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投资研究(RIS)的发展与应用

铁路投资研究(RIS)的发展与应用

一、铁路投资研究(RIS)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会灵[1](2021)在《中国对外投资缅甸坎塔亚中心项目管理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云南地处西南,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倡议的开展,地理位置占据极大优势,在近些年的投资开发建设中,云南积极参与了一批建设项目,期间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对国内对外投资建设项目中的项目管理和施工成本管控有着积极指导作用。论文从缅甸坎塔亚中心项目实际案例入手,通过收集整理缅甸坎塔亚项目从筹建到竣工全过程的文件,再结合对其项目的项目经理、生产经理等一系列相关人员的访谈,还原项目施工、融资、结算过程。通过对缅甸建设背景,建设内容,对具体要完成的项目的目标和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给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对项目施工的过程和管理的模式进行说明,着重对施工成本管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施工成本管控的具体内容、思路、流程和管控要点。讲述了“建信通”融资模式的流程以及经验总结,对后续对外投资项目开拓及施工提出建议与一些应对对策。海外签订的项目,进场前应该充分考察和评估预实施项目所在国的政治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制度建设等,做好实质、有用的前期策划工作,预先评估项目经济、法律、税务风险以及市场进入风险,并制定风险防范方案;实行预警机制,成立专业小组管理出口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的海外合同;项目要实行全面预算控制,把控好项目工期控制、成本预算控制、资金计划管理控制;项目采用融资模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链条过长的问题,故需分包单位具有一定的垫资能力;海外项目,因与业主签订美元合同、分包签订的人民币合同,期间的汇兑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做国际工程,要主动融入当地,才能让国内企业真正在当地立足。积极履行会责任,参与当地公益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以口碑带动市场。企业承建的项目,一定要做到百分之百的优良,为进一步拓展市场打下基础。

田人渠[2](2020)在《“一带一路”耕地资源评价及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农业深度融入世界农业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较快进展,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耕地投资更是为我国和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带来了重大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且多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但部分国家的农业生产仍以粗放式为主,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经济效益低,与我国农业生产要素高度互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具有互利共赢的基础及广阔的投资前景。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落实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安全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问题,已日渐成为制约各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亦是现阶段我国与“一带一路”成员急需深入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对外耕地投资作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耕地资源状况、双边距离及制度环境等因素对我国对外耕地投资的影响机制,可以丰富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耕地投资领域的研究,为优化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耕地投资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在理论方面,本文基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来探究影响我国在沿线地区耕地投资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双边经济距离、东道国制度环境和耕地资源水平影响中国对外耕地投资区位选择及投资规模的理论假说,拓展了资源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证方面,本文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东道国2008-2017年的耕地资源水平,并采用东道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依存度测算双边经济距离,将这两个变量和东道国制度环境等区位特征纳入实证模型中,实证分析中国在沿线国家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及投资规模的影响机制,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基于资源配置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国家的投资合作模式。本文的实证分析补充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耕地投资的经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一带一路”国家耕地资源各指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在耕地评价指标体系中,可再生淡水资源和可灌溉农田面积所占权重较高,反映了耕地质量本身的相对重要性。(2)中国的耕地投资在区位选择阶段和投资规模决策阶段既有相同的影响因素,也有差异因素。在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阶段,我国倾向于选择具有较近的双边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政府腐败水平较低的国家。在投资规模决策阶段,东道国的耕地资源水平、腐败水平、农业近似全要素生产率和地理距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东道国的耕地资源水平对我国耕地投资的吸引力会受到腐败水平的负向调节,而政府有效性和市场规模有助于强化耕地资源对我国耕地投资的促进作用。(3)沿线国家的区位特征差异较大,我国需要结合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开展差异化的耕地投资合作,在欠发达的地区注重保护水土资源及农户生计,保障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注重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环节,加强企业与当地市场的联系,保证沿线地区耕地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本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谨慎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企业层面:(1)在“一带一路”区域,中国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应重点关注双边经济距离较近及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2)跨国耕地投资应注重对当地资源环境的保护,确保耕地投资的可持续发展;(3)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地制宜的开展耕地投资合作。政府层面:(1)缩短双边经济距离,为中国的耕地投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制定和完善国际耕地投资规则标准。有效识别东道国投资风险,降低企业对外耕地投资的不确定性。

莉姿(CHANTHANILEUTH VILATPHORN)[3](2020)在《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老挝实行经济开放以来,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这得益于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不断完善。当前,老挝政府在为继续积极吸引外资作出努力,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老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相关制度变革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作用于老挝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挤入效应非常明显,在间接促进了老挝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老挝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就业率的提升。当然,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挤出效应,包括对老挝本土企业竞争力的削弱以及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本文结合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理论,基于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与老挝经济发展现实,探讨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产生与变迁历程,剖析制度理论框架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特征与动因,进而对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基本内容展开研究,分析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功能与效应,研究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产生的效应机理与路径依赖及其经济效应。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效应理论,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制度安排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具有促进作用。在戴维·菲尼的理论框架下,影响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因素代表了建立制度变化实证模型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在对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进行研究时,需要把有关影响制度供给与需求的重要因素考虑在内。在老挝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逐渐转变的过程当中,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资制度内容的“介入”,不断作用于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和效应。