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坡上不平整地基施工事故及处理

陡坡上不平整地基施工事故及处理

一、陡坡上方不均匀地基建筑事故及其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豪[1](2021)在《考虑含水率变化的红层软岩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依托宜石高速公路山冲箐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与施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考虑含水率变化条件下的红层软岩大断面公路隧道的施工力学效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红层软岩大断面隧道安全、可行的施工方案,指导了隧道施工。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相关文献的试验数据,统计分析了红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等代表性滇中红层软岩含水率随浸水时间的变化关系和内摩擦角、粘聚力、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含水率为中间变量,统计得到了红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力学参数随浸水时间变化的关系表达式。(2)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考虑含水率变化和不考虑含水率变化情况下山冲箐隧道IV级围岩和V级围岩段的施工力学效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不考虑含水率变化的工况相比,围岩含水率的增大使得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内力增大,且围岩变形持续时间也逐渐延长,围岩稳定性变差,这充分说明了考虑围岩含水率变化的必要性。(3)针对IV级围岩段三台阶法施工方案,制定了四组不同台阶长度的工况(4m、6m、8m、10m)进行开挖参数优化;针对V级围岩CRD法施工方案,制定了四组不同开挖步距工况(3m、4m、5m、6m)进行开挖参数优化。从围岩变形、喷混结构应力和弯矩、锚杆轴力和塑性区范围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并兼顾施工效率和工程造价,建议IV级围岩段三台阶法的台阶长度取为8m,V级围岩段CRD法的开挖步距取为5m。(4)对山冲箐隧道IV级围岩段和V级围岩段进行了施工监测。基于监测数据,分析了拱顶沉降、水平收敛、锚杆轴力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将考虑围岩含水率变化和不考虑围岩含水率变化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考虑围岩含水率变化的数值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更为吻合。

王怡迪[2](2020)在《考虑基坑突涌稳定的管廊地基处理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大力发展,综合管廊广泛应用于交通、市政等各类型工程中,其作为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以每年近2000km的建设速度飞速发展,2020年末预计可达10000km的超大规模,我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管廊大国。然而,在综合管廊建设欣欣向荣的背景下,管廊地基设计不合理引起的管廊基坑突涌破坏、结构开裂和渗漏水、周边环境破坏等现象频发,而目前孤立的地基设计往往针对管廊地基承载力要求或沉降控制,鲜有研究涉及管廊基坑开挖阶段,继而管廊工程全过程的安全难以实现。本文依托济南市东站片区的某管廊工程,该工程在基坑开挖阶段多次发生突涌破坏,分析其破坏事故,在压力平衡法的基础上考虑多个积极因素的影响,提出更契合实际的抗突涌稳定判定方法;并将管廊基坑突涌稳定和其地基承载力要求综合考虑,提出考虑基坑突涌稳定的管廊地基设计方法。依据此法进行该工程的地基优化设计,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以分析验证,研究管廊施工过程中管廊结构、地层的受力规律及管廊地基设计参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依托济南市某管廊基坑,在经典的压力平衡法的基础上对隔水层土体的抗剪强度、坑底加固的影响进行研究,建立考虑上述积极因素的抗突涌稳定判定方法,得出临界加固厚度的确定公式,并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基坑突涌的变形形态、事故原因、措施分析。(2)结合多个工程实例总结分析管廊地基沉降风险、变形特性及加固措施,在此基础上针对管廊工程进行其地基设计目标、方法的研究。(3)以管廊工程全过程的安全和经济为目标,以地基沉降值和工程造价为控制指标,将管廊基坑开挖期的突涌稳定和施工、运营期的地基承载力要求综合考虑,提出考虑基坑突涌稳定的管廊地基设计方法,并采用该法进行济南市某管廊地基的优化设计。(4)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济南市某管廊工程进行了施工模拟分析,其中包括:(1)验证优化方案,结果证明该方案不仅成功规避管廊基坑开挖阶段发生的突涌破坏,实现“全过程”的安全,也大大降低工程造价;(2)研究承压水地层管廊工程施工中各阶段的结构、地基及地表的变形规律;(3)讨论不同垫层厚度、加固范围对管廊工程的影响,以确定合理的地基加固参数。

兰庆男[3](2019)在《堆载情况下运营期盾构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铁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地铁投入运营,盾构隧道的沉降问题凸显,尤其是不均匀沉降问题。本文从地面堆载、隧道纵向软应突变土层两个方面入手,研究盾构隧道的不均匀沉降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弹性力学中Boussinesq解和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计算地面堆载情况下盾构隧道的沉降,并采用差分法对隧道沉降进行求解,分析堆载大小、尺寸、偏移距离、埋置深度以及基床系数等因素对隧道的影响,结构表明:隧道沉降曲线呈正态曲线形式分布,距堆载中心越大,隧道的沉降值越大。堆载偏移位置、堆载大小、堆载宽度以及土体的基床系数对于隧道沉降范围的影响很小;堆载长度、埋深对于隧道的沉降范围影响很大,且随着堆载长度、埋深的增大,隧道的影响范围也会相应扩大。堆载偏移位置、埋置深度、堆载尺寸以及土体的基床系数与隧道最大沉降值呈指数函数分布,堆载大小与隧道最大沉降值呈直线分布状态。(2)推导纵向软硬突变土层的弹性地基梁公式,并计算堆载情况下处于软硬突变土层的隧道的沉降值,分析堆载大小、尺寸、偏移距离、埋置深度以及基床系数差异程度等因素对隧道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隧道纵向土层软硬不均,隧道的最大沉降并为发生在堆载中心,而是发生在偏向于软土的一侧,软土增大了隧道的整体沉降值且扩大了隧道发生不均匀沉降的范围。改变堆载偏移距离、堆载大小、堆载宽度对于隧道发生最大沉降值的位置影响很小,而埋深、堆载长度以及软硬土的程度对于隧道发生最大沉降值的位置影响很大,应注意加强监控测量。(3)采用MIDAS-GTS软件建立堆载情况下处于软硬突变土层的隧道模型,并改变堆载大小、尺寸、偏移距离、埋置深度以及软土的弹性模量等参数,研究隧道的沉降,结果表明:所得结论与纵向软硬突变土层的弹性地基梁公式计算所得结论类似,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证明了推导公式的适用性。(4)对运行期盾构隧道常见病害进行总结,分为管片病害、渗漏水病害、道床病害以及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病害四类。针对不同的隧道病害总结其病害成因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为盾构隧道病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经验。

