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疗程结束时通过粒细胞减少指数预测化疗效果

第一个疗程结束时通过粒细胞减少指数预测化疗效果

一、第一疗程末骨髓白血病细胞减少指数对化疗效果的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杨鸣[1](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葛洋洋[2](2020)在《CXCR4拮抗多肽及其与化疗药共载纳米胶束对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占成年人急性白血病的80%左右。现行AML治疗多采用以阿糖胞苷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完全缓解率在70%左右。但是,化疗药物的攻击会使AML细胞上调某些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同时还引导细胞向骨髓、脾脏等基质细胞丰富的组织器官趋化归巢,在其中形成微小残留病灶,导致患者易耐药和复发,三年内的复发率高达50%-60%。化疗药物普遍缺乏靶向性,会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老年患者对于化疗的耐受尤其差;而复发或难治性AML患者对化疗不再敏感,也难以再从化疗中受益。此外,AML细胞遗传学异常复杂,涉及数千种基因突变,针对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的研发充满挑战,迄今进入临床的数量极为有限。目前国际上AML的五年总生存率仅为25%左右,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更为有效的新技术和新治疗手段。已有研究表明,多种类型的AML细胞表面会表达某些共同的耐药相关抗原,成为AML治疗和药物研发的靶标蛋白,趋化因子受体CXCR4是其中一种。CXCR4高表达的AML细胞可通过与配体CXCL12相互作用,归巢到骨髓微环境中,从中获得增殖和耐药信号;同时,在CXCL12的招募下,向脾脏和肝脏等器官中浸润。临床上已明确CXCR4高表达与AML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目前有若干CXCR4拮抗剂在临床Ⅰ期或Ⅱ期研究阶段,尚未获批用于AML治疗。我们实验室前期根据CXCR4的序列特征自主研发了一种新的化学合成CXCR4拮抗多肽(E5),可有效干扰多种人源AML细胞系的CXCR4/CXCL12生物轴,抑制细胞的迁移和粘附,并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异种移植瘤小鼠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目标是将CXCR4拮抗多肽E5与两亲性磷脂大分子培化磷脂酸乙醇胺(Distearoyl phosphoethanolamine-PEG,简称DSPE)组装成负载E5的胶束(命名为M-E5),一方面提高其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以期在难治性白血病小鼠模型上获得更好的拮抗治疗效果;同时,将其作为靶向CXCR4的药物递送平台,将化疗药盐酸阿霉素(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简称Dox)负载到M-E5中,提高难治性AML小鼠的化疗效果。本文制备了两种胶束:首先,利用涡旋混合、超声和55℃加热等,制备得到了负载CXCR4拮抗多肽E5的胶束(M-E5)。在此基础上,将Dox引入到M-E5中,制备出负载E5和Dox且载药比例可调的胶束(M-E5-Dox)。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及动态光散射等方法对上述两种胶束的粒径、表面电势及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E5可单独或与Dox共同负载到DSPE胶束上。M-E5和M-E5-Dox两种胶束均呈尺寸均一的球形,在5%的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缓冲液中稳定分散。用半致死剂量的X射线辐照C57小鼠4h后,通过尾静脉注射来自濒死AML1-ETO(AE)&C-KITD816V小鼠的脾脏细胞,建立了难治性AML小鼠模型。抗体竞争性结合性实验的结果表明,M-E5可与CXCR4的胞外N端结合;迁移实验结果表明,M-E5有效阻止了 CXCL12介导的脾脏和骨髓AML细胞的迁移。体内定植实验的结果显示,M-E5皮下给药24 h后,脾脏和骨髓中AML细胞的比例显着降低。此外,M-E5能动员AML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在皮下给药后2 h达到最佳效果。免疫原性实验结果表明,M-E5免疫原性较低,长时间多次皮下注射未诱导机体产生IgG和IgA抗体。对AML小鼠给予皮下注射M-E5治疗后,小鼠外周血、脾脏及骨髓中的AML细胞比例均显着降低;与此同时,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也显着减少。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经M-E5治疗后,小鼠AML细胞中上调的基因显着富集到与凋亡和分化相关的生物学过程,而下调的基因显着富集到增殖和粘附相关的生物学过程。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对测序分析的结果予以验证,结果显示,脾脏和骨髓AML细胞中与凋亡相关的基因Caspase8和Endog、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以及分化标志物CD11b和Gr-1的表达显着升高,表明M-E5主要通过诱导AML细胞发生分化和凋亡产生抗肿瘤效果。给予皮下注射10mg/kg M-E5治疗后,AML小鼠的中位生存期显着延长。此外,当M-E5与化疗药组合高三尖杉酯碱和盐酸阿霉素联合应用时,可显着提高化疗的效果。此外,M-E5-Dox能够将更多的Dox递送到对盐酸阿霉素耐药的HL60细胞(HL60/A)中,有效增加Dox在该耐药株内的积累,产生了更强的细胞毒性。在难治性AML小鼠模型上,连续4天腹腔注射M-E5-Dox后,在停药第6天,AML小鼠外周血、脾脏、骨髓及肝脏中的AML细胞比例显着降低。与此同时,与各对照治疗组相比,M-E5-Dox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显着延长。Western blot的分析结果表明,M-E5-Dox使脾脏组织中CXCR4/CXCL12轴下游信号蛋白Erk和p-38的磷酸化水平以及抗凋亡蛋白Mcl-1和CXCR4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因而抗AML的效果显着增强。综上所述,M-E5作为单药可通过拮抗CXCR4/CXCL12生物轴,有效抑制AML细胞在脾脏和骨髓中的定植、动员AML细胞到外周血循环,显着降低外周血、脾脏及骨髓中AML细胞的负荷,延长难治性AE&C-KITD816V小鼠的生存期;也可与化疗药组合(柔红霉素和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应用,增强化疗效果。此外,共载药纳米胶束M-E5-Dox同时具有CXCR4靶向性、CXCR4拮抗功能和Dox的杀伤作用,三者联合作用,有效增强了对AE&C-KITD816V小鼠的治疗效果。

赵同德[3](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王婧瑶[4](2020)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导致治疗难度高,预后不佳,且治疗后容易复发。如何对老年AML患者进行准确的疾病危险性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疾病缓解率、延长存活期是目前国内外专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分析老年AM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探究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我们选择2013-01至2015-08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治疗的首诊年龄≥60岁的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K-M生存分析法寻找预后影响因素,选择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得到能够独立提示预后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标准方案(IA、DA、MA)组、低强度(CAG、D-CAG、地西他滨单药)治疗组及姑息治疗(以降低白细胞为目的应用的小剂量阿糖胞苷或羟基脲、最佳支持治疗)组,对比三组患者第一疗程CR率、ORR及中位生存期的差异。结果:我们共收集222例病例资料,其中有103例患者采用标准方案化疗,46例应用低强度化疗,73例采用姑息方案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在性别、年龄、首诊时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数量、FAB分型、染色体异常及基因突变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仅初诊时白细胞数目方面,姑息治疗组较前两者高。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示,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染色体核型、治疗选择及首诊时白细胞数目;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方案(P=0.00)、染色体核型(P=0.001)和初诊白细胞数(P=0.00)为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对比全部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时间,姑息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6.5个月,第一疗程结束后CR率仅为0,ORR是2.74%;标准强化疗方案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0个月,第一疗程CR率为36.89%,ORR为63.11%;低强度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7.0个月,第一疗程后CR率为42.86%,ORR是64.29%。