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产生了一个基本命题,即:制度是内生的,它对经济增长会产生重大影响,制度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作为一个庞大的制度分支体系,其影响过程必然不是由一种FDI数据值来反映的,而是由多种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倾向的数据指标集展现的(即FDI制度因子),鉴于这种多对一评价值模型具有较高系数的分散性,本文以准入制度、审批制度、管理制度和鼓励制度为FDI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4个一级维度指标,并分别从4个不同制度视角选取维度变量,借助MATLAB软件,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因子分析,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协整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和老挝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老挝短期的政策鼓励并不能完全刺激外商直接投资比例的增加。从长期发展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与老挝经济增长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影响,且这种正相关以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FDI综合制度值,老挝GDP将会增加0.7259%。且外商直接投资短期内对老挝的经济增长(GDP)的影响相对较小,即FDI波动1个百分点,那么经济增长将同向变化0.391628个百分点,且GDP的调整系数为-2.093457。整体来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与老挝经济增长间存在正相关的互作关系,其中管理制度、准入制度及鼓励制度是促进老挝经济增长和FDI投入的主要影响因子,由此得证老挝的FDI制度体系及其变迁总值可以刺激和促进老挝的经济增长,且拥有明显的经济效应。基于此,本文在最后通过对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与定位的分析,给出了提升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以及规避挤出效应的制度完善对策与建议,认为在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时应注重老挝与外国投资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协调,应结合老挝社会与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动态管理模式。注重对制度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与公平竞争环境的维护并充分发挥政府中介引导作用。

韩雪[4](2020)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21世纪初,云南、广西分别提出“大通道”和“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战略,目的是通过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东盟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大对周边外交的重视,东盟自然成为中国重点合作的对象,双方开始深化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既需要储蓄和投资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又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既需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又需要兼顾产业发展和控制失业率;既需要尽可能地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引擎,又需要控制信贷风险,总而言之,中国经济正处于多重矛盾交织地状态。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加大对外投资是共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企业加大了对海外大型能源及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规模。基础设施合作是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的一部分,以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以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与投资的路径,分析了中国对东盟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成效与特点,厘清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些建议。具体内容是第一章对基础设施的概念进行的界定,阐述了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首先对东盟国家的投资现状进行分析,引出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对东盟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成效及特点。第三章为重点章节,分析了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困境以及产生困境的原因。第四章为案例分析,以雅万铁路为例,分析了雅万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第五章在针对投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中国与东盟的基础设施合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高秋婧[5](2020)在《中国与尼日利亚铁路基础设施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对各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一条高效的铁路网能刺激国家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融合。尼日利亚作为西非第一大经济体、非洲人口大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较快发展的阶段,为了实现国家振兴,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进行铁路建设的需求与日俱增,并已开始向外寻找铁路合作伙伴。这为中国先进的铁路技术走出去,扩大中尼经贸合作带来了发展机遇。在中非合作论坛、“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下,中国政府根据尼日利亚铁路发展规划,秉持“互利共赢”原则,积极展开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截止到2019年底,两国已签订10余个铁路项目合同,合同总金额达361亿美元,除原有铁路修复项目外,还包括铁路新建项目。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国与尼日利亚铁路基础设施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尼日利亚铁路现状和中尼铁路合作现状,探讨两国在合作中取得的成效和面对的挑战,并为双方基础设施合作提质升级提出相关对策,进一步丰富现有的中尼发展合作研究。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据所查资料发现,当前国内外关于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的研究不多,国内大多集中在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研究、中尼经贸关系研究和尼日利亚铁路个案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两国关系研究和尼日利亚铁路研究,少量学术论文提及中国在尼日利亚铁路发展中的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发展、变化的思维去追溯尼日利亚铁路史,总结分析中尼铁路合作的发展现状。进一步从国家和企业层面归纳出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的建议,以期能推进中尼铁路合作升级。第一章探讨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现状。首先是铁路合作背景,尼日利亚铁路于1898年由英国殖民者修建,独立后一直延用,但由于尼日利亚铁路公司缺乏维修技术,管理运营不善,政府资金供给不足等原因,导致铁路整体发展滞后,逐渐失去昔日荣光。在铁路历史背景下,两国政府政策引导,中国外交原则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以及中国领先世界的铁路建造技术对铁路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次铁路合作模式以EPC模式为主向PPP模式拓展。最后铁路合作特点主要有,铁路项目多样化,融资方式由政策性银行支持,承建主体则以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并以服务输出方式参与铁路运营。第二章根据铁路项目分析铁路合作取得的成效。中尼通过铁路合作,不仅弥补了尼日利亚铁路严重缺失的状况,向互联互通迈进,衍生出丰富的就业岗位,满足民生诉求助力经济发展。还给中国企业释放优质富余产能带来机会,缓解中国供需矛盾,减少企业压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扩大海外市场。两国通过合作实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双赢,深化了中尼友好关系,拓展了基础设施合作领域。第三章分析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面对的挑战。在两国多方差异和国际竞争影响下,面对的挑战主要有:一,尼日利亚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官员腐败等因素影响铁路项目的可持续性;二,由于文化差异和拨款补偿等因素,土地征用处理不到位会影响企业铁路施工和企业声誉;三,由于咨询公司的审核标准、办事风格、语言文化等差异,给中国铁路标准落地带来挑战;四,尼日利亚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严重的恐怖主义,给铁路日常施工带来疾病和安全威胁;五,西方国家对蓬勃发展的中非关系不断提出恶性舆论,影响民众情绪,损坏中国形象。第四章总结全文并从中国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根据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分析发现,随着中尼铁路合作深入,合作技术不断创新升级,合作模式向多样化拓展,合作项目也向多领域化扩张。中国标准在铁路项目中得到全面覆盖,为中国实现全产业链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发展创新平台,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占有力和竞争力。未来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将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挑战,但中国始终逆风而上,向世界展现负责任大国之形象,助力尼日利亚早日实现铁路自主建设,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改善民生,促进工业化发展,提升城市化建设,为中非基础设施合作树立典范。

