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信息下水污染控制与管理策略模型

不确定信息下水污染控制与管理策略模型

一、不确定信息下的水污染控制管理对策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富康[1](2021)在《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三级分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加快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水体水环境质量下降。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是污染物总量控制,而实施总量控制的核心工作是进行总量分配。要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就需要对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将总量控制目标具体分配至各污染源。因此,研究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模型,对改善水环境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汾河中游流域为研究对象,考虑区域环境经济之间发展关系,合理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公平性、可行性原则为基础,构建污染物总量分配体系,对污染物总量目标进行分配。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控制单元划分及水环境问题诊断按照《山西省水功能区划》的水质要求,对汾河中游水质状况进行评价。明确污染源、入河排污口与河流水域之间的关系,基于汾河中游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行政区划及流域汇水特征,对汾河中游干流及主要支流文峪河、潇河采用Arcgis水文分析功能,进行水陆控制单元的划分。结果表明:1)汾河中游流域共划分为7个水陆控制单元,其中干流5个,支流2个。2)汾河中游流域2015-2019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逐年下降,但仍属于劣V类水体,水质以氮磷污染为主,其中NH3-N为首要污染物。3)汾河中游流域2017年COD、NH3-N的入河总量分别为20850.25 t、4466.46t,主要来源于汾河太原B段控制单元。(2)汾河中游流域动态水环境容量研究选择COD、NH3-N作为计算因,利用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汾河中游水质进行模拟,并采用公式法对汾河中游流域不同水期的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汾河中游流域COD的水环境容量为65900.83 t/a,其中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0172.11t、24498.22t、11230.5 t;NH3-N的水环境容量为3302.98 t/a,其中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环水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506.25 t、1223.92 t、572.81 t。(3)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污染物总量分配研究以首要污染因子NH3-N为总量控制因子,在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环境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以2017年为基准年,选择容量总量的控制方式,通过“流域—控制单元—行政区—污染源”的三级分配体系,以公平性原则为基础,构建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行行政区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采用信息熵对主观赋权的各分配指标权重进行修正,考虑不同组合权重方案下总量目标的二级分配,并利用基尼系数法对二级分配结果进行评估,表明以人口和GDP为主要影响因素时的分配方案基尼系数最小,分配方案最公平合理。在二级分配基础上,考虑排污单位的排污现状、处理能力、污染物排放标准,构建线性规划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结合粒子群算法进行污染物总量目标的最优化分配,将总量目标分配至各污染源。

刘国龙[2](2020)在《朗诗蔚蓝溪苑项目绿色施工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建筑业近几十年发展尤为迅速,但过渡膨胀使得整个建筑行业面临诸多风险。因此,要想真正的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则必须严格控制建筑施工流程,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危害。该环节和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处理不好极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危害居民安全健康生活。正是在此背景之下,绿色施工理念应运而生,该理念认为建筑行业必须合理高效的利用有关资源,通过低污染、低耗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公司一定要秉承可持续的绿色施工理念强化其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从而促进企业绿色施工流程的改善,对整个行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建筑施工项目的绿色施工评价理论与现状基础上,首先对朗诗蔚蓝溪苑工程项目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其绿色施工现状,存在绿色施工意识理念差、人员管理、材料、绿色施工技术、地方政策不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绿色施工概念及环保意识淡薄.施工企业经济效益驱动,绿色建筑技术水平滞后,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匮乏,企业不重视绿色施工管理。其次,经分析有关绿色评价体系指标的评价方法并做系统的分析,总结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绿色施工评价重点,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和方法,采用综合评价法和灰色聚类评价法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最后,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绿色施工管理意识及理念、制定绿色施工管理体制、加强各环节的监督、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制定引导性的政策、构建合理有效的绿色施工技术等对策建议提高绿色施工的建议。实现指导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目的,有效的提升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相互协调并可持续发展,推动了国内建筑业绿色施工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白辉[3](2019)在《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中国水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为此而开展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又未能与水环境质量改善建立输入响应关系。虽然国际上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实施相对成熟,但是由于国情和基础的不同,一些技术方法现阶段在我国还难以适用,亟需提出适合我国水质目标管理核心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为此,本文针对我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区域污染物总量分配等关键技术难点开展了方法创新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体系,在河南省进行了实践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多重水质目标管理的实际,提出了多重水质节点控制的处理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划分水环境容量计算单元。考虑混合区水质达标和多重水质控制断面达标要求,在水环境容量解析计算模型基础上引入混合区范围计算方法和水质节点控制方法,建立了混合区水质节点控制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同时实现混合区控制和多重水质节点控制。(2)提出了水环境承载力是由水体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质量共同决定的内涵。以此为依据,在水环境容量承载率和水质承载率计算方法相互修正基础上,依据内梅罗指数方法,构建了多类型污染指标的耦合容量-水质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结合水环境管理预警需求,参考国际通行安全标准界限,将水环境承载力划分为超载、临界承载和可承载三个等级。(3)提出以三级水环境容量为依据确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并以此为目标,提出了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初始分配主要考虑区域整体污染物减排技术潜力和水环境管理工作,次级分配主要考虑分配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同时通过引入基尼系数法对区域污染物总量最终分配结果进行合理性评价。(4)根据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系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构建了一套包括基于负荷历时曲线(LDC)的水环境问题诊断方法、流域污染源-水质响应关系模型方法、混合区水质节点控制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耦合容量-水质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等5个关键方法的,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体系,基本涵盖了水污染总量控制的各个环节。