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笔架山窑研究综述

潮州笔架山窑研究综述

一、潮州笔架山窑研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林榕[1](2020)在《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景观风貌作为城市形象主要表征,集中体现城市所在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潮州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粤东潮汕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其城市景观风貌特征是了解潮汕地区及乃至岭南地区城建文化及特色的重要载体及线索。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防止千城一面。潮州市推出的《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应重视提升潮州古城文化内涵及总体风貌。这些都要求深挖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特征,了解古城景观风貌内涵,充分展现古城地域特色。本文将潮州古城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科等多学科内容,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及空间句法数理分析等方法,分析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的形成背景与基本构成,并着重归纳潮州古城不同层次景观的风貌特征,以期为后续城市景观风貌的管控保护提供帮助。首先分析潮州古城景观风貌形成背景,从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入手梳理潮州古城景观风貌形成的环境基础,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营建概况解读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的发展历程。其次,按结构、分层次、有逻辑地探讨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的基本构成,具体包括山水环境、空间格局及建筑形态三方面内容。基于对山水格局要素、山水园林营造及山水八景设置的研究,总结潮州古城山水环境景观风貌特征,表现为三山拱卫、湖江夹城的山水格局景观风貌,层次多变、诗画写意的西湖园林景观风貌,时移景异、活动典故丰富的八景景观风貌。山水环境制约城市空间格局形成,基于对城市功能分区、街巷结构及节点特色的解读,总结潮州古城空间格局景观风貌特征,表现为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城市区域景观风貌,南北大街为轴主导的城市街巷景观风貌,规则规整的城市节点景观风貌。基于对官式建筑、民间建筑及西式骑楼的分析总结潮州古城建筑景观风貌特征,潮州古城建筑深厚的人文内涵及对气候环境的地域性适应是其风貌特征丰富的主要来源,表现为恢弘壮观的官式建筑风貌,平和优雅的民间建筑风貌,多元统一的西式骑楼风貌以及由不同类型建筑共同呈现的中西并存城市建筑风貌。本文对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系统的分析区别于以往从城市规划及建筑保护营建角度研究潮州古城。希望通过研究为其他城市景观风貌特征的分析提供相应借鉴,特别是为历史文化名城景观的研究提供参考。

林耿彬[2](2020)在《潮州地方史资源在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潮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方史资源丰富,是世界潮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本课题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以潮州地区历史学科家国情怀培养为例子,探索了地方史资源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关系,论述了地方史资源在历史教学、学校德育工作及地方经济文化三维度中的重要性。以潮州地区丰富的历史资源为基础,整理、搜集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地方史资源。同时进行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存在原因。结合实践,提出运用潮州地方史资源材料选取方面、材料的来源方面、材料的难度方面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需要遵循的整合性和共享性的原则。在实践基础上,将地方史资源与高中历史教材深度融合,提出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课堂的课前导入法、课中穿插法及结课升华法三种课堂策略,设计出典型的课程案例进行阐述。同时,结合学情探讨校内实践方面和校外实践方面的地方史资源开发利用策略,从不同维度精心设计部分教学案例推动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最后,针对发现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藉此推动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育的真正落地来加深学生对家乡与国家的热爱,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张欣怡[3](2020)在《浙江出土青白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白瓷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瓷器品种。根据陶瓷考古发现与研究,一般认为青白瓷产生于五代至北宋早期,宋元时期形成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的景德镇窑系。众所周知,浙江地区是青瓷的主要产区,但在这一地区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青白瓷,这些材料既包括来自外地窑场的输入产品,也有浙江本地生产的青白瓷器。本文在系统收集出土材料的基础上,以类型学分析为基础,对浙江出土青白瓷的分期与年代、窑口、瓷器流布、窑业技术等问题做了探讨。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对象。第一章介绍浙江出土青白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情况。第二章对浙江出土青白瓷进行类型学研究。第三章基于类型学研究结果,结合已有的青白瓷分期结果,对浙江出土青白瓷进行分期和文化因素的分析。第四章通过对比宋元时期江西、福建、浙江三地青白瓷窑场产品的特征,判断浙江出土的青白瓷产品的产地。第五章分析每期出土青白瓷的遗迹性质,统计青白瓷数量。结合文献资料,对浙江地区青白瓷在宋元时期的消长变化、行销路线和使用人群做出解释。第六章具体分析浙江生产青白瓷窑场的窑业技术,对比同时期其他窑场,探讨浙江青白瓷窑场的装烧技术。结语对前文的认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并说明本文的研究局限与不足。

