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Tc~m-MDP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骨成像特征

~(99)Tc~m-MDP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骨成像特征

一、多发性骨髓瘤~(99)Tc~m-MDP骨显像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瑜,张晓琳,黄占文,张伟,陈跃[1](2020)在《18F-NaF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特征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18F-NaF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影像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临床疑诊为MM患者,均在7 d内完成99mTc-MDP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CT)及18F-NaF PET/CT检查,最终均通过病理等检查确诊或排除MM。分析两种骨显像的影像特征,对比两种显像方法对于MM诊断效能有无差异。结果 53例中,42例确诊MM,11例排除MM。99mTc-MDP SPECT/CT与18F-NaF PET/CT诊断MM灵敏度分别为88.1%(37/42)、97.62%(41/42),特异度均为81.82%(9/11),准确度分别为86.79%(46/53)、92.45%(49/53)。18F-NaF PET/CT的灵敏度高于99mTc-MDP SPECT/CT,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6,P <0.05);特异性相同;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4,P>0.05)。42例MM患者99mTc-MDP SPECT/CT、18F-NaF PET/CT发现病灶数分别为238、35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41,P <0.001)。MM病灶放射性分布特征:脊柱骨粗横条形或细线形显像剂摄取增高;胸廓骨"散弹"状显像剂摄取增高;骨盆骨团片状或结节状显像剂摄取增高;颅骨占"花斑"状显像剂摄取增高;四肢骨点状或竖条状显像剂摄取增高。结论在诊断MM中,与99mTc-MDP SPECT/CT相比,18F-NaF PET/CT能检出更多患者、发现更多病灶、图像质量更佳,能更大程度地满足临床需要。

章双林,陈阳,刘冲,王淑梅[2](2019)在《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全身低剂量CT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多发性骨髓瘤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全身低剂量CT的影像表现,探讨和比较两者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MM SPECT全身骨显像和全身低剂量CT的影像表现。结果:37例MM患者同时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及全身低剂量CT检查,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1.9%(34/37)、83.8%(3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CT联合全身低剂量CT的阳性率为100%(37/37),较单纯SPECT及全身低剂量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总一致性为86.5%。37例MM患者行SPECT检查,发现骨损害总病灶数379个,同期行全身低剂量CT检查,发现骨损害总病灶数189个,全身骨显像显示肋骨病灶的阳性率高于全身低剂量CT(P<0.05),全身低剂量CT发现颅骨(P<0.05)、四肢骨(P<0.05)和锁骨(P<0.05)病灶阳性率高于全身骨显像;而脊椎骨、骨盆、胸骨、肩胛骨在全身骨显像和全身低剂量CT上显示的病灶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骨显像和全身低剂量CT对MM的诊断各有优势,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作为MM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章双林[3](2019)在《全身低剂量CT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全身低剂量CT(whole-body low-dose CT,WBLDCT)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诊断及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5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身低剂量CT检查、X线检查和全身骨显像,比较全身低剂量CT与X线检查及全身骨显像骨损害部位的分布差异,并与后两者进行检出率比较和一致性分析,同时,依照Durie/Salmon plus分期系统和ISS分期系统进行分期,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结果:全身低剂量CT检查与X线检查及骨显像的骨损害分布有明显差异(P均<0.001),其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P<0.001),与骨显像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X线检查主要骨损害部位为肋骨和扁骨,四肢骨、脊柱和颅骨出现损害比例较低;全身低剂量CT检查主要损害部位为脊柱和肋骨,而扁骨、四肢骨和颅骨损害比例较低;骨显像检查主要骨损害部位为肋骨,其次是脊柱,而骨盆、四肢骨、颅骨、胸骨、肩胛骨及锁骨出现损害比例较低;全身低剂量CT与X线检查的一致性“极低”,与全身骨显像一致性“中等”,Durie/Salmon plus分期和临床ISS分期比较呈“中等”程度一致性。结论:1全身低剂量CT扫描较X线、骨显像能更好的评估骨损害情况,有望替代传统X线,成为MM筛查的首选影像学工具。2全身低剂量CT扫描能更好评估MM分期,为MM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帮助。

