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虚拟乐队,独自演奏音乐

组建虚拟乐队,独自演奏音乐

一、组建虚拟乐队一个人玩音乐(论文文献综述)

许立勇[1](2012)在《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表述逻辑及其文化意义》文中指出“一百年前英国小说家道格拉斯说的一句话:透过广告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理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下的中国和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正在经历着一次空前激烈、异常深刻的社会转型。与历史上出现的其他社会转型相比,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已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转型的内容和路径。2近年来中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随之高度膨胀。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激荡的背景之下,如何以电视广告这种艺术形式来传播国家形象,如何以视觉逻辑的本体视角对国家形象广告作进一步的审视?视觉“转向”之后,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与接受之中义产生了哪些新的转向或者转译?进行该问题的探索,首先需要剖析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片视觉本体,找到传者诉求与受者理想之间的联系。其次,在跨文化传播中传者与观者复合体的传播和效果之间,又包含着哪些视觉逻辑关系。再次,则关注到文化研究不仅只是英国伯明翰等西方学派的研究中心,中国当代的文化现实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历史博弈或某种关联是有一定的文化逻辑的。本文试图发现一些核心范式,并在中国语境下,探讨视觉文化现实发展之下国家形象广告的命运方向与动向等现实问题。本文主要思考的问题有:一、国家形象广告视觉逻辑向文化逻辑的转译。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国家形象广告视觉逻辑的文化标准问题。三、在国家形象广告视觉表述方面,一方面基于国家层面诉求的一致性,有着普世性法则;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到东西方的“视觉话语差”命题,以及如何消弭与重构。本土媒介的历史、视觉表述、叙事造型等与域外存在着话语差异。例如中国媒体上的明星科学家袁隆平等在西方不被认知。是否能在本士诉求与西方语境下找到一个理想的参照系来认知或者消弭(哪怕是部分消弭)这种话语差异,达到—个理想的接受点?中西方视觉话语的理想参照系统是否有叠合?如果有叠合,发展可以参阅的历史轨迹又有哪些,以及在理想参照系统的关照下是否能产生新的知识范式?在研究的范畴上,更接近于“米歇尔将视觉文化研究视为多学科研究,把艺术史、电影研究、媒介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等领域整合起来”的美学的视觉文化研究路径,同时认同周宪提出的美学的、历史的和社会学的三种视觉文化研究的路径“互相关联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课题。对在西方话语叠合之下的视觉范式,周宪等受西方影响较重,关注到“视觉转向”命题,陶东风等侧重从文学角度关注这种转向。本篇论文则希望在国家形象广告角度确立从视觉逻辑与文化意义的转译,来关注以上命题。

梁梦童[2](2012)在《多人协同的原创音乐社交服务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交网络逐渐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音乐元素为中心的社交网络模式逐渐占据了大批市场。其中以网络音乐人和一部分音乐发烧友为垂直对象的原创音乐社交网站,已经发展了近10年。在原创音乐社交服务下,每个人都能享受音乐的创作过程,并在传播过程中宣扬自己的价值。原创音乐社交服务大多属于用户生成内容(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类网站,其内容由用户生成,并在站内或整个互联网广泛传播。然而现有的原创音乐社交服务大多仅仅是为用户传播原创内容提供了平台,却没有将内容的创作过程考虑在内。在现有的音乐创作及传播过程的互动体验中,没有提供创作者之间合作与互动的服务,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没能得到有效的传递,本论文的出发点即是改善现有的原创音乐社交服务中,内容创作与传播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云存储的多人协同服务,对原创音乐网站的内容生成和传播两大功能模块进行研究分析,设计出崭新的音乐创作与传播模式。云存储技术的普及和软件服务化的发展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办公软件和应用服务都能通过多人协同编辑内容,提升效率从而缩短工作周期。真正实现了现实中的远距离操作、工作之间的无缝交接。目前的协同服务较少应用于社交领域,但协同服务中涉及越来越多社交因素、甚至向社交工具的靠拢,必将存在向社交领域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现有原创音乐社交服务中的音乐创作与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将多人协同应用于原创音乐社交服务中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对多人协同服务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以协同的相关理论为支撑,构建出多人协同的音乐创作模式。