彭圳[4](2020)在《明清潮州府城佛教建筑的分布和景观地位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佛教建筑作为外来建筑类型对封建礼制主导下的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和既有建筑系统带来重大挑战,已有的研究对中国古代都城——北京、南京、洛阳、开封——寺、塔景观营造与控制的讨论形成了系列富有意义的成果,但对于中央控制力较弱、佛教建筑众多的岭南地方性城市尚缺乏与之呼应的对比研究。基于此,本论文以明清时期的潮州府城为例探析了两个研究问题:1)佛教建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景观地位;2)佛教建筑融入既有礼教城市景观体系的程度和途径。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实地踏勘、空间要素分析、视觉评价、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发现:1)佛教建筑一般分布在潮州府城的衙署、文教建筑等高等级礼制建筑形成的核心圈层外围,对城门内部周边、居民生活性片区、城外主要交通干道两侧,以及近郊的风景名胜等空间要素呈现出较强的耦合性,但对繁华的商业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2)城市尺度的景观秩序由官方自上而下主导:在轴线、边界、地标、节点的景观参与及建筑占地及形制等方面,明清潮州礼制秩序对佛教建筑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控制。3)在居民日常生活所能渗透的社区尺度景观层面,潮州佛教建筑小体量、高密度、与居民日常生活场所、路径高度耦合的特点,使其在生活性街巷中景观地位甚至超越了一部分低等级、职能性的官式建筑。4)在潮州府城,对比宋、元时期城市景观体系对佛教建筑的控制尚较为宽松的情形,明、清则表现出趋向严密的倾向,既有佛教建筑的体量及其与府城主要景观轴线的游观界面的连接力度被削弱,新建的佛教建筑则是被官方严格控制选址和规模,但佛教建筑中的佛塔凭借其高耸的垂直向视觉优势逐渐被礼教系统所吸纳,空间形式得以转译到潮州一些关键的礼制建筑配置要素如文塔当中,成为明清潮州“文教转向”下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探讨了礼制秩序相对要弱的岭南地区潮州府城明清时期的佛教建筑分布特征,官方自上而下对其在城市尺度景观秩序中的参与控制,以及民间自下而上通过高密度、生活节点上的设置客观上实现了佛教建筑在社区尺度上景观优势地位的营造策略。

杨秋琳[5](2019)在《宁都县古窑址调查与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宁都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北部,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是客家人主要聚集地之一。晚唐时期,人口的迁入为宁都县带来了先进的制瓷技术和市场,宁都县制瓷业获得了萌芽发展,该时期以烧制青釉器为主。宋元时期,宁都制瓷业受周邻地区制瓷业的影响,转而烧制青白瓷、黑釉瓷和酱釉瓷,发展迅速。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宁都县制瓷窑口明显增多,窑址多分布于河流上游,受福建制瓷业影响较大,其开始仿烧福建青花器。这三个阶段的制瓷业均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第一章的内容是介绍宁都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第二章的内容是介绍20162018年宁都窑址调查新材料,将采集的遗物分为三期,归纳各期制瓷业特征,判断各期年代。第三章的内容是将宁都地区窑址与周边地区相关窑址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宁都地区制瓷技术的源流以及与相关窑址存在的窑业技术交流情况。第四章的内容是分析古代宁都县制瓷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探讨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宁都县制瓷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总体来看,宁都县古瓷业不同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均不同程度受周邻地区相关窑场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宁都地区的窑址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不断模仿市场盛行的相关窑口的产品,如模仿洪州窑和渎口窑的青瓷、湖田窑的青白瓷、吉州窑的黑釉瓷、七里镇窑的酱釉瓷以及福建的青花瓷等。正是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制瓷业发展之路。

