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保险业的信用“保”

谁来为保险业的信用“保”

一、谁来为保险业信用“保险”(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超,郭振华[1](2020)在《保险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和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近年来民营企业也面临一系列发展难题,遇到了"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和"转型的火山",民营企业亏损率、外迁数量和倒闭数量大幅增加。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保险业如何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支持,分别是如何通过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对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

孙萍[2](2020)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新华寿险信用评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险业作为三大金融业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寿险公司在保险业中又占据了70%,不论从保费增长还是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张上看,寿险业的发展都非常迅速,除此之外,从政策环境、人口结构以及行业环境来看,各种变化都代表了寿险业正处于行业上升期,并且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随着寿险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理赔事件,退保金额也呈上升趋势,这对消费者的资产安全与否影响很大,所以如何在越来越多的寿险公司中选择一家更值得信赖的公司已成为消费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信用评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信用评级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保障投资者投资收益,但是目前我国权威的评级机构专门针对寿险业的信用评级不够成熟,所以本文会在国内外信用评级的研究基础上优化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以适应我国寿险业的信用评级。对信用评级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选择使用BP神经网络对新华寿险进行信用评级,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是非线性交换单元的前馈式网络,具有极强的非线形逼近、自训练学习、自组织和容错能力等优点,用于信息不充足的信用评级可以更加准确地得到所需结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评级机构难以对所有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我们利用神经网络对寿险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可以寻找到信息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缓解了投资者对信息的筛选压力。本文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我国寿险业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分别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进行评分,定量角度具体包含了寿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财务流动性、企业盈利水平以及发展前景几个方面,定性角度从企业规模、声誉服务、市场占有程度和股东背景四个方面评价。本文利用19家寿险公司近4年已有的数据共52个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了训练,正确率达到了90%以上,利用神经网络先对寿险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再详细分析各个指标,初步尝试从全局到细节、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思路。新华寿险作为一家大型上市寿险股份制企业,近三年其连续获得惠誉“A+”的评级,这是一个很高的信用评价,对新华寿险进行信用评级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对其信用评级影响较大的因素,从而给其他非上市寿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促进我国寿险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和仿真,本文构建的神经网络可以对新华寿险进行一个比较准确的信用评级,且可以应用到其他寿险公司。(2)本文对新华寿险先评级后分析,发现该公司有着较优的风险管理能力,但是经营现金流的管理不甚理想。针对新华寿险的信用评级等级成因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新华寿险为了保持优势,改善弱势,仍需要继续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增强赔偿风险管理能力,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这样才能保持较优的信用评级等级。

陈新立[3](2020)在《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偿一代及偿一代下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保险行业监督监管体系已无法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要求,也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2016年,风险导向的偿二代正式实施,给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深刻影响。本文将介绍和分析中国偿付能力发展的历程,偿二代及其下阶段的完善,偿二代与其它国际偿付能力监管方法的比较,偿二代的影响及保险公司的转型,偿二代下的资本和资本收益优化,着重研究了偿二代下的风险管理和实务,以及偿二代下的偿付能力不足管理。研究发现在偿二代下对保险公司在资产端的风险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重点在于管理资产配置、降低资本需求、有效管理利率和市场风险、充分与负债端联动、优化风险调整后的投资收益率;负债端的风险管理则是充分优化利润、资本和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着力于优化并调整产品结构,平衡投资能力和风险,提高股东的资本效率;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则应该加强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和治理结构,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实现更效率的资本利用效率。在偿二代下风险管理已经完全不同于偿一代,其大大提高了在治理架构、风险偏好、风险限额、风险流程、内部控制、自有偿付能力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另外偿二代的实施对不同规模保险公司的影响也是非常不一样的,因此需要更加差异化的保险公司经营,包括差异化的行销能力、产品开发能力、资本管理能力、投资能力等,特别是过去处于事后的风险管理,更应走向事前、事中,包括深入到保险公司的战略规划、预算等领域,更具体的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制度和流程、流动性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研究同样发现偿二代的实施不是一个孤立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性的管理,本文也分析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以及如何就偿付能力管理与中国的会计准则等有效结合以提高监管效率。

周怡[4](2020)在《H市商业保险欺诈的政府监管研究》文中提出商业保险欺诈行为一直存在于保险行业中,随着我国商业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保险欺诈问题日趋严重。而商业保险欺诈案的频频出现,便是当前尤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如财产保险骗保案例、车辆保险诈骗案件、以及车辆保险诈骗案金融保险诈骗案件等在当前都是较为常见的,以上案件的出现不但对保险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对社会保障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此背景下,保险产业、政府部门等纷纷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关的门槛准则、行业规定以及法律法规等,并且司法机关在处理保险诈骗案件中也加大了力度,最大限度的来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总体来说,在多个部门积极配合与不断努力下,所取得的成果是较为显着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面对。保险行业不但需要对已发生的各种保险欺诈犯罪问题进行处理,更重要的是需要意识到政府监管对于保险欺诈治理的重要性。此次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方法针对H市商业保险欺诈监管工作开展相关研究。