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再热抽汽汽轮机DEH控制系统响应特性研究

中间再热抽汽汽轮机DEH控制系统响应特性研究

一、中间再热抽汽式汽轮机DEH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少雄,陈康,范刚,陈克难,高超,戴义平[1](2021)在《超临界抽汽式汽轮机解耦控制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以某350 MW超临界抽汽式汽轮机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装配图和工况图确定了电负荷和热负荷的静态解耦矩阵,采用模块化建模的思想搭建了热电解耦控制系统及调节对象的仿真模型,并对联系调节和非联系调节的控制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电负荷扰动时,通过调整高压调节阀和蝶阀的开度可以满足电负荷变化的需求;由于压力控制回路PI控制器积分作用的存在,消除了电负荷对热负荷的静态干扰;热负荷扰动时,解耦控制的作用消除了热负荷对电负荷的静态干扰;采用联系调节可以减小热负荷与电负荷之间的动态干扰,缩短过渡过程时间,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实现热负荷与电负荷之间的静态解耦控制。

单龙辉[2](2020)在《超超临界机组多变量协同电网调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清洁能源战略的持续推进,包括风电、光伏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电网的占比逐渐增加,电网的抵御风险的能力随之下降,因此,火电机组承担的电网调频任务对电网运行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火电机组而言利用自身蓄热来响应电网一次、二次调频的需求,其效果总是不尽理想。随着电网考核和激励政策的出台,火电机组不得不采用主蒸汽调节阀门深度节流的方式运行,但是这种汽机主汽门节流运行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对机组经济性造成不利影响。国内外也在凝结水调频、抽汽调频等替代方式上开展了独立的研究,但将结合多种调频方式特点综合应用在超超临界百万机组中尚属首次。本文通过性能试验和理论计算互相验证了节流运行满足电网调频所付出的经济性代价。研究了采用凝结水、高加抽汽、旁路给水辅助调频替代主汽调门节流调频的工程应用效果。还对储能系统耦合火电机组响应二次调频开展了分析与研究,为江苏省电网调频市场开放后,火电机组提升二次调频性能拓宽了发展思路。

张怡[3](2020)在《基于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直接空冷机组采用环境空气代替水直接冷却汽轮机乏汽,具有节水率高、运行灵活、系统简单等优势,是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而水资源匮乏的北方地区发展火电事业的首要选择。直接空冷凝汽器压力是冷端系统的重要参数,是机组运行经济性和稳定性的综合体现。因此,对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进行经济优化研究,对于降低机组煤耗率、改善机组控制效果、提升机组运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首先研究了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动态建模,并将融合经济优化控制的先进算法应用于冷端系统及机组机炉协调系统中以提升系统整体运行的经济性。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充分考虑了冷端系统与其相连设备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建立了冷端系统的整体非线性动态机理模型,该模型能够正确反映直接空冷凝汽器背压随主蒸汽参数、风机群转速、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凝汽器背压变化对汽轮机本体及回热系统各关键热力参数的影响规律,可用于冷端系统仿真研究及控制器设计。(2)构建了给定主蒸汽参数和环境温度下直接空冷凝汽器“最优背压”的优化问题,以风机群转速为优化变量,机组净输出功率(机组输出功率与风机群耗功之差)最大为优化目标,可计算出给定参数下的经济最优背压和最优风机群转速。针对凝汽器背压控制系统分别设计了具有稳定性保证的跟踪模型预测控制器和经济模型预测控制器,仿真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在冷端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获得更优的经济性能。(3)针对直接空冷凝汽器背压受环境温度影响而频繁波动的特性,提出了适用于凝汽器背压的区间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和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控制量波动,增强系统鲁棒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事件触发的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用于凝汽器背压控制,根据当前凝汽器背压测量值是否处于由最优背压确定的经济区间内判断是否执行在线优化计算,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获得接近于经济模型预测控制作用下系统的经济性能,同时控制器在线计算时间显着减少。(4)建立了耦合冷端的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机炉协调系统模型,以机组热耗率最小化为目标进行给定机组负荷和环境温度下机组最优主蒸汽压力和凝汽器背压的联合优化,并提出将凝汽器背压控制引入传统超临界机组机炉协调系统控制中,解决了机组变负荷运行时的风机控制问题。同时利用风机群转速可以快速调节机组背压、影响机组功率的特性,提高机组变负荷初期的负荷响应速率。仿真实验表明采用机炉协调系统与冷端系统联合控制的新型控制结构可以改善机炉协调系统的控制性能、降低机组煤耗率、提高机组整体运行的经济性。

杨广东[4](2020)在《2×350MW级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控制系统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比煤粉炉更加环保,对煤炭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能够充分利用大量的煤矸石资源,更能适应我国煤炭发展的现状。但是,流化床机组容量小,机组的热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开始进入研发和推广阶段。从工业控制角度出发,相应的控制系统和控制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其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将是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控制系统的选择和控制方案的设计。本项目根据工程建设情况设计成两套独立的控制系统,机组公用部分纳入1号机组控制。控制系统网络通过域配置实现隔离。单元机组控制系统设计34对控制器,测点分配到对应的控制器、控制柜内。控制逻辑和方案参照类似机组经验进行设计和组态,通过机组运行进行验证和优化。控制系统通过机组带负荷试验达到了预期目标。本研究主要是基于现有火电控制经验,结合工程实际,通过设计、组态、现场试验,实现了切实可行的国产控制系统及方案。同时为国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创建了一个成功的工程实例。

