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株弯曲杆菌对3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英文)

200株弯曲杆菌对3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英文)

一、200株弯曲菌对30种抗生素敏感性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李轩,谢春,周藜,汪淑颖,周倩,张德着,向红[1](2021)在《贵州省鸡源弯曲菌的流行现状及抗生素敏感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贵州省鸡源弯曲菌的流行现状和耐药特征,为兽医和人医临床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从贵州省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中的养殖场和农贸市场采集359份新鲜粪便样本进行分离培养、生化及MALDI-TOF MS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分离株对7类11种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通过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弯曲菌总体检出率为43.5%,包括68株(43.6%)空肠弯曲菌和88株(56.4%)结肠弯曲菌;对其中84株弯曲菌进行药敏实验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对11种抗菌药物产生了38种耐药谱,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的优势谱型都为NAL-CIP-TET;81.0%的弯曲菌呈多重耐药,其中结肠弯曲菌的多重耐药率(91.7%)高于空肠弯曲菌(54.2%);红霉素、阿奇霉素、泰利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耐药株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相关;交叉耐药显示,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呈高度相关(|r|=0.79>0.7),庆大霉素与链霉素呈中度相关(|r|=0.46>0.4),萘啶酸与环丙沙星(|r|=0.36<0.4)、氯霉素与氟苯尼考呈弱相关(|r|=0.04<0.4)。结论贵州省鸡源弯曲菌存在区域性流行特征和耐药差异,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存在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的风险。

崔超越[2](2021)在《弯曲菌的多重PCR方法建立及其在牛养殖屠宰生产链中的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弯曲菌(Campylobacter spp)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在机体感染后会引发急性胃肠炎及多种并发症。在牛羊等反当动物中,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jejuni,C.jejuni,C.j)和结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coli,Ccoli,Cc)多引腹泻等肠道疾病,而胎儿弯曲菌(Campylobacter fetus,C.f etus,C.f)则与牛的不孕不育及流产相关,对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来自牛源的弯曲菌是导致人感染弯曲菌病的重要因素,牛源弯曲菌可以引起人的多种疾病,如菌血症、败血症、急性化脓性脑炎(脑膜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亦能引起流产和不孕等。免疫机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或有严重疾病的患者感染后易引发弯曲菌病,其在全球范围内均有相关病理报道,如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等都存在本病不同程度的流行,我国一些地区也有零星病例报道。近年来,为了探明牛源弯曲菌对牛养殖业及人的潜在风险,国外从养殖、屠宰及生产销售的各环节对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而国内对于牛源弯曲菌的研究是零星的点状的,多集中于单一环节的研究,对养殖到屠宰生产链中的弯曲菌流行状况尚不明晰,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建立一种牛源弯曲菌的多重PCR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牛养殖屠宰生产链中的弯曲菌流行状况进行调查,对所得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分子溯源分析,从基因组学角度解析在牛养殖生产链中的弯曲菌流行现状和传播规律。一、牛源弯曲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以16SrRNA、ask、mapA和cstA基因作为靶基因,基于软件设计引物后建立了牛源弯曲菌多重PCR检测方法,进行扩增检测结果显示在目的片段处出现与预期大小相符的条带,引物序列覆盖区域与NCBI的Primer-Blast库中已有菌株比对同源性为100%。应用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牛养殖屠宰场的样品进行检测,同时使用传统平板分离法及现有报道的其他PCR方法进行同步检测,1375份样品中,本研究多重PCR检测方法检出75株弯曲菌阳性,平均阳性率为5.45%,传统平板分离法的平均阳性率为4.87%(67/1375),其他PCR方法的平均阳性率为5.31%(73/1375),三种方法的检出率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本研究方法与现有报道PCR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在DNA水平上分别为:空肠弯曲菌19.23 pg/μL、0.93 pg/μL,结肠弯曲菌16.93 pg/μL、1.05pg/μL及胎儿弯曲菌14.37pg/μL、0.23 pg/μL;与传统平板分离法相比,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检测耗时更短,与其他PCR方法相比,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在一个体系中同时检测牛源常见的三种弯曲菌种属,耗材成本更低,因此更适合牛源弯曲菌规模化检测的需求。二、弯曲菌在牛养殖屠宰生产链中的流行病学分析本研究于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对江苏省5家奶牛养殖加工场、1家肉牛养殖屠宰场及辽宁铁岭1家奶牛养殖场的牛肛门擦拭样、环境样品以及屠宰生产环节样品进行采集,共计采样6681份,包括养殖环节牛肛门擦拭样4125份,环境样1500份;屠宰环节牛宰前肛拭样20份,屠宰流程肉脏擦拭样150份,环境样410份;奶牛挤奶生产环节乳房擦拭样100份,环境样376份。结果显示,养殖屠宰生产环节共检出弯曲菌阳性样品366份,阳性率为5.48%,共分离空肠弯曲菌338株,结肠弯曲菌28株,未分离到胎儿弯曲菌。养殖、屠宰及生产环节中,弯曲菌在养殖环节的分离率(6.32%)显着高于屠宰(4.17%)及生产(3.20%)环节(p<0.05)。各环节中,空肠弯曲菌均为优势种属,分别占比91.41%(298/326)、100%(16/16)和 100%(24/24)。养殖环节中,小型规模养殖场的弯曲菌阳性率(9.47%)显着高于中型及大型规模养殖场(4.93%、4.42%);不同养殖模式中,成年牛与犊牛混合饲养模式的阳性率(9.47%)显着高于成年牛与犊牛分栏饲养模式(4.93%);在不同清洁方式的养殖场中,使用机械化清洁(清粪车、刮粪器)的养殖场弯曲菌阳性率(0.88%,0.20%)显着低于人工清理(6.20%)的养殖场;在不同年龄牛中,犊牛样品的弯曲菌阳性率(10.14%)显着高于成年牛样品(4.07%);肉牛分离株的阳性率(8.49%)显着高于奶牛(5.31%)。屠宰环节中,获得16份弯曲菌阳性样品,统计分析确定出其阳性率为2.76%(16/580),16株均为空肠弯曲菌,未检出结肠弯曲菌和胎儿弯曲菌阳性。肉样中分离出空肠弯曲菌3株,阳性率为0.52%;大肠、毛肚等脏器中分离到空肠弯曲菌7株,阳性率为1.21%;工作人员双手在屠宰结束后分离到空肠弯曲菌1株,阳性率为0.17%,宰牛用的刀具在屠宰结束后分离到空肠弯曲菌1株,阳性率为0.17%。挤奶生产环节中,获得阳性样品24份,相应的阳性率为4.17%(24/576),均为空肠弯曲菌,未检出结肠弯曲菌和胎儿弯曲菌阳性。挤奶牛肛拭样中分离到10株,阳性率为1.74%;奶牛乳房擦拭样分离到5株,阳性率为0.87%;挤奶车间的挤奶器上分离到5株,阳性率为0.87%;工作地面分离到4株,阳性率为0.69%。为了评估抗生素使用在牛源弯曲菌流行中的影响,我们选取6家牛场248株空肠分离株进行了针对12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占比89.92%(223/248)的弯曲菌分离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78.63%(195/248)的分离株出现多重耐药性;分离株对6大类12种抗生素高度敏感的是:阿莫西林(AMC)100%、庆大霉素(CN)98.39%、红霉素(E)96.77%、卡那霉素(K)93.55%、阿奇霉素(AZM)92.74%、头孢曲松(CRO)89.11%、头孢噻肟(CTX)84.27%及链霉素(S)81.45%,高度耐药的是:环丙沙星(CIP)72.18%、四环素(TET)44.76%、左氧氟沙星(LEV)44.35%、青霉素(P)36.69%。不同规模养殖场中,小型养殖场对高耐抗生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大中型养殖场(p<0.01);不同牛种中,肉牛对高耐抗生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奶牛(p<0.01),部分高敏抗生素耐药率显着低于奶牛(p<0.01)。三、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牛源分离株溯源分析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手段,对来自同一批待宰肉牛养殖和屠宰环节的分离株进行分子溯源分析,结合流行病学现场研究结果,从分子和基因水平进一步探究牛养殖屠宰生产链中的弯曲菌流行传播规律。遗传进化关系显示,同一批次个体弯曲菌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来自犊牛及成年牛的分离株均分布较广,同源性较低,表明弯曲菌在牛中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成年牛高于犊牛,来自同一个进化分支的分离株(YZU2602/YUZ2610,YZU2607/YZU2600)分别从养殖和屠宰环节分离到,表明养殖环节与屠宰环节的分离株存在交叉分布。MLST结果显示,弯曲菌分离株共包含11种同源复合体,具有同源复合体的弯曲菌分离株占总数的93.48%(43/46)。37株空肠弯曲菌被分为17种ST型,分属于10种同源复合体,序列型ST 4526为空肠弯曲菌的优势ST型,占21.62%;9株结肠弯曲菌被分为4种ST型,同属于同一同源复合体ST-828 CC,序列型ST827为结肠弯曲菌的优势ST型,占44.44%。检测到来自人源克隆复合体ST-21 CC、ST-61 CC的分离株,表明弯曲菌可从牛向人传播。序列型ST 61及ST 4526的分离株在同一养殖场两批次采样中均能分离到,表明弯曲菌可以在养殖场中长期存在,并通过牛与牛之间的接触进行传播。

