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和天力对棉田蚜虫防治效果的试验研究

蚜虫和天力对棉田蚜虫防治效果的试验研究

一、灭蚜菌和天力号对棉田蚜虫的防效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雄[1](2021)在《三种杀虫剂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亚致死效应》文中提出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 Mordvilko)是新疆棉田的混合种群,近年来二者在新疆南部棉田的发生动态及为害规律不断变化。本研究探索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体内能量物质和蜜露排泄量、生命表参数和体内解毒酶活的影响,以期为棉蚜和棉长管蚜的合理调控及种间关系的变化提供依据。综合本研究内容,得到如下结果:1、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棉蚜和棉长管蚜体内能量物质及蜜露排泄量的影响氟啶虫胺腈、噻虫胺和噻虫啉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的LC50分别为1.31 mg/L、0.32 mg/L,37.44 mg/L、4.76 mg/L和38.02 mg/L、7.65 mg/L。氟啶虫胺腈、噻虫胺和噻虫啉对棉蚜的LC50分别是棉长管蚜的4.16、7.86和5.11倍。氟啶虫胺腈、噻虫胺和噻虫啉LC30亚致死浓度处理棉蚜和棉长管蚜后,棉长管蚜蜜露分泌量降低率78.91%~92.46%,而棉蚜蜜露分泌量降低率均在30%以下,三种杀虫剂相比,降低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氟啶虫胺腈、噻虫胺和噻虫啉。处理棉蚜和棉长管蚜后体内总糖含量降低率分别为26.82%~41.36%和34.58%~59.68%,总脂含量降低率分别为10.15%~28.04%和25.09%~38.59%。表明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对棉长管蚜体内总糖总脂含量和蜜露分泌量的降低率均大于棉蚜。2、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生命表参数的影响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LC30处理后,棉蚜和棉长管蚜寿命分别下降27.99%~40.09%和35.65%~50.79%、28.19%~37.67%和32.76%~40.27%,产蚜量分别下降45.01%~50.17%和50.25%~52.24%、21.54%~28.24%和44.57%和54.97%;生命表参数显示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处理棉蚜和棉长管蚜后净生殖率和平均世代历期分别降低或缩短,且这种不利影响的程度表现为氟啶虫胺腈>噻虫胺>噻虫啉,随着各药剂亚致死剂量的增加棉蚜和棉长管蚜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也增高。说明氟啶虫胺腈、噻虫啉和噻虫胺亚致死剂量能显着抑制F0及F1代棉蚜和棉长管蚜的寿命和繁殖力,且三种杀虫剂对棉长管蚜的抑制作用大于棉蚜。3、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棉蚜和棉长管蚜解毒酶活的影响氟啶虫胺腈、噻虫胺和噻虫啉LC30处理后棉蚜体内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11.73%~13.07%、62.58%~88.42%和75.26%~102.18%;棉长管蚜分别提高5.63%~9.97%、23.18%~31.78%和28.21%~38.80%,棉蚜体内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分别为棉长管蚜的3.18~3.98、6.41~8.93和2.83~4.41倍。说明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24h处理对棉蚜体内解毒酶的诱导更明显。

丁建朋,韩英,韩旭,尚娇,姚永生[2](2020)在《棉蚜和棉长管蚜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浸叶生测法和田间活性试验测定了棉蚜和棉长管蚜对吡虫啉、氟啶虫酰胺、吡蚜酮的敏感性。结果显示:阿拉尔、阿瓦提、图木舒克三地棉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低于棉长管蚜,棉蚜和棉长管蚜对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在田间试验中,施用吡虫啉后三地棉长管蚜的虫口减退率均显着高于棉蚜,施用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1 d后三地棉长管蚜和棉蚜的虫口减退率存在显着差异,3 d和7 d后均无显着性差异,虫口减退率均分别达到80%以上和9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防治棉花蚜虫合理施药提供参考。

尚娇,苏悦,姚永生,崔金杰,韩旭[3](2020)在《棉蚜和棉长管蚜增效剂作用及解毒酶活性测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明确棉蚜和棉长管蚜的药剂敏感性差异和与之相关的解毒酶。[方法]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棉蚜和棉长管蚜的解毒酶活性以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结果]棉蚜体内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分别是棉长管蚜的3.75、4.75、2.19倍,均明显高于棉长管蚜。棉蚜和棉长管蚜对吡虫啉对的敏感性差异最大,其LC50值分别为5.67、2.35 mg/L。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在吡虫啉对棉蚜的作用中增效明显,2种蚜虫间其增效作用有较大差异。[结论]棉蚜和棉长管蚜对吡虫啉等农药有一定的敏感性差异,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与2种蚜虫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差异有密切关系。

丁建朋[4](2020)在《杀虫剂胁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竞争的影响》文中认为棉蚜Aphis gossypii和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在棉花上共存发生,对棉花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研究以棉蚜和棉长管蚜作为研究对象,利用“Z”字型调查法定期、定点调查不同化防条件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的发生量;采用浸叶生测法和田间防效比较法测定棉蚜和棉长管蚜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利用吡虫啉亚致死浓度饲养棉蚜和棉长管蚜研究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杀虫剂对初始数量不同的棉蚜和棉长管蚜单种种群、不同比例的棉蚜和棉长管蚜混合种群一定时间后种群数量和rm的变化,研究杀虫剂胁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竞争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化防条件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发生量调查2018年和2019年均为12团试验棉田化防次数最多,分别化防6次和9次,并且2019年较2018年各试验棉田的化防次数均有所增加;两年调查中,使用最多的药剂种类为吡虫啉和啶虫脒。