邱彩琳[6](2019)在《韩江三角洲地域景观研究及实践 ——以韩东新区蓝绿网络规划及北溪滨河公园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韩江三角洲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单元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三角洲地域景观。该区域自古以来面临着严重的洪涝灾害,在人水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水利、农业、聚落系统,共同构成了该区域的景观风貌。本文选取韩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潮汕平原的历史开发与海岸线变迁为背景,梳理区域历史。后选取潮汕平原上最具代表性的韩江三角洲进行深入研究。在自然基底层将地貌划分为三个地理单元,并总结相应的特征。其次在水利系统层以区域水系统的自然变迁为基础,对每个地理单元不同地貌下的水利设施的建设类型归纳总结。同时研究不同区域水利系统的运作方式,探究人水互动的过程。人类在对水的利用上很大程度影响了土地利用与划分方式,会形成对应的特色农业。因此在农业系统层按照地貌与水利设施再次进行类型划分与特色总结。聚落是最高级的系统,综合了自然基底、水利设施、农业系统,将具有更为复杂的特征。因此选取典型聚落进行案例分析,剖析地域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选取韩江三角洲顶级聚落——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潮州府城研究其城市空间结构,从区域与城市两个尺度,从宏观到微观逐渐剖析山水格局、城市河网水系、营城特色、城市园林、港区建设等方面。最后,基于上述研究,以潮州城市跨江发展,韩东新城规划为背景,进行韩东新城蓝绿网络规划并选取重点区域北溪滨水公园进行详细设计。城镇化建设逐渐破坏了延续千年的山水体系,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的背景下,潮州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在新城蓝绿网络规划中将希望将山水连通,重构格局。在保护区域独特的农田鱼塘、传统聚落、自然山水肌理的基础上实现现在城市绿色慢行系统、蓝色生态雨洪调蓄网络的构建。进而选取重点地块北溪滨河公园进行城市滨水公园的设计,实现塑造活力水岸,营造生态走廊,提高城市韧性,延续古城风貌的目标。将堤围建设与生态、活动、风景三者结合,在抵御洪水的同时激发场地活力,提升绿地质量,并探寻保护地域景观特征、延续城市文脉的有效途径。

刘辉[7](2019)在《宋元陶瓷枕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陶瓷枕的发明,与我国陶瓷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息息相关。陶瓷枕的出现,是我国悠久枕物习俗与深厚陶瓷文化之结晶。陶瓷枕历经唐五代的发展,至宋元达到繁盛,明清则几近衰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宋元时期是陶瓷枕由弱到兴、再由盛至衰的重要发展阶段。本文以出土材料为基础,对宋元陶瓷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学研究。第一章为绪论。本章首先简述了我国枕物习俗和枕具出现的大概历程,并将我国枕具大致分为硬质和软质两大类,其中陶瓷枕属于考古发现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枕具,兼具硬质枕易于保存和软质枕可塑性强的优点。继而阐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相关概念,并对宋元陶瓷枕的研究简史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学术目的和文章框架。第二章为类型与编年研究。本章首先将宋元陶瓷枕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两大类,继而在各种釉色品种下进行分型。其中,高温釉包括白、青、青白和黑等釉色,低温釉则分为单色釉和多色釉等。每个釉色品种之下,又根据枕面正投影形状和枕体的异同分为诸型,再依据枕面和枕体的组合关系、装饰的差异,另进行亚型和式别的划分。在类型学框架之下,以考古出土材料为基础,通过对陶瓷枕本体及其伴出遗存广泛、细致地对比,分析不同类型陶瓷枕的年代,进而建立了宋元陶瓷枕的编年序列。第三章为窑场分布与产品特点研究。本章以宋元陶瓷枕的类型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地缘关系等,将宋元时期烧造陶瓷枕的窑场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地区。北方地区又分为七个区域,南方地区则包括四个区域。在此体系之下,对每个窑场的陶瓷枕类型、产品特点进行了考证、分析和总结。第四章为发展与演变研究。本章在第二、三章的基础上,将北方地区陶瓷枕分为五期八段,南方地区则包括四期六段,并对北方、南方地区各期陶瓷枕的类型、装饰和产地等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了每期的变化。继而将宋元陶瓷枕的总体发展与演变分为早中晚三期,即发展阶段(10世纪60年代至11世纪上半叶)、繁盛阶段(11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上半叶)和式微阶段(13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60年代)。第五章为相关问题研究。第一节对宋元陶瓷枕的成型和装烧工艺进行了研究,将成型工艺分为雕镶、模范和复合成型三大类,装烧工艺则以匣钵正烧和匣钵叠烧为主。第二节对宋元陶瓷枕的功能和用途进行了探讨,将其分为生活用枕和丧葬用枕两大类。生活用枕包括睡枕、脉枕和腕枕等功用,并重点探讨和明晰了脉枕和腕枕这两个一直以来颇具争议的功能;还分析了宋元陶瓷枕的使用时间、人群等。第三节对宋元陶瓷枕所见题字进行了分类总结,将其分为纪年类、姓氏名号类、诗词曲赋类、名言警句类和良言吉语类,主要考证了生产经营者姓氏名号类题字中窑戳出现的大致时间,并就其所体现的民窑生产模式进行了一些讨论。第四节对宋元陶瓷枕的源流问题进行了追溯和探析,以往学界多认为我国陶瓷枕出现于隋代,然就本文收集考古材料来看,陶枕至迟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存在;该节还初步分析了宋元陶瓷枕由盛转衰,甚至在明代趋于销声匿迹的原因。第六章为结语。本章重点总结了本文的内容及主要收获,并指出本文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研究方向。