(5)通过将所构建的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体系在河南省进行了应用研究,确定了河南省的总量控制目标,将总量控制目标在各地区之间进行了分配,并将各地区污染物总量分配到工业、城镇生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等点源,污染物总量分配结果比此前实施的总量控制更符合区域的特征,体现了各地区的差异性,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构建的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体系具有充分的科学基础和现实针对性,能很好的揭示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水环境质量的响应关系,有力服务于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环境质量双控目标,可以在全国进行推广使用,能为中国基于水质改善目标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实施提供技术平台和支撑,对中国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张路路[4](2019)在《黑龙江退耕还湿的效益评价与主体博弈研究 ——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是自然界拥有最高生物多样性、禀赋最大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并享有“天然蓄水库”及“地球之肾”的美称。随着全球性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日益加重,湿地恢复和保护越来越成为生态发展关注的热点。退耕还湿是符合我国尤其是以开垦等人类活动为背景恢复湿地面积、强化湿地功能的最直接最根本方法。同时,退耕还湿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又是人们对美好环境向往的时代需求,是实现湿地恢复、保护、发展的紧迫诉求。本文依据国内外背景,对湿地退化现状、湿地恢复现状及湿地保护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国内外湿地面积减少与功能退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结果。对比我国和黑龙江湿地变化情况,主要从三个角度分析。湿地类型上,组成我国和黑龙江湿地类型的构成基本保持不变,但各组成比例变化较为明显。二者均表现为以沼泽湿地、湖泊湿地的大幅度下降和人工湿地增加为主;湿地规模上,近乎同时段,自然湿地下降的速率减慢,但面积减少幅度大,以黑龙江湿地变耕地为主导形式的面积减少较为突出;湿地功能上,综合影响因素带动下,均呈现功能退化严重。基于此,在二者湿地变化对比研究的前提下,突出黑龙江湿地具有研究优势,并引出具体研究对象黑龙江三江湿地动态变化情况。分别从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等优越条件、土地利用类型与湿地动态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进而分析了该地区湿地发生变化的自然扰动因素和人为扰动因素。结果是:开垦耕作是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退耕还湿政策为前提,分别从两方面探究该政策下三江平原湿地保护的效果。研究发现,以AHP-Fuzzy综合评判法对20个具有代表性的湿地因子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对三江平原湿地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效益最大隶属度分别是3、4、3,综合效益最大隶属度为3,处于潜力发展期,表明退耕还湿的实施有成效,且符合以生态效益为基础,带动经济与社会效益。以博弈论中博弈方的理性程度为背景,以信息的完备性为分断点,基于退耕还湿政策的有效性趋势,分别从委托-代理与讨价还价两种模型对退耕还湿主体的策略选择进行讨论,并从无限重复博弈分析中归纳合作的可能性。得出:无论从何种机制探讨,农户和政府的合作是必然的和有效的;在一定机制下约束下,农户和政府最终会达成合作,实现共赢。综上,退耕还湿政策是湿地面积增加、功能恢复的有力之措,两种方法的结果为退耕还湿的推行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依据以上现状和结果,本文总结了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工程的必要性及综合评价体系与主体行为博弈方法的优缺点,并就三江平原实证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可行建议,希望为该地区的湿地恢复和发展提供些许建议和参考。

袁博[5](2015)在《玉溪市歪者河水质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玉溪研和工业园区是云南省省级重点工业园区,昆曼高速公路(昆明-曼谷)、玉蒙高速公路、泛亚铁路东线、中线、昆玉铁路均在研和交汇,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重要的物流、交通枢纽,根据玉溪研和工业园区规划,今后片区将发展成为千亿级的工业园区,片区开发规模及污染负荷将会加大。研和地区四面环山,地形较为特殊,片区仅有歪者河为唯一地表水出水通道,研和片区地表水均汇入歪者河,使得歪者河成为研和地区主要的纳污水体。近年来歪者河水质呈下降趋势,现水质已不能满足环境功能要求。因此,地表水环境是片区发展的重要环境制约因素之一,如何控制研和地区水污染物,改善歪者河河流水体水质,是解决研和地区地表水环境同地区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本论文通过对研和地区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得出了歪者河现污染来源主要来自农业源和生活源结论。歪者河作为研和纳污河流,研和地区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的排放直接影响到歪者河的水质,现研和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不足,使得河流水质不断下降。今后研和开发力度的加大,污染负荷将进一步加重,因此研和应实施工业废水“零排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在河道两侧划定“禁养区”, 采取严格的水污染控制对策,控制水污染物进入歪者河,并通过河岸、河道整治等逐步改善歪者河水环境。

周亮[6](2015)在《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10年来,淮河流域城镇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致使流域水资源需求量大增,水环境污染压力空前。同时,长期的污染积累,持续的污染增量,粗放型增长方式,非理性的空间规划布局,以及唯“GDP论”的考核模式,加剧了流域居民的生存环境恶化,流域癌症村数量不断增加,环境成本与健康成本激增,“人-水”矛盾愈发尖锐。针对中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发展问题。2012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未来中国将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了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为目标,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东部开放,中部崛起”战略大背景下,未来的15年(2015-2030年),淮河流域依然需要承担超过75亿吨粮食增产任务,承接大批来自长三角的污染转移产业,这无疑徒增了流域水污染防治难度与变数。因此,当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遭遇“掠夺式”发展的现实,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准确的解析污染来源,切实可行的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是流域实现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上述认识,论文以大尺度的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人-水”关系和谐发展为目标,围绕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力这条主线,在充分考虑流域自然特征与经济发展特征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借助复杂理论与极限增长理论,以“3S”地理空间分析为主要手段,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3维”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评价模型,系统的从流域水环境敏感性、水污染压力、水污染防控预警能力三个方面,对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区。以期为构建大尺度流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定量的科学决策依据。鉴此,论文在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采用叠置分析法、空间探索性分析模型以及重力模型等方法。首次系统的对淮河流域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资源、水环境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机进一步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了流域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2000-2010年淮河流域“三化”发展迅速,“三化”对流域水环境污染压力持续增大。其中,城镇化与农业化对水环境胁迫程度明显上升,工业化则呈微弱的下降趋势。2000-2010年流域人口城市化率和土地城市化率年均分别上升1.34%与1.51%,十年间流域超过22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超过4498.45 km2土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流域污染产业空间集聚趋势明显,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0.93%,年均增长约1%。流域粮食产量增加明显,畜禽养殖规模化速度提升,化肥使用量年均增长14.6%,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超过点源上升为流域的主要污染来源。2000-2012年流域供水量、用水量与用水效率均呈显着的上升趋势,流域86个国控监测断面水质总体趋好,但V类以上水质比重仍然较高,重度污染区域面积呈现较明显缩减趋势,但污染物排放的高值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依然集中分布在流域中游的沙颍河、洪河、涡河等子流域和流域省界附近(跨省断面污染严重)。