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样品的电喷雾质谱分析

灭菌样品的电喷雾质谱分析

一、一种消毒样品的电喷雾质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苗[1](2021)在《次氯酸对磷脂的气-液界面氧化行为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的无机含氯消毒剂多年以来在多种行业消毒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清洁活动产生的次氯酸的排放使得次氯酸钠清洁消毒活动成为一种潜在的大气环境污染源。众所周知,次氯酸在体内由髓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氯化物产生,是细胞产生的主要强氧化剂,以杀死细菌和其他入侵病原体。目前,体相内次氯酸与磷脂的反应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对于环境中次氯酸对磷脂的气-液界面的反应目前研究极少。因此,探究界面条件下次氯酸对磷脂的氧化反应过程、推导反应机理对评估次氯酸的危害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课题采用直径为10 mm的小型超声波换能器,频率40 k Hz,发射声波波长8.65 mm(25℃),搭建了超声悬浮装置。为气-液界面反应研究提供基础。搭建的声悬浮装置可悬浮直径小于4 mm(半波长)的样本,为气-液界面次氯酸对磷脂的氧化研究提供反应平台。该平台对于界面反应研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其反应参数通过优化达到最佳界面反应效率。选择纳升电喷雾离子源,构建了声悬浮-纳升电喷雾质谱法对氧化反应进行检测分析,探究气-液界面次氯酸对磷脂的氧化反应。采用声悬浮-纳升电喷雾质谱法,在负模式下探究了不同次氯酸暴露时间的DPPE、POPG、DOPG氧化情况。通过研究该性质随时间而变化的非平衡的动态体系的变化情况,计算得出气-液界面次氯酸对POPG的伪一阶速率常数为(3.16±0.04)×10-2 s-1,气-液界面的HOCl吸收系数为8.9×10-5;次氯酸对DOPG在气-液界面的伪一阶速率常数为(6.1±0.06)×10-2 s-1,气-液界面的HOCl吸收系数为1.7×10-4。最后,通过对反应溶液质谱数据采集、反应物及反应产物的二级质谱分析,详细研究了气-液界面次氯酸对DPPE、POPG、DOPG三种不同磷脂的氧化行为及机理。给出了HOCl与C=C键反应的机理,该机理同样适用于HOCl与不同脂膜的悬浮液滴的碰撞。从饱和烷基脂链的敏感程度、C=C键被氧化后是否发生裂解和增加氧官能团以及脂质致密包装时双键是否断裂形成小分子如酸和醛等三个方面,对HOCl与脂质的界面特征同气相中普遍存在的O3和·OH进行了比较,总结得出结论HOCl与脂质的氧化行为与O3和·OH的氧化有明显差异。声悬浮装置很好地形成了气-液界面条件,为气-液界面反应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结合纳升电喷雾质谱法,对反应进行准确、高灵敏检测,完成了气-液界面次氯酸对不同磷脂的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利用二级质谱分析,推测了界面反应机理,在环境中次氯酸含量增加导致的健康影响评估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徐建业[2](2021)在《Online-SPE/LCMS定量筛查再生水中新兴污染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各类新兴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ECs)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导致其在污水以及环境中产生了大量的残留。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现行工艺无法有效去除污水中残留的新兴污染物,使得污水处理厂尾水成为环境中新兴污染物的间接污染源。常州新龙生态林湿地公园引用江边污水厂再生水做景观用水水源,建设人工湿地构筑物,深化处理再生水,能够有效控制氮、磷以及COD等常规污染物,但对于新兴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有必要研究论证,为再生水景观利用的规模推广提供实践依据。研究开发了online-SPE串联TSQ MS方法检测尾水中6种典型酸性药物,研究开发online-SPE-LC串联QE+Orbitrap HRMS筛查方法,检测污水厂尾水及其湿地再生景观水中ECs赋存情况,并研究考察了UV/Cl高级氧化工艺降解典型ECs新兴污染物萘普生的降解效能和降解特征,解析并阐明降解机理,评估降解过程中的生态风险,为ECs的UV高级氧化控制工艺选择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针对污水厂尾水建立大体积进样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Online Solid Phase Extraction-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缩写为Online-SPE-LC-MS)检测方法,检测尾水中3类共6种典型酸性药物含量。基于外标法和标准加入法进行分析消除基质效应,结果显示,6种酸性药物在0.1-200 ng/L范围内线性相关性较好(r≥0.9964),检出限(LOD)为0.01-0.16 ng/L,定量限(LOQ)为0.02-0.52 ng/L,加标回收率为94.3%-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9%-10.1%。尾水中检出卡马西平0.78 ng/L、双氯芬酸钠0.63ng/L,苯扎贝特、吲哚美辛、布洛芬及酮洛芬未检出;湿地公园中6种物质均未检出。针对污水厂尾水建立基于在线固相萃取-高分辨率质谱联用系统(Online-SPE/HRMS Orbitrap LCMS)的检测方法,开发了针对环境水体中新兴污染物的广谱筛查和定量分析方法,实现对水中7类共302种新兴有机污染物的广谱筛查,并结合标准加入法实现污染物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尾水中302种目标新兴污染物有41种检测出,磺胺甲基异恶唑、磺胺吡啶、甲氧苄氨嘧啶、甘宝素、全氟己酸、恶霜灵以及磷酸三丁脂在各点位均有检出且赋存浓度较高,污水厂进水药物检出浓度浓度范围在7.4-874 ng/L,尾水出水药物浓度检出含量在1.1-292.24 ng/L。此外,目标新兴污染物检出浓度在与人工湿地构筑物分布呈现出空间相关性,表明人工湿地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新兴污染物含量,但难以实现完全去除。以典型新兴污染物NAP为研究对象,研究紫外/氯高级氧化降解工艺深度控制NAP效果,分析NAP紫外/氯高级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识别和鉴定紫外高级氧化降解的中间产物,量化计算解析NAP的分子结构特征,ECOSAR模拟评估NAP及中间产物的生态风险性,发现紫外/氯高级氧化工艺能高效去除NAP,但其产物生态毒性增强,工艺的实践应用有待进一步考察,为此类化合物的紫外/氯高级氧化控制研究及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袁仕梦[3](2021)在《三种胡蜂多肽毒素的分子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传统分离分析方法对基胡蜂Vespa basalis(Smith)、大胡蜂Vespa magnifica(Smith)、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Smith)三种胡蜂毒液中肽类物质的分子量进行分析;利用现代定量蛋白质组学对三者毒液蛋白进行相对定量,鉴定并筛选出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处理,并从转录的角度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V.mandarinia的毒腺内mRNA进行高通量测序。方法:1.采用传统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对V.basalis、V.magnifica、V.mandarinia三种胡蜂蜂毒中的蛋白质和多肽成分的分子量组成进行分析。2.基于蛋白质非标记定量技术(Label-free),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V.basalis、V.magnifica、V.mandarinia三种胡蜂蜂毒中蛋白质酶解肽段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并利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揭示了蛋白质在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CC)、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中重要的功能作用。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质,并对V.mandarinia及V.magnifica毒液之间中的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3.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V.mandarinia毒腺内mRNA进行测序。结果:1.质谱及凝胶电泳数据结果显示,V.basalis、V.magnifica、V.mandarinia蜂毒样品中包含丰富的肽类成分,其中多肽及蛋白质分别集中在300-3000 Da及11-48 kDa范围内。2.通过质谱分析,蛋白质组学技术从V.basalis、V.magnifica、V.mandarinia蜂毒中共鉴定到蛋白质39个,肽段167个。V.mandarinia vs V.magnifica中筛选25个显着性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有9种蛋白质被上调,而16种蛋白质被下调。3.利用Illumina平台对金环胡蜂毒腺cDNA文库进行测序,序列经过滤、组装后获得了80765条干净和高质量的Unigene序列,与不同数据库比对发现,转录本基因编码蛋白质与正常细胞相似,主要参与蛋白质合成、分泌、输送及修饰过程。结论:1.本实验利用传统分离技术与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V.basalis、V.magnifica、V.mandarinia蜂毒中肽类物质分子量及组成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由结果可知三种胡蜂蜂毒含有丰富的肽类物质,为后续蜂毒成分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方向。2.将V.mandarinia毒腺内mRNA测序结果及其毒液蛋白质质谱鉴定结果相结合,概述了V.mandarinia这种标志性剧毒胡蜂毒液产生的肽和蛋白质。

