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冷凝传热脱硫试验研究

烟气冷凝传热脱硫试验研究

一、烟道气的冷凝传热与脱硫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晴[1](2021)在《快速冷凝条件下燃煤电厂烟气颗粒物中硫酸根离子的转化规律和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露露[2](2021)在《中空纤维膜除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湿气体在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在很多工业生产领域,含湿气体的相对湿度都较高。将水蒸气含量较高的含湿气体直接排放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如果能够提高这一部分含湿气体的除湿效率并对凝结水高效回收,对于缺水地区的水分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燃煤电厂为例,火电机组在电力生产过程会有大量水蒸气随烟气排至环境中,高效回收烟气中的水蒸气既面临挑战,也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同于水蒸气凝结,含湿气体中水蒸气所占质量分数较少,凝结相变受到不凝结气体的影响;此外,膜材料表面具有大量孔隙,存在跨膜输运问题,所以膜冷凝器内的含湿气体凝结过程更加复杂。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含湿气体膜法除湿过程特性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中空纤维膜除湿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经过对实际问题的合理简化,建立了膜冷凝器三维模型。选用聚偏氟乙烯(PVDF)膜作为研究对象,其表面通过改性处理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完成了含湿气体物性参数、边界条件设定以及物理模型的选择。通过开启组分输运方程完成对混合物性质的设定,将膜视为多孔介质区域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网格独立性及模型可用性验证。(2)针对操作工艺条件及膜材料参数对中空纤维膜除湿过程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提高温差可以增大除湿效率,但增加流速到一定值除湿效率开始下降。通过研究进气水蒸气质量分数恒定与相对湿度恒定两种工况,发现在一定温度下,提高进气湿度对除湿过程有积极影响。模拟数据显示,增大孔隙率有利于提高除湿效率,导热系数对除湿过程的影响主要在于导热热阻的改变,增大导热系数有利于传热过程。(3)通过研究膜面积对除湿效率的影响,发现增加膜面积可以提高除湿效率。对于四管模型,增加吹扫气流量到0.88L/min,除湿效率达到22.78%;增加膜两侧入口温差到35K时,除湿效率达到27.89%。针对膜法除湿过程中存在气体跨膜输运这一特点,对跨膜通量对含湿气体膜法除湿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为了更好地对传热传质特性进行说明,对模拟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了模拟工况下的模拟关联式。

尤洋洋[3](2021)在《含湿烟气CO2吸附式回收特性与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目前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高效完成“低碳”工作意义重大。吸附式CO2捕集是一种简便、环保、有效的“低碳”措施。化石燃料作为目前人类社会主要的能量来源,其燃烧后释放的烟气是全球CO2的主要排放源。烟气的含湿特性给吸附法烟气碳捕集带来了挑战。目前关于吸附式CO2捕集回收的研究主要基于干烟气开展,水分的存在对回收过程的影响有待深入揭示。本文提出了新的含湿烟气在亲/疏水型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模型。对于疏水型活性炭,低湿度情况下,由于表面少量亲水基团的客观存在会吸附少量的H2O,本文采用Langmuir模型描述该部分H2O以及CO2、N2在活性炭上的表面吸附,使用指数分数函数表征的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与开尔文公式结合描述高湿度水分毛细凝聚部分的吸附,推导出全湿度范围内H2O在活性炭上的Langmuir-arc-tangent吸附平衡模型,进而得到了多组分含湿烟气(H2O/CO2/N2)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模型。Al2O3和13X由于自身亲水特性,在低湿度下也会吸附较多的H2O,本文采用Sips模型描述该部分H2O以及CO2、N2的吸附量,使用高斯函数形式表征的Al2O3和13X的有效孔径分布与开尔文公式结合描述高湿度水分毛细凝聚部分的吸附,推导出全湿度范围内H2O在Al2O3和13X上的Sips-Gaussian吸附平衡模型,进而得到了多组分含湿烟气(H2O/CO2/N2)在Al2O3和13X上的吸附平衡模型。上述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含湿烟气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行为。不同吸附剂在含湿烟气碳捕集中各有利弊,在吸附平衡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对亲/疏水型吸附剂固定床CO2回收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分析过程中各组分的吸附解吸特性,揭示不同温度/湿度进气条件下吸附床中传热传质规律以及H2O对不同吸附剂回收CO2过程的影响。疏水型吸附剂(活性炭)含湿烟气CO2回收方面,对于本文的研究工况,333K进气温度下,随进气相对湿度由0升高至100%,吸附末床层平均温度由340.63K升高至368.34K,一个吸附解吸周期内床层平均温变由17.21K升高至34.58K,CO2净吸附量由0.133mol降低至0.100mol。在进气温度不变时,CO2回收率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减小。高湿度下由于毛细凝聚水分吸附量大,吸附热释放量大,回收率下降更明显。固定进气H2O体积百分比,回收率随进气温度升高呈现出先平稳后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低温进气时,由于相对湿度大,毛细凝聚水分吸附量大,因毛细凝聚释放的吸附热是影响CO2回收效果的主要因素;高进气温度时,相对湿度降低,毛细凝聚水分吸附量减小,进气所携带热量是影响CO2回收效果的主要因素。亲水型吸附剂(Al2O3+1 3X)含湿烟气CO2回收方面,Al2O3作为预处理层主要吸附H2O,13X作为主吸附层主要捕获CO2。对于本文的研究工况,333K进气温度下,随进气相对湿度由0升高至100%,吸附末床层平均温度由342.98K升高至445.94K,一个吸附解吸周期内床层平均温变由16.30K升高至30.15K,CO2净吸附量由0.149mol降低至0.105mol。由于H2O吸附热的释放,预处理层会出现明显温度波峰。20%、40%、60%相对湿度工况预处理层内吸附末温度峰值分别达到425.81K,510.60K和545.38K。Al2O3在低湿度时会吸附较多的水分,使床层温度升高,低湿度下较好的回收效果主要由13X在无H2O条件下对CO2的强吸附作用导致。高湿度情况下,预处理层毛细凝聚水分吸附量大,导致整个床层温升明显,碳捕集性能降低。H2O对传统亲/疏水型吸附剂碳捕集始终会产生不利影响,K2CO3/Al2O3可以利用H2O完成对CO2的捕集。本文分析了钾基负载型颗粒水合反应和碳酸化反应机理,建立了 CO2/H2O在K2CO3/Al2O3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 K2CO3/Al2O3固定床在不同湿度、温度工况下对含湿烟气CO2的回收特性。