高佳琛[6](2020)在《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自上而下的中央环保督察堪称“史上最严的环保风暴”。然而,多年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道路早已令我国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由于我国的环境问题沉疴已久,尽管国家采取强力措施治理污染,环境治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环保投资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环保法基本原则,企业作为污染环境和开发资源的主体,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治理环境的责任。但是,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和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环保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非追求经济效益,而且会占用企业有限的资源。因此,在缺少外部激励的情况下,企业很难主动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在环境规制日益严格的今天,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环境规制工具,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与环境责任风险不断提高。那么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工具是如何影响企业环保投资行为的?会计稳健性又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作用机制,明确各类型环境规制工具的有效性和我国环境规制的运行状况,为提高我国环保工作的成效,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新的思考。该文将环境规制工具分为行政命令型、市场激励型及公众参与型三类,基于2013年至2017年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了各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会计稳健性在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与企业环保投资呈“U”型关系,我国多数地区的行政命令环境规制强度处于较低水平,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水平的“U”型效应依然存在;(2)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企业环保投资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现阶段我国的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水平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按照产业结构分组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倒“U”型影响仅存在于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企业中;(3)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环保投资规模对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影响更敏感。对于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企业而言,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强度越高,企业会进行更多的环保投资;(4)会计稳健性对环境规制与企业环保投资关系的调节作用因规制工具而异,对于行政命令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而言,会计稳健性的调节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着。对于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样本企业而言,会计稳健程度越高,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规模的“U”型作用曲线越陡峭,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促进作用越强;(5)在全样本、非国有企业以及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企业样本中,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在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与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之间存在显着的弱中介作用。

徐鹏远[7](2020)在《政府R&D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不断增加对企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R&D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同时在执法强度和立法强度方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但在很多省份,创新政策的实施模式仍然比较单一,各省份对如何实施合理的政策组合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同时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否达到要求也存在争议。许多省份盲目扩大政府R&D补贴和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导致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远离预期,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严重的“骗补”现象。部分省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也没有达取得很好的效果,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仍然落后。因此,结合当前的创新政策实施现状,系统分析我国政府R&D补贴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并深入探讨R&D补贴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更好地为各地实施合理的政策组合模式提供政策建议,在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如下问题:第一,在什么区间内R&D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在促进区域创新产出方面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二,在什么区间内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能够更好地提升区域创新产出?第三,R&D直接补贴、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存在什么样的相互关系?长期内,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政策组合以实现最好的政策效果?第四,R&D直接补贴、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政策组合对区域创新产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三者在区域创新产出的提升过程中各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做了如下工作并得出相应结论:(1)以内生增长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为基础,构建出阐释政府R&D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和区域创新产出之间影响机制的概念分析框架,然后针对各研究对象之间的影响机制分别进行理论分析,在经过理论模型推演之后提出研究假设。(2)以我国2007-2017年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动态门槛回归模型分析政府R&D补贴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发现政府R&D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对区域创新产出均存在显着的“双重门槛效应”。在初期增加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均可以提高R&D直接补贴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但过高的R&D直接补贴会降低其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效应,而如果增加税收优惠,其对区域创新产出的效果会进一步增强。(3)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评价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7-2017年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动态门限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在一定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对区域创新产出会产生促进作用,但如果过度追求高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其对区域创新产出的提升作用将会减弱。(4)本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并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政府R&D补贴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得出在长期均衡条件下,R&D直接补贴、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之间存在着“替代效应”,结合三者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应当实行“中等程度直接补贴、高税收优惠和中等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政策组合;同时对各省份应当采取的R&D补贴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以及政策组合模式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5)以区域R&D投入为中介变量,在深入分析政府R&D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区域创新产出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政府R&D补贴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过程中区域R&D投入的中介效应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R&D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区域R&D投入的中介效应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正向调节作用。区域R&D人员投入的中介效应相比较经费投入更加明显。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首先,本文构建了包含创新政策组合的概念分析框架,以消费者与生产者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包含政府R&D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和区域创新产出的概念分析框架。其次,以演化博弈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政府R&D补贴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关系的分析,发现在均衡条件下政府补贴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之间存在“替代效应”;第三,参考前人的评价方法,采用新指标测算了我国各省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并在实证分析中通过稳健性检验验证了该指标的有效性;第四,采用有调节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得出区域R&D投入在政府R&D补贴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中产生了显着的中介效应,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在这一中介过程中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8](2020)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沿途许多国家充分利用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来促进本国经济、文化乃至旅游业发展。