2018年9团、12团、阿瓦提、图木舒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的最高峰值分别为14213.8和9123.2、21330.8 和 7113.5、16732.4 和 8831.1、14963.7 和 6375.8 头/百株。2019 年 9 团、12 团、阿瓦提、图木舒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的最高峰值分别为40031.7和38762.8、53742.7和560.2、16176.7和14330.2、53742和8212.5头/百株。在没有化防和化防次数少的试验棉田中棉长管蚜在早期的数量大于棉蚜的数量,在中后期棉蚜的数量大于棉长管蚜,棉蚜的发生高峰值均高于棉长管蚜。2、棉蚜和棉长管蚜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阿拉尔、阿瓦提、图木舒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对吡虫啉的LC50分别为45.52和17.44、21.41 和8.73、25.60和 12.63 mg/L,对氟啶虫酰胺的LC50分别为215.14和209.95、201.03和207.07、216.18和217.80 mg/L,对吡蚜酮的LC50分别为367.43和369.30、362.58和357.12、373.98和369.55 mg/L,各试验棉田棉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均低于棉长管蚜,棉蚜和棉长管蚜对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在田间试验中,施用吡虫啉后各试验棉田棉长管蚜的虫口减退率均显着高于棉蚜,施用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1 d后各试验棉田棉长管蚜和棉蚜的虫口减退率存在显着差异,3 d和7 d后均无显着性差异。3、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吡虫啉LC30剂量处理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F0代种群产蚜量分别下降28.13%、14.23%,对F1代种群产蚜量分别下降和31.07%、21.23%,棉长管蚜下降比例大于棉蚜。F1代两种蚜虫种群的生命表参数显示其净生殖率和平均历期减小,而内禀增长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提高。LC30处理后棉蚜和棉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368和0.279,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且棉蚜内禀增长率是棉长管蚜的1.32倍,而两种蚜虫的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为1.882和1.806 d,均明显低于对照处理。4、3种杀虫剂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竞争的影响吡虫啉不同浓度处理的不同初始数量的棉蚜和棉长管蚜单种种群和混合种群1 d后数量均突然下降,7 d和14 d后棉蚜的数量均大于棉长管蚜的数量,7 d和14 d后棉蚜的rm均大于棉长管蚜;吡蚜酮和氟啶虫酰胺LC30和LC50浓度下棉蚜和棉长管蚜单种种群7 d和14 d后棉蚜的数量均大于棉长管蚜,混合种群中棉蚜:棉长管蚜为15:15和20:10在7 d和14 d后棉蚜的数量大于棉长管蚜,除棉蚜:棉长管蚜为10:20中LC50处理7 d后棉长管蚜的rm大于棉蚜外,其他各浓度处理单种种群和混合种群7 d后棉长管蚜的rm小于棉蚜。说明不同药剂处理不同初始数量的棉蚜和棉长管蚜,棉蚜相对棉长管蚜而言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李金花[5](2018)在《果棉间作对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调控作用》文中认为特色林果业和棉花种植业是新疆的两大农业产业。南疆地区,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棉花和特色林果业发展,形成了果树棉花间作的种植模式。果-棉间作,改变了农田生物多样性和微环境,可能会影响害虫-天敌食物关系及害虫防治效率。本研究中,在完善新疆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物种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了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多重PCR检测体系。以蚜虫-寄生蜂食物关系为研究对象,利用构建的检测体系,探究南疆果棉间作对其食物网结构的影响,以明确不同种植模式对蚜虫生物防治效果的调控作用,为蚜虫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总结如下:1.新疆棉花蚜虫和果树蚜虫寄生蜂物种信息完善1.1.通过僵蚜饲养和寄生蜂种类鉴定,明确了新疆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组成和比例: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手段,鉴定到初级寄生蜂4种和重寄生蜂12种。初级寄生蜂均为蚜茧蜂,棉蚜刺茧蜂Binodoxys communis(Gahan)所占比例最高95.19%,是其中的优势种,其余3种分别为有须蚜外茧蜂Praon barbatum Mackauer(3.15%),亚洲三叉蚜茧蜂Trioxys asiaticus Telenga(1.01%)和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0.65%)。重寄生蜂隶属于6个属,其中Syrphophagus taeniatus(F?rster)(35.77%)、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Bouché)(27.32%)和Syrphophagus sp(22.11%)为优势种。其余9种重寄生蜂,比例均小于10%,包括黄足分盾细蜂Dendrocerus laticeps(Hedicke)(5.51%)、蚜虫跳小蜂Syrphophagus aphidivorus(Mayr)(3.10%)和宽肩阿莎金小蜂Asaphes suspensus(Nees)(0.30%)等。1.2.通过僵蚜饲养和寄生蜂种类鉴定,明确了新疆阿克苏地区核桃黑斑蚜寄生蜂种类组成和比例:核桃黑斑蚜初级寄生蜂包括3种,优势种为核桃蚜茧蜂Trioxys pallidus(63.07%),另外2种分别为棉蚜刺茧蜂(21.55%)和亚洲三叉蚜茧蜂(15.38%)。重寄生蜂6种,最主要的是Syrphophagus taeniatus(53.75%)和蚜虫宽缘金小蜂(39.38%)。2.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多重PCR检测体系构建依据鉴定结果,以线粒体COI为目标基因,设计各目标物种特异性引物,构建新疆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的多重PCR检测体系。棉花蚜虫-寄生蜂检测体系包括3个多重PCR和一个单一PCR,分别检测4种蚜虫(棉蚜、棉长管蚜、棉黑蚜和桃蚜)、4种初级寄生蜂和5类重寄生蜂,该检测体系覆盖饲养出蜂鉴定到的全部初级寄生蜂和97.74%的重寄生蜂,可有效检测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核桃黑斑蚜-寄生蜂检测体系由2个多重PCR和3个单一PCR构成,可检测核桃黑斑蚜、初级寄生蜂3种和重寄生蜂5类,该检测体系覆盖饲养出蜂鉴定到的全部寄生蜂种类,说明该体系可有效检测核桃蚜虫寄生蜂。对所构建的两个检测体系最低DNA检出限和特异性进行评估,确认其效果良好,有力保障稳定、灵敏且准确的检测结果。3.