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腐病研究现状与展望

大豆根腐病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大豆根腐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陈爽[1](2021)在《大豆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引起大豆根部腐烂的世界性土传病害,危害大豆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造成大豆产量严重降低。对大豆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与研究可为菌剂研发与生防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民主示范区采集大豆根际土壤,以大豆根腐病致病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为靶标菌,进行大豆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防机制探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得到3株生防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WC3-3是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抑菌率可达64.6%;MM2-24及MY4-25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抑菌率分别为52.1%、51.56%。(2)对WC3-3、MM2-24、MY4-25的生长特性研究表明:在LB培养基中,菌株从生长初期迅速进入对数生长期,28 h后生长趋于平缓,48 h后进入稳定期;WC3-3与MM2-24在108 h、MY4-25在84 h进入衰亡期。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3株菌株分别在25℃、25℃、30℃,p H 7.0,转数150 r/min菌株活性较强、长势良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WC3-3最适拮抗条件为温度为30℃,p H 7.0,转数120 r/min;菌株MM2-24与MY4-25最适拮抗条件为温度为30℃,p H 8.0,转数120 r/min。(3)通过培养基检测法与防御酶活性变化研究生防机制,结果表明:WC3-3、MM2-24、MY4-25均具有溶菌作用,可分泌蛋白酶、纤维素酶及嗜铁素;对于PPO(多酚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酶活性检测,生防菌处理及生防菌加致病菌处理可使4种酶活性显着变化。(4)室内盆栽实验,结果显示:用WC3-3、MM2-24、MY4-25处理24 h后接种致病菌离体防效分别为83.33%、58.33%、66.67%;盆栽防效分别为48.28%、34.78%、30.30%;与对照相比,加入3株生防菌均可以提高大豆株高、鲜重、干重、茎粗及叶绿素含量,具有较明显的促生作用。

葛婷[2](2021)在《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抑菌作用及应用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以疫霉菌为代表的卵菌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导致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目前防控疫霉菌病害广泛使用化学农药,极易产生抗药性,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生态的破坏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环境友好的植物源杀菌剂开始成为研究热点。为了明确植物源挥发物防治植物疫病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大豆叶片挥发物进行测定并筛选,确定四乙基苯酚为研究对象,验证其对大豆疫霉和烟草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形成、游动孢子萌发的毒性作用,观察测定经四乙基苯酚处理后的菌丝生长及形态变化;采用土壤处理法分别测定四乙基苯酚对大豆根腐病和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对大豆感病材料(Williams)和抗病材料(Williams-82)叶片接菌处理后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抗病材料中四乙基苯酚的挥发量远大于感病材料中四乙基苯酚的挥发量,选取四乙基苯酚进行了试验验证。2、试验证明四乙基苯酚能够抑制疫霉菌游动孢子囊及游动孢子的产生,并且四乙基苯酚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120 mg/L的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孢子囊形成的抑制率为95.2%,对其游动孢子形成的抑制率为100%;对烟草疫霉游动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形成的抑制率都达100%。150 mg/L的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孢子囊形成抑制率为100%。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的游动孢子萌发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0 mg/L,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50 mg/L。3、四乙基苯酚能够抑制菌丝生长,四乙基苯酚浓度达150 mg/L时,对大豆疫霉和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100%。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菌丝生长量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活性,并且随着四乙基苯酚的浓度升高,抑制菌丝生长的活性增强。当四乙基苯酚浓度达120 mg/L时,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量为0,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抑菌时效试验结果显示,最低抑菌浓度下,四乙基苯酚在60 h内对疫霉菌的抑制作用无明显降低。处理60 h后,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和烟草疫霉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仍保持在90%以上。4、显微观察证明四乙基苯酚改变了疫霉菌菌丝形态,与对照相比,四乙基苯酚处理后的菌丝生长杂乱,末端分支增多,分支形成距离顶端较近,孢子囊形成受抑制。胞内物质外泄量的测定证明四乙基苯酚能够破坏疫霉菌细胞结构。四乙基苯酚处理过的菌丝DNA和蛋白质的外泄量明显高于对照,且四乙基苯酚浓度越高,泄漏量越高。5、大豆下胚轴侵染试验说明四乙基苯酚可以抑制游动孢子侵染大豆下胚轴。对照处理过的大豆疫霉游动孢子能够附着在黄化苗下胚轴上并生长出大量菌丝进行侵染,四乙基苯酚处理过的大豆疫霉极大降低了附着和侵染能力。6、四乙基苯酚对植株安全性检验证明低浓度四乙基苯酚能够促进大豆生长,一定浓度的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生长和烟草萌发及正常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通过病原菌对供试植物致病性试验确定大豆和烟草盆栽试验的加菌量。盆栽试验证明四乙基苯酚可有效防治大豆根腐病和烟草黑胫病,四乙基苯酚含量越高,发病率越低,相对防治效果越好。0.2 g/dm2浓度的四乙基苯酚防治大豆根腐病效果可达100%,0.05 g/dm2浓度的四乙基苯酚防治烟草黑胫病效果可达100%。

