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霉素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间

井冈霉素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间

一、用井岗霉素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张森[1](2021)在《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丙硫菌唑(Prothioneazole)是由美国拜耳公司研发,并于2004年在美国上市的三唑类广谱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杀菌活性高,作用范围广,与环境相容性好,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类杀菌剂。本文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和安全性评价,研究了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对水稻的安全性。通过对病菌的形态观察、DNA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麦角甾醇含量的变化以及对水稻的诱导抗病性,研究了丙硫菌唑的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田间药效实验结果表明,4.8×105mg/L丙硫菌唑悬浮剂400 mg/L、480 mg/L和560mg/L对水稻纹枯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 d防效可分别达90.40%、96.29%和98.17%。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89.11%、92.57%和96.87%。与对照药剂噻呋酰胺防效相当。2.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丙硫菌唑对94株水稻纹枯病菌有较高的抑菌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增强,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株AHGD1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0.1365 mg/L。对水稻纹枯病菌株AHFT6的抑制效果较差EC50值为4.6692mg/L。这些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1.0629±0.7959 mg/L。丙硫菌唑通过能抑制菌丝生长间接抑制菌核形成。各菌株抗性水平差异不明显,且抗性水平分布相对比较集中。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94株菌株的均为丙硫菌唑敏感菌株,可以釆用这些菌株的平均EC50值(1.0629±0.7959 mg/L)作为该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基线,且EC50值的差异与地理位置无关。3.丙硫菌唑对水稻的安全性丙硫菌唑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表明,不同浓度的丙硫菌唑对种子的正常发芽、出苗和生长影响不显着。没有药害风险。4.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丙硫菌唑处理的水稻纹枯病菌菌丝中DN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麦角甾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主要通过甾醇含量降低,同时会导致菌丝细胞渗透压、菌丝脂质过氧化程度随之升高,而DN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之降低。5.丙硫菌唑对水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POD、CAT、SOD和PAL 4个植物基础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系列药剂浓度作用下,酶活性呈现递增趋势,具有一定的诱导抗病性。与具有诱导抗性能力的对照药剂井岗霉素相比,丙硫菌唑具有较强的诱导抗性能力。6.丙硫菌唑对稻纹枯病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PG、PMG和CX 3个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细胞壁降解酶整体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是较低,且药剂对PG、PMG的活性影响最强。说明系列药剂浓度对病菌的侵染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结合丙硫菌唑诱导抗性实验,从而说明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不仅有治疗作用还有预防效果。

齐永志[2](2014)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微生态效应及对小麦纹枯病的适应性控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河北省主要的粮食种植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河北省开始推广应用玉米秸秆还田的新耕作方式,且玉米秸秆还田面积和还田数量均逐年提高,小麦纹枯病呈逐年加重趋势,现已成为河北省小麦第二大病害。本论文在详细调查并分析河北省玉米秸秆还田前后小麦纹枯病发生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及致病力分化特征。通过室内模拟和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拮抗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玉米秸秆腐解物中主要化感物质种类与含量并测定主要化感物质对小麦幼苗和病原菌的化感作用;最后,通过室内盆栽、田间试验研究了多功能拮抗菌B1514、高效化学药剂噻呋酰胺及施肥措施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河北省大面积推行玉米秸秆还田以前,小麦纹枯病仅在1989年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发病面积高达58.4万hm2次,产量损失约1.7万吨;其它年份纹枯病发生面积均在0.3万hm2次以下。玉米秸秆大面积还田以后,小麦纹枯病年均发生面积达67.1万hm2次,产量损失年均达2.1万吨以上。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地域呈南重北轻的特点,其中邯郸、邢台、石家庄和衡水发病较重,保定、沧州和唐山发病较轻。2.从河北省3个不同生态类型区30个监测点分离鉴定了196株纹枯病菌,其中以强致病力AG-D融合菌群为主,其它还包括AG-B(0)、AG-2、AG-5和AG-4融合型,5种类型各占菌株总数的88.3%、1.5%、5.1%、3.6%和1.5%。196株菌株对河北省3个优势小麦品种致病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石新828、良星99和邯6172,并分成RV1、RV2、RV3和RV44个致病力类型。采自邯郸市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最强;其次分别是采自是沧州、石家庄和保定的菌株;唐山菌株致病力相对最弱。3.秸秆还田能显着提高小麦根际土壤和根表土壤中禾谷丝核菌的数量,提高幅度为33.3%~83.8%;缩短禾谷丝核菌成功侵染小麦时间,为3~6天。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根际土壤和根表土壤中革兰氏阳性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真菌/细菌比值,降低了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数量。在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秸秆还田降低了根际土壤和根表土壤中纹枯病菌拮抗菌的比例及拮抗物质2,4-DAPG的含量。4.玉米秸秆腐解物对小麦种子萌发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强度均随着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强。不同浓度腐解物对小麦幼苗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作用,根系生长比地上部更明显。随着秸秆腐解物浓度的提高,小麦根系活力、SOD和POD活性均逐渐降低,而根系离子渗漏明显增强。经含玉米秸秆腐解物培养基连续继代驯化培养25代后,禾谷丝核菌的致病力明显提高;培养40代后,纹枯病菌RV1、RV2、RV3和RV44种类型的致病力均明显增强,各菌株F40代侵染后小麦的病情指数分别比各自亲本F0代提高了20.0%、37.9%、42.9%和72.6%。5.从玉米秸秆腐解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42种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酸类、酯类、酰胺类、烃类、醛酮类、酚类、醇类及杂环化合物等,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3.16%、21.6%、13.56%、12.84%、8.64%、2.16%、0.36%和3.48%;其中,三十四烷、甲酸癸酯、邻羟基苯甲酸、N-乙基乙酰胺、3,5-二甲基苯甲醛、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甲基戊基-邻苯二甲酸异二丁酯和3-苯基-2-丙烯酸是秸秆提取物中的主要有机物质。所选测的12种化感物质中,邻羟基苯甲酸的含量最高,为32.41mg·L-1;其次是3-苯基-2-丙烯酸,为21.31mg·L-1;对羟基苯甲酸、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十六烯酸和8-十八碳烯酸四种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10.32mg·L-1、9.11mg·L-1、8.48mg·L-1和9.13mg·L-1;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含量最低,仅为0.43mg·L-1。所测定的化感物质中邻羟基苯甲酸对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对羟基苯甲酸。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对禾谷丝核菌的菌丝生长、菌丝干重、菌核形成数量和菌核干重促进作用最强,其次是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6.多功能拮抗菌B1514在小麦根际和根内定殖时间分别达49天和28天以上,添加玉米秸秆可明显延长菌株在根际和根内的定殖时间;在秸秆还田土壤中,B1514发酵液浸种的防效为85.3%,与对照药剂戊唑醇(150g/100kg种子)无显着差异。B1514浸种同时添加发酵物(100kg/667m2)的持效期较长,在小麦成熟期其防效优于戊唑醇,为55.2%;秸秆降解率也较高,为45.5%。多功能土壤添加剂HAD-5以600kg/hm2用量撒施于玉米秸秆还田地块后,既能提高秸秆降解率,又能控制小麦纹枯病。7.小麦纹枯病菌对不同常用药剂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戊唑醇>噻呋酰胺>咯菌腈>丙环唑>三唑酮>井冈霉素>多菌灵。利用菌丝生长速度法确定了小麦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基线,EC50值为0.072±0.022μg/mL。通过紫外诱导+菌落角变的方法获得5株抗噻呋酰胺突变体,抗药性水平介于5.48~18.94倍之间,且与戊唑醇等上述6种常用药剂无交互抗性关系;经继代培养后,其抗药性和致病力均明显降低,故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风险为低到中等。80mL24%噻呋酰胺悬浮剂/100kg种子拌种对小麦纹枯病表现出较好防治效果,在拔节期和成熟期的相对防效分别为69.7%和56.1%,增产率为6.58%,均明显优于戊唑醇拌种(150g/100kg种子)。8.在基本苗数为375万/hm2和450万/hm2的条件下,氮肥底追比例为5:3时,小麦发病程度相对较轻,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在21.2%~24.3%和13.2~15.1之间;产量相对较高,分别为7110.5kg/hm2和6965.3kg/hm2。底施钾肥为135kg/hm2时,对小麦纹枯病表现出较好的调控作用。