耦合协调分析表明,流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之间耦合协调度水平均偏低,流域35个地市耦合度与协调度平均值分别为0.292与0.140。流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显着,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次,在对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水环境敏感性(WES),压力(WEPC)与防治能力(WPPC)的“三维”水资源环境支撑力模型。分别从流域自然基底、水质-水量,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监测预警等10个方面对流域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流域173个县市(市区)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整体水平偏低,流域173个县市中有87个支撑力偏低,占流域总面积的57.12%。支撑力空间格局整体呈现淮河干流以南地区高于干流以北地区,下游地区>上游地区>沂沭泗河流域地区≥中游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律。同时,以郑州-开封为支撑力低值中心,呈现由低到高的圈层梯度扩散分布规律,即以郑州-开封经济区为核心的地区,支撑能力最低,邻近地区次之,距离中心越远支撑能力则越高。流域水环境敏感性整体较高,流域104个县市水环境敏感性中等偏高,占流域总面积的52.44%。敏感性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东,淮河干流以南,中游大部分地区敏感性总体较高。流域水环境污染压力整体偏高,173个县市(市区)中89个污染压力偏高,占流域面积的55.75%,其中农业面源与城镇生活污水对流域污染胁迫程度最高,污染压力空间格局呈现东部整体高于西部,市辖区高于一般县区的特征。流域污染防治能力普遍较低,173个县市(市区)中,88个县市(市区)防治能力中等偏低。防治能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地区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东地区。形成敏感性、压力、防治能力与支撑能力空间差异显着的原因与流域综合评价体系的30项指标息息相关,但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区位、自然基础、区域发展水平、水资源效率和水环境管理水平。最后,依据流域“三维”支撑力模型中水环境敏感性、污染压力与防治能力的评价结果,对流域进行基于支撑力的水资源环境分区。并依据分区类型对流域进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与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分区研究表明,流域8种分区类型中高敏感-低压-低防治类型(H-L-L型)在流域分布最广,约占流域面积的1/4,其次是高敏感-高压-高防治类型(H-H-H型)、低敏感-高压-高防控类型(L-H-H型)与低敏感-低压-低防控类型(L-L-L型),四个类型共占流域面积的73.67%,是流域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主要类型。针对不同分区类型特征,提出切合流域实际的综合空间发展策略,即优化流域国土与城镇空间布局,促进流域城乡统筹融合,调整流域工农业产业结构,适度承接转移产业等。淮河流域下游以及干流以南地区虽然污染的胁迫约束程度也较高,但其水环境敏感性较小,污染防治能力较高,在严格环境准入和排放标准前提下,适宜布局基础产业;流域中游和沂沭泗河流域水环境压力大,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流域上游,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工程沿线以及流域生态极度脆弱区,建议严格的限制或保护性开发,确保良好生态环境功能和清洁水源供给。

赵冬楠[7](2014)在《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经济决策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日益明显,2011年城镇人口数量从改革开放初的1.72亿人增加至6.9亿,城镇化率从17.92%飙升至51.27%。我国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加大了现今污水处理的成本与难度。就松花江流域而言,该地区人口已超过6200万,其环境污染危害随着流域经济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而愈见突出,江水污染加剧,水环境遭到破坏,污染事故频发。为保护松花江沿线各城镇环境和生活饮用水安全,国务院要求相关部门加强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实现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加强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在此情况下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数目将扩增,甚至将超过大、中型污水处理厂。但相对大城市而言,小城镇存在经济实力弱、技术和管理水平低,水环境容量较小等特点,这是小城镇污水处理所具有的特殊性。因此,污水处理工艺是否得当,经济成本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针对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方案经济决策分析方进行了研究。对于污水处理工艺,通过对全国范围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调研,总结得出我国南北各地区现主要采用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工艺类型包括A/O法、A2/O法、氧化沟法、SBR法、曝气池生物滤池法等等,其中北方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中采用的主流工艺基本为A/O工艺和SBR工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变型工艺。对于污水处理厂的投资运行费用计算,分别采用了城镇污水污染控制费用函数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运算。费用函数方面,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控制投资和运行费用函数方面的大量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出国内外现有城镇污水污染控制投资和运行费用函数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和总结了城镇污水污染控制费用函数模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在分析城镇污水污染控制投资和运行管理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了城镇污水污染控制费用函数模型和参数,并通过费用函数模型和参数对佳木斯段拟建污水厂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进行了估计推算,对开发的松花江流域典型江段水污染技术经济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简单叙述。人工神经网络函数方面,本文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概念原理及其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尤其总结了其运用于水污染控制中的研究现状。而后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运用于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经济决策分析中。在对比神经网络法和函数法计算城镇污水污染控制投资费用、运行费用及其总费用后,分析得出较函数计算法,神经网络模型的计算误差为617%、412%、814%。考虑到本次神经网络运算样本数据数量缺乏丰富性,函数计算法结果存在误差,两方法计算结果相差在20%以内是合理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城镇污水处理厂投资和运行费用的方法可行。流域水污染控制的决策在于正确的分析方法,流域水污染控制的保证却在于良好的管理。本文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的水污染管理的特点,分析了国外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性而后分析比较了我国流域水管理控制办法的现状,以及目前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小城镇流域水管理的特点,介绍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控制技术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并推荐了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我国小城镇流域污染控制管理体系。

刘洋[8](2014)在《沈抚新城水污染控制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沈抚新城地处沈阳市与抚顺市之间,在沈抚同城大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该地区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浑河支流而进入浑河,严重影响了区域下游浑河沈阳段的水环境质量以及沿岸市政地下水源水质安全,因此沈抚新城水污染控制已成为该地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研究可以为沈抚新城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同时本研究在污水处理厂最优规划方法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开展了区域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通过对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检测分析,采用多因子指数法对浑河、杨官河、白沙河进行了地表水质量评价;采用物元可拓法对区内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杨官河和白沙河现状水质属于劣V类,浑河为Ⅲ类水体,符合水功能区要求。区域地下水质量属于Ⅱ类水标准。由此看出尽管浑河支流水质较差,但区段浑河水质仍达到水功能区要求,沈抚新城总体水环境质量较好。其次进行水功能区达标性分析。选取COD和氨氮为污染因子,计算浑河东陵大桥至长青桥河段的水环境容量。再利用QUAL2K软件模拟污水经杨官河和白沙河进入浑河后,东陵大桥至长青桥河段的污染物浓度变化。