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型

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型

一、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论文文献综述)

曾敬源[1](2021)在《现代汉语心理使役化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理动词具有跨学科特征,使役化表达是语言普遍表达方式的一种。现代汉语属于孤立语,在句法和语义上有其独特性,影响汉语学习者的理解与产出。文章通过分析现代汉语心理使役化表达,总结现代汉语心理使役化表达特点,以减少汉语学习者心理使役化表达习得偏误。

朱颖[2](2021)在《留学生“恐怕”“害怕”“担心”的习得及偏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义相近的词语是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大难点。留学生在使用语气副词“恐怕”时常与情绪心理动词“害怕”“担心”发生混淆。鉴于此,本文拟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它们进行本体研究,试图找出三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利用各类语料针对留学生易犯的偏误类型进行初步探讨分析,然后结合调查问卷,验证并补充关于这三个词语实际使用时存在的偏误。最后针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习得这三个词语。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恐怕”“害怕”“担心”和对外汉语教学界近义词教学的研究综述进行整理。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主要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进行本体研究,最后通过表格呈现对比分析的结果。第三章是留学生偏误分析。通过考察上海师范大学留学生课堂作业、美国密苏里大学汉语选修课学生课堂作业、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进行偏误类型和原因的分析。第四章对所有被测试者的背景信息、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结果进行详细说明,尝试进一步探讨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与偏误类型间是否存在关系,并重点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第五章是针对“恐怕”、“害怕”和“担心”的教学建议,包括区分教学层次,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重视含相同义素词语的教学;克服回避心理,重视限定性操练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习动机。第六章为结语。

张盈达[3](2020)在《《左传》心理动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词是汉语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其内部不仅分类繁多而且关系复杂。心理动词作为动词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它处在由典型行为动词向典型形容词即性质形容词的过渡带上,因此它具有与一般动词不同的特点,是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类动词。《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也是一部研究上古汉语的宝贵文献,在汉语史上的价值不言而喻。这部文献词汇极其丰富,其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语言比较接近于口语,是研究上古汉语的宝贵语料。因此本文以心理学为基础,以《左传》中164个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以语义场理论为基础理论,采用语义与语法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语义和语法两方面对心理动词进行全面地描写与解释,以探求心理动词的特点。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所采用的语料进行必要的说明阐述。第一章内容是《左传》心理动词的语义研究。本章内容分两节进行论述。第一节为《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第二节为《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这两节内容均是先将《左传》心理动词以人的心理过程为依据划分为情绪类、意志类、认知类三大类,然后运用语义场理论将心理动词进行进一步细分为小类并予以全面描写,同时列举出中相应的例句。第二章内容是《左传》心理动词的语法研究。本章内容分为三节,前两节分别为《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和《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第三节内容重点探讨《左传》心理动词作谓语时与其他词的组合功能,主要考察心理动词带宾语的类型和状语类型。第三章内容是探讨《左传》心理动词的特点及其语义特点成因。本章就《左传》心理动词语义结构、语义演变和语法特点展开论述,主要明确了其语义特征、组合成分特征、句式特征,发现其语义演变特点和语法特点,尝试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讨论其语义演变的形成原因。结语部分是对本文内容的概括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展望。

