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大关键词

人生十大关键词

一、十个生活的关键词(论文文献综述)

唐晓艳,张昊,刘婉婷[1](2021)在《纪录片的情感坚守——《人生第一次》创作谈》文中指出描绘当代中国人平凡生命中的动人色彩,诠释当代中国流动变化的时代精神,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始于记录而终于现实映照,这是包括"人生"系列所有纪录片始终坚守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焦健,王德[2](2021)在《城市时间利用研究的历程、议题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时间与空间一样,是构成人类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测量生活质量、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时间利用研究自工业革命时期起在发达国家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时间利用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时间利用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议题进行梳理。时间利用研究在时间利用调查与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推动下逐渐走向成熟。其中,地理学、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领域在时间地理学、活动分析法等理论与方法支撑下发展起来的时空行为研究,从时空制约的角度,基于幸福感与健康、家庭分工与时空约束、出行需求与出行时间规律、ICT技术下的时间利用与影响等议题研究日常活动的时间特征与规律,探索时间导向的城市公共政策与规划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中国时间利用研究的重点领域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的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刘丹丹[3](2020)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星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五星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模式”、安德烈的“教学对话模式”等11种经典教学理论提出的一组共通原理,提倡教师面向完整任务来展开教学,促使教学达到探索效果好、效率高和参与度大等3E要求。结合我国“素养为本”的课程理念,尤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学习化学课程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进行五星教学模式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星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所做工作有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现状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五星教学模式提倡教学走向3E,旨在提高教学效果,经查阅和整理五星教学模式的文献资料发现其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还尚少。第二、三部分主要分析五星教学模式的原理、波纹环状开发模式的环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依据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和波纹环状开发模式对五星教学模式进行建构,阐述每一环节的内容及作用。第四部分是基于五星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蕴含于五星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分析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各章节知识载体所蕴含部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着力点。第五部分是教学实践研究。根据月考及教学前测试成绩,以水平相近的两个班级设置成对照班和实验班。发放教学前调查问卷,测查结果作为学情分析的基础。依据教学进度以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教学案例,在实验班开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星教学模式教学,对照班运用常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随后对两个班级进行教学测试,实验班发放调查问卷。第六部分为教学成效的分析与评价。用SPSS22.0软件分析问卷的信、效度,教学前、后问卷结果的科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68、0.818,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教学前、后调查问卷的建构效度累积总变量值分别为70.369%、76.458%,效度良好,能较准确地反映测量维度的结果。对教学前、后测试卷的平均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教学前在95%置信区间内其显着性水平为0.879,两个班级教学差异不明显,教学后在95%置信区间内其显着性水平为0.021,两个班有显着性差异。对教学前、后测试卷的平均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在95%置信区间内对照班在教学前、后成绩的显着性水平为0.057,无明显变化,实验班在教学前、后成绩的显着性水平为0.000,存在明显差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学业测试等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星教学模式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可行性,该模式下的实验探究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能达到教学效果好、效率高和参与度大等的要求。该教学实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周迅[4](2020)在《基于数据增强策略的有效音频分类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音频分类(audio classification)是计算机听觉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需要根据声音的内在特点对不同声源进行分类。随着深度学习在各领域的出色表现,有研究者尝试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来完成音频分类任务,相较传统方法而言,音频的分类精度有所提高,但还存在进一步研究空间。针对卷积神经网络对于数据量要求较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双重音频数据增强方法,该方法可以大幅度增加音频数据量以满足神经网络模型训练,使最终分类器具有更高的泛化能力。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双重音频数据增强方法可以明显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并最终提高音频分类精度。针对卷积神经网络在分类中各类别分类精度不均衡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构建层次化分类模型组的方法,层次化分类模型组即组建多层模型,对易错的分类进行重点训练以优化最终的音频分类精度。具体操作上依靠分类模型在测试数据上得出的混淆矩阵得到易错类,再使用易错类数据对原模型进行再训练优化得到下一层模型,通过下层模型对上层模型的结果进行优化,进而提高音频分类精度。本文基于双重音频数据增强方法总结得到DDA-IRRF算法,并将层次化分类模型组方法运用到DDA-IRRF算法中,形成DDA-IRMG算法。使用了ESC-50等四个公开数据集与一个实验室自采数据集对算法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显示双重音频数据增强方法与层次化分类模型组方法对于提高音频分类精度具有明显积极作用,且方法限制少,具有很好的普适性。

