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住房”标准

“小康住房”标准

一、“小康住宅”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边雨[1](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杨阳[2](2019)在《1986-2014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建筑学科热点话题分布与转变》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改变国家基础科研的资助方式,国务院于1986年2月14日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许多学科在近几年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都做了统计以及研究趋势分析,但至今以科学基金项目为选题看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热点话题分布、研究话题的演变以及演变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等总体研究甚少,本文通过查询、检索1986-2014年建筑学科受资助项目的资助类别、资助金额、负责人、依托机构、题目、关键词,统计分析这些受资助项目的分布现状和学科发展动态。并通过自然语义分析法对搜集整理到的622项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的题目、关键词进行关键信息分析,共得到1218个学术词汇。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对高频学术词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分6个阶段分别描述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热点,分析各阶段研究话题的群落布局,以期完成对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演化动态研究,最后以数据可视化形式描述自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成立以来我国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热点演变过程。

张蔚,夏晶晶,刘燕辉[3](2019)在《从标准编制到技术创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住宅研究40年简述》文中指出住宅的发展建设始终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同时又与国家的社会经济紧密相连。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住宅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都有了巨大的飞跃。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是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重要的技术支撑单位,40年来在住宅设计研究、工程实践方面也经历了从标准建立、试点示范的初步探索到专项研发、技术集成的转变。

丁美煜[4](2019)在《基于居住满意度的旧有住区更新改造研究 ——以哈尔滨市小康示范住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从快速增长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开始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更高需求与存量规划背景下严格的土地指标限制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由于经济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建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城市住宅小区,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后的今天逐渐成为城市旧有住区,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建筑年久失修、停车矛盾突出、小区环境差、物业管理欠缺等诸多问题,其居住环境已经难以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日常需求,亟待对住区空间的更新改造。然而,旧有住区的更新改造长期面临着缺乏专项资金来源的局面,从而导致住区更新难以面面俱到,资金的匮乏和居民对于更美好居住环境的需求成为旧有住区更新中的主要矛盾,因而在有限资源下进行旧有住区的居住品质升级改造必然会是未来城市都将要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居住满意度反映了居民实际居住环境与其期望居住环境之间的差距,本文以有效提升居住满意度为目标,探讨了有限改造资源下城市旧有住区更新的原则与策略。以哈尔滨市三个小康示范小区为例,进行了住区居住满意度的调研,运用因子分析和IPA分析展开对居住满意度中的满意度和重要度的联合评估,以住区改造要素优先次序为基础,提出改善道路交通、健全物业管理、修复住宅本体和建设室外环境四个级别的改造策略。本研究的重点在于提出了基于居住满意度的旧有住区的改造原则与改造策略。首先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主题,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解析;其次总结住区改造中的公众参与和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总结在社区生活中居民居住满意度形成的环境心理学基础及其主要研究方法;随后以哈尔滨市三个小康示范住区为例,进行了住区居住满意度的调研,分析了旧有住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归纳提取出影响居住满意度的公共因素,进而消除影响因素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并采用IPA、三因素方法得到基于满意度的旧有住区改造因素优先次序;最后提出住区改造的公众参与原则、优先改造原则和多样性原则,提出有限改造资源下城市旧有住区的更新改造策略。

何涛波[5](2016)在《由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看住宅设计变迁(1950s-1990s)》文中认为中国从住房福利制时期到住宅市场化时期,即1950s到1990s末期,政府一共组织了9次全国城市住宅的设计竞赛,以国家政策为依据,聚集全国的设计力量,发起应对当时实际住宅建设需要的设计探讨,并通过出版、展览、编制标准图集等方式产生影响。这些竞赛的获奖方案,结合了住房政策的引导,对现实住房问题的考虑,以及建筑师的构想,比较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住宅设计及其观念的变化。因此,考察1950s到1990s的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及其获奖方案,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城市住宅的发展。本论文以各个时期的住房问题和住房政策为基础,分别从竞赛设计主题、经济技术指标、功能模式、平面类型、外观和结构材料等几个方面,介绍历次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并从住宅设计思路——经济技术指标、住宅工业化等,和设计结果——平面布局和外观等角度,对各时期获奖方案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其中单元模式相同、规模相似的典型套型平面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结语部分在对三个时期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特点总结的基础上,试图归纳从1950s到1990s中国城市住宅设计的多条变化线索,由此观察到在住宅商品化探索时期,是中国建筑师住宅设计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并分析得出结论,住房指标提高、政策规范限制相对宽松和福利房分配方式对住房主体多样性的保证,给建筑师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是促发其创造性的可能原因。论文共分为5章。第一章介绍了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的研究意义和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到第四章按照住房体制改革阶段——福利制时期、住宅商品化探讨时期、住宅市场化时期,依次介绍了每一阶段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并在每一章末,对这一时期的几次竞赛进行比较和总结。最后一章从住房建设地位和主要问题、经济技术指标、户内平面布局、住栋平面形态、经济性、住宅工业化发展过程、辅助用房、外观设计等角度梳理了从1950s到1990s五十年间竞赛所反映的住宅设计变化。