乌克兰作为欧洲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大部分土地领域在亚洲),也是最早响应倡议的国家之一,且作为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合作的程度如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战略背景下,乌克兰和中国之间旅游合作的现状如何,取得什么进展,今后双方合作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这些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关理论思考方面,本文对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国际旅游合作以及中乌旅游合作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而旅游业的外向性、关联性和国际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跨境性,国际及区域旅游合作符合当前发展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既遵循国际旅游合作的相关规律,也要符合好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要求。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研究了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以及中乌旅游业合作的现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中乌旅游合作领域、合作主体、合作模式和机制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和乌克兰2007年至2018年涉及旅游发展潜力因素指标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当前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潜力都处于上升期,双方旅游合作也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在充分讨论乌克兰与中国旅游合作存在的有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就乌克兰和中国在旅游合作的领域和内容、方式和模式以及机制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进一步促进中乌旅游合作的具体实施内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王世耀[9](2020)在《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家。自2014年始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相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新增长点。而沿线国家资源禀赋不尽相同,与我国的合作基础、国家间的宗教、文化、历史认同感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的产业选择、经济目标也不同,区域内的投资具有复杂性,多维度等特点。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策略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依据商务部发布的历年中国对外投资公报,统计分析了中国对外投资总况,并在“一带一路”区域作了投资流存量及行业层面分析,明确了“一带一路”区域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新增长点的事实;进一步对沿线国家投资现状按照划定区域深入到产业层面做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现有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投资选择,主要是资源获取和低端制造加工的投资目的,但综合性投资已开始布局。考虑到“一带一路”区域的特点,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盟11国和中亚五国的数据,采用回归模型验证了对外产业投资的影响因素有劳动力规模,研发水平,基建设施等,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政策性因素来考虑对中国对外产业投资也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的比较研究,得出利用资源禀赋,在投资重点基础上,辐射区域的投资策略。基于研究结论与启示,提出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的三大建议。

王鑫[10](2020)在《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和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工具中减税是主要手段之一,减税能够减轻供给主体负担、释放供给主体活力而最终实现供给能力提升。企业供给能力提升集中体现为投资水平上升,在减税降费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回答减税对投资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对投资将会产生什么效应?投资主体不同是否存在异质性等问题?本文拟从减税角度研究对投资的影响,希望通过实证提出优化减税政策的建议。征税会提升资本的使用成本,压抑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减税之后资本使用成本减小,企业投资成本降低,企业投资增加。本文首先测算中国上市企业投资的资本使用成本,并以此为解释变量建立实证模型验证减税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因投资主体所有制不同存在的异质性,以及因投资主体面临风险程度不同存在的异质性。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1。新常态下在更深层次上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需要从效率上挖掘(李艳和杨如岱,2018),从创新上挖掘(叶建亮等,2019),从区位上挖掘(佟家栋,2017),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投资创新潜力和投资区位存在怎样的影响是税收政策影响企业投资三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第一,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优化投资效率,提升企业投资效率是实现企业生产价值最大化、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减税可降低由税收给资源配置带来的扭曲进而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实证方法深入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作用与机制。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离不开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研发投入是保障创新驱动战略顺利实现的重要资源,税收激励可有效刺激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增加创新,本文进一步基于研发投资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第三,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后”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压力同时摆在面前,经济调整既要着眼于内部也要到外部找寻机会,需借助国际力量尤其是国际投资推动解决。国内目前关于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影响的研究不多,减税如何发挥作用推动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以及减税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交互作用如何更是少有研究涉及,本文最后讨论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五点:一,减税能显着激励企业增加投资。二,因投资主体不同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减税对国有企业投资影响比民营企业更为显着;减税对高风险创业企业投资影响不显着。三,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显着,既能抑制企业投资过度也能改善企业投资不足。四,减税对企业研发投资作用明显,不管企业的法定税率降低还是实际税率降低,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均显着增长。五,减税对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存在正向影响。减税通过增强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竞争投资标的的实力,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增加,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企业投资于沿线国家,减税与“一带一路”倡议互补效应明显。本论文共有八章,各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减税、资本使用成本与投资概念的界定,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等等。第二章梳理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相关理论。本章首先介绍减税与企业投资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简单总结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回顾了供给经济学由“萨伊定律”到“凯恩斯主义”再到“供给学派”理论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路径(贾康,2015)。其次运用新古典投资模型对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进行推导与演绎,新古典投资模型将企业自身视为资本的供给者,以此为起点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总结与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效应的理论。第三章分析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机制,并用中国的上市企业数据进行检验。首先介绍研究的制度背景,通过回顾与梳理1993-2016年的主要减税政策,直观呈现中国减税政策的具体措施与规定。该部分内容详述了中国减税历程,明晰了企业缴纳的具体税收种类和税率级次,为后面的测算与实证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机制,税收提升企业资本使用成本进而抑制企业投资。减税能有效降低企业资本使用成本,刺激企业投资增加,本章使用2000-2016年的上市企业数据测算中国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并对企业投资规模进行实证检验。第四章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因投资主体不同存在的异质性,包括两个维度的分析:一是企业所有制不同,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二是企业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减税对投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首先,减税对国有、民营企业投资是否均有改善,本章对此进行分析,具体分别测算我国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并将此作为解释变量分别对国有和民营企业投资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其次创业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但面临高风险需政府扶持,减税能否引导资本向创业企业倾斜是亟需回答的问题,本章通过实证方法进行分析。