黄挺[8](2017)在《宋代潮州陶瓷之路——以笔架山窑瓷器生产与外销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潮州位于广东省东部,濒临南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潮州陶器生产起源很早,新石器时代遗址多有陶器、陶片出土,揭阳虎头岭遗址发现的部分陶片施有薄釉,火候已超过烧制陶器的温度。(1)潮州有品质良好的瓷土富矿,山林资源丰富,可以确信唐代已经开始生产瓷器,北宋以后瓷器生产进入繁荣时期。(2)宋代陶瓷生产是潮州重要的经济支柱,主要生产基地在潮州城东郊的

赵超[9](2016)在《我国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的不断提升,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信息的延续和传承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因此,对于我国具有丰厚历史价值内涵的瓷窑遗址而言,需要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在满足文物安全和科学保护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将瓷窑遗址所蕴含的价值正确阐释和展示给公众。自我国确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以来,共计61处瓷窑遗址被列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本文旨在这61处瓷窑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中的其他古代手工业遗址作为次要研究对象,借助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数据统计、文献研究、案例对比等研究方法,发现当前我国瓷窑遗址在展示利用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系统的研究瓷窑遗址及其遗存的构成,较为全面地梳理出瓷窑遗址展示利用过程当中与瓷窑遗址价值有关的展示利用对象;通过研究现有瓷窑遗址以及与瓷窑遗址相关的其他类型遗址的展示利用模式,结合瓷窑遗址自身特点,依据瓷窑遗址所存在的不同环境,归纳和总结出较为适合每种环境状态下的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模式;通过总结博物馆展示方法、遗址公园与遗址博物馆的展示方法以及其他类型文化遗产展示过程当中对于展示利用的技术评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结合瓷窑遗址的特点,梳理出适合与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方法;最后通过分析两处瓷窑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的实际案例,来讨论瓷窑遗址展示利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和如何解决展示利用的相关问题。

郑经宾[10](2015)在《宋代潮州笔架山窑鱼形壶造型源流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代潮州笔架山窑的鱼形壶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陶瓷产品。它与唐、五代时期鲤鱼形双鱼壶、摩羯形双鱼壶在造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保留着自身本土化的特点。这种造型是潮州工匠在模仿北方窑鱼形壶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地方审美元素的艺术再造,体现了鲤鱼、摩羯及潮州人常食用的海洋鲷科鱼类的某些特征。

