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氧化砷对血液肿瘤细胞系的体外作用

酚氧化砷对血液肿瘤细胞系的体外作用

一、氧化酚砷对血液肿瘤细胞系的体外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高嫦娥[1](2021)在《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体内安全性评价的临床前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靶向T细胞抑制性检测点肿瘤免疫治疗是当今生物医学研究的最热点。研究表明,利用单抗药物直接作用于PD-1可以有效地阻断抑制性免疫检测点,激活T细胞,增强T细胞的功能,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肠道由于接触抗原的表面积最大并且免疫细胞数量较多,因而被认为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1],发生于结直肠的恶性肿瘤与免疫逃逸有关。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T细胞PD-1基因进行靶向敲除,采用小鼠结肠癌模型进行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研究,采用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作为实验动物,高度模拟PD-1基因敲除T细胞在体内的安全性评价,以期建立利用CRISPR/Cas9技术靶向T细胞PD-1基因进行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策略,进而为临床研究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第一章: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第一部分: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建立及其体外抑制肿瘤的作用[方法]在GENEBANK数据库中查找获得小鼠PD-1基因序列,设计靶向小鼠PD-1基因的sgRNA,构建靶向PD-1基因的PX458敲除载体,经扩增、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获得正确的CRISPR/Cas9-sgRNA表达载体。分离获得小鼠外周血PBMC,富集细胞数量为1×107,加入敲除PD-1基因的PX458敲除载体5μg,采用Lonza-4D电转仪进行电转染,48h后检测转染效率,采用PCR技术和T7E1酶切验证PD-1基因的敲除。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株CT-26,分为:阴性对照组:CT-26细胞组、PD-1基因敲除T细胞组,实验组:CT-26与PD-1基因敲除T细胞共培养组,CT-26与未经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及PD-1单抗共培养组。绘制各组细胞生长曲线,细胞杀伤检测试剂盒检测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的杀伤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及体外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成功获得了靶向小鼠PD-1基因敲除的sgRNA,构建靶向小鼠PD-1基因sgRNA/Cas9表达载体,建立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对其体外特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流式细胞仪检测PD-1基因敲除T细胞CD3、CD4、CD8比例无明显变化;PD-1基因敲除T细胞与结直肠癌细胞株CT-26在不同效靶比作用下体外抑制肿瘤效应结果显示:各组细胞生长曲线示:与其他两组相比,CT-26与PD-1基因敲除T细胞共培养组,CT-26与未经PD-1基因敲除T细胞及PD-1单抗共培养组,72小时细胞活率明显下降,与其他两组相比,CT-26与PD-1基因敲除T细胞共培养组,CT-26与PD-1基因敲除T细胞及PD-1单抗共培养组,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后:IFN-γ、TNF-α、IL-2的水平增加。[结论]建立了稳定的体外定向敲除T细胞抑制性免疫检测点PD-1的技术,获得了小鼠同种异体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外实验显示,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为体内抗肿瘤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结直肠癌细胞株CT-26,制备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实验分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PBS)、阴性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未经基因敲除的T细胞)、PD-1基因敲除T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射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PD-1单抗组(经尾静脉注射PD-1单抗),观察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中各组小鼠体重,活动度,生存期等,绘制小鼠生存率曲线;处死各组中小鼠,分别取肝,肺和肠等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分离MLNs、脾脏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LNs、脾脏CD4+,CD8+T细胞,Treg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MLNs、血清中肿瘤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同种异体PD-1基因敲除T细胞可抑制结直肠癌荷瘤小鼠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及向肝脏和肺部的转移,延长了小鼠的存活时间。PD-1基因敲除T细胞回输结直肠荷瘤小鼠,ELISA结果显示,与同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较,PD-1基因敲除T细胞回输组MLNs和血清中IFN-y,TNF-α和IL-12的水平增加,IL-6无明显变化,IL-17水平减少。在结直肠癌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回输后,PD-1敲除组小鼠的CD44+CD62L-记忆T细胞比例明显提升,CD4+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降低。[结论]同种异体PD-1基因敲除T细胞在结直肠癌中显示出体内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且可能通过依赖CD8+T细胞在结直肠癌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第二章: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内安全性评价第一部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在GENEBANK数据库中搜索食蟹猴PD-1基因序列,设计靶向食蟹猴PD-1基因的sgRNA,构建靶向PD-1基因的PX458敲除载体,经扩增、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获得正确的sgRNA表达载体;分离培养食蟹猴PBMC,采用Lonza-4D电转仪进行电转染,48h后检测转染效率,采用PCR技术及T7E1酶切鉴定PD-1基因的敲除。在细胞因子刺激下诱导食蟹猴T细胞增殖,定期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集落形成并计数,绘制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生长曲线,FACS检测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周期、凋亡,CCK-8法检测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增殖,以及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表面特征分子的表达,通过ELISA法检测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IL-10、IL-6、IL-2水平。[结果]成功获得了靶向食蟹猴PD-1基因敲除的sgRNA,构建靶向食蟹猴PD-1基因的敲除重组表达载体sgRNA/Cas9,成功培养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细胞生长周期为28天,生长曲线呈S形,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未经敲除PD-1基因的T细胞相比较,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增殖未受到抑制,生长曲线基本与未经敲除PD-1基因的T细胞相同;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表型无改变,具有杀伤性作用的CD8+T细胞所占比例有所升高;细胞周期及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未经敲除PD-1基因的T细胞相比较,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G0/G1期,S期,G2/M期比例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早期凋亡、死亡细胞比例两者无统计学差异。ELISA法对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IL-6、IL-2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与相同培养条件下,未进行PD-1敲除的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量统计学无差异。[结论]抑制性检查点基因PD-1的破坏导致PD-1表达的降低,但在体外培养期间不影响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活力、PD-1基因敲除T细胞特征标志物的表达、PD-1基因敲除T细胞凋亡和PD-1基因敲除T细胞周期,且扩增的PD-1基因敲除T细胞也不影响具有细胞因子表达的能力,为其体内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第二部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内安全性评价[方法]多次富集PD-1基因敲除T细胞后,经静脉回输入食蟹猴体内,参照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淋巴细胞回输有效剂量(2×107/kg),溶解于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对照组经静脉注射100ml/(kg·次)0.9%氯化钠注射液,每3d上午同一时间给药1次,共给药3次,分别在回输后4h,24h,48h,1w,2w,3w,4w直到100天抽取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3,PD-1的表达,观察各组食蟹猴体重,活动度等一般情况,监测血常规、血生化,ELISA法检测各组食蟹猴Th1:IL-2、IL-12、IFN-γ;Th2:IL-4、IL-10;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等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分别取肝、肺、骨髓、脾脏、胸腺、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睾丸等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其毒性反应。[结果]将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回输到食蟹猴体内,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未显示出对其体重、活动度等一般情况的影响,血液学检查指标:白细胞数、单核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出现明显变化;生化学检查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草转移酶、谷丙转移酶、尿素氮、肌酐等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出现明显变化;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没有与输注的PD-1基因敲除T细胞相关的损伤;流式细胞术监测外周血中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的体内持久性为两个月。[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食蟹猴用于评估PD-1基因敲除T细胞免疫治疗安全性的效用,并为基于T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芦山[2](2021)在《ATF3介导铁和过氧化氢积累在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提出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这种死亡形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外伤和脑出血等多种病理过程密切相关。铁死亡在形态学方面的特征是线粒体膜密度浓缩,体积变小。在生化方面的特点是由于铁的吸收、储存和输出不平衡导致的细胞内铁离子的积累。细胞内铁离子水平主要受转铁蛋白受体调节,转铁蛋白受体负责将细胞外的铁-转铁蛋白复合物通过clathrin介导的内吞作用运送到细胞内,细胞内的铁以铁蛋白的形式进行储存,而铁转运蛋白则负责铁离子向胞外输出。异常增多的铁离子能够使膜磷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因而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这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作为非血红素含铁脂氧合酶的辅助因子参与酶促反应,另一种则是与过氧化氢发生芬顿反应,生成具有强过氧化能力的羟自由基。诱导铁死亡可以有效地清除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甚至对顺铂耐药的肺癌细胞和胶质瘤干细胞等各种类型的恶性肿瘤细胞。因此,铁死亡诱导剂作为胶质瘤的治疗药物具有相当的潜力。转录激活因子3(ATF3)是属于ATF/CREB家族的具有亮氨酸拉链结构转录因子,在人胶质瘤中过度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性。