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纳切克小交响曲的民族与个性

论雅纳切克小交响曲的民族与个性

一、浅析亚纳切克《小交响曲》的民族性与个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才明[1](2020)在《20世纪初期交响曲的“小型化”现象探究 ——以三部作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期是一个风格多元且充满变革的时代,在该期间诞生的许多交响曲作品中,尤其在乐队规模以及作品的长度上显现出一种“小型化”现象特征,开始以一种新鲜的方式重新演绎交响曲。本论文以雅纳切克《小交响曲》、布里顿《简易交响曲》以及普罗科菲耶夫《小交响曲》三部作品为例,通过对三部作品中的“共性”与“个性”化的现象特征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将20世纪初期交响曲“小型化”现象的溯源关系得出结论。本论文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包含了第一章与第二章,分别对20世纪初期交响曲出现的新趋势与三位作曲家的艺术生涯以及三部作品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二个部分为三部作品中的形态分析部分,包含了第三章至第七章。这五个章节中对主题分析其中包括了主题结构、主题的轮廓、主题的展开以及主题的音高内涵这几个方面;第四章主要从旋律与和声两个方面对作品中“调式化”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第五、第六章里分别对作品中的织体组织与结构模式分别进行的分析阐述,其中对织体组织的分析包括了固定音型的使用、层次结构、节奏素材复调织体等等;结构模式则为组曲式的特征;第七章主要从编制上与音色处理上入手对作品进行的配器分析。第三个部分主要对“20世纪初期交响曲创作中的‘小型化’现象”风格溯源进行最后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本论文的主要学术成果:将三部交响曲作品与“小型化”所相关的表层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小型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内涵逻辑。

陈思[2](2019)在《论亚纳切克钢琴套曲《杂草丛生的小径》(第一集)中的意境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琴套曲《杂草丛生的小径》是伟大的捷克作曲家莱奥斯·亚纳切克(Leos Janacek,1854-1928)的一部富有意境美的音乐作品。本文从该作品的标题、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演奏中的“意境美”入手探讨该作品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及“韵味无穷”特点,从而延伸出的“自然美”、“朦胧美”以及“超越美”的无限意蕴。

孟嫦誉[3](2019)在《世纪之交音乐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探讨 ——以莱奥什·亚纳切克的两首管弦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莱奥什·亚纳切克(Leos Janacek,1854-1928),一位生活在世纪之交的捷克斯拉夫作曲家,终其一生都在民族音乐与现代理论道路上探索和创新。他与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ich Smetana,1824-1884)、安托宁·德沃夏克(Antonín Dvo?ák,1841-1904)一同被称为捷克的音乐“三杰”。而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多样,涉猎广泛,但大部分优秀且成功的音乐作品都谱写自他生命后几十年中。《塔拉斯·布尔巴》和《小交响曲》是亚纳切克历经了十九世纪欧洲大革命与二十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积累了大量的音乐经验后创作的极富时代特征的管弦乐作品。这两首管弦乐作品毫无保留的展现了作曲家对国家与民族的赤子之情,在具体创作中作曲家,既保留了捷克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和欧洲传统音乐的部分技法,又吸纳了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多维度思维。本文将以亚纳切克的这两首管弦乐作品为媒,对其创作背景、音乐特征、民族性与现代性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挖掘和发现亚纳切克管弦乐作品中的语言魅力,希望通过展现世纪之交音乐的风采来获得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启发。

盛雅妮[4](2020)在《雅纳切克《小交响曲》的创作技法特征》文中认为莱奥什·雅纳切克(Leos Janacek,1854-1928),20世纪捷克着名作曲家,其作品极具魅力。本文以雅纳切克的管弦乐队作品《小交响曲》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声、管弦乐队处理手法及交响套曲结构等这些创作技法特征,并以此来探索这部作品的交响性特征。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雅纳切克及小交响曲。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从主题、和声、对称式节奏、多变的节拍与速度记号、管弦乐队处理手法、交响套曲结构及调性布局这些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最后,通过第二部分得出的创作技法特征来提炼出此部作品的交响性特征。