赵宏伟[4](2020)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致使结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框架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对比英汉致使结构的语义句法异同并揭示其产生的动因。本文认为,从概念意义上看,致使结构是由使因事件和结果事件整合而成的一个致使情景,结果事件过程均可以在外部致使力作用下产生,致使情景在及物性结构中体现为一类由致使行为和致使结果构成的复合过程。兼顾英汉语差异,参考类型学对致使结构的分类,在系统功能语法并协互补思想指导下,将致使结构分为词汇型致使和句法型致使。词汇型致使指致使行为与致使结果在语言中体现为单一词汇形式的结构;句法致使指致使行为和致使结果在语言中分别体现为不同词汇形式的结构,其致使义的表达是词汇资源和语法资源互动的结果。句法致使可进一步分为表达致使义的英语复合宾语句(对应汉语兼语句)、动结式和双宾语结构。文章在对致使概念界定和分类基础上,从微观上描写了英汉各类致使结构内部成分的语义句法特征,宏观上基于及物性理论构建了英汉致使意义系统网络,并在过程语义配置结构框架下对致使结构进行了功能句法分析,最后从语法化、信息结构、概念化方式和语言类型特点等角度揭示了英汉致使结构语义句法异同的动因。研究发现如下:通过考察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内部语义成分的语义句法特征,发现英汉在致使行为体现形式及致使结果已然性实现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别。体现致使行为的致使动词无论在意义还是构成上都不尽相同,语义上,英语致使词语均表达使动型,汉语则表达使动型和使成型两类;构成上,英语致使词语以单纯词为主,蕴含结果已然性特征,而汉语以双音节合成词为主,除自身蕴含结果已然性外,某些单音节词需通过附加动态助词“着、了、起”等标示结果的已然性,以满足汉语的双音韵律特征。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在及物性结构中均表达致使动作、致使关系和致使心理三个复合过程,但英汉过程语义配置结构存在一定差别。除英汉典型词汇致使结构外,汉语存在表达唯施事过程和唯受事过程的两类特殊句式。英汉句式结构上的差别是由汉语特有的动结式复合词和动宾复合词所致。通过考察两类复合词在双音化趋势下的形成过程,揭示了英汉词汇致使语义句法差异的动因。致使范畴下英语复合宾语句和汉语兼语句具有相同的语义认知基础,在体现及物性过程类型、结构语序上均表现出了较大的相似性,但在致事来源、动词类型、过程语义配置结构上存在细微差别。基于相关语义参数对英汉致使结构内部成分的考察,发现英汉致事生命度优先选择序列不同。在事物型致事和事件型致事的选择上,英语倾向于前者,汉语倾向于后者,这与英汉思维习惯及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有关。除英汉共有的使令义动词和非使令义动词(纯致使义和助使义)外,汉语还存在一类隐性使令义动词。英汉两类结构体现的及物性过程类型相同,但语义配置结构不同。致使过程通常期待的参与者是一个嵌入过程小句,但汉语隐性使令义动词构成的兼语句致使过程期待的结果参与者为个体,致使结果在过程中充当环境成分,在小句中充当目的状语,构成“施事+过程+受事”一类语义配置结构。另外,英汉致使关系过程的语义配置不同,英语常表现为隐性结果谓词,汉语结果谓词则为显性。以上差异是由英汉语言结构类型不同所致,对进入该结构的致使动词或结果谓词产生不同程度的限制。通过微观层面上对英汉致使动结式语义成分的考察,发现英汉致使语义要素语义特征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体现语义成分的句法单位不尽相同。宏观层面上对英汉致使动结式功能语义句法的考察,发现英汉致使动结式在体现及物性过程类型、过程语义配置结构及句法功能上均存在较大差别,英语仅表达致使关系过程,缺失致使动作过程和致使心理过程,这与体现英汉致使结果的句法单位性质有关。过程语义配置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英汉动结式基本语序的不同及英汉结构组配灵活性的不同。英语动结式是对致使概念的直接映射,表现为典型分离式(SVOR),语序较为固定,汉语基本语序表现为黏合式(SVRO),且语序具有较大灵活性,表现为大量特殊句式,如倒置动结式、重动句和有标记致使位移句,从而造成英汉动结式句法功能上的差异。通过对英汉动结式基本语序的历时考察,及对汉语特殊句式形成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英汉语言类型和信息结构在二者差异中的主导作用。英汉双宾语结构包括双名结构和与格结构。从致使义角度看,双名结构表达致使拥有、致使失去和致使感知义,与格结构表达致使被拥有和致使被感知义。二者并不存在转换关系,是两个独立的结构形式。英汉双名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动词语义、句式语义和句式结构上。由于英汉语对致使概念的不同词汇化模式,汉语双名动词存在“一词两反义”现象;英语双名结构仅表达右向传递义,而汉语可以表达左、右向传递义,这与英汉语形义匹配模式不同有关;出于语义、语音和语用上的考虑,汉语双名结构通常附加方向义标记词以明确传递方向、和谐韵律、实现交际意图,从而造成英汉语义配置结构及句式结构上的不同。英汉与格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句式语序的不同,英语与格结构是对与格概念的直接映射,而汉语语序更加灵活多样,介词及其引出的接受者可置于过程前,起强调作用。语序的不同与英汉表达信息结构的不同有关,通过表达有标记信息结构,可以达到实现特殊语用效果的目的。英汉致使结构作为一个语义范畴网络,存在典型与非典型形式,由典型到非典型形式的过渡构成一个连续统。根据形式语义紧密度参数,分析了英汉致使范畴不同体现形式间的形式语义关系,发现英汉语不同致使结构在形式语义紧密度上呈渐变趋势,各自构成一个形式语义连续统。纵观致使范畴在英汉语中体现形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致使概念词汇化模式的不同及结构语序的不同。不同词汇化模式是由英语综合型、汉语分析型语言类型所致,不同语序与英汉语对致使事件的概念化方式不同有关。总体来讲,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英汉致使结构语义句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并从多维视角揭示了英汉致使结构异同的动因,不仅完善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框架在描述致使范畴上的不足,为描述该类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加深了对英汉致使结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有助于英汉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习得,同时为英汉互译提供了参考。

热米莲·吾甫[5](2020)在《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及语义网络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的语义网络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情感心理动词是指表示人们对外界刺激做出积极肯定或消极否定等心理反映状态的心理动词,也是心理动词中重要的次类之一。本文以情感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借助动词用法词典、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北京大学语料库,基于情感心理动词语义义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情感心理动词的语义网络系统,为构建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语言处理服务的义类信息库做尝试性研究。本论文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前言部分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研究的材料。第一章主要论述情感心理动词的界定和分类、情感心理动词和情感心理形容词的区别以及本文所收集的173个情感心理动词分成11种子类,包括喜爱类情感心理动词、爱惜类情感心里动词、欣赏类情感心理动词、陶醉类情感心理动词、感激类情感心理动词、怀念类情感心理动词、同情类情感心理动词、关心类情感心理动词、怨恨类情感心理动词、害怕类情感心理动词和担心类情感心理动词。第二章主要论述情感心理动词义征分析原则和义征提取的步骤。分析情感心理动词义征分析的符号、步骤和模式。根据词典释义和语义分析提取情感心理动词的聚合义征,为每个情感心理动词制定语义特征集,其次根据综合义征提取成果,具体展现各类情感心理动词词群的义征表达模式。第三章主要论述在情感心理动词词群义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其情感动词的语义分布的层级规律,分析情感心理动词的语义分布特征,区分核心与边缘成员,构建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聚合语义网络。结语部分对情感心理动词研究进行了总结,共享169个义征分析了173个情感心理动词,并指出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及其今后科研工作的展望。

