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合芍药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浅析

川乌合芍药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浅析

一、川乌配伍白芍的现代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琪[1](2021)在《加味乌头汤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运用加味乌头汤治疗阳虚寒凝证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验证加味乌头汤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疼痛的有效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来自天津中医一附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排标准的PDPN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试验组30例,本研究已于试验前通过伦理审批且取得每位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两组均维持原有降糖方案及其他疾病原有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口服甲钴胺片0.5mg,3次/天;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加味乌头汤(制川乌、白芍、黄芪、炙麻黄、炙甘草、桂枝、苍术、当归、干姜)200m L,2次/天,疗程4周。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糖尿病病程、PDPN病程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多伦多临床系统评分(TCSS),正中、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总评分、主要症状评分),血糖(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肾功能(尿素、肌酐)及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而评价加味乌头汤治疗阳虚寒凝证PDPN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WHR、DM病程、PDPN病程、既往史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2.对VAS评分的影响: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对TCSS评分的影响: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对SCV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正中、腓浅SCV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正中SCV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对中医临床症状总评分的影响: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对中医临床主要症状评分的影响:治疗前,除肌肉萎缩外其他主要症状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在四肢疼痛、四肢发凉症状评分上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肢软麻木、肢软无力症状评分上组内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感觉减退症状评分上仅试验组较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率仅四肢发凉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对血糖、血压、血脂的影响: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2h PG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治疗前,两组肝、肾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9.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结论1.加味乌头汤可缓解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的疼痛程度,显着降低VAS评分。2.加味乌头汤可改善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在缓解四肢疼痛、四肢发凉症状上更具明显优势。3.加味乌头汤具有一定降低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TCSS评分的作用。4.本次研究未见加味乌头汤改善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正中、腓浅SCV。5.加味乌头汤不影响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血压、血脂及肝肾功能,有一定降餐后血糖作用,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

石礼静[2](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是指糖尿病并发或伴发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涉及下肢的大、中、小、微血管损害,除了会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还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吴深涛教授诊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医案资料,借助TCMISS V2.5版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数据挖掘方法,总结探讨吴深涛教授诊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经验,以传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提供新的思路,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之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经吴深涛教授门诊诊治并开具处方的300名患者,收集共计544例次医案资料,并对医案数据(四诊信息和中药名称等)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统计报表系统对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药物频数、所属门类及其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应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系统熵聚类分析法,挖掘出吴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医案的常见症状、舌象、脉象频数,常用中药、常用药物组合、各证型用药规律及新方分析等。结果 1.本研究共计纳入300位患者,其中女性175例,男性125例;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79岁,其中5059岁64人,占比21.33%;6069岁131人,占比43.67%;7079岁73人,占比24.33%。2.通过对544例医案的分析,可得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症状多为全身性,其中口干口渴(465)、小便频数(300)为糖尿病常见症状,下肢疼痛(437)、下肢麻木(349)、下肢乏力(242)等为下肢血管病变症状;舌质类型主要为舌暗(140)、舌红(107)、舌暗紫(81)、舌淡红(91),舌苔主要类型为苔薄白(187)、苔白(114)、苔薄(86)、苔黄腻(79);主要脉象为脉沉(103)、脉沉涩(100)、脉滑数(72)。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300)、胫前动脉管腔狭窄(31)、胫前动脉不全闭塞(32)、足背动脉不全闭塞(31)、足背动脉血流减慢(42)。3.本研究共录入544首处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药物共305味,前30味药物分别为:当归(401)、牛膝(307)、白芍(303)、甘草(291)、桂枝(285)、干姜(244)、黄芪(225)、木瓜(194)、鸡血藤(189)、知母(181)、太子参(172)、黄芩(170)、川芎(165)、陈皮(151)、赤芍(151)、细辛(145)、茯苓(137)、柴胡(136)、生地黄(121)、槲寄生(118)、炒白术(116)、杜仲(114)、丹参(112)、黄柏(102)、熟地黄(100)、通草(99)、红花(93)、黄连(88)、天麻(87)、锁阳(87)。4.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药物四气统计:温性药物(41.44%)、寒性药物(30.17%)、平性药物(22.14%);五味统计:甘味(33.57%)、苦味(29.09%)、辛味(23.94%);归经统计:肝经(20.00%)、脾经(16.37%)、肺经(14.69%)、肾经(13.43%)、心经(13.36%)。5.本次研究根据门类药味数量统计:补虚药47味、清热药46味、祛风湿药30味;药物所属门类统计:补虚药(27.02%)、活血化瘀药(13.54%)、清热药(12.92%)、祛风湿药(10.92%)、解表药(9.66%)、利水渗湿药(4.43%)、温里药(4.42%)、理气药(3.68%)。6.统计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544首处方的药物组合使用频数,对使用频数≥100的药物组合(共计76组),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如表15-1所示),设置支持度为20%,组方规律如网络展示图8,包括赤芍、知母、黄芩、杜仲、甘草、干姜、太子参、当归、白芍、桂枝、鸡血藤、牛膝、木瓜、陈皮、川芎、黄芪、槲寄生、细辛共18味药物,从总体看,本次统计常用的药对配比以健脾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符合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扶正祛邪的学术思想。