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综合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一、综合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书源[2](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冯佳,蒋建兰,赵广荣,魏振平[3](2020)在《药物制剂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项目改革》文中认为结合天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基于专业实验课程药物制剂实验项目的现状,着眼于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药物制剂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改革,将以往多个单一实验项目整合为综合型实验项目,并增加设计型实验项目。以典型产品为主线,按照药品生产工艺流程将各单元制备技术与质量分析技术结合,构建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项目,更加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结合实验教学实例,深入探讨了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项目的构建及实施效果,为全面推进工程教育认证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康凤娥,孔令德[5](2020)在《电子技术实验成绩分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课题组分析了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考核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以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为例,对实验教学项目进行了递进式、多元化设计。课题组实施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考核在突出过程考核的基础上,将考核目标从低阶认知目标层次提升到高阶认知目标层次,构建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考核分阶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模拟电子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

沈若宇[6](2019)在《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及其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教育发展自“癸卯学制”以来,已走过110余年。国内基础教育已完成普及阶段,然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际校际差距明显,学校空间严重超载,无法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等问题依然存在。以适应知识传授为主旨的现行中小学校建设规范标准在实践中被质疑或更新;缺乏科学依据盲目追求高标准建设,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全面提升中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适应教育理念发展之需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我国地域面积较大,城际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理念发展的同时,主要以北京及深圳为代表借鉴城市,并立足于西安市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国内城市小学校舍空间发展困境,以创新型育人教改为依托,运用建筑计划学“空间与行为相适应”理念及田野方法,在深入细致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指标,进而结合就学人口预测,以规模为指导,研究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优化的方法与模式。首先通过对教育理念发展的梳理,明确教育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与校舍空间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国内城市小学校舍空间的现状困境,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通过对优质城市小学影响因素及其空间需求的分析,明确教学空间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总结适应教育理念发展的城市小学校舍空间需求,并通过校舍空间关系分析,探索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指标,并结合学社空间共享探索,为城市小学校舍空间的适应性发展提供明确目标。再者以学生就学通勤方式,合理就学通勤时间为指导,结合学社共享空间交通组织,明确城市小学服务范围,为就学人口的预测提供合理的空间限定。同时以学生家庭居住空间为出发点,通过对居住空间与就学人口之间的关系分析,结合统计学研究方法,构建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模型。为城市小学校舍规模的确立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最终以西安JH小学群4所学校为具体案例,通过优化学区空间,明确就学人口预测范围,确立4所学校空间规模,进而分析各校达到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标准的具体措施。并在核心片区具体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需求指导规模的城市小学校舍空间优化思路,并通过供需关系影响下的城市小学分类,构建了结合学社空间共享发展的校舍空间优化与空间再造计划模式。本研究通过对以上研究内容的分析,结合具体案例研究,梳理了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指标及其空间优化模式,并获得以下结论:总结了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指标;以学校合理空间服务范围为指导预测城市小学就学人口,进而探讨城市小学学区就学供需关系;以就学供需关系指导学校空间规模,总结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研究,是涉及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复杂过程,因而,后续研究工作开展将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与标准的关系分析,学社空间共享对校内空间潜力的影响,大数据在就学人口预测方法中的应用以及学区空间组织原则对学区划分的影响等等环节拓展,进而促使我国基础教育逐步走向优质且公平的教育时代。

宋雪龄[7](2019)在《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愈加凸显,社会对文科人才的素养和能力也呈现高企盼和高标准。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下,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作为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人才战略和培养机制的突破与创新,正渐趋成为培育创新型文科人才的基地、孵化跨学科教学科研的摇篮和践行社会服务的平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助推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然而,纵观整体发展状况仍存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不受重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路径不清晰、功能定位单一等困境亟待解决和突破。基于此,本文选取首批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方法为工具开展研究。首先,在明晰概念和梳理理论基础上,分析新时期促成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驱动机制。再次,探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中心建设路径选择。而后,凝练实践的主要特征、分析成效与问题,深化建设的认知。最后,结合我国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际困境和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的驱动机制为环境挑战、外部保障、发展潜能以及内部激发四个维度的作用结果,即时代发展对文科教育提出新要求、国家政策及资金提供建设的外部保障、学校前期发展奠定了建设的各种资源以及中心为实现育人使命而积极行动。(2)中心通过更新实验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模式、拓展实践创新人才成长新渠道以及建立实验教学管理新机制等四个路径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探索和实践。(3)中心建设的实践路径呈现着内涵式创新发展的特征,集中表现为教育理念注重价值取向的统筹耦合、教改路径重视开放式与综合化、培育路径关注协同化与人文性和保障路径注重集成化与效益性。(4)从以创新观念为先导,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以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跨学科融合,深化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内涵;注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发展,实现中心多功能性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保障发展的合力等四个方面得出启示和对策,至此为其他院校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提供借鉴和可行性路径。

