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B发射机的组成及其设计要求

DAB发射机的组成及其设计要求

一、DAB发射机的构成及其设计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高德彭[1](2020)在《SFCW信号源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步进频率源作为一种特殊的信号源,因其独有的特性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课题针对步进频率信号的合成方法,以及以整个系统可用于穿墙雷达的研究为目的,从步进频率源的信号分析、关键指标、方案选择以及性能测试等方面对步进频率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实现了可应用于穿墙雷达设计的整个步进频率连续波收发系统。本文以步进频率连续波频率源为主体,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本文综合分析了各种频率源的优缺点以及其应用,选择步进频率连续波信号作为研究设计重点,设计出可应用于穿墙雷达的步进频率连续波收发系统。2.本文分析了各种频率合成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最终确定了本设计的步进频率合成方案:DDS+PLL,并基于ADI公司的AD9850和ADF4350芯片设计步进频率源,同时设计了发射机补偿电路,并设计PCB板进行了测试。3.本文根据系统要求以及当前流行的接收方案选择合适的接收机方案,并基于ADI公司的AD8347设计出零中频接收系统,并设计PCB板进行了测试。经过测试,本课题SFCW信号源的研究与设计完成了发射信号的指标为:频率范围为1.1GHz-2.1GHz、步进频率为500k Hz,发射功率大约10d Bm,相位噪声小于-90d Bc@100k Hz,杂散优于-40d B,变频时间为116us。零中频接收机在1.1GHz-2.1GHz频带内的S11小于-3d B,满足整个系统的设计要求,在宽带的情况下实现了捷变频的效果,且各模块单独设计,基带频综部分可应用与其他频率源的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王大林[2](2020)在《Ka波段小型化宽带收发前端的研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源勘察、环境监测、遥测遥控等领域对成像雷达的成像精度、体积大小等各种要求也越来越高,推动成像雷达朝着小型化、高频、宽带方向发展。毫米波频段短波长,带宽宽的特点使得毫米波系统天然具有小型化与宽带的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毫米波宽带雷达得到重视并在近些年来快速发展。本文在对宽带雷达收发前端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一款Ka波段的小型化宽带收发前端的设计过程,该系统由电源模块,频综模块以及射频链路模块三个部分组成。频综模块包括用于上下变频本振的锁相环和其FPGA控制电路。射频链路模块由发射链路和接收链路组成。其中,发射链路由上变频混频器、倍频器、功率放大器以及Ku,Ka波段的滤波器组成,发射中频信号范围为730MHz到870MHz,本振信号需要跳频六次。接收链路由射频开关、低噪声放大器、Ka波段的滤波器、下变频混频器和中频放大链路组成,接收中频信号频率范围为500MHz到700MHz,本振信号需要跳频十二次。整个收发前端的工作频率范围为34.4GHz到36.8GHz。整个宽带雷达收发前端的尺寸为10cm×10cm×3cm。无源器件的小型化是收发前端小型化的关键。对于Ku波段滤波器,采用四分之一波长(λ4)阶梯阻抗谐振腔(SIR)和三模基片集成波导(SIW)谐振器设计了两款滤波器,其通带范围为11.4GHz到12.3GHz。对于Ka波段滤波器,采用矩形和90°扇形SIW谐振器分别设计了三阶和四阶的滤波器,其通带范围为34.4GHz到36.8GHz。通过测试,对滤波器的尺寸和性能进行综合考虑,最终Ku波段滤波器采用λ4 SIR形式(尺寸为8mm×8.2mm),Ka波段滤波器采用矩形SIW谐振器形式(尺寸为10mm×10.92mm)。最后对整个宽带收发前端的关键指标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发射链路本振和接收链路本振的相位噪声分别为-84dBc/Hz@100Hz,-78dBc/Hz@100Hz,本振的跳频时间为23us。发射链路1dB压缩点为20.5dBm,带内增益平坦度为1.05dB。接收链路增益在VGA没有衰减的情况下有55.1dB的增益,带内平坦度小于1dB。

郭向鑫[3](2020)在《长周期低噪声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文中认为电磁法勘探技术在资源探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相关技术进步迅速。国际上,电磁法勘探仪器发展趋于智能化、多功能化、集成化。由于历史的原因,一方面我国对电磁法勘探仪器的需求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对国外仪器的过分依赖,严重冲击了我们对电磁法勘探仪器的自主研发。我国迫切需要可靠的电磁法勘探仪器。长周期大地电磁信号微弱,信号周期长,本文根据其信号特点,设计了一种长周期低噪声信号采集电路,对其一致性、稳定性进行了重点设计,系统电路主要由低频通道板、主控单元、母板等三部分组成,各部分配合完成信号的采集。其中对低频通道板进行了重点设计,该部分电路分为射频抑制电路、前放电路、滤波电路、主放电路、信号采集电路、逻辑控制电路、存储电路和通道板电源电路等八部分,完成对低频信号的放大、调理、采集和存储等工作。电路采用CPLD作为控制器,完成多通道信号的信号采集和逻辑控制。调试完成后,按照校准规范对样机进行了噪声测试、增益标定精度测试、最小可测信号与动态范围测试、相位分辨能力测试等方面的测试,测试表明系统峰峰值噪声小于0.35?V,系统标定精度优于0.16%,动态范围、相位分辨能力等指标都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张强[4](2019)在《旋转件应变测试的光电式传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主流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故障中,齿轮箱故障的比例最高,风电齿轮箱的优化设计可以减少故障的发生,其中齿根应变测试法通过齿根应变波形从而计算齿轮的齿向载荷分布系数和载荷不均匀系数,可以为齿轮箱的轮齿修形技术和均载性能评估提供精确的技术指导,增加齿轮箱的寿命。