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趋势面分析解释构造发育关系的几个例子

用趋势面分析解释构造发育关系的几个例子

一、应用趋势面分析解释构造发展关系的几个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何亚坤[1](2018)在《道路网络线性剖分模型支持下的空间模式挖掘》文中研究指明空间模式包含着城市形态和地理现象演变的内在机制,是理解城市空间及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关键。作为城市物质空间与空间相互关联的结合点,道路网络本体的物质形态以及其“空间框架”功能约束着城市空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具象的道路网络实体及其传导和运输功能下的抽象交通网络共同构成了网络空间。近年来,网络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为空间模式挖掘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即基于网络空间的视角,认为空间模式的形成和变化依赖于道路网络的几何形态和路径传导功能,需要采用适宜网络空间分析的方法挖掘地理对象或现象的空间模式。本研究提出了网络空间视角下的空间模式挖掘的研究框架,引入道路网络线性剖分模型(即Street Network Linear Tessellation或SNLT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的网络空间分析方法;基于道路网络本体的几何连接特性,在SNLT模型的基础上,从局部和全局两个尺度构建城市路网空间结构模式识别方法;基于道路网络的运输功能特性,通过SNLT模型支持下的可视化分析和网络约束点模式分析,从直观形象推理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挖掘网络约束现象的空间分布模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论述了网络空间视角下的空间模式挖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从地理空间大数据的时代背景、空间模式挖掘的新视角和空间模式挖掘的新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基于网络空间视角挖掘空间模式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从道路网络建模与网络空间分析、城市路网空间结构模式识别和网络约束现象空间分布模式分析三个方面,总结了现阶段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2)基于空间连续场模型的认知观点,将道路弧段剖分成连续分布的一维线性栅格单元,构建SNLT模型,定义道路网络属性信息的线性栅格表达方法;设计适合网络空间分析的数学形态学算子,进而实现网络距离的计算;在SNLT模型的基础上,重新定义网络邻域,发展了新型的网络邻域窗口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网络Voronoi图和网络核密度估计等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为后续网络空间视角下的空间模式挖掘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3)构建SNLT模型支持下的城市路网局部空间结构模式的识别方法。设计了一种考虑网络邻近上下文环境的、可扩展的、适合大比例尺路网数据的网格模式识别方法,以剖分后的线性栅格单元为基本分析单元,采用网络邻域窗口分析的方法提取和计算网格模式典型特征,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格式塔原则完成模式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网格模式,并且参数的意义明确,可以通过对参数的设置自适应地满足实验区域和数据尺度的需求。(4)构建SNLT模型支持下的城市路网全局空间结构模式的识别方法和评价体系。首先对线性栅格单元的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局部中心区域,使用网络Voronoi图和网络最短路径算法计算城市中心典型特征,构建城市中心指数提取城市中心和次中心结构;然后在城市中心提取结果的基础上,采用Stroke追踪算法识别候选放射边,提取表征城市布局的全局放射模式。实验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地识别城市中心和放射结构模式。该方法可以通过设定城市中心指数阈值实现单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结构模式的识别,并且在进行放射模式提取时顾及该模式的连接功能特征,识别结果更符合城市扩张规律和空间认知。(5)基于SNLT模型设计一种顾及网络约束挖掘设施通达性空间分布模式的等时线可视化方法。首先,基于SNLT模型形式化表达网络约束,基于“水流”扩展算法构建“单源”等时线模型进行设施通达性分析,评估单一设施点在局部区域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然后,基于网络Voronoi图算法构建“多源”等时线模型,从全局角度对同一类别设施点的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和可视化;最后,引入等时线形态分析,分析局部和全局尺度下的设施通达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6)基于网络约束点模式分析的健康食品设施点空间分布模式分析及“食品沙漠”现象探测。