评估果棉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应用棉花蚜虫-寄生蜂多重PCR体系,评估不同果树-棉花间作模式(枣树-棉花、苹果树-棉花、核桃树-棉花)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影响。3.1.枣棉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枣树棉花间作,棉花蚜虫-初级寄生蜂食物网互作均匀性显着增加,同时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食物网连接密度显着降低。表明枣树棉花间作,提高了棉花蚜虫-初级寄生蜂食物网稳定性,降低了重寄生蜂对初级寄生蜂的控制作用,显着提高棉花蚜虫的寄生率。3.2.苹果棉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苹果棉花间作,降低了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食物网加权连通性和互作均匀性,减弱了蚜虫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相互作用。3.3.核桃棉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核桃棉花间作,提高了棉花蚜虫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食物网易损性和连接密度,提高了棉田蚜虫寄生率,显着降低蚜虫种群数量。4.评估果棉间作对果树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由于枣树上未调查到蚜虫,苹果树上蚜虫寄生率极低,我们以核桃园蚜虫-核桃黑斑蚜为对象开展果棉间作对果树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影响的研究。应用核桃黑斑蚜-寄生蜂多重PCR检测体系,评估了核桃棉间作对核桃黑斑蚜-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黑斑蚜-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相对简单,核桃棉花间作,其食物网结构未发生显着变化。综上,本研究根据新疆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种类组成,构建了多重PCR分子检测体系,并应用于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研究。结果显示,果棉间作可改变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影响寄生蜂控害效率。而且,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对不同果树棉花间作响应不同。本研究可为今后通过植物多样性种植、生境管理和利用天敌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害虫控制和管理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丁建朋,苏悦,尚娇,马雪,韩旭,姚永生[6](2018)在《新疆南部植棉区啶虫脒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亚致死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棉长管蚜和棉蚜是新疆植棉区同域发生的共存种,近期的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南部植棉区棉蚜成功取代在棉田早期占优势的棉长管蚜,已成为棉花整个生育期的蚜虫单优种群,为害日益加重。作者于室内测试了棉长管蚜和棉蚜对啶虫脒的敏感性及亚致死效应,结果显示啶虫脒对图木舒克、阿拉尔、铁门关三地棉蚜种群的LC50分别为30.27 mg/L、42.35 mg/L和45.63 mg/L,分别是对应地区棉长管蚜种群的7.1倍、5.6倍和5.1倍;啶虫脒LC30剂量处理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F0代和F1代种群产蚜量有明显影响,分别下降51.53%、43.58%和58.73%、29.92%;F1种群生命表参数显示两种蚜虫的净生殖率和平均历期减小,而内禀增长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提高。研究结果可为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科学治理及其种间竞争优势演变的机制提供毒理学方面的证据。

姚永生[7](2017)在《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蚜Aphis gosspii和棉长管蚜Acyrthosiiphon gossypii是新疆棉区棉花上的共存种。棉长管蚜散生无群集现象,密度相对较低,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而棉蚜由于种群异质性大、适应力强、增殖迅速等特性,极易暴发成灾。一段时间以来棉长管蚜和棉蚜在南疆棉田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种间格局,棉花出苗至现蕾期前后以棉长管蚜为主,中后期棉蚜为优势种,早期发生的棉长管蚜滋生和培养的天敌对中后期棉蚜发生有重要抑制作用。近几年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南部植棉区棉长管蚜在棉田早期适宜温度条件下种群下降,而棉蚜已成为棉花整个生育期的单优蚜虫种群,危害呈加重趋势,同时依赖化学防治也加剧了与传统生物防治的矛盾。本文以新疆南部转基因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为切入点,以两种蚜虫的种间竞争为线索,重点从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发育与繁殖、种群动态、天敌作用及不同害虫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等方面,探讨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竞争优势演变的机制,以期了解二者在新疆南部棉区的演替规律以及棉蚜发生危害加重与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关系。综合全文研究内容,得到如下结果:(1)新疆南部各植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占比例进一步提高,2016年新疆南部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比例已占79.69%,较2013年提高13.69%。结果显示新疆南部植棉区棉花生长前期棉蚜在数量上已占绝对优势,棉长管蚜种群明显下降。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与其它品种相比,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数量无明显变化,而棉田采用化学防治后,转Bt基因抗虫棉、亲本常规棉和新陆中54三个品种处理区棉蚜有再猖獗现象,其平均密度分别提高19.37%、14.07%和9.67%。(2)棉蚜和棉长管蚜对转Bt基因抗虫棉等三个不同棉花品种的取食选择无明显差异,三个棉花品种上棉蚜单种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均显着大于棉长管蚜,棉蚜在新陆中54上内禀增长率最高,但不同棉花品种间差异不明显。棉蚜增长潜力也明显大于棉长管蚜,棉蚜最高密度在Bt棉、常规棉和新陆中54棉花品种上达到2138头/株、2243头/株和2310头/株,分别是棉长管蚜最高密度的8.65倍、8.38倍和8.85倍。两种蚜虫高密度条件下的竞争对棉长管蚜种群的逆密度制约效应大于其种内竞争。(3)棉长管蚜和棉蚜在Bt棉、亲本常规棉和新陆中54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分别为7.42 d、8.42 d、8.22 d 和 5.68 d、6.27 d、6.39 d,存活率分别为 84.29%、81.31%、82.88%和 83.07%、80.52%、82.29%,品种间差异不显着。