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筛窦与蝶窦与视神经管关系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

正常筛窦与蝶窦与视神经管关系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

一、正常筛窦蝶窦和视神经管关系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1](2021)在《眶上锁孔硬膜外入路神经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的解剖及影像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是由于机体头面部受到了穿通伤或者钝器伤导致神经受损,从而造成视力丧失亦或是下降的一种疾病,如果患者的治疗不够及时则机体视功能损伤为不可逆的、永久的。本研究经过分析经眶上硬膜外入路视神经减压的相关影像学与解剖内容,探究机体解剖标志状况,对入路方式的解剖数据进行测量,明确安全手术的范围,以提升手术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另外测量该方式下磨除视神经管骨质的最大有效安全范围,由解剖学角度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为临床患者的治疗提供详细解剖方法与相关资料,以降低与预防术后的各种并发症,提升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方法:纳入4例干性头颅标本与4例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标本,均无外伤、手术瘢痕、畸形等,标本均为成人标本,未区分性别,年龄不详。64排螺旋CT(美国GE公司),扫描参数层厚为1.0mm,电流为300m A,图像重建间隔0.5mm,电压120k V,扫描速度0.5s/r,重建厚度是1.0mm,扫描范围是上颌骨齿槽突至额窦,扫描完成之后原始数据传送到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冠状位、斜矢状位、矢状位以及轴位的图像重建,调控窗宽与窗位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对下述机体解剖学数据在CT上进行检测,记录视神经管走形的方向,检测前床突到视神经管外侧壁中点距离、视神经管四壁长度与厚度,眼动脉到眶口位置外壁中点距离,颈内动脉到视神经管内口外壁中点距离,颈内动脉到视神经管内口上壁中点距离,对标本的视神经和眼动脉位置关系行统计分析。测量、解剖尸头:将枕外隆突上方的10mm和眉弓上方的15mm当作标志点去除骨瓣和大脑半球,明确视神经和周边结构的关系。记录视神经管走形的方向,检测前床突到视神经管外侧壁中点距离、视神经管四壁长度与厚度,眼动脉到眶口位置外壁中点距离,颈内动脉到视神经内口外壁中点距离,颈内动脉到视神经管内口上壁中点距离,对标本的视神经和眼动脉位置关系行统计分析。将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固定在头架上,处以仰卧位,而后行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显露并记录标本解剖结构情况。模拟手术入路,观察视神经管走形、形态和解剖数据测量,探查硬膜结构和眼眶区相关结构情况,解剖前床突和周围情况,记录眼动脉走形以及和视神经位置关系,记录四壁及颅口、中部、眶口影像测量状况,将尸头标本视神经管CT测量值与解剖测量值数据对比分析。结果:(1)视神经管组成为四壁与两口,是眶内侧壁后方管道状结构,视神经管两端即为两口,其中管中部的横径与竖径大致相同,颅口位置横径长而竖径短,眶口位置横径短而竖径长,四壁中蝶骨为其上壁,前窗突为外侧壁,视柱为下壁,筛窦与蝶窦的外侧壁为其内侧壁。(2)去除尸头标本的大脑半球,进而观察视神经和周围结构关系情况。颈内动脉到视神经管内口上壁中点、颈内动脉到视神经内口外壁中点、眼动脉到眶口位置外壁中点、前床突到视神经管外侧壁中点和额骨颧突到视神经管内口距离的CT与解剖测量对比无差异(P>0.05)。眼动脉段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和床突段间,本研究分析眼动脉全是由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发出并通向视神经管。在视神经管颅口部位,眼动脉在视神经下方,在视神经管硬膜中向外持续走形,至视神经管眶口部位的外下方。(3)CT扫描测量外壁左(10.16±1.69)mm、外壁右(10.24±1.72)mm,内壁左(12.44±2.38)mm、内壁右(12.70±2.09)mm,下壁左(6.88±1.61)mm、下壁右(7.41±1.69)mm,上壁左(10.16±1.70)mm、上壁右(10.10±1.90)mm;视神经管眶口横径(4.63±0.59)mm,竖径(5.84±0.91)mm,横截面积(22.31±2.67)mm2,视神经管中部横径(4.46±0.81)mm,竖径(4.49±0.70)mm,横截面积(16.37±4.21)mm2,视神经管颅口横径(6.08±0.75)mm,竖径(4.07±0.76)mm,横截面积(20.10±4.61)mm2。结论:(1)实体解剖测量数据和CT影像测量数据比较显示,对视神经管和各个对应解剖结构采用螺旋CT也可以准确清晰地显示,对神经内镜下眶上锁孔硬膜外入路视神经减压术起到辅助定位视神经管的作用,为手术医师提供相对准确的解剖数据。(2)眶上锁孔硬膜外入路减压术可充分减压视神经管上壁和外壁。

李佳[2](2021)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占颅脑损伤的2%—5%,常引起严重的视功能损害。TON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机制主要包括由外力导致的视神经的原发性损伤和由缺血及炎症等所致的继发性损伤两个方面。原发性损伤是不可逆的,其严重程度是由受伤瞬间的外力所决定,而继发性损伤则是原发性损伤后,在损伤区出现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如视神经的水肿、炎症反应、局部缺血、过度激活的谷氨酸受体、脂质过氧化作用和钙离子超载等,造成神经元的髓鞘和胶质瘢痕的形成,以及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在视神经损伤后轴索断裂致轴浆流运输中断、营养因子缺乏,大量的神经节细胞大约在损伤7天左右达到凋亡高峰,而RGCs的凋亡最终将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丧失。