黄俊红[3](2020)在《质粒介导的oqxAB基因在大肠杆菌间的转移条件及接合子表型和基因型研究》文中认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是肠道菌群中重要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之一。Oqx AB外排泵是RND(Resistance-nodulation-cell division)外排泵家族重要组成之一,对包括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喹乙醇和氯霉素等多种抗菌药、金属离子以及某些季铵盐类消毒剂都具有外排作用,是大肠杆菌重要的可转移抗性机制之一。目前关于质粒介导的oqx AB基因在大肠杆菌间的转移条件以及接合子的表型和基因型变化的基础研究较少。基于以上现状,本课题以临床分离的oqx AB基因阳性的鸡源大肠杆菌C26和链霉素抗性标记的工程菌大肠杆菌C600分别作为供体菌及受体菌,研究不同浓度的恩诺沙星、喹乙醇和氯霉素作为诱导底物以及不同供受体菌比例对oqx AB基因在大肠杆菌间转移的影响,并借助高通量测序手段对接合子大肠杆菌C26-600(M1)进行质粒序列分析和对大肠杆菌C600和接合子大肠杆菌C26-600(M1)转录组学研究,旨在探究影响大肠杆菌中oqx AB基因转移的条件以及转移发生后接合子的稳定性调节、生长力及耐药表型的变化规律。1鸡大肠杆菌中oqx AB基因流行性调查及细菌耐药表型研究2019年从安徽及江西地区分离的200株临床鸡源大肠杆菌进行oqx AB基因检测:对其中32株oqx AB基因阳性的大肠杆菌进行氨苄西林等16种抗菌药的药物敏感性测试,按照CLSI(M100)文件的标准进行耐药判定。结果显示,200株临床大肠杆菌中的oqx AB基因阳性率为18.5%(37/200);32株oqx AB基因阳性大肠杆菌中,耐药率最高的为氨苄西林、大观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磺胺异恶唑等5种药,均达85%以上;而耐药率低于20%的几种药为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美罗培南、粘杆菌素和乙酰甲喹。同时,oqx AB基因阳性的大肠杆菌常呈多重耐药,5重、10重、12重耐药的菌株分别达84%(27/32)、37%(12/32)及9%(3/32)。2不同条件对大肠杆菌中oqx AB基因转移的影响的研究大肠杆菌C600作为接合转移试验的受体菌,大肠杆菌C15、C16、C26和C27作为接合转移预试验的供体菌。根据预实验结果,选取大肠杆菌C26作为接合转移试验的供体菌。接合转移试验以3种抗菌药诱导物(恩诺沙星、喹乙醇、氯霉素)、以受体菌大肠杆菌C600对相应抗菌药的MIC设置的6种诱导浓度(0 MIC、1/32 MIC、1/16MIC、1/8 MIC、1/4 MIC、1/2 MIC)及3种供受体菌接合比例[(108CFU/m L:105CFU/m L)、(105CFU/m L:105CFU/m L)、(102CFU/m L:105CFU/m L)]为基础交叉设置条件。3种抗菌药诱导结果显示,oqx AB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转移受到氯霉素的调节作用最小,喹乙醇对其转移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不同浓度诱导结果显示,3种抗菌药随诱导浓度升高接合率先升高后下降,在1/8MIC~1/4MIC处的接合率最高。不同供受体菌接合比例的诱导结果显示,供受体菌比例从1000:1、1:1、1:1000逐渐降低时,接合率逐渐降低。3接合子稳定性、耐药表型和生长力分析10株接合子(M1~M10)进行无抗LB肉汤(除含有链霉素)培养,测定接合子菌液中耐药菌比值;检测接合子M1的耐药表型变化;测定接合子M1的生长曲线。接合子稳定性验证结果显示,10株接合子在无抗LB肉汤(除含有链霉素)中传代10天后耐药菌比值范围为24.81%~94.81%,接合子M1(69.57%)作为后续试验菌株。接合子M1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相比受体菌,接合子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喹乙醇、氯霉素等10种抗菌药的耐药水平提升16倍以上,同时对大观霉素、头孢噻呋和安普霉素的耐药水平也有4倍以上的提升;相比供体菌,接合子对头孢他啶、安普霉素和氧氟沙星的耐药水平也有4倍及以上的提升。接合子M1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与受体菌相比生长速率受到抑制,细菌终浓度与供体菌相近。4接合子质粒的基因组测序分析接合转移试验中接合子大肠杆菌C26-600(M1)进行质粒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C26-600(M1)的质粒类型为Inc X型,大小为138,728 bp。接合子大肠杆菌C26-600(M1)中质粒介导的耐药背景除喹诺酮类(oqx A/oqx B)外,还包括β-内酰胺类(bla TEM-1、bla TXM-55)、氨基糖苷类(aad A5)、氯霉素类(cm LA、flo R、cat B3)、季铵盐类(qac E11)、磷霉素(fos A3)及利福平(arr-3)。5.接合子和受体菌的比较转录组学测序分析接合转移试验中受体菌大肠杆菌C600和接合子大肠杆菌C26-600(M1)进行比较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与多药外排泵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包括RND家族(acr F、acr R)和MFS家族(emr Y、mdt G、emr D、mdf A)。适应及稳定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包括hip A、hip B及umu D,参与维持接合子大肠杆菌C26-600(M1)中质粒的稳定。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包括yaf N、hok E、hok B、hok D、mqs R、rel B及mqs A。本课题首次研究了抗菌药底物、抗菌药浓度以及细菌不同接合比例对oqx AB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转移的影响,证实了不同抗菌药种类和浓度及不同供受体菌接合比例均会对大肠杆菌中oqx AB基因的转移产生影响。本研究对临床oqx AB基因耐药传播的风险评估和制定临床耐药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袁保生[4](2020)在《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 sp.ICE-L共生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极冰藻是生长在南极海冰、海冰边缘等极端环境中各类微藻的总称,极地环境的严酷造就了其特殊的生物学特征,为了探究南极冰藻与其共生微生物的生存机制,以及共同抵御低温胁迫的原理。本文以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 sp.ICE-L及其共生微生物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利福平霉素、链霉素、硫酸庆大霉素处理南极冰藻共生体系,结果表明:七种抗生素在1000μg/mL浓度下对南极冰藻共生菌抑制作用均较为明显,头孢霉素、氯霉素、利福平霉素在三个浓度下均有明显抑制效果。其余四种抗生素在100μg/mL的浓度下不抑制,50μg/mL的浓度有促进作用。混合抗生素明显促进南极冰藻的生长。(2)16S rRNA扩增子测序发现,抗生素处理南极冰藻后,其培养体系中共生菌种类呈多样化,在门水平主要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在属水平则主要由Psychroflexus、Sulfitobacter、Maribacter、Thalassobaculum、HalomonasMethylophaga、Psychroserpens、Nonlabens、Marinobacter、Sphingorhabdus和Algimonas等组成。(3)通过研究不同温度(-20℃、4℃、15℃)条件下培养南极冰藻的共生菌群。发现不同温度下优势菌群在属水平有较大差异,同一温度不同培养时间同属的共生菌含量存在波动变化。-20℃下的优势菌属为Thalassobaculum、Psychroserpens、Nonlabens。4℃下的优势菌属Marinobacter,而15℃下的优势菌属为Algimonas。(4)将从南极冰藻培养物中筛出的六株共生菌与莱茵衣藻共培养,结果表明:六株共生菌属于嗜冷菌或者耐冷菌,在-20℃下均可以保持活性。培养实验表明六株南极冰藻共生菌对与莱茵衣藻在冰冻条件下的存活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光合效率测定的结果表明共生菌并没有通过增强光合作用来增强莱茵衣藻在低温下的生存能力。(5)对南极冰藻共生菌Nonlabens sp.Ci31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序列上传至NCBI,获得注册号:CP043633。Nonlabens sp.Ci3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属于嗜冷菌。其全基因组包含1条3,740,082 bp的圆形染色体,G+C含量为36.68mol%,没有质粒。基因组中有3个RNA操纵子、36个tRNA基因以及8个基因岛。同时分别使用GO数据库、COG数据库、KEGG数据库对其基因组进行注释,分别为1888个基因、2127个基因、2950个基因得到注释。

