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产业化初探

我国教育产业化初探

一、我国教育产业化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马知遥,常国毅[1](202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深化阶段——2011-2020年热点问题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近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迈入了深化阶段,在"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成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以2015年为时间划分点,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有研究偏向上的区分。通过系统的文献归纳与可视化对比分析发现,分类保护、产业化保护、数字化保护、整体性保护、法律保护、教育性保护六种主要保护模式凝聚为热点单元,肯定与争议并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模式探索阶段;在传承问题上经历了一个从注重传承人认定到注重传承人素质提升的过程,传承人主体地位得到明显提升。面对新情况,学界对产业化、最佳保护模式、代表性权利与群体权利等问题的探讨与反思不断,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与解决。

李昕,罗凯杰[2](2021)在《论超级中学演进的底层逻辑与制度之治——基于衡水模式的反思与检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化、资本化是衡水模式的底层逻辑。从公私嵌合到多元合作,虽然不同阶段"衡水系"中学的组织形态与发展路径各有特点,但底层逻辑却是相同的。这种发展模式对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均衡化与可持续性造成了冲击。衡水模式是制度与环境的产物,因而,要消除衡水模式的负效应,走出基础教育治理的困境,关键在于重塑公平、科学、可持续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龙思颖[3](2021)在《古风音乐的产业化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杨松楠[4](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目前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特别突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是关键。通过梳理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总结发展农业集体经济、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纵深发展提供了支撑。乡村振兴不仅是全国统考的“大试卷”,也为各省预留了实施区域性方案的选择空间。山东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扩大农产品生产、改进粮食生产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要指示与要求,立足于山东省农业资源的先天条件和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现状,要全力发展社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来满足农业发展要求,还要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发展优势,如寿光、莘县等,让生态文明和农业生产和谐发展。通过“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实现以“产业兴旺”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基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和集约化的特征,利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相关论述和各届中央领导人的农业现代化思想,理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梳理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然后通过调查和个案研究,分析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成效,发现山东省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低质量的要素资源投入、土地流转阻力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高,并从政府、各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面进行问题成因分析。接着通过总结英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前沿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并分析对比国内河南省、四川省、江苏省、黑龙江省等省份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从中汲取山东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可借鉴参考的经验和方法,来加快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最后,进而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健全生产要素供给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外部的合作共生机制和完善社会化服务六方面对如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出了科学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构建成助力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华理维[5](2021)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社会,从互联网、推荐算法、AI智能到共享经济、直播带货、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为全球各国不断提供具有创新性的商业模型、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数字经济正大步向前,引领整个社会经济全方位的“数字蝶变”,以其强大的推动力为各国经济复苏持续赋能。本文首先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两个层面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材料及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并发现:(1)在技术进步层面,数字经济时代使得优化要素配置、升级要素组合和提高生产效率三条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最终形成合力推动社会经济生产力的迭代长期上升,即数字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得产出增长的可能性不断提高,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微观主体可以充分了解市场情况从而进行更为合理的要素配置,最终使得社会的实际产量不断接近其产能。正是三条路径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社会经济长期高质量的发展。(2)在制度变迁层面,数字经济时代下政府的类型慢慢转型升级为服务型政府。政府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融合实现政府与民众、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数字化政务服务,为市场提供更公平、更有效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将生产要素资源实现更有效的配置,从而使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政府治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相融合、相发展,最终推动社会经济的有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在结合数字经济内涵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衡量我国2011-2018年省级层面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加以分析后发现:近年来我国的数字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情况虽暂时落后于东部地区,但其呈现出更快的增长速度;因此随着中西部地区继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有望逐渐拉近与东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缓解“数字鸿沟”问题。随后以该指标体系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计量模型展开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着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且数字经济的不同维度均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中西部等落后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更强,因此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即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普惠性,且提高地区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和物质资本投入有利于增强发展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边际促进作用;中介效应模型结果支撑了理论分析中数字经济发展在技术进步层面和制度变迁层面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若干条关于如何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李冰潇[6](2021)在《振兴“农道”——略论我国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农道"为视野和主线贯穿我国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认为我国传统农业是作为一种"四生合一"的文明形态而存在,高度体现了"农道"的生态之道、生产之道、生活之道和生命之道;而近现代以来的农业产业化则将我国农业变成了服务于工业化需要的规模化、机械化、化学化、设施化、工厂化的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产业,造成了八大问题,即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粮食主权问题,农民的留守和流动问题,乡村治理失序、道德失范、民风民俗败坏的问题,浪费粮食轻视劳动的问题,乡愁问题和丧失精神家园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本质上是"农道之失";放眼未来,我国农业应实行"去产业化","去产业化"不是要全盘否定农业产业化的历史经验过程,而是说农业产业化服务于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新时代需要通过农业"去产业化"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去产业化"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好"八大问题",发挥好农业本应具有的"八大功能",遵循好相应的"八大原则",发展好生态化、社会化、人文化的农业,从而振兴"农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夯实根基。