二、潮州笔架山窑研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潮州笔架山窑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古城现状
        1.1.2 研究契机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城市景观风貌的概念
        1.2.2 潮州古城的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潮州古城的研究综述
        1.4.2 城市景观风貌的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潮州古城景观风貌形成背景与基本构成
    2.1 潮州古城景观风貌形成的环境基础
        2.1.1 自然环境
        2.1.2 社会环境
        2.1.3 人文环境
    2.2 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的发展历程
        2.2.1 汉晋城池未置
        2.2.2 唐宋城郭划定
        2.2.3 明清建治完善
        2.2.4 民国骑楼兴建
        2.2.5 建国之后发展
    2.3 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的基本构成
        2.3.1 山水环境
        2.3.2 空间格局
        2.3.3 建筑形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潮州古城山水环境景观风貌特征
    3.1 山环水绕的自然风貌
        3.1.1 山体区位
        3.1.2 水系分布
    3.2 山水相融的西湖园林
        3.2.1 寺庙塔楼、依山错落
        3.2.2 桥亭小径、湖岸丰富
        3.2.3 奇石异峰、碑刻点景
    3.3 山水为底的八景点缀
        3.3.1 靠山置景
        3.3.2 以湖营境
        3.3.3 临江成景
    3.4 山水环境景观风貌特征表现
        3.4.1 三山拱卫、湖江夹城的山水格局景观风貌
        3.4.2 层次多变、诗画写意的西湖园林景观风貌
        3.4.3 时移景异、活动典故丰富的八景景观风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潮州古城空间格局景观风貌特征
    4.1 功能分区
        4.1.1 城北:历史行政中心
        4.1.2 城南:大型宅邸遍布
        4.1.3 城东:商业经济主导
        4.1.4 城西:行业工坊聚集
    4.2 街巷结构
        4.2.1 街巷结构体系
        4.2.2 街巷肌理形态
        4.2.3 街巷尺度设置
        4.2.4 街巷可达性及密度分析
    4.3 节点特色
        4.3.1 城墙入口
        4.3.2 寺庙学宫广场
        4.3.3 街道牌坊
        4.3.4 宅祠前院
    4.4 空间格局景观风貌特征表现
        4.4.1 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城市区域景观风貌
        4.4.2 南北大街为轴主导的城市街巷景观风貌
        4.4.3 规则规整的城市节点景观风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潮州古城建筑景观风貌特征
    5.1 官式建筑
        5.1.1 城楼
        5.1.2 学宫
        5.1.3 佛寺
    5.2 民间建筑
        5.2.1 民居
        5.2.2 祠堂
    5.3 西式骑楼
    5.4 建筑景观风貌特征表现
        5.4.1 恢弘壮观的官式建筑风貌
        5.4.2 平和优雅的民间建筑风貌
        5.4.3 多元统一的西式骑楼风貌
        5.4.4 中西并存的城市建筑风貌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潮州地方史资源在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1.研究缘由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历史教学的发展
        1.可以夯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2.可以增进教师专业成长
        3.可以促进跨学科的融合
    (二)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可用于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潮州地方史资源
    (一)潮州地区历史遗迹遗址
    (二)潮州地区纪念馆、博物馆
    (三)潮州地区历史名人
    (四)潮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现状调查
        1.基于问卷的现状调查
        2.基于访谈的现状调查
    (二)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现状分析
        1.总体评价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原则
        1.在材料选择方面需要坚持的原则
        2.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坚持的原则
    (二)潮州地方史资源用于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1.利用地方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课堂策略
        2.利用地方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课外策略
    (三)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1.希望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利用地方史资源
        2.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团队建设
        3.建议各部门联合起来建设地方史课程资源库
        4.希望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3)浙江出土青白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一、古代文献记载
    二、考古发现
    三、研究综述
第二章 浙江出土青白瓷的类型
第三章 浙江出土青白瓷的分期与年代
    一、既往青白瓷分期结果
    二、浙江出土青白瓷遗迹的分组分析
    三、分期与年代
第四章 浙江出土青白瓷的窑口判断
    一、江西窑场
    二、福建窑场
    三、浙江窑场
第五章 宋元时期浙江地区青白瓷的流布
    一、北宋早期
    二、北宋中晚期
    三、北宋末期到南宋前期
    四、南宋后期
    五、元代
第六章 浙江青白瓷窑场技术源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明清潮州府城佛教建筑的分布和景观地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范围、对象及底图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 相关研究综述
        1.6.1 方志史料记载资料
        1.6.2 佛教建筑相关研究
        1.6.3 中国古代城市景观营建相关研究
        1.6.4 国外城市景观相关研究
        1.6.5 潮州府城相关研究
        1.6.6 小结
第2章 古代潮州府概况以及佛教在潮汕地区的发展概述
    2.1 潮州府整体概况
        2.1.1 建制沿革
        2.1.2 自然地理环境
        2.1.3 社会经济
    2.2 潮州府城发展概况
        2.2.1 汉晋时期——建城初始阶段
        2.2.2 隋唐时期——发展转变阶段
