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国际经济十大事件

2000年国际经济十大事件

一、2000年国际经济十大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潇[1](2021)在《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文中提出本文从战略传播角度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铁产业自诞生以来12年间(2008—2019)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试图从共识性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建构产业认同和实现产业利益的价值。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高铁产业诞生以来开展了哪些战略传播活动,有什么特征?2)高铁产业战略传播与产业认同建构的关系如何?3)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在提升高铁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以及促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方面有哪些效果?本文主体部分有十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关注于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背景、运行机制、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国内外背景回顾;第三章是对以铁道部为主导的战略传播运行机制的研究;第四章是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和借力国际会议、展览等形式的组织传播的研究;第五章是从主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六章至第九章,关注于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传播。其中第六章聚焦高铁“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价值分析。第七章对“走出去”阶段的高铁多主体联动传播和多层级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第八章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高铁外交公关,与利益相关群体对话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三种战略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对高铁战略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深入探究,这个阶段传播善用第三方视角讲故事,主题更贴近受众,话语方式也更吸引人。第十章,借鉴建构主义学派的国家间集体认同的形成与转化理论,分析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及未来改进策略。结语,对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两个时期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回顾,得出战略传播是增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的方法。在深度挖掘、收集、整理高铁诞生十余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大众传播媒体关于高铁的报道,以及高铁产业通过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发布的新闻文本,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法,选取高铁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轨道交通领域高校学者和高铁工程师等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高铁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整体勾画。本文创新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以往关于高铁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视角进行的,而从战略传播角度关注高铁产业的比较少见,本文用战略传播理论考察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较好补充。第二,论文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了整体勾画,分析并总结了其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并借用多学科理论对原始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与解读。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认同建构理论对高铁产业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分析,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探究战略传播与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多重背景下,高铁产业正面临着国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双重建构任务。在认同的建构中,信息的传播是核心和关键,通过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受众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化。高铁产业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传播主体、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针对国内外受众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是实现高铁产业国内和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张静[2](2021)在《基于媒体舆情分析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当下,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重大事件作为对外展示形象和推动经贸往来的重要平台,能够促进举办国、举办地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重大事件与媒体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重大事件因其涉及的对象广泛、意义深远,往往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时,媒体的传播效应也能帮助重大事件提升影响力、扩大影响圈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在北京、广州、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进博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自2018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是典型的重大事件。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具有溢出效应,对上海城市发展、国内产业升级乃至全球的贸易合作都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并且这些影响是长期的。同时,进博会的召开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各国主流媒体对进博会进行了大量报道,研究进博会的媒体舆情,及时掌握国内外舆情态度、明确进博会所带来的影响,不仅能为举办地充分发挥重大事件后续影响以及确保该重大事件的可持续举办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对未来其他重大事件举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现阶段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相关理论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基于国内外的媒体舆情研究分析了进博会的国内外影响。本文媒体数据的检索时间区间限定为2017年5月14日(进博会第一次被提出的日期)至2020年8月29日(最后检索日期),以中国期刊网所属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以及谷歌提供的GDELT全球新闻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中文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or“进博会”为关键词,英文以“CIIE”or“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和数据挖掘,获取了有关进博会的国内新闻全文数据和来自6大洲143个国家的1206家国外媒体的新闻全文数据,引入主题模型,结合无监督方法LDA主题模型挖掘数据中蕴含的主题,对媒体内容进行聚类分析,利用主题、时间、空间等指标测度进博会的综合影响。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从时间序列来看,国外报道集中在进博会举办期间,其余时间段报道量均处于低值,而国内报道呈现“进博会举办前的准备工作——进博会举办期间的全方位报道——进博会举办后的成果展示”的时间轴特点;从报道峰值来看,国外报纸媒体的关注度呈现明显降幅,国外媒体更加关注首届进博会的举办情况,且聚焦举办期间的展会盛况,而国内报纸媒体对第二届进博会的关注度明显高于第一届。(2)从空间分布来看,国际报道呈现以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为报道主力,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度最高、媒体数量最多,但西方国家的报道量最大;国内报道则呈现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为响应热点,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几个圈层中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圈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圈层,以广东省为中心的珠三角圈层的响应特征。(3)从国内外关注主题来看,国际媒体关注的主题有四大类:在贸易摩擦背景下解读进博会、中国威胁与中国机遇、“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发展贡献者的形象、市场探索与贸易合作;国内媒体关注的主题有五大类:主旨演讲与相关会议精神、跨境贸易合作、供需对接与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4)从国内外媒体关注主题来看进博会的影响,国际舆情视角下进博会的整体影响效应呈现出政治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三大层次:政治影响包括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带来“中国威胁论”等国际舆论压力;经济影响包括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的影响力、提供国际经济交流合作新平台;社会文化影响包括促进国家间文化和旅游交流、树立中国开放共享的大国形象、树立进博会品牌形象。国内新闻报道显示媒体报道的关注点与国家对于进博会举办的原本期望基本一致,整体影响同样呈现出三大层次:政治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其中,政治影响包括推进国家战略的实现以及推动对外开放的持续升级;经济影响包括促进世界经济贸易交流以及优化国内营商环境;社会文化影响包括提升国家和城市形象、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促进文化交流。

莫荣,陈云,鲍春雷,黄湘闽[3](2020)在《新冠疫情与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与对策比较分析》文中指出2003年以来,我国经历了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和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等三次较大规模的事件。本研究就三次大事件对就业的主要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比较而言,非典疫情对局部行业和地区影响较大,并且持续时间短、恢复较快,因而对就业的影响总体是短期的、结构性的、局部性的,但影响程度大于对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冲击力强,就业受到影响较为严重,失业率显着上升、农民工大规模返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十分突出;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冲击,影响巨大,范围广、程度深,并且因与春节假期重叠导致返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加剧,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失业水平可能达到新高。为应对当前疫情对经济社会和就业影响,要在现有援企稳岗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关注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疫区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等群体,提供更有效的就业帮扶。