汪天娜[3](2021)在《山核桃根腐病防治药剂筛选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干果,属于胡桃科山核桃属,落叶大乔木。临安是中国山核桃主要产地之一,临安山核桃以其精美的圆壳,饱满的核仁和酥脆可口的品质而享誉国内外。截至2019年,临安山核桃种植面积达57万亩,产量1.51万吨,产值8.65亿元。但近年来,山核桃根腐病在临安种植区出现蔓延趋势,危害日益加重,山核桃根腐病的主要由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临安山核桃根腐病发生面积约有3.4万亩,死亡树近万株,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生态损失。本研究围绕山核桃根腐病的高效安全防控开展,筛选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并进行田间施药研究,主要结果为:1.自2017年起,连续3年在山核桃根腐病发生重点区域岛石镇、河桥镇和湍口镇进行病害调查。在调查的重点样地,发病率高达60%以上,成为山核桃重要病害。山核桃根腐病发生严重区域,土壤p H偏酸性。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8%噻菌灵、97%多菌灵、98%福美双、97%喹啉铜4种杀菌剂原药及15%噻菌灵SC、30%多菌灵·福美双WP、50%喹啉铜WP这3种药剂对山核桃根腐病菌的室内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噻菌灵、多菌灵这2种原药对山核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为最好,其EC50分别为0.09mg/L和0.76 mg/L;三种药剂中30%多菌灵·福美双WP、15%噻菌灵SC这2种药剂对山核桃根腐病病原菌的毒力倍数较高,EC50分别为1.02mg/L和1.28mg/L,可以应用到山核桃根腐病的防治中。3.林间测试了30%多·福可湿性粉剂和15%噻菌灵悬浮剂对山核桃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多.福可湿性粉剂相对防效为90.0%,15%噻菌灵悬浮剂相对防效77.77%。4.林间测定了化学防治药剂和土壤调理剂混合使用对山核桃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先用杀菌剂后用土壤调理剂试验组效果最好,试验后根系中烂根率为28.3%,与对照相比降低了67.20%,试验株多数长出新根,施药后增施土壤调理剂,新根萌发数量最多;其次是单用药物处理组,最后是单用土壤调理剂处理组。综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对全区山核桃根腐病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山核桃根腐病在临安山核桃种植区域发生严重,酸性土壤易于病害发生,通过室内生测和林间防治试验,筛选得到了2个具有显着防治效果的药剂,土壤调理剂对病害防治具有增效作用。研究结果为山核桃根腐病研究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叶文武,郑小波,王源超[4](2020)在《大豆根腐病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中普遍发生且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而病原菌种类复杂、抗病资源缺乏鉴定与合理利用、田间防控技术不成熟是该病防控过程中所面临的3个关键问题。为促进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本研究综述病害诊断与监测、抗病品种鉴定与利用、药剂防控等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介绍技术模式在生产中的应用并展望了病害防控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开展大豆根腐病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借鉴。

代玥[5](2020)在《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研究及多重PCR检测》文中认为大豆镰孢菌根腐病是在大豆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大豆植株一旦发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害严重时甚至可能颗粒无收。为明确辽宁地区引起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为防治镰孢菌引起病害提供理论基础,本实验室2017年-2020年对我国辽宁省大豆产区的大豆根腐病害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本试验研究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两个方面,鉴定了分离自大豆镰孢菌根腐病植株根部的病原菌,研究了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评价了不同大豆品种对该根腐病镰孢菌的抗感差异,此外还研发了一种大豆镰孢菌根腐病原菌多重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观察了该病原菌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形态,以及验证致病性,扩增ITS、翻译延伸因子序列,测序并结合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2.通过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此镰孢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发现,该菌在25℃,酸碱度pH为8,并以蔗糖为碳源、硝酸钠为氮源的黑暗条件下,最适宜生长发育。3.根据该镰孢菌对不同种大豆的致病力研究发现:其中有一种抗病品种是铁丰29,野生大豆与William82大豆属于高感品种,辽15大豆与沈豆为中感品种。4.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另一种是抑制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常用1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结果综合表明,98%咯菌腈毒力最强,98%氟啶胺、95%百菌清、95%乙唑醇、95%咪鲜胺、97.2%三唑酮毒力较好、98%多菌灵、98%嘧霉胺、96%甲霜灵、98%肟菌脂、97.2%腈菌唑、98%嘧菌酯、99%啶酰菌胺、98%恶霉灵毒力一般、90.1%烯唑醇、99%腐霉利毒力较差。5.基于2015年O’Donnellet等人的研究,应用更适用于鉴别镰孢菌的EF-1α基因,通过对比基因序列,选择有差异的种间片段,设计每种镰孢菌的特异性引物及一条共用反向引物,建立了多重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多重PCR反应程序:95℃预变性3min,95℃变性30s;54℃退火30s;72℃延伸50s;30个循环;72℃延伸10min。使用该方法能够通过扩增片段的大小区分锐顶镰孢菌、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灵敏度检测试验表明,最低检测基因组DNA浓度可达1×10-4ng/μl;模拟侵染样本试验表明,使用镰孢菌和大豆基因组混合样本作为模板,仍能准确检测出目的条带。综上所述,以翻译延伸因子序列为靶标建立的多重PCR技术,能够灵敏、特异性的检测出四种镰孢菌。

刘株秀[6](2020)在《东北黑土区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分子解析》文中认为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40%左右,随着国家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大豆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逐步增加。长期定位试验和多点田间调查证实,大豆连作产量下降10-30%,东北区大豆连作障碍的发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开展大豆连作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分布及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对阐明大豆连作障碍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研究基于东北黑土区长期田间定位试验,采用qPCR和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大豆短期连作3年和5年(CC3和CC5)、长期连作13年(CC13)及大豆-玉米轮作(CR5)处理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古菌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与CC3和CC5处理相比,CC13和CR5处理显着增加了非根际土壤pH和养分含量。CC13和CR5处理显着增加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丰度和alpha多样性。PCoA和RDA分析结果显示,大豆连作显着改变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这种分异主要受到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其中土壤pH变化是连作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子。CC13和CR5处理显着增加了有益细菌Bradyrhizobium sp.和Gemmatimonas sp.的相对丰度,但降低了潜在致病菌Burkholderia thailandensis和Burkholderia mallei的相对丰度,这可能对改善土壤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与CC3和CC5处理相比,CC13和CR5处理增强了细菌网络结构的稳定性。