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野生羊肚菌产区与非产区土壤主要有效成分及pH值分析比较

陕北野生羊肚菌产区与非产区土壤主要有效成分及pH值分析比较

一、陕北野生羊肚菌产区与非产区土壤主要有效成份及酸碱度分析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霞,原佳敏,李青,韩鹏远,柴美清,张锁峰[1](2020)在《野生羊肚菌发生处生态环境及主要养分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野生羊肚菌的发生与土壤环境的关系,进而为羊肚菌的驯化栽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选择方山、良马两地野生羊肚菌发生处,测定并分析了两地的生态环境、土壤pH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方山、良马两地野生羊肚菌的生境相似,土壤均呈中性偏碱性,且菌下土和未菌土的pH无显着差异。同时,两地菌下土有机质含量和有效锌含量均显着高于未菌土,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也表现为菌下土高于未菌土,而有效锰、有效钙和有效镁在菌下土和未菌土间并无显着差异,有效铁和有效铜则因地域不同表现也不同。因此,在有机质和有效锌含量充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偏高的中性偏碱性土壤中适宜羊肚菌的生长。

李青,原佳敏,李云霞,柴美清,张锁峰,李素玲,刘虹[2](2020)在《人造林场羊肚菌自然发生处不同土层土壤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羊肚菌生产中存在的产量、质量稳定性差的问题,明确羊肚菌发生与土壤环境的关系,选取一处连续3 a自然发生羊肚菌的人造林场,测定并分析了该地羊肚菌发生处不同距离(0、50、100 cm)不同土层(0~5、5~10 cm)土壤pH值和主要养分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0~5 cm土层,与羊肚菌未发生处相比,羊肚菌发生处土壤pH值较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较高;羊肚菌发生处上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高于下层土壤。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羊肚菌发生地土壤pH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碱解氮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有机质含量与碱解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

文英杰[3](2020)在《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e)子囊孢子种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生物、非生物及自身的影响,导致羊肚菌的产量不稳定,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羊肚菌菌种的品质。本文以通过驯化后于室外地中广泛栽培的六妹羊肚菌母种为材料,经过地栽获得该种的子实体。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该种的组织分离种F1代,称为F1-Mti;同时利用其子实体采取孢子弹射法后获得子囊孢子单孢子种F1-Mas。将获得的子囊孢子单孢子种制成栽培种,再次下地栽培得到对应的子实体组织分离种F1-Mas-ti,优选产量高的单孢子种栽培后获得的组织分离种。并测试了原组织种F1-Mti、单子囊孢子种F1-Mas及对应组织分离种F1-Mas-ti在菌丝生长速度、菌核产生数量及抗病性方面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第一年栽培实验后,获得了六妹羊肚菌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得到组织分离种F1-Mti多支;通过对其中一株长势好而健壮的成熟子实体的子囊孢子采取单孢子分离策略,得到68份子囊孢子单孢菌种,分别命名为F1-Mas1F1-Mas68。(2)第二年栽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68株单孢菌株中有57株单孢菌株可出菇,可出菇率为84%。其中F1-Mas2、F1-Mas67两株菌株的产量最高,分别为392.002kg/亩、320.002 kg/亩,而其余的子囊孢子种的产量均低于184.001 kg/亩,与高产的两株菌株的产量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原组织分离种F1-Mti产量为224.112 kg/亩。选取单孢子种中产量最高的两株菌株F1-Mas2、F1-Mas67中生长健壮的子实体,进行组织法菌种分离获得对应的组织分离种F1-Mas-ti2、F1-Mas-ti67。(3)第三年栽培实验时,获得的5株菌株F1-Mas2、F1-Mas67、F1-Mti、F1-Mas-ti2、F1-Mas-ti67分别制成栽培种后栽培,实验结果表明F1-Mti、F1-Mas2、F1-Mas67、F1-Mas-ti2、F1-Mas-ti67的出菇量分别为296.00 1kg/亩、520.003 kg/亩、408.002 kg/亩、112.001 kg/亩、168.001 kg/亩。(5)5株菌株在4种不同碳源(淀粉、蔗糖、麦芽糖、葡萄糖)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的碳源中F1-Mti菌株与F1-Mas67菌株的生长速度较快,其中F1-Mti与F1-Mas67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而F1-Mas-ti2在所有碳源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均最慢。(6)5株菌株在5种不同氮源(蛋白胨、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钾)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氮源培养基中F1-Mti菌株菌丝的生长速度均快于其它4株菌株,在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而F1-Mas-ti2在5种不同氮源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均较慢,其中在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速度最慢。(7)5株菌株菌核生长实验结果表明F1-Mti、F1-Mas2、F1-Mas67在培养基中既产生气生菌核也产生基面菌核;F1-Mas-ti2和F1-Mas-ti67则只产生气生菌核。其中F1-Mas2产生的菌核数量最多;而F1-Mas-ti2产生的菌核数量最少。(8)5株羊肚菌菌株抗病实验结果表明5株菌株对枝孢菌都具有较好的抗性。其中F1-Mas2对枝孢菌的抗性最好;F1-Mas-ti67的抗性最弱。在与被孢霉的抗性实验结果表明F1-Mas2对被孢菌具有较好的抗性;F1-Mas67对被孢霉的抗性则较弱。在与被孢霉的抗性实验结果表明F1-Mas2对根霉抗性最佳;而F1-Mti对根霉抗性最差。从5株菌株的生理生化、抗病力及产量分析,新选育的子囊孢子单孢种在产量及抗性上既优于其亲本菌株,也优于由它们栽培后获得的组织分离株,而比较这2株子囊孢子单孢种,则发现F1-Mas2的综合表现力优于F1-Mas67。