陶毛毛[5](2020)在《跳出忧郁的陷阱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癌症正成为影响国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癌症作为一种创伤性事件,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抑郁情绪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淡漠、沉默寡言、疲乏无力、悲观绝望、轻生寻死等,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康复、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家属或照顾者的身心健康。本研究以H街道的22名患有抑郁情绪的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社会工作干预研究。基于前期的文献梳理和需求调查,本研究将心理灵活性、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将抑郁情绪作为结果变量。借助抑郁自评量表测量抑郁情绪,通过接受与行动量表中文第2版、认知融合分问卷测量心理灵活性,使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分别测量癌症患者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将符合条件的癌症患者分配到干预组与对照组,使用量表开展前测与后测。其中,对照组的癌症患者不接受心理治疗,干预组的癌症患者参加小组活动。根据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步骤,梳理了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问题理论、逻辑模型和变化理论,开发并完善干预手册,在此基础上开展以接纳承诺疗法为理论依据的小组活动。在干预小组中,通过隐喻、行为训练、正念练习、分享反思等多种方式引导组员认识自我、观察自我、接纳自我,增强其对自我觉察能力和专注能力,促使其认知的改变;通过行为练习、价值讨论、家庭练习等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促进组员行为的改变等。通过介入认知(正念和接纳)和行为(承诺和行为改变)两个过程,增强癌症患者的心理灵活性,提高其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干预结果和定量资料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前测量表得分基本同质,干预组的前后测量表得分存在显着变化,而对照组则不存在显着变化。研究表明,以接纳承诺疗法为理论依据的小组干预可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心理灵活性、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癌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本研究为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当然,以此为基础的干预手册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的服务更多的癌症患者。