朱芳芳[3](2011)在《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小麦纹枯病抗性QTL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或立枯丝核菌(Rhizoctionia solani)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气候的变化,纹枯病在我国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广泛发生,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筛选纹枯病抗源、研究抗纹枯病的遗传特点,选育和研究抗纹枯病小麦新品种无疑成为小麦纹枯病防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进行初步筛选鉴定的基础上,对抗病表现较好的114份小麦材料进行了纹枯病抗性的重复鉴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参试品种具有比较稳定的纹枯病抗性,共筛选出包括Niavt14、新麦26在内的34份抗纹枯病种质和西农88、Tyalt在内的49份中抗纹枯病品种。在抗病材料中,12份为国内改良品种,7份为国内地方品种,15份为国外引进品种,为纹枯病的抗病育种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抗源。为寻找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及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抗性连锁标记,本研究用单粒传方法构建了由Niavt14和徐州25杂交后代衍生的含215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分别于2009-2011年连续三年采用牙签接菌法对该群体的纹枯病抗性进行了田间鉴定,此外,2011年还同时采用牙签接菌法进行了温室鉴定。表型数据分析初步结果表明,纹枯病病情指数的偏度和峰度均较小,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适合QTL区间作图。利用503对SSR引物对亲本进行多态性分析,共获得177个位点多态性资料,使用JoinMap3.0软件对此177个位点进行遗传作图,共拟合获得了由148个SSR标记位点组成的41个连锁群,覆盖884.4cM,平均间距6.0cM,涉及20条染色体(除6B)。使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0软件的CIM功能对与群体纹枯病抗性显着相关的连锁群进行复合区间作图,检测到3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这3个QTL位点的抗性都来源于抗病亲本Niavt14。在染色体2B上检测到2个抗性QTL:Qses.jaas-2bl、Qses.jaas-2b2。Qses.jaas-2b1在2009年大田和2010年大田鉴定中均可以检测到,分别可解释5.46%和8.56%的表型变异;Qses.jaas-2b2在2009-2011连续三年的田间纹枯病调查中均可以检测到,分别可以解释6.04%、8.10%、12.92%的表型变异;在染色体7D上检测到1个抗性QTL:Qses.jaas-7d,在2009年田间鉴定和2011年温室鉴定中都能检测到,分别可解释11.25%和6.84%的表型变异。因此推测2B和7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主效抗性QTL。此外,本文对该群体的株高、抽穗期和开花期的QTL也进行了初步的QTL定位,并分析了上述性状QTL位点与该群体纹枯病性抗性QTL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染色体2B上检测到的抽穗期相关的QTL位点与纹枯病抗性位点不同;染色体7D上与纹枯病抗性位点相近的位置分别检测到与群体株高、抽穗期和开花期相关的QTL位点,但是均与已报道的此染色体上的QTL位点不同。因此,Niavt14在7D上的纹枯病抗性QTL与其株高、抽穗期和开花期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