然而,继发性的损伤往往在伤后数周内仍造成持续的视神经损伤,因而它的损伤程度往往超过原发性损伤,但它可以通过有效治疗改善控制。目前临床上针对TON的治疗方法多样,但各种方法的疗效争议较大。一般伤后视力大于0.1者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而视力小于0.1者则可采用激素冲击、减压手术或二者联合治疗。TON治疗中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是视神经管减压术,它是通过手术切除视神经管周围的骨壁,以减轻因视神经水肿、出血等引起的对视神经的压迫症状,从而缓解视神经的血运障碍,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视神经减压术最早采用的是经颅入路的手术方式,这种方式损伤大且手术风险也相对较高。随着内窥镜设备及鼻窦手术的不断发展,视神经减压术已发展为创伤更小的鼻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常规的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是通过切除钩突,并将前后组筛窦以及部分蝶窦打开,进行视神经管减压。这种手术入路方式视野开阔,能够充分暴露视神经管,并且较容易操作,但不足之处是术中切除钩突和前、后组筛窦,会造成较大的医源性损伤。此外,当TON患者合并有复杂的颅底骨折时易损伤颅脑组织及眼眶组织,增加了手术中寻找视神经管位置的难度。因此,迫切需一种新的微创手术入路方式来进行视神经管减压,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减少医源性的损伤。由于视神经管临近蝶窦和筛窦,由蝶骨小翼构成,如果从蝶窦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只需切除上鼻甲开放蝶窦及少部分后组筛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然而,单纯的手术治疗,虽可以减轻视神经管的压迫症状,但是仍无法改善损伤局部炎症微环境,阻止继发性损伤的发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神经损伤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能够提高大鼠的运动功能,改善病变局部的微环境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可以明显提高颅脑创伤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此外,在损伤局部移植MSCs能够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并且MSCs对脊髓再生的影响是剂量依赖性的,可通过提高剂量加强疗效。在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中,通过玻璃体腔内注射MSCs可以促进大鼠RGCs的存活及轴突的再生,促进视神经(ON)损伤的恢复。另外,MSCs除具有再生修复功能外,还有极强的免疫抑制和抗炎功能。为此,我们认为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通过经蝶窦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暴露视神经管后,并在损伤局部移植h UC-MSCs一方面能促进视神经的再生修复,同时也可弱化视神经损伤局部的炎症微环境,进而减少视神经的继发性损伤和胶质瘢痕的形成,从而改善TON患者的预后。研究目的1.探讨明胶海绵支架对h UC-MSCs增殖的影响。2.探讨h UC-MSCs明胶海绵支架材料对大鼠视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3.探讨在CT后处理技术的辅助下进行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4.探讨局部移植h UC-MSCs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安全性,以期为TON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分离培养人脐带来源的原代MSCs,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和定向诱导分化技术对MSCs的表面标志物及三系分化能力进行了鉴定;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明胶海绵的三维结构,通过共培养运用MTT法检测MSCs在明胶海绵支架上的增殖能力。2.通过建立大鼠视神经半横断损伤动物模型,利用HE染色、视觉诱发电位等观察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视神经损伤的形态学及视功能的改变。3.利用CT后处理技术,模拟内镜下视神经管及颈动脉在蝶窦内壁上的解剖位置,并通过后处理容积成像(VR)技术显示出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内侧壁上的位置,有利于手术中找寻视神经管的位置,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并通过收集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视力、视神经的管径、视神经管的长度和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介绍一种可靠的辅助术中视神经管找寻的方法。4.招募20名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h UC-MSCT)联合视神经管减压术组,另一组为单纯视神经管减压组(ETOCD组),通过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内最佳视力变化、色觉、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RAPD)、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等指标评价疗效,并通过观察MSCT后,患者体温、过敏反应、鼻腔感染、全身感染等指标,评估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研究结果1.