曹莹[5](2018)在《从《荒草丛生的小径》看亚纳切克创作中的民族性》文中研究指明莱奥斯·亚纳切克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捷克现代作曲家。是继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之后捷克重要的作曲家,他具有强烈的民族个性和特殊魅力。亚纳切克不仅是一位作曲家,还是一位民族音乐学家,他深入捷克摩拉维亚地区,发掘整理民族民间音乐,他所提出的“语调理论”为20世纪勋伯格等先锋派作曲家提供了创作源泉。他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局限于将民族音乐元素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而在于对整个民族文化概念的宏观把握。这篇论文以亚纳切克创作的钢琴小品集《荒草丛生的小径》为切入点,从三个部分论证亚纳切克在这部作品创作中融汇的捷克民族音乐理念。文章第一部分以捷克地理环境、宗教环境、语言环境为背景,研究捷克民族音乐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传承。在此基础上,亚纳切克收集整理民间音乐,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提出了他着名的“语调理论”。文章第二部分具体以《荒草丛生的小径》为例,从音乐的题材特征、旋律特征、节奏特征、调式特征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亚纳切克在音乐创作中对于捷克民间音乐的挖掘应用与创新。文章第三部分是亚纳切克为20世纪捷克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的贡献:由于他对捷克摩拉维亚地区民间音乐的收集与整理,为民族音乐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由于他融合创新式的作曲技法,为20世纪音乐发展开启了先河。

雒鹏翔[6](2016)在《用音乐铸造的“悲剧精神” ——论王西麟的交响乐创作》文中研究指明王西麟用交响乐音乐语言来诉说与反思苦难,并在创作中形成了他个性化的悲剧精神的美学思想。他的人生经历、精神内涵、美学思想是他音乐作品的灵魂、创作技术的根基。无论是他对民间音乐的创造性运用,还是对西方作曲技术的借鉴,都是为了能够用民族化和交响化相融合的音乐语言来表达他的悲剧精神。通过对他在不同人生阶段中创作的五部重要的交响乐作品(两部协奏曲与三部交响曲),进行从形态技术到人文美学、从精神内涵到音乐音响、从宏观构思到微观创作等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他用交响性思维以“形、神、意”三种不同的维度来改造与运用民间音乐的具体特点,以及他在交响乐创作的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常用的长呼吸结构思维,来进一步理解他音乐作品中深刻的悲剧精神美学思想。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以达到对作曲家精神世界与音乐语言之间相互关联的分析研究。

毛雅南[7](2014)在《西方音乐历史中的“波希米亚”文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波希米亚文化思潮是欧洲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该文化思潮诞生于19世纪初的捷克民族,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在欧洲获得迅速发展并广泛传播,形成20世纪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它波及到西方现代历史中艺术领域的许多方面,在西方音乐领域表现出的多元性现象,不仅丰富和拓宽了现代西方的艺术领域,对现代西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纵观国内外音乐学家和理论学家们对波希米亚音乐文化的关注,国外研究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关于波希米亚的着作十分丰富,但主要从史学和文学角度研究,音乐领域较少。国内关注波希米亚文化思潮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以历史学、艺术社会学、美学研究方向为主,音乐领域里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本文拟将波希米亚音乐文化置于西方音乐历史领域中考察,既可以填补波希米亚文化现象在音乐领域的空白,也能够对西方音乐历史文化研究起到丰富与完善的作用。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为西方音乐史中的“波希米亚”文化现象阐释,第一节对“波希米亚”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节对该文化思潮在西方音乐历史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西方音乐历史中“波希米亚”音乐特征进行分析,第一节分析本土音乐家创作的作品特征,第二节分析非本土音乐家创作的作品特征。第三章为“波希米亚”音乐文化思潮与音乐创作的关联分析,第一节对波希米亚音乐文化思潮与音乐创作思维分析,第二节对波希米亚文化思潮下的创作情结分析。本文将从历史学、文化学、音乐学角度对波希米亚音乐文化的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出这一特殊的音乐文化对西方音乐历史的积极影响。