基于网络约束点模式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健康食品设施点的一阶和二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网络K函数方法判断健康食品设施点在不同城市区域内的聚集性分布模式,采用SNLT模型支持下的网络核密度估计方法探测健康食品设施点空间分布热点,并将平面空间分析方法和网络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验证明了网络空间分析方法在探测网络约束现象空间分布模式时比平面空间分析方法占优;进一步地,基于SNLT模型支持下的网络核密度估计方法评估上海市健康食品通达性,结合人口收入分布情况探测不同出行方式下的“食品沙漠”现象的空间分布,并对平面空间和网络空间下的探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表明平面空间分析方法容易低估“食品沙漠”现象的空间分布,而网络空间分析方法顾及人类行为对于道路通达性的依赖,考虑路段交通状况,能够实现细粒度多尺度的“食品沙漠”现象分析。SNLT模型具有灵活和易扩展的特性,为网络空间下的其他城市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谭满堂,姚书振,丁振举,周宗桂,何谋春[2](2014)在《小秦岭金矿田典型矿脉矿化趋势面分析与深部预测》文中提出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金矿富集区,区内一些重要矿山已逐渐成为危机矿山,深部找矿是当务之急.运用趋势面分析法对3个典型东西向南倾矿脉的矿体厚度及品位进行处理,分析了断裂构造控矿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结果表明:东西向矿脉主要向南西侧伏;控矿断裂具有由南西向北东斜上左行逆冲的活动性质;多阶段矿化具有"Ⅰ阶段成脉、Ⅱ阶段金矿化、Ⅲ阶段金铅叠加"的过程;由矿体侧伏与断裂产状波状起伏联合控制的近平行等间距展布的2组结构线的交汇部位是矿化富集地段;据此指出了各矿脉深部找矿预测的主要方向.

谭满堂[3](2013)在《小秦岭地区金矿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小秦岭地区横跨陕西和河南两省,地质构造上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岭造山带自早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多阶段、多体制的构造演化过程,印支期以来,扬子板块、南秦岭地块及华北板块的对接碰撞使得秦岭全面造山,营造了多地体拼贴的大地构造格局;尤其是燕山期又受到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影响,使区内经历了多个构造岩浆旋回,壳-幔物质交换、地表与深部地质作用强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成矿系统和成矿系列。其中金成矿作用与印支期末—燕山期秦岭陆内造山运动中的构造-岩浆-热液流体作用有密切关系,小秦岭金矿田即是其中最重要的典型成矿系列之一。小秦岭地区北以太要断裂与渭河盆地相邻,南部以小河断裂与熊耳构造带相接,是秦岭造山带的北缘东段部分,呈东西向区域性褶皱隆起,北侧、东南侧均为第四纪沉积盆地,南侧为元古宙地层分布区。区内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古元古界太华群中深变质的花岗—绿岩岩系,是区内金矿的赋矿围岩;次为新元古界管道口群碎屑岩-海滨相碳酸盐岩建造。小秦岭地区构造复杂,褶皱、断裂极其发育,总体格局被归结为“一核、二界、三拆离”的变质杂核岩构造,形态上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复式背形构造,中部为老鸦岔主背形,南北两侧分别为五里村背形、七树坪向形和庙沟向形、上杨砦背形。区内发育数百条韧-脆性断裂,以近东西向为主,北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次之。其中近东西向断裂是最主要的控矿断裂,以压扭性质为主,沿走向和倾向均呈波状起伏变化;其次为北东向的控矿断裂;主要的控矿断裂均是在早期韧性剪切带的基础上叠加发育而成的。区内火山-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分布广泛,面积较大的有元古代花岗岩和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以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最为强烈,且与金矿的形成密切相关。小秦岭金矿田内含金石英脉及金矿床众多,具丛聚性、密集成带、近于平行排列等间距分布的特征,具体可分为西矿带、南矿带、中矿带、北矿带四个矿带:主要的成矿类型为石英脉型,伴有少量构造蚀变岩型。河南省灵宝市东闯金矿、杨砦峪金矿和陕西省潼关县东桐峪金矿是最典型的三个石英脉型矿床,均分布在老鸦岔主背斜轴部附近,赋矿围岩以太华群变质岩为主,含金石英脉主要分布在褶皱轴部附近的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断裂之中。东闯金矿规最大的矿脉为507脉,其次还有508、505、504等脉;杨砦峪金矿主要为S60脉;东桐峪金矿主要矿脉则有东西向的Q8、Q10以及北东向的Q12脉等。