棉长管蚜和棉蚜相比,在Bt棉等三个棉花品种上棉长管蚜的生命表参数平均历期、种群加倍时间大于棉蚜,而种群的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显着小于棉蚜,棉蚜比棉长管蚜具有更强的繁殖力。(4)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a uudecimpunctata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捕食潜力较大,α/Th综合指标显示十一星瓢虫1-4龄幼虫和成虫对棉蚜的a/ah值分别为1.21、53.65、71.75、148.30、143.33,1-4龄幼虫和成虫对棉长管蚜的α/Th值分别为2.08、46.83、46.07、36.59、112.01,除1龄期外,对棉蚜控制力大于棉长管蚜,捕食选择指数随密度升高选择效应增加,且成虫比幼虫具有更高的选择效应。(5)田间控制试验显示保留自然天敌处理和完全排除天敌相比,在Bt棉和亲本常规棉2个品种上棉蚜最高种群密度为52600头/百株和53333头/百株,分别是保留自然天敌处理区棉蚜密度的30.06倍和23.95倍,证明自然条件下棉蚜种群受到自然天敌的重要制约作用。Bt棉田天敌控制作用和常规棉田相似,自然天敌具有较强的生物防治功能。(6)吡虫啉和啶虫脒对棉长管蚜的LC50均明显小于棉蚜。吡虫啉对南疆3个地方棉蚜种群的LC50分别为22.31 mg/L、20.42 mg/L和15.53 mg/L,是对应地区棉长管蚜种群的3.1倍、3倍和2.9倍,啶虫脒处理其LC50分别为42.35 mg/L、45.63 mg/L和30.27 mg/L,是对应地区棉长管蚜种群的5.6倍、5.1倍和7.1倍;吡虫啉和啶虫脒LC30处理后,棉蚜和棉长管蚜F1代种群平均历期缩短、净生殖率降低、内禀增长率提高、种群加倍时间缩短,两种农药对棉蚜和棉长管蚜具有明显的亚致死效应。

李伟[8](2002)在《山东省虫霉目真菌资源调查和块耳霉菌株(Taian00927)的研究》文中指出虫霉目真菌属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是一类极具开发潜力的生防菌,能寄生多种昆虫,具有主动弹射分生孢子的特性,并能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引起害虫的自然流行病,因此早在19世纪后期就被人们所研究和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生物防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虫霉目真菌日益为我国的学者所重视,虫霉目真菌在我国的研究由此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地区的虫霉目资源的调查对于利用、研究和开发这些真菌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学者就一些地区的虫霉菌种类资源进行了一些报道,并对一些种类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山东省虫霉菌资源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分离得到的块耳霉菌株Taian00927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有: 1.本文综合国内已发表的文献和我院昆虫病原微生物研究室近两年所采集的标本,依据Humber(1989)的分类系统,共报道了山东省16种虫霉目真菌,分别隶属于虫霉目3科9属,对它们的鉴别特征、寄主、产地及分离培养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报道,同时列出了这些虫霉菌的种类检索表。初步估计山东省共有虫霉菌24种。介绍了几种虫霉菌的发生及流行特征。 2.系统地研究了本室分离获得的块耳霉菌株Taian00927的生物学特性。当RH=100%时,温度从15℃到30℃均适宜该菌株孢子萌发,湿度较低时,以RH=97.5%和温度为20℃的温湿组合较为适宜孢子萌发。适宜该菌株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20~30℃。该菌株对酸性的敏感性强于对碱性的敏感性,适宜该菌株孢子萌发、菌落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是5.5~7.0。紫外线照射2.5min后,24h的孢子萌发率仅为58.5%,照射5min后萌发率小于2%,照射10min后,完全不萌发。光照和黑暗交替有利于菌落生长和产孢。 3.本试验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块耳霉侵染寄主棉蚜过程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研究。弹射到棉蚜体壁上的块耳霉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6h内就可以萌发生成芽管,芽管的生成可以在孢子的一端,也可以在两端。萌发的孢子明显膨大,并呈现网格状。8~12h,附着在体壁上的孢子形成细长的芽管成功穿透寄主体壁。侵入寄主体内的菌体,以网格状无壁的原生质体形式生长繁殖。原生质体形态大小各异,有球形,椭球形,变形虫形和不定形,并包被有颗粒—纤维状物质。原生质体首先在寄主的血腔中快速生长,大约在侵染后的24~36h,寄主血腔中充满原生质体。侵染后的40~64h寄主体内的胚胎开始被原生质体所消解,这个过程发生在寄主死亡以后,这也是原生质体在寄主体内最后消化的一个较大的固体组织。当寄主棉蚜的营养物质全部被耗尽,原生质体开始变长,出现细胞壁,形成菌丝段。尔后菌丝段充满整个虫体。菌丝段充满虫体后,开始向虫体外伸展,突破虫体后形成分生孢子梗。本试验明确了块耳霉在蚜虫组织中生长的形式为原生质体,并将侵染致病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在国内外属首次报道。通过采用诱导酶合成的培养平板,发现该菌株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几丁质酶和蛋白酶。 4.采用“孢子浴”方法测定了块耳霉菌株Taian00927对1~2龄桃蚜的毒力(25℃,12L/12D)。观察期为7d,7个孢子剂量,孢子剂量范围4.37~205.22孢子/mm2,每个剂量下的供试蚜虫数量65~145头,7d的累计死亡率15.83%~83.82%。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得出块耳霉作用于桃蚜的时间剂量效应参数,第4d、第5d、第6d和第7d的LD50分别为325.84、136.14、76.38和62.81孢子/mm2。 2 李伟:山东省虫霉菌资源调查和块耳霉菌株Taian00927的研究同时提出了在不同的抱子剂量下块耳霉作用于寄主蚜虫的3种方式。 5.探讨化学农药与昆虫病原真菌之间的相容性,为在蚜霉菌流行期间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测量菌落直径法和培养M计数法,研究了20种常用杀虫剂、7种杀真菌剂和10种除草剂对块耳霉菌株Taian00927生长和产抱的影响。供试验的20种杀虫剂对块耳霉菌落生长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其中有12种杀虫剂的抑菌率达到60$以上,对块耳霉生长起到强烈的抑制作用。在6.8~7.cd间@统计各杀虫剂处理平板2.sh产抱量的结果表明,除经植物性杀虫剂苦参碱处理的菌落的产抱量高于对照外,其余19种杀虫剂处理平板上菌落的产抱量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7种杀真菌剂中普力克对块耳霉菌落生长无任何抑制作用,多菌灵与块耳霉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抑菌率为24.59%,其余5种药剂对块耳霉菌落生长产生极显着性(P<0.01)影响,抑菌率超过80%;10种除草剂中仅巨星和百草敌与块耳霉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抑菌率分别为 8.7%和 11.08%,其余 8种除草剂的抑菌率均超过75%,对块耳霉菌落生长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关于化学除草剂对昆虫病原真菌生长的影晌,在国内外本研究尚属首次。