赵瑞华,任桂梅,贺晓龙,刘月芹[4](2019)在《陕北南泥湾野生羊肚菌研究现状及对策》文中提出羊肚菌作为一种珍稀食药用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陕北南泥湾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羊肚菌种质资源。通过分析南泥湾野生羊肚菌资源的种类、分布、生长条件及驯化栽培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南泥湾野生羊肚菌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给出了相关对策,为南泥湾野生羊肚菌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参考。

王洁,郭瑞,秦鹏,王龙,赵玉卉,路等学[5](2017)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野生羊肚菌资源调查》文中指出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Pers.]在我国分布极其广泛,有关其种类分布、生态环境、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均有研究报道。2013—2016年,采用区域调查和定点调查的研究方法,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野生羊肚菌的种类、自然分布和生态环境等资源学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1)该地区有7种野生羊肚菌,分别为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黑脉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小羊肚菌(Morchella deliciosa)、紫褐羊肚菌(Morchella purpurascens)和半开羊肚菌(Morchella semilibera),其中紫褐羊肚菌(Morchella purpurascens)和半开羊肚菌(Morchella semilibera)为甘肃省新纪录种。(2)该地区野生羊肚菌发生季节为每年的4—5月,春夏之交的雨后广泛生于桦、栎等阔叶林中及林缘空旷草丛中,并且每年的10—11月也偶有发生。(3)该地区野生羊肚菌大多发生在壤质潮土、粘质潮土和褐壤腐殖质较多的土壤中,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镁、铁、锰、铜、锌、硼、钼等。(4)该地区野生羊肚菌发生温度一般在4.416.8℃,相对湿度在75%左右,若阴、晴天交替和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则非常有利于羊肚菌子实体的生长。