罗垠健[4](2021)在《基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方法对水中卤代苯醌消毒副产物毒理研究》文中提出卤代苯醌是一类未受严格管控的新型自来水消毒副产物,具有种类多、检出率高、毒性高、常规消毒手段无法有效消除等特点。已有研究发现卤代苯醌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远强于受管控的卤乙酸和三卤甲烷,并且有严重的器官毒性等。不过,当前关于卤代苯醌的作用位点及致毒机理的研究并不多,其毒理机制尚不明晰。本课题在前期工作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以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方法为核心开展了关于毒理机制的初步研究。磷酸化是一种在生物体内分布极为广泛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其几乎参与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如信号传递、细胞增殖及凋亡、蛋白活性与功能调节等。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是当前分析高通量磷酸化修饰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污染物的生物标志物鉴定以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中。本课题依托质谱检测技术,以斑马鱼心脏为研究对象,使用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卤代苯醌类消毒副产物的毒性及毒理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为:1.分别选取了一种自来水中较为常见的卤代苯醌类和三卤甲烷类消毒副产物,对比研究了两者的毒性差异。结果显示,2,6-二氯-1,4-苯醌对成年斑马鱼的24 h半致死浓度为1.234μmol/L;氯仿的半致死浓度为773.34μmol/L。两者相差600余倍,表明2,6-DCBQ的毒性远高于受管控的三卤甲烷。2.对蛋白质前处理过程进行优化,并确定Ti O2磁颗粒对磷酸化多肽的富集效率。通过微流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micro LC-QTOF-MS)分析α-酪蛋白酶解液样品,结果表明,使用Lys-C酶与Trypsin酶的共同酶切体系时肽段检出率为84.77%,而使用Trypsin酶切时肽段检出率只有34.55%,前者显着优于后者;此外使用Ti O2磁颗粒能够从标准蛋白样品中鉴定19种磷酸化多肽,富集效率在50%~71%之内。3.用不同浓度的2,6-DCBQ暴露斑马鱼,取其心脏后使用SWATH定量蛋白质技术分析磷酸化肽的相对丰度,并筛选在不同暴露浓度下差异化表达的组份,随后探讨与2,6-DCBQ暴露相关的蛋白质、基因及信号通路等。最终,我们在斑马鱼心脏组织发现了14条与2,6-DCBQ暴露相关的磷酸化肽,对应10种蛋白质;进一步分析表明,与之相关的基因有11种,细胞信号通路有4条。由此,我们初步了解了2,6-DCBQ产生心脏毒性的毒理机制,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卤代苯醌类新型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奠定了基础。

买为丽旦·衣明江[5](2021)在《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细胞肝癌(HCC)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型纳秒脉冲消融(ns PEF)在激活抗肿瘤免疫方面的特色优势逐渐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但其作用机制不明确。目前PD-1抗体治疗是公认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由此,本研究探讨ns PEF消融在肝细胞肝癌免疫激活效应中的作用机制,并与PD-1抗体治疗作对比,为ns PEF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培养及传代用荧光素酶标记的Hepa1-6肝癌细胞株;通过C57BL/6J小鼠肝脏注射Hepa1-6肝癌细胞株建立肝癌移植瘤模型;将24只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分为三组:ns PEF组、PD-1抗体治疗组和对照组,对ns PEF组小鼠进行一次ns PEF消融处理,消融仪物理参数为:脉冲宽度300ns、电压20kv/cm、频率4Hz、脉冲1000次;对PD-1抗体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PD-1抗体,间隔3天,共3次给药;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血分离血清、制备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CD3+T、CD4+T、CD8+T、CD19+B、NK细胞比例;采用CBA技术检测外周血Th1(IL-2、IFN-γ、TNF-α)和Th2(IL-4、IL-5、IL-6、IL-10)类细胞因子浓度;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肿瘤局部免疫细胞比例和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的差异。(2)通过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与免疫相关的重要差异蛋白。(3)通过基于多重免疫组化的PE Vectra全光谱采集技术,同时标记肿瘤局部T、B、NK细胞和差异蛋白,通过Inform定量分析软件计算各指标表达密度及差异蛋白与T、B、NK细胞特异性指标的共定位关系;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免疫细胞和差异蛋白表达密度在各组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1)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CD3+T、CD4+T、B、NK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CD8+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IL-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IL-4、IL-5、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DIA质谱分析筛选出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差异表达蛋白分别共有181和763个,其中与免疫病理改变相关者分别为21和35个;结合文献报道和本研究研究方向,ns PEF组差异蛋白LXN、GRN、TGF-β1、ELNE选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其中TGF-β1、ELNE是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共同差异蛋白。(3)LXN、GRN、TGF-β1、ELNE与T、B、NK细胞特异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共定位,其中LXN在B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GRN在NK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TGF-β1在T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ELNE在T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结论:ns PEF消融可引起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大量浸润,及外周血多种细胞因子的改变,表明ns PEF消融治疗具有调节抗肿瘤免疫、增强体液免疫以及免疫杀伤功能的作用;ns PEF消融可以引起肿瘤局部多种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其中与免疫微环境介导的肿瘤侵袭、转移相关蛋白主要有LXN、GRN、TGF-β1、ELNE,这些差异蛋白作为调节ns PEF消融免疫效应的重要因子,可能通过调控T、B、NK细胞激活抗肿瘤免疫;TGF-β1、ELNE是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共同的差异表达蛋白,提示二者可能是肝癌免疫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

庄美慧[6](2020)在《原位衍生质谱分析及其在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胞异质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相较于常规的细胞群体数据(大量细胞分析的均值结果),单个细胞的特征信息会在平均化过程中被掩盖,而丢失了细胞之间的异质性结果,这些信息可能会在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单细胞分析有望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水平上对细胞异质性有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生物变异,疾病和治疗的敏感性差异。特别是直接反映细胞响应和细胞表型的小分子代谢物,作为细胞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能量平衡,细胞间通讯,渗透调节等诸多过程。但是,单个细胞的体积小(皮升量级),细胞内代谢物质的种类极其多样,浓度范围极广,物质含量极低且动态多变,并缺少放大技术,在单细胞层次仍有大量物质无法被检测,无一不对单细胞代谢物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提出巨大的考验。近年来,原位衍生反应发展迅速。通过多种衍生反应引入电荷标签来增强目标分析物的质谱响应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血清/血浆,组织等生物样品中化学物质的原位分析。目前在细胞层次的原位衍生仍存在重大挑战,因为要实现单细胞层次的衍生需要必须满足原位和细胞兼容的条件,大的细胞扰动或是细胞状态的改变都会导致细胞内代谢物质的种类和浓度水平的改变。但是由于目前的衍生多使用有机试剂,UV光照等条件,限制了其在单细胞水平的应用。因此开发新型的原位衍生反应,将其应用在单细胞水平上增强其代谢物质谱分析的灵敏度是迫切需求的。该博士论文开发了多种新型的原位衍生反应,分别实现了原位的亚硝胺降解,以及血清、尿样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原位衍生和分析,并最终将细胞兼容的点击反应成功的应用于单细胞水平的原位衍生反应,在保持细胞活性的前提下,增强单细胞的灵敏度并进行原位实时的分析。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1.大气压电晕放电原位降解亚硝胺反应。我们利用大气压下的电晕放电,产生高活性的自由电子,快速、高效的与亚硝胺反应,将其降解为对应的二级胺。我们进行实时,在线,原位的反应监测。并通过调节电压,鞘气组成毛细管到质谱口的距离以及溶剂组成等参数条件监测二乙基亚硝胺,甲基乙基亚硝胺和亚硝基吡咯烷的降解效率的变化,进一步确认该降解反应与电晕放电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确认该降解反应是电晕放电过程产生的某种活性物质参与,通过对电晕放电所产生的物质施加偏转电场,发现是电负性的活性物质参与降解反应,并提出了可能是高活性的自由电子参与反应的假设,并通过理论计算进一步确认反应路径。