程丽荣[4](2019)在《公路软土路基沉降分析与处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时间长、扰动性大、透水性差等特点,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因此,对公路工程建设而言,软土路基的沉降和稳定性是该领域的基础问题和热点问题。在道路设计及施工阶段,地质条件、路基的填料种类、路堤的填筑高度、填土速率、施工方式以及地基的处理方式等都会影响路基承载力,可能导致不均匀沉降。在道路运营阶段,大量的交通循环荷载使路基内的附加应力加剧,加重沉降变形,引起路面破坏,进而引发交通事故。上述因素相互影响,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及量化,为此,本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某一级路为研究对象,从原始地质条件、路基路面结构、交通荷载等方面,对软土路基的沉降规律及其处理办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从工程具体情况出发,通过现场调研、地质勘查、土工试验等方式,分析该区域软土路基的特性及相关物理参数,为后续软土路基应力分析和沉降计算提供依据。(2)为对软土路基应力进行量化,从路基自重应力、车辆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等两方面进行计算,考虑车辆荷载为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两种作用方式,研究了标准荷载和超载情况下路基应力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交通荷载对地基应力的影响。(3)在上述应力分析基础上,对路基自重和交通荷载引起的路基沉降进行了计算。现有压缩模量法针对分层填土计算基础荷载沉降量,没有将路基当成一个整体考虑,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压缩模量整体法,视路基为一整体,更符合交通荷载作用时的实际情况。(4)为降低路基沉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从路基路面排水、路基压实和软土地基处理等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结合道路横纵断面,给出了几种排水设施方案;其次,给出了施工阶段路基本体填筑施工工艺;最后,针对部分软土区域,综合比较砂垫层法、换填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CFG桩法)等几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CFG桩法为处理方案,并通过岩土地基处理软件进行了分析计算。综上,本文从某工程实践出发,对路基应力分析、沉降计算及处理方案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得到软土路基应力分布规律及具体设计方案,能有效降低路基沉降。本文研究一方面可为实际工程项目提供具体方案,同时也可为相关地形条件下软土路基分析做参考。

袁腾方[5](2018)在《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处治技术及其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西部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将不可避免地穿越大量岩溶地区,如湖南省炎汝、汝郴、郴宁、宁道、桂武、娄新等高速公路以及广西、贵州两省份的大部分高速公路均存在大量岩溶路基。此时,如何合理、有效的处治岩溶路基并评价其稳定性成为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综合分析现有岩溶路基处治技术基础上提出更有效、更经济的处治方法,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为此,本文以湖南省桂阳至临武(桂武)高速公路为工程依托,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等手段开展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处治技术研究,提出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处治设计原则与设计参数及其稳定性评价方法,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岩溶形成与发育条件、岩溶形态及其特征、岩溶路基病害以及岩溶路基稳定性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对岩溶路基病害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六种常规方法与规范方法对高速公路岩溶路基塌陷可能性进行分析;进而以此为基础提出岩溶路基强夯处治技术,并在明确岩溶路基强夯处治目的基础上提出岩溶路基强夯处治的有效加固深度与影响深度、夯击能、间距与遍数、加固范围及间隔时间等设计参数的建议取值。(2)针对依托工程设计并完成了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处治现场试验研究,根据现有地基强夯处治方法确定了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的试验目的与内容,即在对强夯点进行详细地质勘查与静力触探基础上,测试距强夯点不同水平距离处的地表振动加速度与水平动土压力、不同深度处的竖向动土压力以及强夯点地表沉降量,确定了强夯试验能量选择标准、仪器埋设方法与注意事项等。通过现场强夯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分别获得了地表振动加速度、动应力与夯击数、水平距离的变化规律,验证本文所提出岩溶路基强夯处治设计参数的合理性。(3)考虑路基荷载与路面荷载对岩溶顶板的作用效应,提出岩溶路基稳定性分析受力分析模型,并在探讨路面车辆荷载与岩溶顶板荷载计算方法基础上,采用结构力学分析方法建立出考虑溶洞空间形态的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即分别建立了岩溶顶板固支梁、抛物线拱、圆拱、双向板或壳体分析模型,并获得了由抗拉强度决定的各模型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计算方法;通过典型工程案例探讨了岩溶顶板破坏模式与溶洞形态、几何平面尺寸、矢高及顶板围岩强度的相互影响规律,确定了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应重点探明溶洞空间形态及其矢高。(4)针对岩溶区双孔圆形土洞的地基稳定性,综合利用柯西积分法、Schwarz交替法与迭代求解方法建立出双孔土洞土层中任意一点应力值的求解方法,并基于应力坐标转换与Mohr-Coulomb强度准则构建出土洞稳定性评判方法,通过计算结果与精确解析解及ABAQUS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所建立方法的计算精度;探讨了土体侧压力系数、土洞半径比以及土洞相对位置等因素对双孔土洞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土洞稳定系数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5)采用强度折减法与数值方法分析高速公路下伏溶洞在施工荷载与强夯荷载作用下的顶板稳定性;通过探讨不同跨度、高度、埋深及顶板厚度等工况下的岩溶顶板变形量、大小主应力与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获得了不同工况下岩溶顶板安全稳定性判断标准,并明确溶洞埋深在20m以上或顶板岩层厚度超过3m时可不予处理;通过不同工况岩溶路基强夯处治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获得了(200×20)kN·m的单击能强夯时岩溶顶板塌陷对应的各种可能工况,验证了所确定的高速公路岩溶路基强夯处治设计参数的合理性。