        2.2.3 宋元时期——奠定格局阶段
        2.2.4 明清时期——成熟稳定阶段
    2.3 佛教在潮汕地区的发展概述
        2.3.1 唐代——佛儒交辉的山林佛教
        2.3.2 宋元——普度众生的福德佛教
        2.3.3 明清——三教合一的世俗佛教
    2.4 小结
第3章 明清潮州府城佛教建筑与各类景观元素的分布
    3.1 潮州佛教建筑总述及唐宋元时期潮州佛教建筑分布
        3.1.1 潮州佛教寺庵总述:总量多,密度高,且庵占比大
        3.1.2 唐潮州佛教建筑分布:数量少,都在子城南侧
        3.1.3 宋潮州佛教建筑分布:部分寺庵被圈进城内,城外寺庵多于城内
        3.1.4 元潮州佛教建筑分布:城外较城内多,藏传佛教传入
    3.2 明清潮州佛教建筑分布研究
        3.2.1 明潮州佛教建筑分布:城内渗透,集中在衙署、文教建筑圈层外围;城外在城西北
        3.2.2 清潮州佛教建筑分布:城内集中在城北和城东南,城内数量超城外
        3.2.3 明清潮州佛教建筑核密度分析
    3.3 城防、道路以及桥梁等基础设施
        3.3.1 城防设施
        3.3.2 城市街巷体系:三层等级,棋盘式布局
        3.3.3 桥梁
        3.3.4 明清潮州佛教建筑空间分布与基础设施关系
    3.4 明清潮州封建礼制系统建筑
        3.4.1 衙署建筑
        3.4.2 文教建筑
        3.4.3 祭祀建筑
        3.4.4 旌表设施:数量众多,呈线性和点状分布
    3.5 明清潮州商业和居住空间
        3.5.1 商业空间
        3.5.2 居住空间
        3.5.3 明清潮州佛教建筑空间分布与商业、居住空间关系
    3.6 小结
第4章 明清佛教建筑的景观地位
    4.1 城市景观轴线
        4.1.1 官方自上而下营造的三条景观轴线
        4.1.2 清末潮州府城空间意象图中的景观轴线
        4.1.3 佛教建筑与明清潮州城市景观轴线
    4.2 分区与边界
        4.2.1 明清潮州府城的分区:“北贵、南富、东财、西丁”
        4.2.2 明清时期潮州府城内主要分区与佛教建筑
        4.2.3 明清潮州府城的边界构成
    4.3 城市标志性地标
        4.3.1 明清潮州府城标志性地标
        4.3.2 佛教建筑与潮州府城标志性地标
    4.4 节点
        4.4.1 明清潮州府城节点
        4.4.2 佛教建筑与明清潮州府城节点
    4.5 城市主要活动路径
        4.5.2 城市主要活动路径
        4.5.3 佛教建筑与明清潮州府城主要活动路径
    4.6 城市主要建筑群的占地和形制
    4.7 潮州城市风景体系“潮州八景”
第5章 结语
    5.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宁都县古窑址调查与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考古发现及研究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二章 宁都窑址新发现与遗物研究
    第一节 窑址新发现
    第二节 器物类型学分析
    第三节 遗物分期及特征
第三章 窑业技术比较研究
    第一节 晚唐至五代时期
    第二节 宋元时期
    第三节 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
第四章 移民与窑业发展
    一、晚唐五代时期
    二、宋元时期
    三、清中期至民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韩江三角洲地域景观研究及实践 ——以韩东新区蓝绿网络规划及北溪滨河公园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地域景观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韩江三角洲区域背景概述——潮汕平原山水形势与历史开发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海岸线变迁与区域开发历程
        2.2.1 海浸时期岸线与人类活动
        2.2.2 秦代岸线与始建揭阳县
        2.2.3 唐代岸线与潮州城
        2.2.4 宋代岸线与城镇区域开拓
        2.2.5 明清岸线与海上贸易
        2.2.6 现代岸线与围海造田
3 韩江三角洲区域景观研究
    3.1 韩江三角洲的自然基底
    3.2 韩江三角洲水环境变迁与区域开发
        3.2.1 汉代时期
        3.2.2 唐代时期
        3.2.3 宋代时期
        3.2.4 清代时期
        3.2.5 近现代时期
    3.3 水利系统
        3.3.1 韩江三角洲水利系统建设概述
        3.3.2 顶部扇形堆积平原水利系统
        3.3.3 中部低地平原水利系统
        3.3.4 海岸沙陇泻湖平原水利系统
    3.4 农业系统
        3.4.1 农田建设与作物种植
        3.4.2 农田类型
    3.5 聚落系统
        3.5.1 聚落选址与农田水系的关系
        3.5.2 聚落的发展与演进特征
        3.5.3 聚落类型划分依据及典型聚落样本选取
        3.5.4 顶部扇形堆积平原区聚落特征
        3.5.5 中部低地平原区聚落特征
        3.5.6 海岸沙陇泄湖平原区聚落特征
        3.5.7 聚落空间布局
4 韩江三角洲典型聚落分析——区域山水形势影响下的潮州府城空间结构研究
    4.1 区域山水形势影响下的城市选址
        4.1.1 山水形势
        4.1.2 城市选址
    4.2 区域水系影响下的城市水网格局
        4.2.1 城内河网水系的运行
        4.2.2 河网水系与港口
    4.3 区域山水形势与风水理念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特征
        4.3.1 城市形态演变
        4.3.2 城市轴线塑造
        4.3.3 城市水口营建
        4.3.4 城市功能安排
    4.4 潮州传统城市山水景观营建
        4.4.1 城内游赏空间
        4.4.2 城外山水园林
    4.5 潮州近海区域港口型城镇的发展—汕头城市空间研究
        4.5.1 澄海县沙汕头的崛起
        4.5.2 开埠后的城市格局发展
        4.5.3 近代汕头城市规划建设
5 韩东新区蓝绿网络规划及北溪滨河公园设计
    5.1 案例分析
        5.1.1 米尔河滨河绿道
        5.1.2 多伦多库克镇公园
        5.1.3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宏茂桥公园
        5.1.4 宁波生态走廊
        5.1.5 休斯顿河湾绿道系统规划
        5.1.6 明尼阿波利斯环城滨河绿道
        5.1.7 韩国首尔清溪川河道改造
    5.2 选题意义及项目概况
    5.3 潮州韩东新区现状综合分析
        5.3.1 区位分析与区域山水格局
        5.3.2 规划范围现状分析
        5.3.3 上位规划解读
    5.4 规划原则及目标
        5.4.1 规划原则
        5.4.2 规划目标
        5.4.3 总体规划策略
    5.5 韩东新区蓝绿网络总体规划方案
        5.5.1 规划结构
        5.5.3 规划分区
    5.6 规划策略
        5.6.1 区域宏观策略
        5.6.2 片区中观策略
    5.7 北溪滨河公园现状分析
    5.8 北溪滨河公园设计概念
    5.9 分区设计
        5.9.1 古塔文化区
        5.9.2 滨水休闲区
        5.9.3 活力游憩区
    5.10 专项设计
        5.10.1 交通专项
        5.10.2 竖向设计
        5.10.3 水系统及驳岸设计
        5.10.4 绿地与生态设计
        5.10.5 活动设计
        5.10.6 技术经济指标
6 总结
    6.1 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毕业设计图纸