庞冰冰[6](2019)在《李佩甫小说“重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佩甫小说中的语词、意象、情节与主题等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重复。重复是李佩甫小说文本中巨大而复杂的现象。识别李佩甫作品的重复现象,理解由这些现象衍生的意义,为解读李佩甫作品内涵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本文在细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考察李佩甫在重复话语框架下对豫中平原人民精神世界长期而系统的思考。论文分六个部分展开论述。引言部分。本部分首先介绍研究李佩甫小说重复问题的缘起;然后梳理目前有关李佩甫小说的研究现状,继而指出“重复”系统研究有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最后介绍论文的研究思路,探讨李佩甫在重复性中表达对“人”这一主体的关切。第一章对“重复”进行概念界定,进而分析李佩甫小说研究与重复的结合。李佩甫小说的重复性,不仅是体现在修辞学上的重复,也是体现在叙事学意义上的重复,是文本与超文本的叙事内容、形式与主题间的重复。第二章从李佩甫小说的重复内容切入,主要从意象重复和主题重复两方面来论述李佩甫小说塑造的平原艺术世界。李佩甫的小说重复使用具有豫中平原典型特征的“牛屎饼花”“败节草”“小虫儿窝蛋”“狗”等动植物意象及“点心匣子”“屋”等生活意象,展现豫中平原世界独特的生存环境及文化哲学,整体上推动李佩甫的小说创作形成以“豫中平原”为背景的文学系列。在这个文学系列中,李佩甫小说在主题上长期保持着一致性,重复从权力主题、道德焦虑主题以及重建主题这几方面展开书写,表达了对生命、文化与理想冲撞的思考。第三章从李佩甫小说重复叙事切入,对李佩甫小说重复叙事展开具体分析和文本意义追寻。本章着重分析多重叙述视角的投射与多文本共享的叙事模式。李佩甫小说多重叙述视角的使用形成了一种叙述视角的差异性重复,题记、附录、后记等伴随文本是文本内部叙事视角外的多重视角,潜在地参与小说叙述,形成小说文本多角度的表达。多文本共享的叙事模式包括预设式构建、块面拼贴法和双线型结构。李佩甫在多部小说开头重复使用“多少年之前”的时间预设式重复,使得故事的叙述在时间前后的拉扯中更有力量;重复使用块面拼贴法,多点开花,分别叙述,便于将不同类型故事进行随机组合,减少结构的羁缚;重复使用双线型结构,重复借助双线间的关系同时指向平原世界的乡村与城市、昨天与今天,使小说表现更具立体感,便于多层次探讨平原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阶级的生活及精神现状。第四章从重复的表层过渡到重复方的意义空间,探讨重复视域下李佩甫小说的人本蕴含。文学创作的核心旨趣不应回避“人”这一维度,以及“人”与周围一切事物的碰撞关系,因此本章分别论述李佩甫小说在重复中关注植物、乡村与社会转型下的人,深入挖掘平原人民的隐秘心理,展示平原人的精神状态。从植物的角度去关注人,草、树和花等植物从基本的自然属性向人文属性扩展,实现从原生态写作到精神生态的认识;从乡村的视角关注人,分析乡村百姓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探讨平原百姓的“跑跑”、“脸面”和做“小”等生存哲学;从社会转型中去关注人,探讨特殊时代下人的变异与人际关系的异化问题。结语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阐述李佩甫在重复话语框架下讲述平原故事,关注平原人民的精神世界,并在一次次重复书写中实现超越个体的精神表达,最后指出李佩甫小说重复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蕾[7](2018)在《罗杰·伊伯特华语电影影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美国“影评第一人”罗杰·伊伯特对华语电影的影评为研究文本,考辨探究域外视角下的华语电影发展状况和罗杰·伊伯特华语电影影评的特点,在全球化语境中探讨华语电影的传播。本文以罗杰·伊伯特所着《生活本身》《在黑暗中醒来》《伟大的电影》和罗杰·伊伯特华语电影影评英文原文为基础研究资料,以“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意识”为主要理论依据。本文从以下思路进行写作和探究:第一,基于罗杰·伊伯特华语电影影评的文本统计进行定量研究,即基础统计与分析,运用到了穷举法和NLTK处理工具;第二,基于罗杰·伊伯特华语电影影评内容进行定性研究,即内容挖掘与研究。第三,基于“日内瓦学派”批评意识探讨罗杰·伊伯特的批评意识、批评角度和方法以及批评语言的风格和技巧。由此,分别回答了罗杰·伊伯特对于华语电影“关注了什么?评价了什么?”和“怎么进行评价的?从哪些维度进行评价的?”以及“运用了哪些评论方法?有什么评论特色?”的问题。绪论部分,笔者对关于罗杰·伊伯特及其影评的研究现状予以说明,并且划定了63部华语电影影片和影评原文为本文的研究范围。第一章,对63部华语电影影评原文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从关注度、评分及关键词等方面入手,分析罗杰·伊伯特对华语电影的关注情况及其变化可见,罗杰·伊伯特对华语电影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评价及时而且中肯,华语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提升。第二章,在影评内容方面,从类型和导演两个重要维度出发,总结华语电影对外传播时本身所呈现出的特点和罗杰·伊伯特对待华语电影的态度。画面、文化、历史奇观和人类共通情感的表达是华语电影对外传播的优势所在;对华语电影中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罗杰·伊伯特也一一指出。对导演的关注便于形成导演的品牌效应,有助于导演的国际化成长。第三章,在批评理论层面,探究罗杰·伊伯特的批评意识,批评角度和方法以及对批评语言的运用。罗杰·伊伯特在影评实践中尊重作品的客观特性和电影的本体性,尽力去达到批评者的主体意识和创作者主体意识的结合,使两方的意识走向融汇。罗杰·伊伯特重视读者和观众地位。他从多个角度出发,擅长采用比较分析的评论方式来阐释自己的意图。他的批评语言同时具有通俗性和专业性,在影评过程中罗杰·伊伯特擅长使用各种修辞技巧,对语言的把握游刃有余。