ATF3在调控癌细胞死亡中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肿瘤发生和进展,抑制胆管癌细胞的上皮间质化转变,限制了人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改善AKT的磷酸化来保护乳腺癌细胞免受放疗的影响。ATF3在铁死亡过程中以及在细胞凋亡和坏死中均被上调。有研究发现,ATF3通过抑制x CT的表达,促进了纤维肉瘤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铁死亡的发生。然而,ATF3在调控胶质瘤细胞铁死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马钱子碱是从马钱子种子中提取的弱碱性吲哚生物碱,通常用于缓解关节炎和创伤性疼痛。最近的研究显示,马钱子碱对结肠腺癌、肝癌、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和胶质瘤等多种癌症具有强效的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作用与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JNK激活、抑制血管生成和上皮间质化转变、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转移相关。然而,铁死亡和ATF3是否都参与马钱子碱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仍不清除。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铁死亡和ATF3在马钱子碱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MTT法检测马钱子碱对人胶质瘤各细胞系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程度;LDH释放试验检测马钱子碱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程度以及各抑制剂对马钱子碱诱导细胞死亡的影响;2、对细胞内游离二价铁离子浓度测定,采用细胞亚铁离子检测试剂盒,对不同浓度马钱子碱在给定作用时间条件下诱导人胶质瘤细胞内二价游离铁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检测各抑制剂对马钱子碱导致的人胶质瘤细胞亚铁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3、Western Blot检测马钱子碱对胶质瘤细胞作用不同时间导致的相应蛋白表达情况,以及基因沉默ATF3及NOX4后马钱子碱对胶质瘤细胞作用样品中相关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4、通过MDA含量测定,研究马钱子碱诱导人胶质瘤细胞脂质氧化程度及DFO、FAC、Fer-1、Lip-1、4-PBA、GSH等抑制剂对马钱子碱诱导的人胶质瘤胶质瘤脂质氧化程度的影响。5、通过H2O2浓度测量,检测马钱子碱诱导人胶质瘤细胞活性氧自由基产生情况,以及DFO等抑制剂对马钱子碱诱导人胶质瘤细胞活性氧产生的影响。6、通过NOX氧化酶检测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氧化应激应对机制的影响;以及DFO等抑制剂对马钱子碱诱导人胶质瘤抗氧化应激的活性的影响。7、通过siRNA沉默ATF3、NOX4研究其对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铁死亡过程的影响。8、通过裸鼠荷瘤实验接种小鼠胶质瘤转移瘤模型,腹腔注射马钱子碱,观察马钱子碱对胶质瘤体内模型的作用;瘤体组织检测相关亚铁离子浓度、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和相应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马钱子碱能够抑制人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且诱导细胞铁死亡。2、马钱子碱能够提高人胶质瘤细胞内亚铁离子浓度和脂质过氧化程度。3、ATF3参与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铁死亡过程4、ATF3参与并促进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内过氧化氢过度累积。5、ATF3通过激活NOX4和抑制xCT表达促进过氧化氢生成。6、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内质网应激并建立内质网应激-过氧化氢累积正反馈环。7、荷裸鼠显示马钱子碱能够抑制体内胶质瘤细胞增殖,并伴有肿瘤组织内亚铁离子,MDA,H2O2水平均提高、内质网应激以及半胱氨酸和GSH消耗。结论:1、马钱子碱在体内和体外均能抑制胶质瘤增殖并诱导胶质瘤细胞死亡。2、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死亡过程中伴随了细胞内铁离子浓度的增加和脂质过氧化程度上升。3、马钱子碱通过ATF3调控胶质瘤细胞铁死亡。4、马钱子碱通过激活胶质瘤细胞ATF3调控细胞内亚铁离子浓度和过氧化氢含量。5、马钱子碱通过增加过氧化氢水平诱导胶质瘤细胞内质网应激,正反馈进一步促进过氧化氢累积。

杨陈[3](2021)在《MicroRNA-34a和let7双基因修饰的溶瘤痘苗病毒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杀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淋巴恶性肿瘤。目前采用的R-CHOP一线化疗方案可以治愈约60%的患者,然而对于难治性/复发性DLBCL及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疗效差。myc基因异常表达约占DLBCL的20%,是DLBCL难治、复发的主要原因,所以myc信号途径是治疗DLBCL的重要靶点。miR34a和let7在DLBCL中低表达,可调控myc基因,且myc和miR34a交互作用易形成恶性循环,加重DLBCL的不良预后,提高这两种microRNA在DLBCL细胞的表达,可能成为治疗myc基因异常表达DLCBL的新手段。溶瘤病毒治疗作为一种新起的生物免疫治疗方式,可以通过直接的溶瘤作用、诱发机体抗肿瘤免疫或搭载抑癌基因发挥巨大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目的我们设想通过构建一种搭载miR34a和let7双基因的溶瘤病毒用于治疗DLBCL,在溶瘤病毒发挥杀伤作用的同时有效上调肿瘤细胞中miR34a和let7抑癌基因表达,实现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治疗。研究方法1.应用基因重组技术使得痘苗病毒载体缺失TK序列,并插入外源基因mir34a-IRES-let7或单基因mir34a、let7,通过PCR、核酸凝胶电泳、测序和qRT-PCR实验对重组溶瘤病毒进行鉴定。2.体外实验验证新型重组溶瘤痘苗病毒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作用:2.1应用TCID50法检测系列溶瘤病毒在淋巴瘤细胞中复制效率,用CCK-8法观察和比较它们对DLBCL细胞的生长抑制和杀伤作用;2.2用流式细胞仪评价系列溶瘤病毒对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影响;2.3 qRT-PCR实验检测病毒处理组细胞miR34a和let7的表达;3.基于miR34a和let7信号通路抗DLBCL分子机制研究:通过qRT-PCR检测研究重组溶瘤病毒处理后miR34a、let7下游信号FOXP1/Notch-1/Bcl-2/SIRT1以及c-myc/K-ras/HMGA2/lin28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调控情况;4.探究重组溶瘤痘苗病毒OVV-mir34a-IRES-let7在小鼠荷瘤模型中抗淋巴瘤作用:利用NCG小鼠构建了OCI-LY3皮下移植瘤模型,注射系列重组溶瘤痘苗病毒后观察肿瘤大小、小鼠生存期情况,比较不同病毒的体内抗肿瘤能力;采用qRT-PCR实验检测病毒处理组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肺、肾脏的病毒基因水平。研究结果1.本课题运用细胞内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表达miR34a和let7的新型溶瘤痘苗病毒。2.体外实验:2.1 TCID50病毒滴度检测结果显示系列重组溶瘤痘苗病毒在淋巴瘤细胞内复制效率无明显差异。2.2 CCK-8结果显示双基因溶瘤病毒OVV-mir34a-IRES-let7对淋巴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效应,单基因病毒的杀伤能力次之但是强于空载溶瘤病毒组,所有病毒处理组的杀伤效果均高于PBS对照组。2.3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结果显示OVV-mir34a-IRES-let7对淋巴瘤细胞具有促凋亡作用。3.qRT-PCR结果显示OVV-mir34a-IRES-let7处理有效降低了miR34a及Let7下游靶基因表达水平。4.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OVV-mir34a-IRES-let7发挥了极强的体内抗淋巴瘤效应,延长小鼠生存期。qRT-PCR结果证实双基因溶瘤病毒处理组肿瘤组织中目的基因miR34a和Let7的上调。此外,外周血,正常组织中未检测到病毒基因的表达。研究结论本课题首次成功构建了一种携带双基因的新型重组溶瘤痘苗病毒OVV-mir34a-IRES-let7,体内外实验证实了其抗淋巴瘤活性。我们的发现为OVVs和miRNAs(miRNA-34a和let7)联合治疗DLBCL患者,尤其是myc和Bcl-2高表达的DLBCL患者提供了临床前基础。

孙思敏[4](2021)在《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酰化是一种常见的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通过调节染色质构象调控基因转录。研究表明,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调控组蛋白乙酰化的程度。HAT将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部分转移到组蛋白的赖氨酸(Lys)残基上,使染色质构象更加松散,进一步招募转录因子促进基因转录;而HDAC可以去除组蛋白Lys残基上的乙酰基,使染色质结构更加紧密,进而抑制基因的转录。HDAC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控基因的转录调节肿瘤的增殖和转移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作为肿瘤治疗的药物靶点,针对HDAC设计抑制剂在血液肿瘤治疗方面取得显着的成果,但其应用在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因此,针对HDAC设计新型的HDAC抑制剂,对实体肿瘤治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以HDAC为靶点,以文献报道中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结构作为母核(CAP),设计合成了两个不同系列的化合物。1.以四氢苯并噻唑为结构母核的新型HDAC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课题采用4,5,6,7-四氢苯并噻唑作为结构母核来设计与合成一系列异羟肟酸化合物。四氢苯并噻唑结构被作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PD、AD)的活性结构在多个文献以及专利中报道过。本实验以FDA批准的上市药物SAHA中的异羟肟酸结构作为与HDAC酶的锌离子结合基团(ZBG),通过Linker,与四氢苯并噻唑(Cap)连接。共设计合成了16个化合物,通过HDAC酶活性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活性实验,筛选出先导化合物6h进行后续的实验研究。通过细胞周期实验、细胞凋亡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抗血管生成实验、Western blot实验、顺铂协同性实验、化合物体外代谢实验和斑马鱼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化合物6h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在抑制癌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血管生成方面接近或优于阳性对照药(上市的泛HDAC抑制剂SAHA和处于临床Ⅲ期试验的HDAC6抑制剂ACY1215)。2.新型Tubulin和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以及活性研究微管蛋白(Tubulin)在细胞的有丝分裂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根据微管的聚合和解聚的动力学特征设计的微管抑制剂可以干扰多种细胞功能,包括有丝分裂、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内转运和血管生成。微管蛋白有三个不同的小分子结合位点:即紫杉烷结合位点、长春花碱结合位点和秋水仙碱结合位点。紫杉烷和长春花生物碱目前已经成功地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然而,虽然秋水仙碱是一种有效的化合物,但由于其在有效药物浓度下对正常组织的毒性过强,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不过秋水仙碱的α,β烯酮结构作为结合秋水仙结合位点的主要活性结构为我们的化合物结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本课题以具有α,β烯酮结构的查尔酮作为Cap,与具有异羟肟酸结构的锌离子结合基团通过碳碳双键(Linker)连接,从而使设计的化合物达到同时作用于Tubulin和HDAC两个靶点的目的。本课题设计合成了一个化合物,并经过一系列酶活性、细胞活性以及其他细胞功能实验的验证,筛选出其具有HDAC8选择性抑制的先导化合物,并且其人神经瘤胶质细胞U87细胞活性的IC50达到nM级别。

