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第25卷(2004)总目录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第25卷(2004)总目录

一、《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第25卷(2004) 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龚滔[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甲民[2](2020)在《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立足中医形神观,以魂强魄弱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中医五神辨治方法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中风病患者形、神、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改善情况,探究缺血性中风病形神病变过程,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首先进行预试验,一方面评估试验设计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为正式试验样本量估计提供依据。正式试验中试验对象需经两轮筛选,第一轮根据团队前期研制且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魂”要素评定表》、《“魄”要素评定表》筛选出符合“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第二轮根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于“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中选取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患者各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两组患者再分别分为两组:对照组1(阴虚风动证)60例、试验组1(阴虚风动证)60例、对照组2(气虚血瘀证)60例、试验组2(气虚血瘀证)60例。对照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育阴通络汤治疗、试验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照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补阳还五汤治疗、试验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形(NIHSS评分)、神(“魂强魄弱”证候积分)、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和相关安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高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较大。在职业分布方面,“个体私营、机关干部、科教文卫”人数较多。2.疗效评价(1)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均降低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理状态: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SDS、SAS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魂强魄弱”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证候积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五神学说指导下的的安魂益魄汤相比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形、神、心理状态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短时间应用安全可靠。

曲晓燕,李云泉[3](2020)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调查》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降,日本的上海东亚同文书院通过对中国的长期旅行调查,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旅行日志和中国调查报告书,成为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史料。而山东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则是其重点调查区域之一。书院学生的山东调查报告书不仅直接呈递日本外务省和参谋本部等政府部门,还以此为基础编纂出版了《山东及胶州湾》和《支那省别全志》第四卷《山东省》等,为日本侵略山东、掠夺山东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书院的中国调查固有其为拓展日中商贸服务的经济考量,但在日本与西方列强激烈争夺的山东地区,书院的调查从一开始便与日本的国策密切相关,是日本"大陆政策"的产物,同时又服务于日本的"大陆政策"。

张美霞[4](2018)在《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研究》文中指出解析几何学较为系统传入中国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国内外学者对解析几何学传入中国的历史及其相关着作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对清末民国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发展历史的系统研究极为少见,尤其是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历史。有几个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第一,中国解析几何学教学始于何时?中学为何要开设解析几何学?什么原因促使其出现?第二,数学教育制度下,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内容与课程内容是否一致?第三,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发展有什么特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学的意义以及对现今教科书的建设有什么启示?这也是本文选取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本文坚持以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原始文献与二手文献为基础的研究原则,采取系统论述与重点分析的研究思路,以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清末民国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整体发展情况作为研究主线,重点论述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历史。根据社会与教育制度的变革,以及解析几何学教学、教科书建设、教科书内容等特点,将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划分为肇始(1893-1901)、初步发展期(1902-1921)、转型期(1922-1936)和成熟期(1937-1949)四个阶段。从解析几何课程设置、出版情况、审定情况、作者群的知识背景、教科书内容与课程内容比较等方面分析不同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特征,主要围绕下面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明末清初时期,圆锥曲线随着天文历法知识从西方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方教科书纷纷传入,第一本从美国传入的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代形合参》就是其中的代表,历史意义深远,自此解析几何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国学校正式开始开设解析几何学课程,如京师大学堂、登州文会馆与四川中西学堂等。1902-1921年间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主要以翻译美国、英国与转译日本为主。解析几何学课程以大学开设为主,中学主要在高中实科一类中开设。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编写者以留学回国者与大学教师为主。该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具有以下特点:翻译版本与“坐标法”的“多样化”、章节结构差异较大、编排形式及数学符号完全西化以及高中几何教科书中出现“圆锥曲线”的内容。第二,1922年至1936年是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转型期。随着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中学正式开设解析几何学课程,随之出现大量自编解析几何学教科书、《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与《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的汉译本,教科书审定制度由国定制演变为审定制,教科书编写者队伍仍以留学归国者与大学教师为主,中学教师人数较少。此外,这一时期“课程纲要”与“课程标准”首次对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作出具体规定,自编教科书并非完全遵照课程内容编写,稍具“自由性”;汉译教科书大多译自与中国“课程标准”相近的美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直角坐标”、“圆锥曲线”在高中代数、初等几何等教科书中出现;教科书章节结构基本定型;坐标法以“直角坐标”为主,极少使用“斜坐标”等是该时期的几个重要特点。1937-1949年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已趋于成熟,中学仍开设解析几何学课程,自编教科书数量有所减少,汉译本仍以《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与《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为主,教科书编写群体中中学教师人数增加。