(2)与CC3和CC5处理相比,CC13和CR5处理显着增加了非根际土壤的真菌丰度,但显着降低了根际土壤的真菌丰度。大豆连作年限对真菌alpha多样性无显着影响,但CR5处理下的真菌alpha多样性显着增加。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连作年限和种植制度均显着影响真菌群落结构,RDA分析表明土壤C/N是驱动土壤真菌群落发生分异的最主要因素。CC13和CR5处理显着降低了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相对丰度,而显着增加了其拮抗菌Epicoccum nigrum以及有益真菌Trichosporon sp.和Mortierella sp.的相对丰度。此外,与CC3和CC5处理相比,CC13和CR5处理增加了真菌间的相互作用,其网络结构更加复杂。(3)与大豆连作(CC)处理相比,CR5处理显着降低了根际土壤古菌群落alpha多样性。PCoA和RDA分析结果表明轮作和连作年限均对古菌群落结构产生显着影响,而土壤古菌群落发生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土壤C/N。此外,与细菌和真菌群落相比,黑土古菌群落结构组成相对简单,仅检测到5个古菌门,分别为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纳古菌门(Nanoarchaeota)和Unclassified。奇古菌门和Nitrososphaeria是土壤中的优势古菌门和纲,在CC13和CR5处理中具有氨氧化作用的Nitrososphaeria相对丰度的增加,可能促进土壤氮的氨氧化过程。本研究证明了大豆种植制度和连作年限显着改变了土壤微生物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其中细菌群落的分异主要受到土壤pH的影响,而真菌和古菌群落主要受到C/N的制约。CC13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网络特征与CR5处理相似,而与CC3和CC5处理差异显着。同时,CC13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益生菌并降低了致病菌的相对丰度,说明大豆长期连作有产生“抑病土”的可能,而大豆长期连作下土壤生物因子的“恢复”是大豆连作障碍消减的主要原因。上述研究对阐明大豆连作障碍发生机制及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骆丹[7](2020)在《立枯丝核菌对紫花苜蓿的致病性及品种抗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我国和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最优质的豆科牧草。立枯丝核菌根腐病(Rhizoctonia solani root rot)是苜蓿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导致草地衰败。立枯丝核菌是苜蓿根腐病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可在土壤和病株中长期存活,导致苜蓿根腐病的防治比较困难。目前,立枯丝核菌的致病性及苜蓿品种对该病菌的抗性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本研究首先对采自甘肃不同地点苜蓿种植地的根腐病植株根部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然后通过土壤接种法对立枯丝核菌代表性菌株进行了致病性评价,最后研究了国内外不同苜蓿品种对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抗感病性,旨在为苜蓿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根部组织分离法,对2017年和2018年采自定西市安定区、定西市临洮县、庆阳市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系统试验站、庆阳市环县、金昌市永昌县、张掖市民乐县、张掖市临泽县和武威市凉州区苜蓿种植地的116份根腐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经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共分离立枯丝核菌菌株188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18.99%,其中,武威凉州区分离的立枯丝核菌占该地点分离总菌株数的32.88%,其次为张掖民乐县和金昌永昌县,占各自地点分离总菌株数的25.97%和18.60%,庆阳环县的立枯丝核菌分离频率较低,为11.88%,临泽县未分离出立枯丝核菌。2.采用土壤接种法,将17株立枯丝核菌代表性菌株接种于2个苜蓿品种后,测定根冠部和根部病情指数、株高和根长、地上和地下生物量6个指标,评价不同立枯丝核菌菌株对苜蓿的致病性强弱。结果表明,17株立枯丝核菌对苜蓿的致病性强弱有显着差异(P<0.05)。陇东3号接种不同菌株后的根冠和根病情指数均在10.00100.00之间,株高和根长相对降低值分别在25.42%100.00%和0.14%100.00%之间,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相对降低值分别在11.43%100.00%和11.01%100.00%之间。中苜1号接种不同菌株后的根冠和根病情指数分别在6.0088.00和6.0085.00之间,株高和根长相对降低值分别在4.53%82.52%和13.45%84.24%之间,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相对降低值分别在10.64%85.37%和27.30%88.95%之间。同一菌株接种于不同苜蓿品种后其致病性也有一定差异。综上,致病力较强的立枯丝核菌菌株有R4、R5、R6、R15和R18,致病力较弱的有R14、R16、R19、R20和R21。3.采用土壤接种法,将中度致病力立枯丝核菌菌株R10接种于77个苜蓿品种后,测定根部病情指数、株高和根长、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这5个指标,评价不同苜蓿品种对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抗病性强弱。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在接种同一立枯丝核菌后其抗性具有一定差异。综合5个指标对苜蓿品种进行聚类分析,77个品种可分为3类,对应感病(S)、中抗(MR)和抗病(R)3种抗性表现。感病品种有43个,占总供试品种的56%,如极光、"030"、甘农6号、保定苜蓿、普通苜蓿和WL366HQ等;中抗品种有27个,占总供试品种的35%,如甘农9号、淮扬4号、"020"、耐盐之星、中苜1号和维多利亚;抗病品种有7个,占总供试品种的9%,分别为甘农7号、Hunter Field、Arc、UC-1465、WL316、4020和4030。抗病品种的株高、根长、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降幅均明显低于感病品种。

桑永生[8](2020)在《吉林省公主岭与敦化地区大豆根腐镰孢菌的系统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根腐病是世界大豆生产中危害严重的土传性真菌病害,极大程度地导致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下降。镰孢属,是造成大豆根腐病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但在世界各地造成大豆根腐镰孢菌种类不尽相同。为明确吉林省敦化和公主岭大豆根腐镰孢菌种类,本研究对发病植株进行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以期为吉林省的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从吉林省敦化和公主岭大豆试验田采集了93份具有典型大豆根腐病植株进行病原真菌的分离纯化,并利用ITS、TEF1-α、RPB2这3个保守基因进行核酸序列一致性分析,并结合形态学观察去鉴定疑似镰孢菌分离物的种属地位。基于ITS、TEF1-α、RPB2这3个保守基因对镰孢菌分离物进行单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明确镰孢菌分离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利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和下胚轴直接接种法去评价镰孢菌分离物的致病性。其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对吉林省敦化和公主岭地区的发病植株进行病原真菌的分离,得到了122株真菌,并鉴定出4种镰孢菌共104株,其中腐皮镰孢菌(F.solani)占64.42%,尖镰孢菌(F.oxysporum)占33.65%,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占0.96%,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um)占0.96%。