利红阳[6](2020)在《“感觉”类认识立场标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立场标记是作者和说话人表达个人观点及态度立场的特殊语言现象,在话语建构和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料调查发现,“感觉”“觉得”“认为”“以为”“估计”等逐渐语用化和主观化为立场标记,在言语互动中浮现出不同于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功能和特点,同时在其具体使用和演变过程中也体现了一定的共性和差异。基于此,本文以上述“感觉”类动词为研究对象,根据立场标记的定义和特征,运用立场三角分析框架,结合话语分析等理论和方法,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来界定“感觉”类动词的认识立场标记身份。在具体的论述中,我们结合所处序列环境、言语行为类型等探讨了“感觉”类立场标记在即时互动语境中的话语功能,并从历史角度考察了“感觉”类动词语法化的过程,及其演变成立场标记的动因和机制。此外,针对“感觉”类立场标记内部成员在位置分布、共现情态、确信程度、语用倾向、主观化程度等方面的特点作了异同比较,使现代汉语“感觉”类心理动词表达主观认识立场的基本面貌得到较为系统和清晰的展现。全文分为六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引入研究对象“感觉”类动词,进而论述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次分别从心理动词、立场标记、“感觉”类动词等三个层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参考;最后阐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方法,并简要说明了本文的语料依据。第二章为“感觉”类立场标记的验证。我们首先通过区分元话语、评价、情态、言据性和主观性等相近范畴,明确了立场的界定范围。接着采用Du Bois的“立场三角”理论模型,分析其中的立场要素和行为,以此来判断“感觉”类动词在互动交际中充当认识立场标记。然后依据范畴化理论并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论述“感觉”类动词在位置分布、句法结构、韵律识别、意义及语用等方面的“去范畴化”表现,从而证明“感觉”类动词用作认识立场标记的基本条件。第三章分别从序列位置、言语行为、语用功能等方面来考察“感觉”类立场标记在交际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感觉”类立场标记常出现于“询问-回答”和“发起-接应”等毗邻语对;而且在不同语境下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内涵,即判断所述事件、评价事物现象、表达主观估测、强调因果事实、提出某种建议等言语行为;具体承担交际互动、话语组织和认知理解等功能。既可以表明说话人对交际内容的态度和情感,又可以发挥言外之力来调节交际的进行,并通过组织前后话轮、衔接交谈话题来构建立场语境,最终反映出人们的认知心理距离。第四章集中分析了“感觉”类立场标记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通过溯源“感觉”类动词的历时语义变化发现,“感觉”“估计”由语素组合成词,“觉得”“认为”“以为”则由短语固化成词。它们最初皆为表示客观心理活动的动词,后由感知行为义引申出了观点认知义,进而虚化为主观认识立场标记。而这其中的演变动因主要有小句作宾语的话语环境刺激、第一人称作主语的主观视角联系、言语交际策略的影响、模糊表达的需要以及高频使用的促动等。第五章对“感觉”类立场标记的组成成员进行了比较。总体而言,“感觉”类立场标记在句法位置上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分布趋势,即多处于小句首和话轮中间;受到词性、语义变化及确信度的影响,“感觉”类立场标记与第一人称代词结合的标记化程度不一,并且与情态副词等主观成分搭配时也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功能选择上,“感觉”“觉得”多用于表达对事物的主观评价,“认为”“以为”常用在表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估计”则强调主体的估量和推测。第六章为结语。总结和归纳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张洪健[7](2019)在《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从英汉心理动词论元句法—语义结构异同及使役义表达方式差异的角度出发,调查了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心理动词的规律。调查发现,心理动词的习得难于非心理动词的习得,SE动词的习得易于OE动词的习得。此外,由于习得过程中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喜欢"类动词的习得优于"高兴"类动词。研究还发现,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影响心理动词习得效果。

