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潴留的三联疗法

产后尿潴留的三联疗法

一、三联疗法治疗产后尿潴留(论文文献综述)

苏荣[1](2020)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评价此针法的安全性,探讨其临床优势。为进一步规范针灸临床操作和扩大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纳入的70例脊髓损伤性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术治疗,治疗组在间歇导尿术基础上给予“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间歇导尿术每日常规进行,导尿次数根据导尿量来决定;“秩边透水道”针法隔日1次,共治疗15次。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积分和SF-Qualiveen评分,并统计治疗期间发生的尿路感染情况和针刺不良事件。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通过对比分析,评价“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结果(1)膀胱残余尿量比较:两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所减少,“秩边透水道”组较单纯间歇导尿组的减少程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膀胱功能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膀胱功能积分均减少,治疗组的膀胱功能积分低于对照组。(3)SF-Qualiveen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两组评分比较,治疗组更低,生活质量改善程度较大。(4)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55.88%,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5)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治疗期间,治疗组发生1例尿路感染,感染率为3.12%,对照组发生14例尿路感染,感染率为41.18%,治疗组能够降低治疗期间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6)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治疗组发生了2例轻度针刺相关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等级均为Ⅱ级,经简单处理后可继续原方案治疗,其余30例患者均未发生针刺不良反应。结论(1)在间歇导尿基础上,“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间歇导尿治疗。(2)“秩边透水道”针法取穴少而精,操作性强,在改善排尿功能的同时,还能预防尿路并发症,临床优势显着。(3)“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安全可靠,对于度过脊髓休克期的患者,可尽早开展此针法治疗以缩短病程,增加患者的康复信心。

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张声生,周强[2](2018)在《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意见》文中研究说明中医学认为"脾"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结合体,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水谷精微之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虚无以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乏源,气机升降失司,则百病皆生。脾虚当以健脾为大法,健脾方为主方施治,其中代表方药为参苓白术散(颗粒、丸)和补中益气方(颗粒、丸)。二者是中医传统的经典方药,强调经典方的原方剂量,在临床上运用广

郑慧玲[3](2018)在《癃闭外治法古代临床应用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整理中医外治法治疗癃闭的古代文献,深入探讨其选经取穴规律、用药组方规律,为进一步推广癃闭外治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主要检索源,搜集癃闭外治法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通过统计软件Microsoft Excel对其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癃闭外治法条文2712条,其中选穴处方1352个,方剂1360首。1.涉及腧穴118个,其中经穴104个,奇穴14个;用穴总频次1739次,居前十位的有:关元、阴陵泉、太冲、委阳、阴交、中极、曲骨、石门、大肠俞、三阴交;穴位归经多属任脉、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属性多为特定穴,其中又以五输穴、交会穴为主;五输穴中,合穴应用最多;腧穴主要分布在四肢部。2.涉及药物304味,用药总频次4155次,居前十位的有:葱白、盐、麝香、田螺、艾叶、生姜、大蒜、甘草、皂荚、陈皮;药类方面,多用解表、清热、补虚、利水渗湿药;药性方面,以温性、寒性为主;药味方面,善用辛、苦、甘三类药物;归经方面,主入肝、肺、胃、脾、肾经;配伍方面,常用药对是葱白-盐、葱白-生姜、葱白-淡豆豉等,常用药组是葱白-生姜-淡豆豉、麝香-葱白-田螺、大蒜-栀子-盐等。3.外治方法主要有:脐疗、针刺、艾灸、导尿、探吐、熏洗、熨法、敷贴等。结论:该研究结果全面总结了癃闭中医外治法的选经取穴规律、用药组方规律,对当今科研和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柏文,李铁,胡秀武,智沐君,徐小茹[4](2012)在《八髎穴的临床应用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八髎穴有关文献的综述,发现八髎穴在治疗妇科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膀胱功能失调等疾病应用广泛,取得较好的疗效。因其解剖生理上的特异性,针刺八髎穴随着针刺深度、角度、提插捻转的不同产生不同方向的针刺感传,而针刺感传方向不同,在治疗疾病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本研究系统总结回顾了八髎穴为主治疗疾病,重点介绍八髎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操作特点。