王慧[8](2019)在《应用型地方高校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思考》文中指出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了对两型人才的培养,优化了各个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提高了多专业学生协同创新实践能力。文章结合应用型地方高校办学指导方针以及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论述了应用型地方高校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可行性和建设意义,进一步分析了中心的建设理念和思路,提出了建设有利于孵化"两型人才"的"虚实结合、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的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观点。首先立足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建立"共建共享共创"的实验室管理及运行机制;再次制定合理的引导策略,鼓励各个专业协同创新驱动发展;最后合理应用鲶鱼效应,开展"协作创新设计"活动。

邹委龙[9](2019)在《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特殊体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殊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广大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提高残疾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如何提高特殊体育教师的培养质量,成为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我国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对比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借鉴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经验以期完善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体系。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选取了美国的德克萨斯女子大学、东俄勒冈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西密歇根大学和我国的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泉州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为研究实例,分别从两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历程、培养机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招生、培养方式、课程的设置、质量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发现,(1)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起步较早,培养目标明确。(2)培养方式多样化与培养层次一体化。(3)课程体系专业化。(4)质量保障标准化。而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起步较晚,存在(1)培养目标表述笼统、学科归属不明确。(2)培养方式单一与培养层次不高。(3)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容单一且偏重于理论。(4)质量保障体系缺失等问题。针对上述所发现的问题建议如下:(1)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目标体系。从特殊体育教师能力的特殊性与师范性、理论知识与技能、广度与深度几个方面制定专门的特殊体育教师教育标准。(2)设置独立的专业,完善招生制度,加大对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政策宣传与引导,采用多元化招生制度,从源头上保障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质与量。(3)拓宽培养途径,丰富培养方式,提高培养层次。改变四年制专业培养单一化的局面,借鉴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经验,采用“4+1”、“4+2”等培养方式。(4)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力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适当增加融合教育课程。(5)改进教育实习。建立教育实习准入与准出制度,采用多种教育实习形式,合理安排实习的时间,扩展教育实习的内容,增加实训的比重。(6)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践行资格准入制度。应建立高校与社会相互督导的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实行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李于朋[10](2018)在《工科类综合型专业实验教学设计新模式》文中认为现阶段,社会需要全面发展型人才。那么对于工科类学生进行教学时,就不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培养工科类学生全面发展。实验教学,是近些年有关的教育部门要求教学中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让学生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较为熟练的掌握,与此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工科类综合专业,开始采用实验教学新模式。本文将针对工科类综合型专业实验教学设计新模式,进行相关讨论,希望通过本文分析,最终实现工科类综合型专业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二、综合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技能实训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职业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CDIO理论
        2.2.2 体验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2.4 “知行合一”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3.1.1 就业面向岗位
        3.1.2 专业培养目标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3.1.4 教学标准分析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3.2.1 教学目标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3.3.5 调查问卷总结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5.1 课程结构设计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5.2 课程标准构建
    5.3 课程目标构建
    5.4 课程内容构建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6.2 前期准备
        6.2.1 实践目的
        6.2.2 实践内容
        6.2.3 授课对象
        6.2.4 环境设计
        6.2.5 教材准备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6.3.1 环境搭建
        6.3.2 材料准备
        6.3.3 案例实施
        6.3.4 分析调整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6.4.1 材料准备
        6.4.2 案例说明
        6.4.3 案例实施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附录Ⅶ 任务书