(6)为了研究各种不确定因素会对岩溶区域的路基稳定性分析产生何种作用,提出了高速公路岩溶路基稳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同时采用模糊能度可靠性分析方法计算岩溶路基失稳概率,并建立岩溶路基风险损失确定方法;采用模糊能度可靠性分析方法确定岩溶路基失稳概率能充分考虑参数取值不确定性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并考虑抗弯与抗剪的共同作用;基于风险分析理论建立出岩溶路基风险损失确定方法以及稳定性风险分析方法。(7)将强夯处治技术应用于桂武高速公路岩溶路基处治,在综合分析桂武高速公路工程地质情况基础上提出了桂武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处治基本原则与具体的处治方案,通过综合优化分析在溶洞注浆的原设计方案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强夯+开挖回填+盖板跨越等的岩溶路基综合处治方案;结合六标岩溶路基工程地质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强夯处治技术设计方案与盖板跨越设计方案。

邵迪[6](2018)在《斜坡软土路堤稳定性研究及地基处理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高速铁路网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覆盖。在我国西部地区高速铁路建设中,斜坡软土地基常见,其作为一种不良地质类型,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在斜坡软土地基上修建高速铁路,由于斜坡和软土层的影响,在路堤自重及荷载的作用下,路基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及侧向变形过大、边坡失稳等工程问题。目前,对于斜坡软土路堤,从理论研究到设计施工均未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因此,开展斜坡软土路堤稳定性及其加固措施研究对我国西部地区高速铁路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沪昆客运专线云南段为工程依托,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斜坡软土路堤工程特性、加固方案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基于强度折减法,针对不同填方高度、地基坡度、软土层厚度、软土层与下卧刚硬层相对坡差、软土层粘聚力及内摩擦角等影响因素,利用数值模拟计算出斜坡软土路堤的边坡安全系数,并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得出边坡安全系数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2)通过数值模拟对斜坡软土路堤的变形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上述各种影响因素下路堤的变形规律,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路堤沉降峰值、不均匀沉降、水平位移变形及不均匀水平位移等方面。(3)结合沪昆客运专线云南段桩网结构加固斜坡软土路堤工程实例,对比无加固措施、仅桩体结构加固、仅褥垫层加固和桩网复合结构加固四种工况下,斜坡软土路基的变形及边坡稳定性情况,并评价桩网复合结构的加固效果。(4)基于多因素影响下对斜坡软土路堤变形及边坡稳定性分析,从多个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加固措施,以达到经济适用与加固处置双优的效果。

聂永鹏,倪万魁,刘魁,赵阳[7](2018)在《浅析老滑坡场地上的建筑要点》文中认为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山地城市问题的研究,为合理充分利用山地建设中的老滑坡场地,根据多起工程案例总结阐述了老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并以延安市某处大型老滑坡上建成居民建筑群的工程实践为例,在对该处建筑进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勘察设计资料,分析提出了老滑坡场地上的建筑要点:确定老滑坡的稳定性和稳定程度是前提;根据滑坡各地段工程性质选择建筑物形式是中心环节;采用抗滑措施来确保建筑场地的绝对稳定,并选用经济适当的地基基础处理措施是关键。

蔡正杰[8](2018)在《江西农村危房加固改造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其中将农村危房改造作为精准扶贫工作中解决困难农户住房安全保障的核心任务和重要抓手。当前江西农村房屋量大、面广、线长、分散,并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等因素,从结构类型类型划分,有生土结构、土木结构、木结构、砖混结构、砖石结构等,从建筑文化风貌划分,有庐陵文化、临川文化、客家文化、徽派文化等,从地域区位划分,也有赣南、赣东北、赣西、赣中之分,因此在地形地貌、建材选用、结构设置、施工工艺方面也各有不同、自成一派。另外,农村房屋由于长期以来监管力量薄弱、施工工艺落后、经济水平不高、自然灾害多发、材料把关不严等因素,危险成因较为复杂。综上所述,实施农村危房加固改造,十分重要且必要,但也因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和技术需求的多样性而难度极大、不易统筹推进。本文的出发点,就是从针对江西农村房屋安全性问题,按照“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经济适用”原则,提出多套适用于多种结构、工艺类型的加固改造技术,以提升江西农村住房的安全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江西省情实际出发,陈述了当前政策背景和农村现有危房数量巨大的情况,对不同结构类型和风貌类型的农村房屋,从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详尽的分析,并剖析了农村危房成因的七个主要因素,指出了对农村危房加固改造技术系统化、标准化研究的必要性。(2)针对不同结构类型如生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石结构和地基等多个方面,从结构要点、主要危险点、通用加固技术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多套加固改造技术,并将相关技术系统化、标准化。(3)将加固改造技术研究成果实践化,对上栗县、龙南县的部分加固改造示范工程的前期调研情况、项目概况、改造方案、实施过程及工程费用等做了详尽介绍,验证了加固改造标准化技术的可行性。