比较标准治疗与低强度治疗,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初诊时白细胞过高者(≥50×109/L),低强度化疗中位生存期为.9 6个月,强化疗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7.5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两种方案的第一疗程CR率分别为31.25%vs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两者ORR分别为71.88%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姑息治疗组共24例,中位生存期为3.0个月,治疗后无患者获得缓解。针对高危险核型患者,姑息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5.0个月,ORR为0。标准强化疗治疗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6.1个月,第一疗程CR率为21.43%,ORR为50.00%;低强度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6.9个月,第一疗程后CR率为37.50%,ORR是37.50%,对比标准强化疗方案与低强度治疗,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预后良好(初诊时白细胞数量<50×109/L,中低危核型)者,行标准或低强度化疗方案相对于姑息治疗,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初诊时白细胞数目≥50×109/L的患者,采用标准方案化疗相对于低强度化疗可以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缓解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对于高危核型患者,标准方案与低强度治疗两者在第一疗程CR率、ORR及中位生存期方面无显着差异。2.影响老年AML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染色体核型、治疗选择及首诊时白细胞数目;其中,提示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初诊时白细胞数≥50×109/L、高危核型及姑息治疗,而年龄不能独立提示预后。3.对于初诊时白细胞数目≥50×109/L的患者,建议优先采用标准方案化疗;其他患者建议选择低强度治疗或标准方案化疗,两者疗效相当。

赵文娜[5](202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第7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残留与临床疗效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初始诱导化疗第7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残留与AML患者化疗反应及预后的关系,尝试建立基于第7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残留的AML预后分层体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治且外周血中存在白血病细胞的AML(非APL)患者137例。所有患者均经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染色体及分子突变检查后明确诊断。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初始化疗第7天外周血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将课题组前期研究病例作为训练组,本次纳入病例作为验证组,对训练组研究结果cut-off值进一步验证,分析诱导化疗第7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残留与化疗反应及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1、137例AML患者经1疗程DA/IA方案诱导,100例获得完全缓解(CR),其中48例达MRD阴性缓解,12例获得部分缓解(PR),25例未缓解(NR)。总体CR率为73%(100/137),MRD阴性缓解率为35%(48/137),PR率为8.75%(12/137),ORR为81.75%(112/137)。2、课题组前期研究(训练组):D7PBBP与1疗程获得CR明显相关,ROC曲线确定D7PBBP值为0.945%时可作为判断患者能否达CR的截点。验证组研究结果:D7PBBP与1疗程获得CR及MRD阴性缓解明显相关(均P<0.001)。D7PBBP<0.945%时患者CR率及MRD阴性缓解率均明显高于D7PBBP≥0.945%组患者(P<0.001;P=0.014)。验证组患者诱导化疗D7PBBP与首疗程化疗间歇第14、28天骨髓残留相关(r=0.384,P<0.001;r=0.499,P<0.001)。3、共106例患者纳入生存分析,随访时间为3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其中24例死亡(22.64%,24/106),33例复发(31.13%,33/106)。患者1、3年OS分别为84.2%和65.2%;1、3年RFS分别为71.2%和55.1%。课题组前期研究(训练组):D7PBBP与患者OS和RFS和具有明显相关性,ROC曲线确定cut-off值取0.43%可作为判断患者长期生存的截点。验证组研究结果同样发现D7PBBP与患者OS和RFS和具有明显相关性(r=-0.222,P=0.022;r=-0.308,P=0.001)。D7PBBP<0.43%组AML患者的OS和RFS均优于D7PBBP≥0.43%组AML患者(P=0.001;P=0.006)。将细胞分子遗传学分层及D7PBBP共同纳入生存分析,在遗传学分层低-中危组患者中根据D7PBBP水平可再分为不同亚组,结果显示低-中危组伴D7PBBP≥0.43%组患者的OS和RFS较低-中危组伴D7PBBP<0.43%患者降低(P=0.032;P=0.125),且均与遗传学分层高危组患者相接近。4、生存单因素分析显示:FLT3-ITD突变阳性、1疗程化疗未达CR、D7PBBP≥0.43%是影响患者OS和RFS的不良预后因素,男性是RFS的不良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1疗程化疗未达CR、D7PBBP≥0.43%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男性、1疗程化疗未达CR、FLT3-ITD突变阳性是影响患者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1、AML患者初始诱导化疗第7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残留与患者1疗程达CR及MRD阴性缓解具有明显相关性,D7PBBP cut-off值为0.945%时可作为AML患者初始诱导化疗疗效评价指标。2、AML患者诱导化疗第7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残留与首疗程化疗间歇第14、28天骨髓残留相关。3、诱导化疗第7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残留与AML患者OS和RFS具有明显相关性,D7PBBP cut-off值为0.43%时可作为AML患者长期生存的评价指标。在细胞分子遗传学低-中危组患者中,根据D7PBBP水平可再分为预后不同的亚组。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D7PBBP水平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5、可基于D7PBBP水平建立AML的预后分层体系。

薛鹏[6](2019)在《益气温阳方改善围化疗期体能状态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化疗作为恶性肿瘤重要治疗手段,可以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使患者获益。但是随着化疗周期延长,随之而来的是患者整体状态下降,生活质量降低,大部分患者不能完成相应周期化疗或维持治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医药可以显着改善了患者肿瘤相关症状,改善患者体能状态,提高化疗耐受性。本课题所研究的益气温阳方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李佩文教授防治化疗骨髓抑制经验方。该方以“益气温阳,养血生血”为治疗原则,临床应用近20年,疗效显着。前期基础研究及临床观察显示,益气温阳方可以有效降低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降低白细胞下降程度,并且可以促进相关刺激性免疫因子分泌,降低抑制性免疫因子如VEGF等的表达,安全性良好。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益气温阳方防治化疗骨髓抑制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调节作用,观察中药对心率变异的影响,以反映中药对化疗后患者体能状态的改善作用。目的:1.明确益气温阳方对对生活质量、中医症状的改善作用,防治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防疗效。2.明确益气温阳方对化疗前后体能状态改善作用以及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3.