(3)药物制剂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项目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制剂综合型实验项目的构建
    1.1 尼莫地平缓释片的制备
    1.2 片剂的常规质量检测
    1.3 体外释放度检查
2 药物制剂设计型实验项目的构建
3 在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素养
4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意识
5 实验教师本身的指导和提升
6 结语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及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相关概念解释
        1.2.2. 研究对象明确
        1.2.3.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教育理念对城市小学空间的影响
    2.1. 教育发展概述
        2.1.1. 教育起源
        2.1.2. 教育理念发展
        2.1.3. 国内教育理念现状
    2.2. 城市小学及学区发展概述
        2.2.1. 国内学校起源
        2.2.2. 学区制度的出现
        2.2.3. 学区制度的发展
    2.3. 国内城市小学现状困境
        2.3.1. 学校发展滞后城市化进程
        2.3.2. 校舍空间无法满足就学人口的日益增长
        2.3.3. 学区内无条件就近入学难以实现
        2.3.4. 班级规模存在普遍超额现象
        2.3.5. 学校建筑规范难以满足当前需求
        2.3.6. 校舍空间与教育理念适应性不足
    2.4. 城市小学校舍空间发展思路
        2.4.1. 构建适应的教育理念发展的城市小学空间标准
        2.4.2. 科学的就学人口预测方法
        2.4.3. 以就学通勤时间为主导的就学供需关系分析范围
        2.4.4. 以规模为指导落实城市小学校舍空间优化得以实施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需求解析
    3.1.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概述
        3.1.1. 优质城市小学影响因素
        3.1.2.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定义
    3.2.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影响因素
        3.2.1. 城市小学规划用地分析
        3.2.2. 城市小学体育场地分析
        3.2.3. 城市小学可比用地面积
        3.2.4. 城市小学可比容积率
        3.2.5. 城市小学建筑用地分析
    3.3. 适应教育理念的城市小学空间需求
        3.3.1.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3.3.2. 行政办公用房
        3.3.3. 生活服务用房
        3.3.4. 其他空间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分析
    4.1. 城市小学校舍空间关系
        4.1.1. 学校使用面积系数—K值
        4.1.2. 普通教室空间占比
        4.1.3. 空间复合利用
    4.2.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及指标
        4.2.1.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
        4.2.2.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标准
    4.3. 城市小学空间外溢分析
        4.3.1. 城市小学空间外溢类型
        4.3.2. 城市小学空间外溢模式
    4.4.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容量分析
        4.4.1. 既有用地学校空间容量
        4.4.2. 学校规模指导的学校用地规模
        4.4.3. 城市小学空间容量调整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小学学区空间组织分析
    5.1. 城市小学服务范围
        5.1.1. 城市小学服务半径
        5.1.2. 城市小学服务范围
    5.2. 城市小学就学距离
        5.2.1. 城市小学主要就学距离分布
        5.2.2. 城市小学合理就学距离
    5.3. 城市小学就学方式
        5.3.1. 城市小学主要就学方式
        5.3.2. 城市小学其他就学方式
        5.3.3. 城市小学就学方式变革
    5.4. 城市小学就学时间
        5.4.1. 城市小学就学时间分布
        5.4.2. 城市小学合理就学时间
    5.5. 城市小学与外溢空间交通关系
        5.5.1. 城市小学与外溢空间交通组织分类
        5.5.2. 城市小学与外溢空间交通关系
    5.6. 城市小学学区空间组织原则
        5.6.1. 学住空间组织原则
        5.6.2. 学社共享空间组织原则
    5.7. 本章小结
6. 城市小学就学人口分析
    6.1. 就学人口预测方法概述
        6.1.1. 城市小学布点规划
        6.1.2. 城市小学学区划分
        6.1.3.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思路
    6.2. 居住空间对就学人口的影响
        6.2.1. 宏观层面
        6.2.2. 中观层面
        6.2.3. 微观层面
    6.3.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模型
        6.3.1. 分析方法选取
        6.3.2. 影响因素确立
        6.3.3. 预测模型构建
        6.3.4. 预测模型检验
    6.4.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方法
        6.4.1.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单元
        6.4.2. 居住空间影响就学人口的指标统计
        6.4.3.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
    6.5. 本章小结
7.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以西安JH小学群为例
    7.1. 西安JH小学群概况
        7.1.1. 西安JH小学
        7.1.2. 西安JF小学
        7.1.3. 西安LF小学
        7.1.4. 西安PT小学
    7.2. 西安JH小学群学区概况
        7.2.1. 西安JH小学群现状学区范围
        7.2.2. 西安JH小学群现状学区矛盾
    7.3. 西安JH小学群区域就学人口分析
        7.3.1. 西安JH小学群社区概况
        7.3.2. 西安JH小学群居住空间统计
        7.3.3. 西安JH小学群就学人口分析
    7.4. 西安JH小学群学区范围优化
        7.4.1. 西安JH小学群服务范围
        7.4.2. 西安JH小学群服务社区范围
        7.4.3. 学区边界优化
        7.4.4. 学校规模优化
        7.4.5. 就学时间优化
    7.5. 西安JH小学群校舍适应性空间优化
        7.5.1. 西安JH小学群学校规模
        7.5.2. 西安JH小学群校舍适应性空间优化
    7.6. 本章小结
8.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
    8.1. 城市小学学区空间优化模式
        8.1.1. 单一学校学区空间优化模式
        8.1.2. 多校学区空间优化模式
    8.2. 城市小学学区供需关系分析
    8.3. 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分类
        8.3.1. 供大于求
        8.3.2. 供求平衡
        8.3.3. 供小于求
    8.4. 城市小学校舍空间优化方式
        8.4.1. 校舍空间优化
        8.4.2. 校舍空间再造
        8.4.3. 城市小学与社区空间共享发展
    8.5.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研究结论
        9.1.1.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标准
        9.1.2. 城市小学学区就学供需关系
        9.1.3. 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
    9.2. 研究创新
        9.2.1. 结合学区空间指导学校规模及校舍空间计划的研究视角创新
        9.2.2. 为适应教育理念发展提出城市小学校舍空间适应性指标
        9.2.3. 以就学供需关系为指导提出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
    9.3. 研究展望
        9.3.1.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标准
        9.3.2. 学社空间共享对城市小学校内空间潜力的影响
        9.3.3. 大数据支撑下的就学人口预测方法
        9.3.4. 学区空间组织原则对学区划分的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式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1:西安JH小学群小学现状图纸
        西安JH小学
        西安JF小学
        西安LF小学
    附录 2:西安JH小学群校舍适应性空间优化
        西安JH小学
        西安JF小学
        西安LF小学
    附录 3:西安JH小学群周边社区居住空间统计
    附录 4:学区划分部门调研问卷
    附录 5:学校管理部门调研问卷
    附录 6:专业教师调研问卷
    附录 7:学生调研问卷
    附录 8:社区调研问卷
    附录 9: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现行国家规范与各省市标准对照表