王蓓[8](2014)在《微妙之中见真谛 ——哈巴二十世纪微分音音乐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洛伊斯·哈巴(Alois Haba,1893—1973)是二十世纪捷克着名的作曲家、理论家与教育家,他对二十世纪微分音音乐的探索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具有捷克民族民间音乐色彩的微分音音乐与二十世纪的现代技法完美融合,创作出的微分音音乐保持了捷克民族民间音乐的质朴精华。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为二十世纪的捷克音乐打开一扇新的窗口,所以,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捷克微分音音乐创作的先驱是不容置疑的。哈巴不仅在微分音音乐的创作上有着一定的建树,还在专业音乐教学中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培养了众多励志于捷克民族民间音乐的杰出作曲家,成为布拉格音乐学院最具影响的教师之一,推动了捷克二十世纪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哈巴一生的理论研究在捷克音乐理论的领域也独树一帜,他的《四分音体系的和声基础》是有史以来最为详细的微分音理论研究成果,为后人更进一步的了解微分音及其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哈巴能够成为捷克乃至欧洲二十世纪杰出的作曲家是因为他不懈的努力和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他不仅仅是捷克微分音音乐的先导者,同时也是一个将民族音乐与现代二十世纪手法完美交融的独特的作曲家。因此,他的微分音音乐研究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业界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的被大家重视。本文主要以捷克作曲家哈巴为代表,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对其微分音的理论体系以及其微分音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进行分析总结,同时以哈巴的音乐创作理念去探究二十世纪的微分音音乐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微妙之处。引言部分主要是简单介绍哈巴微分音音乐的研究现状及论点的提出。第一章是对作曲家哈巴的音乐成长经历以及他自身的音乐成就的介绍。第二章是对作曲家哈巴微分音形态表现的简单介绍以及对哈巴代表作品《第二幻想曲》进行音乐分析,从核心音程、五声音阶、节拍与主题结构四个方面来阐述哈巴二十世纪微分音音乐的创作特征。第三章是通过二十世纪西方微分音音乐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哈巴作为二十世纪微分音音乐的先导者的突出贡献两个方面来总结哈巴与二十世纪的微分音音乐。结语是总结哈巴二十世纪微分音音乐的创作对捷克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二十世纪现代音乐创作发展的贡献及价值。

屠艳[9](2014)在《歌剧《卡佳·卡巴诺娃》中节奏形态的民族性》文中研究指明歌剧《卡佳·卡巴诺娃》是20世纪捷克民族主义音乐家莱奥斯·亚纳切克创作的第六部歌剧,这部歌剧在创作技法上融合了民族性与20世纪音乐思维,以新颖、个性化的民族音乐语言突显出东欧的民族特质。本文拟立足于歌剧《卡佳·卡巴诺娃》中的节奏形态,探讨其中彰显的民族特色。

张梁[10](2012)在《19-20世纪中叶捷克音乐的社会学研究》文中指出捷克是一个有着悠久的音乐历史传统的国家,自19世纪开始,以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为首捷克民族乐派为民族风格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在音乐社会学的视角下,通过对19——20世纪中叶捷克的社会音乐生产、音乐职业、音乐商品和音乐听众的分析,力图寻找捷克音乐丰富的社会学价值。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捷克社会音乐生产的分析。第一节笔者首先介绍了19——20世纪中叶捷克的社会历史概况,划分为三个部分:1918年之前的捷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建立、慕尼黑协定和二战的最终胜利。在第二节,笔者对捷克的社会音乐生产进行了分析,这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音乐创作生产分析、音乐表演生产分析、音乐伺服生产分析,总结了他们的社会特点和所具备的社会功能。第二部分是对捷克音乐职业和音乐商品的分析。笔者在第一节分析了捷克的音乐职业,首先是对捷克音乐职业的分类,将其分为专业性的音乐职业和非专业性的音乐职业,专业型的音乐职业主要由作曲家、表演艺术家、指挥家、教育家和理论家构成,而非专业性的音乐职业则主要是指在城市和乡村之中以音乐的演唱、演奏活动为谋生的主要来源的人员所从事的音乐职业。随后,笔者总结着音乐从职人员的社会功能。第二节是对捷克音乐商品化趋势的分析:捷克音乐的商品化主要体现在音乐作品的商品化和音乐表演的商品化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捷克音乐商品化的作用——扩大音乐传播范围、与音乐职业相互促进发展。第三部分是捷克的社会音乐听众分析。笔者首先介绍了国外学者阿多诺、索哈尔对音乐听众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在他们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对捷克的音乐听众分类做了进一步设想——专业型听众、高素质听众、民族音乐听众和娱乐型。随后,又对音乐听众在社会音乐活动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进行了分析,认为有两种角色——评判者、传播者。