全鑫,薛保国,杨丽荣,孙虎[4](2011)在《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对小麦纹枯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药效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5%井冈霉素WP与2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WP复配对小麦纹枯病的毒力作用,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二者不同配比对小麦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Wadley法评价增效作用,并对筛选出的最佳配比的药剂进行了盆栽药效实验,结果表明:5%井冈霉素WP与2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WP在1:1的配比时增效系数最大,增效最为显着,此配比制剂用量500、125、250mg/L时的预防效果分别达到78.8%,77.3%,75.1%,均高于50%多菌灵WP(167mg/L)和5%井冈霉素WP(250mg/L),治疗效果和预防效果明显。5%井岗霉素WP与2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1:1复配可作为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理想药剂。

徐开云[5](2009)在《纹枯病防治药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纹枯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多年来生产上主要依赖井冈霉素、三唑酮、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这些药剂的长期使用,使得纹枯病菌对三唑酮、多菌灵敏感性不断下降。本文通过药剂筛选,获得了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增效组合,研制了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并推广应用于水稻、小麦纹枯病的防治。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常用杀菌剂对禾谷丝核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表现出不同的抑菌活性,其中苯醚甲环唑的抑菌作用最强(EC50值为0.67μg/mL),其次为丙环唑(EC50值为1.08μg/mL),这两种药剂的抑菌作用明显高于三唑醇、井冈霉素等常规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不同配比对小麦纹枯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共毒系数在115.64-194.78之间,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以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为1:1的配比增效最为显着,抑制中浓度EC50为0.42μg/mL,利用该配比研制复配杀菌剂。2悬乳剂研发:为了研发环境相容制剂,将该杀菌剂组合加工成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SE)。研究结果表明,SE剂型的最佳配方组成为苯醚甲环唑15%,丙环唑15%、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酯润湿分散剂5%、黄原胶0.2%、有机硅消泡剂0.4%、150#溶剂油7.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乳化剂1%、二氧化硅稳定剂1%、5-氮-2-甲基-4-异噻唑啉-3-酮0.3%、乙二醇4%、水补足至100%。该制剂产品悬浮率≥90%,热贮(54℃±2,14 d)分解率≤5%,产品其他各项指标也均符合悬乳剂要求。3、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通过对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的色谱参数优化,以及方法的线性相关性、精密度、添加回收率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法测定了同一条件下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中苯醚甲环唑、丙环唑这两种有效成分,其分离度好,保留时间分别为9.9min和2.3min。该法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线性关系良好,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及分离效果好,适用于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产品的有效成分分析。4、2006-2007年分别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进行了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防治小麦纹枯病、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对小麦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于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每667m2施药20 mL,药后30d的防治效果为67.8%-82.74%,平均防效为81.8%。于水稻分蘖盛末期和齐穗期使用15-20 mL/667 m2两次,药后15d的防治效果为64.44%-84.52%,平均防效为82.9%。2007-2008年开展了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累计应用面积达300多万亩,防治效果达85%以上,显着好于井冈霉素(65.4%)。

王军[6](2009)在《沿淮单季稻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稻曲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是近年来危害水稻的主要病害,随着水稻品种和杂交组合的变化呈逐年加重趋势。本文对稻曲病流行规律、防治技术、产量损失估计,栽培因子对纹枯病的影响,条纹叶枯病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稻曲病孢子田间捕捉结果表明:从两年的捕捉调查结果可见:稻曲病菌分生孢子初见于7月上旬末-中旬,7月下旬-8月初数量缓慢上升,8月下旬田间显症后数量急增,9月收割前数量保持平缓下降趋势。晴天孢子飞散的动态是昼少夜多,孢子飞散的最高峰为凌晨1:00-3:00,阴天孢子飞散的动态也是昼少夜多,但白天孢子释放量增多,阴雨天孢子飞散的动态昼夜基本持平,无明显差异。稻曲病田间药剂筛选试验, 2008年明确了新型复配药剂10%烯唑醇+咪酰胺WP防治稻曲病的效果,以10%烯唑醇+咪酰胺WP(200g/667m2)的平均防效最好,新两优6号达到79.2%,晚稻68达到78.7%。同时从水稻剑叶露尖至齐穗扬花不同生育期施药,找出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时期,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在剑叶耳始见时期施药是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最适时期。稻曲病影响造成的产量损失研究表明:武育梗、皖稻68、丰两优1号、新两优6号四个品种稻曲病发生程度与稻谷减产率的关系密切,相关系数都在0.98以上,最高达到0.9946。四个品种稻曲病发生程度与精米下降率关系也非常密切,相关系数都在0.98以上,最高达到0.9942。稻谷减产率模型为:武育梗Y11=0.845870*(1-exp(-((X1+1.8054)/13.0440)^1.5126))皖稻68 Y12=0.928444*(1-exp(-((X1+1.1690)/14.4787)^1.2737))丰两优1号Y13=0.605618*(1-exp(-((X1-0.477943)/9.6655)^1.2774))新两优6号Y14=0.623224*(1-exp(-((X1+0.084995)/11.0781)^1.3402))稻曲病精米下降率模型为:武育梗Y21=0.187206*(1-exp(-((X1+132.2952)/143.6793)^32.1129))皖稻68 Y22=0.178496*(1-exp(-((X1+229.8241)/240.9429)^55.1541))丰两优1号Y23=622.0615*(1-exp(-((X1+4.3726)/743.6567)^2.3739))新两优6号Y24=756.5407*(1-exp(-((X1+5.9198)/607.6504)^2.6322))氮肥、密度对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的影响明显大于密度的影响。在密度为0水平的条件下,施N量在-1-0水平范围内,对稻纹枯病病情的影响较小,0水平以上,随N量的增加,纹枯病病情明显上升。在氮肥为0水平的条件下,栽插密度在-1-0水平范围内,病情上升不明显。条纹叶枯病药剂防治筛选试验表明:防治效果,5%氟虫腈SC+48%毒死蜱EC(50+100g/667m2)>25%吡蚜酮SC+48%毒死蜱EC(25+100g/667m2)>25%扑虱灵WP+48%毒死蜱EC(67+100g/667m2)。就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而言,持效期长和持效期短的药剂混合施用比单剂施用有增效作用。菌克毒克和叶面肥碧护对防治条纹叶枯病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张会云,陈荣振,冯国华,刘东涛,王静,王晓军,楼辰军,张凤[7](2007)在《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近年来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对该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陈述,并建议在今后的小麦纹枯病研究工作中,应加强抗性遗传机理研究;通过抗源材料的鉴定、筛选,辅以分子标记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抗病品种选育的效率,以尽快满足生产之需。