邵佳函[9](2018)在《注浆参数对桩基承载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文中提出桩端后注浆的钻孔灌注桩在我国的众多工程中应用,然而对后注浆的理论研究一直滞后于实际应用。桩端后注浆参数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也未研究透彻,导致工程缺乏规范的指导。故本文针对注浆参数对桩基承载性能的作用,结合室内模型试验、理论计算、数值模拟手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本文在分析注浆加固机理以及借鉴规范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次试验的桩基承载力估算公式,探讨了影响桩基承载性能的注浆参数在工程中如何确定。2.通过开展室内单桩静载模型试验研究了注浆量所形成的扩大头尺寸对桩基承载性能的作用效果,然后采用了传统桩端沉降公式计算得出桩端阻力-位移曲线并与实测曲线对比。结果表明:桩端注浆后,桩的承载力显着提升,位移减小;随着扩大头直径的增加,承载力持续增长,但每单位直径增加所提高的承载力先增后减,在工作荷载下对减少位移的效果呈递减趋势;端阻分担比在位移5cm后趋于稳定,其中桩端水泥土扩大头承担较高的端阻比例,且其比例随扩大头直径的增大而增大;传统桩端沉降公式计算的桩端阻力-位移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良好。3.用Plaxi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加固体半径影响的桩基承载性能并与实测曲线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和所选参数的合理性;模拟研究了注浆压力、加固体弹性模量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注浆压力能显着提升桩基的承载力以及减少桩基的沉降;随着注浆压力的增大,承载力越高,沉降越小,但是存在一个界限,超过此注浆压力,继续增大注浆压力,效果有限;当桩端水泥土扩大头的模量超过300MPa后,水泥土的弹性模量对桩的承载能力基本没有影响,但水泥土弹性模量过小会造成桩的承载性能下降。

王鹏[10](2017)在《内河港区陆域顺层滑坡灾变过程及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为研究岩质滑坡中最容易变形、稳定性最差的顺层滑坡的灾变过程,依托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南山区干线公路路基灾变过程控制理论与动态调控技术研究》(编号2015BAK09B00),依据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双折减系数的处理和Abaqus子程序功能,实现了用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对滑坡灾变过程的模拟,研究了李家湾顺层滑坡灾变过程的变形破坏规律,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同时从结构面类型、降雨前后、有无后缘裂隙和裂隙数量的角度出发,推导和分析了顺层岩质滑坡的稳定性计算模型。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针对滑坡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的三维建模困难和有限元建模区域远超出勘察区范围的问题,对典型断面进行了物理力学参数稳定性反算,并开发出通过滑坡地质基础数据构筑实体然后再网格化的建模方式,完成了李家湾滑坡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构建。结果表明,汇总的反算参数合理,所建模型六面体单元占比较高,网格质量较好,且通过了计算检验。(2)为了模拟滑坡的灾变过程,提出了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实现了对滑坡不同部位的折减系数合理分布,通过对李家湾滑坡灾变过程的模拟,分析了各个位移分量变化趋势和各个应力分量分布调整范围。结果表明,位移突变以坡积土前缘最为突出,依据应变累积速率的不同,可以将整个灾变过程划分为稳定状态,欠稳定状态和失稳状态;坡体应力状态不断的调整,会出现新的应力集中区,范围呈现扩大的态势;浅层滑带和深层滑带剪应力存在突变,表现为较强的层间剪切作用,随着折减程度加剧,层间剪切作用有明显的提高。(3)通过失稳判别和双折减系数的处理,对李家湾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评价滑坡稳定性偏于安全,经过处理得到的滑坡综合安全储备都要小于整体强度折减法的结果,但两者的结果相近,说明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折减在用于滑坡的灾变过程模拟和稳定性评价都是合理的。(4)基于合理的简化和假设的基础上,考虑了对滑坡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外力荷载类型和出流缝是否被堵塞的因素,推导了不同结构面类型、降雨前后、有无后缘裂隙和裂隙数量下的顺层岩质滑坡稳定性计算模型,然后对后缘含单一裂隙的直线型结构面模型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坡体形态、地下水作用、坡顶超载作用和地震荷载效应对顺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二、陡坡上方不均匀地基建筑事故及其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陡坡上方不均匀地基建筑事故及其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含水率变化的红层软岩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2.2 红层软岩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2.3 考虑地下水影响的隧道施工方案选择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滇中红层软岩工程特性及红层软岩隧道施工重难点分析
    2.1 滇中红层软岩的工程特性及其影响分析
        2.1.1 滇中红层的工程特性
        2.1.2 考虑地下水影响的红层软岩力学性质劣化机理
    2.2 考虑地下水影响的滇中红层软岩围岩的强度特性分析
        2.2.1 红砂岩软化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2.2.2 粉砂质泥岩软化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2.3 滇中红层软岩隧道施工重难点分析
        2.3.1 工程概况
        2.3.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3.3 隧道的设计概况
        2.3.4 红层软岩隧道施工重难点
    2.4 本章小结
3 红层软岩隧道IV级围岩段施工方案适应性分析
    3.1 数值分析软件及分析方法
        3.1.1 数值分析软件介绍
        3.1.2 考虑地下水影响的红层软岩隧道数值分析方法
    3.2 数值分析模型构建及分析方案
        3.2.1 数值分析模型
        3.2.2 模型参数
        3.2.3 隧道IV级围岩段数值模拟方案
    3.3 红层软岩隧道稳定性结果及分析
        3.3.1 红层软岩三台阶法施工稳定性分析
        3.3.2 基于围岩含水率变化的开挖工法优化
        3.3.3 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的施工建议
    3.4 本章小结
4 红层软岩隧道V级围岩段施工方案适应性分析
    4.1 数值分析模型构建及分析方案
        4.1.1 数值分析模型
        4.1.2 模型参数
        4.1.3 隧道V级围岩段数值模拟方案
    4.2 红层软岩隧道稳定性结果及分析
        4.2.1 红层软岩CRD法施工稳定性分析
        4.2.2 基于围岩含水率变化的开挖工法优化
        4.2.3 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的施工建议
    4.3 本章小结
5 红层软岩隧道施工稳定性现场监测及分析
    5.1 监控量测原则
    5.2 监测的目的
    5.3 监控量测方案
        5.3.1 仪器选择
        5.3.2 监测断面间距及测点布置
    5.4 隧道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5.4.1 IV级围岩段监测结果
