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人工授精技术在大连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狐狸人工授精技术在大连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狐人工授精技术在大连推广应用取得好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聂子涵[1](2021)在《蓝狐母系起源及谱系重建》文中认为蓝狐是由野生北极狐(Vulpex lagopus)选育而成的圈养品种,是我国重要的毛皮经济动物之一。目前,国内蓝狐养殖业中存在繁殖种群谱系不清和遗传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这容易导致引进种兽繁育的后代逐年退化,造成对国外种源严重依赖的局面。因此本研究利用线粒体DNA(D-Loop区和Cyt b基因)和微卫星(Canine ISAG STR Parentage Kit犬科试剂盒)2种分子标记对蓝狐繁育种群进行母系追踪(N=122只)与亲权鉴定(N=53只),以此为基础辅助繁殖种群的扩繁、科学管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结合已发表的野生、国外圈养北极狐种群同源序列的单倍型数据进行母系追踪,结果显示繁育蓝狐种群仅有1种单倍型,血统单一,与瑞典养殖种群、西伯利亚野生种群亲缘关系密切。2.从复合的犬科动物微卫星试剂盒中筛选出11个高度多态性的位点,共检测出6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09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3.24个(2.34~4.86个),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62(0.51~0.77);平均期望杂合度是0.68(0.58~0.81),平均观察杂合度是0.65(0.20~0.88)。利用这11个微卫星位点可以对蓝狐种群进行单亲亲权鉴定,累计排除概率达0.9999,并为11只仔狐成功找到生物学父亲。3.9只母狐采用“A-B-A”方式进行配种,其后代中随机选取的11只仔狐,真父为B种公狐的子代有7只(64%),这说明母狐经二次输精后成功受孕的概率较高。人工的配种模式下同一窝仔狐有时会出现多重父权的现象。

郑艳艳[2](2020)在《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技术以微观和宇观为取向的发展趋势,使其逐渐超越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并在技术实践中给人、自然与社会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困扰着人们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判断和认知。那么,我们能否理解以及如何理解超越人类经验直观的现代技术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引发的伦理问题,这是现代技术的当代发展给技术伦理问题研究带来的挑战。作为一种超越实证方法的精神科学,诠释学以人类“理解性”的精神活动为对象,是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尤其是哲学诠释学将理解视为此在的生存方式,是历史与现在、自我与他者、陌生与熟悉的汇合或融通,其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实践智慧”等基本范畴的阐释为人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引发的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前理解”作为形成理解的必要前提是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即在效果历史中反思前见,对前见进行一次再启蒙,形成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风险的“完满性”的前把握。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奠基于一定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通过“时空距离”生成意义、存异求同,并在“效果历史”中达到澄明境界。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是形成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前提,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开启了实现理解之可能性。在既有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技术境遇之间,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看似不可逾越的“时空距离”,但实际上它是我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具有积极的因素。“时间距离”可以过滤和筛选掉招致误解的关于现代技术伦理问题的“假的前见”,在新技术境遇下展示出筹划伦理问题的新的意义因素;“空间距离”可以促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的现代技术伦理观念在沟通中存异求同,即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达到理解。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澄明,就是把对技术伦理的反思从外向型的“技术评估”转向内向型的“技术伴随”,即从技术设计开始“伴随”技术发展的始终,彰显其整体性、情境性和前瞻性,从“人—技术—世界—历史”的关系统一体出发,建构一种历史的、动态的、情境的、健康和谐的人—技术关系。“视域融合”作为深化理解的基本途径是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即通过在更广阔的视域中重新审视技术实践中不同的视域,构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中心的视域互构共生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在技术实践的现实语境下,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奠基于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和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基础,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开始的情感动因,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进行的有效途径,三者彼此渗透,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其次,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在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维度上展开,历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因时间距离所导致的具体技术实践与既有伦理要求之间的视域冲突,以使技术伦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各类视域中不断的融合与扬弃,发展一种具有伦理前瞻性和整体性的技术;共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由空间距离所造成的现代技术伦理多元主体间的视域对抗,以促进相关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道德秩序。最后,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呈现为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以及伦理的生活世界的构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直接效果是技术和伦理的视域都得到了扩大和拓展,不但凸显了技术的伦理功能,也开拓了伦理的物转向,但其最终旨归是构建伦理的生活世界,技术只有在生活世界之中才能显示其价值,伦理只有从生活世界缘起才能彰显其意义。“实践智慧”作为理解的内在要素和真正本质为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通过诠释学的自我思考召唤实践智慧以引导人们创新并负责任地应用技术,以构建一种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实践智慧作为一种应对具体情境的理智能力,强调具体情境的优先性,有助于妥善处理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之间的张力问题。实践智慧以理论指向与情境分析的沟通与交融为进路,既消解了理论与现实、伦理原则与技术实践之间的张力,又使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也丰富并扩充了自身的内容。其次,实践智慧作为对善的谋划和审慎,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为合乎“中道”的探索,有助于消解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合理地把握技术发展的“中道”以避免其产生危害人类的严重后果,抑或如何对技术可能的后果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境况进行理性选择的过程,涉及的是实践智慧对“中道”的探索,表现为明辨度量分界和审时度势的能力。第三,实践智慧作为一种理性反思能力离不开实践主体,通过内化为现代技术实践主体伦理意识的自觉,实践智慧有助于弥合认识与实践之间的逻辑距离。以人的现实实践为目的诠释学,通过实践智慧的理性反思将人的认识与实践联结起来,形成并实际地体现于人的理解和实践过程,沟通了存在于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并为其联结注入了自觉的内涵。对于技术活动的实践主体而言,实践智慧有助于使科学技术活动的合伦理性内化为其伦理意识的自觉,这既符合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融伦理价值于科技工作者行为之中的重要诉求。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诠释学的理论成果对现代技术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从诠释学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和“实践智慧”等基本理论出发研究现代技术伦理问题,阐明了人类理解超越日常经验、困扰人类认知的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不但为技术伦理学的研究增添了新视角、丰富了其理论内涵,而且为消解传统技术伦理的理论局限,构建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指明了方向。在实践层面,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进行诠释学思考可以引导我们在效果历史中对既有的前见进行理性反思,在“对谈”中关照多元主体间复杂的价值诉求,并让古老的实践智慧照鉴未来,从而使现代技术在承载人类命运的同时关涉人类的幸福,进而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技术健康发展的实质。