传统测量得到齿根应变数据主要依靠接触式的滑环,风电机组单机功率的增加使得利用滑环进行数据传输的局限性越来越大。本文在传统滑环接触式数据传输方式上做进一步改进,设计出一个旋转件应变测试光电传输系统,利用光电非接触技术进行应变数据传输,拟对系统每一个模块进行具体设计和实验验证。首先,根据目前非接触信号传输技术的要求及传输方式的比较,阐述光电非接触数据传输的优点,进而提出旋转件应变测试系统的总体方案;在目前光调制方法中,通过在平均发射功率、平均带宽需求和传输容量这三个方面的比较,表明采用OOK光调制方法的优势。其次,根据应变测试的功能需求,针对于应变测试光电传输系统做相关硬件电路设计,包含有应变测量电路及放大模块、光发射电路、光接收电路、电源电路及不同工况下通信链路的设计;其完整的光电传输通道为实现数据传输奠定了基础。再次,根据应变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应变数据的传输需求,搭建应变测试系统实验平台,选择合理的光电传输控制器及光通信帧格式结构,进行旋转侧和固定侧主控模块的设计;在固定侧主控模块设计中,提出利用DSP的eCAP模块结合Manchester数据编码方式进行同步头的捕获和数据位的识别的方法。最后,利用LabVIEW编写上位机应变数据监控界面,实现了应变数据的显示、数据保存;在应变测试系统整体运行中,与滑环数据传输做对比,验证光电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并进行光电数据不同传输距离、接收角度的通信性能测试。

李仪环[5](2019)在《高级场面活动引导和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北京首都机场作为全世界繁忙机场之一,近几年航班起降架次逐年增高,2016年高达60.6万架次。航班量的增长,使得首都机场的航空器、车辆等地面活动愈来愈频繁,地面运行十分繁忙,场面活动及管理也日趋复杂,由此导致跑道入侵、场面冲突时有发生,给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带来空前的压力。因此,高效监视机场场面航空器及车辆等动目标,防止跑道入侵,提升航班安全运行效率,确保航班准点率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级场面活动引导和控制系统(A-SMGCS)得到广泛应用。本论文以北京国际机场场面运行情况为基础,对高级场面引导和控制系统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研究A-SMGCS系统的技术基础,对其技术理论进行分析,概述其发展历史,并针对ICAO相关要求进行讨论。另外,对目前常见的场面监视技术进行剖析,包括场面监视雷达,多点定位,ADS-B技术等。这些场面监视信号是A-SMGCS系统的数据源,A-SMGCS系统通过处理、加工这些数据,显示给管制员,从而达到监视场面航班和车辆的目的。2、根据北京首都机场的特点,结合其设计要求,确定A-SMGCS系统的设计级别。在此基础上,讨论系统的设计原则。搭建系统的整体硬件架构,分析系统的具体组成;设计系统应用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监视、控制、路由规划和引导功能等;由于系统集成多种数据源,和其它系统交互较多,又研究了系统的信息集成,确定系统输入信息处理种类,及输出信息类型。最后,根据实际运行要求,确立了系统应达到的技术指标要求。3、根据系统应达到的功能需求,对A-SMGCS系统软件整体功能构成进行规划,将软件划分为20个功能模块,便于后期安装和维护。由于系统软件设计内容较多,本论文重点讨论了系统的路由规划问题。为解决路由效率问题研究机场网络布局,建立机场网络模型,定义滑行路径、滑行路由、路径节段、路径关键点等概念。将路由规划划分为自动路由规划和人工路由规划,又将自动路由规划划分为进港、离港、除冰路由规划,并针对这几种情况讨论优化处理方法。4、讨论了系统未来改进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路由的智能化和合理化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积累一定的经验路由,建立经验路由库,从而使得路由规划更加合理。二是,告警更加高效。结合空管系统建立的大数据云平台,展开管制指令语音识别。通过识别管制指令,结合系统处理,进行预警探测。比如语音识别出穿越跑道的指令,但同一时间有飞机落地,系统进行告警提示。

王凌鹏[6](2018)在《一种C波段速调管发射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现代雷达技术发展极快。发射机作为雷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发射机的性能指标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约束,不仅在基本的发射指标,如微波频段、输出功率、信号形式上有了高的要求,还对频率稳定度等射频信号指标有了高的要求。速调管作为一种微波真空管器件,具有输出功率大、效率高、稳定性高、宽频带(大功率时)等优点,所以它经常被设计师们作为高性能雷达发射机的首选。本文设计了一部输出峰值功率为300kW的C波段速调管发射机并介绍了真空管发射机的一些相关技术。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来源与研究背景,阐述了国内外的一些应用现状;第二章介绍了速调管的工作特性,此次发射机设计的指标情况,并由此介绍了本次发射机系统设计的相关情况;第三章介绍了本次发射机具体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固态刚性调制器设计、高压电源设计、灯丝电源以及各种辅助电源的设计、水冷装置的设计、监控系统的设计。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固态刚性调制器进行了详细了设计;第四章根据系统的相关技术指标,对发射机进行了整机的测试与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发射机设计;第五章对本发射机在研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可提升点进行了讨论。本论文的主要技术关键点在固态刚性调制器设计。随着大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的技术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相关的固态开关器件如IGBT,其串并联技术的发展,使得实现大功率全固态刚性调制器成为了可能。在本次发射机设计中,采用IGBT串并联的变压器耦合型全固态刚性调制器方案。由六路完全相同的IGBT组件利用变压器进行并联合成,并升压至阴极工作电压,实现了电气隔离,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能够适应相关系统指标的要求。

