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有望复苏

亚洲经济有望复苏

一、亚洲经济有望重振雄风(论文文献综述)

张育侨[1](2020)在《安倍二次执政后的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研究 ——以权力转移理论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安全保障战略步入一个新的战略转型期。追求“正常国家化”的日本,以何种战略目标、基于何种战略理念、来制定与调整安保战略,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性的焦点问题;安倍晋三高调宣称“日本回归”,是回归战后初期“重经济、轻军事”的吉田路线,还是回归二战时期“军国主义”的老路,再次成为东亚国家关注日本安全保障的固定话题;是谋求自主还是追随强大盟友,坚持大陆还是海洋战略,又一次成为研究与评判日本安保战略的逻辑原点。日本在安保领域正在处于历史性的“安全复兴”之中,日本安保战略自安倍二次执政以来经历的变革,如同欧洲的文艺复兴一般,在长期的积累之上不断地进行自我改良。权力转移理论基于权力政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在国际体系中,崛起国实力会不断增长,原霸主国实力会相对衰落,当崛起国实力与原霸主国实力出现持平时,最有可能引发战争。在这一过程中权力的消长带来安全关系的变化,直接导致国家安保战略的调整。随着理论的发展,权力转移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国际体系层面的具体现象,也同样适用于地区层面与国内政治。其中国际体系层面的力量对比变化、地区层面新兴国家的崛起以及国内政治权力的更替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安保战略。安倍二次执政后的日本安保战略调整同样基于国内外的权力转移现象。安倍首相率领的执政联盟占据了国会中的大多数议席,其个人的执政理念与政策实施得到有效贯彻,安倍政府营造的社会保守化氛围为其安保战略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国内环境;日本所在的东亚地区,中国综合实力的超越与朝鲜核导开发的现实威胁为其安保战略改变提供了地区动因;美国国家实力的相对衰落与非西方国家的崛起所带来的国际权力对比变化,成为了安倍政府调整安保战略的国际体系要素。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将日本的安保战略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在国内层面,安倍政府多重路径推动修改和平宪法,以谋求彻底摆脱战后体制,并修改安保法制强化自身防卫力量;在地区层面,日本将安全指向对准中国与朝鲜,通过调整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与强化日美同盟来提高军事威慑力,以应对现阶段的外部威胁,并以期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安全角色;在国际层面,安倍政府提出“积极和平主义”的安保理念与“俯瞰地球仪外交”的安保布局,主动为美国分担责任,降低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从而减缓美国的相对衰落,并开展更广泛的安保合作,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安全进程中来。安倍政权全方位调整日本安全保障战略,以“摆脱战后体制”,成为正常国家的种种行为不仅涉及到日本国家发展走向,也关系到战后建立起的地区与国际秩序。安倍政府通过修宪以及修订新安保法制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爱国心”,实现了对国家主义的回归,进一步加速了日本国内的总体保守化。在地区层面,日本通过渲染中国威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间打入楔子,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行为挤压了中国的战略发展空间,影响了中国的远海战略,给中国的和平崛起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安倍政府调整安保战略并没有使朝鲜半岛局势走向稳定,反而使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化,其行为加剧了朝鲜反制引发的对抗风险,同时加剧了美国受到日本牵连的担忧,破坏了原有的安全合作机制。在国际体系层面,日本调整同盟体制减缓了美国的相对衰落,但其一系列疏离同盟体制的行为也使同盟的摩擦在所难免。在与非西方国家加强安全合作的过程中,日本加速了国际军备的平衡,在国际安全进程中充当了“引领者”的角色。

刘景卿,夏方杰[2](2019)在《加入CPTPP: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突围》文中认为伴随中国的崛起,中美贸易摩擦将会呈现常态化,甚至螺旋式恶化,需要用战略的视角为破解中美贸易摩擦寻找应对策略。作为TPP的"遗产",CPTPP既已为当今全球最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又适应世界经济朝着全球价值链的方向发展趋势,是中国战略突围中美贸易摩擦的较佳选择。不过,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现实角度考察,CPTPP的最终实施结果必将与其制定的预期存在差距。并且沙盘模拟和非对称相互依赖分析结果显示,中美贸易摩擦的天平将会偏向中国。所以,无须过分夸大CPTPP对中国的作用,相反,中国需要稳定有序地推动加入CPTPP的战略规划及具体路径选择。

谭锦旭,谭凯伦[3](2019)在《凤凰金梦(上、中、下集)》文中认为·谨以此片献给——为创建独立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流血牺牲、不断奋斗的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上集1.天空(梦境)一场暴风雨过后,蓝天、丽日重现。一对凤凰从天际飞来,愈来愈近。双双在空中盘旋、飞舞的凤凰。万众欢呼声中,展翅飞翔的凤凰迎着东方朝阳飞去,它们金光灿烂,光耀宇宙。