结果表明,该河段水环境容量值可以满足排污要求。但是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受排污口位置影响,在充分降解之前就流过控制断面,造成水功能区不达标。因此确定,浑河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接纳沈抚新城排放的污染物,但要合理分配污水排放量才能保证下游的水功能区划。第三制定水污染控制规划方案。对污水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投资费用进行对比,确定建设三座污水处理厂所需费用最少。并利用PSR模型对污水处理厂备选厂址进行评价,确定污水处理厂建设位置。在研究中根据研究区特点构建了污水处理厂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首次将污水处理厂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相关指标考虑进来,改变了以往的水环境规划中仅对地表水环境进行分析而忽略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不足,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根据最终确定的污水处理厂位置制定污染控制规划方案为:将沈抚新城划为三个排水分区,分期建设三座中型污水处理厂,对区域内生活、工业污水分别进行处理;处理后污水经白沙河、杨官河进入浑河。最后模拟预测规划方案对未来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以氨氮和COD为因子,模拟污水处理厂分期运行对地表水的影响。选择三氮作为污染因子,利用MODFLOW软件模拟未来地下水质量变化。结果表明,规划方案对未来的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小,能够保证区域水环境安全。并确定以中水回用、杨官河口人工湿地来减少污水和污染物排放量;以加强厂区防渗和地下水监测的方式保护地下水。水污染控制规划方案能够对沈抚新城及下游沈阳市水环境资源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对其他城区水污染控制规划工作起到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

李庄[9](2013)在《基于结构、工程、监管减排与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趋紧迫的环境容量和日趋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形势,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国家环境质量现状危机,我国明确提出了“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以遏制我国环境污染的加剧趋势。作为污染物环境管理的思想核心,污染物总量控制政策与环境经济手段备受国内外青睐。为减少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危害,如何将污染物减排途径与排污权交易制度相结合,以较小的社会—经济发展代价,合理地改善当前环境污染现状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的关键所在。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巨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等因素,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中势必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如何能客观、科学的解决此类不确定问题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为基础,以排污权交易制度为环境—经济结合点,从结构、工程、监管3大减排措施出发,提出“3+1”总量控制模式,并遵循区域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以各类污染物减排措施为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建立基于结构、工程、监管减排的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和基于“3+1”总量控制模式的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突出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的应用可操作性;基于我国“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完成情况和“十二五”总量控制规划要求,在所构建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传统线性规划方法和不确定性优化方法,分别建立构建基于结构、工程、监管减排和基于“3+1”总量控制模式的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体系。结合所构建的基于结构、工程、监管减排的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以区域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的指标层为决策变量,选取国家“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等为约束条件,分别构建基于传统线性规划方法和区间不确定性规划方法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并以湖南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为研究案例,选取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参数及约束条件,求解获得基于结构、工程、监管减排的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减排方案,为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提出合理化减排建议;在基于结构、工程、监管减排的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体系基础上,将排污权交易制度融入总量控制模型中,以基于“3+1”模式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的指标层为决策变量,以行业污染物排放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增速等作为约束条件,以区域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运用区间数学规划方法对结构、工程、监管3种减排途径及排污权交易下的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进行优化,获得基于“3+1”的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减排方案,从污染物减排与排污权交易角度对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决策,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协调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基于结构、工程、监管减排和基于“3+1”的两类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体系所获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优化方案的分析和比较,结合案例区域主要污染物所存在的减排问题及原因,指出可能影响总量控制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并依照模型体系优化结果对区域内主要行业总量控制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规范要求与保障措施,指导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的完善与有效实施,为今后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和区域总量控制路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

何羽[10](2012)在《三峡库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及安全边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工程是倍受世人关注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建设及运行,对三峡库区及流域的生态环境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有效保障三峡库区水质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不仅要对库区内污染源严格实施污染物达标排放,还必须研究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容量,并以此作为污染防治的依据,对主要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论文结合国家水专项《三峡水库水污染总量控制方案与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研究》课题,在对三峡库区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和三峡库区水质监测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峡库区污染结构特征。三峡库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面源,CODCr、NH3-H和TP入库负荷面源所占比例分别为60.59%、65.45%和87.43%。论文利用水文、水质实测资料,在大量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的基础上,针对主要污染物的不同污染特征,将三峡库区划分为106个污染控制单元,其中长江干流59个,嘉陵江6个,乌江3个,长江干流两侧32条支流(不含嘉陵江、乌江)划分38个水污染控制单元。基于污染控制单元的划分,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一起,利用二维稳态衰减模型定量计算出三峡库区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结果显示,三峡库区总体上有剩余水环境容量,但对于个别控制单元由于水质要求较高、陆源污染物排污负荷较大使得水环境容量没有剩余空间。