李莹霞[6](2015)在《云南产羊肚菌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文中认为羊肚菌(morel)为羊肚菌属(Morchella)所有种类的总称,是世界公认的一类珍贵、稀有食(药)用真菌。羊肚菌是国际上最重要的贸易真菌之一,亦是我国重要出口创汇野生食用菌。羊肚菌分布广泛,在全世界温带及寒温带地区均有分布,且在其分布地区被广泛食用。本论文在广泛总结前人已有的相关资料基础上,以云南产羊肚菌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分类及生态学特性,尤其是群落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羊肚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积累必要的基础生物学资料。本次论文对在滇西北地区发现的6种羊肚菌进行了形态地理学观察。从观察结果来看,滇西北地区分布的羊肚菌各个种典型个体间可以通过形态特征区分开来。虽然目前对羊肚菌属分类学的研究中引入了分子生物学技术,但是由于羊肚菌外观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以及种间存在的过渡特征,使有些种仍然无法进行清晰的界定。论文对滇西北地区17个羊肚菌发生地进行了生态和群落学调查,结果表明,羊肚菌发生的植被类型广泛,在暖温带有分布的大部分植被类型均可能出现羊肚菌,常见的有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毛蕨菜占优势的荒地或采伐迹地、以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有时在无植被的区域亦会出现。在羊肚菌发生地共鉴定出伴生植物共有69科,205属314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5属19种,种子植物57科,190属295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6属8种;被子植物55科,184属287种)。通过对羊肚菌伴生植物属的区系分析结果表明,伴生植物以北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从而进一步说明了羊肚菌属的分布类型为北温带分布。羊肚菌发生地的主要优势乔木包括柳属Salix spp.、槭属Acer spp.、清溪杨Populus rotundifolia var. duclouxiana、华山松Pinus armandii、多变石栎Lithocarpus variolosus、云南枫杨Pterocaryadelm,ayi。在这些树种中,除多变石栎及华山松外,其余全部为落叶树种,由此可见,羊肚菌多发生在落叶阔叶林下,或发生在针叶林下,以及有落叶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地上。在灌木层中,以箭竹Sinarundinaria nitida、高山柳Salix cupularis和青溪杨幼苗最常见。在草本层中,以草莓Fragaria nilgerrensis、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甘青蒿Artemisia tangutica、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血满草Sambucus adnata最为常见。

武冬梅,许文涛,谢宗铭,罗云波,李全胜[7](2013)在《新疆野生羊肚菌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羊肚菌是一种大型真菌,风味独特,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世界公认的一类珍稀食药用真菌。新疆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野生羊肚菌资源。通过对新疆野生羊肚菌资源的分布、营养成分及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提出新疆野生羊肚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将来的发展趋势,为新疆野生羊肚菌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朱永真[8](2011)在《羊肚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不仅营养丰富,味美可口,而且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治疗多种胃肠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等,是一种亟待开发的珍贵食用及药用真菌。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羊肚菌M-4的营养生理特性及主要环境因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培养基质配方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测定羊肚菌M-4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菌落直径以及菌落长势,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尿素;MnSO4(30mg/L)对羊肚菌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MgSO4、K2SO4、Na2MoO4和NaCl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明显;KH2PO4、FeSO4、ZnSO4、Na2SeO3、CuSO4、CoCl2和Ni(NO3)2对羊肚菌菌丝生长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VB1、VB2、VB6、VB12和叶酸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作用不显着,烟酸(2mg/L)极显着地抑制羊肚菌菌丝的生长;6-BA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着,适量地添加2,4-D(≤10 mg/L)和吲哚乙酸(≤2 mg/L)可促进羊肚菌菌丝的生长,但较高质量浓度时则显示一定的抑制作用,赤霉素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2.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的培养温度、光照强度、环境二氧化碳浓度及基质初始pH对羊肚菌M-4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条件为:pH 7.7、培养温度23.6℃、光照强度57.5 lx、CO2浓度2.31%。羊肚菌菌核形成的最适条件为:pH 8.0、温度21.7℃、光照强度71.6 lx、CO2浓度0.59%、含水率56%。3.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木屑、玉米芯、麸皮及棉籽壳对羊肚菌M-4菌核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比率混料及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木屑、玉米芯、麸皮及棉籽壳的用量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木屑17.86%,玉米芯3.57%,麸皮7.14%,棉籽壳71.43%时菌核形成最多。