解瑞红[4](2018)在《转型期俄罗斯国立大学治理变革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进入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体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社会转型打破了国立大学原有的内外部治理模式,使国立大学具有了新时期治理的新特点。新时期俄罗斯国立大学的治理体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外部治理方面,国家逐渐增加对国立大学的控制力度,通过加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主导实施了一系列国家项目和计划,增加国家对大学的影响力,也保证使大学的发展符合国家的各种战略。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国立大学的治理体系是当前俄罗斯外部治理变革的主要特征。俄罗斯社会逐渐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大学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局面。市场和社会对国立大学增加影响的同时,也增加了国立大学的市场化行为,经济因素成为影响国立大学的重要因素,这一方面使国立大学拥有了更多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大学中如质量下降、短期效应等问题的出现,为此,国家不得不通过加强政策和法规建设进行引导。外部治理体系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同时,俄罗斯国立大学的内部治理体系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革,主要表现为大学的自主权增加,在教学、科研、行政、财务等方面享有比较宽泛的自主权;大学内部机构的职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集体制和一长制的治理体系中,校长和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在增加,国立大学中科研职能的重要性超过教学职能;国立大学基层组织中,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仍然是主要的管理者,但教师、学生、企业主、社会利益群体等主体也有机会参与到国立大学的共同治理中来,形成了一种协同治理的模式。本文比较系统、详实的阐述了俄罗斯国立大学从1992年俄罗斯独立以后的发展历程和治理体系的变革过程。总结出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转型的历史时期国立大学治理的特点以及呈现的问题。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系统理论、治理理论、法人治理理论从俄罗斯文化和意识形态入手,揭示俄罗斯国立大学治理变革的原因,总结发展特点,对俄罗斯国立大学未来治理模式变革的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如下:1、国立大学是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俄罗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俄罗斯教育消费者而言,国立大学是首要的选择。国立大学代表着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和实力。2、俄罗斯独立后,国立大学治理的变革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型之间是呈线性的。国家治理理念、治理模式的转型会直接影响国立大学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的转型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国立大学治理在每个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都是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与俄罗斯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所决定的。俄罗斯国立大学的治理体系中充满了国家主义的特征,政府力量自上而下的对国立大学进行约束和控制,包括国立大学的市场化行为都是政府引导和控制的结果。国立大学的发展方向是由国家战略和政府需求来确定的,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引导国立大学的发展方向,使国立大学和政府利益诉求保持一致。在国立大学的外部治理体系中,政府仍然处于主导的强势地位,强行将国家战略和国立大学发展目标捆绑在一起。相对的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在国立大学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比较弱势。3、在当前社会,由于人口危机、非国立大学崛起、国立大学自身问题的存在使俄罗斯国立大学的发展受到了挑战。有挑战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机遇,国立大学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逐渐减少了对政府的依赖,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体接触社会中的其它组织。这个过程中国立大学更加开放和多样化、更加富有活力。4、国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是外部治理模式的缩写,当前,民主化、分权化等理念也促使国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改变,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正成为国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

孟祥臣[5](2017)在《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背景下的对日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俄格冲突爆发以后,俄罗斯将更多的战略目光投向了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在俄罗斯外交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14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外交战略产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影响,俄罗斯全面加速了亚太战略的转型进程。在俄罗斯转向亚太地区之后,将更加重视日本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价值和意义。本文以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为背景,通过审视俄罗斯对日政策的发展脉络,重点探讨俄罗斯对日政策的定位和目标,着重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全面阐述俄罗斯对日政策的实施进展,尤其是从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的一致性和契合度的新视角展开多维度的评估。由此,在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形成俄罗斯对日政策的整体认知框架,对俄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做出研判。