王雪莲[4](2020)在《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969-1991)》文中提出在当代社会中,信息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信息正在影响着国家战略决策和国际关系的走向,掌握全面而准确及时的信息,成为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会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参与者,美国国会在参与美国的外交政策时同样需要信息。国会研究服务局(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作为美国国会的专属思想库,在为国会提供信息服务与决策研究分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会研究服务局拥有同其他思想库相同的功能,同时还有别于其他思想库,在为国会提供政策理念、政策主张、决策研究、提供讨论平台、举办研讨会的同时,还为国会提供各种信息数据支持服务,即数据储存服务、研究问题背景材料支撑、文摘汇编等服务,是国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与政策咨询部门。美国国会的主张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对中国政策上,国会内部的看法经常不统一,因为国会中数百位的议员代表不同的党派和利益集团,受党派和院外集团的影响,难以达成统一的观点和意见。利益集团的游说和思想库的研究,对国会立法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决策中,美国总统的作用当然是最关键的,然而美国国会也是影响美国对中国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在本文所关注的冷战中、后期,受国际关系以及中美两国国情变化的影响,国会对中美关系以及对中国的看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中美关系起起浮浮,从中美关系打开僵局到缓慢发展,再到僵持和化险为夷,建立中美正常化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的关系也是不断出现危机,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两国关系中的“难点问题”,是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是国会中较为敏感、重点关注的政策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研究,力图证明国会研究服务局是国会的一个重要的专属思想库,在国会的外交政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提纲携领地分析课题的缘起、研究内容、研究空间、研究意义。通过研究综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扫描总结。正文由四章组成,论述了1969年至1991年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决策研究,具体如下:第一章对本文所讨论的思想库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追溯美国思想库的历史发展,思想库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作用。特别分析和论证了国会研究服务局和绝大多数思想库的相同及不同之处,提出美国国会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以及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国会各专门委员会及议员们的秘书办公室服务及影响,最后对国会研究服务局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二章主要是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关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的研究,围绕着美国对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一历史问题的“不得不转变的观点”、美国与代表中国利益的国家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的争论、以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研究分析。在对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问题上,美国本着一贯阻挠的政策,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下,不断调整阻拦中国的政策,在联合国内整整阻拦了中国22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与代表中国利益的亚非拉等第三世界的国家进行争辩,最终以美国的失败告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国际形势也发生变化,美国内部对中国的认知有了不同的声音,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这有助于美国国会相关机构及议员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第三章主要是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的研究,分为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研究、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正常化关系对美国的影响、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政策的研究三个方面。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美国国会内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争辩,并提出建立正常化关系的两种提案。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法国、日本、澳大利亚、西德等国已经与中国建立正常化外交关系,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与中国建交的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分析,分析他们与中国建交后给本国带来的影响。中美建立正常化外交关系后,因为美国政府调整对中国的政策,美中实行战略合作,美国政府的一些作法引起国会的不满和担忧。第四章主要是关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正式建交后的台湾问题研究的研究。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壁垒,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与美国不断出现摩擦,国会是台湾的主要支持者。这反映了台湾当局投入巨额资金扶植院外集团来影响美国国会和政府政要的事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台湾问题越发重要,本章从美国对台湾的政治、安全、经济三方面的政策进行研究论述。结语部分对本文的总体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华政策上的研究分析。由于国会的关注,因此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政策尤其关注,国会研究服务局针对中美关系的不同时期,分析中国问题,笔者力图证明国会研究服务局的分析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关系。

王高义[5](2019)在《地缘冲突风险与全球资产收益 ——基于地缘经济距离的视角》文中指出市场有效性(Market Efficiency)是金融学的核心理念。它是指市场交易特征可以反映市场信息,从而具有收集信息,市场预测作用。本文将这一理念从金融市场扩展到国际经贸市场,从国际贸易与投资的结构特征中提取地缘冲突风险,并运用这一地缘冲突风险信息检验其对全球资本市场收益的影响。具体上,本文先根据国际贸易与投资流动信息构造“地缘经济距离”变量测度国家间关系;其次根据“地缘经济距离”检验并预测地缘冲突风险;最后,利用预测的地缘冲突风险,检验地缘冲突风险对全球资产收益的影响。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利用国际经贸市场的有效性,测度国家间关系(地缘经济距离)以及如何分析地缘冲突风险(国际冲突机制分析)。首先,本文分析国际冲突产生机制,再根据该逻辑构建“地缘经济距离”指标度量地缘冲突风险。本文对地缘冲突风险的定义是国家间发生冲突的或然率。本文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角度理解地缘冲突的产生机制。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认为安全作为公共品,由秩序主导者提供。而秩序主导者维持秩序的根本动力在于,世界秩序符合其偏好与利益。其他经济体对现有秩序的偏离,无论这种偏离是由秩序主导者主动或被动引起,都会导致秩序的重塑,秩序重塑会造成地缘冲突风险的变化。因此,本文对地缘冲突风险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秩序主导者的成本与收益。冷战后的最大客观事实是,世界经济贸易秩序由美国主导。为了维护美国单极性秩序,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或“悖论”。弥补这些成本必然要求这一秩序赋予美国额外的收益或“过分特权”:首先,在贸易方面,美国在这一体系中可以利用自己的单极地位获利(Bhagwati and Patrick 1990;Kapstein1994;Stremlau 1994/95;Caverley 2007;Ning 2009)。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越来越多的利用对不公平贸易,汇率操纵的断定,以及政治与外交帮助美国公司进入他国市场(Stremlau 1995;Tyson 1992;Bhagwati and Patrick1990),或者在贸易组织框架内和谈判中作出对本国产业,尤其是高附加值与高劳动力报酬的产业的有利安排(Mastanduno 1997)。相应的,将美国排除在外,或者可能降低其份额的任何双边或者多边贸易区域化与内部化都违反美国的这一利益。其次,维持全球资本市场的开放有利于其他国家通过对美投资,拥有美国资产,特别是美元储备,以及以美元结算国际交易来支持美元的世界通货地位。美国调节其秩序维持成本与经济竞争力之间的矛盾的核心机制必须是基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不仅使基于低成本政府融资的军费开支成为可能,也可以通过这一地位避免汇率风险(Gourinchas and Rey 2005),并从美元对其他货币的任何一种变动中获益,也使得其国内的高福利与企业相较于其他国家的低成本融资成为可能(Drezner 2009;Nye 2010)。经济体对美国这些利益的偏离会导致地缘冲突风险的变化。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变化反映了国家权力(Power)的此消彼长。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认为,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正成为单极解体后的另外一极。中国因素可能也是经济体地缘冲突风险变化的重要影响方。上述成本与利益分析表明,国际贸易与投资市场信息可能隐含着国家间关系特征。本文认为,一国与另一国的经贸流量高于两国应该有的“标准”时,两国关系较近;反之关系较远。“地缘经济距离”指标形象的描述国家间的偏好。地缘经济是指经济现象的地缘政治后果或地缘政治产生的经济后果(Baru 2012)。无论是哪一种理解:地缘格局变化会产生经济后果(经济跟随政治)或者经济关系格局变化产生地缘政治后果(政治跟随经济),这一概念都指向了世界格局中的国家间成本收益。本文使用“地缘经济距离”量化经济结构信息,是衡量国家间关系亲疏与隐性距离的核心变量。它类似于国际贸易中普遍使用的“引力模型”的物理距离。本文借鉴Savage and Deutsch(1960)提出的相对接受度(Relative Acceptance)概念进行线性处理定义“地缘经济距离”。Savage and Deutsch(1960)提出的相对接受度(Relative Acceptance)概念,可用于任何双向流量(经济与非经济)的分析。S-D模型也被称为“基准模型(Null Model)”。以贸易为例,“基准模型”的思想是:假设经济体的进口与出口选择是完全独立的和随机的,那么可以找到一组参数来描述这些随机行为产生的贸易量。如果最优拟合的随机参数可以很好的描述国家间的贸易行为,那相关国家和经济体间的贸易可以被随机行为解释,没有明显偏好或者排斥。如果相关国家或者经济体间的贸易行为明显偏离在随机交易条件下拟合的参数,该模型就认为相关方之间有明显的偏好或者排斥,其行为不是随机的。实际贸易投资行为对最优的随机拟合值的偏离被称为相对接受度。这一指标越大,相关方之间的偏好和排斥就越强。更技术化一点的表达是:如果任何经济体的进口与出口选择是完全独立的,那么经济体i出口到经济体j的份额在世界总贸易量的占比就应该是经济体i的总出口在世界总出口(或全球对外投资总量)的百分比与经济体j的总进口在世界总进口(或全球外资吸收总量)的百分比的乘积,即两个独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概率是边缘分布概率的乘积。