基于关联规则得出的药对主要有:白芍-当归、甘草-当归、当归-桂枝、白芍-桂枝、当归-细辛、白芍-细辛、当归-桂枝-细辛、甘草-当归-白芍、当归-白芍-桂枝-细辛、白芍-干姜、桂枝-干姜、黄芪-甘草、黄芪-白芍、黄芪-桂枝、黄芪-甘草-当归、牛膝-当归、川芎-当归、太子参-当归、牛膝-槲寄生、牛膝-杜仲、牛膝-当归-槲寄生、白芍-牛膝、牛膝-甘草、木瓜-白芍、牛膝-甘草-白芍、玄参-当归、当归-甘草、玄参-当归-甘草、桂枝-川乌、土茯苓-升麻等。7.参考天津中医药大学内分泌科制订的《消渴病痹病》中医证候诊断,根据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四诊合参,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分为5种证型,按照频数及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1)气虚血瘀证(24.62%)、(2)气阴两虚,督脉劳损证(23.09%)、(3)寒凝血虚证(20.42%)、(4)湿热内蕴,络脉瘀阻证(17.82%)(5)湿浊阻络证(14.05%)。不同证型的核心药物分别为:(1)气阴两虚,督脉劳损型常用药物为:槲寄生、杜仲、干姜、当归、熟地黄、白芍、牛膝、知母、龟板、黄柏、锁阳、陈皮等;(2)气虚血瘀证常用药物为:桂枝、甘草、太子参、当归、黄芪、鸡血藤、白芍、牛膝、木瓜、川芎、地龙、细辛、通草、干姜、红花等;(3)血虚寒凝证常用药为:制川乌、白芍、赤芍、牛膝、当归、木瓜、制附子、细辛、黄芪、干姜、桂枝、川芎、鸡血藤、甘草、通草、麻黄等;(4)湿热内蕴,络脉瘀阻型常用药物为:知母、姜黄、生地、干姜、黄连、葛根、当归、茯苓、白芍、炒枳壳、黄芩、甘草、熟大黄、炒白术、牛膝、柴胡、桂枝、僵蚕等;(5)湿浊阻络证常用药物为:川芎、瓜蒌、陈皮、桂枝、柴胡、炒枳壳、牛膝、知母、当归、甘草、防风、葛根、太子参、茯苓、干姜、炒白术、佩兰、羌活、黄芩、木香、薏苡仁、厚朴、法半夏等。8.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出吴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的305味常用中药间的关联系数,得出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54个核心组合,27个新方。所得结果基本符合导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用药规律。结论 1.“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实现了对名医或临床典型医案的录入、管理和分析,并且可以通过该平台对方剂组成规律的统计分析,研究其内在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进而还可挖掘中医治疗的新方组合。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和无监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吴深涛教授临床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处方用药规律,为基础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明确的线索和研究方向,但临证时仍需要与病人实际情况相结合证据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预期效果。2.根据平素跟师与导师交流及结合导师学术思想得出消渴病脉痹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中焦升清降浊失司,浊瘀内生,下注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四肢不得气血所禀;或后天累及先天,致肝肾亏虚,气阴两虚,督脉失养;或因脾气亏虚,营卫化生不足,难以温运,寒邪侵袭,凝滞血脉。本次研究通过统计常用药物、药物门类及归经等发现临床用药以补益药为主,其中归脾经药占指导地位;其次为活血化瘀药。与临床治疗以健脾升清、活血化瘀为大法,兼以滋补肝肾、温经通脉、燥湿化浊、清热解毒法相吻合。正符合吴师治疗此病核心思想:一是重视脾胃健运升清之枢纽,二是病久在血在络,祛瘀化浊之法应贯穿疾病始终。

黄鑫钰[3](2021)在《宋代以前中医古籍中外风理论治疗中风的证治规律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是通过整理先秦至宋代以来中医古籍中各医家以“外风致中”理论作为基础,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中风病的临证经验及常用方药,总结其拟方特色、探索用药规律,为今后对中风病的临证治疗及预防提供一些经验参考和循证依据。材料与方法:1.中医文献学研究检素方法:第5版《中华医典》全书汇聚了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历代中医学着作共1156部,将其作为中医文献的检索范围和主要工具,以“中风”、“卒中”、“半身不遂”、“瘫痪”、“薄厥”、“大厥”、“偏枯”、“偏风”、“风痱”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对宋代及以前中医古籍中治疗中风的相关条文资料进行全面的搜索、分类、整理。2.统计分析:将所收集到的古籍文献资料,筛选出“外风”理论有效方剂,在windows系统上,采用Excel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有效方剂的出处、时代及高频药物出现的频次、功效、四气、五味等进行频数统计、关联分析,利用软件的计算功能进行新方模拟分析。3.理论探索:将古籍文献中的内容结合中医中药理论对数据结果研究分析,总结古代医家对中风发病机制的理解以及在“外风”理论的影响下辨证论治的依据和遣方用药的证治规律。结 果:1.在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中,共检索出“外风”理论有效方剂189首,其中汉代效方2首,晋代效方2首,南北朝效方2首,唐代效方23首,宋代效方160首。以唐宋时期的医学着作占比最大,其总和占比超过90%,而其他时代较少。2.频数统计结果:189首“外风”理论有效方剂中,共涉及药物214种,药物使用总频次达2697次,其中使用频率位于前10位的药物为麻黄(128)、防风(123)、川芎(114)、桂枝(108)、附子(98)、甘草(88)、当归(80)、人参(76)、独活(65)、白术(60),在方药中所占比例依次是麻黄(67.7%)、防风(65.1%)、川芎(60.3%)、桂枝(57.1%)、附子(51.9%)、甘草(46.6%)、当归(42.3%)、人参(40.2%)、独活(34.4%)、白术(31.7%)。3.药物四气五味频数分析结果:189首外风理论有效方剂中,共涉及药物214种,药物五味中辛味药占比最多,其次是苦味药和甘味药,咸味药、酸味药与涩味药占比最少,所占比例依次是辛(40%)、苦(28%)、甘(26%)、咸(4%)、酸(1%)、涩(1%)。药物四气中以温性药物占比最多,寒性药物与平性药物次之,热性药物与凉性药物占比最少,所占比例依次是温(54%)、寒(19%)、平(17%)、热(7%)、凉(3%)。4.高频药物关联分析结果:在支持度个数:40;置信度:0.6的条件下,使用频次大于70的药物组合有:麻黄-川芎、麻黄-防风、麻黄-桂枝、川芎-防风、桂枝-防风、川芎-桂枝、麻黄-川芎-防风、麻黄-甘草、麻黄-川芎-桂枝、麻黄-桂枝-防风。出现频次依次是:99、97、88、86、84、79、75、71、71、71。5.新方模拟分析:在相关度:5;惩罚度:2的条件下,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聚类计算,得到新方组合共27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新方组合有:麦冬-熟地黄-丹参、熟地黄-石斛-丹参、川芎-石膏-麻黄、防风-人参-防己、黄芪-秦艽-远志、全蝎-乌梢蛇-僵蚕、五加皮-薏苡仁-牛膝。其中关联系数大于0.05的药物组合共有32组,关联较高的药对有:全蝎-天南星、麝香-僵蚕、全蝎-白花蛇、全蝎-牛黄、乌梢蛇-天麻、麝香-天麻、僵蚕-朱砂、乌梢蛇-牛黄、牛黄-天麻、全蝎-蝉蜕、麝香-天南星。结 论:1.“外风”理论有效方剂大多出自唐宋时期的医学着作。2.“外风”理论有效方剂在药物功效的选择上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平肝息风药等“风药”与补虚药使用最为广泛,符合唐宋以前将“内虚邪中”作为中风病主要病机的认识。3.“外风”理论有效方剂在药物性味的选择上,以温性药物和辛味药物占比最多。4.将“外风”理论有效方剂中的药物聚类计算得到的新方组合中以麦冬-熟地黄-丹参、熟地黄-石斛-丹参的组合最具意义。

王奕斌[4](2021)在《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附子、白芍作为治疗痹证临床常用药对之一,两者合用,刚柔互济,生克制化有序,具有散寒止痛,温补脾阳,柔肝养血等功效。用以治疗痹证取得很好的效果。导师善于使用附子-白芍药对,并与其他药物组合,灵活用于治疗各种痹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和系统收集、整理分析临床中用以治疗痹证的处方,总结导师运用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配伍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更好为痹证的辨证论治、处方用药问题提供依据和思路,丰富痹证的临床内容。方法:1.第一部分通过文献查阅,阐述古今医家对白芍、附子除痹止痛的认识;总结附子-白芍药对的配伍意义;结合导师临床经验,总结导师应用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理论依据;总结导师应用附子-白芍药对在各证型中的应用。2.第二部分通过收集整理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就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风湿科门诊导师应用含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总结导师应用含附子-白芍药对的方剂论治痹证的配伍用药规律,挖掘附子-白芍药对与其他药物配伍组合,从而更好的归纳附子-白芍药对论治痹证的思路,为临床丰富和提供更多临床治疗痹症的有效方法。结果: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认识到白芍、附子皆有除痹止痛的功效,二者配伍具有通络止痛、调和营卫、补益肝肾、益气养血、运脾化湿、行滞利水等功效;导师论治痹证,认为此病以肝肾气血亏虚为本,感邪发而为痹;临床辨证为风寒湿痹证、热毒痹阻证、痰瘀互结证、肝肾亏虚证;结合临床症状表现,应用附子-白芍药对,再配伍其他药物,可应用于痹证不同证型中。第二部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临床处方进行挖掘分析,收录含附子-白芍药对方剂论治痹证的524例处方,研究涉及中药共204味。得出结果如下:1.含附子-白芍药对方剂选用药物的药性多以温、平为主;药味多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归肝、脾经为主。2.药物频次统计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附子、白芍、甘草、桂枝、黄芪、防己、当归、茯苓、萆薢、延胡索、土茯苓。3.