本文接下来分别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投资创新潜力和投资区位的影响。第五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依靠投资拉动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进入新常态后投资过度和效率低下问题日益突出,“去产能”成为改革重要目标,另一方面投资不足问题也同时存在。减税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引导资本在不同企业间的均衡配置,本章从总体和局部两个视角进行分析:首先使用固定面板模型整体上研究税负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并探讨减税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机制;其次利用“营改增”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直接分析“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第六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针对研发投资进行分析。技术创新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企业研发投入成为影响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减税能否引导企业将资本配置于未来带来更多创新的研发资本上是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章使用两个衡量减税的指标:一是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二是企业实际税率即应交税费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以实证方法研究减税是否能够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另外分别检验减税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以识别哪一种减税方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作用更为有效。第七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的影响。首先研究全球税收竞争背景下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一国减税是否敏感,本章利用全球157个国家数据证明一国减税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作用。其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增长迅速,母国减税通过影响企业投资的成本与回报而对其国际竞争力产生作用,税收竞争力可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动力。本章使用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减税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并通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如果企业对外投资是出于获取资源动机或者分享“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动机,减税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第八章为总结和政策建议,对所有的测算和实证结果进行回顾,并针对中国目前减税政策对企业投资活动影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政策建议。

二、铁路投资研究(RIS)的开发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投资研究(RIS)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对外投资缅甸坎塔亚中心项目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对外投资发展状况
        1.1.2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投资建设
        1.1.3 项目案例背景
        1.1.4 工程项目利益相关方
    1.2 案例研究目的
    1.3 案例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设计
    1.5 选题缘起及资料来源
    1.6 论文章节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对外投资研究现状及缅甸建设环境
    2.1 国内外对外投资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缅甸现状分析
        2.2.1 缅甸社会环境及基础发展情况
        2.2.2 缅甸建设领域情况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缅甸坎塔亚中心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管理案例
    3.1 项目概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建设项目内容
        3.1.3 项目施工合同
        3.1.4 项目主要条件
        3.1.5 项目管理模式策划
        3.1.6 项目主要难点
    3.2 风险识别及控制
        3.2.1 合同条款及业主方面的风险
        3.2.2 施工环境及地方法规的风险
        3.2.3 内部管控与执行导致的风险
        3.2.4 其他方面的风险
        3.2.5 控制措施
    3.3 项目施工及管理模式
        3.3.1 项目管理目标
        3.3.2 项目施工方案
        3.3.3 项目分包策划
        3.3.4 项目进度目标管理
        3.3.5 履约目标主要措施和方法
    3.4 施工成本管控思路及要点
        3.4.1 施工成本管控内容
        3.4.2 施工成本管控思路和流程
        3.4.3 施工成本管控要点
    3.5 特险融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的投融资及项目管理综合分析与讨论
    4.1 项目完成情况
        4.1.1 项目质量、安全目标实现
        4.1.2 经营取得效果
        4.1.3 进度目标管理
        4.1.4 施工进度管理目标实现情况
        4.1.5 施工方法与质量
        4.1.6 工程质量评定情况
    4.2 施工合同
    4.3 项目完成经验及总结
    4.4 工程项目创新及成果
        4.4.1 项目建设资金特险融资
        4.4.2 合同管理措施及成果
        4.4.3 项目完成经验与困难解决
        4.4.4 对后续对外投资项目开拓及施工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结论
        5.1.1 影响施工成本因素
        5.1.2 对外投资项目管控实际经验总结
    5.2 贡献与不足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一带一路”耕地资源评价及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一、耕地及耕地资源
        二、对外耕地投资
        三、区域投资合作
        四、研究范围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论文结构安排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第二节 对外耕地投资的相关研究
        一、旧殖民时期与现代对外耕地投资
        二、对外耕地投资的评价
        三、全球耕地投资的主要投资国与目标国
    第三节 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相关研究
        一、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动因
        二、中国对外耕地投资规模及对东道国的影响
        三、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第四节 现有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说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二、新经济地理理论
        三、资源配置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双边距离对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
        一、模型基本框架
        二、双边距离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第三节 东道国制度环境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
    第四节 东道国耕地资源对产业聚集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现状、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对外农业投资及耕地投资现状
        一、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分析
        二、沿线国家的耕地投资现状
    第二节 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机遇和优势
        一、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机遇
        二、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优势
    第三节 我国对外耕地投资面临的挑战
        一、企业层面
        二、宏观层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线国家耕地资源综合评价指标的测算
    第一节 沿线国家耕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择及系统构建
        二、各指标空间集聚特征和异常值分析
    第二节 沿线国家耕地资源评价模型构建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简介
        二、沿线国家耕地资源实证研究
    第三节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带一路”耕地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模型设定
        一、实证研究范围
        二、计量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三、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实证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研究讨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耕地投资合作模式研究
    第一节 东道国区位特征分析
        一、对应分析基本原理
        二、对应分析结果
    第二节 基于优势互补的投资合作模式
        一、中国与俄罗斯的投资合作分析
        二、中国与缅甸的投资合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一、企业层面
        二、国家层面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沿线国家外资获得东道国耕地使用权规定
    附录2 沿线国家范围(第六章实证分析)
    附录3 2008 -2017年“一带一路”地区48个国家的耕地资源评价指标权重
    附录4 2008 -2017年“一带一路”地区48个国家的耕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附录5 沿线国家农业近似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计算结果