2.点击反应用于血清,尿样中中总同型半胱氨酸和相关代谢物的检测。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含有电荷标签的探针,可以通过生物兼容的点击反应与含有1-氨基-2-巯基或是1-氨基-3-巯基的反应物结合,以此来提高分析物的质谱信号。血清/血浆中的总半胱氨酸浓度的升高,已被认为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首先我们用含有电荷标签的探针在血清和尿液中特异性的快速的原位衍生以此提高同型半胱氨酸的信号,并结合感应电喷雾技术,无需与其他分离技术结合,能够直接定量总同型半胱氨酸在血清和尿液中的含量。而且该探针能够同时提高半胱氨酸和半胱氨酰甘氨酸的质谱信号,并在存在大量衍生试剂的情况下,不干扰其他未衍生且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相关的代谢物的信号。3.在复杂生物流体中成功结合生物兼容的点击反应进行原位衍生引入电荷标签,提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灵敏度的前提下,我们尝试将合成的含有电荷标签的探针直接应用于单个活细胞中半胱氨酸信号的提高。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我们证明了该探针可以在生理条件下与半胱氨酸原位衍生引入电荷标签,在生理pH条件(pH=7.4)下具有最高的反应效率。其次,细胞在进行探针孵育后,细胞仍能够保持活性,表明该反应是细胞兼容的。随后结合课题组之前报道的单细胞取样技术,成功在单细胞层次检测到了衍生后的半胱氨酸的质谱信号并进行了定量。最后,该方法也可以在单细胞层面监测半胱氨酸的动态变化,在胱氨酸转运蛋白抑制剂的作用下细胞内半胱氨酸含量发生了下调。该方法虽然只是在单细胞层面以提高半胱氨酸灵敏度为例,但是提供了在单细胞水平提高物质灵敏度的普适性策略。

杨青兰[7](2020)在《表面活性剂的敞开式质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根据极性端的解离性质主要分为:离子型(阳离子或阴离子型)、非离子型以及两性活性类型。因其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在杀菌消毒、乳化分散和防腐等方面体现出了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及医药等诸多领域。但表面活性剂对天然水体产生的污染不可逆转,直接影响水中微生物的复氧过程和其它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破坏自然食物链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安全。因此,监控环境中的表面活性剂对生态环境的评估及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表面活性剂非挥发性和结构单元非吸光性,使得环境样品中高效、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表面活性剂测定具有挑战性。迄今为止,已报道的环境样品中表面活性剂测定方法多为化学滴定法和液相色谱法,但上述方法繁琐且耗时长。敞开式质谱(Ambient Mass Spectrometry,AMS)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质谱分析方法,因其无需色谱分离、样品前处理过程简单而得以广泛应用。纸喷雾质谱(Paper-spray mass spectrometry,PS-MS)和解吸附电晕束离子化质谱(Desorption corona beam ionization,DCBI-MS)是两类典型的AMS方法,均可在敞开的大气压环境下对样品进行直接分析,整个过程耗时仅需1-2 min,可有效提高样品的分析通量和效率。本文以三类表面活性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敞开式质谱对表面活性剂进行高通量分析的可行性及适用性,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PS-MS快速测定水基样品中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样品离子化效率的影响因素,比较了选用氨基葡萄糖、四丁基溴化铵作为内标时PS-MS方法定量准确性。结果表明,校正曲线中线性系数(R2)均大于0.990,最低检测限(The limit of detection,LOD)为0.2 mg/L,最低定量限(The limit of quantitation,LOQ)为0.5 mg/L,回收率在94.6%-108.5%区间内,两个内标对结果无明显影响。与传统的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SI-MS)实验相比较,定量结果基本一致。但PS-MS技术分析更加快速。2.建立了PS-MS快速定量检测废水中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方法。优化了质谱条件,分别考察了溶剂、酸碱度、纸基对样品质谱响应强度的影响,发现疏水纸可有效提高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质谱响应。以苯甲酸、糖精钠作为内标物时,所建立的PS-MS方法线性系数(R2)均大于0.990,LOD为0.9 mg/L,LOQ小于1 mg/L,回收率在97.3%-107.3%之间,与传统ESI-MS结果相比较,定量结果基本一致。3.对比分析了两种敞开式质谱方法(DCBI-MS、PS-MS)与直接灌注质谱法(APCI-MS、ESI-MS)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分析性能。结果说明,敞开式质谱法可对工业中常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进行快速筛选。通过对纸基特性、温度、气体流速和pH等条件进行优化,发现不同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选择不同的敞开式方法检测时,其质谱响应和裂解规律有所差异,找到了快速鉴别不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最佳质谱分析方法。

黄泽南[8](2020)在《改性胺化棉材料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杀灭有害病原体、保护人体健康,饮用水消毒是必不可少的水处理工艺。但消毒剂与原水中有机物反应会产生各种消毒副产物(DBPs)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饮用水中的DBPs。吸附法被研究人员广泛应用在水体污染物的控制中。本研究第一部分以棉纤维为改性基底材料,通过紫外辐照和氧化还原反应将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聚合物刷接枝到棉材料表面,再通过胺化反应接枝二乙烯三胺(DETA),制得改性胺化棉(Aminated cotton fiber,ACF)。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得胺化棉平均氮含量达7.2%。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电子能谱以及元素分析仪对胺化棉材料进行表征。将胺化棉材料用于八种新型极性卤代酚类DBPs的动态吸附研究,并使用Thomas模型对穿透曲线进行拟合。使用氢氧化钠(Na OH)溶液作为脱附剂对吸附DBPs的胺化棉进行脱附再生研究。本研究第二部分将胺化棉用于吸附模拟原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M)、氯消毒后模拟饮用水中的溴代消毒副产物(Br-DBPs)/氯代消毒副产物(Cl-DBPs)以及氯胺消毒后模拟饮用水中碘代消毒副产物(I-DBPs),研究胺化棉对模拟饮用水中DBPs及其前驱体NOM的去除效果。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初始浓度为100μg/L,流速40 m L/min条件下,与原始棉和活性炭相比,胺化棉对低浓度的卤代DBPs具有更大的穿透吸附量以及更长的穿透时间。使用Thomas模型对动态吸附数据拟合,八种卤代DBPs:2,4,6-三氯苯酚(TCP),2,6-二氯-4-溴苯酚(DCBP),2,4,6-三溴苯酚(TBP),2,4,6-三碘苯酚(TIP),2,6-二氯-4-硝基苯酚(DCNP),2,6-二溴-4-硝基苯酚(DBNP),3,5-二氯水杨酸(DCSA)和3,5-二溴水杨酸(DBSA)的理论平衡吸附量介于14.76-89.47 mg/g,线性相关系数介于0.915-0.998之间。中性溶液中,胺化棉对酚类DBPs的吸附机理主要为胺基与酚羟基之间形成的分子间氢键作用,部分质子化的胺基也提高了吸附性能。0.1%Na OH溶液可用于吸附DCBP,TCP,TBP,TIP,DCSA和DBSA胺化棉的脱附,0.5%Na OH溶液可用于对吸附DCNP和DBNP胺化棉的脱附。(2)经改性胺化棉吸附处理的消毒后饮用水中的DBPs整体水平显着下降。极性卤代DBPs的总离子强度(TII)和总有机卤素(TOX)两方面均显示I-DBPs和Br-DBPs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Cl-DBPs去除效果较低,但也可达50%左右。改性胺化棉吸附材料对饮用水中不同类别的单个DBPs具有不同的去除效果,其对三碘苯酚、三溴苯酚和二碘羟基苯甲酸等毒性较强的新兴芳香族类DBPs去除率(>85%)显着高于常见的卤乙酸类DBPs(<40%);这主要是由于胺化棉对DBPs的吸附主要通过胺基与未电离的酚羟基和羧基等形成的分子间氢键作用,而p Ka较低的卤乙酸类DBPs在饮用水p H中性条件下不易与胺基形成氢键。改性胺化棉不仅对已生成的DBPs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对于DBPs前驱体天然有机物也有显着的吸附作用。预先吸附去除NOM的模拟饮用水较未去除NOM的水样经消毒后,其极性溴代DBPs整体生成水平下降达94.3%。