运用一阶误差分析法,分析容量计算模型中各个关键参数对水环境容量计算的影响并据此计算安全边际值,结果显示,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对环境容量影响大小为背景浓度(C0)>混合区长度(x)=水深(h)>流速(u)=扩散系数(Ey)>降解系数(K);175m水位设计条件下, CODCr、NH3-N和TP预留安全边际占水环境容量比例平均值分别为11.9%,12.3%,12.4%;145m水位设计条件下,CODCr、NH3-N和TP预留安全边际占水环境容量比例平均值分别为15.6%,15.4%,15.8%。依据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和安全边际值,基于控制单元的经济条件、环境现状、水质保护目标以及人口因素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三峡库区各污染控制单元内的污染物环境总量,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物削减对策和措施。论文以大量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在查阅国内外环境总量控制研究成果并结合三峡库区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三峡库区环境总量控制进行了研究,这对三峡库区污染防治,保障库区水质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不确定信息下的水污染控制管理对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确定信息下的水污染控制管理对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三级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环境容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分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基础理论
        2.1.1 水环境容量
        2.1.2 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分配
    2.2 技术方法
        2.2.1 水环境容量计算
        2.2.2 污染物总量分配技术
3 研究区概况及水环境系统分析
    3.1 流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水文气象特征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水功能区划与控制单元划分
        3.2.1 水功能区划
        3.2.2 控制单元划分
    3.3 水质状况评价与分析
        3.3.1 水质评价指标与方法
        3.3.2 水质监测断面的设置
        3.3.3 水质状况评价与分析
    3.4 汾河中游流域污染负荷核定
        3.4.1 污染物排放状况调查
        3.4.2 汾河中游流域污染物排放汇总
    3.5 小结
4 汾河中游动态水环境容量研究
    4.1 汾河中游水质模型构建
        4.1.1 水动力模型的构建
        4.1.2 水质模型的构建
        4.1.3 模型参数率定
        4.1.4 模型验证
    4.2 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参数
        4.2.1 控制因子及水质目标
        4.2.2 设计水文条件
        4.2.3 水质综合降解系数
    4.3 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4.4 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4.4.1 基础资料合理性分析
        4.4.2 计算条件合理性分析
        4.4.3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合理性分析
    4.5 动态水环境容量分析
        4.5.1 不同水文期水环境容量动态变化分析
        4.5.2 不同控制单元河段水环境容量动态变化分析
    4.6 小结
5 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分配研究
    5.1 总量控制指标与控制目标的确定
        5.1.1 基于EKC曲线的汾河中游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5.1.2 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
        5.1.3 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
    5.2 基于TMDL的NH_3-N总量一级分配
    5.3 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NH_3-N总量二级分配
        5.3.1 分配模型
        5.3.2 分配系数的确定
        5.3.3 基于信息熵的权重确定
        5.3.4 污染物总量初始分配结果
        5.3.5 方案公平性评估
        5.3.6 污染物总量二级分配结果
    5.4 基于线性规划的NH_3-N总量三级分配
        5.4.1 分配模型
        5.4.2 分配方案
    5.5 方案合理性对比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朗诗蔚蓝溪苑项目绿色施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相关理论基础
    2.1 绿色施工概述
        2.1.1 绿色施工的概念与内涵
        2.1.2 绿色施工的特点
        2.1.3 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2.1.4 绿色施工评价的内容
    2.2 绿色施工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绿色施工中的应用
    2.3 绿色施工评价方法
        2.3.1 评价方法的概念
        2.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 朗诗蔚蓝溪苑项目绿色施工现状
    3.1 朗诗蔚蓝溪苑项目概况
        3.1.1 朗诗蔚蓝溪苑项目简介
        3.1.2 朗诗蔚蓝溪苑项目绿色施工管理
    3.2 绿色施工中主要管理和技术措施
        3.2.1 施工建设阶段技术
        3.2.2 绿色施工节能技术
        3.2.3 绿色施工节水技术
        3.2.4 绿色施工节材技术
        3.2.5 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3.3 绿色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3.3.1 绿色施工意识较差,理念不足
        3.3.2 绿色施工人员经验不足、重视不够
        3.3.3 绿色施工材料浪费比较严重
        3.3.4 绿色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落后
    3.4 影响绿色施工的原因分析
        3.4.1 施工企业经济利益的驱动
        3.4.2 建筑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滞后
        3.4.3 绿色施工管理体制及评价体系的匮乏
        3.4.4 绿色施工政策支持不足
第四章 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评价研究
    4.1 绿色施工评价目标
    4.2 构建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来源
        4.2.2 指标论证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指标权重的含义与分类
        4.3.2 权重确定方法
        4.3.3 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4 基于灰色聚类评价的绿色施工评价模型
        4.4.1 灰色聚类法原理
        4.4.2 灰色聚类评价法的评价模型
        4.4.3 绿色施工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的建立
    4.5 项目绿色施工结果评判标准
第五章 朗诗蔚蓝溪苑绿色施工提升措施
    5.1 提升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5.1.1 提升绿色施工管理意识及理念
        5.1.2 完善绿色施工管理体制
        5.1.3 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5.2 提高“四节一环保”措施和技术
        5.2.1 增加节约能源措施
        5.2.2 优化节约土地措施
        5.2.3 提升节约用水措施
        5.2.4 强化材料监管和使用节约材料新技术
        5.2.5 加强环保措施
    5.3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1.2.2 水环境容量
        1.2.3 水环境承载力
        1.2.4 水污染物总量分配
    1.3 存在不足
    1.4 科学问题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2 混合区水质节点控制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2.1 水环境容量内涵
    2.2 水质控制目标
    2.3 水文条件确定
    2.4 混合区水质节点控制的容量计算方法
        2.4.1 水质节点控制
        2.4.2 容量计算单元划分
        2.4.3 混合区水质控制
        2.4.4 混合区水质节点控制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2.5 水环境容量计算步骤
    2.6 本章小结
3 耦合容量和质量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3.1 水环境承载力内涵
    3.2 水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
    3.3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3.4 耦合容量和质量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3.5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等级划分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研究
    4.1 区域容量总量目标确定
    4.2 总量分配的基本原则
    4.3 总量分配影响因素
    4.4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总量分配方法