龙正海,许建安,周惠燕,纪其雄[9](2006)在《浙江省羊肚菌属真菌资源调查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浙东、浙南、浙西和浙北地区主要山脉为重点,以代表山地、平原、丘陵和海洋等不同生境的多个地区为定点,覆盖全省11个行政区;采取重点普查与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20042006年期间对浙江省羊肚菌属M orchella的种类、分布、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共有羊肚菌M.escu lenta、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 s、粗柄羊肚菌M.crassip es、宽肋羊肚菌M.costa ta、小羊肚菌M.d eliciosa、尖顶羊肚菌M.con ica 6个种分布于全省11个地区的主要山脉地带。调查还说明羊肚菌分布的生境多样,生态复杂;海拔高度范围3501 500 mm,发生期当日气温15.521.2℃,昼夜温差±5±11℃,土壤温度7.514℃,适宜的土壤pH值为5.87.5,土壤含水量40%63%,空气相对湿度在52%70%,各发生地的年均降雨量约为1 2002 430 mm之间。发生季节多为每年春末夏初的35月份,一般每年一季,个别地区两季,羊肚菌在全省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布都比较广泛。

董雪[10](2004)在《黑脉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自黑脉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Peck)Boudier分离到的60个单孢菌株进行了两两杂交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从中筛选出Mc21、Mc22、Mc25、Mc27、Mc02、Mc03和Mc2m3等7个菌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黑脉羊肚菌。将这7个菌株作为供试菌株,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包括营养基质、培养条件、生长曲线、茵丝体培养特征、菌核培养特征、菌落特征、菌丝分化以及菌核分化发育等。 结果表明,PDA培养基作为黑脉羊肚菌菌丝的营养基质效果最好;其次是PDA综合培养基;黄豆芽培养基效果较好;MYG培养基和YGA培养基较差。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为较好碳源,其次是蔗糖和葡萄糖,甘油和甘露醇是黑脉羊肚菌菌丝不能很好利用的碳源。硝酸钾和硝酸钠是较好的氮源,而尿素、蛋白胨、硫酸铵和硝酸铵则较差。适宜黑脉羊肚菌菌丝生长的碳氮比为20:1~30:1,最佳碳氮比为25:1,此时茵丝长速最快,为11.03mm/d。适宜黑脉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培养条件为:20~25℃;pH6.0~7.0,最适pH值为6.0;黑暗条件。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黑脉羊肚菌菌丝的生长曲线呈现出锯齿状的特点。菌株Mc02的比生长速率μ=0.28d-1,平均倍增时间或是一个世代的时间g=2.48d。黑脉羊肚菌菌丝体的培养特征、菌核培养特征和菌落特征具有多样性,因不同的培养基质或不同菌株而不同。 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各供试菌株的气生菌丝、基内菌丝以及菌核从发生到成熟各阶段菌核细胞的显微、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对黑脉羊肚菌子实体的显微结构特征进行了描述。

二、陕北野生羊肚菌产区与非产区土壤主要有效成份及酸碱度分析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北野生羊肚菌产区与非产区土壤主要有效成份及酸碱度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野生羊肚菌发生处生态环境及主要养分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羊肚菌发生地生境调查
    1.2 土样采集及理化性质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羊肚菌的生态环境
    2.2 羊肚菌发生地土壤pH
    2.3 羊肚菌发生地土壤养分含量
3 结论与讨论

