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榆河灌区节水改造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温榆河灌区节水改造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一、文峪河灌区节水改造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任梦之[1](2021)在《基于蒸发互补原理的新疆干旱灌区节水灌溉效果评估》文中指出我国新疆分布着众多大型灌区。自1949年以来灌溉农业发展显着,而今后也将随着大规模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继续快速发展。节水灌溉使灌溉引水量受到限制,根据蒸散发互补关系,将可能导致潜在蒸发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对灌区用水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考虑新疆灌区节水灌溉发展引起的潜在蒸发量的变化,准确预测灌溉需水量,从而实现节水灌溉效果的合理评价。本研究分析了新疆节水灌溉发展下潜在蒸发量的变化规律,以新疆阿瓦提绿洲灌区为例,具体分析了干旱灌区农业用水情况,采用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模拟了耗水过程,采用两种蒸散发互补模型验证了蒸发互补关系,评估了干旱灌区的节水灌溉效果,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64个站点周围耕地面积比例进行分类,用Penman公式计算潜在蒸发量,通过Theil-Sen估算和Mann-Kendall法分析潜在蒸发量的变化率,然后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揭示节水灌溉对潜在蒸发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农业用水量的增加,农业站的潜在蒸发量呈显着下降趋势,随着节水灌溉的发展,农业站点的潜在蒸发量呈显着上升趋势;随着农业用水量的改变,自然站点的潜在蒸发量无明显变化趋势。农业站与自然站的差异表明,新疆地区节水灌溉发展显着增加了农业区的潜在蒸发量。节水灌溉发展通过影响空气动力学项来改变潜在蒸发量。(2)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阿瓦提绿洲灌区用水情况,利用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模拟了阿瓦提绿洲灌区耗水过程,并用蒸散发互补原理解释了节水灌溉后用水量、耗水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潜在蒸发量和作物蒸发能力在1997年以前减少,1998年以后增加,与引水量的时间序列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农区蒸发量相对稳定;非农区蒸发量和研究区实际蒸发量在1997年以前增加,1998年以后减少,与引水量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一致。阿瓦提绿洲灌区的灌溉引水量影响潜在蒸发量,在评估阿瓦提绿洲灌区节水灌溉效果时,应考虑灌溉的影响。(3)采用两种蒸散发互补模型对阿瓦提绿洲灌区的蒸散发互补关系进行了验证,通过耦合绿洲水热耦合平衡关系和蒸散发互补相关关系建立了引水量与潜在蒸发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灌溉引水量与潜在蒸发量之间存在定量关系,蒸散发互补理论适用于阿瓦提绿洲灌区,当给定该地区的灌溉引水量时,可以通过该定量关系计算出潜在蒸发量。(4)采用灌溉效率和蒸散率两项指标评估了阿瓦提灌区节水灌溉效果。结果表明:1998-2016年在节水灌溉的发展下,灌溉水利用效率迅速增加,蒸散率却降低,两项指标呈负相关。在设置的节水灌溉发展情景中,灌溉引水量越少的情景,灌溉水利用效率越高,蒸散率越低。如果不考虑节水灌溉对潜在蒸发量的影响,将会高估蒸散率。

孔强,谢晓彤[2](2021)在《灌区农业平衡水价理论及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研究旨在实现政府、农户、水管单位之间成本与获益的平衡,为灌区农业水价测定、综合效益评价提供参考。在分析灌区农业用水主体成本和获益基础上,按公平、均衡原则对成本进行合理分摊,依据各自收益,从多维度平衡视角,分别对政府投资、农户灌水成本和真实获益进行量化推导,得出了水价计算公式和约束条件。以冶河灌区为例,采用与区域降水周期相一致、70%频率的理论计量水量,分类计算了节水投资收益和不同作物灌溉水价,验证了平衡水价理论和测算方法。实例证明,该理论较符合灌区农业供水实际,依此理论确定农业水价,有助于控制水管单位运管成本,提升农户节水意识,促进灌区实现收支平衡。

冯欣[3](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须要素。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状,农业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农业用水提价与农民承载力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开展。因此,进行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开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加权Topsis法、Micthell评分法、模糊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识别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其利益诉求和影响水价的机理,确定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及其分担水价,提出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划分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阐明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划分为初始、深入试点、全面推进和分类施策四个阶段,归纳了各阶段特性。分析了改革中制度变迁和机制形成的过程,任务分配和改革进展的空间特征,以及机制落实和节水增效的改革成效。总结了改革创新、多样化的做法和明显的分类特征。(2)构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根据改革特征和文献研究,确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加权Topsis法,分别从指导政府决策和客观定量评价两个角度出发,对31省(区)改革进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省改革进展评价得分在43.332-99.97分之间,呈现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特征。粮食主产区受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承载力低等因素影响,改革进展普遍偏慢,需要建立改革激励和农业水价分担机制。(3)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识别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诉求和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利益相关者评价,得分在1.55-7.243,呈现农业用水供给方>农业用水使用方>支援保障方,政府>农户>社会。从利益评价和利益诉求出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分担方式,明确了政府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政府、农户在农业水价分担中的主体地位。(4)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方法,明确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综合分析及修正4个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的利益评价;利用C-D生产函数、单位效益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从粮食安全、灌溉效益和生态价值3个角度出发,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进行定量评估;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从激励地方改革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目标出发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结果显示,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分别在0.302-0.399,0.292-0.472和0.21-0.395;中央、地方和农户承担的农业水价分别在0.011-0.204元/m3,0.010-0.236元/m3,0.009-0.217元/m3;根据2018年粮食播种和灌溉情况,确定当年粮食灌溉共产生水费496.8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172.1亿元,地方政府165.19亿元,农户159.54亿元。