董芷鑫[5](2019)在《天津和青海地区弯曲菌耐药性调查及其分子耐药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弯曲菌是一类常见的食源性肠道病原菌。感染弯曲菌常会引起肠炎,导致腹泻、发热以及腹绞痛等症状产生;也会导致反应性关节炎,菌血症,脑膜炎等并发症。近年来,畜牧业生产中广泛使用抗生素药物,导致弯曲菌耐药性持续提升,如果弯曲菌获得了对临床上关键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那么很可能导致临床上治疗病人使用药物种类的减少,甚至治疗失败。本研究在2017年从天津某养殖场采集猪肛门拭子200份,鸡盲肠150份;2018年8月从青海某养殖场中采集鸡盲肠60份,鸡肉样本55份。两地区共采集样本465份,共分离出弯曲菌109株,分离率为23.4%。包括结肠弯曲菌73.4%(80/109),空肠弯曲菌26.6%(29/109)。在265份鸡源样本中,弯曲菌分离率为35%(93株);在200份猪源样本中,弯曲菌分离率为8%(16株)。对分离出的109株弯曲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天津、青海两地区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对萘啶酸、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相对较高。天津、青海两地区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高达99%,且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较为一致。在天津、青海两地区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都不相同。在天津空肠弯曲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依次为12.5%(1/8)、12.5%(1/8)、62.5%(5/8)、25%(2/8);结肠弯曲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依次为93.3%(56/60)、93.3%(56/60)、76.7%(46/60)、90%(54/60);由此可见在天津地区结肠弯曲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比率要高于空肠弯曲菌。青海地区空肠弯曲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依次为33.3%(7/21)、33.3%(7/21)、57.1%(12/21)、5%(1/21);结肠弯曲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依次为5%(1/20)、5%(1/20)、25%(5/20)、5%(1/20);青海地区空肠弯曲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要高于结肠弯曲菌。天津地区分离弯曲菌的多重耐药率高于青海地区,其多重耐药率达92.6%,而青海地区多重耐药率为41.5%。本研究中gyrA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共有107株弯曲菌含有gyrA基因,107株弯曲菌含有gyrB基因,没有弯曲菌含有parC基因。107株弯曲菌均含有gyrA基因的Thr-86-Ile位点突变,无其他错义突变形式存在。gyrB基因上存在多个点突变,但都为同义突变,不改变氨基酸的序列。大环内酯类耐药弯曲菌的23S rRNA基因A2074和A2075的检测结果表明,有47株弯曲菌含有A2075G突变,所有大环内酯类耐药弯曲菌均不含A2074C突变。因此23S rRNA基因上A2075G突变是大环内酯类耐药弯曲菌的主要耐药机制。对核蛋白体大亚基中L4和L22的基因进行PCR检测,均无突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弯曲菌有20株含有ermB基因,且含有ermB基因的20株弯曲菌都具有多重耐药性。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63株弯曲菌进行PCR方法检测,共检测出26株弯曲菌含有aadE-sat4-aphA-3耐药基因簇。65株弯曲菌耐药菌株的RFLP分型结果表明弯曲菌具有高度的基因多样性。不同地区间弯曲菌菌株间亲源关系不同,天津地区分离的弯曲菌要比青海地区弯曲菌的亲源关系更加密切。对35株弯曲菌耐药菌株进行MLST分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弯曲菌流行状况不同,有19株在数据库中未能得到现有的序列型(ST),为新型ST。其余16株的ST型以ST825、ST354、ST860为主,其中天津地区以ST825、ST860为主,青海地区以ST354为主。

金微微[6](2019)在《基于Pebl蛋白抑制空肠弯曲菌黏附的中药小分子筛选与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空肠弯曲菌是全世界范围内引起细菌性腹泻病的最常见病原菌之一,防治空肠弯曲菌的有效手段主要是抗生素,但是2017年WHO发布指导新型抗生素研发的优先考虑耐药致病菌名单,其中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弯曲菌定为二类高度重要病原菌,这说明急迫需要建立对弯曲菌新的防控方法。本研究中以空肠弯曲菌保守的黏附蛋白Peb1为靶标,通过虚拟筛选生物活性广泛的中药小分子,并构建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蛋白rPeb1,制备其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外黏附模型筛选可抑制Peb1黏附的中药小分子,并进行相关的验证实验,以期能够找到抑制空肠弯曲菌黏附侵袭定殖的中药小分子用于空肠弯曲菌的防控。一、虚拟筛选与空肠弯曲菌黏附蛋白Peb1结合的中药小分子通过查找蛋白质数据库和同源建模筛选具有可信的三维结构的空肠弯曲菌毒力因子,确定已有晶体结构解析的黏附蛋白Peb1为靶标蛋白。鉴于中药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选择中医药数据库TCMDatabase中的4918种类药性小分子为配体库。通过预测活性口袋,比较预测的Cavity与Peb1蛋白自带配体天冬氨酸的空间位置,确定体积较大、中心较深的Cavity4为本次实验的对接中心。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虚拟筛选,结果显示有4903种小分子可以与Peb1蛋白自发发生反应,且其中亲和力绝对值大于等于6kcal/mol的高评分化合物有3125种,占所有进行虚拟筛选的小分子的63.54%,亲和力绝对值大于等于8 kcal/mol的小分子有134种,占所有进行虚拟筛选的小分子的2.72%,将其定为潜在有效小分子进行实验筛选,比常规药物高通量筛选的效率更高,这说明中药小分子确实是值得筛选、深入研究的。二、空肠弯曲菌黏附蛋白Peb1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为建立Peb1蛋白体外黏附模型,研制Peb1单抗。将peb基因分别连入表达载体pColdI和 pGEX-6p-1 中,构建重组菌 BL21(DE3)(pColdI-pbb1)和 BL21(DE3)(pGEX-6p-1-pbb1)。重组菌经IPTG诱导,亲和层析柱纯化后获得表达产物;并通过甘氨酸-盐酸溶液提取空肠弯曲菌含有天然Peb1蛋白的混合蛋白。以纯化蛋白rHis-Peb1为免疫原,rGST-Peb1和含天然Peb1的空肠弯曲菌甘氨酸粗提物为检测原,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Peb1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获得6株稳定分泌抗Peb1蛋白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D6、2A5、3B5、4E1、4F8和5B9,其腹水效价均达到1:2000000以上,均为IgG1亚类。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6株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天然Peb1蛋白,并与空肠弯曲菌的标准株及分离株均有良好的阳性反应,表明6株Peb1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用于检测Peb1蛋白,这为研究建立空肠弯曲菌病原检测、Peb1功能研究等方面提供了条件。三、空肠弯曲菌Peb1蛋白黏附抑制剂的验证和评估为筛选空肠弯曲菌Peb1蛋白的黏附抑制剂,建立了 rPeb1对Hela-MEF的体外黏附模型。用3μg/mL Hela-MEF 4℃过夜包被受体,1 μg/mL黏附素rPeb1提前与中药小分子共孵育后,加入体外黏附ELISA筛选体系中筛选Peb1的黏附抑制剂,确定穗花杉双黄酮可抑制Peb1的黏附,且呈现浓度梯度剂量依赖关系,故选择穗花杉双黄酮进行后续研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发现穗花杉双黄酮对空肠弯曲菌的SIC为256 μg/mL,趋化实验发现空肠弯曲菌对0.1 mM穗花杉双黄酮无趋避现象;通过MTT法确定0.1 mM穗花杉双黄酮不影响Hela细胞活性。穗花杉双黄酮对空肠弯曲菌黏附细胞虽无显着性作用但有抑制趋势,并能显着抑制空肠弯曲菌侵袭(p<0.05)。鉴于黏附作用和Peb1蛋白在空肠弯曲菌生物被膜的关联,同时探究穗花杉双黄酮对空肠弯曲菌生物被膜的影响,发现穗花杉双黄酮可显着性抑制空肠弯曲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且呈现浓度梯度剂量依赖关系。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穗花杉双黄酮对防控空肠弯曲菌有一定作用,但仍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抗黏附或抗毒力化合物进行防控空肠弯曲菌。