对于本文的研究工况,333K温度下,随进气相对湿度由10%升高至100%,CO2净吸附量由0.0289mol升高至0.1250mol;CO2回收率及纯度均随相对湿度的增长而增加,100%相对湿度下回收率及纯度分别为10%相对湿度下的4.28倍和1.29倍。K2CO3/Al2O3在高湿度含湿烟气吸附式碳捕集中优势明显,基于其特性进行工艺优化。通过预先补充H2O可以有效提升CO2回收效果,进气H2O浓度越小,增加适宜时间的预湿操作后提升效果越明显;通过升温促进K2CO3/Al2O3再生,使用VTSA工艺可以在较高抽真空压力下获得更好的CO2回收效果,减少真空泵能耗。进一步为合理选择吸附剂提供建议,本文以CO2回收率、纯度和回收能耗为评价指标,将K2CO3/Al2O3、活性炭、Al2O3+13X三种吸附剂床真空变压吸附含湿烟气CO2回收过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中低湿度情况下,选用活性炭或双层吸附剂床更有利,如侧重得到高纯度的CO2,应选用活性炭,如侧重高回收率,应选用双层吸附剂;在高湿度情况下,应选用K2CO3/Al2O3,可以利用较低的能耗得到较高的回收率及纯度。最后,本文对含湿烟气CO2+H2O热质回收一体化工艺进行初步探究,提出了活性炭吸附床和陶瓷多孔膜组合工艺,通过此工艺,可以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同时使吸附式碳捕集更加高效。

肖彤彤[4](2020)在《供热机组低温余热热泵回收系统建模及经济性分析》文中认为加强低温余热回收对于进一步提升热电联产机组的经济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330MW供热机组的节能改造展开研究,提出了利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分别回收低质循环水余热和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余热两种供暖改造方案。方案一基于吸收式热泵技术直接回收低温循环水余热;方案二采用烟气深度余热回收装置和吸收式热泵机组耦合而成的湿法脱硫后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使冷媒水与湿法脱硫后烟气在氟塑料换热器中换热,换热管内的冷媒水吸收烟气的热量后进入吸收式热泵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在高温高压蒸汽的驱动下加热热网回水最终实现供暖。通过分析某供热机组供暖季低质余热资源情况和供热现状,将36℃/30℃作为热泵机组低温热源的设计参数,对比吸收式热泵机组的Excel数理模型和Ebsilon模型的计算结果,两者的相对误差在工业设计的允许范围之内。设计工况下吸收式热泵机组的COP值为1.73,可回收17.40MW的低温循环水余热,将55℃的热网循环水加热至75℃后,继续由高温高压蒸汽加热至130℃供给热用户。论文通过脱硫塔能量守恒计算了锅炉额定燃煤量时湿法烟气脱硫塔出口烟气量为1585.11t/h,含湿量为0.083kg/kg干烟气,温度为50.25℃。论文设计了一套与吸收式热泵耦合的烟气-水氟塑料换热器,该换热器整体换热系数为120.93W/(m2.K),烟气出口温度降至46.40℃,回收17.40MW的低温烟气余热,其中潜热为15.44MW,占全部回收余热的88.74%。同时可回收烟气中水分23.34t/h,返回脱硫塔为补充水。此外烟气中水蒸气凝结时可以除去部分粉尘,起到深度净化烟气的作用。利用Ebsilon软件搭建出机组抽汽供暖方案(作为基准方案)、循环水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方案(方案一)和湿法脱硫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方案(方案二)等三种系统模型。模拟计算了三种不同供暖方案在机组发电率为295MW、供热负荷为157.21MW时的热经济性指标。与基准方案相比,方案一和方案二可减少发电标煤量3.40kg/kW.h,减少供热标煤量2.12kg/Gj,整个供暖季机组可减少煤耗6.34kt,将供热机组的总燃料利用系数提高了 1.50%,回收电厂低质余热17.40MW。同时SO2、CO2、NOX、烟尘的排放量可分别减少104.13t、153.38kt、98.90t、60.86t。论文估算了方案一与方案二的系统投资与效益情况,并基于时间价值理论,利用动态评价方法从动态投资回收期、费用年值和NPV值三个角度对比方案一与方案二的技术经济性。研究发现方案二的初期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均高于方案一,因而方案二的动态投资回收期比方案一的动态投资回收期略长。但是方案二兼具回收余热、回收水分和深度净化烟气的作用,综合效益更好。在对排放要求更高的场合,优先考虑投入方案二供暖改造系统。

徐立强[5](2020)在《基于疏水膜技术的CO2热再生塔顶再生气的余热回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沼气进行提纯净化,可获得生物天然气,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在众多沼气提纯技术中,CO2化学吸收法因技术成熟、产品气CH4纯度高等优势而倍受关注。但化学吸收法存在CO2分离成本高的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富CO2吸收剂溶液(简称富液)的再生能耗高,其可占总能耗的60%以上。在CO2化学吸收工艺的热再生部分,再生塔顶所排出的再生气(CO2和H2O(g)混合气)携带大量的饱和水蒸气,且温度较高,携带大量潜热,而该部分热量通常会被再生塔外的外部循环冷却水带走,造成热量浪费。因此,回收此部分热量,将会有助于再生能耗的降低。本论文以系统传热通量为主要指标,探讨了疏水的聚四氟乙烯(PTFE)膜换热器和亲水的聚醚醚酮(PEEK)膜换热器的余热回收性能,并对关键参数影响及膜排列组合模式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在疏水膜换热器和亲水膜换热器的研究中,采用冷富液作为再生气余热回收介质,以传热通量和传质通量为主要考察指标,探讨了乙醇胺(MEA)富液流量、富液进口温度、MEA溶液质量分数及再生气流量和H2O(g)摩尔分率等参数的影响,评价了孔径为100 nm、200 nm和450 nm的PTFE疏水膜换热器和孔径为5 nm、20nm和100 nm的PEEK亲水膜换热器对再生气余热的回收性能。结果表明,无论是PTFE膜,还是PEEK膜,增加富液流量和降低富液进口温度均将大幅增加系统的热质传递性能,而改变MEA溶液质量分数对系统的水热传递影响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富液分流比应不超过30%。增加再生气流量,有助于提高系统的传热传质通量。再生气中H2O(g)含量越高,余热回收中气相侧水蒸气冷凝速率越大,系统热质传递性能越好。另外,膜孔径越大,PTFE和PEEK膜的余热回收率越高。在试验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孔径为100 nm的PTFE疏水膜换热器和PEEK亲水膜换热器的水热回收经验关联模型。发现模拟计算得到的水回收通量和总传热通量与试验所得的基本一致,其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均在10%以内,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在不同组合模式的平板膜余热回收性能研究试验中,对四种不同的膜串联组合模式进行了研究,即前置疏水膜换热器与后置亲水膜换热器串联(模式A)、疏水膜换热器与疏水膜换热器串联(模式B)、前置亲水膜换热器与后置疏水膜换热器(模式C)及亲水膜换热器和亲水膜换热器串联(模式D),并深入研究了液相流量、温度、MEA质量分数以及再生气体流量和H2O摩尔分率等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加气液两相流量均有助于提升系统传质传热性能,增加H2O(g)摩尔分率也会促进水热回收,但增加MEA质量分数和富液进口温度会导致系统热质传递性能下降。并且在所有参数下,模式A均表现出最佳的换热性能,如富液流量为0.72L/h时,模式A的传热通量为18.81 MJ/(m2·h),而模式B、模式C和模式D分别为16.53MJ/(m2·h)、15.17 MJ/(m2·h)和15.01 MJ/(m2·h)。此外优化分流方式,采用气液均不分流、液相分流而气相不分流和气相分流而液相不分流三种分流方式。气液均不分流换热性能最好,最高达到42.01 MJ/(m2·h),其水蒸气中潜热回收实现最大化。