刘明璐[7](2021)在《新疆于田县玫瑰花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推动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以及历史文化特色,对具有特色优势的资源进行有序开发,打造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促进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鼓励广大农村根据自身区域优势,积极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新疆于田县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优势,将玫瑰花产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之一。本文研究于田县玫瑰花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对于促进于田县玫瑰花产业发展以及农民增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人力资本、农业产业化、规模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界定了玫瑰花以及玫瑰花产业、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再次,对于田县概况、玫瑰花产业发展现状、促进农民增收的现状以及玫瑰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玫瑰花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主要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于田县玫瑰花产业发展较好,对农民增收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农业科技推广亟需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待完善以及信息与物流基础设施不健全。(2)受访者的个人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但家庭特征差异相对较小,且多重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的比重不同。(3)受访者受到多重因素的显着影响。农户受教育程度、玫瑰花种植规模、产业规模、政府支持、科学技术、知识溢出、市场经济以及生产组织方式与农民增收有显着影响。其中,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增收为负向影响,其他因素为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延长玫瑰花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要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引进相关产业技术;三是要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与引导作用;四是要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李雯琪[8](2021)在《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人们逐渐认可了民间文化的艺术价值,民俗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政府重视,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有利于民间文化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呈现出日益浓厚的“产业化”趋势。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必须本着特殊性、本土特质的方向发展,与市场经济接轨,以丰富的民俗文化产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逐步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本文以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为依据,整理国内外文献,为文章进行理论支撑,在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日趋浓厚的这一研究背景的前提下,用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首先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我国目前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论述其开发的原则以及基本要求。文章以河南濮阳县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以河南濮阳县杂技文化、麦秆画文化为具体案例,分析了濮阳县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概况,提出了其发展的策略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规范化管理、建立良性市场和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对产业实施方法提出了建议,即:加强民俗文化系列产品的研发、民俗文化节庆会展品牌打造和民俗体验旅游开发,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新的“民俗文化产业”等将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刘阳[9](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朱晓琴[10](2021)在《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组织模式及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仁市近年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产业成为铜仁市的特色扶贫产业,推进食用菌产业供给侧改革,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铜仁市目前存在的产业组织模式进行梳理比较,找到适合铜仁市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通过对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农户选择,提出适合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组织模式后续发展的优化对策。通过对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组织模式现状分析将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组织模式分为专业大户带动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合作社带动模式三类。通过对这三类产业组织模式比较和优劣分析得出:农户在产业组织模式中参与度较低,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不明显。农户是食用菌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主体,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发展过程,也是农户不断选择的过程。通过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得出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种植规模、生产专业化程度、政府支持程度会影响农户的决策,相较于自行生产,农户年龄越小,专业化程度越高,政府越支持,农户越倾向于参与专业大户带动模式;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政府支持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公司带动模式;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合作社带动模式的结论。通过前面分析出的问题提出加大科技教育投入,以加强农户对产业组织模式的认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户在产业组织模式中的谈判地位;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组织模式运行效率;政府保障制度供给的优化对策。

二、我国教育产业化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教育产业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深化阶段——2011-2020年热点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遗保护与传承不可分离
二、非遗保护进入模式探索阶段
    (一)非遗保护认知逐渐深化
    (二)非遗保护模式“百家争鸣”
        1. 分类保护:基于命名原则
        2. 产业化保护:基于创新原则
        3. 数字化保护:基于创新原则
        4. 整体性保护:基于整体原则
        5. 法律保护:基于人本原则
        6. 教育性保护:基于教育性原则
三、传承:保护的目的
    (一)传承人认定:机制的完善是必要条件
    (二)传承人素质提升:非遗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后非遗时代”保护与传承的“再问题化”
    (一)产业化颇具争议,何去何从
    (二)最佳保护模式的诉求明显,能否实现
    (三)代表性权利与群体权利矛盾激化,如何协调
五、研究展望

(2)论超级中学演进的底层逻辑与制度之治——基于衡水模式的反思与检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衡水模式形成与演化的基本特征
    (一)以优质教育品牌作为产业化运营的基础
    (二)通过“名校办民校”的方式,形成公私嵌合的教育组合体
    (三)输出优质教育品牌,形成多种组合的跨区域连锁办学
    (四)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资产的增值
二、质疑与反思
    (一)公私嵌合侵蚀了公办学校的公共职能
    (二)不正当竞争产生的虹吸效应导致教育供给从普惠转向集中
    (三)以教育产业化带动了经济的繁荣,但尚未形成长效反哺效应
    (四)资本运作导致教育产业化与公益性之间的冲突更加突出
三、衡水模式的制度之治
    (一)落实政府责任,消除衡水模式形成的根本诱因
    (二)厘清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界限,实现公私合作的法治化
    (三)规范民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
    (四)规范资本运作,保障基础教育的公共性