首先收集国内外学者关于保险欺诈以及保险监管的文献资料,梳理并总结出与此次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理论基础,从而为此次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然后,通过对H市保险行业发展情况以及保险欺诈监管情况的调研,分析得出现阶段H市保险行业现状,对于H市保险监管取得成效加以肯定,同时找出了目前H市保险欺诈监管存在保险公司治理监管不足、偿付能力的监管落后于风控需求、监管的发展落后于市场新环境新需求、定量监管不足等问题,并且就导致每一个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为了更好的结合现阶段H市保险欺诈监管工作中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基于现有相关理论的支持下,同时根据H市保险欺诈监管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提高地方保险监管机构建设力度,优化地方保险监管体制、推动反欺诈机制和“监管+科技”平台建设、引入社会公众协同保险监管等措施,以进一步提升H市保险欺诈监管工作能力与水平,期望能够对保险欺诈案件的预防、管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张健康[5](2020)在《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度与实体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被普遍认为是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错配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关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和提出了各自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就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迟滞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框架,然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国家力量为主导、以国有企业为依托、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对象的工业化战略全面实施以后,中国金融系统便被赋予了为工业化建设,具体而言就是为国有企业集中和输送廉价资金的政策性任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事实上逐渐成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但是以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金融系统仍然没能解除为国有企业“输血”的职能,而造成此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迟迟未能培育起“自生能力”和融资模式过于单一。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国有企业尽快培育起“自生能力”,同时改革承担着国家战略性负担和社会性负担的国有企业的融资模式,从而使金融系统真正解除为国有企业“输血”的政策性负担。本文的重点就是描述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金融系统是如何一步步被赋予为国有企业集中和提供廉价资金的职能的。全文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最高决策层进行金融发展模式选择时,面临哪些约束条件。缺资金、缺技术的条件下需要尽快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特别是独立的重工业体系,是当时中国最高决策层考虑金融发展模式时,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资金从哪里来?如何才能尽可能集中国内有限的资金?如何才能保证集中起来的资金用到国家选定的优先发展的项目中去?由谁来执行?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最终促使当时中国最高决策层选择了一种计划统领财政、财政统领金融的资金动员、管理和配置的体制。第二章主要描述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政权对全国金融体系的整顿。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事斗争的逐步胜利,新政权对新解放区的金融机构分三大类分步骤进行了整顿:没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壮大充实国有金融机构;运用国家力量推动私人金融机构集中和接受人民政府的领导;取消外国驻华金融机构特权使之为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服务;坚决打击私营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经过三年左右的整顿,中国金融市场的秩序快速得以恢复且出现了繁荣的迹象,金融系统的本来功能亦得以初步回归,同时国家借机掌握了金融系统的主导权,事实上为新金融体制的建立创造了基本条件。第三章主要描述各类非公有金融机构是如何一步步向国有金融机构靠拢、金融机构决策权是如何一步步向中央集中、金融市场是如何一步步从中国大陆消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金融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所有金融机构是如何一步步被纳入财政系统从而成为财政系统的一个职能部门的。第四章主要描述金融机构被一步步纳入财政系统的同时,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是如何一步步被财政化的。金融系统职能的财政化主要表现为三各方面: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完全服从国家计划安排,成为国家财政的有效补充;货币发行逐渐被纳入财政预算轨道;监管财政款项逐渐成为银行主要的日常工作。第五章主要是对1953年至1978年间中国金融系统运行绩效做出评估。总的来说,计划统领财政、财政统领金融的资金动员、管理和配给体制下的中国金融系统,表现出了很强的存款动员能力,有力支持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达成,具体而言就是集中了大量廉价的资金,遵照政府的意志进行配置,有力支持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支持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但是该套金融体系和体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诸多问题:资金配置效率不高,贷款使用效率较低;滋生出新的风险,比如财政领域的风险与金融领域的风险相互传递、决策的外部成本提高;金融杠杆基本失去作用,不能发挥促进交易和推动企业改善治理的职能;决策权过度集中和金融系统缺乏起码的独立性,严重影响了金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甚至金融机构存在的连续性。

郑超[6](2019)在《投资者行为、股市泡沫与我国金融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资本市场正不断壮大,结合着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等积极政策引导,直接金融市场与间接金融市场的业务比例将不断得到优化。因此,在我国的现在和将来,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并将继续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背景下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紧扣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的总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三大攻坚战。其中,“重大风险”首先指的是经济和金融风险,而资本市场风险也是金融风险组成中的重要一环。资本市场安全的重要性在于,首先资本市场安全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不安全,则很难讲金融系统是安全的;其次在于现代经济金融体系中,不同部门间分工与紧密协作的机制决定了风险都是相互传染的,资本市场的风险很容易扩散传播到其他行业和部门,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资本市场投资者行为、资产价格行为、价格泡沫、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日益迅速、市场风险愈发突出的背景下,资本市场过度波动风险进而影响金融安全的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有必要厘清其内在作用机制,用整体观、系统观的思想分析问题,得到更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本研究运用规范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描述微观层次上各个投资者有限理性的决策行为,在中观层次上造成了股票市场的过度波动性风险,而风险的传染效应会导致宏观层面的国家金融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状况受到影响,最终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以反映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成长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实与趋势。本文的基本研究结论有:一是以系统观为指导,在详细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简单的三异质投资者价格博弈的股市模型,验证股市温和型、扩张型和爆炸型泡沫的产生条件;从经济安全、银行与保险业安全、资本市场安全和货币安全四个层次概括了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认为股市泡沫的膨胀与破裂,影响的是资本市场安全,进而也会作用于金融安全。