王成哲[5](2004)在《三联疗法治疗产后尿潴留》文中研究表明

杨伟宁[6](2012)在《电针合穴、下合穴对COPD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及VIP等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穴脏相关”是针灸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穴位脏腑相关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不同方面证明了穴位与脏腑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并发现穴脏之间存在“一穴多脏、多穴一脏”的网状关系,因此,针对一个病搞清楚“一穴多脏、多穴一脏”的基本规律,是研究腧穴相对特异性的重要方法。“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腑”是穴脏相关的重要内容,本课题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在“五输穴-合穴”、“下合穴”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制备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模型,从穴脏相关角度,通过对肺经“合穴”、大肠“下合穴”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影响的观察,探讨了“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腑”的内涵,并从脑肠轴角度分析二穴的作用途径与机制,进一步探讨腧穴相对特异性规律。本论文主要分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一、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一回顾了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穴位脏腑相关方面所做的工作,文献整理发现:肺经穴广泛应用于治疗鼻炎、咽炎、面瘫等头面五官病;头痛、吞咽困难、失语等神经系统疾病;颈肩腰部软组织损伤疾病;痛经等妇科病;乳腺病;慢阻肺、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病及呃逆、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病;尿潴留、遗尿遗精等泌尿生殖系病;尤以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常用,这与“肺和大肠相表里”这一理论相统一同时,我们观察到肺经穴不单单是治疗肺脏及肠腑病变,对胞宫、肾等其他脏腑器官亦有影响,体现了“一经(穴)多脏”的特点。文献研究二通过对合穴、下合穴单、双穴的古代与现代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发现:《难经·六十八难》提出:五输穴“合穴”主“逆气而泄”,但不论是古代文献还是临床研究中并非所有合穴符合“合主逆气而泄”,仅尺泽和足三里有主“逆气而泄”的记载和报道,并且尺泽穴主“逆气而泄”的机制报道也鲜少;下合穴主治内腑病症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报道较多,委阳、委中、阳陵泉报道较少。当涉及同一腑病时相关合穴和下合穴各自从不同途径发挥作用,如高血压状态下曲池和足三里降压机制不同,胃肠粘膜损伤时足三里、上下巨虚均有作用,然足三里最佳,故此笔者对“合主逆气而泄”的应用产生质疑,认为有必要将主治相似的合穴及下合穴做一对比,以便更明确地使用特异性穴位。文献研究三将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模型制备进展进行了总结,认为大鼠经济实惠、操作方便、模型类似可选做研究对象,造模方法以气管滴入内毒素配合烟熏较为公认,该方法作用直接,与人类发病机理相似。文献研究四对针灸对微循环的影响做了整理研究,结果显示针灸对人体头面五官、四肢、脏器等部位的微循环均可产生良性改善作用,认为针灸有操作简便安全、作用部位广泛、作用确切持久、具有全身调节作用等多方面优势,并具有穴位特异性。同时发现对于脏器微循环的研究较欠缺,机理研究不够,值得今后进一步加强研究。二、实验研究目的:观察分别电针尺泽穴、上巨虚穴后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在肺及各相关脏腑之间的分布规律,从“一穴多脏、多穴一脏”的角度分析“合穴”与“下合穴”效应的不同特点,并从脑肠轴角度探讨二穴的作用途径与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尺泽组、上巨虚组,采用熏香烟配合气管滴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的造模方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尺泽组和上巨虚组从实验周期第2天开始电针针刺治疗,疏密波,频率为2/100Hz交替,强度0.3-0.4mA,以大鼠肌肉微微颤抖为度,留针20min,隔日1次,共治疗12次,整个实验周期为28天,记录实验前后大鼠体重值,用微循环显微检查仪测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血液流态变化,并取肺、结肠、下丘脑、肝、脾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肺、肠、下丘脑中VIP、肺、肠中TNF-α的含量,比色法测定肝、脾、肺、肠中GSH值。结果:1.体重变化:各组大鼠实验后体重均较实验前明显增加(P<0.01),与正常组相比,实验后其余三组动物体重均显着降低(P<0.01)。2.肠系膜微循环:①微血管管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管径有扩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与上巨虚组管径呈现缩小趋势,无统计学意义;尺泽组与上巨虚组管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②血液流态: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流加快(P<0.05);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上巨虚组血流明显减慢(P<0.01);尺泽组与上巨虚组血流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VIP含量变化:各组肺、肠、下丘脑三种组织中,肺中VIP的含量最高(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中VIP含量明显升高(P<0.05),肺及下丘脑中VIP含量有升高趋势;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下丘脑中VIP含量降低(P<0.05)。4.TNF-α含量变化:正常组内肺中TNF-α含量明显高于肠(P<0.05)。模型组肺、肠中TNF-α含量均较正常组有升高趋势,尺泽组、上巨虚组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穴位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5.GSH含量变化:组内比较:正常组内肠、脾中GSH含量均高于肺(P<0.01)、肝(P<0.05),肠中GSH含量高于脾(P<0.05);模型组内脾脏GSH含量明显高于肝脏(P<0.01);尺泽组肠中GSH含量高于肺、肝(P<0.05);上巨虚组各脏器GSH无显着性差异。组间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脾中GSH含量增加,肠中含量减少,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巨虚组肝、肺中GSH含量增加(P<0.05),肠中GSH含量降低(P<0.05);尺泽组、上巨虚组与模型组比较或二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模型组大鼠体重降低,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结肠VIP含量增加,脾脏GSH含量增加、结肠GSH含量降低;尺泽组、上巨虚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速度减慢,尺泽穴可显着降低下丘脑中VIP含量;两穴在肠系膜微循环、VIP、GSH含量方面无显着性差异。2.模型组肠系膜微血管血液流速变化、结肠VIP含量及GSH含量变化均提示本实验COPD肺病模型对肠产生影响,为“肺和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实验依据;尺泽可显着降低下丘脑中VIP含量,而上巨虚影响不显,提示尺泽对COPD模型的良性影响较上巨虚相对广泛,并涉及到脑,分析与本实验的疾病模型有关,因为本实验模型肺部炎症为原发病,肠等其他脏器损伤为继发病,所以《难经·六十八难》提出的“合主逆气而泄”在本实验中体现为肺经合穴对于肺经病变引起的胃肠病比大肠下合穴更为有效,即与原发病关系密切。此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合穴尚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三联疗法治疗产后尿潴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联疗法治疗产后尿潴留(论文提纲范文)