本课题采用体外贴壁法分离人脐带来源的MSCs,该细胞表面阳性表达CD90(99.82%)、CD29(99.76%)、CD44(99.39%)和CD105(95.37%),阴性表达CD34(0.72%)、CD31(0.57%)和CD45(0.83%),并且该细胞能够分化成脂肪、骨和软骨,具有三系分化潜能。利用明胶海绵作为干细胞生长的三维支架,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及不溶胀,且材料最终能自行吸收,并且MSCs在明胶海绵支架上的增殖能力在培养96h及120h要显着高于无支架材料的对照组。2.本课题成功建立了大鼠视神经半横断损伤的动物模型,从形态学观察可以看到,MSCs移植组视神经及视网膜的损伤程度较损伤对照组明显减轻;从视功能来看,在损伤后各时间点,与正常组相比损伤组FVEP的波幅明显降低,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而实验组在各时间点,与正常组相比FVEP的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而波幅值在损伤后的第1天和第3天比正常组降低(P<0.05),但在损伤后第7天至14天时,波幅与正常组无显着改变(P>0.05);实验组与损伤组在各时间点,波幅明显增高及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3.在CT后处理技术的辅助下,所有患者在术中都能正确找寻到视神经管的位置,我们的结果发现,有13例患者的视力(VA)有改善,总改善率为59.1%。术后出现1例轻度的脑脊液漏,通过平卧休息后症状改善,未观察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我们还发现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p<0.05)。视神经管颅口管径最宽,与中段、眶口管径大小有显着差异(p<0.05)。4.20例TON患者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未发生任何局部移植干细胞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事件,研究无确切的有效性结果,所观察的视功能评价指标如视力、色觉、RAPD和VEP,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明胶海绵支架具有较高的孔隙率,能促进h UC-MSCs在其上的增殖,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自行吸收,是理想的h UC-MSCs生长的支架材料。2.h UC-MSCs局部移植能够减轻大鼠视神经半横断损伤的程度并促进损伤的修复。3.ETOCD是一种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和微创的治疗方法。CT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术者在手术中识别视神经管的位置。而视神经管内侧壁的减压长度可能不需要完全切除整个内侧壁,特别是靠近颅口处的骨壁不一定需要完全去除。4.10例TON患者局部移植同种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的,耐受性良好。

刘丽丽[3](2021)在《三维重建技术在视神经管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颅眶交界区内走行神经血管相对较多,亦是颅底疾病治疗最为复杂的区域之一,使得颅眶交界区疾病的诊疗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引入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视神经管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中,明确视神经管与周边解剖的关系,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视神经管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中的应用效果,为视神经管骨折重建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8月单侧TON患者38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有关检查,并给予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均采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眼眶扫描,并将获得的数据、图像采用影像中心工作站完成图像及数据的重建;测量数据包括:健康侧视神经管壁长度、颅口、眶口、管中部的垂直径、横径以及横截面积水平;上述操作完毕后,对患侧的视神经管骨折状态进行分型,并对不同分型采用不同重建法,观察患侧视神经管骨折的检出情况;以健侧视神经管解剖结构作为对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三维重建技术(轴位CT图像、MPR)在视神经管相关结构解剖中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38例TON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31例患者手术治疗成功,手术成功率为81.58%。7例患者由于损伤严重或视神经管标志不明显,未能明确神经管;5例患者包括未明确找到视神经管病例存在减压不充分情况;术中发现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脑脊液鼻漏;4例患者伴有眶尖综合征;术后2例患者视力短暂性下降;2.视神经管外壁长度为(10.59±2.15)mm,上壁长度为(9.28±0.83)mm;内侧壁长度(12.56±1.63)mm;下壁长度(10.58±2.45)mm。同时,HRCT下视神经管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下中部横径及垂直径最小,分别为(4.37±0.53)mm、(4.41±0.55)mm;眶口、中部、颅口横径及垂直径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3.38例患者中43只眼发生视神经管骨折,其中,内侧壁骨折21例,外侧壁骨折12例,上壁骨折7例,1例视柱骨折,2例多发骨折。患者中,合并眶壁等其他骨折8例,蝶筛窦积液14例,视神经增粗5例。