药物类型统计前五位的依次是补虚类药、清热类药、祛风湿类药、活血化瘀类药、利水渗湿类药。4.挖掘附子-白芍药对高频配伍组合,包括附子-白芍-甘草、附子-白芍-桂枝、附子-白芍-黄芪、附子-白芍-防己、附子-白芍-当归、附子-白芍-茯苓、附子-白芍-萆薢、附子-白芍-延胡索、附子-白芍-土茯苓、附子-白芍-马鞭草等。5.挖掘除附子-白芍药对外,潜在药对有大血藤-黄芩、忍冬藤-败酱草、忍冬藤-萆薢、土茯苓-猫爪草、淫羊藿-桂枝、马鞭草-虎杖、忍冬藤-茜草、土茯苓-干姜、马鞭草-桂枝。结论:1.白芍、附子均具有除痹止痛之功,二者配伍具有通络止痛、调和营卫、补益肝肾、益气养血、运脾化湿、行滞利水等功效;2.导师论治痹证,注重辨寒热、明虚实,并结合临床症状表现,临床辨证为风寒湿痹证、热毒痹阻证、痰瘀互结证、肝肾亏虚证等四种证型;基于痹证以肝肾气血亏虚为本,邪实为标的特点,导师应用附子-白芍药对扶正、祛邪的双向作用,通过配伍补虚类、清热类、祛风湿类、活血化瘀类、利水渗湿类等药物,应用于痹证不同证型中。3.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挖掘附子-白芍药对最常配伍的药物为甘草、黄芪、当归等补虚药,其配伍意义在于相须为用,以增强附子-白芍药对的补益之功。体现了痹证以正虚为本的病机特点。4.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挖掘除附子-白芍药对之外的潜在药对。药物组成主要以清热类、补虚类、温里类药物为主。根据其配伍目的归纳为攻毒祛邪类、扶正祛邪类二种,攻毒祛邪类药对应用于邪毒留滞体内,化瘀化热,意在挫邪毒之势以缓症;扶正祛邪类药对应用于瘀热与正虚并见,意在补益正气、祛邪外出。体现了导师注重“毒邪”在痹证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治疗上注重祛除毒邪。

叶明玉[5](2021)在《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腰痛历代组方配伍及治法特点》文中指出目的: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腰痛的内服方剂,归纳并分析历代治疗腰痛的组方用药配伍特点,探讨历史不同时期医家对腰痛治法的特点及传承,为学术领域及临床对腰痛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用Microsoft Excel 2019,将所收集的方剂逐一进行编号,并录入朝代、处方出处、方名、药物组成、用法、主治等相关信息以建立腰痛方剂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运用频次统计、药物模式、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中医药理论统计分析治疗腰痛药物的用药、四气、五味、归经频次,以及常用药对和聚类新方的规律及特点,最后将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唐及唐以前时期治疗腰痛的28首方剂中,用药频次居于前十的依次为:肉桂、杜仲、生地黄、甘草、当归、川芎、白芍、干姜、牛膝、人参,其中杜仲-肉桂,甘草-肉桂,生地黄-肉桂为常用药对。该时期用药药性偏温、寒,多见甘、辛味药物,主归肾、肝、心经。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2个聚类新方。在宋金元时期治疗腰痛的167首方剂中,用药频次排名前十的依次为:杜仲、牛膝、肉桂、附子、当归、桂枝、防风、补骨脂、萆薢、羌活,其中牛膝-杜仲,牛膝-肉桂,杜仲-肉桂为常用药对。该时期用药药性偏温、平,以辛、甘味为主,主归肾、肝、脾经。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新方。在明清时期治疗腰痛的193首方剂中,用药频次排名前十的依次为:杜仲、当归、补骨脂、牛膝、川芎、甘草、小茴香、肉桂、黄柏、独活,其中杜仲-补骨脂,杜仲-当归,牛膝-杜仲为常用药对。该时期用药药性偏温、平,以甘、辛味居多,主归肝、肾、脾经。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12个聚类新方。历代治疗腰痛的方剂共有388首,用药频次居于前十的依次为:杜仲、当归、牛膝、肉桂、补骨脂、附子、防风、川芎、甘草、独活,其中牛膝-杜仲,杜仲-补骨脂,杜仲-当归3个药对最为常见。历代治疗腰痛用药药性偏温、平,以甘、辛、苦味为主,主归肾、肝、脾经。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18个聚类新方。结论:唐及唐以前时期治疗腰痛用药以肉桂、杜仲等温里、补虚药为主,同时常配伍滋阴药物,体现温肾助阳,补益肾气,阴阳互补之法,并佐以配伍活血化瘀药促进气血运行,这为后世治疗腰痛奠定了基础;宋金元时期在用药频数、种类、方剂数量上对比前期均有明显增加,此时期治疗腰痛用药配伍特点沿袭唐及唐以前时期,仍以温里药配伍补虚药为主,但又有发展之处,祛风湿、解表药的频数明显增加,在治疗上更加注重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邪正兼施,标本兼顾;明清时期擅总结前人经验,在前者基础上,补血活血药物占比增幅明显,清热药频次增加,说明此时期治疗腰痛注重温补命门,养血活血,并兼顾清热之法。纵观古今,唐及唐以前时期奠定了治疗腰痛的组方配伍及治法总则,在此基础上,宋金元、明清时期又各有特色,说明历史不同时期治疗腰痛的组方配伍及治法均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历代治疗腰痛的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频次分析,得出历代医家治疗腰痛善用温药,以甘、辛、苦味为主,主归肾、肝、脾经,常以补虚药配伍温里药为主,同时配伍活血、解表、祛风湿药物。另外通过分析历代用药模式及聚类新方,可发现除上述配伍特点之外,另有配伍化湿利湿、疏肝行气药物。由此可见,治疗腰痛的药物性味归经、配伍用药亦非拘于一类,说明腰痛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不仅肾、肝、脾病均能引起腰痛,外邪、气血瘀滞亦可导致腰痛,故腰痛治法并非单一,主要体现温肾助阳,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燥湿运脾,疏肝行气为主。

肖辉[6](2021)在《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眩晕的历代方剂组方用药配伍特点》文中提出目的: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眩晕的方剂,归纳总结历代眩晕治疗的组方用药配伍特点,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眩晕治疗的用药配伍规律及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眩晕提供理论支撑及用药依据,提高临床疗效。方法: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眩晕治疗方剂为研究对象的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中的药物频次分析、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并结合中医药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唐及唐以前时期治疗眩晕的方剂共32首,涉及中药88味,排名前十的依次为:防风、白术、肉桂、甘草、干姜、人参、细辛、山药、附子、川芎,用药以补气、温里、发散风寒为主,其中防风的使用频率最高。性味以甘温为主,主入脾、心、肾、肺经。配伍特点是发散风寒药与温里药、补气药的配伍,表现为防风与肉桂、干姜的配伍,防风与白术、人参、山药的配伍。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核心组合2个及新方1首。宋金元时期治疗眩晕的方剂共246首,涉及中药208味,在延续唐及唐以前时期用药特色的基础上,重视川芎、半夏、天南星、茯苓、天麻等药物的使用,川芎的使用频率最高。性味以辛温为主,归经虽仍以脾、肺、心经为主,但归肝经药物的使用开始增多。配伍特点较唐及唐以前时期而言,更加重视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的配伍,如川芎与天麻的配伍,半夏与茯苓、天南星的配伍。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核心组合18个及新方9首。明清时期治疗眩晕的方剂共159首,涉及中药205味,此时期用药特色与前期基本保持一致,但更重视当归、白芍、陈皮等药物的使用。归经与宋金元时期基本一致,性味重视甘温。在继承前期配伍特点的基础上,重视补血药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如当归与川芎、甘草的配伍。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核心组合18个及新方9首。近现代时期治疗眩晕的方剂共31首,涉及中药123味,在承袭明清及以前用药特色的基础上,重视菊花、薄荷、黄芩、栀子、生地黄等药物的使用。归经与明清时期基本保持一致,但性味以苦寒为主。配伍特点较前而言,更加侧重于疏散风热药与清热药的配伍,如菊花与黄芩的配伍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核心组合2个及新方1首。历代治疗眩晕的方剂共468首,涉及中药281味,其中排名前十的药物依次为:甘草、川芎、防风、半夏、茯苓、人参、白术、当归、天麻、细辛。性味以辛温为主,归经主要为脾、肺、肝经。历代眩晕治疗的配伍特点是活血化瘀药与补虚药、解表药配伍,再适当配伍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核心组合16个及新方8首。结论:1.历代眩晕治疗重视肝、脾,用药特点多寒温并用,甘辛相合,均注重解表药与补虚药配伍,但不同历史时期又各有侧重。唐及唐以前时期重视发散风寒药与温里药、补气药的配伍;宋金元时期在此基础上,突出活血化瘀药的配伍;明清时期与前期基本一致,但在补虚扶正上,强调补血药的配伍;近现代时期在继承前期药物配伍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疏散风热药与清热药的配伍。由此表明治疗眩晕的用药配伍在不断的完善中。2.历代治疗眩晕的用药配伍特点为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其中扶正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为主,祛邪以解表、祛瘀、化痰、清热为要。说明眩晕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以气血、肝肾不足为本,风、寒、瘀、痰、火为标。3.通过对历代治疗眩晕的方剂及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的新方进行分析后,得出眩晕的治法主要有祛风解表、温里散寒、活血祛瘀、燥湿化痰、清热凉血、息风止痉、开窍醒神、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填精益髓等。