二是对包含基本面投资者、技术面投资者、情绪投资者和被动投资者的人工股票市场进行了仿真,分析了股票价格趋势、收益率及投资者仓位、账户收益率的情况,结果表明,当市场中被动投资者数量较少,或基本面投资者数量较少,或情绪投资者数量较多时,容易发生股市泡沫,不过,情绪投资者过少时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进而股价崩盘。对风险传染的仿真表明,如果任由危机传染,则很可能会诱发全系统的金融风险;在监管层及时介入后,可以扭转危机传染的进程,将金融风险控制在不扩散状态,维护社会金融安全。从干预效果来看,救助策略要优于免疫策略。三是以托宾Q值法、泡沫系数法衡量了股价偏离基础价值的程度,结果有合理之处,尤其是泡沫系数法,但该两种指标过于单一,容易遗漏重要信息;以GSADF法研究了单纯从股价自身波动特征出发的泡沫情况,成功捕捉到了我国股市2006-2007、2014-2015两段较大的泡沫行情,给出了明确的泡沫程度和泡沫时间的提示,该方法的缺陷在于其递归算法对2009年股市翻倍行情的泡沫程度提示不足、对2018年股市不断下行期间的泡沫水平提示偏高,因此有失偏颇;利用包括基础价值和投资者行为指标、股价波动指标在内的系列指标,以主成分法提取构造股价泡沫指数,表明我国股市共经历过四段泡沫较严重的时期,并且该指数显示我国股市2014-2015年间泡沫程度要高于2006-2007年,有力揭示了2014-2015年A股牛市为杠杆牛、脱离基本面支撑的实际情况,实证效果较其他模型好;研究股价泡沫破裂阶段往往伴生流动性风险的特征,发现流动性指标是波动性指标的格兰杰因,样本期内VAR模型的估计参数表明滞后1阶的流动性指标对波动性指标的影响系数为正且显着,滞后2阶的指标系数为负且显着,这为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了实证证据。四是以股市泡沫实证与测度为基础,继续对我国金融安全状况作出了评价,从经济系统安全、银行与保险业安全、资本市场安全和货币安全四个维度选取GDP增长率等11个初始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中提取5个主成分,编制我国金融安全指数。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金融安全指数大致经过了五次方向一致的波动,每一阶段金融安全指数的表现都有着主力经济指标的推动,同时也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进一步地,以股市泡沫指数代表泡沫水平,以金融安全指数代表我国金融安全水平,建立了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模型(MSIH(3)-VAR(3)),考查了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模型相关参数显着,具备明显经济意义:股市泡沫水平是我国金融安全水平的格兰杰因,股市泡沫指数是金融安全指数的领先指标,先带来安全指数的上升,随后滞后2阶时会导致安全指数的下降,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也印证这一结论,总的来看,我国金融安全状态在区制2(轻度不安全)和区制3(安全)的停留概率较大,区制1(严重不安全)的持续期大概仅有其余区制的一半,说明整体金融安全程度尚属可控。五是提出了坚持以系统观为指导、推动科学有效市场监管、不断完善法律基础设施、建设股市长效发展机制等对策建议,以优化市场监管,防范与化解可能导致金融不安全的风险。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提出了新的金融安全研究视角。以投资者行为作为出发点,为资产泡沫寻找微观依据,并由资产价格泡沫破裂风险引出金融安全问题。第二,构建了更加贴近市场实际的全新的股价波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第三,首次实证检验了股价泡沫对我国金融安全状况的影响,并得到了股价泡沫影响金融安全的确定结论。第四,本研究讨论了股市泡沫影响金融安全的微观机制和时滞效应,在实证检验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对科学地进行市场监管有一定启发。

陈拓[7](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厦门临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临空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均认识到了临空经济巨大的经济带动作用,将其当作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型促进剂,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区。临空经济对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是各地政府在发展临空经济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当地的宏观经济条件和微观基础,充分考虑自身的区域资源特点,如果盲目的追求规模效益和短期效益将会对地方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论文对厦门临空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研究主要包含临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厦门临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和厦门发展临空经济的相关建议共四个方面。首先,论文从厦门临空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厦门临空经济研究的意义。之后进一步通过对临空经济的理论学习,理解其发展战略和规划,同时对厦门临空经济的金融支持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其次,在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中,文章对五种国际知名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对各模式的建设特点、发展优势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厦门临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奠定基础。在厦门临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部分,论文首先对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证券业和投融资平台五个方面构建出金融支持效果评价指标,指标构建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因素的权重,采用MATLAB软件分析问卷数据,根据结果对厦门临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最后,论文认为由于受到国家民航局战略调整和厦门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影响,厦门临空经济虽然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资金供求不平衡和产业薄弱等方面的不足。论文从厦门临空经济金融支持的现状出发,通过对世界上较为成功的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的借鉴和总结,结合厦门的区位交通优势,提出了在当前“一带一路”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对厦门发展临空经济金融支持的相关建议。

张聪[8](2019)在《我国互联网保险3.0跨界融合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保险指传统保险公司或者其他具有相关资质的金融机构,应用新兴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并通过自主搭建网络商城或者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提供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消费者选择,进而实现部分或者全部经营活动网络化。在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保险业如何适应时代特征,跨越发展壁障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前景,是当前我国互联网保险亟待解决的问题。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的经营模式存在较大的区别,依赖于互联网平台的经营模式给需求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也给传统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随着“互联网+”经营模式的兴起和发展,我国互联网保险借助这股东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在监管制度、经营模式等方面仍然有一些进步的空间。在近5年的时间里,互联网保险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已经开始接触相关产业的边界,并有了相互融合的趋势。监管当局已经开始关注我国互联网保险领域的相关风险,希望能够用法律规范市场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立法的滞后性很多风险依然存在。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浪潮中,金融业正积极响应改革号召,作为金融三大支柱产业的保险业自然也是走在改革的前列。在这个矛盾汇集的改革进程中,整个金融框架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要想促进保险业健康的发展,充分发挥保险业保障民生的功能,必须解决好发展中的障碍和问题。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保费收入达3.8万亿元,保险总资产18万亿元,具备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资金规模和结构优势,支持互联网保险3.0跨界融合的资金条件与市场环境已存在。互联网保险跨界融合发展极大的拓宽了保险服务范围,改变着现有的保险生态,重塑着金融市场的格局。