在公主岭地区的发病植株分离鉴定出4种镰孢菌共57株,其中腐皮镰孢菌(F.solani)占91.23%,尖镰孢菌(F.oxysporum)占5.27%,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占1.75%,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um)占1.75%。在敦化地区的发病植株分离鉴定出2种镰孢菌共47株,其中腐皮镰孢菌(F.sol ani)占31.91%,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占68.09%。吉林省这2个地区大豆根腐病镰孢菌优势病原菌不尽相同,在公主岭地区以腐皮镰孢菌(F.solani)为主,而敦化地区主要以尖镰孢菌(F.oxysporum)为主。2.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只通过单个基因进行核酸序列分析或单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均难以使镰孢菌属的分类鉴定结果极其精确,但是通过ITS、TEF-1α、RPB2这3个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可以使镰孢菌属的分类鉴定结果更加快速、准确。3.镰孢菌分离物的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公主岭地区的57株镰孢菌分离物中以尖镰孢菌(F.oxysporum)的致病性较强,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和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um)的致病性次之,腐皮镰孢菌(F.solani)的致病性较弱;在敦化地区的47株镰孢菌分离物中以尖镰孢菌(F.oxysporum)的致病性较强,腐皮镰孢菌(F.solani)的致病性较弱。

许艳丽,魏巍[9](2020)在《镰孢菌与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分布广、危害重、难防治的世界性土传真菌病害。大豆根腐病病原复杂,镰孢菌属(Fusarium)真菌是根腐病重要病原。根据多年来国内外大豆根腐病、根腐病病原和镰孢菌研究成果,综述了镰孢菌与大豆根腐病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镰孢菌分类、分布和危害、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大豆根腐病优势病原菌、我国大豆根腐病镰孢菌种分布、国外大豆根腐病镰孢菌种分布、镰孢菌对大豆根部致病性及大豆根腐病防治措施,并展望了今后研究方向。

汪孝璊[10](2019)在《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的检测及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在大豆的生产过程中,有多种因素会降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豆病害,而大豆根部病害影响最为严重。该病害病原体复杂,发病症状相似,防治困难。作为我国主要的大豆产区,近年来黄淮海地区该病害的发生越来越重,其中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疫霉根腐病是该地区大豆上主要的根部病害之一,而抗、耐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解造成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发生的病原菌情况,本研究对2018年从安徽省、山东省、江苏省和河南省采集的91份大豆根部病害样品利用一套本实验室前人研发的可特异性检测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木贼镰孢菌(F.equiseti)、藤仓镰孢菌(F.fujikuroi)黄色镰孢菌(F.culmor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茄腐镰孢菌(F solani)、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ani)、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菜豆壳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longicolla)、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meridionalis)及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caulivora)在内的16种主要大豆根部病原菌的LAMP检测体系进行了病害诊断。检测结果显示,有65份样品检测到上述病原菌,其中大豆拟茎点种腐、木贼镰孢、藤仓镰孢和大豆疫霉为引起该地区大豆根部病害优势种,检出率依次为40.63%、35.42%、35.42%和22.92%,并且在四个省份都检测到了大豆疫霉、藤仓镰孢和木贼镰孢。与此同时,病原菌复合侵染现象在黄淮海地区普遍存在,检出率高达69.23%,最多一个样品中可检测到8种病原菌。同时对采集的大豆发病植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共计分离到208株分离物,18种真菌。其中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的分离率最高(16.5%),其次是木贼镰孢、大豆炭腐病菌、层出镰孢等。将这些病原菌接种到大豆品种合丰47上以明确其致病性,发现镰刀菌类病原菌普遍能够在大豆上致病,其中层出镰孢的致病力较强。在第一章的研究基础上,本实验选用8个不同毒力类型的大豆疫霉菌株对2018年来自于黄淮海地区的186份大豆种质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显示186个大豆品种对PsRace1、PsRace3、PsRace5这3个弱毒力菌株抗性水平最高;对中等毒力菌株PsRace4、Ps41-1、PsMC1抗性次之;而对PsUSAR2和PsJS2菌株这2个强毒力菌株的抗性水平最低,并且对于鉴定的每个大豆品种都可同时抗2-8个大豆疫霉菌株。186个大豆品种对这8个大豆疫霉菌株共产生21个不同的反应型,通过抗病基因推导,发现有42个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1b,有51个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3a,有1个大豆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1d。总体表明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的抗性水平丰富多样,有抗病品种可以作为育种资源利用推广。本研究利用LAMP检测体系对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进行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有助于该地区大豆根部病害的及时诊断和防治。此外,筛选出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种质资源,为该地区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大豆根腐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根腐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1.1.1 大豆根腐病的特征
        1.1.2 大豆根腐病致病菌
        1.1.3 大豆根腐病发病因素
    1.2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概况
        1.2.1 农业防治
        1.2.2 化学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大豆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保存
        2.1.4 生防菌的初筛
        2.1.5 生防菌的复筛
        2.1.6 生防菌株的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防菌初筛、复筛
        2.2.2 生防菌的生防效果测定
        2.2.3 菌株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
        2.2.4 菌株的 16 SrRNA鉴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防菌生长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实验试剂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1.3 生防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1.4 温度对生防菌株的影响
        3.1.5 pH对生防菌株的影响
        3.1.6 转数对生防菌株的影响
        3.1.7 最适拮抗条件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防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2.2 温度对生防菌株的影响