探索益气温阳方对外周血炎性因子影响,揭示中药益气温阳方对围化疗期可能的增效机制。4.探索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情况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预测准确性。方法:1.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定入排标准,设立益气温阳组、单纯化疗组(对照组),在入组患者中药或化疗干预前应用12通道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机进行心率变异性检测,益气温阳组进行中药干预7天后进行化疗,对照组不进行中药干预直接进行化疗,化疗后第7天继续监测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采集化疗前和化疗后第7、14天血液学、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肿瘤相关症状发生率,以及治疗2周期后全身炎症指数指标(NLR、PLR、MLR),进行统计学处理。2.化疗前或中药干预前以及化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在清晨采集外周静脉血,经离心后取上清液,通过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血清IL-4、IL-10、TGF-β、sPD-1、sPD-L1和VEGF浓度,进行统计分析。3.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评价心率变异性指标与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情况及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截断值定义为取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最大数值近似值,以明确心率变异变化情况与骨髓抑制发生预测的准确度。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患者56例,益气温阳组(YQWY group)入组病例27例,3例失访,对照组(Control group)纳入病例29例,1例因入组后进行免疫治疗退出研究,两组有效病例共52例,两组基线数据较为一致。1.通过记录12通道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心率变异指标和两组化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血液学指标,结果提示:(1)两组QLQ-C30评分未见显着差异(P>0.05),但益气温阳方在改善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前后中医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其中对化疗期间患者出现的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等中医症状改善作用较为明显,并且降低了化疗相关乏力及骨髓抑制发生率(P<0.05),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可以作为配合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治疗的中医用药方案。(2)益气温阳方可以显着降低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P<0.05),降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频次和剂量(P<0.05),化疗后第14天益气温阳方治疗组白细胞下降比率更小(P<0.05),该方可降低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Ⅱ度及以上乏力发生率方面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30)。(3)益气温阳方可以改善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心率变异性,其中益气温阳治疗组SDNN、SDANNi、SDANN、RMSSD和VLF指标较化疗前平均值升高,化疗后第7天和化疗前或中药干预前的均值之差(δ)为正值,而对照组化疗后心率变异性平均值下降,两组化疗后和化疗前的均值差具有显着差异(P<0.05),益气温阳组TP、LF、HF在化疗后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益气温阳方可以提高晚期肿瘤患者心率变异性,提高患者体能状态,使患者更好耐受化疗。(4)两组患者基线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a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指标未见显着差异,对照组NLR值为3.44±2.61,益气温阳组为4.48±2.42。2周期化疗后益气温阳组NLR值下降至3.37±2.30,差值为,较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差异(P=0.70),但NLR<4对预后有积极意义,而对照组2周期化疗后NLR值为4.43±2.30,较化疗前升高且NLR>4,结果提示益气温阳方配合化疗治疗2个周期后NLR值较前下降且低于4,可能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2.通过对入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清标本中sPD-1、sPD-L1、VEGF、IL-10、IL-4、TGF-β浓度的检测提示,益气温阳组在中药干预后血清VEGF、IL-4浓度较对照组显着降低,提示对IL-4及VEGF具有一定抑制作用(P=0.007;P=0.032)。TGF-β、sPD-L1化疗前后两组未见明显差异。两组sPD-1化疗前后均有显着差异,益气温阳组低于对照组,但益气温阳组与对照组前后自身对照未见统计学差异(P=0.09;P=0.680)。两组IL-10浓度在化疗前可见统计学差异,但化疗后益气温阳组及对照组IL-10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益气温阳组自身前后未见统计学差异(P=0.356;P=0.476)。3.益气温阳组中药及化疗干预后和干预前的心率变异差值(δ)与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情况以及中医症状改善具有一致性,本研究中利用ROC曲线发现,当以心率变异差值正负(≥0与<0分组)为分类变量,化疗后第14天白细胞计数作为变量,结果可见,SDNN δ与化疗后第14天白细胞计数进行ROC分析得出相关截断值,可见SDNNδ为正值时,截断值WBC≥4.18,很好的匹配了骨髓抑制发生情况。当以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情况为分类变量时,SDNNδ的截断值为≥-14,P=0.029,曲线下面积为0.755,准确度较高,提示具有一定诊断意义,心率变异性主要指标SDNN干预前后差值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化疗后第7天骨髓抑制发生情况及化疗后第14天白细胞计数情况。结论:1.益气温阳方可有效防治晚期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减低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程度,减少疲劳发生率,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有一定疗效。2.益气温阳方提高了化疗后心率变异性,降低化疗药物对晚期肿瘤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提高了肿瘤晚期患者化疗后的体能状态,增强了对化疗的耐受性。3.益气温阳方可以降低外周血VEGF、IL-4等免疫抑制性因子浓度,改善肿瘤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但其增效机制需进一步阐述。4.心率变异指标变化与骨髓抑制发生率情况有较好的关联度,心率变异性变化可能可以作为预测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的一项指标。5.心率变异性可以准确反映机体体能状态,可以客观反映益气温阳方临床疗效,可以作为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一个评价的客观指标。

赵美淑[7](2019)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特点,分析导致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年龄≥60岁经MICM确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即M3除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32例,共完成化疗106例次。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病例填写统一的调查表,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1.32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M3除外)完成106例次化疗后,有82例次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7.4%(82/106)。2.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M3除外)化疗后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部感染(36.7%),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22.9%),再次为血流感染(13.8%)、口腔感染(10.1%)、肛周感染(9.2%)。