(7)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文科综合
        (二)文科综合实验教学
        (三)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二、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基本特征与意义
        (一)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基本特征
        (二)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意义
    三、相关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协同创新理论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的驱动机制
    一、背景概述
        (一)基本情况
        (二)发展历程
    二、驱动机制
        (一)环境挑战:社会对文科教育凸显高要求
        (二)外部保障:国家的战略导向及经费支持
        (三)发展潜能:学校前期发展沉淀建设基础
        (四)内在激发:中心实现育人使命积极行动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价值路径:更新实验教育教学理念
        (一)中心定位思路
        (二)实验教学理念
        (三)教学管理理念
    二、教改路径:创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模式
        (一)实验课程体系
        (二)实验教学内容
        (三)实验教学方法
        (四)实验教学评价
    三、培育路径:拓展实践创新人才成长新渠道
        (一)以学科为依托,促进学研融合
        (二)以社团为支点,连结第二课堂
        (三)面向社会情境,联动校外实践
    四、保障路径:建立文科实验教学管理新机制
        (一)改革机构制度,虚实结合提高管理效率
        (二)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实验教学师资建设
        (三)搭建管理平台,软硬件打造以支撑教学
        (四)构建内部管理质量监控模型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评析
    一、主要特征
        (一)教育理念注重价值取向的统筹耦合
        (二)教学模式构建重视开放式与综合化
        (三)培育途径拓展关注协同化与人文性
        (四)保障资源建设注重集成化与效益性
    二、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经费压力较大
        (二)物理空间缺乏聚积统合
        (三)外部标准游离特色发展
    三、实施成效
        (一)文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
        (二)文科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增强
        (三)文科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提升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启示
    一、以创新观念为先导,合理规划建设发展
        (一)以创新观念为先导
        (二)进行科学规划建设
    二、以教学改革为突破,积极推动学科融合
        (一)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实验教学规律
        (二)推动跨学科课程开发,深化文科综合建设内涵
    三、耦合三位一体,实现多功能性质
        (一)促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发展
        (二)实现中心的多功能性质,积极扩大示范辐射
    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保障发展合力
        (一)宏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微观层面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应用型地方高校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建设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可行性
    1.1 应用型地方高校办学指导方针
    1.2 虚拟仿真技术日趋成熟
    1.3 全国高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资源丰富
2 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意义
    2.1 贯彻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2 实现“多学科协同创新驱动教育发展”新理念
    2.3 鞭策教师队伍“双师化”, 推动教师队伍结构性改革
3 建设理念和思路
    3.1 立足于人才培养计划, 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3.2 建立“共建共享共创”的实验室管理及运行机制
    3.3 制定合理的引导策略, 鼓励各个专业协同创新驱动发展
    3.4 合理应用鲶鱼效应, 开展“协作创新设计”活动
    3.5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结构
    3.6 不断扩大辐射示范作用, 引领应用型高校改革
4 结语