刘凯[9](2020)在《卤代甲基磺酸的发生、迁移转化及降解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卤代甲基磺酸(HMSAs),其中主要包括一氯甲基磺酸(Cl-MSA)、二氯甲基磺酸(Cl2-MSA)、三氯甲基磺酸(Cl3-MSA)、一溴甲基磺酸(Br-MSA)和三氟甲基磺酸(F3-MSA)。HMSAs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类新型的消毒副产物(DBPs),鉴于DBPs对人体的危害,研究HMSAs在我国的污染现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自来水厂、北京市典型污水厂和北京市河流和湖泊进行了污染调查,得出了HMSAs的产生和迁移转化规律,最后对其的降解技术也做了初步的探讨,对掌握和控制HMSAs的污染具有积极的意义。HMSAs是一种新型的DBPs,文献中对HMSAs的研究报道较少,在本文的“第一章”主要通过参考与HMSAs结构和性质较为相似的DBPs的研究相关方法,例如卤乙酸(TAAs)和三卤甲烷(THMs)的研究,从而间接了解HMSAs的产生、检测、迁移转化规律以及降解方法,通过文献报道的相关方法,制定HMSAs的研究方案。“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水样和污泥中HMSAs的检测方法。本章通过对各种条件的优化,对水样和污泥中HMSAs进行浓缩和富集,结合最优检测条件下的LC-MS/MS,成功的建立了HMSAs的检测方法,为HMSAs的研究做了基础的准备工作。“第三章”首先介绍了HMSAs的污染现状,在全国典型城市的自来水厂的进水和出水中检测了五种HMSAs的浓度,发现HMSAs普遍存在,其中Cl2-MSA浓度最高,进出水平均浓度在50.88 ng·L-1和336.02 ng·L-1左右,说明氯化消毒是产生HMSAs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经济较发达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HMSAs的污染较为严重,文中也介绍了北京市自来水厂进水和出水中HMSAs的污染现状。从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不能确定甲基磺酸(MSA)就是HMSAs的前体物质。在进出水中F3-MSA的浓度变化不大以及氯化实验不可能产生氟化有机物污染物,所以F3-MSA不是消毒副产物,但是作为HMSAs的一种,在本文中对其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简单的研究。HMSAs的产生原因也是本章研究重点,从宏观方面,腐殖酸和富里酸等天然有机物在氯化之后可以形成HMSAs;在微观方面,含有硫元素的基团,是形成HMSAs的主要原因,因此初步得出结论,含有硫元素的有机化合物最有可能形成HMSAs。在本章最后,通过研究各种影响HMSAs形成的因素,找到了预测HMSAs形成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因此,本章从HMSAs的污染现状、产生原因和数学预测模型,对HMSAs的产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第四章”主要介绍了HMSAs在北京市典型污水厂的迁移转化规律。HMSAs是饮用水厂产生,经过人们日常生活的使用,通过污水管网转移到了污水厂。由于HMSAs的浓度较低,在污水厂污水中的浓度较为稳定,浓度约在50 ng·L-1左右,但在污泥中,主要由于活性污泥的吸附,HMSAs的浓度较高,浓度大约在2000 ng·kg-1左右。由于HMSAs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微生物好氧、兼氧和厌氧过程对其的降解作用较小,主要是通过无机颗粒和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达到对HMSAs的去除。本章详细介绍了无机颗粒和活性污泥对HMSAs的吸附作用以及温度和p H值等影响因素对吸附的影响,为HMSAs在污水厂的迁移转化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五章”主要介绍了HMSAs在北京市河流中的迁移转化。HMSAs从污水厂排出,城市内河是主要的受体。研究发现,河水中HMSAs的浓度大约是污水厂出水中浓度的一半,同时也发现,人口密度较大和有不规范排污的地点,河水污染较为严重,底泥的吸附是河水中HMSAs主要去除方式。有机污染物在河流中的降解途径主要有微生物降解、自然光降解和底泥吸附过程等方式,但对于难降解的HMSAs,底泥吸附是主要的方式,为此本章主要介绍了底泥吸附HMSAs的吸附动力学以及影响吸附的等温曲线,通过对底泥表面p H值、温度、离子强度和底泥表面有机物对吸附的影响,较为全面的了解了HMSAs在河流中的迁移转化。“第六章”介绍了HMSAs的终端降解方法。通过文献的调研,比较了多种降解方法,从对环境的污染、经济效益和可操作性等方面最终选择了复合碳基纳米零价铁材料微电解的方法,氧化降解HMSAs。介绍了复合碳基纳米零价铁材料的制备过程,比较了几种材料的优劣性,也探讨了影响降解HMSAs的几种主要因素,最后深入研究了微电解降解HMSAs的机理。通过研究发现,在p H=3~9的范围内,接触反应30 min,对HMSAs的去除效率基本维持在95.5~99.7%,通过连续动态模拟实验,验证了这种材料对目标污染物具有稳定的去除效果。本论文比较系统的介绍了HMSAs的检测、产生、迁移转化和降解,其中迁移转化详细介绍了HMSAs从北京市自来水厂到污水厂,再从北京市典型污水厂排放到北京市河流,介绍了HMSAs在整个水体的迁移转化过程。该论文是首次研究HMSAs,为研究控制DBPs在水体中的污染状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孟晓伟[10](2020)在《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的化学成分比较及活性成分阔叶黄檀酚的大鼠体内过程研究》文中认为降香(DALBERGIAE ODORIFERAE LIGNUM)为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树干和根的干燥心材,具有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降香主要含有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具有舒张血管、增加冠脉流量、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作用。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Pierre ex Laness)是降香檀同属植物,俗称“大红酸枝”,主要分布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2],目前在我国云南、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已有大面积人工种植[3-6]。在泰国地区交趾黄檀心材常作为传统药材使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血瘀和癌症。文献研究表明交趾黄檀心材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交趾黄檀心材与降香外观十分相似,常被掺伪在降香药材中。新黄酮类成分是黄檀属植物的一类特征性成分,具有抗骨质疏松、抗雄性激素、抗炎、抗肿瘤、抗过敏、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阔叶黄檀酚是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共有的新黄酮类成分,在交趾黄檀心材中含量较高,且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其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和H9c2细胞缺氧复氧所致损伤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本论文基于“亲缘关系—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植物亲缘学说理论,采用HPLC、GC-MS和LC-MS现代技术方法对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对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新黄酮类成分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氧化应激相关酶—COX-2酶和i NOS酶进行虚拟筛选研究,基于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和课题组前期药理药效研究结果,对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共有新黄酮类成分阔叶黄檀酚进行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1. 阔叶黄檀酚等8种成分的HPLC法含量测定:建立了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阔叶黄檀酚等8种成分的HPLC测定方法,发现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阔叶黄檀酚等8种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18批降香中甘草素、木犀草素、柚皮素、异甘草素、刺芒柄花素、黄檀素、阔叶黄檀酚和生松素的百分含量依次为:0.1341%~0.4952%、0.0282%~0.1670%、0.0163%~0.5913%、0.0535%~0.1880%、0.1424%~0.6401%、0.0680%~0.5907%、0.0032%~1.9807%、0.0096%~0.7402%;交趾黄檀心材中检测到阔叶黄檀酚等5种成分,阔叶黄檀酚的百分含量0.4736%~2.3815%。HPLC指纹图谱和相似度分析表明:18批降香之间差异性较大,仅有11批降香的相似度值在0.5以上;5批交趾黄檀心材的相似度均在0.85以上,差异性较小。PCA和PLS-DA分析结果表明:18批降香可建立较好的PLS-DA分析模型,可用于降香药材质量评价研究。2.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比较分析:建立了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顶空进样、苯醇抽提物和挥发油的GC-MS分析方法,交趾黄檀心材中挥发性成分与降香中挥发性成分相差巨大,降香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反式橙花叔醇、7-(2,6-dimethyl-hepta-1,5-dienyl)-3,8,8-trimethyl-bicyclo[4.2.0]oct-2-ene和dihydro-3-(2-methyl-2-propenyl)-2,5-furandione,含有红没药烯、(±)α-红没药醇、金合欢烯和金合欢醇等成分;交趾黄檀心材顶空气质和苯醇抽提物分析含量最高的分别为3-pyridinemethanol,[1R-(1R*,4Z,9S*)]-bicyclo[7.2.0]undec-4-ene和methyl 4’-methoxy-4,5-methylenedioxybiphenyl-2-carboxylate。3.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甲醇提取物的UPLC-Q-TOF-MS/MS快速分析:建立了降香对照药材和交趾黄檀心材甲醇提取物的UPLC-Q-TOF-MS/MS快速分析的方法,从降香对照药材中鉴定出83个化学成分,包括6个黄酮、12个二氢黄酮、18个异黄酮、13个二氢异黄酮、10个新黄酮类、4个查尔酮类、9个异黄烷类、2个紫檀烷类、3个苯并呋喃类和6个其他类成分;从交趾黄檀心材中鉴定出101个化学成分,包括8个黄酮、14个二氢黄酮、23个异黄酮、11个二氢异黄酮、15个新黄酮类、7个查尔酮类、2个鱼藤酮类、5个异黄烷类、3个紫檀烷类、4个苯并呋喃类、3个苯丙素类、2个苯乙烯类和4个其他类成分,其中确定具体结构的已知成分85个。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的甲醇提取物中共有相同成分54个,主要为异黄酮、黄酮和新黄酮类成分。二、新黄酮类成分对COX-2和i NOS酶抑制活性的虚拟筛选研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对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新黄酮类成分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氧化应激酶—COX-2酶和i NOS酶进行了虚拟筛选研究,发现在14个新黄酮类成分中latifolin与i NOS酶的3个活性位点分子对接得分均较高,与活性位点d的得分最高,与活性位点c对接仅有5-O-methyllatifolin比latifolin得分高,与活性位点e对接仅有4’-hydroxy-4-methoxydalbergione和4,5-dimethoxy-2-hydroxydalbergiquinol比latifolin得分高;黄檀酚类新黄酮成分与COX-2酶活性位点a分子对接得分高低依次为:3’-hydroxy-2,4,5-trimethoxydalbergiquinol>2-h ydroxy-4,5-dimethoxydalbergiquinol>5-O-methyllatifolin>latifolin>dalbergipheno l>mimosifoliol,A环5-OCH3和B环上的-OH可能对COX-2酶活性位点a的分子对接影响很大,而与活性位点b分子对接得分依次为:mimosifoliol>dalbergi phenol>latifolin>2-hydroxy-4,5-dimethoxydalbergiquinol>3’-hydroxy-2,4,5-trimet hoxydalbergiquinol>5-O-methyllatifolin,几乎与活性位点a的得分顺序相反。