82例次发生医院感染资料中共有23例次发生两个及以上部位感染,占28.1%。3.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M3除外)化疗后医院感染导致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42.9%),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32.1%),以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4.3%)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病毒感染(10.7%)主要为皮肤疱疹(EB)病毒感染。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变量有7项,年龄、基础疾病、疾病阶段、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白蛋白值、粒细胞缺乏天数、CCI评分是老年AML患者发生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当年龄≥70岁、存在基础疾病、诱导缓解阶段、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白蛋白值<35g/L、粒细胞缺乏时间≥7天、CCI评分≥2分时,发生化疗后医院感染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发热时间明显增加,这7项变量与医院感染有关。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白蛋白、粒细胞缺乏时间是老年AML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M3除外)化疗后医院感染感染率较高,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再次为血流、口腔、肛周感染。2.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M3除外)导致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再次为真菌、病毒感染。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化疗后医院感染有关的7个变量为:年龄、基础疾病、诱导缓解阶段、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白蛋白值、粒细胞缺乏时间、CCI评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白蛋白、粒细胞缺乏时间是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以减少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发生。

成慧娟[8](2016)在《中国西北地区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的恶性血液系统肿瘤,是一种异质性的白血病。AML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生存时间不足半年,我国AML病死率高达70%-80%,严重影响我国人群的预期寿命,并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化疗是AML首要治疗手段,直接影响后期治疗方案,化疗疗效存在不同结局,目前尚未见对亚洲人进行不同结局的分层研究;同时AML的化疗疗效受到宿主因素、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多因素的影响,而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覆盖的因素存在片面性。本研究对西北地区AML患者化疗后进行随访研究,将预后结局进行分层,扩大研究因素,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免疫学水平探讨了不同因素对AML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唐都医院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初治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共889人,其中西京医院血液科347人,唐都血液科454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88人。诊断标准均按照FAB分型诊断和WHO诊断,诊断为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所有患者均采用1-2疗程的标准化疗,化疗方案以阿糖胞苷为主,搭配蒽环类药物使用,并进行随访研究。排除标准为:1.急性早幼粒细胞患者;2.在首次化疗中未使用标准化疗药物的患者;3.在随访期间进行自体干细胞或异体干细胞移植患者;4.在无病生存期研究中,未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知情同意者纳入本次队列研究。2.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获取患者基线资料,通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获得临床相关数据;采用随访调查获得患者预后结局和相关临床诊断数据,提取患者住院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包括3类:⑴患者基本信息:(1)社会人口学特征(2)既往病史(3)入院前1月用药史和日常接触史。⑵患者入院体检信息:(1)疾病信息:淋巴结肿大情况和部位、肝脏肿大情况、脾脏肿大情况;(2)初始原始细胞在骨髓中的比例(3)染色体核型分析(4)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5)免疫分型检查结果(6)传染病信息(7)初入院血常规、化疗结束时血常规、化疗结束后14天血常规(8)化疗方案(9)入院时乳酸脱氢酶数值。⑶患者随访信息:(1)病人基本信息及入院时间(2)骨髓中异常细胞所占比例(3)病人基本状态包括(完全缓解、骨髓复发、中枢复发、死亡)(4)再次入院血常规和生化检查(5)巩固治疗方案(6)出院时血常规。3.统计方法:使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2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生存函数对生存时间分布进行描述;使用方法是Kaplan-Meier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统计学显着性差异的界值定为P<0.05。4.结果⑴AML患者随访研究基本情况在随访研究3个阶段的失访率分别为0.2%、0.2%、15.08%。入组患者232人,在经过标准剂量化疗后,未缓解率为21.98%,未缓解患者在随后的随访中均证实死亡;缓解患者179人随着治疗的进行和随访研究继续,观察1-67个月,其中148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复发,复发率为83%,12.93%的患者实现了无病生存。⑵影响AML患者完全缓解的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AML患者完全缓解率的预后因素包括:染色体核型、年龄分组、外周血白细胞数、NPM1基因突变和LDH(P均小于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P=0.002)和NPM1基因突变状态(P=0.025)为影响完全缓解的独立预后因素。在化疗后小于65岁AML患者发生完全缓解的概率是大于65岁AML患者的10.73倍。NPM1突变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的概率是未发生NPM1突变患者的12倍,LDH小于700 U/L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的概率是LDH大于700 U/L的患者的4.9倍。其余因素未见明显的差异性。⑶影响AML患者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AML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包括:性别、外周血白细胞数、乳酸脱氢酶、AML疾病状态、染色体核型分析、CD56表达情况和RUNX1-RUNX1T1融合(P均小于0.05);多变量分析表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性别、染色体核型、CD56表达情况和RUNX1-RUNX1T1融合都是影响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女性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是男性患者的1.5倍;外周白细胞数小于50×109/L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是大于50×109/L者的1.8倍;中危染色体核型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是高危患者的3.2倍;CD56阴性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是CD56阳性者的2.2倍;RUNX1-RUNX1T1融合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是未发生该突变者的2.2倍。⑷影响AML患者总生存期的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AML患者总生存期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数、LDH、CD34表达情况、染色体核型分析、RUNX1-RUNX1T1基因融合和CEPBA突变状态(P均小于0.05)。