沈越[6](2019)在《脱硫废水蒸发及干燥特性与污染物迁移规律》文中指出本文开展脱硫废水蒸发、干燥特性及污染物迁移规律的研究,对脱硫废水零排放的蒸发及烟道干燥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对脱硫废水进行蒸发实验室研究,脱硫废水蒸发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脱硫废水pH对蒸发速率的影响不大,蒸发真空度是影响蒸发速率的主要因素;随着蒸发真空度越来越大,蒸发速率随之快速增大,真空度为-0.08MPa时的蒸发速率是常压条件下的蒸发速率的2.93倍。脱硫废水为酸性时,pH=5时蒸发速率最小,最小平均蒸发速率为0.044mL/(cm2·min)。脱硫废水pH和蒸发真空度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实验表明:脱硫废水pH及蒸发压力对蒸发冷凝液COD浓度影响都很小;脱硫废水pH对蒸发冷凝液pH和氨氮浓度影响均很小,蒸发真空度对蒸发冷凝液pH和氨氮浓度影响均较大,蒸发冷凝液pH和氨氮与蒸发真空度呈负相关,当蒸发压力大于-0.02Mpa时,冷凝液氨氮浓度急剧上升;脱硫废水pH及蒸发压力对冷凝液Cl-都有一定的影响,pH=5或9时蒸发冷凝液中的Cl-较小。为使蒸发冷凝液水质优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标准,最优蒸发方案确定为脱硫废水pH=5,蒸发真空度-0.04MPa。实验研究了脱硫废水浓缩液薄层对流干燥特性,结果表明:脱硫废水浓缩液薄层对流干燥无明显等速干燥阶段;脱硫废水浓缩液pH对干燥速率影响较小;干燥温度是影响干燥速率的主要因素,干燥温度200℃时最大干燥速率为0.338g/(g·min)是干燥温度100℃时最大干燥速率的1.72倍;热风流速是影响干燥速率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热风风速为6m/s时最大干燥速率为0.340g/(g·min)是热风风速为2m/s的1.27倍。脱硫废水浓缩液薄层对流干燥服从Lewis模型方程,得到模型方程系数k与干燥温度、热风风速和浓缩液pH的关系,建立的通用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均方差为1.93135E-4。搭建脱硫废水浓缩液干燥污染物迁移特性实验台,研究揭示了影响干燥冷凝液污染物特性的因素,结果显示:浓缩液pH及干燥温度对干燥冷凝液中的COD浓度影响很小;干燥冷凝液pH与浓缩液pH成正相关,干燥温度小于175℃时干燥冷凝液pH几乎成碱性,冷凝液中Cl-浓度随浓缩液pH变化不大,但当干燥温度大于175℃时干燥冷凝液pH随浓缩液pH急剧下降,干燥冷凝液Cl-浓度与浓缩液pH成显着的负相关;当浓缩液成酸性时,干燥冷凝液氨氮浓度与干燥温度及浓缩液pH几乎无关,当浓缩液成碱性时,干燥温度及浓缩液pH对干燥冷凝液氨氮浓度影响较大,成指数式上升。综合得到脱硫废水浓缩液干燥最优方案为浓缩液pH=7,干燥温度为100℃,干燥冷凝水指标可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标准。搭建旋膜蒸发及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中试实验台,在蒸发温度为91.5℃、干燥温度为128℃条件下,对某燃煤电厂脱硫废水进行了中试实验,得到的干粉特性为:含水率0.59%、平均粒径28.6μm、粒径均方差40.9μm,干粉中主要含CaSO4、CaSO4·0.5H2O、MgCl2和SiO2等物质,干粉中氯的质量分数为7.53%,氯元素以MgCl2、NaCl等形式存在。脱硫废水Cl-及氨氮分别有95.8%和25.3%留在干粉中,有3.4%及23.1%挥发到干燥介质中,有0.8%及51.6%转移到蒸发冷凝液中。本文研究结果对脱硫废水蒸发及烟气干燥工程优化设计及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董桃[7](2019)在《利用烟道气蒸发浓缩脱硫废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脱硫废水具有高悬浮物、高含盐量、水质不稳定、呈酸性和含微量的重金属等特征,脱硫废水的零排放处理技术一直是环保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脱硫废水现有的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既利用废热又浓缩脱硫废水的工艺方法,即设置旁路气液接触塔烟道气直接接触蒸发浓缩脱硫废水的工艺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本文针对气液直接接触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传热传质模型。利用热空气和氯化钠溶液直接接触传热传质过程,探究气液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及系统蒸发量随不同操作工况的变化规律。气液传质系数和传热系数随着空气流量、空气温度、溶液流量、溶液温度和进口空气含湿量的提高而增加,但是随着溶液盐度的提高而降低。其中空气流量和空气温度对气液传质系数和传热系数影响显着。系统蒸发量随着空气流量、空气温度、溶液流量、溶液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进口空气含湿量和溶液盐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空气流量的增加对蒸发量影响显着。设计了旁路气液接触利用烟道气直接接触蒸发浓缩脱硫废水工艺过程并进行了现场运行。利用直径4 m的气液接触塔采用68670 Nm3/h烟道气可使5 m3/h脱硫废水处理到TDS为20万mg/L以上,在现场实验条件下,脱硫废水的浓缩倍率达到了10倍以上。脱硫废水的浓缩液直接喷入流化床干燥器内,随着惰性粒子的不断翻滚碰撞,进一步将废水粉碎干燥成粉末。实现了利用低温烟道气蒸发浓缩脱硫废水的目的。研究结果为脱硫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刘江宁,雷承勇[8](2018)在《湿烟气冷凝过程传热计算及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竖壁膜式冷凝的边界层传热传质原理得出了无量纲因子Ln对冷凝过程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进行了湿烟气在多排管束换热器中的冷凝传热试验,并由试验数据拟合得到烟气冷凝过程Nu的准则方程。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大型电站锅炉烟气冷凝换热器并成功运用于某电厂1 000MW机组。结果表明:烟气冷凝换热器实际运行性能参数与设计值吻合,该拟合式可用于工程设计。

黄阔[9](2018)在《降膜蒸发器传热传质强化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降液膜流动与传热传质过程紧密相关,在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降膜蒸发器作为工业上主要的蒸发设备,提高其传热传质性能及开发新型高效降膜器对于工程应用、投资和节能降耗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围绕采用强化传热技术提高降膜蒸发器传热传质性能,开发新型高效降膜器用于碱式硫酸铝脱硫富液强化解吸展开研究。采用内插弹簧线或强化管等方法进行管内降液膜强化传热传质实验研究,发现缩放管适用于液膜Reynolds数大的降膜蒸发和降膜预热,当液膜Reynolds数较大时,缩放管内降膜蒸发和降膜预热传热系数优于内置弹簧线管和光滑管。在同管道内流动时,缩放管和内置弹簧线管降膜蒸发段传热系数和预热段传热系数随液膜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且降膜蒸发传热系数大于预热传热系数。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缩放管、内置弹簧线管和光滑管降膜蒸发和降膜预热传热关联式。