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会应用于Share Mix网站的核心模块设计中,论证将多人协同应用于音乐服务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徐锐[3](2010)在《多元文化图景与电视话语选择 ——京奥开幕式电视文本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奥运开幕式,是我国建国以来最盛大的国家庆典,充分调动民族经典符号与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了古老中国的伟大文明与共和国和平崛起的宏愿,赢得世界性赞誉。在3.14拉萨骚乱、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受阻、汶川大地震等纷纷扰扰的国际舆论背景下,少数海外媒体表达了对中国、对北京奥运的抵制与质疑。在远非平等的国际话语秩序内,在北京奥运会这个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场域中,我们应积极向世界说明历史的和现今的中国,成为中国意义与价值的有效输出者和阐释者。当前中国的电视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实证主义理论的运用上,无法深刻揭示复杂文化语境中电视的文本特性。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流派方法,为我们研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电视文本提供了一种解释性、情境化和建构性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整合出一个包括语境分析、文本分析和阐释分析的三维研究框架。通过对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5个国家京奥开幕式电视文本的比较,研究符号系统的意义生成机制、意义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及产生的原因,为以后的国家形象传播总结共享机制。语境分析,从历史语境和社会语境两个维度,梳理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转播史以及2008年中国所处的波诡云谲的国内外媒介环境,从而了解媒介发展(尤其是电视媒体)在奥运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勾勒出中国媒介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位置,理解京奥开幕式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文本分析,包括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个部分。宏观分析,通过描述京奥开幕式意义的符号呈现方式,分析如何利用已有的中国元素来呈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归纳梳理如何吸收、转化已有的中国元素的意义生成机制。微观分析,将中国CCTV、美国NBC、英国BBC、日本NHK、法国2台的京奥开幕式电视文本进行横向比较。从文本结构、解说框架和镜头语言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比较,试图厘清各国电视文本意识形态的呈现策略。阐释分析,在分析比较京奥开幕式5国电视文本异同的基础上,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阐释各国电视转播文本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变异的原因。由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分立”、文化差异的根深蒂固、国家利益至上的必然选择,西方借助强大的信息传播网,用“他们/我们”的话语呈现策略,支配、重构、控制东方。西方社会对北京奥运会的褒贬不一都可以在“东方主义”话语下找到注解。电视话语的共享机制。当东西方文明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实现对话与交流时,我们获得了以西方为参照系深刻检视自我的宝贵机会:中国在世界眼中不应该只是一个“经济大国”,更应该是一个“文化大国”。借助奥运文化传播契机,了解电视文本话语秩序的转型趋势,建立更为国际化的议程设置和主题,使我们的媒介话语更和谐地纳入国际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传播效果,使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信任中国。

朱沛龙[4](2007)在《电脑音乐制作的普及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脑音乐制作,从最初的高端设备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精英运用到如今走入平常百姓家,这不仅证明了电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同时也显示出电脑音乐制作在今后的音乐创作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发掘和解析电脑音乐制作在现今社会的普及与应用的意义。本文以电脑音乐制作的普及与应用为研究对象,探讨电脑音乐制作在各个层面的人群中普及与应用的价值。文章首先从电脑音乐制作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入手,分析电脑音乐制作是根据音乐实践而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依存变化的,以此证明,这项技术的出现在人类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拥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同时,本文的重点在于论述电脑音乐制作的实践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体现,包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演出与制作专辑及其他影音制作工作等。通过熟悉电脑音乐系统的硬件组成以及各类音乐制作软件的使用要领,我们可以针对性的选择,并由浅入深的使用其中部分内容去普及和应用到中小学以及高等的专业音乐院校。