凌晨[5](2020)在《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一次调频性能优化》文中指出频率是衡量电能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维持电网频率的稳定是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任务。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已经成为电力发展的新趋势,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降低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为应对风电、光电高占比时的电网运行安全稳定性和供电品质,电网对燃煤机组提出了更为严格的一次调频考核要求,燃煤机组一次调频性能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深入分析全国各区域电网“两个细则”中关于一次调频考核指标的规范,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电网对燃煤机组一次调频考核要求的差异性,并针对现有一次调频考核制度,提出其存在的不合理性及改善措施。本文全面介绍了超高压调门节流、过载补汽调节、凝结水节流及高加给水旁路四种不同一次调频方式的原理及技术特点。以某超超临界二次再热1000MW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基于EBSILON软件构建热力仿真计算模型,计算超高压调门节流方式的经济性。本文建立了直流锅炉、阀门、汽轮机通流及加热器等数学模型,并于Lab VIEW软件平台开发用于一次调频仿真研究的二次再热机组实时仿真平台,通过稳态试验和扰动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仿真模型能够充分反映二次再热机组的主要动态特性,满足一次调频研究的需求。基于所开发的二次再热机组实时仿真平台,仿真分析不同一次调频方式的负荷响应特性及一次调频效果;综合不同一次调频方式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从一次调频的经济性、安全性、响应速度及响应幅度出发,提出了一次调频分层控制策略,并于实时仿真平台进行了不同幅度频差的扰动试验,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廖金龙[6](2020)在《大功率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建模与优化》文中指出我国正处于能源结构转型关键时期,改善因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带来的频率波动,提高特高压输电受端电网的低频事故风险应对能力,需提高火电机组一次调频有效性和稳定性。对火电机组功频电液调节系统(Digital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System,DEH)和协调控制系统(Coordinated Control System,CCS)进行了精确性建模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的评估方法,进一步地对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进行了优化研究。DEH伺服系统建模精确与否直接影响阀门仿真精确性,进而影响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功率响应仿真。为了提高建模精确性,针对DEH中伺服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非线性,提出了一种包含限幅、死区和修正系数的非线性伺服系统新模型。将待辨识参数分成线性参数和非线性参数分别辨识,通过建立三层神经网络辨识线性参数,根据阀门流量特性曲线获得非线性参数。以某1000MW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调节系统为建模对象,得出限幅参数为1.05,电液转换器时间常数为0.0203,油动机时间常数为0.294,迟缓率为0.00293,以及修正系数为1.093。基于该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得出仿真曲线与实际曲线几乎一致,其中阀门曲线的拟合度达到98.445%,功率曲线的拟合度为96.986%,表明了参数辨识方法的正确性。采用不考虑非线性的伺服系统模型进行对比,发现仿真曲线存在一定偏差,稳定后阀门开度的误差为5%,功率的误差为1.58%,证明了非线性伺服系统模型具有更高精确性。一次调频功率响应不仅涉及汽轮机阀门开度,还需考虑锅炉能量供应的影响,因此不仅要提高DEH建模精确性,还需结合考虑锅炉和汽轮机进行建模。因而采用黑箱建模和机理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CCS模型用于研究机组一次调频。其中,推导建立了制粉系统、管道压损和汽轮机的传递函数和差分方程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辨识模型参数。由于锅炉的复杂物态转换、换热过程及大惯性大延迟特性,采用神经网络对其建模。使用实际数据对每个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曲线和实际曲线每个样本点的误差基本都在-3%3%。基于实际给煤、给水和阀门开度指令,对整体的CCS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得出给煤量、过热器出口压力、主蒸汽压力以及功率的仿真曲线与实际曲线的拟合度均高于90%,验证了CCS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基于该CCS模型仿真了机组的一次调频动态响应,过热器出口压力、主蒸汽压力和功率均与实际值吻合良好,表明模型可用于研究机组的一次调频。研究评估机组一次调频能力有利于掌握区域电力系统的一次调频能力,对于防范电网低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DEH和CCS建模研究,提出机组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首先通过DEH和CCS的传递函数耦合模型仿真得出由CCS和DEH协同一次调频是最佳调频控制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了几种提升机组调频能力的运行方式如:提升滑压设定值、高加给水旁路、补汽阀补汽以及凝结水节流。进一步地,通过实际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试验研究了这些方式的调频效果,结果表明增大主蒸汽调节阀节流对提升机组一次调频能力最直接有效,给水旁路与主蒸汽调节阀结合的调频效果与其相当,且具有持续的负荷维持和提升能力。基于此结论,研究了机组阀门和高加给水旁路的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对于阀门一次调频能力,分别基于变工况分析和单元机组线性增量数学模型推导出关键映射公式,然后采用神经网络对其建模求解。采用实际运行数据和仿真数据分别进行了验证,预测的主蒸汽压力误差和一次调频能力误差均在合理范围内。针对某电厂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建立EBSILON热力系统模型,研究高加旁路提升机组负荷的能力。分别对高加小旁路、高加混合旁路及高加大旁路等3种旁路方式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旁路最前一级高加才能有效增加机组功率。基于此,仿真得到不同负荷率下功率增量与旁路流量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旁路前后热耗率与负荷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对比分析机组通过阀门节流调节与高加混合旁路调节的热耗率,表明在保证一次调频能力的基础上,采用高加混合旁路调节能有效的提高机组调频能力和运行经济性。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参数是影响自身调频动态稳定与维持电网频率稳定的关键因素,基于一次调频能力的研究,建立以总煤耗量及NOx排放最低为目标函数、以电网一次调频稳定、机组一次调频稳定条件及电网要求的速度不等率范围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来优化各机组速度不等率设置。采用IEEE300节点模型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可以保证机组快速完成一次调频任务,并且具有最佳经济性。将优化模型拓展至深度调峰机组,仿真结果表明需适当突破电网一次调频标准的约束来设置速度不等率。采用该优化方案,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一次调频快速性和稳定性。另外,考虑到机组调峰深度与调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可兼得,为了防范电网低频风险,且使电力系统运行经济的同时具备足够的调峰裕度,提出了考虑一次调频能力的机组负荷优化分配模型,并引入新型正弦余弦算法求解。以某电厂4台机组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分别采用SCA和遗传算法寻优计算并与自动发电控制指令对比,结果表明SCA的最优解比GA精度更高,而且新模型既能保证足够的一次调频备用容量又有更高经济性。通过仿真得出不同负荷率最优经济成本与一次调频备用容量的关系曲线,总结了此规律对负荷优化分配的指导意义。最后仿真研究低负荷率时的负荷分配,结果表明模型会优先选取经济性较好的机组进行深度调峰,以保证整体最佳经济性。本文对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进行纵向研究,首先研究提高了DEH和CCS建模的精确性,以保证一次调频建模的精确性。