(4)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相关学术研究概况
        (二)学界研究内容及观点
        (三)研究评析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部分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内涵
        (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
    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的相关论述
        (二)党的十九大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三、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前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
        (二)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
第二部分 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一、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成效
        (一)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四)涌现出闻名全国的“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
    二、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第三部分 国内外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构建农业经营体系的成功经验
        (一)保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三)发展和监管农业合作社
        (四)以短链产品促农企发展
        (五)政府和企业组织合作服务农业
    二、国内其他地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经验借鉴
        (一)寻求农业发展新路径
        (二)积极推进农场建设
        (三)发展高质量农业服务体系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第四部分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一)明晰农地产权
        (二)界定受让人主体资格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二、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三)改造提升农户家庭经营
    三、健全生产要素供给体系
        (一)加强职业农民培育
        (二)改革涉农金融机构
        (三)鼓励外出人员回流农村
    四、加快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一)改善农业科技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加强农业科技村级推广组织建设
    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外的合作共生机制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外部合作共生机制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合作共生机制
    六、完善社会化服务
        (一)建立村镇级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组织
        (二)创新网络服务机构
        (三)采取绩效评定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数字经济概念界定
        1.2.1 各国政府关于数字经济概念的界定
        1.2.2 学者关于数字经济概念的界定
        1.2.3 本文对数字经济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及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1.1 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2.1.2 实证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2.2 数字经济及相关研究
        2.2.1 数字经济的理论研究
        2.2.2 数字经济的实证研究
    2.3 简要评述
3 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3.1 基本理论模型
    3.2 具体路径分析
        3.2.1 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
        3.2.2 制度变迁推动的经济增长
    3.3 研究假设提出
4 数字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构建
    4.1 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4.1.1 无量纲化处理
        4.1.2 指标权重选择
        4.1.3 指标合成方法
    4.2 省级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4.2.1 中国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总体趋势
        4.2.2 中国省级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4.2.3 中国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简要评述
5 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模型构建策略及数据来源
        5.1.1 基准检验模型: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5.1.2 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的选择
        5.1.3 中介效应模型:影响路径的检验
        5.1.4 变量与数据
    5.2 基准回归结果
        5.2.1 数字经济整体发展与经济增长
        5.2.2 数字经济各维度发展与经济增长
    5.3 稳健性检验
    5.4 异质性分析
        5.4.1 人均受教育水平的异质性
        5.4.2 资本投入水平的异质性
        5.4.3 城镇化水平的异质性
    5.5 中介效应模型:路径检验
        5.5.1 技术进步层面的中介变量设立
        5.5.2 制度变迁层面的中介变量设立
        5.5.3 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结果
    5.6 内生性问题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7)新疆于田县玫瑰花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特色农业研究现状
        1.4.2 玫瑰花产业研究现状
        1.4.3 农业产业化研究现状
        1.4.4 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现状
        1.4.5 文献述评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图
    1.6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玫瑰花及玫瑰花产业
        2.1.2 产业发展
        2.1.3 农业产业化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于田县玫瑰花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现状分析
    3.1 于田县概况
        3.1.1 区位与地理
        3.1.2 社会经济发展
    3.2 于田县玫瑰花产业发展现状
        3.2.1 于田县玫瑰花优质特征
        3.2.2 玫瑰花产业发展概况
        3.2.3 玫瑰花产业的多重效益
        3.2.4 特色产业政府扶持政策
    3.3 于田县玫瑰花产业对农民增收的现状
        3.3.1 产业效益优势带动农民增收
        3.3.2 玫瑰花加工产品销量增加
        3.3.3 解决当地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3.4 于田县玫瑰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1 产业化发展水平低
        3.4.2 农业科技推广亟需加强
        3.4.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待完善
        3.4.4 物流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问卷设计与样本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方式
        4.1.2 问卷设计
    4.2 数据来源
    4.3 相关假设及变量设计
        4.3.1 相关假设
        4.3.2 变量设计
    4.4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分析
        4.4.1 样本农户个人特征
        4.4.2 样本农户家庭特征
        4.4.3 样本农户其他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于田县玫瑰花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设置
    5.2 实证检验
        5.2.1 回归结果
        5.2.2 模型的拟合优度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延长玫瑰花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6.2.2 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引进相关产业技术
        6.2.3 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与引导作用
        6.2.4 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6.2.5 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于田县玫瑰花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8)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民俗文化
        1.3.2 文化产业
        1.3.3 农村文化产业
        1.3.4 产业的标准