陈华荣[7](2018)在《某型冲锋枪设计与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某型冲锋枪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冲锋枪的使用特性,确定了采用自由枪机的自动方式以及平移击锤的击发方式的总体方案,并对闭锁机构、击发机构、保险机构等关键部件进行了结构设计,通过UG软件建立了各个机构的三维模型。利用ADAMS软件建立了该冲锋枪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在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动力学仿真,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样机的可信性。对发射机构的工作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仿真结果得出其能够可靠地实现单发和连发射击,验证了发射机构的工作可靠性。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了轻型化、微声化、高精度发射、功能拓展、人机工效等方面研究和优化设计。通过样机工程化设计、试制和各项性能试验,验证了某型冲锋枪结构合理、原理可行。

唐先光[8](2018)在《某机载Ku波段固态发射机结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固态发射机作为机载雷达的核心部件之一,相对真空管发射机而言,固态发射机的寿命更长、可靠性更高、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并且阴极不需加热,其技术越来越得到国内外的各个研究机构、军工以及民用企业的重视。国内的固态发射机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发射机的工作波段也从P波段、L波段、S波段,一直发展到现在的C波段、X波段以及K波段,其中Ku波段固态发射机也是当前研发的热点。本论文来源于某战机机载雷达Ku波段固态发射机项目,根据机载雷达的各种技术指标和工作环境,要求此固态发射机具备连续工作时间长、体积小、重量轻、散热性等综合性能良好的特点。论文在结合国内外固态发射机设计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通过对Ku固态发射机技术指标和关键技术的分析与计算研究,对本发射机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2)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对本发射机进行了模块化建模设计,最终完成发射机的结构设计。(3)对本发射机的散热问题进行了重点设计,选定了发射机的冷却方案,进行了热设计的分析与计算,并利用FLOEFD软件进行热仿真分析。(4)对本发射机进行了防冲击振动的结构设计,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发射机机箱进行了强度仿真分析。(5)对发射机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以及三防等分别进行了设计研究。论文中,发射机在结构、器件和组装三个环节进行了优化设计与严格控制,保证整个功分/合成网络中的各路一致性控制,提高了合成效率;本发射机采用的一种特殊集成型功率检波模块,实现了耦合器与检波器的功能合二为一,节约了空间;本发射机将不同电压不同功率的供电单元以及时序控制电路集成到一个独立模块中,进行灌封处理,节约了空间,提高了整机可靠性。通过模块化设计,本发射机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散热性更好、综合性能更好。这一系列的创新设计,使本发射机适合战机机载环境使用,满足设计指标和技术要求,并已交付使用。此Ku波段固态发射机的成功研制,对同类发射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孙博[9](2017)在《超宽带双极性高压脉冲发生器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地雷达对地下浅层物体的探测具有高分辨率,已应用在众多工程领域中,如交通设施的探测,冰川冰层的探测、工程地质勘察等领域,具有探测速度快、抗干扰性强、分辨率高、易于上手等优点,使得该技术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工程界的重视。超宽带脉冲源配合天线系统为探地雷达提供超宽带发射信号。作为探地雷达重要组成部分的天线系统,要求馈线至其上的脉冲信号无直流分量,同时考虑到探地雷达应具有高探测分辨率和远探测距离,则脉冲信号应该具有超宽带特性和高幅度特性,也就是指超宽带双极性高压窄脉冲。实际脉冲发生器的设计中,高斯函数波形恰好类似于钟形,便于产生,因此一阶高斯脉冲信号能够满足探地雷达发射天线的要求,其波形对称,正负双极性,不包含直流分量,并且能量集中,电路结构设计简单。目前产生超宽带双极性高压窄脉冲的方法有脉冲功率技术、阶跃恢复管、脉冲成形线、RC微分电路等方法,但均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传输线理论、集总参数电路理论的超宽带双极性高压脉冲产生技术。首先对脉冲电路建模计算出脉冲方程,通过matlab仿真得到脉冲波形,设计中采用简单的元器件,合理使用储能元件,尽可能少的引入分布参数,设计得到整形优化网络和微分网络。当单极性脉冲通过无源整形优化网络后,其前后沿优化至一致,再通过LR微分网络输出得到双极性脉冲,最后制作加工8级、16级、24级、32级雪崩级联电路的PCB。搭建实验平台对脉冲电路测试得到130V至500V幅度,3.6ns至4.6ns脉宽,波形平滑,对称性良好的双极性脉冲。本文设计的脉冲源,对于提高探地雷达的分辨率和探测距离具有重要意义。