孙思怡[3](2020)在《冻亡精子及其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子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人工授精作为一种重要的繁殖技术,其在畜牧生产及濒危动物保护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鉴于人工授精技术的成熟性和众多优点,近年来在畜牧生产中使用人工授精的比例急剧增加,在养猪业中尤为明显。目前,养猪业中使用17℃保存猪精液子较为常见,研究多围绕稀释液配方的改良开展,如添加抗氧化剂以及精子质膜保护剂等方面。然而,关于保存过程中的死亡精子及渗出物的不利因素的探究较少。本试验通过对比各试验组保存效果的差异,探究冻亡精子及其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子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后续17℃保存及冷冻保存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各设计5个试验组。试验A按待测精子数分别添加不同比例冻亡精子(即对照组、A1、A2、A3、A4:添加0、10%、25%、50%、75%冻亡精子),试验B按待测精液体积分别添加不同比例冻亡精子溶出物(即对照组、B1、B2、B3、B4:添加0、10%、25%、50%、75%冻亡精子溶出物)。将各试验组置于17℃环境下保存,在不同的时间检测猪精子活率、平均路径速度等精子质量参数以及精液中p H值、T-AOC,MDA含量、线粒体活性、质膜完整率。试验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照组的精子活率、平均路径速度、直线速度、曲线速度等精子质量参数均显着优于A4组(P<0.05)。对照组与A1组的精子活率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与A1组、A2组的平均路径速度、直线速度、曲线速度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综合试验数据说明50%、75%冻亡精子对猪精子的运动参数有显着不利影响,10%和25%的冻亡精子对猪精子的运动参数无显着不利影响。(2)A3组和A4组的精子活力、T-AOC、线粒体活性、质膜完整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A1组、A2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综合试验数据说明50%和75%冻亡精子对猪精子的活力、T-AOC、线粒体活性、质膜完整率均有显着不利影响。(3)B3组和B4组的精子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B2组、B3组和B4组的平均路径速度、直线速度、曲线速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试验数据说明50%和75%冻亡精子溶出物对猪精子的活率有显着不利影响,25%、50%和75%冻亡精子溶出物对猪精子平均路径速度、直线速度均有不利影响。(4)B3组和B4组的精子活力、T-AOC、线粒体活性、质膜完整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B1组、B2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综合试验数据说明50%和75%冻亡精子溶出物对猪精子的活力、T-AOC、线粒体活性、质膜完整率均有不利影响。当冻亡精子及其溶出物的添加量达到25%时,开始对精子保存产生不利影响,当达到50%开始冻亡精子及其溶出物氧化代谢产生大量氧化物,各指标均出现极为显着的差异。本试验通过探究冻亡精子及其溶出物对精子质量的影响,以期为猪精液17℃保存及冷冻保存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为后续找到并切断影响精子保存质量的途径提供前期数据支持,为更好地提高精子保存质量打下基础。

朱文彬[4](2020)在《鳙群体遗传与生长性状评估及早期发育转录组分析》文中指出鳙(Hypophthamichthys nobilis)是我国江、河、湖、库等大水面水体中特有的半洄游性鱼类,为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是我国传统淡水养殖对象,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本研究收集了9个鳙群体,分别来自包括4个国家级原种场鳙群体(湖北石首、湖南长沙、江西瑞昌和江苏邗江)、2个省级良种场亲本群体(江苏漕湖和广西玉林)和3个长江江段捕捞群体(镇江、张家港和常熟),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结合群体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和转录组学,从遗传变异分析、遗传参数估计、选育效果评估和早期生长发育转录组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构建选育基础群体,并开展不同杂交组合子代的遗传评估,获得优质杂交组合,同时结合转录组分析结果,制定鳙遗传改良技术方案。具体结果如下:1.鳙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利用mt DNA D-Loop区序列,对鳙群体开展遗传变异分析。在共计401条D-loop序列(939bp)中共检测到37个变异位点(不含插入/缺失变异),4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介于0.665—0.905。群体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介于0.0034—0.0068,结合遗传聚类分析,发现长江下游捕捞群体与中下游原种群体遗传距离较近,石首和美国群体与其它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远;其中,珠江流域玉林群体及美国群体与长江流域中游群体(长沙群体)遗传距离相对较近。分子方差分析及和遗传固定指数(FST)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6.58%,遗传差异极显着(P<0.01),两两群体间遗传分化多数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分化(P<0.05)。采用15个微卫星标记结合荧光修饰及毛细管电泳分型技术,对鳙9个群体开展遗传变异分析,各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Na)介于7~19个(平均13.5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介于1.78~9.05个(平均4.54个),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介于0.40~0.88(平均值0.70)。群体水平遗传多样性参数比较发现,9个群体在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水平的差异不明显,群体的平均表观杂合度(Ho)介于0.69~0.75,期望杂合度(He)介于0.70~0.74。基于群体间Nei’s遗传距离及UPGMA聚类树结果显示,长江下游的捕捞群体和原种群体间遗传距离较近并先聚类,然后与珠江水域(玉林)、长江中游群体(长沙)和上游群体(石首)聚类。根据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遗传距离等的热图分析发现,长江中上游群体及珠江水系玉林群体与下游群体的遗传差异相对更大。对个体的遗传结构分析也发现,长江中上游群体(石首)的遗传结构相对独立,与其它群体内样本的遗传结构差异较大;玉林群体的个体与长沙和瑞昌群体的遗传结构较为相似。研究表明,长江流域鳙的种质资源呈现较高的遗传变异,且近年来的捕捞群体维持了水域内种质资源的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可为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较为丰富的遗传物质基础。2.鳙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采用两个国家级原种场亲本群体(石首和邗江)构建选育基础群体,对2个群体进行群体繁殖(组1)和人工授精(组2)实验,并分别采集672尾30日龄鱼苗,用于开展早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分析。通过微卫星标记分别鉴定了其中628和660尾个体的亲本来源,并依此获取群体双列杂交的信息;亲本对应子代贡献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在2个繁殖组中,体重和体长在家系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在组2中,体重和体长在交配设计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此外,杂交组合的2个生长性状均呈现出中亲杂种优势(0.39-7.64%),其特殊配合力也均为正值(0.01-0.02)。基于动物模型和限制性最大似然法,鳙30日龄体重和体长的遗传力估值分别为0.47和0.49,且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体重和体长间存在极显着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P<0.01),分别为0.89和0.83。