        4.4.1 区域总量分配技术框架
        4.4.2 基于污染减排潜力的初始分配模型
        4.4.3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次级分配模型
        4.4.4 基于基尼系数的总量分配结果合理性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体系研究
    5.1 方法体系构建
    5.2 基于LDC的分时域水环境问题诊断方法
        5.2.1 流量历时曲线构建
        5.2.2 负荷历时曲线构建
        5.2.3 水质超标问题诊断
    5.3 污染源-水质响应关系模型构建方法
        5.3.1 流域水环境模型的分类
        5.3.2 模型筛选原则
        5.3.3 模型适用性分析
        5.3.4 模型筛选流程
    5.4 本章小结
6 河南省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
    6.1 研究区域概况
    6.2 水环境问题诊断
        6.2.1 污染源状况
        6.2.2 水环境质量状况
    6.3 污染源与水质响应关系模型
        6.3.1 模型选择
        6.3.2 模型验证
    6.4 水环境容量计算
        6.4.1 水环境容量计算分区
        6.4.2 水环境容量设计条件计算
        6.4.3 水环境容量结果分析
    6.5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6.6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分配
        6.6.1 容量总量控制目标确定
        6.6.2 污染物初始分配
        6.6.3 污染物次级分配
        6.6.4 分配结果合理性评估
    6.7 河南省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对策建议
        6.7.1 超载地区的总量控制对策
        6.7.2 临界承载地区的总量控制对策
        6.7.3 可承载地区的总量控制对策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黑龙江退耕还湿的效益评价与主体博弈研究 ——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湿地相关理论及概况
    2.1 主要概念
        2.1.1 湿地概念
        2.1.2 湿地退化概念
        2.1.3 退耕还湿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源稀缺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2.3 湿地概况
        2.3.1 湿地类型
        2.3.2 湿地规模
        2.3.3 湿地功能
    2.4 本章小结
3 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动因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3.1.2 自然状况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2 三江平原湿地变化
        3.2.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3.2.2 湿地面积动态变化
    3.3 退耕还湿动因分析
        3.3.1 自然扰动因素分析
        3.3.2 人为扰动因素分析
        3.3.3 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三江平原退耕还湿综合效益评价
    4.1 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及样地选取
        4.1.2 指标选取原则与依据
        4.1.3 指标数据设置及计算说明
    4.2 评价进程与结果
        4.2.1 评价进程
        4.2.2 评价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退耕还湿博弈模型与实证分析
    5.1 退耕还湿博弈机制及其假设
    5.2 基于有限理性下的退耕还湿模型分析
        5.2.1 复制动态博弈模型
        5.2.2 复制动态博弈机制
        5.2.3 复制动态博弈进程
        5.2.4 博弈过程分析
    5.3 基于完全理性下的退耕还湿模型分析
        5.3.1 不存在监督下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
        5.3.2 不完全信息下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5.3.3 无限重复博弈下的合作条件
    5.4 本章小结
6 退耕还湿结果讨论与建议
    6.1 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工程的充要性
    6.2 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实证方法评价
        6.2.1 综合评价体系方法
        6.2.2 博弈模型实证方法
    6.3 建议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玉溪市歪者河水质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河流水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2.1.1 水污染负荷研究进展
        2.1.2 河流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2.2 水质污染分析研究进展
        2.2.1 国外水质污染研究进展
        2.2.2 我国水质污染分析研究进展
    2.3 水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2.3.1 国外水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2.3.2 国内水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2.4 水污染治理技术
        2.4.1 城镇生活源水污染治理技术
        2.4.2 工业水污染治理技术
        2.4.3 农业源水污染治理技术
    2.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5.1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2.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和环境状况
    3.1 研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
        3.1.1 自然环境
        3.1.2 社会环境
    3.2 社会环境
    3.3 研和工业园区规划概况
第四章 歪者河水污染特征
    4.1 歪者河水质状况
        4.1.1 2009年歪者河水质情况
        4.1.2 2013年歪者河水质情况
        4.1.3 水质变化情况小结
    4.2 歪者河流域水污染变化情况分析
        4.2.0 水污染物负荷情况
        4.2.1 2009年歪者河水污染物负荷情况
        4.2.2 2013年水污染物负荷情况
    4.3 研和水污染负荷变化情况分析
        4.3.1 2009年、2013年歪者河入河水污染物变化情况
        4.3.2 2009年、2013年歪者河水质变化情况
第五章 歪者河污染成因及污染趋势预测
    5.1 歪者河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5.1.1 地形及水系影响
        5.1.2 工业源对河流水质影响
        5.1.3 生活源对河流水质影响
        5.1.4 农业源对河流水质影响
        5.1.5 城镇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影响
        5.1.6 水资源量不足区域缺乏水源
        5.1.7 小结
    5.2 规划歪者河水污染预测分析
        5.2.1 预测情景及方法
        5.2.2 规划近期(2020年)歪者河污染预测
        5.2.3 规划近期(2020年)歪者河水质变化情况分析
        5.2.4 规划远期(2030年)歪者河水质变化情况分析
        5.2.5 规划远期(2030年)歪者河水质变化情况分析
第六章 歪者河水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6.1 工业源水污染控制
    6.2 农业源水污染控制
    6.3 生活源水污染控制
    6.4 实施外流域调水增加区内水环境容量
    6.5 加强环保管理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水”矛盾空前突出
        1.1.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
        1.1.3 流域水污染久治不愈的现实
        1.1.4 流域发展与水环境保护长期博弈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方法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3 技术路线框架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理论方法支撑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流域行政区划与水功能区划
        2.1.3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
        2.2.1 研究的基础理论支撑
        2.2.2 研究的基本概念
    2.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库构建
        2.3.2 研究方法
        2.3.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域经济与水资源环境时空耦合特征分析
    3.1 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3.1.1 流域城镇化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3.1.2 流域工业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1.3 流域农业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2 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时空分布特征