王春明[5](2004)在《关于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教学的思考》文中指出本文欲从本人学习计算机音乐制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特别是亲自参加三次(南京、烟台、兰州)STN数字化音乐教育会议,以及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等方式,所了解的我国一部分音乐院系(中央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烟台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等)的数字化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试图发现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特别是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向和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所进行的教学实验,对于有关方面特别是现阶段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试图进行解决方案的提出和相关问题的思考,希望对于计算机音乐制作的课程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计算机音乐的两项核心技术,MIDI和数字音频技术的源流发展以及技术突破,还有计算机音乐的制作结构组织和计算机音乐制作的特性总结。本部分主要通过有关技术的总结,展示出计算机音乐的发展状况,这对于我国的数字化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特别是对于存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案的设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部分,从全国三次STN会议状况及其评价,以及国内几所音乐院系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系统对比评价,对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 第三部分,为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实验。主要通过此次实验,对于前面提到的问题,希望能够找到解决方案,比较有关设想,但同时对于一些产生的新问题,也进行了深深地思考。 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三次STN会议,以及对各大音乐艺术院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课程的比较分析,特别是在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学实验,使得本人对于一些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例如适宜计算机音乐制作在教学中使用的课程和软硬件;计算机音乐制作的本体特性;计算机音乐制作的前期和后期制作概念的建立。同时,对于其他一些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思考,期望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例如关于MIDI格式的优劣比较;MIDI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设想;关于计算机音乐制作的人性化思考以及对于计算机音乐配器的思考等等。本部分是本人认为对于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特别重要,以及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具体设想和思考。

欧阳友权[6](2004)在《网络文学本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文学是以计算机及其互联网为媒介载体而存在和传播的文学。这一伴随现代数字化技术而迅速崛起的崭新文学形态能否在人类艺术审美的表意链中以自己的迹化形式镶嵌出文学史的一个历史节点,以媒介转型在文学审美场域中实现范式转换,是21世纪文学格局中一个意义重大的命题,一个期待合法性体认的文学母题。本文即尝试采用本体论哲学方法来探讨这一新的课题。 本体论(Ontology)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所探讨的是事物(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生成运演及其本质意义的终极存在问题。本文运用本体论哲学思维探究网络文学时,借鉴“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和“存在先于本质”的本体论追问模式,聚焦网络文学“如何存在”又“为何存在”的提问方式,选择从“存在方式”进入“存在本质”的思维路径,从现象学探索其存在方式,从价值论探索其存在本质,即由现象本体探询其价值本体,解答网络文学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问题。本文把它们分别称之为网络文学本体的“显性存在”和“隐性存在”。最后再反思其“何以存在”的问题,以图从理论逻辑的“正题”与“反题”走向“合题”——将网络文学的本体论分析从“形态”与“价值”层面,延伸至艺术可能性层面,思考其本体的审美建构与艺术导向,完成网络之于这种文学的艺术哲学命名,以求探讨构建一种网络文学学理范式的可能性。