采用两个国家级原种场亲本群体(石首和邗江)进行群体繁殖(组1)和人工授精(组2),待子代生长至10月龄时,随机从组1和组2中各采集1000尾,剪尾鳍进行亲子鉴定,并测量主要生长性状,用于遗传参数等研究。通过亲子鉴定,组1和组2分别鉴定958尾和914尾,鉴定率均超过90%。组1和组2的体重变异系数均最大,分别为15.91%和15.39%,体长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5.57%和4.63%。组1中不同交配设计对体重、体长、头长、体高和体厚5个生长性状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组2中不同交配设计对体重、体长、头长、体高4个生长性状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而对体厚性状影响不显着(P>0.05)。组1和组2中的HJ×SS组合子代的体重、头长和体厚的均值在4个组合中最大;组1和组2内杂交子代的5个生长性状均存在中亲优势,组2内HJ×SS组合杂交子代的5个生长性状均存在超亲优势,所有杂交子代的特殊配合力也均为正值(0.01-0.02)。基于动物模型和限制性最大似然法,鳙10月龄体重、体长、头长、体高和体厚的遗传力估值分别为0.25、0.25、0.17、0.23和0.09,均达到显着水平(P<0.01)。两性状间遗传相关最大为体重和体厚(0.97),最小为体重和头长(0.79);两性状间表型相关最大为体长和体重(0.85),最小为体厚和头长(0.42)。研究表明,通过家系构建和群体杂交,可以获得具有生长优势的鳙鱼苗,鳙30日龄和10月龄生长性状均具有较高选育潜力,杂交组合表现出杂种优势,可作为优质育种材料开展鳙的遗传改良。3.鳙选育系的生长性能评估为进一步评估鳙选育系的生长性能,在广西开展了鳙选育系和广西本地鳙的生产性对比试验,分别在2018年9月、12月和2019年5月对2个品系鳙的生长性状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试验期间鳙选育系的个体在生长性能上表现较优,鳙选育系和本地鳙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908g/d和0.858g/d;养殖初期进行个体标记时,鳙选育系体重变异系数大于本地鳙的体重变异系数,而后期两次抽样中,鳙选育系的体重变异系数显着小于本地鳙(P<0.01),说明鳙选育系的个体规格在养殖过程中比本地鳙更趋于一致;鳙选育系的体长、头长、体高、体厚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体重与体长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40,其次是头长和体长为0.938,体高和头长最低为0.750。4.鳙早期生长发育转录组分析鱼类生长发育过程中,早期生长发育是其生活史的一个关键过程,本研究对鳙的6个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旨在了解鳙早期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通过无参转录组拼接获得了76573个参考转录本,平均长度为1768bp。其中,有41742个(54.54%)转录本获得有效功能注释,另有59014个微卫星(SSR)位点被鉴定。此外,在相邻发育阶段的比较中观察到30199个差异表达的转录本(DETs),通过6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序列聚类分析模拟了9种表达模式。在DS1期(囊胚期)后,转录本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DETs数量逐渐减少。从DS1到DS2(6肌节期)的转录组变化最大(上调或下调),这一变化丰富了许多与母体到合子转变(MZT)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和代谢途径。DS1和DS2期间的DETs的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显示,来自同一代谢通路的基因(或蛋白质)呈现明显的互作关系,并表现出显着的共调控模式。在转录本相对表达量的时序性表达分析中,发现了1个可能与鱼卵孵化密切相关的表达模式(profile_48),该表达模式的基因仅在孵化前后呈现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并从该表达模式中确定了一个孵化酶基因(hce1)与其他33个注释基因的严格共表达关系。该研究为鳙早期发育过程中组织分化、器官形成、早期生长过程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尤其是母源-合子转化和孵化等重要生命活动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特征,可为后续对鳙早期发育及苗种质量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刘德[5](2020)在《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鳞铲颌鱼Varicorhinus macrolepis属鲤科、鲃亚科、突吻鱼属,别称石口鱼、钱鱼、赤鳞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药用保健价值高,其DHA、EPA含量分别为6.20%、2.89%,分别是鲨鱼的48倍和32倍。一般栖息在砾石底质、水清温低、流速较大、海拔300—1500米的山涧水溪。其主要产地是鄂西山地、秦巴山区、太行山脉,在山东泰山也有自然分布,是山东、甘肃等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在重庆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宁河上游水域,个体比山东地区个体大很多(泰山地区成鱼体长一般不超过20厘米,体重不超过100克),最大可达1公斤以上,但野生资源相对匮乏。2015年在西南地区首次获得人工繁殖成功,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成功对野生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名特优水产的发展和土着鱼类的开发和增殖资源、恢复种群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重庆境内大宁河流域的多鳞铲颌鱼亲鱼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探讨多鳞铲颌鱼在不同催产药物、不同催产剂量等同条件下的人工繁殖的结果;研究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特征、不同温度下多鳞铲颌鱼的胚胎发育以及多鳞铲颌鱼的苗种培育模式、生长特性。为多鳞铲颌鱼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为多鳞铲颌鱼的苗种培育和商品鱼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殖在水温为17℃的条件下,对多鳞铲颌鱼可以进行不同催产剂量的人工催产对比实验,所用的催产药物为:鲤鱼脑垂体(P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试验分为自然产卵、一次注射组以及两次注射组。结果显示使用两次注射组(第一针:LRH-A?4μg/kg+PG20mg/kg,第二针:LRH-A?10μg/kg+HCG 1000IU/kg+PG 8mg/kg)效果较好。本次人工繁殖实验累积使用雌鱼624条,雄鱼1384尾,成功催产雌鱼322尾,催产率为51.60%,受精率为72.00%,孵化率为61.33%,出苗数为243840尾。多鳞铲颌鱼的胚胎发育多鳞铲颌鱼成熟受精卵为球形属于沉性卵,具有粘性,一般呈金黄色或者白色,相对透明,饱满圆润,吸水膨胀后的卵径为(2.87±0.36)mm,而未受精卵为灰白色,不透明。在水温为(17.2±0.5)℃的条件下,多鳞铲颌鱼胚胎耗时147 h30 min累积积温2582.56℃·h孵化出膜,共划分为以下7个阶段:受精卵形成期(0-1 h48 min)、卵裂期(3 h38 min-7 h38 min)、囊胚期(9 h32 min-22 h02min)、原肠胚期(33 h15 min-45 h19 min)、神经胚形成期(50 h24 min-53 h55min)、器官形成期至破膜(56 h-147 h30 min)。多鳞铲颌鱼早期苗种培育多鳞铲颌鱼初孵化出来的仔鱼全长(8.86±0.52)mm,体重(0.00444±0.00014)g。眼色素于2 d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加深,8 d时仔鱼腹腔出现鳔一室,21 d出现鳔二室,同时仔鱼卵黄被完全吸收,完全营外源性营养,34 d开始出现鳞片,进入稚鱼期,70 d鳞片遍及全身,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进入幼鱼阶段。本次实验中,对人工繁殖的多鳞铲颌鱼的苗种进行了85 d的喂养,累计获得多鳞铲颌鱼苗种24.4万尾,苗种存活率达到了61.33%,平均体长为40.17mm。多鳞铲颌鱼仔稚鱼的体长、体重以及养殖时间这三因素之间除体长与养殖时间呈线性增长关系外其他均呈现为多项式函数增长关系。在西南地区首次实现了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的成功,其培育方式所需设备为日常养殖设备,操作简便,且保证了鱼苗的存活率,是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的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模式。