戴佳恬[6](2017)在《奥巴马任期内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当今世界实力最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美国的对外政策不仅仅是一国智略,也是关乎全世界的全球战略。奥巴马任期8年里,提出、推进、实施了"亚太再平衡"战略。究其原因,既有亚太经济发展繁荣、已然成为世界经济新引擎的外在动力;也有美国自身面临的经济和军事双重困境、复苏经济、拔脚战争的内在需求;更有中国的新兴崛起与美国霸权焦虑的深层次考量。奥巴马执政后,带领其政府团队,孜孜以求,致力于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调整,着力向亚太倾斜。外交上,奥巴马亲力亲为,频繁奔波于亚太,在任8年、访问亚洲11次,巩固、深化与固有同盟国日、韩、澳、菲、泰等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开拓发展了与印度、印尼、新加坡等新伙伴的友好合作关系,更改善了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历史敌对国家的关系,形成了美国在亚太的地域联盟。军事上,全球调配,重兵驻扎亚太;大量从中东撤出和从欧洲、大西洋释放出来的军力被部署到亚太地区,同时,美军加固了亚太美军基地的修整和实力;美国通过部署在太平洋的重量级航母舰队、基地、驻军,完成了在亚太地区的军力整合,形成了强势威慑力和对亚太安全的把控力。另外,美国还深度介入东海和南海领海争端,大力支持与中国有争端的声索国,频繁相关海域联合军演,显示了美国的主导力量和对中国的遏制力。经济上,致力于开拓亚洲市场,意图重新制定全球贸易规则,加入并且力图主导"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文化方面,提倡"价值观外交",加大对亚洲地区的文化输出和渗透。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从起意、推行到实施,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着重军事战略部署,到外交与经济并行,文化辅佐。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既有世界热点频出、美国左右顾及的影响,也有美国财力吃紧和亚太国家态度变化的制约,甚至还有战略本身各个层面不平衡造成的困扰。尽管在推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经过奥巴马两任政府的努力,其亚太新战略初见成效。军事上的部署基本到位,重兵把控亚太地区,军事威慑力独一无二的强大;新的外交同盟也基本形成,美国基本达到其意图,即对亚太影响日益加大,领导力更为彰显。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也造成了该地区新的动荡和不平衡,使得亚太地区局势复杂多变,多个国家面临"选边站"的困扰和猜忌,地区新一轮军备竞赛悄然展开。这些对中国造成了压力,中国应根据亚太当前形势和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新的外交思想,加强应变能力,实施更为积极的外交政策,把握主动权,为中国自身发展打造良好的外环境。本文认真研究,深入探究了奥巴马任期内,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之起因、内涵、进展、影响、走势,认为:出于霸权国家利益的维护和美国冷战思维的一贯性,美国把海外战略重点从反恐战争转向主导亚太政治经济格局,意图从中获益,也以此制衡中国等新兴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造成的威胁。美国通过强力军事部署和联盟亚太伙伴国家,实施离岸制衡,虽然有其守成大国的忧虑,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并无挑战守成国美国的意图,中国的原则是和平发展、和平共处。新形势下,中美之间更需信任、携手,建造携手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本文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言,对本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分析。第二部分,分析、阐述影响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因素,具体为:美国霸权的衰落与焦虑;亚太经济的独秀和中国的崛起;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寻求新路径;亚太国家诉求与美国意愿的结合。第三部分,奥巴马亚太战略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阶段重视军事体现与第二阶段转为经济策略(TPP)、"软实力"渗透等多种方式,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深度剖析亚太再平衡战略。第四部分,研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发展阶段和进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该战略的走向。第五部分,分析美国政府的战略意图、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探求中国采取的应对措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王磊[7](2017)在《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能源,特别是极其重要的一次性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直至21世纪中叶,一次性能源仍将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俄罗斯凭借其庞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异军突起,成长为一个“能源超级大国”。在能源供求关系方面,东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总量一直在上升。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进口需求在加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东北亚地区也因此成为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深入研究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全方位分析这一能源外交战略实施的目的效果及发展前景。可以为我国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外交合作时提供恰当的策略和合作方式以及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黄九聆[8](2015)在《减轻政府债务压力研究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政府债务压力与一个经济体的经济供给能力息息相关。研究经济增长,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经济供给能力是经济体长期经济产出能力的体现,取决于投入要素——资本存量(K)和人力资本存量(H)的增长速度,以及要素投入综合效率——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速度。本文从我国的宏观经济供给面的视角,根据索罗模型以及内生增长理论,测算了我国自1978年以来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以及近年来我国的资本投资回报率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我国“十三五”期间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推算在不同的GDP增速要求下,我国应当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同时,在对房地产、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较大的三大领域的分析基础上,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为了达到相应的GDP增速目标,政府及公共事业单位需要增加的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数量以及可能承受的政府债务压力情况。其中,政府债务的口径主要包括显性直接债务和显性或有债务两类,政府债务压力以政府债务规模和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两个指标进行判断。从国际经验上看,以日本为例,1990年以来,长期极低的总和生育率对日本的人力资本增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僵尸企业”问题、企业和政府债务率过高带来了长期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困境,1990年代的全要素生产率显着低于1980年代,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供给能力,日本经历了长期的GDP规模增长乏力。近年来,因政府债务问题备受关注的“欧洲五国(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同样也面临着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的困境,在社会福利负担沉重和税收增长乏力的双重夹击下,政府债务危机爆发。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1984年的农村承包经营制建立、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确立、2001年加入WTO等重大制度红利与我国强劲的人口红利相互叠加,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年以前平均增长水平较高,我国经历了三十年的超高速增长繁荣。然而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人口红利消退,2012年开始我国15-59岁人口的数量首次出现了绝对下降,2015年农民工数量首次接近0增长,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加上土地、环境等综合成本的迅速飙升,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趋于下降,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下降,私人投资意愿大幅下降,经济增长潜力面临大幅下滑趋势。在“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指引下,为了保证GDP增长7%-8%,我国各级政府通过提升资本存量K的增速,即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加剧了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多行业的产能过剩、政府债务规模上升过快等一系列结构性和长期性问题。2008年底到2010年的经济刺激政策以及2013年以来的系列刺激政策,我国政府债务规模上升较快。李扬、渣打银行、项怀诚等推算的政府债务数据均高于审计署的审计结果。本文测算我国2014年底政府债务约为41.826万亿,其中中央政府债务为13.19万亿(国债+铁路总公司债务),地方政府债务为28.636万亿(城投债、基建信托、平台贷款、BT垫资等),略少于中国社科院李扬团队测算的30.28万亿。“十三五”期间,GDP潜在增长力下行和GDP增速目标偏高都将对我国政府债务压力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增速难以大幅改善,我国的经济增长仍过于倚重固定资产投资。重大科技革命的可能性很小,重大改革红利释放至少要等到“十三五”后期。二是投资回报率提升空间有限,对政府收入形成负面影响。从经济周期角度看,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的下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报率难以出现较大起色,税收增长和土地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仍受到不利影响。三是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和制造业不景气,受到投资回报率偏低、投资回报期限长的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社会和私人投资者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政府和公共事业单位将继续成为保GDP增长的主力军。四是“十三五”期间若设置过高的GDP增速目标,将带来过大的政府债务压力,不利于控制债务风险和提高增长的质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测算了“十三五”期间的财政收支和人力资本增长情况,假设了全要素生产率较快、中等和较慢三种可能的增长情况,预估在四种不同的GDP增速目标路径下,政府必须承担的基础设施投资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政府债务压力。根据本文的测算,当经济增速目标设定较高,比如6.5%-7%,全要素生产率偏低时,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量增长较快,政府债务压力过大;当经济增速目标设定较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时,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量相对降低,政府债务压力偏小,甚至可以在“十三五”后期小幅提高GDP增速目标,实现GDP增长的“先低后高”及其增长品质的提高。简言之,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是经济供给面中两个重要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是影响政府债务压力的最重要因素。未来五到十年,我国经济不应该设置过高的GDP增速目标,防止继续恶化经济供给能力,降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甚至引发政府债务的系统性风险爆发。相反,建议从优化经济供给面入手,着力解决政府“越位”和“缺位”问题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和高效率的创业和投资环境,着力降低社会综合运行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推动投资回报率提升,降低政府债务风险,实现集约型和包容型增长。