然后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最大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和基于EBSILON建模的高加旁路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可简捷高效的获得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最后提出一种全新的优化策略,将一次调频能力纳入优化的约束条件,使机组在能保证电网足够一次调频能力的基础上,分别实现不同机组速度不等率以及负荷分配的联合优化。研究内容对增强电网消纳新能源发电的能力,提高大功率机组运行灵活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昌朔[7](2019)在《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优化配置及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以燃煤发电为主的能源结构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发展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技术,是进一步提高燃煤机组能效、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随着蒸汽参数的不断提高,二次再热机组回热抽汽高过热度问题日益凸显。传统方案对抽汽过热度的利用效果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回热系统节能潜力。MC系统采用梯级式双机回热系统,可有效降低多级回热抽汽过热度,节能效果显着。本文基于MC系统设计理念,深入研究二次再热机组回热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和运行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研究对象,在常规系统基础上,建立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组热力系统。针对给水泵系统存在的功率匹配问题,分析了进汽节流调节、排汽补汽调节和发电机平衡三种协调方案的控制方法和技术特性,基于EBSILON软件平台分别建立热力系统性能分析模型,在主要负荷范围内计算了不同方案的热力性能,从经济性角度确认发电机平衡方案为最优配置方案。本文以基于发电机平衡的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组为研究对象,建立热力系统动态数学模型。主要包括:直流锅炉模型、阀门流量模型、汽轮机通流模型、加热器模型和给水系统变速协调部分模型。基于LabVIEW软件开发了动态仿真平台,阶跃扰动试验表明,仿真平台能够充分反映外界扰动下汽轮机组主要参数的动态特性。本文基于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系统运行特性,提出适用于机组启动、变负荷运行以及触发事故等不同工况运行需求的控制策略,通过小汽轮机启动冲转、发电机并网及带载运行、投加热器、变负荷、加热器切除等一系列系统联调动态仿真试验,研究汽轮机组动态运行特性,验证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高耀岿[8](2019)在《火电机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新能源电力已远超出电网的承载能力,新能源电力的规模化消纳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火电机组的灵活运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传统意义上,火电机组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运行能力,但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大环境下,面对现行电网的调度方式,其灵活运行能力还远未达到实际需求。机组本体设备及辅助设备的设计与改造是提升火电机组灵活运行能力的重要基础,运行控制技术是深度挖掘火电机组灵活运行能力,实现机组快速、深度变负荷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为火电机组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具体从制粉系统优化控制、协调系统优化控制、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控制以及供热机组多能源协同控制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适应灵活运行的制粉系统优化控制。考虑到制粉系统动态特性是影响锅炉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其典型的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特性又是限制其快速响应锅炉指令的主要矛盾,为此本文从多变量解耦控制的全局出发,首先在分析制粉系统的原理及特性的基础上,基于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建立了制粉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模型,并利用实际历史运行数据完成了模型的辨识和验证;其次提出了一种以磨出口煤粉流量作为制粉系统出力控制的新方法,并以多变量预测控制算法为核心,融合磨出口煤粉流量预估补偿控制和磨出口温度定值节能最优控制,构建了制粉系统多变量优化控制方案,并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最后在深入分析制粉系统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对经典汽包炉模型进行改进,并通过仿真验证表明一次风流量动态补偿能够提高协调控制系统的稳定性。2、适应灵活运行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考虑到火电机组燃料量至主蒸汽压力、中间点焓(直流炉)的响应过程存在较大的迟延和惯性,常规的前馈+PID控制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控制性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类大迟延、大惯性系统的控制难题,本文以带前馈的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算法为核心,并融合传统的前馈控制和解耦控制理念,设计了火电机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方案。以亚临界汽包炉机组和超超临界直流炉机组为例,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在考虑机组动态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各自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方案。在实验室环境下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内蒙古某电厂330MW汽包炉机组和福州某电厂660MW直流炉机组上,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3、适应深度变负荷的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控制。考虑到“以热定电”是限制供热机组深度变负荷能力的主要原因,“热电解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在我国东北某电厂灵活性改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热泵、两级旁路以及储热罐等对机组热电特性的影响,给出了供热安全区的计算方法,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各辅助供热方式下供热机组的热电解耦能力和深度调峰能力;然后基于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建立了各辅助供热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模型,并根据该厂供热原理将各系统串联起来,形成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最后在所构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深度热电解耦控制系统,完成了供热机组常规、浅度、深度热电解耦控制,提高了供热机组的调峰能力。4、适应快速变负荷的供热机组多能源协同控制。考虑到供热机组是一个集成锅炉蓄能、热网蓄能、储热罐蓄能等多种能源形式于一体的多能源转换系统,并且各蓄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和互补特性。为此本文在分析多能源系统特点及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能源协同控制全局优化方案,该方案主要由多能源协同调度系统、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系统以及多能源在线评估系统构成。然后详细阐述了各系统的实现方法和主要任务,其中多能源协同调度系统主要完成电负荷指令的处理和优化分配;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系统主要完成各系统蓄能的协同控制;多能源在线评估系统主要完成各系统蓄能的在线评估。最后在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多能源协同负荷控制系统,验证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协同各系统蓄能,在提升机组快速变负荷能力的同时保证了热网供热品质。