    1.4 研究的方法
        1.4.1 调查研究法
        1.4.2 案例研究法
第二章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及要求
    2.1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原则
        2.1.1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2.1.2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兼顾
        2.1.3 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并行
        2.1.4 传承与创新共同发展
    2.2 民俗文化产业化基本要求
        2.2.1 以良性生态为前提
        2.2.2 以文化资源为依托
        2.2.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2.2.4 以文化产品为发展
第三章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与问题
    3.1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3.1.1 基础产业类型
        3.1.2 区域发展状况
    3.2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与问题
        3.2.1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3.2.2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第四章 濮阳县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4.1 濮阳县农村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概况
        4.1.1 濮阳县麦秆画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1.2 濮阳县东北庄杂技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1.3 其他民俗文化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 濮阳县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4.2.1 缺乏产业化认识
        4.2.2 缺乏行业相关人才
        4.2.3 缺乏影响力品牌
        4.2.4 缺乏创新型产品
        4.2.5 缺乏产品宣传推广力度
第五章 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5.1 加强民俗文化产业建设
        5.1.1 转变对产业化的认识
        5.1.2 转变市场的定位
        5.1.3 整合产品品牌
        5.1.4 整合民俗文化资源
    5.2 加强民俗文化产业保障措施
        5.2.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5.2.2 形成规范化管理
        5.2.3 建立良性市场
        5.2.4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5.3 加强民俗文化产业系列产品研发
        5.3.1 麦秆画产品的自身开发
        5.3.2 杂技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开发
        5.3.3 其它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
        5.3.4 其他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采访濮阳农村民俗文化麦秆画传承人的访谈内容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2.2 相关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系统耦合理论
        2.2.3 协同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2.3.3 创新扩散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3.2.1 政府机制
        3.2.2 人力机制
        3.2.3 产业机制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研究假说
        6.1.2 研究设计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6.2.1 数据来源
        6.2.2 问卷样本特征
        6.2.3 研究方法
        6.2.4 问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组织模式及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产业化
        2.1.2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
        2.1.3 新型经营主体
    2.2 研究范畴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组织理论
        2.3.2 交易成本理论
        2.3.3 农户行为理论
3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组织发展现状
    3.1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生产加工现状
        3.1.1 食用菌产业生产现状
        3.1.2 食用菌产业加工现状
    3.2 铜仁市的食用菌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现状
        3.2.1 家庭分散的经营模式
        3.2.2 专业大户带动模式
        3.2.3 合作社带动模式
        3.2.4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3.3 政府引导食用菌产业发展
        3.3.1 推动产业带项目建设
        3.3.2 保障原材料供应
        3.3.3 支持基础产业的设施建设
        3.3.4 注重产业主体培养
        3.3.5 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3.4 本章小结
4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化组织模式比较及优劣分析
    4.1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4.1.1 产业组织模式参与主体分析
        4.1.2 产业组织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分析
        4.1.3 产业组织模式稳定性分析
    4.2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组织模式优劣分析
        4.2.1 专业大户带动模式优劣分析
        4.2.2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优劣分析
        4.2.3 合作社带动模式优劣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铜仁市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框架
        5.1.1 研究假设
        5.1.2 变量设置
    5.2 变量描述性分析
    5.3 模型构建
        5.3.1 多分类logistic模型的构建
        5.3.2 模型检验
        5.3.3 模型估计结果
    5.4 结果分析
6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对策及结论
    6.1 优化对策
        6.1.1 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升食用菌产品附加值
        6.1.2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参与产业组织模式意愿
        6.1.3 健全品牌服务体系,提升品牌带动力
        6.1.4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食用菌产业专业化水平
        6.1.5 政府保障制度供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6.2 结果与展望
        6.2.1 结论
        6.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参与食用菌产业组织行为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我国教育产业化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深化阶段——2011-2020年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 马知遥,常国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1(06)
  • [2]论超级中学演进的底层逻辑与制度之治——基于衡水模式的反思与检视[J]. 李昕,罗凯杰. 复旦教育论坛, 2021(05)
  • [3]古风音乐的产业化困境与对策研究[D]. 龙思颖. 西华大学, 2021
  • [4]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D]. 杨松楠.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2)
  • [5]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D]. 华理维. 浙江大学, 2021(09)
  • [6]振兴“农道”——略论我国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A]. 李冰潇. 第六届城市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1
  • [7]新疆于田县玫瑰花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 刘明璐.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8]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D]. 李雯琪.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9]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10]铜仁市食用菌产业组织模式及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朱晓琴.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我国教育产业化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