魏晓敏[8](2019)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理动词表示心理事件。心理事件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经验活动之一。心理事件的语言表征具有普遍性,既体现人类认知共性又反映各民族人们对心理事件的不同识解方式。心理事件语言表征的“特殊性”(两类英语心理动词论元匹配位置相反)引起了理论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广泛关注。现有大量研究围绕心理动词展开,倚重普遍语法理论、偏重心理使役动词和及物句式习得,侧重诱导产出、语法判断等实验任务,缺乏对心理动词和论元构式互动表征心理事件的研究和心理事件表征二语习得全貌的研究。本研究以基于使用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导,采用语料库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心理事件英语表征的习得问题。本研究探讨二语构式习得机制、母语影响和构式的用法特征等因素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的影响,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使用有何特点?其频率、典型实例等方面呈现哪些特点?2)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使用有何特点?呈现哪些阶段性发展特征?3)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事件英语形式和功能重构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在认知语言学的思想指导下,从“现实—认知(概念化)—语言”三者的关系和心理事件意象图式入手,概括了心理事件的语义结构和句法表现。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心理事件英汉表征构式的共性和差异,构建了“心理事件英汉表征构式清单”,为后续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者的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使用提供分析框架。然后,本研究采用语料库法和实验研究方法对比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使用共性和差异,以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特征和探究其习得因素。语料库分析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使用跨水平无明显增长,但总体上随语言水平提高,学习者的构式使用数量和种类有所增加,并表现出与英语本族语者构式使用大致相同的频率趋势(尤其在两类心理动词的典型构式使用上);学习者的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不平衡:学习者心理动词非典型构式使用低、知识不完备,学习者构式使用存在心理动词个体差异和不同于本族语者的构式偏好;学习者的两类心理动词失误普遍倾向和构式使用偏好都表明学习者心理事件英语表征受母语在线思维影响——侧重表征心理事件“感事”,和偏好心理状态事件“低及物性”和心理致使事件“弱施事性”表征。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语料库发现和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因素。实验研究的两项任务(句子产出和句子翻译)均证实了心理事件表征和二语习得的典型范畴特征,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产出有语言水平和心理动词个体差异。学习者心理状态动词构式习得,髙级水平学习者表现最好;学习者心理致使动词构式习得发展随语言水平提高;形式和语义突显度高的心理动词,学习者构式产出多、失误少。实验研究还发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于英语本族语者的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使用特征。在句子产出任务中,学习者忽略心理事件情景识解和心理事件因果/驱动图示表征,缺乏对构式整体义和各构式表征细微差别意识,学习者构式使用倾向依赖心理动词,出现了及物构式和被动构式使用过度概括;在句子翻译任务中,学习者会使用两类心理动词的及物构式,但是不同水平学习者心理状态动词及物构式扩展不足,学习者过度概括使用心理致使动词及物构式或使用被动构式(不恰当)代替及物构式的使用。实验研究表明学习者缺乏对心理事件情景的正确识解和心理动词的其他构式知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1)两类英语心理动词的不同论元实现源自两类心理事件的不同语言表征;2)二语心理动词习得本质上是心理事件二语表征习得,涉及心理动词和论元构式习得;3)心理动词论元构式表征和习得均具有典型范畴特征;4)二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是基于使用的一般认知学习,概括是其基本习得机制;5)母语作为先前语言使用经验对二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的认知倾向(心理事件识解)产生影响;6)心理动词和论元构式的频率、语义典型性和形义突显性对二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起到决定性作用。总而言之,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语料库语料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受普遍认知机制、母语,心理动词和论元构式的用法特征共同影响。本研究结论支持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和Slobin(1996)的“思维与语言假说”。

林潞[9](2019)在《留学生心理动词偏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理动词是动词中的小类,主要是表达说话者的思维活动以及情绪、情感上动态的变化。对于留学生来说,心理动词的内隐性和概念意义的模糊性使得它比其他动词小类更有难度。对于教师来说,针对心理动词的偏误研究对现实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提出以语义与语法功能相结合的心理动词选取办法。语义上,满足[+人]、[+大脑器官]、[+思维活动]、[+内心状态]、[+情感变化]中任意三个语义特征;在语法上,能进入框架a主(人)+(在心里)十很+心理动词十(宾语);b主(人)+(在心里)十心理动词+宾语;c主(人、事、物)+(使/令/让/叫/给)+宾语+(很)感到/受到/觉得+心理动词的动词即为本篇论文研究范围内的心理动词。按照以上选取办法共提取《汉语水平与汉字等级大纲》中251个心理动词并把研究范围锁定在30个甲级心理动词上。统计甲级心理动词中语音相似、词义相似、词性相似、词形相似等17种偏误类型。详细描述甲级心理动词中词性相似、词义相似、词性词义相似、词形词义词性相似中的偏误情况并对其中混用次数较高的几组“易混淆词”进行要点辨析。我们发现词义、词性相似对习得心理动词的影响较大,语音和词形对习得心理动词的影响较小。汉语的特点,母语的负迁移,教材和词典的编写方式,教师的讲解方法,留学生所使用的交际策略均会对习得心理动词产生影响。本文基于留学生的偏误语料,从词语相似性的角度着重考察《汉语水平与汉字等级大纲》中30个甲级心理动词的偏误情况,规整偏误类型,探究偏误原因,提出以多功能的习题集为蓝本,以精简辨析为方针的心理动词教学设计,以期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绵薄之力。