周永诚[9](2019)在《超临界机组建模及协调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特定历史时期,火电机组的定位将由传统的主力发电单元逐步转变为主要的调峰调频电源,这对火电机组在快速变负荷时的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火电灵活性改造需求迫切。随着大容量的超临界燃煤机组正逐渐成为主要的火电电源,做好超临界机组的灵活性改造至关重要。由于超临界机组具有机组蓄热能力低、非线性强等特点,协调控制难度较大。同时,相较亚临界机组,超临界机组运行压力和温度更高,过热器工作温度接近金属材料承受极限,运行中频发的爆管事故严重影响了机组运行的安全经济性。本文试图在超临界机组对象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协调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兼顾过热器安全保护,优化协调控制系统,提高机组的灵活性。为开展上述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机理建模的方法,建立了用于对象特性分析和控制系统优化的超临界机组模型,并利用超临界机组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模型参数辨识和校验,开展模型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某机组实际应用的协调控制逻辑为依托,建立了超临界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并对典型控制逻辑进行细致分析,为后续的控制系统优化奠定了基础。其次,为了对控制系统的优化效果进行有效评价,本文明确了评价火电机组灵活性控制性能的评价指标。通过对AGC指令信号的分析,建立了AGC负荷需求状态的划分和判断规则,在不同状态下采用不同的负荷指令限速策略,实现了基于当前负荷需求状态判断的负荷指令变限速优化,并通过仿真证明了优化策略的有效性。针对燃料热值校正环节存在的矛盾和不足,通过仿真证明了BTU热值校正过快对温度控制存在不利影响,在优化环节,对燃料热值校正系数的求取策略进行重构,使其中受机组负荷-热耗规律影响的因素得以剥离。最后,针对过热器壁温安全控制问题,从温度控制角度对造成过热器爆管的直接原因,以及当前已有的过热蒸汽温度控制手段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通过汽温控制优化实现壁温安全控制的方向——防止超温和温度频繁波动。在机组原汽温控制逻辑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前向超前调节回路、后向控制裕度调节回路以及反向正反馈补偿回路的设计对过热段各环节的温度设定值进行动态调节,从而实现对过热汽温及过热器壁温的优化控制;特别的,针对过热器壁温超温异常问题设计了相应的安全保护环节实现异常处理。

田猛[10](2019)在《330MW供热机组协调优化控制策略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电力在我国国民生产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火力发电目前依然是我国电力生产的主要方式,占用和消耗着大量的煤炭资源。研究火力发电厂的经济运行,提高电力生产过程能源转换效率,降低生产过程煤耗,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协调控制系统是火电厂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大和电网对各机组负荷调节性能要求的加强,火力发电机组对协调控制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协调控制系统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化火力发电厂自动控制的核心。本文结合江苏淮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2×330MW亚临界供热机组控制方面的工程实践案例,对330MW供热机组中引入的基本功能和控制策略进行了全面优化,有效的应对了企业当前存在的一些控制方面问题,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330MW供热机组的自动化监控水平,为国内同类型供热机组的控制策略的改进提供了可行的建议。具体为:阐述了协调控制系统的任务、组成及相关的运行方式。同时,对一次调频的功能和技术指标、自动发电控制(AGC)的功能、快速减负荷(RB)的功能等进行了分析。对传统的协调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传统协调控制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控制系统无法适应煤种变化及不能有效消除扰动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淮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2×330MW亚临界供热机组协调被控对象的具体特点,采用预测控制及神经网络等先进控制技术,提出了基于先进控制技术的330MW亚临界供热机组的协调优化控制方案,并对先进的协调控制系统及相关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先进协调优化控制系统的现场实施过程,阐述了优化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特点及优化平台的优点。以淮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机组为对象,将先进协调优化系统应用于现场实践中,并进行了CCS变负荷试验、AGC变负荷试验及一次调频性能试验等,论文对性能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应用结果表明,先进协调优化控制系统有效提高了机组的变负荷能力及机组的调峰调频能力,明显减小了机组在变负荷过程中其关键运行参数的波动,实现了机组的稳定、经济运行。分七个工况对机组进行了RB现场试验,论文对RB控制逻辑及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中间再热抽汽式汽轮机DEH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间再热抽汽式汽轮机DEH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超临界抽汽式汽轮机解耦控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描述及数学模型建立
    1.1 系统描述
    1.2 联系调节及非联系调节
    1.3 锅炉模型
2 热电解耦控制
    2.1 解耦控制环节
    2.2 抽汽式汽轮机的仿真模型
3 抽汽式汽轮机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
    3.1 联系调节
        3.1.1 电负荷给定作用下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
        3.1.2 热负荷给定作用下控制系统的响应
    3.2 非联系调节
        3.2.1 电负荷给定作用下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
        3.2.2 热负荷给定作用下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
    3.3 联系调节与非联系调节特性的对比
4 结 论

(2)超超临界机组多变量协同电网调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超超临界百万机组响应电网调频的经济性分析
    2.1 电网的一次、二次调频考核需求
    2.2 超超临界百万机组的特性
    2.3 满足电网调频的经济性分析