谷源洋[9](2010)在《新兴经济体崛起及世界格局变动》文中指出新兴经济体崛起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出事件。国际金融危机并未阻挡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的势头,它们仍具有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世界经济权力的天平正由传统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倾斜。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及世界文化文明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

张洪梅[10](2008)在《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欧元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货币合作的广泛开展为选题背景,以国际区域货币合作中的欧元模式为考察对象,意在通过对这一典型的单一货币联盟所进行的系统研究,进一步加深理论界对于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形成机理、历史演进、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认识,从而增强欧元模式作为经典案例在货币史、国际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中的应用,丰富这些理论的内容,同时也为正在行进中的东亚货币合作及其他地区的货币合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多种不同因素对欧元汇率走势的影响程度、市场一体化给欧元区不同成员国带来的非均衡效应、东扩对欧元区新老成员国的不同影响以及欧元模式与货币替代联盟模式及多重货币合作模式的异同等进行了研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欧元对美元汇率的波动、欧元区对最优货币区标准的满足程度、统一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共同财政纪律面临的困境以及欧盟东扩后新成员国主要经济指标的趋同情况进行了研究;运用博弈分析法对欧元模式均衡结构的形成机理及东亚货币合作中中日两国间将展开的博弈过程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欧元模式的形成是古往今来欧洲地区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社会、货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是经历了数百年战火的欧洲人理性的选择,也是美国霸权下欧洲人无奈的选择;既是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众多有识之士不懈追求的结果。2.欧元问世9年来,对美元汇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因受经济、货币、政策、国际收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表现得起伏波动,其中经济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同时分析表明,欧元的诞生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在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走势中,美元始终起着主导作用。3.欧元模式的现实困境从根本上说明,欧元区国家经济基本面尽管有了一定程度的趋同,但国别特征依然明显。我们在充分认识欧元模式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承认它的局限性。货币合作并不是包治欧洲百病的良丹妙药,相反,欧元的诞生不仅不能解决许多在国家货币层面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使得长久以来欧洲经济中所积存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欧元区面临的结构性改革压力和政策协调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4.欧元的国际化程度和欧元区的综合实力决定了现在的欧元已经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次强货币,但其要与美元分庭抗礼则需要很长的时间。然而“特里芬难题”的存在决定了未来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国际货币体系由美元为主导转向欧元与美元平分秋色是历史的必然。5.东扩从总体上将有利于欧元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对新老成员均有好处,但东扩的效应在不同成员国间并不均衡,新成员国的收益要大于老成员国。同时东扩的进行也将给欧元区今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慢欧元区的发展进程,但欧元区长期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其前景是光明的。6.与其他货币合作模式相比,欧元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从经济合作起步遵循着渐进式的发展路径,从一国一种货币逐步走向了一个国际区域一种货币,最终在多个主权国家间建立了单一货币联盟。欧元作为新型国际区域货币,其价值决定的基础既不依赖于黄金亦不依赖于单一国家,而是主要取决于货币区整体的物价稳定程度。此外,欧元模式是通过多国间博弈而形成的均衡结构。

二、亚洲经济有望重振雄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经济有望重振雄风(论文提纲范文)

(1)安倍二次执政后的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研究 ——以权力转移理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既有研究与文献综述
        (一)日本安保战略方面
        (二)权力转移理论方面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权力转移理论的概要与发展
    1.1 权力转移理论的基本概要
        1.1.1 权力转移理论的概念起源
        1.1.2 权力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
    1.2 权力转移理论的发展
        1.2.1 国内层面的权力转移
        1.2.2 国际层面的权力转移
    1.3 权力转移理论与安保战略调整的逻辑关系
        1.3.1 国内层面的权力交替与安保战略调整
        1.3.2 地区层面的极化出现与安保战略调整
        1.3.3 国际体系的力量变化与安保战略调整
    1.4 小结
第二章 冷战后日本安保战略的历史演变
    2.1 冷战结束至新世纪安保战略的“再构建”
        2.1.1 90 年代日本安保战略的形成
        2.1.2 90 年代日本安保政策的调整
    2.2 新世纪前十年安保战略的“再调整”
        2.2.1 21 世纪初日本安保战略的扩展
        2.2.2 21 世纪初日本安保政策的调整
    2.3 小结
第三章 安倍二次执政后日本安保战略调整的背景
    3.1 安保战略形成的国内条件
        3.1.1 决策首脑——安倍晋三首相
        3.1.2 权力精英——日本自民党
        3.1.3 社会环境——总体保守化
    3.2 安保战略改变的地区动因
        3.2.1 中国的东亚崛起
        3.2.2 朝鲜的核导危机
    3.3 安保战略调整的国际体系要素
        3.3.1 美国国家实力的相对衰弱
        3.3.2 非西方国家实力相对崛起
    3.4 小结
第四章 安倍二次执政后的日本安保战略构想
    4.1 摆脱战后体制的安保战略目标
        4.1.1 修改和平宪法的战略目标
        4.1.2 构建安保法制的战略基础
    4.2 东亚地区中的安全角色构想
        4.2.1 国家安保战略的安保顶层设计
        4.2.2 日美同盟体制的安保战略根基
    4.3 全球视域下的安保战略构想
        4.3.1 积极和平主义下的安保战略理念
        4.3.2 俯瞰地球仪外交的安保战略布局
    4.4 小结
第五章 安倍二次执政后的日本安保战略实践
    5.1 国内安保战略构想的“宪法松绑”
    5.2 地区安保战略构想的“安全合作”
    5.3 全球安保战略构想的“海外扩展”
        5.3.1 积极和平主义下的自卫队海外拓展
        5.3.2 俯瞰地球仪外交下的广泛安全合作
    5.4 小结
第六章 安倍二次执政后日本安保战略趋势与影响
    6.1 日本安保战略的发展趋势
    6.2 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的影响
        6.2.1 对日本国内政治的影响
        6.2.2 对地区安全格局的影响
        6.2.3 对国际体系格局的影响
    6.3 中国的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2)加入CPTPP: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突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分析
    (一)选择以中国作为贸易战的对象,具有“损失小降逆快”的效果
    (二)中美两国贸易行业更多以互补性为主,但近年来部分行业竞争性有所提高
    (三)近年中美经济权力竞争关系趋紧,中美权力的多维度竞争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三、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谈判分析
    (一)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谈判内容分析
    (二)加入CPTPP是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较佳选择
四、加入CPTPP:一个战略选择
    (一)CPTPP有较为强烈的扩容预期
    (二)美国或重返CPTPP
    (三)中国加入CPTPP的难度已降低
    (四)RCEP或仅可作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短期策略
五、重新审视CPTPP
    (一)CPTPP经济目标背后的冲突问题
    (二)CPTPP政治目标背后的冲突问题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天平将会偏向中国,CPTPP的战略价值或受削减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3)凤凰金梦(上、中、下集)(论文提纲范文)