而实际的贸易占比和这一理论占比会有偏离。地缘经济距离是相对接受度的线性函数。其数值大小与国家关系好坏或利益偏离正相关。地缘经济距离越大,两国关系越疏远,利益偏离越多;反之相反。本文用Logit模型来拟合“地缘经济距离”与“是否发生地缘冲突”的关系,检验出“地缘经济距离”具有预测地缘冲突风险的作用。然后,利用该Logit模型,我们估计出地缘冲突发生的或然率(地缘冲突风险)。再将估计的地缘冲突风险与股权溢价及其波动率、股权资产收益和波动率、债权资产收益和波动率进行回归,检验地缘冲突风险对全球资产收益的影响。文章的主要结论:1.本文提出“地缘经济距离”概念,并根据S-D模型结合国际贸易投资流量进行测度。这一概念直指国家间的亲疏关系并能预测地缘冲突或然率。其中,与美国、中国之间的地缘经济距离是我们关心的重点。这两国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的重要影响者。无论是中国因素还是其他因素,世界经济结构变化会影响到美国的成本收益格局。而偏离美国利益的经济体,会增加地缘冲突概率。2.本文的结果显示,其他国家对中美的地缘经济距离以及这两种距离的变动趋势表明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总的趋势是从美国单极向中美双极演化,地缘经济距离可以预测全球地缘冲突与危机的发生;苏联解体至今,地缘危机的发生模式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一国靠近中国的同时疏离美国会显着增加其卷入地缘冲突的风险;此后,中国开始在意愿上接受、能力上强调和行为上实践从体系依赖到体系塑造的蜕变,一国远离美国不必然增加风险,地缘冲突开始更多的发生在中美秩序圈层比较核心的国家。3.地缘冲突风险确实是影响国际资本市场收益与波动的因素,丰富了“罕见事件(Rare Disaster)”理论对股权溢价之谜的系列解释。控制风险规避系数和其他国别风险因子后,研究发现,地缘冲突风险估计与股权溢价正相关;与股权收益正相关;与债权资产收益负相关。同时,地缘冲突风险估计与股权溢价波动性正相关;与股权收益波动性正相关;与债权收益波动性负相关。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三点:(1)本文通过构造“地缘经济距离”变量来预测国际冲突风险,度量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中国际政治与经济的联系。目前还少有文献把这种新兴的地缘政治风险分析艺术与国际关系领域的方法和理论联系起来(F?gersten 2015)。(2)用地缘经济距离测度来补充预测性市场(Predictive Market)文献(Wolfers and Zzezewitz 2009),该测度侧重于嵌入结构性变化的信息效率,而不是常规使用的市场交易价格变化。本文利用S-D模型从国际经贸市场中提取结构信息,较之于现有文献广泛使用的总量(如交易价格)信息有明显突破。(3)丰富了“罕见事件理论”研究(Rietz 1988;Barro 2006;Wachter 2013;Gabaix 2012)。由于灾难事件的小概率性,特别是对罕见灾难的感知困难,用实证检验灾难事件与资产定价的联系具有一定的难度。Berkman,Jacobson and Lee(2011)是率先使用国际危机作为罕见灾难的代表。与对AR模型的国际冲突风险的估计相反,本文提出了国际冲突的基本机制,并利用市场吸收信息的有效性来实现这一目标。

刘登攀[6](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吴芳凝[7](2019)在《大型场馆建设对深圳城市形态的影响研究(1979-2018年)》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场馆具有规模大、高聚集性、开放性、公共性等特征,因而会对城市总体和局部的形态演变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各项大型体育赛事、会议展览活动的举办,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大型场馆建设。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毗邻香港。全市下辖12个区域,其中含行政区9个、功能区2个。它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自1979年建市以来,深圳经过快速建设,已经成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在举办大型节事需求与城市发展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深圳建设了许多大型场馆,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大型场馆承载的会展产业与体育产业是深圳特区在国际性城市目标下更高层次的功能拓展。大型场馆建设也是深圳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对其1979至2018年这40年间的大型场馆建设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关系进行分等级、分阶段、分层次的研究。根据大型场馆所在地块面积,划分A、B、C等级。依据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大事件、场馆建设情况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补充老城区文体功能时期(1979-1995年)、构成城市主、次中心轴线重要节点时期(1996-2005年)、新城建设与完善多中心格局时期(2006-2018年)。运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学及触媒理论的分析方法,从地块、城市区段、城市结构三个层次剖析不同时期大型场馆的建设情况与城市形态演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最后对各个时期大型场馆建设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和总结,揭示不同时期大型场馆在规划建设的价值取向及对城市形态演变影响的动力机制。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及意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技术路线等内容。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研究部分,分为五个章节论述。首先,对大型场馆进行等级划分和建设时期划分。从地块、城市区段到城市结构三个层面对各时期大型场馆进行剖析。最后,总结三个层面的情况并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大型场馆建设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关系。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了解各时期大型场馆建设在深圳城市形态演变中的作用,为研究深圳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以及制订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张东亮[8](2019)在《世界社会主义视域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取“世界社会主义”的视角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两者揭示的规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以世界社会主义为镜,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何而来,现在的历史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高举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大旗,其蕴含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基因,又对世界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拓展。因此,“世界社会主义”的视角对于从全球和人类高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更好地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从历史维度和世界广度两个角度进行展开。全文分为三编:第一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世界走来”,从历史角度选取500年——从社会主义源头走来、170年——从科学社会主义走来、100年——从十月革命走来、70年——从社会主义一国到多国进程走来、40年——从社会主义改革浪潮走来等五个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节点,在历史中分析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并研究中国实践在世界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意义。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深入体会其“必然性”才可以对社会主义逻辑的展开和未来的发展具有信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其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将理论置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基石之上,从而使得这一理论具备“科学性”;十月革命的炮声为中国带来了社会主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解答了在生产力不发达国家进行先争取政权在建设的“合理性”,同样作为东方落后国家,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以这种合理性为前提;新中国的建立不是偶然的孤立事件,伴随着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一国到多国”的进展,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一度达到15个国家,中国建国后由于世界冷战格局,只能一边倒的采纳了“苏联模式”,这在当时有着深刻的“历史性”;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独有的,世界范围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僵化的苏联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尝试,但是只有中国走出了一条坚持社会主义却走向“改革开放”的新路,这显示了巨大“开创性”。第二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首先分析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从政党、党员数量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力等方面遭遇了比较大的挫折;作为现存的社会主义政权,越南、朝鲜、古巴、老挝都经历了艰难的时期,目前开启了探索具备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这种“低潮”的大环境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耀眼的明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高举起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体现在在实践方面是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有了新的调整,体现在在思想方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逐步进入到以中国为中心的时代,标志着中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第三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税收、福利政策和国家调控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调整,这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把握时代走向未来,本编从新科技革命、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三个维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地位,中国在诸多领域开始进入科技的领跑区,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呼唤世界社会主义的又一次飞跃。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是各民族历史融合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其形成的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是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一系列全球化观点,并积极参与当前全球化的实践。面对当前发达国家的单边主义和闭关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引导全球化发展方向。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进行着深入的调整,较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将成为时代背景,新时代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积极推进大国协调合作,努力实现和平崛起,在与世界各国交往中保持“底线思维”,是对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超越,因此必将引领社会主义走向复兴。