王伟[4](2018)在《SPECT全身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SPECT全身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定该院50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瘤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8年4月为研究时段,均进行SPECT全身骨显像诊断,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病灶的分布情况以及核素的分布特点。结果观察组、对照组SPECT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诊断符合率分别是96.00%、9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40 8,1.010 1 P=0.153 1,0.314 9)。50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瘤患者,病灶分布位置:48例骨盆,占96.00%;43例股骨,占86.00%;41例脊柱,占82.00%;38例胸骨,占76.00%;39例肋骨,占78.00%;40例颅骨,占80.00%。632个病灶均是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形态、大小不一,多为不规则、片状、条状、点状浓集灶,主要分布在患者骨盆、肋骨、脊柱等部位,其中有3例是超级影像。5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病灶分布位置:10例肩关节,占20.00%;16例骨盆,占32.00%;20例颅骨,占40.00%;26例脊柱,占52.00%;50例肋骨,占100.00%。以颅骨、骨盆、脊柱、胸骨多发类圆形或者点状浓聚为特征,267个病灶是放射性核素浓集,16个病灶是放射性核素缺损或者稀疏,3例颅骨核素聚集,以帽状聚集,10例锁骨、颅骨处核素分布表现为串珠样,8例四肢大关节表现为对称性核素分布浓集。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可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瘤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灶分布情况以及核素分布特点做出准确的分析,对两种疾病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效果显着,值得借鉴。

李云波,何伟,郭坤,孙涛,施乐,袁梦晖,魏龙晓[5](2018)在《18F-FDG PET/CT与99Tcm-MDP骨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检查效能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18F-FDG PET/CT与 99Tcm-MDP骨显像对肿瘤骨转移灶的检出率,探讨两种方法在骨转移灶筛查中的价值。方法:137例确诊恶性肿瘤患者在1月内分别进行 99Tcm-MDP骨显像及18F-FDG PET/CT显像,比较分析两者对骨转移灶检出率的结果。结果:137例患者之中66例患者 99Tcm-MDP骨显像为阳性,中轴骨、四肢骨均可出现,检出率为48.2%(66/137);71例骨显像阴性患者中有12例PET/CT结果为阳性。所有患者之中62例患者18F-FDG PET/CT为阳性,检出率为45.3%(62/137),75例PET/CT阴性患者中有16例骨扫描结果为阳性。两种方法检出率之间比较(P=0.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四种骨质改变类型比较两种方法检出率(P=0.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CT溶骨性与成骨性类型分类比较两种方法(P=0.018),两者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论:18F-FDG PET/CT与 99Tcm-MDP骨显像筛查恶性肿瘤骨转移灶效能无明显差别,18F-FDG PET/CT优势在于发现溶骨性病变,而 99Tcm-MDP骨显像的优势为成骨性改变。

谭金龙[6](2017)在《脊椎溶骨性转移瘤与多发性骨髓瘤核素骨显像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脊椎溶骨性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核素骨显像阳性率差别及核素骨显像对两种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脊椎溶骨性转移瘤与2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核素骨显像和CT检查图像。将单纯椎体破坏脊椎按照病灶大小分为三组,CT横轴位上每1份显示病灶计为1,未显示病灶计为0,病灶累及份数≤9定义为小病灶组,10-18为中等病灶组,>18为大病灶组。在PACS上对两组病例CT检查显示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分析。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5例脊椎转移瘤患者CT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的脊椎158个,其中核素骨显像阳性92个。2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T显示骨质破坏的脊椎165个,其中核素骨显像阳性54个。脊椎溶骨性转移瘤CT显示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阳性率为58.23%(92/158),高于多发性骨髓瘤32.73%(54/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89,p=0.000)。45例脊椎转移瘤患者CT显示单纯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的脊椎92个,其中核素骨显像阳性47个。2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T显示单纯椎体骨质破坏的脊椎95个,其中核素骨显像阳性28个。脊椎溶骨性转移瘤CT显示单纯椎体骨质破坏的核素骨显像阳性率为51.09%(47/92),高于多发性骨髓瘤29.47%(2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9,p=0.003)。45例脊椎转移瘤患者与2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T显示单纯椎体破坏脊椎中大病灶组两组病变核素骨显像阳性率分别为77.42%(24/31)、50.00%(1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大=5.107、p大=0.024);两组病变CT显示单纯椎体破坏脊椎的中等病灶组核素骨显像阳性率分别为41.03%(16/39)、20.93%(9/43),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中=3.897、p中=0.048);两组病变CT显示单纯椎体破坏脊椎中小病灶组核素骨显像阳性率分别为31.82%(7/22)、15.00%(3/2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小=0.838,p小=0.360)。45例脊椎转移瘤患者CT显示椎体伴附件溶骨性骨质破坏脊椎61个,其中核素骨显像阳性44个。2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T显示椎体伴附件骨质破坏脊椎67个,其中核素骨显像阳性26个。脊椎溶骨性转移瘤CT显示椎体伴附件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阳性率为72.13%(44/61),高于多发性骨髓瘤38.81%(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10,p=0.000)。结论 通过比较脊椎溶骨性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核素骨显像的阳性率,可提高对脊椎溶骨性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