多变量分析发现:LDH、CD34表达情况、染色体核型分析、RUNX1-RUNX1T1基因融合、CEPBA突变状态都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乳酸脱氢酶小于700 U/L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是乳酸脱氢酶大于700 U/L者的1.93倍,CD34阴性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是CD34阳性的1.81倍,高危染色体核型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是中危染色体核型患者的2.7倍,RUNX1-RUNX1T1融合的患者3年总生存率是未发生RUNX1-RUNX1T1融合患者的3.66倍,CEBPA突变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是未发生CEBPA突变患者的2.99倍。⑸影响AML患者早逝的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AML患者早逝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和外周血白细胞数(P均小于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外周血白细胞数是影响早逝的独立的预后因素。外周血白细胞数大于50×109/L的患者发生早逝的几率为小于50×109/L的患者的6.1倍。5.结论本研究通过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从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形态学、临床基线特点等多层次,获得对西北地区AML患者不同预后结局的影响因素,发现年龄是影响完全缓解和早逝的独立因素,外周血白细胞数是影响完全缓和早逝的独立因素;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影响完全缓解和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乳酸脱氢酶是影响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重要因素;RUNX1-RUNX1T1基因融合是影响疾病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尤其外周血白细胞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影响着白血病生存时间并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多个阶段,可以作为预警指标来预测疾病进展风险,评估复发概率。同时外周白细胞数过高的患者为AML不良预后的高风险人群,要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早逝风险,延长生存时间。本研究为中国西北地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分层治疗和预后预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冯同富[9](2008)在《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与基因的筛选鉴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卵巢上皮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临床上,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其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尽管在化疗的最初阶段,卵巢上皮癌对抗癌药物表现出较好的敏感性,但是随着化疗的进行其逐渐获得多药耐药性,因而其五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50%。为了更好的认识卵巢癌的多药耐药机制,我们用卡铂对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细胞SKOV3进行间断、大剂量冲击,建立了卵巢癌耐药细胞株SKOV3/CB,并且从蛋白和基因两个水平筛选、鉴定了两种细胞间的差异分子。第一部分:卵巢上皮癌铂类耐药细胞株相关生物学指标的检测验证研究目的:对铂类耐药细胞株SKOV3/CB进行相关生物学指标的检测验证。方法:MTT法检测SKOV3/CB对卡铂的耐药指数及对CTX、5-FU、ADM、VP-16、泰素和DDP的交叉耐药性;采用21天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其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和周期分布。结果:SKOV3/CB对卡铂的RI为3.09,对CTX、VP-16、泰素和DDP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对5-FU和ADM仍然敏感;同SKOV3相比其凋亡率和S期细胞明显增加,但生长速度却显着降低。结论:SKOV3/CB表现出典型的多药耐药特征,该耐药模型十分稳定达到了后续的蛋白和基因实验的实验要求。第二部分: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筛选鉴定研究研究目的:比较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的蛋白表达差异,并进行相关蛋白的筛选和鉴定。方法:提取卵巢癌耐卡铂细胞SKOV3/CB和亲本细胞SKOV3的总蛋白,用蛋白二维液相分离色谱技术(ProtemeLabTMPF-2D)总蛋白进行分级分离,然后用其自带的Proteovue和Deltavue分析软件进行两种细胞间差异蛋白的筛选;用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ESI-MS/MS)结合数据库比对进行差异蛋白的鉴定。结果:共分离筛选出差异蛋白54个,其中SKOV3/CB表达上调的34个,SKOV3表达上调的20个。鉴定出SKOV3/CB比SKOV3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15个,即人假想镁离子转运体(humanputative magnesium transporter protein,HPT)、人亮氨酸拉链样蛋白(Leucinezipper-like protein)、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SOD-1)、硫氧还原蛋白(Thioredoxin,Trx)、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SMYD2、周期蛋白依赖激酶6抑制因子(cyclin-dependent kinase 6 inhibitor)、MYL9(Myosinregulatory light polypeptide 9)、垂体腺苷酸环化酶促多肽(pituitary adenylate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stanniocalcin homolog、G蛋白信号通路的调节因子(human regulator of G-protein signalling,RGS)、T cell receptor betachain、TADAl protein和AX887247 NID。这些蛋白涉及离子转运、信号转导、氧化还原、增殖分化、免疫、甲基化、周期和凋亡调控等多方面。结论:PF-2D结合ESI-MS/MS是一种进行能够差异蛋白筛选、鉴定的有效方法。鉴定出的蛋白通过多种复杂机制介导了卵巢癌对铂类的耐药性的产生,这些蛋白有可能成为疗效预测分子或新的治疗靶标。第三部分: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研究研究目的:比较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并进行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方法:采用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卵巢癌耐卡铂细胞SKOV3/CB和亲本细胞SKOV3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和分析;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对芯片结果进行核对验证。结果:共分离筛选出差异基因3506个,SKOV3/CB比SKOV3上调的差异基因共有1712个,其中上调10倍以上的共有163个,SKOV3比SKOV3/CB上调的差异基因共有1794个,其中上调10倍以上的共有70个。SKOV3/CB比SKOV3上调10倍以上的6个差异基因,即ANXA6、UGDH、ZNF198、ERCC5、TWIST2和BIRC3经半定量RT-PCR验证,表明上述6个基因在耐药细胞株中的表达的确高于敏感细胞株,证明基因芯片的结果是可信的。结论:基因芯片是分析肿瘤差异基因的一种高通量的强有力工具。卵巢癌的多药耐药是一个多种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