连雅君[7](2021)在《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开发抗骨质疏松症新型药物奠定基础,探索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上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拓宽中医药在动物药材应用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研究方法①理论探究:梳理历代中医着作、中医家对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文字记载,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知及治疗思路做出归纳总结;通过“以形补形、五行生克”及“温肾助阳,活血通经”理论分别探究狗骨胶及双膝骨胶宝二者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②实验研究:通过超高效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点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狗骨胶、炒制的狗骨粉进行成分分析及鉴定,比较不同的炮制方法下二者在成分上的差异,对比总结狗骨胶炮制方式的优点及在促吸收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优势;通过比较戊酸雌二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症模型雌性大鼠的基础体重,肛温,耳廓局部温度,内脏指数,骨密度,骨矿量,HE染色,MASSON染色的差异进行组间观察,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磷、钙、碱性磷酸酶,尿磷、钙,ELISA法检测血清OC、PN1P、CTX-1,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对骨代谢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OPG,用WB、PCR法检测RANK、RA NKL、OPG、TRAF6、NF-κB指标在蛋白、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RANKL、OPG的阳性表达,探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在经典机制RANKL/OPG/TR AF6的效果,分析其在经典通路RANK/RANKL/OPG及TRAF6/NF-κB信号通路上的治疗作用,研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内在机制。研究结果①理论研究结果:骨质疏松症疾病是一种符合中医概念骨痿的疾病,病位于肾,牵连肝脾,以阴阳失调为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病机多与肾脏亏损,筋骨萎弱有关,可将肾精亏虚,瘀血阻滞,筋骨萎弱总结为本病的根本病机;骨痿的病因则与外邪风寒湿邪所感、情志失调、先天后天失调等有关。治疗的方法有温补肾阳法、滋补肾阴法、阴阳双补法、脾肾并治滋肾阴化湿痰法,肝肾并治补益肝肾法等。“以骨补骨,五行生克”理论为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的理论基础,双膝骨胶宝的理论基础基于仲景肾气丸加减变化而成,该方应用温肾健脾,活血通经法治疗肾阳虚血瘀类骨质疏松症。②实验研究结果正离子模式下,通过匹配分析筛选差异性成分212种,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并匹配分析出差异性成分125种。正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阿普比妥、胆碱、甜菜碱、脯氨酸、L-苯丙氨酸、荆芥内酰胺、新海藻糖、苦参碱、羟脯氨酸等,其中氨基酸6种;负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琥珀酸盐、脯氨酸、腺嘌呤、黄嘌呤、柠檬酸、异丁酮、L-正亮氨酸、肉豆蔻酸、白氨酸、肾上腺酸、次黄嘌呤、硬皮酸、色氨酸等,其中氨基酸4种。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BMD、BMC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BMD、BMC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01);HE染色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小梁间隙增大(P<0.01),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骨小梁的数量有所增加(P<0.01),骨小梁间隙距离呈现明显减少(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ALP含量显着地升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ALP含量均出现了明显下降(P<0.01,P<0.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钙含量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血清钙含量升高(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磷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的药物治疗后血清磷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尿钙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1),模型大鼠的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的PN1P含量有所下降(P<0.001),经过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的PN1P含量有所上升(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CTX-1含量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CTX-1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钙素含量明显下降(P<0.01),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骨钙素含量显着升高(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OPG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血清OPG含量均有明显上升(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胫骨RANKL、TRAF6、NF-κB1蛋白质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5),OPG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RANKL蛋白质浓度含量有明显减少(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TRAF6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减少(P<0.001),大鼠胫骨OPG蛋白质总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NF-κB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RANK、RANKL、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升高(P<0.01),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显着降低(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OPG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OPG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P<0.05);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结论狗骨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海藻糖、苦参碱、柠檬酸、氨基酸等成分与骨质疏松症相关联,相对含量较高的氨基酸以羟脯氨酸、脯氨酸为主,与骨质疏松症治疗关系密切;狗骨胶中含有的胶束化成分琥珀酸盐、硬脂酸具有增溶效果可促吸收,B族维生素有利于维持维生素的稳定性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均可通过调节骨密度水平、骨新陈代谢水平等方式抵抗骨质的流失,可调节RANKL/RANK/OPG信号通路,降低TRAF6含量抑制NF-κB1的炎症反应,通过调控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达到抗骨质疏松症疗效。

严霞,岳国超,肖晏婴[8](2021)在《白芍与不同中药配伍减毒作用浅析》文中研究表明白芍干燥根中提取的白芍总苷具有多途径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及抗炎止痛、保肝作用,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确切疗效,可减轻川楝子、制川乌、雷公藤、马钱子、细辛等产生的不良反应。该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白芍与上述中药配伍减毒的作用规律做初步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田广宇[9](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及相关规律。为临床合理、有效、安全应用活血类药物提供指导,为新版《中国药典》关于活血类药物剂量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客观依据,为深化活血类药物的研究提供支持。方法:收集国医大师公开出版的医案、医话,通过合理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处方数据,通过数据清洗对处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国医大师处方数据库”(DB-GYDS)。按药物名称进行搜索,从数据库中提取活血类药物的处方作为数据集,基于SPSS23.0以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0软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药物的剂量应用规律以及代表性药物(丹参、川芎、水蛭、土鳖虫)的主治疾病规律与配伍规律。