李东臣[8](2007)在《山东德州市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针对山东鲁西北平原发生的的小麦主要病害进行调查,明确了小麦病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的变化;并针对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防治技术研究。通过系统试验评价了德州市目前应用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和根腐病四种病害的室内抗病性水平;利用7种不同的杀菌剂及其混合剂以生长速率法检测对小麦颖枯病菌、赤霉病菌、纹枯病菌和根腐病菌的抑菌作用;试验比较了2.5%适乐时种衣剂、5%丙环唑水分散剂、25%戊唑醇乳油、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井岗霉素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喷雾防治和种子处理分别对小麦主要病害的防治作用;在此基础上验证了苗期拌种结合拔节期药剂喷雾对小麦主要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研究了不同药剂的种子处理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小麦产量及其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当地小麦生产的小麦主要病害综合治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德州市种植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差异显着,鲁麦14、济南13和莱州953为高抗品种;鲁麦13、鲁麦15、鲁麦17、鲁麦18、济核02为中抗品种,鲁麦11、鲁麦12、鲁麦19为中感品种,鲁麦3为高感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水平表现为:鲁麦14、烟农15为高抗品种,郑引1号、PH85-16、鲁麦1号为中抗品种;徐州24、徐州25、烟富188为中感品种,鲁麦22为;高感品种。对小麦根腐病抗性水平表现为:碱麦、冀花91、冀育83、冀花91H2、吕旱1155、克91对叶枯或杆枯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但是未发现对根腐病的免疫品种;鲁麦12、鲁麦13、鲁麦15、鲁麦19为感病品种。对小麦纹枯病抗性水平表现为:昌乐5为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烟农15、济南17、鲁麦15、鲁麦23、鲁麦14。山农45、鲁麦9、D9401、鲁麦7、鲁麦13、泰山021为中感品种;215953为高度感病品种。2.、不同杀菌剂药剂对主要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试验显示:杀菌剂单剂中对小麦颖枯病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杀菌剂是丙环唑,抑菌率达到97.65%;其次为戊唑醇,抑菌率为92.23%。对小麦赤霉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丙环唑,其抑菌率达95.24%,抑菌效果显着;其次为多菌灵,抑菌率为91.41%;福美双的抑菌作用为86.92%,抑菌效果明显。对小麦根腐病病原菌抑菌作用显着的杀菌剂是适乐时,抑菌率为93.83%;其次为福美双,抑菌率为91.52%;丙环唑的抑菌率为90.62%,仅次于福美双,抑菌效果较好。井冈霉素、适乐时和福美双对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均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其抑菌率分别为:98.33%、97.37%、92.51%。3、药剂混用对小麦四种病原菌的抑制试验证明,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戊唑醇对小麦颖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98.52%和95.47%;百菌清+多菌灵、多菌灵+福美双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6.15%和94.23%;多菌灵+福美双、福美双+适乐时、百菌清+多菌灵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6.80%、94.64%、88.23%;适乐时+井岗霉素、福美双+适乐时对小麦纹枯病原菌抑菌率分别为98.63%和97.45%,都是抑菌作用最高的杀菌剂混用组合。4.、大田药效试验证明,25%敌力脱EC、25%戊唑醇EC、10%世高水分散剂、40%杜邦福星EC四个处理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25%敌力脱EC、10%世高水分散粒剂、40%杜邦福星EC在小麦花期喷药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后7天的防效高达80.6%~86.5%;25%敌力脱EC、10%世高水分散粒剂、40%杜邦福星EC、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四个处理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药后7天的防效为66.5%~72.4%。5、分别用14%纹枯净种衣剂、2%立克秀湿拌剂、2.5%适乐时种衣剂、50%福美双WP对小麦进行拌种处理,播种后80天对小麦纹枯病防治效果达80.06%~88.48%。3%敌萎丹种衣剂、2%立克秀湿拌剂、2.5%适乐时种衣剂、50%福美双WP对小麦进行拌种处理,播种后60天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80.59%—88.13%。6.、播种期拌种结合拔节期药剂喷雾对小麦病害试验表明:防治白粉病以敌萎丹拌种+敌力脱喷雾、戊唑醇拌种+敌力脱喷雾、立克锈拌种+戊唑醇喷雾、多菌灵拌种+敌力脱喷雾、福美双拌种+敌力脱喷雾五个不同处理的效果最好,持效期可达小麦的乳熟期,防治效果仍然维持在80.95%~85.06%。防治赤霉病以敌萎丹拌种+敌力脱喷雾、戊唑醇拌种+敌力脱喷雾、多菌灵拌种+敌力脱喷雾、福美双拌种+敌力脱喷雾,5月15日第三次田间调查四个处理的防治效果达78.92%~84.04%,有效控制期较长。防治纹枯病用纹枯净拌种+井岗霉素喷雾、敌萎丹拌种+敌力脱喷雾、适乐时拌种+敌力脱喷雾、立克锈拌种+戊唑醇喷雾、多菌灵拌种+敌力脱喷雾、福美双拌种+敌力脱喷雾六个处理对小麦纹枯病控制效果显着。适乐时拌种+敌力脱喷雾、立克锈拌种+三唑酮喷雾、多菌灵拌种+敌力脱喷雾、福美双拌种+敌力脱喷雾四个处理的防治小麦根腐病效果可达87.05%~92.83%,控制效果十分显着。7.药剂拌种对小麦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常规条件下,立克秀、敌萎丹、纹枯净、适乐时的安全性都很高,出苗天数与对照相同,均为6天;而井岗霉素、三唑酮的药剂拌种小麦出苗推迟1~2天,对小麦生育期有一定的影响。各处理对小麦苗期根数、叶数、叶长的影响,与清水对照相比较差异不显着。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发现,13个处理中的8个处理的产量高于对照,其中2%立克秀湿拌种剂、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比对照增产分别达15.76%、12.36%、12.83%,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