    2.4 高压缸效率及热耗率试验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多变量协同辅助机组调频的研究
    3.1 机组概况
    3.2 变负荷试验及分析
    3.3 多变量辅助调频技术的工程应用
    3.4 多变量辅助调频应用效果
    3.5 本章小结
4 储能系统辅助机组调频的研究
    4.1 储能系统应用概述
    4.2 研究的必要性
    4.3 不同储能介质的优劣分析
    4.4 储能系统辅助机组调频的方案设计
    4.5 电池储能调频技术的接入方式
    4.6 储能系统辅助机组调频的工程应用模型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建模方法
        1.2.1 基于机理建模方法
        1.2.2 基于数据建模方法
        1.2.3 基于数值模拟方法
    1.3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经济优化方法
        1.3.1 冷端系统设备参数的经济优化
        1.3.2 冷端系统运行参数的经济优化
    1.4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控制方法
        1.4.1 逻辑控制
        1.4.2 经典PID控制
        1.4.3 先进智能控制
    1.5 经济模型预测控制及其研究现状
        1.5.1 经济模型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1.5.2 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安排
        1.6.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6.2 论文的研究工作思路
        1.6.3 论文架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动态建模及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直接空冷机组系统概述
        2.2.1 对象系统简介
        2.2.2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描述
    2.3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动态机理建模
        2.3.1 汽轮机本体模型
        2.3.2 给水回热系统模型
        2.3.3 直接空冷凝汽器模型
        2.3.4 轴流风机群模型
        2.3.5 热井模型
        2.3.6 系统集成
    2.4 模型验证与特性分析
        2.4.1 整体模型稳态特性验证
        2.4.2 模型动态特性验证
        2.4.3 直接空冷凝汽器背压稳态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直接空冷机组冷端优化控制
    3.1 引言
    3.2 直接空冷机组最优背压
        3.2.1 最优背压的定义
        3.2.2 最优背压的计算模型
        3.2.3 最优背压的计算结果
    3.3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跟踪模型预测控制
        3.3.1 算法描述
        3.3.2 可行性和稳定性分析
        3.3.3 终端代价函数及终端域设计
    3.4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经济模型预测控制
        3.4.1 算法描述
        3.4.2 可行性和稳定性分析
        3.4.3 终端代价函数及终端域设计
    3.5 仿真实验及结果讨论
        3.5.1 仿真实验1:初始稳态不同
        3.5.2 仿真实验2:环境温度变化
        3.5.3 仿真实验3:环境横风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直接空冷机组冷端优化控制
    4.1 引言
    4.2 基于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冷端系统背压控制方法
        4.2.1 区间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描述
        4.2.2 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描述
        4.2.3 仿真实验及结果讨论
    4.3 基于事件触发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冷端系统背压控制方法
        4.3.1 基于事件触发的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描述
        4.3.2 基于事件触发的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执行步骤
        4.3.3 仿真实验及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冷端的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机炉协调系统的联合优化与控制
    5.1 引言
    5.2 超临界机组机炉协调系统模型的建立
        5.2.1 制粉系统模型
        5.2.2 锅炉系统模型
        5.2.3 汽轮机系统模型
        5.2.4 机炉协调系统模型结构
        5.2.5 机炉协调系统模型开环特性验证
    5.3 耦合冷端的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机炉协调系统模型的建立
        5.3.1 耦合冷端的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机炉协调系统模型
        5.3.2 联合模型开环特性验证
    5.4 主蒸汽压力与凝汽器压力联合优化
        5.4.1 最优主蒸汽压力和凝汽器压力计算模型
        5.4.2 最优主蒸汽压力和凝汽器压力联合优化计算结果
    5.5 耦合冷端的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机炉协调系统的非线性跟踪模型预测控制
        5.5.1 耦合冷端的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机炉协调系统的非线性模型跟踪预测控制算法
        5.5.2 仿真实验设置及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学术成果

(4)2×350MW级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控制系统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电站热工过程控制理论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和软件规划
    2.1 硬件配置
    2.2 软件规划
    2.3 本章小结
3 控制逻辑组态
    3.1 自动控制回路的逻辑组态
    3.2 炉膛安全监控系统及其组态
    3.3 汽轮机监控系统及其组态
    3.4 本章小结
4 性能测试及优化
    4.1 机组负荷变动试验
    4.2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测试
    4.3 辅机故障快速减负荷测试
    4.4 协调控制系统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一次调频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水平综述
        1.2.1 二次再热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一次调频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电力系统一次调频原理及考核分析
    2.1 电力系统频率特性
        2.1.1 电网频率波动分析
        2.1.2 电网的负荷调节效应
    2.2 电力系统的频率调节过程
    2.3 一次调频技术参数
    2.4 一次调频考核分析
        2.4.1 一次调频考核准则
        2.4.2 考核制度的不合理性及优化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煤机组一次调频方式及经济性分析
    3.1 概述
    3.2 一次调频方式