程亚如[5](2021)在《钨基复合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多模式成像与光热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纳米医学的飞速发展,将纳米医学应用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是肿瘤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集成肿瘤诊断与治疗于同一纳米器件上得到多功能的纳米诊疗平台,在精准医疗和临床应用上展现出了巨大潜力。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是利用具有较高光热转换效率的材料,将其注射入体内,利用靶向性识别技术聚集在肿瘤组织附近,并在外部光源的照射下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导致细胞消融并死亡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光热性能的纳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光热转换能力在癌症的光热治疗中逐渐被广泛应用。钨基复合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优异的活体成像能力,在肿瘤的多模式成像与光热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能。本文针对光热治疗光穿透深度低、治疗效率低及纳米材料合成复杂的问题,构建了三种不同的钨基复合纳米材料,并探究了他们在肿瘤多模式成像与光热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新型氧化碲/铵钨青铜复合纳米材料用于第二近红外区深层次的光热治疗: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氧化碲/铵钨青铜(TeO2/(NH4)xWO3)纳米条带(TONW NRs)。由于NH4+的掺杂,自由电子被注入到WO3的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带,加上Te原子的孤对电子与W6+离子之间的电子跃迁,导致自由电子增强的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最终实现了 TONW NRs优异的近红外吸收。聚乙二醇功能化的TONW NRs(PEG-TONW NR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显示出高达43.6%的光热转换效率(PTCE),超过许多以前在NIR Ⅱ区(NIR Ⅱ,1000-1350nm)应用的纳米光热试剂。实验证明,PEG-TONW NRs在体外和在体内均具有显着的肿瘤消融能力。同时,PEG-TONW NRs还具有先进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光声(PA)成像能力。鉴于PEG-TONWNR在NIR Ⅱ区具有优异的光热效应,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较好的CT/PA成像诊断能力,该材料解决了 PTT治疗深度低的问题,在深层次PTT以及诊疗一体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具有双重靶向能力的硒硫化钨/二氧化锰-异烟肼-三苯基溴化膦@癌细胞膜用于CT/(magnetic resonance)MR双模式成像引导的自由基/光热协同治疗:合成了一种新型WSSe/MnO2异质纳米片,并负载药物异烟肼(INH),而后连接线粒体靶向基团三苯基溴化膦(TPP)并用癌细胞膜进行包裹,最终得到WSSe/MnO2-INH-TPP@CM复合纳米材料。由于癌细胞膜的同源靶向性以及TPP对于线粒体的靶向能力,WSSe/MnO2-INH-TPP@CM高效进入肿瘤细胞,并在线粒体处累积。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WSSe/MnO2纳米片表现出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由于肿瘤微环境的弱酸性,MnO2外层逐渐发生降解产生Mn2+离子,而Mn2+离子可以催化异烟肼(INH)产生具有高反应活性的氧化羟基自由基(·OH),从而引起线粒体损伤以及细胞凋亡。另外,激光照射下材料引起的升温同时可以加速催化反应的发生,达到协同治疗的效果。该纳米复合材料同时具有体内CT成像和MR成像能力。实验结果表明,WSSe/MnO2-INH-TPP@CM的线粒体靶向氧化损伤和光热疗法结合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出色的抗癌治疗效果,最终实现了 CT/MR双模式成像引导的·OH/PTT协同治疗,解决了光热试剂靶向性差以及单一 PTT治疗效果差的重大问题。这是将非芬顿类型·OH形成与PTT联合用于抗癌治疗的首次探索,为联合癌症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机遇。3.可降解的FeWOx纳米颗粒用于CT/MR双模式成像引导的光热/光动力学/化学动力学协同治疗:合成了一种在肿瘤微环境下可降解的FeWOx磁性纳米颗粒,并用RGD-PEG进行修饰,得到具有肿瘤靶向性的FeWOx-PEG-RGD复合纳米颗粒。由于FeWOx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因此可以用作磁靶向试剂以及T2加权MR成像造影剂。在980 nm的近红外激光照射下,FeWOx纳米颗粒不仅展现出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而且可以有效地产生单线态氧,实现近红外光照射下PTT/PDT的联合治疗。在高过氧化氢(H2O2)表达的酸性肿瘤微环境中,FeWOx-PEG-RGD逐渐降解并释放Fe3+和Fe2+,触发Fenton反应生成·OH,实现化学东力学治疗(CDT)。同时,释放的Fe2+导致T2/T1信号转换实现了癌症治疗的可视化。W的高X射线衰减系数也使该材料成为用于引导治疗的良好CT造影剂。因此,结构简单的FeWOx-PEG-RGD能够介导(T2/T1加权)MR/CT双模式成像指导的PTT/PDT/CDT协同治疗,具有高特异性以及高抗癌效率。这种简单,可降解且多功能的FeWOx-PEG-RGD纳米颗粒提供了一个新颖且有前途的纳米治疗平台。

孙燕泥[6](2021)在《急性白血病预后及治疗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复发率高。按照白血病细胞的系列来源分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等。尽管传统化疗及靶向治疗的进展提高了AL的完全缓解率,但复发难治仍然是AL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提高AL预后评估水平及探讨新的AL治疗策略迫在眉睫。本论文围绕AL预后评估及治疗策略进行临床研究,包括CD56在AML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研究、PADI蛋白抑制剂诱导AML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及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的临床研究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CD56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研究研究背景:AML的预后影响因素众多,目前AML的诊治和预后评估主要依据遗传学的改变。但是同一危险层次的患者预后差异依然很大,提示其他因素同时影响疾病发展。簇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是血细胞表面具有系别和阶段特异性的分子标记,当细胞发生癌变,CD分子可出现跨系别或跨分化阶段表达,如AML细胞异常表达NK细胞标记CD56,这些异常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因此分析CD56的异常表达或可为AML的预后提供更精准的分层指标。研究方法:收集初次确诊的89例AML、46例非AML骨髓标本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骨髓细胞CD56表达情况并分析CD56与AML预后的关系:1.分析比较骨髓细胞CD56表达水平在初诊的AML与对照组和治疗后的AML之间的差异;2.对AML患者进行随访,分析CD56表达与治疗反应和生存时间的相关性;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CD56是否是AML的独立预后因素。研究结果:1.初诊时AML患者的CD56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ML患者的CD56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01);2.通过X-Tile软件计算出CD56相对表达量影响AML总体生存的临界点(cutoff值)为24.62。基于该值,我们将本研究中25例(29.21%)的AML患者分归入了CD56高表达组,这些患者与CD56低表达组患者相比,缓解率和复发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7,P=0.34),但高表达CD56的患者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显着较短(P=0.01);3.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CD56是影响AML 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P=0.002)。研究结论:CD56抗原可高度异常表达于AML细胞,且高表达CD56与AML患者的不良的临床结局相关,提示CD56可以用作对初诊AML患者的分层指标。第二部分BB-Cl-Amidine激活内质网应激反应诱导AML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研究背景:表观遗传改变在AML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一些去甲基化或组蛋白乙酰化调节剂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并不能使所有患者受益,且部分可伴发严重的副反应。肽基精氨酸脱亚氨酶(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s,PADI)是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家族的一员,其中PADI2和PADI4在AML患者中高度表达,提示了PADI蛋白在AML发生或维持中的潜在作用,抑制PADI2或PADI4有望成为治疗AML的新靶点。研究方法:以DMSO为对照,使用泛PADI抑制剂BB-Cl-Amidine(BB-Cl-A)和PADI4特异性抑制剂GSK484对AML细胞系进行体外实验:1.GEPIA2、CCLE数据库和定量PCR(RT-qPCR)分析PADI在AML细胞系中的表达;2.CCK8实验检测AML细胞增殖活力;3.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Annexin V/PI;4.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内质网应激反应(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response,ER stress)下游PERK-e IF2α通路的磷酸化水平,RT-q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ATF4、CHAC1、DDIT3和DDIT4的表达。研究结果:1.基因表达数据和RT-qPCR结果显示PADI2和PADI4是AML患者和AML细胞系中PADI蛋白的主要表达亚型;2.CCK8和Annexin V/PI检测结果显示BB-Cl-A能够有效抑制6种AML细胞系的增殖,且这种抑制作用对BB-Cl-A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BB-Cl-A可明显诱导AML细胞凋亡且可以被凋亡抑制剂Z-VAD-FMK挽救。但GSK484对AML细胞系的生长和凋亡均没有明显影响。3.BB-Cl-A可以促进PERK-e IF2α通路的磷酸化程度增加,并上调ATF4、CHAC1、DDIT3和DDIT4的m RNA表达水平。研究结论:以上数据表明PAID2在AML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BB-Cl-A可能通过抑制PADI2激活ER stress,进而诱导AML细胞凋亡。因此,PADI2在维持内质网的稳态和抑制细胞凋亡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BB-Cl-A靶向PADI2可能是治疗AML的新途径。第三部分人源化CD19-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B-ALL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30%,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是由于肿瘤细胞有多种逃逸机制,传统治疗方案无法适用于复发难治性B-ALL。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是一种新型的免疫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肿瘤特异性抗原序列转移到患者来源的T淋巴细胞中,使其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由于CD19在B-ALL恶性细胞中表达的高阳性率和稳定性,靶向CD19的CAR-T细胞治疗B-ALL成为可能。我们此次研究中使用一种人源化的靶向CD19的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并观察其疗效。(临床试验注册编号:NCT02349698)。研究方法:对15例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使用人源化CD19-CAR-T细胞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CAR-T细胞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分离患者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人源化CD19-CAR-T细胞并回输到患者体内;2.骨髓涂片、流式细胞术、基因检测评估治疗效果;监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神经系统副反应发生情况;4.随访观察患者疾病状态和生存情况。研究结果:1.CD19-CAR-T细胞回输后扩增到峰值的中位时间为11天(8~68天)。CAR-T细胞治疗缓解率为93%(14例)。CAR-T细胞回输后的第3个月的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100%,第12个月为40%。2.93%(14例)的患者经历了CRS,其中轻度CRS(1~2级)占71%(10例),重度CRS(3~4级)占29%(4例)。20%(3例)的患者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重度CRS患者中的快速上升。对7例患者使用托珠单抗,3例患者使用了激素,对1例重度CRS伴重度神经系统毒性的患者行血浆置换。副反应症状均得到良好控制。研究结论:人源化CD19-CAR-T细胞治疗可使复发难治性B-ALL获得快速缓解,疗效可观,副反应可控,在短期内效应明显,但是维持患者长期生存效果该技术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田长青[7](2021)在《BET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溴结构域和额外末端结构域(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domain,BET)家族蛋白是重要的乙酰化阅读器,家族成员包括含溴结构域蛋白(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BRD)2、BRD3、BRD4和溴结构域睾丸特异性蛋白(bromodomain testis-specific protein,BRDT)。BET家族成员拥有特殊的双溴结构域,通过识别乙酰化的组蛋白或转录因子,广泛参与调控涉及转录、DNA修复、免疫、代谢、信号转导等的基因表达,成为受到密切关注的抗肿瘤靶点。首个靶向BET的抑制剂JQ1于2010年被报道,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10个BET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主要用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然而仍没有药物获批上市。