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缩放管内降液膜流动及传热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液膜厚度分布、速度分布、湍流强度分布、温度分布及场协同分析,揭示了缩放管内降液膜强化传热机理。液膜在缩放管内流动时,液膜厚度最大值出现在缩放管最大截面处,最小值对应在最小截面处,缩放管中收缩段平均液膜厚度小于扩张段。缩放管中液膜径向速度分布整体呈半抛物线状,液膜速度随相对壁面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液膜表面处达到最大值。同样,相界面层中的速度分布整体也呈半抛物线状,速度随相对液膜表面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汽相表面处达到最大值。在缩放管收缩段,液膜或汽相流速逐渐增加,使得汽液两相界面处液膜或汽流湍流强度也逐渐增加;在扩张段,液膜或汽相流速逐渐减少,汽液两相界面处液膜或汽流湍流强度也逐渐减少。相对光滑管,缩放管内液膜流速不断地发生改变,其液膜湍流强度总体高于光滑管。在收缩段,径向温度梯度逐渐增大;在扩张段,径向温度梯度逐渐减少。随着液膜主体温度的升高,缩放管和光滑管内液膜径向温度梯度逐渐增大。缩放管内液膜场协同夹角余弦值cosβ总体大于光滑管,体现了缩放肋面改变了液膜流动方向,及协同了流场与温度场的传热强化。对不同结构尺寸缩放管降液膜传热传质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降液膜传热传质效果及结构尺寸不同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结构尺寸缩放管之间,肋高是影响降膜蒸发与降膜预热传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相同的肋高和缩放节距下,缩放管收缩段越长,缩放管降膜传热性能越好。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适用于不同结构尺寸缩放管降膜蒸发和降膜预热传热关联式。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缩放肋面对降液膜传热性能的影响,发现液膜传热努赛尔数随缩放节距的增加先降低后逐渐平缓,随缩放肋高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缩放比例的增加先增加后逐渐稳定。通过场协同分析,速度和温度梯度场协同平均角随缩放节距的增加而增加,随缩放肋高和缩放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基于缩放节距、肋高、缩放比例对降液膜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缩放管最佳结构尺寸参数。对最佳结构缩放管进行降液膜传热性能分析,获得了缩放管内降液膜传热关联式。基于新型高效的缩放管降膜蒸发器,对碱式硫酸铝脱硫富液进行解吸及传热传质实验研究,发现随着脱硫富液流量的增大,管内降膜蒸发传热系数、传质系数随之增大,二氧化硫解吸率逐渐减少;随着加热温度的增大,管内降膜蒸发传热系数、传质系数随之增大,二氧化硫解吸率也逐渐增大;随着入口含硫浓度的增大,管内降膜蒸发传热系数、传质系数随之增大,二氧化硫解吸率也逐渐增大;随着铝含量的增大,管内降膜蒸发传热系数、传质系数随之降低,二氧化硫解吸率逐渐减少;随着碱度的增大,管内降膜蒸发传热系数、传质系数随之降低,二氧化硫解吸率逐渐减少。液膜流量、加热温度、含硫浓度、铝含量、碱度对碱式硫酸铝脱硫富液降液膜解吸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液膜流量起主导作用。当液膜流量越小,加热温度、含硫浓度越高,铝含量、碱度越低,越有利于二氧化硫解吸。对比光滑管,碱式硫酸铝脱硫富液在缩放管管内降膜强化传热传质效果显着。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碱式硫酸铝脱硫富液降膜解吸二氧化硫的传热传质关联式及解吸率关联式。采用降液膜蒸发的方法对碱式硫酸铝脱硫富液进行解吸,与传统的解吸方法相比,表现出较好的解吸效果,特别在应用强化传热传质技术后更加显着。

郭勇超[10](2017)在《波纹板强化烟气水膜除尘耦合换热装置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提高锅炉热效率是提高糖厂生产效率、节能、降耗、减排水平,增加企业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糖厂锅炉燃料采用蔗渣,其含水率达50%左右,燃烧后产生大量水蒸气混合在烟道气中,热焓值很高;另一方面,目前糖厂烟道气除尘采用的是洗涤水膜除尘,除尘效率不高,随着我国实施环保新标准,锅炉除尘对大部分糖厂具有较大挑战。根据甘蔗糖厂锅炉烟气具有湿热焓高的特点,提出糖厂锅炉烟道气水膜除尘耦合换热的技术方案,采用糖厂热水作为除尘用水,产生70℃左右的饱和烟气,采用空气作为冷源与此饱和烟气进行间壁式换热时,就会产生以烟尘为核的蒸汽相变凝结作用,既可回收水蒸气热焓,又可以强化除尘效率。为了模拟糖厂锅炉烟道气湿法除尘耦合换热技术,本文设计了波纹板强化烟气水膜除尘耦合换热装置,建立了实验平台,进行了带水膜饱和烟气的换热、除尘和流体力学实验研究,为工业应用提供依据。课题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波纹板强化带水膜饱和烟气除尘耦合换热装置实验平台。该装置主要由两个方形通道构成,高温烟气经热水雾化喷淋在其中一个通道形成带水膜饱和烟气的向下流动通过加热面与另一通道中的空气流形成逆流换热,其中,采用波纹板段作为无功强化传递设置,安装于湿烟气-水膜侧,以强化喷淋水与烟气、带水膜饱和烟气与传热面之间的质量和热量传递。装置由五个单元组成,即:烟气发生单元、水加热及喷雾单元、烟尘添加装置、换热-除尘单元及测量单元。对各单元测量仪器进行了校准,换热-除尘单元进行了保温处理。平台为实施本文的带水膜饱和烟气的换热、除尘和流体力学实验研究奠定基础。2.进行波纹板强化带水膜饱和烟气除尘耦合换热装置的换热和除尘的初步实验。通过设定一定的烟气温度、热水的温度和流量,以产生70℃左右的过饱和湿烟气,以及能够清除换热板上的集尘的水膜,在设定的波纹板参数条件下进行换热和除尘的初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烟气的饱和温度为70℃左右,湿烟气出口温度下降了 9℃左右,说明烟气产生了蒸汽相变凝结;空气出口温度达到50℃左右,热能回收相当明显。烟尘脱除效率随液气比的增大而提高;烟尘平均粒径由2 μm增加到4μm时,烟尘脱除效率由70%提高到90%以上;当烟尘浓度由62 mg/Nm3增加至222 mg/Nm3时,除尘效率提高了 20%。3.进行波纹板强化换热装置中带水膜饱和烟气对流传热的实验研究。实验首先确定最佳液气比,然后,通过改变波纹板峰高、波纹段高、段数及烟气流速,研究带水膜饱和烟气的对流传热系数。结果表明:带水膜饱和烟气对流传热系数随液气比为先增加后减小,最佳液气比为3.3~4.2 L/m3;在最佳液气比条件下,带水膜烟气对流传热系数随烟气流速增加而增大,但速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增大趋势减缓;波纹段高度对带水膜饱和烟气对流传热系数影响相对较小;波纹板峰高和波纹板段数影响较大;根据实验数据回归拟合了体现波纹板参数和烟气流速对带水膜饱和烟气对流传热系数的准数关联式如下:Nu = 0.240Re0.702Pr0.333(de/D)-0.395(Ls/D)0.059 n0.2964.进行波纹板强化带水膜饱和烟气除尘耦合换热装置的流体力学实验研究。实验通过改变液气比、波纹板峰高、波纹段高、段数及烟气流速,研究带水膜饱和烟气的阻力特性。结果表明:液气比、烟气流速、波纹段高度和波纹板段数的增大,压降增大,且增大趋势显着;波纹板峰高的增加压降减小。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出体现阻力系数与波纹板结构参数和烟气流速的准数关联式如下:f = 1.469Re-0.390(de/D)-0.780(Ls/D)1.149n1.3445.进行烟道气水膜除尘耦合换热的经济性分析。基于本文实验研究结果,以糖厂75t/h的蒸汽锅炉为例,进行了糖厂锅炉烟道气水膜除尘耦合换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结果表明:每个榨季可节约蔗渣燃烧量约为11520吨,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达到225万元。同时,蔗渣燃烧量的减少,每个榨季减排CO2和NO2的量分别为5425吨和20吨,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