    附录6 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农作物产业区位熵值
    附录7 中低等收入国家的农作物产业区位熵值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3)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2.1.1 外商直接投资(FDI)
        2.1.2 FDI形成的理论基础
    2.2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2.2.1 制度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制度变迁中的产权理论
    2.3 制度效率理论
        2.3.1 检验制度效率的交易费用理论
        2.3.2 以制度效率为核心的契约理论
    2.4 制度经济效应理论
        2.4.1 制度经济效应
        2.4.2 制度意义上的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
        2.4.3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的发生机理
        2.4.4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的路径依赖
第3章 老挝经济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3.1 老挝经济发展现状
        3.1.1 老挝GDP发展水平
        3.1.2 老挝经济产业结构
        3.1.3 老挝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3.1.4 老挝劳动力就业率
        3.1.5 老挝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
    3.2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3.2.1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规模
        3.2.2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源
        3.2.3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3.2.4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模式
    3.3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
        3.3.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政策
        3.3.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聚集效应
        3.3.3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
第4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历史变迁
    4.1 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三阶段模型
        4.1.1 三阶段模型
        4.1.2 老挝引进外商投资的不同阶段
    4.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历程
        4.2.1 开国时期
        4.2.2 开放时期
        4.2.3 21世纪以后
    4.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特征
        4.3.1 呈“渐进式”特征
        4.3.2 呈独资化趋势
    4.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动因解析
        4.4.1 政治制度因素
        4.4.2 社会经济因素
第5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内容、功能与效应分析
    5.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基本内容
        5.1.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准入制度
        5.1.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审批制度
        5.1.3 老挝外商投资经营管理制度
    5.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功能
        5.2.1 强制与调节性功能
        5.2.2 引导与开放性功能
    5.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效应分析
        5.3.1 FDI对流入国的挤入效应
        5.3.2 FDI对流入国的挤出效应
        5.3.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挤入效应
        5.3.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挤出效应
    5.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问题与缺陷
        5.4.1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执行力度差
        5.4.2 外商投资法律体系不健全
        5.4.3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不明显
        5.4.4 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实施机制不完善
第6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理论假设
    6.2 变量选取
        6.2.1 准入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6.2.2 审批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6.2.3 管理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6.2.4 鼓励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6.3 数据来源
    6.4 老挝FDI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4.1 数据质量分析及预处理
        6.4.2 变量筛选
        6.4.3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6.4.4 综合值计算步骤
    6.5 老挝FDI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
        6.5.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6.5.2 协整性检验
        6.5.3 老挝FDI制度体系经济效应的回归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提升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7.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与定位
        7.1.1 外商直接投资在老挝的经济战略目标
        7.1.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
        7.1.3 老挝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战略利益冲突
        7.1.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战略定位
    7.2 促进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完善的对策建议
        7.2.1 健全老挝外商直接投资法律制度体系
        7.2.2 构建“互利、互益、长期绿色”的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环境
        7.2.3 加强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韧性化”管理
        7.2.4 转变政府职能、构筑宏观引资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概念界定
    1.1 基础设施与基础设施投资
        1.1.1 基础设施概念界定
        1.1.2 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
        1.1.3 基础设施投资
    1.2 理论基础
        1.2.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章 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
    2.1 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竞争优势
        2.1.1 内部因素
        2.1.2 “一带一路”为中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带来新机遇
        2.1.3 政府的作用
    2.2 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路径
        2.2.1 合作机制
        2.2.2 投资政策
        2.2.3 投资模式
    2.3 中国对东盟投资的成效及特点
        2.3.1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成效
        2.3.2 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
第三章 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困境及原因
    3.1 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困境
        3.1.1 企业方面临的困境
        3.1.1.1 投资资金不充足
        3.1.1.2 合作机制不健全
        3.1.1.3 基础设施项目与原住民群之间的矛盾
        3.1.2 国家方面面临的困境
        3.1.2.1 东盟国家存在政治风险
        3.1.2.2 文化冲突影响经济合作
        3.1.2.3 外部因素阻碍合作进程
    3.2 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困境的原因
        3.2.1 企业方面面临困境的原因
        3.2.1.1 基础设施资金需求大,供给能力弱
        3.2.1.2 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法律保障
        3.2.1.3 基础设施项目与原住居民群之间具有利益冲突
        3.2.2 国家方面面临困境的原因
        3.2.2.1 东道国政治多元化发展,双方政治互信不够深化
        3.2.2.2 文化差异明显,企业文化摩擦不断
        3.2.2.3 域外大国的政治影响力与经济竞争考量
    3.3 其他因素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雅万铁路为例
    4.1 项目简介
    4.2 雅万铁路建设的阻碍
        4.2.1 土地征用问题
        4.2.2 政治问题
        4.2.3 人文差异
        4.2.4 大国竞争
    4.3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议
    5.1 在企业层面的建议
    5.2 在政府层面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与尼日利亚铁路基础设施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现状
    一、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背景
        (一)尼日利亚铁路基础设施现状