此外,章节结构已成型;自编教科书内容相较课程内容有删减;基本统一使用“直角坐标”;“圆锥曲线”与“直线与圆”等着作出现;解析几何学题解的相继出版是该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几个显着特点。第三,对清末民国典型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进行个案研究,从教科书的作者、编写理念、内容、名词术语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圆锥曲线”的内容编排、概念表述、作图法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其内容整体安排呈现“总-分-总”、“总-分”、“分-总”三种形式。定义方式有统一定义、几何定义与代数定义,抛物线因其自身特点均为统一定义,椭圆与双曲线采用代数定义与统一定义两种定义方式,其中有的教科书以两种形式定义,也有的只使用其中一种。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以几何定义给出”圆锥曲线”统一定义,没有使用坐标法,编排极为不妥。另外,三种曲线的排序主要有两种,一是抛物线—椭圆—双曲线,二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种曲线大多采用器械与坐标定点法的作图方法。第四,清末民国时期的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整体呈现教科书的“多样化”、使用周期长、“滞后性”、自编本以平面解析几何为主等特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制度的变革是分不开的,美国数学教育制度与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对中国的解析几何教学影响巨大,解析几何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解析几何学课程是否开设、内容的难易与分配比例。此外,设置解析几何学课程不仅可以传播解析几何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函数”的思想;可以使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很好的衔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演变,为今天的教科书编写提供了经验,如:改变从“定义出发”的知识呈现方式与建立科学的教科书评价机制。本文首次从数学教育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整体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有必要论述1893-1921年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历史;首次系统论述其出版与审定情况、编写群体,尤其是课程内容与教科书内容的关系,体现编写者对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影响;首次多方面揭示不同历史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特点。

陈现征[5](2018)在《秸秆连续炭化装置的设计及有限元模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也是一种相对于化石能源来说更加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全球每年的农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秸秆资源,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秸秆处置和利用手段,大量秸秆被废弃和焚烧。秸秆炭化是一种有效的秸秆处理手段,能够将秸秆转化为可利用的固体碳。目前存在的生物质炭化设备由于种种限制因素,都没有得到大规模的产业化推广和应用。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构思研发一种自动化的秸秆连续炭化装置来解决我国秸秆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的现状。本课题以实现秸秆物料的连续炭化,研发出优质高效的秸秆连续炭化装置为目的,分别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对秸秆的国内外利用经验进行了论述,对生物质炭化设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2.对秸秆的化学组成和热裂解机理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探究了在特定加热条件下秸秆的各组成成分的转化产物。3.根据秸秆连续炭化所需的工艺条件对秸秆连续炭化装置进行了系统设计,对主要零部件进行了结构设计。利用进出料螺旋对物料的挤压自密封和机械动密封结构实现了无氧密封环境;利用炭化炉内外双螺旋结构实现了秸秆物料输送和防结碳介质回收的双通道。4.利用ANSYS软件对秸秆连续炭化装置的主要零部件进行了结构分析;对炭化炉的电磁感应加热进行了分析,并对炭化炉的温度分布和热—结构耦合进行了模拟。5.对秸秆连续炭化装置中的过滤后螺旋和机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优化,改进了结构,减小了相关零部件的变形量,使装置结构更加合理。

王卫斌[6](2017)在《基于微信的个性化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开放性平台,微信公众平台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的关注,由于其向第三方开放了API接口,所以其他任何机构都可以通过此接口搭建属于自己的微信服务平台,实现基于微信的第三方应用服务。同时为了方便第三方服务开发,微信为其提供专属开发者开发文档及相关代码,从而可以保证开发者可以顺利搭建微信平台。就目前的发展现状看,IOS、Android等主流智能手机系统都可以运行微信,并且可以免费下载相关插件及更新功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也为微信平台上运行图书馆相关服务提供发展依据。由于运行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等优势,基于微信的个性化图书管理系统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搭建微信公众平台让高校图书管理系统更好的为全校师生服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然,个性化平台不仅仅要实现图书的借阅、查询及归还功能,还应该利用微信推送信息等新功能,提供给用户新闻资讯推送、图书智能排行等全新体验,保证用户不仅可以借到自己想要的书,而且可以更好的了解图书,方便查询和阅览。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包含七方面的内容:第一,对高校的图书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对微信平台上的图书管理国内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本文的主要结构和创新点进行具体描述;第二,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针对高校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发展趋势、微信公众平台发展优势、PHP组件具体结构、SQL语言具体PHP应用及微信API接口的具体介绍等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三,对本系统的需求分析进行具体描述,通过基本功能及个性化功能两大方面进行分类叙述,指出其系统的基本需求为系统查询功能及借阅功能,其个性化功能主要包含新闻资讯功能及个性化服务功能,并对其具体功能模块的主要功能进行论述,对其主要的功能框图进行分析;第四,对本系统的设计进行描述,主要针对馆藏图书查询、已经借阅的图书查询、到期图书查询及提醒、图书借阅、图书预约、图书续借、图书借阅提醒、新闻公告、讲座与资讯及资源推荐、互动资讯、学科服务及图书推荐等个性化服务功能的具体设计进行论述,同时对其数据库设计进行论述;第五,对本系统的实现进行描述,分析相关模块的实现步骤及界面效果图,对其相关的代码进行论述;第六,对本系统进行测试,通过功能测试及性能测试两方面对本系统的功能进行测试,指出本系统是比较符合设计需求的;最后,对本系统进行总结和展望,指出其实现的基本功能,分析其不足和发展空间。总的来讲,个性化高校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在实现基本的查询及借阅功能的同时,实现其互动排行等个性化功能,满足师生的需求。

侯丽[7](2016)在《大内隆雄与伪满洲国文坛》文中提出大内隆雄1907年出生于日本南部的福冈柳川,14岁以日本移民的身份来到中国东北,39岁时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回到本土,在中国整整生活了 25年。作为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翻译家,他把生命中最为美好的年华留在了"满洲"的土地上,为东北现代文学的译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为人低调,工作勤奋刻苦,文学翻译成果长期不为文坛和批评界所瞩目;然而委实又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杰出的存在。大内隆雄来华初期,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派遣,在中国的上海读完了大学,那是1925年至1929年的事情。读书期间,他的文学才华和人生追求,受到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思潮的影响。他先后接触了创造社的成员田汉、郁达夫、和郭沫若等人,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代便有了与众不同的经历。他的左翼激进的面貌,同时也引起了日本关东军宪兵队的注意,并且成为他的整个满洲生涯中不幸的根源。回到东北以后,他依旧以一个文人的面目面对动乱的时代。先后做过《满洲评论》的编辑,发表过不少才华横溢的文章,和橘朴一起编撰过《最新满洲辞典》。如果不是时代的过失,他很可能成为伪满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作家。1932年他在以"满铁"为中心的"左翼调查事件"中被捕,旋即退出了"满铁";1933年从东京返回奉天蛰居,1935年才重新入职新京日日新闻社;那以后还曾混迹于当时满洲最大的电影制片厂"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复出以后,他基本上不再以一个文人的面貌出现,而是潜心于中日两种文字的置换,在战争结束前的大约十年的时间里,成为着名的东北现代文学的翻译家。半个世纪以后,大内隆雄的东北文学翻译业绩,才被一个叫冈田英树的日本教授找到并发掘出来。这位在日本有"伪满洲国文学研究第一人"之称的教授,对大内隆雄的整体评价是"大内隆雄的汉语能力是极为出色的,他的日语表现能力姑且不论,其翻译几乎是准确的。而且选择作品也很有眼力,如但娣《售血者》、古丁《原野》、关沫南《两船家》、爵青《废墟之书》、山丁《绿色的谷》、王秋萤《矿坑》、小松《人造绢丝》、疑迟《北荒》、袁犀《邻三人》等,都是各作家的代表作"。"我曾编过伪满洲国日译满洲中国作家作品目录,即使据那不完全的资料也可判明翻译者名字的作品有142篇,其中就有大内所译110篇。这个目录当然需要大幅补充,但仍可查明大内’一手承担’的实际情况"。冈田英树给大内隆雄的定位是"中国文学翻译家"。本论文作为后学,既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又力图有所突破,哪怕是一点点也好。因此将大内隆雄定位为东北现代文学翻译家。这个定位的意图有两点:一是用摄影的术语来表述的话,冈田先生的光圈对得不是太准,大内隆雄的实际情况,显然叫东北文学翻译家更准确些;而且作者本人也缺乏从中国的视角谈及文学翻译的魄力。二是在冈田先生的着作中,大内隆雄的研究是在《伪满洲国文学》第3编中的第3章出现的;虽然立了单独的章节来讨论这位翻译家的业绩,但毕竟是十几年前的想法了;笔者斗胆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扩展和开拓的努力。