矿脉均具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或侧现特征,矿体在脉体中则具有近等距多分段富集特征,品位与厚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矿石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银金矿、石英和黄铁矿等,次有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等。主要结构有粒状结构、充填结构等,主要构造有条带状、网脉状、浸染状等。围岩蚀变以黄铁绢英岩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主成矿期内,金矿化可以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Ⅰ黄铁矿-石英阶段,以发育宽大的乳白色石英脉为特征,矿化弱;Ⅱ石英-黄铁矿阶段,以发育细脉状和条带状黄铁矿脉为特征,矿化强;Ⅲ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以同时发育团块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等为特征,矿化强;Ⅳ石英-碳酸盐阶段,矿化弱。小秦岭金矿受构造控制作用显着,区域网状复合构造格局是成矿基础,复式褶皱及断裂密集带控制金矿带分布,断裂活动控制矿体形态以及多阶段矿化富集。依据构造活动与金矿成矿演化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成矿前、成矿期及成矿后构造活动。成矿前构造:随着秦岭造山运动的陆陆碰撞,小秦岭地区在印支期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了近东西向褶皱构造、韧性剪切带和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脆性断裂带。韧性剪切带演变为脆性断裂,主要走向为北东向、近南北向和北西向,少数为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大多被基性岩脉充填。成矿期:Ⅰ Ⅱ阶段时矿田区域内处于以近南北向挤压构造应力的作用下。Ⅰ阶段近东西向南倾断裂发生逆冲左行活动,走向上近东西向方位段以及剖面上缓倾部位形成主要的引张空间,充填了宽厚的乳白色石英脉,但矿化很弱。与其配套产生一组NE-NNE和NNW-SN向陡倾的共轭断裂组合,前者发生左行扭动,后者产生右行扭动。Ⅱ阶段断裂活动是Ⅰ阶段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断裂活动基本相似。但此阶段矿化强烈,形成含金黄铁矿-石英脉。Ⅲ阶段时区域构造应力转为伸展,主要的东西向南倾控矿断裂以右行扭动为主,使早期矿化(脉)体破碎,沿裂隙充填大量多金属硫化物,造成矿化叠加。Ⅳ阶段构造活动减弱,断裂活动仍以张裂为主,矿化弱。成矿后:构造活动减弱,主要发育微型的正断层和少量逆断层,错断矿(脉)体,对成矿影响不大。围岩和矿脉定向构造样品的分析可知:成矿前及早阶段的区域构造应力以南北向挤压为主,且具有压扭性质;成矿期Ⅰ Ⅱ阶段的应力场以NNE-SSW挤压为主,Ⅲ阶段则转为张性构造应力。小秦岭金矿成矿始于秦岭碰撞造山后期的构造体制转换时期,大规模成矿于燕山中晚期的伸展阶段。印支期及以前,秦岭造山使得小秦岭地区强烈褶皱隆起,形成复式褶皱和韧性剪切带为主的东西向构造体系。印支期末-燕山早期,秦岭碰撞造山开始由挤压逐渐向伸展转换,早阶段构造应力仍以挤压为主,发生同造山拆离伸展,形成变质核杂岩雏形,脆性断裂逐渐发育,形成早阶段矿化。燕山中晚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影响,北东向构造体系逐渐叠加改造东西向构造体系,变质核杂岩成型,发生垮塌伸展,花岗岩基侵入,脆性断裂更加发育,成就了大规模的金矿化。对东闯金矿507脉、杨砦峪金矿S60脉以及东桐峪金矿Q8和Q12号脉进行了矿化趋势面分析,结果表明:矿脉趋势分析图解上显示出矿体厚度与金铅品位的总体相似、又有细微差异的特点,反映了“Ⅰ阶段成脉、Ⅱ阶段金矿化、Ⅲ阶段金铅叠加”的矿化规律:东西走向南倾矿脉总体呈现向南西深部侧伏的特征,指示控矿断裂活动由南西向北东斜上左行逆冲的活动特征;由矿体侧伏与断裂产状波状起伏联合控制的近平行等间距展布的两组结构线的交汇部位是矿化富集地段:沿着矿脉侧伏方向,依据两组线性结构的延伸交汇并兼顾厚度与品位高值中心的偏差是深部成矿预测的重点方向。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元法数值模拟,验证了区域构造应力南北向挤压及剪切扭动对矿脉形成的控制作用,尤其是对东闯金矿3号勘探线剖面的构造应力的模拟结果,一方面表明断裂产状陡缓变化部位也是应力尤其是剪应力较强区域,有利于岩石破裂形成容矿空间,也是成矿流体压力变化较大位置,有利于成矿;另一方面通过先挤压后拉伸的应力模拟,所得到的图解能很好地与已知矿脉矿化富集特征吻合,验证了区域构造应力由挤压向伸展转化机制对矿化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本文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对小秦岭地区石英脉型金矿构造控矿规律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揭示了成矿过程中构造应力转换对成矿的控制,探讨了主要构造活动与金成矿演化的关系,总结了矿化富集规律,指出了深部预测方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区内石英脉型金矿的成矿规律研究和深部找矿预测均具有较好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叶亚丽[4](2010)在《公路智能选线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及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公路选线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经济、安全、交通质量和功能等诸多因素和目标,这些目标有时是矛盾和冲突的,如何协调、平衡处理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寻求总体目标最优的路线方案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公路工作者的重要问题。