刘树法[9](2004)在《不同药剂春季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粉锈宁、井岗霉素以及两种药剂复配的不同浓度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结果表明 ,每公顷用药量为 2 0 %粉锈宁乳油 75 0mL +5 %井岗霉素水剂 375 0mL对水 12 0 0kg喷雾防效最高 ,达 6 2 4 % ;5 %井岗霉素水剂每公顷 6 0 0 0mL对水 180 0kg ,防效达 6 0 2 % ;每公顷 2 0 %粉锈宁乳油 12 0 0mL对水 12 0 0kg ,防效达 5 0 2 %。上述 3种配方对水 6 0 0kg/hm2 喷雾防效均不理想

杜华[10](2004)在《放线菌024菌株种类鉴定及其所产抗生素的纯化技术和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针对防治小麦纹枯病的100多种生防放线菌中,筛选出了目标放线菌024。对它的菌种的初步鉴定、初始发酵条件与最适发酵条件进行了探索,找到了适合该菌大量产生抗生素的发酵条件(装液量100ml/250ml,黄豆饼浸液培养液发酵培养,初始PH7.0,转速170r/min,28℃培养,培养时间4d)及其它影响因子,包括PH值、温度、金属离子等,本文主要对该菌株种类鉴定及其所产抗生素的纯化技术、结构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采用经典鉴定方法和分子分类方法对放线菌024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放线菌024属于链霉菌属,并且和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两个种有99%的同源性;024菌株的形态及培养特征与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基本一致但略有不同,生理生化测定也有所差异,所以确定放线菌024是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的一个变种。抑菌谱测定表明放线菌024的发酵液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如:苹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aearum)、小麦根腐长孺孢(Helminthosporium sativum)、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山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等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放线菌024的发酵物质—抗生素纯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发酵培养、过滤、浓缩、灭菌、离心等预处理,然后用甲醇浸取,上清夜上氧化铝和硅胶柱层析即连续柱层析可以有效地对抗生素进行纯化。氧化铝柱层析中用丙酮、丙酮+甲醇(1:1)、甲醇各150ml作为洗脱液;硅胶柱层析中用甲醇:水(1:1)250ml作为洗脱液。在连续柱层析<WP=8>收集的洗脱液中,有两个区段对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水浴锅中挥发蒸干后得到粗提制品,该晶体对禾谷丝核菌有很强的抑菌活性。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质谱分析法对连续柱层析所得的晶体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晶体的主要成分是一种二聚糖,分子量382.6;另外有一种物质分子量1153.5, 有关结构正在分析中。

二、用井岗霉素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井岗霉素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期(论文提纲范文)

(1)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水稻品种
        3.1.2 供试菌株(见附录 A)
        3.1.3 供试杀菌剂及来源
        3.1.4 供试培养基及配方
        3.1.5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3.1.6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3.3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及菌株的敏感性测定
        3.3.1 药剂梯度浓度的制备
        3.3.2 菌株活化、菌核培养
        3.3.3 丙硫菌唑毒力测定
    3.4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3.4.1 发芽试验
        3.4.2 出苗试验
    3.5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作用机制研究
        3.5.1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作用方式
        3.5.2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诱导抗性研究
        3.5.3 丙硫菌唑抑制细胞壁降解酶研究
    3.6 主要软件及网站
4 结果与分析
    4.1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田间防治效果
    4.2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及菌株的敏感性
    4.3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4.4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作用机制
        4.4.1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作用方式
        4.4.2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诱导抗性
        4.4.3 丙硫菌唑对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
5 讨论
    5.1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
    5.2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机制
    5.3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诱导抗性
6 结论
    6.1 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
    6.2 丙硫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机制
    6.3 丙硫菌唑对水稻的诱导抗性
参考文献
附录 A 菌株采集地及时间