周煜[6](2019)在《0.25 mL细管冷冻保存姜曲海猪精液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低温条件下对精液进行冷冻保存,对保护动物种质资源有突出的应用优势。精液冷冻保存相关的技术方案,在人、牛身上已有所应用,同时得到了比较满意的冷冻效果。本文选取姜曲海猪精液作为实验样本,旨在构建与猪精液冷冻保存配套的技术方案,为猪人工授精奠定可靠的技术支撑。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猪精液品质的评价方法及相关性研究以“手握法”获取已成年、体质健康的姜曲海公猪精液,依次使用磷酸盐缓冲液、保存液以及冷冻基础液等进行稀释,于4℃条件下存储,统计精子活率、线粒体活性以及顶体完整率等多项指标。同时采集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授精及胚胎培养。结果表明,体外授精率与精子形态呈显着正相关。精子活率上升后,卵裂率相对也会提升;卵子受精率和精子顶体完整率之间呈显着正相关;顶体完整率越高,卵子越容易受精;并且卵子受精率也和线粒体活性呈显着正相关。(2)猪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研究本试验以成年、健康的姜曲海公猪精液作为样本,分析冷冻保护剂、液氮熏蒸高度两项指标对精液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乙二醇作为冷冻保护剂,精液解冻后可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运动度、质膜破损率、顶体完整率和线粒体活性等指标上与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phoxide,DMSO)、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组有显着差异(P<0.05),而与甘油组无显着差异(P>0.05)。距离液氮面相隔不同高度进行熏蒸冷冻,距离液氮面9 cm高度的熏蒸效果相对来说最差,与2 cm和5 cm高度熏蒸各试验指标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距离液氮面2 cm和5 cm高度熏蒸效果相比,除5 cm高度熏蒸组顶体完整率显着高于(P<0.05)2 cm高度熏蒸组外,二者运动度、质膜破损率和线粒体活性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冷冻液中添加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onate,SDS)以及维生素C(Vitamin C,Vc),均可以对精液冷冻效果优化。SDS和Vc同时添加的效果最为理想。而除Vc组运动度相较于其他组更低外(P<0.05),其余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冷冻液中添加谷胱甘肽(Glutataione,GSH)以及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体外受精卵裂率无显着变化(P>0.05),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以及顶体完整率则显着提高(P<0.05);同时添加GSH+HA(5mmol.GSH-1、900 μg·mL-1)可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增强猪精子活力、保持SOD活性的同时,还可以大幅地提升体外受精卵裂率。猪精液冷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菟丝子提取物(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检测精子形态正常率以及SOD活性等。结果表明,经过冷冻-解冻,猪精子形态正常率和质膜完整率均大幅度下降(P<0.05)。加入菟丝子的精子SOD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冷冻组,其中低剂量组达到显着水平(P<0.05)。菟丝子中剂量组精子MDA含量低于其他冷冻组,与菟丝子低剂量组和Vc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可见剂量适中的菟丝子提取物可以抑制冷冻诱发的膜损伤,增强精子自身的SOD活性,减小MDA含量。

俞燕[7](2019)在《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净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肉瘤病毒群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根据病毒囊膜蛋白的抗原性,ALV可分为A~J 10个亚群,以及新鉴定的K亚群。其中,对鸡具有致病性的外源性ALV包括A、B、C、D、J和K亚群。自1908年首次报道并分离到ALV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我国肉鸡、蛋鸡及地方品种鸡群也普遍存在ALV的感染。除典型的肿瘤性病变外,AL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生长迟缓、产蛋下降等亚临床表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禽白血病是垂直传播性疫病,至今尚无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可供使用,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病原检测,淘汰阳性鸡,达到净化种群的目的。国际育种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实现了对经典外源性ALV的净化,2005年前后又实现了 ALV-J的基本净化。国内一些自繁自养的育种公司从2002年起也开始在种鸡核心群开展禽白血病净化,有些已取得显着效果。但在大多数黄羽肉鸡和众多地方品种鸡群中,禽白血病仍在流行和蔓延,对我国家禽种质资源的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本研究对某原种场保存的20多个地方品种鸡进行了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全面了解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感染动态;并对分离到的一株ALV-K全基因组做了系统分析,解析其来源及分子特性;针对地方品种鸡群流行最广的ALV-A、ALV-B、ALV-J和ALV-K,建立了多重PCR检测方法;为丰富禽白血病检测净化技术,对种公鸡精液ALV检测方法进行了摸索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DX、LY、XJ和LH 4个地方品种鸡核心群开展了禽白血病净化示范,验证和完善净化技术方案,为原种场禽白血病净化提供参考依据。1.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为深入了解我国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情况,2013~2017年间对某原种场从全国各地收集并保存的26个地方品种鸡开展了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包括血清学ALV-J和ALV-A/B抗体检测、蛋清p27抗原检测、血浆和组织病料病毒分离检测等;对部分外源性ALV分离株前病毒DNA的env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将分离株gp85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各亚群ALV参考株进行比对和绘制遗传进化树,鉴定病毒亚群,并进行序列分析。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有22个鸡种ALV-J抗体呈阳性,18个鸡种ALV-J和ALV-A/B抗体呈双阳性,且绝大多数(19/26)鸡种ALV-J抗体阳性率高于ALV-A/B抗体,个别鸡种ALV-J抗体阳性率大于50%。蛋清p27抗原检测结果显示,各品种鸡群均存在排毒状态的母鸡,尤其YJ、WX、BJ、DJ和ZJ鸡种蛋清p27抗原阳性率高于50%。血浆病毒分离检测结果表明,各品种鸡对ALV均易感,感染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大部分(15/21)鸡种母鸡病毒血症阳性率高于公鸡,但差异不显着。56个外源性ALV分离株经亚群鉴定,27株为ALV-J,17 株为 ALV-K,8 株为 ALV-B,3 株为 ALV-A,1 株为 ALV-C。其中,有 9 株 ALV-J、3株ALV-K、1株ALV-A分离自组织病料;其余毒株均分离自表观健康鸡群血浆样品。表明,ALV-K已成为除ALV-J外,对地方品种鸡感染最严重的外源性ALV。与参考株相比,ALV分离株gp85氨基酸序列普遍存在点突变、插入或缺失性变异,部分变异呈规律性。研究结果证实了禽白血病在地方品种鸡群感染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开展禽白血病净化工作势在必行。2.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为全面了解ALV-K基因组特性,本研究对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从LY鸡种血浆样品分离鉴定的一株ALV-K(JS13LY19株)前病毒DNA进行了分段克隆和测序,获得全长基因组序列,并将其各基因片段与GenBank登录的ALV参考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JS13LY19株基因组全长7483bp,符合复制完整C型反转录病毒特征,缺乏肿瘤基因。其gp85氨基酸序列与ALV-K参考株一致性90.9%~98.6%,显着高于其它亚群ALV,遗传进化树上与ALV-K参考株划为同一支;其中,与ALV-K原型株JS11C1一致性最高,二者显示出较多位点的规律性变异,但也存在5个位点差异。JS13LY19株gag、pol、gp37、LTR、UTR与内源性ALV显示更高的一致性(92.0%~99.4%);LTRU3区比大部分外源性ALV LTR少了一个CAAT enhancer盒、PRE盒、CArG盒及Y盒。推测,JS13LY19株极有可能是JS11C1株与内源性ALV重组产生。拥有内源性ALVLTR及U3区转录调控元件的部分缺失,可能使JS13LY19株转录能力下降而致病性降低,其生物学特性有待进一步研究。3.禽白血病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鸡群中存在的外源性ALV主要包括ALV-J、ALV-K、ALV-A和ALV-B。为快速掌握鸡群感染状态,本研究针对ALV-A、ALV-B、ALV-J和ALV-K参考株,设计了一条通用上游引物PF和四条特异性下游引物AR、BR、JR和KR,通过构建质粒标准品,对最适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循环数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ALV-A、ALV-B、ALV-J和ALV-K的多重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验证,将其应用于从地方品种鸡群分离的119份ALV样品的检测中。试验结果显示,使用 0.2 μM PF、0.1 μM AR、0.1 μM BR、0.1 μM JR 和 0.1 μM KR,56.0℃退火温度和30个循环的反应条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检测效果最优,能检测出最低10 pg/μL的ALV前病毒DNA样品,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对ALV样品的检测结果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并能更高效地检测出ALV的多重感染。