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和妊娠早期子宫内膜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测定

分泌和妊娠早期子宫内膜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测定

一、分泌期及孕早期子宫内膜巨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奚婷[1](2021)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 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LPD)型复发性流产(RS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学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3 探究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对胚胎着床的影响。4 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为切入点,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并对上述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LPD型RS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和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孕12周妊娠结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2、P和β-HCG、盆腔B超,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2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子对接学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检索TCM、TCMSP数据库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的化合物;通过TCMSP、Pubchem、CHEMBL得到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RSA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潜在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靶点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OE软件分子对接评估培元补肾安胎方重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3 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方法,体内实验:将ICR雌鼠随机分为PD0-PD9组、除衰组、对照组①、米非司酮(RU486)组、对照组②。PD0-PD9组分别于PD0-9天下午取材,除衰组、对照组①、RU486组、对照组②分别于PD5和PD9下午取材,观察对比胚胎着床数目,应用SA-β-gal染色、IHC、WB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P16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不同浓度、时间点的甲羟孕酮(MPA)对2BS细胞进行干预,应用WB检测各组2BS衰老标志蛋白P53、P21、P16表达量,SA-β-gal染色检测2BS SA-β-al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2BS形态的改变,EdU检测2BS增殖功能,RT-PCR检测2BS SASP、PRL mRNA表达量。收集MPA诱导2BS的衰老上清液与HTR-8/SVneo共培养,应用CCK8、EdU、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TR-8/SVneo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4采用Clark经典复发性流产模型鼠造模方法造模,将CBA/J雌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B、模型组B、西药组B、中药低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B在PD14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正常组A、模型组A、西药组A、中药低剂量组A、中药中剂量组A、中药高剂量组A在PD5下午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黄体面积,Elisa检测血清P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内膜的SA-β-gal活性,WB和RT-PCR检测子宫内膜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IHC检测子宫P16蛋白定位分布及表达。结果1培元补肾安胎方对LPD型RSA临床疗效1.1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0%(p<0.05)。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1)。1.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改善LPD型RSA患者脾肾两虚型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1.4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4.29±0.46天短于对照组6.48±0.54天(p<0.05)。1.5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5.48±0.35天短于对照组8.63±0.84天(p<0.05)。1.6血清激素水平:治疗组在孕9、11、12周血清E2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6、7、9、11、12周血清P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8、9、10、11、12周血清β-HCG值高于对照组(p<0.01)。1.7 B超检查:治疗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22例,小于孕周6例,胎停育2例;对照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14例,小于孕周7例,停育9例。1.8不良反应:治疗组肝功异常1例,对照组肝功异常3例、皮疹1例,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2.1培元补肾安胎方潜在化合物及作用靶点:潜在化合物186个,作用靶点136个。2.2 RSA疾病靶点:经过筛选去重共得到RSA靶点1658个。2.3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共同靶标65个,潜在靶点分别至少与两个化合物相连接。2.4 PPI网络的构建和关键靶点的提取: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其中VEGFA、IL6、EGFR、MPAK8、ESR1等是关键靶点。2.5 GO和KEGG富集:GO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等。KEGG主要涉及 PI3K-Akt、MPAK、P53 等。2.6分子对接:核心化合物和潜在靶点分子对接得分均≤-5.0 kcal/mol。3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3.1“种植窗期”内膜存在急性衰老的生理表现:IHC结果显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胞核呈阳性表达,PD0-PD5组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于PD5达到最大值,PD6-PD9组P16表达量逐渐减少。WB和β-gal染色也得出相同结果。3.2“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有利于胚胎着床:清除衰老细胞后胚胎着床数目、SA-β-gal活性、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p<0.01)。3.3孕酮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与空白组相比,各组MPA干预后2BS细胞SA-β-gal活性和衰老标志蛋白P16、P21、P53表达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增大,其中MPA(8μM)作用16天,各指标变化显着(p<0.01)。EDU结果显示MPA干预后2BS增殖减慢(;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MPA组CXCL-2、CXCL-1 等 SASP、PRL mRNA 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3.4孕酮诱导细胞衰老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RU486阻断孕酮作用后胚胎着床数目、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及SA-β-gal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3.5孕酮诱导形成的衰老微环境有利于滋养细胞功能:Senescent CM共培养的HTR-8/SVneo细胞水平和垂直迁移、侵袭功能强于Young CM组(p<0.01)。4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研究4.1胚胎丢失率:模型组胚胎丢失率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4.2血清P水平:模型组血清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血清P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4.3卵巢黄体面积:模型组黄体面积少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卵巢黄体面积多于模型组(p<0.05)。4.4 SA-β-gal染色:模型组内膜SA-β-gal活性少于正常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内膜组织SA-β-gal活性多于模型组(p<0.01)。4.5内膜组织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模型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4.6免疫组化:P16蛋白在内膜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明显改善脾肾两虚证候,减轻阴道流血、腹痛症状,提高血清E2、P、β-HCG水平,促进胚胎发育,提高LPD型RSA的保胎成功率。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衰老,从而治疗RSA。3“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足量足时间的孕酮是诱导内膜衰老的重要因素。4 P不足、“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不足可能是LPD型RSA发病机制。培元补肾安胎方可能通过提高血清P和卵巢黄体面积,增加“种植窗期”内膜P53、P21、P16表达,促进“种植窗期”内膜衰老从而发挥保胎作用。