        (二)推动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的因素
    二、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方式
        (一)EPC模式
        (二)PPP模式
    三、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特点
        (一)合作项目多样化
        (二)承建主体为中国大型国有企业
        (三)融资由政策性银行支持
        (四)运营以服务输出为主
第二章 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取得的成效
    一、中国方面成效
        (一)促进中国优势富余产能转移
        (二)提升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的市场竞争力
        (三)推动企业实现技术创新
    二、尼日利亚方面成效
        (一)提升交通安全运输质量
        (二)促进社会融合
        (三)降低内陆运输成本
        (四)增加就业机会
第三章 中尼铁路基础设施合作面对的挑战
    一、项目缺乏可持续性
    二、土地征用问题
    三、中国标准落地难
    四、公共安全威胁
    五、西方国家的舆论威胁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资料
        (一)着作
        (二)论文
    二、外文资料
        (一)着作
        (二)论文
    三、主要电子文献
附录A 尼日利亚铁路网发展规划图
附录B 阿布贾城铁示意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环境规制与外部性理论
        2.1.3 要素禀赋理论
        2.1.4 波特假说
        2.1.5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环境规制的相关研究
        2.2.2 环保投资的相关研究
        2.2.3 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
3 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机理
    3.1 概念界定
        3.1.1 重污染行业
        3.1.2 环境规制的概念
        3.1.3 企业环保投资的概念
    3.2 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环保投资的作用机制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3.1 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环保投资的研究假设
        3.3.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环保投资的研究假设
        3.3.3 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环保投资的研究假设
        3.3.4 会计稳健性对环境规制与企业环保投资关系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
        3.3.5 环境规制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差异
        3.3.6 环境规制对不同产业结构地区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差异
4 研究设计及模型构建
    4.1 研究设计
        4.1.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1.2 变量设计及度量
    4.2 模型构建与选取
        4.2.1 模型构建
        4.2.2 主要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4.2.3 实证模型的选取
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总体样本描述性统计
        5.1.2 分组描述性统计
        5.1.3 各类型环境规制工具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结果分析
    5.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5.3.1 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分析
        5.3.2 会计稳健性对环境规制与企业环保投资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5.4 进一步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完善我国环境规制体系,灵活运用多种环境规制工具
        6.2.2 提高我国环保产业效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6.2.3 重视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6.2.4 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督。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A 样本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政府R&D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及内涵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1.2 市场失灵理论
        2.1.3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2.1.4 演化博弈理论
        2.1.5 理论性启示
    2.2 文献综述
        2.2.1 政府R&D补贴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相关研究
        2.2.2 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相关研究
        2.2.3 政策组合对创新产出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分析
    3.1 概念分析框架
    3.2 政府R&D补贴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
        3.2.1 理论模型基础与研究设定
        3.2.2 政府R&D补贴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分析
        3.2.3 研究假设
    3.3 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
        3.3.1 理论模型基础与研究设定
        3.3.2 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分析
        3.3.3 研究假设
    3.4 政府R&D补贴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相互影响
        3.4.1 理论模型基础与研究设定
        3.4.2 政府R&D补贴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分析
        3.4.3 研究假设
    3.5 政府R&D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
        3.5.1 理论模型基础与研究设定
        3.5.2 政府R&D补贴与区域R&D投入
        3.5.3 区域R&D投入与区域创新产出
        3.5.4 区域R&D投入的中介作用
        3.5.5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中介过程的调节作用
    3.6 本章小结
4 实证研究设计与结果
    4.1 政府R&D补贴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4.1.1 模型构建
        4.1.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1.3 实证分析结果
        4.1.4 稳健性检验
        4.1.5 实证结果讨论
    4.2 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4.2.1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测度
        4.2.2 模型构建
        4.2.3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2.4 实证分析结果
        4.2.5 稳健性检验
        4.2.6 实证结果讨论
    4.3 政府R&D补贴与知识产权保护互动机理的实证分析
        4.3.1 模型构建
        4.3.2 实证分析结果
        4.3.3 稳健性检验
        4.3.4 实证结果讨论
    4.4 政府R&D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相关检验
        4.4.2 模型构建
        4.4.3 变量选取与说明
        4.4.4 实证分析结果
        4.4.5 稳健性检验
        4.4.6 实证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启示
        5.2.1 我国各地区政府R&D补贴强度的选择
        5.2.2 我国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选择
        5.2.3 各地区政策组合模式的选择
    5.3 政策建议
        5.3.1 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且有效的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力度
        5.3.2 建立符合实际且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5.3.3 进一步增加对区域R&D投入的支持力度
        5.3.4 进一步完善政府R&D补贴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组合设计
    5.4 不足之处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文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国际旅游合作的文献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中乌旅游合作的文献
    第四节 理论基础
第三章 中乌旅游合作概述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条件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历程
    第三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现状
第四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和分析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函询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
    第三节 乌克兰和中国旅游业合作潜力分析
    第四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的合作范围
第五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构建中乌特色国际旅游合作新机制
    第三节 提升中乌合作开放度,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第四节 完善政府合作沟通机制,规范旅游运营程序
    第五节 加强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培训合作,提高旅游企业的声誉和影响力
    第六节 打造特色旅游和品牌化经营合作
结语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发展的愿景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对外产业投资研究