二、浅析亚纳切克《小交响曲》的民族性与个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亚纳切克《小交响曲》的民族性与个性(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初期交响曲的“小型化”现象探究 ——以三部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依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交响曲在世纪之初的新趋向
    第一节 交响曲“小型化”的演变轨迹
        一、交响曲的成型模式
        二、交响曲的缩减变化
        三、交响曲的扩大变化
        四、交响曲的“二次”缩减变化
    第二节 交响曲“小型化”的扎堆现象
    第三节 提出问题
第二章 作曲家与作品简介
    第一节 雅纳切克与《小交响曲》简介
        一、雅纳切克的艺术生涯
        二、《小交响曲》作品简介
    第二节 布里顿与《简易交响曲》简介
        一、布里顿的艺术生涯
        二、《简易交响曲》作品简介
    第三节 普罗科菲耶夫与《小交响曲》简介
        一、普罗科菲耶夫的艺术生涯
        二、《小交响曲》作品简介
第三章 “小型化”的主题形态
    第一节 主题的结构特征
        一、微小的“旋律核”
        二、微小的“节奏核”
    第二节 主题的轮廓特征
        一、音阶式
        二、和弦分解式
        三、音阶式与和弦分解式混合型
    第三节 主题的展开形式
        一、单一主题的展开形式
        二、主题轮廓的贯穿
    第四节 主题的音高内涵
        一、最大限度将主题“小型化”
        二、主题的非展开型写法
        三、扩大主题本身之外的表现空间
    小结
第四章 “小型化”的调域展开空间
    第一节 “调式化”音乐语言的演变历史轨迹
    第二节 作品中的“调式化”特征体现
        一、旋律中的调式化体现
        二、和声中的调式化体现
    小结
第五章 “小型化”的织体组织形态
    第一节 固定音型的使用
        一、雅纳切克《小交响曲》中的固定音型使用
        二、布里顿《简易交响曲》中的固定音型使用
        三、普罗科菲耶夫《小交响曲》中的固定音型使用
    第二节 音型中的层次结构
        一、包含多层旋律的音型
        二、大跳音程将层次分离
        三、将多层次的织体浓缩为单一织体形式
    第三节 简洁的节奏素材
        一、重复式
        二、对称式
    第四节 “三音列”的纵横贯穿
    第五节 复调织体的充分运用
        一、模仿手法的运用
        二、对比复调手法的运用
    小结
第六章 “小型化”的结构模式
    第一节 组曲式套曲结构
        一、舞曲风格的乐章
        二、组曲化的乐章组合形式
    第二节 小型曲式的运用
    小结
第七章 “小型化”的乐队处理
    第一节 多样化的乐队编制
        一、弦乐组的乐队编制
        二、双管的乐队编制
        三、自由化的乐队编制
    第二节 统一音色的配器处理
        一、突出的纯音色配器处理
        二、层次分明的混合音色
    小结
结论
    一、“小型化”交响曲的浅层特征
    二、“小型化”交响曲的参照视角
    三、导致“小型化”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
    四、“小型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内涵逻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论亚纳切克钢琴套曲《杂草丛生的小径》(第一集)中的意境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一、“情景交融”的标题体现意境的“自然美”
    1.文学性标题表现“景中情”
    2.情绪性标题表现“情中景”
二、“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体现意境的“朦胧美”
    1.旋律的层次感体现“朦胧”的想象美
    2.节奏的不规则体现“朦胧”的时间美
    3.调性的复杂性体现“朦胧”的模糊美
    4.和声的融合性体现“朦胧”的交叠美
三、“韵味无穷”的演奏体现意境的“超级美”
结论
注释与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世纪之交音乐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探讨 ——以莱奥什·亚纳切克的两首管弦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亚纳切克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捷克与斯洛伐克
    第二节 世纪之交捷克音乐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亚纳切克与两首管弦乐作品概述
    第一节 亚纳切克的生平
    第二节 亚纳切克的创作综述
    第三节 亚纳切克与两首管弦乐作品介绍
        一、《塔拉斯·布尔巴》
        二、《小交响曲》
第三章 两首管弦乐作品的民族性特点
    第一节 题材选择与灵感来源
    第二节 旋律与节奏中的民族性特征
        一、旋律中的歌唱性
        二、节奏中的民族性
第四章 两首管弦乐作品的现代性特点
    第一节 “现代性”的溯源与界定
    第二节 对传统和声的继承和突破
        一、三度结构的和弦
        二、非三度结构的和声
        三、双重和声
第五章 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节 对音色的理解及音响效果的运用
        一、铜管乐器
        二、木管乐器
        三、键盘与打击乐
    第二节 亚纳切克的综合艺术观
        一、对民族与国家的认识
        二、对人性与生命的理解
    第三节 对音乐理论与艺术观的继承和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雅纳切克《小交响曲》的创作技法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背景情况
        (一)核心材料
        (二)直接材料
        (三)间接材料
        (四)外文文献
    三、研究思路
    四、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 雅纳切克及《小交响曲》概述
    第一节 雅纳切克概述
        一、音乐启蒙与探索时期1873-1893年
        二、创作成熟时期1894年-1918年
        三、晚期创作时期1919-1928年
    第二节 《小交响曲》概述
第二章 主题及和声分析
    第一节 主题分析
        一、动力性主题
        (一)第一乐章主题分析
        (二)第二乐章主题分析
        (三)第四乐章主题分析
        二、抒情性主题
        (一)第三乐章主题分析
        (二)第五乐章主题分析
    第二节 主题的贯穿与发展
        一、动力性主题贯穿与发展
        二、抒情性主题贯穿与发展
    第三节 第一乐章于末乐章的材料渗透
        一、末乐章的主题贯穿于发展
        二、第一乐章于末乐章的渗透与发展
        三、各乐章的材料于末乐章的渗透
    第四节 和声分析
        一、和弦材料
        (一)四度叠置和弦
        (二)五度叠置和弦
        (三)四五度和弦
        二、和声进行
        (一)平行进行
        (二)持续性和声进行
        (三)二度音程关系的低音进行
第三章 对称式节奏及多变的节拍与速度记号
    第一节 对称式节奏
    第二节 多变的节拍与速度记号
第四章 管弦乐队处理手法
    第一节 管弦乐队编制
        一、整体管弦乐队编制
        二、局部管弦乐队编制
    第二节 、各乐器组演奏法特点
    第三节 、管弦乐队织体形态
        一、线状织体
        二、点状织体
        三、块状织体
        四、复合织体
    第四节 线条-和声性因素的音型化织体
        一、节奏音型化
        二、线条音型化
        三、和声音型化
        (一)摇荡式和声音型写法
        (二)密集式分解和声音型写法
        (三)开放式分解和声音型写法
        四、混合音型化
    第五节 音响的呼应及转接手法
        一、音响的呼应的手法
        二、音响的转接手法
        (一)同质性音响元素的转接
        (二)异质性音响元素的转接
第五章 交响套曲结构与调性布局
    第一节 交响套曲结构
        一、整体交响套曲结构
        二、局部各乐章曲式结构
    第二节 调性布局
        一、临时调号记谱方式
        二、交响套曲的整体调性布局
        三、各乐章的调式调性关系
结论—雅纳切克《小交响曲》的交响性特征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专着
    论文
    期刊
作者简介
致谢