袁心华[2](2021)在《抗增殖分子TOB1通过Notch途径调节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蜕膜化》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妊娠始于胚胎成功的着床,胚胎着床有两个先决条件:即优质的胚胎和处于接受态的子宫内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植入前诊断(PGD)等辅助生殖技术的普及,胚胎质量的问题日渐改善,但总体的辅助生殖成功率仍不超过50%,而失败中的大约三分之二考虑与内膜因素相关。因此,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问题成为生殖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之一。所谓容受性,即接受胚胎的能力,其中涉及相关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调控机制,同时也与多种激素的分泌息息相关。TOB1(人类Erb B-2转录因子1)属于抗增殖蛋白家族BTG/TOB的一员,可以通过BMP-SMAD通路、MAPK/ERK等通路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相关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与容受性密切相关,但尚未见其与子宫内膜蜕膜化相关的研究报道,因此,本文旨在研究TOB1在子宫内膜各个时期的表达情况及探讨其影响蜕膜化的可能机制,期待能够找到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新靶点。【材料与方法】1、检测TOB1在人类月经周期不同时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收集10例在我院妇科门诊行宫腔镜手术患者的子宫内膜样本(月经不同时期),术后经病理证实其具体分期,通过western blot及q RT-PCR等方法来检测子宫内膜在增殖期和分泌期中TOB1的表达差异。2、建立体外细胞模型,进一步研究蜕膜化前后的TOB1变化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E2P4诱导子宫内膜基质细胞(HESCs)蜕膜化,构建细胞模型,通过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的实验方法检测蜕膜化标志物(IGFBP-1、PRL)的表达,建模成功后予CCK-8测定其蜕膜化前后的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诱导蜕膜化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3、探索TOB1影响蜕膜化的可能机制。使用Western blot检测Notch和TOB1在蜕膜化前后的表达情况,后使用si RNA敲低TOB1后测定Notch1的表达情况;此外,使用Notch抑制剂DAPT处理后,检测TOB1的表达,以及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1、通过对在体人子宫内膜组织进行检测,发现与增殖期相比,TOB1在分泌期样本中明显上调,q 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实验结果同时显示在分泌期标本中TOB1表达水平较增殖期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使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系进行了体外细胞实验,使用E2、P4诱导子宫内膜基质细胞(HESCs)蜕膜化成功后,通过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到蜕膜化后TOB1表达较前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为研究TOB1的表达对于内膜细胞的影响,进行了CCK-8试验和流式细胞检测,发现当蜕膜化后,内膜细胞的活性有所下降,且流式的检测结果提示内膜细胞停滞在G1期,通过对G1期的周期蛋白进行定量分析,也得出内膜细胞停滞在G1期的结论。4、使用si RNA干扰TOB1后,通过CCK-8和流式细胞检测的实验表明,干扰TOB1可以恢复部分细胞的增殖活性,使停滞在G1期的细胞减少,进入S期的细胞较前增多,从而影响蜕膜化的进程。同时,干扰TOB1后使G1期相关因子Cyclin D1、Cyclin E1和CDK2的表达上调,表明TOB1使内膜细胞在G1期停滞,促进其分化为蜕膜细胞,当敲降TOB1后细胞得以恢复增殖。5、蜕膜化后,检测到Notch1的表达上调,与TOB1的表达趋势一致,而当si RNA成功的敲降TOB1后,Notch1的表达出现下降,使用Notch抑制剂DAPT处理后,Notch1表达降低,但TOB1的表达无明显改变。表明TOB1是Notch1的上游调节器,TOB1是通过Notch1通路来影响内膜细胞周期变化,使其停滞在G1期,从而抑制内膜细胞的增殖活性,促进内膜细胞的蜕膜化改变。【结论】研究表明蜕膜化后的分泌期子宫内膜TOB1表达水平较增殖期明显升高(p<0.05),TOB1在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体外实验进一步表明TOB1可能通过TOB1/Notch级联效参与调控蜕膜化,使基质细胞停滞在G1期。

谢云凯[3](2021)在《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在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指子宫内膜组织细胞在子宫肌层浸润且呈弥漫性生长的一类良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子宫肌层中出现异位的内膜和腺体组织,并伴有周围的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该病常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其主要症状包括经期疼痛、经量过多和经期延长等,甚至导致不良妊娠以及不孕症,严重影响了女性正常生活以及生育健康。因此,近年来子宫腺肌病逐渐成为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但该病发病机制复杂,子宫内膜及腺体的异位种植及生长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和异位内膜组织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人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cocyte Antigen-G;HLA-G)是一种非经典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Ⅰ类分子,可介导机体的免疫耐受及免疫逃逸。目前大量研究揭示了 HLA-G在肿瘤细胞及异位细胞免疫逃逸、侵袭、转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相关研究提示HLA-G可能在腺肌病病灶的异位种植及生长过程的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现有研究尚停留在组织学水平,目前尚缺乏腺肌病患者血清HLA-G表达水平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腺肌病患者血清HLA-G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及分析,初步探究血清HLA-G水平与子宫腺肌病发病及其病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并通过该研究对血清HLA-G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索,为子宫腺肌病免疫机制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HLA-G表达水平,并与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对比,探究HLA-G与子宫腺肌病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病情进展的相关性,并对HLA-G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索。研究方法本研究入组了 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间于山东省立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34例以及子宫肌瘤患者31例并依据病理资料分为子宫腺肌病组和子宫肌瘤组。收集子宫腺肌病组患者和子宫肌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BMI、病理资料、手术方式等信息;采集并保存子宫腺肌病组患者术前、术后2天、术后1个月以及子宫肌瘤组术前的血清标本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所有入组患者均已通过充分知情同意,该研究方案通过山东省立医院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并备案。1.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腺肌病组患者及子宫肌瘤组患者留存血清的HLA-G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别检测对照组术前及实验组患者术前、术后2天、术后1月的血清HLA-G水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血清HLA-G表达水平的差异;比较腺肌病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天、术后1月的血清中HLA-G的表达水平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对腺肌病组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患者血清HLA-G水平的差异。同时分析与腺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手术方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间的关系。2.化学发光法检测腺肌病患者及肌瘤患者血清CA125水平,比较其在肌瘤患者及腺肌病患者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与患者的痛经程度、子宫体积大小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HLA-G血清表达水平与CA125血清表达水平的相关性。3.评价HLA-G在子宫腺肌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比较HLA-G及血清CA125对子宫腺肌病诊断价值及其联合诊断价值,探究HLA-G在腺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1.实验组术前CA125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着差异(18.59±1.673 U/ml vs 134.8±30.41 U/ml;P=0.0005<0.001);对照组及实验组术前血清HLA-G水平同样存在显着差异(18.53±1.435 ng/ml vs 28.05±2.466 ng/ml;P<0.005)。2.腺肌病组术前、术后2天、术后1月血清HLA-G水平分别为28.05± 14.38 ng/ml、18.41±8.34 ng/ml、14.45±5.77 ng/ml,呈递减趋势,且术前 HLA-G 水平较术后2天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001),但术后2天血清HLA-G水平与术后1月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腺肌病患者术前血清CA125及血清HLA-G水平与痛经程度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均提示无显着相关性(P>0.05)。腺肌病患者术前血清CA125水平与腺肌病患者术前子宫体积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r2=0.26),而血清HLA-G水平与子宫体积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4.不同手术方式比较,行子宫全切者术前HLA-G水平(28.85±16.38 ng/ml)与子宫腺肌病灶切除术者相比(26.89±11.40 ng/ml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天,全切者 HLA-G 水平(16.04±4.27 ng/ml)与低于病灶切除者(21.79±11.35 n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全切者HLA-G水平(14.22±4.73 ng/ml)与病灶切除者(14.78±7.20 n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者术后 2 天 HLA-G 水平(16.04±4.27 ng/ml)明显低于术前水平(28.85±16.38 ng/ml),但术后1月与术后2天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病灶切除者术前(26.89 ± 11.40 ng/ml)、术后 2 天(21.79±11.35 ng/ml)及术后 1 月(14.78±7.20 ng/ml)HLA-G 水平两两相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5.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结果示,血清HLA-G曲线下面积AUC=0.697,当HLA-G取阳性截断值为27.27 ng/ml时,灵敏度为50%,特异度87.1%,存在诊断价值;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且灵敏度高于单用CA125或HLA-G检测。结论1.血清HLA-G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子宫肌瘤患者。提示血清HLA-G作为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的重要分子之一,在子宫腺肌病灶异位种植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2.血清HLA-G水平术前、术后的变化与腺肌病患者手术干预及手术方式存在相关性,提示HLA-G可能作为一种腺肌病患者预后评价及疾病监测的潜在标志物。3.血清HLA-G对子宫腺肌病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且与单用血清CA125检测诊断相比,血清HLA-G联合CA125诊断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子宫腺肌病诊断效率。