周晓凤[10](2017)在《《红楼梦》心理动词多维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楼梦》心理动词多维度研究”主要以作品中常用心理动词为研究语料,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理论框架,采用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描写与解释,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写分析了心理动词在当时语言环境下的显着特征,包括语义场特征、及物性特征、量性特征,以及过程结构特征。与现代汉语比较,该论文发现了相关心理动词语义场在不同时期表现上的异同,并主要针对不同之处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该论文一共涉及七个章节的内容,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成为论文有机整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是绪论,第一节首先介绍了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然后第二节综述了跟选题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包括《红楼梦》词汇研究、汉语心理动词研究(主要为古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等内容。第三节结合语言学、心理学相关理论重新探讨了心理动词的概念、范围,以及分类标准。心理动词是表示人类心理活动、存在、变化的词,《红楼梦》心理动词宏观上分为心理活动动词和心理状态动词两大类。第四节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研究材料的提取方式,分析手段,以及写作步骤。第二章和第三章以语义场理论为指导全面考察分析了 280个《红楼梦》心理动词的概念意义和语法功能,同时对比分析了《红楼梦》心理动词在现代汉语语义场中的变化。第二章是《红楼梦》心理活动动词语义场的考察,涉及常用心理活动动词75个,被分为思维类、认知类、感觉类和判断类,以及类下属的思考义、猜想义、知道义、记忆义、忘记义、感觉义、判断义、推断义,共8个小类。第三章是《红楼梦》心理状态动词语义场考察,涉及常用心理状态动词205个,被分为情绪类、情感类和意愿类,以及类下属的喜悦义、悲痛义、愁闷义、愤怒义、惊慌义、惭愧义、爱惜义、恨嫌义、思慕义、挂念义、惧怕义、敬服义、希冀义、愿意义,共14个小类。分析发现了《红楼梦》心理动词的显着特点,与现代汉语心理动词比较,单音节动词使用多,而且大多数都已经不在现代汉语常用心理动词的语义场里了。双音节词有“同素逆序”和“同词异形”现象。此外,有些双音节词在《红楼梦》中使用时可析性强,既可以作一个词使用,也可以分开作为两个词使用。有些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不同的变化,有的根本不在相关语义场中了,有的意义发生了改变,有的义项发生了变化。第四章是《红楼梦》心理动词的及物性考察。第一节高度概括了动词及物性理论。第二节考察了心理活动动词的及物性。第三节考察了心理状态动词的及物性。第四节考察了心理状态动词的不及物性。通过考察分析得知,《红楼梦》心理动词按照及物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思维类”心理活动动词>“感觉类”心理活动动词>“认知类”心理活动动词>“情感类”心理状态动词>“判断类”心理活动动词>“意愿类”心理状态动词。同时考察还发现,“情绪类”心理状态动词不具备及物性,而且成员都是非作格不及物动词。第五章是《红楼梦》心理动词的量性考察。主要考察了心理动词的物量表达、程度量表达,以及动量表达,同时也讨论了这三种量的大小情况,最后对比了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量性表现,总结了《红楼梦》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物量方面,《红楼梦》心理动词的物化主要是通过使用临时量词的方式来实现的。程度量方面,《红楼梦》心理动词主要通过“程度副词(充当状语)+心理动词”和“心理动词+程度副词(充当补语)”两种结构来表达量性,但无论哪种结构都是用来表示程度的加深或加大。动量方面,因为心理动词的动量具有主观的模糊性,所以《红楼梦》心理动词与通量词搭配最多,如次数量词“次”,“回1”;计时量词“回2”,“天”,“日”,“年”。第六章是《红楼梦》心理动词过程结构考察。结果发现,《红楼梦》心理动词过程结构只有4种类型,即“无限结构(Va)”类型、“前限结构(Vb)”,“双限结构(Vc)”类型和“点线结构Ve”类型。与现代汉语比较,《红楼梦》心理动词“前限结构(Vb)”数量多,所以其心理动词动作性和变化性偏弱,状态性偏强。第七章是结论。此部分回顾总结了前面章节的主要研究内容,并指出了该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同时对将来同类研究给出了建议。

二、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心理使役化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使役动词研究概述
    (一)使役化表达研究
    (二)心理动词研究
    (三)汉语使役化表达分析
二、现代汉语心理使役化表达分析
    (一)心理使役化表达方式
    (二)心理使役化表达结构分类
        1. 兼语式
        2. 心理使役动词句
        3. 被动句
        4. 把字句
三、结语

(2)留学生“恐怕”“害怕”“担心”的习得及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2.1 “恐怕”的研究综述
        1.2.2 “害怕”的研究综述
        1.2.3 “担心”的研究综述
        1.2.4 近义词教学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恐怕”“害怕”“担心”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2.1 句法分析
        2.1.1 “恐怕”的句法分析
        2.1.2 “害怕”的句法分析
        2.1.3 “担心”的句法分析
    2.2 语义分析
        2.2.1 “恐怕”“害怕”和“担心”的语义特征分析
        2.2.2 “恐怕”“害怕”和“担心”的语义指向分析
    2.3 语用分析
        2.3.1 “恐怕”“害怕”和“担心”的焦点
        2.3.2 “恐怕”“害怕”和“担心”的句类分布
第三章 留学生偏误分析
    3.1 句法偏误分析
        3.1.1 “恐怕”的句法偏误分析
        3.1.2 “害怕”的句法偏误分析
        3.1.3 “担心”的句法偏误分析
    3.2 语义偏误分析
        3.2.1 “恐怕”的语义偏误分析
        3.2.2 “害怕”的语义偏误分析
        3.2.3 “担心”的语义偏误分析
    3.3 语用偏误分析
        3.3.1 “恐怕”的语用偏误分析
        3.3.2 “担心”的语用偏误分析
    3.4 偏误可能原因分析
        3.4.1 教学层次和目标不够明确
        3.4.2 教学方法的影响
        3.4.3 未注意含相同义素的词语间的影响
        3.4.4 回避心理
第四章 基于问卷的留学生习得情况分析
    4.1 被试情况统计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3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4.3.1 被试个人信息情况分布
        4.3.2 “恐怕”“害怕”“担心”了解情况调查
        4.3.3 “恐怕”“害怕”“担心”习得情况调查
第五章 “恐怕”“害怕”“担心”的教学建议
    5.1 “恐怕”“害怕”“担心”教学建议
        5.1.1 区分教学层次,明确教学目标
        5.1.2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5.1.3 重视含相同义素词语的教学
        5.1.4 克服回避心理,重视限定性操练
        5.1.5 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5.2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恐怕”“害怕”“担心”的调查问卷(学生)
致谢