二、烟道气的冷凝传热与脱硫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道气的冷凝传热与脱硫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中空纤维膜除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含湿气体除湿方法
        1.2.2 膜法除湿研究现状
        1.2.3 模拟研究
        1.2.4 经验关联式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空纤维膜除湿机理及建模
    2.1 中空纤维膜除湿机理
        2.1.1 除湿机理
        2.1.2 输运模型
    2.2 表征参数
    2.3 模型建立
        2.3.1 几何模型
        2.3.2 物性选择
        2.3.3 控制方程
        2.3.4 模型选择
        2.3.5 网格划分
        2.3.6 模拟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空纤维膜除湿过程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模拟流程
    3.3 影响因素分析
        3.3.1 入口速度的影响
        3.3.2 入口温度的影响
        3.3.3 孔隙率的影响
        3.3.4 导热系数的影响
    3.4 除湿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空纤维膜除湿特性综合分析
    4.1 引言
    4.2 除湿特性综合分析
        4.2.1 最佳流量比
        4.2.2 最佳运行膜面积
    4.3 跨膜通量与除湿特性
    4.4 模拟关联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含湿烟气CO2吸附式回收特性与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碳捕集工艺及吸附法捕集二氧化碳概述
        1.2.2 干烟气二氧化碳吸附式回收研究进展
        1.2.3 含湿烟气二氧化碳吸附式回收研究进展
        1.2.4 碱金属基负载型颗粒物回收二氧化碳研究进展
        1.2.5 含湿烟气水分和热量回收研究进展
    1.3 研究现状总结与本文研究内容
2 含湿烟气在亲/疏水型吸附剂床内吸附平衡及床层传质传热模型
    2.1 H_2O/CO_2/N_2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特性及吸附平衡模型
        2.1.1 CO_2/N_2在活性炭上的单组分吸附平衡模型与对比
        2.1.2 H_2O在活性炭上的单组分吸附平衡模型与对比
        2.1.3 H_2O/CO_2/N_2在活性炭上的多组分吸附平衡模型
    2.2 H_2O/CO_2/N_2在氧化铝/13X上的吸附特性及吸附平衡模型
        2.2.1 CO_2/N_2在氧化铝/13X上的单组分吸附平衡模型
        2.2.2 H_2O在氧化铝/13X上的单组分吸附平衡模型
        2.2.3 H_2O/CO_2/N_2在氧化铝/13X上的多组分吸附平衡模型
    2.3 吸附床及真空变压吸附过程模型构建及求解
    2.4 本章小结
3 活性炭床吸附回收含湿烟气中CO_2的特性研究
    3.1 固定床及吸附剂参数
    3.2 活性炭固定床VSA过程模拟验证
    3.3 模拟工况计算结果及结果分析
        3.3.1 含湿烟气在活性炭床上的吸附和解吸特性
        3.3.2 进料气相对湿度对活性炭床CO_2回收过程的影响
        3.3.3 进料气温度对活性炭床CO_2回收过程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Al_2O_3+13X双层吸附剂床吸附回收含湿烟气中CO_2的特性研究
    4.1 固定床及吸附剂参数
    4.2 Al_2O_3+13X双层吸附剂床VSA过程模拟验证
    4.3 模拟工况计算结果及结果分析
        4.3.1 含湿烟气在双层吸附剂床上的吸附和解吸特性
        4.3.2 进料气相对湿度对双层吸附剂床CO_2回收过程的影响
        4.3.3 进料气温度对双层吸附剂床CO_2回收过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K_2CO_3/Al_2O_3床回收含湿烟气中CO_2的特性研究及工艺优化
    5.1 K_2CO_3/Al_2O_3吸附H_20/CO_2的反应机理、模型及验证
    5.2 固定床及吸附剂参数
    5.3 K_2CO_3/Al_2O_3固定床穿透过程模拟验证
    5.4 模拟工况计算结果及结果分析
        5.4.1 含湿烟气在K_2CO_3/Al_2O_3床上的吸附和解吸特性
        5.4.2 进料气相对湿度对K_2CO_3/Al_2O_3床CO_2回收过程的影响
        5.4.3 进料气温度对K_2CO_3/Al_2O_3床CO_2回收过程的影响
    5.5 K_2CO_3/Al_2O_3固定床含湿烟气CO_2捕集工艺优化研究
        5.5.1 预湿工艺及优化研究
        5.5.2 热解吸工艺及优化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三种吸附床回收含湿烟气中CO_2的特性与效果对比
    6.1 三种吸附剂床含湿烟气CO_2回收过程传热传质特性对比
    6.2 三种吸附剂床含湿烟气CO_2回收效果对比
    6.3 本章小结
7 含湿烟气中CO_2+H_2O热质回收一体化工艺的初步探究
    7.1 陶瓷膜回收含湿烟气中水分和热量的模型及模型验证
    7.2 含湿烟气CO_2+H_2O热质回收一体化工艺简介及相关计算
    7.3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创新性成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供热机组低温余热热泵回收系统建模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煤炭资源消费情况与政策支持
        1.1.2 火电厂低温余热资源利用现状
    1.2 吸收式热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 吸收式热泵技术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2 吸收式热泵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氟塑料换热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1 氟塑料换热器与金属换热器的比较
        1.3.2 氟塑料换热器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3 氟塑料换热器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4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Ebsilon对某330MW机组的系统构建与热力计算
    2.1 有关热力学理论介绍
        2.1.1 热电联产的热经济性指标
        2.1.2 热力系统计算方法
    2.2 基于Ebsilon对某330MW机组热力系统构建与热力计算
        2.2.1 #1机组介绍
        2.2.2 基于Ebsilon的330MW凝汽机组热力系统模型的构建
        2.2.3 #1机组供热改造介绍