(5)从《荒草丛生的小径》看亚纳切克创作中的民族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创新处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一、捷克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概述
    (一)捷克地理环境与捷克民族音乐
    (二)捷克宗教与捷克民族音乐
    (三)捷克语言与捷克民族音乐
二、亚纳切克《荒草丛生的小径》中的民族性体现
    (一)作曲家亚纳切克
    (二)《荒草丛生的小径》创作背景
    (三)《荒草丛生的小径》中的民族性体现
三、亚纳切克对20世纪捷克民族主义音乐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一)亚纳切克为民族音乐学做出的贡献
    (二)亚纳切克语调理论的贡献及影响
    (三)亚纳切克对20世纪音乐家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6)用音乐铸造的“悲剧精神” ——论王西麟的交响乐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立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作曲家王西麟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创作历程
    第一节 与音乐结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第二节 追寻作曲理想的求学之路
    第三节 刻骨铭心的山西苦旅
    第四节 命运的转折
    第五节 说出“苦难”与升华“苦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王西麟的音乐创作美学思想
    第一节 王西麟“悲剧精神”的形成与体现
        一、王西麟“悲剧精神”的形成
        二、“悲剧精神”在王西麟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第二节 如何用“交响性”思维认识民族民间音乐
        一、“交响性”思维的属性
        二、西方“民族乐派”对民间音乐的“交响化”认识与运用
        三、王西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交响性”创作思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王西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创造性运用
    第一节 对传统旋律的变化引用
        一、对传统旋律变形处理的音乐主题
        二、对传统旋律性格变化的音乐主题
    第二节 对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
        一、运用民间音乐中的特性音调
        二、运用民间音乐中的特殊调式音阶
        三、运用民间音乐中的特征节奏型
        四、运用戏曲音乐中的唱腔与念白
    第三节 对五声性四五度三音列的运用
        一、四五度三音列骨干音
        二、由四五度三音列扩展出的色彩音
        三、由四五度三音列骨干音与色彩音辐射出的寄生音
        四、不同四五度三音列之间的转调与混合运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王西麟交响乐作品中的长呼吸结构思维
    第一节 长呼吸结构思维在音乐主题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增生展衍式展开发展手法
        二、变奏展衍式展开发展手法
        三、分裂展衍式展开发展手法
        四、混合展衍式展开发展手法
    第二节 “嵌入式”递进展开的长呼吸“结构场”
        一、由“对比”到“融合”的“嵌入式”递进展开的长呼吸“结构场”
        二、由“背景”到“前景”的“嵌入式”递进展开的长呼吸“结构场”
    第三节“惯性动势”特点的长呼吸结构思维
        一、“节奏惯性”式的长呼吸结构思维
        二、“帕萨卡里亚”式的长呼吸结构思维
        三、“赋格段”式的长呼吸结构思维
        四、混合“惯性动势”特点的长呼吸结构思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王西麟两部协奏曲作品分析
    第一节《小提琴协奏曲》(OP.29/39)
        一、第一乐章分析
        二、第二乐章分析
        三、第三乐章分析
    第二节《钢琴协奏曲》(OP.56)
        一、第一乐章分析
        二、第二乐章分析
        三、第三乐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王西麟三部交响曲作品分析
    第一节《第三交响曲》(OP.26)
        一、第一乐章分析
        二、第二乐章分析
        三、第三乐章分析
        四、第四乐章分析
    第二节《第四交响曲》(OP.38)
        一、第一部分分析
        二、第二部分分析
        三、第三部分分析
        四、第四部分分析
    第三节《第五交响曲》(OP.40)
        一、第一部分分析
        二、第二部分分析
        三、第三部分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一、作曲家、艺术家的“社会人”属性
    二、民间音乐与严肃音乐
    三、对民间音乐的内化
    四、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内化
    五、思想者王西麟与他的音乐创作留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王西麟主要作品年表
附录二:王西麟发表的主要文章
附录三:王西麟个人作品音乐会
附录四:王西麟总谱出版年表
个人简历
后记