司南[7](2019)在《禽源弯曲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导致人与多种动物疾病的人兽共患病原菌种类繁多,不仅严重威胁动物及人类食品安全,还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影响,弯曲菌属、梭菌属和弧菌属等都是与人类食源性疾病相关的主要种属。在自然界中,弯曲菌的宿主非常普遍,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环境、粪便及许多人和动物的肠道中的分布也较为广泛。这些病原菌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感染人类与动物,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细菌耐药也出现了多样性。就目前看来,我国因感染弯曲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而引起的人类和动物中毒的病例报道并不是很多,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统计的也并不详细。为了比较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家禽和野生动物感染的流行情况,获得耐药本底数据,阐明耐药菌的传播机制,本研究采集来自吉林、辽宁、江西、青海、广东、广西、内蒙等地1244份家禽粪便样品,549份健康候鸟粪便样品,9只死亡动物的各心、肝、脾、肺、肾、肠共54份样品,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培养、PCR方法来鉴定弯曲菌和产气荚膜梭菌,使用多重PCR的方法对产气荚膜梭菌进行毒素分型,并进行生物被膜的测定,通过药敏片与试纸条确定产气荚膜梭菌的耐药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数据。从我国吉林、辽宁、江西、青海、广东、广西共六个地区1244份家禽粪便样品,分离鉴定出20株弯曲菌,总分离率为1.6%(16/1244),空肠弯曲菌16株,结肠弯曲菌4株。从吉林、黑龙江、江西等地区共123份家禽粪便样品,分离鉴定出24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19.5(24/123),从549份健康候鸟粪便样品中,分离鉴定出42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7.7%(42/549),从死亡动物54份样品中分离鉴定出16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29.63%(16/54),产气荚膜梭菌的总分离率为11.29(82/726)。将分离鉴定出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生物被膜的测定,其中,30株产气荚膜梭菌经测定能够形成生物被膜,在本研究中发现,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呈现了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多重PCR方法鉴定分离菌株的毒素型,根据PCR鉴定的结果:从广西南宁夜鹭中,分离出1株E型产气荚膜梭菌,从广西北海鸻鹬类中,分离出2株E型产气荚膜梭菌,从吉林松花江死亡鸟类病料组织中,分离出2株E型产气荚膜梭菌,所分离的其它菌株均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所有菌株均未检出β2毒素、肠毒素和NetB毒素基因。通过药敏实验,利用E-test药敏检测试纸条,测定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根据CLSI对厌氧梭菌类细菌的耐药性判定标准,对敏感率和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分离菌株对黏菌素、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在40%以上,所有产气荚膜梭菌菌株均对复方新诺明和莫西沙星敏感,多重耐药株(R≥3类药物)占比例为50%(22/44)。共有6株菌对超过5种以上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迁徙候鸟携带产气荚膜梭菌的比例较低,但是对部分抗生素的高耐药性值得关注。本研究通过采集不同地区的禽源样品,对弯曲菌进行分离鉴定,对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分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鉴定及耐药性测定,探讨迁徙鸟类携带该病原菌通过环境和食物链传播疾病的风险,了解耐药菌在其中的的流行情况,为细菌耐药性防控奠定基础,也为食品安全监测提供参考数据。

代婧,彭斌,雷程红,阿热阿依·海依拉提[8](2017)在《新疆部分地区牛源空肠弯曲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新疆部分地区牛空肠弯曲菌污染及耐药性。【方法】从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3个地区共采集牛肛拭子171份。用布氏肉汤初步增菌后,用改良CCD琼脂基础和哥伦比亚血平板2种选择培养基培养,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最后参照2010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使用的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乌鲁木齐牛场肛拭子分离鉴定到1株空肠弯曲菌(编号为N22),检出率为1.11%(1/90);昌吉牛场肛拭子分离鉴定到1株空肠弯曲菌(编号为C25),检出率为3.33%(1/30)。石河子牛场肛拭子没有分离到空肠弯曲菌。2株空肠弯曲菌对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和大部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新疆牛群存在空肠弯曲菌的感染,感染菌株可用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防治。研究结果可为评价新疆牛群空肠弯曲菌的流行状况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代婧[9](2017)在《新疆部分地区牛源空肠弯曲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毒力基因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空肠弯曲菌是世界范围内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性病原菌,可引起人畜腹泻、还可引起发烧、腹部绞痛和急性肠炎,严重时可引发肝炎等并发症甚至死亡。主要存在于家禽、野禽空肠内,牛、猪等家畜也会感染。人感染空肠弯曲菌的原因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肉制品、奶制品,或与宠物接触。在新疆,牛肉与牛奶是主要的动物性食品。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尚无对新疆牛源空肠弯曲菌的研究,本试验对新疆部分地区牛源空肠弯曲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耐药性、部分毒力基因进行了检测,探究新疆部分地区牛源空肠弯曲菌流行的现状与特点,为牛源空肠弯曲菌的防治、风险评估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1)分别从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伊宁4个地区共采集牛肛拭子398份。布氏肉汤初步增菌后,用改良CCD琼脂基础和哥伦比亚血平板2种选择培养基培养,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阳性菌株。从乌鲁木齐牛场分离鉴定到1株空肠弯曲菌(编号为N22),检出率为1.11%(1/90);昌吉牛场肛拭子中分离鉴定到空肠弯曲菌1株(编号为C25),检出率为3.33%(1/30),石河子、伊宁牛场肛拭子没有分离到空肠弯曲菌。(2)参照2010年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使用的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共6类17种。2株分离株都对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和头孢哌酮等5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3)检测5种毒力基因,黏附相关基因cadF、Peb1A、racR;趋化性调节基因cheY;侵袭蛋白基因iam A。昌吉分离株除iamA基因外,其余四种毒力基因全都携带;乌鲁木齐分离株除racR基因外,其余4种毒力基因全都携带。(4)参照GB4789.9-2014的方法对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北园春农贸市场牛肉污染空肠弯曲菌的状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30份牛肉样品中有6份牛肉样品检出空肠弯曲菌,阳性率为4.61%(6/130)。本研究发现,2株空肠弯曲菌对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和头孢哌酮等5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2株分离株都携带主要的毒力基因。乌鲁木齐牛肉源空肠弯曲菌的的阳性率为4.61%,控制在较低水平。

潘海建[10](2016)在《上海市部分医院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弯曲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与分子分型》文中指出致泻性大肠杆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和弯曲菌(Campylobacter spp.)均为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造成急性肠道感染和严重腹泻,是食品安全隐患。了解它们的流行特征、致病性和抗生素耐药特征对预防和控制大肠杆菌和弯曲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了上海市致泻大肠杆菌和弯曲菌的耐药性、毒力基因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对多重耐药弯曲菌的耐药分子机制做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致泻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特征致泻性大肠杆菌是导致世界范围细菌性肠炎的食源性致病菌。本论文利用上海市四家医院从7204份腹泻病人粪便样本中分离出735株(10.2%)致泻性大肠杆菌为材料开展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和抗生素耐药性分析研究。其中有6122份粪便样品来自中国人,分离出594株(9.7%)大肠杆菌,1082份来自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分离出141株(13.1%)大肠杆菌,外国人的腹泻粪便大肠杆菌分离率高于中国人。来自5岁以下儿童的299株大肠杆菌以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主,而从19-60岁以上成人分离的365株大肠杆菌以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为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n=374,50.9%)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n=318,43.3%)为上海市致泻性大肠杆菌的主要亚型,其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携带eae基因,为非典型性肠致病性大肠杆菌。