表明,地方品种鸡群除单一感染外,还存在 ALV-B+J、ALV-J+K 的二重感染,以及 ALV-A+B+J、ALV-A+B+K、ALV-B+J+K的三重感染。本研究为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外源性ALV初步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4.种公鸡精液禽白血病病毒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选择合适的检测材料与方法对禽白血病净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探讨种公鸡精液ALV检测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本研究对LK品种种公鸡精液经过滤、稀释、离心、冻融等不同处理方法,以及精液不同稀释度对病毒分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将确定的检测方法应用于LK、MQ和LH 3个品种种公鸡的检测净化中,同时与血浆病毒分离或血浆斑点杂交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血浆病毒分离为标准,精液样品经稀释离心后,取上清接种DF-1细胞,确保在培养基中最终稀释度为1:28~1:56时病毒分离效果最佳。初步应用结果显示,不同鸡种精液p27抗原ELISA检测阳性率均最高,但并不能将血浆和精液病毒分离检测为阳性的鸡均检出,存在“假阴性”;同一鸡种血浆和精液病毒分离阳性率高低不同,在LK和MQ种公鸡中,二者阳性符合率均低于50%,两种方法不可互相取代;LH种公鸡精液病毒分离阳性率显着高于血浆病毒分离,亦高于血浆斑点杂交,二者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和36.4%,精液病毒分离效果优于血浆病毒分离。研究结果提示,对种公鸡精液进行ALV检测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由于不同鸡种净化进程不同、带毒排毒状态不一,检测方法也应灵活运用。本研究为种禽场禽白血病净化材料的选择与方案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5.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示范性净化本研究在2013~2016年间对原种场保存的DX、LY、XJ和LH 4个鸡种核心群开展了禽白血病净化,通过新建净化鸡舍,采用1日龄胎粪p27抗原检测、6周龄血浆病毒分离、25~27周龄血浆/精液病毒分离+蛋清p27抗原检测、36~40周龄血浆/精液病毒分离+蛋清p27抗原检测等净化方案,在强化饲养管理的基础上,经过2~3个世代净化,各品种鸡群取得了显着净化效果。DX鸡种经过3个世代净化,25~27周龄蛋清p27抗原阳性率由26.4%降至0.3%,36~40周龄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由36.4%降至0.4%,公鸡病毒分离阳性率连续2个世代均为零;LY鸡种经过3个世代净化,6周龄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由33.2%降至1.2%,36~40周龄蛋清p27抗原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均降至零;XJ鸡种经过2个世代净化,留种前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由61.8%降至0.9%;LH鸡种经过2个世代净化,留种前蛋清p27抗原阳性率由20.7%降至1.9%,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降至0.2%。禽白血病净化对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以DX鸡种为例,经过3个世代净化,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死亡率均逐级下降,净化第一世代效果最为显着;产蛋性能亦明显提高,43周龄总产蛋数平均增加了 13枚/只,66周龄总产蛋数平均增加了 23枚/只。本研究为众多地方品种鸡群及原种场禽白血病净化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吕汉林[8](2016)在《肉驴人工授精与本交配种对比试验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人工授精就是,不仅仅能够实现促公肉驴的有效利用率,同时也能够实现母驴受胎率的提升,进而实现品种改良过程的加速,降低饲养成本和管理费用。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以肉驴人工授精与本交配种对比试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探讨与分析,希望为大家进一步了解人工授精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王维[9](2015)在《奶山羊扩繁技术、XY精子分选及Y染色体ZNF280BY基因拷贝数变异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集约化与规模化的奶山羊产业发展,高效扩繁技术应用与推广越来越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重视,如同期发情技术、精液保存技术可快速提高种群质量并便于统一管理。优秀种公羊具有显着的遗传改良作用,充分发挥种公羊的繁殖潜力有利于扩大良种覆盖率及提高奶山羊整体生产水平。本研究以西农萨能奶山羊为试验对象,通过同期发情试验方案筛选,种公羊精液常温及冷冻保存方法,奶山羊X、Y精子分选技术参数,性控精液低剂量输精试验以及Y染色体ZNF280BY基因拷贝数变异等奶山羊关键繁殖技术的系统研究,为建立高效奶山羊繁育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试验依据。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非繁殖季节奶山羊同期发情试验研究发现,处理2组(CIDR+300 IU PMSG+5μg LHRH-A3)与处理3组(CIDR+450 IU PMSG+5μg LHRH-A3)中奶山羊发情率高于处理1组(CIDR+150 IU PMSG+5μg LHRH-A3)(P<0.05),但各组处理母羊受胎率及产羔率均无差异(P>0.05)。繁殖季节奶山羊同期发情试验研究发现,羊表现发情后10h促黄体激素(LH)达到峰值;处理?组(CIDR+300 IU PMSG)与处理П组(CIDR+300 IU PMSG+5μg LHRH-A3)母羊受胎率、产羔率均高于处理Ш组(CIDR+300 IU PMSG+40 IU FSH+5μg LHRH-A3)(P<0.05),同时发现1胎次和2胎次母羊的受胎率均高于3胎次母羊(P<0.05)。2.研究季节对西农萨能羊种公羊精液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夏季及秋季种公羊精液的活率、体积、密度、单次射精总精子数以及质膜完整率均高于冬季(P<0.05),夏季与秋季种公羊精子的顶体完整率高于春季与冬季(P<0.05)。将各季节采集的鲜精进行冷冻精液制作,解冻后检测精液品质发现,夏季与秋季种公羊精液活率、质膜完整率与顶体完整率均高于春季和冬季(P<0.01)。3.通过两种精液冷冻稀释液(Tris Citric acid Glucose buffer,TCG与Glucose Milk buffer,GM)对种公羊精液冷冻保存的研究发现,西农萨能奶山羊分离精浆不利于精液的冷冻保存(P<0.05)。利用TCG制作的冷冻精液解冻后精子顶体完整率高于GM组(P<0.05)。利用TCG与GM制备的冷冻精液用于人工授精,结果表明TCG处理组的母羊受胎率(45.9±2.06%)及产羔率(159.6±3.25)均高于GM组(33.3±3.15%与150±4.34%)(P<0.05)。4.利用常温保存稀释液(TRISM与TRISA)保存种公羊鲜精12h后发现,两种稀释液在19℃的保存效果均优于4℃和15℃(P<0.05)。TRISM与TRISA分别保存种公羊精液,在19℃条件下经过长途运输(10h)送到分选中心进行X、Y精子分选。通过分选系统关键步骤(染色液浓度与激光强度)的筛选获得精液染色液Hoechst33342的最佳浓度为28μM/m L,精子分选的紫外激光强度为6 W。TRISM与TRISA保存的精液分别进行X、Y精子分选,结果表明在Hoechst33342染色前及染色后精子活率均无差异(P>0.05),而分选后、降温后TRISM组精子活率高于TRISA组(P<0.01);分选后的性控精液用TCG进行冷冻保存,解冻后TRISA组的精子活率为40.3±2.3%,低于TRISM组的精子活率(58.7±3.3%)(P<0.01)。检测TRISM制备的性控精液,结果表明Y精子纯度为95.3±2.2%,X精子纯度为95.2±1.8%,差异不显着(P>0.05),X精子与Y精子质膜完整率及顶体完整率均无差异(P>0.05)。5.性控精液腹腔镜低剂量输精试验发现,输精剂量分别为2.2×106与4.4×106个有效精子分别获得25%与50%受胎率、100%与187.5%的产羔率,100%与93.3%的后代性别符合率。性控精液常规人工输精(4.4×106个有效精子)获得8.3%受胎率、100%产羔率与100%后代性别符合率。性控后代的出生重、断奶重与非性控后代无差异(P>0.05)。6.种公羊Y染色体ZNF280BY基因拷贝数分析,结果发现ZNF280BY特异存在于Y染色为多拷贝基因,且在6个山羊品种中均表现为拷贝数变异且非正态分布。其中美姑山羊的拷贝数中值最低(19个),关中奶山羊的拷贝数中值最高151个,西农萨能奶山羊的拷贝数中值为113个。西农萨能奶山羊、关中奶山羊、崂山奶山羊、文登奶山羊与云南圭山羊品种间拷贝数无差异(P>0.05),美姑山羊与其他山羊品种都存在差异(P<0.05)。ZNF280BY基因可作为一种分子标记用于种公羊相关繁殖力的筛选。本研究表明,试验所采用的同期发情方案可提高母羊的发情率、受胎率及产羔率;春季、夏季及秋季种公羊精液品质良好,TCG制备的冷冻精液可提高母羊的受胎率及产羔率;获得奶山羊X、Y精子流式分选技术参数,TRISM常温保存种公羊精液效果较好,能高效分离X、Y精子,性控精液低剂量输精可获得预期的性别后代;同时发现ZNF280BY在山羊个体与品种间存在拷贝数变异。

林昌明,朱赫[10](2013)在《国内奶牛性控冻精应用情况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从2005年开始生产奶牛性控冻精。几年来,虽然性控冻精的应用在奶牛场扩繁、整体产奶量提高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但到目前为止,性控冻精的应用并没有在国内大面积推广。为掌握关于性控冻精应用的第一手资料,笔者针对奶牛性控冻精在国内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狐人工授精技术在大连推广应用取得好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狐人工授精技术在大连推广应用取得好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蓝狐母系起源及谱系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蓝狐养殖历史及现状