(3)《左传》心理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左传》语言的研究情况
    三、关于心理动词的研究
    四、语料选用与提取
    五、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左传》心理动词语义研究
    第一节 《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
    第二节 《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
第二章 《左传》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
    第一节 《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
    第二节 《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
    第三节 《左传》心理动词与其他词的组合功能
第三章 《左传》心理动词的特点及成因
    第一节 从语义结构角度看《左传》心理动词特点
    第二节 从语义演变和语法角度看《左传》心理动词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表1《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统计表
    附录表2《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宾语类型统计表
    附录表3《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统计表
    附录表4《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宾语类型统计表
    附录表5《左传》心理动词单层状语成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致使结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术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视角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致使范畴概述
        2.2.1 致使概念内涵
        2.2.2 致使的语义层级性特征
        2.2.3 致使类型及范围
    2.3 致使结构研究的主要视角
        2.3.1 生成语义学视角
        2.3.2 生成语法视角
        2.3.3 认知语言学视角
        2.3.4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2.3.5 类型学视角
    2.4 致使结构的英汉对比研究
    2.5 小结
3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致使结构的意义系统描述
        3.2.1 元功能思想下致使过程意义
        3.2.2 系统思想下致使意义系统
    3.3 致使结构功能句法分析
        3.3.1 功能句法理论
        3.3.2 基于功能句法理论描述致使结构
    3.4 小结
4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的语义句法对比
    4.1 引言
    4.2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
        4.2.1 英语词汇致使
        4.2.2 汉语词汇致使
    4.3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语义成分对比
        4.3.1 英汉词汇致使动词的类型及构成方式对比
        4.3.2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的语义层级
        4.3.3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致事对比
        4.3.4 英汉役事及致使结果对比
    4.4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4.4.1 致使动作过程
        4.4.2 致使关系过程
        4.4.3 致使心理过程
    4.5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异同及其动因
        4.5.1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差异
        4.5.2 英汉词汇致使形态差异与汉语双音化趋式
    4.6 小结
5 致使义英语复合宾语句与汉语兼语句语义句法对比
    5.1 引言
    5.2 英语复合宾语句和汉语兼语句
        5.2.1 英语复合宾语句及致使义复合宾语句
        5.2.2 汉语兼语句及致使义兼语句
    5.3 致使义复合宾语句与兼语句语义成分对比
        5.3.1 英汉致使动词及致使力对比
        5.3.2 致使义复合宾语句与兼语句的语义层级
        5.3.3 致使义复合宾语句与兼语句致事对比
        5.3.4 复合宾语句和兼语句役事对比
        5.3.5 复合宾语句和兼语句致使结果对比
    5.4 致使义复合宾语和兼语句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5.4.1 致使动作过程
        5.4.2 致使关系过程
        5.4.3 致使心理过程
        5.4.4 致使交流过程
        5.4.5 致使行为过程
        5.4.6 致使存在过程
        5.4.7 致使气象过程
    5.5 致使义英语复合宾语句和汉语兼语句异同及其动因
    5.6 小结
6 英汉致使义动结式语义句法对比
    6.1 引言
    6.2 英汉致使动结式
        6.2.1 英语动结式及致使义动结式
        6.2.2 汉语动补结构及致使义动结式
    6.3 英汉致使动结式语义成分对比
        6.3.1 英汉致使义动结式致使力对比
        6.3.2 致使动结式的语义层级
        6.3.3 英汉致使动结式致事对比
        6.3.4 英汉致使动结式役事和致使结果对比
    6.4 英汉致使动结式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6.4.1 致使动作过程
        6.4.2 致使关系过程
        6.4.3 致使心理过程
    6.5 英汉致使动结式异同及其动因
        6.5.1 英汉动结式基本语序差异与阐释
        6.5.2 英汉施受同体动结式差异与阐释
        6.5.3 汉语致使动结式特殊句式形成机制
    6.6 余论
        6.6.1 致使义“得”字句
        6.6.2 致使义“得”字句功能语义句法分析
    6.7 小结
7 英汉致使义双宾语结构语义句法对比
    7.1 引言
    7.2 双宾语结构
    7.3 双名结构
        7.3.1 双名结构的语义层级
        7.3.2 英汉致使义双名结构语义成分对比
        7.3.3 英汉双名结构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7.3.4 英汉双名结构异同与阐释
    7.4 与格结构
        7.4.1 致使与格结构的语义层级
        7.4.2 英汉与格结构语义成分对比
        7.4.3 英汉与格结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7.4.4 英汉与格结构异同与信息结构
    7.5 小结
8 从致使范畴看英汉致使结构异同
    8.1 引言
    8.2 英汉致使范畴形式语义连续统
        8.2.1 英语致使结构形式语义连续统
        8.2.2 汉语致使结构形式语义连续统
    8.3 英汉致使概念的不同词汇化模式及动因
        8.3.1 英汉致使结构形态分布差异
        8.3.2 英汉致使动词词汇化差异
    8.4 英汉致使结构语序差异及不同概念化方式
    8.5 小结
9 结论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9.2 本研究的贡献
    9.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加的夫语法影响过程及物性系统网络
附录B 汉语及物性系统网络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及语义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目的及内容
        0.1.1 研究目的
        0.1.2 研究内容
    0.2 研究现状
        0.2.1 心理动词研究
        0.2.2 情感心理动词研究
        0.2.3 总结
    0.3 研究意义
        0.3.1 理论意义
        0.3.2 实际意义
    0.4 语料的选择及来源
    0.5 研究方法
    0.6 创新之处
第1章 情感心理动词的界定与分类
    1.1 情感心理动词的界定
    1.2 情感心理动词与情感心理形容词的区别
    1.3 情感心理动词分类及定义
        1.3.1 积极情感心理动词
        1.3.2 消极情感心理动词
第2章 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1 情感心理动词义征分析的原则和步骤
        2.1.1 义征提取的原则
        2.1.2 情感心理动词义征的选择与分析的步骤
    2.2 积极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1 喜爱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2 爱惜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3 欣赏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4 陶醉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5 感激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6 怀念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7 同情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8 关心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3 消极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3.1 怨恨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3.2 害怕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3.3 担心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第3章 情感心理动词聚合语义网络分析
    3.1 聚合语义网络的概念
        3.1.1 语义场与情感心理动词聚合语义网络
        3.1.2 情感心理动词聚合语义网络的分类和层次
        3.1.3 语义元网络意义关系的界定与图式
    3.2 情感心理动词聚合语义网络
        3.2.1 积极情感心理动词的语义向网络
        3.2.2 消极情感心理动词的语义向网络
    3.3 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的语义分布特征
        3.3.1 情感心理动词语义网络的核心与边缘成员
        3.3.2 情感心理动词语义向的不对称分布
结语
    1.研究结果
    2.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词典释义和特征辨析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感觉”类认识立场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心理动词研究概述
        1.2.2 立场标记研究概述
        1.2.3 “感觉”类动词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启示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语料说明
第二章 “感觉”类立场标记的验证
    2.1 理论基础
        2.1.1 区别范畴
        2.1.2 立场三角
    2.2 句法、语义、语用验证
        2.2.1 句法验证
        2.2.2 语义验证
        2.2.3 语用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感觉”类立场标记的功能
    3.1 序列环境
        3.1.1 询问-回答序列
        3.1.2 发起-接应序列
    3.2 言语行为类型
        3.2.1 判断型
        3.2.2 评价型
        3.2.3 推测型
        3.2.4 阐释型
        3.2.5 建言型
        3.2.6 占据型
    3.3 语用功能
        3.3.1 交际互动功能
        3.3.2 话语组织功能
        3.3.3 认知理解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感觉”类立场标记的形成
    4.1 形成过程
        4.1.1 语法化和主观化
        4.1.2 “感觉”的形成
        4.1.3 “觉得”的形成
        4.1.4 “认为”等的形成
    4.2 形成原因
        4.2.1 话语环境的刺激
        4.2.2 言者视角的联系
        4.2.3 交际策略的影响
        4.2.4 频率重复的促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感觉”类立场标记的比较
    5.1 句法方面
        5.1.1 位置分布
        5.1.2 主语选择
        5.1.3 共现成分
    5.2 语义方面
        5.2.1 语义变化
        5.2.2 确信程度
    5.3 语用方面
        5.3.1 话语功能
        5.3.2 口语化程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7)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英汉心理动词语义结构异同及使役义表达方式的差异
    1. 英汉心理动词语义结构异同
    2. 英汉使役义表达方式的差异
二、实证研究
    1.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案
    3. 数据收集与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假设检验
    1. 假设一、二、三检验
    2. 假设四检验
    3. 假设五检验
四、讨论
结束语