何梦涛[8](2016)在《MOOC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日渐普及,MOOC以其大众化、开放性等特点,成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为受教育者学习提供了最新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对当前的教育体系产生较大的影响,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亦不例外。因此,研究MOOC对当前体育教育的影响,探索其相互结合的契合度,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对于推动MOOC教育以及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相关内容:第一部分,首先根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最终让学生都能从课程中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出既热爱体育锻炼又有坚实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体育全能,并为以后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其次对MOOC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MOOC的起源与发展,MOOC课程的学习特点、MOOC学习者以及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MOOC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最后对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阐述,本文采用了文献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从MOOC的背景出发,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进行探究。第二部分,从我国体育教育目标、体育教育内容、体育教育方法、体育教育评价四个方面出发,对我国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我国体育教育当前仍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从MOOC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我国体育教育与MOOC发展的契合性。具体表现为网络化学习,打破时空界限;个性化学习,满足学员差异;共享性学习,达到资源合理配置;趣味性学习,激发学习热情等方面。第四部分,在研究其结合可能性的基础上,从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培养顶尖团队,制作MOOC特色课程;加强质量监控,丰富MOOC课程资源;借鉴MOOC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探索盈利模式,实现MOOC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李威[9](2007)在《更新·嬗变 ——从城市竞争力思考天津城市更新》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历史背景下,天津市迎来了难得发展机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刚刚通过国务院的审批,制定了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规划,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天津市的城市更新也在大规模推进,城市更新已经在旧城改造的基础上逐渐向促进城市用地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等方向转变。基于此,本文从城市竞争力角度展开对天津的城市更新的研究。首先回顾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更新历程、我国旧城改造的更新历程和天津市从建卫到今天600年的更新历程。揭示当前我国城市更新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通过运用综合、比较、定量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剖析天津城市定位、经济地位、城市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并总结出当前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和竞争潜力。通过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城市竞争力的指标的关联性,从速度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三方面重点论述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更新的定量关系,最后对天津城市更新目标体系进行了重构。通过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反思天津城市更新策略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首先从学术界对天津城市更新的几点看法阐述了天津城市更新文化内涵、经济内涵和社会内涵三方面。其次,重点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角度探讨了天津市更新的现行策略,并运用更新目标指标体系对其进行了解析。最后阐述城市竞争力研究对天津市更新的启示,并对天津城市更新策略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涉及到城市经济、文化、社会中各方面问题,采用了多学科相融合的研究视角,从宏观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地论述了天津城市更新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策略。

赵慧峰[10](2007)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28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时代的发展昭示着我们要进行新的农村改革。为此,中共中央2006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和完善的重要形式,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合作经济理论的指导和规范,本选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分析工具,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和农民合作经济理论为理论依据,在对我国特别是河北省的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规律(第4~6章)、运行机制(第7~9章)和成长规律(第10~11章)。 本论文由12章组成。 第1章导论,着重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等。 第2章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对本文的概念作了基本界定,介绍了西方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并从中找到以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第3章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回顾了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和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史,并总结了若干启示。对发达国家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作了整体描述。 第4章则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从实地调查数据和发起方式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特征为由外界力量推动为主的“外生诱致性变迁”。 第5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对这一选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演进式、多样化、外生诱导型”原则和模式类型。 第6章从对保定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的实证分析入手,总结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分为起步、成长和企业化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7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对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讨论了在多元所有的复合产权结构特征下,成员资格、资本结构和债务承担等产权运行中的关键问题。 第8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分配方式的类型的现状提出