        1.1.2 蓝狐繁殖特点
        1.1.3 蓝狐的人工授精技术
    1.2 线粒体分子标记
        1.2.1 线粒体研究进展
        1.2.2 线粒体DNA结构及特点
        1.2.3 D-Loop区与Cyt b基因一般特征
    1.3 微卫星标记
        1.3.1 微卫星研究进展
        1.3.2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1.3.3 微卫星位点的筛选
        1.3.4 微卫星在亲权鉴定上的应用
        1.3.5 微卫星在我国狐狸养殖中的意义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样本采集与保存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试验设备
    2.2 方法
        2.2.1 基因组DNA提取
        2.2.2 线粒体DNA序列引物及PCR扩增
        2.2.3 微卫星PCR扩增
        2.2.4 线粒体DNA测序与微卫星分型检测
    2.3 数据分析
        2.3.1 线粒体数据分析
        2.3.2 微卫星数据分析
        2.3.3 哈迪温伯格平衡
        2.3.4 亲权鉴定
3 结果
    3.1 母系世系分析
        3.1.1 序列特征及单倍型
        3.1.2 种群遗传结构
    3.2 微卫星位点筛选与多态性分析
    3.3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
    3.4 亲权鉴定
    3.5 种群遗传结构
4 讨论
    4.1 母系起源
    4.2 亲权鉴定
        4.2.1 微卫星位点筛选与群体遗传多样性
        4.2.2 单亲亲权鉴定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诠释学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1.2.2 现代技术伦理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问题产生的背景及诠释学阐释
    2.1 现代技术及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解析
        2.1.1 现代技术的本质及特征
        2.1.2 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
    2.2 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诉求
        2.2.1 超越外在主义的困境
        2.2.2 消弥伦理考量的价值冲突
        2.2.3 增强技术伦理的实践有效性
    2.3 诠释学阐释现代技术伦理的理论基础
        2.3.1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2.3.2 诠释学与伦理学和技术伦理的内在贯通
        2.3.3 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2.4 诠释学视角下的现代技术伦理概念
        2.4.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
        2.4.2 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
        2.4.3 现代技术伦理的“实践智慧”
    2.5 本章小结
3 前理解: 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
    3.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
        3.1.1 现代技术伦理“前有”境域的多维性
        3.1.2 现代技术伦理“前见”基础的导向性
        3.1.3 现代技术伦理“前把握”要件的规定性
    3.2 现代技术伦理的“时空距离”
        3.2.1 现代技术伦理在“时间距离”生成意义
        3.2.2 现代技术伦理在“空间距离”存异求同
    3.3 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进路
        3.3.1 效果历史在“外在主义”中的遮蔽
        3.3.2 效果历史在“内在主义”中的绽现
        3.3.3 现代技术伦理在“效果历史”中的朗照
    3.4 本章小结
4 视域融合: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
    4.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节点
        4.1.1 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
        4.1.2 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
        4.1.3 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
    4.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维度
        4.2.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历时态维度
        4.2.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共时态维度
    4.3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
        4.3.1 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
        4.3.2 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
        4.3.3 伦理生活世界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实践智慧: 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指向
    5.1 实践智慧及其诠释学复归
        5.1.1 实践智慧的含义与特征
        5.1.2 实践智慧的辨析
        5.1.3 实践智慧的诠释学复归
    5.2 实践智慧关涉现代技术伦理的必要性
        5.2.1 伦理理论与现代技术实践的矛盾
        5.2.2 伦理规约与现代技术发展的张力
        5.2.3 技术理性的膨胀与人文精神的萎缩
    5.3 实践智慧在现代技术伦理中的展现
        5.3.1 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的统一
        5.3.2 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的中道
        5.3.3 现代技术伦理意识的自觉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语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冻亡精子及其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子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用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精子的17℃保存
        1.1.1 影响猪精子17℃保存的理化因素
        1.1.2 影响猪精子17℃保存的微生物因素
        1.1.3 死精子对猪精子体外保存的影响
        1.1.4 猪精子稀释剂添加物的研究
    1.2 精子质量检测常用指标
        1.2.1 精子的活率
        1.2.2 线粒体活性
        1.2.3 质膜完整率
        1.2.4 总抗氧化能力
        1.2.5 丙二醛含量
第二章 冻亡精子对17℃保存猪精液精子质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主要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1.4 试验设计
        2.1.5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冻亡精子对17℃保存猪精子运动参数的影响
        2.2.2 冻亡精子对17℃保存猪精液渗透压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冻亡精子对17℃保存猪精子生化指标、线粒体活性及质膜完整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1.4 试验设计
        3.1.5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冻亡精子对17℃保存猪精液精子活力及pH的影响
        3.2.2 冻亡精子对17℃保存猪精子T-AOC和 MDA含量的影响
        3.2.3 冻亡精子对17℃保存猪精液精子线粒体活性及质膜完整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冻亡精子对17℃保存猪精液精子活力及pH的影响
        3.3.2 冻亡精子对17℃保存猪精子T-AOC和 MDA含量的影响
        3.3.3 冻亡精子对17℃保存猪精液精子线粒体活性及质膜完整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冻亡精子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子质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主要试剂
        4.1.3 试验方法
        4.1.4 试验设计