本文立足于我国互联网保险3.0跨界融合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互联网保险3.0跨界融合进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入美国、英国、日本三个保险业相对发达国家的互联网保险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得到解决我国互联网3.0发展进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对我国互联网保险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李晓晴[9](2019)在《大数据背景下重大疾病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太平人寿为例》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与计算机运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经营与发展中所产生的业务数据也越来越多,而这些业务数据对保险公司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是保险公司无形的珍贵资产。保险公司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应当树立良好的大数据意识,为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保障与支持。然而,当前在我国保险业中,能够潜心开发与应用大数据的保险公司却很少,将大数据技术真正有效地转化成实际经济效益的保险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这导致大数据技术对我国保险企业的促进效用未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本篇论文,主要从大数据时代特征出发,根据保险公司开放与应用大数据的实际情况和所存在的问题,对其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重大疾病保险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基于大数据下的保险业以及重大疾病保险的相关特点,结合太平人寿的重大疾病保险的发展现状,并查阅太平人寿重大疾病保险的相关案例,以及对其官网的页面设计以及客户购买评论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太平人寿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然后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关的验证探讨,找出在大数据背景下,太平人寿的重大疾病保险在发展中影响因素,并提出有利于太平人寿商业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精确定位适合客户的重疾险种、促进客户选择重疾险线上交易、不断提升客户的增值体验、加快行业内部重疾险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保险企业的数据监督检查、提升保险公司核保管理能力。通过这些优化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取得到良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樊夏朵[10](2019)在《保险助推精准扶贫的效果及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基于四川凉山州H村的实地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2018年贫困发生率为1.7%,相比于2012年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1。在此过程中,保险业也发挥了有力地引导作用,助推多个贫困地区成功脱贫,包括河北阜平、河南兰考等多个保险扶贫成功模式。但是,今后几年的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剩下的多是脱贫难度较大的深度贫困地区,以及不断出现的返贫现象,我国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所以对深度贫困地区实地调查,针对性地创新保险扶贫路径很有必要,能更好地助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也能体现保险业服务国家大局、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精神,增强保险业发展后劲。本文以保险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首先探索分析了保险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和作用方式,然后通过对深度贫困地区四川凉山州H村的实地调查,分析其贫困概况、扶贫进展及保险扶贫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评估凉山州H村目前的保险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因素,最后借鉴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保险扶贫模式的经验,提出保险参与产业扶贫、卫生扶贫、民生扶贫和教育扶贫的创新路径以及配套的政策建议。本文包括七个部分,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观点如下:第一章是文章的导论。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现阶段国内外关于保险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及简要述评,以及对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简要介绍,最后就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详细说明。第二章是关于保险实施精准扶贫的理论分析。首先是界定精准扶贫和保险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是我国首先使用的一种全过程精准的特殊的目标瞄准扶贫方式,本文所指的保险扶贫主要包括能起到扶贫作用的保险险种保障和保险资金运用。其次是关于保险实施精准扶贫的理论,包括可行能力贫困理论、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以及保险扶贫项目的评估框架和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主动脱贫理论。最后分析了保险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和作用方式,优势主要有保险扶危济困的天然属性,目标靶向的精准性,以及杠杆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带来的公平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方式主要通过保险扶贫保障体系、保险扶贫增信体系和保险扶贫投资体系这三方面。第三章是四川凉山州H村贫困状况及保险扶贫现状的调查分析。首先分析凉山州H村的贫困概况,包括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贫困户的家庭人口数量、劳动力数量等。然后分析研究凉山州H村的致贫原因分布和贫困户收入构成情况,最大的致贫原因是由于婚丧嫁娶陋习导致的缺乏资金发展生产,大多数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第二部分是凉山州H村的扶贫进展及初步效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重视住房改造,开展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方式,实现了贫困户收入明显增加,生活质量提高。第三部分是凉山州H村目前的保险扶贫方式及发展现状,分析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小额意外伤害保险“扶贫保”以及小额信贷保险的实施路径和发展现状。第四章是对凉山州H村保险助推精准扶贫的效果评估。从保险扶贫项目的直接效果、精准度、内在激励作用、经营持续性和可复制性五个方面来评估。发现凉山州H村目前实施的保险扶贫项目中,各个险种的扶贫直接效果差异较大,农业保险中的马铃薯、能繁母猪保险和医疗保险中的新农合,其保障程度、保障范围都较好,但“扶贫保”保障程度较低,且特色产业缺乏保障。现有保险扶贫项目的内在激励作用有限,不能带动农户的主动脱贫信念。同时现有的保险扶贫项目也缺乏针对性,精准性不足,对于特色产业中的西门塔尔牛和大棚种植,都缺乏相关保障。保险扶贫项目在经营持续性和可复制性方面也存在不足。最后分析了造成保险扶贫效果不好的障碍因素,包括基层网点服务不足、考核机制不合理、贫困人口保险意识缺乏,以及扶贫配套政策不健全、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和政府部门联动机制。第五章是保险助推精准扶贫的不同模式及其经验借鉴。首先是河北阜平“金融扶贫,保险先行”的模式,借鉴其农业保险全覆盖的扶贫路径,联办共保的创新模式,农险+贷款的联动机制,以及扶贫配套网络体系的构建。兰考“一揽子保险”模式中,借鉴其组合保险和“保险+就业”的扶贫路径,以及将已脱贫人口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考虑在内的保障方式。盐池“2+X”菜单式保险方案中,借鉴其灵活选择的保险方案,创新的授信机制和保险风险补偿金的设置。在赣州的医疗保险扶贫模式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创新利用扶贫资金购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一站式结算系统及风险调节机制的设置。第六章是凉山州H村保险助推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研究。借鉴第五章的经验,从产业扶贫、卫生扶贫、民生扶贫和教育扶贫四个方面来探索保险参与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在产业扶贫方面,第一是要创新开展覆盖扶贫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新型农业保险,包括前端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自然灾害、农业设施和土地流转的风险;产业链中端的农产品储存的风险;以及后端的销售过程中的价格波动、农产品质量、线上订单违约等风险。第二是要创新信贷保险,除了基本的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贷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外,探索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和养殖业“保单质押”活体抵押贷款。