这亦是本文的总体思路和创新点。 上篇对网络文学存在方式的描述,旨在阐明其本体存在的显性结构,这一结构包含几个相互依存的逻辑层面: (1) 媒介赋型:数字化载体的技术螺旋。网络文学的第一存在是它的技术媒介,即以数字化技术为媒介载体,由“网络”存在进入“文学”存在。由互联网技术引发的“第四媒体”转型,使文学从传播革命的技术螺旋中打造出电子化生态空间,从而生成网络符号话语的文学美学与技术电美的诗学。 (2)比特叙事:链接文本的语言向度。网络的“比特化”语言叙事构成文学独特的表达手段,基于电子化机器语言的编码与解码的指涉方式,造成了日常经验的中断,而交互链接的技术手段却为网络电子文本创造了多媒体、超文本叙事的自由空间。 (3)欲望修辞:间性主体的孤独狂欢。网络写作的基本动因通常是间性主体的交互式欲望表达。市井社群以“粗口秀”(vulgarity show)策略在电子牧场中的孤独狂欢,解除了生存世界的“面具焦虑”,创造了自由、平等、真实、感性的“大话”模式和躯体的“欲望修辞学”。 (4)在线漫游:赛博空间的虚拟真实。网络文学的“接口”在于只有“在线”才能“在场”,只有“在场”才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漫游”。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虚拟真实”成为在线书写的艺术资源,拟像的符号代码构成网络书写的技术美学,共时场域的交互与分延约束着网络文学艺术的边界。 (5)存在形态:电子文本的艺术临照。网络文学以数字化技术强化了文学对现代电子传媒的依赖,既“改造”了昔日的文学形式,又“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形成了迥异于纸介印刷作品的电子化文字文本、文学超文本和多媒体文本,创造了新的文学范式,使得电子镜像中的文学存在日渐呈现出“文学的艺术化今艺术的仿像化今仿像的生活化”的层级蜕变。 在这里,媒介赋型是载体,比特语言是文本叙事的工具,间性主体的欲望修辞是网络写作的人本前提,在线性的虚拟真实构成赛博空间的书写内容,而电子化作品的存在范式则完成了从纸介书写向数字化文本的艺术转换。这些要素间的有机融合与脉理渗透,就构成网络文学本体存在的基本内容。 下篇对网络文学本体价值的描述,旨在揭集其隐性存在的意义生成问题。网络文学由“文学”存在进入“文学性”的存在,需要从价值论上探索其存在本质。为此,把握网络文学的隐性存在需经由现象学走进阐释学和历史哲学,反思重建精神价值深度的必要与可能。这一隐性价值结构包括:文学体制转换、民间话语寻根、文学性擅变、文化逻辑依凭、人文性的意义酿造等问题。 (1)体制重建一一原点解构的谱系转换。网络文学在消解传统文学惯例的同时,也在知识谱系和文学体制两个层面上重建新的文学“原点”,以自己的方式回答诸如“文学是什么”、“文学写什么”、“文学怎么写”、“文学干什么”等文学逻各斯本题。 (2)民间立场一一在线民主的母语回归。自由、兼容、民主、共享的网络空间,用“在线民主”的现代神话构筑文学的民间立场,以话语平权的“新民间文学”和“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抚慰性幻想,让文学在消解中心话语和权级模式中实现文学话语权向民间回归,展演消费母语“脱口秀”的符号权力。 (3)电子诗意一一文学性的祛魅与返魅。文学的网络栖居更换了人们对文本诗性的认知与体验方式,用图文并陈模式重塑“祛魅”(disenchantment)的文学审美观;而网络文学在对传统的文学性予以技术祛魅的同时,也在实施电子诗意性对传统文学性的置换,打造网络世界新的艺术灵境。 (4)文化表征一一后现代语境的“图一底”关系。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底色构成了网络文学与社会文化语境间在理论逻辑上的内在关联,这

王子烨[7](2004)在《组建虚拟乐队一个人玩音乐》文中指出$T 广义的电脑音乐(Computer Music)概念是:在创作、演奏、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使用电脑技术或设备的音乐。电脑音乐快速改变着专业音乐的面貌,甚至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脑设备可以自己组建乐队,自己发行唱片。更有一群人已

二、组建虚拟乐队一个人玩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建虚拟乐队一个人玩音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表述逻辑及其文化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框架与方法
        (一) 研究的起点
        (二)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三) 研究目标与可行性
        (四) 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及现实意义
        (一) 研究现状
        (二) 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主要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广告与形象
        二、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概念
        三、国家形象广告
        四、中国国家形象广告概述
    第二节 主要理论框架:视觉文化与国家形象广告
        一、媒介历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溯源
        二、视觉转向与视觉文化逻辑
        三、视觉文化研究脉络与中国文化传统
        四、视觉文化时代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二章 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表述逻辑