金纯纯[4](2021)在《麦粒灸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及蜕膜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麦粒灸“肾俞”、“关元”穴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子宫内膜蜕膜化及子宫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探讨麦粒灸促进薄型子宫内膜大鼠胚胎着床的可能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具有正常动情周期的42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麦粒灸组,每组14只。选用动情期予95%乙醇宫腔灌注建立薄型内膜子宫大鼠模型。麦粒灸组造模次日起予麦粒灸“肾俞”、“关元”穴治疗,每穴7壮,每日一次,治疗三个动情周期后合笼,于妊娠第5日取材,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形态,测量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血管及腺体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占比;qPCR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1)、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分泌的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白介素(IL-10)、白介素(IL-4)的基因表达。研究结果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较正常组变薄(P<0.01),血管及腺体数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麦粒灸“关元”、“肾俞”穴后子宫内膜厚度、血管及腺体数增加(P<0.01)。模型组和麦粒灸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自然杀伤细胞占比较正常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IGFBP1基因表达较正常组降低(P<0.01),内膜组织中自然杀伤细胞的IFN-γ、TNF-α基因表达增加(P<0.01),TGF-β、IL-10、IL-4表达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麦粒灸“关元”、“肾俞”穴后子宫内膜组织IGFBP1基因表达增加(P<0.05),内膜组织中自然杀伤细胞的IFN-γ基因表达降低(P<0.05),TNF-α基因表达降低(P<0.01),TGF-β、IL-10 及 IL-4 基因表达增多(P<0.05;P<0.01)。结论麦粒灸可改善薄型子宫内膜蜕膜化程度,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影响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所发挥作用的。

吴洋[5](2021)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多囊卵巢综合征国际循证医学指南”中报道8%-13%的女性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其中80%以上育龄期PCOS患者饱受不孕症的困扰。正常妊娠需要具备着床能力的胚胎与处于容受性的子宫内膜相互作用,两者缺一不可。即使PCOS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移植了高质量的胚胎,子宫内膜的异常仍然会导致着床失败或不良的妊娠结局。目前,对于PCOS子宫内膜异常的研究相对不足,其导致着床失败的确切机制也仍未阐明。对于围着床期PCOS子宫内膜变化的机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进一步提升胚胎种植成功率并改善妊娠丢失。本课题从小鼠PCOS模型、脱氢表雄酮短期干预等小鼠处理,以及人PCOS内膜标本补充研究三个层次,对围着床期PCOS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变进行了分析探究。本论文利用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处理小鼠建立PCOS模型,这些小鼠成功地表现出卵巢多囊样改变、高雄激素血症、体重增加、不孕等PCOS特征。对PCOS小鼠妊娠第4天的子宫进行转录组测序显示,差异2倍以上的基因中有610个上调,91个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方面,差异基因富集最多的是细胞外基质和多种与之相关的功能,如细胞粘附分子、基膜、细胞桥粒、细胞顶端质膜、微绒毛等;生物过程的富集分析显示,免疫反应相关生物学过程占比最高,包括细菌免疫反应和防御反应等。为进一步明确DHEA对小鼠子宫细胞外基质和免疫细胞的影响,本研究使用DHEA对小鼠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妊娠第3天DHEA处理小鼠1天,妊娠第1-3天DHEA处理正常妊娠小鼠3天,同样的方法处理假孕小鼠3天,卵巢切除后给予小鼠21天DHEA处理。基于上述预测分析以及DHEA不同处理,我们对小鼠子宫中的免疫细胞数量及定位进行了详细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中性粒细胞增多并向腔上皮附近聚集,差异极为显着;妊娠第1-3天给予DHEA处理后,子宫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增多,同时向宫腔附近聚集,假孕小鼠同样给予3天DHEA处理后,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但定位没有变化。(2)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巨噬细胞显着增多并在子宫腔附近聚集,DHEA处理3天对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影响不大,但长期DHEA暴露可以增加内膜中的巨噬细胞数量,并促使其向宫腔附近聚集,围着床期胚胎对子宫中巨噬细胞的影响不大。(3)妊娠第4天PCOS小鼠子宫内膜基质中树突状细胞减少,肌层中树突状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围着床期使用DHEA分别处理正常妊娠小鼠和假孕小鼠3天,正常妊娠小鼠子宫中树突状细胞无明显改变,假孕小鼠子宫基质中树突状细胞数量大幅增加;卵巢切除小鼠DHEA处理21天后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基质和肌层中的数量均显着增加。(4)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肌层中肥大细胞增多,DHEA处理对子宫中肥大细胞数量影响不大。(5)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B细胞显着增多,并向宫腔上皮附近聚集;DHEA处理3天可促使B细胞增多并向宫腔上皮聚集,宫腔中胚胎对B细胞的分布影响不大。此外,我们详细分析了DHEA对围着床期子宫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中埃兹蛋白(Ezrin)在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表达明显增加,围着床期DHEA处理1天或3天都可以显着增加Ezrin在小鼠子宫上皮中的表达,并且影响其分布模式,胚胎对子宫中Ezrin表达的影响不明显。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Ezrin表达均强于对照组,差异显着。(2)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钙粘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DHEA处理3天对正常妊娠小鼠子宫中钙粘蛋白的表达影响不大,但假孕小鼠DHEA处理3天后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钙粘蛋白的表达均增强。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腺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3)与对照组相比,PCOS围着床期子宫肌层中层粘连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腔上皮基膜、腺上皮基膜和血管基膜中层粘连蛋白的沉积变薄,由正常的锯齿状变为细线状;围着床期DHEA处理3天可改变上皮基膜和血管基膜中层粘连蛋白沉积的形态,但对其厚度影响不大,同时子宫肌层中层粘连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强,胚胎对围着床期子宫中层粘连蛋白的改变无明显影响。(4)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基质中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随基质中血管数目的减少而下降,DHEA处理3天显着降低腺上皮基膜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5)与对照组相比,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胶原蛋白IV在腔上皮基膜或腺上皮基膜中的沉积变薄,并且随着子宫基质中血管的减少,胶原蛋白IV的表达显着减少;DHEA处理3天可产生与PCOS相似的变化。(6)CD31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质中,妊娠第4天小鼠子宫中CD31表达较为密集,但PCOS小鼠子宫中表达减少,差异极为显着;PCOS小鼠子宫中CD31显示切面呈圆环状的血管,其密度明显下降,更多的是切面管腔呈狭长状的血管,数量也较少;围着床期DHEA处理3天后子宫中血管显着减少;胚胎可能对围着床期小鼠子宫中血管的数量有影响。(7)妊娠第4天PCOS小鼠子宫腔上皮中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UEA)受体的表达强于对照组,腺上皮中UEA受体的表达无显着差异;围着床期DHEA处理小鼠1天,子宫腔上皮UEA受体于宫腔游离面顶端及邻近的细胞质中呈强表达;DHEA处理3天腔上皮UEA受体表达减少呈不均匀分布;卵巢切除后,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未见UEA受体的表达;围着床期子宫腔中的胚胎可能会诱导子宫上皮中UEA受体的表达增加。总之,PCOS小鼠与对照组小鼠妊娠第4天的子宫在m RNA层面存在显着差异,主要变化集中在免疫反应和细胞外基质等方面;DHEA对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有较大影响,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肥大细胞等,这可能对其发挥正常的免疫作用有不良影响;细胞外基质是细胞通讯和细胞骨架的重要组分,DHEA对埃兹蛋白和钙黏蛋白的表达量都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细胞的正常粘附和极性;DHEA对层粘连蛋白及其亚型、胶原蛋白IV以及CD31的影响,可能导致胚胎着床中细胞骨架的重构及细胞间沟通的异常。