三、新黄酮类成分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1.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研究: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具有显着性性别差异,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较快,达到最大血药浓度时间为30~40min,T1/2为30~40min,高、中、低三个剂量组Cmax分别为9.276±1.791、3.06±0.568和1.897±0.400mg/L,Tmax分别为40.5±12.778、47.0±7.483和28.5±7.806min;T1/2分别为43.248±11.159、30.361±4.992和31.227±7.696min;药时曲线存在二次吸收峰情况,具有明显的雌、雄性别差异,雌性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明显高于雄性大鼠,且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2.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研究: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心、肝、脾、肺、肾、脑等组织均有分布,但分布存在一定差异。雌性大鼠灌胃给阔叶黄檀酚后,在0.5、1和2h三个时间点小肠和胃部阔叶黄檀酚的浓度远高于其他组织器官,而4h时各组织中阔叶黄檀酚的含量依次为:脑>脂肪>小肠>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肌肉>胃;雄性大鼠灌胃给阔叶黄檀酚后,在0.5、1和2h三个时间点小肠和胃部阔叶黄檀酚的浓度也普遍高于其他组织器官,但在1和2h两个时间点小肠组织的药物浓度下降较快。3.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的代谢产物各有差异,不同生物样品中均检测到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同时检测到与原型药物的质谱信息相同的成分,推测可能是原型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结构异构变化,产生右旋构型成分;不同生物样品中Ⅱ相代谢主要发生甲基化、硫酸酯化和乙酰化等,Ⅰ相代谢主要发生氧化、还原、去甲基化等,Ⅰ相代谢产物中存在较多的酸、酮、成醇类成分,可能与阔叶黄檀酚结构中双键发生氧化还原有关。文献研究表明,大鼠体内的CYP450酶存在明显的雌雄性别差异,雌性大鼠CYP450酶含量较雄性大鼠低10%~30%,这可能是导致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代谢呈现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4.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尿液中尿排速率和平均累积排泄量存在显着性性别差异,雄性大鼠的尿排速率比雌性的尿排速率明显快,且平均累积排泄量明显多;但阔叶黄檀酚在雌、雄组大鼠尿液中平均累积排泄率分别为1.21%和1.43%,无统计学差异。阔叶黄檀酚在雌、雄组大鼠粪便中平均累积排泄率分别为17.80%和14.79%,雌、雄大鼠的平均累计排泄率具有一定差异,却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但雌性大鼠从粪便中的排泄量大于雄性大鼠的排泄量。阔叶黄檀酚在大鼠胆汁中的平均累积排泄率为1.0940±1.0277%,个体间差异较大;雌、雄大鼠胆汁中的原型平均累积排泄率分别为0.2284±0.1111%、1.9596±0.7756%,具有显着性差异;而雌、雄组大鼠胆汁中阔叶黄檀酚的平均累积排泄量和平均排泄速率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存在尿液、粪便和胆汁排泄三种情况,但主要通过粪便排泄,且粪便的原型排泄率较高,在10%以上。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存在的显着性雌雄性别差异,可能与其在雌、雄大鼠体内不同排泄速率有关。四、新黄酮类成分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组学初探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血浆、尿液、粪便和胆汁样品,发现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血浆、尿液、粪便和胆汁样品均存在雌、雄性别差异,正/负离子模式下均检测到不同数量的差异性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发现阔叶黄檀可能对大鼠体内的甾类激素生物合成和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两条通路具有明显影响。阔叶黄檀酚对甾类激素生物合成通路的影响可能就是导致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具有显着性雌雄性别差异的原因。

二、一种消毒样品的电喷雾质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消毒样品的电喷雾质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次氯酸对磷脂的气-液界面氧化行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次氯酸氧化磷脂的发展概况
        1.2.1 次氯酸的氧化性
        1.2.2 体内次氯酸对磷脂的氧化研究
    1.3 界面反应研究的发展概况
    1.4 声悬浮技术的发展概况
        1.4.1 声悬浮技术的简介
        1.4.2 声悬浮技术的分类
        1.4.3 声悬浮技术的发展
    1.5 纳升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技术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装置及仪器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5.1 气体类型的优化
        2.5.2 气体流速的优化
        2.5.3 悬浮液滴体积的优化
        2.5.4 次氯酸与磷脂的界面氧化效率分析
        2.5.5 产物鉴定
第3章 声悬浮纳升电喷雾质谱法的构建
    3.1 引言
    3.2 声悬浮气-液界面反应平台的搭建
        3.2.1 超声悬浮装置的搭建
        3.2.2 气相源
    3.3 声悬浮纳升电喷雾质谱法的构建
    3.4 界面反应的影响因素
        3.4.1 气体类型
        3.4.2 气体流速
        3.4.3 悬浮液滴体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HOCL对磷脂的界面氧化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HOCL对DPPE的氧化动力学研究
    4.3 HOCL对POPG的氧化动力学研究
    4.4 HOCL对DOPG的氧化动力学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HOCL对磷脂的界面氧化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HOCL对磷脂的气-液界面氧化产物研究
        5.2.1 HOCl对DPPE氧化产物研究
        5.2.2 HOCl对POPG的氧化产物研究
        5.2.3 HOCl对DOPG的氧化产物研究
    5.3 HOCL对磷脂的气-液界面氧化产物鉴定
        5.3.1 HOCl对POPG的氧化产物鉴定
        5.3.2 HOCl对DOPG的氧化产物鉴定
    5.4 HOCL对磷脂氧化机理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Online-SPE/LCMS定量筛查再生水中新兴污染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中新兴污染物(ECs)概况
        1.1.1 新兴污染物概况
        1.1.2 水中新兴污染物的危害
        1.1.3 尾水中新兴污染物来源
    1.2 水中新兴污染物筛查检测方法
        1.2.1 预处理技术
        1.2.2 色谱及质谱检测技术
    1.3 新兴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
        1.3.1 新兴污染物的去除现状
        1.3.2 紫外/氯高级氧化工艺概况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尾水中典型酸性药物的在线SPE-QQQ液质联用方法研究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标准溶液
        2.3.2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2.3.3 色谱柱
        2.3.4 色谱和和质谱条件
        2.3.5 样品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质谱检测参数的优化
        2.4.2 流动相选择
        2.4.3 检出限及定量限
        2.4.4 基质效应
        2.4.5 标准加入法的设计和方法评价
        2.4.6 污水厂尾水样品分析
        2.4.7 方法性能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在线SPE-HPLC-Orbitrap高分辨质谱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
    3.1 实验试剂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目标污染物
        3.3.2 标准溶液
        3.3.3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3.3.4 质谱参数优化设定
        3.3.5 色谱条件优化
        3.3.6 样品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有机物筛查参数确定与高分辨谱库建立
        3.4.2 有机物筛查和定性依据
        3.4.3 色谱条件优化
        3.4.4 样品基质效应
    3.5 本章小结
4 新兴污染物在尾水回用为湿地景观水过程中的赋存
    4.1 污水厂及其尾水再生回用概况
    4.2 生态林公园再生水景观湿地利用
        4.2.1 生态林公园人工湿地构筑物