        3.2.1 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3.2.2 流域水环境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3.3 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空间耦合分析
        3.3.1 流域经济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体系构建
        3.3.2 流域经济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域经济发展的水环境支撑力评价
    4.1 支撑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方法流程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4.1.2 支撑能力“三维”评价模型构建
        4.1.3 评价权重厘定
        4.1.4 评价单元选取
        4.1.5 综合评价方法
    4.2 流域水环敏感性分区评价
        4.2.1 流域水环境本底基础
        4.2.2 流域水环境容量
        4.2.3 流域水资源量-水质
        4.2.4 流域水敏感性环境评价
    4.3 流域水环境污染压力分区评价
        4.3.1 快速城市化发展对水资源环境胁迫影响
        4.3.2 快速工业化发展对水资源环境压力
        4.3.3 农业化发展对水资源环境压力
        4.3.4 主要污染物排放压力
        4.3.5 流域水环境压力分区评价
    4.4 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
        4.4.1 流域水污染控制处理能力
        4.4.2 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4.4.3 流域水污染投入管理能力
        4.4.4 流域水环境防治能力分区评价
    4.5 流域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分区评价
        4.5.1 流域水资源支撑能力整体分析
        4.5.2 上中下游水资源环境支撑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水环境分区与空间规划引导
    5.1 流域水资源环境支撑力分区
    5.2 基于支撑力分区的城镇布局与产业引导
        5.2.1 城镇空间布局优化
        5.2.2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引导
        5.2.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5.3 流域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5.3.1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环境管理制度
        5.3.2 探索适合淮河流域环境经济政策
        5.3.3 强化流域经济发展与控污协同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章小结
    6.3 研究创新点
    6.4 本研究不足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及奖励情况
致谢

(7)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经济决策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课题背景
        0.1.1 城镇化概况
        0.1.2 城镇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内外城镇污水水污染控制费用函数研究现状
        0.3.2 国内外城镇污水水污染控制神经网络研究现状
    0.4 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评述
    1.1 典型江段的选择
    1.2 佳木斯市污水排放水量及水质
    1.3 小城镇污水处理的主要形式及处理工艺
    1.4 本章结论
第二章 基于水污染控制费用函数模型的经济决策分析
    2.1 城镇污水污染控制费用函数模型比较分析
    2.2 城镇污水污染控制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函数模型选择
    2.3 城镇污水污染控制费用计算
    2.4 城镇污水污染控制经济决策支持系统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经济决策分析
    3.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3.2 神经网络的基本特点
    3.3 神经网络的分类
    3.4 神经网络算法
    3.5 污水处理厂投资和运行费用神经网络计算
        3.5.1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3.5.2 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和学习
        3.5.3 城镇污水污染控制投资费用神经网络预测及性能判定
        3.5.4 城镇污水污染控制运行费用神经网络预测及性能判定
        3.5.5 城镇污水污染控制总费用神经网络预测及性能判定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小城镇流域水污染控制管理
    4.1 国外流域水管理特点与借鉴性
        4.1.1 欧盟国家
        4.1.2 联邦制国家
    4.2 国内流域水管理现状
    4.3 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控制管理
        4.3.1 水污染控制技术经济决策支持系统
        4.3.2 跨行政区生态补偿机制
        4.3.3 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未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8)沈抚新城水污染控制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污染控制规划方面
        1.3.2 污水处理厂选址方面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4.2 地表水功能区达标性分析
        1.4.3 污染控制规划方案
        1.4.4 水环境影响预测
        1.4.5 主要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沈抚新城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气象
        2.1.2 水文
        2.1.3 地形与地貌
        2.1.4 地质条件
        2.1.5 含水层特征
    2.2 发展规划
    2.3 未来污水排放量
第三章 区域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1 地表水质量评价
        3.1.1 评价方法
        3.1.2 评价结果
    3.2 地下水质量评价
        3.2.1 物元可拓法原理
        3.2.2 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地表水功能区达标性分析
    4.1 水功能区划
        4.1.1 区段浑河水功能区划
        4.1.2 浑河水环境容量分析
    4.2 污水排放对区段浑河水质影响预测
        4.2.1 河段划分
        4.2.2 水力学参数
        4.2.3 河流模型QUAL2K
        4.2.4 模型验证
        4.2.5 模拟情景分析
        4.2.6 模拟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污染控制规划研究
    5.1 水污染控制规划原则
    5.2 污水处理厂数目优化
        5.2.1 集中与分散处理方案
        5.2.2 投资费用分析
    5.3 污水处理厂位置优选
        5.3.1 PSR模型
        5.3.2 备选点位
        5.3.3 评价结果
    5.4 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
    5.5 污水处理厂建设方案
        5.5.1 方案设置
        5.5.2 建设方案的决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污染控制规划对水环境影响预测
    6.1 地表水环境模拟
        6.1.1 情景一模拟
        6.1.2 情景二模拟
    6.2 地下水环境模拟
        6.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6.2.2 地下水环境系统数学模型
        6.2.3 模拟预测区剖分
        6.2.4 模型参数
        6.2.5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6.2.6 模型求解
        6.2.7 模型识别与验证
        6.2.8 污水处理厂对地下水影响的模拟预测
    6.3 水环境保护措施
        6.3.1 地表水
        6.3.2 地下水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期成果
致谢

(9)基于结构、工程、监管减排与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进展
        1.2.2 排污权交易研究进展
        1.2.3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与模型研究进展
        1.2.4 不确定性优化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技术难点
第2章 基础理论、技术方法与区域概况
    2.1 基础理论
        2.1.1 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
        2.1.2 排污权交易理论
    2.2 技术方法
        2.2.1 线性规划方法
        2.2.2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2.3 研究区域概况
        2.3.1 湖南省基本情况
        2.3.2 湖南省代表性分析
        2.3.3 “十一五”湖南省总量减排现状
        2.3.4 “十一五”污染减排主要政策成效