张飞雷[6](2020)在《特络细胞通过Wnt/β-catenin增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和间质上皮转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s)的蜕膜化是子宫内膜容受性和胚胎着床成功的关键,在月经周期中收到雌孕激素的调控,并且这一过程伴随着间质到上皮的转化。特络细胞(TCs)是一种广泛存在与人体的各个组织与器官中,先前研究表明特络细胞(TCs)同样存在于女性生殖系统中,其胞膜表达丰富的雌孕激素受体,并参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成熟与分化,但是具体机制不清。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 TCs来源的WNTs对ESCs蜕膜化和间充质向上皮转化(MET)的调节作用。为某些妇科疾病以及与蜕膜功能不全相关的生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细胞疗法。方法:取性成熟8周龄的SPF级的BALB/c的孕4天的雌性小鼠,提取原代子宫特络细胞和子宫内膜间质细胞。1.选取性成熟的8周龄的雌雄小鼠以2:1与前天晚8点合笼,早8点观察到有阴道栓记为孕第1天。2.腹腔注射过量的水合氯醛处死小,无菌超净台中取出子宫组织,纵向切开两侧宫角,用胶原酶消化切碎的子宫组织及用差时贴壁提取及提纯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子宫特络细胞。3.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鉴定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并基于ESCs的免疫荧光鉴定,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进行纯度的测定,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染色为阴性,而波形蛋白染色(Vimentin)为阳性。在显微镜下随机选择三个不同的区域,并计数阳性细胞与总细胞的比率。4.采用双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子宫特络细胞,波形蛋白染色(Vimentin)、CD34双阳性,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TCs的典型结构。5.通过QPCR Array分析WNTs配体在小鼠子宫ESCs和TCs中的差异表达。6.TCs原代细胞培养2天后传代培养24h后。加入不含血清的基础培养基,培养48h后收集上清,既为telocytes细胞的条件培养基(TCM)。7.用TCM培养ESC作为实验组,E2+P4+cAMP体外蜕膜化培养基为阳性对照组,空白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组,建立实验条件模型。分别在作用3天和5天测定用WB和RT-PCR技术测定子宫内膜细胞蜕膜化和间质上皮转化的相关指标,同时观察相应的细胞形态的变化。8.运用shRNA沉默子宫内膜基质细胞CTNNB1基因(即表达β-catenin蛋白)。TCM培养沉默sh-catenin和scramble作用的ESC作为实验组,用TCM培养ESCs作为对照组。在培养3天收取细胞用WB和RT-PCR技术测定子宫内膜细胞蜕膜化和间质上皮转化的相关指标,同时观察相应的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1.在荧光显微镜下ESCs显示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阴性的免疫表型。免疫荧光法测定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纯度,在显微镜下随机选择3个不同区域,计算阳性细胞与总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纯度为(96.2±2.5)%。2.显微镜下小鼠子宫TCs具有典型结构:小的胞体,具有粗细的细长的胞质突起(Tps)。荧光显微镜下呈现vimentin、CD34双阳性。3.QPCR阵列检测Wnt配体和通路相关基因在TCs和ESCs中共85mRNA表达谱的相对表达(TCs/ESC),与ESCs相比,TCs含有相对高丰度的一系列Wnts配体和途径基因表达,包括高水平:FZD4、WIF1、SFRP4、SFRP1、FZD8、CCND1、WNT4、WNT2、TCF711、LRP5、SFRP2、NFATC1、DKK1、CTNNB1、CTNNBIP1、AES、RUVBL1、FZD1、KREMEN1、CCND2、DVL2、FOS11、FRZB、FZD9;低水平:WNT9A、WNT16、TCF7、WNT5A、FZD6、AXIN2、LEF1、MYC、NLK、WISP1、FOXN1、SOX174.实验组中ESC中的蜕膜化相关蛋白(cyclin-D3和desmin),MET相关上皮细胞标记物(E-cadherin)和β-catenin相关蛋白(β-catenin,foxo1)呈增加趋势。与MET相关的基质细胞标记物(N-cadherin)呈下降趋势。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在的空白对照中,ESCs表现为典型的基质细胞形状:细长纺锤体形状,没有明显的细胞间联系。在TCM处理组中,ESC逐渐转变为上皮细胞表型,表现为多核圆形细胞,具有分泌,半透明和丰富的细胞质。在E2+P4+cAMP体外蜕膜化阳性对照组中,ESC彼此紧密相连,从典型的基质细胞的纺锤形转变为圆形上皮细胞的典型形态。5.运用流式检测感染细胞分成2群细胞;WB、RT-PCR测定在ESCs沉默体系中β-catenin蛋白,结果显示β-catenin蛋白降低,验证构建shRNA体系成功。(P<0.05)6.当ESC沉默β-catenin体系会导致形态学的变化,呈圆形或椭圆形,阴性对照中的蜕膜细胞有上皮特征。同时,ESCs中通过shRNA1和shRNA2下调β-catenin导致蜕膜化标记物(cyclin-D3,Desmin),上皮细胞标记物(E-cadherin),以及下游转游蛋白(foxo1)的降低,以及基质细胞标记物(N-cadherin)的增加,(P<0.05)结论:这项研究提供了第一个证据,表明TCs可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增强ESCs的蜕膜化和MET。因此为某些妇科疾病以及与蜕膜功能不全相关的生殖问题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细胞疗法。

焦岩[7](2020)在《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RSA病因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染色体异常、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约30-40%的RSA原因不明。近年来,有关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评价在RSA中的应用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大量研究认为,超声通过监测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内膜运动、内膜容积、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布等情况,可以用于评估ER,具有临床实用性,但各指标的单独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关于多模态超声评分评价RSA患者ER的研究并不多,且尚无公认的指南供临床医师参考。为此,本研究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多模态超声评分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ER的临床价值。本研究中,第一步,设立正常对照组和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病例组,每组均为100例,对全部受检者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多模态超声评估;第二步,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组100例受检者进行治疗,分为地屈孕酮片组50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治疗一个周期后进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多模态超声评估。第三步,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组100例受检者随访妊娠结局。第四步,根据前三步研究结果,另外收集100例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均应用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分为指导组和非指导组,每组各50例,随访妊娠结局。第一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与正常人群子宫内膜容受性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与正常人群子宫内膜容受性可行性。方法:以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与正常人群为研究对象,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正常志愿者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已生育且无流产病史的育龄期妇女。收集两组受检者年龄、BMI等资料。检测两组受检者血清孕酮。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子宫内膜体积(Endometrial volume,EV)及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flow index,VFI)等参数,根据赋分标准进行多模态超声评分,评价ER。通过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子宫内膜厚度、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等计量参数诊断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结果:两组的年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孕酮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和血流情况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子宫内膜厚度、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71mm,0.49)、(4.00cm3,0.59)、(0.27mm,0.58)、(14.5,0.67)。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诊断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约登指数高于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等指标。结论: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较正常者降低,多模态超声评分可较全面和客观反映子宫内膜情况,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ER进行有效评价。应用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诊断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准确度高于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等指标。第二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评估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以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地屈孕酮片组50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收集所有受检者年龄、BMI等资料。治疗前,检测两组受检者孕酮。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以及EV、VFI等参数,根据赋分标准进行评分评价ER。治疗一个周期后,再次进行上述检查,进行治疗前后的组间及组内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年龄、BM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间的孕酮、子宫内膜厚度、EV、V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和血流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孕酮,治疗后均大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治疗后均大于治疗前(P<0.05),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大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两组的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和血流,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优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两组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0.05),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大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结论:多模态超声评分可以评价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差异,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作用优于地屈孕酮片组。