田劭丹[10](2006)在《复方浙贝母颗粒辅助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较高,危害较大,且近50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根据目前国情,联合化疗仍是治疗白血病最主要的方法。尽管不断有新的化疗药物和改进的化疗方案推出,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MDR)一直是导致白血病难治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白血病患者治疗费用上扬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尚无理想的多药耐药逆转剂进入临床。因此,寻找低毒、高效、功能专一性强且作用靶点广泛的耐药逆转剂已成为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治疗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中药配合化疗治疗白血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缓解率与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其治疗机理与中药对白血病患者机体综合调理、提高免疫功能、有效杀伤白血病细胞、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除此之外,中药在逆转白血病MDR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容质疑。近些年来研究证实,多种中药具有逆转MDR生物活性成分,这进一步说明中药在提高难治性白血病临床疗效方面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和开发的商业价值,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与以往的基础研究及临床预试验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复方浙贝母颗粒”为治疗药物,以“麦芽颗粒”为对照药物,以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临床缓解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并拟定统一疗效评估标准,进行复方浙贝母颗粒干预围化疗期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及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规范化临床研究。全部病例资料来自12家三级甲等医院于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间所观察的135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进入统计的病例共126例,治疗组65例,对照组61例。研究结果表明:①按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完全缓解29例,占44.6%;部分缓解23例,占35.4%;未缓解13例,占20.0%;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完全缓解15例,占24.6%;部分缓解17例,占27.9%;未缓解29例,占47.5%;总有效率为5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②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比治疗前后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比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即治疗组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比下降幅度大。③入组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白细胞计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高白细胞性白血病(WBC>100×109/L)病例比例较高,占21.5%,对照组中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病例比例仅占6.6%。治疗第2周及1疗程时,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血红蛋白值、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对于难治性AML患者,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病程<6个月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最好;对于男性AL患者,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⑥治疗组仅1例(1.52%)判断为可能与受试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但并不影响治疗。

二、第一疗程末骨髓白血病细胞减少指数对化疗效果的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疗程末骨髓白血病细胞减少指数对化疗效果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1. 前言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CXCR4拮抗多肽及其与化疗药共载纳米胶束对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概述
    1.2 AML的治疗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1.3 CXCR4/CXCL12轴及其在AML耐药复发中的作用
    1.4 CXCR4拮抗剂在AML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
    1.5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AML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
    1.6 前期相关基础
    1.7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2章 材料、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2.2 主要实验耗材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难治性AML小鼠模型的建立
        2.3.3 CXCR4拮抗多肽及其与化疗药共载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2.3.4 AML细胞表面CXCR4表达的测定
        2.3.5 竞争性结合实验
        2.3.6 迁移实验
        2.3.7 摄取实验
        2.3.8 细胞活性实验
        2.3.9 Western blot实验
        2.3.10 体内定植实验
        2.3.11 体内动员实验
        2.3.12 体内治疗的给药方案
        2.3.13 药效评价与分析实验
        2.3.14 转录组测序和测序数据分析
        2.3.15 荧光定量PCR(qRT-PCR)
        2.3.16 生存实验
        2.3.17 M-E5体内免疫原性检测
        2.3.1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CXCR4拮抗多肽纳米胶束制备及其对难治性AML的治疗作用研究
    3.1 CXCR4拮抗多肽纳米胶束(M-E5)的制备与表征
    3.2 AML小鼠骨髓和脾脏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
    3.3 M-E5抑制CXCR4抗体与AML细胞的结合
    3.4 M-E5抑制CXCL12介导的AML细胞的迁移
    3.5 M-E5抑制AML细胞在脾脏和骨髓中的定植
    3.6 M-E5动员AML细胞到外周血循环
    3.7 M-E5对AML小鼠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
        3.7.1 对AML小鼠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AML细胞比例的影响
        3.7.2 对转录组水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7.3 诱导脾脏和骨髓中AML细胞发生凋亡和分化
    3.8 M-E5对AML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3.9 M-E5体内免疫原性研究
    3.10 本章结论
第4章 CXCR4拮抗多肽与化药共载胶束构建及对难治性AML治疗作用研究
    4.1 CXCR4拮抗多肽E5与盐酸阿霉素共载胶束(M-E5-Dox)的制备和表征
    4.2 HL60/A细胞对M-E5-Dox的摄取
    4.3 M-E5-Dox对HL60/A细胞的杀伤作用及胞内信号蛋白的影响
    4.4 M-E5-Dox对AML小鼠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
    4.5 M-E5-Dox对AML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4.7 讨论和本章结论
第5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非论文综述 免疫治疗在急性髄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博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1 单味中药
        2 中药药对
        3 经典组方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5 中成药
        6 中药注射制剂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及内容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3 疗效指标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6 中医疗效指标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设计原则
    2 实验资料
    3 疗效评价及生存期评价标准
    4 实验统计方法
结果
    1 实验数据临床特征比较
    2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3 不同治疗方案疗效比较