(1)“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系统疾病
2 呼吸系统疾病
3 肿瘤相关疾病
4 代谢性疾病
5 肾脏相关疾病
6 儿科疾病
7 皮肤病
8 妇科疾病
9 男科疾病
1 0 其他

(3)癃闭外治法古代临床应用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癃闭外治法选经取穴规律、用药组方规律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源文献的选择
        2.2 条文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2.4 数据库的建立
        2.5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外治方法分类
        2 选经取穴规律
        2.1 处方取穴数目
        2.2 外治用穴频次
        2.3 穴位经脉归属
        2.4 特定穴属性
        2.5 五输穴应用情况
        2.6 腧穴分布部位
        3 用药组方规律
        3.1 处方用药数目
        3.2 用药频次
        3.3 组方药类
        3.4 核心药物
        3.5 药物药性
        3.6 药物药味
        3.7 药物归经
        3.8 药对
        3.9 药组
第二部分 导师外治三联疗法辨治前列腺增生症经验总结
    1 疾病介绍
    2 病因病机
    3 外治三联疗法
        3.1 针刺疗法
        3.2 刺络拔罐
        3.3 膏摩疗法
    4 典型医案
    5 分析
        5.1 强调治神与守气
        5.2 三联疗法,扶正祛邪
        5.3 针药结合,利湿通便
        5.4 重视养护,心理疏导
讨论
    1 癃闭病名历史沿革
    2 癃闭中医病因病机
        2.1 湿热下注
        2.2 燥热伤肺
        2.3 脾虚失运
        2.4 肾元亏虚
        2.5 肝郁气滞
        2.6 尿路梗阻
    3 癃闭中医外治法分类
        3.1 针灸疗法
        3.2 药物外治法
    4 癃闭选经取穴规律分析
        4.1 高频用穴
        4.2 穴位归经
        4.3 穴位特定穴属性
        4.4 穴位全身分布情况
    5 癃闭用药组方规律分析
        5.1 高频用药
        5.2 组方药类
        5.3 药性分析
        5.4 药味分析
        5.5 药物归经
        5.6 药对药组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八髎穴的临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妇科疾病
    1.1 痛经
    1.2 盆腔炎
2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2.1 前列腺疾病
    2.2 性功能障碍
    2.3 不射精症
    2.4 生殖器疱疹
3 膀胱功能失调
    3.1 尿潴留
    3.2 尿失禁
    3.3 膀胱功能影响
4 运动系统疾病
5 其它
6 结语

(6)电针合穴、下合穴对COPD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及VIP等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肺经穴与体表、脏腑脏器的相关性研究
        1 肺经穴与头面五官的关系
        2 肺经穴与四肢颈项的关系
        3 肺经穴与躯干的关系
        4 肺经穴与脏腑的关系
        5 小结
    二 合穴与下合穴古代文献研究及现代研究现状
        1 合穴、下合穴的古代文献研究
        2 合穴、下合穴的现代研究
        2.1 合穴的现代研究
        2.2 下合穴的现代研究
        2.3 合穴、下合穴对比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三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动物模型的研究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建立COPD模型常用方法
        2.1 单因素造模
        2.2 复合因素造模
        3 小结
    四 针灸对机体微循环影响的研究现状
        1 针灸对头面五官部位微循环的影响
        2 针灸对脏器微循环的影响
        3 针刺对四肢微循环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尺泽、上巨虚对COPD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及VIP的影响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
        2 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及血流的变化
        3 VIP含量变化
        讨论
    实验二 电针尺泽、上巨虚对COPD大鼠TNF-α及GSH的影响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各组大鼠体重比较
        3 TNF-α含量的影响变化
        4 GSH含量的影响变化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1 论文总结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三联疗法治疗产后尿潴留(论文参考文献)

  • [1]“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苏荣.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2]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意见[J]. 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张声生,周强. 北京中医药, 2018(07)
  • [3]癃闭外治法古代临床应用特点分析[D]. 郑慧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八髎穴的临床应用概况[J]. 李柏文,李铁,胡秀武,智沐君,徐小茹. 针灸临床杂志, 2012(12)
  • [5]三联疗法治疗产后尿潴留[J]. 王成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04(04)
  • [6]电针合穴、下合穴对COPD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及VIP等的影响研究[D]. 杨伟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产后尿潴留的三联疗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