(5)建立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提供了破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困境的途径。在改革进展、利益相关者和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四个服务”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破解改革困境、推动改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提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进行了评价;(2)提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3)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确定方法,确定了各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段倢[4](2021)在《基于环境变化河套灌区沈乌灌域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与模拟》文中研究说明以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重要试点的沈乌灌域为研究对象,采取区域布井的监测方式,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质统计学理论,研究灌域大尺度和不同生态景观小尺度条件下,节水改造前后地下水埋深和水质空间变异性和时空分布规律。选取自然和人为因素通过灰度关联法明晰影响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对地下水埋深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变量CAR模型、灰色GM(1,1)残差模型、一次指数平滑模型和ARIMA(1,1,1)模型,为长系列地下水埋深预测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灌域整体地下水埋深年均为2.770m,呈逐年增大趋势,由节水改造前2.646m增大到2.835m。矿化度年均为2389.071mg/L,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由改造前2568.349mg/L增大到2671.433mg/L。地下水埋深的块金系数由改造前44.692%的中等相关性转为改造后16.084%的强空间相关性。地下水矿化度的块金系数由改造前42.778%增加到改造后44.577%,均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改造初期对地下水盐化作用影响较大。(2)灌域地下水埋深空间格局呈局部漏斗状分布,埋深区间1~2m面积比例为7%,2~3m面积比例最大为51%,3~4m面积比例36%,4~5m面积比例5%,大于5m面积比例为1%;地下水矿化度空间分布整体由东南-西北方向上呈高-低-高条带状分布,水质主要以微咸水为主,面积比例由改造前62.648%减少到58.051%。(3)沙荒区、盐碱区、渠道旁、林地旁地下水埋深均值分别为8.102m、1.588m、3.172m、2.860m,矿化度均值分别为925.22mg/L、1349.230mg/L、832.528mg/L、1010.362mg/L,湖泊旁地下水埋深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均值为3.204m,矿化度均值为1077.809mg/L。改造后较改造前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整体均有所增大。(4)对地下水埋深变化影响较大的前3个主导因素为地下水开采量、引黄水量和降水量,关联度分别为0.9982、0.9974、0.9966。(5)利用前3个地下水埋深主导因素对灌域多年埋深进行拟合,效果较优的模型为CAR模型和MLRM模型。在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地下水开采量分别增加3%、5%和10%,且引黄水量相应减少3%、5%和10%时,应用CAR模型预测地下水埋深分别为1.945m、1.950m和1.960m。

王丹[5](2021)在《禹门口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高质量生活迫切追求,水资源短缺造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禹门口引黄灌区是山西省最大的灌区,涉及运城和临汾地区的11个县市。考虑到当地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考虑到山西省引黄指标仍有剩余,故拟增加黄河干流地表水取用量,来满足灌区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本文针对禹门口灌区引黄扩建工程进行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合理配置方面的研究,具体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收集整理禹门口引黄灌区涉及区域相关资料,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取水工程建设概况。(2)对研究区现状水平年(2016年)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四个用水部门用水量进行分析计算,现状年总用水量42885万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29643万m3,工业用水量10102万m3,生活用水量2840万m3,生态用水量300万m3,现状年用水存在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低、地下水严重超采的问题。(3)根据灌区水源情况及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分析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可知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无开发潜力,需增加引黄水减缓水资源短缺问题。(4)分析各用水部门节水潜力,通过优化作物灌溉制度、种植结构、渠系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调整作物灌溉定额,提高水利用系数,农业用水可以节水33876万m3。(5)预测规划水平年(2025年)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需水量,总需水量76818万m3。其中农业灌溉需水量50179万m3,保证率75%;工业需水量17524万m3,保证率95%;生活需水量4277万m3,保证率95%;生态需水量4838万m3,保证率95%。(6)对龙门水文站径流变化进行分析,对来水频率为75%的典型年2015年的年径流来水量和需水量进行时段供需分析,全年36旬中,不满足供水需求的有12旬,旬最大缺水量为2469万m3,最大连续缺水量为9549万m3。可通过配套的20座调蓄工程供给,总调蓄能力11220.7万m3,可满足调蓄需求。(7)根据研究区的用水需求及供水情况,需引黄河水减缓水资源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遵循节约用水、合理利用、优化配置的原则,提出规划年各水源对不同用水部门的水量配置方案。禹门口引黄灌区规划水平年总配置水量为76818万m3,配置黄河干流地表水60255万m3(农业年引黄水39392万m3,工业年引黄水16026万m3,生态年引黄水4838万m3),配置当地地表水水量为6177万m3(全部用于农业灌溉),配置地下水量为8887万m3(生活用水4277万m3,农业用水4610万m3),再生水回用1498万m3(全部用于工业生产)。

崔佳琪[6](2021)在《节水改造背景下永济灌域地下水演变规律及土壤盐渍化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也是影响土壤盐渍化的主要环境因子,随着河套灌区大规模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地下水环境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论文针对河套灌区大规模节水改造工程对于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以永济灌域为研究对象,从时空概率分布的角度探明了节水改造背景下永济灌域地下水演变规律,预测了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埋深,明确了地下水化学物质来源及咸化成因,探明了不同时期防治土壤盐渍化时的临界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主要结论如下:(1)节水改造工程有效增加了地下水埋深,节水改造后期(2013~2018年)较节水改造前(1998~2000年)平均地下水埋深增加了0.36 m,地下水埋深≥2.0 m的区域扩大了33%,且受城镇化的影响,中南部地区地下水埋深增加明显。应用CAR模型模拟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埋深,冻融期、生育期和秋浇期地下水埋深分别为2.67、2.42和2.16 m。(2)节水改造后期较节水改造前平均地下水矿化度增加了1.37 g?L-1,地下水矿化度<2.5 g·L-1和≥3.0 g·L-1的区域分别扩大了17%和4%,呈现较为极端的变化趋势,即中南部地下水趋于淡化,北部和东西边缘部趋于矿化,且矿化地区多集中于各排干附近,建议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其中,Na++K+和Cl-是决定该区地下水矿化的主要离子,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l-Na、HCO3-Na和HCO3·Cl·SO4-Na型为主。农业灌溉对土壤盐分的淋洗和强烈的蒸腾蒸发是水环境趋于矿化的重要原因。(3)春灌前,49%的区域为土壤发生盐渍化(轻度以上)的高风险区,35%的区域为浅埋地下水(埋深≤2.2 m)的高概率区,17%的区域为地下水矿化(矿化度≥3.0g·L-1)的高风险区;生育期,32%的区域为土壤盐渍化的高风险区,59%的区域为浅埋地下水的高概率区,30%的区域为地下水矿化的高风险区。春灌前较生育期土壤盐渍化高风险区扩大,浅埋地下水高概率区缩小,地下水矿化高风险区缩小。(4)春灌前,防治土壤发生轻度、中度以上盐渍化时的临界地下水埋深为2.6、2.2 m,临界地下水矿化度为2.0、2.5 g·L-1;生育期,临界地下水埋深为2.2、1.8 m,临界地下水矿化度为2.5、3.0 g·L-1。研究区北、东南和中部小部分区域为地下水小于临界埋深且大于临界矿化度的高概率区,是土壤返盐的高风险区,建议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局部盐渍化风险区的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