(8)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心理动词的语言理论研究
        2.1.1 心理动词句法分析
        2.1.2 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2.1.3 存在的问题
    2.2 二语心理动词习得实证研究
        2.2.1 零位[使因]习得
        2.2.2 母语影响
        2.2.3 名词的生命性
        2.2.4 存在的问题
    2.3 基于使用的二语构式习得研究
        2.3.1 二语构式习得特点
        2.3.2 二语构式心理现实性研究
        2.3.3 存在的问题
    2.4 以往研究不足和本研究设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
        3.1.1 论元构式
        3.1.2 构式习得
    3.2 心理事件语言表征
        3.2.1 心理事件语义结构
        3.2.2 心理事件句法结构
    3.3 心理事件英汉表征对比
        3.3.1 心理动词意义的句法体现(词汇化)
        3.3.2 心理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构式的语义制约与动词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方案
    4.1 研究目标和问题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步骤
    4.4 研究方法
        4.4.1 语料库分析
        4.4.2 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特征
    5.1 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
    5.2 学习者两类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对比
    5.3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因素
    6.1 心理事件识解比较(句子产出任务)
        6.1.1 英语本族语者构式产出
        6.1.2 中国英语学习者构式产出
        6.1.3 结论
    6.2 不同水平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产出机制(句子翻译任务)
        6.2.1 中、高级水平组构式产出比较
        6.2.2 三个水平组构式产出比较
        6.2.3 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总讨论
    7.1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特征
        7.1.1 从典型构式到非典型构式发展
        7.1.2 不同于现有二语心理动词习得的发现
        7.1.3 结论
    7.2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因素
        7.2.1 二语构式习得机制——概括
        7.2.2 母语影响
        7.2.3 构式使用特性
        7.2.4 结论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发现与结论
    8.2 研究价值
        8.2.1 理论价值
        8.2.2 应用价值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主持的课题
附录B:实验研究任务句子产出任务
附录C:句子翻译任务目标构式考察
附录D:三个学习者语料库中不同水平学习者心理状态动词构式使用
附录E:三个学习者语料库中不同水平学习者心理致使动词构式使用
致谢