张喜艳[9](2019)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深受其害,世界经济至今仍陷入泥潭,复苏受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逐渐成为不确定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引起了研究学者与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经济周期波动是宏观经济领域永恒的话题,减缓经济周期波动,推动人类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视角,研究其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可进一步丰富已有经济理论,为寻找平抑各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良方提供新思路,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形成融合、包容、多元的世界经济格局提供经验支撑。因此,本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可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然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溢出方向和大小具体如何,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国内外传导机理分别如何,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差异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的影响如何,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论证,少有文献提及。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恰好找到了本选题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本文可以拓展创新的地方。从国内传导和国际传导两个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全方位、多层次剖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传导机理。从国内传导来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主要通过实物期权效应、金融摩擦效应、预防性储蓄效应等改变经济行为主体的预期,从而影响其经济决策,导致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波动,最终影响经济周期波动。从国际传导来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影响本国开放经济部门,再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至国外开放经济部门,再通过产业链扩散波及国外非开放经济部门,同时加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溢出效应,影响到国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在国内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双重夹击下,产生明显的乘数效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后果更为严重。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来看,近三年全球指数大起大落,波动频率和波动幅度远超历史水平,我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不确定性难题。整体而言,美日英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呈现明显趋同,联动效应显着。金砖国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远高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抵抗能力整体上不如发达国家。采用HP滤波法提取周期性成分,由测度结果可知,全球经济周期的波谷深度远大于波峰,呈现明显的“陡降缓升”特征,经济由繁荣转为衰退的收缩阶段较为急促,由衰退转为繁荣的扩张阶段较为缓慢。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分析可知,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国与国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为了进一步定量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国内传导,本文利用G20集团中14个主要国家2003年1季度-2018年2季度的数据,采用PVAR模型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论证。结果发现:(1)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其经济周期波动对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短期影响的响应时间与响应幅度均存在一定差异,收缩期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幅度最大,持续时间较长。(2)滞后4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最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1年之后明显加剧了经济周期波动。(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前者约是后者的2.42倍。(4)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扩张期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不大,主要在收缩期加剧了经济周期波动,证实了Fajgelbaum et al.(2017)所说的“不确定性陷阱”的存在。(5)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即期的正向影响,财政政策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滞后的正向影响,且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强度远大于财政政策不确定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该溢出效应的大小与方向分别如何,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借鉴Diebold&Yilmaz(2012)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思想,测算了2003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美国、英国、中国、法国等14国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溢出效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为波动溢出形式,测度得到的总体溢出指数为48.09%,美国对其他成员的溢出效应最大,中国对其他成员的溢出效应高于来自其他成员的溢出效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溢出效应呈现出明显的时变性,发达国家的整体溢出效应明显强于发展中国家,该溢出效应可能对突发的大事件较为敏感,而对于可预期的世界大事则较为迟钝。为了深入细致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国际传导过程,以溢出效应最大的国家——美国为例,采用GVAR模型,进行了相应论证。由实证结果可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周期波动对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长期的负向响应,个别国家存在明显的正向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暂。与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相比,金砖国家和新钻国家等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响应速度更快,响应幅度更大,波动程度更剧烈。经济周期协同作为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共同执行国际货币政策的先决条件。本文主要采用联立方程模型,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差异(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相对值)的视角,研究了其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的影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差异主要通过改变投资、贸易的流动方向,从而影响两国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由实证结果可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差异对经济周期协同和双边贸易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对双边直接投资强度具有显着正向影响,通过贸易渠道和投资渠道对经济周期协同的间接影响为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连年攀升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难题,导致各类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扰乱公众预期,损害经济系统的平稳运行。特别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溢出效应的存在,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其宏观经济影响后果易于从一国蔓延至另一国,导致“一损俱损”的局面出现。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加强立法制度建设,注重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等手段,以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通过推动实体产业发展,促进创新等方式,以增强抵抗不确定冲击的能力,双管齐下,稳定预期,确保经济系统的平稳、健康、持续运行。

刘伟[10](2018)在《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文中指出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且特别提出政治安全是根本、经济安全是基础的重要思想。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签署并发表《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将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推向新的战略高度。而2014年俄罗斯在经历了乌克兰危机、欧美经济制裁、国际油价下跌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各项经济指标急剧下滑,迄今为止欧美经济制裁尚未取消。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推进的顺利与否关乎着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发展态势,俄罗斯又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加强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1)一国经济安全对他国对外经济安全政策实施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2)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及其经济安全风险评估和趋势预判;(3)中国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共涵盖六章,各部分内容布局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分别从国家经济安全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与特色。第三章,概述了国家经济安全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将国家经济安全涵义拓展至“防御型”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和“进攻型”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国经济安全对他国对外经济安全政策推进的影响”抑或“他国经济安全对本国对外经济安全政策推进的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其进行了验证。