上集
    1.天空 (梦境)
    2.室内
    3.天空
    4.上海闸北一弄堂
    5.舞厅里
    6.舞池里
    7.旷野战场
    8.团指挥所前
    9.上海锦江饭店
    10.中央苏区国家银行造币厂
    11.十九路军宋振坤旅旅部
    12.江东募捐办
    13.井冈山中央造币厂
    14.刘耀华家
    15.战场上
    16.刘耀华别墅前
    17.上海凤凰银行门前
    18.上海凤凰银行门内
    19.福建省国民党部
    20.宋振坤凤凰老家
    21.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22.美中银行总经理肋理室
    23.上海锦江饭店包厢
    24.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25.战场上
    26.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27.战场上
    28.战地医院内
    29.上海金兴华家
    30.台儿庄战场
    31.上海银行企业界联谊会会场
    32.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33.上海街道上
    34.宋振坤师部
    35.重庆金兴华家
    36.宋振坤师部
    37.重庆凤凰银行
    38.宋振坤师部
    39.战场上
    40.上海街道上
    41.上海锦江饭店包厢
    42.重庆金兴华家
    43.延安陕甘宁边区银行
    44.南京凤凰银行
    45.宋振坤军部
    46.南京胜利分行
    47.宋振坤军部
    48.胜利分行办公室
    49.南京国民党部大楼
    50.南京金兴华家
    51.南京国民党部办公室
    52.宋振坤军部
    53.南京凤凰银行胜利分行总经理办公室
    54.宋振坤军部
    55.南京凤凰银行胜利分行总经理办公室
    56.宋振坤军部
    57.南京凤凰银行
    58.南京雨花台附近
    59.宋振坤军部
    60.南京凤凰银行
    61.南京国民党党部
    62.上海金兴华家
    63.宋振坤军部
    64.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中集
    65.上海金兴华家
    66.上海凤凰银行
    67.上海凤凰银行总部
    68.锦江饭店包厢内
    69.上海金兴华家
    70.宋振坤军部
    71.上海金兴华家
    72.宋振坤军部
    73.上海凤凰银行
    74.上海锦江饭店包厢
    75.宋振坤军部
    76.上海金兴华家
    77.上海金兴华家
    78.上海凤凰银行
    79.宋振坤军部
    80.上海外滩
    81.上海凤凰银行
    82.上海凤凰银行
    83.长沙宋振坤家
    84.上海外滩
    85.火车上
    86.长沙宋振坤家
    87.北京中行董事室
    88.北京长安街
    89.长沙宋振坤家
    90.北京金兴华家
    91.抗美援朝前线
    92.北京中山公园
    93.朝鲜前线文工团院内
    94.北京长安街
    95.朝鲜前线文艺演出现场
    96.湖南军区医院病房
    97.北京红墙外
    98.长沙宋振坤家
    99.央行副行长办公室
    100.长沙宋振坤家
    101.北京金兴华家
    102.长沙宋振坤家
    103.北京金兴华家
    104.长沙宋振坤家
    105.北京中山公园
    106.长沙宋振坤家
    107.北京金兴华家
    108.长沙宋振坤家
    109.北京长安街
    110.长沙宋振坤家
    111.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112.凤凰宋振坤家
    113.凤凰宋振坤家
    114.北京中山公园
    115.凤凰宋振坤家
    116.北京央行
    117.凤凰宋振坤家
    118.北京中山公园
    119.凤凰宋振坤家
    120.北京长安街
    121.凤凰宋振坤家
    122.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123.凤凰宋振坤家
    124.北京中山公园
    125.北京长安街
    126.北京金兴华家
    127.台北金灿银行大门前
    128.台北金灿银行
    129.北京中山公园
    130.北京金兴华家
    131.北京长安街
    132.北京金兴华家门前
    133.北京金兴华家
    134.凤凰宋振坤家
下集
    135.北京金兴华家
    136.凤凰宋振坤家
    137.北京中山公园
    138.凤凰宋振坤家
    139.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140.凤凰宋振坤家
    141.北京长安街
    142.凤凰宋振坤家
    143.纽约刘耀华家
    144.北京金兴华家
    145.凤凰宋振坤家
    146.北京中山公园
    147.凤凰宋振坤家
    148.北京中山公园
    149.台北金灿银行
    150.北京长安街
    151.凤凰机砖窑前
    152.北京红墙外
    153.修建中的凤凰山公路
    154.北京中山公园
    155.凤凰台上
    156.北京中山公园
    157.凤凰宋振坤家
    158.北京长安街
    159.凤凰台上
    160.北京中山公园
    161.凤凰集团公司门前
    162.北京长安街
    163.凤凰抗日游击队营地
    164.北京中山公园
    165.凤凰神殿内
    166.北京长安街
    167.凤凰梅花林
    168.北京金兴华家门口
    169.凤凰敬老院
    170.北京金兴华家
    171.凤凰集团会客厅
    172.北京中山公园
    173.台北金灿银行
    174.北京长安街
    175.凤凰宋振坤家
    176.北京长安街
    177.凤凰樱花林
    178.北京红墙外
    179.凤凰山巅
    180.北京中山公园
    181.凤凰索道最高处
    182.北京金兴华家
    183.北京中山公园
    184.凤凰栗子林
    185.北京人民大会堂前
    186.凤凰瀑布玻璃桥上
    187.北京长安街
    188.凤凰宋振坤家
    189.北京中山公园
    190.凤凰台上
    191.北京长安街
    192.凤凰宋振坤家
    193.北京红墙外
    194.凤凰宋振坤家
    195.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196.凤凰台上
    197.北京中山公园
    198.台北金灿银行
    199.北京天安门前