318株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中携带肠毒素est A,elt A和est A-elt A的菌株分别有189株(59.6%)、89株(27.8%)和40株(12.6%)。此外,鉴定出7株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分别有5株和2株携带了毒力基因stx1和stx2。检测了735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16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其中分离株对链霉素(90.7%)、氨苄西林(63.4%)、萘啶酸(61.1%)、磺胺异恶唑(49.1%)、四环素(41.2%)、甲氧苄氨嘧啶(35.6%)和复方新诺明(35.4%)的耐药率较高,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7.2%)、头孢噻肟(24.5%)、头孢吡肟(23.5%)、庆大霉素(16.7%)、头孢他啶(12.4%)、氯霉素(10.6%)、环丙沙星(7.2%)和氧氟沙星(3.4%)也出现耐药,无菌株对亚胺培南耐药,多重耐药菌株占比高达65.4%。2、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分子鉴定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导致发达国家“旅行者腹泻”和发展中国家小儿腹泻的重要致病菌。本论文对分离自腹泻病人的123株ETEC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以确定它们的遗传相关性,并检测了这些菌株携带的毒力基因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MLST和PFGE共鉴定出29个序列型和63个PFGE型,两种分型结果相关性较好。不同PFGE型的菌株所携带的肠毒素-定殖因子-染色体毒力因子的毒力基因谱有所不同。鉴定12株PFGE型SHNL0005、序列型ST 2332且血清型O128:H45的菌株与医院新生儿腹泻有关,该克隆系为多重耐药克隆系,可通过检测毒力基因STh,CS21,cly A,eat A和CFA/I进行鉴定。此外,序列型ST 182的9株菌为多重耐药菌株,至少对6种抗生素耐药。因此,序列型ST 2332和ST 182均为高风险克隆系。3、腹泻儿童弯曲菌分离株的流行和致病特征弯曲菌是细菌性肠炎的重要致病菌,由于儿童饮食结构与成人不同,他们是弯曲菌感染的一个特殊群体。本论文对五岁以下腹泻儿童中分离的110株弯曲菌(包括80株空肠弯曲菌和30株结肠弯曲菌)进行了检测,以确定它们的遗传相关性、耐药性、携带的毒力基因以及对人结肠癌细胞Caco-2的侵袭力。MLST分型显示,110株弯曲菌隶属于16个克隆群下的77个序列型,其中CC 464和CC 574为空肠弯曲菌的主要克隆群,CC 828为结肠弯曲菌的主要克隆群。弯曲菌对萘啶酸(88.2%)、环丙沙星(87.3%)和四环素(87.3%)的耐药率很高,此外,对氨苄青霉素(30.9%)、庆大霉素(28.2%)、克林霉素(21.8%)、红霉素(21.8%)和氯霉素(8.2%)也有耐药性。多重耐药的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分别为32.5%和83.3%。其中,克隆群CC 828的16株结肠弯曲菌对6种抗生素均有抗性: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萘啶酸-四环素。大部分菌株携带了毒力基因cad F(100%)、ceu E(99.1%)、cia B(98.2%)、fla A(98.2%)、ans B(97.3%)、cdt B(96.4%)、cdt C(96.4%)和cdt A(94.6%),而毒力基因fuc P、vir B11和ggt携带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1.8%、1.8%和1.8%。根据基因型和携带毒力基因不同,挑选了57株弯曲菌检测对Caco-2细胞的黏附和侵袭力。不同菌株的黏附力差别不大,但侵袭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鉴定出12个强侵袭力的序列型,如ST 21、ST 3930和ST 1953等。多重耐药菌株和对宿主细胞强侵袭力的菌株是潜在的高风险菌株,威胁儿童健康。4、多重耐药弯曲菌分离株的基因型特征本论文检测了2009-2014年从上海市腹泻病人和禽肉中分离的548株弯曲菌(包含372株空肠弯曲菌和176株结肠弯曲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这五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分别筛选出对三种及三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空肠弯曲菌32株(8.6%)和多重耐药结肠弯曲菌119株(67.6%)。PFGE分别鉴定出26个和77个不同的PFGE型,其中结肠弯曲菌的77个PFGE型可分为7个主要簇(簇A-G),簇A(n=16)和G(n=16)为最主要克隆系,分别包含了11株和8株同一PFGE型的菌株,表明这些克隆系可能通过交叉感染在人群中传播。鉴定了151株多重耐药菌株的耐药相关基因,gyr A基因86位密码子突变的菌株达到150株(99.3%);23s r RNA2075位碱基突变菌株56株(37.1%);携带erm B,tet(O),aad E基因和aad E-sat4-aph A基因簇的菌株分别有31株(20.5%)、148株(98%)、89株(58.9%)和10株(6.6%)。此外,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的cme R-cme ABC转录间隔区序列有长度差别,回文序列区及附近序列鉴定出多个碱基突变,根据碱基突变,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的转录间隔区分别鉴定出9和15个序列型,其中23个为新的序列型。

二、200株弯曲菌对30种抗生素敏感性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株弯曲菌对30种抗生素敏感性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鸡源弯曲菌的流行现状及抗生素敏感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分离培养
    1.4 菌种鉴定
    1.5 药敏试验
    1.6 耐药基因检测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流行病学分析
    2.2 耐药分析
    2.3 耐药基因
    2.4 耐药型和耐药基因的相关性
    2.5 交叉耐药情况
3 讨 论

(2)弯曲菌的多重PCR方法建立及其在牛养殖屠宰生产链中的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弯曲菌在牛养殖屠宰生产过程中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 弯曲菌病原学
        1.1 简介
        1.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3 易感群体及病发症状
    2 弯曲菌在牛养殖屠宰生产中的流行状况研究进展
        2.1 弯曲菌在牛养殖过程中的流行现状
        2.1.1 国外流行现状
        2.1.2 国内流行现状
        2.2 弯曲菌在牛屠宰生产消费过程中的流行现状
    3 弯曲菌在牛养殖屠宰生产中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3.1 牛源弯曲菌MLST分型现状
        3.2 牛源弯曲菌抗生素耐药性现状
    展望
第一章 牛源弯曲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菌株信息
        1.4 多重PCR方法建立
        1.4.1 引物设计
        1.4.2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1.4.3 多重PCR扩增条件优化
        1.5 多重PCR特异性检测
        1.6 多重PCR灵敏度检测
        1.7 多重PCR在临床样品中的检测
        1.8 不同方法在临床样品检测中的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重PCR引物同源性比对
        2.2 多重PCR扩增条件优化结果
        2.3 多重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2.4 多重PCR灵敏度检测结果
        2.5 多重PCR在临床样品中的检测结果
        2.6 不同方法在临床样品检测中的比较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弯曲菌在牛养殖屠宰生产链中的流行病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样品信息
        1.4 样品采集方法
        1.4.1 养殖环节中肛拭样的采集
        1.4.2 养殖环节中环境样品的采集
        1.4.3 肉牛屠宰场样品的采集
        1.4.4 牛奶生产车间样品的采集
        1.5 样品处理方法
        1.5.1 肛拭样的处理
        1.5.2 肉牛胴体擦拭样及奶牛乳房擦拭样的处理
        1.5.3 环境样品的处理
        1.6 弯曲菌分离鉴定
        1.7 药敏纸片实验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养殖生产环节中弯曲菌流行情况分析
        2.2 肉牛养殖屠宰环节中弯曲菌流行情况分析
        2.3 不同规模养殖场牛群弯曲菌阳性率分布情况
        2.4 不同养殖模式养殖场牛群弯曲菌阳性率分布情况
        2.5 不同清洁方式养殖场牛群弯曲菌阳性率分布情况
        2.6 不同年龄牛弯曲菌阳性率分布情况
        2.7 各养殖场弯曲菌种属分布情况
        2.8 奶牛场从养殖到生产环节同一批次弯曲菌分布情况
        2.9 肉牛场从养殖到屠宰环节同一批次弯曲菌分布情况
        2.10 不同牛种弯曲菌阳性率分布情况
        2.11 养殖环节环境样品弯曲菌分离情况
        2.12 屠宰生产环节环境样品弯曲菌分离情况
        2.13 牛源弯曲菌分离株耐药性分析
        2.13.1 不同规模养殖场空肠弯曲菌的耐药分析
        2.13.2 不同养殖模式养殖场空肠弯曲菌的耐药分析
        2.13.3 不同清洁方式养殖场空肠弯曲菌的耐药分析
        2.13.4 不同牛种空肠弯曲菌分离株的耐药分析