        4.2.2 再生水景观湿地利用存在健康和生态方面的风险
    4.3 基于高分辨质谱筛查技术检测分析尾水、人工湿地水体中新兴污染物
        4.3.1 尾水、人工湿地水体采样点位选定
        4.3.2 实际水样新兴污染物浓度测定
    4.4 本章小结
5 紫外/氯工艺对尾水中典型新兴污染物控制技术初探
    5.1 实验仪器
    5.2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NAP溶液的配制
        5.3.2 NAP及中间产物的分析方法
        5.3.3 萘普生及游离氯浓度的测定
        5.3.4 动力学实验
        5.3.5 生态毒性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紫外/氯工艺降解NAP动力学
        5.4.2 萘普生分子活性位点预测
        5.4.3 中间产物及反应路径
        5.4.4 生态毒性预测及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附录2

(3)三种胡蜂多肽毒素的分子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三种胡蜂蜂毒肽类物质分子量组成分析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仪器
        1.1.2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部分溶液配制
        1.2.2 蜂毒收集
        1.2.3 蜂毒样品制备
        1.2.4 SDS-PAGE分析
        1.2.4.1 装板密封性检测
        1.2.4.2 制胶与灌胶
        1.2.4.3 供试胡蜂粗毒样品制备
        1.2.4.4 上样及电泳
        1.2.4.5 染色及脱色
        1.2.5 UPLC-ESI-Q-TOF-MS检测
    1.3 实验结果
        1.3.1 SDS-PAGE分析
        1.3.2 UPLC-ESI-Q-TOF-MS分析
    1.4 实验讨论
    1.5 实验结论
第二章 三种胡蜂蜂毒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蜂毒样品收集及送样检测
        2.2.2 样品前处理
        2.2.3 LC-MS/MS检测
        2.2.3.1 毛细管液相色谱条件
        2.2.3.2 质谱条件
        2.2.4 蛋白质谱鉴定
        2.2.5 蛋白质功能注释
        2.2.6 差异蛋白质分析
        2.2.6.1 差异蛋白质筛选
        2.2.6.2 差异蛋白质功能分析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2.3 实验结果
        2.3.1 蛋白鉴定结果
        2.3.1.1 蛋白质鉴定结果
        2.3.1.2 蛋白质鉴定结果评估
        2.3.2 蛋白质功能注释
        2.3.2.1 GO功能注释
        2.3.2.2 KEGG功能注释
        2.3.3 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
        2.3.3.1 差异蛋白质筛选
        2.3.3.2 V. mandarinia蜂毒vs V. magnifica蜂毒中差异表达蛋白质功能注释
    2.4 实验讨论
    2.5 实验结论
第三章 金环胡蜂毒腺的转录组学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胡蜂采集
        3.1.2 实验仪器
        3.1.3 材料及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前期准备工作
        3.2.2 胡蜂毒腺的分离
        3.2.3 总RNA提取及质控
        3.2.4 cDNA文库构建及无参考基因组的转录组测序
        3.2.4.1 建库及测序流程
        3.2.4.2 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3.2.5 数据过滤及质检
        3.2.6 无参转录组de novo拼接
        3.2.7 Unigene富集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RNA提取及质控
        3.3.2 测序及数据质控
        3.3.3 无参转录组拼接
        3.3.4 数据库注释
        3.3.4.1 Nr数据库
        3.3.4.2 GO数据库
        3.3.4.3 KOG数据库
        3.3.4.4 KEGG数据库
        3.3.4.5 Swiss-Prot数据库
        3.3.4.6 基于String数据库的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 PPI)
    3.4.实验讨论
    3.5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方法对水中卤代苯醌消毒副产物毒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中卤代苯醌类新型消毒副产物
    1.2 卤代苯醌类消毒副产物的毒性
        1.2.1 卤代苯醌的细胞毒性
        1.2.2 卤代苯醌的遗传毒性
        1.2.3 卤代苯醌的氧化应激
    1.3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
        1.3.1 蛋白质磷酸化以及其研究意义
        1.3.2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1.3.3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3.4 磷酸化蛋白与信号通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消毒副产物2,6-DCBQ和氯仿毒性对比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2.3 2,6-DCBQ分析方法
        2.3.1 分析条件
        2.3.2 卤代苯醌和氯仿在水中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卤代苯醌和氯仿的半致死浓度实验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2,6-DCBQ的质谱测定结果
        2.4.2 2,6-DCBQ和氯仿的标准曲线
        2.4.3 2,6-DCBQ和氯仿的半致死浓度LC_(50)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磷酸肽前处理方法及TiO_2富集方法探究
    3.1 前言
        3.1.1 基于氨基/胺基静电作用的富集材料
        3.1.2 基于离子交换作用的富集材料
        3.1.3 基于配体交换作用的富集材料
        3.1.4 富集材料的选择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及设备
        3.2.2 试剂与材料
        3.2.3 样品准备(针对α-casein标准品)
    3.3 磷酸化肽的分析方法
        3.3.1 分析条件
        3.3.2 标准品的预处理
        3.3.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预处理方法优化以及从α-casein标准品中的磷酸化肽
        3.4.2 TiO_2磁珠富集效率的探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2,6-DCBQ对斑马鱼心脏毒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及设备
        4.2.2 试剂与材料
        4.2.3 卤代苯醌的急性暴露
        4.2.4 心脏组织的提取以及蛋白质预处理
        4.2.5 磷酸化肽分析方法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心脏样品IDA结果以及SWATH方法处理
        4.3.2 卤代苯醌浓度变化与磷酸化肽的相关变化
        4.3.3 功能注释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不同死亡概率所对应的2,6-DCBQ浓度以及95%置信区间
附录2 不同死亡概率所对应的氯仿浓度以及95%置信区间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纳秒脉冲消融小鼠肝癌免疫学效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纳秒脉冲消融小鼠肝癌免疫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差异蛋白LXN、GRN、TGF-β1、ELNE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秒脉冲消融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原位衍生质谱分析及其在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单细胞分析
        1.1.1 细胞异质性
        1.1.2 单细胞分析的潜能
    1.2 单细胞分析技术
        1.2.1 单细胞质谱技术
        1.2.2 原位化学衍生在质谱分析中的应用
    1.3 单细胞分析存在的挑战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大气压电晕放电降解亚硝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电喷雾离子源装置
        2.2.3 质谱仪
        2.2.4 理论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SI中亚硝胺的降解
        2.3.2 影响亚硝胺降解的参数条件
        2.3.3 CD中电负性活性物质参与亚硝胺降解
        2.3.4 理论计算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荷标签探针用于血清和尿液中的总同型半胱氨酸和相关代谢物的测量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NCBT合成
        3.2.3 血清样品处理
        3.2.4 尿液样品处理
        3.2.5 InESI-MS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NCBT的点击反应可提高tHcy检测的灵敏度
        3.3.2 FBS和尿样中的tHcy的定量
        3.3.3 检测FBS和尿样中的其他代谢物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通过点击反应在活细胞中引入电荷标签用于单细胞质谱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细胞培养