沈思阳[8](2018)在《微博与传统大众传播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整个社会都在迎接数字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技术的不断演进促进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蓬勃发展,进而给整个大众传播领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变。传统大众传播方式在享受数字时代的天然福利的同时,也在与其进行着磨合与斗争,尝试寻求一种合适的共生状态。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新媒介在此时陆续进入了大众传播领域,基于其自身与生俱来的传播优势,造成了对传统大众传播的重大冲击。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介所具有的包括“多对多”、“互动性强”等在内的传播机制特性,让更多原本没有参与机会的普通民众可以参与,甚至直接影响社会事件的进展。近年来,新媒介发展的势头愈加明显、强劲,已经造成了对于传统大众传播主体的分流,甚至有人认为传统大众传播的冬天很快就会到来。在如此局面下,整个社会,特别是传媒领域究竟应以何种方式看待和解决新旧大众传播方式共存的窘境,已经成为了大家不得不直面的问题。本研究将尝试以发展的眼光和客观的分析,力求洞悉新大众传播方式的发展规律,指明新旧大众传播方式的发展定位,尝试开拓新旧媒介融合的战略方向。本研究共由六部分构成,具体内容简介如下:第一部分为第1章,即绪论部分,主要内容包含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梗概、研究方法、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意义与创新性等;第二部分为第2章,主要内容包含微博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微博用户的分类与特征等;第三部分为第3章,主要内容包含微博对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的颠覆与革新;第四部分为第4章,主要内容包含辨析微博与传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差异;第五部分为第5章,主要内容包含微博对未来大众传播趋势的影响;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主要内容为提出研究结论,回应研究假设。

郭燕[9](2018)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江汉平原大众篮球发展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着,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需要统筹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由于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故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在此之下,当个国家编制和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而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在这种动员全社会参与体育活动的背景之下,寻找一种大众化的体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而大众篮球活动是大众体育中重要的一项体育运动,以其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等为一体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对于满足人们锻炼身体、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大众篮球活动是全民健身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也是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核心要领。因此,研究大众篮球发展具备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以及逻辑分析法以及swot分析法,以江汉平原大众篮球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对江汉平原大众篮球俱乐部发展轨迹、大众篮球活动组织情况以及政府官方赛事和俱乐部组织赛事举办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江汉平原大众篮球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篮球体系不成熟、居民健身意识薄弱、篮球运动相关的宣传度不够、大众对篮球运动的需求度不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依据中共中央十八大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纲要》指导思想,加强江汉地区政府对大众篮球的扶持、管理力度;第二,加强大众篮球场地设施建设,提高场地设施额的利用率,开放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篮球运动场馆,并且加强日常场地维护、维修力度;第三,联盟、企业、政府需互相合作进行市场推广和开发,大力宣传和建立联赛体系,提高联赛的服务质量;第四,篮球文化的传播者,不仅要关注社会的大环境,争取政策支持,同时也要大力培育高校校园篮球环境,巩固高校大众篮球文化的发展;第五,通过专业俱乐部篮球指导员进入社区教学,引导江汉平原群众参与到大众篮球运动当中,让江汉平原地区群众认识篮球运动。