王蕾[7](2021)在《艾比湖流域农业灌溉水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水资源短缺,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灌溉用水消耗巨大,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使得原本水资源短缺及浪费的问题更加严峻,尤其是对干旱区水资源的影响愈发深刻。因此,必须寻求切实可行的应对机制缓解水资源日益突出的用水供需矛盾,价格能够反映产品的稀缺程度,水价偏低会导致农业水资源浪费严重,而科学合理的制定农业灌溉水价,借助价格的杠杆作用,对于调节农户的决策行为,促进农业节水的实现,以及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就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经济手段水价为研究目的,以艾比湖流域的农户调研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基于对所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河流水系与湖泊面积情况、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首先系统地探讨了当前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研农户的基本情况及农业灌溉水价现状,发现艾比湖流域水资源使用及水价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入湖水量不足、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水价制定不合理,以及水价改革管理不科学。其次以农户作为第一视角,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农户对于水价上涨的心理承受能力,再运用ELES模型与水价承受能力指数法,探究农户对于水价改革的经济承受能力,试图找出适宜的水价范围标准;并基于农户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确定,借助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与T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利用系数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对水价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及节水灌溉的博弈进行梳理和探讨,并提出适宜流域水价改革管理的对策建议。主要得出的结论如下:(1)64%的农户在水价上涨较大时的决策行为难以改善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艾比湖流域农户对于水价上涨100%时的响应可看出,39%的农户选择了不再种地,转换到其他产业,20%的农户选择了打井,选择改变种植业结构及调整灌溉方式的农户分别占到17%和14%,选择优化农业管理模式和什么都不做,继续种地的农户分别占到6%和5%。影响农户进行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位置、教育水平及是否打井,其中年龄较大、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农户在水价上涨时更倾向于采取打井措施。可见,农户在水价上涨时所表现出的支付意愿较小,提高水价的幅度较大会降低农户种植的积极性。(2)农户对于水价改革的经济承受范围为600-1082元/hm2,可提升空间为482元/hm2。艾比湖流域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在4845元以下的农户家庭所占比例为3%,其对灌溉水价无支付能力;年人均纯收入在4845-13780元之间的农户家庭所占比例为11%,其有一定的灌溉水价支付能力;年人均纯收入在13780元以上的农户家庭所占比例为86%,其对灌溉水价具有支付能力。水价的界限值为1950元/hm2,调整空间的平均值为960元/hm2;单位水价可调整范围在0.11-0.32元/m3之间,平均值为0.18元/m3。结果表明,水价尚有上涨的余地,且农户对于水价改革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3)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利用系数为0.425。艾比湖流域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较高,其中种植玉米的均值为0.78,种植棉花的均值为0.85,而灌溉用水效率均值较低,其中种植玉米的均值仅为0.44,种植棉花的均值仅为0.41,且均存在较大的节水潜力。灌溉水费、水资源短缺与否及灌溉方式对流域的灌溉用水效率产生的正向影响较为显着,而农户年龄、农业劳动力、灌溉面积、非农业收入比例、受教育程度、是否打井及是否为村干部与灌溉用水效率不具有明显相关性。可见,流域的灌溉用水效率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且影响用水效率的主要因素与灌溉管理方面有关。(4)政府在水价制定改革中应纳入农户参与式管理模式。灌溉水价改革作为灌溉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范围较为广泛,其中各个参与者间的产权制度及角色安排较为复杂,会对灌溉水价改革的进程产生影响,且农户对灌溉水价改革政策的实施起主导作用。参与节水灌溉博弈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水资源管理组织和用水农户,其中是否采取节水灌溉技术的关键仍然是用水农户。这说明,艾比湖流域水价改革管理应当重视传统利益相关者间水权制度的完善、利益相关者各自的职责分配、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以及农户用水协会组织的建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总结出本研究适宜艾比湖流域农业灌溉水价改革管理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保证充足的水源,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提升农户自主节水意识,保障水价在农户的可承受范围;强化农业用水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水价调节的功能;改善灌溉管理制度,明确区分不同参与者的职责;建立健全水权制度,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构建良好的农户用水协会运行环境,加强协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刘海瑞[8](2021)在《兵团第十二师221团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地广物博,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全国水资源3.10万亿3占全球水量的1/6,人均水量只占全球平均用水的1/4,是全球最缺水的国家之一。缺水制约着农业发展,灌区在保护水资源和农业灌溉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疆属于我国干旱地区,常年缺水少雨。而兵团地十二师221团属于新疆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常年干旱少雨,气候炎热,年平均蒸发量很大,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一直受限于水资源紧缺和灌区配套的落后。灌区设施迫切需要配套改造,2017年221团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开始实施,2019年投入运行使用。灌区配套改造是否发挥了效益,研究221团灌区改造项目后评价十分有必要。因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后评价体系,发现灌区节水改造存在的问题及指导灌区开展后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兵团第十二师221团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整理灌区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建立一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221团节水配套改造后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对改造后的运行及管理现状做调查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对灌区改造后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1)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大力投入进行配套改造;(2)政府相关部门向团场职工大力宣传和倡导节水意识;(3)创新灌区用水管理制度,使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