        2.3.5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3+1”总量控制模式的提出
        3.1.1 三种污染物减排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3.1.2 排污权交易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3.1.3 “3+1”总量控制模式
    3.2 区域主要污染物新增量测算与减排潜力分析
        3.2.1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新增量测算
        3.2.2 基于“3+1”总量控制模式的减排潜力分析
    3.3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3.4 基于结构、工程、监管减排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3.5 基于“3+1”总量控制模式的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结构、工程、监管减排的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研究
    4.1 确定性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
        4.1.1 确定性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的构建
        4.1.2 确定性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的求解
    4.2 区间不确定性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
        4.2.1 区间不确定性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的构建
        4.2.2 区间不确定性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的求解
    4.3 区间-模糊不确定性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
        4.3.1 区间-模糊不确定性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的构建
        4.3.2 区间-模糊不确定性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的求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3+1”的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研究
    5.1 确定性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
        5.1.1 确定性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的构建
        5.1.2 确定性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的求解
    5.2 区间不确定性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
        5.2.1 区间不确定性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的构建
        5.2.2 区间不确定性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的求解
    5.3 区间-模糊不确定性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
        5.3.1 区间-模糊不确定性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的构建
        5.3.2 区间-模糊不确定性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的求解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对策研究
    6.1 总量控制目标可达性分析
        6.1.1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可达性分析
        6.1.2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可达性分析
    6.2 年度可达性分析
        6.2.1 已完成年度的总量控制情况
        6.2.2 2013年计划制定符合性分析
    6.3 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
    6.4 完成总量减排的保障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三峡库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及安全边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总量控制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安全边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2 三峡库区环境概况
    2.1 三峡库区自然环境概况
    2.2 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3 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控制单元划分
    3.1 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控制单元划分范围
    3.2 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控制单元划分原则
    3.3 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控制单元划分依据
    3.4 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控制单元划分结果
4 三峡库区污染源调查
    4.1 工业污染源现状调查
    4.2 城镇生活污染源现状调查
    4.3 库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调查
    4.4 非点源污染负荷现状调查
    4.5 污染源现状总结
5 三峡库区水质现状评价
    5.1 三峡库区水质现状评价方法
    5.2 三峡库区水质现状评价结果
        5.2.1 三峡库区“三江”干流水质现状
        5.2.2 三峡库区支流水质现状
6 三峡库区水环境容量计算
    6.1 三峡库区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6.2 三峡库区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6.2.1 三峡库区干流水环境容量
        6.2.3 三峡库区一级支流水环境容量
7 三峡库区水环境容量安全边际
    7.1 一阶误差分析法原理
    7.2 影响水环境容量计算关键参数选择
        7.2.1 设计流量的确定
        7.2.2 设计流速的确定
        7.2.3 背景浓度值
        7.2.4 污染带控制宽度和长度
        7.2.5 计算水深
        7.2.6 衰减系数和横向扩散系数
    7.3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7.4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参数差异系数计算
    7.5 控制单元污染物安全边际比例计算
    7.7 安全边际可行性分析
8 三峡库区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
    8.1 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简介
    8.2 三峡库区总量分配技术路线
    8.3 三峡库区水污染物控制单元总量分配方案
        8.3.1 三峡库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8.3.2 三峡库区污染物总量初次分配
        8.3.3 三峡库区总量分配再调整
    8.4 三峡库区水污染物控制单元污染物总量分配结果
9 三峡库区污染物削减潜力分析及建议
    9.1 三峡库区污染物现状负荷削减能力分析
    9.2 三峡库区污染物现状负荷削减建议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不确定信息下的水污染控制管理对策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三级分配研究[D]. 张富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朗诗蔚蓝溪苑项目绿色施工评价研究[D]. 刘国龙. 江苏大学, 2020(05)
  • [3]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研究及应用[D]. 白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4]黑龙江退耕还湿的效益评价与主体博弈研究 ——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D]. 张路路.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5]玉溪市歪者河水质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D]. 袁博.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6)
  • [6]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力研究[D]. 周亮. 南京大学, 2015
  • [7]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经济决策分析方法研究[D]. 赵冬楠. 辽宁大学, 2014(02)
  • [8]沈抚新城水污染控制规划研究[D]. 刘洋.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9]基于结构、工程、监管减排与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研究[D]. 李庄. 华北电力大学, 2013(11)
  • [10]三峡库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及安全边际研究[D]. 何羽. 重庆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不确定信息下水污染控制与管理策略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