        2.13.5 牛源弯曲菌分离株耐药谱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牛源分离株溯源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测序菌株信息
        1.4 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方法
        1.4.1 细菌基因组提取
        1.4.2 基因组的测序与拼接
        1.4.3 系统发育树构建
        1.4.4 MLST型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核心基因组的分离株溯源分析
        2.2 分离株MLST型分布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3)质粒介导的oqxAB基因在大肠杆菌间的转移条件及接合子表型和基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鸡大肠杆菌中oqxAB基因的流行
        1.2.2 oqxAB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转移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试剂及培养基
    2.2 菌株
    2.3 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5 供体菌和受体菌的筛选
        2.5.1 临床大肠杆菌的鉴定
        2.5.2 临床鸡源大肠杆菌oqxAB基因流行性检测
        2.5.3 临床鸡源大肠杆菌耐药表型检测
        2.5.4 供体菌的筛选及供受体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6 不同抗菌药诱导oqxAB基因接合转移率的测定
    2.7 接合子稳定性验证及生长曲线测定
        2.7.1 接合子稳定性验证
        2.7.2 供体菌、受体菌及接合子生长曲线测定
    2.8 接合子质粒基因组的测序分析
        2.8.1 接合子质粒的提取
        2.8.2 接合子质粒文库构建及库检
        2.8.3 接合子质粒上机测序
        2.8.4 接合子质粒原始下机数据处理
        2.8.5 接合子质粒样品组装
        2.8.6 接合子质粒基因组组分分析
        2.8.7 接合子质粒功能注释
    2.9 受体菌和接合子转录组测序比对研究
        2.9.1 受体菌和接合子细菌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2.9.2 受体菌和接合子转录组序列文库构建及质检
        2.9.3 受体菌和接合子原始数据整理、过滤及质量评估
        2.9.4 受体菌和接合子比对分析
        2.9.5 受体菌和接合子定量分析
        2.9.6 受体菌和接合子差异分析
        2.9.7 受体菌和接合子富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体菌和受体菌的筛选
        3.1.1 鸡源大肠杆菌oqxAB基因流行性检测
        3.1.2 oqxAB基因阳性鸡源大肠杆菌耐药背景调查
        3.1.3 供体菌的筛选及供受体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3.2 不同抗生素诱导oqxAB基因接合转移率的测定
    3.3 接合菌株稳定性、耐药表型、生长曲线测定
        3.3.1 接合菌株稳定性验证
        3.3.2 大肠杆菌 C26、C600、C26-600(M1)生长曲线测定
    3.4 接合子 M1 质粒基因组测序分析
        3.4.1 接合子M1样品质检及原始数据过滤分析
        3.4.2 接合子M1质粒基因组概况
        3.4.3 接合子M1质粒类型及耐药因子比对分析
    3.5 接合子M1和大肠杆菌C600转录组测序分析
        3.5.1 接合子M1和大肠杆菌C600细菌总RNA的提取与质检
        3.5.2 接合子M1和大肠杆菌C600原始数据评估
        3.5.3 接合子 M1 和大肠杆菌 C600 同源比对分析
        3.5.4 接合子M1和大肠杆菌C600表达定量
        3.5.5 接合子M1和大肠杆菌C600主成分分析
        3.5.6 接合子M1和大肠杆菌C600样品相关性检验
        3.5.7 接合子M1 和大肠杆菌C600 差异表达基因的GO(Gene Ontology)富集
        3.5.8 接合子 M1 和大肠杆菌 C600 差异表达基因的 KEGG 富集分析
        3.5.9 接合子M1和大肠杆菌C600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 讨论
    4.1 oqxAB基因阳性大肠杆菌耐药分析
    4.2 不同底物对oqxAB基因接合转移率的影响
    4.3 接合子稳定性及生长力分析
    4.4 接合子耐药表型变化分析
5 全文总结
6 文献综述
    6.1 oqxAB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6.2 oqxAB基因的传播特点
    6.3 oqxAB基因的表达调控
    6.4 oqxAB基因的流行特点
    6.5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 sp.ICE-L共生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南极冰藻概述
        1.1.1 南极冰藻简介
        1.1.2 南极冰藻研究现状
    1.2 莱茵衣藻概述
    1.3 藻际微生物的种类及功能
    1.4 细菌和藻类相互作用的类型
        1.4.1 互利共生
        1.4.2 菌藻共栖
        1.4.3 菌藻寄生
    1.5 细菌和藻类相互作用的机制
        1.5.1 基本营养物质的交流
        1.5.2 信息交流
        1.5.3 基因水平的迁移同化
    1.6 低温微生物的冷适应机制
        1.6.1 低温微生物对外界低温环境的感知
        1.6.2 低温微生物对低温的响应机制
    1.7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概述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抗生素对南极冰藻共生菌组成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藻种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抗生素的选择与配置
        2.2.2 南极冰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
        2.2.3 抗生素对共生菌效果检测
        2.2.4 混合抗生素对南极冰藻及共生菌的影响
        2.2.5 南极冰藻共生菌群采集及DNA提取
        2.2.6 16S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0 不同抗生素对南极冰藻生长的影响
        2.3.1 抗生素对南极冰藻共生菌的影响
        2.3.2 混合抗生素对南极冰藻生长的影响
        2.3.3 16SrDNA测序结果与质量分析
        2.3.4 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分析——门水平
        2.3.5 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属水平
        2.3.6 藻际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2.3.7 南极冰藻共生菌群代谢功能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冷冻和高温对南极冰藻共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藻种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温度培养南极冰藻
        3.2.2 南极冰藻共生菌DNA提取
        3.2.3 16SrDNA高通量测序
        3.2.4 不同温度下优势菌属NCBI比对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16SrDNA测序结果与质量分析
        3.3.2 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分析——门水平
        3.3.3 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属水平
        3.3.4 藻际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3.3.5 南极冰藻不同温度下优势菌属的NCBI比对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南极冰藻共生菌对莱茵衣藻冷冻耐受性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藻种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南极冰藻共生菌的培养
        4.2.2 南极冰藻共生菌最适生长温度的确定及耐冷性实验
        4.2.3 南极冰藻共生菌和莱茵衣藻共培养低温冷冻实验
        4.2.4 不同温度南极冰藻共生菌和莱茵衣藻共培养
        4.2.5 南极冰藻共生菌和莱茵衣藻低温共培养条件下光和效率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南极冰藻共生菌最适生长温度的确定及耐冷性
        4.3.2 南极冰藻共生菌和莱茵衣藻低温共培养结果
        4.3.3 不同温度南极冰藻共生菌和莱茵衣藻共培养结果
        4.3.4 南极冰藻共生菌对莱茵衣藻低温条件下光合效率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南极冰藻共生菌Nonlabens sp.Ci31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培养基和试剂
        5.1.2 菌株培养及16S鉴定分析
        5.1.3 样品DNA提取、基因组测序及序列拼接
        5.1.4 功能注释及完成图绘制
        5.1.5 基因组注册号
    5.2 实验结果
        5.2.1 16S鉴定分析
        5.2.2 细菌学特征及基因组信息