潘嘉培[9](2021)在《渠井结合灌区农户灌溉用水模型的开发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型灌区对我国农业的高产、稳产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原有渠道灌溉系统的基础上,我国北方一些灌区已开始大力发展井灌设施,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代替排水,形成了渠井双灌模式。渠井结合灌区的水循环受诸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过程复杂且难以量化。统计模型等传统的研究方法难以定量计算各影响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需要在水文模型中考虑农户灌溉用水行为因素,来构建更符合实际的水循环模型。本文以典型区域渠井结合灌区——陕西省宝鸡峡灌区为研究区,通过实地野外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农户灌溉用水数据,在进一步分析并概化渠井结合灌区水循环特征的基础上,采用Python语言构建了渠井结合灌区农户灌溉用水模型,使得该模型可以综合考虑灌溉水源、灌溉定额、灌水时间和灌溉方式等环节对灌区水循环的影响,最后假设出不同情景,使模型模拟出灌区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以期为灌区水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研究主要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选择“自下而上”的方式调查陕西省宝鸡峡灌区15个管理站,依据条件筛选了397户农户,在了解其相应灌溉决策安排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户拥有1-4亩地的比例最大;务农总收入在3000-8000元所占比例最高,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户最关心的问题是关于农业用水的方面。进一步对收集到的定量定性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同时为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基础。(2)系统梳理了灌溉用水各个环节,列举了包括水源位置条件、渠井灌溉原则、水价、渠系维护、灌水量、地下水埋深、水资源缺乏在内的七种影响因素,针对灌区水循环实际情况,构建了包括水文模块、作物模块、农户生计模块和灌溉行为模块4个模块的渠井结合灌区农户灌溉用水概念模型,实现了农户行为与水文物理过程之间的紧密耦合。概念模型可以方便农户灌溉实践的安排,帮助农户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业收入,引导政府制定更加科学的灌溉政策,加快农业发展。(3)由于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农户较低的收入,使得需要一个模型来指导农户的农业生产。基于Python语言开发,使用Num Py、Pandas、Matplotlib、Seaborn等扩展程序库,构建了了水文函数(Hydrological_Model)、作物产量函数(Crop_Model)、农户生计函数(Livelihood_Model)和辅助功能模块(Utility_model)四个子模块。模拟结果输出主要有日地下水埋深变化量、作物产量和农户收入三部分。模型的预测结果假设灌溉方式为渠井结合灌溉模拟的地下水变化结果更为准确,验证了HCLU模型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和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利用Python语言可以更方便的实现复杂模型的建立,该模型的建立也为今后使用Python语言建立模型提供指导。(4)基于农户灌溉用水模型模拟灌区渠井结合灌溉对地下水的影响,设定模拟了不同灌溉情景,在模拟灌溉量上做出较大改进,分别设置不同的渠井灌灌溉用水比例,不同的节水效率,不同的种植结构比例,以及其组合情况下模拟了灌区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趋势。渠井用水比例对灌区地下水动态的影响最大。采用节水措施可以使地下水埋深有一定回升,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在使农户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会造成地下水埋深下降,为农户合理安排灌溉和调整合适的种植结构、选择灌溉方式、提升收入提供了理论指导。

杨士荣,狄帆[10](2020)在《山西省农业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山西省水资源极度匮乏,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田灌溉是山西省第一用水大户,但其节水潜力较大。本文结合山西农业灌溉实际,分析山西省农业节水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水源配置、补短板工程建设、计量监控水平提升、调整种植结构和精准灌溉方式、水价水市场政策落实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增强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全省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发展。

二、文峪河灌区节水改造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峪河灌区节水改造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蒸发互补原理的新疆干旱灌区节水灌溉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蒸散发互补原理
        1.2.2 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
        1.2.3 灌溉水利用效率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和基本资料
    2.1 新疆地区概况
    2.2 阿瓦提绿洲灌区概况
    2.3 基本资料
3 节水灌溉发展下新疆潜在蒸发量的变化规律
    3.1 研究方法
        3.1.1 Penman公式
        3.1.2 Theil–Sen估算
        3.1.3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3.1.4 气象因子对潜在蒸发量变化的贡献率
    3.2 农业引水的变化规律
    3.3 潜在蒸发量的空间变化
    3.4 潜在蒸发量的时间变化
    3.5 影响潜在蒸发量的气象因素
    3.6 本章小结
4 干旱区新疆阿瓦提灌区绿洲农田耗水分析
    4.1 Penman-Monteith公式
    4.2 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
        4.2.1 灌溉地模块
        4.2.2 非灌溉地模块
        4.2.3 模型的输入输出说明
        4.2.4 模型参数选取
        4.2.5 作物蒸发能力
    4.3 阿瓦提绿洲灌区用水分析
    4.4 阿瓦提绿洲灌区耗水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干旱区新疆阿瓦提灌区蒸散发互补关系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蒸散发互补模型
        5.1.2 绿洲水热耦合平衡模型
        5.1.3 模拟结果评价方法
    5.2 灌区蒸散发互补关系的验证
        5.2.1 AA模型
        5.2.2 H2018模型
    5.3 引水量与潜在蒸发量的定量关系
        5.3.1 引水量与潜在蒸发量关系的理论分析
        5.3.2 引水量与潜在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干旱区新疆阿瓦提灌区节水灌溉效果评估
    6.1 评估方法
        6.1.1 灌溉水利用效率指标
        6.1.2 蒸散率指标
    6.2 节水灌溉效果变化分析
    6.3 不同情景节水灌溉效果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灌区农业平衡水价理论及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灌区农业平衡水价的内涵和辩证关系