(7)西方音乐历史中的“波希米亚”文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西方音乐史中的“波希米亚”文化现象阐释
    1.1 “波希米亚”的概念界定
        1.1.1 历史概念
        1.1.2 地理概念
        1.1.3 民族概念
        1.1.4 文化概念
    1.2 “波希米亚”文化思潮中的音乐现象描述
        1.2.1 本土波希米亚音乐现象
        1.2.2 非本土波希米亚音乐现象
    单元小结
2 西方音乐历史中的“波希米亚”音乐风格特征分析
    2.1 本土音乐家创作的作品分析
        2.1.1 音高与节奏分析
        2.1.2 调式调性分析
        2.1.3 配器与演奏法分析
        2.1.4 结构与音响分析
        2.1.5 小结
    2.2 非本土音乐家创作的作品分析
        2.2.1 音高与节奏分析
        2.2.2 调式调性分析
        2.2.3 配器与演奏法分析
        2.2.4 结构与音响分析
        2.2.5 小结
    单元小结
3 “波希米亚”音乐文化思潮与音乐创作的关联分析
    3.1 波希米亚音乐文化思潮与音乐创作思维分析
    3.2 波希米亚文化思潮下的创作情结分析
        3.2.1 守土情结的作曲家
        3.2.2 “流浪”情结的作曲家
    单元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微妙之中见真谛 ——哈巴二十世纪微分音音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哈巴的生平及其音乐成就
    第一节 哈巴的生平
    第二节 哈巴的音乐成就
        一. 音乐创作
        二. 教书育人与理论研究成果
第二章 哈巴微分音音乐的创作特征——以《第二幻想曲》为例
    第一节 哈巴微分音的形态表现
        一. 非传统的乐器特征
        二. 微分音的认知方式
    第二节 《第二幻想曲》中的音高组织
        一. 独特的微分音核心音程
        二. 《第二幻想曲》中哈巴微分音五声音阶的结构及调式趋向
    第三节 微分音的和声运行轨迹
        一. 微分音的和弦结构
        二. 微分音和声语汇
    第四节 《第二幻想曲》节拍的独具匠心
        一. 不规则的重音表现
        二. 节拍变换的无穷动力
    第五节 曲式结构与主题的展开手法
        一. 曲式结构
        二. 乐段主题的展开手法
第三章 哈巴与二十世纪西方微分音音乐的发展特征
    第一节 二十世纪欧洲作曲家对微分音音乐的探索
        一. 创作理念的确立
        二. 创作方式的尝试
        三. 创作技法的新颖
    第二节 哈巴二十世纪微分音音乐的突出贡献
        一. 作曲技术的开拓
        二. 音乐理论的新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歌剧《卡佳·卡巴诺娃》中节奏形态的民族性(论文提纲范文)