朱娟,易冰源,刘芳,刘建明,顾庆福[6](2016)在《村镇小康住宅能源高效利用适用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合理的村镇小康住宅能源高效利用适用技术体系对优化我国农村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析村镇住宅用能模式及特征,论证构建村镇小康住宅能源高效利用适用技术体系的必要性;从建筑节能设计和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两方面,构建包含建筑设计、围护结构和用能系统优化以及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村镇小康住宅能源高效利用适用技术体系,并提出技术体系的应用方法。

王岩,焦燕,孙金颖[7](2016)在《村镇小康住宅建设评价体系初探》文中认为对与小康住宅评价体系相关的国内外建筑评价体系进行理论梳理、分析,结合案例实地调研,初步建立村镇小康住宅建设的评价基准信息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为评价体系的最终建立与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易弘蕾,刘芳[8](2015)在《我国村镇小康住宅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文中提出文章在总结我国村镇住宅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美国、韩国和欧洲各国等国外乡镇住区建设的相关做法并探讨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村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建设需要,分析国外实践经验对我国村镇小康住宅建设工作的启示,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法和工作重点,以期对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齐中雷[9](2015)在《村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根据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提升农民居住水平成为破解城镇化“玻璃门”现象的利器。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小康住宅建设进程缓慢,而已建成的小康住宅工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质量问题。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本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宜居社区与小康住宅建设发展策略与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BAJ10B15),试图剖析小康住宅建设的瓶颈,提炼出深刻影响小康住宅建设进程的关键因素,并基于此建立健全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一是将其资源投入主体分为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房地产开发商、金融机构及农户“四个主体”;将村镇小康住宅建设的流程分为规划、施工和验收“三个阶段”;将其资源投入要素归纳为管理、资金、土地和技术“四种资源”。二是通过主体和阶段双视角,深刻剖析了当前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措施存在的问题,即多主体间不协同和多阶段间不衔接的问题。并基于问题解决和保障机制设计的思路,提出了完善的包含多主体协同和多阶段衔接在内的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这是本文的理论核心所在。三是为了保证该保障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将天津市华明镇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总结出该镇利用“宅基地换房”模式建设小康住宅的保障机制构成。该保障机制因为实现了多主体协同、多阶段衔接而极具可操作性和真实有效性。最后,本文还为华明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的推广提出了五点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归纳出村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的构成,包括“四个主体”、“三个阶段”和“四种资源”;另外,通过分析上述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以主体和阶段为研究视角、以资源为保障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素,建立了多主体协同和多阶段衔接的保障机制。

李德新,宋昆,张萍,叶青[10](2014)在《中国城市居住的尺度思考——紧凑型居住面积的标准研究》文中指出比较中外居住面积标准制定的理念与内容,分析我国当前居住标准制定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的户均居住面积,得出我国户型面积大型化倾向。结合国内外的居住标准,提出了紧凑型居住的面积标准建议。

二、“小康住宅”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康住宅”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1.3.4 小结
    1.4 相关概念释义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1.4.2 住区规划设计
        1.4.3 建筑类期刊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范围
    1.6 研究框架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2.4 本章小结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3.1.3 研究阶段划分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3.3.4 住宅区的改建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3.5 特征总结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3.6 本章小结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4.1.3 研究阶段划分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2.1 规划建设概况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4.2.3 规划布局特征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3.1 综合开发模式
        4.3.2 区位特征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4.3.4 规划布局特征
        4.3.5 综合区的建设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4.4.1 发展历程概述
        4.4.2 改造方式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4.5.1 规划建设概况
        4.5.2 规划布局特征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4.6 特征总结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4.7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5.1.3 研究阶段划分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5.5 特征总结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1986-2014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建筑学科热点话题分布与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社会发展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
        1.1.2 研究目的:梳理学科动态
        1.1.3 研究意义: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现状
        1.2.2 建筑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及相应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径设计
    1.6 论文创新点
    1.7 本文的局限性
第二章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特点及现状
    2.1 科学基金特点及整理发现
        2.1.1 科学基金的特点
        2.1.2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特点
    2.2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发展现状
        2.2.1 科学基金对建筑学科资助年度变化
        2.2.2 建筑学科资助类型分布总览
        2.2.3 主要资助项目类别的年度变化
        2.2.4 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申请量研究
        2.2.5 建筑学科国家基金项目负责人机构分布及其项目申请量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关键词、题名高频有效词概览
    3.1 工作方法说明
        3.1.1 数据采集
        3.1.2 数据整理
        3.1.3 分析方法
    3.2 关键词、题名高频有效词概况
        3.2.1 高频词统计分析
        3.2.2 高频词演进趋势分析
    3.3 高频词有效词相关性可视化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知识网络分布
    4.1 1986-1990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4.2 1991-1995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4.3 1996-2000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4.4 2001-2005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4.5 2006-2010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4.6 2011-2014年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网络图谱
    4.7 小结
第五章 发展趋势总结与展望
    5.1 建筑学科科学基金项目发展趋势总结
        5.1.1 一般发展趋势
        5.1.2 特殊话题的出现
        5.1.3 学科交叉发展
    5.2 建筑学科基础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从标准编制到技术创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住宅研究40年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改革开放初期——实现居者有其屋
    1.1 居住标准研究
    1.2 住宅建筑体系尝试
    1.3“实验小区”示范
2 快速城镇化时期——改善居住质量
    2.1 中日合作项目 (JICA项目)
    2.2“小康住宅”研究
    2.3 住宅实态调查
3 房地产转型期——营建健康生活环境
    3.1 健康住宅试点示范
    3.2 太阳能住宅研究
    3.3 保障性住房研究
4 创新发展期——技术集成与创新
    4.1 技术集成住宅研究
    4.2 类型化住宅研究
    4.3 住宅工业化建造
5 结语