二、《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第25卷(2004) 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第25卷(2004) 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预试验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五) 研究结论
    二、正式试验
        (一) 样本量的估算
        (二) 研究对象
        (三) 诊断标准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结果
讨论
    一、试验结果分析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三) 临床疗效比较
    二、传统中医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概况
    三、传统中医对于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四、中医五神辨治缺血性中风的必要性
        (一) 前期研究基础
        (二) 中医五神学说简述
        (三) 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辨治缺血性中风的意义
    五、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的辨治
        (一) 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的病因
        (二) 基于“疾病过程论”的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病机演变
        (三) 缺血性中风魂强魄弱型的治则治法及方药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五神“魂”、“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4)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时间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
        1.2.1 时间范围
        1.2.2 “高级中学用解析几何学教科书”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肇始(1893-1901)
    2.1 解析几何学发展简介
    2.2 早期传入的解析几何学知识
    2.3 《代形合参》——中国第一本解析几何学教科书
        2.3.1 原着作者与译者简介
        2.3.2 《代形合参》的版次以及前人关于其底本的论断
        2.3.3 《代形合参》与《代微积拾级》非同一底本
        2.3.4 解析几何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
        2.3.5 《代形合参》的内容分析
        2.3.6 《代形合参》的编排特色
    2.4 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
    2.5 学校的解析几何学教学
第3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初步发展期(1902-1921)
    3.1 数学教育制度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
        3.1.1 清末新式教育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02-1911)
        3.1.2 新教育宗旨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12-1921)
    3.2 汉译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开始兴起
        3.2.1 翻译英美与转译日本教科书
        3.2.2 教科书翻译群体简介
    3.3 教科书审定制度的确立
        3.3.1 1902 -1911年教科书的审定
        3.3.2 1912 -1921年教科书的审定
    3.4 个案分析——以《温特渥斯解析几何学》为例
        3.4.1 原作者与译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3.4.3 主要内容
        3.4.4 知识呈现方式
        3.4.5 名词术语
    3.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特点分析(1902-1921)
        3.5.1 翻译版本的“多样化”
        3.5.2 教科书章节结构差异较大
        3.5.3 编排形式及数学符号完全西化
        3.5.4 坐标法使用的“多样化”
        3.5.5 高中几何教科书中渗透“圆锥曲线”内容
第4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转型期(1922-1936)
    4.1 “壬戌学制”下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
        4.1.1 “课程纲要”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1923年)
        4.1.2 “暂行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1929年)
        4.1.3 “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1932与1936年)
    4.2 “壬戌学制”下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
        4.2.1 “课程纲要”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23年)
        4.2.2 “暂行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29年)
        4.2.3 “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32与1936年)
    4.3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审定情况
        4.3.1 自编教科书的兴起
        4.3.2 汉译教科书以《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为主
        4.3.3 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4.4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编译者简介
        4.4.1 以留学回国者及大学教师为主
        4.4.2 中学教师人数较少
    4.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典型个案分析
        4.5.1 自编教科书个案——以《复兴高级中学解析几何学》为例
        4.5.2 汉译教科书个案——以《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为例
    4.6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特点分析(1922-1936)
        4.6.1 教科书章节结构基本定型
        4.6.2 自编本内容在遵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增删
        4.6.3 大多使用“直角坐标”,极少数以“斜坐标”为主
        4.6.4 高中代数、几何教科书中出现“直角坐标”、“圆锥曲线”内容
第5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成熟期(1937-1949)
    5.1 教育制度与解析几何学课程设置
        5.1.1 “修正与六年制课程标准”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41年)
        5.1.2 “修订课程标准”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48年)
    5.2 教育制度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
        5.2.1 “修正与六年制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41年)
        5.2.2 “修订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48年)
    5.3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审定情况
        5.3.1 自编教科书数量略有减少
        5.3.2 汉译《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数量增加
        5.3.3 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5.4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编译者简介
        5.4.1 以大学教师为主
        5.4.2 中学教师人数增加
    5.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典型个案分析
        5.5.1 自编教科书个案——以《新中国教科书高级中学解析几何学》为例
        5.5.2 汉译教科书个案——以《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为例
    5.6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特点分析(1937-1949)
        5.6.1 教科书章节结构成型
        5.6.2 自编教科书内容相较课程标准有删减
        5.6.3 基本统一使用“直角坐标”