        2.1.1 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1.2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2.1.3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
    2.2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研究
        2.2.1 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2.2.2 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
    2.3 相关研究评述
3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现状分析
    3.1 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的投资地位
    3.2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总况分析
        3.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流存量分析
        3.2.2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流存量分析
        3.2.3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成果
    3.3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产业分析
        3.3.1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产业比较
        3.3.2 中国对“一带一路”各区域投资产业分析
    3.4 小结
        3.4.1 “一带一路”区域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新增长点
        3.4.2 投资区位分布集中,辐射范围较小
        3.4.3 投资产业不平衡,合作空间广阔
4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产业投资影响因素检验模型
        4.1.1 检验模型介绍
        4.1.2 数据来源
        4.1.3 数据处理
    4.2 实证检验
        4.2.1 平稳性检验
        4.2.2 协整检验
        4.2.3 相关性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1 实证结果
        4.3.2 小结
5 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策略分析
    5.1 投资基础
        5.1.1 政府引领
        5.1.2 市场导向
        5.1.3 企业主体
    5.2 投资平台
        5.2.1 推动形成中国为核心的产业投资
        5.2.2 “一带一路”倡议
    5.3 投资策略
        5.3.1 投资区位选择
        5.3.2 投资产业选择
        5.3.3 投资中心选择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相关政策建议
        6.2.1 降低区位选择的地理影响
        6.2.2 增强产业选择的梯度布局
        6.2.3 扩大中心选择的调整范围
参考文献

(10)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减税
        1.2.2 资本使用成本
        1.2.3 企业投资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减税对投资的影响机理--基于供给学派理论
        1.3.2 减税对投资的影响路径
        1.3.3 减税对投资规模、效率和区位等的影响
        1.3.4 研究评述
    1.4 主体结构与框架
    1.5 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使用的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
        1.6.2 局限与不足
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分析
    2.1 减税与投资关系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2.1.1 古典和新古典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2.1.2 凯恩斯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2.1.3 后凯恩斯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2.1.4 供给学派减税与投资理论
    2.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
        2.2.1 减税与企业资本使用成本理论
        2.2.2 减税与企业投资调整成本理论
        2.2.3 减税与企业投资边际有效税率理论
    2.3 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效应
        2.3.1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静态效应分析
        2.3.2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动态效应分析
3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作用机制及实证证据
    3.1 减税政策的回顾与梳理
    3.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作用机制
    3.3 减税对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3.3.1 资本使用成本的测算
        3.3.2 研究设计
        3.3.3 回归结果和分析
        3.3.4 稳健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4.1 减税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
        4.1.1 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的事实特征
        4.1.2 减税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4.1.3 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证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4.2 减税对高风险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
        4.2.1 中国高风险企业投资的事实特征
        4.2.2 减税对高风险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4.2.3 不同风险企业实证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5.1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机制
    5.2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总体分析
        5.2.1 研究设计
        5.2.2 回归结果和分析
        5.2.3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总体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
    5.3 “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5.3.1 研究设计
        5.3.2 回归结果和分析
        5.3.3 “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针对研发投资的分析
    6.1 减税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作用机制
    6.2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事实特征
    6.3 减税对企业研发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研究设计
        6.3.2 回归结果和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减税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分析
        6.4.1 国有企业实证结果和分析
        6.4.2 民营企业实证结果和分析
        6.4.3 国有和民营企业的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影响的分析
    7.1 减税对投资区位影响的经验证据
        7.1.1 理论机制
        7.1.2 研究设计
        7.1.3 回归结果与分析
        7.1.4 小结
    7.2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7.2.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7.2.2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7.2.3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定向设计减税政策,进一步优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制
        8.2.2 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压力,进一步减税降低民企成本
        8.2.3 降低税收优惠门槛,鼓励创业企业成长与发展
        8.2.4 拓宽研发投资税收优惠,落实研发加计扣除
        8.2.5 降低对外投资货劳税收负担,进一步完善税收抵免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铁路投资研究(RIS)的开发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对外投资缅甸坎塔亚中心项目管理案例研究[D]. 杨会灵.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一带一路”耕地资源评价及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D]. 田人渠.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 莉姿(CHANTHANILEUTH VILATPHORN). 吉林大学, 2020(03)
  • [4]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投资研究[D]. 韩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中国与尼日利亚铁路基础设施合作研究[D]. 高秋婧.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6]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D]. 高佳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政府R&D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D]. 徐鹏远.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D].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产业投资研究[D]. 王世耀. 浙江大学, 2020(02)
  • [10]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D]. 王鑫.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铁路投资研究(RIS)的发展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