        5.4.2 V级围岩段监测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2)考虑基坑突涌稳定的管廊地基处理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承压水对管廊、基坑工程的影响及其稳定性验算研究
        1.2.2 综合管廊地基处理研究
        1.2.3 复合地基优化设计研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承压水地层基坑抗突涌稳定性分析
    2.1 概述
    2.2 压力平衡法及现存问题
    2.3 基坑突涌稳定的参数影响分析
        2.3.1 隔水层土体抗剪强度
        2.3.2 坑底加固
    2.4 考虑隔水层土体粘聚力、加固体强度的基坑抗突涌稳定判定方法
    2.5 临界加固厚度
    2.6 小结
第三章 管廊地基变形及设计分析
    3.1 概述
    3.2 地基沉降对管廊的影响分析
    3.3 地基沉降变形特性
        3.3.1 沉降演化机理分析
        3.3.2 工程实例数据分析
        3.3.3 沉降控制指标
    3.4 地基加固措施比选研究
    3.5 承压水地层管廊地基优化设计方法
        3.5.1 管廊地基设计目标与原则
        3.5.2 管廊地基设计方法
        3.5.3 考虑基坑突涌稳定的管廊地基优化设计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基坑突涌稳定管廊地基优化设计实例研究
    4.1 概述
    4.2 工程概括
        4.2.1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4.2.2 围护降水及地基处理方案
        4.2.3 结构抗浮验算
    4.3 基坑突涌事故分析
        4.3.1 监测分析
        4.3.2 事故原因及处理
    4.4 地基优化设计
    4.5 地基优化方案数值分析
        4.5.1 模型建立及基本假定
        4.5.2 管廊施工阶段
        4.5.3 管廊基坑开挖阶段的突涌稳定分析
        4.5.4 管廊施工阶段的地基及地表沉降分析
        4.5.5 管廊结构变形分析
    4.6 管廊地基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4.6.1 垫层厚度的影响
        4.6.2 加固范围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堆载情况下运营期盾构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堆载引起盾构隧道变形计算研究
    2.1 引言
    2.2 地面堆载引起隧道附加应力的计算
    2.3 基于差分法计算弹性地基梁模型
        2.3.1 基本假定
        2.3.2 弹性地基梁理论推导
        2.3.3 差分法推导弹性地基梁刚度矩阵
    2.4 基于数值积分法计算弹性地基梁盾构隧道的竖向变形
        2.4.1 任意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地基梁的解析解
        2.4.2 堆载情况下用高斯函数拟合隧道纵向分布的荷载曲线
        2.4.3 复化辛普森公式
    2.5 工程案例分析
    2.6 标准工况下相关参数的选取及控制标准
    2.7 隧道沉降的单因素分析
        2.7.1 堆载位置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2.7.2 堆载荷载大小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2.7.3 埋深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2.7.4 堆载尺寸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2.7.5 土体性质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堆载作用下盾构隧道穿越纵向软硬突变土层计算研究
    3.1 引言
    3.2 温克尔地基上的半无限长梁
    3.3 纵向差异土层情况下温克尔地基公式推导
    3.4 软硬突变土层隧道单因素分析
        3.4.1 堆载位置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3.4.2 堆载荷载大小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3.4.3 埋深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3.4.4 堆载尺寸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3.4.5 纵向软硬突变土层差异程度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堆载作用下盾构隧道穿越软硬突变地层数值模拟研究
    4.1 MIDAS GTS NX软件介绍
        4.1.1 软件简要介绍
        4.1.2 适用范围
        4.1.3 土体本构关系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基本尺寸
        4.2.2 模型基本假设
        4.2.3 选取材料参数
        4.2.4 三维模型的建立
        4.2.5 施工阶段的模拟
        4.2.6 监测断面及监测结果的选取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堆载位置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4.3.2 堆载大小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4.3.3 埋深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4.3.4 堆载尺寸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4.3.5 软硬土差异程度对隧道纵向位移影响
    4.4 理论解与数值解对比分析及安全评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营期盾构隧道常见病害研究及治理
    5.1 盾构隧道不均匀沉降病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5.1.1 不均匀沉降病害产生的原因
        5.1.2 不均匀沉降的治理措施
    5.2 盾构隧道渗漏水病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5.2.1 渗漏水病害产生的原因
        5.2.2 渗漏水病害治理措施
    5.3 盾构隧道道床病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5.3.1 道床病害产生的原因
        5.3.2 道床病害治理措施
    5.4 盾构隧道管片病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5.4.1 管片病害产生的原因
        5.4.2 管片病害治理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公路软土路基沉降分析与处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不均匀沉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沉降计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交通荷载下路基沉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软土路基工程概况分析