        3.2.3 pH值对生防菌株生长影响
        3.2.4 转数对菌株生长影响
        3.2.5 最适拮抗条件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豆根腐病生防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实验试剂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1.3 生防菌溶菌作用检测
        4.1.4 生防菌防御酶的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防菌溶菌作用检测
        4.2.2 生防菌防御酶的检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防菌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实验试剂
        5.1.2 主要实验仪器
        5.1.3 生防菌对离体叶片防效测定
        5.1.4 生防菌对大豆促生能力的测定
        5.1.5 盆栽防效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防菌对离体叶片防效测定
        5.2.2 生防菌对大豆促生能力的测定
        5.2.3 盆栽防效测定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菌株 16S rRNA的PCR扩增结果
附录 2:驯化菌株 16S rRNA序列测序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抑菌作用及应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疫病概况
    1.2 大豆根腐病概况
        1.2.1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危害
        1.2.2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1.2.3 大豆根腐病的症状
        1.2.4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现状
    1.3 烟草黑胫病概况
        1.3.1 烟草黑胫病的发生及危害
        1.3.2 烟草黑胫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传播
        1.3.3 烟草黑胫病的症状及致病机理
        1.3.4 烟草黑胫病的防治现状
    1.4 植物源杀菌剂概述
        1.4.1 植物来源的抗菌杀菌物质
        1.4.2 植物精油的抑菌作用
        1.4.3 植物间化感作用
        1.4.4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1.4.5 四乙基苯酚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试剂
        2.1.4 供试仪器
    2.2 方法
        2.2.1 大豆挥发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2.2.2 菌种活化及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2.1 大豆疫霉菌菌种活化及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2.2 烟草疫霉菌菌种活化及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3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游动孢子囊及孢子的影响
        2.2.3.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囊及孢子的影响
        2.2.3.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游动孢子囊及孢子的影响
        2.2.4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游动孢子萌发影响
        2.2.4.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萌发影响
        2.2.4.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游动孢子萌发影响
        2.2.5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2.2.5.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2.2.5.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2.2.5.3 四乙基苯酚对其它土传病原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2.2.6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2.2.6.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2.2.6.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2.2.7 四乙基苯酚抑菌时效
        2.2.7.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抑菌时效
        2.2.7.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抑菌时效
        2.2.8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2.2.8.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2.2.8.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2.2.9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侵染大豆黄化苗下胚轴的影响
        2.2.10 四乙基苯酚对供试植物安全性检测
        2.2.10.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安全性检测
        2.2.10.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安全性检测
        2.2.11 病原菌对供试植物致病性试验
        2.2.11.1 大豆疫霉菌对大豆致病性试验
        2.2.11.2 烟草疫霉菌对烟草致病性试验
        2.2.12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盆栽防效试验
        2.2.12.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盆栽防效试验
        2.2.12.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盆栽防效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挥发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3.2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游动孢子囊及孢子的影响
    3.3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游动孢子萌发影响
    3.4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3.4.1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3.4.2 四乙基苯酚对其它土传病原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3.5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3.6 四乙基苯酚抑菌时效
    3.7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3.8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侵染大豆黄化苗下胚轴的影响
    3.9 四乙基苯酚对供试植物安全性检验
        3.9.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安全性检验
        3.9.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安全性检验
    3.10 病原菌对供试植物致病性试验