BET抑制剂在缺少系统临床前研究资料的情况下,尤其是作用机制的研究仍不完善,便开展了临床试验研究。已经报道的与肿瘤增殖、存活和周期进展相关的多个BET家族靶基因,例如MYC、CDK6和BCL2等的调控不足以完全解释BET抑制剂的抗肿瘤作用机制。BET其它潜在靶基因的阐明是BET家族成员新功能的揭示,也为BET抑制剂的临床治疗和联合应用提供新的可能。另外,限制临床试验进展的主要原因还包括BET抑制剂单药应用疗效普遍较弱,容易产生快速耐药。因此,新型、强效和安全的抑制剂的研发是推动BET抑制剂临床应用的关键。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围绕BET调控机制和新型BET抑制剂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两个部分展开。为了研究BET调控机制,我们首先利用BET抑制剂处理后的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进行候选靶基因的发现研究。结果表明,我们自主研发的新BET抑制剂compound 9能够明显减少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1)的转录。IDO1是一个免疫检查点蛋白,可以将色氨酸代谢为犬尿氨酸等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是最近几年热门研究的抗肿瘤药物靶点。接着,我们对其它BET抑制剂的IDO1抑制作用进行了验证。我们发现,不同的BET抑制剂(JQ1、OTX015和ABBV-075),对不同组织来源肿瘤细胞系的IDO1蛋白和m RNA水平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由于IDO1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因此我们对不表达IDO1的细胞进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诱导。结果发现,BET抑制剂也能够明显抑制IFN-γ诱导型IDO1蛋白和m RNA水平的表达。BET主要参与基因的转录调控,因此我们考察了BET家族成员对IDO1是否具有直接调控作用。在SKOV3细胞中,使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分别干扰主要BET家族成员BRD2、BRD3和BRD4,发现有效干扰任意一个BET家族成员,都能够在m 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减少IDO1表达,同时不会影响其它BET家族成员的表达。由于IDO1启动子区域具有明显的组蛋白3第27位赖氨酸乙酰化(histone 3 lysine 27 acetylation,H3K27Ac)富集,利于BET家族蛋白的结合。因此,我们推测IDO1很可能是一个直接的BET家族靶基因。我们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定量PCR(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h IP-q PCR)实验研究发现,BET抑制剂JQ1减少了BRD2、BRD3、BRD4和RNA聚合酶Ⅱ(polymerase II,Pol II)在IDO1启动子区域的富集以及组蛋白3乙酰化(histone 3 acetylation,H3Ac)水平,但不影响其细胞内的总蛋白水平。当加入IFN-γ处理后,BRD2、BRD3、BRD4和PolⅡ在IDO1启动子区域的富集显着增加,JQ1则可以逆转IFN-γ诱导的增加。IDO1通过催化色氨酸转化为犬尿氨酸发挥作用,进一步,我们考察了BET抑制剂对IDO1代谢物犬尿氨酸生成的影响。结果发现,BET抑制剂JQ1和OTX015能够明显减少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犬尿氨酸的产生,在同等浓度条件下,其减少程度与IDO1抑制剂NLG919基本相当,同时加入BET抑制剂和IDO1抑制剂则可以进一步增强L-犬尿氨酸的生成减少。我们还发现,在相同处理条件下,细胞的增殖生长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因此进一步证明L-犬尿氨酸生成减少与细胞增殖抑制无关。在构建的BALB/c裸鼠移植瘤模型中,BET抑制剂能够显着抑制Ty-82移植瘤的生长,并且可以明显减少移植瘤内的IDO1蛋白和m RNA水平。因此,这些数据表明,BET抑制剂在体外和体内的确能够减少IDO1的表达,也进一步表明了这种减少可以作为一种药效学指标来监测BET抑制剂对IDO1表达肿瘤的抑制作用。为了提高BET抑制剂单药应用的抗肿瘤活性,我们与药物化学课题组合作,对一个Polo样激酶1(Polo-like kinase 1,PLK1)和BRD4双靶点抑制剂BI2536进行改造优化,通过保留BRD4结合基团,去除PLK1结合基团获得了一个新型强效的高度选择性BET抑制剂compound 19。溴结构域选择性结果表明,在筛选的32种蛋白中,Compound 19对BET家族成员BRD2、BRD3、BRD4和BRDT的溴结构域1(bromodomain I,BD1)和溴结构域2(bromodomain II,BD2)均具有很强的结合作用,除了对TAF1(2)有一定抑制作用外,对除BET家族成员外的含溴结构域蛋白均不具有明显结合活性。激酶选择性结果表明,Compound 19不再具有PLK1抑制活性,并且对筛选的24种激酶抑制活性均较弱。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中,我们发现,与目前临床试验研究较多的BET抑制剂OTX015相比,Compound 19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更强。在所测试的肿瘤细胞系中,MV4-11对compound 19最为敏感,Compound 19的50%抑制浓度(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明显低于JQ1和OTX015(分别为3.4 n M、49.1 n M和32.3 n M)。一致性地,Compound 19对BET靶基因MYC的抑制作用也更强,10 n M的compound 19和100 n M的OTX015对MYC蛋白和m RNA水平的抑制程度几乎相当。同样的,低浓度(10 n M)的compound 19处理细胞24 h,就可以引起明显的G1期阻滞,作用强于100 n M的OTX015,且具有浓度依赖性。G1期相关的调控蛋白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6(cyclin-dependent kinase 6,CDK6)的表达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在凋亡诱导实验中,我们发现compound 19浓度依赖地诱导了MV4-11细胞发生凋亡。在相同浓度条件下,Compound 19的凋亡诱导作用明显强于OTX015,诱导了更多剪切形式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的产生,以及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家族成员Caspase-3、Caspase-7和Caspase-8剪切形式的增多。同时,Compound 19对抗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 2,BCL2)的表达抑制作用更明显。与其它BET抑制剂一致,Compound 19也能够减少IDO1蛋白和m RNA的表达并抑制L-犬尿氨酸的生成。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中,我们建立了MV4-11在BALB/c裸鼠的移植瘤模型。Compound 19每天口服给药,连续给药28天,小鼠能够较好的耐受,没有出现死亡。Compound 19能够浓度依赖性地抑制MV4-11移植瘤的生长。50mg/kg的compound 19对移植瘤的增殖抑制比50 mg/kg和100 mg/kg OTX015更强,肿瘤抑制率分别为95.6%、71.5%和87.5%;25 mg/kg的compound 19的抑制作用与100 mg/kg的OTX015基本相当,肿瘤抑制率分别为89.7%和87.5%。此外,我们还对compound 19的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compound 19与JQ1不同,其脑内分布较少,可能引起的神经毒性小。不同种属的PK参数研究显示,Compound 19的血浆暴露量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多,小鼠的半衰期(T1/2)相对最短(小鼠,100 mg/kg,T1/2=4.4 h;大鼠,50 mg/kg,T1/2=6.3 h;犬,3 mg/kg,T1/2=6.6 h)。综上,本论文第一部分发现并确证了一个新的BET家族靶基因IDO1,阐明了BET家族调控组成型和IFN-γ诱导型IDO1表达的作用机制。这部分工作提示了BET抑制剂可能通过减少IDO1表达解除IDO1非酶活介导的免疫抑制,促进抗肿瘤免疫作用,也为BET抑制剂与IDO1抑制剂联用提供了理论可能。本研究第二部分对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型BET抑制剂compound 19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临床前BET抑制剂候选化合物库提供了一个结构新颖、强效、高度选择性,并且具有良好安全性的化合物。

文婷婷[8](2021)在《安五脂素通过调控let-7c-3p/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发展》文中指出本研究将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系(A549和H460)以及A549细胞异种移植裸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安五脂素(Anwuligan,ANW)对NSCLC生物学功能产生的影响和其发挥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阐明其在NSCLC治疗中的重要性,重点研究了ANW对NSCLC细胞中let-7c-3p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抑制let-7c-3p表达对于ANW抗NSCLC作用中的影响。本实验共分为3个部分:1、ANW抑制NSCLC细胞生长和转移本研究首先通过CCK-8实验检测到低于50μM的ANW对于正常肺细胞系(Beas 2B和MRC-5)无明显毒性,说明低于50μM浓度的ANW对于正常肺细胞来说是安全的。因此本研究将不同ANW(DMSO(control)、0μM(vehicle)、5μM、20μM、50μM)处理的A549和H460细胞分成五组进行实验,首先经CCK-8比色实验证实ANW处理24h即可杀伤NSCLC细胞,并且浓度越高,杀伤能力越强,说明ANW(≤50μM)对于NSCLC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并且进一步经Edu实验、成克隆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检测(PI染色)发现ANW可明显抑制NSCLC细胞系(A549和H460)的存活和增殖能力,且为浓度依赖性;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的结果显示20μM的ANW即可显着抑制NSCLC细胞系(A549和H460)的转移和侵袭能力,且呈浓度依赖性,收集ANW处理24h后的5组细胞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ANW可减弱TGF-β诱导EMT相关标志蛋白的表达的影响,说明ANW可以延缓NSCLC的进展;顺铂是常见的肿瘤化疗药物,但其临床应用受到耐药性和毒性的限制。CCK-8比色法显示中浓度(20μM)ANW即可显着增强顺铂的抗NSCLC生长能力,细胞流式仪(A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发现20μM的ANW与顺铂联合处理诱导A549和H460细胞凋亡的能力明显强于二者单独处理,收集细胞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联合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7/9)活化也相对增强,这些结果表明ANW和顺铂联合用药可增强抗NSCLC作用。综上,ANW对NSCLC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成为一种新的抗癌药物成分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2、ANW上调NSCLC细胞中的let-7c-3p的表达本研究在第一部分明确了ANW对NSCLC细胞的抑制作用,接下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先通过Deep Sequencing技术检测到经ANW(50μM)处理24h后A549细胞中多种mi RNA表达发生变化,其中22种mi RNAs水平变化最为明显,8种上调,14种下调,尤以let-7c-3p升高最为明显,并经q RT-PCR进一步明确ANW处理后A549和H460中let-7c-3p表达增加;本研究通过生信分析结果发现let-7c-3p主要与3-磷酸肌醇生物合成相关。众所周知,PI3K是一种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周期,增殖,凋亡和自噬中起重要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NW(分3组:0、20、50μM)处理后,20μM和50μM的ANW可抑制A549和H460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说明ANW可调控NSCLC细胞中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PIK3CA是PI3K的催化亚单位,对维持PI3K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大作用。本研究预测分析PIK3CA 3’UTR序列可能是let-7c-3p的靶基因,通过双荧光酶基因报告系统检测发现let-7c-3p mimic可显着抑制PIK3CA3’UTR序列荧光素酶活性,对PIK3CA 3’UTR的突变序列无影响,此外,scramble对PIK3CA 3’UTR序列的荧光素酶活性无影响,说明let-7c-3p的确可以与PIK3CA 3’UTR序列结合,并且进一步通过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et-7c-3p可以直接抑制PIK3CA表达。重要的是,本研究构建并获取了携带PIK3CA基因的慢病毒,根据不同的转染物质以及慢病毒感染情况,分别将A549和H460细胞分成四组:mimic NC、let-7c-3p mimic、let-7c-3p mimic+vector和let-7c-3p+PIK3CA,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et-7c-3p+PIK3CA可以减弱let-7c-3p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为了研究let-7c-3p在NSCLC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将let-7c-3p mimic、scramble转染到A549和H460细胞中,外加空对照(control组),进行克隆形成实验、Edu荧光检测,证实过表达let-7c-3p可以抑制A549细胞和H460细胞的生长,并且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明过表达let-7c-3p可以抑制A549细胞和H460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综上,本部分研究发现ANW处理A549和H460细胞后可上调let-7c-3p,并且let-7c-3p的靶基因为PIK3CA 3’UTR序列,可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过表达let-7c-3p可抑制NSCLC的发生和发展。