    4 不同治疗方案生存期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第7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残留与临床疗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影响AML预后的因素
        2.2.1 年龄
        2.2.2 细胞遗传学
        2.2.3 分子遗传学
        2.2.4 首疗程诱导化疗达CR
        2.2.5 其他
    2.3 评估AML初始治疗疗效的指标
        2.3.1 化疗间歇期骨髓残留的检测意义
        2.3.2 外周血白血病细胞快速清除与AML疗效评价
        2.3.3 诱导化疗第7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残留与AML预后关系
    2.4 总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表型检测
        3.2.1 细胞遗传学检测
        3.2.2 分子突变检查
        3.2.3 初诊免疫表型检测
    3.3 治疗方案
        3.3.1 诱导治疗
        3.3.2 缓解后治疗
        3.3.3 支持治疗
    3.4 诱导化疗第7天外周血残留白血病细胞监测
    3.5 疗效评价
    3.6 随访
    3.7 研究内容
    3.8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诱导治疗缓解率
    4.3 D7PBBP与患者初始治疗疗效的关系
        4.3.1 D7PBBP与患者1疗程诱导缓解率的关系
        4.3.2 D7PBBP与早期骨髓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关系
    4.4 D7PBBP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4.5 D7PBBP与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
        4.5.1 D7PBBP与总体生存率的关系
        4.5.2 D7PBBP与无复发生存率的关系
        4.5.3 影响AML患者OS与RFS的临床因素分析
    4.6 基于D7PBBP预后分层模型体系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益气温阳方改善围化疗期体能状态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率变异在肿瘤患者应用研究进展
        1. HRV分析方法及指标
        2. HRV对肿瘤患者症状评价作用
        3. HRV在肿瘤分期中的应用
        4. HRV在肿瘤放化疗中的毒性评价
        5. HRV对肿瘤患者治疗效果评价作用
        6. HRV对肿瘤预后评价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1. 肿瘤免疫过程(免疫循环)
        2. 肿瘤免疫相关免疫因子
        3. 肿瘤疫苗
        4. 过继性T细胞疗法(CAR-T)
        5. T细胞活化
        6. 免疫检查点阻断
        7. 联合免疫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药防治化疗骨髓抑制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化疗相关性骨髓抑制的认识
        2. 中药治疗化疗相关性骨髓抑制
        3. 温阳益气
        4. 补气养阴
        5. 补益气血
        6. 活血化瘀
        参考文献
下篇 临床试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益气温阳方改善围化疗期体能状态疗效评价研究
        1. 入组患者及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益气温阳方对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免疫因子影响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三部分 心率变异性改变与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预测模型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中医药在晚期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2. 益气温阳方对晚期肿瘤患者HRV改善作用
        3. 益气温阳方对免疫调节及预后影响
        4. HRV对中药疗效的科学评价作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7)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国西北地区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影响AML治疗缓解的预后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影响AML治疗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影响AML治疗后总生存期和早逝的预后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与基因的筛选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1.卵巢上皮癌化疗概述
        1.1 一线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
        1.1.1 一线化疗的指征
        1.1.2 一线化疗药物的选择
        1.1.2.1 常规药物
        1.1.2.2 新应用的药物
        1.1.3 一线化疗方案的选择
        1.1.3.1 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
        1.1.3.2 实验中的一线化疗
        1.1.3.3 腹腔化疗
        1.1.3.4 维持或巩固化疗的临床价值
        1.1.3.5 新辅助化疗
        1.2 影响化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1.2.1 手术分期
        1.2.2 细胞分化程度
        1.2.3 病理类型
        1.2.4 残余灶的大小
        1.2.5 化疗的用药剂量
        1.2.5.1 化疗剂量强度的影响
        1.2.5.2 化疗总剂量的影响
        1.2.5.3 化疗剂量密度的影响
        1.2.6 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1.2.7 其它因素
        1.2.8 影响腹腔化疗临床应用的因素
        1.3 影响化疗疗效的分子病理因素
    2.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概述
        2.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子机理
        2.1.1 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降低
        2.1.2 细胞内化疗药物代谢解毒增加
        2.1.3 DNA损伤修复能力增加
        2.1.4 抗凋亡能力增加
        2.1.5 p53基因突变
        2.1.6 信号传导通路
        2.1.7 其它机制
        2.2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
        2.3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
        2.3.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型及治疗原则和目的
        2.3.1.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型
        2.3.1.2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原则
        2.3.1.3 治疗的目标及价值
        2.3.2 多药耐药的化疗
        2.3.2.1 二线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
        2.3.2.2 常规化疗药物疗效预测分子靶向化疗
        2.3.2.3 自体骨髓移植加大剂量化疗在卵巢癌多药耐药治疗中的应用
        2.3.3 多药耐药的逆转耐药治疗
        2.3.4 多药耐药的增敏治疗
        2.3.5 多药耐药的手术治疗
        2.3.6 多药耐药的的基因治疗
        2.3.7 多药耐药的综合治疗方案筛选及临床验证
        2.4.多药耐药的预防
    3.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与蛋白的筛选鉴定
        3.1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与蛋白筛选鉴定的主要方法
        3.1.1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的主要方法
        3.1.1.1 基因芯片技术
        3.1.1.2 DDRT—PCT
        3.1.1.3 比较基因组杂交法
        3.1.1.4 表达序列标签