(2)人造林场羊肚菌自然发生处不同土层土壤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羊肚菌生长处土壤pH情况
    2.2 羊肚菌发生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情况
    2.3 羊肚菌发生地土壤p H值与各养分含量及不同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e)子囊孢子种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羊肚菌概述
        1.1.1 羊肚菌的形态
        1.1.2 羊肚菌的分类
        1.1.3 羊肚菌的分布
    1.2 羊肚菌发生的非生物因子
        1.2.1 野外发生时间
        1.2.2 温度
        1.2.3 湿度
        1.2.4 酸碱度
        1.2.5 光照
        1.2.6 空气
    1.3 羊肚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1.3.1 羊肚菌的食用价值
        1.3.2 羊肚菌的药用价值
    1.4 羊肚菌的栽培现状
        1.4.1 半人工栽培
        1.4.2 人工栽培
    1.5 食用菌育种方法
        1.5.1 人工选择育种
        1.5.2 杂交育种
        1.5.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5.4 孢子分离法育种
        1.5.5 基因工程育种
        1.5.6 诱变育种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论文主要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2 六妹羊肚菌子囊孢子的分离
        2.2.1 种菇的选择
        2.2.2 组织种的分离
        2.2.3 子囊孢子的收集
        2.2.4 单子囊孢子的分离
    2.3 子囊孢子种的初筛
        2.3.1 子囊孢子种栽培种制作
        2.3.2 栽培及管理
        2.3.3 单子囊孢子种的鉴定
    2.4 子囊孢子种的复筛
        2.4.1 5株菌株菌丝在不同碳源、氮源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分析
        2.4.2 5 株菌株产生的菌核数量分析
        2.4.3 5株菌株抗病力测定
        2.4.4 5株菌株的生产性能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子囊孢子种资源
    3.2 子囊孢子种的筛选
    3.3 5株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4 5株菌株菌丝对不同碳源利用差异分析
    3.5 5株菌株菌丝对不同氮源利用差异分析
    3.6 5株菌株菌丝在PDA平板上产生菌核的差异分析
    3.7 5株菌株的抗霉差异分析
    3.8 5株菌株产量差异分析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工作总结
    4.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4)陕北南泥湾野生羊肚菌研究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泥湾野生羊肚菌资源研究现状
    1.1 种类
    1.2 分布与发生季节
    1.3 生态环境与生长条件
    1.4 驯化研究
2 存在的问题
    2.1 分类处于形态学水平
    2.2 人工驯化栽培进展缓慢
    2.3 过渡采挖致资源破坏严重
3 研究对策
    3.1 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系统调查
    3.2 营养及药用成分研究
    3.3 人工驯化和合理开发利用
    3.4 开发利用应与资源保护相结合

(5)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野生羊肚菌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环境概况
    1.2 野外调查
    1.3 实验室内分离鉴定
2 调查结果
    2.1 羊肚菌的种类及其形态学特征
        2.1.1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
        2.1.2 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 (Vent.) Pers.]
        2.1.3 尖顶羊肚菌 (Morchella conica Fr.)
        2.1.4 黑脉羊肚菌 (Morchella angusticeps Peck)
        2.1.5 小羊肚菌 (Morchella deliciosa Fr.)
        2.1.6 紫褐羊肚菌 (Morchella purpurascens Jct.)
        2.1.7 半开羊肚菌 (Morchella semilibera DC.∶Fr.)
    2.2 发生季节调查
    2.3 发生区地形及植被调查
    2.4 土壤调查
    2.5 温湿度调查
3 结论

(6)云南产羊肚菌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羊肚菌属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概况
    1.1 羊肚菌属的分类学研究概况
        1.1.1 羊肚菌科的分类
        1.1.2 羊肚菌属的分类
    1.2 羊肚菌属生态学研究概况
        1.2.1 羊肚菌发生地的气候特征
        1.2.1.1 气温
        1.2.1.2 水分条件
        1.2.1.3 光照
        1.2.1.4 空气
        1.2.1.5 羊肚菌发生地气候特征在人工栽培中的指导意义
        1.2.2 羊肚菌发生地的地形地貌特征
        1.2.3 羊肚菌发生地的土壤特征
        1.2.3.1 羊肚菌发生地的土壤类型
        1.2.3.2 成土母岩
        1.2.3.3 理化特征
        1.2.3.4 土壤酸碱度
        1.2.3.5 羊肚菌发生地土壤特征在人工栽培上的指导意义
        1.2.4 羊肚菌发生地中的土壤微生物
        1.2.5 羊肚菌发生地的植被特征
        1.2.5.1 羊肚菌发生地的主要植被类型
        1.2.5.2 羊肚菌发生地的群落结构特点
        1.2.5.3 羊肚菌发生地的常见伴生植物
        1.2.5.4 不同植被类型中的羊肚菌种类差异
        1.2.6 羊肚菌的物候及生活史特征
        1.2.6.1 羊肚菌的生活史特征
        1.2.6.2 羊肚菌在产地的发生时间
        1.2.6.3 羊肚菌的生长周期
2. 羊肚菌属的分类学研究
    2.1 羊肚菌属的分类学研究方法
    2.2 南羊肚菌属的分类学研究
3. 羊肚菌属的生态学研究
    3.1 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3.1.1 研究地点及研究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伴生植物种类
        3.3.2 伴生植物区系
        3.3.3 伴生植物优势种分析
        3.3.4 不同种羊肚菌生境差异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一:羊肚菌发生地伴生植物名录
附录二:羊肚菌发生地伴生大型菌名录
致谢