漆涛[10](2017)在《学生角色研究》文中提出学生,无论作为个体、群体还是要素,历来都是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话题。各教育主体关于学生的认识也深刻地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随着教育系统越发复杂、学校系统日益制度化、各种"新"教育研究不断出现,学生的概念内涵及外延都越来越复杂。因此,就有必要在这种背景下澄清学生概念,明晰学生要素在教育系统中的运作方式。据此,本研究以"学生角色"为主题,回应教育系统背景下"学生是谁"的本体论问题。其实质是以角色为视角,澄清教育系统中的学生要素及其运作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以"观念中的学生角色"作为研究对象;以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者、教师和学生作为观念的主要来源及教育系统的主体依托;以角色的概念要素为基本框架;以归纳的逻辑为基本逻辑;从学生角色概念外延的要素入手,以形式和内容为基本要点分析不同层面的学生角色。通过角色概念分析发现,若要描绘学生角色还需要从地位、关系、期待、行为四个要素入手。这四个要素也恰好能够反映自上而下的教育过程:(1)政策制定者通常侧重于以"期待"的逻辑思考学生角色,从对一般人的期待向下渗透至学生角色期待。政策文本主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内容标准(期待)进行描绘。其角色描绘方式较为稳定,但学生角色外延会随时代的发展递增。(2)教育研究者通常倾向于以"关系和地位"的逻辑思考学生角色。通过对趋于无限的关系对象的探寻和归纳发现,教育研究文本以学习、教学、课程为主要关系对象讨论学生之于关系对象之性质。学生角色在这一层面的关系和结构十分稳定,不过其具体的关系内容会随时代的发展发生较大变动。(3)教师和学生通常会以"行为"的逻辑思考学生角色。在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中,学生的行为模式主要集中于行动、物品、身份、环境、状态(以及科目、品德)等方面。教师和学生的学生角色观念具有较大一致性,其内容集中于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之中、集中于传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用品之中。教育系统中的各主体倾向于从不同要素逻辑思考学生角色,恰恰体现了学生角色从期待到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教育主体观念中的学生角色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地影响学生(个体)的"客我"并使之与其"主我"互动构成学生的自我。学生(要素)在教育系统中的运作过程,其实质就是教育系统生产学生客我的过程。通过对上述过程特点的进一步分析,同时进入学校教育实践还原学生角色教育场景后发现:(1)学生角色内在的复杂性源自其不同主体间期待、关系和地位、行为的逻辑冲突,这种冲突导致了教育学中的诸多问题,而解决的途径也在于如何有效的消解其中的冲突,实现观念中学生角色的整合。(2)学生角色在内容上围绕着课堂中的教与学展开。课堂中的教与学也变成为了需要深入阐释学生角色的切入点。(3)学校实践对角色中的冲突和一致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系统的行为控制进行调和,以期将学生变成学生该有的"样子"。基于以上的讨论,本研究认为学生角色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学生分析框架,并突出地反映出由学生(要素)带来的课程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内在逻辑冲突,要在实践中解决这一冲突还需要在控制和自由之间寻求平衡。

二、十个生活的关键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个生活的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1)纪录片的情感坚守——《人生第一次》创作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次是厚度:洞见大时代中的个体故事
第一次是深度:勾勒人生选择后的社会脉络
第一次是力度:央视网生纪录片蓄势发力

(2)城市时间利用研究的历程、议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与研究发展
    1.1 发展阶段
    1.2 学科视角与理论
    1.3 调查制度与调查方法
2 主要研究议题
    2.1 幸福感与健康
    2.2 家庭性别分工与时空约束
    2.3 出行需求与出行时间规律
    2.4 ICT技术下的时间利用与影响
3 问题与展望

(3)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星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目前的化学课堂中仍然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
        1.1.2 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1.1.3 新高考考试模式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1.1.4 有效教学策略是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保障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五星教学模式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1.2.4 研究课题的确定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准实验研究法
        1.5.4 数理统计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实践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五星教学模式
        2.1.2 波纹环状开发模式
        2.1.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 理论依据
        2.2.1 系统科学理论
        2.2.2 细化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五星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建构
    3.1 五星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建构依据
    3.2 本土化的五星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设计
        3.2.1 学习需要的分析
        3.2.2 学习内容的分析
        3.2.3 学习者的分析
        3.2.4 确定学习内容
        3.2.5 定型教学设计
第4章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蕴含于化学单元教学的教学流程设计
    4.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蕴含于化学单元教学的教学流程
        4.1.1 阐明教学目标时定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完整任务
        4.1.2 学习新知识前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蕴含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激活旧知
        4.1.3 学习新知识期间通过完成任务序列的学习领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示例新知
        4.1.4 通过对新知识的应用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应用新知
        4.1.5 通过对新知识进行迁移学习升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融会贯通
    4.2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内容组织及蕴含的部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4.2.1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内容组织分析
        4.2.2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蕴含的部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
第5章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星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实证研究
    5.1 实验方案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教材
        5.1.4 实验时间
        5.1.5 实验过程
        5.1.6 实验数据处理方式
    5.2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单元教学实践
        5.2.1 学习内容的分析
        5.2.2 学习者的分析
        5.2.3 确定学习内容
        5.2.4 定型教学设计
        5.2.5 进行教学实践
第6章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星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学单元教学成效评价
    6.1 教学成效测试分析
        6.1.1 测试卷的编制
        6.1.2 测试卷的成绩结果及分析
        6.1.3 测试卷部分习题中蕴含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
    6.2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6.2.1 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
        6.2.2 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6.3 教师访谈分析
        6.3.1 访谈提纲的编制
        6.3.2 访谈观点的结果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论文、获奖情况
致谢