雷巍[10](2015)在《L波段海事卫星移动终端射频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地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对移动终端设备的性能要求更加严格。移动终端设备给人类的生存提供诸多便利,是生产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是这样的重要作用,使得移动终端设备逐渐成为各国研究与开发的重点。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十分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因此需要大量的海事卫星移动终端设备。然而目前我国的此类设备存在尺寸大、性能不高等缺点,所以大量依赖进口。本文就是基于这一现状来对射频发射机、接收机进行研究与设计,提出以MMIC器件为基础,采用直接变频与本振源一体化技术来设计一款小型化的、便携化的L波段海事卫星移动终端射频系统,该系统由参考频率源与本振源、发射单元、接收单元、通信协议控制单元、电源等构成。使用直接变频技术来实现调制、上变频和解调、下变频的作用,这样使得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单。使用本振源一体化技术以同一频率源作为锁相环合成收发本振的参考源,就可以保证本振信号的参考源同步,进而实现载波信号同步,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减小系统的失真度,提高系统的性能。本文首先分析海事卫星移动终端射频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进而来提出课题的组成结构和设计方案;然后对涉及的QPSK技术的理论进行阐述;再针对射频发射机、接收机的各模块单元功能实现进行研究与设计;最后,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展望。

二、DAB发射机的构成及其设计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AB发射机的构成及其设计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SFCW信号源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工作以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步进频率信号的基本理论
    2.1 步进频率信号介绍
    2.2 步进频率信号源的关键指标
        2.2.1 频率范围
        2.2.2 相位噪声
        2.2.3 频率步进量
        2.2.4 脉冲宽度
        2.2.5 杂散
    2.3 其他类似频率源系统
        2.3.1 脉冲体制雷达
        2.3.2 调频连续波体制雷达
    2.4 SFCW的应用
        2.4.1 SFCW雷达测距原理
        2.4.2 SFCW测距雷达距离分辨率
        2.4.3 SFCW雷达系统总结
第三章 SFCW信号源设计
    3.1 SFCW频率合成技术概述
        3.1.1 PLL合成技术
        3.1.2 DDS频率合成技术
        3.1.3 混合频率合成技术
    3.2 SFCW频率源设计
        3.2.1 概述
        3.2.2 芯片选型
        3.2.3 步进频率的设计
    3.3 补偿电路设计
        3.3.1 概述
        3.3.2 芯片选型
    3.4 电路设计与PCB设计
        3.4.1 DDS电路设计
        3.4.2 PLL电路设计
        3.4.3 补偿电路设计
        3.4.4 PCB设计
    3.5 实测
第四章 SFCW系统结构设计
    4.1 两种接收机系统
    4.2 接收系统设计
        4.2.1 零中频接收机方案设计
        4.2.2 SFCW整体系统结构
        4.2.3 芯片选型
    4.3 电路设计与PCB设计
        4.3.1 正交解调器AD8347的电路设计
        4.3.2 接收机前端电路设计
        4.3.3 控制电路设计
        4.3.4 电源电路设计
        4.3.5 PCB设计
    4.4 实测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2)Ka波段小型化宽带收发前端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1.2 宽带雷达射频收发前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雷达收发前端原理分析
    2.1 锁相环原理
    2.2 微波滤波器理论
    2.3 混频器原理
    2.4 倍频器原理
    2.5 微波放大器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宽带雷达系统前端电路设计
    3.1 前端整体方案
    3.2 频综模块
    3.3 滤波器电路设计
        3.3.1 Ku波段滤波器设计方案
        3.3.2 Ku波段四分之一波长阶梯阻抗滤波器设计
        3.3.3 Ku波段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设计
        3.3.4 Ka波段滤波器设计指标及方案
        3.3.5 Ka波段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设计
    3.4 发射链路电路
    3.5 接收链路电路
    3.6 本振放大器和射频开关
    3.7 电源模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带雷达系统前端测试
    4.1 频综模块电路测试
    4.2 滤波器测试
    4.3 射频链路模块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长周期低噪声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1.3 技术发展趋势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的分析及方案设计
    2.1 采集信号特征
    2.2 设计要求
    2.3 关键技术分析
    2.4 总体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电磁传感器
        3.2.1 磁场传感器
        3.2.2 电场传感器
    3.3 低频通道板设计
        3.3.1 射频抑制电路设计
