.3.2 保证游戏参与对象的全面性
    5.4 注重游戏教学的课下反思
        5.4.1 对比专家讲座进行反思
        5.4.2 撰写游戏教学反思日记
6 案例展示
    6.1 几何类教学案例——以《认识立体图形》为例
        6.1.1 教学分析
        6.1.2 教学流程
    6.2 代数类教学案例——以《加减法则的学习》为例
        6.2.1 教材分析
        6.2.2 教学流程
    6.3 综合探究类游戏教学案例——以《数字乐园》为例
        6.3.1 教学分析
        6.3.2 教学流程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学生低年级游戏化数学教学调查问卷
致谢

(6)教育人工智能(eAI):人本人工智能的新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人本人工智能理论阐述
    (一)人性为王:人本主义理论教育观
    (二)人在回路:人本视角下人工智能产物
        1. 人工智能
        2. 人在回路(human-in-the-loop)
        3. 奇点生态
    (三)人机协同:人本人工智能核心
三、教育人工智能内涵阐释
    (一)教育人工智能概念:基于人本人工智能的超学科形态
    (二)教育人工智能:混合智能新境界
        1. 支持智能
        2. 增强智能
        3. 人机协同智能
四、人本人工智能引领下e AI框架构建
    (一)人本人工智能赋能e AI的适切性
        1.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不可替代性
        2. 差异化教学到随性学习不可阻挡
        3. 数字智商培养的不可逾越性
    (二)面向人本人工智能的e AI核心要素
        1. 多类型主体
        2. 人机物互联的教育环境
        3. 智能支撑技术
        4. 复杂应用场景
    (三)人本人工智能支持下e AI框架
        1. 包容人为因素的e AI生态
        2. 面向人机的e AI应用
五、人本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人工智能新范式
    (一)数据智慧:建设基于混合人工智能的e AI环境
    (二)协同增智:实现面向教育精准分析与理解的e AI技术生态
    (三)底线思维:基于数字智商的e AI实践理性
    (四)设计思维:赋能e AI的创变力量
    (五)和谐共生:重视e AI的伦理价值
六、结语