(4)基于数据增强策略的有效音频分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音频分类的研究进展
        1.2.2 神经网络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音频特征
        2.1.1 常用音频特征
        2.1.2 梅尔声谱图
    2.2 涉及机器学习技术
        2.2.1 卷积神经网络
        2.2.2 随机森林
    2.3 音频分类常用模型
        2.3.1 GMM-UBM
        2.3.2 隐马尔可夫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增强策略与算法设计
    3.1 双重数据增强策略
        3.1.1 双重数据增强的必要性
        3.1.2 传统音频数据增强
        3.1.3 谱图数据增强
    3.2 DDA-IRRF音频分类算法
        3.2.1 DDA-IRRF算法概述
        3.2.2 双重数据增强
        3.2.3 高层特征提取
        3.2.4 分类器训练
    3.3 DDA-IRMG音频分类算法
        3.3.1 层次化分类模型组策略
        3.3.2 DDA-IRMG算法概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4.1 实验数据集介绍
    4.2 实验内容
        4.2.1 实验总体安排
        4.2.2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对比
    4.4 人声识别应用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详细摘要

(5)跳出忧郁的陷阱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1.2.2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介入研究
        1.2.3 接纳承诺疗法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理论视角与概念界定
        1.3.1 理论视角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1.4.2 资料收集方法
        1.4.3 资料分析方法
        1.4.4 研究对象的确定
    1.5 研究思路与干预思路
        1.5.1 研究思路
        1.5.2 干预思路
第2章 解开干预的“黑箱”:项目理论和干预手册的设计与开发
    2.1 风险因素:癌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产生机制分析
    2.2 因果逻辑:癌症患者抑郁情绪项目理论的设计
        2.2.1 中介与调节: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干预的问题理论
        2.2.2 规划与产出: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干预的逻辑模型
        2.2.3 因果与路径: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干预的变化理论
    2.3 变量测量: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干预的测量工具
        2.3.1 结果变量测量工具
        2.3.2 中介变量测量工具
    2.4 实践指南: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干预手册的开发
        2.4.1 干预模式:治疗性小组的干预设计
        2.4.2 干预目标:“爱在一起”干预小组目标的设定
        2.4.3 项目格式:干预手册设计的原则和结构
        2.4.4 具体活动:“爱在一起”小组活动的干预设计
第3章 “爱在一起”癌症患者抑郁小组的服务介入过程分析
    3.1 “抱团取暖”:从个人到小组
        3.1.1 澄清小组目标
        3.1.2 组员认识彼此
        3.1.3 订立小组契约
        3.1.4 营造小组氛围
    3.2 “值得回味”:开放、专注与投入
        3.2.1 积极接纳:做到不纠结不回避
        3.2.2 认知解离:与思维保持距离
        3.2.3 活在当下:关注此时此刻
        3.2.4 明确价值:构建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3.2.5 承诺行动:过有意义充实的生活
    3.3 “我毕业啦”:不舍与祝福
        3.3.1 小组活动回顾
        3.3.2 《自我疗愈手册》
        3.3.3 分享活动感受
        3.3.4 我的自画像
        3.3.5 互送祝福
第4章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评估与分析
    4.1 调节变量的影响分析
    4.2 各量表的数据分析
        4.2.1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4.2.2 两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性分析
        4.2.3 研究结果
    4.3 干预变量的变化分析
        4.3.1 心理灵活性
        4.3.2 自我效能感
        4.3.3 组员的自我评价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设计反思
        5.2.1 研究对象的筛选过程反思
        5.2.2 社会工作干预实践的评估反思
        5.2.3 “爱在一起”干预小组的动力反思
        5.2.4 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伦理反思
    5.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癌症患者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小组活动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3: 过程记录表(样表)
附录4: 访谈提纲
附录5:“你好,肿瘤君”癌症患者抗癌支持活动
附录6: 中介变量量表
附录7: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干预手册