    2.1 工程项目概况
    2.2 设计标准
    2.3 地形地貌
    2.4 气象特征
    2.5 水文地质条件
        2.5.1 地表水
        2.5.2 地下水
    2.6 地震动参数
    2.7 工程地质条件
        2.7.1 地层情况
        2.7.2 区域地质构造
        2.7.3 不良地质现象与特殊性岩土
    2.8 软土路基特性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软土路基的应力分析
    3.1 路基的自重应力计算
        3.1.1 计算参数
        3.1.2 路基的自重应力分布
    3.2 附加应力计算方法
        3.2.1 竖向集中力作用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3.2.2 矩形基础上竖向均布荷载作用时的地基附加应力
        3.2.3 矩形基础上竖向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的地基附加应力
    3.3 车辆荷载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分析
        3.3.1 车辆荷载设计参数依据
        3.3.2 集中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分析
        3.3.3 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竖向总应力
        3.3.4 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分析
        3.3.5 均布荷载作用下的竖向总应力
    3.4 地基附加应力计算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软土路基沉降计算研究
    4.1 沉降机理
        4.1.1 瞬时沉降
        4.1.2 主固结沉降
        4.1.3 次固结沉降
    4.2 路基沉降计算分析
        4.2.1 交通荷载引起的路基沉降
        4.2.2 路基自身重力引起的沉降
        4.2.3 交通荷载下的路基总沉降
    4.3 改进的压缩模量法
    4.4 地基沉降计算分析
    4.5 工后沉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软土路基沉降处理对策分析
    5.1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5.2 路基压实
        5.2.1 路基本体的压实过程
        5.2.2 路基本体沉降量
    5.3 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5.3.1 砂垫层法
        5.3.2 .换填法
        5.3.3 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法
    5.4 CFG桩法沉降计算
        5.4.1 参数输入
        5.4.2 结果输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处治技术及其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岩溶区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
        1.2.1 定性分析方法
        1.2.2 半定量分析方法
        1.2.3 定量分析方法
    1.3 岩溶路基处治方法
    1.4 强夯法加固地基的发展历史
    1.5 强夯法加固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6 强夯处治技术在岩溶区路基处治中的应用
    1.7 岩溶路基质量控制方法
    1.8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处治技术研究
    2.1 岩溶路基病害分析
        2.1.1 岩溶的形成及发育条件
        2.1.2 常见岩溶形态及其特征
        2.1.3 岩溶区路基病害分析
        2.1.4 岩溶路基稳定性问题
    2.2 高速公路岩溶路基塌陷分析
        2.2.1 常规方法
        2.2.2 规范方法
    2.3 岩溶路基强夯处治技术
        2.3.1 溶洞路基强夯处治目的
        2.3.2 强夯设计参数
        2.3.3 强夯处治施工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试验研究
    3.1 强夯试验目的
    3.2 强夯试验内容
        3.2.1 试验前夯点地质勘查与静力触探
        3.2.2 表层振动加速度测试
        3.2.3 地基竖向动土压力分布测试
        3.2.4 水平向动土压力分布测试
        3.2.5 强夯能量选择标准
        3.2.6 强夯仪器埋设及注意事项
        3.2.7 强夯试验具体步骤
    3.3 强夯测试数据及分析
        3.3.1 试验测试数据
        3.3.2 试验数据整理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公路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
    4.1 概述
    4.2 路基作用效应分析
        4.2.1 作用类型
        4.2.2 影响因素
        4.2.3 路堤地基受力分析
        4.2.4 岩溶路基分析模型
        4.2.5 路基车辆荷载
        4.2.6 溶洞顶板荷载计算
    4.3 岩溶顶板单洞稳定性分析方法
        4.3.1 固支梁模型
        4.3.2 抛物线拱模型
        4.3.3 圆拱模型
        4.3.4 双向板或壳体模型
        4.3.5 岩溶顶板破坏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4.3.6 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过程
    4.4 岩溶顶板双洞稳定性分析方法
        4.4.1 计算模型及基本假定
        4.4.2 Schwarz交替法求解双孔土洞应力
        4.4.3 双孔土洞稳定性分析
        4.4.4 结果验证
        4.4.5 参数分析
    4.5 工程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塌陷数值模拟分析
    5.1 概述
    5.2 岩溶顶板数值分析力学参数
    5.3 岩溶路基塌陷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5.3.1 几何分析模型及边界条件
        5.3.2 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
    5.4 强夯塌陷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
        5.4.1 顶板厚1m,洞跨5m时的塌陷分析
        5.4.2 顶板厚0.5m,洞跨2m时的塌陷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稳定性风险评估
    6.1 概述
    6.2 风险分析基本理论
        6.2.1 风险的定义