(9)留学生心理动词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价值
    1.2 理论基础
        1.2.1 中介语假说
        1.2.2 偏误分析理论
        1.2.3 词语相似性
    1.3 研究综述
        1.3.1 心理动词的本体研究
        1.3.2 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研究
        1.3.3 词语相似性的偏误研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心理动词及其偏误类型
    2.1 心理动词的选取及分类
    2.2 心理动词的统计分析
    2.3 心理动词的偏误类型统计
第3章 心理动词偏误及其原因分析
    3.1 基于词语相似性的偏误分析
        3.1.1 词性相似(G)
        3.1.2 词义相似(S)
        3.1.3 词义词性相似(SG)
        3.1.4 词形词义词性相似(OSG)
    3.2 偏误原因分析
        3.2.1 汉语特点分析
        3.2.2 母语负迁移
        3.2.3 教材和词典编写不恰当
        3.2.4 教师讲解方式不当
        3.2.5 交际策略
第4章 心理动词教学的建议与设计
    4.1 教学建议
        4.1.1 扩大辨析视角,注重易混淆词
        4.1.2 注重语境展示,强调语用差异
        4.1.3 基于共性,突出个性
        4.1.4 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1.5 注意偏误教学的时机,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4.2 教学设计
        4.2.1 习题集设计
        4.2.2 过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心理动词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红楼梦》心理动词多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心理动词概念再讨论
    1.4 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2章 《红楼梦》心理活动动词语义场考察
    2.1 语义场理论概述
    2.2 《红楼梦》心理活动动词概况
    2.3 “思维”类心理活动动词语义场分析
        2.3.1 “思考”义心理活动动词
        2.3.2 “猜想”义心理活动动词
    2.4 “认知”类心理活动动词语义场分析
        2.4.1 “知道”义心理活动动词
        2.4.2 “记忆”义心理活动动词
        2.4.3 “忘记”义心理活动动词
    2.5 “感觉”类心理活动动词语义场分析
        2.5.1 “觉、察”构成的词群
        2.5.2 “感、知2”构成的词群
    2.6 “判断类”心理活动动词
        2.6.1 “判断”义心理活动动词
        2.6.2 “推断”义心理活动动词
    2.7 小结
第3章 《红楼梦》心理状态动词语义场考察
    3.1 《红楼梦》心理状态动词概况
    3.2 “情绪”类心理状态动词语义场分析
        3.2.1 “喜悦”义心理状态动词
        3.2.2 “悲痛”义心理状态动词
        3.2.3 “愁闷”义心理状态动词
        3.2.4 “愤怒”义心理状态动词
        3.2.5 “惊慌”义心理状态动词
        3.2.6 “惭愧”义心理状态动词
    3.3 “情感”类心理状态动词语义场分析
        3.3.1 “爱惜”义心理状态动词
        3.3.2 “恨嫌”义心理状态动词
        3.3.3 “思慕”义心理状态动词
        3.3.4 “挂念”义心理状态动词
        3.3.5 “惧怕”义心理状态动词
        3.3.6 “敬服”义心理状态动词
    3.4 “意愿”类心理状态动词语义场分析
        3.4.1 “希冀”义心理状态动词
        3.4.2 “愿意”义心理活动动词
    3.5 小结
第4章 《红楼梦》心理动词的及物性考察
    4.1 动词及物性研究概况
    4.2 《红楼梦》心理活动动词及物性分析
        4.2.1 《红楼梦》心理活动动词的及物性
        4.2.2 《红楼梦》心理活动动词的及物性等级
        4.2.3 及物性等级标准的应用(Ⅰ)
    4.3 《红楼梦》心理状态动词及物性分析
        4.3.1 《红楼梦》心理状态动词的及物性
        4.3.2 《红楼梦》心理状态动词的及物性等级
        4.3.3 《红楼梦》心理状态动词的不及物性分析
        4.3.4 及物性等级标准的应用(Ⅱ)
    4.4 小结
第5章 《红楼梦》心理动词的量性考察
    5.1 量性研究概况
    5.2 《红楼梦》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
        5.2.1 《红楼梦》心理动词的物量特征
        5.2.2 《红楼梦》心理动词的程度量特征
        5.2.3 《红楼梦》心理动词的动量特征
    5.3 《红楼梦》心理动词与现代汉语心理动词量性特征的对比
    5.4 小结
第6章 《红楼梦》心理动词过程结构考察
    6.1 心理动词过程结构研究概述
    6.2 《红楼梦》心理动词的过程结构分析
        6.2.1 《红楼梦》心理活动动词过程结构
        6.2.2 《红楼梦》心理状态动词过程结构
    6.3 《红楼梦》心理动词与现代汉语心理动词过程结构历时比较
        6.3.1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与《红楼梦》心理动词过程结构的相同点
        6.3.2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与《红楼梦》心理动词过程结构的不同点
        6.3.3 实例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红楼梦》心理动词的特点
    7.2 本论文的不足及对将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心理使役化表达研究[J]. 曾敬源. 汉字文化, 2021(17)
  • [2]留学生“恐怕”“害怕”“担心”的习得及偏误研究[D]. 朱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左传》心理动词研究[D]. 张盈达.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致使结构对比研究[D]. 赵宏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5]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及语义网络研究[D]. 热米莲·吾甫. 新疆大学, 2020(07)
  • [6]“感觉”类认识立场标记研究[D]. 利红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实证研究[J]. 张洪健.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9(10)
  • [8]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习得研究[D]. 魏晓敏. 湖南大学, 2019(01)
  • [9]留学生心理动词偏误研究[D]. 林潞. 华侨大学, 2019(01)
  • [10]《红楼梦》心理动词多维度研究[D]. 周晓凤. 吉林大学, 2017(10)

标签:;  ;  ;  ;  

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