(6)李佩甫小说“重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重复的概念界定
    (一)重复研究在西方
    (二)重复研究在中国
二、李佩甫小说“重复”的内容辨析
    (一)小说重复意象探析
        1.动植物意象
        2.生活意象
    (二)小说重复主题探究
        1.权力主题
        2.文化冲突下的道德焦虑主题
        3.精神家园的重建主题
三、李佩甫小说“重复”的叙事考辨
    (一)多重叙事视角的重复
    (二)多文本共享的叙事模式
        1.预设式构建
        2.块面拼贴法
        3.双线型结构
四、“重复”视域下李佩甫小说的人本蕴含
    (一)从“原生态”到“精神生态”
        1.草与树:人性反思与国民性批判的载体
        2.花:作家理想人格的美好寄托
    (二)乡村人物性格复杂性与生存哲学
        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2.人物的生存哲学
    (三)社会转型下人的变形与人际关系异化
        1.个体人性的变异
        2.人际关系的异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罗杰·伊伯特华语电影影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罗杰·伊伯特华语电影影评之基础研究
    第一节 穷举法对伊伯特华语电影影评若干指标的分析
    第二节 NLTK法对伊伯特华语电影影评关键词的抽取分析
第二章 罗杰·伊伯特华语电影影评之维度研究
    第一节 类型意识下伊伯特对华语电影的评析
    第二节 作为作者的华语电影导演
第三章 罗杰·伊伯特华语电影影评之批评艺术
    第一节 伊伯特的批评意识
    第二节 立场、角度、方法互相贯通的批评策略
    第三节 口语化与专业化结合的技巧性批评语言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微博与传统大众传播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1.6.3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微博的诞生与发展
    2.1 微博诞生的时代背景
    2.2 微博的历史沿革
    2.3 微博用户的分类及特征
        2.3.1 名人微博
        2.3.2 专业组织微博
        2.3.3 草根微博
第3章 微博对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的颠覆与革新
    3.1 传播者呈现多元化趋势
    3.2 传播内容碎片化
    3.3 传播渠道逐渐多样化
    3.4 传播类别日益模糊化
    3.5 传播方式变革
        3.5.1 传播话语方式发生变化
        3.5.2 传播方式向个性化转变
        3.5.3 传播过程中实现传受者的互动
    3.6 传播效果呈裂变趋势
第4章 微博与传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差异
    4.1 治理功能的差异
        4.1.1 传统大众传播社会治理功能的引导性
        4.1.2 微博社会治理功能的自发性
    4.2 把关功能的社会性
        4.2.1 传统大众传播的把关功能
        4.2.2 微博的自我把关功能
    4.3 舆论监督功能的差异
        4.3.1 组织性——传统大众传播自上而下的舆论监督功能
        4.3.2 非组织性——微博自下而上的舆论监督功能
    4.4 教育功能的差异
        4.4.1 显着的统一性——传统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4.2 潜在的非统一性——微博的教育功能
第5章 微博对未来大众传播趋势的影响
    5.1 单一传播向融合传播嬗变
        5.1.1 微博传播方式及传播内容对传统大众传播的替代
        5.1.2 新媒体对传统媒介素养的扬弃
    5.2 打造新闻传播的区域“云平台”
    5.3 搭建“话语空间”,便于专业传播向草根、自媒体传播转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江汉平原大众篮球发展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大众篮球发展研究文献梳理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流程图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2 江汉平原大众篮球发展的现状调查
    3.3 江汉平原大众篮球发展swot分析
    3.4 基于swot对江汉平原大众篮球发展实证分析及对策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10)学生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从历史发展看学生角色问题
        (二) 从人与教育学的关系看学生角色问题
        (三) 从不确定的教育实践看学生角色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溯源:角色与戏剧
        (二) 发展:角色研究科学化
        (三) 聚焦:学生角色的相关研究
        (四) 借鉴:相关领域的角色研究
        (五) 反思:角色研究的失衡与复归
    三、研究设计