(2)玉米秸秆还田的微生态效应及对小麦纹枯病的适应性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小麦纹枯病研究概况
        1 小麦纹枯病发生与分布
        2 小麦纹枯病侵染过程及症状
        3 小麦纹枯病病原及特征
        4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
        5 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6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第二节 玉米秸秆还田研究现状
        1 玉米秸秆还田方法
        1.1 秸秆还田类型
        1.2 秸秆还田的时间及用量
        2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2.2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2.3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4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5 玉米秸秆还田对农田病虫害的影响
        3 玉米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
        3.1 玉米秸秆还田配套技术不完善
        3.2 玉米秸秆还田需要进一步量化
        3.3 玉米秸秆还田增产机理尚需进一步探讨
        3.4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急需明确
    第三节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 科学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秸秆还田条件下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的时空变化
    第一节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分析法
        1.2 实地调查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年际间变化
        2.2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区域变化
        2.3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危害特征
        3 讨论
        3.1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原因
        3.2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对产量的影响
        3.3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河北省小麦纹枯病防治措施
        4 结论
    第二节 秸秆还田条件下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群体组成及致病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细胞核数目特征
        2.2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种类分布
        2.3 河北省不同地区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差异分析
        2.4 河北省不同地区小麦纹枯病菌致病类型特点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微生态效应
    第一节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纹枯病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添加玉米秸秆对小麦根际和根表土壤中病原菌数量的影响
        2.2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
        2.3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2.4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2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际荧光假单胞菌数量的影响
        2.3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际拮抗菌的影响
        2.4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际 2,4-DAPG 含量影响
        3 讨论
        3.1 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测定方法
        3.2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3.3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际拮抗物质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节 玉米秸秆腐解物对小麦纹枯病的化感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秸秆腐解物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玉米秸秆腐解物对禾谷丝核菌的影响
        2.3 玉米秸秆腐解物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2.4 玉米秸秆腐解物中有机化合物的 GC/MS 定性分析
        2.5 玉米秸秆腐解物中有机化合物的 GC/MS 定量分析
        2.6 玉米秸秆腐解物中苯甲酸衍生物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2.7 玉米秸秆腐解物中苯甲酸衍生物对禾谷丝核菌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3.1 玉米秸秆腐解物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3.2 玉米秸秆腐解物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3.3 玉米秸秆腐解物中化学物质及其化感作用
        4 结论
第四章 适应秸秆还田的小麦纹枯病控制技术
    第一节 多功能菌 B1514 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硫酸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
        2.2 多功能菌 B1514 抗药性标记
        2.3 突变菌株拮抗活性稳定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
        2.4 突变菌株纤维素降解能力和增殖稳定性
        2.5 B1514-SR6 在小麦根际土壤和根内的定殖动态
        2.6 B1514-SR6 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控作用和秸秆的降解效果
        2.7 多功能土壤添加剂 HAD-5 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控作用和秸秆的降解效果
        2.8 多功能土壤添加剂 HAD-5 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噻呋酰胺对小麦纹枯病防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
        2.2 噻呋酰胺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控效果
        2.3 小麦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节 施肥措施对小麦纹枯病的调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底追氮肥比例对小麦纹枯病的调控作用
        2.2 钾肥对小麦纹枯病的调控作用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以强致病力 AG-D 融合菌群为主
        1.2 玉米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程度
        1.3 秸秆还田的微生态效应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
        1.4 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纹枯病适应性控制技术
    2 展望
        2.1 还田玉米秸秆的化感作用需进一步深入分析
        2.2 玉米秸秆还田土壤中纹枯病菌需进一步定量测定
        2.3 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控措施急需建立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3)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小麦纹枯病抗性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纹枯病的病理研究进展
        1.1 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征
        1.2 病原菌致病力
        1.3 病原菌侵染过程及发病症状
        1.4 病害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1.5 产量损失及特点
        1.6 田间分布型、抽样数量和抗药性鉴定
        1.7 抗病机理
        1.8 防治技术
        1.9 问题与展望
    2 小麦抗纹枯病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1 小麦纹枯病的抗性鉴定
        2.2 抗小麦纹枯病种质资源筛选
        2.3 小麦纹枯病抗性遗传
        2.4 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
        2.5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
        2.6 问题与展望
    3 小麦分子标记与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3.1 主要的分子标记技术
        3.2 SSR标记在小麦抗纹枯病研究中的应用
        3.3 QTL定位的方法及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病菌接种
        1.3 病情调查
        1.4 抗病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年中均进行播种鉴定的80份供试材料的纹枯病发病情况
        2.2 在2011年进行播种鉴定的34份材料纹枯病发病情况
    3 讨论
第三章 小麦纹枯病抗性的QTL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纹枯病抗性鉴定
        1.3 小麦群体株高、抽穗期和开花期的调查
        1.4 SSR分析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IL群体的病情指数分布
        2.2 RIL群体的株高、抽穗期和开花期分布
        2.3 SSR多态性筛选及单标记回归分析
        2.4 构建遗传连锁图
        2.5 小麦纹枯病抗性的QTL分析
        2.6 小麦群体株高、抽穗期和开花期相关QTL分析
        2.7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位点的效应分析
    3 讨论
        3.1 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评价
        3.2 检测到的抗纹枯病QTL及其利用价值
        3.3 小麦株高、抽穗期和开花期的QTL定位分析
        3.4 小麦纹枯病抗性与小麦株高、抽穗期和开花期之间的相关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对小麦纹枯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病原菌
    1.3 毒力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1.5 盆栽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2.2 盆栽实验药效测定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5)纹枯病防治药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纹枯病的病原与危害
        1.1.1 病原菌
        1.1.2 危害
    1.2 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1.2.1 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和抗(耐)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1.2.2 农业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4 化学防治
    1.3 纹枯病的防治药剂和剂型发展
        1.3.1 纹枯病防治药剂筛选
        1.3.2 剂型发展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毒力及其混配增效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供试药剂