        4.2.3 Erastin处理
        4.2.4 血清样品处理
        4.2.5 MTT测定
        4.2.6 单细胞取样
        4.2.7 InESI-MS装置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活细胞中高效且生物相容的点击反应
        4.3.2 通过点击反应改善Cys检测性能
        4.3.3 单个活细胞中Cys水平及其动态变化的原位监测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表面活性剂的敞开式质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表面活性剂的介绍
        1.1.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1.2 表面活性剂的残留及其危害
    1.2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1.3 敞开式质谱法
    1.4 敞开式质谱法的分类
        1.4.1 纸喷雾质谱法
        1.4.2 解吸附电晕束离子化质谱法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PS-MS和 ESI-MS对比考察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仪器条件
        2.2.3 溶液配制及修饰纸基的方法
        2.2.4 方法确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MS条件的优化
        2.3.2 ESI条件的优化
        2.3.3 影响离子化效率的因素
        2.3.4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定量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PS-MS和 ESI-MS对比考察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仪器条件
        3.2.3 溶液配制及修饰纸基的方法
        3.2.4 方法确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S-MS条件的优化
        3.3.2 ESI条件的优化
        3.3.3 疏水纸的疏水性
        3.3.4 影响离子化效率的因素
        3.3.5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定量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敞开式质谱法和直接灌注质谱法对比分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仪器条件
        4.2.3 溶液的配制及修饰纸基的方法
        4.2.4 方法确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S在 PS-MS中电离行为
        4.3.2 DCBI-MS电离效果的考察
        4.3.3 直接灌注质谱法电离效果的考察
        4.3.4 影响离子化效率的因素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8)改性胺化棉材料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消毒副产物的形成及危害
        1.1.2 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研究
        1.1.2.1 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体
        1.1.2.2 改变消毒方法和优化反应条件
        1.1.2.3 去除已形成的消毒副产物
        1.1.3 消毒副产物的预处理和分析方法
        1.1.4 改性棉材料吸附剂的应用
        1.1.5 胺基改性材料吸附剂的应用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第2章 胺化棉对卤代酚类消毒副产物的吸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胺化棉材料制备
        2.2.3 胺化棉的表征
        2.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3.2 元素分析仪
        2.2.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2.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2.4 胺化棉对消毒副产物吸附性能研究
        2.2.4.1 八种卤代消毒副产物的标准曲线绘制
        2.2.4.2 胺化棉动态吸附实验
        2.2.4.3 胺化棉脱附-再吸附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胺化棉的制备方案优化
        2.3.2 材料表征分析
        2.3.2.1 SEM
        2.3.2.2 元素分析
        2.3.2.3 FTIR
        2.3.2.4 XPS分析
        2.3.3 胺化棉动态吸附性能
        2.3.3.1 动态吸附
        2.3.3.2 胺化棉吸附机理
        2.3.3.3 吸附-脱附循环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胺化棉固定床吸附柱对饮用水中DBPs的综合去除效果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模拟饮用水的制备
        3.2.3 胺化棉固定床吸附实验
        3.2.4 腐殖酸浓度测定
        3.2.5 总有机卤测定
        3.2.6 样品预处理和质谱分析
        3.2.7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ESI-tqMS)仪器检测条件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经氯胺消毒后模拟饮用水中I-DBPs的去除
        3.3.2 经氯消毒后模拟饮用水中Br-DBPs的去除
        3.3.3 经氯/氯胺消毒后模拟饮用水中Cl-DBPs的去除
        3.3.4 胺化棉材料对腐殖酸的去除
        3.3.5 模拟饮用水总有机卤素分析
        3.3.6 胺化棉对模拟饮用水DBPs整体去除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9)卤代甲基磺酸的发生、迁移转化及降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卤代甲基磺酸(HMSAs)研究现状
        1.2.1 HMSAs的危害
        1.2.2 HMSAs的检测
        1.2.3 影响HMSAs产生的因素
        1.2.4 DBPs的迁移转化
        1.2.5 HMSAs的降解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卤代甲基磺酸(HMSAs)的检测方法探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设备
        2.2.2 实验药品及耗材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2.3 结果和讨论
        2.3.1 水样中HMSAs的检测方法
        2.3.2 污泥中HMSAs分析方法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卤代甲基磺酸(HMSAs)的污染现状及产生原因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样品检测
        3.2.3 数据分析
        3.2.4 实验药品和试剂
        3.2.5 实验仪器和耗材
        3.2.6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MSAs污染现状
        3.3.2 HMSAs产生原因
        3.3.3 HMSAs数学预测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卤代甲基磺酸(HMSAs)在城市污水厂的迁移转化规律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样品处理
        4.2.3 数据分析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城市污水处理厂中HMSA的分布和去除规律分析
        4.3.2 无机颗粒吸附HMSA特征分析
        4.3.3 活性污泥吸附HMSA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卤代甲基磺酸(HMSAs)在地表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样品收集
        5.2.2 样品前处理和检测
        5.2.3 数据分析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北京市地表水中HMSAs污染水平
        5.3.2 空间变化对HMSAs的影响
        5.3.3 季节变化对HMSAs的影响
        5.3.4 底泥中HMSAs的污染
        5.3.5 底泥对HMSAs吸附的动力学过程研究
        5.3.6 底泥对HMSAs吸附的热力学过程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卤代甲基磺酸(HMSAs)的降解方法探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药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复合碳基纳米零价铁材料制备方法
        6.2.4 去除Cl_2-MSA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材料表征
        6.3.2 去除Cl_2-MSA实验
        6.3.3 铜掺杂碳基纳米零价铁材料微电解反应机理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的化学成分比较及活性成分阔叶黄檀酚的大鼠体内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汉缩略语表
前言
文献综述
    珍稀濒危中药降香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化学成分
        1.1 提取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
        1.2 GC-MS分析的化学成分
        2.药理作用
        2.1 心血管系统作用
        2.2 抗氧化作用
        2.3 抗炎作用