下文皆在此框架下逐一展开剖析。第四章,阐述了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及维度,核心目标及保障措施。为后续分析及前景预判提供了指导思想。第五章,运用CRM模型和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分别对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针对风险评估,首先确定了模型的选择依据;其次,分析了风险评估模型的选择优势;再次,分别从经济结构、货币、主权债务、银行、政治五大领域构建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指标体系;最后,进行了实证剖析。趋势预测亦是从上述五大领域分别进行剖析。得出的国家经济安全风险值为第六章的Stata回归提供了解释变量。其结论为:单一的经济结构致使俄罗斯经济极易受到外部不安全因素(经济和政治)的冲击,其货币安全、主权债务安全、银行业安全除了自身系统的不健全外,均掣肘于经济结构单一所致的经济增长乏力。而畸形的经济结构为欧美经济制裁埋下了“定时炸弹”,欧美经济制裁更使俄罗斯的经济“每况愈下”,恶劣的经济基础和劳动力储备枯竭决定了未来5年内其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第六章,分别从中俄经贸合作、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及中美亚太地区博弈五个方面分析了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其中,前四节运用大量的数据及Stata回归模型进行剖析,最后一节采用有限多轮动态博弈模型构建了强国经济安全态势下一超双强数学博弈模型,并通过两个案例即“1998年俄罗斯主权债务危机+1998年科索沃危机”和“2014年乌克兰危机+2014年俄罗斯金融危机”进行验证剖析。其结论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是确保欧亚空间的稳定与发展的首要机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至关重要。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危机对中俄、中国与中亚五国、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多边合作及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均有负影响,但俄罗斯经济安全形势的恶化使得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项目给予了妥协和支持,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项目合作,故当前是中国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机遇期。但若俄罗斯国力一旦恢复元气,因担心中国对其传统势力范围影响力的扩大,势必会增加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的难度。故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必须拿捏有度,否则于我不利。最后,总结相关结论并提出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应对策略。

二、2000年国际经济十大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国际经济十大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第—节 概念界定
        一、高铁与高铁产业
        二、战略传播
    第二节 战略传播理论探讨
        一、战略传播机制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二、战略传播内容彰显软实力
        三、战略传播手段多样与整合
        四、战略传播受众具有针对性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高铁产业的多面向研究
        二、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战略传播研究
        三、企业声誉管理、品牌形象等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节 中国高铁诞生前的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高铁发展相关问题的论争与博弈
        一、关于高铁建设时间的论争
        二、关于高铁建设技术的论争
        三、关于高铁建设路线的论争
    第三节 中国高铁在挫折中负重前行
第三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高度集中的全行业整体协同体制
        二、高度集中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铁道部主导的战略传播议程设置机制
        二、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内部舆情处置机制
第四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意见领袖二次传播
    第二节 借力国际会议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第三节 与各种国际组织互动交流
第五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一节 主题设置:官方主导议题
        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
        二、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影响
        三、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就
        四、高铁建设中争议问题的回应
    第二节 叙事方式:官方叙事、以我为主
        一、叙事宏大、秀成就
        二、借媒体采访传达高铁产业观点
    第三节 表现形式:相对传统与单一
        一、话语风格体现“优越感”
        二、视觉符号略显”单一化”
第六章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优势分析
第七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二、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顶层设计下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二、多层级的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
第八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致力于关系建立的人际传播
        一、国家领导人的高铁外交
        二、企业领导的高铁公关
    第二节 与各团体和机构对话的组织传播
        一、参加或主办各种国际展览、展会
        二、与各种国际组织、团体开展交流
        三、利用企业自营媒体开展传播活动
    第三节 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
        一、企业借力国内主流媒体外宣平台开展传播
        二、借力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及本土媒体
第九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节 主题设置:有高度、有温度
        一、展示企业实力,善于“借嘴说话”
        二、分享合作成果,彰显共赢理念
        三、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国际关切
    第二节 叙事方式:受众视角,故事呈现
        一、主动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二、借第三方之口讲故事体现可信性
    第三节 表现形式:诉诸视觉与互联网语言
        一、视听元素多彩呈现
        二、话语内容吸引力强
第十章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建构
    第—节 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建构
        二、相互依存、社会互动与认同建构
        三、第三方身份再现共同命运情景
        四、扩大共识以形成同质性认知
    第二节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现状
        一、中国高铁产业的朋友认同现状
        二、中国高铁产业的竞争对手认同现状
    第三节 中国高铁产业认同层次提升策略
        一、朋友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维系
        二、竞争对手关系的认同转化策略
结语
    一、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机制由集中到协同
    二、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手段由单一到多元化
    三、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内容的受众视角转向
    四、战略传播是高铁产业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情况
附录二: 访谈提纲

(2)基于媒体舆情分析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大事件给举办地和举办国带来的巨大影响日益显现
        1.1.2 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与进博会的连续成功举办
        1.1.3 重大事件的全球媒体曝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理论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
        1.4.2 研究手段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事件(Event)与重大事件(Mega-event)概念辨析
    2.2 重大事件影响研究分析
        2.2.1 物质影响效应
        2.2.2 经济影响效应
        2.2.3 社会文化影响效应
        2.2.4 旅游影响效应
        2.2.5 空间影响效应
    2.3 重大事件中的媒体舆情
        2.3.1 重大事件中的媒体舆情传播效应
        2.3.2 媒体舆情信息流的空间特征
        2.3.3 世界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2.4 研究述评
        2.4.1 重大事件影响研究的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较少
        2.4.2 重大事件影响评估研究较少
        2.4.3 在时空分异上的影响研究以历时性研究为主
        2.4.4 从地理学视角分析重大事件中媒体舆情的研究较少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案例选择
    3.2 数据获取
        3.2.1 国内媒体舆情数据收集
        3.2.2 国外媒体数据收集
    3.3 数据处理
        3.3.1 LDA模型
        3.3.2 LDA计算结果
第4章 基于国际媒体舆情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影响研究
    4.1 进博会国际媒体舆情时空特征分析
        4.1.1 时间序列分析
        4.1.2 空间差异分析
    4.2 进博会国际媒体舆情的主题聚类分析
    4.3 国际媒体舆情视角下进博会影响分析
        4.3.1 政治影响效应
        4.3.2 经济影响效应
        4.3.3 社会文化影响效应
第5章 基于国内媒体舆情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影响研究
    5.1 进博会国内媒体舆情时空特征分析
        5.1.1 时间序列分析
        5.1.2 空间差异分析
    5.2 国内媒体舆情的主题聚类分析
    5.3 国内媒体舆情视角下进博会影响分析
        5.3.1 政治影响效应
        5.3.2 经济影响效应
        5.3.3 社会文化影响效应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冠疫情与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与对策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1. 关于非典疫情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2.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3. 关于新冠疫情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研究
三、比较分析
    1. 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比较
        (1)影响时间
        (2)影响路径