        6.2.2 风险分析流程
    6.3 岩溶路基模糊能度可靠性分析方法
        6.3.1 岩溶路基模糊极限平衡分析模型
        6.3.2 计算参数三角模糊数确定方法
        6.3.3 岩溶路基模糊能度可靠性分析方法
    6.4 工程实例分析
        6.4.1 工程概况
        6.4.2 岩溶顶板模糊能度可靠性分析实施过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桂武高速公路工程实例分析
    7.1 桂武高速公路工程地质概况
    7.2 桂武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处治基本原则
    7.3 桂武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处治方案
        7.3.1 桂武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处治工程特点
        7.3.2 桂武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处治方案比选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文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6)斜坡软土路堤稳定性研究及地基处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因及工程特性
        1.2.2 破坏形式及影响因素
        1.2.3 变形稳定性分析
        1.2.4 工程加固措施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斜坡软土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
    2.1 路基边坡稳定性原理
        2.1.1 极限平衡法
        2.1.2 强度折减法
    2.2 数值分析软件介绍
        2.2.1 FLAC~(3D)软件及其基本原理
        2.2.2 建模方法及要点
    2.3 边坡安全系数计算
        2.3.1 计算模型的几何与物理参数
        2.3.2 各影响因素下的边坡安全系数计算
    2.4 斜坡软土路堤边坡稳定性敏感性分析
        2.4.1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2.4.2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基本步骤
        2.4.3 斜坡软土路堤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计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斜坡软土路堤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3.2 路堤变形影响因素
        3.2.1 路堤填高对路堤变形的影响
        3.2.2 地基坡度对路堤变形的影响
        3.2.3 软土层厚度对路堤变形的影响
        3.2.4 基岩坡度与软土坡度相对坡差对路堤变形的影响
        3.2.5 软土层粘聚力对路堤变形的影响
        3.2.6 软土层内摩擦角对路堤变形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桩网复合结构加固斜坡软土路堤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桩网复合结构加固机理
        4.2.1 桩及其加固机理
        4.2.2 褥垫层及加固机理
    4.3 复合地基模型建立
        4.3.1 CFG桩体模型建立
        4.3.2 褥垫层数值模型建立
    4.4 加固效果分析
        4.4.1 整体安全性分析
        4.4.2 沉降分析
        4.4.3 水平滑移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斜坡软土路堤加固措施
    5.1 斜坡软土路堤加固基本原则
    5.2 地基加固处理
        5.2.1 地基表面处理
        5.2.2 桩板结构
        5.2.3 桩网结构
    5.3 路堤土体加固
        5.3.1 土工格栅
        5.3.2 排水
    5.4 坡脚处理
        5.4.1 反压护道
        5.4.2 挡土墙及抗滑桩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浅析老滑坡场地上的建筑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老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1.1 滑坡后缘工程地质特征
    1.2 滑坡中部工程地质特征
    1.3 滑坡前缘工程地质特征
2 延安某老滑坡概况
    2.1 滑坡形态与规模
    2.2 滑面 (带) 及滑床特征
    2.3 滑体特征
3 建筑要点
    3.1 老滑坡前缘场地
    3.2 老滑坡中部场地
    3.3 老滑坡后缘场地
4 结论

(8)江西农村危房加固改造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农村危房改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江西农村房屋现状
    2.1 农村基本情况
    2.2 农村住房主要情况
    2.3 我省农村房屋危险生成原因分析
        2.3.1 监管力量薄弱
        2.3.2 缺乏规范设计
        2.3.3 施工工艺落后
        2.3.4 自然灾害多发
        2.3.5 建房选址不科学
        2.3.6 建材品质较差
        2.3.7 传统民居修复难度大
第三章 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情况
    3.1 国家政策支持情况
        3.1.1 资金支持
        3.1.2 技术支持
        3.1.3 政策支持
    3.2 具体实施情况
    3.3 社会经济效益
        3.3.1 改善人居环境
        3.3.2 有效拉动内需
        3.3.3 促进社会稳定
第四章 江西省农村危旧房改造技术
    4.1 生土结构
        4.1.1 生土结构形式
        4.1.2 问题和可能灾害
        4.1.3 加固方法研究
    4.2 砌体结构
        4.2.1 砌体结构形式
        4.2.2 问题和可能灾害
        4.2.3 加固方法研究
    4.3 木结构
        4.3.1 木结构形式
        4.3.2 问题和可能灾害
        4.3.3 加固方法研究
    4.4 石结构
        4.4.1 石结构形式
        4.4.2 问题和可能灾害
        4.4.3 加固方法研究
    4.5 地基基础
        4.5.1 地基结构形式
        4.5.2 问题和可能灾害
        4.5.3 加固方法研究
第五章 工程技术运用实例情况
    5.1 工程技术运用实例概述
    5.2 工程技术运用实例
    5.3 工程技术运用实例
    5.4 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注浆参数对桩基承载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T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后注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后注浆研究现状