结果:1.DB-GYDS中含川芎方剂1766首,川芎的剂量阈175g,平均剂量(9.46±5.19)g,P10P90为5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过药典量上限的方剂占川芎处方的(以下简称超量处方率)19.71%;含延胡索方剂647首,延胡索剂量阈330g,平均剂量(12.21±4.39)g,P10P90为920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8.33%;含郁金方剂1016首,郁金剂量阈1.532g,平均剂量(11.09±3.80)g,P10P90为9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3.07%;含五灵脂方剂217首,剂量阈560g,平均剂量(10.35±5.54)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17.97%;乳香方剂129首,剂量阈0.520g,平均剂量(7.47±3.42)g,P10P90为310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70.54%;没药方剂144首,剂量阈0.520g,平均剂量(7.19±3.43)g,P10P90为310g,最常用剂量为6g,超量处方率64.58%;降香方剂126首,剂量阈1.515g,平均剂量(7.16±3.65)g,P10P90为2.412g,最常用剂量为10g,处方剂量无超过药典量上限者;丹参方剂2282首,剂量阈1.550g,平均剂量(18.03±6.87)g,,P10P90为1030g,最常用剂量为15g,超量处方率39.70%;红花方剂995首,剂量阈130g,平均剂量(9.42±3.31)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9g,超量处方率17.19%;桃仁方剂1236首,剂量阈330g,平均剂量(11.02±3.46)g,P10P90为9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29.85%;益母草方剂554首,剂量阈6120g,平均剂量(19.60±14.23)g,P10P90为930g,最常用剂量为15g,超量处方率3.43%;泽兰方剂293首,剂量阈250g,平均剂量(12.39±5.01)g,P10P90为9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8.23%;鸡血藤方剂375首,剂量阈650g,平均剂量(20.66±7.63)g,P10P90为1230g,最常用剂量为15g,超量处方率53.87%;土鳖虫方剂167首,剂量阈330g,平均剂量(7.89±3.03)g,P10P90为510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5.39%;莪术方剂324首,剂量阈330g,平均剂量(11.28±4.47)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4.57%;三棱方剂129首,剂量阈420g,平均剂量(10.60±3.43)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1.78%;水蛭方剂220首,剂量阈130g,平均剂量(5.62±3.68)g,P10P90为310g,最常用剂量为3g,超量处方率57.73%;穿山甲方剂247首,剂量阈为345g,平均剂量(9.94±4.56)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13.77%。2.丹参治疗的高频疾病为胸痹心痛病、心悸病、月经病。常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行气药、解表药、安神药、化痰药等不同类别的药物配伍。治疗胸痹心痛病的治疗窗950g,在“支持度≥15%、置信度≥0.6”的条件下,获得高频药物组合62组、76条规则,当支持度≥35%时,核心药物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党参、丹参-麦冬、丹参-黄芪。治疗心悸病的治疗窗550g,“支持度≥15%、置信度≥0.6”的条件下,得到高频药物组合68组、62条规则,支持度≥35%时,获得核心药物组合为丹参-麦冬、丹参-茯苓、丹参-炙甘草、丹参-桂枝、丹参-黄芪、丹参-五味子。治疗月经病的治疗窗530g,“支持度≥15%、置信度≥0.6”的条件下,得到高频药物组合72组、102条规则,支持度≥35%时,获得核心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茯苓、丹参-香附、丹参-当归-白芍。3.川芎治疗的高频疾病为月经病、头痛病、胸痹心痛病。常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息风止痉药、行气药、利水渗湿药等类别的药物配伍。川芎治疗月经病的治疗窗318g,在“支持度≥20%,置信度≥0.9”的条件下,获得高频药物组合44组、规则60条,支持度≥30%的条件下,获得核心药物组合为川芎-当归-白芍、川芎-当归-香附、川芎-当归-熟地黄、川芎-当归-益母草、川芎-当归-党参。川芎治疗头痛病的治疗窗为375g,在“支持度≥15%,置信度=1”的条件下,获得药物组合47组、规则34条,支持度≥25%的条件下,获得核心药对川芎-当归、川芎-丹参、川芎-红花、川芎-甘草、川芎-赤芍、川芎-细辛、川芎-天麻、川芎-白芍、川芎-白芷、川芎-菊花。川芎治疗胸痹心痛病的治疗窗为330g,“支持度≥25%,置信度=1”的条件下,得到高频药物组合39组、规则23条,当支持度≥40%时,获得核心药对为川芎-丹参-黄芪、川芎-赤芍、川芎-当归、川芎-麦冬。4.水蛭治疗的高频疾病为中风病。常与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息风止痉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化痰药、止血药、泻下药等药物配伍。治疗中风病的治疗窗为120g,在“支持度≥20%,置信度≥0.6”的条件下,获得高频药物组合60组、规则107条,在支持度≥40%的条件下,获得治疗中风病的核心药对水蛭-川芎、水蛭-地龙、水蛭-桃仁、水蛭-丹参、水蛭-赤芍。5.土鳖虫治疗的高频疾病为风湿痹病与内科癌病。常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息风止痉药等相配伍。治疗风湿痹病的治疗窗为4.515g。在“支持度≥20%,置信度≥0.6”的条件下,获得36组高频药物组合以及45条规则;支持度≥30%时,获得5组核心药物组合:土鳖虫-当归-甘草、土鳖虫-制川乌、土鳖虫-桂枝、土鳖虫-鸡血藤、土鳖虫-威灵仙。土鳖虫治疗内科癌病的治疗窗为515g。在“支持度≥30%,置信度=1”的条件下,获得29组高频药物组合,25条规则,当支持度≥50%时,获得3组核心药物组合土鳖虫-白花蛇舌草、土鳖虫-半枝莲、土鳖虫-莪术。结论:国医大师对药物的剂量极为重视,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阈弹性普遍较大、遣量灵活;剂量应用有“常”有“变”;小剂量用之较少;临床遣量不完全受《中国药典》对剂量的刚性制约,超量应用已成为一种常态。国医大师对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药典》法定剂量的局限性。丹参、川芎、水蛭、土鳖虫治疗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窗;治疗窗不同,药物发挥的功效亦不同,隐含了较为复杂的量效关系。国医大师的剂量应用可总结为因病遣量、因证遣量、因人遣量、因药遣量的“病-证-人-药”剂量策略。4种药物临床治疗疾病较广泛,针对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配伍规律,可总结为病证结合、活用药对增效减毒的“病-证-药”配伍策略。这些规律是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闻丽珍[10](2019)在《从代谢的角度探讨制川乌—白芍配伍“增效减毒”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制川乌-白芍药对为临床上常用药对,主要用于风湿痹症的治疗。目前多从化学成分、药理效应的角度,阐明制川乌-白芍配伍机制,且给药方式多为口服给药。现代生物药剂学研究表明,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以及中药成分对肌体“代谢”的调节作用,也是中药发挥疗效的重要环节。药对中成分进入体内,不仅可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药对中成分的代谢,还可能“干预”肌体内源性物质代谢,使肌体“回调”到平衡状态,而发挥治疗作用。因此,“代谢”也可能是阐述药对配伍机理的切入点。同时,临床已证实,经皮给药是治疗疼痛、炎症等风湿痹证最常用、有效的给药方式之一。药对中成分可能调节皮肤中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促进或抑制药物的代谢,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因此,本项目采用经皮给药方式,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对“药物代谢”和“代谢组学”的影响,从“代谢”的角度探讨制川乌-白芍药对“增效减毒”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制川乌-白芍配伍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1制川乌-白芍配伍对皮肤及肝微粒体中CYP450活性的影响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别连续经皮给予制川乌、白芍、制川乌-白芍配伍凝胶剂14天后,采用探针底物与皮肤、肝微粒体体外孵育方法,通过HPLC检测皮肤微粒体中1种探针底物及肝微粒体中4种探针底物的浓度,计算代谢速率,考察各给药组对大鼠皮肤及肝CYP450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白芍、制川乌对皮肤中的CYP3A4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与白芍单用组比较,白芍配伍制川乌后CYP3A活性显着下降(P<0.05);与制川乌单用组比较,制川乌配伍白芍后CYP3A4的活性显着增加(P<0.05)。与正常组比较,白芍、制川乌对肝脏中的CYP1A2、CYP3A4、CYP2D6、CYP2E1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与制川乌、白芍单用组比较,配伍后CYP1A2、CYP3A4、CYP2D6、CYP2E1活性均明显增加(P<0.05)。结果表明,制川乌、白芍均为CYP1A2、CYP3A4、CYP2D6、CYP2E1的抑制剂,两药配伍后改变了皮肤、肝脏中药酶的活性,导致药物代谢速率发生改变,进而发挥“增效减毒”作用。1.2制川乌-白芍配伍对肝微粒体中6个酯型生物碱代谢的影响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别连续经皮给予制川乌、白芍、制川乌-白芍配伍凝胶剂14天后,采用肝微粒体体外孵育方法,通过HPLC测定孵育体系中6个酯型生物碱的浓度,计算代谢速率,考察各给药组对6个酯型生物碱在肝微粒体中代谢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白芍、制川乌单用组6个生物碱的代谢速率均显着下降(P<0.05),表明白芍、制川乌对6个生物碱的代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与制川乌单用组比较,制川乌配伍白芍后6个生物碱的代谢速率显着增加(P<0.05),表明配伍后增加了制川乌6个生物碱的肝脏代谢,这可能是配伍“减毒”机理之一。