        4.1.5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冻亡精子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子运动参数的影响
        4.2.2 冻亡精子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液渗透压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冻亡精子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子生化指标、线粒体活性及质膜完整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仪器
        5.1.2 试验主要试剂
        5.1.3 试验方法
        5.1.4 试验设计
        5.1.5 统计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冻亡精子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液精子活力及pH的影响
        5.2.2 冻亡精子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子T-AOC和 MDA含量的影响
        5.2.3 冻亡精子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液精子线粒体活性及质膜完整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冻亡精子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液精子活力及pH的影响
        5.3.2 冻亡精子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子T-AOC和 MDA含量的影响
        5.3.3 冻亡精子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液精子线粒体活性及质膜完整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作者简历

(4)鳙群体遗传与生长性状评估及早期发育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鳙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 鳙的自然分布
    1.2 鳙的养殖现状
    1.3 鳙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3.1 鳙的形态学研究
        1.3.2 鳙细胞遗传学研究
        1.3.3 鳙蛋白标记研究
        1.3.4 鳙分子标记研究
    1.4 鳙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4.1 鳙种质资源保护
        1.4.2 鳙种质资源利用
第二章 鳙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第一节 鳙群体的mtDNA D-loop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第二节 鳙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三章 鳙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第一节 鳙30日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第二节 鳙10月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第四章 鳙选育系的生长性能评估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鳙早期生长发育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多鳞铲颌鱼简介
        1.2.1 多鳞铲颌鱼的生物学特性
        1.2.2 多鳞铲颌鱼的繁殖习性
        1.2.3 多鳞铲颌鱼的食性
        1.2.4 多鳞铲颌鱼的分布范围以及种群现状
    1.3 鱼类的人工繁殖
        1.3.1 亲鱼培育
        1.3.2 催产药物
        1.3.3 人工授精
        1.3.4 孵化
    1.4 胚胎发育研究
        1.4.1 受精卵
        1.4.2 外界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1.5 苗种培育研究
        1.5.1 苗种培育配套模式
        1.5.2 仔、稚鱼的发育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殖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多鳞铲颌鱼雌雄鉴别情况
        2.3.2 多鳞铲颌鱼的催产情况
        2.3.3 多鳞铲颌鱼的人工授精情况
        2.3.4 多鳞铲颌鱼注射组优劣比较
    2.4 讨论
        2.4.1 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技术关键
        2.4.2 多鳞铲颌鱼的催产
        2.4.3 多鳞铲颌鱼的受精方式
第3章 多鳞铲颌鱼的胚胎发育观察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多鳞铲颌鱼的胚胎发育观察
        3.3.2 多鳞铲颌鱼胚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情况
    3.4 讨论
        3.4.1 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特点
        3.4.2 温度对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3.4.3 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注意事项
第4章 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场地
        4.2.2 苗种来源
        4.2.3 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
        4.2.4 多鳞铲颌鱼仔、稚鱼发育
    4.3 结果
        4.3.1 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结果
        4.3.2 多鳞铲颌鱼早期发育结果
        4.3.3 多鳞铲颌鱼仔、稚鱼生长特性结果
    4.4 讨论
        4.4.1 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
        4.4.2 多鳞铲颌鱼早期发育观察
        4.4.3 多鳞铲颌鱼生长特性研究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0.25 mL细管冷冻保存姜曲海猪精液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精液冷冻保存机理
    2 影响猪精液冷冻保存的因素
        2.1 冷冻保护剂
        2.2 冷冻载体
        2.3 冷冻-解冻方法
    3 猪精液冷冻保存的研究进展
        3.1 精液的采集
        3.2 冷冻—解冻方法
        3.3 解冻后精液品质的评价方法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猪精液品质的评价方法及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溶液的配制
        1.4 卵黄制作
        1.5 猪精液采集
        1.6 精子品质的评价方法
        1.7 精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活力评价
        2.2 质膜完整性评价
        2.3 线粒体活性评价
        2.4 精子顶体完整性评价
        2.5 体外授精评价
        2.6 评价方法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活力评价
        3.2 质膜完整性评价
        3.3 线粒体活性评价
        3.4 精子顶体完整性评价
        3.5 体外授精评价
        3.6 评价方法的相关性
第三章 猪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动物
        1.3 溶液的配制
        1.4 精液的冷冻-解冻
        1.5 精液冷冻效果的评价
        1.6 试验设计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冷冻保护剂对猪精液冷冻效果的影响
        2.2 不同熏蒸高度对猪精液冷冻效果的影响
        2.3 SDS和Vc对猪精液冷冻效果的影响
        2.4 GSH和HA对猪精液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2.5 菟丝子水提物对猪精子冷冻效果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冷冻保护剂对猪精液冷冻效果的影响
        3.2 不同熏蒸高度对猪精液冷冻效果的影响
        3.3 SDS和Vc对猪精液冷冻效果的影响
        3.4 GSH和HA对猪精液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3.5 菟丝子水提物对猪精子冷冻效果的影响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净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禽白血病研究进展 1
    禽白血病病原学 2
    禽白血病流行病学 3
    禽白血病检测技术 4
    禽白血病防控措施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禽白血病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种公鸡精液禽白血病病毒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示范性净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成果及奖励