骨折形态分型中前两位的分别为凹陷型骨折及线型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对38例43只眼视神经管骨折患者根据骨折部位进行分类,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管内型骨折和眶口型骨折;4.三维重建技术下,视神经管骨折HRCT下直接征象为,视神经管骨质连续中断、骨折发生不同程度移位,部分患者可伴有血肿;间接征象为蝶筛窦积液及视神经增粗,部分患者伴有蝶窦积血、视神经受压、增粗及弯曲;5.为了进一步分析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视神经管相关结构解剖中的效果及价值,本研究中引入ROC曲线,以健侧视神经管解剖结构作为对照,基于控制变量方法绘制ROC曲线,结果表明:三维重建技术中轴位CT图像联合MPR在视神经管相关结构解剖中灵敏度高于单一轴位CT图像和MPR(P<0.05);特异度低于单一轴位CT图像和MPR(P<0.05)。结论:1.视神经管中部的横截面积相对较小,也是视神经管最为狭窄的部位。通过HRCT扫描所得轴位CT图像结合MPR能够有效提高视神经管骨折的检出效果,及时、准确的发现视神经骨折部位及状态;2.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能提高诊断灵敏度,更加准确的把握视神经管减压的充分性,可指导临床手术治疗,但是鉴于其特异性,应联合轴位CT图像联合MPR等方法,发挥不同影像学优势,为临床诊断提高可靠参考依据。

安凤杨,王玉辉,孙健斌,李丽娟,田歌,朱丽,骆岩林[4](2020)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的三维重建视神经与鼻窦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视神经管毗邻的结构复杂,建立三维视神经模型,以达到多角度直观观察视神经的目的。方法拷贝头颈CT血管造影(CTA)并对视神经、蝶窦及后组筛窦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分析三维立体图像上视神经的毗邻结构及分型。结果获得了视神经、蝶窦及后组筛窦的三维模型。根据视神经的三维立体毗邻结构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蝶窦型、筛窦型和蝶筛型。分析了视神经毗邻位置的分型所对应的蝶窦与筛窦气化程度的关系。结论三维立体模型中可以全方位直观观察视神经的毗邻结构。

任乐舒[5](2020)在《影像导航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开展影像导航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探讨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与手术方式。通过对术前视力、外伤至手术时间等不同因素的分析,总结出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改善外伤性视神经病的临床疗效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和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因外伤性视神经病行鼻内镜手术的35例(35眼)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导航组(20例)和非导航组(15例),导航组行影像导航下鼻内镜手术,非导航组行传统的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药物治疗3天,无光感或有残余视力但保守治疗无效者,于入院后第4天行视神经减压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评估两组手术方式的差异性;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以最后一次随访视力为最终视力,通过分别比较两组不同因素下治疗效果的差异性,总结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导航组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非导航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导航组的术中及术后的鼻内、眶内并发症较非导航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均显示术前视力、VEP检查能否引出P100波与手术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伤至手术时间与手术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导航组总有效率60%(12/20)高于非导航组46.7%(7/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有光感及以上、VEP检查能引出P100波是视力改善的保护性因素,外伤至手术的时间越早,患者的预后越好,即使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仍可行手术治疗。影像导航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有效手段,可以实现视神经的精准定位,缩短手术和麻醉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实现精准化医疗,值得推广。