        (3)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
        (4)对行业的影响
        (5)对地区的影响
    2. 对就业的主要影响比较
        (1)就业情况
        (2)失业情况
        (3)人力资源市场供求
        (4)重点就业群体
    3. 主要政策措施比较
        (1)宏观经济应对政策比较
        (3)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应对政策比较
四、结论与建议
    1. 三次事件影响的基本结论
    2. 应对新冠疫情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政策措施
        (1)进一步加大财政税费政策支持力度
        (2)加大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力度,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3)多渠道促进农民工返岗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5)尽快研究出台鼓励扶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政策
        (6)加强对疫情影响重点地区就业支持力度
        (7)加强对失业人员等困难人员的生活保障
        (8)加强形势研判,做好应对预案

(4)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969-199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
        (一)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空间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国会与国会研究服务局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与思想库
        一、思想库的概念及分类
        二、思想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三、全方位的思想库:国会研究服务局
    第二节 美国国会与思想库
        一、美国国会的信息需求与信息来源
        二、美国国会的附属机构
    第三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的成果及作用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的信息来源及研究成果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国会的支持
    小结
第二章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美国作用分析
        一、1969年前美国与中国代表权问题
        二、1970年以后美国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态度转变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联合国的影响研究
    第二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研究
        一、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投票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第三节 中国恢复联合国代表权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的研究分析
        一、国会议员对中国的新认知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70年代政策的分析
    小结
第三章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的研究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可行性分析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争论的研究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的方案研究
        三、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美国国会的立法作用
    第二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其他国家与中国建交影响的研究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日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澳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法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四、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德(西德)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第三节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美国对华政策的研究
        一、美国政府内在对华政策上的不同态度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战略合作的研究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共同关注问题的政策研究
    小结
第四章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后的台湾问题研究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后美国与台湾关系的政策研究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后台湾的政治环境的研究
        二、中美建交后白宫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政策的研究
    第二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湾安全问题研究
        一、台湾的安全问题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政策的研究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军售的具体措施分析
    第三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政策研究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建交后的台湾经济概况的研究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与台湾的经济关系研究
        三、美国针对台湾经济政策
    小结
结语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的地位
    二、中美正式建交前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政策的分析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前后台湾问题的看法
    四、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951年-1960年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投票表决记录
附录二 :第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有关中国问题的提案投票结果
附录三 :1961年-1970年关于“重要问题”的投票结果
附录四 :1961年-1970年关于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席位和驱逐台湾当局的投票结果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着情况

(5)地缘冲突风险与全球资产收益 ——基于地缘经济距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名词解释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资产收益异象
        1.2.2 资产收益影响理论
        1.2.3 地缘冲突风险的估计
    1.3 研究意义
    1.4 文章的研究思路与设想
        1.4.1 地缘冲突风险估计逻辑
        1.4.2 核心变量构建
        1.4.3 地缘冲突风险与资产收益
    1.5 文章的创新点
    1.6 本文的结构安排
2.文献综述
    2.1 资产收益的文献
        2.1.1 资产风险收益的大小测度
        2.1.2 资产收益的理论解释
    2.2 地缘冲突风险机制理论
        2.2.1 地缘冲突风险机制的理论介绍
        2.2.2 地缘冲突风险影响理论的机制分析
        2.2.3 理论模型风险的估计
        2.2.4 市场有效性原理运用
    2.3 地缘冲突风险与资产收益
        2.3.1 地缘冲突风险定义
        2.3.2 地缘冲突风险对资产收益影响
    2.4 其他影响资产收益的因素
    2.5 本章小结
3.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地缘冲突风险决定的逻辑
        3.1.1 地缘冲突风险的大国决定
        3.1.2 地缘冲突风险形成的逻辑分析
        3.1.3 现行秩序的运行机制以及其可持续性
        3.1.4 新秩序构造的中国因素
    3.2 地缘经济距离与地缘冲突风险预测
        3.2.1 用国际贸易投资流量测度地缘经济距离
        3.2.2 用地缘经济距离预测地缘冲突风险
    3.3 地缘冲突风险对资产收益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地缘经济距离与地缘冲突风险估计
    4.1 数据与变量定义
        4.1.1 地缘冲突数据与变量定义
        4.1.2 贸易投资数据与地缘经济距离
    4.2 假设检验
        4.2.1 地缘经济距离对地缘冲突风险的预测
        4.2.2 动态距离指标对地缘冲突风险的预测与秩序转换
        4.2.3 地缘经济距离对地缘冲突风险预测模式的分阶段表现
    4.3 地缘冲突风险的估计
        4.3.1 地缘冲突风险估计算法
        4.3.2 地缘冲突风险估计描述性统计
    4.4 本章小结
5.地缘冲突风险对股权溢价的影响
    5.1 地缘冲突风险对股权溢价影响模型设计
    5.2 样本和描述性统计
    5.3 地缘冲突风险估计与股权溢价实证
    5.4 地缘冲突风险估计与风险溢价波动性实证
    5.5 稳健性检验
        5.5.1 面板分位数回归检验
        5.5.2 分样本检验
    5.6 本章小结
6.地缘冲突风险对股权市场的影响
    6.1 模型设计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6.2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统计
    6.3 地缘冲突风险估计与股权资产收益率实证
    6.4 地缘冲突风险估计与股权资产波动率实证
    6.5 稳健性检验
        6.5.1 面板分位数回归检验
        6.5.2 分样本检验
    6.6 本章小结
7.地缘冲突风险对债权市场的影响
    7.1 地缘冲突风险估计与债权资产影响模型设计
    7.2 地缘冲突风险估计与债权资产收益率实证
    7.3 地缘冲突风险估计与债权资产波动率实证
    7.4 稳健性检验
        7.4.1 面板分位数回归检验
        7.4.2 分样本检验
    7.5 本章小结
8.结论
    8.1 文章结论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典型冲突类别案例
    附录2:OBOR国家名单
    附录3:股权样本国家名单
    附录4: 1996-2003年俄罗斯、印度的地缘冲突事件
    附录5:债权市场样本名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大型场馆建设对深圳城市形态的影响研究(1979-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型场馆自身特征
        1.1.2 大型场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1.2 研究范围
        1.2.1 对象范围
        1.2.2 地区范围
        1.2.3 时间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大型场馆建设相关研究
        1.4.2 深圳城市形态相关研究
        1.4.3 大型场馆建设与城市形态结合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深圳大型场馆案例选择及建设时期划分
    2.1 形态层次划分
    2.2 大型场馆筛选及场馆分级
        2.2.1 大型场馆筛选
        2.2.2 场馆分级
    2.3 建设时期划分
第三章 补充老城区文体功能时期(1979-1995 年)
    3.1 阶段背景
    3.2 大型场馆建设
        3.2.1 B级场馆
        3.2.2 C级场馆
    3.3 深圳市体育中心建设对区段形态的影响