    1.1 灌区农业平衡水价的主体
    1.2 灌区农业毛用水量的组成
    1.3 农业供水成本分摊
2 平衡水价计算理论
    2.1 政府投资获益成本
    2.2 农户灌水获益成本
    2.3 渠道渗漏补充地下水成本
    2.4 平衡方程及约束条件
3 实证分析
    3.1 计算基准水量的比较与选取
    3.2 政府投资成本和获益的测算
        3.2.1 政府投资成本测算
        3.2.2 政府投资获益测算
    3.3 作物灌水总收益和渗漏补充地下水收益计算
    3.4 田间工程的运行管理
    3.5 创新灌区管理机制和水费征收方法
4 结语

(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1.2.2 农业水价分担
        1.2.3 农业水价补贴(补偿)
        1.2.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1.2.5 农业水价和灌溉价值计算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名词解释
        2.1.1 农业水价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
        2.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2.1.5 农业水价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关系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社会分工理论
        2.2.4 效用价值论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研究
    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和制度变迁
        3.1.1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
        3.1.2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度变迁
    3.2 改革任务和进度分析
        3.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3.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进度
        3.2.3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改革进程变化趋势
    3.3 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3.3.1 农业执行水价对运营维护成本弥补情况
        3.3.2 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落实情况
        3.3.3 供水计量、定额管理和管护机制配套情况
    3.4 改革成效
        3.4.1 节水成效显着
        3.4.2 灌溉和生产效率提升
    3.5 改革特点及存在问题
        3.5.1 改革特征
        3.5.2 存在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研究
    4.1 指标识别
        4.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特点
        4.1.2 指标选择原则
        4.1.3 指标确定依据和初步识别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
        4.2.2 权重确定
    4.3 以指导政府决策为目标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3.1 指标评价标准
        4.3.2 模型构建
        4.3.3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结果
        4.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区域差异
    4.4 基于加权Topsis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定量评价
        4.4.1 模型介绍
        4.4.2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结果
        4.4.3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区域性差异
    4.5 两种评价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及综合结果
        4.5.1 两种评价结果差异
        4.5.2 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
        4.5.3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差异
    4.6 小结
第五章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
    5.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义与识别
        5.1.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识别
        5.1.2 Mitchell评分法
        5.1.3 基于Mitchell评分法的利益相关者确定
        5.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类
    5.2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分析
        5.2.1 利益关系
        5.2.2 利益诉求
        5.2.3 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
    5.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
        5.3.1 指标体系
        5.3.2 专家评分结果处理方法
        5.3.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结果
        5.3.4 科研学者与实践工作者评价结果的差异
    5.4 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合理分担
        5.4.1 分担主体识别
        5.4.2 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担责任
        5.4.3 政府部门的分担方式
        5.4.4 用水农户及相关组织的分担方式
        5.4.5 社会机构的分担方式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定量方法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1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
        6.1.2 粮食作物单位水产出与农业单位水产出的关系
        6.1.3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6.1.4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 政府内部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2.1 评价体系构建
        6.2.2 基于粮食安全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
        6.2.3 基于水资源灌溉效益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4 基于生态价值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5 地方及中央政府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3 基于定量方法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6.3.1 基于定量评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6.3.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分担的农业水价
        6.3.3 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确定和机制建设研究
    7.1 基于“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7.1.1 “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7.1.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1.3 农户分担的水价与当前执行水价之间的关系
        7.1.4 基于“定量+定性”综合评估的各方水费承担额度