    3.11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盆栽防效试验
        3.11.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盆栽防效试验
        3.11.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盆栽防效试验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山核桃根腐病防治药剂筛选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山核桃的研究现状
        1.2.1 山核桃的种类与分布
        1.2.2 山核桃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
        1.2.3 临安地区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2.4 山核桃主要病虫害研究现状
        1.2.4.1 山核桃根腐病
        1.2.4.2 山核桃干腐病
        1.2.4.3 山核桃枝枯病
        1.2.4.4 山核桃炭疽病
        1.2.4.5 山核桃蚜虫
        1.2.4.6 山核桃花蕾蛆
        1.2.4.7 山核桃天牛
        1.2.5 山核桃主要病虫害防止现状研究
    1.3 山核桃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1.3.1 山核桃根腐病病原菌研究进展
        1.3.2 山核桃根腐病发生规律初步研究
    1.4 山核桃根腐病的防治现状
    1.5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临安山核桃根腐病发病情况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时间
        2.1.2 调查样地
        2.1.3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临安全区山核桃根腐病发病调查结果
        2.2.2 重点样地山核桃根腐病调查结果
        2.2.3 山核桃根腐病土壤pH测定结果
3 不同药剂对山核桃根腐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3.1 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药剂
        3.1.3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温度和pH对山核桃根腐病菌落生长的影响
        3.2.2 PDA制备
        3.2.3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3.2.4 不同杀菌剂对山核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比较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温度和pH值对山核桃根腐病病原菌的影响
        3.3.2 4种杀菌剂原药对山核桃根腐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3.3.3 杀菌剂制剂对山核桃根腐病的毒力测定结果
4.山核桃根腐病田间防治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药剂处理对山核桃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4.2.2 增施土壤调理剂对山核桃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4.3 小结
5.结论与讨论
    5.1 山核桃根腐病林间调查
    5.2 不同原药对山核桃根腐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5.3 杀菌剂对山核桃根腐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5.4 山核桃根腐病田间防治研究
    5.5 田间防治药肥混和配套技术试验结果及分析
6.创新与展望
    6.1 创新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大豆根腐病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根腐病的诊断与监测
    1.1 病原种类及病害症状
    1.2 病原检测技术的发展
    1.3 病害发生规律的监测
2 大豆根腐病抗病品种的鉴定与利用
    2.1 对不同根腐病菌的抗性普查
    2.2 有效抗病基因的鉴定和利用
    2.3 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合理预防
3 大豆根腐病的药剂防控技术
    3.1 药剂防控策略
    3.2 药剂拌种技术
    3.3 药剂喷防技术
4 大豆根腐病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模式
5 展 望

(5)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研究及多重PCR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根腐病的研究概况
        1.1.1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大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发病症状
        1.1.3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策略
    1.2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研究概况
        1.2.1 引起大豆根腐病的主要镰孢菌种类及其形态特征
        1.2.2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的检测鉴定方法
第二章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病样的采集
        2.1.2 供试培养基与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2 病原镰孢菌对大豆致病性测定
        2.2.3 病原镰孢菌形态学鉴定
        2.2.4 病原镰孢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2.3.2 病原镰孢菌对大豆致病性测定结果
        2.3.3 病原镰孢菌形态学鉴定结果
        2.3.4 病原镰孢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锐顶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与实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条件因素的研究
        3.2.2 锐顶镰孢菌产孢条件因素的研究
        3.2.3 锐顶镰孢菌孢子萌发条件因素的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条件因素研究的结果
        3.3.2 锐顶镰孢菌产孢条件因素的研究结果
        3.3.3 锐顶镰孢菌孢子萌发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大豆品种对锐顶镰孢菌的抗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与大豆品种
        4.1.2 供试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锐顶镰孢菌对野生大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3.2 锐顶镰孢菌对辽15 大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3.3 锐顶镰孢菌对William82 大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3.4 锐顶镰孢菌对沈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3.5 锐顶镰孢菌对铁丰29 大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的毒力测定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培养基与试验药剂
        5.1.3 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常用杀菌剂不同浓度的配制
        5.2.2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5.2.3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常用杀菌剂不同浓度的配制结果