受设计手段和计算模型的限制,传统的公路设计方法和路线设计系统难以协调多目标间的关系,存在拘泥于专家经验、主观性强、过分注重某个目标而忽视其它目标等缺陷。基于此,本文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标,对公路多目标智能选线及其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论文深入分析了公路选线方法、方案评价和设计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公路智能选线与决策的研究思路。阐述了公路多目标智能选线定义,界定了公路选线与决策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标,建立了公路选线的过程模型。结合公路选线各阶段特点,根据目前公路路线设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现状,确定了以构建以路线方案多目标智能优化为核心、多属性智能决策为重点、属性分析与计算为辅助的系统总体框架,并详细分析了系统的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针对公路选线中涉及到的海量地理数据、属性信息以及线形资料,考虑设计决策的多目标性等特点,提出了基于GIS和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公路路线方案优化方法。建立了公路路线平、纵方案优化的数学模型和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了路线编码和初始方案产生方法,分别建立了经济、安全、环保三个目标函数,解决了路线方案生成和评价中对安全和环保目标的量化问题。结合路线平、纵面优化的特点,分别对其进行了遗传算法的设计,对传统的遗传算法流程进行了优化,构建了适于公路选线特点的路线方案多目标遗传算法流程,编制了以终止条件下非劣解集的方案作为设计初始方案的优化程序,解决了公路选线自动化的关键技术,为实现公路选线的智能化奠定了基础。在深入分析路线与地质、水文、地形等环境信息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环境特征与路线信息的数据挖掘方法,建立了适宜于计算机处理的路线优化模型的数据表达模式。建立了“标准”、“规范”规则、基础理论规则、专家经验规则和评价分析规则及其控制机制和设计模型库。深入分析了路线方案多属性决策特点,提出了基于GIS的全寿命费用分析与计算方法;深入研究了环境和安全对路线方案的影响,提出了基于GIS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公路线形安全性评价方法,建立了路线方案的经济、环保、安全属性值的统计与计算模型。提出了无偏好信息情况下基于信息熵的多属性决策方法、有部分偏好信息情况下基于方案综合度和达成度的多属性决策方法以及偏好信息完全已知情况下基于线性目标规划模型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并阐述了各种决策方法的适用条件和详细操作步骤,为实现路线方案的智能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结合课题研究理论和方法,对Arc GIS进行了二次开发,借助Visual Basic.net框架研发了具有路线方案自动优化、经济性分析、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路线方案多属性决策功能的公路智能选线与决策支持系统,提高了对设计的支持层次和深度,为现有系统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了技术参考。

张锁春[5](1992)在《关于环境科学中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文中研究表明 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很强的新学科,70年代崛起,20年来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中十分活跃的领域,将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它既涉及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又面临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大量急需解决的问题,各种分支学科纷纷建立,然而环境数学至今还是空白(可见彭天杰先生一文的11页)。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量的关系的科学。应用数学是联系纯粹数学和科学技术的桥梁和纽带。