        3.1.1.5 基因表达的系列分析
        3.1.1.6 消减杂交基因克隆技术
        3.1.1.7 差异显示技术衍生的方法
        3.1.1.8 差异基因的鉴定技术
        3.1.2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鉴定的主要方法
        3.1.2.1 噬菌体全套抗体库技术
        3.1.2.2 双向凝胶电泳
        3.1.2.3 差异凝胶电泳泳
        3.1.2.4 蛋白芯片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
        3.1.2.5 二维液相色谱法
        3.1.2.6 同位素编码亲和标签
        3.1.2.7 毛细管电泳技术
        3.1.2.8 蛋白质鉴定分析技术
        3.2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与蛋白筛选鉴定现况
        3.2.1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现况
        3.2.1.1 cDNA微阵列的应用
        3.2.1.2 DD-PCR的应用
        3.2.1.3 CGH的应用
        3.2.1.4 SSH的应用
        3.2.2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鉴定现况
        3.2.2.1 2-DE的应用
        3.2.2.2 DIGE的应用
        3.2.2.3 Protein Chip/SELDT-TOF-MS的应用
        3.2.2.4 ICAT的应用
        3.3 结语
第二章 卵巢上皮癌铂类耐药细胞株相关生物学指标的检测验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来源
        2.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株的培养
        2.2.2 耐药细胞株耐药指数的检测验证
        2.3 交叉耐药性的检测验证
        2.4 细胞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的检测
        2.5 细胞生长周期的检测
        2.6 细胞凋亡的检测
        2.6.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原理
        2.6.2 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2.6.3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2.7 统计学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耐药株的形态学改变
        3.2 耐药细胞的IC50及RI
        3.3 耐药细胞交叉耐药的IC50及RI
        3.4 细胞的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
        3.5 细胞生长周期
        3.6 细胞的凋亡率
        3.7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4.讨论
第三章 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筛选鉴定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系
        2.1.2 试剂
        2.1.3 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总蛋白的提取
        2.2.2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2.2.3 差异蛋白的分离
        2.2.4 差异蛋白的筛选
        2.2.5 差异蛋白的鉴定
    3.结果与分析
        3.1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总蛋白的浓度测定结果
        3.1.1 BSA标准曲线的绘制
        3.1.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总蛋白的浓度
        3.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总蛋白一维分离结果
        3.2.1 SKOV3细胞总蛋白一维分离结果
        3.2.2 SKOV3/CB细胞总蛋白一维分离结果
        3.2.3 SKOV3/CB-1和SKOV3-1一维分离结果对比
        3.3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总蛋白二维分离结果
        3.3.1 总蛋白的二维分离结果记录图
        3.3.2 蛋白二维分离的良好重复性
        3.4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3.4.1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蛋白记录图
        3.4.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的差异蛋白
        3.5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鉴定
    4.讨论
第四章 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系
        2.1.2 试剂
        2.1.3 仪器及用具处理
        2.2 实验方法
        2.2.1 SKOV3/CB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3.结果与分析
        3.1 SKOV3/CB细胞与SKOV3细胞的基因芯片结果
        3.1.2 基因芯片荧光标记图分析结果
        3.1.3 基因芯片结果的直方图分析结果
        3.1.4 基因芯片杂交信强度散点图分析结果
        3.1.5 基因芯片MA plot图分析结果
        3.1.6 基因芯片分层聚类图分析结果
        3.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2.1 SKOV3/CB细胞比SKOV3细胞上调的差异基因
        3.2.2 SKOV3细胞比SKOV3/CB细胞上调的差异基因
        3.2.3 SKOV3/CB细胞耐药相关基因的功能分类
        3.2.4 进行RT-PCR验证的差异基因的确定
        3.3 半定量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mRNA在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的表达结果分析
        3.3.1 提取细胞RNA的浓度及质量检测
        3.3.2 PCR循环次数的确定
        3.3.3 ANXA6、UGDH、ZNFl98、ERCC5、TWIST2和BIRC3在SKOV3和SKOV3/CB中的表达
    4.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10)复方浙贝母颗粒辅助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讨论
文献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第一疗程末骨髓白血病细胞减少指数对化疗效果的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CXCR4拮抗多肽及其与化疗药共载纳米胶束对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葛洋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3]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D]. 王婧瑶. 青岛大学, 2020(01)
  • [5]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第7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残留与临床疗效的分析[D]. 赵文娜. 吉林大学, 2020(08)
  • [6]益气温阳方改善围化疗期体能状态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D]. 薛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赵美淑.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8]中国西北地区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流行病学研究[D]. 成慧娟.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6)
  • [9]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与基因的筛选鉴定研究[D]. 冯同富.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10]复方浙贝母颗粒辅助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研究[D]. 田劭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第一个疗程结束时通过粒细胞减少指数预测化疗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