3、let-7c-3p是ANW发挥抗NSCLC作用的必须靶点那么let-7c-3p是否是ANW发挥抗癌作用所必须的呢?在这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将let-7c-3p inhibitor及inhibitor NC分别转染到A549和H460细胞中,以此分为两组:inhibitor组和inhibitor NC组。随后用ANW(50μM)处理细胞,进行实验。在第一部分实验研究中,我们证实ANW对NSCLC细胞具有抑制生长、转移、侵袭以及促凋亡的作用。因此本部分研究首先通过CCK-8比色法实验、成克隆实验、Edu实验、细胞周期检测证实抑制let-7c-3p可减弱ANW对NSCLC细胞存活和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接着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实抑制let-7c-3p可减弱ANW对NSCL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最后通过细胞流式实验(AV/PI双染)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的数量,结果显示抑制let-7c-3p表达可减弱ANW对NSCLC促凋亡作用。收集两组细胞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抑制let-7c-3p表达后,可以逆转ANW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并且抑制let-7c-3p表达,可以减弱ANW对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7/9以及对EMT相关标志蛋白的影响。本研究还建立了A549细胞的裸鼠异种移植模型,按照对裸鼠进行腹腔注射及瘤内注射不同药物,将其分为四组:control组、ANW组、ANW+inhibitor NC组和ANW+let-7c-3p inhibitor组,裸鼠肿瘤体积监测及肿瘤称重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NW处理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而抑制let-7c-3p表达可消除ANW对NSCLC的抑制作用(P<0.01),即本研究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证实了ANW通过上调let-7c-3p发挥抗肿瘤作用,即let-7c-3p是ANW作用NSCLC的靶标。并且对安乐死后裸鼠的肝、肾、心的切片进行HE染色后分析表明ANW对于正常组织细胞无明显毒性,说明作用于机体是较为安全的。综上,本部分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了let-7c-3p在ANW抑制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抗NSCLC的研究提供了新靶标,为NSCLC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宋晓萍[9](2021)在《七鳃鳗LIP蛋白对人肺癌细胞识别和杀伤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室前期从七鳃鳗组织中分离纯化一种选择性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的免疫蛋白LIP(Lamprey Immune Protein),其具有凝集素结构域(Jacalin_like)和气单胞菌溶素结构域(Aerolysin correlation),LIP蛋白通过识别乳腺癌细胞(MCF-7)膜表面Neu5Gc唾液酸修饰的糖型结构靶向肿瘤细胞,在细胞膜表面沉积进而杀伤肿瘤细胞。由于正常细胞表面没有Neu5Gc修饰的糖型结构,因此LIP蛋白对正常组织细胞(MCF-10A)没有较强或者很少的识别、结合和杀伤效果。肺癌是我国以及国际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肺癌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细胞也产生杀伤作用等一系列药物副作用。由于药物副作用的存在使得肺癌治疗药物的选择成为临床医生的关注点之一,所以探究LIP对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识别和杀伤作用并揭示其作用机制至关重要。首先,使用LIP蛋白筛查23株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系,LIP对各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系有不同的识别能力和杀伤作用,说明LIP对肿瘤细胞杀伤具有特异性选择和一定的广谱性,而对正常组织细胞无结合和杀伤作用。通过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和乳酸脱氢酶(LDH)方法检测LIP对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人肺鳞癌细胞NCI-H520、人肺腺癌A549和正常肺上皮细胞L132的杀伤情况,细胞死亡率结果表明随着LIP浓度的增加,NCI-H446、NCI-H520、A549细胞的活力降低。A549细胞死亡率最低,为26.7%;NCI-H520细胞的死亡率最高,为61.3%。和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顺铂,紫杉醇,5-Fu尿嘧啶比较,低剂量的LIP蛋白也可以达到高剂量化疗药物的杀伤效率,使细胞微团塌陷,破碎,不再聚集成团。同时发现LIP蛋白除单独应用对肿瘤细胞有作用外,与顺铂联合用药处理肿瘤细胞更能增加其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杀伤效率增加。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LIP显着抑制三种肺癌细胞的迁移,相反,它并没有抑制L132细胞的迁移。通过荧光探针、免疫荧光结合共聚焦显微镜对线粒体,内质网及细胞骨架进行观察,结果显示LIP促使肺癌细胞线粒体变短并皱缩成球形,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荧光消失;LIP引起内质网肿胀和损伤,导致空泡化,严重破坏细胞稳态,使细胞内容物外泄导致凋亡;LIP造成肺癌细胞骨架系统瓦解,微管解聚。采用Annexin V-FITC方法检测LIP对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LIP促使三种肺癌细胞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翻。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2μM和4μM LIP处理L132细胞24 h后,细胞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相同剂量LIP处理NCI-H446、NCI-H520、A549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同时,LIP破坏线粒体,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从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可以看出,LIP处理的三种肺癌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高于未处理的对照组,说明LIP介导肿瘤细胞的破坏与活性氧有关。为了探究LIP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LIP处理NCI-H446、NCI-H520和A549细胞后,通过免疫印迹检测PARP1、GRP94、Bip、Caspase-12、Caspase-3、CHOP和p21的表达均显着上调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明确内质网诱导的凋亡依赖于IRE-1、ATF-6和PERK通路,导致下游CHOP表达上调。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作用48h后,PARP1、GRP94、Bip、Caspase-12、Caspase-3、CHOP和p21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总之,七鳃鳗免疫蛋白LIP通过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介导肺癌细胞凋亡。本文建立肺癌小鼠荷瘤模型并在细胞瘤处直接注射LIP蛋白,能显着延缓肿瘤生长速度,肿瘤组织明显缩小,但是对小鼠正常组织细胞没有明显的副作用。通过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发现,LIP可以选择性识别人肺癌组织样本,而对癌旁组织无识别效果。

姜涛[10](2021)在《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对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以及基于“瘀毒”理论所衍生的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进行研究。论证“瘀毒”理论指导下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方证因,以方证机,验证“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科学性,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实验支撑。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研究指导实验研究,以实验研究反证并支撑理论研究。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瘀”和“毒”作为肿瘤病因病机的优势和局限性,对“瘀毒”理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阐述“瘀毒”理论的含义和价值。基于肿瘤“瘀毒”理论,研究“祛瘀”和“祛毒”的代表性治则治法,分析其适用情况,探讨不同阶段的瘀毒同治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基于“瘀毒”理论,枚举代表性的瘀毒同治药物,论证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理论合理性和科学性。2.实验研究:基于“瘀毒”理论,筛选合适的丹参提取物,并与三氧化二砷联用,获得肝癌抑制效果较佳,正常细胞杀伤较小的联用组合,并分析其最佳药物配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Hep1-6原位移植瘤和H22皮下移植瘤模型,验证联合用药的体内外抗肝癌效果。以巨噬细胞极化和糖酵解作为机制研究出发点,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病理学染色、PCR技术、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巨噬细胞分型情况,并通过原代巨噬细胞体外诱导模型验证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联合用药对巨噬细胞糖酵解网络的调控作用,选取与糖酵解密切相关的HIF-α/NF-κB、AMPK信号通路开展研究,阐明其起效的分子机制。结果1.“瘀毒”理论的产生是“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其出现是中医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其中,中医对肿瘤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理论自身的发展,现代医学理论的充分融入均是其形成的重要促进因素。2.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为代表的治法及药物配伍是瘀毒同治的核心治疗方案。依据患者病情、病性、病位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同治方案,其中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是各阶段均合适的瘀毒同治方案。3.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药物组合是基于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治法下,合理的瘀毒同治药物配伍形式,该配伍形式兼具了肿瘤杀伤力强、不易伤正的特点,并规避了促肿瘤转移的风险。4.丹参中的隐丹参酮是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较佳瘀毒同治组分,二者配伍可在体内外有效抑制肝癌进展,最佳配比为10:1左右。5.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机制与促进巨噬细胞的激活,提升其吞噬能力,促使其向M1型巨噬细胞活化,抑制其向M2型巨噬细胞活化有关。6.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HIF-α/NF-κB信号通路实现对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糖代谢调控。二者联合促进巨噬细胞的糖酵解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促进葡萄糖的重分配,以达到逆转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目的。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的核心病因病机,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是瘀毒同治的科学治法,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是有效的配伍组合。中医“瘀毒”理论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氧化酚砷对血液肿瘤细胞系的体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酚砷对血液肿瘤细胞系的体外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体内安全性评价的临床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一、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二、靶向PD-1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机制及发展现状
    三、大肠癌发生与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
    四、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建立及其体外抑制肿瘤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本部分结果