        5.3.2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
        5.3.3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CR技术检测4 种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及大豆品种
        6.1.2 供试培养基及实验试剂
        6.1.3 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6.2.2 EF-1α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6.2.3 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
        6.2.4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6.2.5 多重PCR反应灵敏度检测
        6.2.6 多重PCR反应检测模拟侵染样本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6.3.2 EF-1α引物设计和PCR扩增结果
        6.3.3 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结果
        6.3.4 多重PCR体系的优化结果
        6.3.5 多重PCR的灵敏度检测结果
        6.3.6 多重PCR反应检测模拟侵染样本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东北黑土区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分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豆连作对作物的影响
        1.2.2 大豆连作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的影响
        1.2.3 大豆连作自毒作用
        1.2.4 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
    1.3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大豆连作黑土细菌群落变化的分子解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2.1.2 土壤理化因子的测定
        2.1.3 土壤DNA提取
        2.1.4 细菌16S rRNA基因的qPCR
        2.1.5 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
        2.1.6 测序数据分析
        2.1.7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豆连作年限对土壤理化因子的影响
        2.2.2 土壤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
        2.2.3 土壤细菌的相对丰度
        2.2.4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2.2.5 土壤细菌网络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大豆连作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的分子解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3.1.2 土壤DNA提取
        3.1.3 真菌ITS基因的qPCR
        3.1.4 真菌ITS基因的高通量测序
        3.1.5 测序数据分析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真菌的丰度和多样性
        3.2.2 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
        3.2.3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3.2.4 土壤真菌网络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大豆连作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分子解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4.1.2 土壤DNA提取
        4.1.3 古菌16S rRNA基因的qPCR
        4.1.4 古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
        4.1.5 测序数据分析
        4.1.6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古菌的丰度和多样性
        4.2.2 土壤古菌的相对丰度
        4.2.3 土壤理化因子与古菌类群的相关分析
        4.2.4 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立枯丝核菌对紫花苜蓿的致病性及品种抗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紫花苜蓿概述
    2.2 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研究概况
        2.2.1 国外病害概况
        2.2.2 国内病害概况
        2.2.3 病原种类
    2.3 立枯丝核菌的研究概况
        2.3.1 立枯丝核菌的形态特征
        2.3.2 立枯丝核菌的分类
        2.3.3 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3.4 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类型及致病性
    2.4 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
        2.4.1 发病规律
        2.4.2 影响因素
    2.5 植物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2.5.1 合理选育抗病品种
        2.5.2 加强田间管理
        2.5.3 化学防治
        2.5.4 生物防治
第三章 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立枯丝核菌的分离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1.4 形态学及分子鉴定
        3.1.5 菌株分离频率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形态学及分子鉴定
        3.2.2 菌株分离频率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立枯丝核菌菌株对紫花苜蓿的致病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指标测定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紫花苜蓿品种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的病情指数
        4.2.2 紫花苜蓿品种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的株高及根长
        4.2.3 紫花苜蓿品种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的生物量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苜蓿品种对立枯丝核菌的抗病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指标测定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苜蓿品种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的病情指数
        5.2.2 苜蓿品种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的株高及根长
        5.2.3 苜蓿品种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的生物量变化
        5.2.4 苜蓿品种抗病性聚类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吉林省公主岭与敦化地区大豆根腐镰孢菌的系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根腐病概述
        1.1.1 大豆根腐病发生及危害的状况