        5.2.3 基因功能注释
        5.2.4 基因组完成图
        5.2.5 次级代谢基因簇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天津和青海地区弯曲菌耐药性调查及其分子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弯曲菌概述
        1.1.2 弯曲菌耐药性现状
        1.1.3 弯曲菌耐药机制
        1.1.4 弯曲菌的分子分型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动物源弯曲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调查
    2.1 材料
        2.1.1 检测样本及来源
        2.1.2 弯曲菌培养基
        2.1.3 试剂盒及生化试剂
        2.1.4 常用缓冲液及试剂的配制
        2.1.5 主要仪器和耗材
    2.2 方法
        2.2.1 样本的采集
        2.2.2 弯曲菌菌株分离纯化
        2.2.3 PCR检测方法
        2.2.4 弯曲菌的保存
        2.2.5 药敏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弯曲菌的形态特征
        2.3.2 弯曲菌鉴定结果
        2.3.3 弯曲菌分离情况
        2.3.4 弯曲菌分离株药敏试验结果
    2.4 讨论
        2.4.1 动物源弯曲菌分离及多重PCR鉴定
        2.4.2 天津和青海两地区间动物源弯曲菌的分离及流行特点
        2.4.3 天津和青海两地区间动物源弯曲菌耐药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津和青海两地区弯曲菌耐药机制
    3.1 材料
        3.1.1 弯曲菌分离菌株
        3.1.2 弯曲菌标准菌株
        3.1.3 弯曲菌培养基
        3.1.4 试剂盒及生化试剂
        3.1.5 常用缓冲液及试剂的配制
        3.1.6 主要仪器与耗材
    3.2 方法
        3.2.1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
        3.2.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
        3.2.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3.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3.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4 讨论
        3.4.1 弯曲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探讨
        3.4.2 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探讨
        3.4.3 弯曲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弯曲菌分子分型
    4.1 材料
        4.1.1 弯曲菌分离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试剂盒及生化试剂
        4.1.4 常用缓冲液及试剂的配制
        4.1.5 主要仪器和耗材
    4.2 MLST分型方法
        4.2.1 弯曲菌DNA提取
        4.2.2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参数
    4.3 RFLP分型方法
        4.3.1 RioPrinter系统操作步骤
        4.3.2 图像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MLST分型结果
        4.4.2 RFLP分型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Pebl蛋白抑制空肠弯曲菌黏附的中药小分子筛选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综述 细菌抗毒力防控策略及空肠弯曲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1 抗毒力策略防治细菌研究进展
        1.1 阻断细菌的黏附和侵袭
        1.2 影响细菌毒素作用
        1.3 干扰细菌生物被膜
        1.4 影响耐药系统
        1.5 展望
    2 空肠弯曲菌毒力蛋白研究进展
        2.1 鞭毛与趋化系统
        2.2 黏附因子
        2.3 细菌毒素
        2.4 外排泵
        2.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虚拟筛选与空肠弯曲菌黏附蛋白Peb1结合的中药小分子
    1 材料和方法
        1.1 分子对接
        1.2 靶标蛋白的确定
        1.3 虚拟筛选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毒力因子的同源建模
        2.2 Peb1蛋白结构的获取
        2.3 受体蛋白Peb1的处理
        2.4 小分子配体库
        2.5 分子对接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空肠弯曲菌黏附蛋白Peb1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与质粒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实验动物和细胞系
        1.2 方法
        1.2.1 空肠弯曲菌基因组的提取
        1.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3 目的基因扩增与鉴定
        1.2.4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Cold I-peb1、pGEX-6p-1-peb1的构建
        1.2.5 peb1基因在重组菌中的表达及蛋白纯化
        1.2.6 空肠弯曲菌酸粗提物的制备
        1.2.7 重组蛋白rHis-Peb1免疫动物
        1.2.8 重组蛋白与空肠弯曲菌酸粗提物的免疫反应性鉴定
        1.2.9 细胞融合
        1.2.10 杂交瘤细胞筛选与克隆
        1.2.11 单抗腹水制备
        1.2.12 单抗生物学特性鉴定
    2 结果
        2.1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鉴定
        2.2 Peb1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2.3 空肠弯曲菌酸粗提物的制备
        2.4 重组蛋白与空肠弯曲菌甘氨酸粗提物的免疫生物学活性鉴定
        2.5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2.6 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与建立
        2.7 单抗生物学特性鉴定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空肠弯曲菌Peb1蛋白黏附抑制剂的验证和评估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与细胞系
        1.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高评分中药小分子的领取
        1.2.2 rHis-Peb1对Hela-MEF的黏附ELISA的建立
        1.2.3 通过黏附ELISA筛选Peb1黏附抑制剂
        1.2.4 抑制Peb1蛋白黏附Hela-MEF候选小分子的浓度梯度验证
        1.2.5 穗花杉双黄酮对空肠弯曲菌的影响
        1.2.6 MTT法检测穗花杉双黄酮对Hela细胞的影响
        1.2.7 穗花杉双黄酮对空肠弯曲菌黏附侵袭Hela细胞的影响
        1.2.8 穗花杉双黄酮对空肠弯曲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2 结果
        2.1 获取部分高评分的中药小分子
        2.2 rPeb1对Hela-MEF的黏附ELISA的建立
        2.3 黏附ELISA初步筛选影响Peb1黏附的中药小分子
        2.4 穗花杉双黄酮抑制Peb1黏附的浓度效应关系
        2.5 穗花杉双黄酮对空肠弯曲菌的影响
        2.6 MTT法检测穗花杉双黄酮对Hela细胞的影响
        2.7 穗花杉双黄酮对空肠弯曲菌黏附侵袭Hela细胞的影响
        2.8 穗花杉双黄酮对空肠弯曲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禽源弯曲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弯曲菌的生物学背景
        1.1.1 弯曲菌
        1.1.2 弯曲菌病
    1.2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背景
        1.2.1 产气荚膜梭菌
        1.2.2 产气荚膜梭菌研究现状
    1.3 细菌耐药生物化学机制
        1.3.1 细菌产生灭活酶
        1.3.2 细菌药物靶位点改变
        1.3.3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1.3.4 药物主动流出系统系统
        1.3.5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1.4 禽源产气荚膜梭菌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试剂耗材
        2.1.3 仪器设备
        2.1.4 生物学信息分析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物种聚类分析
        2.2.2 弯曲菌的培养优化
        2.2.3 弯曲菌属分离鉴定
        2.2.4 弯曲菌种的鉴定
        2.2.5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2.2.6 产气荚膜梭菌多重PCR鉴定毒素型