        2.2.4 基于Ebsilon的330MW供热机组热力系统模型的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水余热热泵提质供热利用系统的构建与热力计算
    3.1 吸收式热泵简介
        3.1.1 吸收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3.1.2 吸收式热泵机组的数理模型
    3.2 基于Ebsilon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建模与热力计算
        3.2.1 吸收式热泵设计工况的建模
        3.2.2 吸收式热泵机组主要设备的传热计算
    3.3 基于Ebsilon循环水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建立与分析
        3.3.1 基于Ebsilon循环水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建立
        3.3.2 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变工况分析
        3.3.2.1 驱动热源压力对热泵COP值的影响
        3.3.2.2 低温热源温度对热泵COP值的影响
        3.3.2.3 热网水温度对热泵COP值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构建与热力计算
    4.1 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提出
    4.2 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参数计算
        4.2.1 未考虑外来水分时烟气参数计算
        4.2.2 脱硫塔后烟气参数计算
        4.2.3 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参数计算结果
    4.3 烟气-水氟塑料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与分析
        4.3.1 换热器热负荷计算
        4.3.2 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计算
        4.3.3 换热器管束排布
        4.3.4 换热器水侧和烟气侧阻力计算
        4.3.5 烟气-水氟塑料换热器设计结果
        4.3.6 烟气量对氟塑料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4.4 基于Ebsilon湿法脱硫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建立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低质余热提质利用工程方案的经济性对比
    5.1 系统方案经济性评价分析方法
    5.2 不同余热利用系统的投资与效益分析
        5.2.1 余热回收系统投资及运行费用估算
        5.2.2 余热回收系统效益估算
    5.3 不同余热利用系统的动态经济方法评价指标对比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疏水膜技术的CO2热再生塔顶再生气的余热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沼气提纯意义
        1.1.2 沼气提纯技术简介
        1.1.3 化学吸收工艺脱碳技术的关键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化学吸收工艺中降低再生能耗的研究进展
        1.2.2 膜余热回收研究进展
    1.3 膜法回收热再生气余热的可行性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疏水膜换热器的余热回收性能研究
        1.4.2 亲水膜换热器的余热回收性能研究
        1.4.3 平板膜换热器水热回收的建模
        1.4.4 不同组合模式的平板膜余热回收性能研究
    1.5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系统与试验仪器
        2.2.1 试验系统与试验参数选定
        2.2.2 试验仪器
    2.3 数据处理方法
3 疏水膜换热器的再生气余热回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疏水膜换热器的系统换热性能分析
        3.2.1 分流的冷富液流量对系统换热性的影响
        3.2.2 MEA富液质量分数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
        3.2.3 富液进口温度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
        3.2.4 再生气流量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
        3.2.5 再生气中H_2O(g)含量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
    3.3 有机膜改性富液分流过程中的能量强度
    3.4 MEA损失量
    3.5 本章小结
4 亲水膜换热器的再生气余热回收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亲水膜换热器的系统换热性能分析
        4.2.1 分流的冷富液流量对系统换热性的影响
        4.2.2 MEA富液质量分数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
        4.2.3 富液进口温度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
        4.2.4 再生气流量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
        4.2.5 再生气中H_2O(g)与CO_2摩尔比例变化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
    4.3 PTFE膜的疏水性和PEEK膜的亲水性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膜回收再生气余热中的热质传递经验模型构建
    5.1 膜回收再生气余热中的传质经验关联模型
    5.2 膜回收再生气余热中的传热经验关联模型
    5.3 膜回收再生气余热中的热质传递回归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膜换热器组合模式对再生气余热回收性能的影响
    6.1 前言
    6.2 膜换热器组合模式
    6.3 试验系统与试验参数选定
    6.4 不同组合下平板膜换热器系统的换热性能分析
        6.4.1 分流的富液流量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
        6.4.2 富液进口温度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
        6.4.3 MEA富液质量分数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
        6.4.4 再生气体流量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
        6.4.5 再生气中H_2O(g)与CO_2摩尔比例变化对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
    6.5 气液分流方式优化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与参与课题