林敬铨[6](2020)在《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72例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是外力冲击视神经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视功能损害。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Endoscopic transnasal optic canal decompression,ETOCD)手术对TON患者的受损视力改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研究主要分析ETOCD手术治疗TON患者的临床效果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探讨不同初始视力、不同手术时机和两者相结合情况下该手术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期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并接受ETOCD手术的72例TON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视力的差异,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确定术后视力和术后视力改善程度(Improvement degree of visual acuity,IDVA)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不同初始视力、不同手术时机和两者相结合情况下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率。结果:TON患者术后Log MAR视力(-2.87±0.19)高于术前(-3.92±0.13)(P<0.01)。总体术后视力改善率为54.2%。残存视力和完全失明的TON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率分别为83.3%和33.3%,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7.622,P<0.0001)。视力损伤后3天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率为60.9%,视力损伤后7天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率为61.5%,视力损伤后超过7天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率为35.0%,在7天内和7天后接受治疗的改善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2=4.098,P=0.043)。完全失明患者在视力损伤后3天内,3-7天和7天后进行手术治疗的改善率分别为50.0%,37.5%和0.0%。完全失明患者在3天内(P=0.008)和3-7天(P=0.035)接受手术治疗的改善率分别与7天后接受治疗的改善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残存视力患者在视力损伤后3天,3-7天和7天后接受手术治疗的术后视力改善率分别为85.7%,92.3%和70.0%,两两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初始视力和手术时机是TON患者视力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但只有手术时机与术后IDVA显着相关(P<0.05)。视神经管骨折、眼眶骨折和蝶窦和/或筛窦内出血与术后视力和术后IDVA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TON患者接受ETOCD手术治疗有利于受损视力的改善。患者接受手术的时间距损伤越短,术后视力改善和术后IDVA越明显的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前视力损害程度越轻意味着有更好的术后视力恢复可能。TON患者应尽可能在视力损伤后7天内接受ETOCD手术以挽救患者视力,对于术前已完全失明的患者,最好在3天内行手术治疗。

蔡丽,毛昳楠,赵宇亮[7](2019)在《鼻窦的数字化分析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鼻窦解剖复杂,变异多样,且大部分结构被颅面骨包围,窦口隐蔽,使得无创操作下很难直观观察到其内部结构,这对于鼻窦解剖变异的了解,炎症、肿瘤等病变的发现,手术路径的选择和风险的规避,造成了很大困难。随着影像医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X线平片、CT、MRI以及基于上述方法为基础的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鼻窦解剖结构学习、疾病诊断和术前风险评估起到重大指导意义。本文对影像学技术在鼻窦三维数字化分析方面的应用做一综述。

张恒森[8](2019)在《三维重建在视神经管解剖及骨折诊断方面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三维重建研究正常视神经管解剖特点,并找到能准确检出视神经管骨折的重建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单侧TON患者共43例,且入院完善HRCT眼眶扫描、内镜下确认存在视神经管骨折。使用我院影像中心GE AW4.7工作站对所得影像数据进行重建。一方面测量健侧视神经管各壁长度,颅口、眶口、管中部的垂直径、横径与横截面积。另一方面依据内镜下患侧视神经管骨折形态将骨折类型分为五种:线性型骨折、凹陷型骨折、嵌入型骨折、粉碎型骨折、混合型骨折。使用不同重建方法,观察各种类型视神经管骨折的检出结果。比较在不同三维重建方法下视神经管骨折的检出数量及检出率。应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测量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视神经管长度、面积等计量资料先使用F检验,有显着性差异者再行q检验,视神经管骨折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视神经管各壁中内侧壁最长,下壁最短,平均长度分别为(11.50±1.09)mm,(6.51±1.20)mm,各壁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管横截面积眶口处最大,管中部最小,平均面积分别为(18.67±3.26)mm2、(14.7±2.32)mm2,眶口、颅口及管中部横截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骨折内镜下表现:线性型骨折10例、凹陷型骨折6例、嵌入型骨折4例、粉碎型骨折15例、混合型骨折8例;单纯轴位CT图像发现骨折24例,检出率为55.8%(24/43),其中线性型骨折4例、凹陷型骨折2例、嵌入型骨折4例、粉碎型骨折10例、混合型骨折4例;单纯轴位CT结合CPR与VRT发现骨折29例,检出率为67.4%(29/43),其中线性型骨折4例、凹陷型骨折4例、嵌入型骨折4例、粉碎型骨折11例、混合型骨折6例;单纯轴位CT结合MPR发现骨折42例,检出率为97.7%(42/43),其中线性型骨折9例、凹陷型骨折6例、嵌入型骨折4例、粉碎型骨折15例、混合型骨折8例。对比单纯轴位CT与单纯轴位CT+CPR+VRT,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单纯轴位CT与单纯轴位CT+MPR,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轴位CT结合MPR对视神经管骨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结论:视神经管管中部横截面积最小,是视神经管最狭窄的位置。HRCT扫描所得轴位CT图像结合MPR对视神经管骨折的检出率最高,能准确发现视神经管骨折。