1.3制川乌-白芍配伍对肝微粒体中芍药苷(Paeoniflorin,PF)代谢的影响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别连续经皮给予制川乌、白芍、制川乌-白芍配伍凝胶剂14天后,采用体外孵育方法,通过HPLC-MS/MS测定孵育体系中PF的浓度,计算代谢速率,考察各给药组对PF在肝微粒体中代谢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白芍、制川乌对肝脏中PF的代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与白芍单用组比较,白芍配伍制川乌后芍药苷的代谢速率明显增加(P<0.05)。综合配伍对皮肤中CYP3A4活性的调节作用,制川乌-白芍配伍对PF代谢速率的综合影响,可能由吸收阶段皮肤组织中CYP3A4的活性和消除阶段肝脏组织中CYP3A4的活性共同决定。2.制川乌-白芍配伍对代谢组学的影响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建立关节炎模型后,分别连续经皮给予制川乌、白芍、制川乌-白芍配伍凝胶剂21天,首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结果显示,制川乌能显着降低血清中TNF-α及IL-1β的含量(P<0.05);白芍能显着降低血清中TNF-α的含量(P<0.05),IL-1β的含量有下降趋势;与白芍单用组比较,白芍配伍制川乌后血清IL-1β与TNF-α含量显着下降(P<0.05),表明制川乌、白芍能一定程度的缓解炎症,且两药配伍后疗效更佳。采用UPLC-Q-TOF-MS技术获得关节炎大鼠的粪便代谢物图谱,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根据重要性变量VIP、P值,筛选并鉴定与关节炎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胆酸、甘氨胆酸、α-亚麻酸、十八碳四烯酸、亮氨酸、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18:1(9Z)))等6个差异代谢物,可能是制川乌-白芍药对配伍治疗关节炎的潜在代谢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分别位于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α-亚麻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及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等4条代谢通路上。6个差异代谢物在各组中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胆酸、甘氨胆酸、α-亚麻酸、十八碳四烯酸、亮氨酸的相对含量均降低,LPC(18:1(9Z))的相对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制川乌、白芍、制川乌白芍配伍均可“回调”上述代谢产物的含量;与制川乌、白芍单用组比较,配伍组中胆酸、甘氨胆酸、α-亚麻酸、十八碳四烯酸的相对含量均显着增加,并向正常组趋近。结果表明,制川乌白芍配伍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代谢、α-亚麻酸代谢、能量代谢、甘油磷脂代谢通路,而发挥“增效”作用。本项目从代谢的角度,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对药物代谢及代谢组学的影响,阐述了制川乌-白芍配伍的“增效减毒”机理,对制川乌-白芍药对的临床合理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中药药对配伍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川乌配伍白芍的现代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乌配伍白芍的现代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乌头汤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1.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1.2.3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1.2.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2.2 研究用药
        2.3 疗程与随访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资料
        2.4.2 安全性指标
        2.4.3 疗效性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5.1.1 性别比较
        5.1.2 年龄比较
        5.1.3 DM病程比较
        5.1.4 PDPN病程比较
        5.1.5 BMI、WHR比较
        5.1.6 既往史比较
        5.2 安全性指标分析
        5.2.1 治疗前后FBG、2h PG比较
        5.2.2 治疗前后SBP、DBP比较
        5.2.3 治疗前后TG、TC、HDL-C、LDL-C比较
        5.2.4 治疗前后ALT、AST比较
        5.2.5 治疗前后Urea、CR比较
        5.3 研究结果分析
        5.3.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5.3.2 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
        5.3.3 治疗前后正中SCV比较
        5.3.4 治疗前后腓浅SCV比较
        5.3.5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总评分比较
        5.3.6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5.3.7 不良反应
讨论
    1 立项依据
        1.1 PDPN的特点
        1.1.1 疾病分类
        1.1.2 中医病因病机
        1.2 乌头汤的选择
        1.2.1 历史沿革
        1.2.2 组方分析
        1.2.3 现代研究
        1.3 对照组的选择
    2 研究分析
        2.1 止痛效果分析
        2.2 神经修复分析
        2.3 糖脂代谢分析
        2.4 毒理研究
        2.4.1 川乌毒理及减毒增效措施
        2.4.2 麻黄毒理及减毒增效措施
    3 临床验案举隅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信息采集表
    附录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附录三:多伦多评分表
    附录四:中医症状评分表
综述一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1 PDPN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中医古籍论述
        1.2 近代医家见解
        1.2.1 以虚为主论
        1.2.2 本虚标实论
        1.2.3 瘀血贯穿始终论
    2 PDPN辨证分型及治疗的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乌头汤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1 基础研究
        1.1 直接作用机制
        1.2 间接作用机制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2 临床研究
        2.1 癌性疼痛
        2.2 坐骨神经痛
        2.3 三叉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数据挖掘方法
    5 研究结果
讨论
    1 基本信息分析
    2 四诊信息分析
    3 常用药物分析
    4 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5 对药物所属门类分析
    6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7 中医证候统计及基于证型的用药规律分析
    8 新方分析
结论
典型医案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宋代以前中医古籍中外风理论治疗中风的证治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古代医家对“外风致中”理论的理解
    1.何为“外风”
    2.古代医家对“外风致中”理论的内涵诠释
第二部分 古代医家以“外风致中”理论治疗中风的代表方剂
    1.《金匮要略》对中风的证治经验影响深远
    2.续命汤及其类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3.金元以后仍有运用祛风通络治法的外风效方问世
第三部分 宋代以前中医古籍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
    (一)效方的收集与整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综述 现代中医学对“外风致中”理论重新审视和运用指导中风病防治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附子白芍配伍治疗痹证的理论研究
    1.古今医家对于白芍、附子除痹止痛功用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应用白芍除痹止痛的历史沿革
        1.2 古代医家应用附子除痹止痛的历史沿革
        1.3 现代对白芍、附子除痹止痛功效的药理研究
    2.白芍-附子药对治疗痹证的配伍意义
        2.1 通络止痛
        2.2 调和营卫
        2.3 补益肝肾
        2.4 益气养血
        2.5 运脾化湿
        2.6 行滞利水
    3.导师应用白芍附子药对治疗痹证的理论依据
        3.1 正虚为本
        3.2 邪实为标
    4.导师应用附子-白芍药对治疗各证型痹证的经验
        4.1 风寒湿痹证
        4.2 热毒痹阻证
        4.3 痰瘀互结证
        4.4 肝肾亏虚证
第二部分 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配伍规律研究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处方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规范中药名