        3.3.1 研究范围
        3.3.2 发展概况
        3.3.3 开发时序
        3.3.4 道路交通
        3.3.5 土地利用
        3.3.6 建筑肌理
        3.3.7 小结
    3.4 城市形态演变
        3.4.1 分布规律
        3.4.2 与城市中心关系
        3.4.3 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成城市主、次中心轴线重要节点时期(1996-2005年)
    4.1 阶段背景
    4.2 大型场馆建设
        4.2.1 B级场馆
        4.2.2 C级场馆
    4.3 福田中心区大型场馆建设对区段形态的影响
        4.3.1 研究范围
        4.3.2 发展概况
        4.3.3 开发时序
        4.3.4 道路交通
        4.3.5 土地利用
        4.3.6 建筑肌理
        4.3.7 小结
    4.4 城市形态演变
        4.4.1 分布规律
        4.4.2 与城市中心关系
        4.4.3 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城建设与完善多中心格局时期(2006-2018 年)
    5.1 阶段背景
    5.2 大型场馆建设
        5.2.1 A级场馆
        5.2.2 B级场馆
        5.2.3 C级场馆
    5.3 大运中心建设对区段形态的影响
        5.3.1 研究范围
        5.3.2 发展概况
        5.3.3 开发时序
        5.3.4 道路交通
        5.3.5 土地利用
        5.3.6 建筑肌理
        5.3.7 小结
    5.4 城市形态演变
        5.4.1 分布规律
        5.4.2 与城市中心关系
        5.4.3 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圳大型场馆建设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关系
    6.1 地块层面
        6.1.1 深圳大型体育场馆演变
        6.1.2 深圳大型会展场馆演变
    6.2 城市区段层面
        6.2.1 补充老城区文体功能时期建设模式
        6.2.2 构成城市主、次中心轴线重要节点时期建设模式
        6.2.3 新城建设与完善多中心格局时期建设模式
    6.3 城市结构层面
        6.3.1 大型场馆空间布局
        6.3.2 各时期大型场馆与城市中心区关系
        6.3.3 各类型大型场馆分布规律
        6.3.4 各等级大型场馆分布规律及影响
结论
    1 基本结论
    2 创新成果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世界社会主义视域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三、创新之处和写作难点
第一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世界走来
    第一章 500年—从社会主义源头走来
        第一节 社会主义是人类优秀政治文化的积淀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源起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思潮诞生的背景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
        一、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必然性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第二章 170年—从科学社会主义走来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与发展
        一、创立的时代背景
        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诞生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二节 同期的其他社会主义流派
        一、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
        二、英国的改良社会主义
        三、德国的拉萨尔主义
        四、俄国的民粹主义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第三章 100年—从十月革命走来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一、列宁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三、德匈保等多国无产阶级革命
        四、十月革命的合理性
        第二节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三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部分
        一、标志着社会主义主要阵地向东方转移
        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本国化的实践
    第四章 70年—从社会主义一国到多国进程走来
        第一节 世界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进程
        一、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在亚非拉地区的发展
        第二节 新中国的建立与世界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进程关系
        一、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
        二、美苏阵营势力影响
        三、苏联对新中国的援助
        第三节 新中国的建立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事件
        一、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成功结合
        二、丰富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内容和实践
        三、改变世界政治格局
    第五章 40年—从社会主义改革浪潮走来
        第一节 世界社会主义的改革浪潮进程
        一、苏联模式及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二、苏联及苏东社会主义各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尝试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世界改革浪潮的关系
        一、中国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的历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飞跃
        一、世界社会主义视域中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的重要意义
第二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现实形式
    第一章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国际发展态势
        第一节 低潮—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
        一、社会主义政权的大量丧失
        二、共产党组织大规模减少
        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潮流大规模衰退
        第二节 反思—打破苏联模式的调整
        一、亚非拉社会主义理论政策的调整
        二、西欧共产党组织的调整
        三、对“欧洲共产主义”的衰落的反思
        四、共产党组织理论和实践的新探索
        第三节 探索—寻找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一、越南:“社会主义定向”的革新开放道路
        二、老挝:“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迈进”的特色道路
        三、古巴: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四、朝鲜:“主体思想”迈向改革开放之路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邓小平到习近平的探索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三、国际环境的新变化
        四、历史交汇期新的奋斗目标新调整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方略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成果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
        第一节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到以中国为中心的时代
        一、社会主义从西向东的发展
        二、中国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
        一、实现“现代化”的几条路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崛起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全方位的继承与发展
        二、几个突出成就
第三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
    第一章 新科技革命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第三节 新时代对科技革命认识的发展
        一、科技创新地位论
        二、科技创新道路论
        三、科技创新体制论
        第四节 新科技革命呼唤世界社会主义的新飞跃
        一、新科技革命新发展给世界社会主义的机遇和挑战
        二、新科技革命的新发展促使世界社会主义的新飞跃
    第二章 全球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从马克思和列宁的世界历史理论出发分析全球化本质
        二、全球化的进程对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影响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观点
        一、新时代中国对全球化的新认识
        二、新时代中国积极参与当前全球化的实践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引导全球化发展方向
        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
        二、倡导全球化发展新机制
        三、指明了人类共同繁荣方向
    第三章 世界社会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对世界发展的深刻影响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分配和国家职能转变
        三、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前途光明是历史的必然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现实性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
        二、积极推进大国国关系框架
        三、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并实现和平崛起
        四、保持“底线思维”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引领社会主义走向复兴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新飞跃
        二、新时代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
    2.1 经济不确定性的识别
        2.1.1 实体经济不确定性的测度
        2.1.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测度
    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经济波动的传导机理
        2.2.1 Hartman-Abel效应传导机制
        2.2.2 增长期权传导机制
        2.2.3 实物期权传导机制
        2.2.4 金融摩擦传导机制
        2.2.5 消息和信任传导机制
        2.2.6 预防性储蓄传导机制
    2.3 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
        2.3.1 实体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
        2.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