环境数学应是在解决环境科学问题中涉及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胡耀明[6](1984)在《应用趋势面分析解释构造发展关系的几个实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学地质的发展,数理统计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并不断地解决地质领域中愈来愈多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其中趋势面分析应用于构造地质已有近廿年的历史,在国外自六十年代就有文献资料报导。目前,国内应用趋势面分析与构造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解释平缓褶皱地区的构造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朱裕生,王柏钧[7](1982)在《矿产资源评价的现状和展望——纪念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文中提出 在数学地质这一生长点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实用学科——矿产资源评价,是地质学中最年轻的一员。虽然它的历史还很短,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 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回顾这一新兴实用学科的发展过程,展望前景,对促进它的提高和推广都有很大的意义。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它的现状和发展进行叙述。

二、应用趋势面分析解释构造发展关系的几个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趋势面分析解释构造发展关系的几个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道路网络线性剖分模型支持下的空间模式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地理空间大数据与空间模式挖掘
        1.1.2 网络空间——空间模式挖掘的新视角
        1.1.3 网络空间分析——空间模式挖掘的新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道路网络建模与网络空间分析
        1.2.2 城市路网空间结构模式识别
        1.2.3 网络约束现象空间分布模式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道路网络线性剖分模型SNLT
    2.1 道路网络模型研究
        2.1.1 基于对象和场观点的空间数据模型
        2.1.2 道路网络的矢量数据模型
        2.1.3 道路网络的平面栅格数据模型
    2.2 道路网络线性剖分模型SNLT
        2.2.1 基于场观点的线性栅格数据模型
        2.2.2 道路网络属性信息的线性栅格表达
    2.3 基于SNLT模型的网络数据操作算子
        2.3.1 数学形态学算子
        2.3.2 网络距离
        2.3.3 网络邻域
    2.4 基于SNLT模型的网络空间分析方法
        2.4.1 网络邻域窗口分析
        2.4.2 网络Voronoi图
        2.4.3 网络核密度估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路网局部空间结构模式识别
    3.1 背景
    3.2 道路网络空间栅格化
    3.3 网格结构模式典型特征提取
        3.3.1 方向分布指数
        3.3.2 正交指数
        3.3.3 隶属度指数
        3.3.4 延展指数
        3.3.5 结构指数
    3.4 网格结构模式识别
        3.4.1 基于SVM的模式分类
        3.4.2 基于格式塔的图形补全和枝权修剪
    3.5 实验与分析
        3.5.1 网格模式识别实例
        3.5.2 关键参数敏感度分析
        3.5.3 对比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路网全局空间结构模式识别
    4.1 背景
    4.2 城市中心识别
        4.2.1 局部中心区域提取
        4.2.2 城市中心典型特征提取
        4.2.3 城市中心特征指标集成
    4.3 放射模式识别
    4.4 实验与分析
        4.4.1 城市中心识别实例
        4.4.2 放射模式识别实例
        4.4.3 讨论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约束下的设施通达性空间分布模式可视化挖掘
    5.1 背景
    5.2 面向“服务供给”的“单源”等时线模型
        5.2.1 “单源”等时线
        5.2.2 基于“水流”扩展思想的“单源”等时线生成算法
        5.2.3 网络路径约束下的“单源”等时线
        5.2.4 局部设施通达性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
    5.3 面向“服务需求”的“多源”等时线模型
        5.3.1 “多源”等时线
        5.3.2 基于网络Voronoi图的“多源”等时线生成算法