卫生扶贫方面,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扶贫,同时创新利用扶贫资金为贫困人口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民生扶贫方面,开展各类人身保险,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的特定保障,以及各类治安保险、巨灾保险,保险资金投资民生工程等方式。最后通过助学贷款保证保险、校方责任险、公益捐赠、定向招聘等方式参与教育扶贫。第七章是推动保险扶贫创新路径实施提升保险扶贫效果的政策建议。第一是要加强保险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建设,建立保险扶贫长效机制。包括将保险纳入贫困地区扶贫规划和政策体系;完善财税政策、风险分担机制等配套措施;以及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和加强政府部门联动机制。第二是要完善保险扶贫的监管机制,包括实施差异化监管和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第三是要提升贫困地区保险机构的服务能力。主要有提高险种开发针对性、提升基层网点服务水平、加强保险知识宣传等。最后从提升贫困户主动脱贫信念、提高保险扶贫项目可复制性、完善对新脱贫人口的保险扶贫政策三方面对策建议来保证保险扶贫成效的持续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1)基于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州H村的实地调研资料,深入分析了高原彝族地区的贫困根源及影响保险扶贫效果发挥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寻找保险与当地扶贫项目的切入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保险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和政策建议。研究内容结合实际紧密,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及应用价值。(2)创新性地提出了保险助推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路径。论文研究认为,要实现保险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必须将保险与产业扶贫、卫生扶贫、民生扶贫、教育扶贫相结合,发挥合力作用。提出通过为扶贫产业链提供全流程的风险保障,助推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链实现脱贫;以及创新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和养殖业“保单质押”活体抵押贷款,拓宽贫困人口融资渠道。

二、谁来为保险业信用“保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谁来为保险业信用“保险”(论文提纲范文)

(1)保险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一)民营企业的经济贡献
    (二)民营企业的困境
    (三)政府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问题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二、保险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
    (一)保险业对民营企业融资的直接支持
    (二)保险业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间接支持
三、保险业对民营企业的增信支持
    (一)贷款保证保险的增信支持
    (二)出口信用保险的增信支持
    (三)关税保证保险的增信支持
    (四)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增信支持
四、保险业对民营企业的创新支持
    (一)科技保险提供的创新支持
    (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的创新支持
    (三)专利保险的创新支持
五、相关建议

(2)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新华寿险信用评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寿险公司信用评级概述
        2.1.1 信用评级概念
        2.1.2 寿险公司信用评级的特征
        2.1.3 寿险公司信用评级的标准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信用要素分析法
    2.3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方法
        2.3.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2.3.2 BP算法的实现
        2.3.3 人工神经网络在信用评级方面的优点
        2.3.4 BP神经网络对寿险公司信用评级的作用
第三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寿险公司信用评级模型构建
    3.1 寿险公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3.1.1 寿险公司信用评级指标设计原则
        3.1.2 寿险公司信用评级指标选取
        3.1.3 寿险公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适用性分析
    3.2 寿险公司信用评级模型构建
        3.2.1 模型的选取
        3.2.2 BP神经网络模型概述
        3.2.3 基于BP神经网络改进的寿险公司信用评级模型
        3.2.4 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及仿真
        3.2.5 训练及仿真结果分析
第四章 新华寿险信用评级分析
    4.1 案例背景
        4.1.1 公司概况
        4.1.2 选择理由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新华寿险信用评级分析
        4.2.1 新华寿险公司信用评级指标分析
        4.2.2 新华寿险公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
    4.3 新华寿险信用评级结果比对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华寿险信用等级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5.1 新华寿险信用等级成因分析
        5.1.1 风险管理能力分析
        5.1.2 财务灵活性分析
        5.1.3 财务业绩及各寿险产品盈利能力分析
        5.1.4 新华寿险未来发展潜力分析
    5.2 新华寿险信用等级启示分析
        5.2.1 风险控制管理较好,偿债风险较小
        5.2.2 产品结构转型初见成效,收入来源优化
    5.3 新华寿险信用等级影响分析
        5.3.1 收账程序不够完善,经营现金难以及时流入
        5.3.2 保单测算不够精确,赔付率不断上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完善风险管理系统,提高长期偿债能力
        6.2.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更好的运作模式
        6.2.3 改善应收保费风控,加快保费收款速度
        6.2.4 提高团队精算能力,调整产品收支配比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一、文献综述
        二、相关理论
第二章 偿二代及风险管理监管体系发展
    第一节 偿付能力监管的历史和发展
    第二节 偿二代的介绍
        一、偿二代体系整体框架
        二、偿二代下的各项主要监管指标
        三、偿二代的最新发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偿二代与国外监管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 主要市场偿付能力监管概述
        一、资本制度的总览
        二、技术规格比较
    第二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偿二代对公司的影响和最新发展
    第一节 偿一代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偿二代对行业的影响
        一、偿二代对寿险产品的影响和预期
        二、偿二代对渠道发展的影响和预期
        三、偿二代对财产险和再保险的影响
        四、偿二代对资产配置的影响和预期
        五、偿二代下对投资方面的风险管理的影响
        六、偿二代下对保险公司资产流动性管理
    第三节 案例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偿二代下的资本和资本收益优化
    第一节 资本管理框架和方法
        一、构建全面的资本管理框架
        二、保险资金优化方法
        三、偿二代下偿付能力监管如何做到和保险会计准则之间的协同
        四、偿二代下资本占用最低和收益率目标的结构调整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分位数回归
        二、实证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偿二代下的风险管理
    第一节 风险管理策略和框架
        一、风险管理策略和框架
        二、公司风险偏好及考虑
    第二节 案例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偿付能力不足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
    第一节 偿付能力不足的管理