        3.3.2 低频板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3.3.3 低频板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3.3.4 低频板主放与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3.4 系统主控单元设计
        3.4.1 标定信号产生电路
        3.4.2 GPS与同步触发电路
        3.4.3 显示与键盘接口设计
        3.4.4 主控板电源电路设计
    3.5 系统母板设计
    3.6 电源电路设计
        3.6.1 优化供电模式
        3.6.2 优化电源滤波方式
        3.6.3 隔离与电平转换
    3.7 系统一致性、可靠性保证技术
        3.7.1 系统一致性保证技术
        3.7.2 系统可靠性保证技术
    3.8 PCB设计要点及优化措施
        3.8.1 PCB设计要点
        3.8.2 PCB设计优化措施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CPLD的建模及要点设计
        4.1.1 CPLD介绍及优势分析
        4.1.2 CPLD的集成开发环境及开发语言
        4.1.3 CPLD顶层建模设计
        4.1.4 系统接口模块
        4.1.5 通道控制模块
        4.1.6 采集控制模块
        4.1.7 数据读写控制模块
    4.2 系统操作软件设计
        4.2.1 系统控制软件
        4.2.2 系统任务编辑软件
        4.2.3 数据回放软件
        4.2.4 系统可靠性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5.1 系统调试
    5.2 系统测试
        5.2.1 系统噪声测试
        5.2.2 系统增益标定精度测试
        5.2.3 系统最小可测信号与动态范围测试
        5.2.4 系统相位分辨能力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旋转件应变测试的光电式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旋转件信号测试方式
        1.2.1 接触式
        1.2.2 非接触式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全文章节安排
2 旋转件应变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2.1 非接触信号传输技术
        2.1.1 非接触信号传输要求
        2.1.2 非接触信号传输方式概述
        2.1.3 非接触传输方式的比较
    2.2 旋转件应变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 光信号调制技术性能分析及选择
        2.3.1 光调制方法概述
        2.3.2 光调制方法的性能分析
        2.3.3 调制技术性能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应变测试的光电数据传输硬件设计
    3.1 应变测试的功能要求
    3.2 应变测量电路及放大电路设计
    3.3 光发射电路与接收电路设计
        3.3.1 光发射电路设计
        3.3.2 光接收电路设计
    3.4 电源电路设计
    3.5 通信链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应变测试系统光电传输控制器设计及平台搭建
    4.1 光电传输控制器介绍
        4.1.1 光电传输控制器的选择
        4.1.2 光电传输控制器芯片功能简介
    4.2 旋转件应变测试光电传输实验平台搭建
    4.3 编解码与光通信帧格式的选择
        4.3.1 编解码的选择
        4.3.2 光通信帧格式的设计
    4.4 旋转侧主控模块设计
    4.5 固定侧主控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上位机通信及运行测试
    5.1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及通信
        5.1.1 SCI通信
        5.1.2 监控界面的设计
    5.2 应变测试系统运行测试
        5.2.1 应变放大模块以及光发收电路运行测试
        5.2.2 应变测试系统整体运行测试
        5.2.3 系统光电传输通信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级场面活动引导和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A-SMGCS技术基础研究
    2.1 A-SMGCS技术
        2.1.1 发展历史
        2.1.2 功能分级
        2.1.3 A-SMGCS分级
    2.2 现有场面监视技术研究
        2.2.1 场面监视雷达
        2.2.2 多点定位
        2.2.3 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
    2.3 A-SMGCS系统设计原理研究
        2.3.1 A-SMGCS系统设计原理
        2.3.2 A-SMGCS系统设计的主要问题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总体设计目标
        3.1.1 系统设计原则
        3.1.2 系统结构和配置设计
        3.1.3 系统主要功能
        3.1.4 系统信息交互
    3.2 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3.2.1 操作系统
        3.2.2 数据库管理
        3.2.3 界面开发工具
        3.2.4 开发语言
    3.3 系统信息流程设计
        3.3.1 系统外部信息流程
        3.3.2 系统内部信息流程