(7)宋元陶瓷枕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简史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类型与编年
    第一节 高温釉枕
        一、白釉
        二、青釉
        三、青白釉
        四、黑釉
        五、绞釉
    第二节 低温釉枕
        一、单色釉
        二、多色釉
第三章 窑场分布与产品特点
    第一节 北方地区
        一、Ⅰ区
        二、Ⅱ区
        三、Ⅲ区
        四、Ⅳ区
        五、Ⅴ区
        六、Ⅵ区
        七、Ⅶ区
    第二节 南方地区
        一、Ⅰ区
        二、Ⅱ区
        三、Ⅲ区
        四、Ⅳ区
第四章 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北方地区
        一、第一期(960~1022 年)
        二、第二期(1022~1063 年)
        三、第三期(1063~1149 年)
        四、第四期(1149~1259 年)
        五、第五期(1260~1368 年)
    第二节 南方地区
        二、第二期(1063~1162 年)
        三、第三期(1162~1279 年)
        四、第四期(1279~1368 年)
    第三节 总体分期
        一、早期(发展阶段)
        二、中期(繁盛阶段)
        三、晚期(式微阶段)
第五章 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成型与装烧工艺
        一、成型工艺
        二、装烧工艺
    第二节 功能和使用
        一、功能和用途
        二、使用时间与使用人群
    第三节 题字及其内涵
        一、题字分类
        二、关于“民窑”生产模式的思考
    第四节 源头与流向
        一、隋代以前
        二、唐五代时期
        三、宋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宋代潮州陶瓷之路——以笔架山窑瓷器生产与外销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代笔架山潮州窑的发现、调查与发掘研究
二笔架山潮州窑的断代与生产情况
三宋代笔架山潮州窑外销线路、港口与商家