    1.3 注浆参数对承载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1.4 后注浆技术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桩端后注浆加固理论及参数确定
    2.1 后注浆加固机理
        2.1.1 渗透注浆
        2.1.2 压密注浆
        2.1.3 劈裂注浆
    2.3 注浆参数的确定
        2.3.1 浆液类型
        2.3.2 浆液配比
        2.3.3 注浆量
        2.3.4 注浆压力
        2.3.5 注浆时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室内模型试验
    3.1 水泥土单元体试验
        3.1.1 水泥土试块制备
        3.1.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2 模型试验前准备
        3.2.1 模型桩试验原理
        3.2.2 试验模型槽
        3.2.3 模型桩与扩大头尺寸选取与布置
        3.2.4 测试仪器及用途
        3.2.5 地基土制备
    3.3 模型桩单桩静载试验
        3.3.1 桩端后注浆极限承载力估算
    3.4 试验结果处理
        3.4.1 Q-S曲线及桩端承载力
        3.4.2 桩端阻力
        3.4.3 桩端阻力计算与对比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注浆参数对桩基承载性能影响数值模拟
    4.1 Plaxis简介
    4.2 本构模型简介
    4.3 模型建立
        4.3.1 基本假定
        4.3.2 模型参数及网格划分
    4.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5 其他注浆参数影响分析
        4.5.1 注浆压力
        4.5.2 桩端水泥土模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10)内河港区陆域顺层滑坡灾变过程及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研究历程
        1.2.2 顺层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1.2.3 滑坡灾变模拟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参数
    2.1 工程概况
    2.2 滑坡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2.2.1 气象特征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地震特征
    2.3 岩土参数及稳定性反算
        2.3.1 稳定性反算依据
        2.3.2 典型断面稳定性反算
        2.3.3 岩土参数最终取值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顺层滑坡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构建
    3.1 引言
    3.2 建模方式
    3.3 李家湾大型顺层滑坡的建模过程
        3.3.1 滑坡空间位置关系
        3.3.2 滑坡实体化
        3.3.3 滑坡实体网格化
    3.4 模型计算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的滑坡灾变过程模拟
    4.1 引言
    4.2 考虑残余强度的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
        4.2.1 强度折减法的不足
        4.2.2 双折减系数的处理
        4.2.3 动态折减实现方法
        4.2.4 计算流程
        4.2.5 验证算例
    4.3 李家湾三维滑坡灾变过程模拟
        4.3.1 本构关系
        4.3.2 物理力学参数
        4.3.3 计算网格
        4.3.4 荷载与边界条件
        4.3.5 地应力平衡
    4.4 灾变过程分析
        4.4.1 观测点应变累计
        4.4.2 滑坡体应力调整
        4.4.3 滑坡发育阶段
        4.4.4 安全储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顺层岩质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5.1 引言
    5.2 荷载类型
    5.3 直线型结构面稳定性评价
        5.3.1 后缘无裂隙
        5.3.2 后缘含单一裂隙
        5.3.3 后缘含多裂隙
    5.4 分析与讨论
        5.4.1 坡体形态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5.4.2 地下水作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5.4.3 坡顶超载作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5.4.4 地震荷载效应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子程序代码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和参与的项目

四、陡坡上方不均匀地基建筑事故及其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含水率变化的红层软岩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研究[D]. 朱俊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考虑基坑突涌稳定的管廊地基处理优化设计研究[D]. 王怡迪. 济南大学, 2020(01)
  • [3]堆载情况下运营期盾构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研究[D]. 兰庆男.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4]公路软土路基沉降分析与处理对策研究[D]. 程丽荣.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5]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处治技术及其稳定性分析[D]. 袁腾方. 湖南大学, 2018(06)
  • [6]斜坡软土路堤稳定性研究及地基处理分析[D]. 邵迪. 大连交通大学, 2018(04)
  • [7]浅析老滑坡场地上的建筑要点[J]. 聂永鹏,倪万魁,刘魁,赵阳.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8(03)
  • [8]江西农村危房加固改造技术的应用研究[D]. 蔡正杰. 南昌航空大学, 2018(11)
  • [9]注浆参数对桩基承载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 邵佳函. 浙江大学, 2018(12)
  • [10]内河港区陆域顺层滑坡灾变过程及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D]. 王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陡坡上不平整地基施工事故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