        7.1.5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2 基于激励和扶持机制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修正
        7.2.1 标准确定
        7.2.2 修正后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7.2.3 修正后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2.4 修正后粮食灌溉水费分担情况
        7.2.5 修正后分担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
        7.3.1 合理定价机制
        7.3.2 政策倾斜机制
        7.3.3 农户参与机制
        7.3.4 社会参与机制
        7.3.5 保障机制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环境变化河套灌区沈乌灌域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1.2.2 变化环境对地下水动态影响
        1.2.3 地下水动态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质地
        2.1.4 种植结构
        2.1.5 天然水域
    2.2 社会经济
        2.2.1 人口经济
        2.2.2 工程概况
3 地下水盐化时空变异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采集与测定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灌域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灌域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的时空变异性分析
        3.2.3 灌域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3.2.4 不同生态地貌下地下水埋深及矿化度变化
    3.3 小结
4 地下水动态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文气象因素的影响
        4.2.2 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
        4.2.3 地下水埋深影响因素灰度关联分析
    4.3 小结
5 地下水埋深模型优选及预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5.2.2 多变量CAR模型
        5.2.3 GM(1,1)模型
        5.2.4 指数平滑模型
        5.2.5 ARIMA模型
        5.2.6 模型的比较与优选预测
        5.2.7 基于多变量CAR模型地下水埋深预测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禹门口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水资源合理配置
        1.3.2 供需平衡
        1.3.3 节水潜力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禹门口引黄灌区概况
    2.1 基本情况
    2.2 研究区水资源量
        2.2.1 水资源量
        2.2.2 供水量
        2.2.3 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2.3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禹门口引黄灌区现状年用水量
    3.1 现状年农业用水量
        3.1.1 灌区要素
        3.1.2 灌区现状年农业用水量
    3.2 现状年生活、工业及生态用水量
        3.2.1 现状年生活用水量
        3.2.2 现状年工业用水量
        3.2.3 现状年生态用水量
    3.3 总用水量及存在问题
第四章 灌区节水潜力分析和规划年需水量预测
    4.1 灌区节水潜力分析
        4.1.1 广义节水潜力
        4.1.2 狭义节水潜力
        4.1.3 生活、工业及生态节水潜力分析
    4.2 规划年需水量预测
        4.2.1 规划年生活需水量预测
        4.2.2 规划年农业需水量预测
        4.2.3 规划年工业需水量预测
        4.2.4 规划年生态需水量预测
        4.2.5 规划年总需水量预测
第五章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1 径流来水量分析
        5.1.1 径流代表性分析
        5.1.2 实测年径流量分析
        5.1.3 典型年确定
    5.2 供需平衡分析
        5.2.1 需水量分析
        5.2.2 供水量分析
        5.2.3 供需平衡分析
第六章 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
    6.1 灌区可供水量
        6.1.1 地表水可供给量
        6.1.2 地下水可供给量
        6.1.3 再生水可供给量
        6.1.4 可供总水量
    6.2 水资源配置
        6.2.1 配置原则
        6.2.2 配置过程
    6.3 水资源配置结果及分析
        6.3.1 农业灌溉配置水量
        6.3.2 总配置水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和结论分析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节水改造背景下永济灌域地下水演变规律及土壤盐渍化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2.2 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CAR模型的应用研究
        1.2.3 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物质来源研究
        1.2.4 地下水环境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2.1.5 节水改造工程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经典统计法
        2.3.2 地统计学法
        2.3.3 指示Kriging法
3 地下水埋深对节水改造的响应研究
    3.1 地下水埋深时空演变规律
        3.1.1 指示Kriging模型的构建
        3.1.2 地下水埋深时间演变特征
        3.1.3 地下水埋深空间演变特征
        3.1.4 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地下水埋深的预测研究
        3.2.1 地下水埋深主要影响因素关联分析
        3.2.2 多变量时间序列CAR模型原理
        3.2.3 多变量时间序列CAR模型建立
        3.2.4 不同时间尺度数据源地下水CAR模型优选
        3.2.5 不同时期地下水埋深的预测
    3.3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水质对节水改造的响应研究
    4.1 地下水矿化度时空演变规律
        4.1.1 指示Kriging模型的构建
        4.1.2 地下水矿化度时间演变特征
        4.1.3 地下水矿化度空间演变特征
        4.1.4 地下水矿化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及咸化成因分析
        4.2.1 地下水理化指标特征分析
        4.2.2 地下水化学物质来源分类
        4.2.3 地下水化学咸化成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土壤盐渍化风险分析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的关系
    5.1 土壤盐渍化风险分析
        5.1.1 土壤含盐量的统计特征分析
        5.1.2 土壤含盐量指示变异函数模型的构建
        5.1.3 春灌前土壤盐渍化风险分析
        5.1.4 生育期土壤盐渍化风险分析
    5.2 地下水埋深空间概率分布规律
        5.2.1 地下水埋深的统计特征分析
        5.2.2 地下水埋深指示变异函数模型的构建
        5.2.3 春灌前地下水埋深空间概率分布特征
        5.2.4 生育期地下水埋深空间概率分布特征
    5.3 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与盐渍化土壤类型分布关系
    5.4 地下水矿化度空间概率分布规律
        5.4.1 地下水矿化度统计特征分析
        5.4.2 地下水矿化度指示变异函数模型的构建
        5.4.3 春灌前地下水矿化度空间概率分布特征
        5.4.4 生育期地下水矿化度空间概率分布特征
    5.5 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化与盐渍化土壤类型分布关系