        3.2.1 超高压调门节流
        3.2.2 过载补汽调节
        3.2.3 凝结水节流
        3.2.4 高加给水旁路
    3.3 超高压调门节流方式的经济性分析
        3.3.1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1000MW燃煤机组简介
        3.3.2 基于EBSILON的模型构建
        3.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二次再热机组实时仿真平台开发
    4.1 实时仿真平台数学模型
        4.1.1 仿真模型总体设计
        4.1.2 锅炉模型
        4.1.3 阀门流量模型
        4.1.4 汽轮机通流模型
        4.1.5 加热器模型
    4.2 机组闭环控制策略
    4.3 实时仿真平台软件设计
        4.3.1 LabVIEW仿真软件平台
        4.3.2 软件设计概述
        4.3.3 系统管理软件
        4.3.4 后台程序说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次调频性能优化
    5.1 实时仿真平台验证分析
        5.1.1 静态特性验证分析
        5.1.2 调门阶跃扰动试验
        5.1.3 凝结水节流扰动试验
        5.1.4 高加给水旁路扰动试验
    5.2 锅炉侧储能利用
    5.3 汽机侧储能利用
        5.3.1 凝结水节流
        5.3.2 高加给水旁路
    5.4 一次调频性能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6)大功率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建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可再生能源系统接入对电网的冲击
        1.1.2 特高压输电对汽轮机一次调频的影响
        1.1.3 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降低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组灵活性运行研究现状
        1.2.2 功频电液调节系统研究现状
        1.2.3 协调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4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研究现状
        1.2.4.1 阀门一次调频研究
        1.2.4.2 高压加热器调节负荷相关研究
        1.2.4.3 低压加热器调节负荷相关研究
        1.2.4.4 凝结水节流调节负荷研究
        1.2.5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功频电液调节系统和协调控制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
    2.1 功频电液调节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
        2.1.1 非线性伺服系统模型
        2.1.2 连续传递函数的离散化
        2.1.3 基于神经网络的参数辨识
        2.1.4 数据预处理
        2.1.5 参数辨识
        2.1.6 参数辨识结果
        2.1.7 结果验证
        2.1.8 DEH建模和参数辨识方法应用说明
        2.1.9 结论
    2.2 协调控制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
        2.2.1 协调控制系统原理
        2.2.2 制粉系统模型
        2.2.3 锅炉模型
        2.2.4 管道压损模型
        2.2.5 汽轮机模型
        2.2.6 参数辨识和模型仿真
        2.2.6.1 制粉系统参数辨识和验证
        2.2.6.2 锅炉模型求解和验证
        2.2.6.3 管道压损模型参数辨识和验证
        2.2.6.4 汽轮机模型参数辨识和验证
        2.2.6.5 协调控制系统模型整体验证
        2.2.7 CCS建模和参数辨识方法应用说明
        2.2.8 结论
    2.3 本章小结
3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分析与评估
    3.1 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能力仿真与试验分析
        3.1.1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分析
        3.1.1.1 一次调频相关概念
        3.1.1.2 DEH和 CCS一次调频模型
        3.1.1.3 DEH和 CCS单独一次调频
        3.1.1.4 DEH和 CCS协同一次调频
        3.1.1.5 灵活改变机组运行方式
        3.1.2 一次调频能力试验研究
        3.1.2.1 调节阀最大调频能力分析
        3.1.2.2 给水小旁路的一次调频
        3.1.2.3 混合一次调频
        3.1.2.4 试验结果分析
        3.1.3 结论
    3.2 基于神经网络的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
        3.2.1 调门动态特性分析
        3.2.2 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3.2.2.1 一次调频过程变工况分析
        3.2.2.2 基于变工况分析的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3.2.2.3 基于单元机组线性增量数学模型的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3.2.2.4 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流程
        3.2.3 一次调频能力仿真结果和验证
        3.2.4 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应用说明
        3.2.5 结论
    3.3 基于EBSILON的高加给水旁路提升负荷能力分析
        3.3.1 基于EBSILON的热力系统建模
        3.3.1.1 EBSILON简介
        3.3.1.2 1000 MW机组EBSILON建模
        3.3.1.3 变工况模型验证
        3.3.2 高加给水旁路仿真分析
        3.3.2.1 高加小旁路仿真分析
        3.3.2.2 高加混合旁路分析
        3.3.2.3 高加大旁路分析
        3.3.2.4 最优高加旁路方式分析
        3.3.3 高加给水旁路提升负荷能力方法应用说明
        3.3.4 结论
    3.4 本章小结
4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优化分析
    4.1 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参数优化研究
        4.1.1 一次调频参数分析
        4.1.1.1 一次调频死区的分析及仿真
        4.1.1.2 一次调频响应时间的分析及仿真
        4.1.1.3 速度不等率的分析及仿真
        4.1.2 系统各机组最优速度不等率研究分析
        4.1.2.1 调差系数
        4.1.2.2 电力系统的负荷频率静态特性
        4.1.2.3 机组一次调频能力
        4.1.2.4 各机组最优速度不等率研究
        4.1.3 算例仿真分析
        4.1.4 结论
    4.2 考虑一次调频能力的火电机组负荷优化分配
        4.2.1 火电机组经济性和一次调频能力分析
        4.2.1.1 机组运行经济性分析
        4.2.1.2 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分析
        4.2.2 考虑一次调频能力的机组负荷优化分配
        4.2.2.1 优化目标
        4.2.2.2 约束条件
        4.2.3 正弦余弦算法
        4.2.4 算例仿真分析