    3.4 系统达到的技术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路由和引导处理研究及设计
    4.1 系统软件组成
    4.2 路由规划问题
    4.3 机场网络布局研究
    4.4 自动路由规划
        4.4.1 各类自动路由规划
        4.4.2 路由规划需考虑的问题
        4.4.3 自动路由规划流程
    4.5 人工路由处理
    4.6 引导处理(GCP)
        4.6.1 单灯引导和灯光段引导的实现
        4.6.2 滑行路由冲突探测
        4.6.3 灯光控制功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SMGCS系统软件的应用
    5.1 系统应用软件模块配置
        5.1.1 服务器应用软件模块配置
        5.1.2 席位应用软件模块配置
    5.2 整体屏幕布局
        5.2.1 鼠标功能定义
        5.2.2 显示目标元素
    5.3 态势显示人机界面组成
    5.4 主要功能窗口
        5.4.1 席位信息显示窗口
        5.4.2 告警设置窗口
        5.4.3 人工路由规划窗口
        5.4.4 进离港航班列表
        5.4.5 ILS窗口
    5.5 系统技术指标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一种C波段速调管发射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发射机系统设计与分析
    2.1 速调管的工作特性
    2.2 发射机的性能指标
    2.3 发射机系统设计
        2.3.1 工作原理及流程
        2.3.2 速调管规范
        2.3.3 发射机改善因子分配
    2.4 系统可靠性设计
    2.5 发射机系统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射机分系统设计
    3.1 刚性调制器设计
        3.1.1 设计综述
        3.1.2 调制器工作原理
        3.1.3 调制器设计
    3.2 高压开关电源设计
        3.2.1 方案综述
        3.2.2 参数设计
    3.3 其他辅助电源设计
        3.3.1 灯丝电源设计
        3.3.2 磁场电源设计
        3.3.3 钛泵电源设计
    3.4 冷却系统设计
    3.5 监控电路设计
        3.5.1 发射机加电工作流程
        3.5.2 监控状态
        3.5.3 监控分机主要接口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射机整机性能测试
    4.1 发射机测试内容
        4.1.1 输出功率
        4.1.2 带内起伏
        4.1.3 系统功耗
        4.1.4 发射射频脉冲包络
        4.1.5 发射机改善因子
        4.1.6 发射机控保测试
    4.2 测试保障条件
        4.2.1 测试仪器仪表
        4.2.2 测试条件
    4.3 测试结果
        4.3.1 输出功率
        4.3.2 系统功耗
        4.3.3 射频包络参数
        4.3.4 改善因子
        4.3.5 工作性能参数
        4.3.6 开机时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某型冲锋枪设计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冲锋枪概况及其发展
        1.2.2 虚拟样机技术在武器研发的应用
    1.3 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总体方案与关键部件结构设计
    2.1 总体方案设计
        2.1.1 方案设计目标
        2.1.2 设计思想
        2.1.3 自动方式及击发方式的选择
        2.1.4 总体方案
    2.2 关键部件结构设计
        2.2.1 闭锁机构
        2.2.2 击发机构
        2.2.3 发射机构
        2.2.4 保险机构
        2.2.5 供弹机构
        2.2.6 退壳机构
        2.2.7 复进机构
        2.2.8 瞄准机构
        2.2.9 缓冲机构
    2.3 本章小结
3 虚拟样机仿真分析
    3.1 ADAMS软件
    3.2 ADAMS与UG的接口
    3.3 仿真流程
    3.4 虚拟样机模型
        3.4.1 几何模型的建立与导入
        3.4.2 模型假设与简化
        3.4.3 约束的施加
        3.4.4 载荷的施加
        3.4.5 仿真模型的建立
    3.5 动力学特性分析
        3.5.1 枪机运动分析
        3.5.2 击锤运动分析
        3.5.3 供弹过程分析
        3.5.4 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工作可靠性与高精度发射技术研究
    4.1 工作可靠性
        4.1.1 可靠性的定义
        4.1.2 枪械可靠性
        4.1.3 发射机构可靠性
        4.1.4 某型冲锋枪发射机构可靠性
    4.2 高精度发射技术研究
        4.2.1 主要因素
        4.2.2 技术途径
        4.2.3 研究过程及效果
        4.2.4 最终确定的技术状态及试验情况
    4.3 本章小结
5 轻型化、微声化技术研究
    5.1 轻型化研究
        5.1.1 结构设计
        5.1.2 材料选用
    5.2 微声化研究
        5.2.1 枪械噪声的分析
        5.2.2 枪械消声器的工作原理
        5.2.3 消声器的结构性能
        5.2.4 枪械噪声的预测和估算
        5.2.5 枪械消声器的设计及降噪估算
        5.2.6 消声器设计要点
    5.3 本章小结
6 多功能接口及功能拓展分析
    6.1 枪械接口
    6.2 枪械功能拓展
        6.2.1 国内外发展情况
        6.2.2 发展趋势