        5.6.4 “圆锥曲线”、“直线与圆”等着作出现
        5.6.5 解析几何学题解大量出现
第6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内容的演变
    6.1 研究对象
    6.2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内容编排的比较
        6.2.1 “圆锥曲线”内容在教科书中的整体编排
        6.2.2 “圆锥曲线”中知识点的编排
    6.3 解析几何教科书中“圆锥曲线”概念表述之演变
        6.3.1 “圆锥曲线”概念定义方式之演变
        6.3.2 “抛物线”概念定义方式之演变
        6.3.3 “椭圆”概念表述方式之演变
        6.3.4 “双曲线”概念表述方式之演变
        6.3.5 “圆锥曲线”及其概念编排形式之比较
    6.4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作图法之比较
    6.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特点分析
        6.5.1 关于“圆锥曲线”的定义问题
        6.5.2 抛物线、椭圆与双曲线的排序问题
        6.5.3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给出方式与出现的时间问题
        6.5.4 “极坐标”与“圆锥曲线”的编排顺序问题
第7章 结论
    7.1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整体特点
        7.1.1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多样化
        7.1.2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滞后性”
        7.1.3 自编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以平面解析几何为主
        7.1.4 解析几何学教辅的出现对教科书的补充
        7.1.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选择与编排的特点
    7.2 影响解析几何学教科书演变的主要因素
        7.2.1 外部因素
        7.2.2 内部因素
    7.3 清末民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与启示
        7.3.1 清末民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意义
        7.3.2 清末民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启示与借鉴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秸秆连续炭化装置的设计及有限元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国内外秸秆利用经验
        1.1.1 保护性耕作
        1.1.2 秸秆发电
        1.1.3 秸秆饲料
        1.1.4 秸秆的热化学转化
        1.1.5 秸秆的水解转化
    1.2 生物质炭化设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2 秸秆的化学结构组成和热裂解机理
    2.1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组成和热裂解机理
        2.1.1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2.1.2 纤维素的热裂解机理
    2.2 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组成和热裂解机理
        2.2.1 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2.2.2 半纤维素的热裂解机理
    2.3 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组成和热裂解机理
        2.3.1 木质素的化学结构
        2.3.2 木质素的热裂解机理
    2.4 秸秆连续炭化装置的特点和工艺要求
        2.4.1 秸秆连续炭化装置的特点
        2.4.2 秸秆连续炭化装置需要满足的工艺要求
3 秸秆连续炭化装置的系统设计
    3.1 秸秆连续炭化装置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
        3.1.1 秸秆连续炭化装置的设计思路
        3.1.2 秸秆连续炭化装置的工作原理
    3.2 秸秆连续炭化装置的结构设计
        3.2.1 秸秆进料组件的设计
        3.2.2 炭化炉组件的设计
        3.2.3 炭化物出料组件的设计
4 有限元模拟分析
    4.1 有限单元法和ANSYS软件简介
    4.2 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分析
        4.2.1 进料螺旋的结构分析
        4.2.2 炭化炉物料输送外螺旋结构分析
        4.2.3 过滤后螺旋结构分析
        4.2.4 防结碳介质回收内螺旋结构分析
        4.2.5 机架的结构分析
    4.3 炭化炉电磁加热分析
    4.4 炭化炉的温度分布
    4.5 炭化炉的热-结构耦合分析
5 秸秆连续炭化装置的结构优化
    5.1 过滤后螺旋结构的优化
    5.2 机架结构的优化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微信的个性化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关键理论及相关开发工具
    2.1 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概述
    2.2 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
    2.3 PHP组件的体系结构
    2.4 SQL语言在PHP中的应用
    2.5 微信公众平台的API接口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微信的个性化高校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
        3.2.1 基本功能性需求
        3.2.2 系统个性化功能需求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4 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微信的个性化高校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4.2 系统架构设计
    4.3 系统功能结构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4.4.2 数据库表关系设计
        4.4.3 系统基本功能类图
    4.5 业务功能设计与实现
        4.5.1 查询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5.2 借阅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5.3 新闻公告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5.4 个性化服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系统功能测试
    5.3 用户测试
    5.4 功能测试结果展示
    5.5 性能测试
    5.6 测试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大内隆雄与伪满洲国文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一) 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二) 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左翼文艺思潮的最初影响
    第一节 大内隆雄满洲人生的一个重要背景
        一、从东亚同文书院说起
        一、左翼思想与大内隆雄的满洲人生
    第二节 与中国左翼文人的交往
        一、剧作家田汉的学养
        二、小说家郁达夫的才华
        三、学者郭沫若的内涵
第二章 伪满洲国文坛上的大内隆雄
    第一节 伪满洲国的文坛面貌
        一、一个畸形的文学产儿
        二、日本学界的整体定位
    第二节 大内隆雄的文学宿命
        一、异乡漂泊的动荡与不安
        一、文人生涯的声响与色彩
第三章 东北现代文学的翻译活动
    第一节 在时代的机遇面前
        一、两种文字置换的动因
        二、潜心工作的执着与乐趣
    第二节 翻译活动的最大亮点
        一、《原野》与《蒲公英》的译介价值
        二、单行本的传世意义
    第三节 大内隆雄的翻译风格
        一、殖民统治下的人文追求
        二、时代印记里的误读和缺憾
第四章 大内隆雄的其他文学活动
    第一节 卖文为生的诸多苦衷
        一、《满洲文学二十年》的问世
        二、关于"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第二节 文人面目的整体显现
        一、《满洲评论》的编辑生涯
        二、在伪满的中日期刊之间
第五章 满洲人生的低谷
    第一节 大内隆雄人生的困顿岁月
        一、无可规避的灾难
        二、被捕全过程鸟瞰
    第二节 日本战败与大内隆雄
        一、东北现代文学翻译的终结
        二、大内隆雄的历史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内隆雄年谱
附录二: 大内隆雄译作系年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MOOC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我国当前体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2.1.1 我国体育教育目标改革现状
        2.1.2 我国体育教育内容改革现状
        2.1.3 我国体育教育方法改革现状
        2.1.4 我国体育教育评价改革现状
    2.2 我国体育教育当前仍存在的问题
        2.2.1 体育教育目标忽视了终身体育的思想
        2.2.2 体育教师内容陈旧