        2.2.7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被膜形成测定
        2.2.8 产气荚膜梭菌的耐药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品物种聚类分析结果
    3.2 弯曲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2.1 弯曲菌的培养优化结果
        3.2.2 弯曲菌的培养分离结果
        3.2.3 弯曲菌属的鉴定结果
        3.2.4 弯曲菌种的鉴定结果
    3.3 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结果
        3.3.1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培养
        3.3.2 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结果
        3.3.3 产气荚膜梭菌的细菌毒素分型和主要毒力基因鉴定结果
    3.4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被膜测定结果
    3.5 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弯曲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4.2 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毒力基因鉴定
    4.3 产气荚膜梭菌的耐药性分析
5 结论
    5.1 弯曲菌的分离鉴定
    5.2 产期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5.3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被膜的测定
    5.4 产气荚膜梭菌耐药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新疆部分地区牛源空肠弯曲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样品采集
        1.2.2 引物设计
        1.2.3 细菌培养
        1.2.4 选择性培养
        1.2.5 PCR鉴定
        1.2.6 药敏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鉴定结果
    2.2 药敏试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9)新疆部分地区牛源空肠弯曲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毒力基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空肠弯曲菌的病原学及其危害
    1.2 空肠弯曲菌的流行状况
    1.3 空肠弯曲菌耐药机制与部分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新疆部分地区牛源空肠弯曲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空肠弯曲菌分离株的毒力相关基因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新疆部分地区牛肉源空肠弯曲菌的污染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作者简介

(10)上海市部分医院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弯曲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与分子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致病菌
    1.2 致泻性大肠杆菌
        1.2.1 病原学
        1.2.2 流行病学
        1.2.3 致病机制
    1.3 弯曲菌
        1.3.1 病原学
        1.3.2 流行病学
        1.3.3 致病机制
        1.3.4 细胞侵袭
    1.4 分子分型技术
        1.4.1 脉冲场凝胶电泳
        1.4.2 多位点序列分型
    1.5 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
        1.5.1 抗生素的种类
        1.5.2 耐药流行病学
        1.5.3 耐药监控系统
        1.5.4 耐药分子机制
    1.6 食源性致病菌监控系统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致泻性大肠杆菌的耐药和流行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细菌分离培养
        2.2.3 生化鉴定
        2.2.4 血清学鉴定
        2.2.5 PCR鉴定
        2.2.6 抗生素耐药性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流行病学特征
        2.3.2 毒力基因
        2.3.3 抗生素耐药谱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分子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细菌的分离培养
        3.2.3 血清学鉴定
        3.2.4 抗生素耐药检测
        3.2.5 MLST
        3.2.6 PFGE
        3.2.7 毒力基因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分子分型结果
        3.3.2 毒力基因分布
        3.3.3 菌株耐药性
        3.3.4 高风险克隆系鉴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腹泻儿童弯曲菌分离株的流行和致病特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培养条件优化
        4.2.3 菌株的分离培养
        4.2.4 MLST
        4.2.5 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4.2.6 毒力基因检测
        4.2.7 Caco-2 细胞的黏附和侵袭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弯曲菌的分离培养
        4.3.2 分子分型结果
        4.3.3 菌株耐药谱
        4.3.4 毒力基因检测
        4.3.5 Caco-2 细胞的黏附和侵袭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多重耐药弯曲菌分离株的基因型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耐药性检测
        5.2.3 多重耐药菌株筛选
        5.2.4 PFGE
        5.2.5 耐药基因检测及序列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多重耐药菌株的筛选
        5.3.2 PFGE分型
        5.3.3 耐药基因检测
        5.3.4 cme R-cmeA转录间隔区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写词
附录二 123 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临床信息和携带的毒力基因
附录三 110 株从五岁以下腹泻儿童中分离的弯曲菌的鉴定
附录四 151 株多重耐药弯曲菌的耐药谱和耐药基因检测
附录五 新鉴定的多重耐药弯曲菌cme R-cmeA转录间隔区片段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200株弯曲菌对30种抗生素敏感性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鸡源弯曲菌的流行现状及抗生素敏感谱研究[J]. 李轩,谢春,周藜,汪淑颖,周倩,张德着,向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1
  • [2]弯曲菌的多重PCR方法建立及其在牛养殖屠宰生产链中的流行病学分析[D]. 崔超越. 扬州大学, 2021(08)
  • [3]质粒介导的oqxAB基因在大肠杆菌间的转移条件及接合子表型和基因型研究[D]. 黄俊红.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 sp.ICE-L共生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D]. 袁保生. 青岛大学, 2020(01)
  • [5]天津和青海地区弯曲菌耐药性调查及其分子耐药机制研究[D]. 董芷鑫.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6]基于Pebl蛋白抑制空肠弯曲菌黏附的中药小分子筛选与评估[D]. 金微微. 扬州大学, 2019
  • [7]禽源弯曲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研究[D]. 司南.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新疆部分地区牛源空肠弯曲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 代婧,彭斌,雷程红,阿热阿依·海依拉提. 新疆农业科学, 2017(09)
  • [9]新疆部分地区牛源空肠弯曲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毒力基因检测[D]. 代婧.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10]上海市部分医院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弯曲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与分子分型[D]. 潘海建.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标签:;  ;  ;  ;  ;  

200株弯曲杆菌对3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