致谢

(6)脱硫废水蒸发及干燥特性与污染物迁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脱硫废水的来源及组成
        1.2.1 脱硫废水的来源
        1.2.2 脱硫废水的水质特点
    1.3 脱硫废水现有处理技术
        1.3.1 传统工艺
        1.3.2 深度处理工艺
        1.3.3 零排放技术
    1.4 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4.1 脱硫废水浓缩
        1.4.2 利用烟气余热干燥处理脱硫废水研究进展
    1.5 已有研究不足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脱硫废水蒸发特性及冷凝液的水质特征
    2.1 实验材料和装置
    2.2 脱硫废水蒸发特性
        2.2.1 实验工况
        2.2.2 结果与讨论
    2.3 脱硫废水蒸发冷凝液水质特性
        2.3.1 实验结果极差及方差分析
        2.3.2 影响蒸发冷凝液水质的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脱硫废水浓缩液干燥特性及干燥冷凝液的水质特征
    3.1 实验材料及装置
        3.1.1 薄层对流干燥实验
        3.1.2 干燥冷凝液特性分析实验
    3.2 脱硫废水浓缩液薄层对流干燥特性
        3.2.1 干燥温度对脱硫废水浓缩液薄层对流干燥速率的影响
        3.2.2 热风风速对脱硫废水浓缩液薄层对流干燥速率的影响
        3.2.3 脱硫废水浓缩液pH对薄层对流干燥速率的影响
        3.2.4 脱硫废水浓缩液薄层对流干燥模型
    3.3 脱硫废水浓缩液干燥冷凝液水质分析
        3.3.1 实验设计及极差分析
        3.3.2 方差分析
        3.3.2.1 浓缩液pH和干燥温度对冷凝液pH的影响
        3.3.2.2 浓缩液pH和干燥温度对冷凝液Cl-的影响
        3.3.2.3 浓缩液pH和干燥温度对冷凝液氨氮的影响
        3.3.2.4 浓缩液pH和干燥温度对冷凝液COD的影响
        3.3.3 影响干燥冷凝液水质的因素分析
        3.3.3.1 影响干燥冷凝液pH的因素分析
        3.3.3.2 影响冷凝液Cl-的因素分析
        3.3.3.3 影响冷凝液氨氮的因素分析
        3.3.3.4 影响冷凝液COD的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硫废水蒸发、干燥中试实验及污染物迁移规律
    4.1 脱硫废水蒸发中试实验研究
        4.1.1 实验设备及系统
        4.1.2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 脱硫废水浓缩液干燥中试实验研究
        4.2.1 实验设备及系统
        4.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脱硫废水蒸发、干燥过程污染物迁移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利用烟道气蒸发浓缩脱硫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背景
    1.2 脱硫废水的特点和对环境的影响
    1.3 常用的脱硫废水处理方法
        1.3.1 热法脱硫废水处理技术
        1.3.2 膜法脱硫废水处理技术
        1.3.3 烟道气喷雾干燥脱硫废水
    1.4 烟道气脱硫废水传热传质机理研究
    1.5 本文工作
第2章 气液直接接触传热传质实验研究
    2.1 气液接触传热传质模型
        2.1.1 气液传热传质传递原理
        2.1.2 气液传热传质模型
        2.1.3 边界条件
        2.1.4 气液传质系数、传热系数以及蒸发量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工艺流程
        2.2.3 实验方法
        2.2.4 实验步骤
    2.3 气液接触蒸发浓缩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溶液流量的影响
        2.3.2 空气流量的影响
        2.3.3 溶液温度的影响
        2.3.4 溶液盐度的影响
        2.3.5 空气温度的影响
        2.3.6 空气湿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烟道气直接接触蒸发处理脱硫废水的现场试验
    3.1 脱硫废水
    3.2 烟道气
    3.3 烟道气处理脱硫废水的工业流程
        3.3.1 气液接触装置
        3.3.2 试验设备
        3.3.3 试验运行结果
        3.3.4 干燥浓缩系统
    3.4 技术经济可行性
        3.4.1 技术可行性
        3.4.2 经济可行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湿烟气冷凝过程传热计算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烟气冷凝传热计算方法
2 湿烟气冷凝传热试验
    2.1 试验系统
    2.2 试验数据处理
3 工程应用
4 结论

(9)降膜蒸发器传热传质强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降液膜流动与传热传质研究进展
        1.2.1 降液膜流动研究现状
        1.2.2 降液膜传热传质研究现状
    1.3 强化传热技术研究进展
        1.3.1 强化传热技术发展及分类
        1.3.2 管程强化传热技术
        1.3.3 壳程强化传热技术
        1.3.4 强化传热评价准则及场协同理论
    1.4 硫酸铝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管内降液膜强化传热传质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系统及流程
        2.2.2 实验过程及数据采集
        2.2.3 实验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液膜Reynolds数对降膜蒸发传热系数的影响
        2.3.2 液膜流量对降膜蒸发传质速率的影响
        2.3.3 同管道内降膜预热段与降膜蒸发段传热分析
        2.3.4 液膜Reynolds数对降膜预热传热系数的影响
        2.3.5 特征关联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缩放管内降液膜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物理模型
    3.3 数学模型
        3.3.1 控制方程
        3.3.2 源项的确定
        3.3.3 计算区域与边界条件
        3.3.4 数值计算方法
        3.3.5 网格划分及模型验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液膜厚度分布
        3.4.2 速度分布
        3.4.3 湍流强度分布
        3.4.4 温度分布
        3.4.5 场协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尺寸缩放管降膜器传热传质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系统及流程
        4.2.2 实验过程及数据采集
        4.2.3 实验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液膜Reynolds数对降膜蒸发传热系数的影响