第三部分 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地屈孕酮片组50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两组分别采用第二部分治疗方案继续治疗六个周期,并随访妊娠结局,对于妊娠者,药物应用至妊娠20周。再根据是否在治疗周期内妊娠并至正常分娩分为两组,收集两组受检者年龄、BMI等资料,对比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的孕酮、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ROC曲线分析子宫内膜厚度、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的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结果:地屈孕酮片组50例,治疗后妊娠31例,未妊娠19例,孕早期流产4例,妊娠至正常分娩27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治疗后妊娠40例,未妊娠10例,孕早期流产2例,妊娠至正常分娩38例。地屈孕酮片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54%,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76%。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明显高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间比较分析,年龄、BM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孕酮和子宫内膜厚度两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优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P<0.05),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妊娠至正常分娩组大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EV和多模态超声评分,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4.333;0.393)、(12.5;0.687)。结论:经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高于单独应用地屈孕酮片,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之间在药物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的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存在差异,多模态超声评分诊断准确度高于孕酮。第四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另选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应用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根据是否采用多模态超声评分指导受孕分为指导组和非指导组,每组各50例,指导组根据第三部分研究所得两组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非妊娠至正常分娩组间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的最佳截断值调整药物用量和指导受孕,非指导组不根据最佳截断值调整药物用量和指导受孕。连续治疗前检测两组受检者孕酮及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指导组根据多模态超声评分决定后续治疗方案,超过最佳截断值者,维持药量指导受孕,低于最佳截断值者,调整药物剂量治疗一个周期后复查,并按新的方案连续治疗六个周期。如果在此过程中确认妊娠则停止检查,药物应用至妊娠20周,随访妊娠结局。结果:两组间年龄、BM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个治疗周期前,两组间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个治疗周期后,两组间的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在第一个治疗周期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大于治疗前(P<0.05)。指导组在第一个治疗周期后多模态超声评分低于12.5者,经过第二个治疗周期后,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第二个治疗周期后均大于第一个治疗周期后(P<0.05)指导组50例,治疗后妊娠46例,未妊娠4例,孕早期流产1例,妊娠至正常分娩45例;非指导组50例,治疗后妊娠40例,未妊娠10例,孕早期流产2例,妊娠至正常分娩38例。指导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90%,非指导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76%。指导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明显高于非指导组。结论:在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过程中,相对于不指导的情况,根据多模态超声评分最佳截断值指导受孕可提高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

梁芳[8](2020)在《低分子肝素钠与HRG对高龄妊娠蜕膜化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孕中期小鼠不同年龄组(高龄妊娠组、年轻妊娠组)血清及蜕膜富组氨酸糖蛋白(histidine-rich glycoprotein,HRG)表达水平,孕激素受体的蜕膜表达差异及蜕膜细胞形态学改变,通过对比不同年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sodium,LM WH)与否,蜕膜与血清中HRG表达水平及孕激素受体的蜕膜表达水平,进一步明确HRG在不同年龄妊娠小鼠治疗组及对照组中表达差异,蜕膜与血清中HRG表达水平是否存在相关性,LMWH对蜕膜化的影响与HRG的相关性,更一步论证HRG的年龄表达差异及其对蜕膜化影响。方法:我们将育(8-10)周龄(年轻组)/(8-10)月龄(高龄组)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四小组:年轻治疗组/年轻对照组(n=10/10);高龄治疗组/高龄对照组(n=15/15)。雌鼠与育8-10周龄雄性小鼠同笼后出现阴栓时分开雌雄鼠,视为怀孕的第0.5天,第4.5天用LMWH(依诺肝素)或PBS分别处理了治疗组及对照组,妊娠第14.5天通过眼眶后抽血获得血液后予以颈错位处死妊娠小鼠,摘除妊娠小鼠子宫。采用ELISA测定四组血清的HRG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蜕膜中HRG表达水平与PR水平及观察蜕膜形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索低分子肝素钠是否通过干预HRG在蜕膜中的凝血机制,进而改善蜕膜质量。结果:(1)血清HRG表达水平两两比较:高龄妊娠组中治疗组HRG平均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妊娠组中治疗组HRG平均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治疗组之间及对照组之间相比,随着年龄增长,HRG血清表达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龄妊娠组中治疗组之间/对照组之间分别相比,HRG在血清中表达水平与蜕膜表达水平存在负相关(r=-0.88/-0.86,P<0.05)。年轻妊娠组中治疗组之间/对照组之间分别相比,HRG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蜕膜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40/-0.26,P>0.05)。(3)治疗组PR阳性平均表达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治疗组之间及对照组之间分别相比,年轻组蜕膜中PR平均表达水平均高于高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组中治疗组与对照组蜕膜形态进行比较,治疗组蜕膜发育得更好。结论:(1)低分子肝素钠可以通过干预蜕膜中HRG促凝及抗纤溶作用,改善蜕膜质量,随着年龄增长作用越强。血清HRG表达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上升。同年龄阶段血清HRG水平下降可能与蜕膜化不良相关。(2)随着年龄增长蜕膜PR表达水平下降可能与蜕膜发育不良有关。低分子肝素钠虽不增加蜕膜PR表达水平,但可通过对蜕膜形态产生影响,进而改善蜕膜质量。

曹大岩[9](2019)在《孕期炎症暴露子代心脏纤维化的机制及BMP10对心脏纤维化的影响》文中提出心脏纤维化是几乎所有心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共同的病理基础,其进展程度与心脏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心脏纤维化主要是心肌细胞在多种刺激作用下凋亡,这一凋亡产生的信号转导会导致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在心脏的蓄积,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胞外基质的合成与分泌,进而促进心脏纤维化甚至是心衰的进展。目前针对心脏纤维化的治疗尚无获批的药物,针对心脏纤维化发病新机制的寻找和治疗药物的研发显得迫在眉睫。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为2.9亿,心血管病死亡占城镇居民死亡的43%以上,已远超肿瘤。且在采取了一、二级预防基础上,据测算今后10年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上涨,提示心脏血管疾病仍有其他未被发现的重要病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母体暴露于吸烟、营养缺乏或过剩、代谢性疾病或母体牙周炎等异常子宫内环境时,子代心血管病发病几率远高于正常出生的个体。有鉴于此,本研究团队十余年前提出了成年子代个体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可能追溯到孕期炎症免疫刺激的科学假说,并证实,孕期炎症暴露可以导致子代血压升高,且在子代观察到了心脏重构的现象,子代p38激活和ROS-p38 MAPK相互作用是心脏损伤敏感性增加的重要机制。这一研究结果深刻扩大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的时间窗,同时针对这一结果的心血管病早期干预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但母体的孕期炎症刺激如何影响子代心脏纤维化进展的机制仍亟待阐明。BMP10是一种属于心脏特异的心脏生长因子。本团队的既往研究发现,BMP10是心脏正常发育重要维持者并可以显着的抑制出生后小鼠心脏的生理性肥大,但BMP10在心脏纤维化上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为此,基于课题组前期工作,本研究拟从探索孕期母体炎症暴露如何通过母胎界面传递到胚胎进而影响子代心脏纤维化的机制,以及寻找可能有效的心脏纤维化干预分子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旨在为阐明孕期炎症暴露子代心脏纤维化的生命早期机制、寻找新的可能干预靶标,以及新的干预分子提供实验参考、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和结果:1.孕期炎症暴露子代心脏纤维化的机制(1)孕期炎症暴露对4周龄子代小鼠心脏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明确子代心脏的表型,我们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首先检测了孕期炎症刺激子代小鼠和正常出生子代小鼠4周龄时心脏的基因表达情况。而后我们对46个差异基因进行了IPA分析,结果显示有意义的差异改变通路主要富集在Interferon Signaling通路上,而后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主要体现在促进单核细胞移动(cell movement of myeloid cell)、器官炎症(inflammation of organ)、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和高反应性(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上。