    第一节 中西方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表述逻辑
        一、视觉转向:“看什么”转向“怎样看”
        二、视觉转向:广告的被迫看
        三、世界各国国家形象广告片的视觉表述特性
    第二节 中国形象广告《人物篇》与美国《欢迎你》的视觉表述逻辑
        一、《人物篇》与《欢迎你》的视觉表述逻辑
        二、《人物篇》与《欢迎你》视觉文化意义的二元差异
    第三节 大陆与台湾形象广告片比较
        一、台湾在美国播放的形象广告片概况
        二、对台湾形象广告的分析
        三、对大陆与台湾形象广告片的比较
第三章 内外纬度建构下的国家形象广告
    第一节 国家形象建构的两个维度
        一、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家形象:“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
        二、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两个维度:内在维度与外在纬度
        三、中国形象广告片与海外获奖影片:影像的内外传播
    第二节 内在维度——国家形象广告片
        一、国家形象广告片《角度篇》视觉文本
        二、《角度篇》的二元分析
    第三节 外在维度——国际电影节获奖的中国影片
        一、国际获奖的中国影片:西方的“他者”镜像
        二、中国国际获奖影片的主体观感
        三、1+1公式:新世纪两岸三地合拍影片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第四节 差异性维度——内外维度的比较与消弭
第四章 国家形象广告与东西方视觉话语差异
    第一节 差异性视觉文本:中西方制作的“北京奥运宣传片”
        一、西方制作的“北京奥运宣传片”的视觉表述逻辑
        二、国际导演执导“北京奥运宣传片”视觉的表述逻辑
        三、“北京奥运宣传片”的中西方差异性视觉表述
    第二节 差异性视觉文化观念
        一、“家国同构”观与个体自由观
        二、西方“外化”观与东方“含蓄”观
        三、中西方广告的视觉文化误读与接收隔阂
第五章 对中美电视广告媒介历史与视觉范式的分析
    第一节 美国电视史的广告范式与视觉文化研究
        一、二战前后:视觉中心主义范式
        二、六七十年代:“奇观社会”的视觉范式
        三、八九十年代:超真实视觉范式
        四、新世纪以来:多元的视觉范式
    第二节 中国电视广告媒介历史与视觉传播范式
        一、初步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二、补偿性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三、转型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第三节 电视广告历史语境下的中西方视觉话语差异
        一、当代媒介史上中西方对于广告定位的观念差异
        二、当代媒介史上中西方对于广告作品的认知差异
        三、美国广告对中国的影响
第六章 东西方视觉逻辑差异的消弭与重构
    第一节 中国对西方视觉传播范式的接受
        一、理论范式:中国对西方的借鉴与引入
        二、应用范式:中国对西方的借鉴与引入
    第二节 中国向西方转译的广告视觉范式
        一、中国奇观的西方化表现
        二、民族气派与东方审美的西方认同
        三、运用流行元素包装主流文化的时代倾向
        四、普世价值与共同情怀的转译
    第三节 面向未来的思考:国家形象广告转译的文化标准与后现代性
        一、国家形象广告转译的文化标准问题
        二、国家形象广告转译的文化碰撞思考
        三、国家形象广告与超现实
结语 国家形象广告:基于战略高度,历史与时代的命题
    一、基于历史与时代的命题
    二、国家形象广告的文化战略高度
    三、时代的责任与历史的任务
附录
    附录1:《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片—人物篇》分镜头视觉文本
    附录2:《中国制造篇》分镜头视觉文本
    附录3:台湾《中华民国 精彩 100》分镜头视觉文本
    附录4:《“台湾”制造篇》分镜头视觉文本
    附录5:美国形象广告《欢迎你篇》分镜头视觉文本
    附录6:北京奥运形象宣传片名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个人参加主要课题以及所获奖励:
后记
致谢

(2)多人协同的原创音乐社交服务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涉及的学科和领域
    1.4 论文的研究构架及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框架图
        1.4.2 论文的内容与组织
第2章 协同相关理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2.1 协同服务概念的提出研究现状
        2.1.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与协同服务概念的提出
        2.1.2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系统的协作模式分类
        2.1.3 协同感知在协同系统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2.1.4 多人协同的应用领域与发展现况
    2.2 软件服务化模式下协同服务的特征分析
    2.3 原创音乐社交服务的概念及发展
        2.3.1 原创音乐社交服务概述
        2.3.2 原创音乐社交网站的功能特性和结构分析
        2.3.3 多人协同在原创音乐社交服务中的发展契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创音乐的用户生成内容模块设计