(8)羊肚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态环境及分布
        1.1.1 海拔
        1.1.2 植被
        1.1.3 土壤
        1.1.4 生活习性
    1.2 营养特性
        1.2.1 碳源
        1.2.2 氮源
        1.2.3 维生素
        1.2.4 微量元素
        1.2.5 有机酸和提取物质及植物生长调节剂
    1.3 环境因子
        1.3.1 野生发生时间
        1.3.2 温度
        1.3.3 湿度
        1.3.4 酸碱度
        1.3.5 光照
        1.3.6 空气
    1.4 羊肚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1.4.1 羊肚菌的营养价值
        1.4.2 氨基酸
        1.4.3 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
        1.4.4 多糖
        1.4.5 脂肪酸
        1.4.6 矿物质元素
        1.4.7 其它成分
    1.5 药用及保健价值
        1.5.1 羊肚菌的药用价值
    1.6 羊肚菌菌核的研究
    1.7 羊肚菌子实体的人工栽培研究
        1.7.1 半人工栽培
        1.7.2 人工栽培
        1.7.3 栽培原料
    1.8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1.8.1 酶
    1.9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羊肚菌的营养生理特性研究
    2.1.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菌种
        2.1.1.2 培养基
        2.1.2 菌种的制备
        2.1.3 试验方法
        2.1.3.1 不同碳源物质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3.2 不同氮源物质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3.3 不同无机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3.4 维生素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3.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碳源物质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氮源物质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 不同无机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1 含常量矿物质元素的无机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2 含微量矿物质元素的无机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4 维生素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环境因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与菌核形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菌种
        3.1.1.2 培养基
        3.1.2 试验方法
        3.1.2.1 不同环境因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1.2.2 不同环境因子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3.1.3 菌核的定量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培养基初始pH 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影响
        3.2.2 不同温度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光照强度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4 不同C0_2 浓度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5 不同初始pH 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3.2.6 不同温度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3.2.7 不同光照强度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3.2.8 不同C0_2 浓度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3.2.9 不同含水率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3.3.1 培养基初始pH 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影响
        3.3.2 不同温度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光照强度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4 不同C0_2 浓度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5 不同初始pH 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3.3.6 不同温度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3.3.7 不同光照强度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3.3.8 不同C0_2 浓度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3.3.9 不同基质含水率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第四章 基质配方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菌种
        4.1.1.2 培养基
    4.2 方法
        4.2.1 不同栽培原料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4.2.1.1 栽培料配方
        4.2.1.2 试验方法
        4.2.2 不同基质配方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4.2.2.1 试验设计
        4.2.2.2 试验设计及实施方案
        4.2.2.3 栽培及试验方法
        4.2.2.4 菌核的大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栽培原料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4.3.2 不同基质配方对羊肚菌菌核面积的影响
        4.3.3 单因素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4.3.4 交互作用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4.3.4.1 木屑和玉米芯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4.3.4.2 木屑和麸皮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4.3.4.3 玉米芯和麸皮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4.3.5 羊肚菌菌核形成配方优化
    4.4 结论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浙江省羊肚菌属真菌资源调查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整理
    2.2 资源调查
    2.3 材料和仪器
    2.4 标本整理
    2.5 鉴定分离
    2.6 生境观察
3 调查结果
    3.1 种类和生物学特征
        3.1.1 黑脉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 Peck.
        3.1.2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
        3.1.3 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 (Vent.) Pers.
        3.1.4 宽肋羊肚菌Morchella costata (Vent) Pers.
        3.1.5 小羊肚菌Morchella deliciosa Fr.
        3.1.6 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 Pers.
    3.2 环境与生态学条件
        3.2.1 生境类型
        3.2.2 生态条件
        3.2.2.1 地形
        3.2.2.2 土壤
        3.2.2.3 气温
        3.2.2.4 空气
        3.2.2.5 光照
        3.2.2.6 季节
    3.3 区域与地理学分布
        3.3.1 地理分布
        3.3.2 区域分布
4 讨 论