        4.2.5 结论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优化配置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二次再热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2 回热抽汽过热度利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系统协调配置
    2.1 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系统设计
        2.1.1 常规二次再热机组热力系统
        2.1.2 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系统
        2.1.3 系统特性分析
    2.2 给水泵系统运行特性
        2.2.1 泵的相似定律
        2.2.2 给水泵系统变工况运行特性
    2.3 协调配置方案
        2.3.1 进汽节流调节方案
        2.3.2 排汽补汽调节方案
        2.3.3 发电机平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BSILON的热力计算与性能分析
    3.1 EBSILON热力仿真软件介绍
        3.1.1 EBSILON软件简介
        3.1.2 EBSILON组件数学模型
    3.2 基于EBSILON的热力系统建模
        3.2.1 热力系统模型架构
        3.2.2 模型参数设置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3.1 补汽参数优化结果
        3.3.2 回热系统变工况特性
        3.3.3 经济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力系统数学模型
    4.1 仿真模型总体设计
    4.2 直流锅炉模型
    4.3 阀门流量模型
    4.4 汽轮机通流模型
        4.4.1 汽轮机级组通流模型
        4.4.2 再热中间容积模型
        4.4.3 回热抽汽管道模型
    4.5 加热器模型
        4.5.1 表面式换热器模型
        4.5.2 混合式换热器模型
    4.6 给水系统变速协调模型
        4.6.1 变速给水泵模型
        4.6.2 转子模型
        4.6.3 行星齿轮调速器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控制研究及仿真验证
    5.1 动态仿真试验平台
    5.2 阶跃扰动试验
        5.2.1 燃料量阶跃试验
        5.2.2 主汽调门阶跃试验
        5.2.3 旁路阀阶跃试验
    5.3 控制策略
        5.3.1 转速控制策略
        5.3.2 功率控制策略
        5.3.3 启动工况控制策略
        5.3.4 事故工况控制策略
    5.4 系统联调仿真试验
        5.4.1 启动冲转试验
        5.4.2 发电机并网及带载试验
        5.4.3 投加热器试验
        5.4.4 变负荷试验
        5.4.5 加热器切除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8)火电机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粉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2.2 协调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2.3 供热机组热电解耦研究现状
        1.2.4 供热机组蓄能利用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适应灵活运行的制粉系统优化控制
    2.1 制粉系统工作原理及特性
    2.2 制粉系统非线性动态模型
        2.2.1 一次风非线性动态方程
        2.2.2 磨煤机非线性动态方程
        2.2.3 模型参数辨识及验证
    2.3 制粉系统多变量优化控制
        2.3.1 阶梯式多变量广义预测控制
        2.3.2 基于多变量预测控制的制粉系统优化控制
        2.3.3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2.4 制粉系统存粉深度利用控制
        2.4.1 改进的制粉系统最简模型
        2.4.2 一次风流量动态补偿控制
        2.4.3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应灵活运行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
    3.1 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算法研究
        3.1.1 预测控制与阶梯式控制的基本原理
        3.1.2 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算法
        3.1.3 控制器跟踪与无扰切换
    3.2 汽包炉机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
        3.2.1 汽包炉机组动态特性分析
        3.2.2 汽包炉机组协调优化控制
        3.2.3 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3.2.4 330MW级汽包炉机组控制验证
    3.3 直流炉机组协调系统优化控制
        3.3.1 直流炉机组动态特性分析
        3.3.2 直流炉机组协调优化控制
        3.3.3 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3.3.4 660MW级直流炉机组控制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适应深度变负荷的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控制
    4.1 抽汽供热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1.1 抽汽式供热基本原理
        4.1.2 抽汽式供热安全区计算
    4.2 吸收式热泵辅助供热模型研究
        4.2.1 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2.2 水和溴化锂溶液物性特性
        4.2.3 吸收式热泵动态模型
    4.3 含两级旁路供热机组模型研究
        4.3.1 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3.2 含两级旁路供热机组动态模型
    4.4 储热罐辅助供热模型研究
        4.4.1 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4.4.2 储热罐动态模型
    4.5 热网系统计算模型研究
        4.5.1 热网热负荷计算模型
        4.5.2 供回水温度计算模型
    4.6 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
        4.6.1 联合供热基本原理
        4.6.2 联合供热仿真模型
    4.7 深度热电解耦控制系统
        4.7.1 控制系统设计
        4.7.2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应快速变负荷的供热机组多能源协同控制
    5.1 多能源协同控制全局优化方案
        5.1.1 多能源系统特点及局限性
        5.1.2 多能源协同控制全局优化方案
    5.2 多能源协同调度系统
        5.2.1 信号多尺度分解方法
        5.2.2 控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5.2.3 负荷指令处理和优化分配
    5.3 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系统
        5.3.1 锅炉蓄能协同控制系统
        5.3.2 热网蓄能协同控制系统
        5.3.3 储热罐蓄能协同控制系统
    5.4 多能源在线评估系统
        5.4.1 热网蓄能评估
        5.4.2 储热罐蓄能评估
    5.5 多能源协同负荷控制系统
        5.5.1 控制系统设计