邹珍,常娅妮,武志芳[7](2017)在《常见的99Tcm-MDP骨扫描骨外摄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99Tcm-MDP可通过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的方式与骨组织内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从而特异性地显示骨骼影像,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然而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骨外软组织摄取,骨外摄取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与软组织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等)、局部血流变化及伪影有关,也可能与放射性显像剂与某些成分结合形成大分子有关。了解骨外摄取的原因便可通过骨扫描为临床提示其他系统可能的病变,减少盲目检查,提高骨扫描的诊断价值。笔者就当前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报道的骨扫描中的骨外摄取及其可能的原因进行综述。

任佳忠,李永梅,刘岩,杨国仁[8](2016)在《99Tcm-MDP骨显像胸部异常放射性摄取的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99Tcm-MDP骨显像时除全身正常组织及病变骨组织显影外,骨外组织也常不同程度地摄取显像剂而显影,尤以胸部软组织最为常见。研究胸部骨与骨外组织摄取显像剂显像的不同原因,分析其可能蕴含的病变信息,给临床诊疗提供必要的帮助。笔者就近年来有关这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进行综述。

任佳忠,霍宗伟,王晓慧,刘岩,杨国仁[9](2016)在《多发骨髓瘤99mTc-MDP胃显影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患者男,47岁。患者于2015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肋弓处疼痛,为持续性钝痛,活动后及夜间加重,影响睡眠,疼痛逐渐加重。即行CT及X线检查,示颈椎、部分胸椎、肋骨和肩胛骨广泛骨质破坏,初步考虑为多发性骨髓瘤。于2015年10月30日就诊于山东省肿瘤医院,体格检查:脊柱各生理弯曲存在,各棘突、棘间均有压痛和叩痛,左、右侧第

李晶,张建,杨小丰,张云[10](2014)在《99mTc-MDP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与多发性骨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与多发性骨转移瘤99mTc-MDP骨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评估99mTc-MDP骨显像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40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进行99mTc-MDP骨显像检查,观察骨髓瘤和骨转移瘤病灶在全身骨骼系统的放射性分布情况及影像学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显像共发现363个病灶,其中327个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浓聚,36个病灶表现为浓聚合并减低或缺损区。好发部位病灶数为肋骨251个(69.1%),其次为胸椎50个(13.8%)、腰椎21个(5.7%)、骨盆18个(5.0%),颅骨9个(2.5%),颈椎、胸骨分别5个(1.4%)和四肢骨4个(1.1%)较少见。肋骨上大部分表现为串珠样或散点状,多发性为主,少有条片状表现;在腰椎、胸椎上则以扁平横条状、点状多见。40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骨显像发现428个病灶,均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好发部位病灶数为肋骨99个(23.1%)、骨盆87个(20.1%)、腰椎85个(19.9%),其次为胸椎79个(18.5%)、四肢27个(6.3%),颅骨20个(4.7%)、胸骨17个(4.1%)、颈椎14个(3.3%)较少见。多发性骨转移瘤骨显像形态上多样化,多为团块状或不规则浓聚,并常表现为"超骨"显像。结论:99mTc-MDP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和多发性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多发性骨髓瘤~(99)Tc~m-MDP骨显像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性骨髓瘤~(99)Tc~m-MDP骨显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18F-NaF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特征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显像检查方法
        1.2.1 18F-NaF PET/CT显像方法
        1.2.2 99mTc-MDP SPECT/CT显像方法
    1.3 图像分析方法及诊断标准
        1.3.1 图像分析方法
        1.3.2 图像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
    2.2 两种显像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效能比较
    2.3 多发性骨髓瘤18F-NaF分布特征和骨质改变特征
3 讨论