        一、自有风险和偿付能力评估(ORSA)最佳实践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最佳实践
    第二节 案例分析
第八章 论文总结及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H市商业保险欺诈的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商业保险
        2.1.2 保险欺诈
        2.1.3 政府监管
    2.2 理论基础
        2.2.1 监管失灵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3 H市商业保险欺诈政府监管现状
    3.1 H市商业保险欺诈的政府监管情况概述
        3.1.1 H市商业保险欺诈政府监管举措
        3.1.2 H市商业保险欺诈政府监管取得的成效
    3.2 H市保险欺诈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3.2.1 未能充分发挥对保险公司治理监管的职能
        3.2.2 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力度不足
        3.2.3 监管机制没有结合市场变化及时改进
        3.2.4 监管过程中定量监管的应用欠缺
    3.3 H市保险欺诈政府监管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忽视了对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
        3.3.2 缺乏完善的偿付能力评估体系
        3.3.3 监管力度存在一定的失衡
        3.3.4 保险监管指标体系依旧不够完善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地方商业保险欺诈政府监管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地方商业保险欺诈政府监管概况
        4.1.1 美国商业保险欺诈政府监管概况
        4.1.2 英国商业保险欺诈政府监管概况
    4.2 国内其它地区地方商业保险欺诈政府监管概况
        4.2.1 山东省商业保险欺诈政府监管概况
        4.2.2 四川省商业保险欺诈政府监管概况
        4.2.3 广东省商业保险欺诈政府监管概况
    4.3 经验借鉴
        4.3.1 加强中央事权与风险属地的监管协同
        4.3.2 建立地方特色保险监管制度
        4.3.3 建立地方保险风险监测防控中心
        4.3.4 落实地方保险监管权力
5 H市商业保险欺诈的政府监管对策
    5.1 加强地方保险监管机构的自身建设
        5.1.1 明确监管范围与职责
        5.1.2 建立专业监管队伍
        5.1.3 提高监管运作方式和效率
        5.1.4 创新监管方式与流程
    5.2 建立健全地方保险监管体制
        5.2.1 健全保险监管政策法规
        5.2.2 完善地方保险监管组织体系
        5.2.3 建立系统的市场风险监管体系
        5.2.4 建立中央与地方监管协调机制
    5.3 推动反欺诈机制和科技监管平台建设
        5.3.1 转变保险风险监管理念
        5.3.2 引入反保险欺诈预警机制
        5.3.3 建立地方保险风险监测AI防控平台
    5.4 引入社会公众协同保险监管
        5.4.1 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保险监管工作
        5.4.2 加强保险风险理念和产品教育工作
        5.4.3 提供多元化监管信息反馈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之初选择金融发展模式时面临的约束条件
    第一节 单纯依靠国家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确立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遗产:国家垄断金融体制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实践:政府严格控制金融系统
第二章 从市场金融体制到计划金融体制
    第一节 新政权对金融业的整理
    第二节 有管理的金融市场的短暂繁荣
    第三节 金融系统功能的初步回归
    第四节 计划金融体制的基本确立
第三章 金融机构财政机关化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交通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被率先纳入财政部体系
    第三节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业务边缘化与机构被纳入财政部体系
第四章 金融机构日常业务财政化
    第一节 货币发行逐渐被纳入财政预算轨道
    第二节 银行存贷款业务成为财政预算的有效补充
    第三节 监管财政款项逐渐成为银行主要的日常工作
第五章 对1953-1978年间中国金融系统运行绩效的评估
    第一节 存款动员能力评估
    第二节 资金配置效果评估
    第三节 风险管理能力评估
    第四节 产品流通促进能力评估
    第五节 企业治理能力促进价值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投资者行为、股市泡沫与我国金融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1.1.2 资本市场风险问题愈发突出
        1.1.3 市场监管水平有待提高
        1.1.4 市场风险、监管效率与金融安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投资者效用与投资者行为的研究
        2.1.1 投资者效用
        2.1.2 投资者行为
    2.2 股市泡沫研究
        2.2.1 泡沫概念及分类
        2.2.2 股市泡沫的检验
        2.2.3 股市泡沫的形成机制研究
        2.2.4 股市泡沫的经济效应研究
    2.3 金融安全研究
        2.3.1 相关概念
        2.3.2 新时代金融安全理论分析
        2.3.3 金融危机研究
        2.3.4 金融安全评价与预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股价行为、泡沫影响金融安全的机理
    3.1 基于投资者行为的股价涨跌系统动力学分析
        3.1.1 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3.1.2 股票价格运动的系统动力学机制
    3.2 股价泡沫产生机理分析
        3.2.1 投资者行为、决策及市场基本设定
        3.2.2 股市泡沫形成机理
    3.3 金融安全影响因素及股市泡沫影响金融安全的机理分析
        3.3.1 金融安全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2 股市泡沫影响金融安全的渠道分析
        3.3.3 一个金融风险传染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股市泡沫及其传染效应仿真研究
    4.1 人工股市仿真
        4.1.1 仿真环境及参数说明
        4.1.2 仿真结果分析
        4.1.3 对仿真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4.2 传染效应仿真
        4.2.1 仿真环境及参数说明
        4.2.2 风险传染效应仿真基本结果
        4.2.3 传染效应仿真的敏感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股价泡沫的实证分析
    5.1 基础价值法:一种简单测度
        5.1.1 托宾Q值
        5.1.2 k泡沫系数
    5.2 基于GSADF方法的股价泡沫检验
        5.2.1 基本检验模型
        5.2.2 实证检验
    5.3 考虑基础价值与情绪指标的股市泡沫检验
        5.3.1 基本模型
        5.3.2 实证过程
    5.4 一个流动性风险的视角
        5.4.1 VAR模型阐述
        5.4.2 估计VAR模型
        5.4.3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
        5.4.4 基本结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股市泡沫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分析
    6.1 我国金融安全状况评价
        6.1.1 金融安全指标体系设计
        6.1.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金融安全实证分析
    6.2 股市泡沫对我国金融安全状况影响评价
        6.2.1 MS-VAR模型基本原理
        6.2.2 基于M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6.2.3 脉冲响应与拟合优度分析
        6.2.4 稳健性检验
        6.2.5 结论与启示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建议
    7.1 论文基本结论
    7.2 预防股市泡沫维护金融安全的对策
        7.2.1 对监管层的建议
        7.2.2 对投资者的建议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股票价格运动Matlab仿真程序
附录 B 传染效应仿真程序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一带一路”背景下厦门临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外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
        0.2.2 关于“一带一路”背景下金融支持的研究
    0.3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一章 临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概述
    1.1 临空经济发展概述
        1.1.1 临空经济的界定