    5.6 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地下水临界值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艾比湖流域农业灌溉水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业灌溉水价现状研究
        1.2.2 农户承受能力及水价变动的影响研究
        1.2.3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4 农业灌溉水价改革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位置
        2.1.2 气候环境
        2.1.3 河流水系及湖面面积
        2.1.4 土地利用结构
        2.1.5 社会经济
        2.1.6 农业发展
    2.2 研究方法
        2.2.1 农业灌溉水价现状
        2.2.2 农户对于水价上涨的心理承受能力
        2.2.3 农户对于水价改革的经济承受能力
        2.2.4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2.2.5 水价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及节水博弈
    2.3 数据来源
        2.3.1 数据搜集
        2.3.2 调查问卷设计
第3章 艾比湖流域农业灌溉水价现状
    3.1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3.1.1 入湖水量分析
        3.1.2 用水总量分析
        3.1.3 用水指标分析
        3.1.4 水质评价分析
        3.1.5 水库建设分析
    3.2 农户的基本情况
        3.2.1 各行政分区基本情况
        3.2.2 调研农户的基本情况
    3.3 农业灌溉水价现状
        3.3.1 农业灌溉水价构成
        3.3.2 农业灌溉水价定价
    3.4 农业灌溉水价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入湖水量不足
        3.4.2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
        3.4.3 农业灌溉水价制定不合理
        3.4.4 农业灌溉水价改革管理不科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艾比湖流域农户农业灌溉水价的心理承受能力
    4.1 水价上涨的响应评估
    4.2 农户响应的影响因素
        4.2.1 变量选择的基本情况
        4.2.2 影响农户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
    4.3 农户对于水价上涨心理承受能力的讨论
        4.3.1 农户决策行为对于水价改革的影响较为重要
        4.3.2 水价上涨幅度较大不利于提升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4.3.3 农户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整体有待提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艾比湖流域农户农业灌溉水价的经济承受能力
    5.1 农户整体收支和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情况
        5.1.1 农户整体收支情况
        5.1.2 农户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情况
    5.2 农户支付能力水平的界定标准
    5.3 农户农业灌溉水价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
        5.3.1 水费支出水平情况
        5.3.2 农户用水户可承受水价范围
    5.4 水价标准的调整空间
    5.5 农户对于水价改革经济承受能力的讨论
        5.5.1 现行农业灌溉水价偏低
        5.5.2 农户对农业灌溉水价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艾比湖流域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6.1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测定
        6.1.1 投入产出变量选取与统计
        6.1.2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利用系数测算
    6.2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
        6.2.1 影响因子变量选取与统计
        6.2.2 影响灌溉用水效率的具体因素
    6.3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讨论
        6.3.1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利用系数偏低
        6.3.2 农业灌溉管理制度有待改善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艾比湖流域农业灌溉水价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及节水博弈
    7.1 水价改革的利益相关者
        7.1.1 传统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情况
        7.1.2 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区分及界定
        7.1.3 水价改革前后利益相关者的具体作用
    7.2 灌溉的节水博弈
    7.3 水价改革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7.3.1 传统利益相关者间的水权制度不健全
        7.3.2 利益相关者各自的职责分配不明确
        7.3.3 节水灌溉技术有待提升
        7.3.4 农户用水协会组织的建立有待加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艾比湖流域农业灌溉水价改革管理的对策建议
    8.1 保证充足的水源,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
    8.2 提升农户自主节水意识,保障水价在农户的可承受范围
    8.3 强化农业用水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水价调节的功能
    8.4 改善灌溉管理制度,明确区分不同参与者的职责
    8.5 建立健全水权制度,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8.6 构建良好的农户用水协会运行环境,加强协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本研究可能的特色与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调查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兵团第十二师221团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灌区开展节水配套改造的意义
        1.1.3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发展应用研究
        1.4.2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指标方面的研究
        1.4.3 灌区节水改造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4.4 灌区节水改造必要性及意义
        1.4.5 研究述评
第2章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概况及灌区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2.1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自然条件概况
        2.1.1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地理位置
        2.1.2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地形地貌
        2.1.3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土壤环境
        2.1.4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气候特征
        2.1.5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灌区水资源
    2.2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社会经济概况
        2.2.1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人口数量