(10)黑脉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羊肚菌属的种类及分布
    2 羊肚菌的生态环境
    3 羊肚菌的形态学研究
    4 羊肚菌的培养特性研究
    5 羊肚菌子实体的人工栽培研究
    6 羊肚菌的应用价值
        6.1 羊肚菌的食用价值
        6.2 羊肚菌的药用价值
        6.3 羊肚菌深层发酵及发酵制品的保健机理
    7 讨论与展望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黑脉羊肚菌子实体
    1.2 菌种
    1.3 试剂和药品
    1.4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黑脉羊肚菌菌株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2.1.1 培养基
        2.1.2 菌株的分离
        2.1.3 菌株的纯化和保存
        2.1.4 菌株的杂交试验
        2.1.5 菌株基因组DNA的制备
        2.1.6 菌株基因组DNA纯度及浓度的测定
        2.1.7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基因组DNA
        2.1.8 PCR扩增特异性DNA片段
        2.1.9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2.1.10 DNA序列测定和序列分析
    2.2 黑脉羊肚菌菌株的培养及培养特性观察
        2.2.1 培养基
        2.2.2 菌丝体的培养
        2.2.3 菌落特征观察
        2.2.4 菌丝日均长速的测定
        2.2.5 菌落干重的测定
        2.2.6 SPSS软件的统计方法
    2.3 黑脉羊肚菌菌丝的分化
        2.3.1 石蜡切片的制作、染色与观察
        2.3.2 菌丝、菌核装片制作、荧光染色与观察
        2.3.3 超薄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2.3.4 菌核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结果与分析
    1 菌株的杂交试验和供试菌株的筛选
        1.1 菌株的杂交试验
        1.2 供试菌株的筛选
    2 菌种鉴定
        2.1 培养特征观察
        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论
    3 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营养基质研究
        3.1.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1.2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1.4 不同碳氮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2 培养条件研究
        3.2.1 不同培养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光照强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3 生长曲线的测定
        3.4 菌丝体培养特征
        3.5 菌核培养特征
        3.6 菌落特征
        3.7 菌丝分化研究
        3.7.1 菌丝分化的显微结构特征观察(气生、基内、核、子实体)
        3.7.2 菌丝分化的细胞核观察(气生、基内、核)
        3.7.3 菌丝分化的超微结构特征观察(气生、基内、核)
        3.8 菌核分化发育过程研究
        3.8.1 菌核分化发育过程的显微结构特征观察
        3.8.2 菌核分化发育过程的细胞核观察
        3.8.3 菌核分化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特征观察
讨论
主要结论
图版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陕北野生羊肚菌产区与非产区土壤主要有效成份及酸碱度分析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野生羊肚菌发生处生态环境及主要养分情况分析[J]. 李云霞,原佳敏,李青,韩鹏远,柴美清,张锁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1)
  • [2]人造林场羊肚菌自然发生处不同土层土壤情况分析[J]. 李青,原佳敏,李云霞,柴美清,张锁峰,李素玲,刘虹. 山西农业科学, 2020(04)
  • [3]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e)子囊孢子种的选育[D]. 文英杰.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4]陕北南泥湾野生羊肚菌研究现状及对策[J]. 赵瑞华,任桂梅,贺晓龙,刘月芹. 陕西农业科学, 2019(06)
  • [5]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野生羊肚菌资源调查[J]. 王洁,郭瑞,秦鹏,王龙,赵玉卉,路等学. 林业科技通讯, 2017(06)
  • [6]云南产羊肚菌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D]. 李莹霞. 云南大学, 2015(09)
  • [7]新疆野生羊肚菌研究现状及展望[J]. 武冬梅,许文涛,谢宗铭,罗云波,李全胜. 食品工业科技, 2013(01)
  • [8]羊肚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D]. 朱永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9]浙江省羊肚菌属真菌资源调查初报[J]. 龙正海,许建安,周惠燕,纪其雄. 经济林研究, 2006(04)
  • [10]黑脉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生物学特性研究[D]. 董雪. 首都师范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陕北野生羊肚菌产区与非产区土壤主要有效成分及pH值分析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