(4)基于居住满意度的旧有住区更新改造研究 ——以哈尔滨市小康示范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存量规划背景下的城市更新
        1.1.2 更新改造中“以人为本”理念的推行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旧城区更新改造的相关研究
        2.1.1 有机更新理论
        2.1.2 倡导性更新改造
        2.1.3 小规模改造模式
    2.2 居住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2.1 居住满意度的研究步骤
        2.2.2 居住满意度的评价方法
        2.2.3 居住满意度经典模型及影响因素
    2.3 其他理论基础
        2.3.1 公众参与理论
        2.3.2 环境心理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市小康示范住区现状及居住满意度调研分析
    3.1 哈尔滨市小康示范住区现状及居住满意度调研技术路线
        3.1.1 调研范围及对象选择
        3.1.2 调研方法及内容确定
    3.2 哈尔滨市小康示范住区现状调研分析
        3.2.1 住区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3.2.2 住区室外活动环境现状分析
        3.2.3 住宅建筑现状分析
        3.2.4 住区物业管理现状分析
    3.3 哈尔滨市小康示范住区居住满意度调查分析
        3.3.1 居住满意度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
        3.3.2 居住满意度调研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3.3.3 居住满意度的满意度和重要度统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居住满意度的更新改造优先级及改造策略
    4.1 基于居住满意度调查的住区更新改造优先级研究
        4.1.1 居住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4.1.2 居住满意度的IPA分析
        4.1.3 居住满意度的住区改造优先级研究
    4.2 改造原则
        4.2.1 公众参与原则
        4.2.2 优先改造原则
        4.2.3 多样性原则
    4.3 旧有住区更新中的改造优先级策略
        4.3.1 改善道路交通问题是住区改造的重中之重
        4.3.2 提升物业管理水平是住区改造的关键内容
        4.3.3 修复住宅本体是住区改造的主要内容
        4.3.4 完善室外活动环境是住区改造的基础内容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由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看住宅设计变迁(1950s-1990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全国住宅设计竞赛的角色与作用
    1.1 全国住宅设计竞赛概况与研究意义
    1.2 已有研究及其评述
    1.3 研究对象选择及其依据
    1.4 研究对象的时段划分及其依据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福利制时期的全国住宅设计竞赛(1955-1979)
    2.1 福利制时期的住宅政策概况
    2.2 1955年“全国标准设计评选会议”概况
    2.3 1957年“全国厂矿职工住宅设计竞赛”概况
    2.4 1979年“全国城市住宅设计方案竞赛”概况
    2.5 小结
第三章 住宅商品化探讨时期的全国住宅设计竞赛(1984-1991)
    3.1 住宅商品化探讨时期的住宅政策概况
    3.2 1984年“全国多层砖混住宅新设想方案征集”概况
    3.3 1987年“中国‘七五’城镇住宅设计竞赛“概况
    3.4 1989年“全国城锁商品住宅设计竞赛”概况
    3.5 1991年“中国‘八五’新住宅设计竞赛”概况
    3.6 小结
第四章 住宅市场化时期的全国住宅设计竞赛(1996-1998)
    4.1 住宅市场化时期的住宅政策概况
    4.2 1996年“2000年中国小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概况
    4.3 1998年“‘迈向21世纪的住宅’设计方案竞赛”概况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附录A 历次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套型类型统计
附录B 历次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结构类型统计
附录C 历次全国住宅设计竞赛经济技术指标类型
附录D 部分住宅实地调研成果
图表出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村镇小康住宅能源高效利用适用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村镇住宅用能模式及特征
3 村镇小康住宅能源高效利用适用技术体系构建
    3.1 体系构建原则
        3.1.1 因地制宜原则
        3.1.2 多能互补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原则
        3.1.3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
        3.1.4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
    3.2 体系构建思路
        3.2.1 村镇小康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3.2.2 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技术选取
    3.3 体系组成解构
        3.3.1 建筑节能设计
        3.3.2 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
4 村镇小康住宅能源高效利用适用技术体系的应用方法
    4.1 建筑节能设计适用技术的应用方法
    4.2 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适用技术的应用方法
5 结语