        2.2.3 体育教育方法单一
        2.2.4 体育教育评价片面
3 MOOC特点与我国体育教育的契合性分析
    3.1 网络化学习,打破时空界限
    3.2 个性化学习,满足学员差异
    3.3 共享性学习,资源合理配置
    3.4 趣味性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4 MOOC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实施策略
    4.1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4.2 培养顶尖团队,制作MOOC特色课程
    4.3 加强质量监控,丰富MOOC课程资源
    4.4 借鉴MOOC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4.5 探索盈利模式,实现MOOC可持续发展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更新·嬗变 ——从城市竞争力思考天津城市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1.3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1.2 课题研究概况
        1.2.1 城市更新研究概况
        1.2.1.1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更新理念的发展过程
        1.2.1.2 我国城市更新理念的发展过程
        1.2.1.3 目前我国城市更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1.2.2 城市竞争力研究概况
        1.2.2.1 国外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情况
        1.2.2.2 我国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情况
        1.2.2.3 本课题主要借鉴的城市竞争力体系
    1.3 研究的创新
        1.3.1 角度的创新
        1.3.2 访法的创新
        1.3.3 观点的创新
    1.4 概念的界定
        1.4.1 “城市”的界定
        1.4.2 “更新”的界定
    1.5 研究的方法
        1.5.1 综合分析的方法
        1.5.2 比较分析的方法
        1.5.3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5.4 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5.5 辩证分析与系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6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天津城市更新的历程
    2.1 建国前天津城市更新的历程(1404~1949 年)
        2.1.1 天津城市地位的奠定——从建卫至第一次鸦片战争(1404~1840 年)
        2.1.1.1 天津建卫
        2.1.1.2 城市功能的更新——军事防卫和港口商贸功能
        2.1.1.3 城市构成因素的更新——主要建筑物
        2.1.1.4 城市边界的更新——建成区边界
        2.1.2 租界区建设和河北新区——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1840
        2.1.2.1 城市空间的界定之一——租界区
        2.1.2.2 城市空间的界定之二——河北新区
        2.1.3 近代城市的建设与拓展——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天津解放(1919~1949)
        2.1.3.1 城市空间的拓展——疏浚海河泥沙,吹垫洼地
        2.1.3.2 城市空间拓展的规划界定——近代天津第一个城市规划
        2.1.3.3 城市设施的更新——大规模城市建设
        2.1.3.4 城市构成因素的更新——西洋建筑
        2.1.4 总结
    2.2 建国后天津城市更新的历程(1949~今)
        2.2.1 第一个阶段——调整过渡期(1949~1975 年)
        2.2.1.1 城市功能的完善——建设新村和工业区
        2.2.1.2 城市空间的拓展——发展卫星城
        2.2.2 第二个阶段——震后恢复期(1976~1984 年)
        2.2.3 第三个阶段——旧区改造开始期(1985~1990 年)
        2.2.3.1 改造的动因
        2.2.3.2 改造的依据和措施
        2.2.3.3 改造后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引发的问题
        2.2.4 第四个阶段——建成区再开发期(1991~2000 年)
        2.2.4.1 再开发的依据和措施
        2.2.4.2 再开发的模式
        2.2.4.3 该时期城市更新特征提炼
        2.2.5 第五个阶段——综合开发改造期(2000 年~今)
        2.2.5.1 综合开发改造的背景
        2.2.5.2 综合开发改造的模式
        2.2.5.3 该时期城市更新特征提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津城市竞争力研究
    3.1 缘起——天津市的城市定位
        3.1.1 天津市城市定位的历史演变与特征评析
        3.1.1.1 城市定位的演变过程
        3.1.1.2 从城市竞争力角度对城市定位的诠释
        3.1.1.3 目前的城市功能定位——我国北方经济中心
    3.2 延展——天津市的经济地位
        3.2.1 近代天津市雄厚的经济基础
        3.2.1.1 城市地位的确立(1404~1840 年)
        3.2.1.2 近代工商业港口贸易城市(1840~1900 年)
        3.2.1.3 近代多功能中心城市初步形成(1900~1927 年)
        3.2.1.4 区域性多功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1927~1937 年)
        3.2.2 当前天津市的经济地位
        3.2.2.1 经济发展阶段
        3.2.2.2 经济综合实力
        3.2.3 总结
    3.3 核心——天津市的城市竞争力
        3.3.1 2002~2006 年度天津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析
        3.3.2 2004 年度天津城市竞争力评析
        3.3.2.1 综合竞争力
        3.3.2.2 分项竞争力
        3.3.2.3 竞争优劣势
        3.3.3 2005 年度天津城市竞争力评析
        3.3.3.1 综合竞争力
        3.3.3.2 分项竞争力
        3.3.3.3 竞争优劣势
        3.3.4 2006 年度天津城市竞争力评析
        3.3.4.1 综合竞争力
        3.3.4.2 分项竞争力
        3.3.4.3 竞争优劣势
        3.3.5 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3.3.5.1 与北京比较
        3.3.5.2 与上海比较
        3.3.5.3 与香港比较
    3.4 深入——天津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3.4.1 发展基础:天津市的竞争优势
        3.4.1.1 整合基础设施资源是迎接天津设施竞争力挑战的保证
        3.4.1.2 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是保持天津人才竞争力优势的关键
        3.4.1.3 发展经济区位优势是提升天津区位竞争力战略的核心
        3.4.1.4 其他竞争优势
        3.4.2 当前形势:天津市的竞争劣势
        3.4.2.1 天津文化竞争力的导向作用有待增强
        3.4.2.2 天津制度竞争力的保障作用有待提高
        3.4.2.3 天津城市开放度竞争力的软硬件条件欠缺
        3.4.2.4 其他竞争劣势
        3.4.3 未来趋势:天津市的竞争潜力
        3.4.3.1 环境资源承载力是城市竞争的潜力
        3.4.3.2 城市环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3.5 影响天津城市竞争力关键因素指标体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更新关系的研究
    4.1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更新的关联性
        4.1.1 影响机制
        4.1.2 主体要素
        4.1.3 评价体系
    4.2 从速度竞争力看城市更新的动因
        4.2.1 速度竞争力的含义及指标
        4.2.2 速度竞争力是城市经济增长的直接表现
        4.2.3 天津城市更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4.3 从结构竞争力看城市更新的对象
        4.3.1 结构竞争力的含义及指标
        4.3.2 结构竞争力对天津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启示
        4.3.3 结构竞争力促进天津城市功能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4.3.3.1 天津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4.3.3.2 城市更新促进城市功能转型
    4.4 从质量竞争力看城市更新的目标
        4.4.1 质量竞争力的含义及指标
        4.4.2 质量竞争力对天津城市生活质量的启示
        4.4.3 天津城市更新应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为目标
        4.4.3.1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
        4.4.3.2 城市生活质量是城市价值的核心
        4.4.3.3 居住质量是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4.4.3.4 天津城市更新要重视居住质量
    4.5 城市更新目标体系的建构