陈志远[9](2018)在《鼻旁窦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在鼻内窥镜下手术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尸头鼻旁窦主要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对其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合鼻窦炎患者的鼻旁窦的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经鼻内窥镜下手术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形态学资料,为临床鼻内窥镜下手术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选择30例成人干性颅骨、6例成人尸头标本(年龄在20-40岁)的鼻腔外侧壁及邻近鼻旁窦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同时,对76例鼻腔正常者及224例鼻窦炎患者的鼻窦CT扫描图像进行总结分析,观察和记录鼻腔及相关结构的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手术进行改良。按先后顺序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科收治鼻内窥镜手术病人100人为治疗组,行改良的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逆向追踪选择2017年7月之前的经传统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病人100人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1、标本资料结果通过对颅骨及尸头解剖研究发现,中鼻甲、钩突、上颌窦自然口与鼻囟门、筛顶和额隐窝以及筛蝶区域的毗邻关系相对恒定,主要结果如下几个方面:(1)中鼻甲可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其附着点较为广泛,位置较为恒定。钩突位于中道外侧壁的最前部,构成筛漏斗的内侧壁上部。中鼻甲和钩突的解剖位置相对恒定,可作为鼻内窥镜手术的解剖标志。(2)上颌窦骨性裂口由钩突和下鼻甲的筛突呈十字形的连接分隔成前上、前下、后上和后下四个象限,上颌窦口位于前上象限,其余三个象限由双侧黏膜和致密结缔组织的膜性结构封闭,即鼻囟门。上颌窦自然口呈膜性管状,直径和管长变异较大,其比例大小影响上颌窦的通畅度。自然口后方安全界限较前方范围大,与中鼻甲的距离更远更宽。更适合上颌窦开窗。(3)窦口鼻道复合体是以筛漏斗为中心及其邻近结构。此区域与前组鼻窦关系密切,轻微的病变,即可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2、鼻旁窦CT影像学特点鼻窦炎患者常伴有鼻中隔偏曲、钩突变异、下鼻甲肥大、泡状中鼻甲、Haller气房、Onodi气房、鼻丘气房等解剖结构变异。窦口鼻道复合体通常在鼻镜检查及常规x线检查中难以辨别,但在冠状位CT片上显示较清晰。它的引流和通气障碍是发生各鼻窦(如前组鼻窦)慢性炎症的主要病因。矢状位测量数据更符合鼻内窥镜手术径路,是对尸头解剖的数据补充、完善。3、改良的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效果改良的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在术中出血量、治愈率、上颌窦开窗口持续开放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手术,提高了窦口开放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结论:1、鼻腔、鼻旁窦周围具有诸多结构,其位置关系相对稳定,并有主要血管神经相毗邻。通过尸体标本总结分析鼻腔各骨性结构及鼻旁窦的位置关系,对鼻腔鼻旁窦内窥镜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鼻窦炎患者多具有鼻中隔偏曲、钩突变异、下鼻甲肥大、泡状中鼻甲等变异结构,对鼻窦炎的诊断预防及手术治疗具有积极临床价值。3、改良的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提高了窦口开放率,进一步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曹长兴[10](2017)在《鼻内镜下治疗上鼻道窦口复合区病变50例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对上鼻道窦口复合区(Superior meatus complex area,SMCA)病变的临床效果。初步了解上鼻道窦口复合区(Superior meatus complex area,SMCA)病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症状、体征的认识和首诊准确率。方法:收集贵州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经术前影像学资料诊断SMCA病变并行FESS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N州=50);收集同时期在本院健康体检并完善相关专科检查者50例作为正常组(N2=50)(无全身各系统的慢性疾病,无各种鼻部疾病的体检者)。收集观察组术前及术后第1、3、6月的汉化版SNOT-22量表评分、嗅觉VAS评分以及术后第6个月的Lund-Kennedy内镜评分及糖精试验时间、Lund-Mackay CT评分数据,收集同时间内正常组的汉化版SNOT-22量表评分、嗅觉VAS评分数据,通过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参照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4年.