(8)肉驴人工授精与本交配种对比试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肉驴人工授精与本交配种对比实验的探讨与分析
    2.1 实验的时间
    2.2 实验的动物
    2.3 实验前的准备
    2.4 种公驴精液的采集步骤
    2.5 实验的方法
3 结果分析
4 结语

(9)奶山羊扩繁技术、XY精子分选及Y染色体ZNF280BY基因拷贝数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山羊同期发情及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2.1 山羊同期发情技术
        1.2.2 山羊人工授精技术
    1.3 山羊精液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1.3.1 山羊精液液态保存技术
        1.3.2 山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
    1.4 性别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1.4.1 精子流式细胞分选仪
        1.4.2 哺乳动物X、Y精子流式分选的研究进展
    1.5 Y染色体基因功能的研究
        1.5.1 Y染色体功能
        1.5.2 Y染色体基因拷贝数的研究
        1.5.3 检测Y染色体基因拷贝数的技术
        1.5.4 反刍动物雄性繁殖力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奶山羊非繁殖季节与繁殖季节同期发情试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1.3 同期发情处理方法
        2.1.4 激素检测
        2.1.5 精液采集与人工授精
        2.1.6 试验设计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处理对非繁殖季节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对非繁殖季节母羊受胎率及产羔率的影响
        2.2.3 繁殖季节不同处理对发情期母羊血液中LH含量的影响
        2.2.4 不同处理对繁殖季节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2.2.5 繁殖季节不同处理及胎次对受胎率及产羔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处理对非繁殖季节奶山羊发情效果的影响
        2.3.2 不同处理对非繁殖季节奶山羊受胎率及产羔率的影响
        2.3.3 同期发情处理对发情羊血液中LH含量的影响
        2.3.4 不同处理对繁殖季节奶山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2.3.5 PMSG对奶山羊受胎率及产羔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季节对种公羊精液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及试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3 鲜精的采集与质量评定
        3.1.4 精液冷冻保保存及解冻检测
        3.1.5 试验设计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公羊鲜精精液品质检测结果
        3.2.2 精液冷冻过程对种公羊个体的影响
        3.2.3 种公羊精液冷冻解冻后检测结果
    3.3 讨论
        3.3.1 季节对种公羊精液样品采集数量的影响
        3.3.2 季节对种公羊精液品质的影响
        3.3.3 种公羊精液品质分析的指标
        3.3.4 精液冷冻过程中对种公羊个体差异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释液对种公羊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及试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4.1.3 精液冷冻保存稀释液的配制
        4.1.4 鲜精的采集与质量评定
        4.1.5 精液的冷冻及解冻后检测
        4.1.6 同期发情及冷冻精液人工授精
        4.1.7 试验设计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公羊精液品质检测结果
        4.2.2 不同精液冷冻方案对冷冻效果的影响
        4.2.3 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对母羊受胎率及产羔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精液品质检测方法
        4.3.2 不同冷冻精液处理方案对精液品质的影响
        4.3.3 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对母羊受胎率及产羔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奶山羊X、Y精子流式分选技术体系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及试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5.1.3 精液液态保存稀释液的配制
        5.1.4 鲜精的采集与质量评定
        5.1.5 奶山羊X、Y精子流式分选
        5.1.6 试验设计
        5.1.7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温度及稀释液对种公羊精液液态保存的影响
        5.2.2 奶山羊X、Y精子流式分选
        5.2.4 两种稀释液对奶山羊X、Y精子流式分选的效果分析
        5.2.5 奶山羊性控精液解冻后精液品质分析
    5.3 讨论
        5.3.1 液态保存对精子活率的影响
        5.3.2 奶山羊X、Y精子流式分选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奶山羊性控精液低剂量输精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点及试验动物
        6.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6.1.3 试验设计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奶山羊性控精液低剂量输精
        6.2.2 奶山羊性控精液低剂量输精结果
        6.2.3 奶山羊性控后代评估
    6.3 讨论
        6.3.1 奶山羊性控精液低剂量输精
        6.3.2 奶山羊性控后代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ZNF280BY基因在不同山羊品种间的拷贝数变异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点及试验动物
        7.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7.1.3 种公羊血液样本的DNA提取与质量检测
        7.1.4 引物设计
        7.1.5 实时定量PCR
        7.1.6 ZNF280BY基因拷贝数的计算
        7.1.7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奶山羊ZNF280BY CDS克隆
        7.2.2 ZNF280BY与DDX3Y引物雄性特异性检测
        7.2.3 ZNF280BY与DDX3Y引物扩增标准曲线的绘制
        7.2.4 不同山羊品种ZNF280BY的拷贝数
        7.2.5 不同山羊品种ZNF280BY的拷贝数箱线图
    7.3 讨论
        7.3.1 ZNF280BY在山羊Y染色体上的分析
        7.3.2 ZNF280BY的拷贝数研究
    7.4 本章小结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狐人工授精技术在大连推广应用取得好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蓝狐母系起源及谱系重建[D]. 聂子涵.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D]. 郑艳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3]冻亡精子及其溶出物对17℃保存猪精子质量的影响[D]. 孙思怡.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4]鳙群体遗传与生长性状评估及早期发育转录组分析[D]. 朱文彬. 上海海洋大学, 2020
  • [5]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D]. 刘德. 西南大学, 2020(01)
  • [6]0.25 mL细管冷冻保存姜曲海猪精液方法的研究[D]. 周煜. 扬州大学, 2019(02)
  • [7]地方品种鸡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净化技术研究[D]. 俞燕. 扬州大学, 2019
  • [8]肉驴人工授精与本交配种对比试验探讨[J]. 吕汉林.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10)
  • [9]奶山羊扩繁技术、XY精子分选及Y染色体ZNF280BY基因拷贝数变异研究[D]. 王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10]国内奶牛性控冻精应用情况调查报告[J]. 林昌明,朱赫.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13(01)

标签:;  ;  ;  ;  

狐狸人工授精技术在大连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