(7)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
    2.研究问题
    3.研究方法
    4.研究思路
    5.研究意义
    6.论文组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创造力(Creativity)
        1.1.2 创新思维(Innovative thinking)
        1.1.3 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LE)
    1.2 理论基础
        1.2.1 人本主义理论
        1.2.2 活动设计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创造力及创造性思维测试工具研究
        1.3.2 智慧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1.3.3 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
第二章 大学生创造力及创新思维现状调查
    2.1 创造力的构成理论
    2.2 调查工具的编制
        2.2.1 课程起点综合问卷的编制
        2.2.2 创新思维问卷的选取
        2.2.3 创新知识问卷的编制
    2.3 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2.3.1 综合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2.3.2 创新思维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2.3.3 创新知识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2.4 调查结论与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理论模型
    3.1 大学生创造力的交互作用要素
    3.2 面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智慧课程设计理论模型
        3.2.1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划分
        3.2.2 按照创造性思维阶段设计课程和教学任务
        3.2.3 创造力的交互作用因素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BE导向的智慧学习环境构建
    4.1 智慧学习环境的选取
    4.2 OBE
    4.3 OBE导向的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建设
        4.3.1 定义学习成果
        4.3.2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4.3.3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4.3.4 学习资源设计
        4.3.5 学习活动设计
        4.3.6 学习评价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合法”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5.1 “组合法”的教学设计
        5.1.1 教学目标设计
        5.1.2 教学内容设计
        5.1.3 教学策略设计
        5.1.4 教学活动设计
        5.1.5 教学评价设计
    5.2 教学实施
        5.2.1 课堂观察
        5.2.2 网上课程数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果分析
    6.1 问卷调查与后测
        6.1.1 大学生“智慧课堂学习体验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6.1.2 创新思维问卷的前后测比较研究
        6.1.3 创新知识问卷的前后测比较研究
        6.1.4 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前后测综合研究
    6.2 课程整体数据概况
    6.3 学生访谈及分析
        6.3.1 访谈对象
        6.3.2 访谈提纲
        6.3.3 访谈结果
        6.3.4 访谈结论
    6.4 学生的创新作品评价
        6.4.1 评价标准
        6.4.2 评价方式
        6.4.3 创新作品评价统计
    6.5 研究结论与启示
        6.5.1 调查结论
        6.5.2 研究结论与启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主要的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普林斯顿量表
附录2 知识调查量表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8)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
第一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本体诠释
    一、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
        (一)实践的本质
        (二)理性的释义
        (三)实践理性的厘定
        (四)教学作为一种实践的界说
        (五)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
    二、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概念澄明
        (一)并非消除教师教学实践感性
        (二)并非拒斥教师教学理论理性
        (三)并非等同教师教学实践逻辑
        (四)并非片面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五)并非即是教师教学的合理性
    三、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基本特点
        (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二)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三)内隐性与外化性的统一
        (四)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五)具身性与离身性的统一
    四、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价值意蕴
        (一)教学实践理性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渗透
        (二)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师教学的内生根据与内在吁求
        (三)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展现
第二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历时审视
    一、“自然朴素”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及其表现
        (一)教师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模糊性
        (二)教学价值取向:维持人类生命的延续
        (三)教学过程规范:自然依附的教学交往过程
        (四)教学实现方式:以身示范的直观方式
    二、“经验伦理”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及其表现
        (一)教师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集体规约性
        (二)教学价值取向:促进人的道德性养成
        (三)教学过程规范:整体意识的规制教学交往过程
        (四)教学实现方式:身教与言教的混合方式
    三、“理性启蒙”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及其表现
        (一)教师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个体性显现
        (二)教学价值取向:培养有理性的公民
        (三)教学过程规范:主体意识的单向教学交往过程
        (四)教学实现方式:逻辑运演的抽象方式
    四、“工具效用”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及其表现
        (一)教师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自我矛盾性
        (二)教学价值取向:培养标准化的知识人才
        (三)教学过程规范:主体意识的“抽象”教学交往过程
        (四)教学实现方式:结构性的程序方式
第三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追寻
    一、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然追寻的必然性
        (一)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学需求
    二、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然追寻的向度
        (一)多向和谐:应然追寻的横向向度
        (二)自律自觉:应然追寻的纵向向度
    三、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然追寻的条件
        (一)意识觉醒: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双重启蒙
        (二)行动自由: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制度保障
        (三)反思自律: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自我养成
第四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理论架构
    一、“人是目的”:教师合理定位教学的根本基点
        (一)“人是目的”作为教学根本基点的确证
        (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是目的”的归宿
    二、主体自由:教师全面关照教学主体的内在尺度
        (一)教师自我实现自由与教学自由
        (二)基于真实需要的学生发展自由
    三、对象限度:教师科学把握教学客体的基本规律
        (一)学生的可塑性是作为“对象限度”的客观前设
        (二)了解与利用学生的神经活动规律
        (三)把握与利用教学实践的过程规律
    四、教学正义:教师自觉遵循教学活动的伦理原则
        (一)教学的伦理属性作为“伦理原则”的承认前提
        (二)教学正义的伦理内容原则
        (三)教学系统的伦理形式原则
    五、教学推理: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思维方法
        (一)实践推理的三种典型模式
        (二)教学实践推理的运行机制
第五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实现路向
    一、自觉建构“可能”的自足型教学价值取向
        (一)自足型教学价值的意蕴及其追求
        (二)自足型教学价值的“可能”蕴含
        (三)自足型教学价值观的建构过程
    二、综合考量多元性与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来源的多元综合性筛选
        (二)基于教学规律关照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
        (三)明确“结果-过程-应用”的教学目标表达
    三、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一)组织完整性教学经验内容
        (二)统合差异性教学文化内容
        (三)教学内容的结构优化过程
    四、自主建立“他者”关照的师生主体间关系
        (一)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同化”险象
        (二)构筑内在主体间“我—你”关系
        (三)关照内在主体间关系中的“他者”
    五、灵活选用学生发展指向的智慧性教学方法
        (一)根植于教学关系的教学方法选用
        (二)明确教学方法的对象及功能指向
        (三)基于教学需要优化组合教学方法
    六、立足于“为教学的评价”的差异教学评价
        (一)锚定教学评价即为“为教学的评价”
        (二)凸显“为教学的评价”的差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9)初中数学问题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初二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2.研究综述
    2.1 问题化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2.2 国内外关于问题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2.3 问题化教学相关理论基础
3.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化教学现状调查
    3.1 问题化教学现状分析
    3.2 调查准备
    3.3 调查结果分析
4.初中数学问题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4.1 问题化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原则
    4.2 问题化教学设计的实施
    4.3 问题化教学设计案例
    4.4 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5.研究总结与反思
    5.1 研究总结
    5.2 教学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教师卷)
附录3 第 12 章检测卷
致谢

(10)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的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创新之处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必要性、可行性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的内涵
        1. 故事化教学
        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 情境学习理论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开展的可行性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实验设计与过程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实验设计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假设
        3. 实验时间
        4. 实验材料
        5. 实验对象
        6. 实验变量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实验过程
        1. 实验前测
        2. 实验后测
        3. 实验案例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实验结果与结论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2. 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实验结论
        1. 故事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 故事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故事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 故事化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
        5. 故事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满意度
四、 基于实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建议
    (一) 基于实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设计建议
        1. 教学设计要有主体性—以学生为主
        2. 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符合教学目标
        3. 教学设计要具生活性—贴近学生生活
    (二) 基于实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实施建议
        1. 教学实施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2. 教学实施要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3. 教学实施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实验前测调查问卷)
    附录 2:实验后测调查问卷

四、坚持人本化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教育信息化2.0下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蕉岭县为例[D]. 徐文佳.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研究[D]. 高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面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D]. 姜梦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策略研究[D]. 张红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教育人工智能(eAI):人本人工智能的新范式[J]. 祝智庭,韩中美,黄昌勤. 电化教育研究, 2021(01)
  • [7]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D]. 崔东泽.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8]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研究[D]. 高静. 西南大学, 2020(05)
  • [9]初中数学问题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初二年级为例[D]. 黄凰. 西南大学, 2020(05)
  • [10]高中思想政治课故事化教学实验研究[D]. 罗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创新思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