孟玲,向龙成,木盖衣,冯海翠[9](2000)在《灭蚜菌和天力号对棉田蚜虫的防效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用 EB- 82灭蚜菌 2 0 0倍液和天力 号 2 0 0 0倍液喷雾防治棉田蚜虫 ,喷后 1.5天、7.5天对棉蚜的防效分别为 90 .67%、85 .94%和 86.2 8%、97.65 % ;对棉长管蚜的防效分别为10 0 %、10 0 %和 96.88%、10 0 %。 EB- 82灭蚜菌对棉田常见捕食性天敌无伤害作用 ,天力 号在喷后天敌数量略有下降 ,喷氧化乐果的棉株上天敌全部死亡。

孟玲,何薇,王刚[10](1999)在《几种生物制剂对七星瓢虫的毒性》文中提出采用田间罩笼法对棉田七星瓢虫成虫进行了毒性试验 ,喷药后 72h成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 :苦参碱 1.0 5% ,灭虫丁 2 .73 % ,EB - 82灭蚜菌 19.58%和田卫士 43 .0 9%。室内采用喷雾法对七星瓢虫的幼虫和成虫进行了触杀毒力测定 ,幼虫 7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依次为46 .50 % ,58.44 % ,70 .48% ,93 .16 % ;成虫 7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依次为 10 .88% ,13 .63 % ,19.12 % ,67.39%。

二、灭蚜菌和天力号对棉田蚜虫的防效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灭蚜菌和天力号对棉田蚜虫的防效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杀虫剂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棉蚜和棉长管蚜的发生及危害
        1.1.1 棉蚜的发生及危害
        1.1.2 棉长管蚜的发生及危害
        1.1.3 新疆植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1.2 昆虫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1.2.1 寄主植物对昆虫药剂敏感性的影响
        1.2.2 温度对昆虫药剂敏感性的影响
        1.2.3 日龄和雌雄性别对昆虫药剂敏感性的影响
        1.2.4 昆虫对杀虫剂敏感性变化的机制
    1.3 杀虫剂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
        1.3.1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昆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1.3.2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昆虫繁殖力的影响
        1.3.3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1.3.4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昆虫抗药性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棉蚜和棉长管蚜体内能量物质及蜜露分泌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虫源
        2.1.3 供试器材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杀虫剂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毒力测定及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2.2.2 三种杀虫剂对棉蚜和棉长管蚜体内总糖总脂含量的影响
        2.2.3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棉蚜和棉长管蚜蜜露分泌量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药剂
        3.1.2 供试虫源
        3.1.3 试验器材
        3.1.4 试验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F_0代棉蚜和棉长管蚜成蚜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
        3.2.2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F_1代棉蚜和棉长管蚜生长发育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棉蚜和棉长管蚜解毒酶活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药剂
        4.1.2 供试虫源
        4.1.3 供试器材
        4.1.4 试验方法
        4.1.5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加强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地位变化研究
        5.2.2 推进棉蚜防控核心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棉蚜和棉长管蚜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药剂
    1.3 室内毒力测定
    1.4 田间活性差异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蚜和棉长管蚜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比较
    2.2 3种药剂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田间活性比较
3 讨论

(3)棉蚜和棉长管蚜增效剂作用及解毒酶活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供试虫源
        1.1.3 仪器
    1.2 方法
        1.2.1 杀虫剂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活性测定
        1.2.2 棉蚜与棉长管蚜解毒酶的活性测定
        1.2.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TPP、PBO和DEM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
    2.2 棉蚜与棉长管蚜解毒酶比活力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4)杀虫剂胁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竞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新疆棉花蚜虫
        1.1.1 棉蚜
        1.1.2 棉长管蚜
        1.1.3 棉黑蚜
        1.1.4 棉花蚜虫化学防治
    1.2 棉蚜抗药性现状
    1.3 昆虫种间竞争及其影响因素
        1.3.1 温度对昆虫种间竞争的影响
        1.3.2 CO_2浓度对昆虫种间竞争的影响
        1.3.3 寄主及其状态对昆虫种间竞争的影响