    3.1 原创音乐社交服务的UGC模块划分
    3.2 原创音乐社交服务内容生成模块的研究
        3.2.1 音乐创作软件的工作原理与多人协同方式
        3.2.2 内容生成模块的用户创作动因分析
        3.2.3 内容生成模块的用户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3.3 原创音乐社交服务内容传播模块的研究
        3.3.1 原创音乐内容的传播过程和信息传播模型
        3.3.2 原创音乐内容传播模块的用户需求分析
    3.4 多人协同的音乐创作模式的架构
        3.4.1 音乐协同创作过程的协同模式界定
        3.4.2 音乐协同创作过程中的访问控制策略
        3.4.3 音乐协同创作过程中的协同感知模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hare Mix服务设计及迭代流程
    4.1 Share Mix服务的设计总述
    4.2 Share Mix服务设计的前期调研
        4.2.1 原创音乐社交网站的用户特征分析
        4.2.2 Share Mix的目标用户定位
        4.2.3 Share Mix服务下人物角色模型的构建
        4.2.4 Share Mix服务下人物角色的情景构建及需求分析
    4.3 Share Mix的功能划分及信息架构
        4.3.1 Share Mix的核心优势与功能划分
        4.3.2 Share Mix 的用户行为路径与信息架构
    4.4 Share Mix后期设计阶段
        4.4.1 Share Mix 中音乐协同创作模块典型页面的功能布局
        4.4.2 Share Mix中内容生成与传播模块的交互线框图设计
        4.4.3 Share Mix网站GUI风格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原创音乐社交网站用户调查问卷

(3)多元文化图景与电视话语选择 ——京奥开幕式电视文本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2 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整合框架
    2.1 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来源
        2.1.1 关键概念
        2.1.2 西方马克思主义
        2.1.3 现代权力理论
        2.1.4 互文性理论
    2.2 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流派
        2.2.1 费尔克拉夫:社会文化变迁视角中的批评话语分析
        2.2.2 梵·迪克:社会认知视角的批评话语分析
        2.2.3 沃达克:话语-历史视野中的批评话语分析
        2.2.4 汤普森:深度阐释学视角中的批评话语分析
    2.3 批评话语分析的整合框架
        2.3.1 语境分析
        2.3.2 文本分析
        2.3.3 阐释分析
        2.3.4 传播策略分析
3 语境分析:京奥开幕式电视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之维
    3.1 历史语境:奥运开幕式的电视转播史
        3.1.1 前电视传播阶段(1896-1932)
        3.1.2 电视零星转播阶段(1936-1960)
        3.1.3 电视卫星传播阶段(1964-1980)
        3.1.4 电视全球直播阶段(1984-2008)
    3.2 社会语境:2008年京奥开幕式的媒介环境扫描
        3.2.1 拉萨骚乱:中国媒体的滑铁卢?
        3.2.2 汶川地震:中国获得了重新被评价的机会
        3.2.3 京奥开幕式:一片盛赞背后的国家形象博弈
4 文本分析(上):京奥开幕式电视文本的宏观分析
    4.1 宏观结构:京奥开幕式电视文本的主题结构
        4.1.1 社会结构语义:文本语义宏观结构的层级拓展
        4.1.2 画卷叙事:京奥开幕式电视文本的宏观主题
    4.2 文性:京奥开幕式电视文本的意义生产机制
        4.2.1 "陌生化":浪漫画卷讲述中国故事
        4.2.2 宏大视听盛宴:中国文化符号阐释东方美学特征
        4.2.3 创作标签:张艺谋奇幻视觉的艺术风格
5 文本分析(下):京奥开幕式电视文本的微观分析
    5.1 文本结构:穿插边界故事、增殖文本意义
        5.1.1 美国NBC:用反差强烈的历史瞬间将意识形态自然化
        5.1.2 英国BBC:用超现实的意象表征将意识形态隐匿化
        5.1.3 法国2台:用核心政治人物访谈将意识形态直白化
    5.2 解说框架:深化文本信息、控制意义生成
        5.2.1 CCTV、NBC、BBC、NHK和法国2台解说时长比较
        5.2.2 CCTV、NBC、BBC、NHK和法国2台解说类型比较
        5.2.3 CCTV、NBC、BBC、NHK和法国2台解说态度比较
    5.3 镜头语言:选择表意视角、传递多元信息
        5.3.1 "击缶而歌":CCTV与NBC镜头的组接技巧比较
        5.3.2 "点火仪式":CCTV与NBC镜头的空间张力比较
6 阐释分析:京奥开幕式电视文本的"东方主义"话语建构
    6.1 东方主义:一种可能的阐释视角
        6.1.1 东方主义的话语体系
        6.1.2 东方主义的理论基础
    6.2 东方主义话语:西方媒体阐释京奥开幕式的话语策略
        6.2.1 东方主义的新舞台:西方国家控制世界主要信息来源
        6.2.2 媒介拟态环境:西方观众了解中国的窗口
        6.2.3 他们/我们:东方主义话语的呈现方式
    6.3 东方主义话语建构:中国形象的误读根源
        6.3.1 国家利益至上的必然选择
        6.3.2 意识形态的"东西"分立