(2)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全身低剂量CT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诊断MM准确性的比较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MM患者不同部位骨损害的比较
    2.3 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分析
    2.4 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
3 讨论

(3)全身低剂量CT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SPECT全身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图像评价标准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诊断符合率
    2.2 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病灶分布情况
    2.3 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病灶核素分布特点
3 讨论

(5)18F-FDG PET/CT与99Tcm-MDP骨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检查效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99Tcm-MDP骨显像方法
    1.3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方法
    1.4 结果分析与判读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99Tcm-MDP骨显像与18F-FDG PET/CT结果
    2.2 CT骨质改变结果
    2.3 两种方法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6)脊椎溶骨性转移瘤与多发性骨髓瘤核素骨显像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纳入标准
    3 检查方法
    4 征象界定
    5 判读标准
    6 图像分析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CT显示骨质破坏脊椎数目
    2 CT显示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情况
        2.1 CT显示单纯椎体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情况
        2.2 CT显示单纯椎体骨破坏脊椎不同大小病灶组的核素骨显像情况
    3 CT显示单纯附件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情况
    4 CT显示椎体伴附件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情况
讨论
    1 核素骨显像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
    2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3 脊椎溶骨性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区别
    4 脊椎溶骨性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核素骨显像阳性率对比分析
    5 本研究的不足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10)99mTc-MDP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与多发性骨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仪器及显像方法
    1.3 结果判断方法
2 结果
    2.1 病灶分布部位
    2.2 病灶形态学改变及放射性分布
3 讨论
    3.1 多发性骨髓瘤与多发性骨转移瘤病灶好发部位比较
    3.2 多发性骨髓瘤与多发性骨转移瘤病灶形态学改变及放射性分布比较

四、多发性骨髓瘤~(99)Tc~m-MDP骨显像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18F-NaF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特征的回顾性研究[J]. 张瑜,张晓琳,黄占文,张伟,陈跃. 实用医学杂志, 2020(13)
  • [2]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全身低剂量CT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对比研究[J]. 章双林,陈阳,刘冲,王淑梅. 现代肿瘤医学, 2019(09)
  • [3]全身低剂量CT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D]. 章双林. 承德医学院, 2019(03)
  • [4]SPECT全身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 王伟. 系统医学, 2018(22)
  • [5]18F-FDG PET/CT与99Tcm-MDP骨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检查效能比较[J]. 李云波,何伟,郭坤,孙涛,施乐,袁梦晖,魏龙晓. 现代肿瘤医学, 2018(02)
  • [6]脊椎溶骨性转移瘤与多发性骨髓瘤核素骨显像对比分析[D]. 谭金龙. 青岛大学, 2017(02)
  • [7]常见的99Tcm-MDP骨扫描骨外摄取研究进展[J]. 邹珍,常娅妮,武志芳.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7(02)
  • [8]99Tcm-MDP骨显像胸部异常放射性摄取的原因分析[J]. 任佳忠,李永梅,刘岩,杨国仁.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6(06)
  • [9]多发骨髓瘤99mTc-MDP胃显影一例[J]. 任佳忠,霍宗伟,王晓慧,刘岩,杨国仁. 中华肿瘤杂志, 2016(10)
  • [10]99mTc-MDP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与多发性骨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李晶,张建,杨小丰,张云. 新疆医学, 2014(07)

标签:;  ;  ;  ;  

~(99)Tc~m-MDP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骨成像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