        2.2.2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农作物种类
        2.2.3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经济发展现状
        2.2.4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交通发展现状
    2.3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灌区工程基本情况
        2.3.1 灌区工程基本情况
        2.3.2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的必要性
        2.3.3 灌区改造前存在的问题
        2.3.4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运行效益调查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样本特征
        3.2.1 调查样本特征
        3.2.2 经济效益特征
        3.2.3 社会效益特征
        3.2.4 生态环境效益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求与原则
        4.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2 全面性和概括性相结合原则
        4.1.3 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4.1.4 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4.2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效益指标选取
        4.2.1 经济效益指标
        4.2.2 社会效益指标
        4.2.3 生态效益指标
    4.3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效益指标筛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效益指标评价
    5.1 层次分析法
        5.1.1 层次分析法介绍
        5.1.2 层次分析法分析原理
    5.2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效益评价权重确定
    5.3 灌区效益结果评价
        5.3.1 经济效益评价
        5.3.2 社会效益评价
        5.3.3 生态效益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兵团第十二师221团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对策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2.1 合理制定农业用水价格
        6.2.2 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6.2.3 创新灌区用水管理制度
        6.2.4 加强灌区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
        6.2.5 建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方案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221团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评价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咨询
致谢
作者简历

(9)渠井结合灌区农户灌溉用水模型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社会水文学的研究进展
        1.2.2 农户灌溉行为的研究进展
        1.2.3 灌区地下水资源研究进展
        1.2.4 当前研究存在不足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理论方法与研究区概况
    2.1 理论方法
        2.1.1 文献分析法
        2.1.2 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2.1.3 环境因素特征分析法
        2.1.4 模型开发方法
    2.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2.1 地理位置概况
        2.2.2 水资源概况
        2.2.3 社会经济概况
        2.2.4 数据来源
第三章 宝鸡峡灌区野外实地调查
    3.1 调查问卷设计
    3.2 野外调查情况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农户特征分析
        3.3.2 生产情况分析
        3.3.3 灌溉行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灌溉用水模型开发
    4.1 环境影响因素
    4.2 概念模型
        4.2.1 水文模块
        4.2.2 作物模块
        4.2.3 农户生计模块
        4.2.4 灌溉行为模块
    4.3 模型开发
        4.3.1 模型开发工具
        4.3.2 模型初始值确定
        4.3.3 模型函数具体说明
    4.4 模型应用
        4.4.1 水层厚度变化模拟
        4.4.2 作物产量模拟
        4.4.3 农户生计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埋深趋势分析
    5.1 渠井用水比例模拟
    5.2 节水灌溉情景模拟
    5.3 种植结构调整模拟
    5.4 组合情景模拟
        5.4.1 渠井比例与节水效率组合的复合情景
        5.4.2 渠井比例与种植结构组合的复合情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灌溉用水调查表(样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山西省农业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农业灌溉现状分析
    1.1 山西省水资源条件
    1.2 全省供用水现状
    1.3 不同类型灌区建设情况
    1.4 节水灌溉发展水平
        1.4.1 按节水类型划分
        1.4.2 按地域划分
    1.5 灌溉效率分析
2 山西省农业灌溉存在的问题
    2.1 水源配置方面
    2.2 农业灌溉管理方面
    2.3 农业灌溉工程建设方面
3 山西农业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对策
    3.1 实施节水灌溉水源优化配置
    3.2 实施节水灌溉管理强监管
    3.3 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补短板
4 结语

四、文峪河灌区节水改造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蒸发互补原理的新疆干旱灌区节水灌溉效果评估[D]. 任梦之.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灌区农业平衡水价理论及实证分析[J]. 孔强,谢晓彤. 节水灌溉, 2021(06)
  • [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D]. 冯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基于环境变化河套灌区沈乌灌域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与模拟[D]. 段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5]禹门口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D]. 王丹.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节水改造背景下永济灌域地下水演变规律及土壤盐渍化风险研究[D]. 崔佳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7]艾比湖流域农业灌溉水价研究[D]. 王蕾. 新疆大学, 2021
  • [8]兵团第十二师221团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D]. 刘海瑞.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9]渠井结合灌区农户灌溉用水模型的开发及应用[D]. 潘嘉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10]山西省农业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 杨士荣,狄帆.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0(10)

标签:;  ;  ;  ;  ;  

温榆河灌区节水改造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