(4)转型期俄罗斯国立大学治理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梳理
        一、转型期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
        三、治理、统治与管理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俄罗斯大学外部治理研究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内部治理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系统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社会转型理论
第二章 转型期俄罗斯国立大学治理变革的背景
    第一节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型
        一、政治体制转型
        二、经济体制转型
        三、社会文化转型
        四、意识形态的转型
    第二节 全球化与世界教育服务市场
        一、全球化的特征
        二、世界教育服务市场
    第三节 国际化与教育一体化
        一、支持国立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相关法规
        二、国立大学国际化的具体措施
        三、国立大学国际化的其它形式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发展与变革中面临的挑战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的发展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发展困境与多元经费体制的建立
        三、国立大学治理变革中的挑战
第三章 转型期俄罗斯国立大学外部治理的变革
    第一节 国立大学治理中政府体系的变革
        一、机构和管理权限划分的轨迹
        二、政府治理变革的历程和模式
        三、政府治理内容和方法的变革
        四、政府治理的主要项目和措施
        五、政府治理的权力变革
    第二节 国立大学治理中市场体系的变革
        一、市场及教育市场化
        二、市场在国立大学治理中的发展历程
        三、办学体制改革—市场介入国立大学的开端
        四、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市场参与国立大学治理的权力
        五、经费体制改革—市场参与国立大学治理的可能
        六、科研体制改革—市场参与国立大学治理的潜在形式
        七、教育产品的变革—市场对大学治理变革的导向
    第三节 国立大学治理中的政府、市场多元关系的重构
        一、政府、市场和国立大学的关系
        二、政府、市场和国立大学关系变革的发展时期
    小结
第四章 转型期俄罗斯国立大学内部治理的变革
    第一节 “自治权”: 国立大学内部治理的基础
        一、国立大学自治权的变革历程
        二、国立大学自治权的法律规定
        三、国立大学自治权特点
    第二节 国立大学内部治理权力的变革
        一、从有到无的自主招生权
        二、相对自由的教学自主权
        三、从无到有的科研自主权
        四、有限的行政自主权
        五、分化的财政自主权
    第三节 国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
        一、国立大学的领导体制的变革
        二、国立大学管理体制的结构及职能
        三、国立大学的组织机构的变革
    第四节 国立大学协同治理模式的建构
        一、教师成为国立大学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主体
        二、学生有了学校事务参与权
        三、社会主体成为大学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 国立大学内部治理情况的微观透视
        一、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内部治理体系
        二、国立克麦罗沃大学的校长和她的工作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外部治理的基本特征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内部治理的基本特征
    三、俄罗斯国立大学治理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背景下的对日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
        (二)俄罗斯对日政策及俄日关系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地缘背景与战略构想
    一、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的地缘背景
        (一)地缘政治背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乌克兰危机的爆发
        (二)地缘经济背景:欧洲经济低迷与亚太经济快速发展
        (三)地缘安全背景:西部安全环境恶化与东部地区潜在的安全风险
    二、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的总体目标
        (一)政治目标:成为亚太地区重要力量和凸显欧亚大国地位
        (二)经济目标:加速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和深度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
        (三)安全目标:维护东部地区安全和参与亚太安全格局重塑
    三、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的实施进展
        (一)政治领域:积极发展双边关系和全面参与多边机制
        (二)经济领域:加快东部地区开发和加强与亚太地区能源合作
        (三)安全领域:强化东部地区军事存在和广泛参与多边安全机制
第二章 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中的对日政策
    一、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前对日政策的演变
        (一)政治层面:从寻求双边关系正常化到谋求多领域合作
        (二)经济层面:从寻求经济援助和支持到加强能源合作
        (三)安全层面:围绕北方领土的复杂博弈和加强军事交流
    二、俄罗斯新亚太战略构想对日政策的定位
        (一)政治定位:睦邻友好关系的共同建设者
        (二)经济定位:振兴东部经济的重要合作者
        (三)安全定位:维持亚太地区安全的积极参与者
    三、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对日政策的主要目标
        (一)政治目标:提升双边关系层次和扩大在亚太地区影响力
        (二)经济目标: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现经济伙伴多元化
        (三)安全目标:缔结和平条约和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
第三章 俄罗斯对日政策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俄罗斯对日政策中的动力因素
        (一)体系层次:世界多极化进程中提高双方国际地位的共同意愿
        (二)地区层次:维持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共同性需求
        (三)国家间层次:能源领域合作是俄日经济合作重要的推动力
    二、俄罗斯对日政策中的阻力因素
        (一)体系层次:俄日对二战的历史认知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二)地区层次:美日同盟强化对俄日关系的制约
        (三)国家间层次:北方领土争端——俄日关系难以逾越的障碍
        (四)国家间层次:俄日双边经济合作基础薄弱
        (五)国家间层次:信任缺失是俄日关系历史遗留问题的负资产
    三、俄日关系的动力机制
        (一)体系层次:大国关系的宏观制导
        (二)地区层次:地缘政治复杂局势的多维度制约
        (三)国家间层次:领土争端的对立与经济互补性极强的交往动力
第四章 当前俄罗斯对日政策的实施进展及效果评估
    一、对日政策的实施进展
        (一)政治领域的实施进展
        (二)经济领域的实施进展
        (三)安全领域的实施进展
    二、俄罗斯对日政策的效果评估
        (一)政治层面:政策目标部分实现
        (二)经济层面:政策目标基本实现
        (三)安全层面:政策目标低度实现
第五章 俄罗斯对日政策趋向与俄日关系前景
    一、俄罗斯对日政策趋向
        (一)俄罗斯对日政策选择:灵活与强势的结合
        (二)俄罗斯对日外交近期主要目标
    二、未来俄日关系的可能性
        (一)俄日关系全面倒退的可能性极低
        (二)俄日关系全面停滞的可能性比较小
        (三)俄日关系实现理论上正常化的可能性比较小
    三、俄日关系的近期前景
        (一)俄日关系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的互动
        (二)俄日外交调和的可能性:经济合作与领土问题排序的妥协
        (三)俄日关系的近期发展趋势:有限的正常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6)奥巴马任期内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对亚太再平衡战略起源、缘由、布局及其产生的效应进行研究
        二、对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相关国家以及区域合作的具体研究
        三、围绕中国的压力和应对的建言建策性文献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起源
    第一节 美国霸权的衰落与困窘
        一、霸权帝国的意识
        二、美国霸权的衰落
        三、走出窘境重振雄风
    第二节 亚太经济的独秀与世界重心转移
        一、亚太经济蓬勃发展
        二、经济实力带来政治力量扭转
        三、国际重心转移
    第三节 中国的崛起与美国式焦虑
        一、中国经济增长实力增强
        二、美国的霸权焦虑
        三、中美实力差距缩小
    第四节 亚太各国的期求与美国亚太基础
        一、亚太各国对中美的不同期求
        二、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基础:五大同盟
        三、亚太局势动荡与美国的可乘之机
第三章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内涵
    第一节 政治上高调重返亚太
        一、高调宣传呼唤认同
        二、加大亚太外交积极活跃
        三、结盟新旧伙伴形成合围
    第二节 军事上向亚太倾斜
        一、今日亚太的军事战略意义
        二、奥巴马的收缩与增补
        三、重新部署织成新网
    第三节 经济领域再图领导权
        一、开拓亚太市场
        二、TPP的游戏规则
        三、限制中国经济发展
    第四节 意识形态上输入渗透
第四章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进展
    第一节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造势亚太,调兵遣将
        二、第二阶段:重兵亚太,经济并行。2013-2015
        三、第三阶段:军力优势,战略延续。2015-2016
    第二节 影响再平衡战略进展的原因
        一、被认可,第一阶段进展顺利