(2)孕期炎症暴露对母胎界面iNKT状态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我们检测了iNKT在母胎界面的子宫,蜕膜和胎盘上的状态。我们发现在孕期LPS刺激后48小时(子宫)和72小时(蜕膜和胎盘上)观察到iNKT比例增加,其中,在刺激后72小时的蜕膜和胎盘上同时也观察到了显着的活化的iNKT的比例的增加。母体血清的炎症因子IL-6、IL-22以及TNF-α的水平在LPS刺激2小时出现了极为显着的升高,在6小时候后均逐渐回归于正常水平。羊水中IL-22和TNF-α的表达改变与iNKT的活化呈现显着的一致性,在LPS刺激72小时后到达其浓度峰值。母体iNKT激动剂α-半乳糖神经酰胺(α-galactosylceramide,α-Gal/Cer)暴露后,在羊水中也发现了同样表达模式的IL-22和TNF-α的表达改变。(3)孕期炎症暴露对子代心脏巨噬细胞浸润水平的影响相较于正常出生的子代,流式检测发现孕期炎症刺激子代早在孕18.5天就出现了显着的心脏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浸润增加。ELISA检测发现子代小鼠出生后1,2和4周时心脏MCP-1的表达升高。流式细胞检测发现4周龄子代中,孕期炎症刺激显着增加了子代心脏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但对树突状细胞的比例未产生明显的影响。使用CD1d-/-♀×C57♂交配的方式来复制孕期炎症刺激模型,在子代4周龄时检测心脏巨噬细胞的浸润发现,母体的NKT敲除可以显着恢复子代心脏免疫系统的状态。使用α-Gal/Cer(3μg/mouse)则会显着的增加子代小鼠4周龄时心脏巨噬细胞的浸润,其程度与孕期LPS刺激相当。(4)孕期炎症暴露对子代小鼠心脏炎症状态的影响孕期炎症刺激子代小鼠在1和2周龄时并未出现明显的炎症小体NLRP3的活化。而在4周龄时,孕期炎症刺激子代小鼠心脏出现了明显的炎症小体NLRP3活化。孕期炎症刺激子代小鼠4周龄心脏显着高表达IL-6,IFN-γ和TNF-α。IL-17A的表达水平在正常出生子代和孕期炎症出生子代上未见明显差异,而IL-10和IL-1β的表达水平在当前实验条件下未被检测到。(5)孕期炎症暴露对子代心脏损伤敏感性的影响对于孕期炎症刺激后的子代小鼠和正常出生子代小鼠,附加了一次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5mg/kg,皮下注射)刺激72小时后,使用表达谱测序检测心脏基因表达改变,HE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脏的形态,免疫组化观察心脏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相较于正常子代附加ISO刺激(offspring-p Saline+ISO),孕期炎症刺激子代在附加ISO处理后(offspring-p LPS+ISO)呈现出更显着的胶原沉积,以及纤维化标志物Collagen Ⅲ和α-SMA的高表达,同时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offspring-p LPS+ISO较offspring-p Saline+ISO出现了显着增加的免疫细胞浸润。RNA-seq结果显示offspring-p LPS+ISO与offspring-p Saline+ISO差异基因更多的富集在心脏炎症和胞外基质沉积相关的信号通路上。IPA分析也显示差异基因的活性通路预测也主要体现在增强的心脏炎症和心脏肥大上。(6)母胎界面的iNKT状态对子代心脏损伤敏感性的影响iNKT激动剂α-Gal/Cer模拟孕期炎症刺激的基础上对子代进行类似的ISO再刺激,形态学结果显示孕期使用α-Gal/Cer激活iNKT的条件可以同样产生子代易感于心脏损伤的现象。在母体水平上敲除iNKT细胞可以显着的恢复子代对心脏损伤的敏感性。2.BMP10对心脏纤维化的影响(1)异丙肾上腺素(ISO)对αMHC-Bmp10小鼠心功能的影响为探索始于胚胎期心脏特异的BMP10过表达(αMHC-BMP10)能否抑制心脏的病理性肥大,我们在出生后8周龄BMP转基因小鼠(TG)和对照小鼠(NTG)上使用ISO pump诱导心脏肥大模型(Alzet mini-pumps,1μl/hour,持续7天)。BMP10过表达可以显着抑制ISO长时程暴露导致的心脏纤维化面积、心功能损伤、心脏胶原沉积以及心肌细胞的凋亡。(2)出生后诱导心脏特异过表达BMP10小鼠构建鉴于αMHC-BMP10可以抑制心脏的生理性肥大,为避免这一因素对心脏病理性肥大的影响。我们构建了可诱导的心脏特异的BMP10过表达小鼠:在α-MHC启动子区和编码全长的BMP10的c DNA区之间插入了一个flox标记的带基因编码终止区的e GFP(α-MHC-e GFPf-Bmp10),这一flox小鼠并不影响心脏形态结构和心脏功能。而后将该小鼠与带有心脏特异的含有可诱导Cre酶(α-MHC-Mer Cre Mer)表达的小鼠交配,得到可诱导心脏特异表达BMP10的小鼠(α-MHC-e GFPf-Bmp10:α-MHC-Mer Cre Mer)。在子代个体8周时,使用他莫昔芬处理,q-PCR结果显示心脏BMP10呈现过表达。(3)条件性诱导过表达BMP10对ISO诱导的心脏损伤的作用为验证BMP的直接干预是否能够改善ISO诱导的心脏损伤,将8周龄的α-MHC-e GFPf-Bmp10:α-MHC-Mer Cre Mer首先使用他莫昔芬诱导BMP10过表达,未处理的作为对照鼠;而后使用ISO长时程暴露诱导心脏损伤。BMP10的心脏诱导过表达可以显着抑制ISO诱导的心脏纤维化、心肌细胞凋亡以及心功能损伤。而后在野生型小鼠上是用ISO暴露诱导心脏损伤同时给与BMP10重组蛋白注射剂干预,我们也同样的发现,BMP10的给与可以显着的减轻心脏纤维化的面积并恢复心脏功能。(4)重组人BMP10蛋白的制备、纯化和功能验证为进一步明确BMP10的心脏保护作用,探索外源性的BMP10对对ISO长时程暴露导致的心脏纤维化的影响。我们首先制备纯化了重组人BMP10,体外验证了重组人BMP10蛋白活性,在体使用了2种不同品系的小鼠复制了ISO诱导的心脏纤维化模型,在给与重组人BMP10蛋白后均观察到了其心脏保护作用。(5)生物信息学分析BMP10过表达小鼠影响的基因网络对BMP10过表达后表达改变的402个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和通路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omes,KEGG)后发现,TGFβ/BMP通路是受影响最大的通路。而后Qigen公司的IPA(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软件对差异基因的上游调控网络进行预测,发现STAT3和TGFβ/BMP通路是受BMP10过表达影响最大的调控网络。提示BMP10-STAT3通路可能也参与了BMP10心脏保护功能的实现。(6)实验验证BMP10过表达对SMAD和STAT3通路的影响为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我们对STAT3和SMAD相关蛋白在BMP10过表达和相应的对照小鼠心脏上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与IPA分析结果一致的是,WB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磷酸化STAT3水平在BMP10转基因小鼠心脏上显着高表达。同时,使用重组BMP10蛋白处理P19细胞株发现,BMP10可以直接迅速的促进STAT3的活化。(7)STAT3条件性敲除对BMP10心脏保护作用的影响为了检测BMP10-STAT3的信号转导是否在BMP10的心脏保护功能上起作用。我们构建了心肌细胞STAT3特异敲初小鼠(STAT3 cKO),而后使用ISO诱导心脏损伤并附加BMP10的干预。在STAT3 cKO小鼠上,BMP10的干预并不能改善ISO诱导的心功能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但可以显着的改善心脏纤维化的面积。(8)BMP10对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为探索BMP10对心脏胶原沉积的影响,我们分离了成体心脏成纤维细胞(adult cardiac fibroblasts,ACFs),使用TGFβ1诱导胶原分泌,用BMP10干预。3H-脯氨酸掺入法发现BMP10可以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ACF胶原合成。q-PCR也显示BMP10可以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I和III型胶原的转录。miRNA芯片显示miR29,miR30,miR1,miR23以及miR199显着高表达,而miR34显着低表达;其中,miR29c表达差异最明显(Fold change>3,p<0.001)。miR29的抑制序列可以显着的恢复BMP10对Col3a1和Col1a1的表达抑制。结论:1.孕期炎症暴露导致的子代心脏局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异常和炎症因子蓄积是子代心脏纤维化敏感性增强的重要原因;2.孕期炎症暴露子代心脏局部免疫系统异常的机制与母体炎症诱发的母胎界面iNKT活化及炎症因子释放有关;3.母体iNKT敲除可以显着的恢复孕期炎症暴露导致的子代心脏纤维化易感性的改变,这一结果揭示了心脏纤维化发病的新机制,并提供了心脏纤维化干预的新靶标,为靶向心脏纤维化的制剂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实验依据;4.成功制备并分离纯化了BMP10重组蛋白;5.BMP10重组蛋白防治心脏纤维化的机制与调控SMAD1/5/8、STAT3通路以及影响心脏成纤维细胞的纤维化相关miRNA水平有关。

刘常[10](2019)在《补肾活血方导法通过调控子宫炎性微环境改善肾虚血瘀着床障碍模型大鼠着床窗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炎症细胞及其因子构成的子宫内炎性微环境是子宫内膜容受性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实验观察补肾活血方导法对肾虚血瘀着床障碍模型大鼠着床窗期子宫内膜形态学、血清雌二醇(Estrogen-2,E2)和孕酮(Progesterone,P)含量、子宫组织炎症介质脂氧素A4(lipoxin A4,LXA4)、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研究补肾活血方导法通过调控着床窗期子宫炎性微环境、胚胎-内膜交互对话而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36只SPF级雌性成年SD大鼠进行阴道涂片,筛选出处于动情前期的雌性大鼠,称重编号,结合动物编号及随机数字表,将筛选出的雌鼠随机分入模型组、空白组、药低组、药高组、中对组、西对组6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以羟基脲联合肾上腺素建立肾虚血瘀证模,造模同时每天给与对应组别的干预药物10天。第11天开始,用阴道涂片观察法筛选出动情期雌鼠,按雌雄大鼠2:1的比例进行合笼,次日若观察阴道涂片发现精虫则视为合笼成功,记作妊娠第1天。于妊娠第4天(等同于着床窗期)皮下注射米非司酮,第5天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制备血清标本,剖取双侧子宫,取同侧适量子宫称重后制作组织匀浆,余下子宫置于甲醛溶液(10%)中固定制作病理切片分别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使用。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内膜形态学的改变;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组织TGF-β表达的分布差异性;采用ELISA测定子宫组织LXA4、IL-1α、IL-1β、IL-18、IL-4、TGF-β、LIF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测定血清甾体激素E2、P的含量。本实验数据运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研究结果1.补肾活血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血清E2、P表达影响E2表达: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大鼠妊娠着床窗期血清E2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高组、中药对照组大鼠妊娠着床窗期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P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妊娠着床窗期血清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比较,药高组、中药对照组大鼠着床窗期血清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形态学的影响模型组子宫内膜被覆上皮菲薄,上皮细胞数少,间质较密,腺体及螺旋小动脉偏少;空白组子宫内膜被覆上皮较厚,上皮细胞数目多且可见核下空泡,间质疏松均匀,腺体可见且规则,螺旋小动脉较丰富;药低、高组被覆上皮较模型组有程度不一的增长,上皮细胞数目较多(药高可见核下空泡),间质较疏松、均匀不一,腺体较多,螺旋小动脉较多;中对、西对组总体情况介于药低、药高组之间。3.补肾活血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起子宫组织TGF-β表达水平的影响TGF-β蛋白表达于大鼠子宫内膜被覆上皮、间质、腺体细胞胞质内,阳性特征为黄色颗粒。