        1.3.4 人为干扰对昆虫种间竞争的影响
        1.3.5 棉蚜和棉长管蚜种间竞争的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不同化防条件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发生量的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棉田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化防条件试验棉田使用药剂次数调查
        2.2.2 2018年不同化防条件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发生量
        2.2.3 2019年不同化防条件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发生量
    2.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棉蚜和棉长管蚜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药剂
        3.1.3 室内毒力测定
        3.1.4 田间防效差异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蚜和棉长管蚜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比较
        3.2.2 3种药剂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田间防效比较
    3.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LC_(10)、LC_(20)、LC_(30)确定
        4.1.3 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LC_(10)、LC_(20)、LC_(30)的确定
        4.2.2 吡虫啉LC_(10)、LC_(20)、LC_(30)处理对棉蚜和棉长管蚜F_0代的影响
        4.2.3 吡虫啉LC_(10)、LC_(20)、LC_(30)处理对棉蚜和棉长管蚜F_1代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杀虫剂胁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竞争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3种杀虫剂对棉蚜和棉长管蚜单种种群的影响
        5.2.2 3种杀虫剂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混合种群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不同化防条件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发生量的调查
        6.1.2 棉蚜和棉长管蚜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
        6.1.3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影响
        6.1.4 杀虫剂胁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竞争的影响
    6.2 展望
        6.2.1 栽培条件对棉蚜和棉长管蚜发生动态的研究
        6.2.2 棉蚜和棉长管蚜对杀虫剂敏感性的机理研究
        6.2.3 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竞争的继续研究
        6.2.4 防治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果棉间作对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1.1 作物多样性提高天敌控害能力
        1.1.2 作物多样性降低害虫为害
        1.1.3 作物种植模式与害虫控制
    1.2 新疆棉花、果树蚜虫及其寄生蜂研究背景
        1.2.1 新疆棉田蚜虫寄生蜂种类
        1.2.2 新疆果树蚜虫寄生蜂种类
    1.3 害虫-寄生蜂食物网研究
        1.3.1 蚜虫-寄生蜂食物网
        1.3.2 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及多重PCR体系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供试虫源
        2.1.3 试验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
        2.1.6 棉花蚜虫-寄生蜂多重PCR体系建立
        2.1.7 棉花单作田样品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
        2.2.2 棉花蚜虫-寄生蜂多重PCR体系构建
        2.2.3 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定性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核桃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及分子检测体系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供试虫源
        3.1.3 试验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核桃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
        3.1.6 多重PCR体系建立
        3.1.7 核桃园采集僵蚜样品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核桃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
        3.2.2 核桃黑斑蚜-寄生蜂多重PCR体系建立
        3.2.3 核桃黑斑蚜-寄生蜂定性食物网关系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枣树-棉花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调节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种群调查和样品采集
        4.1.3 主要试剂
        4.1.4 仪器设备
        4.1.5 研究方法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棉花蚜虫种群动态和寄生率
        4.2.2 间作枣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定量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4.2.3 间作枣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参数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苹果-棉花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调节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种群调查和样品采集
        5.1.3 主要试剂
        5.1.4 仪器设备