        二、格局变幻,顾及不暇
        三、财政吃力,行动减缓
        四、军事优先,诸个层面失衡
        五、对应国家态度莫测
    第三节 亚太各国对"再平衡战略"的应激态度——以菲律宾为例
第五章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影响及走势
    第一节 再平衡战略造成的影响
        一、美国对亚太事务影响力增强
        二、亚太国家局势复杂多变
        三、中美大国关系面临考验
    第二节 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的中国应对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懈
        二、"一带一路"携手亚太共发展
        三、排除干扰,加强军事布局
        四、多元外交,文化沟通
    第三节 亚太再平衡战略走向何方
        一、奥巴马的外交遗产
        二、特朗普的选择:经济优先,战略保障
        三、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的基本构想
    第一节 能源在俄罗斯国家利益中的重要地位
        一、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的提出
        二、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的选择动因
    第二节 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的确立与发展
        一、20 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
        二、21 世纪前10年的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
        三、2010 年后的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
    第三节 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的共同目标和特点
        一、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的共同目标
        二、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的主要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的实施
    第一节 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
        一、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现状
        二、俄罗斯与中国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俄罗斯与日本能源合作
        一、俄罗斯与日本能源合作现状
        二、俄罗斯与日本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俄罗斯与韩国的能源合作
        一、俄罗斯与韩国能源合作现状
        二、俄罗斯与韩国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的实施效应与前景
    第一节 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的实施效应
        一、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的国际效应
        二、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的经济效应
        三、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的社会效应
    第二节 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面临的发展前景及挑战
        一、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面临的发展前景
        二、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面临的挑战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减轻政府债务压力研究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1.2 选题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经济供给面要素文献综述
        1.3.2 经济增速目标与政府债务压力关系的文献综述
        1.3.3 经济增长与政府债务压力关系的文献综述
        1.3.4 政府债务范围与压力的文献综述
        1.3.5 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逻辑体系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和不足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 经济供给面要素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2.2 刘易斯拐点理论
        2.2.3 人口红利理论
    2.3 政府干预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国家干预理论
        2.3.2 政府失灵理论
    2.4 政府债务压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2.4.1 政府债务理论
        2.4.2 财政可持续性理论
3 基本逻辑、测算框架及国际经验验证
    3.1 基本逻辑
        3.1.1 基本分析思路
        3.1.2 政府债务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分析
        3.1.3 经济供给能力变化和“保增长”对我国政府债务压力的影响
    3.2 我国“十三五”时期政府债务压力测算框架
        3.2.1 总体测算框架
        3.2.2 具体测算步骤
    3.3 国际经验验证
        3.3.1 日本债务压力情况研究
        3.3.2 “欧洲五国”债务压力情况研究
4 我国经济供给面三要素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取
    4.2 资本存量的计算
        4.2.1 资本存量计算公式
        4.2.2 资本存量计算的相关数据
        4.2.3 我国1978-2014年资本存量
    4.3 人力资本的计算
    4.4 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4.4.1 历年GDP增速情况
        4.4.2 回归结果
        4.4.3 稳健性检验
        4.4.4 我国历年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5 我国经济供给面要素发展趋势及资本回报率情况
    5.1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发展趋势
        5.1.1 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5.1.2 “十三五”时期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趋势预估
    5.2 我国资本存量发展情况
        5.2.1 资本存量上升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5.2.2 2009年后经济增长愈发依赖固定资产投资
        5.2.3 我国经济供给面变化降低了资本回报率
    5.3 我国资本回报率的测算
        5.3.1 资本回报率的测算方法
        5.3.2 资本回报率的数据选取
        5.3.3 资本回报率计算结果
    5.4 “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设定
6 “十三五”时期政府基建投资需求测算
    6.1 “十三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趋势分析
        6.1.1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重心现状分析
        6.1.2 “十三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重心变化趋势
        6.1.3 “十三五”时期非基建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量预测
    6.2 “十三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量测算
        6.2.1 政府基建投资的范围
        6.2.2 “十三五”时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测算
        6.2.3 “十三五”时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测算
        6.2.4 “十三五”时期我国政府基建投资额测算
7 “十三五”时期政府投资能力及债务压力测算
    7.1 “十三五”时期政府投资能力分析与测算
        7.1.1 “十三五”时期财政收入分析与测算
        7.1.2 “十三五”时期财政支出分析与测算
        7.1.3 “十三五”时期我国政府投资能力测算
        7.1.4 公用事业单位的投资能力分析与测算
    7.2 我国存量政府债务分析与测算
        7.2.1 相关报告对政府债务规模的判断
        7.2.2 对政府债务存量规模的重新分析与测算
    7.3 “十三五”时期政府债务增量测算
        7.3.1 不考虑社会资金参与下的新增债务测算
        7.3.2 社会资金参与基建情况研究
    7.4 “十三五”时期我国政府债务压力分析
        7.4.1 债务余额视角下的政府债务压力分析
        7.4.2 负债率视角下的政府债务压力分析
8 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对政府债务压力产生根本性影响
        8.1.2 GDP增速目标是政府债务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8.1.3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是政府债务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8.2 政策建议
        8.2.1 根据经济供给能力,合理设置GDP增速目标
        8.2.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8.2.3 注重人才培养,着力提升人力资本
    8.3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和公式索引
    图索引
    表索引
    公式索引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新兴经济体崛起及世界格局变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同步震荡”, 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多重冲击
二、在世界经济逆境中,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前景仍具有可持续性
三、新兴经济体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四、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导致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调整