        2.1.4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2.1.5 杀菌剂单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2.1.6 杀菌剂联合增效作用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杀菌剂单剂对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2.2 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联合毒力测定
    2.3 讨论
第三章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的研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的制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配方筛选和控制指标
        3.2.2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质量测试
    3.3 小结
第四章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分析方法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制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剂和溶液
        4.1.3 色谱操作条件
        4.1.4 试验方法
        4.1.5 定性分析
        4.1.6 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性测定
        4.1.7 精密度测定
        4.1.8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的推广应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药剂
        5.1.2 试验方法
        5.1.3 药效调查与测产
        5.1.4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示范推广应用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5.2.2 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5.2.3 增产效果
        5.2.4 示范推广
    5.3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沿淮单季稻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1 稻曲病
        1.1 稻曲病的概况
        1.2 稻曲病的症状
        1.3 稻曲病的危害
        1.4 稻曲病的发病规律与发病因素
        1.5 稻曲病的田间分布、抽样方法及分级标准
        1.6 防治技术
    2 水稻纹枯病
    3 条纹叶枯病
        3.1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概况及研究进展
        3.2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技术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稻曲病
        1.1 稻曲病菌孢子的空中捕捉
        1.1.1 孢子捕捉器设置
        1.1.2 试验方法
        1.1.3 显微镜检测方法
        1.2 稻曲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1.2.1 供试水稻
        1.2.2 供试药剂
        1.2.3 药剂用量与小区安排
        1.2.4 施药方法
        1.2.5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1.3 稻曲病防治适期研究
        1.3.1 第一次试验(2007)
        1.3.2 第二次试验(2008)
        1.4 稻曲病产量损失估计
        1.4.1 供试水稻
        1.4.2 水稻种植及管理
        1.4.3 小区安排
        1.4.4 取样调查时间、产量测定方法
        1.4.5 精米下降率
    2 水稻纹枯病
        2.1 氮肥、密度对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2.1.1 品种(组合)及肥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调查内容和方法
    3 水稻条纹叶枯病
        3.1 水稻条纹叶枯病苗期药剂筛选
        3.1.1 供试水稻
        3.1.2 水稻种植及管理
        3.1.3 供试药剂
        3.1.4 药剂用量与小区安排
        3.1.5 实验时间和调查方法
        3.2 叶面肥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控制试验
        3.2.1 供试水稻
        3.2.2 水稻种植及管理
        3.2.3 供试药剂
        3.2.4 药剂用量与小区安排
        3.2.5 试验时间
        3.2.6 分级标准及调查时间
结果与分析
    1 稻曲病菌孢子的田间捕捉
        1.1 孢子捕捉器设置
        1.2 玻片的制作
        1.3 稻曲病孢子的每日观测
        1.4 稻曲病孢子的单日(晴或阴)观测
    2 稻曲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3 稻曲病防治适期的确定
    4 稻曲病产量损失估计
    5 氮肥、密度对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6 水稻条纹叶枯病苗期药剂筛选
    7 叶面肥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控制试验
讨论
    1 稻曲病间孢子的观测
    2 防治药剂与防治适期的筛选研究
    3 稻曲病产量损失估计
    4 氮肥、密度对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5 水稻条纹叶枯病苗期药剂筛选
    6 叶面肥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控制试验
结论
    1 稻曲病菌田间孢子释放规律
    2 防治药剂与防治适期的筛选研究
    3 稻曲病产量损失估计
    4 氮肥、密度对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5 水稻条纹叶枯病苗期药剂筛选
    6 叶面肥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控制试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
    1.1 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
    1.2 小麦纹枯病原菌致病力
    1.3 病害发生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
        1.3.1 发病规律
        1.3.2 对产量的影响
    1.4 防治技术
        1.4.1 化学防治
        1.4.2 生物防治
        1.4.3 农业防治
    1.5 抗病机理与抗病遗传育种
        1.5.1 抗病机理
        1.5.2 抗性遗传与抗病育种
2 今后工作方向
    2.1 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各地通用的抗病性鉴定技术体系
    2.2 加强纹枯病抗源的筛选与创新, 结合分子标记技术, 加快抗病育种步伐
    2.3 加强防治技术特别是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8)山东德州市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麦病害防治研究现状
        1.1.1 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现状
        1.1.2 国内外小麦的抗病性及抗病机制研究现状
    1.2 德州市小麦病害发生与防治
        1.2.1 土壤肥力普遍偏低,土壤养分不平衡
        1.2.2 小麦品种布局不合理
        1.2.3 播种量偏大,播种质量不高
        1.2.4 肥水运筹不合理,引发诸多问题
        1.2.5 选择品种时未充分考虑气象因素
        1.2.6 化学防治不合理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1.2 试验主要仪器
        2.1.3 供试病原菌
        2.1.4 供试小麦品种
    2.2 试验方法
        2.2.1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
        2.2.2 室内不同小麦品种对四种病原菌的抗性鉴定
        2.2.3 杀菌剂室内抑菌率测定
        2.2.4 田间化学防治药效试验方法
        2.2.5 药剂种子处理对小麦出苗和生长的影响
        2.2.6 药剂种子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2.7 播种期种子处理对小麦拔节期光合作用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病害的抗病性鉴定
        3.1.1 德州市小麦不同品种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评价
        3.1.2 德州市小麦不同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评价
        3.1.3 德州市小麦不同品种对小麦根腐病的抗性评价
        3.1.4 德州市小麦不同品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抗性评价
    3.2 杀菌剂抑菌作用测定
        3.2.1 7种杀菌剂单剂对侵染小麦的四种病原菌抑菌效果比较
        3.2.2 杀菌剂混用对四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比较
    3.3 喷雾对小麦病害的控制作用
        3.3.1 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控制作用
        3.3.2 喷雾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作用
        3.3.3 喷雾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作用
        3.3.4 喷雾对小麦根腐病的控制作用
    3.4 拌种对小麦土传病害的控制作用
        3.4.1 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作用
        3.4.2 拌种对小麦根腐病的控制作用
    3.5 苗期拌种结合拔节期喷雾对小麦病害的防治效果
        3.5.1 苗期药剂拌种结合拔节期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3.5.2 苗期药剂拌种结合拔节期喷雾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2.5.3 苗期药剂拌种结合拔节期喷雾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3.5.4 苗期药剂拌种结合拔节期喷雾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3.6 药剂拌种对小麦出苗和生长的影响
    3.7 药剂拌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8 药剂拌种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3.9 德州小麦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4 讨论
    4.1 近年小麦病害发生严重的原因分析
    4.2 小麦病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4.2.1 植物病害种类和危害严重程度不断发生变化
        4.2.2 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差
        4.2.3 片面强调化学防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未能得到很好贯彻
        4.2.4 生物防治产品较少,推广普及率低
        4.2.5 农民对植物病害知识掌握不够,防治效果差
        4.2.6 小麦化学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4.3 小麦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4.3.1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4.3.2 技术及资金仍是突出问题
        4.3.3 农药市场较为混乱
        4.3.4 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意识不够强
        4.3.5 土壤农药残留严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不同药剂春季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试验处理
    1.3 试验概况
    1.4 病情调查时间和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2.2 不同药剂的保产效果
3 小结