        1.1.2 临空经济的发展阶段
        1.1.3 临空产业的分类
        1.1.4 临空产业发展机理
    1.2 临空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二章 厦门临空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供求不平衡,投融资渠道单一
    2.2 人才培养不完善,金融产品需创新
    2.3 基础配套不完全,政策扶持待加强
第三章 国际知名临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比较分析
    3.1 国际知名临空经济发展模式
        3.1.1 航空港自由贸易区模式
        3.1.2 航空港物流园区模式
        3.1.3 航空港高端产业园区模式
        3.1.4 航空港商务区模式
        3.1.5 生态宜居航空大都市模式
        3.1.6 五种模式的比较
    3.2 对厦门临空经济的启示
        3.2.1 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
        3.2.2 错位竞争是关键
        3.2.3 政策支持是保障
第四章 厦门临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
    4.1 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1.1 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1.2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1.3 区域金融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4.2 金融支持对临空经济发展的效果分析
        4.2.1 金融支持效果评价指标的确定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金融支持对厦门临空经济发展的评价
    4.3 厦门临空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制约因素分析
        4.3.1 银行业制约因素
        4.3.2 信托业制约因素
        4.3.3 投融资平台制约因素
        4.3.4 保险业制约因素
        4.3.5 证券业制约因素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厦门临空经济发展的建议
    5.1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5.1.1 政策性金融支持
        5.1.2 完善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5.1.3 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5.2 推进“互联网+”战略,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相关产业
        5.2.1 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5.2.2 加快培育航空物流
        5.2.3 “航空运输服务+O2O”模式
        5.2.4 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相关产业
    5.3 加强人才培养和应用,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
    5.4 坚定厦门临空经济战略方向,拓宽金融支持资金渠道
        5.4.1 加速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开发银行建设
        5.4.2 加强创新金融建设,丰富金融品种
        5.4.3 合理布局,打造我国海西金融中心
总结
附录一: 专家打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互联网保险3.0跨界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
        0.2.1 互联网保险
        0.2.2 互联网保险 3.0
    0.3 相关文献综述
        0.3.1 国外文献综述
        0.3.2 国内文献综述
    0.4 研究内容和方法
        0.4.1 研究内容
        0.4.2 研究方法
    0.5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0.5.1 创新之处
        0.5.2 不足之处
1 我国互联网保险 3.0 跨界融合的现状
    1.1 互联网保险 3.0 跨界融合的相关理论
        1.1.1 服务创新理论
        1.1.2 精准营销理论
        1.1.3 长尾理论
    1.2 互联网保险 3.0 跨界融合现状
        1.2.1 多元化发展
        1.2.2 引导保险经营模式的不断变革
        1.2.3 保险业尝试与关联行业跨界融合
2 我国互联网保险 3.0 跨界融合的SWOT分析
    2.1 互联网保险 3.0 跨界融合的优势
        2.1.1 效率优势分析
        2.1.2 多生态协同优势
        2.1.3 个性化定制优势
    2.2 互联网保险 3.0 跨界融合的劣势
        2.2.1 信息不对称风险加剧
        2.2.2 经营能力面临考验
    2.3 互联网保险 3.0 跨界融合的机会
        2.3.1 政策支持
        2.3.2 经营成本低
        2.3.3 高新技术支持
        2.3.4 全民风险管理意识提高
    2.4 互联网保险 3.0 跨界融合的威胁
        2.4.1 竞争者威胁
        2.4.2 替代品威胁
        2.4.3 制度不完善风险
3 互联网保险 3.0 跨界融合存在的问题
    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3.2 新技术运用不成熟
    3.3 跨界融合人才短缺
    3.4 跨界融合动力不足
4 国外经验借鉴
    4.1 国外互联网保险跨界融合的发展现状
        4.1.1 英国互联网保险跨界融合
        4.1.2 美国互联网保险跨界融合
        4.1.3 日本互联网保险跨界融合
    4.2 国外互联网保险跨界融合经验给我国的启发
        4.2.1 完善监管体系
        4.2.2 服务与技术创新运用
        4.2.3 优化经营模式
5 互联网保险跨界融合相关建议
    5.1 完善监管体系
        5.1.1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
        5.1.2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5.1.3 重视行业自律
    5.2 积极推进新技术运用
        5.2.1 加大新技术研发的投入
        5.2.2 为新技术试点进程提速
    5.3 创建战略性人才库
        5.3.1 加强与高校合作
        5.3.2 积极参与专业性研讨会
    5.4 打造服务产业链
        5.4.1 实施一体化战略
        5.4.2 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大数据背景下重大疾病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太平人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创新点
        二、论文不足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数据概念界定
        二、互联网保险定义和分类
        三、重大疾病保险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logistic回归理论
第三章 太平人寿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现状及问卷分析
    第一节 太平人寿公司简介
    第二节 太平人寿公司重大疾病保险产品及服务现状
        一、太平人寿公司重大疾病保险产品介绍
        二、太平人寿重疾险服务现状
    第三节 太平人寿重大疾病保险问卷分析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问卷调查样本分析
        三、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测
第四章 太平人寿重大疾病保险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的建立
        二、变量的选取
        三、变量的确立
    第二节 实证结果整理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大数据对精确定位客户产品选择的影响
        二、大数据对客户太平人寿重疾险消费过程的影响
        三、大数据对客户重疾险增值体验的影响
        四、大数据对太平人寿重疾险产业结构的影响
        五、大数据对太平人寿重疾险经营销售的影响
        六、大数据对重疾险核保、危机管理的影响
第五章 大数据背景下重大疾病保险的政策与建议
    第一节 精确定位适合客户的重疾险种
    第二节 促进重疾险客户线上交易
    第三节 提升客户选择重疾险的增值体验
    第四节 加大对企业数据的监督检查
    第五节 提升保险公司的重疾险核保管理能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保险助推精准扶贫的效果及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基于四川凉山州H村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简要说明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2.保险实施精准扶贫的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精准扶贫的界定
        2.1.2 保险扶贫的界定
    2.2 保险实施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2.2.1 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