昆明)[5],疗效以术后第6个月为准,并对观察组术前影像学诊断及术后病理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第6个月的Lund-Kennedy内镜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und-MackayCT评分及糖精试验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汉化版SNOT-22量表分维度评分(生理问题评分、功能限制评分、情感结果评分)及总评分、嗅觉VA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的汉化版SNOT-22量表分维度评分(生理问题评分、功能限制评分、情感结果评分)及总评分、嗅觉VA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0例中有11例误诊,临床误诊率达22%。结论:①SMCA病变以良性为主,临床误诊率较高,影像资料可明确病变的发生部位、毗邻的解剖结构,因此,术前影像学检查、详细的鼻内镜检查及术后病理可提高SMCA病变诊断的准确性。②FESS手术治疗SMCA病变的临床效果显着,汉化版SNOT-22量表、嗅觉VAS评分对术前评估患者的病变程度、生存质量状况及术后生存质量的改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常筛窦蝶窦和视神经管关系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常筛窦蝶窦和视神经管关系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眶上锁孔硬膜外入路神经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的解剖及影像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尸头标本
    2.2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手术入路模拟
    3.2 视神经管走形、形态和解剖数据测量情况
    3.3 解剖硬膜结构和眼眶区相关结构情况
    3.4 解剖前床突和周围结构情况
    3.5 眼动脉走形以及和视神经位置联系
    3.6 四壁及颅口、中部、眶口的影像测量结果
    3.7 视神经管相关数据的解剖测量值和CT影像值对比情况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明胶海绵支架修复材料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视神经半横断损伤模型影响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CT后处理技术辅助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临床资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前景及挑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3)三维重建技术在视神经管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视神经病变显微解剖分析及治疗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头颈部CT血管造影的三维重建视神经与鼻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设备
    3.方法
        3.1数据收集:
        3.2视神经的数字化三维重建:
        3.3蝶窦及后组筛窦的数字化三维重建:
结果
    1.重建视神经、蝶窦和后组筛窦的数字化三维立体模型
    2.视神经毗邻关系分型
    3.视神经走形毗邻关系特点
讨论

(5)影像导航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过程
    1.4 术后处理
    1.5 疗效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
    2.2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并发症比较
    2.3 导航组不同因素下治疗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2.4 非导航组不同因素下治疗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2.5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视神经损伤的分类
    3.2 TON的流行病学
    3.3 TON的诊断
    3.4 TON的相关解剖研究
    3.5 影像导航辅助治疗TON的优势
    3.6 TON的手术时机
    3.7 TON的预后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72例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引言
2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TON的诊断标准
        2.1.2 TON的手术适应症
        2.1.3 TON的手术禁忌症
    2.2 研究方法
        2.2.1 影像学评估
        2.2.2 治疗方法
        2.2.3 视力评估和转化
        2.2.4 疗效评估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TON患者的基本特点资料
    3.2 总体视力改善情况和改善程度
    3.3 术后视力和术后视力改善程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4 不同初始视力下TON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率的比较
    3.5 不同手术时机下TON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率的比较