        1. 靶向PD1基因sgRNA的设计构建及鉴定
        2. PCR扩增和T7E1酶切鉴定
        3. PD-1基因敲除T细胞亚群比例检测
        4. 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5. PD-1基因敲除T细胞与CT-26细胞株共培养的体外抗肿瘤效应
        6. PD-1基因敲除T细胞与CT-26细胞株共培养的体外细胞因子分泌
        本部分讨论
        本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可能机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本部分结果
        1. 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CD8~+细胞中PD-1表达显着升高
        2. 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3. 小鼠CT-26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
        4. 小鼠CT-26结直肠癌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可能机制
        本部分讨论
        本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第一部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本部分结果
        1. 食蟹猴外周血T细胞的培养
        2. 食蟹猴PD-1敲除T细胞载体的构建及敲除效率的检测
        3.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4.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5.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周期的影响
        6.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死亡殖的影响
        7.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8.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本部分讨论
        本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本部分结果
        1. 食蟹猴一般情况
        2.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内持续时间的检测
        3.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内安全性的评价
        4. PD-1基因敲除T细胞回输对食蟹猴各组织器官的影响
        本部分讨论
        本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PDH/PD-L1信号通路及其相关抗肿痛免疫疗法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ATF3介导铁和过氧化氢积累在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铁死亡
    2.2 铁死亡机制
    2.3 铁死亡与肿瘤
    2.4 胶质瘤
    2.5 转录激活因子ATF3与内质网应激
    2.6 马钱子碱
        2.6.1 马钱子碱的理化性质
        2.6.2 马钱子碱的抗肿瘤药理活性
        2.6.3 马钱子碱的其他药理活性
    2.7 小结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器材与试剂
        3.1.1 主要实验器材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2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裸鼠饲养
    3.3 实验液体及配制方法
    3.4 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3.5 实验技术
        3.5.1 乳酸脱氢酶释放检测
        3.5.2 MTT法测细胞增殖活力
        3.5.3 细胞内铁离子浓度测量
        3.5.4 蛋白质免疫电泳Western Blotting
        3.5.5 细胞内过氧化氢浓度测量试剂盒
        3.5.6 脂质过氧化水平MDA丙二醛含量测定
        3.5.7 NADPH氧化酶活性测量
        3.5.8 细胞超氧阴离子DHE检测
        3.5.9 总谷胱甘肽GSH检测
        3.5.10 半胱氨酸cysteine含量测定
        3.5.11 平板克隆形成试验
        3.5.12 si RNA干扰细胞基因表达
        3.5.13 免疫细胞荧光染色
        3.5.14 小鼠异体移植胶质瘤体内模型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马钱子碱抑制人胶质瘤细胞系增殖并诱导细胞死亡
    4.2 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铁死亡
    4.3 ATF3 参与调控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铁死亡
        4.3.1 马钱子碱处理的胶质瘤细胞中ATF3表达上调
        4.3.2 马钱子碱促进U251和U87细胞中ATF3发生核转位
        4.3.3 ATF3敲低抑制马钱子碱诱导人胶质瘤细胞死亡
    4.4 ATF3 通过促进胶质瘤细胞过氧化氢生成参与马钱子碱诱导细胞内铁离子浓度增加
    4.5 ATF3 通过上调NOX4和下调xCT促进胶质瘤过氧化氢累积
    4.6 马钱子碱导致内质网应激和过氧化氢生成之间正反馈循环
    4.7 体内研究支持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铁死亡的发生
第五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MicroRNA-34a和let7双基因修饰的溶瘤痘苗病毒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杀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新型重组溶瘤痘苗病毒
        1.3 实验动物
        1.4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1.5 主要引物
    2.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相关实验
        2.2 溶瘤病毒的构建、扩增、纯化及滴度测定
        2.3 PCR/核酸凝胶电泳
        2.4 RT-PCR技术
        2.5 溶瘤病毒复制效率检测
        2.6 CCK8实验
        2.7 凋亡
        2.8 动物实验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成功构建新型双基因重组溶瘤痘苗病毒OVV-mir34a-IRES-let7
    2.重组溶瘤痘苗病毒在淋巴瘤细胞中的复制能力不受外源基因插入的影响
    3.双基因重组溶瘤痘苗病毒在体外显示出淋巴瘤细胞株杀伤效应
    4.双基因重组溶瘤痘苗病毒在体外显示出较强的淋巴瘤细胞凋亡诱导能力
    5.双基因重组溶瘤痘苗病毒有效靶向了BCL-2/MYC信号途径
    6.双基因重组溶瘤痘苗病毒在小鼠荷瘤模型中显示出较好的抗淋巴瘤作用
    7.重组溶瘤痘苗病毒在体内显示了较好的安全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溶瘤病毒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一种有前景的策略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以四氢苯并噻唑为结构母核的新型HDAC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背景与设计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化学合成方法
        3.2 化学结构确证方法
        3.2.1 薄层色谱法
        3.2.2 显色剂显色法
        3.2.3 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以及质谱的确证
        3.3 体外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3.3.1 HDAC酶活性测试
        3.3.2 HDAC酶选择性活性测试
        3.3.3 抗肿瘤细胞增殖实验
        3.3.4 细胞凋亡实验
        3.3.5 细胞周期实验
        3.3.6 细胞划痕实验
        3.3.7 Transwell侵袭实验
        3.3.8 抗血管生成实验
        3.3.9 顺铂协同性实验
        3.3.10 蛋白质免疫印迹
        3.3.11 体外大鼠肝微粒酶代谢实验
        3.4 计算机模拟对接测试方法
        3.5 斑马鱼体内肿瘤异种移植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化学合成结果
        2 体外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2.1 HDAC酶活性测试
        2.2 HDAC酶选择性活性测试
        2.3 抗肿瘤细胞增殖实验
        2.4 细胞凋亡实验
        2.5 细胞周期实验
        2.6 细胞划痕实验
        2.7 Transwell侵袭实验
        2.8 抗血管生成实验
        2.9 顺铂协同性实验
        2.10 蛋白质免疫印迹
        2.11 体外大鼠肝微粒酶代谢实验
        3 计算机模拟对接测试结果
        4 斑马鱼体内肿瘤异种移植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章 新型Tubulin和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以及活性研究
    背景与设计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化学合成方法
        3.2 化学结构确证方法
        3.2.1 薄层色谱法
        3.2.2 显色剂显色法
        3.2.3 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以及质谱的确证
        3.3 体外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3.3.1 HDAC酶活性测试
        3.3.2 抗肿瘤细胞增殖实验
    实验结果
        1 化学合成结果
        2 体外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2.1 HDAC酶活性测试
        2.2 抗肿瘤细胞增殖实验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靶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用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5)钨基复合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多模式成像与光热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肿瘤与纳米医学
    2.2 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2.2.1 磁共振成像
        2.2.2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2.2.3 光声成像
        2.2.4 荧光成像
        2.2.5 其他影像学诊断方法
    2.3 肿瘤的光热治疗
        2.3.1 光热治疗的机理
        2.3.2 光热纳米材料
        2.3.3 光热治疗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2.3.4 光热/光动力学/化学动力学联合治疗
    2.4 肿瘤的诊疗一体化
    2.5 钨基纳米材料在肿瘤成像与治疗中的应用
        2.5.1 钨基纳米材料简介
        2.5.2 钨基纳米材料用于肿瘤成像与治疗的研究现状
    2.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3 超薄氧化碲/铵钨青铜纳米条带用于多模式成像以及第二近红外区的光热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材料制备
        3.2.3 材料性质测定
        3.2.4 细胞实验
        3.2.5 动物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EG-TONW NRs的制备与表征
        3.3.2 PEG-TONW NRs体外光热性能
        3.3.3 PEG-TONW NRs的胞内光热治疗效果
        3.3.4 PEG-TONW NRs的生物安全性
        3.3.5 PEG-TONW NRs的体内多模式成像
        3.3.6 PEG-TONW NRs的体内代谢与生物分布
        3.3.7 PEG-TONW NRs的体内治疗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WSSe/MnO_2纳米复合物负载异烟肼用于非芬顿类型的自由基生成及光热效应用于协同抗癌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材料制备
        4.2.3 材料性能测定
        4.2.4 细胞实验
        4.2.5 动物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WSSe/MnO_2-INH-TPP@CM的合成与表征
        4.3.2 WSSe/MnO_2-INH-TPP@CM的体外光热性质
        4.3.3 WSSe/MnO_2-INH-TPP@CM的体外·OH产生能力
        4.3.4 WSSe/MnO_2-INH-TPP@CM的靶向能力
        4.3.5 WSSe/MnO_2-INH-TPP@CM的胞内治疗效果
        4.3.6 WSSe/MnO_2-INH-TPP@CM的生物安全性
        4.3.7 WSSe/MnO_2-INH-TPP@CM的体内代谢与生物分布
        4.3.8 WSSe/MnO_2-INH-TPP@CM的体内多模式成像