        5.1.5 研究方法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棉花蚜虫和寄生蜂种群动态
        5.2.2 间作苹果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定量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5.2.3 间作苹果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参数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核桃-棉花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调节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点
        6.1.2 蚜虫种群数量调查和样品采集
        6.1.3 主要试剂
        6.1.4 仪器设备
        6.1.5 研究方法
        6.1.6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棉花蚜虫和寄生蜂种群动态
        6.2.2 间作核桃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定量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6.2.3 间作核桃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参数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核桃-棉花间作对核桃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调节作用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点
        7.1.2 核桃黑斑蚜种群调查和样品采集
        7.1.3 主要试剂
        7.1.4 仪器设备
        7.1.5 研究方法
        7.1.6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核桃黑斑蚜和寄生蜂种群动态
        7.2.2 间作棉花对核桃黑斑蚜-寄生蜂定量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7.2.3 间作棉花对核桃黑斑蚜-寄生蜂食物网参数影响
    7.3 讨论
第八章 全文主要创新性结论
    8.1 主要创新性结论
    8.2 亟待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新疆南部植棉区啶虫脒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室内毒力测定
    1.3 啶虫脒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亚致死效应测定
        1.3.1 啶虫脒亚致死剂量LC10、LC20、LC30确定
        1.3.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疆南部植棉区棉长管蚜和棉蚜种群对啶虫脒的敏感性差异
    2.2 啶虫脒对棉长管蚜和棉蚜成蚜的亚致死效应
        2.2.1 啶虫脒亚致死浓度LC10、LC20、LC30的确定
        2.2.2 啶虫脒LC10、LC20、LC30亚致死剂量处理对棉蚜和棉长管蚜F0代的影响
        2.2.2 啶虫脒LC10、LC20、LC30亚致死剂量处理对棉蚜和棉长管蚜F1代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7)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生物生态安全影响
        1.1.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趋势
        1.1.2 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生态学机理
        1.1.3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等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1.1.4 转Bt基因抗虫棉对天敌的影响
    1.2 昆虫种间竞争及竞争取代
        1.2.1 植食者间的相互关系
        1.2.2 昆虫种间竞争与竞争取代
        1.2.3 种间竞争及竞争取代的影响因素
    1.3 新疆棉花蚜虫的抗药性现状
        1.3.1 棉蚜对杀虫剂的抗性
        1.3.2 杀虫剂对棉蚜的亚致死效应
    1.4 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关系
        1.4.1 新疆棉区蚜虫的发生概况
        1.4.2 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竞争关系
        1.4.3 影响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竞争关系的因素
    1.5 结语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目的意义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南疆Bt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及主要天敌种群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南疆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子现状调查
        2.1.2 南疆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调查
        2.1.3 棉花品种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14-2016年南疆不同植棉区陆地棉转Bt基因种子份额分析
        2.2.2 2015-2016年南疆不同植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
        2.2.3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2.2.4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田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长管蚜和棉蚜取食选择与种间竞争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长管蚜和棉蚜对不同棉花品种的选择性
        3.2.2 棉长管蚜和棉蚜转在Bt基因棉等不同品种上的种间竞争
    3.3 讨论
第四章 转Cry1Ac+CpTI基因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棉花品种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繁殖力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捕食功能与选择效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捕食功能测定
        5.1.3 选择效应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功能反应
        5.2.2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选择效应