        4.5.1 城市更新目标体系建构的原则
        4.5.2 城市更新目标框架及指标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重视角下的天津城市更新策略
    5.1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天津城市更新
        5.1.1 城市更新的文化内涵——“风貌”保护区的保护
        5.1.1.1 天津风貌保护区的历史演变
        5.1.1.2 天津名城保护规划的动态比较
        5.1.1.3 保护区“保护”的类型与模式
        5.1.2 城市更新的经济内涵——土地利用率与开发强度
        5.1.2.1 提高土地利用率
        5.1.2.2 控制中心城区土地开发强度
        5.1.3 城市更新的社会内涵——各主体因素作用机制
        5.1.3.1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5.1.3.2 限定开发商的开发条件
        5.1.3.3 增强公众参与力度
        5.1.3.4 强化专家的技术权威
    5.2 从现行策略角度看天津市土地利用结构更新
        5.2.1 现行策略之上的政策与体制
        5.2.1.1 土地使用制度
        5.2.1.2 土地储备制度
        5.2.2 现行策略之外的规律与趋势
        5.2.2.1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5.2.2.2 用地结构的调整
        5.2.3 策略一——解放北路金融城规划和商业性公共设施用地的更新
        5.2.3.1 商业性公共设施用地更新的动因
        5.2.3.2 金融城规划的动因
        5.2.3.3 金融城规划的概况
        5.2.3.4 金融城规划的思考
        5.2.4 策略二——工业东移战略和工业用地的更新
        5.2.4.1 工业东移战略的动因
        5.2.4.2 工业东移战略的概况
        5.2.4.3 工业东移战略的思考
        5.2.5 策略三——绿色家园规划和绿地用地的更新
        5.2.5.1 绿地用地更新的动因
        5.2.5.2 绿色家园规划的概况
        5.2.5.3 绿色家园规划的评价
        5.2.6 策略四——平房拆迁和居住用地的更新
        5.2.6.1 居住用地更新的动因
        5.2.6.2 住宅质量与居住用地的演变
        5.2.6.3 平房拆迁的概况与评价
        5.2.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综合分析
    5.3 城市竞争力角度对天津城市更新现行策略的评价
        5.3.1 效益性层面
        5.3.1.1 更新拉动经济增长
        5.3.1.2 更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5.3.1.3 更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5.3.1.4 更新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
        5.3.1.5 更新缺乏对文化遗产及文化生活质量的关照
        5.3.2 公平性层面
        5.3.2.1 更新增大了生活(居住)质量差距
        5.3.2.2 更新缺乏社会协调机制
        5.3.3 景观性层面
        5.3.3.1 更新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
        5.3.3.2 更新缺乏对建筑环境的认知
        5.3.3.3 更新缺乏对城市特色的认知
    5.4 城市竞争力研究对天津城市更新的启示
        5.4.1 城市更新规划体系的完善
        5.4.1.1 理论体系的结合
        5.4.1.2 定量指标的完善
        5.4.2 城市发展与竞争目标的重构
        5.4.2.1 城市地位的判定
        5.4.2.2 城市发展的目标
        5.4.2.3 城市发展的关键
        5.4.3 城市更新对象的战略转移
        5.4.3.1 发挥潜在优势
        5.4.3.2 突出城市特色
        5.4.3.3 优化城市空间
    本章小结
结语 天津城市更新策略的展望
    1 制定系统的城市更新规划和相关政策
    2 建立面向公众的社会评价机制
    3 实施生态环境更新策略
    4 深化土地使用的兼容性研究
    5 加强与滨海新区的功能互补
    6 注重城市空间承载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10)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及论文框架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价
        1.4.1 国外合作社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4.3 有关国内外研究评价
    1.5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对象和样本
        1.5.3 主要创新点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合作、合作社与合作制
        2.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2 西方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
        2.2.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2.2.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理论
    2.3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社思想
        2.3.2 列宁斯大林的合作社思想
        2.3.3 毛泽东有关合作经济的思想
        2.3.4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小结
3 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3.1.1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3.1.2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3.1.3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长盛不衰的启示
    3.2 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3.2.1 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
        3.2.2 改革开放后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3 回顾合作社发展史的若干启示
        3.3.1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怎样对待农民问题
        3.3.2 合作社的特点
        3.3.3 家庭经营在合作经济中的作用
    3.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3.4.1 总体数量稳中有升但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
        3.4.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多样
        3.4.3 管理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3.4.4 行业分布依托区域主导或特色产业、服务领域专业化
        3.4.5 由盲目组建向有序发展转变
        3.4.6 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满意度
        3.4.7 中央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但地方政府行动滞后
        3.4.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3.5 小结
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和制度变迁特征
    4.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
        4.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制度基础
        4.1.2 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社会条件
        4.1.3 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市场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经济条件
        4.1.4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尖锐矛盾激发了农民合作的需求
        4.1.5 农产品的市场特性是其产业基础
    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特征
        4.2.1 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
        4.2.2 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特征
    4.3 小结
5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
    5.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选择面临的问题
        5.1.1 “依赖现有制度路径”和“自发重组”之间的选择
        5.1.2 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的选择
        5.1.3 “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选择
    5.2 本章小结与结论
        5.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