    6.3 某型冲锋枪多功能接口及拓展
    6.4 本章小结
7 人机工效与总体结构优化研究
    7.1 枪械人机工效
        7.1.1 枪械人机工效定义
        7.1.2 枪械人机工效设计方法
    7.2 总体结构优化
        7.2.1 枪械重量和重心位置
        7.2.2 枪械外形尺寸
        7.2.3 枪械后坐力
    7.3 某型冲锋枪人机工效设计
        7.3.1 枪托
        7.3.2 瞄准装置
        7.3.3 抛壳窗
        7.3.4 扳机
        7.3.5 握把
        7.3.6 拉机柄
        7.3.7 下护手
    7.4 本章小结
8 工程化设计、试制及试验验证
    8.1 工程化设计
    8.2 试制
    8.3 试验验证
        8.3.1 主要试验项目及方法
        8.3.2 试验结果
    8.4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某机载Ku波段固态发射机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关于固态发射机的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4 论文内容与安排
2 设计指标及关键技术
    2.1 主要技术指标
    2.2 电源要求
    2.3 遥测要求
    2.4 工作时间及散热要求
    2.5 环境试验要求
    2.6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发射机设计总体方案
    3.1 机载固态发射机的分类及选型
    3.2 发射机设计指导思想及工作原理
        3.2.1 设计指导思想
        3.2.2 设计原理框图及工作原理描述
    3.3 发射机硬件电路设计概述
        3.3.1 驱动模块
        3.3.2 功率模块
        3.3.3 功率检波模块
        3.3.4 集成型电源模块
        3.3.5 监控模块
        3.3.6 电路的抗过载设计
    3.4 发射机主要技术指标的分析与计算
        3.4.1 峰值输出功率
        3.4.2 杂散电平
        3.4.3 顶降
        3.4.4 脉冲前后沿
        3.4.5 功放整机效率
        3.4.6 电源适应性
        3.4.7 通信及监控功能
4 机载雷达固态发射机的结构设计
    4.1 机载雷达发射机结构设计一般要求
    4.2 KU固态发射机的结构设计概述
    4.3 发射机建模软件简介
    4.4 KU波段固态发射机的建模与布局
        4.4.1 发射机各模块建模
        4.4.2 发射机整体布局
5 发射机的热设计
    5.1 冷却方案设计
        5.1.1 发射机冷却方式分类
        5.1.2 发射机冷却方式选择
        5.1.3 发射机热设计手段
    5.2 发射机的热设计和计算
    5.3 发射机的热分析建模与仿真
6 发射机抗冲击振动设计与仿真
    6.1 抗冲击振动的重要性
    6.2 发射机的抗冲击设计
    6.3 发射机机箱强度仿真分析
        6.3.1 仿真软件简介
        6.3.2 建立有限元模型
        6.3.3 发射机的静力分析
7 发射机的主要性能设计
    7.1 电磁兼容性设计
        7.1.1 电路的电磁兼容设计
        7.1.2 结构上的电磁兼容设计
    7.2 可靠性设计
        7.2.1 固态发射机可靠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7.2.2 固态发射机的可靠性设计
    7.3 三防设计
        7.3.1 环境因素对发射机的影响
        7.3.2 发射机的三防设计原则和措施
    7.4 测试性设计
    7.5 安全性设计
    7.6 维修性设计
    7.7 环境适应性设计
    7.8 综合保障性设计
        7.8.1 结构保障性设计
        7.8.2 综合保障性能力要求
        7.8.3 Ku波段固态发射机研制的资源保障情况
8.技术指标达标情况及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分析
    8.1 技术指标达标情况分析
    8.2 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分析
9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超宽带双极性高压脉冲发生器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探地雷达技术简介
        1.2.2 GPR的相关研究和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3.1 超宽带脉冲技术
        1.3.2 探地雷达脉冲源简介
        1.3.3 雪崩管脉冲源技术发展现状
    1.4 论文所作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超宽带脉冲的相关技术概述
    2.1 高斯脉冲简介
        2.1.1 高斯脉冲波形分析
        2.1.2 高斯脉冲频谱分析
    2.2 脉冲功率技术介绍
        2.2.1 Blumlein传输线
        2.2.2 Marx发生器电路
    2.3 储能器件类型介绍
        2.3.1 电容储能
        2.3.2 电感储能
        2.3.3 脉冲成形线储能
    2.4 高速固态开关器件类型及脉冲产生技术
        2.4.1 脉冲产生技术简介
        2.4.2 隧道二极管及基本脉冲电路
        2.4.3 阶跃恢复二极管及基本脉冲电路
        2.4.4 雪崩晶体管及基本脉冲电路
        2.4.4.1 雪崩晶体管工作原理和工作点的移动
        2.4.4.2 雪崩晶体管的击穿机理
        2.4.4.3 雪崩管的击穿电压和雪崩区宽度
        2.4.4.4 雪崩晶体管的触发方式
        2.4.4.5 雪崩三极管脉冲发生电路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宽带双极性脉冲的设计制作
    3.1 系统设计方案