        2.2.2 “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
        2.2.3 保险扶贫项目的评估框架
        2.2.4 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主动脱贫理论
    2.3 保险参与精准扶贫的独特优势
        2.3.1 保险自身特点与职能对精准扶贫有天然优势
        2.3.2 保险的精准属性符合扶贫工作的精准要求,提高扶贫精准度
        2.3.3 保险能放大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扶贫资源配置
        2.3.4 保险扶贫比传统扶贫模式更具公平效率
    2.4 保险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方式
        2.4.1 通过保险扶贫风险保障体系,提供风险保障服务实现精准扶贫
        2.4.2 通过保险扶贫增信体系,提供增信服务实现精准扶贫
        2.4.3 通过保险扶贫投资体系,提供资金支持实现精准扶贫
3.四川凉山州H村贫困状况及保险扶贫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凉山州H村的贫困概况
        3.1.1 贫困户基本情况
        3.1.2 贫困户家庭人口情况
        3.1.3 贫困户致贫原因分布
        3.1.4 贫困户收入构成情况
    3.2 凉山州H村的扶贫进展及取得的初步效果分析
        3.2.1 多方措施共同作用,贫困户收入增加明显
        3.2.2 完善基础设施,改造精神风貌,贫困户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3.2.3 产业扶持,创新生产方式,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
        3.2.4 开展金融扶贫,提供农户贷款资金支持
        3.2.5 实施教育扶贫政策,阻断代际间贫困传递
    3.3 凉山州H村的保险扶贫路径及发展现状
        3.3.1 医疗保险实施扶贫的路径及发展现状
        3.3.2 农业保险实施扶贫的路径及发展现状
        3.3.3 小额意外伤害保险“扶贫保”
        3.3.4 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实施扶贫的路径及发展现状
        3.3.5 凉山州H村保险基层服务网点建设情况
4.凉山州H村保险助推精准扶贫的效果评估
    4.1 保险精准扶贫项目的效果评估内容
        4.1.1 保险扶贫项目的直接效果评估
        4.1.2 保险扶贫项目的精准度评估
        4.1.3 保险扶贫项目带来的内在激励作用
        4.1.4 保险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
        4.1.5 保险扶贫项目的可复制性评估
    4.2 凉山州H村保险精准扶贫效果评估结果
        4.2.1 凉山州H村不同保险扶贫项目的直接效果差异较大
        4.2.2 凉山州H村的保险扶贫项目精准度不足,险种针对性不强
        4.2.3 凉山州H村保险扶贫项目的内在激励作用有限
        4.2.4 凉山州H村保险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有待提高
        4.2.5 凉山州H村保险扶贫项目的可复制性评估
    4.3 影响凉山州H村保险扶贫项目效果发挥的障碍因素
        4.3.1 贫困地区保险基层服务网点严重不足
        4.3.2 保险扶贫考核机制不健全
        4.3.3 贫困人口保险意识缺乏,主动脱贫意识不足
        4.3.4 保险扶贫配套政策不健全,配套支撑措施不明确
        4.3.5 保险扶贫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健全
        4.3.6 保险扶贫的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机制不稳定
5.保险助推精准扶贫的不同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5.1 “金融扶贫、保险先行”的“阜平模式”的扶贫路径及成效
        5.1.1 “阜平模式”中保险扶贫的创新做法
        5.1.2 “阜平模式”的保险扶贫成效
        5.1.3 “阜平模式”对H村的经验启示
    5.2 河南兰考“脱贫路上零风险”模式的扶贫路径及成效
        5.2.1 兰考“脱贫路上零风险”模式的创新举措
        5.2.2 兰考“脱贫路上零风险”模式的保险扶贫成效
        5.2.3 “脱贫路上零风险”模式对H村的经验启示
    5.3 宁夏盐池“扶贫保模式”的扶贫路径及成效
        5.3.1 “扶贫保模式”的具体保险方案
        5.3.2 盐池“扶贫保模式”的保险扶贫成效
        5.3.3 “扶贫保模式”对H村的经验启示
    5.4 江西赣州医疗保险扶贫模式的扶贫路径及成效
        5.4.1 赣州医疗保险扶贫模式的典型做法
        5.4.2 赣州医疗保险扶贫模式的成效
        5.4.3 医疗保险扶贫模式对H村的经验启示
6.凉山州H村保险助推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研究
    6.1 保险参与产业扶贫的创新路径
        6.1.1 通过农业保险为扶贫产业提供风险保障
        6.1.2 通过信用保证保险等方式为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6.1.3 凉山州H村产业扶贫项目中的保险切入方式
    6.2 保险参与卫生扶贫的创新路径
        6.2.1 通过基本医疗保险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6.2.2 通过商业医疗保险为贫困人口提供补充保障
        6.2.3 凉山州H村卫生扶贫的具体路径
    6.3 保险参与民生扶贫的创新路径
        6.3.1 通过各类人身保险为贫困人口提供人身保障
        6.3.2 通过治安保险巨灾保险等帮助贫困人口应对外在风险
        6.3.3 通过保险资金投资民生工程项目助推民生扶贫
    6.4 保险参与教育扶贫的创新路径
        6.4.1 通过为学生、教师提供保险保障应对教育风险
        6.4.2 凉山州H村教育扶贫的保险切入方式
7.推动保险扶贫创新路径实施提升保险扶贫效果的政策建议
    7.1 加强保险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建设,建立保险扶贫长效机制
        7.1.1 将保险纳入贫困地区扶贫规划与政策体系
        7.1.2 完善保险扶贫配套政策措施
        7.1.3 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保险扶贫合作模式
        7.1.4 加强保险机构与扶贫办及各政府部门的联动机制
    7.2 建立健全差异化的保险扶贫监管机制
        7.2.1 实施对贫困地区适度倾向的差异化监管制度
        7.2.2 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险扶贫考核机制
    7.3 提升贫困地区保险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
        7.3.1 提高保险扶贫精准度,因地制宜开发扶贫险种
        7.3.2 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网点建设,提高基层保险服务水平
        7.3.3 加强保险知识宣传,提高政府及贫困人口的保险意识
    7.4 多方施策,强化保险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7.4.1 注重提升贫困户的主动脱贫信念
        7.4.2 提高保险扶贫项目的可复制性,建立扶贫宣传推广机制
        7.4.3 完善边缘贫困人口和新脱贫家庭的保险扶贫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H村保险扶贫入户调查问卷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谁来为保险业信用“保险”(论文参考文献)

  • [1]保险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和建议[J]. 张智超,郭振华. 上海保险, 2020(10)
  • [2]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新华寿险信用评级研究[D]. 孙萍.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D]. 陈新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0)
  • [4]H市商业保险欺诈的政府监管研究[D]. 周怡.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5]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D]. 张健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投资者行为、股市泡沫与我国金融安全研究[D]. 郑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6)
  • [7]“一带一路”背景下厦门临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陈拓. 厦门大学, 2019(08)
  • [8]我国互联网保险3.0跨界融合研究[D]. 张聪. 辽宁大学, 2019(01)
  • [9]大数据背景下重大疾病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太平人寿为例[D]. 李晓晴. 安徽财经大学, 2019(07)
  • [10]保险助推精准扶贫的效果及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基于四川凉山州H村的实地调查[D]. 樊夏朵.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谁来为保险业的信用“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