        4.3.9 WSSe/MnO_2-INH-TPP@CM的体内联合治疗
    4.4 本章小结
5 可降解的FeWO_x纳米颗粒用于CT/MR成像引导的光热,光动力学以及化学动力学联合抗癌治疗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材料制备
        5.2.3 材料性能测定
        5.2.4 细胞实验
        5.2.5 动物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FeWO_x-PEG-RGD的合成与表征
        5.3.2 FeWO_x-PEG-RGD的体外光热性能
        5.3.3 FeWO_x-PEG-RGD的体外~1O_2产生能力
        5.3.4 FeWO_x-PEG-RGD的体外·OH产生能力
        5.3.5 FeWO_x-PEG-RGD的胞内治疗效果
        5.3.6 FeWO_x-PEG-RGD的生物安全性
        5.3.7 FeWO_x-PEG-RGD的体内代谢与生物分布
        5.3.8 FeWO_x-PEG-RGD的体内多模式成像
        5.3.9 FeWO_x-PEG-RGD的体内联合治疗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急性白血病预后及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CD56 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BB-Cl-Amidine激活内质网应激反应诱导AML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人源化CD19-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7)BET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表观调节与BET家族
    1.2 BET家族与疾病
    1.3 BET抑制剂研发
    1.4 BET抑制剂的分类
    1.5 BET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制
    1.6 IDO1与其抑制剂
    1.7 存在问题与挑战
        1.7.1 BET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7.2 新型强效高度选择性BET抑制剂需要进一步发现和研究
    1.8 研究内容与策略
        1.8.1 BET家族靶基因的发现和BET家族对靶基因调控作用研究
        1.8.2 新合成BET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
第2章 BET家族抑制减少靶基因IDO1表达和L-犬尿氨酸生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细胞培养
        2.1.2 化合物、试剂和抗体
        2.1.3 主要仪器
        2.1.4 转录组测序
        2.1.5 蛋白免疫印迹
        2.1.6 RNA抽提和RT-qPCR
        2.1.7 siRNA干扰
        2.1.8 ChIP-qPCR
        2.1.9 高效液相色谱和细胞数量测定
        2.1.10 动物实验
        2.1.11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BET抑制剂减少IDO1表达
        2.2.2 BET抑制剂抑制组成型以及IFN-γ 诱导型IDO1表达
        2.2.3 BRD2、BRD3或BRD4减少导致IDO1表达降低
        2.2.4 IDO1是一个直接的BET家族靶基因
        2.2.5 BET抑制剂减少L-犬尿氨酸生成
        2.2.6 BET抑制剂ABBV-075 在体内减少IDO1表达
    2.3 讨论
第3章 新BET抑制剂compound 19 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细胞培养
        3.1.2 化合物、试剂和抗体
        3.1.3 主要仪器
        3.1.4 溴结构域选择性实验
        3.1.5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3.1.6 相对增殖速率测定
        3.1.7 RNA抽提和RT-q PCR
        3.1.8 蛋白免疫印迹
        3.1.9 细胞周期
        3.1.10 凋亡实验
        3.1.11 L-犬尿氨酸含量检测和细胞数量测定
        3.1.12 体内药效学研究
        3.1.13 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3.1.14 激酶选择性实验
        3.1.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Compound 19 来源
        3.2.2 Compound 19 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作用强
        3.2.3 Compound 19 引起MYC下调
        3.2.4 Compound 19 引起细胞G1期阻滞
        3.2.5 Compound 19 诱导细胞凋亡
        3.2.6 Compound 19 减少IDO1表达和L-犬尿氨酸生成
        3.2.7 Compound 19 抑制小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
        3.2.8 Compound 19 的血、脑分布研究
        3.2.9 Compound 19 在不同种属的主要PK参数研究
    3.3 讨论
第4章 总结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4.1 总结
        4.1.1 BET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制
        4.1.2 新BET抑制剂compound 19 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4.2 尚待解决的问题
        4.2.1 BET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制
        4.2.2 新BET抑制剂compound 19 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所获奖励
附录三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安五脂素通过调控let-7c-3p/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篇 综述 天然产物治疗肺癌的前景与争议
    1 背景
    2 按来源分类的抗肿瘤药物
        2.1 来源于植物
        2.2 来源于动物
        2.3 来源于微生物
        2.4 来源于海洋生物
    3 抗肿瘤的机制
        3.1 诱导凋亡
        3.1.1 诱导ROS
        3.1.2 诱导内质网应激
        3.1.3 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凋亡
        3.2 诱导自噬
        3.3 抑制PI3K/AKT途径
        3.4 抑制NF-κB信号途径
        3.5 阻滞细胞周期
        3.6 调控表观遗传学
        3.7 调控其他机制以及多种机制联合作用
    4 天然产物使用的困境及解决方案
    5 总结
第2篇 实验研究
    第1章 ANW抑制NSCLC细胞生长和转移
        1.1 实验材料
        1.1.1 仪器设备
        1.1.2 试剂
        1.2 细胞复苏及培养
        1.3 实验方法
        1.3.1CCK-8 实验测定细胞活力
        1.3.2 成克隆实验
        1.3.3 EDU实验
        1.3.4 细胞流式实验
        1.3.5 细胞划痕实验
        1.3.6TRANSWELL实验
        1.3.7 WESTERN BLOT
        1.3.8 统计学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ANW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
        1.4.2 ANW抑制NSCLC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1.4.3 ANW增强顺铂对NSCLC的抗肿瘤作用
        1.5 结果讨论
    第2章 ANW上调NSCLC细胞中的LET-7C-3P表达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设备
        2.1.2 试剂
        2.1.3 引物序列
        2.2 实验方法
        2.2.1 DEEP SEQUENCING检测细胞准备及RNA提取
        2.2.2 LET-7C-3P靶基因预测
        2.2.3 LET-7C-3P检测
        2.2.4 构建及获取携带PIK3CA基因的慢病毒
        2.2.5 MIRNAS转染A549和H460细胞
        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基因测定
        2.2.7 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2.2.8 QRT-PCR检测PIK3CA MRNA水平
        2.2.9 LET-7C-3P对NSCLC细胞的影响
        2.2.10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ANW上调NSCLC细胞中的MICRORNA HSA-LET-7C-3P
        2.3.2 ANW抑制NSCLC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
        2.3.3 LET-7C-3P通过直接靶向PIK3CA来抑制PI3K/AKT/MTOR通路
        2.3.4 LET-7C-3P可抑制NSCLC细胞增殖和转移
        2.4 结果讨论
    第3章 LET-7C-3P是ANW发挥抗NSCLC作用的必须靶点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设备
        3.1.2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分组
        3.2.2 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增殖
        3.2.2 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侵袭和转移
        3.2.3 细胞流式实验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凋亡
        3.2.4 WESTERN BLOT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内相关蛋白表达
        3.2.5 建立裸鼠异种移植模型及分组
        3.2.6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3.2.7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抑制LET-7C-3P可以抵消ANW的抗NSCLC细胞增殖作用
        3.3.2 抑制LET-7C-3P可以抵消ANW的抗NSCLC细胞转移和侵袭作用
        3.3.3 抑制LET-7C-3P可以抵消ANW的促NSCLC细胞凋亡作用
        3.3.4 裸鼠异种移植模型证实了ANW通过上调LET-7C-3P发挥抗肿瘤作用
        3.4 结果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七鳃鳗LIP蛋白对人肺癌细胞识别和杀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肺癌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1.1.1 肺癌的发生
        1.1.2 罹患肺癌的危险因素
        1.1.3 肺癌的临床表现
    1.2 肺癌的诊断
        1.2.1 肺癌的辅助影像学检查
        1.2.2 获取肺癌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技术
        1.2.3 肺癌的实验室血清学检查
        1.2.4 肺癌的病理学评估
    1.3 肺癌的治疗
    1.4 肺癌的靶向治疗
        1.4.1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
        1.4.1.1 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药物
        1.4.1.2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药
        1.4.1.3 ROS1 重排抑制药
        1.4.1.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靶点的药物
        1.4.1.5 其他
        1.4.2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药物
        1.4.3 SCLC靶向药物的现状
    1.5 七鳃鳗LIP的发现及细胞毒作用
    1.6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七鳃鳗LIP蛋白对23 种肿瘤细胞杀伤活性比较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重组LIP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2.2 重组LIP蛋白浓度测定
        2.2.3 重组LIP蛋白活性鉴定
        2.2.4 细胞培养
        2.2.5 重组LIP蛋白细胞毒性测定
        2.2.6 流式细胞仪对LIP蛋白杀伤肿瘤细胞定量分析
        2.2.7 Western blot检测LIP蛋白在细胞膜表面的沉积
        2.2.8 数据统计
    2.3 实验结果
        2.3.1 重组LIP蛋白的纯化
        2.3.2 流式细胞仪检测LIP蛋白对肿瘤和正常细胞的识别
        2.3.3 Western Blot检测LIP蛋白在细胞表面的沉积
        2.3.4 LIP蛋白细胞毒性测定
    2.4 讨论
第3章 LIP蛋白对三种肺癌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Operetta TM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检测LIP蛋白对三种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3.2.2 荧光显微镜检测LIP对三种肺癌细胞微团杀伤活性