        6.3.3 文化差异的根深蒂固
7 和而不同:电视文本话语的共享机制
    7.1 电视文本的话语转型
        7.1.1 话语秩序演变的三种趋势
        7.1.2 影视语言的多元符码表达
    7.2 构建共通的意义空间
        7.2.1 展示中国文化的普世价值
        7.2.2 建立国际间协商合作的对话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电脑音乐制作的普及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电脑音乐简介
    1.1 电脑音乐与MIDI的基本概念
    1.2 电脑音乐及MIDI的历史与发展
    1.3 电脑音乐系统的组成
        1.3.1 易于普及的最简单的电脑音乐系统
        1.3.2 专业的电脑音乐系统
    1.4 电脑音乐软件的分类
        1.4.1 音序器软件
        1.4.2 软音源/软采样/软插件音乐软件
        1.4.3 音频编辑软件
        1.4.4 自动伴奏软件
        1.4.5 制谱软件
        1.4.6 音乐教育软件
        1.4.7 其他软件
第2章 电脑音乐制作的普及
    2.1 电脑音乐制作在中小学的基础普及
        2.1.1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基本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知识
        2.1.2 中小学学生如何认识电脑音乐
        2.1.3 适合中小学教育的电脑音乐软件
        2.1.4 如何做好中小学电脑音乐制作知识的基础普及
    2.2 高等音乐专业院校电脑音乐制作的普及
        2.2.1 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做到电脑音乐制作知识的针对性普及
        2.2.2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应广泛普及电脑音乐制作知识
        2.2.3 音乐专业院校如何开展电脑音乐制作的普及
    2.3 电脑音乐制作在专业音乐人与音乐爱好者的基础普及
第3章 电脑音乐制作的应用
    3.1 电脑音乐制作在中小学应用
        3.1.1 如何电脑音乐制作手段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3.1.2 电脑音乐制作帮助中小学生更好的感知音乐
    3.2 电脑音乐制作辅助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的应用
        3.2.1 音乐制作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上的应用
        3.2.2 电脑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3.3 电脑音乐制作的各类应用
        3.3.1 应用电脑音乐制作的的各种手段与方法制作音乐作品
        3.3.2 电脑音乐制作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关于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关键词
Abstract、Keywords
引言
一、 计算机音乐的创作特征
    (一) 、 计算机音乐与MIDI和数字音频技术
        1 、 MIDI技术
        2 、 数字音频技术
    (二) 、 计算机音乐的创作特征
        1 、 计算机音乐的特性
        2 、 计算机音乐制作的特点
        3 、 计算机音乐的音乐组织构成
    小结
二、 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 全国三次STN会议总结及其评价
        1 、 第一届STN会议(南京)分析及其总结评价
        2 、 第二届STN会议(烟台)分析及其总结评价
        3 、 第三届STN会议(兰州)分析及其总结评价
        4 、 对三次会议的整体评价以及我国数字音乐教育的主要倾向和存在问题
    (二) 、 国内几所音乐院校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系统对比评价
        1 、 国内几所音乐院校计算机音乐教育现状
        2 、 从国内几家音乐院校状况分析我国数字音乐教育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小结
三、 曲阜师大音乐学院课程教学实验和总结评价
    (一) 、 实验前期设想
    (二) 、 教学实验过程
    (三) 、 教学实验总结和自我评价
    小结
四、 关于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教学的思考
    (一) 、 关于学校计算机音乐制作系统配置的设想
    (二) 、 关于MIDI音乐和传统音乐配器异同的思考
    (三) 、 关于MIDI格式之争和存在问题的思考
    (四) 、 关于计算机音乐制作观念培养的思考
    (五) 、 关于计算机音乐人性化制作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个人发表论文题目
附 个人毕业计算机音乐作品介绍

(6)网络文学本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网络语境的文学本体方法论
    一、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
        1. 哲学本体论与本体方法论
        2. 文学本体论的现象学维度
    二、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与本体价值
        1. 合法性的“在场”追问
        2. 本体表征的显性与隐性