        4.3.2 液膜流量对降膜蒸发传质速率的影响
        4.3.3 同管道内降膜预热段与降膜蒸发段传热分析
        4.3.4 液膜Reynolds数对降膜预热传热系数的影响
        4.3.5 特征关联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缩放肋面对降液膜传热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物理模型
    5.3 数学模型
        5.3.1 控制方程
        5.3.2 计算区域与边界条件
        5.3.3 数值计算方法
        5.3.4 网格划分及模型验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缩放节距的影响
        5.4.2 缩放肋高的影响
        5.4.3 缩放比例的影响
        5.4.4 场协同分析
        5.4.5 传热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降液膜器碱式硫酸铝脱硫富液解吸及强化传热传质研究
    6.1 引言
    6.2 解吸反应机理
    6.3 实验方法
        6.3.1 碱式硫酸铝脱硫富液制备
        6.3.2 实验系统及流程
        6.3.3 实验过程及数据采集
    6.4 降膜解吸的传热传质模型
        6.4.1 传热分析
        6.4.2 传质分析
        6.4.3 误差分析
    6.5 结果与讨论
        6.5.1 不同流量下热质传递规律及解吸效果分析
        6.5.2 不同加热温度下热质传递规律及解吸效果分析
        6.5.3 不同含硫浓度下热质传递规律及解吸效果分析
        6.5.4 不同铝量下热质传递规律及解吸效果分析
        6.5.5 不同碱度下热质传递规律及解吸效果分析
        6.5.6 特征关联式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10)波纹板强化烟气水膜除尘耦合换热装置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糖厂烟道气余热利用技术
        1.2.2 含不凝气的蒸汽相变冷凝技术
        1.2.3 含不凝气的蒸汽冷凝换热研究现状
        1.2.4 湿式相变除尘技术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
    2.1 实验装置简介
        2.1.1 烟气发生单元
        2.1.2 水加热及喷雾单元
        2.1.3 换热-除尘单元
        2.1.4 烟尘添加装置
        2.1.5 测量单元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热除尘效果初步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参数
    3.3 实验操作步骤
    3.4 实验数据处理
        3.4.1 烟气流速的计算
        3.4.2 液气比的计算
        3.4.3 换热量的计算
        3.4.4 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
        3.4.5 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
        3.4.6 除尘效率的计算
    3.5 漏风率及热平衡实验的检测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1 带水膜烟气换热和除尘初步实验效果
        3.6.2 不同平均粒径烟尘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3.6.3 烟尘浓度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3.6.4 不同液气比对烟尘脱除效率的影响
        3.6.5 阻力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热实验研究
    4.1 实验参数的选定
    4.2 实验方法及步骤
    4.3 实验原始数据处理
        4.3.1 努塞尔数的计算
        4.3.2 雷诺数的计算
        4.3.3 普朗特的计算
    4.4 误差分析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喷淋量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4.5.2 烟气流速对给热系数的影响
        4.5.3 波纹结构参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4.5.4 波纹板段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4.6 传热特性准则方程
    4.7 关联式的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体力学实验研究
    5.1 实验参数的选定
    5.2 实验方法及步骤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液气比对压降的影响
        5.3.2 烟气流速对压降的影响
        5.3.3 波纹结构参数对压降的影响
        5.3.4 波纹板段数对压降的影响
    5.4 流体阻力特性准则式的建立
    5.5 关联式的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烟道气水膜除尘耦合换热的经济性分析
    6.1 糖厂锅炉烟道气基本参数的假设
    6.2 总换热量的估算
    6.3 换热设备整体的设计
    6.4 设备投入成本
    6.5 烟气余热利用收益
    6.6 社会效益的评估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主要符号说明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烟道气的冷凝传热与脱硫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速冷凝条件下燃煤电厂烟气颗粒物中硫酸根离子的转化规律和模拟研究[D]. 何晴.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中空纤维膜除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 王露露. 山东大学, 2021(12)
  • [3]含湿烟气CO2吸附式回收特性与工艺优化研究[D]. 尤洋洋.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4]供热机组低温余热热泵回收系统建模及经济性分析[D]. 肖彤彤. 山东大学, 2020(10)
  • [5]基于疏水膜技术的CO2热再生塔顶再生气的余热回收研究[D]. 徐立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6]脱硫废水蒸发及干燥特性与污染物迁移规律[D]. 沈越. 东南大学, 2019(01)
  • [7]利用烟道气蒸发浓缩脱硫废水研究[D]. 董桃. 天津大学, 2019(06)
  • [8]湿烟气冷凝过程传热计算及工程应用[J]. 刘江宁,雷承勇. 动力工程学报, 2018(12)
  • [9]降膜蒸发器传热传质强化及应用研究[D]. 黄阔.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10]波纹板强化烟气水膜除尘耦合换热装置的实验研究[D]. 郭勇超. 广西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烟气冷凝传热脱硫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