        1.1.2 大豆根腐病的种类
        1.1.3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措施
    1.2 镰孢菌概述
        1.2.1 镰孢菌的分布及危害
        1.2.2 大豆根腐镰孢菌的鉴定方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及材料
    2.2 试剂
    2.3 仪器
    2.4 DNA提取方法
    2.5 引物设计
    2.6 PCR扩增
    2.7 数据处理及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
    2.8 镰孢菌的分离纯化及形态学鉴定
    2.9 镰孢菌的分离物致病性鉴定
        2.9.1 离体叶片接种法
        2.9.2 下胚轴接种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分离镰孢菌的核酸序列分析
    3.2 镰孢菌分离物的形态学鉴定
        3.2.1 尖镰孢菌分离物的形态学鉴定
        3.2.2 腐皮镰孢菌分离物的形态学鉴定
        3.2.3 层出镰孢菌分离物的形态学鉴定
        3.2.4 轮枝镰孢菌分离物的形态学鉴定
    3.3 镰孢菌分离物的系统发育分析
        3.3.1 基于ITS核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3.3.2 基于TEF1-α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3.3.3 基于RPB2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3.3.4 基于ITS、TEF1-α和RPB2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
    3.4 镰孢菌分离物的致病性分析
        3.4.1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去鉴定病原菌的致病性
        3.4.2 采用下胚轴直接接种法去鉴定病原菌的致病性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镰孢菌与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镰孢菌分类、分布和危害
2 大豆根腐病
    2.1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
    2.2 大豆根腐病优势病原菌
3 镰孢菌大豆根腐病
    3.1 我国大豆根腐病镰孢菌种及分布
    3.2 国外大豆根腐病镰孢菌种及分布
4 镰孢菌对大豆根部致病性
5 大豆根腐病防治
6 展望

(10)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的检测及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豆根部病害及病原检测研究进展
        1 大豆根部病害的发生与为害
        2 常见的大豆根部病害
        2.1 大豆根腐病
        2.2 大豆立枯病
        2.3 大豆红冠腐病
        2.4 大豆炭腐病
        3 大豆根部病害病原菌的检测和诊断方法
        3.1 传统形态学检测技术
        3.2 血清学检测技术
        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研究
        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研究现状
        1.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与发展
        1.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病原物研究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为害症状
        1.4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2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研究
        2.1 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类型
        2.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方法
        2.3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基因鉴定
        2.4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病原菌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供试样品
        1.2 检测的目标病原菌
        1.3 大豆病株样本基因组的提取
        1.4 病组织中携带的病原菌的LAMP检测
        1.5 病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6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大豆根部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和病株样品采集
        2.2 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重要病原菌的LAMP检测结果
        2.3 安徽宿州、山东济宁、江苏南京、江苏徐州和河南商丘地区16种大豆主要根部病原的检出率分析
        2.4 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病原菌复合侵染情况分析
        2.5 大豆病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6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供试菌株
        1.3 供试培养基
        1.4 大豆种质对大豆疫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186个大豆品种(系)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的抗性结果测定
        2.2 大豆品种(系)对8个不同毒力类型的疫霉菌株抗性结果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基金项目
致谢

四、大豆根腐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机制研究[D]. 陈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抑菌作用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 葛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山核桃根腐病防治药剂筛选及应用研究[D]. 汪天娜.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4]大豆根腐病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叶文武,郑小波,王源超. 大豆科学, 2020(05)
  • [5]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研究及多重PCR检测[D]. 代玥.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东北黑土区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分子解析[D]. 刘株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
  • [7]立枯丝核菌对紫花苜蓿的致病性及品种抗病性研究[D]. 骆丹. 兰州大学, 2020(12)
  • [8]吉林省公主岭与敦化地区大豆根腐镰孢菌的系统鉴定[D]. 桑永生.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9]镰孢菌与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J]. 许艳丽,魏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3)
  • [10]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的检测及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D]. 汪孝璊.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大豆根腐病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