(7)村镇小康住宅建设评价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与村镇小康住宅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1《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
    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 其他国家和地区与村镇小康住宅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1 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
    2.2 日本CASBEE体系
3 村镇小康住宅评价基准信息模型和评价体系研究
4 村镇小康住宅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
5 结语

(8)我国村镇小康住宅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我国村镇住宅建设的现状
    2.1 建设规划不到位
    2.2 建设模式不科学
    2.3 政府支持不充分
    2.4 建设主体不明确
3 国外乡镇住区建设的相关做法与经验
    3.1 美国乡镇住区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3.2 韩国乡镇住区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3.3 欧洲乡镇住区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4 国际经验对我国村镇小康住宅建设的启示
    4.1 重视规划的制定与执行
    4.2 选择合适的建设模式
    4.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4.4 鼓励村镇居民发挥主体作用
5 结语

(9)村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村镇
        2.1.2 小康住宅
        2.1.3 保障机制
    2.2 国内外村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村镇小康住宅建设研究综述
        2.2.2 国内外保障机制研究综述
    2.3 国外村镇住宅建设保障机制经验总结及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村镇小康住宅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村镇小康住宅建设现状
        3.1.1 村镇小康住宅建设取得的成就
        3.1.2 村镇小康住宅建设面临的问题
    3.2 村镇小康住宅建设相关主体和流程
        3.2.1 村镇小康住宅建设相关主体
        3.2.2 村镇小康住宅建设相关流程
    3.3 村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措施分析
        3.3.1 基于主体视角的问题分析
        3.3.2 基于阶段视角的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村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设计方案
    4.1 村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设计原则
    4.2 村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设计环境
    4.3 村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设计内容
        4.3.1 多主体视角下的保障机制
        4.3.2 多阶段视角下的保障机制
    4.4 村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运行措施建议
        4.4.1 基于主体视角的保障机制运行措施建议
        4.4.2 基于阶段视角的保障机制运行措施建议
        4.4.3 基于保障机制框架的个性化措施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天津市华明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分析
    5.1 华明镇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5.1.1 自然地理条件状况
        5.1.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5.2 华明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分析
        5.2.1 华明镇小康住宅建设基本情况
        5.2.2 华明镇小康住宅建设的多主体协同保障机制
        5.2.3 华明镇小康住宅建设的多阶段衔接保障机制
    5.3 华明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推广措施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国城市居住的尺度思考——紧凑型居住面积的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背景与目的
2国内外的居住标准简介
    2.1国外居住标准借鉴
    2.2我国的户型面积标准
3国内外的居住标准比较分析
4我国户均居住面积分析
5紧凑型居住的标准建议
6结论

四、“小康住宅”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2]1986-2014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建筑学科热点话题分布与转变[D]. 杨阳. 深圳大学, 2019(01)
  • [3]从标准编制到技术创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住宅研究40年简述[J]. 张蔚,夏晶晶,刘燕辉. 建设科技, 2019(10)
  • [4]基于居住满意度的旧有住区更新改造研究 ——以哈尔滨市小康示范住区为例[D]. 丁美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由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看住宅设计变迁(1950s-1990s)[D]. 何涛波. 东南大学, 2016(03)
  • [6]村镇小康住宅能源高效利用适用技术体系研究[J]. 朱娟,易冰源,刘芳,刘建明,顾庆福. 工程经济, 2016(05)
  • [7]村镇小康住宅建设评价体系初探[J]. 王岩,焦燕,孙金颖. 工程经济, 2016(02)
  • [8]我国村镇小康住宅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J]. 易弘蕾,刘芳. 小城镇建设, 2015(06)
  • [9]村镇小康住宅建设保障机制研究[D]. 齐中雷.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10]中国城市居住的尺度思考——紧凑型居住面积的标准研究[J]. 李德新,宋昆,张萍,叶青. 建筑学报, 2014(S2)

标签:;  ;  ;  

“小康住房”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