    5.3 讨论
第六章 转Cry1Ac+CpTI基因抗虫棉对天敌调控棉蚜作用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供试昆虫
        6.1.3 田间实验设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处理区主要节肢动物种类及总数量
        6.2.2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棉蚜种群密度
        6.2.3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瓢虫类种群密度
        6.2.4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蜘蛛类种群密度
        6.2.5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寄生蜂类种群密度
        6.2.6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其它天敌种群密度
        6.2.7 2013年6-8月Bt棉和常规棉及不同笼罩处理天敌总量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两种蚜虫的敏感性及亚致死效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室内毒力测定
        7.1.3 吡虫啉与啶虫脒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亚致死效应测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南疆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敏感性差异
        7.2.2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成蚜的亚致死效应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山东省虫霉目真菌资源调查和块耳霉菌株(Taian00927)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1 引言
    1.1 虫霉目的分类革沿
    1.2 蚜霉菌的研究进展
    1.3 块耳霉的研究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山东省虫霉目真菌资源调查
        2.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2.1.2 调查方法
        2.1.3 虫霉菌种的鉴定、保存及分离培养方法
        2.1.4 虫霉菌种类估计
    2.2 块耳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菌株来源
        2.2.1.2 环境因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1.3 环境因子对固体平板培养性状的影响
    2.3 块耳霉侵染寄主棉蚜机制的研究
        2.3.1 材料
        2.3.2 方法
    2.4 生物测定块耳霉对桃蚜的毒力
        2.4.1 材料
        2.4.2 生物测定方法
        2.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2.5 块耳霉与化学农药相容性的研究
        2.5.1 材料
        2.5.2 试验方法
        2.5.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虫霉菌资源
        3.1.1 山东省虫霉菌种类调查及分布
        3.1.2 种类检索表
        3.1.3 虫霉菌种类估计
        3.1.4 虫霉菌的发生及流行特征
    3.2 块耳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2.1 环境因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2.2 环境因子对固体培养性状的影响
    3.3 块耳霉侵染寄主棉蚜机制的研究
        3.3.1 组织病理学侵染过程
        3.3.2 酶活性测定
    3.4 生物测定块耳霉对桃蚜的毒力
        3.4.1 生测概况
        3.4.2 TDM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4.3 块耳霉毒力评价
    3.5 块耳霉与化学农药的相容性
        3.5.1 杀虫剂对块耳霉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5.2 杀真菌剂对块耳霉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虫霉菌种类资源与流行
    4.2 块耳霉生物学特性
    4.3 块耳霉对寄主棉蚜的组织病理学侵染过程
    4.4 生物测定块耳霉对桃蚜的毒力
    4.5 化学农药对块耳霉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10)几种生物制剂对七星瓢虫的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罩笼试验
        1.2.2 室内毒性试验
2 结果和分析
    2.1 生物制剂对棉田七星瓢虫成虫的影响
    2.2 生物制剂对七星瓢虫成虫和幼虫的室内毒性测定

四、灭蚜菌和天力号对棉田蚜虫的防效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杀虫剂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亚致死效应[D]. 李志雄. 塔里木大学, 2021
  • [2]棉蚜和棉长管蚜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J]. 丁建朋,韩英,韩旭,尚娇,姚永生. 植物保护, 2020(06)
  • [3]棉蚜和棉长管蚜增效剂作用及解毒酶活性测定[J]. 尚娇,苏悦,姚永生,崔金杰,韩旭. 农药, 2020(11)
  • [4]杀虫剂胁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竞争的影响[D]. 丁建朋. 塔里木大学, 2020
  • [5]果棉间作对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调控作用[D]. 李金花. 石河子大学, 2018(02)
  • [6]新疆南部植棉区啶虫脒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亚致死效应[J]. 丁建朋,苏悦,尚娇,马雪,韩旭,姚永生. 棉花科学, 2018(03)
  • [7]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 姚永生.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8]山东省虫霉目真菌资源调查和块耳霉菌株(Taian00927)的研究[D]. 李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02(02)
  • [9]灭蚜菌和天力号对棉田蚜虫的防效试验研究[J]. 孟玲,向龙成,木盖衣,冯海翠. 新疆农业科学, 2000(S1)
  • [10]几种生物制剂对七星瓢虫的毒性[J]. 孟玲,何薇,王刚.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1999(04)

标签:;  ;  ;  ;  ;  

蚜虫和天力对棉田蚜虫防治效果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