        (一) 题论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四) 论文思路
第一章 概念分析和理论框架
    一、学生角色概念分析
        (一) 学生
        (二) 角色
    二、角色概念各要素分析
        (一) 地位
        (二) 关系
        (三) 期待
        (四) 行为
    三、角色的实现
        (一) 格勒豪的角色实现模型
        (二) 卡恩的角色实现模型
        (三) 奥尔波特的角色实现模型
        (四) 角色实现理论中的范式融合
    四、学生角色研究逻辑论证
        (一) 研究切入点
        (二) 论证方式
        (三) 分析框架
第二章 期待解构:政策文本中的学生角色
    一、学生角色与政策文本
        (一) 教育政策文本的择定
        (二) 学生角色在政策文本中的呈现逻辑
    二、学生角色描绘
        (一) 德
        (二) 智
        (三) 体、美、劳
    三、学生角色要素分析
        (一) 期待
        (二) 行为
        (三) 关系与地位
    四、分析与讨论
        (一) 恒定的角色解构方式
        (二) 指向结果的规范性角色期待
        (三) 随时代递增的角色外延
第三章 关系阐释:教育研究中的学生角色
    一、学生角色与教育研究
        (一) 学生角色在教育研究中的呈现逻辑
        (二) 教育研究文本的收集与分析
    二、学生角色描绘
        (一) 学生角色关系网络探寻
        (二) 基于关系对象的学生角色分析
    三、学生角色要素分析
        (一) 关系与地位
        (二) 期待
        (三) 行为
    四、分析与讨论
        (一) 稳定角色结构下的不同时代内涵
        (二) 以学习为核心的角色认知方式
        (三) 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第四章 行为汇集:师生观念中的学生角色
    一、学生角色与师生观念
        (一) 学生角色在师生观念中的呈现逻辑
        (二) 师生观念的收集与分析
    二、学生角色描绘
        (一) 教师的学生角色观念
        (二) 学生的学生角色观念
        (三) 小结
    三、学生角色要素分析
        (一) 行为
        (二) 关系与地位
        (三) 期待
    四、分析与讨论
        (一) 一致的学生角色描述方式
        (二) 指向学习行为的学生角色
        (三) 学校生活的系统描绘
第五章 结论:教育系统中的学生角色
    一、学生角色的整合与建构
        (一) 学生角色的过程性整合
        (二) 教育系统中的客我生产
    二、学生角色的冲突与一致
        (一) 前提
        (二) 冲突
        (三) 一致
    三、学生角色的调适与发展
        (一) 实践中的可能性
        (二) 学校实践中的角色教育
        (三) 指向行为控制的角色教育
结束语
    一、学生与角色:过程性的学生分析框架
    二、角色与课程:逻辑冲突中的课程反思
    三、控制与自由:教育系统中的学生何以安放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育研究文本关键词数据清理一览表
附录二 学生、教师问卷联想词数据清理一览表
附录三 学生问卷
附录四 教师问卷
附录五 教师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十个生活的关键词(论文参考文献)

  • [1]纪录片的情感坚守——《人生第一次》创作谈[J]. 唐晓艳,张昊,刘婉婷. 新闻战线, 2021(09)
  • [2]城市时间利用研究的历程、议题与展望[J]. 焦健,王德. 城市规划学刊, 2021(01)
  • [3]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星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 刘丹丹.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4]基于数据增强策略的有效音频分类方法[D]. 周迅.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5]跳出忧郁的陷阱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D]. 陶毛毛.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6]李佩甫小说“重复”研究[D]. 庞冰冰.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7]罗杰·伊伯特华语电影影评研究[D]. 高蕾.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8]微博与传统大众传播的关系研究[D]. 沈思阳. 吉林大学, 2018(01)
  • [9]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江汉平原大众篮球发展实证研究[D]. 郭燕. 长江大学, 2018(12)
  • [10]学生角色研究[D]. 漆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人生十大关键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