        5.2.2 结论
6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
    6.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析
        6.1.1 初期的自发组织阶段
        6.1.2 中期的快速发展和逐渐解散阶段
        6.1.3 进入21世纪以来的稳定发展阶段
    6.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分析
        6.2.1 起步阶段
        6.2.2 成长阶段
        6.2.3 企业化阶段
    6.3 本章讨论及总结
        6.3.1 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阶段的判断
        6.3.2 关于“规范化”和“紧密型联合”问题
        6.3.3 关于企业化问题
7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
    7.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现状
        7.1.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结构现状
        7.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组织形式现状
    7.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的构建
        7.2.1 合作社社员资格与产权安排
        7.2.2 合作社资本结构与产权安排
        7.2.3 合作社的债务承担问题
    7.3 小结
8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
    8.1 中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益分配机制现状
        8.1.1 多样性
        8.1.2 不规范性
        8.1.3 制度约束有待完善
    8.2 中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益分配机制原则
        8.2.1 遵守国际合作社联盟规定的利益分配机制原则
        8.2.2 适合中国国情原则
    8.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方式类型
        8.3.1 社员按不同身份区别对待
        8.3.2 理事会成员与社员区别对待
        8.3.3 分配比例基本固定,以利润返还为主、股利分红为辅
        8.3.4 分配比例固定,以股利分红为主、利润返还为辅
        8.3.5 总结及讨论
    8.4 政策建议
        8.4.1 出台统一的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合作社利益分配行为
        8.4.2 制定相关会计制度,培训合作社会计人员
        8.4.3 加强监督机制
    8.5 小结
9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
    9.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9.1.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分析
        9.1.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9.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设计
        9.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9.2.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的设计
        9.2.3 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设置
    9.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监管机制
        9.3.1 风险监管机制的目标
        9.3.2 风险监管机制的构建
    9.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文化建设
        9.4.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结构
        9.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
        9.4.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对策
    9.5 小结
10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分析
    10.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理分析
        10.1.1 运行机理分析模型及其运算
        10.1.2 分析
        10.1.3 主要结论
    10.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外部经济行为分析
        10.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行为
        10.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源配置行为
        10.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规避行为
    10.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
        10.3.1 经营绩效
        10.3.2 市场效率
    10.4 小结
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评价及其实证分析
    1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分析
        11.1.1 外部影响因素
        11.1.2 内部影响因素
    1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分析
        11.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11.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
        11.2.3 河北省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证分析
    11.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对策
        11.3.1 开拓市场
        11.3.2 扩大规模
        11.3.3 使用和推广新技术
        11.3.4 培养组织成员的合作能力
        11.3.5 政府对于农民合作事业的扶持
    11.4 小结
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研究
    1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12.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策的战略选择
        12.2.1 战略选择
        12.2.2 几个重要政策的把握
        12.2.3 不同成长阶段采取的不同政策
    1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建议
        12.3.1 提供制度供给
        12.3.2 政府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领域
结束语
    1. 主要结论
    2. 对策建议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1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一、个人墓本情况
    二、在读博士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发表文章

四、《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第25卷(2004) 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D]. 龚滔.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李甲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调查[J]. 曲晓燕,李云泉. 暨南史学, 2020(01)
  • [4]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研究[D]. 张美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5]秸秆连续炭化装置的设计及有限元模拟分析[D]. 陈现征.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6]基于微信的个性化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卫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7]大内隆雄与伪满洲国文坛[D]. 侯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8]MOOC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改革问题研究[D]. 何梦涛. 成都体育学院, 2016(03)
  • [9]更新·嬗变 ——从城市竞争力思考天津城市更新[D]. 李威. 天津大学, 2007(04)
  • [10]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D]. 赵慧峰.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1)

标签:;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第25卷(2004)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