        3.2.3 LDH检测LIP对三种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3.2.4 Operetta TM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检测LIP联合顺铂对三种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3.2.5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LIP蛋白对三种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2.6 免疫荧光检测LIP蛋白对细胞骨架的影响
        3.2.7 数据统计
    3.3 实验结果
        3.3.1 LIP蛋白对三种肺癌细胞杀伤活性探究
        3.3.2 LIP蛋白与多种化疗药物对三种肺癌细胞杀伤活性比较探究
        3.3.3 LIP蛋白与顺铂联合作用三种肺癌细胞探究
        3.3.4 LIP蛋白对三种肺癌细胞迁移能力探究
        3.3.5 LIP蛋白对三种肺癌细胞骨架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LIP蛋白对三种肺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免疫荧光检测LIP蛋白对线粒体的影响
        4.2.2 Annexin V-FITC检测LIP作用肺癌细胞后细胞凋亡情况
        4.2.3 流式细胞仪检测LIP作用肺癌细胞后细胞凋亡情况
        4.2.4 流式细胞术检测LIP蛋白作用后肺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4.3 实验结果
        4.3.1 LIP蛋白对三种肺癌细胞线粒体损伤探究
        4.3.2 LIP蛋白诱导三种肺癌细胞凋亡检测
        4.3.3 LIP蛋白通过影响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抑制线粒体功能
    4.4 讨论
第5章 LIP蛋白通过引起内质网应激激活细胞凋亡通路
    5.1 实验材料
        5.1.1 主要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免疫荧光检测LIP蛋白对三种肺癌细胞内质网的影响
        5.2.2 共聚焦监测LIP蛋白对三种肺癌细胞内ROS的影响
        5.2.3 细胞蛋白提取及蛋白浓度定量
        5.2.4 Western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及加入抑制剂后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5.3 实验结果
        5.3.1 LIP蛋白对三种肺癌细胞内质网的损伤
        5.3.2 LIP蛋白作用三种肺癌细胞后ROS含量变化情况
        5.3.3 三种肺癌细胞中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5.4 讨论
第6章 LIP蛋白在荷瘤小鼠及人源肿瘤组织水平对瘤体的识别和抑瘤作用
    6.1 实验材料
        6.1.1 主要材料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注射LIP蛋白对小鼠肺癌细胞瘤的影响
        6.2.2 透射电镜观察鼠肺癌肿瘤组织
        6.2.3 人肺癌肿瘤组织的保存处理
        6.2.4 肿瘤组织包埋及冰冻切片的制备
        6.2.5 人肺癌肿瘤组织的HE染色
        6.2.6 人肺癌肿瘤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6.3 实验结果
        6.3.1 小鼠肺癌细胞瘤注射LIP蛋白后的变化
        6.3.2 LIP蛋白促小鼠A549-Luc-C8 细胞瘤的细胞凋亡
        6.3.3 LIP蛋白对荷瘤小鼠正常组织形态的影响
        6.3.4 人肺癌组织的HE染色
        6.3.5 LIP蛋白特异性识别人肺癌组织
    6.4 讨论
全文总结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一、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研究
        (一) 以瘀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瘀的定义
        2. 瘀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瘀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二) 以毒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毒的定义
        2. 毒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毒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三) 瘀毒理论的出现及其出现原因
        1. 瘀毒出现的时间
        2. 瘀毒出现的原因
        (四) 当代肿瘤瘀毒理论代表性学者和医家观点
        1. 以周仲瑛、程海波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2. 以张光霁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3. 以郑伟达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4. 以王行宽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五) 总结
    二、瘀毒理论衍生的的治则治法研究
        (一) 瘀的治疗原则
        (二) 瘀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
        2. 破血逐瘀
        (三) 毒的治疗原则
        (四) 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清热解毒
        2. 以毒攻毒
        (五) 瘀毒的治疗原则
        (六) 瘀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联合清热解毒
        2. 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
        3. 破血逐瘀联合清热解毒
        4. 破血逐瘀联合以毒攻毒
        (七) 总结
    三、活血化瘀和以毒攻毒治法下的用药研究
        (一) 活血化瘀治法下代表性的药物
        1. 丹参
        2. 当归
        3. 赤芍
        (二) 以毒攻毒治法下的代表性药物
        1. 以山慈菇为代表的草药类攻毒药
        2. 以斑蝥为代表的动物昆虫类药物
        3. 以雄黄为代表的金石类药物
        (三) 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科学性及合理性分析
        (四) 以隐丹参酮为代表的中药提取物是否能够代表传统中药的若干问题
        (五)总结
    四、瘀毒理论与肝癌
        1. 瘀的形成是肝癌发生的前提
        2. 因瘀致毒,因毒致变是肝癌进展的关键因素
        3. 瘀毒互结是肝癌的核心病因病机
        4. 肝癌巨噬细胞是瘀毒互结的效应靶标
第二部分 基于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实验研究
    一、基于瘀毒理论的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药效学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系
        3. 实验动物
        4. 实验仪器
        5.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
        2. 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
        3. 细胞培养
        4.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5. 小鼠Hep1-6原位癌模型的建立
        6. 小鼠H22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7. 动物分组及给药
        8. 基础指标检测及分析
        9. 病理组织化学染色
        10.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是丹参提取物中理想的候选有效成分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增殖抑制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二、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逆转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
        3. 实验仪器
        4.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
        2. 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检测
        3. 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4. 原代巨噬细胞的鉴定和分型检测
        5. 原代巨噬细胞刺激实验
        6. 原代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检测
        7. 原代巨噬细胞特征性分泌因子的检测
        8.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善荷瘤小鼠血象并影响单核巨噬细胞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变小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巨噬细胞伪足形成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激活和M1型活化
        (四) 分析与讨论
    三、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巨噬细胞的抗肝癌机制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物
        2. 实验仪器
        3. 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糖酵解代谢产物及关键代谢酶的检测
        2. 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 糖酵解关键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检测
        4. 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葡萄糖竞争实验
        5.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内调节荷瘤鼠糖酵解水平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抑制H22肝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AMP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糖酵解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通路抑制H22肝癌细胞糖酵解
        6.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HIF-1α和AMPK信号通路综合调节糖酵解发挥抗肿瘤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研究发展
    1. TAMs的起源和分化
    2. TAMs的类型
    3. TAMs的极化
    4. TAMs调控肿瘤进展
    5. TAMs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6. 中医药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7. 总结
    参考文献

四、氧化酚砷对血液肿瘤细胞系的体外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体内安全性评价的临床前研究[D]. 高嫦娥.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ATF3介导铁和过氧化氢积累在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芦山. 吉林大学, 2021(01)
  • [3]MicroRNA-34a和let7双基因修饰的溶瘤痘苗病毒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杀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杨陈. 青岛大学, 2021
  • [4]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 孙思敏. 青岛大学, 2021
  • [5]钨基复合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多模式成像与光热治疗[D]. 程亚如.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6]急性白血病预后及治疗策略研究[D]. 孙燕泥.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7]BET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 田长青.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
  • [8]安五脂素通过调控let-7c-3p/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发展[D]. 文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9]七鳃鳗LIP蛋白对人肺癌细胞识别和杀伤作用机制的研究[D]. 宋晓萍.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D]. 姜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

标签:;  ;  ;  ;  ;  

酚氧化砷对血液肿瘤细胞系的体外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