(10)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欧元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四、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模式的理论评述
    第一节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产生的理论评述
    第二节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模式形成的理论评述
    第三节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演进的理论评述
    第四节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中的博弈论应用
第二章 欧元模式的历史演进及形成机理
    第一节 欧元模式界定及其历史演进
    第二节 欧元模式的形成机理
    第三节 欧元模式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欧元模式的现实困境及前景分析
    第一节 欧元启动以来的运行态势及成因
    第二节 欧元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危机
    第三节 欧元模式的前景分析
第四章 欧元模式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欧元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欧元模式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欧元模式与其它货币合作模式的比较
第五章 欧元模式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
    第一节 欧元模式的经验借鉴
    第二节 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对策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贡献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亚洲经济有望重振雄风(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倍二次执政后的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研究 ——以权力转移理论为视角[D]. 张育侨. 吉林大学, 2020(08)
  • [2]加入CPTPP: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突围[J]. 刘景卿,夏方杰. 商业研究, 2019(10)
  • [3]凤凰金梦(上、中、下集)[J]. 谭锦旭,谭凯伦. 电影文学, 2019(05)
  • [4]转型期俄罗斯国立大学治理变革研究[D]. 解瑞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5]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背景下的对日政策研究[D]. 孟祥臣. 吉林大学, 2017(09)
  • [6]奥巴马任期内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D]. 戴佳恬.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7]俄罗斯东北亚能源外交战略研究[D]. 王磊. 黑龙江大学, 2017(04)
  • [8]减轻政府债务压力研究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视角[D]. 黄九聆.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5(03)
  • [9]新兴经济体崛起及世界格局变动[J]. 谷源洋. 亚非纵横, 2010(01)
  • [10]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欧元模式研究[D]. 张洪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亚洲经济有望复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