上篇: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
    第一章 媒介赋型:数字化载体的技术螺旋
        一、“E媒”延伸的艺术狐步
        1. 口头文学阶段
        2. 书写文学阶段
        3. 网络文学阶段
        二、数字化载体的符号话语
        1. 文字式微而“读图”转向
        2. 调整人对世界的审美聚焦
        3. 拟象与复制的“真实”置换
    第二章 比特叙事:链接文本的语言向度
        一、电子语符的本体形态
        1. 比特,一种“信息DNA”
        2. 比特语符的双重形态
        二、比特叙事的指涉方式
        1. 作品向文本的变化,使话语指称成为“漂浮的能指”
        2. 文本向超文本的转化,使隐含的语言指涉成为“滑动的所指”
        3. 文字文本向多媒文本的延伸,改写了能指与所指的语言约定
    第三章 欲望修辞:间性主体的孤独狂欢
        一、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
        1.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2. 网络主体间性的生成方式
        二、在场的欲望修辞学
        1. 身体的铭写
        2. 欲望的消费
        3. 孤独者的对话与狂欢
    第四章 在线漫游:赛博空间的虚拟真实
        一、虚拟真实的技术美学
        1. 虚拟与虚拟真实
        2. 虚拟真实的美学
        二、赛博空间的艺术边界
        1. 生活真实、艺术真实、虚拟真实
        2. 电子牧场的艺术边界
    第五章 存在形态:电子文本的艺术临照
        一 网络文学的文本范式
        1. 电子化的文字文本
        2. 文学超文本
        3. 多媒体文本
        二、电子镜像的艺术蜕变
        1. 网络文学的艺术化
        2. 网络艺术的仿像化
        3. 仿像艺术的生活化
下篇: 网络文学的本体价值
    第六章 体制重建:原点解构的谱系转换
        一、技术“格式化”对文学惯例的消解
        1. 文学存在方式的易位
        2. 文学创作模式的变异
        3. 文学传播形式的革命
        二、谱系置换的“原点”重建
        1. “文学是什么”——网络世界的自由女神
        2. “文学写什么”——数字化生存的本真叙事
        3. “文学怎么写”——电子代码的形上学
        4. “文学干什么”——虚拟世界的“波普”情结
    第七章 民间立场:在线民主的母语回归
        一、话语平权的“新民间文学”
        1. 民间本位:网络作者秉持的立场
        2. 平庸崇拜:网络写作的认同范式
        3. 感觉撒播:网络文本的生成视界
        二、消费母语的“脱口秀”
        1. 消费意识形态的文化表达
        2. 民间母语表达的价值限度
    第八章 电子诗意:文学性的祛魅与返魅
        一、图文语像的艺术祛魅
        1. 电子文本的祛魅方式
        2. 虚拟世界的审美关系
        3. 艺术经典性的消解
        二、艺术灵境中的诗性返魅
        1. 重铸科学诗意化境界
        2. 虚拟世界的行为诗学
        3. 数码叙事对文学审美形态的置换
    第九章 文化表征:后现代语境的“图-底”关系
        一、网络表征的文化语境
        1. 网络与后现代主义文化
        2. 后现代文化语境的观念裂变
        二、后现代隐喻的解构逻辑
        1. 网络在线用平面空间模式解构文学的深度时间模式
        2. 网络主体间性使本原性自我建构转向非中心化主体零散
        3. 网络功能方式用自娱娱人的消费逻辑置换了承担性审美观念
        4. 网络欣赏以交互式运动审美解构对整一性作品风格的诗意品味
    第十章 人文蕴含:技术原道的意义承载
        一、数字化的精神现象学
        1. 数字化的哲学局限
        2. 数字化的美学悖论
        二、技术原道的人文隐含
        1. 高技术隐含高人文
        2. 网络文学的人文底色
结语: 网络文学本体的审美建构
    一、审美技术主义批判:坚守文学的本体论承诺
    二、网络凡俗化写作:重视新民间文学的审美提升
    三、重建文学范式:探寻电子文本的艺术创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四、组建虚拟乐队一个人玩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表述逻辑及其文化意义[D]. 许立勇.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2]多人协同的原创音乐社交服务的研究与设计[D]. 梁梦童. 湖南大学, 2012(08)
  • [3]多元文化图景与电视话语选择 ——京奥开幕式电视文本比较研究[D]. 徐锐.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4]电脑音乐制作的普及与应用[D]. 朱沛龙. 河北大学, 2007(S1)
  • [5]关于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教学的思考[D]. 王春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04(03)
  • [6]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 欧阳友权. 四川大学, 2004(02)
  • [7]组建虚拟乐队一个人玩音乐[N]. 王子烨. 北京科技报, 2004

标签:;  ;  ;  ;  ;  

组建虚拟乐队,独自演奏音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