(10)放线菌024菌株种类鉴定及其所产抗生素的纯化技术和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纹枯病研究进展
        1.1.1 小麦纹枯病发生危害概况
        1.1.2 病原
        1.1.3 发病规律
        1.1.4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1.2 农用抗生素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农用抗生素概况
        1.2.2 抗生素在农业上的应用
        1.2.3 抗生素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3.1 发酵技术
        1.2.3.2 分离纯化技术
        1.2.3.3 抗生素的结构分析
        1.2.3.4 抗生素的结构改造
        1.2.3.5 对今后农用抗生素研究的浅见
    1.3 放线菌的分类研究进展
        1.3.1 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1.3.2 放线菌的经典分类
        1.3.3 放线菌的化学分类
        1.3.4 放线菌的分子分类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供试菌株
        3.1.4 常用培养基
        3.1.5 放线菌024鉴定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放线菌024的鉴定
        3.2.1.1 放线菌024的分子分类-核糖体DNA序列分析
        3.2.1.2 放线菌024的经典分类
        3.2.2 放线菌024所产抗生素的纯化
        3.2.2.1 抗生素的预处理
        3.2.2.2 活性碳脱色
        3.2.2.3 抗生素的纯化途径
        3.2.3 放线菌024所产抗生素的结构分析
        3.2.4 抗生素抑菌谱测定
        3.2.5 放线菌024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对比试验(盆栽)
4 结果与分析
    4.1 放线菌024菌种鉴定结果
        4.1.1 核糖体DNA的分子鉴定结果
        4.1.2 放线菌024的经典分类结果
        4.1.2.1 培养特征观察
        4.1.2.2 生化测定结果
    4.2 放线菌024所产抗生素的纯化
        4.2.1 抗生素预处理后的抑菌活性
        4.2.2 活性碳对抗生素的脱色结果
        4.2.3 抗生素纯化结果
        4.2.3.1 有机溶剂萃取后抗生素抑菌活性
        4.2.3.2 氧化铝柱层析后抗生素抑菌活性
        4.2.3.3 连续柱层析后抗生素抑菌活性
        4.2.3.4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后抗生素抑菌活性
    4.3 放线菌024所产抗生素的结构分析
        4.3.1 紫外吸收光谱图
        4.3.2 红外吸收光谱图
        4.3.3 核磁共振波谱图
        4.3.4 质谱分析图
    4.4 抗生素抑菌谱测定
    4.5 放线菌024发酵液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对比试验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图版

四、用井岗霉素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 [1]丙硫菌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作用机制[D]. 张森.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玉米秸秆还田的微生态效应及对小麦纹枯病的适应性控制技术[D]. 齐永志.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3]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小麦纹枯病抗性QTL分析[D]. 朱芳芳.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4]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对小麦纹枯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药效试验[J]. 全鑫,薛保国,杨丽荣,孙虎. 中国农学通报, 2011(07)
  • [5]纹枯病防治药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乳剂的研制与应用[D]. 徐开云.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6]沿淮单季稻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D]. 王军. 安徽农业大学, 2009(S2)
  • [7]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张会云,陈荣振,冯国华,刘东涛,王静,王晓军,楼辰军,张凤. 麦类作物学报, 2007(06)
  • [8]山东德州市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D]. 李东臣.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9]不同药剂春季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比较[J]. 刘树法. 作物杂志, 2004(03)
  • [10]放线菌024菌株种类鉴定及其所产抗生素的纯化技术和结构分析[D]. 杜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井冈霉素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