空白组可见黄褐色颗粒,密度较高,总覆盖面积广;模型组可见淡黄色稀疏颗粒,面积小;其余四组在颜色、密度和面积上的表现介于空白和模型之间。4.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着床窗期子宫组织抗炎介质LXA4表达量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药低组、药高组、中对组、西对组LXA4的表达有明显降低(P<0.001);与空白组相比,药低组、中对组、西对组LXA4的表达增加(P<0.05);与药高组相比,中对组、西对组LXA4的表达升高(P<0.05)。5.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鼠着床窗期子宫组织IL-1α、IL-1β、IL-18表达量的影响IL-1α表达:空白组、药低组、药高组IL-1α的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有增加(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之间均未发现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性表达。IL-1β表达:空白组、药低组、药高组IL-1β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有减少(P<0.05);与药高组比较,西对组IL-1β的表达量升高(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之间均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8表达:空白组、药高组、西药组IL-18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有增加(P<0.05)。6.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组织IL-4、TGF-β、LIF表达量的影响IL-4表达:空白、中对二组中IL-4的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有转高(P<0.05);药高组中IL-4的平均表达量较模型组有增加,差异性显着(P<0.001);模型、药低、中对、西对四组中的IL-4的平均表达量较药高组有降低(P<0.05)。TGF-β表达:空白、药高、中对三组中TGF-β的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增加(P<0.05)。LIF表达:空白组、药高组、中对组的LIF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有增加(P<0.05)。7.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促炎/抗炎因子平衡的影响促炎因子/IL-4比值:空白、药低、药高、中对、西对5组的IL-1β/IL-4比值与模型组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炎因子/TGF-β:模型和药高两组间比较IL-1α/TGF-β比值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药低、药高、中对四组的IL-1β/TGF-β比值较之于模型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炎因子/LIF:模型和药高两组间比较IL-1α/LIF比值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药低、药高、中对四组的IL-1β/LIF比值较之于模型时,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补肾活血方通过上调肾虚血瘀着床障碍模型大鼠着床窗期甾体激素雌二醇、孕酮的表达,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帮助胚胎着床;2.补肾活血导法可能通过上调雌二醇E2和孕酮P表达而改善肾虚血瘀着床障碍模型大鼠着床窗期子宫内炎性微环境的平衡,有利于子宫内膜容受性和母-胚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从而使胚胎植入顺利进行。

二、分泌期及孕早期子宫内膜巨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泌期及孕早期子宫内膜巨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2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现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因病机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状况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子宫细胞衰老与女性生殖功能
        1 衰老细胞
        2 子宫的生理解剖及功能
        3 子宫衰老细胞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4 子宫衰老细胞的治疗现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的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抗增殖分子TOB1通过Notch途径调节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蜕膜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统计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3)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在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HLA-G在妇科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麦粒灸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及蜕膜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薄型子宫内膜的中医及现代医学认识
        1.1 薄型子宫内膜的中医认识
        1.2 薄型子宫内膜的现代医学认识
    2. 薄型子宫内膜与蜕膜化
        2.1 薄型子宫内膜蜕膜化障碍
        2.2 子宫内膜蜕膜化是胚胎着床的基础
        2.3 子宫自然杀伤细胞与子宫内膜蜕膜化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动物与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耗材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动情周期的测定
        2.2 模型制备
        2.3 分组方法
        2.4 干预方法
        2.5 合笼方法
        2.6 实验取材
        2.7 实验检测方法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1. 麦粒灸对薄型子宫内膜形态学的影响
    2. 子宫内膜组织中IGFBP-1基因表达量
    3.各组大鼠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占比
    4. 子宫内膜组织中自然杀伤细胞的IFN-γ、TNF-α、TGF-β、IL-4、IL-10基因表达量
第四部分 讨论
    1. 麦粒灸治疗的潜在优势
    2. 取穴依据
    3. 麦粒灸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的治疗效应
    4. 麦粒灸治疗薄型子宫内膜大鼠的可能效应机制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流行病学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病理生理
        1.2.1 PCOS的诊断标准
        1.2.2 PCOS的病理生理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不孕症
    1.4 妊娠早期子宫中免疫细胞的研究现状
        1.4.1 妊娠早期免疫耐受
        1.4.2 各类免疫细胞在妊娠早期子宫中的变化
        1.4.2.1 巨噬细胞
        1.4.2.2 树突状细胞
        1.4.2.3 中性粒细胞
        1.4.2.4 肥大细胞
        1.4.2.5 B细胞
    1.5 围着床期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1.5.1 细胞黏着分子-钙粘蛋白
        1.5.2 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埃兹蛋白
        1.5.3 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
        1.5.4 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IV
        1.5.5 细胞质膜表面的粘多糖—糖萼
    1.6 多囊卵巢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构建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物配制
        2.1.3 动物材料收集
        2.1.4 PCOS小鼠模型
        2.1.5 早期妊娠
        2.1.6 围着床期DHEA短期处理早期妊娠小鼠
        2.1.7 围着床期DHEA处理假孕小鼠
        2.1.8 DHEA处理卵巢切除小鼠
    2.2 PCOS小鼠模型子宫中m RNA表达谱的研究
        2.2.1 研究对象
        2.2.2 样品总RNA提取
        2.2.3 样品RNA检测
        2.2.4 RNA文库的构建与质量检测
        2.2.5 上机测序
        2.2.6 数据分析
    2.3 人子宫内膜收集
    2.4 免疫组织化学
        2.4.1 试剂配制
        2.4.2 免疫组化中使用的抗体
        2.4.3 石蜡包埋及切片
        2.4.4 具体操作步骤
    2.5 免疫荧光
        2.5.1 试剂配制
        2.5.2 免疫荧光中使用的抗体
        2.5.3 具体操作步骤
    2.6 卵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
        2.6.1 石蜡切片脱蜡复水
        2.6.2 染色步骤
    2.7 甲苯胺蓝染色
        2.7.1 染色试剂配制
        2.7.2 甲苯胺蓝染色步骤
    2.8 Western Blot
        2.8.1 所用试剂配制
        2.8.2 制备蛋白样品
        2.8.3 测定蛋白浓度并制备上样液
        2.8.4 SDS-PAGE凝胶电泳
        2.8.5 蛋白条带转膜
        2.8.6 免疫印迹
    2.9 Real-time PCR
        2.9.1 样品总RNA提取
        2.9.2 反转录
        2.9.3 qPCR引物设计
        2.9.4 qPCR具体步骤
        2.9.5 数据分析
    2.10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PCOS模型的成功建立
        3.1.1 表观及着床结局指标
        3.1.2 病理学指标
        3.1.3 血清生化指标
        3.1.4 子宫中雄激素受体测定
    3.2 PCOS模型小鼠子宫的m RNA表达谱测序结果
        3.2.1 RNA质量评估
        3.2.2 原始测序数据过滤及质量评估
        3.2.3 参考基因组比对
        3.2.4 基因表达分布和样本间相关性
        3.2.5 差异基因的筛选
        3.2.6 富集分析
    3.3 DHEA对子宫免疫细胞数量及定位的影响
        3.3.1 中性粒细胞
        3.3.2 巨噬细胞
        3.3.3 树突状细胞(DC)
        3.3.4 肥大细胞
        3.3.5 B细胞
    3.4 DHEA对子宫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3.4.1 埃兹蛋白
        3.4.2 钙黏蛋白
        3.4.3 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
        3.4.4 胶原蛋白IV
        3.4.5 CD31
        3.4.6 UEA受体
第四章 全文讨论
    4.1 PCOS小鼠模型的成功构建
    4.2 PCOS小鼠妊娠第4 天子宫m RNA表达谱的启示