(1)对称式节奏
(2)规则节奏
(3)复节奏
(4)自由变换的节拍

(10)19-20世纪中叶捷克音乐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的研究文献
        2、 国外的研究文献
第一章 19—20 世纪中叶捷克的社会音乐生产
    第一节 19 世纪——20 世纪中叶捷克社会和音乐发展概况
        一、 1918 年前的捷克
        二、 民族独立和共和国的建立
        三、 法西斯的侵略和二战的最终胜利
    第二节 19——20 世纪中叶捷克的社会音乐生产初探
        一、 19—20 世纪中叶捷克的社会音乐创作生产
        二、 19—20 世纪中叶捷克的音乐表演生产
        三、 19—20 世纪中叶捷克的音乐伺服生产
第二章 19——20 世纪中叶的捷克音乐职业和音乐商品
    第一节 捷克的音乐职业
        一、 捷克音乐职业的主要类别
        二、 捷克专业性音乐职业的主要特点
        三、 捷克音乐从职人员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捷克的音乐商品
        一、 捷克音乐的商品化趋势
        二、 捷克音乐商品化的社会作用
第三章 19——20 世纪中叶捷克的音乐听众
    第一节 捷克音乐听众的分类设想
        一、 阿多诺和索哈尔的音乐听众分类方法简述
        二、 捷克的音乐听众分类设想
    第二节 捷克音乐听众的社会角色
        一、 音乐作品的评判者
        二、 音乐文化的传播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浅析亚纳切克《小交响曲》的民族性与个性(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初期交响曲的“小型化”现象探究 ——以三部作品为例[D]. 王才明.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论亚纳切克钢琴套曲《杂草丛生的小径》(第一集)中的意境美[D]. 陈思.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世纪之交音乐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探讨 ——以莱奥什·亚纳切克的两首管弦乐为例[D]. 孟嫦誉.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4]雅纳切克《小交响曲》的创作技法特征[D]. 盛雅妮.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5]从《荒草丛生的小径》看亚纳切克创作中的民族性[D]. 曹莹.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6]用音乐铸造的“悲剧精神” ——论王西麟的交响乐创作[D]. 雒鹏翔. 中国音乐学院, 2016(08)
  • [7]西方音乐历史中的“波希米亚”文化现象研究[D]. 毛雅南.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7)
  • [8]微妙之中见真谛 ——哈巴二十世纪微分音音乐初探[D]. 王蓓. 山东艺术学院, 2014(05)
  • [9]歌剧《卡佳·卡巴诺娃》中节奏形态的民族性[J]. 屠艳. 歌剧, 2014(01)
  • [10]19-20世纪中叶捷克音乐的社会学研究[D]. 张梁. 山东艺术学院, 2012(07)

标签:;  ;  

论雅纳切克小交响曲的民族与个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