        3.1.1 脉冲耦合技术实现方法
        3.1.2 纯电子学整形优化的方法
    3.2 建立模型计算脉冲方程
        3.2.1 充电回路等效
        3.2.2 放电回路等效
        3.2.3 等效电路及波形修正
    3.3 单脉冲雪崩电路的设计
    3.4 整形优化电路的设计
        3.4.1 设计目的
        3.4.2 设计原则
    3.5 微分电路的设计
        3.5.1 有源微分电路介绍
        3.5.2 RC微分电路
        3.5.3 RL微分电路
    3.6 触发脉冲信号提供
    3.7 直流偏压供电提供
    3.8 PCB的设计原则及注意事项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实验平台搭建
    4.2 脉冲电路性能测试
        4.2.1 8至32级电路单极性脉冲输出波形
        4.2.2 8至32级电路双极性脉冲输出波形
    4.3 信号拖尾分析
        4.3.1 拖尾产生的原因
        4.3.2 降低拖尾的方法
    4.4 电容电感对波形的影响
        4.4.1 电容对波形的影响分析
        4.4.2 电感对波形的影响分析
    4.5 下一步工作设想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L波段海事卫星移动终端射频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移动终端研究现状
        1.2.1 移动终端射频系统的概况
        1.2.2 射频收发机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2 创新点
第2章QPSK技术的基础理论
    2.1 QPSK简介
    2.2 QPSK的星座图
    2.3 QPSK调制
    2.4 QPSK解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参考频率源与本振源
    3.1 参考频率源
    3.2 锁相环
    3.3 本振信号的合成
        3.3.1 HMC830LP6GE芯片
        3.3.2 发射本振信号
        3.3.3 接收本振信号
    3.4 参考频率源的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射单元
    4.1 零中频发射机
    4.2 发射单元的设计要求
    4.3 发射单元的设计方案
        4.3.1 差分阻抗变换器
        4.3.2 正交调制器
        4.3.3 可调衰减器
    4.4 发射单元的电路图与测试结果
        4.4.1 发射单元电路图
        4.4.2 发射单元的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接收单元
    5.1 零中频接收机
    5.2 接收单元的设计要求
    5.3 接收单元的设计方案
        5.3.1 低噪声放大器
        5.3.2 正交解调器
        5.3.3 自动增益控制系统
    5.4 接收单元的电路图与测试结果
        5.4.1 接收单元电路图
        5.4.2 接收单元的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通信协议控制单元
    6.1 通信协议控制单元的功能
    6.2 通信协议单片机的硬件设计
    6.3 通信协议单片机控制程序设计
        6.3.1 通信接口协议帧格式
        6.3.2 通信接口参数标识
    6.4 通信协议程序控制流程
        6.4.1 单片机控制系统主程序流程
        6.4.2 RS232 中断服务程序的流程
        6.4.3 通信协议中各控制单元的实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电源
    7.1 电源设计时注意问题
    7.2 电源设计方案
    7.3 电源设计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未来工作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DAB发射机的构成及其设计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SFCW信号源的研究与设计[D]. 高德彭.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Ka波段小型化宽带收发前端的研制[D]. 王大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长周期低噪声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D]. 郭向鑫.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0(08)
  • [4]旋转件应变测试的光电式传输研究[D]. 张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高级场面活动引导和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仪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一种C波段速调管发射机设计[D]. 王凌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7]某型冲锋枪设计与分析研究[D]. 陈华荣.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
  • [8]某机载Ku波段固态发射机结构设计研究[D]. 唐先光. 西华大学, 2018(12)
  • [9]超宽带双极性高压脉冲发生器的设计研究[D]. 孙博.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7(06)
  • [10]L波段海事卫星移动终端射频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雷巍. 集美大学, 2015(01)

标签:;  ;  ;  ;  

DAB发射机的组成及其设计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