    4.3 PCOS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异常变化
    4.4 PCOS 围着床期子宫上皮细胞间连接的改变
    4.5 PCOS围着床期子宫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4.6 PCOS围着床期子宫上皮细胞质膜表面糖萼的变化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特络细胞通过Wnt/β-catenin增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和间质上皮转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实验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实验和细胞处理
        2.1.1 小鼠妊娠模型
        2.1.2 体外蜕膜化模型
    2.2 小鼠子宫内膜基质原代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2.3 小鼠子宫原代特络细胞的提取和培养
    2.4 Telocytes条件培养基(TCM)的制备
    2.5 细胞免疫荧光
        2.5.1 细胞爬片制备
        2.5.2 细胞免疫荧光
    2.6 蛋白质的提取及Western Blot
        2.6.1 样本蛋白质的提取及制备
        2.6.2 Western Blot步骤
    2.7 Real-time PCR
        2.7.1 总RNA的提取
        2.7.2 逆转录模板cDNA的合成
        2.7.3 引物的合成
        2.7.4 Real-time PCR
    2.8 构建原代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β-catenin沉默模型
        2.8.1 靶向shR NA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2.8.2 寡核苷酸片段的溶解和DNA oligo的退火
        2.8.3 慢病毒载体pLKO.1-TRC的酶切线性化及纯化
        2.8.4 线性化的载体与退火片段的链接
        2.8.5 构建的plko.1-U6-shR NA-β-catenin的鉴定
        2.8.6 构建的重组慢病毒plko.1-U6-shR NA-β-catenin的包装
        2.8.7 原代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慢病毒的感染
3 数据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原代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细胞免疫荧光的鉴定
    4.2 原代培养的小鼠子宫特络细胞的细胞免疫荧光的鉴定及形态特征
    4.3 Wnt通路中相关mRNA在TC和ESC中的差异表达
    4.4 小鼠子宫特络细胞通过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和间质上皮转化
    4.5 构建原代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β-catenin沉默模型的验证
    4.6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的β-catenin的沉默阻止或逆转了TCM诱发的蜕膜化和MET过程
5 讨论
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自然杀伤细胞(NK)在女性生殖及母胎免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与正常人群子宫内膜容受性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8)低分子肝素钠与HRG对高龄妊娠蜕膜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2.2 研究对象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血清ELISA结果分析
    3.2 HE染色结果
    3.3 血清及蜕膜组织中HRG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
    3.4 蜕膜组织中PR表达强度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年龄低分子肝素钠与HRG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4.2 低分子肝素钠对蜕膜化的影响
    4.3 结语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注释
致谢

(9)孕期炎症暴露子代心脏纤维化的机制及BMP10对心脏纤维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心脏衰竭与心肌纤维化
    1.2 心肌纤维化的主要效应细胞
    1.3 孕期不良刺激与子代心脏纤维化
    1.4 TGF-β和 BMP在心脏纤维化中的作用
    1.5 本课题拟开展的工作
第二章 孕期炎症暴露致子代心脏纤维化的机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BMP10对心脏纤维化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母胎界面免疫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补肾活血方导法通过调控子宫炎性微环境改善肾虚血瘀着床障碍模型大鼠着床窗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技术路线图
1.引言
2.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
    2.2 主要药物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仪器及来源
3.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1.1 大鼠阴道涂片操作步骤
        3.1.2 大鼠阴道涂片判读标准
    3.2 动物造模
    3.3 动物给药
    3.4 实验标本取材与制作
        3.4.1 动物合笼
        3.4.2 标本采集及处理
    3.5 检测方法
        3.5.1 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光镜下观察HE染色的子宫内膜形态
        3.5.2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TGF-β定位及蛋白表达量
        3.5.3 采用酶联免疫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子宫组织LXA4、IL-1α、IL-1β、IL-18、IL-4、LIF、TGF-β表达量
        3.5.4 采用ELISA检测血清E2、P的含量
    3.6 数据统计
4.结果
    4.1 各组大鼠着床窗期一般情况
    4.2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子宫形态学的影响
    4.3 补肾活血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组织TGF-β表达水平的影响..
    4.4 补肾活血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血清E2、P含量影响
    4.5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组织LXA4 表达量的影响..
    4.6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组织促炎因子IL-1α、IL-1β、IL-18 表达量的影响
        4.6.1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组织促炎因子IL-1α表达量的影响
        4.6.2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组织促炎因子IL-1β表达量的影响
        4.6.3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组织促炎因子IL-18 表达量的影响
    4.7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组织抗炎因子IL-4、TGF-β、LIF表达量的影响
        4.7.1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组织抗炎因子IL-4 表达量的影响
        4.7.2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组织抗炎因子TGF-β表达量的影响
        4.7.3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组织抗炎因子LIF表达量的影响
    4.8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各组大鼠着床窗期子宫微环境促炎/抗炎因子平衡的影响
5.讨论
    5.1 补肾活血方与导法的机理
        5.1.1 补肾活血方析义与导师经验
        5.1.2 中药导法的传统理论内涵及现代研究
    5.2 着床窗期的中医微观阴阳理论
    5.3 关于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5.3.1 中药阳性对照物的选择
        5.3.2 西药阳性对照物的选择
    5.4 关于动物模型的选择
        5.4.1 肾虚血瘀模型选择
        5.4.2 胚胎着床障碍模型选择
    5.5 补肾活血方导法通过调控肾虚血瘀着床障碍模型大鼠着床窗期子宫炎性微环境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研究
        5.5.1 补肾活血方导法通过E2、P调节肾虚血瘀着床障碍模型大鼠着床窗期的子宫内膜形态学
        5.5.2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肾虚血瘀着床障碍模型大鼠着床窗期子宫LXA4 的调控
        5.5.3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肾虚血瘀着床障碍模型大鼠着床窗期子宫内微环境炎性因子的调控
        5.5.4 大鼠着床窗期子宫内微环境炎性因子和调节性免疫细胞Th1/Th2比例的相关性
6.结语
    6.1 结论
    6.2 本课题创新性及意义
7.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分泌期及孕早期子宫内膜巨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D]. 奚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抗增殖分子TOB1通过Notch途径调节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蜕膜化[D]. 袁心华.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在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谢云凯. 山东大学, 2021(09)
  • [4]麦粒灸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及蜕膜化的影响[D]. 金纯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D]. 吴洋. 兰州大学, 2021(09)
  • [6]特络细胞通过Wnt/β-catenin增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和间质上皮转化的实验研究[D]. 张飞雷. 苏州大学, 2020(02)
  • [7]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应用研究[D]. 焦岩. 苏州大学, 2020(06)
  • [8]低分子肝素钠与HRG对高龄妊娠蜕膜化的影响[D]. 梁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孕期炎症暴露子代心脏纤维化的机制及BMP10对心脏纤维化的影响[D]. 曹大岩.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7)
  • [10]补肾活血方导法通过调控子宫炎性微环境改善肾虚血瘀着床障碍模型大鼠着床窗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D]. 刘常.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分泌和妊娠早期子宫内膜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