    2.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溢出效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分析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3.1.2 经济周期波动
    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基础
        3.2.1 预期理论
        3.2.2 经济周期理论
    3.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传导机理
        3.3.1 理论模型
        3.3.2 传导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波动的现状分析
    4.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测度与现状分析
        4.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测度方法说明
        4.1.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现状分析
    4.2 经济周期波动的测度与特征分析
        4.2.1 经济周期波动的测度方法说明
        4.2.2 数据处理与样本说明
        4.2.3 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分析
    4.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分析
        4.3.1 相关程度分析
        4.3.2 单位根检验
        4.3.3 协整检验
        4.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国内传导实证分析
    5.1 基于PVAR模型的国内传导实证分析
        5.1.1 面板单位根检验
        5.1.2 最优滞后阶数选择
        5.1.3 PVAR模型构建及检验
        5.1.4 脉冲响应分析
    5.2 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国内传导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2.3 主要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5.2.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2.5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国内经济周期波动的异质性影响
        5.2.6 稳健性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国际传导实证分析
    6.1 引言
    6.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溢出效应测度
        6.2.1 溢出效应测度方法说明
        6.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标描述统计分析
        6.2.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溢出指数估计与分析
    6.3 溢出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检验
        6.3.1 计量模型设定
        6.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3.3 计量结果分析
        6.3.4 稳健性检验
    6.4 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他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
        6.4.1 GVAR模型介绍
        6.4.2 变量描述
        6.4.3 其他国家对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差异影响经济周期协同的实证分析
    7.1 引言
    7.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差异影响经济周期协同的传导机制分析
        7.2.1 投资传导机制
        7.2.2 贸易传导机制
    7.3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7.3.1 模型设定
        7.3.2 变量选取
    7.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减缓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建议
    8.1 减缓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建议
        8.1.1 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
        8.1.2 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8.1.3 促进国际经济周期协同
    8.2 平抑国内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建议
        8.2.1 加强立法制度建设
        8.2.2 提升抵抗不确定性冲击的能力
        8.2.3 构建稳定的信息公开与数据发布制度
        8.2.4 科学把握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
        8.2.5 谨慎推行经济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家经济安全文献梳理及综述
        一、国外经济安全文献梳理及评述
        二、国内经济安全文献梳理及评述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献梳理及综述
        一、国外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献梳理及评述
        二、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献梳理及评述
    第三节 本文创新点及特色
        一、理论创新
        二、模型拓展
第三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
        一、国家经济安全内涵
        二、传统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
        三、本文对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的拓展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理论基础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涵界定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理论基础
    第三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理论分析框架的提出
        二、理论分析框架的验证
第四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基本内容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及维度
        一、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内涵
        二、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维度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核心目标及保障措施
        一、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核心目标
        二、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措施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评估及趋势预测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评估
        一、风险评估模型选择依据
        二、风险评估模型选择优势
        三、指标体系设计
        四、评估分析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趋势预判
        一、预测模型
        二、预测结果
        三、预判分析
第六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影响
        一、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及发展历程
        二、基于计量模型的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态势下中俄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及发展历程
        二、基于计量模型的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态势下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上合组织框架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上合组织框架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及进程
        二、上合组织框架下中俄印大国经贸地位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形势下上合组织多边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影响
        一、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进程及目标
        二、基于计量模型的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合作的影响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形势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五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美亚太地区博弈的影响
        一、美国亚太战略布局及对华政策演变
        二、美国亚太战略布局对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阻碍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态势对中美亚太地区博弈的影响
第七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中国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校期间获得奖项、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四、2000年国际经济十大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D]. 张玲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基于媒体舆情分析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影响研究[D]. 张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新冠疫情与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与对策比较分析[J]. 莫荣,陈云,鲍春雷,黄湘闽. 中国劳动, 2020(01)
  • [4]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969-1991)[D]. 王雪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地缘冲突风险与全球资产收益 ——基于地缘经济距离的视角[D]. 王高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6]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大型场馆建设对深圳城市形态的影响研究(1979-2018年)[D]. 吴芳凝.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世界社会主义视域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 张东亮.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D]. 张喜艳. 湖南大学, 2019(07)
  • [10]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 刘伟. 新疆财经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2000年国际经济十大事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