        5.3.3 全局设施通达性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网络约束点模式分析——以健康食品设施点为例
    6.1 背景
    6.2 道路网络约束下的健康食品设施点模式分析
        6.2.1 网络核密度估计
        6.2.2 网络K函数
    6.3 “食品沙漠”现象探测
    6.4 实验与分析
        6.4.1 实验区域和数据
        6.4.2 实验环境及参数选择
        6.4.3 健康食品设施点空间聚集模式分析
        6.4.4 健康食品设施点空间分布“热点”探测
        6.4.5 “食品沙漠”现象探测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小秦岭金矿田典型矿脉矿化趋势面分析与深部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田构造基本特征
2 典型矿脉地质特征
3 典型矿脉趋势面综合分析
    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3.2 综合讨论
    3.3 深部矿化预测依据
4 结论

(3)小秦岭地区金矿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小秦岭金矿田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小秦岭地区以往地质及金矿工作
        1.2.2 秦岭及小秦岭地区地质构造与金矿成矿规律研究
        1.2.3 矿田构造研究与构造模拟
    §1.3 选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主要工作量及工作进展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秦岭及秦岭造山带
    §2.2 小秦岭地区区域地质构造与成矿
        2.2.1 区域岩石地层
        2.2.2 区域变质作用
        2.2.3 区域构造
        2.2.4 区域岩浆活动
        2.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东闯金矿
        3.1.1 矿区地质概况
        3.1.2 矿脉(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成矿阶段
        3.1.5 围岩蚀变
        3.1.6 矿化分带
    §3.2 杨砦峪金矿
        3.2.1 矿区地质概况
        3.2.2 矿脉(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成矿阶段
        3.2.5 围岩蚀变
    §3.3 东桐峪金矿
        3.3.1 矿区地质概况
        3.3.2 矿脉(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成矿阶段
        3.3.5 围岩蚀变
    §3.4 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第四章 小秦岭金矿田构造控矿特征
    §4.1 区域成矿构造背景
    §4.2 矿田构造特征
        4.2.1 成矿前构造
        4.2.2 成矿期构造
        4.2.3 成矿后断裂
    §4.3 构造控矿规律小结
    §4.4 有限应变测量与构造应力场分析
    §4.5 成矿时限与构造-成矿演化
第五章 矿化趋势面分析与构造模拟
    §5.1 矿化趋势面分析
        5.1.1 东闯金矿507脉矿化趋势面分析
        5.1.2 杨砦峪金矿S60号脉矿化趋势分析
        5.1.3 桐峪金矿Q8号脉矿化趋势分析
        5.1.4 桐峪金矿Q12号脉矿化趋势分析
        5.1.5 典型矿脉脉矿化趋势面综合分析
    §5.2 构造数值模拟与应力分析
        5.2.1 构造应力数值模拟的有限元分析原理
        5.2.2 ABAQUS软件应用
        5.2.3 小秦岭金矿田控矿构造应力有限元模拟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公路智能选线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及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公路选线技术与方法
        1.2.2 路线方案评价
        1.2.3 路线设计系统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智能选线与决策支持系统总体设计
    2.1 若干概念
        2.1.1 公路选线过程模型
        2.1.2 研究范围与目标界定
        2.1.3 路线方案决策
        2.1.4 智能选线与决策特点
    2.2 系统设计总体框架
        2.2.1 设计程序和内容定位
        2.2.2 系统总体框架
    2.3 数据需求分析
    2.4 功能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路线方案优化方法研究
    3.1 路线方案设计的数学模型
        3.1.1 公路路线方案优化基本概念
        3.1.2 设计变量
        3.1.3 路线平面模型
        3.1.4 路线纵断面模型
        3.1.5 约束条件及数学形式