        2.5 分析软件
        2.6 录入及核对
        2.6.1 性味,归经
        2.6.2 方药
        2.7 统计分析
        2.7.1 提取数据源
        2.7.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2.7.3 组方规律分析
结果
    1.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2.药物频次分析
    3.组方药类分析
    4.组方规律
    5.含附子-白芍药对方剂药物不同支持度的关联规则网络图
    6.基于熵方法的组方规律分析
讨论
    1.性味归经分析
    2.附子-白芍药对配伍药类分析
    3.附子-白芍药对高频核心组合分析
        3.1 白芍,附子,甘草
        3.2 白芍,附子,黄芪
        3.3 白芍,附子,当归
        3.4 白芍,附子,桂枝
        3.5 白芍,附子,防己
    4.潜在药对分析
    5.白芍-附子药对治疗痹证常见配伍药类分析
        5.1 配伍补虚药
        5.2 配伍清热药
        5.3 配伍活血药、利水渗湿药
医案举隅
    1.肝肾亏虚证
    2.热毒痹阻证
    3.风寒湿痹证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白芍附子类配伍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1 文献研究
    2 实验研究
    3 白芍-附子药对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4 相关制剂研究
    5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腰痛历代组方配伍及治法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腰痛的传统医学研究
        1.1 病名分类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2 腰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腰痛的认识
        2.2 现代腰痛的分型与治疗
    3 小结
第二章 腰痛方药数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预处理
        1.4.2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录入
        1.4.3 数据分析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唐及唐以前时期腰痛方药的数据结果
        2.1.1 频数统计结果
        2.1.2 组方规律结果
        2.1.3 聚类新方结果
        2.1.4 网络展示图
        2.2 宋金元时期腰痛方药的数据结果
        2.2.1 频数统计结果
        2.2.2 组方规律结果
        2.2.3 聚类新方结果
        2.2.4 网络展示图
        2.3 明清时期腰痛方药的数据结果
        2.3.1 频数统计结果
        2.3.2 组方规律结果
        2.3.3 聚类新方结果
        2.3.4 网络展示图
        2.4 历代腰痛方药的数据结果
        2.4.1 频数统计结果
        2.4.2 组方规律结果
        2.4.3 聚类新方结果
        2.4.4 网络展示图
第三章 讨论
    1 唐及唐以前时期的用药配伍特点及治法讨论
    2 宋金元时期的用药配伍特点及治法讨论
    3 明清时期的用药配伍特点及治法讨论
    4 历代用药配伍特点及治法讨论
        4.1 性味归经分析
        4.2 高频用药分析
        4.3 药物模式分析
        4.4 聚类新方分析
第四章 结语
    1 结论
    2 意义与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眩晕的历代方剂组方用药配伍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眩晕的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研究进展
    1 眩晕病名源流
    2 病因病机沿革
    3 证治方药沿革
    4 现代辨证与治疗原则
    5 眩晕临床治疗
        5.1 中医药治疗眩晕
        5.2 针刺治疗眩晕
        5.3 联合疗法治疗眩晕
    6 小结
第二章 眩晕方剂的数据挖掘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方剂来源
        2.2 方剂纳入与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的预处理
        3.2 数据录入
        3.3 数据挖掘与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唐及唐以前时期
        4.2 宋金元时期
        4.3 明清时期
        4.4 近现代时期
        4.5 历代
    5 分析与讨论
        5.1 唐及唐以前时期
        5.2 宋金元时期
        5.3 明清时期
        5.4 近现代时期
        5.5 历代
第三章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及意义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动物药狗骨在中医领域的历史沿革与应用
        1. 从狗的历史文化到药用价值
        2. 狗骨的药用历史沿革进展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狗骨胶及其相关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现代研究及进展
        1. 狗骨(胶)成分、药理基础研究
        2. 狗骨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3. 狗骨胶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含胶类复方治疗骨科类疾病常用药物的配伍规律研究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及RANKL/OPG/TRAF6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1. 骨质疏松症疾病的患病率
        2. 骨质疏松症发病与骨代谢关联性
        3. 骨质疏松症RANK/RANKL/OPG通路研究进展
        4. 骨质疏松症与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进展
        5.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一: 中医古籍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理论认知
        1. 骨痿的病机:虚实夹杂,骨枯髓减
        2. 骨痿的病因:年老体衰,诸多病因
        3. 骨痿的治疗:补益肾气,滋补阴阳
        4. 小结
    理论研究二: 基于“以形补形、五行生克”理论探究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
        1. 对“以形补形”理论应“不拘于泥,师于古,异中求同”
        2. 从“五行生克”探虎骨、狗骨抗骨质疏松症之理
        3. 骨胶常见用于治疗骨痿
        4. 讨论
        5. 小结
    理论研究三: 双膝骨胶宝基于“温肾助阳,活血通经”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探讨
        1. 双膝骨胶宝组成药物抗骨质疏松症理论探究
        2. 双膝骨胶宝整体方剂配伍特点
        3.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UHPLC-QE-MS技术的非靶标代谢组学探究狗骨胶、狗骨粉成分差异分析
        1. 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流程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大鼠抗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之骨代谢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四: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一、中医理论研究结果显示
    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三、创新性
    四、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白芍与不同中药配伍减毒作用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白芍配伍川楝子
2 白芍配伍制川乌
3 白芍配伍雷公藤
4 白芍配伍马钱子
5 白芍配伍细辛
6 小结

(9)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收集
        1.1.1 专着医案收集策略
        1.1.2 论着医案收集策略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资料整理
        1.3.1 数据的初步提取
        1.3.2 数据的规范化
        1.4 建立数据库
    2 研究方法
        2.1 分析工具
        2.2 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第一章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概述
        1 常用活血类药物剂量统计
        1.1 川芎
        1.2 延胡索
        1.3 郁金
        1.4 五灵脂
        1.5 乳香
        1.6 没药
        1.7 降香
        1.8 丹参
        1.9 红花
        1.10 桃仁
        1.11 益母草
        1.12 泽兰
        1.13 鸡血藤
        1.14 土鳖虫
        1.15 莪术
        1.16 三棱
        1.17 水蛭
        1.18 穿山甲