(9)我国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政策环境
        1.1.2 遗产多样保护
        1.1.3 窑址文化价值
        1.1.4 实践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4.1 研究对象
        1.4.2 相关概念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国内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1.5.2 关于展示利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研究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的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现状研究
    2.1 我国古代瓷窑遗址的发展描述
        2.1.1 古代陶瓷发展概述
        2.1.2 古代瓷窑遗址的分类依据
        2.1.3 古代窑炉的发展时序
    2.2 国内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现状
        2.2.1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数据统计
        2.2.2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程度现状
    2.3 现阶段我国瓷窑遗址展示面临的问题
        2.3.1 本体展示内容方面的问题
        2.3.2 周边环境展示方面的问题
        2.3.3 其他展示利用方面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案例研究
    3.1 国内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案例研究
        3.1.1 考古遗址公园与文化产业园区相结合
        3.1.2 瓷窑遗址考古发掘与公众参体验
        3.1.3 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瓷窑遗址
        3.1.4 复杂空间分布的瓷窑遗址
    3.2 国外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案例研究
        3.2.1 陶瓷生产工场与博物馆相结合
        3.2.2 瓷窑遗址与城市文化背景相关联
        3.2.3 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陈列空间
    3.3 其他手工业遗址展示利用案例研究
        3.3.1 具有产业延续性的传统手工作坊
        3.3.2 非产业延续性手工业遗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体系研究
    4.1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内容研究
        4.1.1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研究的基础
        4.1.2 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内容
        4.1.3 可以移动文物的展示利用内容
        4.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内容
    4.2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模式研究
        4.2.1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模式研究概述
        4.2.2 位于城镇区域的瓷窑遗址
        4.2.3 位于非城镇区域的瓷窑遗址
        4.2.4 位于村落人居环境区域的瓷窑遗址
    4.3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方法研究
        4.3.1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的阐释阐述
        4.3.2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的技术手段
        4.3.3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的空间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的项目实践
    5.1 城镇区域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实践
        5.1.1 钧台钧窑遗址的概况
        5.1.2 钧台钧窑遗址的展示利用方案
    5.2 非城镇区域瓷窑遗址展示利用实践
        5.2.1 神垕钧窑遗址的概况
        5.2.2 神垕钧窑遗址的展示利用方案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图表目录
    1. 表格目录
    2. 图片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1. 学术专着
    2. 学位论文
    3. 期刊论文
    4. 会议论文
    5. 外文文献
    6. 相关网站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1. 学术研究成果情况
    2. 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3. 主要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10)宋代潮州笔架山窑鱼形壶造型源流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代潮州笔架山窑鱼形壶概况
二、笔架山窑鱼形壶造型的两种观点
    (一)鲤鱼说
    (二)摩羯说
三、笔架山窑鱼形壶与鲤鱼形双鱼壶的比较
    (一)鱼形陶瓷壶的起源
    (二)唐、五代时期的双鱼壶造型
    (三)唐、五代时期的鲤鱼形双鱼壶与宋笔架山窑鱼形壶的造型区别
四、笔架山窑鱼形壶与摩羯纹的比较
    (一)宋代笔架山窑鱼形壶与摩羯形双鱼壶的相似之处
    (二)笔架山窑鱼形壶与宋时摩羯造型的区别
        1. 鼻子:
        2. 翅膀:
        3. 牙齿:
        4. 角:
        5. 鳞片:
        6. 背鳍:
    (三)宋笔架山窑鱼形壶与笔架山窑摩羯纹陶瓷残片的比较
五、笔架山窑鱼形壶造型与鲷科鱼类的比较
    (一)潮汕地区捕食海鱼的习俗对瓷器造型的影响
    (二)笔架山窑鱼形壶造型对鲷科鱼类外形的借鉴
结语

四、潮州笔架山窑研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特征研究[D]. 林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潮州地方史资源在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中的作用研究[D]. 林耿彬.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3]浙江出土青白瓷研究[D]. 张欣怡. 吉林大学, 2020(08)
  • [4]明清潮州府城佛教建筑的分布和景观地位探究[D]. 彭圳. 深圳大学, 2020(10)
  • [5]宁都县古窑址调查与初步研究[D]. 杨秋琳. 厦门大学, 2019(08)
  • [6]韩江三角洲地域景观研究及实践 ——以韩东新区蓝绿网络规划及北溪滨河公园设计为例[D]. 邱彩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宋元陶瓷枕的考古学研究[D]. 刘辉. 吉林大学, 2019(10)
  • [8]宋代潮州陶瓷之路——以笔架山窑瓷器生产与外销为中心[J]. 黄挺. 海洋史研究, 2017(02)
  • [9]我国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研究[D]. 赵超.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 [10]宋代潮州笔架山窑鱼形壶造型源流考[J]. 郑经宾. 西北美术, 2015(01)

标签:;  ;  ;  ;  ;  

潮州笔架山窑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