    3.2 优化方法选择
    3.3 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模型
        3.3.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3.3.2 遗传算法操作步骤
        3.3.3 遗传算法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3.4 多目标优化模型(MOP)
        3.3.5 基于Pareto的多目标最优解集
        3.3.6 多目标遗传算法
    3.4 公路路线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
        3.4.1 路线编码与初始方案
        3.4.2 目标函数确定
        3.4.3 多目标优化框架
        3.4.4 遗传算法设计
        3.4.5 构造非支配解集
        3.4.6 排挤机制设计
        3.4.7 NSGA-Ⅱ新群体构造
        3.4.8 公路路线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主要流程
    3.5 终止条件下非劣解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路线方案优化模型构建
    4.1 模型特点分析
    4.2 空间环境模型构建
        4.2.1 空间环境特征
        4.2.2 空间环境数据挖掘
        4.2.3 空间环境表达模式
    4.3 路线信息模型构建
        4.3.1 路线信息类型
        4.3.2 路线信息数据挖掘
        4.3.3 路线信息表达模式
    4.4 路线方案多目标优化规则设计
        4.4.1 标准规范规则设计
        4.4.2 基础理论规则设计
        4.4.3 专家经验规则设计
        4.4.4 分析评价规则设计
    4.5 集成开发
        4.5.1 控制机制
        4.5.2 模型库设计
        4.5.3 集成开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线方案多属性智能决策
    5.1 路线方案多属性决策分析
    5.2 属性值计算
        5.2.1 基于GIS的全寿命费用分析与计算
        5.2.2 基于GIS的环境影响分析
        5.2.3 公路线形安全性分析
    5.3 无偏好信息多属性决策
        5.3.1 问题描述
        5.3.2 信息熵基本概念
        5.3.3 基于信息熵的多属性决策模型
    5.4 有部分偏好信息多属性决策
        5.4.1 偏好信息处理及相关模型
        5.4.2 基于方案综合度和达成度的交互式决策
    5.5 偏好信息完全已知的多属性决策
        5.5.1 权重计算与检验
        5.5.2 基于线性目标规划模型的决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开发与应用
    6.1 系统总览
        6.1.1 系统支撑环境
        6.1.2 系统工作流程
    6.2 系统测试数据处理
    6.3 主要功能模块
        6.3.1 路线方案优化模块
        6.3.2 经济性分析模块
        6.3.3 安全评价模块
        6.3.4 环境影响评价模块
        6.3.5 决策支持模块
    6.4 系统实现与应用
        6.4.1 系统测试结果
        6.4.2 测试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创新点
    需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应用趋势面分析解释构造发展关系的几个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道路网络线性剖分模型支持下的空间模式挖掘[D]. 何亚坤. 武汉大学, 2018(06)
  • [2]小秦岭金矿田典型矿脉矿化趋势面分析与深部预测[J]. 谭满堂,姚书振,丁振举,周宗桂,何谋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3)
  • [3]小秦岭地区金矿构造控矿规律研究[D]. 谭满堂.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7)
  • [4]公路智能选线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及开发[D]. 叶亚丽. 长安大学, 2010(11)
  • [5]关于环境科学中的数学理论和方法[J]. 张锁春. 环境科学丛刊, 1992(02)
  • [6]应用趋势面分析解释构造发展关系的几个实例[A]. 胡耀明. 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8), 1984
  • [7]矿产资源评价的现状和展望——纪念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J]. 朱裕生,王柏钧. 物化探电子计算技术, 1982(Z1)

标签:;  ;  ;  ;  ;  

用趋势面分析解释构造发育关系的几个例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