        2.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2.5 抗菌作用
        2.6 抗癌作用
        2.7 其他活性
    黄檀属植物交趾黄檀心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化学成分
        1.1 提取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
        1.2 GC-MS分析的化学成分
        2.药理作用
        2.1 抗缺血性心脏病作用
        2.2 抗雄性激素作用
        2.3 抗氧化作用
        2.4 抗骨质疏松作用
        2.5 抗菌、抗炎、抗过敏作用
        2.6 抗癌作用
        2.7 其他活性
实验部分
    第一章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第一节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阔叶黄檀酚等8种成分的HPLC比较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色谱条件优化
        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2.4 供试品溶液制备
        2.5 线性关系
        2.6 精密度
        2.7 重复性
        2.8 稳定性试验
        2.9 加样回收率
        2.10 样品含量测定
        2.11 指纹图谱和PCA、PLS-DA等多模式分析
        3.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比较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方法
        2.1 顶空气质分析条件
        2.2 苯醇抽提物气质分析条件
        2.3 挥发油气质分析条件
        2.4 样品的制备
        3.结果
        3.1 化学对照品的GC-MS
        3.2 顶空进样GC-MS
        3.3 苯醇抽提物的GC-MS
        3.4 挥发油的GC-MS
        4.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化学成分的UPLC-Q-TOF-MS/MS比较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质谱条件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结果
        3.1 化学成分与质谱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3.2 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3.3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相同化学成分
        3.4 化学成分的质谱解析
        4.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新黄酮类成分对COX-2和i NOS酶抑制活性的虚拟筛选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平台和软件
        1.2 受体蛋白
        1.3 配体小分子
        2.方法
        2.1 受体蛋白准备,定义活性位点
        2.2 配体小分子前处理
        2.3 分子对接
        3.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新黄酮类成分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方法
        2.1 色谱—质谱条件
        2.2 阔叶黄檀酚和内标物溶液的配制
        2.3 标准曲线血浆样品配制
        2.4 标准质控血浆样品配制
        2.5 灌胃试药样品的制备
        2.6 血浆样品的制备
        3.结果
        3.1 质谱信息
        3.2 专属性考察
        3.3 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
        3.4 精密度与准确度
        3.5 样品稳定性
        3.6 提取回收率
        3.7 基质效应试验
        3.8 样品平均血药浓度
        4.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方法
        2.1 色谱—质谱条件
        2.2 阔叶黄檀酚和内标物溶液的配制
        2.3 标准曲线组织样品配制
        2.4 标准质控样品配制
        2.5 灌胃试药样品的制备
        2.6 组织样品的制备
        3.结果
        3.1 质谱信息
        3.2 专属性考察
        3.3 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
        3.4 精密度与准确度
        3.5 样品稳定性
        3.6 提取回收率
        3.7 基质效应
        3.8 组织含量测定
        4.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排泄(尿液、粪便)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方法
        2.1 色谱—质谱条件
        2.2 阔叶黄檀酚和内标物溶液的配制
        2.3 标准曲线排泄物样品配制
        2.4 标准质控排泄物样品配制
        2.5 灌胃试药样品的制备
        2.6 排泄(尿液、粪便)样品的制备
        3.尿液排泄结果
        3.1 专属性考察
        3.2 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
        3.3 精密度与准确度
        3.4 样品稳定性
        3.5 提取回收率
        3.6 基质效应
        3.7 尿液样品测定
        4.粪便排泄结果
        4.1 专属性考察
        4.2 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
        4.3 精密度与准确度
        4.4 样品稳定性
        4.5 提取回收率
        4.6 基质效应
        4.7 粪便样品测定
        5.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胆汁排泄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方法
        2.1 色谱—质谱条件
        2.2 阔叶黄檀酚和内标物溶液的配制
        2.3 标准曲线胆汁样品配制
        2.4 标准质控胆汁样品配制
        2.5 灌胃试药样品的制备
        2.6 大鼠胆管插管手术
        2.7 大鼠胆汁样品的制备
        3.结果
        3.1 专属性考察
        3.2 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
        3.3 精密度与准确度
        3.4 样品稳定性
        3.5 提取回收率
        3.6 基质效应
        3.7 胆汁样品测定
        4.小结与讨论
        第五节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初探
        1.仪器与材料
        2.方法
        2.1 色谱—质谱条件
        2.2 给药样品的制备
        2.3 质控样品的制备
        2.4 样品测试与分析
        3.结果
        3.1 血浆中代谢产物
        3.2 尿液中代谢产物
        3.3 粪便中代谢产物
        3.4 各代谢产物解析
        4.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新黄酮类成分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组学初探
        1.仪器与材料
        2.方法
        2.1 色谱—质谱条件
        2.2 给药样品的制备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结果
        3.1 血浆样本的代谢组学分析
        3.2 尿液样品的代谢组学分析
        3.3 粪便样品的代谢组学分析
        3.4 胆汁样品的代谢组学分析
        4.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历

四、一种消毒样品的电喷雾质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次氯酸对磷脂的气-液界面氧化行为及机理研究[D]. 杨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Online-SPE/LCMS定量筛查再生水中新兴污染物技术研究[D]. 徐建业. 常州大学, 2021(01)
  • [3]三种胡蜂多肽毒素的分子多样性研究[D]. 袁仕梦. 大理大学, 2021(08)
  • [4]基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方法对水中卤代苯醌消毒副产物毒理研究[D]. 罗垠健. 江汉大学, 2021(01)
  • [5]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买为丽旦·衣明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6]原位衍生质谱分析及其在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D]. 庄美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表面活性剂的敞开式质谱分析[D]. 杨青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改性胺化棉材料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吸附性能研究[D]. 黄泽南. 深圳大学, 2020(10)
  • [9]卤代甲基磺酸的发生、迁移转化及降解技术研究[D]. 刘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10]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的化学成分比较及活性成分阔叶黄檀酚的大鼠体内过程研究[D]. 孟晓伟.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灭菌样品的电喷雾质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