    3.6 联合初始视力和手术时机分析TON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率
    3.7 手术并发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 现状观点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8)三维重建在视神经管解剖及骨折诊断方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2 方法
        2.2.1 HRCT扫描
        2.2.2 三维重建
        2.2.3 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手术简要过程
        2.2.4 骨折分型标准
        2.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视神经管的影像测量
        3.1.1 视神经管各壁的长度测量(见表1)
        3.1.2 视神经管管径及横截面积测量(见表2)
    3.2 视神经管骨折
        3.2.1 内镜下表现
        3.2.2 影像学表现
        3.2.3 HRCT不同重建技术的检出率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鼻旁窦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在鼻内窥镜下手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鼻旁窦及其相关结构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
    引言
    1.1 资料与方法
        1.1.1 资料选择
        1.1.2 解剖器材及相关设备
        1.1.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1.1.4 数据处理
    1.2 结果
        1.2.1 干性颅骨相关测量结果
        1.2.2 湿性尸头相关数据
        1.2.3 矢状位影像扫描相关数据
        1.2.4 鼻腔鼻窦影像学解剖结构变异
    1.3 讨论
        1.3.1 中鼻甲和钩突的形态
        1.3.2 上颌窦自然开口和鼻囟门的形成
        1.3.3 筛顶与筛板的连接关系
        1.3.4 额隐窝的界限
        1.3.5 最后筛房、蝶窦与视神经管
        1.3.6 蝶窦与颈内动脉
        1.3.7 鼻中隔与下鼻甲
第二章 经鼻内窥镜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的临床应用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资料
        2.1.2 手术方法
        2.1.3 出血量的计算
        2.1.4 临床分型分期及手术疗效评估标准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出血量比较
        2.2.2 临床分型分期与疗效
        2.2.3 上颌窦开窗口开放率
        2.2.4 两组患者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情况(6 个月)
        2.2.5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und-Kennedy评分情况(6 个月)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鼻内镜下治疗上鼻道窦口复合区病变50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录

四、正常筛窦蝶窦和视神经管关系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眶上锁孔硬膜外入路神经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的解剖及影像相关研究[D]. 王鹏. 河北大学, 2021(09)
  • [2]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转化研究[D]. 李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三维重建技术在视神经管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中的应用研究[D]. 刘丽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头颈部CT血管造影的三维重建视神经与鼻窦的关系[J]. 安凤杨,王玉辉,孙健斌,李丽娟,田歌,朱丽,骆岩林. 解剖学报, 2020(05)
  • [5]影像导航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临床分析[D]. 任乐舒.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6]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72例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林敬铨. 浙江大学, 2020(02)
  • [7]鼻窦的数字化分析应用进展[J]. 蔡丽,毛昳楠,赵宇亮.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03)
  • [8]三维重建在视神经管解剖及骨折诊断方面的研究[D]. 张恒森.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9]鼻旁窦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在鼻内窥镜下手术的应用[D]. 陈志远. 青岛大学, 2018(03)
  • [10]鼻内镜下治疗上鼻道窦口复合区病变50例回顾性分析[D]. 曹长兴. 贵州医科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正常筛窦与蝶窦与视神经管关系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