        5.5.2 控制系统仿真及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超临界机组建模及协调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当前电源结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1.1.2 超临界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的必然性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建模研究进展及分析
        1.2.2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优化研究进展及分析
        1.2.3 超临界机组过热器安全控制研究进展及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用于协调控制的超临界机组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主汽轮机功率模型
        2.2.1 滑阀油动机模型
        2.2.2 蒸汽容积和功率输出模型
        2.2.3 汽轮机转子模型
        2.2.4 高压缸自然过调修正模型
        2.2.5 汽机整体模型的校核及仿真验证
    2.3 超临界直流锅炉数学模型
        2.3.1 燃烧系统模型
        2.3.2 锅炉汽水系统模型
        2.3.3 超临界直流锅炉模型校核
        2.3.4 考虑过热器本体壁温完全控制的模型改进
    2.4 超临界机组Simulink模型综合仿真分析
        2.4.1 以提高机组灵活性为目的的模型特性仿真分析
        2.4.2 以汽温及过热器本体壁温控制为目的的模型特性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典型控制方案分析
    3.1 引言
    3.2 机组实际负荷指令生成方案分析与复现
        3.2.1 机组实际负荷指令典型生成方案分析
        3.2.2 典型控制逻辑复现与校核
    3.3 机组协调控制核心指令典型生成方案分析与复现
        3.3.1 机组协调控制核心指令典型生成方案分析
        3.3.2 典型控制逻辑复现与校核
    3.4 过热汽温典型控制方案分析分析与复现
        3.4.1 过热汽温典型控制方案分析
        3.4.2 典型控制逻辑复现与校核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提高超临界机组灵活性的协调控制策略优化
    4.1 引言
    4.2 火电机组灵活性控制性能的评价
        4.2.1 负荷调节控制效果评价指标
        4.2.2 主蒸汽压力及温度控制效果评价指标
    4.3 基于负荷需求状态的负荷指令变限速优化
        4.3.1 实际负荷指令优化空间分析
        4.3.2 基于当前负荷需求状态判断的负荷指令变限速优化
        4.3.3 优化方案仿真验证
    4.4 燃料热值校正优化
        4.4.1 当前控制方案优化空间分析
        4.4.2 BTU热值校正逻辑优化
        4.4.3 优化方案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过热器本体壁温安全控制的过热汽温控制优化
    5.1 引言
    5.2 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
        5.2.1 造成过热器爆管的直接原因分析
        5.2.2 实现过热器壁温安全控制的途径分析
        5.2.3 当前过热汽温控制手段在过热器壁温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
    5.3 过热汽温优化控制
        5.3.1 典型控制方案控制效果和制约因素分析
        5.3.2 过热汽温多级协同优化控制方案设计
        5.3.3 优化方案仿真验证
    5.4 过热器壁温超温异常保护控制
        5.4.1 过热汽温控制目标设定值协同调整方案设计
        5.4.2 优化方案仿真验证
    5.5 总体优化仿真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330MW供热机组协调优化控制策略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电网需求分析
        1.1.2 供热机组运行分析
    1.2 协调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协调控制系统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协调控制系统理论分析
    2.1 协调控制系统
        2.1.1 协调控制系统概述
        2.1.2 协调控制系统的组成
        2.1.3 协调控制系统的运行方式
    2.2 一次调频
        2.2.1 一次调频含义
        2.2.2 一次调频技术指标
        2.2.3 一次调频功能
    2.3 自动发电控制
        2.3.1 自动发电控制概念
        2.3.2 自动发电控制功能
    2.4 RB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调控制系统策略优化
    3.1 传统协调控制策略分析
        3.1.1 机炉主控制器
        3.1.2 负荷指令控制回路
        3.1.3 RB功能
        3.1.4 传统协调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
    3.2 基于先进技术的协调系统优化分析
        3.2.1 基于先进技术的协调系统优化方案及特点
        3.2.2 协调系统优化的预测控制技术
        3.2.3 协调系统优化的神经网络技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进协调控制系统的现场实践和性能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协调系统优化实施
        4.2.1 协调实时优化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平台
        4.2.2 协调实时优化系统平台与DCS接口
        4.2.3 协调系统优化平台的优点及实施
        4.2.4 协调优化系统的投用
    4.3 协调系统优化后现场应用
        4.3.1 CCS变负荷试验控制性能分析
        4.3.2 一次调频试验性能分析
        4.3.3 AGC试验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30MW机组RB试验和分析
    5.1 RB控制逻辑功能修改
    5.2 RB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中间再热抽汽式汽轮机DEH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临界抽汽式汽轮机解耦控制特性研究[J]. 郑少雄,陈康,范刚,陈克难,高超,戴义平. 动力工程学报, 2021(03)
  • [2]超超临界机组多变量协同电网调频研究[D]. 单龙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基于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优化研究[D]. 张怡. 东南大学, 2020(02)
  • [4]2×350MW级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控制系统应用与研究[D]. 杨广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一次调频性能优化[D]. 凌晨. 东南大学, 2020(01)
  • [6]大功率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建模与优化[D]. 廖金龙. 浙江大学, 2020(07)
  • [7]回热抽汽给水泵汽轮机优化配置及控制研究[D]. 王昌朔. 东南大学, 2019(06)
  • [8]火电机组灵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高耀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9]超临界机组建模及协调控制优化研究[D]. 周永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330MW供热机组协调优化控制策略研究和应用[D]. 田猛.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中间再热抽汽汽轮机DEH控制系统响应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