        2 常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小结
        2.1 剂量汇总
        2.2 剂量对比
        2.3 剂量小结
    第二章 丹参的剂量及相关研究
        1 丹参配伍研究
        1.1 高频药物统计
        1.2 高频药物分类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丹参组方规律研究
        2 丹参治疗高频疾病的研究
        2.1 丹参处方治疗疾病统计
        2.2 丹参治疗高频疾病的剂量研究
        2.3 丹参治疗高频疾病的配伍研究
        3 小结
        3.1 丹参的剂量研究
        3.2 丹参的主治疾病研究
        3.3 丹参的配伍研究
    第三章 川芎的剂量及相关研究
        1 川芎配伍研究
        1.1 高频药物统计
        1.2 高频药物分类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川芎组方规律研究
        2 川芎治疗高频疾病的研究
        2.1 川芎处方治疗疾病统计
        2.2 川芎治疗高频疾病的剂量研究
        2.3 川芎治疗高频疾病的配伍研究
        3 小结
        3.1 川芎的剂量研究
        3.2 川芎的主治疾病研究
        3.3 川芎的配伍规律研究
    第四章 水蛭的剂量及相关研究
        1 水蛭配伍研究
        1.1 高频药物统计
        1.2 高频药物分类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水蛭组方规律研究
        2 水蛭治疗高频疾病的研究
        2.1 水蛭处方治疗疾病频次
        2.2 水蛭治疗高频疾病的剂量研究
        2.3 水蛭治疗高频疾病的配伍研究
        3 小结
        3.1 水蛭的剂量研究
        3.2 水蛭的主治疾病研究
        3.3 水蛭的配伍研究
    第五章 土鳖虫的剂量及相关研究
        1 土鳖虫配伍研究
        1.1 高频药物统计
        1.2 高频药物分类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土鳖虫组方规律研究
        2 土鳖虫治疗高频疾病的研究
        2.1 土鳖虫处方治疗疾病统计
        2.2 土鳖虫治疗高频疾病的剂量研究
        2.3 土鳖虫治疗高频疾病的配伍研究
        3 小结
        3.1 土鳖虫的剂量小结
        3.2 土鳖虫的主治疾病小结
        3.3 土鳖虫的配伍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规律讨论
        1.1 国医大师对剂量的阐释
        1.2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特点
        1.3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策略
        1.4 《中国药典》法定剂量的局限性
    2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配伍规律讨论
        2.1 活血药配伍的主要形式
        2.2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配伍策略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展望
结语
创新性与特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综述一“瘀血”学说的源流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相关名词术语含义及公式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4 国医大师处方数据库方剂来源书目
致谢

(10)从代谢的角度探讨制川乌—白芍配伍“增效减毒”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前言
    1 中药配伍研究现状
        1.1 中药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2 中药配伍对药理效应的影响
        1.3 中药配伍对药动学的影响
    2 中药配伍对代谢的影响研究
        2.1 配伍对外源性物质代谢----药物代谢的研究
        2.2 配伍对内源性物质代谢----代谢组学的研究
    3 制川乌-白芍配伍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第一节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皮肤及肝微粒体CYP450活性的影响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2.2 经皮给药凝胶剂的制备
        2.3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配伍对皮肤CYP450活性的影响
        2.5 配伍对肝CYP1A2、CYP3A4、CYP2D6及CYP2E1活性的影响
        2.6 数据处理及方法
        3 结果
        3.1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皮肤及肝微粒体浓度的方法学考察
        3.2 配伍对皮肤CYP3A4活性的影响
        3.3 配伍对肝CYP1A2、CYP3A4、CYP2D6及CYP2E1活性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肝微粒体中6个酯型生物碱代谢的影响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
        2.1 溶液的配置
        2.2 经皮给药凝胶剂的制备
        2.3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肝微粒体制备及蛋白质浓度测定
        2.5 肝微粒体底物浓度的选择
        2.6 肝微粒体孵育体系
        2.7 代谢产物检测色谱条件
        2.8 方法学考察
        2.9 数据处理及方法
        3 结果
        3.1 方法学考察
        3.2 孵育体系中6个酯型生物碱浓度的选择
        3.3 配伍对6个酯型生物碱代谢速率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肝微粒体中PF代谢的影响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2.2 经皮给药凝胶剂的制备
        2.3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肝微粒体制备及蛋白质浓度测定
        2.5 孵育体系中PF浓度的选择
        2.6 肝微粒体孵育体系
        2.7 PF的HPLC-MS/MS检测方法建立
        2.8 方法学考察
        2.9 数据处理及方法
        3 结果
        3.1 方法学考察
        3.2 孵育体系中PF浓度的选择
        3.3 配伍对PF代谢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代谢组学的影响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
        2.1 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2.2 凝胶剂的制备
        2.3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关节炎大鼠检测指标
        2.5 大鼠粪便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2.6 UPLC-MS检测方法的建立
        2.7 原数据预处理及数据分析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配伍对关节炎大鼠观察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3.2 UPLC -MS方法学验证
        3.3 UPLC- MS总离子流图
        3.4 UPLC-MS数据的PCA分析
        3.5 UPLC-MS数据的t检验及PLS-DA分析
        3.6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
        3.7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3.8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相对含量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四、川乌配伍白芍的现代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乌头汤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D]. 石礼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宋代以前中医古籍中外风理论治疗中风的证治规律探析[D]. 黄鑫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附子-白芍药对治疗痹证的配伍规律研究[D]. 王奕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腰痛历代组方配伍及治法特点[D]. 叶明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眩晕的历代方剂组方用药配伍特点[D]. 肖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D]. 连雅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白芍与不同中药配伍减毒作用浅析[J]. 严霞,岳国超,肖晏婴. 中国民间疗法, 2021(06)
  • [9]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及相关研究[D]. 田广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从代谢的角度探讨制川乌—白芍配伍“增效减毒”机理[D]. 闻丽珍.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川乌合芍药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