(9)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特殊体育
        1.2.2 适应体育
        1.2.3 特殊体育教师
        1.2.4 人才培养模式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1 国内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1.3.2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1.3.3 文献综评
    1.4 研究对象、方法及步骤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步骤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历程
    2.1 中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历程
        2.1.1 先声阶段:建国前
        2.1.2 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
        2.1.3 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2.2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历程
        2.2.1 先声阶段:殖民地时期
        2.2.2 萌芽阶段:独立战争后至二战前时期
        2.2.3 发展与完善阶段:二战后时期
第3章 中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分析
    3.1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机构
    3.2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目标
    3.3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专业的设置
    3.4 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方式
    3.5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3.5.1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分类的情况
        3.5.2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通识课程设置
        3.5.3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设置
        3.5.4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3.6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实习
        3.6.1 实习形式
        3.6.2 实习时间
    3.7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3.7.1 内部质量保障
        3.7.2 外部质量保障
第4章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分析
    4.1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机构
    4.2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目标
    4.3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专业设置
    4.4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方式
    4.5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4.5.1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分类的情况
        4.5.2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通识课程设置
        4.5.3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设置
        4.5.4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4.6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实习
        4.6.1 实习形式
        4.6.2 实习时间
    4.7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4.7.1 内部质量保障
        4.7.2 外部质量保障
第5章 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比较
    5.1 培养机构的比较
    5.2 培养目标的比较
    5.3 专业设置的比较
    5.4 培养方式的比较
    5.5 课程设置的比较
        5.5.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
        5.5.2 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比较
        5.5.3 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
    5.6 教育实习的比较
    5.7 质量保障的比较
        5.7.1 内部质量保障
        5.7.2 外部质量保障
第6章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6.1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专业标准
    6.2 设置独立专业,完善招生制度
    6.3 拓宽培养途径,提高培养层次
    6.4 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6.4.1 优化通识教育课程
        6.4.2 优化教育学科课程
        6.4.3 优化学科专业课程
    6.5 强化专业实践,改进教育实习
        6.5.1 建立教育实习资格准入与准出制度
        6.5.2 采用多种实习形式,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6.5.3 扩展教育实习内容,增加实训的比重
    6.6 践行资格准入,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6.6.1 建立以高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
        6.6.2 建立政府和社会质量保障体系
结语
研究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工科类综合型专业实验教学设计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教学设计的含义和组成
2 实验教学设计要素
3 教学设计的方法
    3.1 充实教学内容
    3.2 详细撰写教案
4 结语

四、综合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3]药物制剂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项目改革[J]. 冯佳,蒋建兰,赵广荣,魏振平. 实验室科学, 2020(06)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电子技术实验成绩分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康凤娥,孔令德. 大学教育, 2020(01)
  • [6]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及其模式研究[D]. 沈若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D]. 宋雪龄.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8]应用型地方高校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思考[J]. 王慧. 江苏科技信息, 2019(13)
  • [9]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 邹委龙.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10]工科类综合型专业实验教学设计新模式[J]. 李于朋. 科技创新导报, 2018(17)

标签:;  ;  ;  ;  

综合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